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在前进。然而,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仍随时存在的。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是从版面设计还是章节安排,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从对学生发展来看,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教学内容的设计更注意生活化,这对学生来讲本身也是一种吸引。如我在教《与数学交朋友》之《人人都能学会数学》这节课时,课前就让学生去做准备:(1)搜集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2)到银行了解定期储蓄半年期、1年期、2年期、3年期和5年期的年利率;(3)找一个正方体物体或自己做一个正方体模型,观察正方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形状。我布置的这三项任务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这三项任务的同时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特别是第三项任务还在班里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学生对这堂课饱含期待,教学效果可想而之,每个学生都在这堂课上得到了锻炼,愉快的获得了新知。如果课前不做这些准备,相信这节课难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可由教师讲,年利率可由教师抄给学生,正方体影子的实验也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但两者所达到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去学,而后者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二、营造民主的氛围,构建和谐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新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起来,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场所或平台,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课堂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改变传统的教法,注重知识的引领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对许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些探索和尝试:(1)利用学案进行导学,设计温故知新部分,内容简单,面向全体学生,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让学困生体会得到知识的快乐。同时,联系实际,讲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课时注意增强趣味性,重视课堂练习的教学;(2)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需要学生联系实际,做生活听有心人,学会归纳整理好习惯,从而学习数学获取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如何解决同底数幂的乘法,学生掌握容易忘记快的问题?根据教学实际,这个问题我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法则的规律,例如: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可以让学生总结底数是乘法,指数就是加法,指数的运算比底数的运算低一级。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用和逆用法则。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样就不会忘记了;(4)尽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用顺口溜、故事等引导需要帮助的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特别对于数学中不易表述清楚的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或演示教学,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们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篇2

中图分类号:G258.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84-02

1 前言

随着国内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成为我国图书馆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对于我国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实践。互联网技术为中学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做好相应的具体研究与分析。中学图书馆要有层次的对互联网应用技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以此来满足师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多样化要求。

2 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下的中学图书馆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相关服务等多种模式[1],包括服务技术的应用、增加、操作、交付等,“云”就是这项互联网技术的本质体现,主要表现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云计算在运用过程中,通过网络把分散在不同位置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等相关数据系统。

当前中学图书馆现状 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普及与应用,但相对于中学图书馆而言,信息化、数字化的应用与普及还是非常不完善的。在国内,绝大多数的中学图书馆还是局限于对纸质媒体的服务,还是传统的借还模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各中学学科教育学习的任务过于繁重,学生的主要精力基本都是放在课堂教学方面,对于图书馆教学资源的应用还远远不够,不少学校图书馆利用率比较低。

“云计算技术”在中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极大地促进了中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图书馆一个重要功能是作为知识、文献存储者的角色存在的,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为中学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从而为中学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途径。

其次,“云技术”在中学图书馆的实践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迄今为止,我国关于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思考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云技术”的广泛普及,我国关于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构想从实践上、理论上都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2]。“云计算”在中学图书馆信息数字化建设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全校师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及参考资源,极大的完善了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

最后,“云计算技术”在中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有助于创新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知识经济发展时代,图书馆作为学校宝贵的学习资源,对于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加强建设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模式关乎中学的整体教育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数字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丰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3 基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的中学图书馆建设策略

图1表示的云计算技术运用下的中学图书馆数字化体系整体结构框架模型。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资源建设 中学图书馆作为学校学习参考信息资料的资源中心,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工作提供阅读、学习、信息栏等应用、即时咨询等多方面的便捷服务。学校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促进学习参考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网络系统的高速化、校园内电子移动设备的无线化等。通过这些技术性的变革,来更好的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与变化。关于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下的电子资源系统建设,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管理方面入手:

1)实现图书馆藏书数据库管理。对纸质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图书期刊等相关纸质资源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中学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

2)实施中学图书馆特色数字化文献资源数据库管理。在构建数字图书馆过程中,注重选取那些共享需求量比较大、综合利用率比较广泛的数据信息资源。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3] 关于“云计算”条件下的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平台的构建模型及其设计,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等级:应用服务层――Application,管理平台层――Platform,数据管理层――Data,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详见图2。

4 结语

“云计算”的出现将改变图书馆各要素之间的格局,这一变化对于国内各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建设工作既存在着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学校在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三个方面:

1)保障云计算环境下中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

2)确保信息资源的时效性;

3)尽可能地拓展多样化的资源信息服务方式。更好地为中学教学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91-01

开放式课堂教育让学生可以在极其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充分解放自我的天性,并主动参与初中数学的课堂学习,增强其自主思考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个性与求知意识。当前的社会不仅需要的是专业学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当前的需要了,因此,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开放式课堂教育势在必行。

1.构建新型初中数学开放式课堂教育的必要性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放式课堂教育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该倡导的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配合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开放式的课堂教育通过设立各种情境,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与开拓创新精神,深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工作,最大程度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育极其必要。

1.2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并不是课堂的权威,但是教师是作为课堂教育的主要主导力量,学生是开放式课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在开放式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与理论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问题推导,最后才得出结论,而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学习,才可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

1.3 保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变式教学法是开放式课堂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利用不同方法、不同设定等对数学的公式进行变形转换,最后揭示数学题目的本质问题,提升揭示不同题目的相同点与解题联系,得出一般的解题规律与破题入口。在变式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一道题目的多种解法,提升学生的开拓扩展思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术的探究中,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保持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构建开放式课堂教育具有其无可替代的必要性。

2.构建新型初中数学开放式课堂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多跟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下面本文就对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开放式教育的有效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便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再对数学感到害怕和迷茫。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伴随着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电子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由于数学教学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并且图形的构造与转换等抽象性较强,例如,"勾股定力""对顶角定理"等,因此,采取多媒体教学则十分必要。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使得抽象难懂的图像理论具体化,同时可以易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的动态图像功能向学生展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与斜边长度变化的规律,让学生自主对"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勾股定理的数学规律,便于学生后期的记忆,提升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布置课堂练习,并通过PPT进行习题的提示、分析以及步骤讲解等,该方法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与学习空间。

2.2 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初中数学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这也导致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难度性较高。开放式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只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应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清楚地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具体情况与理解程度。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应该积极进行课堂体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勇于提出质疑。只有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才可以真正掌握初中数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四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需要什么条件?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谈论,积极鼓励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个人意见,最后小组组长搜集成员意见,进行总结,教师则在学生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进行完善与解析,最后得出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2.3 课堂教学网络化。网络化是日常生活的必然趋势,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丰富性来完善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例如,在立体图形的构造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电子技术构建立体模型,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对立体图形进行必要的旋转与切割,让学生自主发现线与面的联系以及面与面的关系等,同时利用计算机可以让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具体概念,使学生不再因为立体图形的抽象性而害怕初中数学的学习,课堂教学网络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总之,课堂教学的网络化对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与质量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4 课堂教学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很大程度简化数学题目的难度,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初中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方便将来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初中数学的教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是其必然的要求。在开放式的课堂教育中,教师应该将高深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使其通俗化与生活化,例如,在"角的测量"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在实际生活中倾斜角的测量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利用观察到的方法对旗杆、树等物体的倾斜角进行测量,并且还可以对"角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来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并进行总结学习。

3.结论

篇4

科学与艺术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具有更高精神层面的美感需求,在科学中探求美,在美中寻求科学,这是普遍性真理,已得到大众认可。通过艺术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教育,通过科学教育也可以给予受教育者美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成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

英国知名博物学家赫胥黎曾在其创作的《科学与艺术》中提出,“艺术与科学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我国当代画家吴冠中先生也一度强调,“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特别是在大融合时代,艺术已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融入到了科学中,科学被不知不觉地披上了一层艺术盛装。换言之,科学与艺术,已然不分彼此。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育应注重与艺术融合,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艺术、熟知艺术,甚至是热爱艺术。唯有如此,小学生才能真正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和素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科学艺术的发展。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小学科学与艺术的互融是真、善、美统一的教育,科学是真实的,艺术是唯美的,教育是善良的,三者的巧妙结合即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小学科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认知和才能,通过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教育途径来实现这一崇高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途径分析

小学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最好方式是调动感官感觉,使小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感知艺术。

(一)调动听觉,创造悦耳的音乐

小学生的听觉非常灵敏,好奇心也非常强。若小学科学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调动小学生的听觉,将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感知艺术的热情。如笔者在教授《声音》单元时,就先向学生普及声音的特点、产生方式、音高变化与传播途径,使学生充分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及被听到的。而后,为了增强学生对声音的感知,笔者进行了如下操作:在讲台上摆设多个空“音乐玻璃瓶”,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在音乐瓶中装入分量不同的水,用小木棒依次对音乐瓶进行敲击,使之产生不同声音,形成一首欢快的“欢乐颂”。由此一来,小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可通过空气传播。而且,振动频率不同,其声音也不同。如水量较多时,音乐瓶的振动较缓慢,音调相对较低;水量较少时,振动频率较快,音调相对较高。

课程实践证明,在《声音》知识教学中巧妙地融合音乐艺术,可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听觉感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艺术学习热情,如不少小学生在课后都强烈要求笔者教其如何用“音乐瓶”创造悦耳的音乐,据一些家长反馈,小学生回到家中后,也用玻璃杯自制了“音乐瓶”,并创设了自己的音乐。

(二)调动视觉,打造美丽的画面

人对具象事物的感知,依靠视觉感官来完成。通常情况下,视觉感官摄入物象后,物象即成为一副美丽的画面。人若进一步发挥想象,将美丽画面进行重组,则将形成另一组更具特色的魅力图画。这一点,在教授《植物的叶》时,笔者深有感悟。

在向学生讲解《植物》单元时,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校园大树与小草的差异、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区别,使学生形成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也不一定相同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普通树叶、吊兰叶、芦荟叶、枫树叶、新出嫩叶与枯叶,并详细解释每种叶子形状、颜色差异的原因,使学生充分了解植物的同一部位,也可能存在完全不一致的情况。由于每种叶子都各具特色,所以,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了极大程度地调动和满足。换言之,每种特殊形状的叶子在学生脑海中都形成了一幅特殊画面。基于此,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种叶子的形状与颜色,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这些叶子设计一幅画,以实现科学与美术的融合。

不可否认,学生用叶子自行设计的画面是非常美丽的。如部分学生用普通椭形树叶设计了一只自由翱翔的“蝴蝶”,用芦荟叶子设计出一个可爱的“海星”,还有部分学生用枫树叶做了一条美丽的“蓬蓬裙”。最让笔者意外的是,一些热爱手工艺的学生,在大树叶内部剪出了一副副精致的卡通人物画。可见,调动小学生视觉,实现小学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种有趣且可靠的途径。

(三)调动触觉,感知造物的美妙

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通常是浅显的,如他们在感知周围的材料时,只能简单地感知材料的软硬度与柔韧性,抑或是吸水性,而无法深入掌握材料内含的成分。因此,若要让小学生在学习《周围的材料》时,可以顺势将科学知识与艺术知识相互融合起来,恰如其分地调动小学生的触觉,使之感知造物之美妙。如笔者向学生讲解周围材料的软硬度、柔韧性、吸水性等特性后,便组织学生于周日到陶瓷坊,学习并亲手制作陶瓷器皿,使学生充分体验泥土材料变成自己制作的器具的过程,进而深刻记忆泥土等日常材料的特性与作用。

实践证明,调动小学生的触觉,使之在感知日常材料特性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材料的艺术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如部分家长反馈,自笔者带学生到陶瓷坊学习制作陶瓷器皿后,每个周末,凡遇家长有空,孩子都会要求家长带其到陶瓷坊学做自己喜欢的小人儿或器皿。期末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小学生非常欢迎这种先普及基本科学知识,再调动触觉感官,学做艺术品的教学方式。由此可知,调动学生触觉,感知造物美妙,是实现小学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良好途径。

篇5

目前,很多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制作了心理咨询网站,开展了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形成了一个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网络,如果能将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在教学中相结合,将会使校园网络的功能更加强大有效。

一、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活动是人类发现和运用得最早的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这早已被历史学、心理学和医学研究所证实。

心理学家认为:各种绘画、图案、标志和色彩等造型艺术品,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如,三角形有安定感、二方连续图案有节奏感、红色有膨胀感等。这些感受传递到人体后,自然会引起某种意识和情绪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人的生理上就会产生奇妙的效应,如,通过一些特殊的事物(如美丽的环境、图画、照片等)能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紧张、忧虑、多疑、郁闷、悲伤等精神上的压抑,进而使人变得乐观、放松,达到自我调节和转化、治疗的效果。

二、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入侵洞开门户。”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思想情感,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例如,通过欣赏凡・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画中情景与作品产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绘画艺术的疯狂执着。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自觉产生一种坚定、奋进的心境,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们自己的作品,每一次“心情绘画”比赛(我校为宣传和推广心理健康而开展的每年一届的绘画比赛)的参赛作品,我都拍照后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欣赏。当学生看到某些作品,如,学习压力大、家长不理解等题材时,自然会产生共鸣,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让自己的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得以缓解,达到自我调节和教育的目的。

2.在美术创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美术创作时,不论是绘画还是泥塑、手工、设计等形式,都是尽情宣泄、释放压力,表达情绪情感的心理反应,学生借助抒发内心情感和表达爱憎的同时求得心理平衡。同时美术作业也是一种自主、轻松、愉快的群体活动,它对排除学生孤独、烦躁和紧张心理,调节疲劳,充实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对学习和艺术活动的兴趣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

3.在作业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多赞扬鼓励学生。例如,面对学生的绘画作业时,可以从多角度评价: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画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造;有的学生遇到难题时锲而不舍;有的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是个人的情感、理想,比如,对环保的关注、与同学的团结协作、对父母的感恩等。以此来丰富对学生评价标准,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赞赏,让自卑的学生获得自信。

4.在校本教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开发校本教材,纳入潮流化、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丰富的人生乐趣,用积极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我在教学中增加了电影欣赏、心情绘画、动漫欣赏、行为艺术、嘻哈文化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完全是我结合当代艺术的发展为学生准备的,既融合了当下最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作为艺术教师不仅要关注艺术教育的信息,也要多留心收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作为美术教师,发现心理辅导活动中采用的活动方式对现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以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的目标有促进作用。

篇6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篇7

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结合《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意见》,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推动学科统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德育目标之中,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学科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它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有机渗透德育,是摆在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改理念下的新物理课程标准,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新课改对初中物理学科德育要求的认识,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

1明确初中物理学科德育目标,有方向性的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教学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讲经典物理学时,结合介绍古代墨翟和宋代沈括在力学和光学力面的贡献,以及沈括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讲近代物理学时,介绍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显示了中国卫星发射技术的新成就,更显示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巨大进步;“神七到神十一飞天”,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步入航天大国的行列,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老师可以进行今昔对比,让学生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感到骄傲与自豪,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使其产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1.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些结论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归纳、总结出来的。

1.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每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物理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而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则可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积30余年实验研究,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法拉第刻苦自学,经历十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会起到良好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隐性的有机渗透

2.1结合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2.2结合当前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授《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章时,补充讲述我国新建设的水力、火力发电站,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简述三峡工程等,另外也要提出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例如,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最后,讲述核能的开发、利用及前景。这样,通过与实际国情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意识。

3结合学生实际,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1)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兴趣教育。(2)提倡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从中加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主题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积极进取,实现自我。(3)指导生活中的物理应用。物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学完家庭电路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家庭电路设计、家庭电路简单故障排除等,还可以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共同研究,动手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4)通过举办物理讲座、开展社会调查、组织竞赛、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体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总而言之,教育是育人,育人要育心,育心就是育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需要广大物理老师根据物理知识及物理教学的特点,以课内外活动为途径,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教育心理学原理为依据,以渗透为主要形式,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作者:宋永志 单位: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现将我校近来开展禁毒预防教育活动的一些做法和探索简述如下:

一、明确职责,转变育人观念。

我校非常重视中学生预防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禁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小组,学生教育活动组、宣传组,明确职责,落实到人。每学期均能将预防教育工作作为德育重点来抓,进行专项研究,制订专项活动工作方案及实施方案,开展教育宣传活动,使教育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在学校开展禁毒预防教育活动中,学校校长和分管副校长经常下到班级、现场,作工作指导并积极参与。领导的身体力行,转变广大师生对预防教育的认识。

二、寓教于乐,注重宣传实效。

在常规教育工作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市禁毒委和市教育局联合部署的禁毒教育活动,即组织观看禁毒片《为了这一片净土》、参观禁毒教育基地、举办一次禁毒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禁毒教育征文活动、举办一次禁毒教育演讲比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活动的载体,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下即为××年本校预防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年月,通过校园网播放禁毒预防教育专题片《为了这一片净土》(⒈集);××年月,展出一期国家禁毒办编辑出版的“热爱生命,拒绝”系列宣传画;××年月上旬,召开一次全校性的“禁毒教育”主题班会;××年月初,举办一次“禁毒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年月初,组织学生参观镇综治委、禁毒办主办的禁毒教育图片展。“禁毒宣传日”作了《珍爱生命,拒绝》的国旗下讲话,并开展禁毒日宣传活动。××年月日,举行“珍爱生命,拒绝”集体签名活动;××年月中旬,组织部分学生参观县禁毒劳教所基地;××年月中旬,聘请法制副校长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年下旬,举行“禁毒教育”主题演讲比赛,刊出一期《拒绝,珍爱生命》的宣传窗;另外,在平时集会时,根据需要,经常予以强调。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真正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三、多方参与,构建立体网络。

禁毒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们充分依靠家庭、社会的力量,构建起立体型的教育网络。校内除了成立禁毒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外,还与班主任签订了《班级安全、法制和禁毒教育工作责任书》,组织班主任学习禁毒知识有关文件精神,建立一支信念坚守、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组织全体老师配合班主任对学习、行为困难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帮教活动。通过开办家长座谈会开展禁毒教育宣传,我们在每次家长座谈过程中,都能将“禁毒”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宣讲;同时在每年的寒、暑假,“国际禁毒日”和“十一”及“五一”长假中,给每位学生家长分发“致家长信”(含禁毒教育要求),或分发“禁毒教育专题信”,提醒家长在假期这一特殊时段,加强对子女的约束、管理,以防与社会不良少年来往。学生人手一册“安全教育常积”读本(内含禁毒教育知识)加强自我教育。在社区教育和防范方面,学校积极协调、邀请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加大整治力度,并经常组织学校德育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学校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网吧、娱乐场等易涉毒场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明查暗访。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片区民警的作用,将社区中的真实案例,通过校园电视进行实况剖析,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利用各种新闻媒介的力量和政府各部门领导重视、参与的契机,大力宣传“禁毒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社会意义,积极拓展“禁毒教育”的影响力。

篇9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了六大素养。初中生处在人生的准备阶段,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教育者应抓住教育契机,唤醒、引导学生生命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序列主题班会的构建,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构架了一个能够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着眼于学生的人格品质素质提高的班会活动体系。引领学生从他律到自律,从自育到自塑,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思想的提升,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层设计,形成常模

1.明确德育目标,构建适切的班会序列 围绕《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制订了初中三个年级段德育序列化目标,分别以“养成教育”“发展教育”“理想教育”为主题,七年级以“规范行为,致力培养自立、自控的合格者”为目标;八年级以“陶冶情操,致力培养自尊、自爱的发展者”为目标;九年级以“健全人格,致力培养自信、自强的成才者”为目标。德育目标的制订,为“健全人格主题班会序列化”的构架提供依据。

结合德育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发现高频话题可以归纳为“学习生活”“交往生活”“自我生活”三大核心话题,并延伸出心灵导航(价值引领类)、德性内生(思想激励类)、 学会生存(社会适应类)、共生共赢(团队合作类)、成长之本(学习促进类)五大主要类别。通过对课例的深入研讨,构架了适切的18节“乐成长”精品班会序列。

2.依据生本理念,选择有效的成长主题 构建班会序列首先要着眼于“主题”的选择。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主动性、发展能动性的独特生命个体,学生尚未成熟,更未定型,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需要教育者不断地用生命去唤醒和引导。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前提是直面学生的生命,发现学生生命中的发展需求和发展可能,从而确定发展主题。

分析学生生命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这一主要问题选择发展主题。通过“成长微信箱”“成长聊天室”“成长信息采集平台”“成长档案”归类汇总,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慢德育・乐成长”主题资源库,为班会的主题选择提供接地气、具实效的成长素材与话题。

3.搭建多元平台,形成“三式班会”实施策略 我们对班会课有效形式进行归类,主要分为“对话式”“体验式”“展示式”三种形式,并针对三个问题进行主题研讨,通过内容策略选择、观课评课、调研反馈,形成这三种班会形式的实施策略和思维方式。

“对话式”班会方面,将“情境法”与“对话式”班会设计有机结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启发深刻的“课堂对话法”;“展示式”班会方面,将“班级表彰”与“展示式”班会设计巧妙融合,开设出“最美少年”“最美教师”“感动班级”等特色内容;“体验式”班会方面,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我们将“活动体验”与“体验式”班会整合,使形式更为生动活泼,有效解决学生人格培养的重点问题。

4.关注学生主体,实现师生共需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现代班会活动的显著特征。要求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动态生成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逐步发现主题班会课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情,挖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

我们对序列化内容进行验证实施、动态完善,着重于对“教师反馈”与“学生感受”的调研形成“双向互动”的动态生成,对课例中不够完善的德育内容进行集中研讨,将“学习生活”、“交往生活”、“自我生活”核心主题及五大主要类别进行整合,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科学的序列化内容(见下表),使序列化成为一泉“活水”。

“纵三横四”健全人格主题班会序列

二、精心实施,有效推广

成功架构了初中序列主题班会的设计常模后,我们进行了精心实施和推广。

1.同课异构,观摩研讨,操练序列化 为进一步验证经过设计的序列化主题班会课在实施过程中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开展常规性的课研讨活动,我们采用“同课异构”形式,开设研讨课,通过观课、评课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诊断,分别从教育目标的设立与达成、教育内容、策略的选择、教育即时效果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主题班会课的教育价值,以促进班主任不断思考。

2.跟踪反馈,课堂观察,评价序列化 要使主题班会真正起到教育作用,不能忽略的就是课后的深化和巩固,要进行“追踪教育”。首先要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继续加以引导,让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思想认识和能力有所提高。

我们选取课堂片段,分析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所引起的学生不同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从而研制生本的课堂观察。在多次的探讨过程中,我们逐渐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科学全面的《主题班会课评价体系》,研制“课堂内容与学生体验”的课堂观察。

3.资源整合,内涵拓展,补充序列化 主题班会课应与社会生活相统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社会实践内容,使教育寓于一个有关联的、延续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内化效果。让学生置身于家庭、集体、社区、国家中去认识体验,我们不断进行资源整合,拓展主题班会的内涵。

班级网站下建立“主题班会序列化”子网站,搜集资源、最新的德育动态等;自建“主题班会资源库”,搜集序列化主题班会专题材料;建立“主题班会序列化QQ群”,方便班主任之间的交流;面向学生,设立“主题班会(素材)”信箱,及时了解学生对主题班会的建议,以增强班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开放班会,全员育人,完善序列化 通过向任课教师、家长、社会开放,征询意见,对系列主题班会的设计修改完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请科任老师来到班会课堂,进行师生互动;请阅历丰富的家长谈谈自己奋斗历程,善言善行的感染力远胜于干巴巴的说教。任课老师、家长、社会人士来到班会课堂,能展现更多样的人格魅力,更立体的社会现实,可以给学生更开阔的视野,更真切的心灵体验。这些视野、体验转化为动力,促进学生成人长才。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序列化的主题班会铸就了健全人格教育的“底子”, 班主任的德育的理念与思维发生较大转变,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健康成长;班集体在积极进取中和谐发展。我们深信,她将会源源不断地彰显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由此,也为学校德育的融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仅从构建德育生态的角度就学校德育模式中的“融入策略”作一简述。

一、在德育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中融入

融入,单从词面看是“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里,混合分不清彼此”的意思。但将其引入到德育工作的方法模式中来,其含义就极为丰富了,一时很难全部表达清晰。我们的学校德育应达到“教育无痕、情智共生;植入心底、高峰体验”的境界。

就学校内部而言,德育工作涉及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自然生态的主要因子是指影响师生课堂学习、德育习得和人生成长的物质环境;类生态的主要因子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等共同遵循的学校教学和德育活动方式,也包括教材隐含的文化观念、思想因素以及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等;内生态的主要因子是师生内心世界的感受和领悟,包括学习观念、独立精神、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依据上述这些基本原理,我们要优化学校德育的物质硬环境和文化软环境,将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来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融入社会实践全过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融入班主任工作全过程,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三重生态各自的最佳发挥是不够的,三重生态之间应是最佳的组合与有机渗透。三重生态体验理论认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①写到这里,笔者自然地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秋夜、明月、江边、空船就是自然生态;琵琶女、诗人、青衫湿就是类生态;琵琶女“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限诉说,引出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和被贬后境遇的自述以及诗人的青衫湿,不正是内生态吗?这是自然生态和类生态对内生态的最佳影响所产生的动人画卷,更是内生态体验发挥作用而使得自然生态和类生态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②

上述三者之间已经水融,浑然一体,这可以称作是“融入”的最高境界了。这给我们德育工作者以很深的启发:只有在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中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为学生德育建构起理想的生态环境和健康成长的生态场。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抓住“融入”这一关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注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教育体系”。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和历史的使命!

二、在从文化到精神的“暗潜滋长”中融入

进行德育融入,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各种生态因子有机整合与协调运作,师生、同伴间互相激发、共同参与、合作交流、质疑探究,在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幸福体验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着从文化到精神的“暗潜滋长”,共同发展,持续发展。

学校德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主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文化。而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荣之根。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精神不是写在墙上印在纸上的东西,它更多的是浸润于校园的空气之中,在师生口耳相传中播植道德的种子,收获幸福的人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要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对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上。一切有效的德育都是基于对学生的真正认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有自由思想和发展的生命体。一颗被紧紧裹住的心是不可能有生命弹性的,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髓融入学生的心底,就必须营造开放、民主的文化心理环境。

中学德育可以针对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解疑释惑,针对学生成长实际力求教育生动活泼,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比如,在讲述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知识时就可以融入“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的“崇善”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融入过程中,可能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接受程度有差异,我们要给予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有认知和认识上的差异,因为“只有在自由之中,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智慧才能存在”③。学生现实的德育水平,既取决于教育者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程度,也取决于教育者为学生创造环境的开放程度。

三、在德育生态因子的“和谐共生”中融入

在德育生态中,教师、学生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内生态因子。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实践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德育融入,需要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同时也要呼唤教师主导角色的真正回归。德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在师生“和谐共生”的生活世界中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在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同时也提升着教师的生命品质。

在今天学校的德育实践中,要将德育生态的主体因子——学生应有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表达与展示的权利,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有随时质疑和申辩的权利;让学生有偶尔出错或“越轨”的权利,尊重学生,尊重人权,允许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让学生有自我评价和同伴相互评价的权利。把这些权利落实到位了,就有可能激活德育主体——学生的学习“内源”,从而“内生”出一种接受学校德育的情感需求。

在今天学校的德育实践中,德育生态的主导因子——教师,一要提升自己的德育实践能力和教书育人水平。进行德育融入,教育工作者要从“老师”转变成“导师”,从教育“前台”转到“后台”,从“课堂”回到“课后”,从“主讲”转变到“善喻”。“喻”是德育融入的一种好形式:“喻”者,明也,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内容明晰;“喻”者,例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喻”者,化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教化无言。二要深入学习理解十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还应以自己尽责做好教育工作的榜样作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学生强化刻苦学习、志向高远、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昂扬向上,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重任的责任意识。

在建构德育融入模式的过程中,有了学生权利的回归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就有可能变为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德育;变为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德育;变为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德育。以日积月累的“浸润”与“孕育”为手段的融入,一定会在学生思想深处播下德育种子,成为感召学生心灵的伟大力量!

注释:

篇11

在传统教学中,学都是为了应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和家长大都重智轻德,使得当前很多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甚至一些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才,都利用自己的才智进行违法。可想而知,有了才智,不一定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古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更应该注重学生们品德的培养。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品德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小学品德教学经验浅谈一下校园文化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渗透。

一、校园文化与品德教育的内涵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打造的属于自己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以及校园活动各个方面以及相关的外延,主要包括: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历史文化、校园活动文化等等。这种文化多数是以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但是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确实看不见,且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大都是每个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们所追求的一种价值,是精神层次和观念上的变化,也是近几年来,各大学校们不断追求和建设的。

(二)品德教育内涵

品德教育主要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日常生活知识、政治知识、行为规范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德育,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的理性较差,各种意识想对比较模糊,自制力也较差。因此,品德教育主要是针对小学生进行开设,不断强化学生们的理性意识。

二、校园文化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和品德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效的结合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有效的促进两者的紧密结合,更好的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品德教育的发展。

(一)校园物质文化可以有效的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根据心理学家的介绍,我们可知,人们的心里变化是与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影响,周围的环境可以对人的行为举止、心理变化等都有很大的约束和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中,尤其是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的表达学校自身的价值观念、审美方向、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对教师们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热情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样对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干劲也有一定的影响。对学生们心理的成长、观念的变化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道德风尚提升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校园中设置宣传栏,简述一些有吸引力、有育人作用的故事和佳话,也可以悬挂一些优秀师生的真人真事,向师生们传递正能量。还有在走廊、草坪等地设置一些提示语,语言可以风趣幽默,但又可以给人深思的警示语。这些校园文化物质方面的建设,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是对师生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

(二)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像物质文化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是一些无形,但又处处让人感受到存在的一种无形力量。这种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精神面貌,也是学校独具特色的展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给人以鼓舞,具有团结、凝聚力量的作用,更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气。对学生们品德方面的建设是潜移默化却又无时无刻不存在。很多学校会以“自由、创新、和谐”为校风,以“乐学、博学”为教学理念,这些理念的设定,都在向我们展现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也在向我们展露出一种精神美。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看不见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是一个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会无时无刻不塑造着我们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首先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环境建设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心境,以及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因此,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们快乐愉悦的学习。优美的校园文化更有利于学生们学习压力的释放,也有利于学生们健康的成长,对于学生们的学习心境以及品德教育的提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注重学校一草一数的种植,也可以注重一些边角宣传栏、警示语的设立,提升校园文化绿化方面的同时,更好的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提升。

(二)注重思想文化建设以及校风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建设除了注重环境建设外,还要注重思想文化的建设。如果只是注重了环境建设,忽视了思想文化建设,也不会打造出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浓厚的创新精神,充足发展个性的空间,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良好的发展,让他们在良好的思想文化建设下,潜移默化的优秀成长。将德育教育有机地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的促进学生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体提升。

(三)注重学校社团文化的建设

篇12

江苏省高邮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江苏沿江经济开放带的北侧,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市南北。因秦王嬴政时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留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地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德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心灵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把邮城地域文化资源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融合,挖掘邮城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让中职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感悟中,认同家乡的文化,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回报家乡之感,凸显中职学校的德育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邮城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1.景观文化。高邮是江苏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迹较多,马可・波罗曾在其游记中记载过这里。全市境内河湖交错,资源蕴藏丰富,碧波荡漾的高邮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盛产60多种鱼、虾、蟹、贝、莼菜、芦苇等动植物。城南的盂城驿兴建于明洪武年间,地处京杭大运河旁南京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上,其规模仅次于北京以西的鸡鸣驿城,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驿站。龙虬庄遗址则是一处大约5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菱塘回族乡的清真寺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文游台、盂城驿,天山汉墓东西双塔、魁楼等历史悠久,让人遐思万千。这些美丽的景观,时时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2.邮文化。高邮最古老的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高邮龙虬庄挖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价值不可小觑。之后便是秦始皇在此筑高台、修邮亭,始建高邮,也由此拉开了高邮与邮驿、邮政的千世“因缘”。在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之后,高邮便成为苏北腹部扼守着水陆交通要道的一个重要城市。在明朝时,高邮的驿站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有规模了,鼎盛时期,大小房间千余间,各类马匹一应俱全,随时保证传递紧急军情官文的飞驿到站换马,名为“盂城驿”。这个驿站之珍贵,堪称中国一绝。一支“邮”字歌,从古唱到今,盂城驿及其前身邮传设置的孕育、发展、衰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邮传史,而且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史,可作为高邮古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邮政、交通、商业、民政、水利、司法、税务、文化、建筑等多行业的研究样本。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以“邮”为“根”,以“邮”为“源”恐怕都是少见的。高邮的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灿烂的邮文化发展史。1995年,盂城驿正好开驿620周年的这一年,古城高邮迎来了它最为盛大的邮文化节日。以后每届的邮文化节都成为高邮人的重大节日,这也是学校教育中引以为傲的精神食粮。

3.名人文化。高邮是人杰地灵之地,自古以来英才辈出。高邮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名人:尧,闻名海内外的中华祖先,相传出生在高邮;经学韬略,著有《周易传》、《春秋传》等的孙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的秦观;曾被朱元璋称赞为“处理机要,屡献忠谋”的汪广洋;曾任山东大理卿、兵部尚书的王永吉;有着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引清入关的吴三桂;从事声韵、文字训诂之学的王氏三父子: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在中国文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的汪真祺,等等。这都为学生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了有利条件。

4.民俗文化。邮城风俗人情淳厚朴素,独具特色。传承文明的节日习俗、地域文化浓郁的生活习俗、源远流长的生产习俗和会聚人文底蕴的交际习俗,共同构成了邮城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了解高邮及扬州地区的各种民俗,在传承和实践这些非物质文化的过程中为自己的就业开辟了途径。

除此之外,邮城的饮食文化、古城文化、邮驿文化、水乡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把邮城地域文化资源融入中职校本德育的必要性

1.对城关部分年级中职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程度并不深:32%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家乡为什么叫邮城;17%的学生能写出高邮的三个名人,37%的学生能写出高邮的两个名人,只有20%的学生(其中以旅游专业的为主)会简述邮文化。对邮城认识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对邮城产生一种自豪感,只有45%的学生表示作为邮城人十分光荣。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对于邮城的了解竟如此之少,这令人震惊。因此,挖掘邮城地域文化,让邮城地域文化走进中职学校的校园,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要尽快让中职学生接受邮城地域文化的熏陶教化,培养道德认同,让他们学会爱人,爱家,爱家乡,爱生活,这样他们才会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3.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开发邮城的地域文化,并将之作为校本德育课程的内容,符合德育向“生活”回归的需要,将使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充满生活气息,而不是简单乏味的说教;其次,把整个邮城作为一个大课堂,吸纳八面来风,将使学校德育课程充满时代气息;再次,实施该项研究,尊重中职学生的个性,使课程充满生命活力,也会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充满创造力。

4.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时形成的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热爱将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倾向,国家的概念对中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而身处的家乡却是每天看得到、摸得到的,让学生更易理解,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尤其中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很可能成为许多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他们即将走入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如果不怀有爱祖国的心,爱国主义情感的缺失的主力军也是值得担忧的,热爱家乡的教育将为中职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打好基础,让他们拥有较高的情商。

三、邮城地域文化融入中职校本德育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教育。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邮城怀抱去研究、探索、发掘其淳厚的文化精华。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展邮城地域文化研究,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就难以下手,甚至会走许多弯路,耗时费力而成效并不明显。教师必须加强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且作为原生态的邮城地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中职学生受其年龄、阅历尤其是知识储备的局限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引领学生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资源进行挖掘。

3.以开放性活动为主要形式。打破传统的校内教育的模式,开放学习空间,善于利用社会的文化资源,把活动范围向校外扩展,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历体验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些对于没有升学压力的中职生来说更便于实施。

4.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要把开发利用邮城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四、邮城地域文化融入校本德育的做法和途径

1.挖掘邮城地域文化,加深对家乡的感知。通过“一看,二听,三访,四查”的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爱乡情感,接受邮城地域文化的熏陶教化。一看:组织学生游览邮城名胜古迹,参观考察高邮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基地,让学生对邮城的自然景观、历史变迁、建设发展、人文景观等有初步的直观感性认识。二听:组织学生听一听邮城地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报告,使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三访:组织学生开展寻访活动。通过寻找邮城古往今来的优秀人物的活动,采访家乡知名人士、历史见证人,寻找生活的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让学生知道先辈的辉煌成就。四查: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邮城的传说、民俗风情及其过去和现状,以开阔视野,加深对家乡的感知。

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学校的主题月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赞美家乡抒情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摄影绘画展示、手抄报、主题征文、写导游词、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把获得的感性认识尽情表现出来。在这过程中,学生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而丰富精神世界,营造出一种积极、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吸收邮城地域文化营养,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充实学生的精神底蕴。

3.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对邮城地域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激起了学生深入求知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适当“搭桥”,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渗透邮城地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利用课本教材,上好“地方”课程,在语文课堂里引入高邮地区古往今来的名人名作,在旅游课的课堂中引入旅游文化、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音乐美术课堂则引入高邮地区的歌舞和手工艺术品制作,在服装课上引入地区的主打工业――羽绒服生产。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使课堂不再枯燥,变得鲜活而有特色。其次,各学科教师也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根据各年级段的不同要求,进行恰当的邮城地域文化教育。

将邮城地域文化资源融入中职校本德育之中,润泽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将使学生更加了解邮城,认同邮城的文化,进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更加懂得回报,这将成为他们人生奋斗的一笔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篇13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料体现德育功能。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渗透合情合理而又避免生硬教条,使德育看似“无意”却又“有意”。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三个切入点。

一、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结合课程的特点,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一)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即奥斯特试验,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也可以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学习“摩擦”时,物体的摩擦有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之分,可渗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观点;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以渗透“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二)抓住奇妙的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说明“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在物理学及其发展中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类似的例子在初中物理课中还有很多,比如在学习地磁场后,让学生回忆电视里看到农村广泛流行的看风水现象,认识风水先生所用的罗盘其实就是一个小磁针,小磁针在不同的地方的指向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受地磁场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真正明白了这一迷信活动的实质。教师通过这些实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

(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真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物理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自然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例如,在序言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习的方法“联系实际,联系社会”时,教师先告诉学生:现代社会的发展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如没有电视、电话、汽车、人造卫星等等,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滥用,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问题,如能源的缺乏、空气质量和水质的变坏等,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

二、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一)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例如,在做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都知道乒乓球掉不下来这个结果,对教师做这个实验没有多大兴趣,这时教师不用自己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做,结果学生不一定能成功,但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最终成功,这样学生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意识到许多事情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成功,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实验,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意志。

(二)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翻开几千年的科学史不难看出,整个物理发展史包含着对前人物理研究成果的批判和继承。例如,伽利略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批判,焦耳对热质说的批判,科学家对自己思维结果的反思批判,等等,都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一)结合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

例如,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400多年;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应用;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

总之,我国古代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和科学家的爱国行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结合当前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声的传播时,举一些抗战影片中的片断,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利用铁轨提前获得敌人火车到来的情报,在《地道战》中游击队员利用竹筒传递情报、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在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学习导体时,可以介绍我国对超导的研究成果;在讲授《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章时,补充讲述我国新建设的水力、火力发电站,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简述三峡工程等,另外也要提出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例如,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而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是相当必要的,最后,讲述核能的开发、利用及前景。这样,通过与实际国情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意识。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教师除了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渗透德育。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体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1.指导阅读科普读物。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容易被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所吸引,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积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推荐《趣味物理》《物理世界》《科学画报》等书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兴趣教育,诱发爱科学的萌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