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低血压健康教育

低血压健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低血压健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5-03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问题也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针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报告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各种工作压力、人际与家庭关系和物质环境,同时也有教师自身的人格特征因素以及社会角色冲突等[1-3]。本研究通过分层随机取样,在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获取代表性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46-348.

[2] 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3] 郭成,阴山燕,张冀.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5,28(4):937-940.

[4] 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 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6]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86:1-41.

[7] 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教育探索,2005(2):99-101.

[8] 任其平.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37-42.

[9] 杨建华,边玉芳,蒋芸.杭州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221-222.

[10]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19(9):23-24.

[11]王金道.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74-175.

[1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7.

[13]徐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子的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4-27.

[14]邓为国,潘孝富,赫红英.学校人际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7(6):78-81.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53-01

血液透析中经常发生各种并发症,症状性低血压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20%~40%之间。低血压的突然发生,不仅影响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导致终止透析[1],因此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处理症状性低血压是至关重要的,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提高透析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是血液透析的重要保证。现将笔者对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稳定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3~82岁,平均53.9岁。

症状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血压相比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伴或不伴早期脉搏增快、畏寒、心慌、打哈欠,胸背酸痛, 继之出汗、恶心、呕吐, 面色苍白等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1.2 干预方法:从2010年3月份开始至2010年10月份,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是在血液透析时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后按护理常规处理的;实验组选择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能在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对患者的疾病认知、心理、饮食及日常行为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干预的。

1.2.1 对患者血液透析中的护理指导:选择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避免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使内源性缩/舒血管物质失衡而导致低血压;对透析前使用的长效降压药,要随时观察药物发生的效应,血容量的减少就容易诱发低血压;避免透析中大量进食,使迷走神经兴奋,分泌大量消化液,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而产生低血压等等。所以,我们在病人血液透析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测血压、心率一次,并告知患者在透析中出现频繁打哈欠、头晕、出汗、耳鸣、恶心及视物不清等情况应及早告知医护人员,及时处理,让病人放心、安心。

1.2.2 对患者自身疾病认知的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健康教育计划,有针对性的利用透析时间给予相关透析知识书籍进行床旁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执行医嘱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经常举办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更换宣传栏的内容,让患者知道充分透析、合理膳食是可以保证其长期存活的[2]。对频发低血压或症状重的患者重点指导,使其懂得规律透析的重要性和延迟透析对身体的危害,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1.2.3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焦虑与抑郁被认为是透析病人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和一项独立致死因素,影响透析病人的免疫、营养和遵医行为,尤需引起临床重视。因此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合理安排透析时间,将具有良好表达能力,又对疾病彻底熟悉、性格开朗的病人与心理状态欠佳的病人安排同一时间透析,以加强病人之间的交流,减轻负性情绪,同时,护士应态度和蔼,以熟练的技术为病人治疗,使病人获得安全感与信任感。还要争取家属的配合,使其理解照顾好病人,让病人得到家庭、社会的关心,甚至重返工作岗位,使其感受到自身价值,消除自卑感。

1.2.4 对患者饮食的健康教育指导:每年召开一次肾友会,邀请家属与病人一起参加,讲解疾病与饮食治疗的意义、目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强调干体重的重要性及临床并发症。向病人提供健康小手册,不仅提供健康小知识,还提供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的含量,便于病人查阅参考。介绍有利于健康的烹调方法,同时让做得比较好的家属及病人进行经验交流。医护人员对个案性的医嘱食谱进行详细指导,取得家属的配合,由病人、家人和护士共同参与饮食管理,避免病人在透析后期进食,并将营养状况定期对医生反馈,便于调整饮食,减少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

1.2.5 对院外日常行为健康教育指导: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劳逸结合,多与亲戚、朋友沟通交流,加深亲情关系;多看有益身体健康的书籍、报刊和杂志,参与电视娱乐互动的节目,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忘却烦恼。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做好透析后电话回访,主动联系病人和家属,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理想体重,定期评估透析充分性。

2 结果

实验组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为7.72%,对照组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0.48%,X2值为100.64,P<0.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它能有效减少或减轻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透析病人作为一种特殊人群,国内外每年均有快速增长,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条件的发展和改善,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生存期延长。然而血透并不是完全的肾脏替代疗法,不能完全排除尿毒症所引起的毒素的蓄积,久而久之身体会引起各种并发症的产生,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透析质量。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还会增加病人的恐惧心理,担心下次透析还会发生同样的症状而拒绝接受透析。所以,在透析护理中,我深刻感受到,护理干预的重要性。积极有效的系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配合治疗;还能及时发现和预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及早处理以维持血液透析的治疗,提高透析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319

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49%,且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有血压波动大,容易发生性低血压、并发症多等特点,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必须细心观察病情,加强护理和进行健康教育,才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心血管的死亡率。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90例,年龄64~90岁。

护 理

一般护理:①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指导患者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乐观情绪,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提供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饮食、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的饮食。限制钠盐摄入,每天应

病情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除有头痛、眩晕、易疲劳、心悸等症状外,还有血压波动大,易发生性低血压、并发症多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观察病情、患者卧位与站立,早晨与晚上,休息活动时血压变化的规律,以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并发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变化复杂多变,要注意观察血糖、血脂、尿素氮、肌酐、心电图、眼底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各种先兆症状,及时配合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长、心、脑、肾等器管受累的机会多,且严重,常为多器官损伤并存,极易出现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多是由于精神创伤、紧张、劳累、寒冷、突然停服降压药等因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常有心率增快,剧烈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气急,视力模糊等现象。高血压脑病是脑细小动脉持久而严重痉挛,脑循环急,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或惊厥,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各种先兆症状,能减少病死率。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服用降压药嘱患者要严格执行医嘱,要从小剂量开始,使血压缓慢逐步降低到最适合的水平,防止血压迅速下降,导致不良后果。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性的低血压,应预先向患者说明从坐位或卧位起床时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排尿,更应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现有的降压药种类和品种很多,各种抗高血压药作用机理不同,用药因人而异,应在医生指导下,必须坚持长期服药。了解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如利尿剂,易引起脱水、低钾和低钠血症,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尿量,定期检测血电解质,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的种类及伴发疾病、经济状况实行个体化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同时注意合理饮食、适当的活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避免情绪激动,指导患者正确的服用药物,不能擅自停药,突然停药可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冠心患者突然停用β-交体阻滞剂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出院后指导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以了解血压的情况。测血压时要做到定、定部位、定时间,定血压计。同时定期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特别告知患者血压突然升高的应急处理,要全身放松,静卧休息,立即舌下含化或口服降血压药,并及时去医院就诊,以防心血管意外发生。

结 果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高血压不仅呈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年轻化。高血压是一种具有多种发病机制以及与遗传基因有关的疾病,它不仅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的疾病,而且也伴随脂肪、糖代谢紊乱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我们根据病员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对2009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00例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男133例,女67例,年龄28-86岁,大学文化88例,大、中专文化75例,小学文化37例,吸烟102例,嗜酒32例,饮食过咸46例。

        2健康教育的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和家属了解高血压的知识,遵医嘱服药,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防止或减少心脑血管及肾脏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健康教育的内容

        3.1饮食指导:让患者了解合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以及在治疗中的意义,低盐低脂饮食,低胆固醇饮食,每日摄盐量在4-6g,补充适量蛋白质,多吃含纤维素高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摄入足量的钾、镁、钙,限制饮酒,减少脂肪摄入,脂肪少于25%,限制动物性脂肪,肉类50-100克,不喝乙醇含量高的白酒,可以喝适量红酒,不喝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日三餐七至八分饱,少食动物内脏、脂肪,避免暴饮暴食。

        3.2运动指导:无心、脑、肾损害的患者,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前提下,适量运动,选择气功、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天至少30分钟。运动量不宜过大和剧烈,以免心率过快,不利于身体健康。避免长期过度的紧张工作和劳累,对于长期从事紧张脑力劳动者,应学会自己放松,调节工作和休息。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血管的运动,调节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降低血压。还可以改善血液动力学反应,减轻了心肌工作量,稳定血压水平,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病率50%左右。[1]

篇5

我国高血压病(EH)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而治疗率和控制率以及公众对EH的知晓率均很低。为了解全面系统的EH健康知识教育对老年EH患者血压及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我院对200例老年EH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4月至2006年4月治疗的老年EH患者共360例,诊断采用2007年欧洲《ESH/ESC高血压诊疗指南》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1级192例,2级126例,3级42例。按住院日单、双号编号,再用随机数字表将360例分为健康教育组和非健康教育组,其中健康教育组200例,平均年龄(65.2±5.81)岁,男164例,女36例;非健康教育组160例,平均年龄(65.7±5.1)岁,男136例,女24例。两组血压及EH相关危险因素(血脂、体重指数、摄盐量、吸烟量、饮酒量)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二)方法

1级EH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25mg口服,每日1次;2级EH用倍他乐克25mg、双克25mg口服,每日1次;3级EH用2级治疗两种药物加钙通道阻滞剂圣通平10mg口服,每日2次。以上药物治疗两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对健康教育组患者定期进行EH防治知识的指导和宣教,1次/月,着重宣传高血压的特点、危害和诱发因素及并发症的有关知识,它的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生活方式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强调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1年后对两组血压及EH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随访,其中门诊随访140例,电话随访60例,随访依从性较高。

(三)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二、讨论

EH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每年新发生EH300~400万。EH除了本身会发展至高血压危象,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之外,更主要的是引起心、脑、肾等器官以血管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损害,进而引起上述器官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其诊断过程应包括血压水平的读取,寻找高血压的继发因素和通过查找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随疾病或临床情况,评估总体血管危险。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环境是EH发病的重要因素。在我国,EH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超重、腹型肥胖、持续饮酒、高盐低钾膳食。治疗EH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除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外,改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也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手段。以往治疗EH主要以药物为主,容易产生耐药和不良反应,且依从性较差,不易被EH患者接受。EH健康教育强调所有患者均应改善生活方式,其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和并存的临床症状。减轻或控制体重,体重减轻10%,收缩压可降低6・6mmHg;减轻热量,膳食平衡,体重指数保持

EH患者多存在不愿意服药或忘服药者,患者自认为“血压已正常,继续服药会降低血压,危及生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延误了EH的治疗。定期的EH健康教育,可起到与患者交流和督促患者服药,增强患者防病治病意识的作用,与药物治疗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彭夫松・高血压的分级与危险分层[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6):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