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的类型

劳动教育的类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劳动教育的类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劳动教育的类型

篇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labor education of early elder children developed are the babies' education-through-labor cont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the condition provided by the kindergarten is insufficient for the labor education,and the way of developing the labor education is unitary.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we should perfect the security system of kindergartens labor education, guide parents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kindergarten; labor education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规定是“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通过劳动教育,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能得到提高,并且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长沙市四所示范性幼儿园大班幼儿劳动教育为例进行探讨,示范性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起到示范、领导和辐射作用,其综合水平较高,是其它园所学习的对象,但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

1 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不全面。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的劳动教育内容偏重于幼儿的自我服务劳动、就餐准备和收拾、主动收拾玩具以及分发点心,而对于饲养小动物、养殖花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则很少组织,幼儿劳动教育的内容局限在幼儿的活动室,而没有把场外的条件利用起来进行劳动教育。

(2)幼儿园提供的劳动教育条件不充足。由于场地的限制,很多幼儿园没有提供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种植园和花园等硬件条件设施。没有这些场所,幼儿不能进行有些简单的劳动,如: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给花草浇水等等。由于时间的限制,幼儿园更多的是安排五大领域中的其他方面的活动,没有给劳动教育留足够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而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另外幼儿园缺乏幼儿劳动教育方面的制度也是阻碍幼儿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因素,幼儿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保证,确保各方面达到要求,但劳动教育却缺乏这方面的保障。

(3)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单一。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劳动教育所利用的途径有限,没有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优势,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引导幼儿了解劳动者、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三个方面,老师们采用得都最多的是讲故事、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游戏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其实幼儿身边就有很多劳动者,比如自己的父母是医生、是警察,让幼儿了解这些劳动者最好的方式就是请一些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小朋友交流或者是组织幼儿进行实地参观,如参观消防队,不仅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消防队员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与消防员叔叔的交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有关知识,并且可以培养幼儿对消防员的热爱之情。但是在调查中,让幼儿了解劳动者并产生情感的途径中,实地参观和请有关劳动者来园与幼儿进行交流的途径利用的比例比较小,更多的班级选择的是其他简便易行的方式。

2 改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策略

2.1 完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制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估, 幼儿劳动素质考证制度等等,创建一种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2)场地、设施保障。各幼儿园的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各园要从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尽量配备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设施,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依托。(3)时间保障。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形成与参与劳动的时间有关,因此组织幼儿集体劳动的时间要列入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并且要保证用于劳动教育的时间不得挪作他用。(4)师资保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落实。同时,对幼儿以个体为主的劳动行为要规定必要的时间,针对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即时的指导。

2.2 创造多样化的幼儿劳动教育途径

幼儿劳动教育除了组织教学活动、讲故事和在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形式,我们要更多地利用实地参观、请幼儿身边的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交流。在调查中许多老师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所提的意见中就提到要加强这两种途径的利用。这样能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幼儿能够亲身体验,更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情感。

另外当前文艺作品、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作品和影视中的人物形象、言行、品格,深深地影响幼儿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幼儿开展劳动育。但是这些作品的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幼儿缺乏对作品好坏的区分能力,所以老师和家长必须帮助幼儿进行选择,让幼儿多看那些宣传正确劳动观念的作品,从而得到教益。

2.3 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

幼儿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幼儿园,家庭的劳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家长要端正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在家要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通过自我服务劳动的锻炼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也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应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会自我服务,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依靠自己的劳动生存,为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当然,由于幼儿能力的局限性,父母要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要加以引导。

要培养幼儿做家务的兴趣,引导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城市里的幼儿大都远离农村,许多常识都不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做家务来向幼儿传授简单知识,幼儿对做家务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给幼儿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不仅使能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教益,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关系融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对待他们的问题要进行耐心、具体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闫玲.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36).

[2] 王青青.幼儿劳动教育不容忽视[J].安徽教育,2002(23).

篇2

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高度来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却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一、劳动课的课程定位:是学科课程,还是经验课程?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和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均衡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开设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型以及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搞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劳动课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课程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说课程理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造成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观念落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等同于教材的认识相当普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的观念,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当作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课程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开设劳动课,以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来设计和要求劳动课,使劳动课成了我国课程体系中典型的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尽管也强调“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因为它只强调了劳动课的实践性特点,而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课明确定位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上。

随着现代课程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劳动课的课程定位问题便凸现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课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经验课程,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劳动课不应该是分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综合课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小学劳动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谁来开发?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自小学劳动课开设以来,小学劳动课的开发权一直集中在省一级教育业务部门,由省教育业务部门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劳动》课教材,学校劳动课教师则负责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全面落实《劳动》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省编《劳动》课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很难切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许多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或者要求过高,缺乏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未来生活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编《劳动》课教材却多年一贯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试想:如此一劳永逸的课程开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如何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的兴趣?如何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深入反思《劳动》课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过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适当下放劳动课的课程开发权,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明确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改变他们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建立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进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

篇3

弱智儿童由于智力低下,以致心理活动缓慢,认知水平低下,他们有的精神萎靡、消极被动,有的有严重的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还有的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培智学校的劳动技能教育就要从弱智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心理等特征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二、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的开展

国家教委(87)教初015号的附件——《全日制培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规定1~9年级劳动技能课共达234课时,占总课时1400课时的16.7%,而七、八、九年级的劳技课时,每周达8课时,占每周28课时的28.6%。《全日制弱智学校劳动技能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劳动(包括手工制作劳动)。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劳动技术教育与训练,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三、建议在校内建立固定的劳动实践场所和校外劳动基地

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不仅要有固定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劳动实习场所、让学生定期参加劳动、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四、在劳动教育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

弱智学生的生理、心理障碍的类型都不一样,在劳动培训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劳动对身体、智力发展的作用,劳动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教育学生在劳动中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评价要坚持鼓励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看发展、看提高,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予鼓励。

五、鼓励让家长参与,争取社会配合

篇4

自然之道,就是自然之律法。野生动物不以文字立法,但依然有规矩和界限。野生动物界以惩罚甚至严酷的惩罚来建立规则。比如,狮子有自己狮群及其领地,它的领地不允许被侵犯。猴王有自己的等级制,猴王不允许自己的等级受到挑战。

自然教育的第一条简单规则是:每个自然群落都存在少量的、简单的自然法。凡是违背、破坏自然法的人,就接受自然法的惩罚。自然教育的第二条简单规则是:自然法不以文字的形式制订、确立、颁布和宣传,野生动物只以暴力战争或惩罚的方式实施自然法而不以说教的方式宣传自然法。

自然人的生活接近野生动物的生活。自然人在向文明人发展的进程中,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规则:不仅立法,而且以教育的方式普法,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宣传律法,并将某些还没来得及上升为法律的生活规则确立为道德(广义的道德教育包含了法律教育)。就此而言,教育的主要功能乃是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可统称为政治教育。

也就是说,人类虽然也以道法自然的方式立法,但人类并不像野生动物那样以暴力战争或严酷惩罚的方式去施法,而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增加了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只是,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从一开始就显得软弱、无力甚至引起混乱。于是,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里的“礼”相当于“法”。虽然老子对“礼法”有很不客气的说法,他似乎更重视“道”和“德”,但是,“法”原本就是因为道和德出现了问题,才被订立和执行。

篇5

一、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大学教育,它在培养目标上,尤其突出了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要求,强调培养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这一办学特点就要求学生不论在学习阶段,还是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必须具备不偏爱于脑力劳动、不偏嫌于体力劳动的思想,愿意到生产或管理一线,在脑力劳动付出的同时,更愿意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这就要求中职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苦乐观以适应这种需求。

二、从中职生本身的特点看待中职生进行劳动观教育的必要性

现今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物质条件优越,他们能够也愿意接受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却很少有动手的机会亲自去实施一项完整的工作。而优越的物质条件有时会成为限制他们发展的不利因素,使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不愿动脑、更不愿意动手、怕苦怕累的习惯,加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中职是中等教育的最低层次,毕业后充其量只能找一份工人岗位的工作。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应该在学校学知识,毕业后搞科研和上层建筑,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从事一线技术型的人才,因此,他们感到自卑和反感,“中职生自卑”“劳动低下”成为笼罩在他们头上的阴影,这种观念严重影响着中职生在学业上的进取。

由此可见,必须把的劳动教育纳入中职教育中去。

认为:劳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活动,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第一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创造出自身生存的精神生活条件。这种精神生活的条件就是人们通过劳动所形成的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对劳动价值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理解的感悟。而这种对劳动观的升华就可以反过来激励人们更加热爱劳动,积极投身于劳动中。

要引导中职生达到劳动观的升华,必须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具体如下:

1.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载体的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知识,如科学技术,如果不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实践,都只能是一种潜在的财富,而不能成为现实的财富。中职生的所学所用,正是这种载体的传动者和实践者。

2.在实践上,采取学劳结合教育,即在保证学生学好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工厂一线,同工人技师和技术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找出书本知识和生产技术的结合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