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与现代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相结合分不开的。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移用,也不是把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和表面化的东西套用到服装中。我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服饰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到至今,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用本民族特有的手工技艺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湛工艺技术的服饰品。如何将具有很深厚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服饰品中,首先是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将其精神融入设计中去,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民族精髓的作品。
我国服装业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人们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对西方服饰的盲目追随,到人们开始对国内的服饰文化的探究、反思并深入研究服装及服饰品市场在国际上成败的原因,光靠模仿是很难达到全方面地提高和超越前者,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也就无法立足世界。于是就有了许多有关服装服饰民族元素的探讨。
服装的民族性只能从本民族文化的含义上去划分,针对我国目前的服饰文化现状,首先要从脱离对西方服饰文化的依赖性开始,向本民族文化回归。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当然,民族文化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具体形态来传达的,此时的服饰文化形态,一方面不仅仅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时代的特性,也就是更好地把本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服装型制。只有两种文化元素完美融合才会展现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也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聚居着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着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原因,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之间的交融更加紧密,也就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风格,它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多元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特点。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绚丽多彩,工艺精湛,款式别致,风格独特,充分的展现着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风采。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元素的服饰也日趋兴盛起来,人们对传统服饰的挖掘探究也日渐浓厚。
一直以来我们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关注度和保护不够,在民族服装制作工艺上,很多精湛的手工技术已经失传了,如藏族贵妇人镶多珠松石珍珠冠大襟袍式服饰等等。现在我们只能通过上辈人传承下来的稀有样式来探寻和认识那些古老的技艺。遗憾的是,还有大量珍贵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服饰流往国外,比如仅存一套的仡佬族的民族服装,也在遥远的异国才能看到。现如今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也顺应当前的人们对于美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接纳这种独特美丽的形式。现在有很多相关机构开始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探索、收集、保护、整理,成立了展现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博物馆了收集和展现了大量不同民族的服装服饰品,通过展示让更多的人共同去关注具有世界性的民族文化,认知少数民族的生活。对于处于时尚前沿的服装设计师们也在顺应时代流行的脚步,开始不断地从各地、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寻找灵感和吸收民族元素的养分,大胆地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尤其是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对民族元素的借鉴和继承发扬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也给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分,发挥本土的优势,用敏锐的设计思维,抓住当今的流行趋势,设计出展现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的服饰品。即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又丰富了设计内涵。即有民族性的特点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二
在现代服饰中值得借鉴和发挥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首先是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对于服装来说色彩是最先抓住视线的。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面料多为天然纤维,具有很好的环保特性,勤劳的少数民族用智慧的双手利用自然界的物种,在编织天然纤维面料的上面染制色彩,还会利用自然界的植物调制出多种染色剂,染色多以蓝、黑或本白等纯色作为基底色,其中也会点缀一些丰富的色彩,少数民族对色彩的直接使用和大胆对比,也正如他们的性格一样,简单与质朴。
他们大多喜欢使用对比色、互补色、纯色等,来增强色彩的鲜明度、对比度,艳丽的服饰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这也能看出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他们对美的展现主要是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的写照。而这种强对比的色彩搭配在如今的国际流行趋势里得到充分展现和广泛的运用。
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复古色,怀旧色的钟爱,成为时下国际最流行的色彩元素。这种独一无二大胆的用色,如红配绿、紫配黄、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气而且很难驾驭这种色彩的服装,却在现代服装中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夸张的服装效果,竟能产生无穷的独特魅力。现在很多流行服装服饰会上经常展示具有强对比的配色效果的服装,以少数民族惯用的色彩为灵感,以黑色为主调,运用互补色,对比色的色彩进行不同的比例分割,添加等设计手段,从而产生出一系列丰富的舞台视觉效果。红色和绿色相搭配,黄与紫,各种颜色相拼接,视觉的冲击像是在玩色彩的游戏一样,即生动又热烈。这种色彩搭配也是国内一些知名品牌如: 五色风马、梁子等服装品牌惯用的色彩元素。这种服装的风格和体现的气质散发着一种纯朴而又执著的气息,既含蓄又热烈。尤其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物质和精神文化开始追求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既时尚又有亲近感的民族特色服装正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其次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品中也就是手工艺饰品的借鉴,手工服饰品是少数民族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多以银,石类、贝累等天然的物种取材。尤其我国的少数民族是个热爱生活,大胆追求美的民族。具有高超工艺的工匠会雕刻出精美的符合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饰品,从头到脚,整个服装都会装饰用银,玛瑙、松石等材质的饰品。比如非常重视装饰的几个民族,如苗族,藏族,白族,蒙古族等等。在盛大的节日里都会佩戴整套饰品的民族服装来庆祝节日。在历史中藏族的装饰品都会悬挂在身上,以显示身份和富足的象征。还有苗族的鸡冠头,白族的虎头帽等等,都有着万物有灵,巫术崇拜的说法。少数民族用生活中的物品装饰自己不仅仅有展现美的含义,而且通过这些物象来托付自己的美好祝愿。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省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各民族大团圆的交融聚会,每个民族穿上节日的盛装展现本民族服饰风采和文化,就像花的海洋一样绚丽多彩。
现如今的现代服饰品中,已经有很多借鉴和沿袭了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元素的服饰品,形成了具有民族味道的多元化的饰品行业,为服装风格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配套产品。如今国际各大品牌越来越重视服装的整体性和系列感,都在延伸服装相关的产业,比如熟知的国际品牌 ZARAR,H $ M等在店面陈设和展示服装上,都会配有符合同风格的服饰品,如包、鞋、腰带、围巾等。不仅加强了服装的系列感和品牌整体化的气质,而且便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也配合服装的风格进行饰品的相关设计,尤其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具有少数民族元素的银饰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上也经常会看到民族手工艺饰品的店铺。总之,具有少数民族服装元素的现代服装和服饰品日益被人们关注和喜爱。中国设计师们通过吸取中国民族服饰元素精华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时尚的瞬间,在世界的T 台上也经常会看到精彩的民族风韵的展现。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理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变,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征、文化品格各异、审美情趣独特的的经济文化特征。
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征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由于生活地域不同,习俗不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而服装、服饰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承传,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徽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
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剪纸的联系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各民族的服饰均采用抽象和变形的纹样,所采用的纹样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我们追其根源不难发现这些服装装饰图案主要源自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演变,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纹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内部联系,他们之间转换的媒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民间剪纸艺术。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地位相对独立,受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粗犷豁达的民族性格。而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其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希望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现人们对和谐、康乐生活的美好企盼,如传统的云卷纹样剪纸、团花纹样剪纸和别具创新的“南绰萝花”纹样剪纸都以简单、粗犷、明快的风格著称。
云纹形态形式多样,应用极为广泛,灵活多变的曲线给人以古朴流畅之感,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象征吉祥的剪纸纹样。
团花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剪纸中利用率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团花纹样的内涵是吉祥,它不仅表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还表达了北方少数民族力求改变生存环境,努力征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
“南绰萝花”图案脱俗而高雅,有清幽闲淡之姿,堪称一绝。虽然很难考证南绰萝花究竟是哪一种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意义超越了自身的观赏价值,有着极为丰富的深层内涵。
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艺术的,更是民俗的,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代表性门类的剪纸,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民族审美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民间剪纸艺术是北方少数民族最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领域得到了长期的运用和发展,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珍贵的组成部分。
三、民间剪纸艺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运用
服装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几千年来,在各民族互相影响渗透及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通常采用点线结合剪刻出云纹、羊纹、枪纹、花草、鸟兽、鱼虫、山川、树木等,其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给人以均匀、协调的美感。这些剪纸纹样被广泛用于神偶的制作或贴缝在衣服的袖口、长袍的下摆开口处及鞋帽、枕头等物品上。
(一)云卷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北方少数民族常将其装饰在服装的胸前、背部、衣领等处,也被大量的刻印在桦树皮制品上。另外还有一些极富个性的云形纹样,例如云卷状和云头状的纹样,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最爱,这些形态各异的云纹经常成为图案的主题,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
(二)团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团花纹样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圣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其深邃的现实意义。那些花草丝缕、桃符纹样,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达的是一种对安定、和谐及康乐生活的企盼。
(三)南绰萝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应用
代表着北方少数民族坚贞和高尚的情操,象征着姑娘美丽纯洁,也象征着爱情和幸福。正是这样一种纹样,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的人格理想,是北方少数民族形象化、物态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因此,也是自觉约束的伦理意识和追求的基本目标。
以上各纹样都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些剪纸纹样,具有代表性,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淳朴的纹样,我们看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这些纹样对民族的文化传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的开发与利用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在民族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但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向往、体验、获取或投资,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追求,如何发展和展示民族文化品牌,开发民族文化服饰服装及艺术品市场,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随着国家交通设施的完善,到北方少数民族区旅游也将成为一种时尚,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旅游产品的开发势在必行,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当为首选,而这些旅游产品中民族图案和工艺水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价值及文化的体现。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提高对民族文化品牌产品的认识,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研究者也应加强对特色民族文化和艺术品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老艺人手工技艺者,给予支持扶持,确立传承人,保留传统技艺,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民族之灵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7-1云南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服饰作为一种外显文化标识着一个民族的身份,也体现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服饰纹样艺术。由于云南民族较多,民族服饰各不相同,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内容丰富、图式多样,普遍呈现出色彩浓重,装饰性强的特点,这些纹样反映着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变化、人文变化和社会变迁等,展示了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
一、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的形式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中包含了较多的图式符号,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妇女把这些图式符号通过特定的组合方式和排列布阵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纹样形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从表现题材上有人物、动物、植物、天象和神祗图腾等不同类别,从形式上分,主要有十字式、万字式、回字式、卷须式、米字式、波浪式等。
二、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特点
(一) 图案的仿生设计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形成了崇拜自然,模仿自然的心理,她们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和花鸟鱼虫的形象和色彩经过装饰加工,形成美丽的纹饰图案表现在服饰上,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中独特的仿生设计。比如,彝族是个崇拜火的民族,其服饰色彩多为暖色,以黑、红、黄为主调,服饰纹样中多有火的图案,也有各种花草鱼虫图案,云南石林和丘北县普者黑的彝族妇女会在帽子上弄一个蝴蝶图案,很有特色;壮族是个生活在水边的民族,很早就以种植稻谷为生,在壮族服饰纹样中水田纹、鱼纹、蛙纹、贝类螺旋纹以及花鸟纹等是最常见的,云南文山的壮族濮侬支系妇女服饰就是以鸟形为仿生制作的,其衣服紧身收腰显短,左右侧各有翘角,仿鸟翅,裙子显长通常撩起于臀部固定似鸟尾,故有“鸟衣”之说。
(二) 色彩艳丽多姿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追求美感,将精神元素、物质元素、自然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服饰在变化过程中不断以色彩为主流,通过色彩强调民族气息,通过色彩振奋民族灵魂。因此,经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造,云南民族服饰呈现出艳丽多姿的色彩,通过色彩进行组合、搭配、对比最后形成和谐的统一,这与民族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三、 云南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及图式的传承与保护
(一) 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是在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精髓的沉淀,这些精华部分体现了民族特色与民族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于社会,源于民族,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特色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重要内容。从民族服饰的特点可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与文化传统,从民族服饰的纹样可以了解这个该民族发展的技术与灵魂,从民族服饰的纹样艺术图式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发展历程。民族服饰经过造型、图案、色彩、材质、纹样到整个制作流程,都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创新、纯朴善良、友善,也传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最求与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二) 艺术图式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第一,现代化的科技的利用。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它智能技术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进行跟踪记录,样点采集,归类整理,最终形成基本的电子信息库。
第二,双管齐下,加强传承与保护。所谓双管,首先是要加强普查考察,将各民族的服饰纹样艺术图式及服饰纹样特点、加工过程等进行详细的了解,登记造册,以防遗漏而失传。其次是要建立技术保护体系,对服饰纹样所涉及到的所有元素列入保护内容,从而建立相应的保护区,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化。
此外,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时,通过政策保障,人才支撑,建立基地,开发应用等多种手段加强传承与保护,以降低或避免民族传统文化逐步消亡的遗憾发生。
四、 结语
云南是我国民族大省,民族文化多次多彩。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的创造是云南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这样一个人口复杂的省份,必须对民族服饰纹样及其制作工艺和图式进行研究、收集与整理,对相关的技术进行传承与保护,使得在信息发达、文化相互影响的今天保留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才能在历史发展和国际视野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杨婷.云南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文牧江,刘怡果.基于图腾崇拜的花瑶服饰艺术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在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民族风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各种形态的服饰品。这些服饰品造型独特、色彩斑斓、图案生动、古老质朴、寓意深刻,成为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1 少数民族服饰品的艺术特点
1.1 服饰品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具有明确的象征性
1、自然模拟,象征图腾崇拜
从古至今服饰品就是图腾元素被运用的典型例证。服饰品可以直接模拟成为图腾物形状,或是用图腾物皮毛做成衣物与饰品;也或是对图腾物体态进行模仿,形成纹身及服饰上的图案等。其表现形式足以说明,图腾的崇拜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影响巨大,它根深蒂固地烙印在每个少数民族文化之中。
2、颂扬勇敢,标示身份地位
少数民族的服饰品显示了各族群对力量和勇敢的赞美和颂扬。如分布在地区的珞巴族,他们用打到的猎物来装饰和美化自身,打到的猎物愈多,装饰品也愈多,装饰便成了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品还有族群的标示作用。比如鄂伦春族的狍皮衣、狍头帽;土族的彩袖斜襟袍、宽大的绣花腰带;维吾尔族的四棱小花帽等等,形成了各民族的“族徽”。
1.2 描绘幸福吉祥,寓意民族兴旺
1、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品装饰手法千变万化
少数民族服饰品装饰手法包括刺绣、印染、织绘、钩编、贴补、滚镶等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与组合,呈现给我们一件件风格迥异,别有韵味的民族服饰品。
(1)、刺绣。在少数民族中最为普遍,刺绣的技法很多,主要有素绣、彩绣、凸绣、平绣、辫绣、缠绣、堆绣、锁绣、镂空绣、盘绣、雕花绣、打籽绣等等。苗族的刺绣技艺在众多少数民族中最为精湛,服饰上多采用几何纹、动植物纹,回纹、水波纹、菱形纹等纹样。彝族的刺绣图案技法属于挑花,多采用散点式、波浪式、垂直式、对称两方连续形式。瑶族喜欢在黑裤子上挑出绚丽色彩的各式花样,形成强烈对比。
(2)、印染。印染主要包括有靛染、扎染、蜡染等多种技法。在彝族、苗族、瑶族、壮族、哈尼族、阿昌族、傣族、景颇族、布依族、水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品中都显示了高超的印染技艺。著名的“蜡斑布”就是苗族、瑶族、壮族、侗族传统的手工艺品。
2、少数民族装饰图案的原始风格
(1)、图案纹样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有的是模拟自然物象的自然构形类图案,如土家族衣上的娶亲图。有的纹样则是从巫术、图腾中提炼若干自然形体,转换为抽象、写意的造型,如苗族刺绣上的牛首龙纹、人首龙纹等。
(2)、图案纹样装饰位置丰富,层层叠叠,大大小小,遍及全身。大致包括:领边、袖口、袖身的装饰绣片,围嘴、云肩,各式裙子及裙子的绣片、裤的边饰、裤脚,腰带、围腰、围裙,装饰的挂件、荷包、肚围或兜肚、尾饰,颈饰、项圈、胸牌及装饰片。
(3)、图案纹样的构图巧妙平稳、布局疏密有致。图案的构图形式大致包括:以一个纹形为一独立的单元图的单纹,多见于帽顶、围腰角、飘带头、鞋跟、鞋头、袖口饰;规则而有序拼组或变形并反复出现的复纹,多分布在挑绣的头巾边、围腰、飘带、裤脚边、袖口、襟边等地方;两个以上纹型交合,相互融会出现的杂合纹;以一纹型为中心纹,向外重迭扩展,呈放射状或环轴套合状的套盒纹。
1.3 少数民族服饰品的色彩艳丽丰富、对比强烈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色彩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自然色彩的组合、搭配规律,多依少数民族自身的审美心理进行夸张、想象、灵活地运用,从色彩的对称、变化、对比、调和的配色中创造出丰富的服饰品色彩形式。
1、以某一素雅或深沉的色相为主色调,配以色彩鲜艳的花边、头巾或围腰进行点缀。比如云南瑶族的女装,上衣为无领无扣斜襟黑色长衫,下身是黑色长裤,但在襟边、袖口、裤口都有鲜艳的挑花图案,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及完美均衡的统一关系。
2、采用相对色或互补色的搭配形式,如红配绿、紫配黄、蓝配橙,利用色相间纯度、明度、面积的变化,呈现出鲜艳夺目、对比强烈、层次丰富、夸张而不落俗套的艺术效果。
1.4 少数民族服饰品配饰形式种类齐全、遍及全身
少数民族的服饰配件形式异彩丰呈,包括,头饰、发式、辫饰、项饰、胸饰、臂饰、披肩、腰饰、脚饰、臀饰及帽、巾、帕、包、佩带、胸兜、围腰、尾饰、背牌、绑腿、鞋子等。可以说从头到脚,从前到后,均有相应的配饰品。
这些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的配件装饰,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它们或独立成形,或配套组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融合于服装的款式中,形成了少数民族服中有饰,饰可成服的一大特色。
1.5 少数民族服饰品造型大而突出,带有夸张、粗犷、奔放之美
由于在过去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地区条件艰苦,在与自然的斗争与生存中,人们试图通过装饰物来显示自我的力量与财富,昭示生命的能量,于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尽可能地装饰美化自己。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品逐渐形成了粗大壮硕、数量繁多、层层叠叠的审美特征。
1.6 少数民族服饰品材质天然、质朴,具有就地取材的特点
根据居住地区、气候、物产资源的差异,南北少数民族在材质的选用上各有特色,基本包括以下几大类。
1.天然材质的纺织品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善于种植棉、麻和养蚕缫丝,所以服饰品大都采用的是天然材质的纺织品。如壮、苗、侗、傣等西南少数民族的织锦,藏族和彝族的羊毛氆氇,都是民族织物中的精品。
2.动物毛皮类材质
由于我国北方气候寒冷, 冬季较长, 因此北方民族服饰相比南方的要厚重许多, 服饰品的重要材质就是动物的毛皮。
3.金属类材质
银饰在传说中能避邪秽、驱鬼蜮、保平安,是美与财富的展示,力量与光明的象征,所以少数民族服饰品中精美的银质饰品屡见不鲜。其中,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多彩,可分银帽、银角、银围帕、银衣片、银项圈、银手饰等等,造型精巧别致。各个少数民族服饰品中的银饰品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4、其他材质
除了上述传统材质以外,一些来自自然的其他材质的运用,比如动物的羽毛、骨头,贝壳、玉石、珊瑚、松石等。这些材质的应用不但为少数民族服饰品艺术效果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而且折射出该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
2 民族服饰品艺术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
2.1 丰富绚丽色彩的借鉴与应用
大量热烈的纯色、鲜明的对比色与互补色的应用,在少数民族的服饰品中形成装饰性极强的效果。这种民族气息浓烈、亲近原始自然的色彩表达在现代时尚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2.2 古朴独特造型的借鉴与应用
少数民族的配饰造型独具特色,取材广泛,形式丰富。时下流行的服饰品许多取材于少数民族的配饰。有的是将少数民族饰品的材质、款型原汁原味的复制下来,搭配到现代服装之中,如苗族的银饰藏族的绿松石、傣族的筒帕等,使现代设计增添古朴、厚重之美。有的则是借鉴少数民族配饰的独特造型与丰富内涵,运用现代材质与工艺,打造出装饰风格独特,融民族与时尚一体、突出全新创意的服饰品系列。
2.3 意寓深远图案纹样的借鉴与应用
少数民族服饰中装饰精美,寓意丰富的图案纹样,形式多种多样,布局自然连续,色彩灿若云霞,成为现代服装设计中重要装饰元素之一。图案纹样中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完整严谨的图形布局,精巧简练的写意造型、生动巧妙的广泛题材,不同的纹样图形无论是用在高级定制的礼服,还是民族韵味的唐装,或是田园风格的便服,都能够相得益彰,展现出一派热烈的民族风情。
2.4 精巧绝伦工艺技法的借鉴与应用
少数民族服饰品中巧夺天工的手工艺术,在当今重视文化传承、回归自然舒适、追求民族文化装饰风格的设计理念主导下,成为现代设计中的亮点。各种工艺如扎染、蜡染、绣花、挑花、贴花、织花等手法在现代服装中大放异彩。
3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在服装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不仅仅能够将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造型方法、吉祥寓意以及审美思想进行传承和发扬,更加能够使得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在过去传统的精髓和当前时尚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使得我国服装设计能够朝着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够和谐的发展,下面,我就对于那些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应用到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分析和探讨。更深层次的对我们如何能够全面的营造出一个真正融合民族的文化、品牌的市场、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时尚和创新诸多因素融为一体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进而使其能够形成一个自身具有独特性服饰的文化产业,构建出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色服装的设计教育教学体系。
一、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具有艺术价值
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人民也早已经在近几千年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中使用色彩渲染和线条描绘等等方式方法,进而也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格式以及章法服饰的图样和花纹,单纯的从实用这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服饰图案使其是一种附属品,服饰图案究竟是否存在并不能够对服装和穿着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自从其产生当天就再也没有间断或者消失过,却恰恰相反,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一直都在源源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就是在这一个过程中实现了其自身的功能,一直都对人们多方面需求进行满足。
二、提升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鉴赏的能力不断提倡互动教学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及题材广泛等等特点,一直都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很难代替的,更加是我国现代的服装设计资源进行鉴定的宝藏之一。袁熙先生一直都认为,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是不可能够脱离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来进行凭空创造的,只能够通过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批判性的发展和继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对于过去的传统扬弃的过程里面求得一个具有创造性现代的转换。
因此,在现代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借鉴设计已经成为了最为主要设计表现的手段之一,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所进行的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借鉴设计能力不断的培养,这正是在过去传统扬弃的过程中所求得的创造性现代的转换主要的方法之一,然而,学生究竟能够对这一种借鉴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认识已经直接关系到了设计是否成功关键性的一个问题,教师应该通过进行引导式教学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借鉴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认识,进而能够杜绝学生在自身的借鉴过程中仅仅对于原本进行亘古不变和原汁原味的挪用以及照搬,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进行特定艺术的加工,融入现代的时尚设计的元素,并且将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能够灵活的运用。
三、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的教学
加强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的教育教学,强化学生进行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我国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进行借鉴的能力,并且还能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系统的研究和我国民族服饰发展以及生存能够起到特定推动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相关的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电脑辅助教学,图片等直观的教学形式,来向学生分析并且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背景的资料,反映出国内外那些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借鉴和吸收设计的作品。教师还能够在教学的大纲里面是进行实习环节的设置,带领学生赴实地去采风和考察,以便能够亲身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诸多的魅力,对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了解。
本文中,我主要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具有艺术价值、提升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鉴赏的能力不断提倡互动教学以及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的教学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去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个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之中去,指导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再通过进行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总结出经验教训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改正。
参考文献:
[1] 陈煜鑫,郝云华. 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服饰元素的运用―以永仁彝族服饰元素的现代运用为例[J]
其构成可做如下粗略地分析:首先,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资源,是其衣食住行活动及其活动的过程与成果。从存在的样态来看是居于文化艺术表层的、可见的物质形态的资源。从各民族衣食住行生活中的取材、结构、造型、款式、空间利用、功能分区、装饰工艺等方面,均能体现少数民族感知、认识、想象、征服改造宇宙自然中的智慧和能力,表现出少数民族敏锐细腻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审美创造能力。如秦淮以南农耕民族的服饰,燕山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服饰,从材质、款式、制作、挑花刺绣工艺、装饰等既彰显地域特性、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性,也标示着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特性。再从各民族的建筑而言,藏族、哈萨克族的帐房,蒙古族的蒙古包,傣族的竹楼,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羌族的碉楼,黎族的船型屋等民族建筑,无不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杰作。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其文化艺术资源的物态化载体。在物质层面从其性质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一种不同于煤炭、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形态的物质资源。从其功能来说是以满足少数民族基本生存、娱乐和审美需求为目的的物质文化。其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存在于其深层的,满足其娱乐、归属、信仰、心理、认知、审美的精神文化,以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等文学形式、音乐、舞蹈、美术、宗教、哲学等精神文化形式存在,积淀着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对自然山川、花草虫鱼、天文宇宙、人际社会和人自身的感知、想象、理解、认识及所形成的生命观、幸福观、爱情观、宇宙观等观念。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就是维吾尔族与戈壁、沙漠、绿洲对话时灵魂深处的哭泣、对抗与和解、喜悦与欢乐,是肉体在时空中湮灭后精神的遗留,是集中反映维吾尔族人喜怒哀乐之情感、善与恶之认识、美与丑的观念的艺术。以其演奏的乐器而言,就有热瓦普、手鼓、萨塔尔、艾捷克、胡西塔尔、笛子、维吾尔族扬琴等丰富的乐器种类。从木卡姆中的几句歌词足以看出其功能与价值:“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的纽带为弦,它能慰藉不幸者,予其悲怆与凄婉。我深深投入于木卡姆使之萦回于心,若耽于爱的憧憬即弹奏于伊人尊前……”[2](P10)。“心灵的秘密用文字永远书写不尽,爱情的神话用书卷永远解释不清。世上花儿有刺,珍珠与贝壳紧紧相连,哪有不受苦的手艺,不受折磨的爱情。”[2](P28)歌唱生命、爱情的魅力,解说生活的道理与人生的哲理。许多民族至今仍通过故事、民歌、谚语、神话、传说等文学形式表达其鲜活的感知与丰富的情感。每个少数民族的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构成民族文化整体,并在不同层面表现各民族的精神及其民族个性。其丰富的存在不仅是维护民族精神文化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社会转型时期促进和丰富人的感性、心灵、情感,促进人格完善、人性升华的重要途径,表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审美教育资源,正是当下我们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审美教育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特征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造型艺术来源于各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来源于少数民族同胞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渔猎狩猎活动是人们求得生存、延续生命的主要条件,并创造了人类原始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始信仰(包括萨满教文化、信仰文化等)艺术;二是毛皮、兽皮文化艺术;三是鱼皮文化艺术。
1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造型的原始信仰艺术表现
萨满教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信奉的宗教。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翰尔族等民族都信奉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萨满教。萨满服饰是萨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件萨满服饰上,都蕴涵着萨满的鬼魂观。在鄂伦春族中,共发现了九种不同的萨满服饰。尽管这些萨满服饰属于不同地域、不同部族、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在饰物造型和装饰图案上也有着一些差别,然而它们对自然崇拜的造型特征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在北方民族的狩猎活动中,鹿是重要的猎取对象。萨满神冠上都有耸立挺拔的鹿角(有的在双鹿角之间塑铜鸟)冠下额前饰流苏。萨满从鹿的角斗中得到启发,在做法时佩戴鹿角代表神灵与鬼神相斗。萨满神冠后面饰以红、黄、蓝三色布飘带,分别代表了火神、山川大地和天空河流。
北方游牧民族受生产方式所限制,多以兽皮为原料加工制作服饰。将去毛的光板本色皮,放入柞树皮熬煮的水中进行染色,缝制成袍后还要在衣服上装饰铜或铁制作的配饰,神裙带及飘带上多饰以蛇、熊、狼、蛙、蜥蜴等动物造型,在袍摆饰以各色布带皮带或铜铃。萨满在族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界天堂,中界人间,下界鬼神,人们相信萨满能沟通神灵,生病、受灾都要求萨满跳神。萨满服饰主要有神冠和神衣,神衣包括上衣、围巾、神裙、鞋袜、被褥等,萨满服饰的色彩、图案、纹饰造型各异,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表现力。
2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毛皮服饰造型文化艺术
鄂伦春民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这个只有几千人的民族,没有太多的受到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袭扰,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其原始的与狩猎生活息息相关的装饰艺术的单纯性和独特性,因而,鄂伦春民族的装饰艺术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北方狩猎民族古老装饰艺术的“活化石”。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代表的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草原的北方狩猎民族,衣食住行依赖于原始狩猎生产,他们创造了北方毛皮装饰艺术。
毛皮制品加工首先要鞣皮,其次是剪裁,最后用马鹿、驼鹿、狍筋等制成的兽筋线进行缝制。“毛皮文化”因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审美多样性而有着丰富的内容,毛皮制品有皮袍、皮衣、皮裤、皮帽、皮靴、皮包以及各式皮具,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毛皮镶嵌工艺类;皮袋、皮包工艺类;毛皮服饰类。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熟练掌握了毛皮镶嵌的工艺技巧,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装饰纹样的组合都已到了娴熟的地步。毛皮镶嵌工艺可以制作服饰、鞋帽、手套及各种包袋等,多以狍子毛皮、灰鼠毛皮、鹿兽毛皮为原料,将不同质地、颜色、花纹的毛皮组合排列镶嵌图案,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板皮上绣出各种主次分明的几何纹、云卷纹图案,主纹四周镶嵌几何形色块。多在服饰中间以刺绣的形式作适合纹样,以二方连续的毛皮图案作为边饰,形成了以四周粗犷的皮毛色块烘托纤细秀丽的刺绣纹样,从而形成强烈的质地与纹样的对比,其中以镶嵌象征爱情的“南绰罗花”最为流行。第二种是将不同毛色的几何形原料镶嵌组合,这种形式多为各种毛色等量、均衡排列的四方连续骨架形式。各种兽皮在他们精心设计和巧妙使用后,成为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毛皮艺术品,在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 北方少数民族兼具实用与艺术的鱼皮服饰文化
在北方少数民族中,赫哲族是唯一使用鱼皮制作服饰的民族,被称为“鱼皮部落”。赫哲族是全世界穿用鱼皮服饰时间最长的民族,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至今仍有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民族。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服饰,是赫哲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饰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
赫哲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鱼皮的厚薄、软硬等特性结合鱼皮的自然纹理,用不同鱼种的鱼皮制作不同的衣物和器具。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短衣、套裤、鞋、袜子、手套、袖带以及绑腿等。制作衣袍的鱼皮可以选用鳇鱼、大马哈鱼、鲤鱼、草根、白鱼、鲢鱼等,鞋靴一般选用怀头鱼、哲罗鱼、狗鱼、细鳞鱼等鱼皮制作。从选鱼到服装制作完成,要经过剥皮、晾晒、鞣制、裁剪、拼接、缝纫、染色和贴饰等数道复杂的工序。首先将三、四尺长的鱼皮完整的剥下来、去鳞晾干,用木棒捶打柔软;其次用刮刀将鱼皮上的杂乱纤维刮干净,将不整齐的边角剪掉,根据鱼皮的颜色深浅、自然纹理进行拼接、缝纫成衣;最后用植物染料染色和装饰。
鱼皮长袍、短衫是赫哲族鱼皮服装的典型代表,其式样类似于旗袍,偏襟或对襟,男女老幼皆可穿着。赫哲人喜欢用鳇鱼皮制作长袍,因为鳇鱼皮的厚度堪比牛皮,张幅较大,剪裁拼缝较简单,保暖性和耐磨性都远胜于其他鱼皮。赫哲族的鱼皮衣袍上半身大都染成紫色,在衣领处、衣襟处、袖口处用各种各样的云纹、花鸟、山水、风景图案和许多海贝、鱼骨、铜铃、珠子等装饰物进行装饰,还在背面有贴缀或拼接的呈左右对称的鱼皮剪刻装饰图案。下摆处用红色、紫色、白色滚边,造型粗犷、奔放、古朴、自然。赫哲服装不但精美,它还具有轻巧、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等特点。轻巧细薄的鱼皮衣,不仅面料为鱼皮,就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制成。鱼皮线细如尼龙丝,柔韧耐用、针脚细腻,也使得赫哲人的传统服饰缝合工艺不同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皮革服饰制作。鱼皮服饰造型优美,色彩分明,集穿着与装饰于一体,融实用与艺术于一身。
这三大类文化艺术基本上包含了北方少数民族狩猎时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方面。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艺术,是服饰文化与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民族意识等相互交织、渗透、聚积的综合反应,是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参考文献:
[1] 张馨之.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民间服饰[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2]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6.
【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133-03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传承研究”(批准号:2011W-Z04)
【作者简介】范晓峰,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少数民族文化。(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一、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解析
(一)物质文化
1.生产经济。嫩江流域地理条件复杂,有山林、草原、河流和平原,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利用山水相依的自然条件,从事着农、牧、猎、渔、采集等多种产业。猎业是该地区少数民族所从事的古老产业,被称作“渔猎民族”的鄂温克族,直到20世纪末仍然从事着狩猎生产,在我国,鄂温克族是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渔业是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的多种经营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的先民们居住在黑龙江、嫩江诺敏河等江河沿岸,在这些江河中生活着几十种鱼,达斡尔族在夏季和冬季均有渔业活动,根据不同的水域和鱼的不同习性,有十几种不同的捕鱼方法,比较典型的有罩抓鱼、放“洞”捕鱼、点火把插鱼、穿冰叉鱼等。采食野菜、野果也是该地区各少数民族共有的民族生产生活内容,柳蒿芽、蕨菜、野韭菜、山丁子、蓝莓、各种菌类等既是他们佐餐的美味,更是款待贵宾的佳肴,采集业也成为该地区少数民族极具特色的生产方式。这些渐行渐远的古老生产方式与喧嚣忙碌的城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接近自然,是理想的舒缓人们紧张与压力的旅游资源。
2.服饰习俗。独特的民族服饰,漂亮稀少的服装配饰,成为众多旅游者旅游产品收藏的首选对象,这些服饰习俗也就成为该地区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旅游资源之一。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服饰和他们所居住区域及从事的生产方式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该地区的少数民族长期从事猎业生产,历史上他们主要用袍皮、鹿皮等野兽皮毛制作服装,既可以抵御严寒,又可以起到伪装的作用。通古斯鄂温克人的服装特别是女子的服装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是一种上身较窄、下身较宽的袍子,走起路来下身显得很丰满,头戴的帽子呈倒圆锥形,顶端缀有红缨穗,颜色特别鲜明夺目,他们的衣服都用铜或银等金属做扣子,无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穿皮靴。蒙古族服装强调色彩对比和服饰效果,以宽袍阔带著称,其色彩明亮浓郁,充分显示出蒙古人热情、彪悍、豪放的性格。蒙古族摔跤手用来记功的护颈项圈,用来象征男性威武的蒙古刀都是该民族服饰的典型特征。
3.居住习俗。参观见所未见的、原始的居所,是许多游客的目的地,能够在这样的居所中体验民族生活的习俗更是他们旅行的乐趣所在。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为了适应当地季节变换的不同气候,他们因地制宜地创造出许多功能和样式各异的住所。“仙人柱”,汉语称“撮罗子”,是定居前鄂温克猎民住的圆锥形帐篷。以若干根桦木杆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以干草、芦苇或桦树皮,冬、春季围盖兽皮。大小因人口和季节而异,夏大而冬小。柱中央为燃篝火处,用以做饭取暖。三面以芦苇、兽皮等席地为床。“撮罗子”也是达斡尔族外出狩猎时的一种流动帐篷。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4.交通习俗。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区域被山地、河流、草原、森林环绕,夏季草木繁盛、绿草茵茵,冬季被冰雪覆盖。在这种条件下,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制作和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形成了具有我国北方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的交通民俗。达斡尔族的大轱辘车、木筏子、狗拉爬犁,鄂温克族的滑雪板、桦皮船、勒勒车等都极具吸引力。少数民族的交通工具,是他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不仅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交通的便利,也可以使他们体验一种有别于汽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传统交通习俗。
5.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是旅游活动的一个要素,是旅游体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甚至是许多旅游者旅游的直接目的。嫩江流域少数民族的饮食主要以肉制品和乳制品为主。手把肉是牧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吃法,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均有吃手把肉的习俗,手把肉也是款待贵宾的重要食品。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乳制品有特别的钟爱,奶茶、酸奶、奶油、奶酒、奶糕、奶酪等不仅是他们生活的必须食品,而且也成为该地区主打的旅游商品。
(二)精神文化
1.节庆与体育。作为民族旅游资源的节日喜庆,因为它们是一个民族特点与形式的集中表现、展示,还因为它们的可参与性,所以常常令游客兴奋不已。少数民族的体育竞技常常与节庆同时举行,不仅参加人数众多,而且使节日气氛颇为热闹。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古语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起源于祭敖包。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的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人民身着节日盛装,骑马乘车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活动地点,参加和观看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竞赛。蒙古族牧民还常常选择这个吉日举行婚礼。如今那达慕大会已经成为蒙古族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2.民间艺术。民间传统艺术记载了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浓缩。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民间艺术成果,它们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吸引着无数旅游者前来品茗。
歌舞艺术。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均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在音乐与舞蹈中尽情展露。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哈库麦勒、乌钦调,鄂温克族的斡日切舞、努日给勒舞等,既表现了热闹的劳动场景,也展现了少数民族细腻的情感世界。其中达斡尔族乌春、扎恩达勒,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造型艺术。达斡尔族的木雕和骨雕、鄂温克族的驯鹿岩画、蒙古族的皮革造型艺术等均展现了本民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的一种必备的装饰,也是一种必备的装饰。形状多为长方形,有大有小,一般宽约1.2米至3米,长约1.2米到2.5米之间。壁挂多用紫红色或大红色的平绒做底面,黑色平绒做边,在下沿的边芯相接处,吊坠有金黄色丝穗。除壁挂中心的整体图案外,在左右和下方的宽阔黑绒边上,则是妇女们用双手以刺绣、贴绣、扎绣和镶坠等方法,构制出一层层结构严谨、色彩对比强烈、纹样优美的图案。
3.信仰与礼节。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禁忌,少数民族的信仰与礼节是民族精神文化中极为特殊的方面。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大多数都信仰萨满教。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与萨满教有关的禁忌、礼节与祭祀是被该地区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时刻谨遵的。天神、山神、火神、保护牲畜的神……信仰崇拜的神有几十个之多。每家供奉哪种神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一旦选择了供奉哪种神就要保留下来一直供奉。与之相适应的祭祀活动也极为隆重。如达斡尔族萨满舞就是在祈求根除灾难、祭神治病、祈祷丰收是所跳的舞蹈,还有祭敖包、求雨等祭祀活动。除了与祭祀等民间信仰有关的礼节外,该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礼节与禁忌也非常丰富,如诞生礼、婚礼、葬礼、食物禁忌、生产禁忌、生产禁忌等也都很具特色。
二、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与文化传承的双向互动
(一)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前提
民族文化旅游,就是以非主体民族的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首要前提就是要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繁花似锦,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丰富,这些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但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却因诸多原因或多或少地失去了民族文化古朴的韵味,原汁原味的文化越来越稀缺,作为可被选择能够实际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就更加有限。文化旅游是要旅游者体验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像图腾崇拜一样,是透过民族生产生活可被窥探到的、内涵深远无处不在的。如果民族文化更多地被现代文明所代替,民族风格更多地被时代潮流所掩盖,这样的一种民族文化旅游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与吸引力。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在与自然搏斗促生存、与现代融合促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民族文化,也使民族文化式微。少数民族文化的日渐消逝,不仅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失去了基本的前提,还将最终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因此,要以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与传承作为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前提。
1.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目前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几十种。对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成果,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民族悠久的历史是最具吸引力的方面,通过研究民族历史,探索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对该民族在历史上的兴衰更替,是非成败,用文化的符号加以记录;要整合民族文化片段,将散落在民间的民歌、小调、说唱、传说、舞蹈等民间艺术奇葩搜集整理,感受民族精神的真谛,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要发展民族语言和文字,将绵延至今的民族文化,以最古老而又最可靠的方式保留下来;寻找和培养民间艺人,以少数民族特有的方式,促进民族民间技艺的传承。
2.保护少数民族社区。少数民族社区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城镇、村寨或街区,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形成各种内部联系的空间条件。少数民族社区,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物质、文化生活等民族要素。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聚居的哈拉新村、鄂温克族自治旗等少数民族社区内至今还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的民族语言和生活习惯,保护这些少数民族社区,就是对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少数民族社区也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7-01
云南少数民族饰品艺术之美,美在鲜明艳丽而又搭配恰当的色彩上,美在千姿百态的工艺饰品款式上。云南少数民族饰品艺术独具民俗文化特色,色彩的艳丽和辉煌;款式之多绝无仅有,堪称一绝。我们浏览其中部分民族传统的饰品款式与穿戴情况,就知道云南少数民族饰品艺术是何等丰富多彩。云南少数民族饰品艺术有它深远的历史内涵,广博的文化内涵以及虔诚的宗教内涵这几个因素。云南早期各民族都有祖先崇拜的习俗,对本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均用口传、记述、绘图等形式代代相传,有些民族则把本民族的起源以及重大事件(大多已神话,如佤族的洪水说,彝族的葫芦说、蛙人说,藏族的猴人说等等),用图案的形式表现在饰品上。如基诺族妇女爱戴白底加条纹花饰的三角尖顶头饰,据说这是模仿基诺族创世女神“阿莫晚百”的衣着。彝族妇女的帽饰上大多用马缨花的图案,据说是其祖先阿普死后变成了马缨花的缘故。哈尼族爱伲支系妇女头饰上的“红羽绿虫”,白族儿童的“虎帽虎鞋”等等,都有其历史文化方面的根源。民族饰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传递婚媒嫁娶的信息,因此几乎人人都是能织会绣的巧匠。少数民族饰品还赋予古老的神奇传说意义,如彝族妇女送葬祭祀服饰,龙女贯头衣的传说。巍山县彝族妇女背带“白团毡”刺绣饰品可以防寒除妖魔又可作劳作防护。丽江纳西族对纳西族羊皮披背七星“巴妙”的传说有许多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披背上的七个圆盘象征七星,寓意“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能吃苦耐劳,成为勤劳的象征。总之,云南的神奇来自于民族饰品艺术的丰富多彩,是民族艺术多元性文化的体现,云南少数民族饰品艺术是民间艺术中的一幅秀丽长卷。
云南少数民族饰品艺术的历史发展,是随着时代的进程演变而发展的自然过程。历史悠久的民间民俗人文地域,赋予25个云南少数民族的佩戴工艺饰品的神奇绚丽。民族饰品最早的出现是以服饰上的配饰:帽饰、腰带、背饰身上的各种配饰为主,随后应用出现为各种首饰、胸饰、腰饰、挂包饰品以布衣材料民间刺绣为主的各类饰品,银器饰品也最为少数民族佩戴的选择。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元谋人(居住于云南),中期的昭通人,晚期的智人丽江人、蒙自人、昆明人等原始人(居住于云南)。云南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陶纺轮,便是人类纺麻制衣的工具。而且,新石器时代的云南原始居民十分注意装饰自己的身体,在宾川县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牙饰品,由兽牙精心磨制而成,根部钻一个小孔,用兽皮制成细绳,佩戴在脖颈上,犹如现代时髦女性佩戴金项链一样。人们用骨、角、石等材料制成装饰饰品装饰身体各部位:头、颈、耳、手、足等。在沧源崖画上,就有许多人物的头、颈、耳部用兽角、鸟羽、树枝、树叶加以装饰。
从古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云南少数民族饰品始终是每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从云南少数民族饰品上我们不但能够一目了然地识别不同民族,我们从云南少数民族饰品的多种款式、缤纷的色彩、斑驳绚丽的纹样图案、不同的材质中看到或认识到不同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生活习俗、、文化渊源,云南少数民族饰品作为每一个民族的精神显像和族别符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饰品艺术之美,千姿百态的服饰与饰品艺术鲜明艳丽而又搭配恰当。云南少数民族饰品与服饰款式之多绝无仅有,色彩艳丽辉煌、神奇绝美。民族饰品艺术与民族个性的特色,饰品与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它在体现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和共同心理素质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任何一种民族饰品艺术与服饰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个性特色。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及审美观念的独特和丰富多彩,饰品艺术和服饰艺术的民族个性特色尤为突出。
云南有很多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佩戴独具特色银器饰品的传统,大多银饰以花卉、龙纹、鱼纹、铜钱形、回纹及各种几何形态为装饰图案,其中种类繁多,例如:镶珠镀金银项圈银挂链银手镯镶金银披肩银挂饰(德宏州)银腰带双龙银镯(西双版纳州)银挂链银挂饰银臂箍,大多银饰作为装饰点缀之美而佩戴。玲珑精美的民族银饰银饰,男女皆有:男的有头花、项圈、烟盒、戒指等;女的有头花、项圈、耳环、戒指、项链、手镯、各种银冠、银梳、银角、压领、银披肩、银腰带、围腰链以及各种衣片等数十种。而每一种又有各种各样的款式。如手镯、项圈有实心的、空心的、泡花的,圆柱形的和六方形的;头花中有凤尾的、银花帽的、锦鸡的等多种。一般以妇女盛装的银饰重量就有二十斤左右,一套盛装的银饰重量就有二十斤左右。银饰的造型、图案、大小重量及加工工艺也有所不同。众多的银饰,平时不易穿戴,只有当姑娘出嫁或逢年过节时才佩戴。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银饰,他们不仅用木箱装好,还放在任何外人也无法找到,火也无法烧毁的地洞里。银饰不仅是服饰中的主要装饰品,也用它作为礼品进行社交,如在青年男女谈恋爱时,都要互赠手镯或项圈,作为相爱订婚的纪念。
银饰在造型上,具有大方自然、粗壮有力、生动突出、多样统一和形象概括的民族特色。反应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其中有花鸟、龙凤、人物、虫鱼、走兽和几何图案等。在纹样的布局上,主要是对称的,也有均衡的、单独的、求心的、放射的和连续的等结构。
银饰的造型和花纹,不仅反应了人民的经济生活和善良愿望;也显示了人民的高度艺术才能和智慧。地区不同,银饰图案的取材也各有不同。银饰,其纹样就多取材于蝴蝶、花草、凤凰、水族动物、锦鸡和山雀等形象。交通闭塞地区的银饰,具有粗犷朴实的美;交通方便地区的银饰,则具有细巧精致的美。龙、凤的形象也是人民喜爱的纹样,龙象征着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和庄稼丰收;凤象征着美丽、和平、自由。作为民族民间艺术的银饰,其加工工艺也非常突出,制作者多为民间工匠,全是手工操作,制作过程是先将白银高温熔炼,用模型压成需要的粗形或拉成粗细不同的银丝和银珠,再用手工制出各种精美的花纹或编织成各种形状的银饰。
在丰富多彩、充满无穷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云南少数民族饰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云南这块民族众多的热土,用它气势磅礴的胸怀溶入和保存了五光十色的民族饰品。云南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独特、神奇,居住在这里的25个少数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服饰与装饰佩戴的工艺饰品,民族支系的不同,所配饰的饰品也就不同,即使同一族系,往往因居住的地域的不同差异而佩戴的民族饰品都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的佩戴的民族饰品,在历史的长河中,各自都融进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饰品艺术,就是一幅颇具风情趣味的画卷,也是一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宝库。它不仅以千姿百态的造型款式标志着不同的形象特征,而且,也体现着各个民族不同文化的背景。因此,它魅力无穷、丰厚博大,古老神奇而绝美无比。对民族民俗人文科学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文联主编.艺术.云南[J]云南:云南省美术出版社,2012,(7).
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事件等原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民族风俗及艺术形式,集中体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庆及婚丧嫁娶等方面。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族饰品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代表了各民族的工艺水平,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有助于揭示民族饰品所蕴含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把握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 广西少数民族及民族饰品概况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占37.18%(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以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十一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八桂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广西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绚烂的民族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在歌舞、服饰、礼仪节庆、手工艺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其中少数民族传统饰品则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饰品琳罗满目、风格各异、色彩斑斓,代表作有壮族的壮锦和绣球、瑶族的头饰、苗族的银饰、侗族的侗锦、银饰等,既反映出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体现了各民族的气质和风貌,更传递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2 广西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
少数民族的传统饰品具有民族性、象征性、多样性、地域性的特点。
2.1 壮族
壮族是世居广西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和头巾、衣裤式短装为主,穿着朴素而实用。服饰崇尚黑、蓝色,以黑、蓝色作为服饰的基本色调,显得庄严稳重,而花边、阑干织绣则运用了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花纹图案,与黑、蓝色底色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庄重大方,同时又不失活力的视觉感受。
从地域上看,广西境内盛产蓝靛,这种取材于大自然的印染原料成为壮族喜爱黑、蓝色的一个原因,而以黑、蓝色为主的服饰也更耐脏和实用,在以山区为主的广西境内各地,更能作为狩猎时隐蔽自己的保护色;从历史上看,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就规定了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从文化角度看,壮族人民崇尚黑色,认为黑色代表神圣,能带来吉祥和幸福。这些都是壮族人民偏爱黑、蓝色的原因。
壮锦是壮族的传统手工织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以红、蓝、黄、绿、紫各种彩色丝线交织而成,主要采用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自然图纹和几何图纹,多用于制作被褥面、头巾、背带心、挂包、围裙等日用品和装饰品。壮锦做工精美,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浓郁,体现了壮族人民热情开朗和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壮锦是壮族人民审美和原始信仰的综合体现。壮锦所使用的鸟、兽、鱼、虫、龙、凤、花草或山川等自然图案及水纹、云纹等几何纹图案,表达了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敬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吉祥和谐的寓意和愿望,具有强烈的宗教及象征意义。
2.2 瑶族
与壮族服饰庄重而朴素不同,瑶族服饰色彩艳丽,款式繁多,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瑶族拥有众多支系,各支系服饰差异十分明显,过去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如白裤瑶、红瑶、竹箭瑶等。
瑶族妇女注重装饰,对发式尤其讲究。瑶族妇女的头饰十分丰富,有戴帽、缠发、包头巾、椎髻、顶板、戴银钗等,造型也多姿多彩,有三角形、“龙盘”形、“月牙”形、“凤头”形、圆筒形、宝塔形等,同时还装饰了各种银器,如头簪、头钗、耳环、项圈等。瑶族女性擅长挑花和刺绣,瑶锦工艺精致、五彩斑斓,故也常用作头巾、头带等头饰。
瑶族头饰除了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外,还有其象征意义。如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传说用以驱逐虎豹,寓寄逢凶化吉,万事如意,故帽子的花纹图案五花八门,花鸟鱼虫、龙凤狮麟等均常见,唯独没有虎豹,且不同年龄的妇女戴不同颜色的帽子,各自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寓意。而广西贺县盘的瑶妇女也常戴三角帽,她们认为戴高大的帽子进入密林和草丛,可以驱赶野兽、起到“打草惊蛇”的自我保护作用,所以她们的帽子层层叠叠、高大壮观。勉瑶少女出嫁和举行婚礼时则以一幅鲜艳而精美的瑶锦遮头,寓意幸福美满。瑶族以狗为图腾,故瑶族的孩子多戴狗头帽,寓意祛邪避恶,祈求平安。
2.3 苗族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以独居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舞蹈风格影响着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为传统舞蹈艺术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逐渐瓦解,许多少数民族舞蹈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所以,我们应当以学校舞蹈教学的方式传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舞蹈教学改革中推动民族舞蹈的创新发展。
一、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在传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比较好;教师对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认识和理解较深;学校为少数民族舞蹈传承创造良好条件等。但由于各种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理念落后、对少数民族舞蹈传承重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舞蹈教学思想及内容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少数民族舞蹈不够流行、不够美、也不够酷,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缺乏兴趣;教师对壮族、傣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研究不够深刻,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舞蹈文化等认识不够,这些也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此外,广西少数民族大多都比较重视世俗的民间生活,并以舞蹈的方式缅怀先人、歌颂美好生活、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等。比如壮族巫舞就以祭拜神灵的方式表达了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抗争和对先人的缅怀。但是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不够重视。传统服饰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特征,如形式多样的金属饰品、复杂的围裙系带等,这些都反映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生活方式、价值信仰等,但是许多教师对少数民族服饰了解不多,不能恰当地利用服饰表现舞蹈意境、增添审美效果。
(二)舞蹈教学方法及环境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获得了较好传播,教师或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观赏和模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这些推动了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播,但是教师或学生对这些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往往是一知半解的,只是简单地模仿舞蹈动作,或生搬硬套地适用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元素,对舞蹈文化、舞蹈意境、舞蹈审美等不甚了解,这些又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的创新发展。此外,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发展滞后,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而增加新的舞蹈元素,导致舞蹈内容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使许多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影响了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
二、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涉及音乐选择及编排、舞蹈立意及内容等方面内容,因而应当从音乐选择、舞蹈立意、舞蹈服饰等方面推动舞蹈教学内容改革。
(一)音乐选择及编排的创新少数民族音乐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同时,少数民族也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为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根据舞蹈主题、意境、内容、风格、节奏等选择适合的舞蹈音乐,或者以少数民族音乐为基础开展舞蹈动作设计,使舞蹈内容、主题和意境与音乐更加吻合。比如壮族舞蹈《摆嘎摆》就是以广西民歌为排练题目的,以独特的肢体动作展现了壮族儿女在挑扁担时的动作、特点和生活趣味,以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方式完美地表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舞蹈立意及内容的创新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一方面,应当深深扎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中,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寻找舞蹈创作灵感,选择舞蹈立意及内容,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更加贴近少数民族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少数民族舞蹈中有许多拜神、祈求、祭祀等方面内容的舞蹈作品,这些舞蹈作品在思想价值、精神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落后性,所以,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对这些消极、迷信、落后的舞蹈内容进行改编,提高舞蹈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等,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焕发生机活力。[1]
(三)舞蹈服饰和道具的创新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服饰展现少数民族舞蹈,提高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性、艺术性和地域性等。比如,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笔者编排了壮族舞蹈《壮族美》,以黑色的壮族服饰为基础,将壮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袖口等融入服饰设计之中,以素色搭配外套、背心等,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服饰风格。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中经常用到绣球、木棍等道具,这些往往能够增加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少数民族舞蹈道具,增加民族舞蹈魅力。[2]
三、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
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以传承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为出发点,以加强舞蹈基础训练、领悟舞蹈文化内涵等为重要途径,推动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
中国元素以其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在国际时尚中一直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像刺绣、中式盘扣、旗袍形制以及色彩和图案等极具中国特色元素在服饰装饰上的运用屡见不鲜。然而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国际服饰上的运用也逐渐显现,为现代服饰的设计带来一股新的风潮。
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历程,这一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元素又是中国元素中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手段为例,各少数民族传统的服饰制作工艺包括服装定型工艺(百褶工艺)、百纳布工艺、面料肌理处理工艺、扎染、印染、蜡染、镶花、刺绣、织锦、滚边、编织、编结、首饰制作等,手段异常丰富。在这方面比较出名的当属苗族,苗族服饰达一百三十余种,其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特色就是蜡染和银饰,苗族的蜡染工艺有上千年的历史,而银饰更是在我国各少数民族服饰配饰当中当仁不让。就蜡染这一少数民族元素来说,近年来在现代服饰设计的运用中比较普遍。以蜡染作为面料,与现代时装剪裁相结合,加以图案细节点缀,可以使服饰既时尚又显得古朴典雅。
除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制作工艺之外,现代服饰设计中少数民族图案与色彩的运用也比较普遍。少数民族图案多与民族的与图腾崇拜有关,这一神秘的文化对人们的探秘心理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仅就图案审美来说也非常漂亮。以楚雄彝族为例,其传统民族服饰中多以马樱花图案作为点缀,这与彝族的传统图腾崇拜有很大关系,在图腾崇拜中有一类为植物崇拜,为了纪念其传说中为了拯救彝族人民而英勇献身最终化为马樱花的彝族少女,马樱花成为彝族传统的崇拜图腾,并表现在衣饰中永久的流传下来。在现代服饰的制作中,植物图案、花朵样式是设计师比较喜欢运用的元素之一,将其与少数民族内涵相结合亦可为服饰增色不少。
如果说图案是少数民族元素运用的点睛之笔,那么少数民族色彩搭配原则的采用则是整个服饰设计的奠基之石。不同于现代服饰时尚对色彩搭配的考究,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以大胆著称,在这里,色彩明暗对比、互补色运用不见踪影,有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以及对色彩的本能直觉与反应,这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美的肆意而别具一格。这一风格也恰恰迎合了现代人们对服装的个性理解,因此,少数民族风格的色彩运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不乏经典之作。
二、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从物质文明的层面上来说,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服饰的发展演变是伴随着这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岁月长河中积淀而来的,民族的、神话崇拜、风俗习惯、节日民族都在本民族的服饰中得以体现。因此,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亦孕育出了每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但是,在追求简洁舒适的今天,民族服饰款式形制复杂、装饰品繁多的特点显然已经不适用于人们的需求。于此相矛盾的是,人们对服饰的追求也不再是衣以蔽体这一简单的服饰功能,讲究个性与时尚,追求与众不同与风格独特,这是人们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对物质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因此,从具有很强装饰性和审美性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中寻求灵感,成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新课题。少数民族服饰大胆绚丽的色彩搭配,内涵深厚的服饰图案,独特又风情的造型设计以及各民族独有的服饰制作手段都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灵感来源和可借鉴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