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篇1

(一)快乐体育的概念。快乐体育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而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是指以终身体育与个性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玩得快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和提升各项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后所获得的一种强烈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一种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僵化、教条化教学现状的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革。

(二)快乐体育的特点。快乐体育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体学生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入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一体结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并强调教学的多向交流,即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强调不同体育活动项目所独具的乐趣,主要指快乐的运动体验与成功体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快乐和成功的情感驱动体验,教师从情感教学入手,以自己对学生对教学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

(三)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感知新事物,在快乐中学习。素质教育充分考虑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看,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发展”,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

(四)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教育的时代性;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的全体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来开展教育,要充分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性来开展教育。

二、快乐体育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快乐体育的提出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快乐体育和素质教育这两者之间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两者都是以“以人为本”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发展。中小学进行以快乐体育为手段的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教育的对象都是人,快乐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其表现是通过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增强锻炼的热情,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追求快乐的心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快乐体育能够加快素质教育的实现。在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欢乐、感受到快乐,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根据快乐教学法的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愉悦的一种教育思想。在这种积极思想的指引下,体育教育就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感知新事物,在快乐中学习,以此来加快素质教育的实现。

篇2

关键词:高师院校 文化课程 素质教育 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

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2]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青.素质教育何去何从[j].山东教育,2008,(14). 

[2]庞朴.文化的界说—庞朴研究员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n].解放日报,2009-8-2. 

篇3

一、家庭支持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

原来的学生手册是学校与家庭双边联系的纽带,在推行素质教育后,学生手册已被学生素质报告单所取代。原来家长一味地看孩子分数,看操行评语,而如今的学生素质报告单侧重点恰恰相反,如此的变化与突然,家长是否理解、是否接受、是否支持,是学校全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提。因为,只有家长理解、支持,才会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学校,并认同学校的教育成绩和教学质量。只有这样,生源才有保证。有了生源,学校就有了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办成一所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素质教育才能得以顺利的开展。

二、学校管理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旨

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是学校,操作者是教师,受益者是学生,学校的一系列管理体系直接左右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所以,学校应从管理制度中去规范、去约束操作者去执行素质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使他们拥有精良的业务能力和过硬的教学水平,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开足开齐各门功课,取消主副课概念,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个性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能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奖励与评价体系,激励与督促操作者落实素质教育。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会有的放肆,照章遵循,素质教育才能全面启动和正常开展。

三、教师教育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中心

素质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要看教师,特别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直接左右着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教师改变原有的传授式、主角式等教育手段,改变检查与检测的侧重点,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参与合作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提供锻炼技能的平台,乐中求学,学以致用,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进去,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学生学习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灵魂

传统的学生学习观念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听、记、背、考。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高分低能,就是书呆子,听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行行不入,要谈素质简直就是一句空话。

传统的学生理想就是考个好学校,将来有工作,有饭碗,而学校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恰恰是分数,这无疑助长了学生对分数的片面重视,淡化了学生的素质,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素质教育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如今,只有打破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观念,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养成学生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素质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所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学生学习观念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灵魂。

五、上级评价观念,开展素质教育的保障

篇4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似乎一切都必须实行改革才跟得上时代步伐。什么得改,什么不能改,没有人去厘清,一刀切地全面铺开,看似新潮,其实效果却堪忧。

目下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偏远、经济落后的乡村学校一个都不能少。在全面清退代课教师,支教生还刚刚进入的状态下,这些乡村学校能保证“一个萝卜一个坑”,即每个教学班有一个包班老师就算不错了。何谈“教师专任化”,并藉此全面开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一种新理念驱使下,学校里甘受清贫留下来的,或者未来得及进城的“能手”,被剥夺掉应试教育中挑大梁的角色,去担任非统考但是能体现素质教育特色的科目。校园一时间增添了生机,于是改革成功地告一段落。转眼间期末统考到了(有意思的是主管部门期初发文不准统考,期末又来组织统考,美其名曰“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教学质量全面滑坡,校领导置改革的初衷于不顾,也丝毫没有看到运动会、美育节的初步成绩,大讲特讲考试成绩与学科排名,并与师德挂钩,评奖金、定绩效,实行一票否决。是啊,应试教育本来就是我们的强项,而你偏要我们“不务正业”,我们做出了成绩,你又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在此情形下,我们的老师无所适从、时时体验着失败感就是必然的了。

因为有高考的指挥棒,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统考排名正大行其道,也似乎不必大惊小怪。因为有“素质教育”的忌讳,原来给学生排名变为只给教师排名。学生是人,有自尊,不排名当然是对的;那对老师呢?难道自尊就可以不顾吗?随着上层人文关怀的缺失,看看我们热闹的校园吧:期初到期中,围绕素质教育,上边下来巡视、督导、评估、抽查的人一拨又一拨,走马灯似的。下边的呢?赶制报告、表格,统计数据、成果,一派繁忙!一边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一边是以编造替代实干。上边的督查者专业就是干这个的不打紧,可是苦了下边的教书匠们:老师们清楚知道,将自己全部精力的80%做完这些表面文章,应试教育100%的负担将在20%的空间里扛起!此间的苦水向谁诉去?

伟人说:“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在此呼吁:教育改革应回归到以人为本。面对不能一蹴而就的改革艰难现实,多一些智慧,少一份折腾,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份表面文章,惟其如此,才可能有利于我们的教改大业!

篇5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抓起,特别是首先转变各级领导的教育观念。汨罗的素质教育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因为有湖南省各级党政领导的正确认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否则是搞不成功的。因此,我市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强化宣传力度,宣传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使社会各界形成共识,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正确认识人才首先是培养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熟练的劳动者,这是我国人才的主体;其次是数以千万计的各类技术人员;第三类是数以千万计的各级管理人员,克服传统的、偏面的人才观、质量观。要营造一个素质教育的良好的社会大气候,使社会、家庭、学校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架起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首先表现在教育思想上,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无法实施素质教育的。汨罗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四个面向的教育原则: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除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教育。

2.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汨罗的实践告诉我们,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还必须有一套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大范围内变成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汨罗选择目标管理为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他们坚决废弃了“应试教育”的考绩办法,将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逐项量化为“钢性指标”,严格按照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以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发挥特长的成绩,对校长、教师和党政领导进行考绩。与目标管理设置相配套的一整套量化和评价措施及一系列导向政策、激励机制,把每个人都推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堵死了“应试教育”的旧路。他们这样形容自己的目标管理:“管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说堵不死“应试教育”的路,就迈不开素质教育的步。

3.持之以恒、迎难而进的改革精神。

汨罗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到底走自己认准了的路。汨罗自1984年推行素质教育,十二年来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是相当大的。如果动尧退缩,甚至走回头路,那就不会有今天汨罗教育崭新的局面。汨罗人深深体会到,改革旧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是相当困难的。刚刚实行“三控制”时(控制班额、复读生、留级生),汨罗的高考升学率跌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引来了社会舆论的压力,甚至发生有人提出要罢免市教委主任黄泽南官的风波(黄主任曾坚定地表示:随时准备干,随时准备不干)。但是,他们顶住了压力,坚持改革,坚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坚信,只要扎扎实实地搞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总会上来的。这种信念两年后就得到了印证,升学率不但数量大大超过以前,而且这个升学率的提高,是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上提高的,是真正过硬的质量。目前,汨罗不仅小学、初中、高中的会考成绩领先于全省水平,而且高考升学率也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可以说,这是推行素质教育水到渠成的结果,是百折不挠、坚持改革的结果。

汨罗的经验远不止以上这些。尽管汨罗素质教育的转轨改革不能说已经尽善尽美,但目前已经看到,汨罗的基础教育已进入全国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轨道。

实践证明,汨罗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为区域性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回顾我市自89年开展素质教育以来,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通考,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学生就近划片入学等等。但总的看,只是取得一些近期效益,是治标措施,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子不大,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薄弱环节。为了把学习汨罗的经验落到实处,加快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子,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个人有几点设想,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首先,要对我市素质教育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调查、了解和评估。

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切人口。为此,可抽调有关干部和人员组成调研组,重点调查了解我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准备解决问题的措施。

调研的内容既包括学校领导的办学方向、教育思想,也包括课程设置和热点、焦点问题(如减负、择校、乱收费等)。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向教委领导汇报,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决策、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抓住热点问题,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近几年,我市择校生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办好每一所初中,又加重了某些学校的负担,同时容易引起“应试教育”的反弹和回潮。为克服上述弊端,招生期间应严格执行“划分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任何学校、任何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见利忘义”,乱开口子。应将招生办法和学区划分在报纸、电台公开,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请社会予以监督。

学区界定有争议的请予公正,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象汨罗禁招复读生那样,把择校现象一抓到底,坚决走出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关系择校的怪圈。

要克服择校热现象,应把加强薄弱初中做为重点工程来抓。除从班子、师资、体制、机制上加强建设外,还要加大投入,也可考虑从学校布局上做适当调整。

有些薄弱学校,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该连(尝试九年一贯制)的连,该带的带(较强的中学办分校),能改的改(改民办或民办公助学校),从而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集中力量办好调整后的学校,为择校热降温,为素质教育铺路,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较为平等的受教育条件。

再次,建设好校长、教师两支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解决问题的是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要选派素质高、思想好、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同志担任中小学校长,一个优秀的校长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汨罗认为,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好校长也要靠创造条件积极培养,建议市教委除按计划加强对校长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培训外,应让他们有机会进修大本、研究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校际之间的干部一段时间后可进行交流,这样做除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外,可以促进地区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办学的活力和后劲。市教委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地派少量校长到外地挂职锻炼,到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先进地市去学习、考察,取他山之石攻玉。鼓励校长积极开展教育专题研究,做魏书生、黄泽南那样的学者型校长、科研型校长。

广大中小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全市教师要在去年开展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师德教风活动基础上,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既要讲奉献精神又要讲科学态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象汨罗那样,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应让广大教师都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是当“伯乐”,在万马奔腾中选出千里马,而是要当“园侗,爱护培育每一株幼苗。人民教师应该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做到以人育人、以德育德、以素质育素质。

第四,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走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实施素质教育重在搞好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课堂上度过的。因工作关系,笔者近两年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活动,看到多数学校在全面育人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存在着一种片面倾向,好象素质教育就是多搞些德育活动和文体活动,似乎学生考试少了,活动多了,负担轻了,素质教育就会搞好了。虽然这种认识在当前还不是主流,但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还缺乏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校进行的一切教育都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严肃执行教学计划(音体美课要开足,其他文化课不得多占课时),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总量,严格禁止节假日全班性补课。要改变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错误做法。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这些都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靠在课堂上培养、提高。所以,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有可靠的载体,同时才能真正发动全体教师重视这项工作,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要改革教育的评价制度和方法,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篇6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成长在不同的环境,在家庭、学校、社会都受到不同的思想影响,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观察社会,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如果素质不高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群体甚至主流的话,势必造成社会秩序的杂乱无章,影响社会稳定,危机社会治安,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所以,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学政治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迫在眉睫。

1.2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不理解,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发展,学习很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缺乏兴趣,学习态度消极,甚至厌学心里特别严重。

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需要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等问题,结合政治课中的相关知识点、观点,通过讨论、辨析从中达到对教材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2中学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极少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方法,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思想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2.2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思维的开发。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在中学政治课实施中起重要导向和促进作用,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中学政治课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学政治课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其蕴含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缺陷与当今新课程实施不相适应。

3中学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篇7

一、生本管理与中等职业教育

1.生本教育与生本管理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是在7年前,由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素质教育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生本教育的宗旨是要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强调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生本管理是实现生本教育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

2.中等职业教育呼唤生本管理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贫穷”特征:一是家庭的“贫穷”,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水平都比较低;二是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贫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中的弱势,文化课学习成绩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心理上的“贫穷”,经过中考的失败,无疑给不少中等职业学生本已自卑的心理雪上加霜,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各方面低人一等。这些“贫穷”特征最终在学生身上体现为行为习惯差、意志力差、厌学,对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与措施表现出很大的逆反行为。

(2)中等职业教育呼唤生本管理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生本管理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再有效不过的了。生本教育与管理的实验早已经在广州、澳门、香港等地方的学校(包括中等职校)开展起来,并且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生本管理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学校或教师“师本管理”观念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观念――师本管理,而师本管理与生本管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中是以谁为中心,是教师还是学生,通过生本管理的推行,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过去的“师本管理”观念,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全面推行生本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帮助或促进学生真正摆脱“贫穷”,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自爱,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三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中等职业教育生本管理的“原点”

1.生本管理的“原点”所在

既然在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行“生本管理”已经势在必行,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这一学生管理的创新活动呢?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我觉得关键是找准中等职业教育生本管理的“原点”――即生本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并以此目标作为我们生本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强调教育从“原点”出发,实际上要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方向不定准,无论方法如何敏捷,如何洽意,只是行错路,究竟不能达目的地。”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判断中等职业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相应的教育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精髓和最高准则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生本管理的“原点”就在于: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人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贫”是指前述学生的“贫穷”特征,“富”则指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一“原点”的内涵是与当代大的教育“原点”相一致的,也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统一。

2.立足生本管理“原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相当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推进生本管理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各种比赛中所获得的荣誉以及学生的成绩和就业率等,这就违背了生本管理的“原点”,没有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人性,更没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的目标,当然也不能称之为完全的素质教育,依据上述有关生本管理“原点”的理论,结合实践,我觉得立足生本管理“原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大致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管理方面。首先“尊重”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核心,也是由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的根本所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防止一味把“生本”技术化、机械化,要注重生本的引领作用,使其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切不可嫌“贫”爱“富’,要承认并尊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贫穷”的事实。第二,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上要多渠道、多方法来判定,不能再仅靠几张卷子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可以引入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相关内容,如课堂上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课后实验和作业的完成等,学校要给与教师成绩评定充分的自,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第三在学生毕业成绩认定上,可以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分制,只要学生修完毕业学分,即承认其毕业资格,时间上可以适当提前或延期。多年来成功推行的弹性学习制度充分证明了其良好的效果。这些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都是符合充分尊重全体学生人性的要求,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

(2)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立足生本管理“原点”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除了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外,还应注意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第一,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相比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加看重自身民利的实现。因此,从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程序到制定的内容,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民利,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必要时可以召开全班或全校同学大会来讨论或决定相关管理制度。这也是学生管理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另外,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既要注意原则性,又要注意灵活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第二,学校活动的多样化,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贫穷”性,仅靠刚性制度的约束,想要让他们从入校开始就像普通高中学生那样自觉地学习和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活跃他们的身心,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发展,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也是充分尊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性的典型体现。第三,积极推进成功教育,所谓成功教育,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方法,通过老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使他们自己争取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和发展的教育、追求学生自我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相比于普通高中学校,在为学生搭建成功舞台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推进成功教育,让全体学生感受成功,体验人生的价值,真正最大限度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学生脱“贫”致“富”。2009年5月,“成功教育”现场推进会在我校的隆重召开,足以证明“成功教育”是立足生本管理“原点”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之一。

三、迎接挑战,共创中等职业教育的第二个春天

立足生本管理“原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就给广大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主要有:

1.传统“师本观念”向现代“生本观念”转变的挑战。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师本观念”,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贫穷性”特征,学生的人性得不到充分的尊重,进而造成了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贫富”两极的分化。

2.由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挑战。要将上述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生本管理“原点”的有关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领悟其中的主要精神,结合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以致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努力从教学管理和教育管理两大方面,开展一系列以最大限度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为目的的教育改革试验和推广活动。

3.营造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氛围的挑战。所有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应与教师一起,营造有利于立足生本管理“原点”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加强校本管理,充分给予学校足够的改革空间,在人、财、物上要大力支持;学校应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向勇于改革实践的一线教师倾斜,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脱“贫”致“富”。

综上所述,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人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脱“贫”致“富”,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本管理的“原点”所在,只要我们立足这一“原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我们必将迎来职业教育的第二个春天。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61-01

1、素质教育的涵义以及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注重学生身心潜能、德智体全面培养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推行并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从而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将外部的教育影响主动转化为自身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在应试教育前提下,老师是为应试而教,学生是为应试而学,偏离了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老师将目标投放在少数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而弃多数学生置之不理,让老师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以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即使能够使部分学生的某方面素质得到浅层次的发展,也只是很片面性的,而且是以牺牲学生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素质教育的推行是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要求,是我国当今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正确;教育思想观念过于陈旧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仍有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没有转变,仍停留在应试教育体制阶段,他们对学生的关注仍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升学率上面,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存在一定的误区:一部分老师主观地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开设一些形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就应体现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某方面特长上,不可否认,这的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素质教育仍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一部分老师认为既然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那就针对所有学生定好各项达标指数,向着让学生全面达标的目标进行培养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2 教学方法传统陈旧,评价机制跟不上教育机制的改革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即使作了一定的改革,也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仍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说教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的提问都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学生课堂上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很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有限。同时。就现代中小学教育而言,升学率仍旧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从而导致老师对学生优劣的评价一切都以学业成绩为重要依据,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评价机制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甚至思想道德败坏的学生。即使一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但到头来还是转回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来,一切的优秀评比仍旧是以升学率与分数为前提,评价机制根本就无法跟上教育机制改革的步伐。

2.3 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篇9

新课改要求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优秀学生的培养,更要加强后进生的转化,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学生。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

一、摸清原因,对症下药

后进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后进的原因各不相同,教师要针对每个后进生认真摸底、分析、观察,找到症结,制订相应的对策,对症下药。

二、尊重关心后进生,做后进生的知心朋友

要转化后进生,就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多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做到不歧视、不放弃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多鼓励、多表扬,唤起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处处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对他们一视同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心,为后进生创设一个前进向上的宽松环境。

三、发现亮点,多肯定多表扬

教师在生活学习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地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细小的进步,因势利导,充分给予他们肯定、鼓励和表扬。在集体中要求学生学习后进生的长处,同时也委婉地要求后进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从而表扬后进生的优点,弥补他们的不足,并要进一步为后进生提供认识自我、展示才能的机会。

四、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法、学法,在增效减负上下功夫,不搞“题海”“书山”战术。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

五、公平守信,树立教师威信

在后进生转化中,必须树立教师威信,教师首先要做到守信用,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其次要做到公平合理,对所有学生一样对待,对优等生、后进生要一碗水端平,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采纳合理建议,帮助他们学习和生活,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做到传授知识、情感分享同等看待,尤其要做到赏罚分明。违反纪律,优等生和后进生一样对待,做到公平公正,不偏重优等生。

六、扩大教育面,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篇10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近期召开了两次成功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研讨过程中,大家解放思想,着力创新,畅所欲言,达成了多方面共识。研讨会标志着我校成功素质教育正在由研究与认识层面向实践层面全面推进,会议成果将对我校全面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

2006年6月3日至4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召开了由中层以上干部和全体素质导师参加的成功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7月中旬,学校又组织全体教职工以暑期培训形式,就成功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研讨。这两次研讨会是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对非专业素质教育、素质导师制、成功素质教育的专业设计及素质学分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标志着我校成功素质教育正在由研究与认识层面向实践层面全面推进,会议成果将对我校全面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现将两次研讨会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应当有重点、创造性地全面推行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和当前高校各种“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两年多来,我校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在不断加强,认识在逐步统一,机制在不断建立,条件在逐步改善,活动在逐步开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围绕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专业素质教育应该进行哪些创新?在大学阶段的重点是什么?遵循怎样的原则,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训练条件如何改善?是这两次会议研讨的重点。

(一)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重点

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应围绕观念、品格、方法、能力和知识五大体系展开。然而,五大体系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而素质形成与提升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大学教育阶段,只能有选择、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某些非专业素质。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大家一致认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功志向以及由之而生的合理的生涯设计;以诚信为主的道德意识和法纪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正确的选择能力及其意志和毅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是非专业素质中的共须素质,也是教育与拓展的重点。一些专业教师还主张分阶段重点培养,如一年级的养成教育、二年级的过级强化、三年级的考证培训、四年级的就业教育等。

(二)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对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原则,大家讨论的较多,也形成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有人概括出“四原则”,即全员性、全程性、导向性和系统性原则。也有的提出“全员化”、“不断线”和“双影响”原则。研讨中,校党委方思清书记较系统地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三原则”――“三结合”原则(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相结合、与学生个人生涯规划相结合、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循序渐进原则;全员参与原则。“三原则”是对教育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教育经验的精辟概括,得到了与会教师们的一致认同。

在“三原则”的指导下,如何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落到实处?方书记指出,以社团为载体,以兴趣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杯赛”为依托是开展非专业素质拓展的主要途径。有学院总结出利用“两个课堂”、开展“三种活动”、搞好“两个贯穿”、依靠“三支队伍”、从“四个结合”入手的系统方法。“两个课堂”,一是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纳入教学计划,二是对“两课”进行改革,辅之以《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种活动”,一是结合专业,以科技兴趣小组、实验室和实践场所为平台的科技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二是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的人文实践活动,三是课外开展的读“百本书”活动;“两个贯穿”即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三支队伍”包括素质导师、专业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社会人士(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家长);“四个结合”,即学校规定动作和学院自选动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经过讨论,大家认同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要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重点,在“三原则”的指导下,有重点、创造性地全面推进。

(三)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条件建设

学校越来越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的条件建设,继建设校内高标准的实验室和开创校外大洪山实训基地之后,又计划建造综合性的“成功素质培育中心”。研讨会讨论了“中心”的功能与设计问题。与会者大多认为“中心”的建设必须以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为目的,体现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中心”的设计上,主要有两种具体构想:其一是“中心”依照校训内涵展开,即分为笃志、博学、崇实、拓新四篇,分别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训练;其二是为“中心”的每一模块确立一种核心理念,从该理念出发设立相应的训练室。此外,在大楼的名称、地点和外观上,一些老师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素质导师制是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创新,还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为推行成功素质教育,我校改传统的高校辅导员制度为素质导师制,是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机制的一种创新。近三年来,素质导师制在探索中起步,在实践中发展,初步构建了一套彰显成功素质教育特色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素质导师制创建以来取得的成效:强化了管理,维护了校园正常的教育秩序;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推动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改善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等。实践证明,素质导师队伍已经逐步成为我校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素质导师制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组织机制和实践运作机制。然而,实践中的素质导师制还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家重点围绕进一步完善素质导师制,开展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素质导师的职能定位

素质导师制虽有总的理论架构,但对素质导师的职能定位过于宽泛。讨论中,有人认为素质导师的职能应定位在引导、管理、服务三个方面:“引导”即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管理”即日常事务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学校政策、制度、规定的贯彻执行;“服务”指对学生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的关心与帮助。有的提出两类职能,即常规管理类职能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与拓展类职能。其中,前者为基础性职责,旨在维持学校的正常秩序,后者是创新发展类职责,旨在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成功。方书记在讲话中还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大家集思广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素质导师的职能定位应该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非专业素质拓展为特色。

(二)关于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

大家认为,几年来素质导师在我校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的稳定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素质导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因此,加强素质导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既要保证现有队伍的相对稳定,又要优化结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素质导师队伍结构体系。大家认为,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政策,解决素质导师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素质导师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把本职岗位当事业;素质导师队伍要老中青结合、专兼结合、多专业多层次结合、初中高级职称合理搭配。

(三)关于素质导师的考核与管理

许多与会者认为,学风、班风、行为文明之风应该是考核素质导师的重要指标,但现行方案在这方面的权重不合理。研讨中,对改进考核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一要适当调整考核内容,弱化某些常规管理项目,强化非专业素质拓展项目;二是适当降低某些考核指标,使之更加符合现阶段的实际;三是改进考核办法,由学工处牵头,会同各学院和有关部门对素质导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全面考核。此外,在管理与使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素质导师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理顺其职业发展通道,真正促进素质导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四)创建“三合一”的新模式

多数与会者认为,素质导师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又要进行常规管理,还要组织学生开展非专业素质拓展,面对这些职责,年轻的素质导师难免力不从心。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为进一步完善素质导师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育人作用和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作用,大家就创新素质导师制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充分的研讨。通过研讨,达成了以下共识:一名素质导师带4个学生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日常管理为基础,非专业素质拓展为特色开展工作;为大三、大四每个学生班选派一名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习和学业辅导、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从高年级(以大三、大四年级为主)学生中选拔一部分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大一、大二年级的素质导师助理,协助素质导师抓班级日常管理、组织开展非专业素质拓展及班级活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种“三合一”的新模式是对素质导师制的又一创新。

三、把成功素质教育引向深入,专业设计必须“推倒重来”

传统大学教育的专业设计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培养目标偏离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脱离人才培养规格,教育内容过多地强调专业教育,教学方式偏重理论教学等。传统的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的“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体系,难以有效地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对此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多次强调,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传统的专业设计必须“推倒重来”。根据这一精神,与会者对培养方案创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研讨,大家对“两个贴近”(贴近市场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的专业设计达成了共识,认为必须结合行业的要求和各专业特点拟定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基于办学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家对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按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具体的专业要求上,各专业分别展开讨论,确定了与各自专业相适应的成功素质细目,明确了“专业成功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总的来讲,我校编制的05版专业培养方案基本上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定位。

(二)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成功素质教育“适用、够用、会用”的三用原则,课程体系必须体现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实现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研讨中主要形成了两种课程模式:一种是将课程体系设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职业训练和素质拓展五大平台;另一种是依照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两条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大家较倾向于“两条线”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素质教育含专业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素质教育实践,专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等,专业素质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非专业素质教育表现为三个模块:一是课程,主要包括笃志课、各类共须素质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等;二是实践,主要包括军训、野外生存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三是表现,主要把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其非专业素质的主要反映加以考查。

(三)关于测评体系的构建

篇11

2、巩固“普九”成果,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9%以上。

3、高考本科上线300人以上。

4、普高招生2000人以上,中职招生500人以上。

5、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60348名学生学杂费,免费向义务教育阶段60348名学生提供教科书,对7*6名困难学生补助寄宿生活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面达到100%,特殊教育在校生达到

280人以上。

6、加快*中学创国家级示范高中步伐,完成保坎及运动场建设;加快职业中学创省级重点职业中学步伐,完成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

7、完成*中学、*中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等8所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校舍12056平方米,排除D级危房62*平方米。

8、维护学校稳定,安全工作做到“两降两无”。

20*年,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1、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切实加强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依法规范民办教育,着力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全县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

展。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继续以质量为中心,在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教学管理、教育科研、体育艺术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积极争取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向上争资引项,加快寄宿制建设,加快危劣房改造,加快教育装备更新,加快化解教育债务,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我县教育健康持续均衡发展提供

强有力的保障。

4、狠抓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以打造师德高尚、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校长队伍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12-02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统一体。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落实好体育教育,笔者从事体育教学多年,就此问题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举措。鉴于学校体育的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其既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完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首先,增强学生健康体质。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步入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其次,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直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单单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重视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体育教学应瞄准学生未来生活。这要求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前起后的重任,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等方面。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用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此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第一,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能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培养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发展。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起着关键作用:一是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教师可根据客观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正确发挥和不断增长。因而,既要重主体,又要重主导,只有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才会使教育活动卓有成效。第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学习心理、情绪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创设“人文化”的课堂硬环境。体育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创造,才能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呈现出浓浓的“人文化”意味。才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愉悦学生的情绪,这样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便会大幅度的提高。

四、注重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关键

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工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教材相对枯燥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五、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体育教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精准技能。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学生才能在欢乐愉快中学习知识、锻炼身体。才能使教育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提高。

篇13

古往今来,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从我国古代的强调识字、背诵能力发展到当今的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这一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士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的方法、方式不是唯一的,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可以达到这一目标。下面就如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一、将问题设置于折纸中

折纸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的,如小孩这折的纸飞机、装饰窗户用的窗花纸等。数学的问题中也常常出现折纸的情况,这给数学文题创设了一种好的载体,使学生更有兴趣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处理新情景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1、如图1,把矩形ABCD对折,设折痕为HN,再把B点叠在折痕线上,得到Rt三角形ABE,沿着BE线折叠所得到的三角形EAF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

图1 图2

例2,如图2,已知直线y=-0.8x+2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以AB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正ABC,点D是AB的中点,将ABC折叠,使点C与点D重合。求折痕EF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例1是利用折现来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学生通过动手折纸,结合

所学知识来解题。如图1中GN∥AC∥ED,CN=ND,从而BE=BF,进一步可知EAF是等边三角形。例2是通过折叠来求解析式,由折纸可知EF∥AB,且EF为ABC的中位线,然后根据已知和相关知识可得E或F的坐标,最后可得所求。通过这样的练习,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学生能够学好数学。

二、创设题设运动变化的问题情景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由于受到种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于扩展、变化了的问题不适应,进而造成解题思路受阻,方法不灵活,甚至失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重点内容,精心设计系列题组,对重要题型作出多种变化,或从多方设问,或向纵深追踪,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例3、已知MN是梯形ABCD的中线,AD为上底,求证:MN=(AD+BC)/2

变题1:若M分梯形ABCD的腰AB为m:n,且平行于上底,求证:MN=(mAD+Nbc)/(m+n)

变题2:已知梯形上下底分别为a、b,且MN平行于梯形的底,则MN的长不能为:( )

(A)(a+4b)/5 (B)(2a+2b)/5 (C)(2a+3b)/5 (D)(4a+b)/5

例3的结论,学生稍思考后便可得到证明的方法。从例3到其变题1,是从特殊到一般,学生要认真思考、探索,才能够找到证明的方法。从而证出MN=vM ADN BC)M(MN),变题1的得证,使变题2的解决打开通道。同时,每一个变题又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这时,又可分类去探索。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变式题的练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更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学习。学生的发散思维、综合归纳能力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得到培养。

三、将问题置于实际生活背景中

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教师可设计以实际生活委背景的数学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