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

篇1

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一般不具备很灵活的语言理解能力,往往表现出死板的学习状态,完全忽略语文学科学习的真正内涵和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加注重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语言功底和语文修养方面。活动元教学的方式更加注重于学生思维灵活程度的提高,更加注重学生语文修养与语言功底的培养。

一、举办读书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由于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资料只来源于课本和练习册,往往接触的课外文章很少,这种情况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功底的培养非常不利,这样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低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随之降低。

在高考中,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占的分值很高,也往往是学生的弱项。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太差,理解程度不够深厚。然而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作为铺垫,学生的阅读范围越广,阅读的材料越多,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就越强,越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和精髓。学生能够在阅读的海洋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做起阅读理解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

阅读数量的扩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为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下意识地记住一些典故或者人物事迹,而这些典故和人物事迹的积累往往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文章中。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的内容都略显空洞,尤其是议论文的内容,往往缺少有力的论点支撑,导致作文的论点站不住脚,整篇文章的内容就显得空洞乏味,缺乏内涵。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积累典故和人物事迹之外,还可以从文章中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句式,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优秀阅读作品的影响,优美的语句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笔下流出,为文章增色许多,提高学生作文的分数和档次。

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读书日的活动,每个月让学生拿出一天的时间,阅读课外的优秀读物。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家中带经典的读物,然后与班级里的同学进行交换,组织学生进行换读活动。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学生阅读到优秀作品,同时,可以加深班里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二、举办诗歌朗诵形式的比赛,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高中语文往往会接触很多唐诗宋词,甚至会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优美现代诗。这些诗词让大部分学生头疼不已,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诗词歌赋的背诵,他们往往会觉得这些诗词歌赋读起来异常拗口,不好记忆。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组织类似于诗歌朗诵的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诗词歌赋的记忆兴趣和动力。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内心对求胜的渴望,因而会努力参与诗歌的准备,进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记忆能力。

老师可以在讲完某一个单元或者某一个作者的诗集之后,专门选出几首难记忆的诗词供学生挑选,并且要让学生做到脱稿参赛,即有感情地进行诗词的背诵。老师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诗词朗诵的比赛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语言之美,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每首诗词作者不同,主旨不同,因而朗诵时需要注意的情感也不同。学生在参与朗诵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揣摩出作者当时写这首诗词的心情与背景,做到与作者心意相通。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候的心情,产生灵魂的共鸣之后,往往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参与诗词朗诵比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参赛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把握能力,而这种对诗词的把握能力往往是学生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所缺少的。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和诗词的主旨时,会产生一种对于诗词的欣赏与共鸣,这种状态会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诗词的魅力,养成从诗词的言语间体会到其主旨情感的习惯。

因此,诗词朗诵类活动的举行具有深刻的意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兴趣和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习惯,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加深学生的语文修养。

三、举办舞台剧展演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揣摩和主旨的理解

高中语文课本中也会涉及一些名家的小说或者话剧,这些小说和话剧往往只是整篇作品中的优秀选段,学生很难从部分的选段中理解人物关系和性格,很难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可以多组织些舞台剧的展演活动,将课本上的课文三维化,将文章搬到舞台上,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演绎和抒感。

篇2

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的制约,因此,老师仍在继续走应试教学的老路。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能动发挥,走进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一)阅读教学模式陈旧

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形式内容与课文极其相似。因此,一些老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时,关注对教材和参考书中课文的讲解,目的是在分析这篇文章时,教给学生如何解答可能有的问题。而这种采用“讲—练—评”的模式却没有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悟。只是程式化的讲解教学重难点,肢解经典;学生没有情感共鸣地被动接受,缺少自我发现、探究、体验的参与,便很难把握文章的精髓和思想。

(二)阅读教学远离生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联系生活实际,只是以课本阅读教材为教学框架,不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思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消化,于是学生没有感受作者创作的社会基础、历史背景和事实来源。如《项脊轩志》的学习,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就会对作品的主题理解不到位,从而理解不到旧时失落文人的那种功业未就的悲痛之情。

(三)阅读教学忽视积淀

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的把握。还需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积淀。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在其他学科的排挤下,很难量化的阅读能力很难得到学生重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阅读和思考,并做一些整理提高;老师的课时紧,在课堂留给学生体会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如在苏教版必修四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学习时,学生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感受到经典的情韵深远。

二、转变教学理念,探寻阅读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是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可以在高考指挥棒下跳出优美的舞姿。不能一味地认为高考限制着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我们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地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尝试性阅读、探究性阅读,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可以有效高效的。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握阅读教学的内涵,明白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学生怎样才能有兴趣,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如在教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父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找找“父亲”的外貌描写,然后比照罗中立油画《父亲》,梳理父亲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征,这就比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效果好。之后在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后,引导学生理解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描写的作用,再借助刘和刚《父亲》歌曲视频,让学生感悟“我”对父亲的看法和情感,如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在轻松教学中理解了文章的手法、风格,也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二)多种方法并用,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重点在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能力。高中语文阅读体裁多样,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上都要有所改变和突破。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如在白居易《琵琶行》教学时,用相关的琵琶曲,加深学生对琵琶女忧患沧桑的形象认知,感受其不幸的遭遇。在学习《可以预约的雪》时让学生感受菅芒花像雪一样在一定的季节开放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手法来形象表现人的主观期许与愿望,仿佛可以预约的特质。也可以采用表演模式教学,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中的对话等等,加深学生对作品中人物个性和品质的理解,提高对情节的体会、理解,更好地领悟作品的主题。另外,采用点面结合的辐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类似篇章,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关键词句学会阅读。

(三)加强方法引导,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学生阅读只限于课堂、教材的现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联系他们的生活体验,采用开放式教学,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学习,多留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

、感悟和提升。另外,采用强化内引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真谛和真理,学会对所学知识延伸、拓展,通过训练实现提升;让学生将阅读理解和解题技能、方法的内化并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其文学素养。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文各项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抓手。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并施行有效教学,从而让学生获得语文阅读的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01-01

凡是有文字的地方就有阅读,作为学习最基础的方法,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解也有益处。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改善高中生阅读质量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高中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高中生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内容的调查,总结出了目前高中生在阅读时存在的几个问题。首先是阅读的功利性比较明显。高中生语文阅读的主要素材是作文选之类的应试书籍。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这类技术性的书籍属于专业教育范畴,在爱因斯坦看来只能让学生成为机器人,而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阅读的目的不单单停留在技术性的层面上,更应该使人从书本中得到有益身心的教诲。其次,中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浓,中学生阅读的书籍主要集中在一些校园小说、时尚杂志或者漫画书上,这些快餐式的读物对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大部头的文学作品由于其内容与实际生活贴合不紧密,中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其中的精彩,因此对于中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快餐读物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悲天悯人和崇高人格的深刻内涵,久而久之甚至对于正常的语言发展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最后,中学生阅读的方式有待改进,中学生阅读的习惯是精读少、泛读多,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要逐句感受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匆匆略过留下的记忆很少,浮躁的阅读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二 提高中学生阅读的对策建议

1.建立立体式的阅读模式

对于高中语文来说,阅读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由于高中生的阅读面较窄,阅读材料不够全面,所以建立立体化阅读模式的重点在于如何拓宽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的层面,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和过渡。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总结出两个解决办法:第一,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高中生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教师应该利用高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等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读好书,多读书”为主题的读写活动,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阅读层次进行规划具体的读书数量和篇目,鼓励学生互相传阅优秀的书籍,同时推荐一些优秀的名著、文学读物,培养学生们广泛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的阅读水平。第二,进行专题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语文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进行阅读扩展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应注意语文阅读解题能力的训练,如开展专题研究修辞手法特色在语文阅读中的运用、组织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训练、解题能力的强化训练等等。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对症下药,在扩展语文阅读层面的同时提高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

2.采取多元化的阅读手段

阅读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如影视播放、歌剧话剧、听说书、朗读等等。对于中学生而言,要想集中精力地去读完一本冗长的名著是极其困难的。笔者认为,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前提上,可以将名著中一些经典的片段通过课本剧、话剧以及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表演完成后再请学生进行点评欣赏,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对于原著的阅读兴趣而且在观赏、点评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形之中加深了学生对于名著内涵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事物思考事情的能力。再者,老师还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进行开课前5分钟演讲的活动,在每节语文课开课前,让学生进行一段简短的读书心得演讲,并长期坚持下去,让每位学生都有演讲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创办一个读书角,广泛征集图书,形成一个流动的图书馆,学生们在传阅图书的过程中的那种期待和欣喜、收获与感动都是不可多得的意外收获。

3.改进评价考核机制

针对高中生阅读的功利化情况,在教学评价考核中语文老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层次和基础进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对于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应对其采取适当的表扬措施并鼓励其再接再励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学修养;对于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适当地降低评价的门槛和要求,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主要引导方向,在考核试卷的设计中对于阅读方面的要求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 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日益加重。语文教育作为提升中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担负起我国中学生素质发展的重任。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一些提高阅读水平的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达到提高中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成绩的目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91-02

高中语文是一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既要考虑语文基础知识点、线、面互相结合,又要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存着许多容易忽视的陷阱,如“光环陷阱”“限量陷阱”“人气陷阱”,创新高中语文教育、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应避免陷入这些陷阱。

一、跳出“光环陷阱”,解决教师自身突出的素质问题

所谓“光环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凭借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形成的“光环”,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没有从实际出发,对新课改发展模式估计和认识不足,喜好沉迷和满足以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主要弊端:思想僵化,知识恐慌,缺乏创新和生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凭经验、凭记忆、凭传统、凭兴趣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学习需求,语文教师要突破老观念、老经验、老办法、老眼光,要有时代眼光、发展眼光,要有创新思维、独特思维,要具备很强的会说能力、会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引领风尚、树立标杆的理念。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不主动跟上时代节拍,不善于分析面临环境,不屑于“充电”“补学”,就会让课堂教学失去生机活力,失去创新创造氛围,就会掉入过去光鲜成绩的“光环陷阱”。解决思想僵化、知R恐慌和避开陷阱,需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补脑”意识。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事事关心”,必须具备敢于批判、敢于纠正的创新勇气。“补脑”要态度坚决,从最新教学理论入手,做到勤学、勤思,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坚持读书、阅报、上网,形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从新媒体吸取新鲜知识,把握教学领域新形势,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丰富学识常识,切实补上理想信念和专业知识的“钙”,增强“授渔”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多“授鱼”,而且要更加注重“授渔”。

(二)寻找学生思考兴趣点。是否瞄准学生“兴趣点”,体现语文教师学科能力的强弱,更是避开“光环陷阱”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教材基本内涵和要素做到心知肚明,而且还要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特长专长、课外阅读等指标,找出规律、找出着力点,主动探索归纳学生“兴趣眼”,从“兴趣眼”着手,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师每年确定至少 1-2 个教研专题,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形成探讨式实验课改模式,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把控能力。

(三)争当队伍“行家里手”。跳离“光环陷阱”,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做到“先学一步”;获取知识方法和渠道要多开辟一些,目光多看远一些,做到“先着一棋”;强化教师语言训练,要学会多说“行话”“新话”,符合新课改之后的行业和专业表述,使得教学语言更加贴近学生,做到“先入为主”;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亲自调研和执笔,形成符合各自特点的教研成果,做到“先行先试”,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行家里手”。

二、避开“限量陷阱”,解决教师教材讲授片面化问题

所谓“限量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眼睛只看到教材的平面知识量,而看不到教材的立体内涵量,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把平面知识讲授传播到位就是成果。比较侧重平面知识,忽视立体内涵,学生从教材中摄取的精神食粮供应不上,出现教材“钙质流失”现象,不利于高中学生精神引导和人生价值确立。主要弊端:游弋教材,浮于表层,缺乏深度和拓展。

其实,高中语文教材潜在信息量非常丰富,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传达的不止于语文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语文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上,把教材的表层涵义作为传播知识的唯一途径,缺乏知识摄取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出现三种倾向: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低;二是自由命题作文分值低;三是学生思想素质提升速度慢,书生气重,缺乏活力。出现这三种倾向,是陷入“限量陷阱”的主要体现。俗话说,“教书先教人”,人的素质提升必须从语文教材中吸取涵养,语文教师作为引路人,应跳出教材信息平面,俯视教材信息“库存”,自觉避开教材信息“限量陷阱”。对此,破除不良倾向,避开陷阱,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视触类旁通引导学。“限量陷阱”的突出特点,就是把教材信息作为唯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学生掌握了教材基础知识,却掉入了另一个知识“黑洞”,无法应对全新语境带来的新问题。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载体,将教材信息向课外其他领域延伸,俯瞰和传播教材信息所涉及的之外其他知识,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空间,打开“教材情结”,打破教材知识点“枷锁”,引导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拓展本领,向无限量语文宇宙空间吸取基础知识和精神食粮。

(二)重视经典著作深入学。经典著作是高中学生逐步培养思想品格的重要载体,隐含着前进的历史影子,流露出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高中语文教材,认真识别经典要义,把经典名作的学习和引导作为帮助高中生打开阅读理解库存、获取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资料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坚持深入学,组织高中学生不定期开展语文“读书会”“主题书评”“名段名句”阅读班会等活动,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比如深度解读诗词《沁园春・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提醒、把控作用,让学生融入经典名作学习,帮助学生吸取名作思想精华、创作精髓。

(三)重视网络资源补充学。运用新媒体网络手段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以高中语文教育资源为主经营的网站不计其数,特别是微信的推行,拓展了语文教材信息量,教学观点各种各样,做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订阅“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学语文”等微信公众号,从网络中选取一些网络名篇和学生分享,教育引导和增强高中生资源信息辨别能力,进一步拓宽高中生知识面。

三、远离“人气陷阱”,解决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所谓“人气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维护和树立个人形象出发,将个人角色定位为“人气王”,以“人气”聚“学气”,形成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出现了思维错位。其主要弊端是:注重气场,虚设氛围,缺乏成熟的师资风格。

语文课堂教育不是文化艺术表演舞台,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讲台“作秀”“走秀”,塑造个人独特形象引起学生关注的错误倾向。毕竟,语文教学是影响高中生思想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风向标。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产生崇拜心理,就能活跃课堂,就会听得了课、入得了脑。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各式各样,“各领”,把“嘴功”当“脑功”,把学生当观众,把自己当演员,教师虽有掌声,学生却无长进。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引导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不专、不尖、不深,出现课堂教学“人气陷阱”。克服“人气陷阱”,形成成熟而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课堂教育要严肃活泼。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探讨交流、思考问题、促进记忆、强化吸收的氛围,是课堂教学范围的主要方向。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要坚持成熟的基本教学方法,秉持课堂教学严肃且活泼的原则,预留足够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出现偏差的话题,在充分把控课堂秩序基础上,推动学生自由探讨。教师在其中担当“控制手”“魔术棒”作用,但不能无原t地引起课堂“喧闹”“轰鸣”,课堂同样需要一份安静空间。

篇5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由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索三部分组成。编者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既能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事迹、风格流派、取得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又能深入一个点,明了其某一代表作的故事概貌、艺术特色,进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但是经典名著普遍存在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内容繁复、思想深邃的阅读难度,古代作品还存在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阅读障碍,而外国作品则于中国作品存在着明显的思维方式、写作习惯、情感特点、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别。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目前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不会阅读名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授之以相应的阅读技巧、有效提高阅读水平便是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此,我谈一谈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经验,以抛砖引玉。

一、课堂精读与课余泛读相结合

高中新教材里选用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片段,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来为名著导读服务。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为例,课堂内,教师可以点拨学生阅读这一精彩片段,促使学生理解小说“逼上梁山”的社会主题和林冲由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性格变化过程,掌握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同时教给学生精读的阅读技巧,例如圈点、批注、对比阅读等。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泛读《水浒传》全文。这种方法可以在课堂内提高阅读的质,在课堂外补充阅读的量。

二、文本阅读与影视作品阅读相结合

高中阶段让学生通读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一类的大部头,是一件比较费时、费力又费脑筋的事情。为了解决“读不完”的问题,我会先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欣赏,然后补充文本阅读进行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充分领悟和体会原著文字的独特韵味和审美价值,最后推荐学生欣赏剩余的影视作品,以便对整部作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例如,《红楼梦》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深奥难懂,难以记忆,学生兴趣不高,以上情况就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先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片段,这种方法既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在阅读时突出重点篇目,兼顾全文情节。又如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易中天的《品三国》,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感受战火纷飞、三国鼎立的汉末社会图景,在时尚中体会古典文化文学名著的魅力,学生会喜闻乐学。

三、个人阅读与名家评论相结合

经典名著普遍存在着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内容繁复、思想深邃的阅读难度,而目前高中生的阅读理解力又不高,“读不懂”成了制约名著导读的瓶颈问题。因此,适时地补充与文本相关的名家评论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思考,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见解。我在给学生推荐阅读作品的时候,同时会推荐“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中“于丹说《论语》”“刘心武解析《红楼梦》”等讲解深入浅出的节目或一些评论性的书籍以供参考借鉴。

四、东西方经典对比阅读相结合

对比阅读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这种阅读方式我一般向学生推荐结构简单、篇幅短小的文章。例如同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王蒙的《春之声》,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产生于同一时期的诗歌作品《诗经》《离骚》《荷马史诗》;也可以将鲁迅的《祝福》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进行主题思想方面的对比阅读。

篇6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诵读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经典、背诵古诗的兴趣,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阅读能力等。通过诵读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常的语文早读时,学生可以将要求背诵的课文背诵转变为朗诵,形成良好的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运用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古诗词背诵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并且可以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记录读书心得的好习惯,使学生的语感有所加强,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从整体上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成绩。

2.诵读教学法对老师语文教学的作用

诵读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还没学习过的课文事先有初步的了解,对正在学习的课文通过诵读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学习过的课文起到复习的作用,有利于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整理,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发挥出诵读教学的有效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诵读教学法的类型

1.朗读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将文字转化成语言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的起点,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智力,传递学生的情感。

2.朗诵

朗诵是以感情为基础,通过运用语调、语速、停顿再辅以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配合,将朗读艺术化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诵读形式,朗诵更加侧重于体会文章的内在韵味、形象的表达方式,也更加讲求语调,是一种对文章更加深入的情感体验。

三、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教师要树立诵读教学意识

树立诵读教育意识不仅涉及意识层面,还受经济条件制约,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意识,将诵读教育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现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适量、适度的诵读教学。诵读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一方面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意味着新的教学理念。

2.诵读教学的开展要讲求技巧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诵读的兴趣,学生会主动大量地进行课文的诵读,渐渐地将诵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巧设情境。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有很多都与现实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适当地加入图片、视频、动画等情境,让学生感觉置身于课文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巧设问题,应根据课文和教学需要巧设问题,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课文中蕴含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篇7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广泛阅读经典。大部分外国文学名著的篇幅较长,而课堂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选取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选讲,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对《大卫·科波菲尔》进行导读时,教师可以选取年轻主人公所经历的一起事件作为经典片段,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对于大卫在看到渔夫面对海上风暴时的心理状态和所做出的应对措施的描写。短短几段文字就将主人公经历的海上灾难生动地刻画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同置身于惊险的海上风暴当中。由此学生可以迅速了解到作者是如何以其丰富的写作经验,描绘出了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故事中大卫用尽自己的全力想要挽回灾难中渔民的生命——将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通过选取经典的片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得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从而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二、组织学生分析外国文学名著的作品主题

通过选取外国文学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导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初步掌握所学文学名著的基本故事框架、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和主人公所经历的事件,从而为学生的课后自主阅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巴黎圣母院》时,在最基本的阅读环节之后,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创作目的以及创作主题进行思考,并针对此种具有引导性的话题进行辩论,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作品主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抒发自身对作品的所思所感。作为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雨果善于在其作品当中采取夸张的修辞手法,构建违反现实生活逻辑的场景,荒诞不经却又不会使人感到突兀。通过组织学生对作品主题展开探讨辩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个性解放和崇尚自由的深刻内涵。

三、借助外国文学名著拓展思维空间

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相比,外国文学作品在文化起源、文化体系以及民族地域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堂吉诃德》时,应指出主人公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发展和演化,是对当时基督教控制人权的控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中也充分体现了西方宗教思想对文学的渗透,特别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揭发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例如,《麦克白》的主人公在杀死邓肯后,内心的罪恶感与恐惧使他第一时间向上帝祷告,祈祷上帝保佑他。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需要重视对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加以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四、结语

篇8

当前,多数高中生认为自己学习文言文存在困难,不是搞不清实词和虚词之间的区别,就是难以理解各种特殊句型在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之后句子顺序应该如何调整。特别是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但是其语义和词性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也是非常琐碎的,很多都容易弄混,不好掌握。很多学生都被这些基本知识绕得晕头转向,逐渐失去了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打破这种现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其具体包含:设置有趣的导语,先声夺人,在讲课之初激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有兴趣探究下去。查阅和将要讲述内容有关的典故或者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比较高的兴趣等。

比如,在开始《烛之武退秦师》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上述的办法。“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几乎人人皆知,但是其由来估计没有几个学生能说清楚。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将要讲述的内容中来。

2.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培养学生的语感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多读、细读,书中的含义自然而然就会领悟。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是我国的宝贵遗产。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文言文来解读、品味隐含在这些文章中的古人智慧,以提升自己的品味和境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字、词、句、段的分析上,而是应该从整体角度出发,通过多读、多想,来仔细感知蕴含在文字表面深处的文化内涵。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效果最为明显的方式。朱熹对于诵读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学者观书,必须要咬文嚼字,字字读得响亮;也不能误读,字数不能多也不能少,顺序不能颠倒;也不能死记硬背。只要多读,自然可以琅琅上口。”文言文是按照一定音律规律写成的,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具有一定的美感。这对诵读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逐渐积累,培养出一定的语感。其次,在多读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说明只有边思边读,学生才能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比如,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多多诵读文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思和理解,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加深切地体悟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其广阔的胸怀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诵读全文,必将产生不一样的感触,对全文的印象必将更加深刻。

3.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在当今社会,想要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只依靠书本上的内容是根本就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就必须不断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学生对经典名句、名篇的阅读和理解,甚至熟读成诵。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平话、杂记等经典作品都可以成为学生补充课外阅读量的选择。这些课外阅读的作品,语文教师不用过于干涉,适当给学生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作品,教师稍微加以引导就可。这样,学生在获得了一定自由的同时,得到了知识量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来说,这是一举多得的途径。

篇9

(一)教学目标过于死板,不讲究创新性。教学目标通常流于表面,意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但有的老师对这些目标缺乏“质”的认识,流于表面,对目标的结果过分看重,过于死板,使得教学任务模糊化,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教师设计的课程无法遵循学生的想法。有些老师为了做到教学效果,刻意模仿名师讲课,矫揉造作效果却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本学校的学生对症下药,设计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高的课堂效率。

(二)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缺乏条理性。在语文课堂上,重点讲究的是领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上课又随意,很容易造成教学氛围松松垮垮,看则随意,实际杂乱无章。语文不比别的学科如数学,有正确的答案和解析思路,语文比拼的是文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深度。

(三)课堂氛围缺乏主动性,课堂“死气沉沉”。在课堂上,老师负责在讲台前授课,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死记硬背现象,但不意味着老师需要放弃原先的模拟训练。有的老师缺乏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无法做出有效的指引,课堂的提问经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因此会失去阅读的活力和思考的效率[1]。

(四)课后作业流于表面,无法有效挖掘学生潜力。教师培养学生重点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训练,教学形式上缺乏模拟训练,作业流于表面的抄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潜力的学生,缺少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有效的思考习惯,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有些作业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实则只有几个人在说话,凑热闹,变成形式主义,效率较低。

二、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策略的方法和建议

(一)教学实施方法多样化。语文的教学围绕着经典和古文展开,特别是古典诗词,只有在古典诗词的鉴赏方面进行突破,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的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到语文的乐趣[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述一些课本之外的历史故事,引经据典,深入其中。在阅读方面,引领学生多多朗读文言文,在语境的环境下去体悟其中的含义,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古人的意思。在课后,多促使学生看一些经典著作,包括散文、戏剧和小说等,只有引出学生的兴趣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篇10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迎合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语文知识教育和语文素养教育来开展的,倡导师生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语文学科作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典学科,其中涉及的语言、情感、审美、传统文化等内容对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隐含在新课程改革背后的内容,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发掘,发扬光大。

二、开发新教材,利用新教材

1.落实语文知识教学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突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减负工作,因此,课堂教学时间、课后作业时间、学生自习时间一再减少。很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忽视自身语文知识的完善,片面追求语文学习的实践化、自由化。很多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为了突出语文课堂的新课改氛围,往往会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越是新课改,越要突出语文传统知识的重要性。语文知识是学生理解我国传统、学习我国经典的首要途径。例如,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一系列的文言现象:实词、虚词、常用词、一词多义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2.强调语文课堂效率

新教材删繁就简,将语文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传统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兴趣爱好,顺应时展潮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分为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可选性和自由性。对于必修学科,按照阅读鉴赏、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三部分实施教学。阅读鉴赏强调语文知识教学;梳理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思维逻辑性;名著导读提高语文教材的趣味性。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新教材不仅在教材编写体制上,而且在教材的文本结构安排、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还在口语表达、写作训练、人际交往等方面提供了新契机,实现语文专项教学。每周的作文课、口语训练课、社会实践课等,都为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了可能。

3.拓宽语文教学广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成语、拼音、改错、文言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大多难以脱离语文的范畴。学生学来学去始终是不变的几样,自然会感到枯燥。在新教材中,除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开设了语文专项教学,如口语表达、写作训练、课外阅读等专项。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娱乐热点问题、政治焦点等内容,都得以在新教材中体现。在新教材的名著导读环节中,每册两部中外名著阅读,共有十部名著收录在新教材之中。名著导读环节又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三方面,从社会、人性、时代三方面充分还原名著形成的过程。通过中外名著的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在人情冷暖、社会变迁中感受人性的变化。

篇11

1.阅读面狭窄。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职业压力愈来愈大,而中国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催生了“快餐文化”,报的是“速成班”、读的是“精简本”。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学生更热衷于读娱乐类的书籍,关注体坛盛事、娱乐新闻,经典名著被束之高阁,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句空话。

2.阅读时间偏少。在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今天,学生会被变得愈来愈浮躁,为了追求高分,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恶补课本知识,甚至认为花时间阅读倒不如做一个数学题来得实惠,课外阅读的时间被挤压,能做到按要求阅读名著的竟然只有五分之一。即使花时间阅读,也披上了功利的外衣,那些名著也倍受师生的冷落,阅读作品变成了背诵作品梗概。

3.阅读方式随意性大。部分学生抱着消遣、好玩、打发剩余时间的心理,阅读时不专心,边听音乐边看书读报;部分学生对韩剧、青春文学、悬疑小说感兴趣,经典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漫不经心地“阅读”,缺少主动阅读的意识,使阅读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高中语文应重视阅读教学,且应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自能阅读的涵义

自能阅读是基于高中生心智发展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而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形成独立阅读和辨别鉴赏的能力。自能阅读不仅在于能通过研读文本读懂文意,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且还能通过精彩语句感悟文本,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

三、高中语文自能阅读的有效策略

1.培养阅读习惯。我国古代人很喜欢读书,在西晋有传抄《三都赋》而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盛况。今天的犹太民族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100多位犹太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与他们酷爱读书是分不开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达64本,而我国人均每年读书只有4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既有利于自己修身养性、益智冶情,也有利于在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有:(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教师要精心编制导学案,根据不同文体向学生推荐不同预习方法,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积累,整理出预习的模式,学会运用学习符号预习课文,养成动笔墨和查工具书的习惯,能自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能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2)提供寻找问题的范围和方法。“自主”不是放任自流,部分教师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缺乏有效的点拨,实施放羊式的管理,导致学生自主阅读流于形式。教师要提供预习时寻找问题的范围,如字词的理解、写作背景、思路结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存在什么问题。如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预习中,我们在伽西莫多受刑的地方,听到了刺耳的笑声,也看了动人的微笑。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并说说这些“笑”的内涵。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寻找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掌握从正反、明暗、上下等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横向、纵向、逆向等不同方法思考问题,逐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等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2.指导提问方法。教师要打破“静听”的学习定势,让学生摆脱心理依赖,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他们学会爱提问、会提问、勤思考。提问的形式多样,主要有:(1)自读提问,学生在预习中有所发现而提问;(2)讨论提问,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有所感悟而提问;(3)启发提问,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思维被引向深处而提问。自能阅读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掌握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方法。

篇12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文的内容都占据半壁江山而不止。古诗文是母语长河的源头,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特别是现在“一点四面”在高考育人功能方面的深化,使得古诗文的地位更加稳固而不可撼动。可以说,古诗文教育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宏观方面还是应试教育的微观方面,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同时,不可否认,进入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望而生畏。使得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由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学生来说太过于陌生。学生既没有文化底蕴,也没有知识基础,面对费解如天书一般的古诗文阅读,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由于缺乏对学生古诗文阅读心理的研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因而文言文教学低效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此种现象,语文教师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研究出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新方法,既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实践意义。

国学经典的知识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底蕴,国学经典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理解基础。国学经典的长期诵读既增强了语感,又能提供孜孜不息的能力源泉。

我们应该明确,“古诗文阅读”这个概念是基于高考试卷中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在内的共35分的考试内容的总体提法。它所占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几次与作文。那么怎么学好这部分内容,下面我们谈谈国学经典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之于文言文――润物细无声

任何一个教师和考生都知道2015年试卷中开始出现了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考试内容。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更是很正常地明确了文学文化常识的“合法地位”。面对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可能大量背诵,而国学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比如,国学知识讲座中提到的“弄璋”之喜,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在文言文翻译中,把它理解成一个家庭喜得贵子,随便也能积累到,“弄瓦”之喜指的是生了个女儿的喜事。文学文化常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很接地气的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况且还学会了举一反三。

另外,长期诵读国学经典篇目,其中语言形式,停顿规律,常用虚词的位置等会让学生形成很好的语感,这样语感很好地应用到了文言文考试内容的断句部分。断句固然有规律,但是,规律如果来源于学生自己亲身所得,效果一定更好。

二、国学经典之于古诗词――也无风雨也无情

国学经典无论是《论语》的智慧,还是《菜根谭》的豁达,抑或《道德经》的博大等等,其中无不蕴含着古人先贤的处世思想。而理解古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知人论世”。只有知道了古人的思想轨迹,我们就不难理解《锦瑟》中李商隐的生命的纠结和痛苦。也更能理解李白和杜甫同是诗歌的先贤,同时有济世为民的追求,李白能洒脱如道家的无为,而杜甫却苦寒交迫,生活潦倒。

另外,国学经典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古诗,其或句子错落,或语言整齐,或典故生动,或故事丰富,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教材,我们可以因信手拈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t殆”,这可以让学生自然接受了很严格的平仄的规律。也可以因牢记《菜根谭》中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明确了如何潇洒大度的过一生。

三、国学经典之于名句默写――只缘身在此山中

国学很丰富,国学经典很集中地出现在了初高中的课本中,学习经典本身,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上下句,现在的考查也是理解性的默写,所以,有了国学经典中的名句的理解,更能很好地把握古人的文化思维,让学生顺理成章地去体会出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不至于在答题时张冠李戴。

为了能让国学经典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1.灵活生动的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活动主要形式是”我解名言”,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名著。例如《论语》、《道德经》、《菜根谭》《庄子》等,这其中有许多名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中找出对自己影响大,感悟深的句子,在语文课开始之前,先把名言写在黑板上,演讲者先解释名言的大意,然后讲解名言的适用场景和自己对名言的解读。积极进取的儒家,洒脱无为的道家,与世无争的佛学,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果来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热情,而且进行了很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教育

2.形式多样的假期阅读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提倡学生假期阅读《古文观止》,这不仅仅是对古诗文的一次深入探究,也是学生们培养对文言文的认知度,让枯燥的文言文成为“陌生的熟悉人”。为了推动这项活动的成效,在开学初,我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能互补缺漏,交流能增长智慧,交流也能让学生更自信更积极的投身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

3.妙趣横生的竞赛活动

有竞争才有压力,为了推进国学经典与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进程,教师可以精心编排了一些试题,既体现高考的命题特点也结合国学知识中的经典。一是精心搜集一些有历史内涵的成语,如,破釜沉舟、东施效颦、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共挽鹿车等成语,然后组织了一场成语大赛,效果特别好。二是,教师可以精心筹备古诗文默写大赛,大赛可分为几个阶段初赛和决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4.雅俗共赏的讲座辅导

篇13

1. 阅读范围明显不够

当前的高中教育虽然有减轻学生负担等口号,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针对考试布置了相应的巩固性学习措施。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外也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作业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缺少稳定的阅读时间。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扩散的速度日趋加快,学生随身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可以随时浏览信息和各种书籍,也挤占了为数不多的业余时间,导致课外阅读名存实亡,尤其是古典名著的阅读范围和阅读累积量明显不够。

2.缺少阅读技巧和深度

在以往的名著阅读中,教师大多要求学生遵循“泛读―精度―细读”的名著阅读规律进行学习和记忆。但是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经验和与学生交流所获得的心得体会,基本没有学生能坚持以“三段式”的阅读方式去阅读古典名著,总结和记录读书笔记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大多是浮光掠影式的泛读,一晃而过,对名著中蕴含的写作技巧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缺少阅读深度的名著阅读方式不仅不能够为作文的写作提供必要的文学素养累积,更是难以与当前的语文学习形成互动性联系。

3.缺少互动性桥梁

在高中语文学习和高考的压力下,学生的阅读时间已经不能与小学和初中相比。阅读的目的不仅是扩展眼界和积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名著来提高语文学习的实际成绩。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和课下阅读都缺少阅读与写作的互动性桥梁,两者之间甚少有联系。学生对写作的素材累积大多来源于教师布置的名句背诵任务,而不是业余时间阅读的典故和名句,因此难以对名著中的经典语段信手拈来。

二、名著阅读与写作互动策略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不容赘述,考试中所占分值的比例也不用多说。提高名著阅读与写作的互动性联系成为在有限的名著阅读中实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法,笔者对此提出了几点浅见,略陈如下。

1.重视名著阅读与写作互动性的联系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在本质上是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悬疑设置和释放过程,是对当下自我状态的阅读理解。因此,高中语文的写作其实是对名著阅读的一种回放。阅读的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反馈到写作的过程中来。可见名著阅读是写作的学习过程,写作则是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须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阅读与写作之间暗含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是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写作与阅读的时空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也就是说,学生将名著阅读当作学习任务去完成,缺少了读中的自我主动性,将阅读与写作当作是两个空间的事物,立体感和层次感不断上升,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联系越来越少,这就使得名著阅读难以发挥其文学素养累积的推动作用,使得名著的阅读和学习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语文学习本末倒置,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基础与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累积。

法国作家、思想家罗兰・巴特曾经对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互动性关系进行过深刻的总结与分析。他谈到,阅读和写作在相互激活的运动中,或许是全体创造力,甚至全体生殖力。我在被养育的幼年,为我所爱者做了什么呢?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相当于婚姻式的关系――创造和生殖的结合,虽然已做过无数次,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赋予它人类学意义。生育和创作,严格说来不是对死亡的胜利,而是一种辩证关系:个性和种属的辩证关系。即我写作,我 “结束”(作品),以及我死时,由于由此作为,某种东西在延续着。人类文学因此而存活,压在文学上的灭亡和消失的威胁,相当于对人类的一种湮灭,一种精神的种族的湮灭。重视名著阅读与写作,代表着对古典文明的尊重,同样也有助于对自我认知的升华。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崇尚“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曾热衷于赞誉某些人“文如其人”,这都是我们提高对名著阅读与写作联系的重视程度的内在动力。

2.完善名著阅读中的累积要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他的本意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提升对诗词赏析的格调和层次。站在生命之上来完成对文学的赏析。也许我们在名著阅读中还不曾有此功力,也许我们在写作与创作中还不能完美地融合,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提高对名著中良好素材的吸引和学习,增加对阅读中要点的累积。

说到当前的语文写作,高中阶段的初级层次是完成每次考试中的作文任务。因此需要我们平时不断积累作文考试所考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在名著阅读中注意对阅读内容的筛选和收集。首先,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是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以及诗词作品。虽然做不到通篇背诵、过目不忘,但是完成对其中部分名句的背诵并非不可逾越的高山。语文名著阅读的至高层次是创作。在当前的高中语文学习环境中,能做到汲取古典名著精华,养蕴自我文化修养的学生少之又少。我国古典名著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学辞藻和历史典故,都是提升自我文学素养,提升写作能力的养料。因此,根植于我国古典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不断学习和吸收有益的文学知识,就能够找到写作创作的灵感,做到文思泉涌。

3.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传承传统阅读精髓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私塾式教学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启蒙和基础教育功能。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填鸭语文教学方法有着难以谈尽的令人病垢之处。但是不可否认,私塾教育方式在某些方面确实可以打牢人的文学基础,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些震古烁今的文学巨匠。所以,在今天的名著阅读学习中,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进行适当的借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