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12-02

1 劳动的概念及意义

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劳动的实质就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者性质,从而达到为人类生活和自身需要服务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是整个生命世界共有的现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在对人类及动物界的起源及进化过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论证后得出结论,即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劳动不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动物种群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来维持其自身的存在与进化的。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严复,在对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物种起源》一书进行翻译后,得出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从本质上也说明动物通过劳动来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的意义。因此,有理由认为,劳动是动物进化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唯一手段。

那么,劳动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通常认为,劳动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生产的最基本内容。劳动是人类本身对自然界与社会关系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通过劳动所生产出的所有财富,都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这三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劳动力则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众所周知,劳动不仅创造了文明,劳动也创造了财富,劳动又促进了人类发展,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劳动是生存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类健康和智慧的源泉,也是快乐和进步的手段。人与大多数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劳动是主动的、有智慧的劳动,是通过制造工具来达到目的的劳动,而大多数动物则是被动地劳动。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动物不能够制造工具来进行劳动,但是譬如蜜蜂筑巢、蚂蚁“盖楼”等行为,足以说明动物也在运用它们的手脚和头脑来进行劳动。唯一遗憾的是,动物在劳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快乐,人类到目前为止还不足以完全地读懂它们而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人性。人们都明白,既然人类来源于动物,那么人类也必然具有动物的很多本性,即动物性。也就是说,人性存在两面性,即人性的一面和动物性的一面。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善与恶并存于一身。人性的善表现为勤劳、善良、克制、节俭、尊重、感恩等;而人性的恶则表现为懒惰、邪恶、放纵、浪费、好斗、无情等。作为教育者,如何通过教育来弘扬人性,扼制动物性,使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和进步,就是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而这一切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劳动教育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个小孩子都知道的。”更何况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大学生。因此,面对目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失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且认真分析研讨,找出教育的针对性。

2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

与多年以前的往届大学生相比,最近几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1)缺乏劳动意识,好吃懒做,作风散漫,思想懒惰;2)缺乏环境意识,随地丢垃圾现象严重,部分班级整体卫生状况堪忧;3)缺乏责任心,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非值日时间不肯义务劳动,缺乏奉献精神;4)浪费现象严重,消费奢侈,不珍惜父母和别人的劳动果实,尤其是浪费粮食;5)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抗挫折能力下降,性格脆弱,易怒,任性,娇气等;6)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较差等反馈评价比例呈上升趋势。

上述现象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现状令人担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综合上述现象,认真分析和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因素值得注意和引起思考。

1)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造成过分集中的家庭关爱,正在日益剥夺孩子劳动的意识和权利。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尤其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掌上明珠。以前分给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女的爱,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由于两代长辈共同关爱一个孩子,导致家长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一切自我劳动的义务,家庭的溺爱和事事包办,于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劳动意识教育和劳动权利。比如,每天都会看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或者父母任劳任怨地替孩子背着书包;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对旁边站着的家长视而不见,脸上看不到丝毫的同情与感恩,对于孩子时常表现出的谦让,家长总是会理所当然地回绝,将孩子感恩的火花无情地熄灭,并且认为这就是爱。

2)社会和家庭条件的优越,弱化了孩子对劳动的需求。家境优越、社会富有、时代进步为当代学生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发展倾向。很多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分辨不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作为教师,经常会看到,每年新生入学时,学生的一切事务全部由家长代为打理,很多女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甚至连床铺都不会整理,这种由于家长的爱而剥夺孩子劳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实,着实令人担忧。

3)高考制度下的学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削弱甚至消除。绝大部分中小学一味抓升学率,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这一概念,在很多学校被个别教师扭曲异化成为惩罚“问题”学生的手段,导致更多学生对正常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完全背离劳动光荣这一积极概念,反而形成劳动可耻的错误观念,进而躲避、厌恶劳动。而好逸恶劳的恶习一旦养成,绝非朝夕之力所能改变。

4)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偶像剧的盛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很多剧中角色都是富家公子或小姐,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恃宠而骄、任性放纵。而这样的一些角色塑造,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负面影响,他们向往剧中角色的优越生活,却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他们不能面对现实,对自己的父母、学校及生活环境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抱怨情绪,不劳而获却不觉得满足,而且毫不感恩。

篇2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可是,在我们身边总能听到不理解、不尊重劳动的声音:认为劳动挤占学习时间者有之,认为人工智能最终可以替代劳动者有之,更有同学认为可以花钱雇人代替劳动。而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更应该在劳动的摔打中历练,我在这里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第一种不和谐的声音是重“智育”轻“劳育”的典型代表,劳动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劳动实践中,我们既可以互相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又能够锻炼本领,培养责任意识;我们能够在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过程中战胜拖延懒惰的恶习,又能在亲力亲为的劳动实践中学会珍惜自己乃至他人的劳动果实。同学们,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身边都是好逸恶劳的贪图享受者,我们不应该呼吁打捞起“沉没”的劳动教育吗?所以,作为一名受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表明我们的态度: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有人认为随着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劳动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不,你错了!我们暂且不提机器不能理解人性不能感情交流的局限性,先厘清概念,劳动不仅仅指狭隘的体力劳动,人工智能的便捷背后便是无数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汗水,而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的也绝不是消灭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发展与成就,就是有赖于所有劳动者的辛勤努力,用劳动精神解读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代代中华儿女挥洒汗水的壮阔图景;而展望未来,我们同样需要发扬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为了自己和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拿出我们的誓言: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篇3

一、德育不能离开劳动教育

我们说,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实现都会有适合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同样需要新的育人方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还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课堂教学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成就了人的发展。教育的起源在于劳动的社会分工。而德育则起源于对人的态度,对劳动分工的态度。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劳动技术课承载着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作用。而德育需要贯穿到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本身的德育价值,并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升华,这是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而劳动技术课便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需要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也只有在多元化的实践中才能深化,才能升华,才会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以劳育德”理念的时代性

(一)劳动是人的第一实践活动

“以劳育德”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技术课的长期教学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经验结晶。劳动承载着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着人的勤奋、责任心、诚实、正义、纪律、严谨、自信、向善、创新等品性和德性。劳动是社会肌体的最好防腐剂,是人生经验积累、成长、成熟、成功的端点,劳动的过程是锤炼人意志的过程。每个人需要学会欣赏劳动的美,感悟劳动中的文化,深刻体味劳动对人格的完善和历练。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的劳动教育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二)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德育是对人的品德的一种教育行为和实践要求,德育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真、善、美”主流社会价值目标的认同教育,是对“温、良、恭、俭、让”人生文明态度的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德行是做人的基础,劳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纳什也曾认为:“当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劳动而解决问题和参与民主过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在理性地学习道德德性。”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道德孵化”、“道德养育”的功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以劳育德

目前,劳动技术教育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的实施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从而导致学生只知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认为:“在‘劳动素养’这个概念里,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大众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与事业发展咨询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如果不给今天的孩子进行普通劳动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孩子既缺乏吃苦的经历,又缺乏遭受挫折的准备,他们是很难具备良好的素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劳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又对启智、育德、健体和益美有着重要作用。从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又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当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发展中的德育作用

(一)正确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

“德育是人全面教育的核心”是指德育居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其他各育则围绕它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的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德育为人的精神成长承担着“种子”的作用,其他各育则是人精神成长的养分,德育则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引领其他各育的精神方向,其他各育又深化着人的行为培养和精神发展。怎样理解“五育”的关系――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指出:“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核心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l展。反思当前学校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大多不是成‘人’,而是成‘材’、成‘器’,这无疑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成‘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即使他资质不够,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够通过教育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成功的。”张承先先生认为:“劳技教育是影响人的素质的根本问题。”顾明远先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把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或人的教育就是按照这几个方面独立进行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劳动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劳动技术课程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社会主义劳动原则,现代劳动技术课是融知识性、实践性、技能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它蕴涵着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劳动的快乐、学习的方法、智慧的启迪以及劳动美感、技术思维、工具意识、规则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等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所以,它最能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在教织物洗涤,烹饪,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服务。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总结: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缺少和淡化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了科学文化的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技术文化、技术思维和人文精神。劳动技术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在媒介,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优先发展教育,需要科学发展教育,所以必须重视劳动技术课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基础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经历一场教育观念的

革命。

首先,要破除“教育工具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价值论上,已经被“教育工具论”所绑架。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家庭追求的是让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孩子成了学校的工具,学校通过孩子提高升学率来提高声誉,获得奖赏;孩子成了国家的工具,国家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强人力资本。家庭的未来、民族素质、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成人和成才的基础上,建立在被教育者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位。

其次,要破除“教育吃苦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方法论上,已经被“教育吃苦论”所绑架。在传统上,中国人历来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此同时,在基础教育界,“学习的果是甜的,学习本身是苦的”观念甚嚣尘上。这种将成人世界的人生观直接移植到儿童教育世界的做法带来的可怕后果是一味强调加班加点、大量训练,强调节假日补课等,这些做法违反了教育规律,破坏了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尊重规律、依靠科学,将教育发展置于科学发展的轨道。

再次,要破除“教育减负论”。不能不承认,整个基础教育从其改革论上,已经被“教育减负论”所绑架。长期以来,从表面来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似乎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其实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科学和意义问题。通俗地说,我们的学生苦的没道理、没价值。“苦的没道理”是指我们的教育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苦的没价值”是指我们的教育没有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简单地、机械地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非但不能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反而陷入了学校减负、家庭和社会加负的怪圈。从根本上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在于所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性质和Y构,促进学生自主的、有个性的、有选择性的学习和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变同质化学习为有选择的个性化学习;改变学生学习的结构就是要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做“减法”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做“加法”就是要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人文教育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等。

二、进行“五个结构调整”

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着眼于五个方面的“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教育活动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调整是主线,既要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也要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调整教育的外部结构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调整教育的内部结构就是要调整学校教育内部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必须改变单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做法。德育、体育、美育不仅在立德树人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结构性支撑作用。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以动手实践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和创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载体作用。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内外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是调整师生关系结构。过去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知识传承的教学关系。促进学生的内涵发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重构师生关系: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建构者。教师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的搬运工,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本化的建构者。第二,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环境的建构者。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不是天然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将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支撑学生学习。第四,教师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示范和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是调整课程类型结构。过去的课程从类型上讲过于单一,必修课程一统天下。推进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第一,要处理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既要通过开设必修课程为每个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共同基础,也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引导和促进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第二,要处理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基础教育既要组织学生通过系统的扎实的分科课程的学习,掌握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积累的经典知识,更好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三,要处理好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关系。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回归生活,脱离了生活实践和生活经验的学习是一种僵死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学习,是一种远离人类创造活动的学习。

篇5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科学课程中技术教育内容的分类

从技术起源及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技术发展经历了以动作技能、简单工具、机械化工具、自动化工具及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的5个阶段。技术演化的这个一般路径也预示着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技术教育时需要遵循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演化规律。从技术的创新性来看,技术可以分为操作性技术、制作性技术、设计性技术3类。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技术,这是设计性技术。蒸汽机技术普及以后,这种技术转变成了操作性技术和制作性技术,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掌握。从技术开发的难度来讲,操作性技术的难度最低,制作性技术适中,而难度最大的要属设计性技术。这三种类型,组成了技术教育的学习内容。从职业性角度来看,技术可以分为职业技术与非职业技术两类。职业技术是用来作为谋生的技术,而非职业技术是在所有职业中都通用的技术。职业与非职业是划分技术教育性质的重要依据。历史性、创新性和职业性是技术的三大属性,其中,创新性是技术的最大特点。由此,可以形成技术的一般分类体系(图1)。

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有其自身特点,其分类因而跟一般分类有所不同:科学课程中的技术一般都是非职业教育的、现代的、综合的,涉及实验、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有关的工业生产等方面,由此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实验技术(包括实验操作技术、实验设计技术等),与生活有关的实用技术,生产与工程技术,信息与认知技术等类型。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是青少年学生,根据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技术素养的需要,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想与技术设计、技术理性与技术评价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只开展“纯技术”内容的教学是不妥的。由这两个维度可以形成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的分类框架。

2 现行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内容

下面以化学学科作例来具体地说明科学课程中的技术内容。为避免篇幅过大,表1只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列出部分课程模块中的技术教育主要内容。表中用宋体字表示摘自“内容标准”的内容,用楷体字表示摘自“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

总的来看,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技术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在分布上不很均衡、合理,表明其自觉程度不够高。具体地说,各类内容的分布有如下特点:

(1)对实验技术知识、实验技术能力和实验技术设计比较重视,内容比较齐全。

(2)信息与认知技术知识介绍较少;生产与工程技术知识和生活实用技术知识比较零散,没有作适当的概括、总结。

(3)没有生活实用技术能力和技术设计内容(甚至连《化学与生活》模块也是如此);也没有生产与工程方面的技术能力内容;除实验外,其他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设计内容偏重具体应用,比较零散,没有适当概括、总结。

(4)在技术理性方面,比较重视STSE意识,风险意识、批判意识稍逊。

不足之处值得关注,需要改进。

3 怎样搞好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要注意下列问题。

3.1与技术课程和其他实践类课程恰当地分工

在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是跟技术教育比较接近、容易混淆的概念。实际上它们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不能混淆,也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其中,劳动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技术教育课虽然也能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劳动技能,但往往强调劳动技能的训练与实践,降低了技术教育的要求,甚至谈不上什么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则注重通过职业劳动培养职业技能,常常局限于使学生学习某一两种职业技术,较少注意培养劳动技术意识、劳动技术悟性和创新精神,比较单一、狭窄,层次不高。近年来出现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素养,使学生适应教学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奠定基础。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侧重于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其基础知识,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及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技术理性。因此,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必须注意与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实践类课程的差别,实行合理分工。

3.2用好典型案例,注意结合实际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依附于课程中的科学知识,不是科学课程的主体,因而没有独立的自身体系。但是,技术关系着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常以个别事例形式出现在具体的探究过程和实际应用中。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应该精心选择并且用好技术教育典型案例,既注意由个别到一般,努力反映先进的技术和技术文化,又注意结合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

要立足于技术实践,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3.3重视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重视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重视学生兴趣水平的逐步提升是搞好技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为此,除了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技术在实践、社会等方面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外,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任务驱动、组织技术活动、技术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亲历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过程,学习技术思想和方法,强化技术体验,增进对技术文化的理解。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注意使学习方式多元化。

为了维持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不能要求过高、难度过大。

3.4逐步推进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要循序逐步推进科学课程中的技术教育:

(1)通过学习技术原理,开展技术活动,学习技术方法技能,体验技术过程,培养技术兴趣和手脑结合能力,逐步打好进一步学习技术的基础。

(2)使学生逐步了解技术的核心概念、社会背景、意义和特点,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认为,技术的核心概念为系统、资源、制约条件、优化与权衡、过程和控制。系统强调的是系统思维。资源是技术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包括工具、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制约条件是指对一种产品或系统的开发所设置的一些参数,如安全要求、物理定律、文化准则等。优化和权衡是最优产品或系统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产品或系统必须的过程或方法。过程和控制,是将资源组合的一系列有序活动,以及利用信息使系统产生变化的机制和活动。这些观点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