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篇1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与现代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相结合分不开的。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移用,也不是把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和表面化的东西套用到服装中。我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服饰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到至今,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用本民族特有的手工技艺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湛工艺技术的服饰品。如何将具有很深厚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服饰品中,首先是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将其精神融入设计中去,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民族精髓的作品。

我国服装业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人们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对西方服饰的盲目追随,到人们开始对国内的服饰文化的探究、反思并深入研究服装及服饰品市场在国际上成败的原因,光靠模仿是很难达到全方面地提高和超越前者,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也就无法立足世界。于是就有了许多有关服装服饰民族元素的探讨。

服装的民族性只能从本民族文化的含义上去划分,针对我国目前的服饰文化现状,首先要从脱离对西方服饰文化的依赖性开始,向本民族文化回归。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当然,民族文化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具体形态来传达的,此时的服饰文化形态,一方面不仅仅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时代的特性,也就是更好地把本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服装型制。只有两种文化元素完美融合才会展现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也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聚居着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着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原因,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之间的交融更加紧密,也就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风格,它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多元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特点。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绚丽多彩,工艺精湛,款式别致,风格独特,充分的展现着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风采。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元素的服饰也日趋兴盛起来,人们对传统服饰的挖掘探究也日渐浓厚。

一直以来我们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关注度和保护不够,在民族服装制作工艺上,很多精湛的手工技术已经失传了,如藏族贵妇人镶多珠松石珍珠冠大襟袍式服饰等等。现在我们只能通过上辈人传承下来的稀有样式来探寻和认识那些古老的技艺。遗憾的是,还有大量珍贵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服饰流往国外,比如仅存一套的仡佬族的民族服装,也在遥远的异国才能看到。现如今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也顺应当前的人们对于美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接纳这种独特美丽的形式。现在有很多相关机构开始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探索、收集、保护、整理,成立了展现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博物馆了收集和展现了大量不同民族的服装服饰品,通过展示让更多的人共同去关注具有世界性的民族文化,认知少数民族的生活。对于处于时尚前沿的服装设计师们也在顺应时代流行的脚步,开始不断地从各地、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寻找灵感和吸收民族元素的养分,大胆地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尤其是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对民族元素的借鉴和继承发扬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也给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分,发挥本土的优势,用敏锐的设计思维,抓住当今的流行趋势,设计出展现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的服饰品。即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又丰富了设计内涵。即有民族性的特点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在现代服饰中值得借鉴和发挥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首先是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对于服装来说色彩是最先抓住视线的。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面料多为天然纤维,具有很好的环保特性,勤劳的少数民族用智慧的双手利用自然界的物种,在编织天然纤维面料的上面染制色彩,还会利用自然界的植物调制出多种染色剂,染色多以蓝、黑或本白等纯色作为基底色,其中也会点缀一些丰富的色彩,少数民族对色彩的直接使用和大胆对比,也正如他们的性格一样,简单与质朴。

他们大多喜欢使用对比色、互补色、纯色等,来增强色彩的鲜明度、对比度,艳丽的服饰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这也能看出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他们对美的展现主要是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的写照。而这种强对比的色彩搭配在如今的国际流行趋势里得到充分展现和广泛的运用。

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复古色,怀旧色的钟爱,成为时下国际最流行的色彩元素。这种独一无二大胆的用色,如红配绿、紫配黄、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气而且很难驾驭这种色彩的服装,却在现代服装中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夸张的服装效果,竟能产生无穷的独特魅力。现在很多流行服装服饰会上经常展示具有强对比的配色效果的服装,以少数民族惯用的色彩为灵感,以黑色为主调,运用互补色,对比色的色彩进行不同的比例分割,添加等设计手段,从而产生出一系列丰富的舞台视觉效果。红色和绿色相搭配,黄与紫,各种颜色相拼接,视觉的冲击像是在玩色彩的游戏一样,即生动又热烈。这种色彩搭配也是国内一些知名品牌如: 五色风马、梁子等服装品牌惯用的色彩元素。这种服装的风格和体现的气质散发着一种纯朴而又执著的气息,既含蓄又热烈。尤其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物质和精神文化开始追求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既时尚又有亲近感的民族特色服装正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其次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品中也就是手工艺饰品的借鉴,手工服饰品是少数民族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多以银,石类、贝累等天然的物种取材。尤其我国的少数民族是个热爱生活,大胆追求美的民族。具有高超工艺的工匠会雕刻出精美的符合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饰品,从头到脚,整个服装都会装饰用银,玛瑙、松石等材质的饰品。比如非常重视装饰的几个民族,如苗族,藏族,白族,蒙古族等等。在盛大的节日里都会佩戴整套饰品的民族服装来庆祝节日。在历史中藏族的装饰品都会悬挂在身上,以显示身份和富足的象征。还有苗族的鸡冠头,白族的虎头帽等等,都有着万物有灵,巫术崇拜的说法。少数民族用生活中的物品装饰自己不仅仅有展现美的含义,而且通过这些物象来托付自己的美好祝愿。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省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各民族大团圆的交融聚会,每个民族穿上节日的盛装展现本民族服饰风采和文化,就像花的海洋一样绚丽多彩。

现如今的现代服饰品中,已经有很多借鉴和沿袭了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元素的服饰品,形成了具有民族味道的多元化的饰品行业,为服装风格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配套产品。如今国际各大品牌越来越重视服装的整体性和系列感,都在延伸服装相关的产业,比如熟知的国际品牌 ZARAR,H $ M等在店面陈设和展示服装上,都会配有符合同风格的服饰品,如包、鞋、腰带、围巾等。不仅加强了服装的系列感和品牌整体化的气质,而且便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也配合服装的风格进行饰品的相关设计,尤其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具有少数民族元素的银饰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上也经常会看到民族手工艺饰品的店铺。总之,具有少数民族服装元素的现代服装和服饰品日益被人们关注和喜爱。中国设计师们通过吸取中国民族服饰元素精华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时尚的瞬间,在世界的T 台上也经常会看到精彩的民族风韵的展现。

篇2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理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变,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征、文化品格各异、审美情趣独特的的经济文化特征。

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征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由于生活地域不同,习俗不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而服装、服饰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承传,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徽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

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剪纸的联系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各民族的服饰均采用抽象和变形的纹样,所采用的纹样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我们追其根源不难发现这些服装装饰图案主要源自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演变,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纹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内部联系,他们之间转换的媒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民间剪纸艺术。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地位相对独立,受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粗犷豁达的民族性格。而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其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希望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现人们对和谐、康乐生活的美好企盼,如传统的云卷纹样剪纸、团花纹样剪纸和别具创新的“南绰萝花”纹样剪纸都以简单、粗犷、明快的风格著称。

云纹形态形式多样,应用极为广泛,灵活多变的曲线给人以古朴流畅之感,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象征吉祥的剪纸纹样。

团花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剪纸中利用率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团花纹样的内涵是吉祥,它不仅表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还表达了北方少数民族力求改变生存环境,努力征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

“南绰萝花”图案脱俗而高雅,有清幽闲淡之姿,堪称一绝。虽然很难考证南绰萝花究竟是哪一种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意义超越了自身的观赏价值,有着极为丰富的深层内涵。

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艺术的,更是民俗的,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代表性门类的剪纸,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民族审美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民间剪纸艺术是北方少数民族最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领域得到了长期的运用和发展,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珍贵的组成部分。

三、民间剪纸艺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运用

服装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几千年来,在各民族互相影响渗透及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通常采用点线结合剪刻出云纹、羊纹、枪纹、花草、鸟兽、鱼虫、山川、树木等,其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给人以均匀、协调的美感。这些剪纸纹样被广泛用于神偶的制作或贴缝在衣服的袖口、长袍的下摆开口处及鞋帽、枕头等物品上。

(一)云卷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北方少数民族常将其装饰在服装的胸前、背部、衣领等处,也被大量的刻印在桦树皮制品上。另外还有一些极富个性的云形纹样,例如云卷状和云头状的纹样,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最爱,这些形态各异的云纹经常成为图案的主题,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

(二)团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团花纹样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圣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其深邃的现实意义。那些花草丝缕、桃符纹样,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达的是一种对安定、和谐及康乐生活的企盼。

(三)南绰萝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应用

代表着北方少数民族坚贞和高尚的情操,象征着姑娘美丽纯洁,也象征着爱情和幸福。正是这样一种纹样,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的人格理想,是北方少数民族形象化、物态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因此,也是自觉约束的伦理意识和追求的基本目标。

以上各纹样都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些剪纸纹样,具有代表性,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淳朴的纹样,我们看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这些纹样对民族的文化传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的开发与利用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在民族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但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向往、体验、获取或投资,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追求,如何发展和展示民族文化品牌,开发民族文化服饰服装及艺术品市场,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随着国家交通设施的完善,到北方少数民族区旅游也将成为一种时尚,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旅游产品的开发势在必行,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当为首选,而这些旅游产品中民族图案和工艺水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价值及文化的体现。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提高对民族文化品牌产品的认识,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研究者也应加强对特色民族文化和艺术品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老艺人手工技艺者,给予支持扶持,确立传承人,保留传统技艺,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民族之灵魂。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7-1云南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服饰作为一种外显文化标识着一个民族的身份,也体现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服饰纹样艺术。由于云南民族较多,民族服饰各不相同,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内容丰富、图式多样,普遍呈现出色彩浓重,装饰性强的特点,这些纹样反映着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变化、人文变化和社会变迁等,展示了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

一、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的形式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中包含了较多的图式符号,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妇女把这些图式符号通过特定的组合方式和排列布阵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纹样形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从表现题材上有人物、动物、植物、天象和神祗图腾等不同类别,从形式上分,主要有十字式、万字式、回字式、卷须式、米字式、波浪式等。

二、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特点

(一) 图案的仿生设计

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形成了崇拜自然,模仿自然的心理,她们把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和花鸟鱼虫的形象和色彩经过装饰加工,形成美丽的纹饰图案表现在服饰上,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中独特的仿生设计。比如,彝族是个崇拜火的民族,其服饰色彩多为暖色,以黑、红、黄为主调,服饰纹样中多有火的图案,也有各种花草鱼虫图案,云南石林和丘北县普者黑的彝族妇女会在帽子上弄一个蝴蝶图案,很有特色;壮族是个生活在水边的民族,很早就以种植稻谷为生,在壮族服饰纹样中水田纹、鱼纹、蛙纹、贝类螺旋纹以及花鸟纹等是最常见的,云南文山的壮族濮侬支系妇女服饰就是以鸟形为仿生制作的,其衣服紧身收腰显短,左右侧各有翘角,仿鸟翅,裙子显长通常撩起于臀部固定似鸟尾,故有“鸟衣”之说。

(二) 色彩艳丽多姿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追求美感,将精神元素、物质元素、自然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服饰在变化过程中不断以色彩为主流,通过色彩强调民族气息,通过色彩振奋民族灵魂。因此,经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造,云南民族服饰呈现出艳丽多姿的色彩,通过色彩进行组合、搭配、对比最后形成和谐的统一,这与民族的发展是相吻合的。

三、 云南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及图式的传承与保护

(一) 传承与保护的必要性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是在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精髓的沉淀,这些精华部分体现了民族特色与民族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于社会,源于民族,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特色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重要内容。从民族服饰的特点可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与文化传统,从民族服饰的纹样可以了解这个该民族发展的技术与灵魂,从民族服饰的纹样艺术图式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发展历程。民族服饰经过造型、图案、色彩、材质、纹样到整个制作流程,都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创新、纯朴善良、友善,也传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最求与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二) 艺术图式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第一,现代化的科技的利用。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它智能技术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进行跟踪记录,样点采集,归类整理,最终形成基本的电子信息库。

第二,双管齐下,加强传承与保护。所谓双管,首先是要加强普查考察,将各民族的服饰纹样艺术图式及服饰纹样特点、加工过程等进行详细的了解,登记造册,以防遗漏而失传。其次是要建立技术保护体系,对服饰纹样所涉及到的所有元素列入保护内容,从而建立相应的保护区,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化。

此外,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时,通过政策保障,人才支撑,建立基地,开发应用等多种手段加强传承与保护,以降低或避免民族传统文化逐步消亡的遗憾发生。

四、 结语

云南是我国民族大省,民族文化多次多彩。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艺术的创造是云南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这样一个人口复杂的省份,必须对民族服饰纹样及其制作工艺和图式进行研究、收集与整理,对相关的技术进行传承与保护,使得在信息发达、文化相互影响的今天保留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才能在历史发展和国际视野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杨婷.云南民族服饰纹样艺术图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文牧江,刘怡果.基于图腾崇拜的花瑶服饰艺术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篇4

在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民族风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各种形态的服饰品。这些服饰品造型独特、色彩斑斓、图案生动、古老质朴、寓意深刻,成为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1 少数民族服饰品的艺术特点

1.1 服饰品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具有明确的象征性

1、自然模拟,象征图腾崇拜

从古至今服饰品就是图腾元素被运用的典型例证。服饰品可以直接模拟成为图腾物形状,或是用图腾物皮毛做成衣物与饰品;也或是对图腾物体态进行模仿,形成纹身及服饰上的图案等。其表现形式足以说明,图腾的崇拜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影响巨大,它根深蒂固地烙印在每个少数民族文化之中。

2、颂扬勇敢,标示身份地位

少数民族的服饰品显示了各族群对力量和勇敢的赞美和颂扬。如分布在地区的珞巴族,他们用打到的猎物来装饰和美化自身,打到的猎物愈多,装饰品也愈多,装饰便成了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品还有族群的标示作用。比如鄂伦春族的狍皮衣、狍头帽;土族的彩袖斜襟袍、宽大的绣花腰带;维吾尔族的四棱小花帽等等,形成了各民族的“族徽”。

1.2 描绘幸福吉祥,寓意民族兴旺

1、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品装饰手法千变万化

少数民族服饰品装饰手法包括刺绣、印染、织绘、钩编、贴补、滚镶等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与组合,呈现给我们一件件风格迥异,别有韵味的民族服饰品。

(1)、刺绣。在少数民族中最为普遍,刺绣的技法很多,主要有素绣、彩绣、凸绣、平绣、辫绣、缠绣、堆绣、锁绣、镂空绣、盘绣、雕花绣、打籽绣等等。苗族的刺绣技艺在众多少数民族中最为精湛,服饰上多采用几何纹、动植物纹,回纹、水波纹、菱形纹等纹样。彝族的刺绣图案技法属于挑花,多采用散点式、波浪式、垂直式、对称两方连续形式。瑶族喜欢在黑裤子上挑出绚丽色彩的各式花样,形成强烈对比。

(2)、印染。印染主要包括有靛染、扎染、蜡染等多种技法。在彝族、苗族、瑶族、壮族、哈尼族、阿昌族、傣族、景颇族、布依族、水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品中都显示了高超的印染技艺。著名的“蜡斑布”就是苗族、瑶族、壮族、侗族传统的手工艺品。

2、少数民族装饰图案的原始风格

(1)、图案纹样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有的是模拟自然物象的自然构形类图案,如土家族衣上的娶亲图。有的纹样则是从巫术、图腾中提炼若干自然形体,转换为抽象、写意的造型,如苗族刺绣上的牛首龙纹、人首龙纹等。

(2)、图案纹样装饰位置丰富,层层叠叠,大大小小,遍及全身。大致包括:领边、袖口、袖身的装饰绣片,围嘴、云肩,各式裙子及裙子的绣片、裤的边饰、裤脚,腰带、围腰、围裙,装饰的挂件、荷包、肚围或兜肚、尾饰,颈饰、项圈、胸牌及装饰片。

(3)、图案纹样的构图巧妙平稳、布局疏密有致。图案的构图形式大致包括:以一个纹形为一独立的单元图的单纹,多见于帽顶、围腰角、飘带头、鞋跟、鞋头、袖口饰;规则而有序拼组或变形并反复出现的复纹,多分布在挑绣的头巾边、围腰、飘带、裤脚边、袖口、襟边等地方;两个以上纹型交合,相互融会出现的杂合纹;以一纹型为中心纹,向外重迭扩展,呈放射状或环轴套合状的套盒纹。

1.3 少数民族服饰品的色彩艳丽丰富、对比强烈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色彩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自然色彩的组合、搭配规律,多依少数民族自身的审美心理进行夸张、想象、灵活地运用,从色彩的对称、变化、对比、调和的配色中创造出丰富的服饰品色彩形式。

1、以某一素雅或深沉的色相为主色调,配以色彩鲜艳的花边、头巾或围腰进行点缀。比如云南瑶族的女装,上衣为无领无扣斜襟黑色长衫,下身是黑色长裤,但在襟边、袖口、裤口都有鲜艳的挑花图案,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及完美均衡的统一关系。

2、采用相对色或互补色的搭配形式,如红配绿、紫配黄、蓝配橙,利用色相间纯度、明度、面积的变化,呈现出鲜艳夺目、对比强烈、层次丰富、夸张而不落俗套的艺术效果。

1.4 少数民族服饰品配饰形式种类齐全、遍及全身

少数民族的服饰配件形式异彩丰呈,包括,头饰、发式、辫饰、项饰、胸饰、臂饰、披肩、腰饰、脚饰、臀饰及帽、巾、帕、包、佩带、胸兜、围腰、尾饰、背牌、绑腿、鞋子等。可以说从头到脚,从前到后,均有相应的配饰品。

这些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的配件装饰,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它们或独立成形,或配套组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融合于服装的款式中,形成了少数民族服中有饰,饰可成服的一大特色。

1.5 少数民族服饰品造型大而突出,带有夸张、粗犷、奔放之美

由于在过去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地区条件艰苦,在与自然的斗争与生存中,人们试图通过装饰物来显示自我的力量与财富,昭示生命的能量,于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尽可能地装饰美化自己。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品逐渐形成了粗大壮硕、数量繁多、层层叠叠的审美特征。

1.6 少数民族服饰品材质天然、质朴,具有就地取材的特点

根据居住地区、气候、物产资源的差异,南北少数民族在材质的选用上各有特色,基本包括以下几大类。

1.天然材质的纺织品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善于种植棉、麻和养蚕缫丝,所以服饰品大都采用的是天然材质的纺织品。如壮、苗、侗、傣等西南少数民族的织锦,藏族和彝族的羊毛氆氇,都是民族织物中的精品。

2.动物毛皮类材质

由于我国北方气候寒冷, 冬季较长, 因此北方民族服饰相比南方的要厚重许多, 服饰品的重要材质就是动物的毛皮。

3.金属类材质

银饰在传说中能避邪秽、驱鬼蜮、保平安,是美与财富的展示,力量与光明的象征,所以少数民族服饰品中精美的银质饰品屡见不鲜。其中,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多彩,可分银帽、银角、银围帕、银衣片、银项圈、银手饰等等,造型精巧别致。各个少数民族服饰品中的银饰品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4、其他材质

除了上述传统材质以外,一些来自自然的其他材质的运用,比如动物的羽毛、骨头,贝壳、玉石、珊瑚、松石等。这些材质的应用不但为少数民族服饰品艺术效果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而且折射出该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

2 民族服饰品艺术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

2.1 丰富绚丽色彩的借鉴与应用

大量热烈的纯色、鲜明的对比色与互补色的应用,在少数民族的服饰品中形成装饰性极强的效果。这种民族气息浓烈、亲近原始自然的色彩表达在现代时尚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2.2 古朴独特造型的借鉴与应用

少数民族的配饰造型独具特色,取材广泛,形式丰富。时下流行的服饰品许多取材于少数民族的配饰。有的是将少数民族饰品的材质、款型原汁原味的复制下来,搭配到现代服装之中,如苗族的银饰藏族的绿松石、傣族的筒帕等,使现代设计增添古朴、厚重之美。有的则是借鉴少数民族配饰的独特造型与丰富内涵,运用现代材质与工艺,打造出装饰风格独特,融民族与时尚一体、突出全新创意的服饰品系列。

2.3 意寓深远图案纹样的借鉴与应用

少数民族服饰中装饰精美,寓意丰富的图案纹样,形式多种多样,布局自然连续,色彩灿若云霞,成为现代服装设计中重要装饰元素之一。图案纹样中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完整严谨的图形布局,精巧简练的写意造型、生动巧妙的广泛题材,不同的纹样图形无论是用在高级定制的礼服,还是民族韵味的唐装,或是田园风格的便服,都能够相得益彰,展现出一派热烈的民族风情。

2.4 精巧绝伦工艺技法的借鉴与应用

少数民族服饰品中巧夺天工的手工艺术,在当今重视文化传承、回归自然舒适、追求民族文化装饰风格的设计理念主导下,成为现代设计中的亮点。各种工艺如扎染、蜡染、绣花、挑花、贴花、织花等手法在现代服装中大放异彩。

3 结语

篇5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