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加强学校健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

篇1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运用质疑导读法,通过学生的“读―问―思―议”,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困难,达到突破难点、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的目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要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与信任,因此,我们要做到人性化管理,要坚持人性化教育,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首先,教师要善于使用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法,通过自己的知识、情感、人格、威信等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避免采用强制、命令、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压服学生。实践证明,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会产生特殊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入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并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

篇2

2、降低学校常见病的发病率;

3、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4、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公共卫生的态度;

6、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二、指导思想

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少年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生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四、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年级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二年级

1、让学生观察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了解儿童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注意生长发育期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保护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的重要;

2、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年级

1、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并掌握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方法;

2、教育学生交通安全知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了解自身的发育及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教导学生安全用电,并知道触电急救的方法及小外伤的处理。

四年级

1、使同学们熟记急救、火警、盗警电话号码,在遇到急救病人、车祸、火警等急救、意外事故时,懂得如何打电话;

2、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知道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3、懂得体育与健康常识: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过量饮水也会中毒;玩与心理健康;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五年级

1、使学生理解健康的概念,培养健康的意识行为,懂得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适时、适体的穿着有益健康,引导学生培养朴素、大方、适时的穿着风格;

3、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

六年级

1、

篇3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热点关注,《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规定,人人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权利,包括不受歧视享有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组织法中提及人类福祉中身体、精神和社会这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其中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社会关系,精神健康是全面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社会上普遍关注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为紧张的高中生活和就业压力较大的大学生活使学生心理健康每况愈下,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而实际情况是,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中职学校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能够正确对待人和事,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积极应对和处理,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和谐稳定,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一种良性状态。由此看来,心理健康关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命。那么,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最为常见的就是厌学,厌学现象在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最为普遍,由厌学引发的一连串反应也令中职教育者感到十分棘手,轻则逃学,重则辍学,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症、焦虑症、饮食与睡眠障碍、网瘾等也是中职生常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诸如强迫症、敌对症、偏执症等症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有逐步增多的趋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在亮红灯,任何一名中职教育者,都不应该掉以轻心,轻度的心理问题虽然不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太大影响,但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却会使学生脱离人生正常轨道,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我们要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化解中职校园心理危机,且务必遵循四个原则:早发现、早引导、多尊重、多关心。

二、加强校园心理辅导室的建设

职业教育不同于同阶段的其他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为社会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技术型人才。而处于这一阶段教育的中职生有其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性,即身体发育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处于未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较敏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校作为教育者一方,有责任、有义务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这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块必不可少的领域。

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在校园内设置心理辅导室。首先辅导室的规格应该与中职学校的招生数、学校规模相对应。其次心理辅导室的硬件和师资配备必须规范、科学,心理辅导室的布置应该以温馨、简朴为主,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良好、注重隐私的心理辅导室。同时,应当配备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确保能够在校园范围内提供合理的个人心理咨询服务。最后,心理辅导室应该成为中职学校的长效工作机制,不仅要建起来,还要用得好,要加强宣传,引导学生主动向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托心理辅导室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心理辅导的内容应该覆盖到贫困生的自信心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情绪管理辅导、人际交往技能辅导、恋爱与性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等,旨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根据群体特征、阶段性特征开设特色心理教育课程

根据中职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群体存在的差异,中职学校也应当认真调查研究,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益且有实质性帮助的心理辅导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要求有一定的趣味性、实用性,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其次针对不同阶段中职生要拿出不同的教育方案,作为新生来说,从中学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在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跨越和转变,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当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新身份,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控制不良情绪,积累正面情绪。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专业和兴趣、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自我调适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作为毕业生来说,教育重点可以放在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自身能力,多鼓励多关心,助其了解职业特点、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中职生要采取具体措施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个性较突出、性格较鲜明,作为中职教育者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要多渠道、多途径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加强学校指导管理和教师干预,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班主任期末考评

一是中职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包括师资的调配、工作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工作的督促指导等,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制度建设。工作小组应当实行分工责任制,将各项工作细化,落实到责任人,定期进行工作汇报,汇总信息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辅导的学习,学校要加强非心理辅导专业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一些心理健康辅导的常见问题、应对措施、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等等,让非专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能够在学生心理问题萌芽期就能够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找出学生不良情绪的成因。对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要注意心理疏导的作用,遏制恶性循环,在遇到心理健康出现严重障碍的学生时,一定要向校内心理辅导教师甚至校外心理医生寻求专业帮助。总之,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干预一定要及时、恰当。三是将心理健康工作作为一项考核标准纳入班主任期末考评,量化考评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业绩,从制度、激励措施上调动班主任积极性,使班主任真正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起来。

五、丰富校园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文化繁荣、氛围良好的中职学校校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丰富校园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在图书馆添置种类丰富的心理学书籍和期刊,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杂志和文学作品也可以上架,方便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调节情绪;还可以在图书馆开辟心理阅读室,以心理阅读室为纽带,心理学老师和医生为依托,营造具有亲和力的阅读氛围;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一样可以转移学生注意力,通过举办一些校内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集体活动,能锻炼学生融入集体,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社交。此外,在生活上对学生给予关怀,如在学生寝室的安排上,尽量考虑到位,减少学生之间的摩擦,营造良好生活氛围。

总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相关部门和中职教育者的广泛参与。中职学校和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也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篇4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带来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界的反思乃至人们日常生活诸多变化,都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大。他们对某些变化感到迷惑不解,难以适应。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压力,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都会使学生焦虑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而出现心理上的失调,造成心理障碍。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学习负担加重,课余生活单调,学习目的的迷茫等,都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学习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当前许多农村学校因为兼并,实行寄宿制,大都采用封闭式管理,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劳动的现象还是很明显的。师生常常泡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努力加强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能只顾讲好课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心理成长方面的因素。要把此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德育工作的有力开展,使思想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二、加大投入,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健康教育的开展领导重视是关键,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是完成学业,胜任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组织落实到位,把心理咨询和学校“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这是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举措。就当前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言,首先应在原“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基础上,实行定场地、定时间、定教材、定指导教师、定评估办法的“五定”政策,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德育的各环节,形成德育带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促德育的良性循环。其次是投入资金购置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和电教设施,开辟心理健康教育教室或展室以及外部实践活动场所。

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品质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说:“我们注重身体健康,故研究心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就是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措施培养健康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适应能力,使心理活动功能状态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主要的承担者是教师,心理卫生学家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为重要。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在实践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道德素质修养。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担当起中小学生“心理保健医”的角色。一个教育单位,要经常开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工作者及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品质。

四、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与宣传,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篇5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231-02

一、职业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趋于成熟,中等以上职业院校学生的和性心理有了其特殊的表现。他们由于在校学业压力相较于高中生来说较轻,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又相对宽裕,加上他们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性道德、性责任等方面价值模糊,这一时期,他们从逐渐对异性的好奇、好感转为依恋,对异性由原来的知识性认知到行为性探索,甚至有部分学生,开始了尝试。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性别化的过程,青春期进行适时、适度的性教育不仅有助于完成性发展任务,而且还能优化“性别化”过程,更是为帮助青年人垒筑未来高质量的生活,避免误入性错误歧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信息日益的畅通,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开放,在良莠不齐的文化娱乐市场,各种扑面而来的性信息,使许多青少年毫无选择地参与其中。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与媒体的交往频率非常高,而媒体的个别节目也似乎有意无意地在传播扭曲的性观念。如某主流媒体在一个妇产医院的广告中,对人工流产的广告词是:开始了吗,已经结束了……某某医院……意外怀孕,轻松三分钟。这样的广告词令,对性危害懵懂的青少年来说造成的心理暗示不言而喻。如此种种,会给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观念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 如的轻率性和随便性。据笔者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在看到或听到类似广告时想到的不是带来的危害,而是的无责任。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青年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职业学校学生性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在两性问题上出现的一些偏差,笔者于2010年3~5月间,对楚雄州五所职业学校的2 569名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一)性知识的缺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

有近20%左右的同学不知道“月经”、“遗精”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回答“是否认为女孩来月经、男孩有遗经就有了生育功能”时,29.89%的人回答“不是”,19%的人回答“不知道”,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答对了;在回答“是否知道女孩怎样就会怀孕”时,37.12%的人回答“不知道”或“不敢肯定”;在回答“是否知道性病及其传播渠道”时,63.1%的人回答“不知道”或“不太清楚”。如某职校三年级一女生假期中在外打工,期间工友相约外出吃饭,在同伴的起哄下喝了很多酒,酒后与一同事发生了性关系,由于缺乏相应的性知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的产生会带来如何的后果,开学后竟然连自己已怀孕了都不知道,直到实习体检才发现。家长知道后,心痛欲绝,而当事人的另一方却不知所踪。由此可见,学生性知识的缺乏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此时他们在生理上处在旺盛期,心理上又处于两性依恋期,无知将导致他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淡漠,而在这种状况下产生的性关系有极大的诱惑和危害。

(二)“初恋”低龄化,性生理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职校学生的现实需要

“你谈过恋爱”或“你正在谈恋爱”或“你现在想谈恋爱吗”的问题回答中,近一半的被调查学生回答 “曾经恋爱”或“正在恋爱”,1/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很想恋爱”。在“你的初恋是在什么时候”的问题回答中,笔者发现“初恋”的年龄分布峰值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到进入职校后这一阶段。由此可见,职校学生 呈现出“初恋”年龄低龄化。这一现状充分表明,对职校学生进行异往的辅导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随着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日趋成熟,学生们对性的好奇已经开始转向对“”的好奇。有的学生甚至开始了体验。在调查中发现,有恋爱经历的学生中,在回答“你和你的男(女)朋友,有过除拉手、拥抱、亲吻、抚摸之外的身体接触吗”时,有近1/3的有恋爱史的学生回答“有”。上述表明,目前的性生理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职校学生的现实需要。

(三)观开放与偏颇并存,职校学生缺失社会主义观及的轻率与随意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27.16%的学生认为“只要相爱,即可发生”;24.53%的学生认为“可以有婚前,但要结婚”;41.18%左右的学生把视为纯个人私事,的制约准则上仅以“只要两相情愿”、“只要不是性犯罪”为度,这样的观明显缺乏对社会、对他人应有的责任感。这也表明,职校生观的开放与偏颇和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了他们在上的轻率与随意。这样的现状,一方面反映了传媒对处于青春期的职校学生的观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提示,作为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无法控制传媒不良信息的现状下,应该多加强学生的观与责任意识教育。

(四)性困惑,普遍存在鸵鸟心态而导致伤害的扩大

有了性困惑找谁?在调查对象(女生)中: 有27.54%的学生会查找有关性知识书看,有16.53%的学生询问同伴,而愿意找老师、父母询问的仅为7.23%。有近一半的学生只会是“闷在心里”。如某职校二年级一女生曾发过一条短信向我们咨询:老师,女孩子怀孕是不是会停经?经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介入,发现该女生已怀孕17周,她一方面焦虑不安,一方面又像鸵鸟一样任由事态发展而不敢告诉家长、老师,最后造成了身体、心理上的极大伤害。

三、在职业学校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信息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更加强调“慎独”,在充分张扬个性的现代社会,职业学校教育尤其是性心理健康教育,面临重新认识与定位。

(一)加强职业学校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力度,进一步健全学校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首先,职业学校必须要对青年学生“性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然出现在学生中的“性事件”是偶发的个别事件,但反映了职业学校学生性知识上的“无知”。无知导致了行为上的放纵,无知导致了失误时的无助。作为职业教育领域,让我们看到了“空白点”,因此,各职业学校要结合班级管理,尽快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加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内容。其次,因为“性问题”具有隐私性的特点,在教学指导的同时,还需个别指导。学校要通过学生管理机构,向家长进行呼吁,希望家长在关注自己孩子生活、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子女的“成长需要”。

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应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告诉学生进入到青春期后,身体、心理将会出现哪些变化;告诉学生,当这些变化来临时,该怎样处理;告诉学生,当处理出现失误时,应该怎样求助。对特殊群体如女生尝试开设“母亲课”,在讲授生理、心理发生发展原理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和补救措施的内容,使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原则:科学性原则:知识性内容要科学,表达要规范,一般不以经验为依据;适应性原则:方法是用要合理,强调引导情感体验,严禁教导行为体验;一般不直接引用西方行为技术;灵活性原则:易引发争议的内容从知识性角度介绍。如避孕、怀孕、人工流产等内容从人口教育角度讲解。

(二)职业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关爱学生,关注发展”的人文要求

对学生“性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寻找事件在教育层面上的问题,及时调整学校健康教育的不合理之处。要将职业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为“对人的尊重”的层面。

由于刚步入青春期的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阅历浅,实际经验少,思想意识、心理活动、个性性格正处于动荡期,对社会现象往往没有正确的成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特别是在处理两性关系上,如果缺乏对性道德观念的全面了解,使自己的行为失去准则,就容易失误,抱恨终身。

在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确,任何都是有后果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做出对自己和对别人负责的选择;尚未成熟就涉足性关系是冒险之举;洁身自爱、禁绝婚前婚外的性关系是防止性病特别是防止艾滋病的最有效方法。

(三)加强学生交往技巧的指导,明确异往的禁忌,提升学生的性道德

1.不必过分拘谨,也不过分随便

应该从心理上像对待同性那样去对待与异性的交往,该说的说,该做的做,需要握手就握手,需要并肩就并肩,做到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矫揉造作和忸怩作态反而使人讨厌,尤其是一些行为和话题的选择更应注意场合,比如,要让女生明白男女生之间肢体接触的尺度问题,要让男生注意只能在同性间的谈话话题就不宜在有异性的场合开讲。

2.不轻易跨界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之间极易产生性吸引,这样朦朦胧胧的吸引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错觉:这就是“爱”,殊不知,这种“爱”却是不牢固的,而且,异性之间一旦跨越界限,这样的“爱”就会很快会消亡的—因为神秘感消失了。而“爱”的消亡伤害就随之而来。因此,青年学生应珍惜相互的友情,尊重对方,避免伤害的到来。

3.不能违反习俗

男女交往的方式要适合当前的社会心理。青少年男女间提倡群体交往,不提倡个别过密交往;女青少年不去男性的单身住所,不单独与男性去偏僻的地方;去异性同学的家里要事先得到对方的同意;接待异性同学来访,穿着要整齐等。

4.学会拒绝

对有些无承诺的性要求,要学会拒绝。每个人都有权利与义务告诉对方自己现阶段的性态度,告诉他现阶段不要发生性关系的理由。也许对方正是你的所爱,对方会给你某些诱惑,但是你是自己的主人。要求学生们学习处理异性的“求爱”,既不能将求爱之事当成抬高自己的机会四处散播,引为谈资,践踏他人,更不可毫无自尊,无知放纵。

总之关注职业学校学生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是一件关系到青年人一生生活质量的切身大事,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6

一、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我校目前移民孩子占60%以上,这些孩子身上比较集中地反映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辍学现象严重,流失率高。想上就上,不想上卷行李就走,拦也拦不住。

2.心理冷漠、孤僻,不喜欢与同学交往,离群索居。

3.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听课,不爱看书学习。

4.喜欢拉帮结派,抽烟、喝酒、打群架,极少数同学携带管制刀具等凶器进入宿舍、教室,宣扬武力,收取保护费。

5.个别学生有偷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在宿舍偷取同伴的饭卡、钱物,在教室偷拿同学的钢笔、课本,甚至撬门拧锁偷盗教师办公室。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所致:

一是许多迁居后的移民思想不稳定,不能适应新环境的生产生活,一时还不能安心生活,从而造成孩子心情浮躁、心绪不宁,产生一种漂泊感,不能正常地在学校安心学习。早已习惯了的家乡生活与正在建设中的迁徙地的荒凉感形成强烈反差,造成学生的心理偏差。

二是移民学生多来自陇东南地区,受教学条件限制,部分学生原居地学校课程开设不全,有些地区的小学课程开设不全,造成学生到新环境后课程跟不上,学习极为吃力。其次,由于迁移工程的各种原因,造成一些孩子中途停学时间较长,学习中断,知识无法连接,转学后给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思想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是新建移民乡镇正在进行土地改良且不能很快见效,收入偏低,致使生活相对困难,许多移民将孩子送入学校后便常年外出打工,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甚至班主任也无法与家长联系,更谈不上与家长交流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使这些孩子长期处于孤独无助的心理状态,身心得不到平衡发展,对同学、班集体看法消极,失去生活目标和进取心。

四是迁移后由于居住环境与原地区大不相同,生活处于国家补贴状态,经济条件相对贫困,部分移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没有足够认识,对下一代的教育极不重视,常常以生活困难为由,拒绝支持孩子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生活的出路,上与不上由他们自己看着办,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自然选择辍学,担负打工、养家糊口的重任。

五是迁居新地后,许多孩子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与当地孩子存在差异,尤其语言差异太大,造成移民孩子与本地孩子交流困难,短时间内还不能融为一体,造成一定的心理孤独感。

二、积极探索,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

1.确定辅导对象。

我们依据学生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迫切性,选择优先辅导对象,并和班主任、政教处联合开展工作,对如下问题做好详细的资料统计。

(1)残疾学生:班主任通过家长了解因生理障碍而有一些特殊适应问题,需要帮助恢复自信的学生的信息。

(2)学习困扰的学生:由学生自己前来求助,或者由班主任引导或家长提出要求者。先由班级统计筛选,再确定重点辅导对象,帮助他们分析影响学业成绩和不良习惯的各种因素。

(3)旷课逃学的学生:这是严重问题的信号,引导他们说出想法和困惑,找出原因,获得矫治线索。

(4)行为异常的学生:一种是非社会行为,如极度羞怯、自卑、抑郁、厌世等,有突发性,如一名初二女生,与一名其他学校的男生相处很好,时间很长了,突然发现这个男生与另一个女生往来密切就受不了,先是歇斯底里地打电话,之后就情绪反常,晚上一两点钟坐在四楼的窗户上。对这类学生,要求班主任和心理委员注重平时观察了解,及时提供线索,予以防范解决。一种是行为,如偷窃、打架殴斗、勒索、抢劫、说谎、反抗、收保护费、认老大、欠了钱就向弱势学生强要、离家出走等,主要由班主任提供,政教处协助,定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说服教育。

后一种学生令老师最头疼,事情不断,但从心理健康角度看前者更危险,更需要帮助。

2.加强心理疏导,引导问题学生健康发展。

(1)学习辅导: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分年级对学生进行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技能、方法、习惯、动机等辅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对存在注意力障碍、自卑自弃、厌学等心理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2)人格辅导: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存在的相同问题或围绕某一辅导主题建立小组,营造出安全、信赖、温暖、接纳的氛围,通过诱导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恢复平静,如单亲、离异家庭背景的孩子,通过交流知道有类似苦恼的并不是自己一人,由此释然并减轻压力。通过设置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共识和目标,进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

篇7

当前社会,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已经成为小学学生的一门必学课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在对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也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议的话题,也是对当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客观需求。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新课改之后,心理健康教育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说,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心理学的专家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尤其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好表率的作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例如在小学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在班级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尽量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友好互助关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相互融洽和谐,这也就是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形象。

二、开展多样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以活动为主,教育工作者应该适当考虑到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多采取一些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活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尽量将课堂由孩子来主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扮演,扮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孩子从中能学到一些正确的人生观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讲述灰姑娘的故事,来引导孩子分角色去扮演,并且扮演过后,提示学生如果站在继母的角度,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舞会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为学生正确看待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小学心理健康受到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刻不容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小学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工作者仍需继续努力,开展多样化的小学心理教育的活动课,也是在帮助学生进行认识自我、改善自我、认识世界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必要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篇8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一)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 、“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6,(10):144~145.

篇9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40-01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近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从教师队伍建设等入手,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一网一线一室”打造立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辅导组织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并提供各种心理咨询的校内服务机构,该机构在学校的领导下承担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任务,协助实现学校的心理教育目标,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以保证一定的专业性,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心理辅导组织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它的工作:

(一)针对于不同学生群体开展各类心理辅导活动

比如,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激励方式的心理辅导;平时性格内向、不合群的同学,进行活泼外向方式的心理辅导;而面对那些优秀同学,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定的心理紧张纾解,以防止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困扰,未雨绸缪,使得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针对学生群体随着不同时期的需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比如,在考试前,针对考试焦虑情绪的出现,该组织将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以提高其考试的心理素质,战胜焦虑的困扰,并将这种考前辅导推广到全校。此外,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应当多元化发展,除了专业培训以外,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师生之间也可进行网络辅导交流。“网络辅导”,即仅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不必和学生见面。这种辅导通常通过电子邮件、QQ及语音聊天、BBS论坛、微博等网络方式双向进行,以文字或语音为主要交流方式,解决了一些学生因当面不好意思或因其他因素而逃避心理辅导的问题,属于一对一的个别教育。负责网络辅导的老师通过电子邮件、QQ、论坛、微博可掌握中小学生心理最常见、最真实的问题,如早恋、长相缺陷自卑、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常见问题,给予学生单独的心理疏导,隐蔽性强,效果更佳。

(二)将心理教育纳入正式课程

心理教育课的目标在于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能起到预防心理疾病的作用。

(三)结合时事实地进行专题讲座

儿童以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均存在着一些心理冲突与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或解决不好,很容易影响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为此,学校可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专题讲座,这种形式相对于授课更为活泼生动,学生们尤其是中小学的同学们更乐意接受。如针对刚入学要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情况,可举办“快速融入新生活,我们都是一家人”“新起点,新人生”等专题讲座,解决新生们初入学时的不安躁动问题,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针对学习不良、有考试焦虑及厌学情绪的学生,可举办“学习动机与态度”“学习策略与考前心理调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可举办性教育与性心理知识系列讲座;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进行升学与克服考试焦虑等方面的讲座。

篇10

全国在校大学生已突破2000万,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7~22岁,处在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由于他们还缺乏丰富的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会表现出幼稚或片面,产生矛盾心理,甚至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①自卑: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评价过低,对自己没有信心,心理承受力很差,经不起刺激,经常多愁善感,容易产生猜疑心理,瞻前顾后。有报道,某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有57%的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1]。②社交障碍:主要是自我防御心理过强,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有报道,高校大学生中84%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其中57%学生存在社交困难[2]。③懒惰:大学生普遍存在懒惰的表现。④狭隘:很多大学生喜欢斤斤计较,对一点小事都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心胸狭窄。如云南大学生物系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同学打牌时被同学怀疑作弊,就对同学怀恨在心,将3名同学残忍杀害。⑤抑郁: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据调查,广州医学院学生抑郁症检出率为80.6%[3]。每年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⑥焦虑:由于学业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竞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⑦过分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娇生惯养,常常以自己为中心,缺乏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的精神。

大学生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健康知识匮乏,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和性生理知识。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存在不良刺激。

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一直没有被纳入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传授,一直游走在学校的边缘,有的学校把它作为选修课,但也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和计划,随意性很强,教学质量存在很多问题,而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尤其是工科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是我国未来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为国家培养合格、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繁荣,社会的多元化和两极化,也相应的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大学生也必然受到冲击。他们不仅需要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已面临严重的威胁,大学生健康教育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05-0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虽然高校日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方法不当,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难操作、措施难到位。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学后,生活的环境改变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强、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习氛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开设系统心理健康教育课。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注重专业师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

(四)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班会、走访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

(五)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知识。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走出阴霾,摆脱困境,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情绪去面对各种挑战。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何人手呢?我们首先纠其病因“病因”。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我们的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监视”下学特长,搞提高补习。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开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元哲博士曾经告诫,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最坏的教育是教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马克思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尺度,还是人的发展空间。当所有人都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就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可见,学业课业负担的轻重,精神压力的大小,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少,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到时了许多适得其反的效应,而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每个学校的口头术语。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做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篇13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或者有心理疾病,就很难优化学生心理,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心理逐渐优化。所以,教师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优化学生心理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用过去传统的观点看待学生只能对学生造成伤害,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第二,要刻苦磨炼、不断求索。受时代的影响今天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思想行为,同时他们以较快的速度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因此,作为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育学知识,较强的心理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第三,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必须要有高尚的灵魂。所以,要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努力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真正成为学生的典范。

二、课堂教学改革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每个学科新教材不仅仅只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蕴含着一定的德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传统的教育教学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新的教材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要以全面育人的观点,统率课堂教学。备课要从教学、教育、教养三个方面去考虑教学任务,讲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学习意志、指导他们发散思维。

其次,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去“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师要转换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更为复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变换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实现他们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优化学生心理。

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善思维、有见解是现代学生的一大特点,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