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资源管理的措施

篇1

一、生态旅游含义

对生态旅游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旅游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即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但其要求旅游者在对自然景观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秉承生态保护原则,即应避免环境破坏行为的出现影响生态环。第二,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项旅游销售品,其可吸引游客购买当地的纪念商品,最终达成销售目的。为此,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应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达到推动我国旅游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此外,当代生态旅游发展对生态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鼓励人们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改善环境保护意识。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策略

(一)加强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

景观生态学中,不仅强调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二者异质性,且关注二者整体性。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过程中,应从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引导旅游开发者立足生态保护角度,在具体开发中,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要求,相关部门应结合理论知识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能充分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对自身产生的消极影响,提高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重视对开发者及旅游者的监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逐渐构建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上科学规划生态旅游也非常有必要,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态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发展现状来设定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原则,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设计其发展结构及发展特征,继而在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过程中严格遵从其设计内容,达到最佳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目的。第二,在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过程中应注重对其功能与生态加以区分,继而有序开展旅游活动,并推动其旅游资源实现合理优化及配置。第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旅游管理对其结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依据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来对其生态功能进行适当调整,以此达到科学化的生态规划管理目标。

(三)规范生态旅游资源管理

篇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转贴于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多头领导,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1] 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3] 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

篇3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010--03

被誉为“人间净土”的喀纳斯,自然景观优美独特,文化景观琳琅称奇,既具北国风光之雄浑,又有南国水乡之娇秀,是新疆旅游资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新疆旅游业的龙头。然而,在喀纳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由于对旅游资源价值认识的不足,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喀纳斯景区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自然恢复和逆转,或者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可得以弥补,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应更加科学、规范,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喀纳斯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

喀纳斯景区旅游资源获得了许多殊荣,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这些殊荣使人们看到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这些荣誉也成为了喀纳斯旅游业的招牌,在人们欣喜地看到一拨又一拨旅游队伍纷至沓来的时候,似乎已经忘却了那一块块金匾背后所寓意的旅游资源的价值。自然保护区在没有对资源的价值进行充分评估、在缺少深入地调查研究、全面科学地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匆忙地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保护区内修公路、造宾馆,甚至修建一些缺少审美意识、与自然景观不相称的人工建筑和景点,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及和谐性。当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又将这些建筑拆除,而留下的是的沙土,自然本身已很难再回复它的原貌。这不但使自然资源和景观遭到破坏,而且过高的基础建设投资使保护区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保护区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反而严重地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喀纳斯旅游景区旅游的黄金季节较短,在旅游旺季游客数量庞大。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景区对游客数量尤其是旅游高峰期的游客数量不加控制,致使游客数量严重超出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和旅游承载力。加之,游客总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差,景区内又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和监控手段,导致草地践踏、沙土、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其次,开发前期在保护区内修建大量的旅游设施,开山炸石、砍树毁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并大面积减少,造成开发性污染,这将引起生物多样性降低,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失衡。景区内的游览设施大都没有使用清洁能源,释放出的废气、废料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还有很多的外来车辆可以直接驶到景点,这一点与九寨沟有很大不同,九寨沟所有的外来车辆禁止驶入景区内,景区内行驶的区间车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欠缺

自然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自然保护区是具有生态公益性和科学基地性质的“自然特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水系等生态系统具有无可否认的国有资产产权。然而,目前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分属于林业、宗教、文化、环境等不同的部门,在开发建设中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客观上造成了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上的无序局面。尽管对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新架构,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业务重叠与业务真空地带同时存在,不同部门的政策也难免会有交叉甚至冲突,还需要很好的磨合。其次,景区管理人员缺乏对这种大规模、高质量旅游资源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缺乏对整个旅游资源宏观管理的驾驭能力,一方面,眼前利益的驱动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断升级,而另一方面,管理滞后,管理的水平跟不上开发的速度,造成事实上的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经营,旅游资源的价值受到极大地损害。

(四)管理队伍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旅游资源管理的需要

首先是管理队伍数量不足。喀纳斯旅游管理局在编人员未达到核定编制数,大部分科室工作人员配置不足,普遍存在一人多职的现象,工作量超负荷、压力大。其次,管理队伍结构复杂。在编的干部职工中,既有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编制,又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和公安专项编制,工人的比例较高,干部队伍结构比较复杂,干部人事管理难度较大。第三,缺乏人才。现有干部职工中,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个人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缺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干部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离工作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受到冲击

喀纳斯是人类农耕文明之前游牧文化的活博物馆,区内保存着战国时期至元代的大量岩画以及世代游牧民族留下的各种石人、鹿石、石堆墓等草原文化遗迹。图瓦人作为蒙古族的一个支系,在中国仅存2 000余人,千百年来,喀纳斯一直是他们唯一的聚居地,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图瓦人过着淳朴的游牧生活。随着喀纳斯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地游牧民接待着一批又一批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市场经济的浪潮夹杂着各种文化正冲击着图瓦文化这个古老而脆弱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正加速着当地文化的变迁,具体表现在该地区服饰、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变化。

二、喀纳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喀纳斯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如何珍惜好、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使喀纳斯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地给人类带来美的享受和体验,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基于对喀纳斯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喀纳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资源开发不应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它要求人们合理的利用旅游资源并有责任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平衡。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等手段,让人们都树立起环保的意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旅游意识。首先,对景区所在地的管理人员、开发商、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在开发、经营、管理中自觉保护资源环境。其次,提高游客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人们的旅游活动、规范人们的旅游行为。再次,对当地居民和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普及资源和环境保护知识,使旅游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桥梁。

同时,喀纳斯旅游资源也包含着非常独特的文化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特别防止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冲击与破坏,要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从中外各地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看,任何景观如果只限于其观览层面,都是不能长久的,必须依附于独特的文化价值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必须把保护和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作为开发战略的核心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资源开发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科学规划、适度开发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要在充分调研、严格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总体设计布局。规划必须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基本前提,从生态学角度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评,以确定适度的开发规模,维持景区的生态平衡;对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的规模数量、材质色彩、造型风格等进行规定,以确保人造景物与环境协调;科学规划并进行功能分区,功能区不同,在开发要求上也要有所区别;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经营准入条件,以确保景区高起点开发;依据功能分区和开发规模,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布局与规划;规划好游览的景点、线路、方式等项目,并统筹规划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商品开发等内容。开发条件不成熟时,切不可匆忙开发。同时,做好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的基础工作,如:对景区内准备开展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对将要开展的经营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旅游资源的类型、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旅游资源的现状等进行全面评估,并实施监控;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这是出让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的前提。

(三)实行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

喀纳斯旅游景区的管理目前由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虽然将众多的管理部门归在一个口子下统一管理,解决了一些过去在管理中职责不清、交叉重叠的矛盾和问题,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仍然存在,如资源的所有权及如何实现所有权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经营权、管理权问题及部门间的权限、职责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除了从体制、机制上加以纠正,实行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将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既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割分块、多头管理,又可以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机制,各行其职,互相监督,从而严格保障经营管理的到位。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其前提是核算出资源的价值根据资源的价值确定经营管理权出让的标准,通过经营管理权的出让,逐渐建立起旅游资源市场化经营的经营机制,推进旅游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的效率。

(四)合理定位,提高经营企业进入门槛

篇4

旅游作为现代人娱乐放松的主要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还可以让游客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也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代人,给予旅游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过度、开发方式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旅游区生态结构的失衡。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涵

生态旅游管理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实现生态旅游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生态旅游管理以受旅游业影响的生态系统为管理对象,由于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管理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使得相关学者纷纷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活动中,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的发展。从本质而言,生态系统主要以生物要素、环境要素为核心,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对旅游资源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

二、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

1.旅游资源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生态旅游管理逐渐凸显出其价值和作用,并提高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主要涉及到生态环境管理与旅游管理,经过大量调查显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影响的程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我国旅游区旅游资源整体利用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居民生活。旅游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要素,是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强化生态旅游管理基本工作,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2.生态资源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生态资源作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生态资源管理指标,对生态环境和物种变化进行动态监控,以此为依据调整生态旅游管理结构和各项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控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生态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涉及到控制指标管理、度量指标管理,这些指标随着生态资源环境的自然变化或者是人为变化而变化,评估生态自然环境,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3.景区资源景区资源属于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保证生态旅游景区资源的完整性和生态型的,以防止景区资源受到人为破坏和干扰。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湖泊与自然保护区等内容,将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和空气等元素纳入到保护范围中,以实现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的保护。除此之外,景区边界位置也在保护范围内,维持景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稳定,结合景区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规划方案的制定,优化管理结构,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宏观管理,推进法制管理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要先从宏观环境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机制,以法律为主要支撑,明确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健全立法内容,进而为生态旅游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生态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内容,使得生态旅游管理有法可依,落实法律法规,以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法治化。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将景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行统一管理策略,落实责任分工原则,进而促进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要加紧合作,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开发工作和监测工作,以分工协作为主,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标。2.提高管理力度,发挥管理职能针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机构要提高管理力度,发挥出自身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职能,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机构要开展工作人员培训活动,一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生态旅游理论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观。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工具,加大生态旅游知识的宣传,推广生态旅游内涵和发展方向,强化思想意识,引导管理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第二,制定生态旅游管理方案。为了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管理机构要结合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景区资源具体情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方向,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案,并完善资源评估机制,了解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依据。第三,加大管理投入。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管理机构要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投入,将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高科技意识,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生态旅游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及时更新环境监测仪器,参考成功经验,实现环境监测手段和监测内容的更新,提高管理结构层次性,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3.引入绿色科技,落实环保原则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要引入绿色科技,以环保原则为核心,推行绿色管理,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首先,要进一步强化环境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对生态旅游主体开展教育工作,重视环境解说,加深生态旅游的内涵与意义,引发生态旅游主体的自觉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其次,借助绿色科技提高环境质量,一是清洁生产技术,通过绿色能源供应旅游生产,以达到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的控制;二是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已污染情况,通过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有害物排放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开展分类化治理工作,结合污染程度进行差异化治理,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要求;三是环境监测技术,更新监测设备,监测生态环境,以获取准确信息,保证生态旅游管理效果。最后,管理机构要针对生态环境制定管理流程,重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合理管理和控制影响,并对旅游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要完善环境管理评估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考核管理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措施的调整,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4.规范游客行为,控制游客数量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游客要承担起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重视生态教育,从生态意识出发,组织各个生态旅游知识普及活动,深化游客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管理机构要加大生态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辅助设施潜移默化的引导游客行为,落实讲解策略,将生态旅游知识以趣味方式讲解出来,激发生态意识。除了游客自身意识培养之外,管理机构要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做好游客分流工作,使得游客流量处于生态旅游可允许范围内,防止人数超多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进而保证生态旅游系统的正常运行。严格规定旅游景区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将其细化到小时,特别是针对西游动植物而言,做好客流量的限制工作,可以保证动植物的生长与繁衍。在旅游旺期,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适当调高票价,降低游客数量,为景区生态平衡提供重要保证。针对游客行为而言,由于游客行为的不可控性,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对此,管理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游客行为规范,实现对游客行为的约束,构建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将旅游融入到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资源和旅游价值的保护和强化,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5.重视绿色经济,实行协调发展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引入绿色营销战略,结合景区生态特色,通过先进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吸引大量游客,进而实现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可以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营销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融合生态旅游管理和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做好经营活动监督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降低生态旅游管理成本,进而实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为了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效果,管理机构要制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当地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带动周边地方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体措施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定生态旅游决策规划,定期举行居民会议,对各个生态旅游管理方案进行投票,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到生态旅游管理中,落实民主策略,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进而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最终目的。二是管理机构要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平台,从中选择优秀人员进行晋升,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是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结构,针对管理内容配置管理人员,使得管理人员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以环保理念、绿色理念和民主理念贯穿于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当地居民的积极作用,弥补管理人手上的不足,进而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基本要素的研究,在分析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景区资源等生态旅游管理要素,提出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有效途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提高生态旅游管理综合质量水平,进而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5,10:298-302.

[2]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6.

[4]周伟,李旭,杨锦玉,赵晓东.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管理及评估研究概述[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5,01:89-94.

篇5

江门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毗邻港澳,下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以及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总人口420万。江门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江门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拥有7处国家4A级旅游区(圭峰山风景区、开平碉楼与村落、金山温泉、锦江温泉、古兜温泉、川岛旅游区、富都温泉区),为全省第二位,仅次于广州;两处国家森林公园(圭峰山森林公园和北峰山森林公园);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和开平碉楼);一处国家地热地质公园(恩平温泉);两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新会天马现代农业基地、台山国华台电)等,在空间分布上点面结合,已形成群体和规模效应。

一、江门旅游资源整合概况

近年来,江门旅游资源整合出现新的特征,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助推器的作用。

1.旅游资源整合有新成效

江门依据全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重点推进了旅游区资源的整合,逐步提高资源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中心,开发和启动赤坎“洋”古镇风情游,丰富碉楼旅游区的活动内容。以恩平为中心,整合全市九大温泉资源,各铸特色,形成省内最具特色的温泉度假区。以川岛为中心,整合台山市沿海旅游资源,打造广东省最具特色的海岛(海滨)度假区。分别以小鸟天堂、银洲湖和古劳水乡为中心,建设三个各具特色的生态湿地游览区。分别以圭峰山、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雁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中心,建设三个各具特色的森林度假区。以陈白沙、梁启超、陈垣、司徒美堂、陈宜禧、周文雍、冯如、李铁夫等名人故居为重点,积极建设名人文化旅游区。以崖门古战场及周围古村落为中心,挖掘整理南宋在崖门抗元的古战场、崖山祠等文化遗迹。以玉台寺、紫云观、方济各教堂、叱石观音庙为中心,积极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区。

2.旅游资源品牌打造有新举措

一是抓住“世遗”优势,打造文化之旅。借助世遗品牌,整体推介五邑特色文化游,其中包括开平碉楼、赤坎古镇、古战场、举人村、梁启超故居等人文古迹,五邑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突显。

二是利用自然资源,打造休闲之旅。充分挖掘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鸟天堂湿地、银洲湖湿地、古劳水乡湿地等自然生态项目,打造休闲旅游。

三是融入侨乡特色,打造节庆之旅。连续举办了10届旅游节和4届华人嘉年华活动,丰富了侨乡旅游品牌内涵。

四是依靠产业发展,打造专项旅游。“中国(江门)摩托车工业博览会”,每届吸引超5万名各界人士入场参观。新会现代农业基地是我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接待旅游者10多万人次。

3.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有新突破

江门以资源开发促进保护,相继开发和建成世界文化遗产景点1个,国家4A级景点7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个。同时,加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策划,举办“群星闪耀江门情”综艺晚会,建造星光公园,而且,电影《让子弹飞》外景取自江门,均使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乃至江门五邑的旅游景点得到大力宣传,江门旅游得到逐步升温。

二、江门旅游资源整合存在问题

江门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与国内先进旅游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1.规划滞后造成资源无序开发

由于缺乏全市旅游资源总体开发规划,各市、区旅游业未能准确定位,许多项目缺乏合理布局,以致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如台山市同一条总长30多公里的地热温泉带上,开发了4、5个温泉景区,造成地热资源过度开发,原来温泉打井只需30米,现在要打130米,温泉水逐步枯竭,恐将步从化温泉后尘。

2.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旅游资源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高层次资源与低层次管理错位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如文物局管文物、宗教局管寺庙、建设局管风景区、园林局管城市公园、旅游局管协调指导等,多重关卡削弱了资源利用率。部分景区对其资源开发存在安于现状、发展滞后、后续投入缺少的问题。

3.旅游资源产品有待深度挖掘

江门大部分旅游资源产品停留在观光型旅游层面,以“门票经济”为主,文化融合和深度挖掘不够,产业链不够长,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休闲性等特性没有体现出来,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同时,旅游核心资源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旅游集散功能不足。

4.旅游资源品牌形象有待强化

江门旅游品牌建设的工作还在起步阶段,尚未确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各市、区间的旅游品牌建设还停留在“喊口号”阶段,缺少市场的认知与认同。而且,各市、区各打各的牌,如恩平打温泉牌,开平打碉楼牌,新会打小鸟天堂牌,台山打海滨旅游牌等,缺少“拳头般”的凝聚力,江门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弱化。特别是开平碉楼申遗成功后未能借题发挥,宣传造势不足,相关配套项目建设滞后,与福建的土楼、韶关的丹霞山相比,差距甚大。

5.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江门有关旅游资源开发人才较少,缺乏在资源开发、景区开发方面的高端人才,以及旅游管理部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严重掣肘着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三、江门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与措施

江门旅游资源丰富,应紧紧抓住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把江门打造成新的旅游热点城市。

1.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与投入

首先,江门旅游资源丰富,应抓住机遇,尽快制定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总体规划。要立足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突出“侨乡”牌,以侨乡文化为主线整合串联全市旅游资源。规划要明确提出资源整合要围绕打造“中国最佳侨乡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目标。其次,要加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投入。旅游业投入大,回收期长,资金成为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瓶颈”。建议以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设立“市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用于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等。

2.优化整合,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层次和水平

第一,强化景区资源整合。打破划地为牢、囿于一地的思想,融入省、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区域旅游发展中,合力组合设计与优化旅游线路,如与韶关旅游局联合开发“广东世界遗产游”,与澳门合作推介“文化遗产之旅”等。同时,树立全市旅游一盘棋意识,加大对温泉、碉楼、海岛、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科学规划旅游线路,重点打造和推出三日游以上的3~5条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全市景区资源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客源互通,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二,系统整合旅游产业发展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现旅游系统最佳组合。市区主要发展星级酒店、特色饮食一条街、旅游交通等,同时适当发展低星级或经济型酒店;重点培育大型旅行社品牌企业,发展专业化分工的小型旅行社等,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

第三,延长旅游产业价值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价值链相关的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要素资源与相关行业的结合。

3.创新整合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活力

第一,创新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原则,推进重点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进一步转变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职能,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对外促销、市场监管和协调服务上。积极扶持成立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

第二,创新开发旅游资源。结合我市打造中国最佳侨乡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目标,根据市场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资源产品,如利用高速动车、摩托车、LED高科技等企业资源,开发工业观光旅游;利用院士路、五邑华侨博物馆、名人故居、红色旅游资源等开展富有侨乡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游;利用岭南水乡、桑基鱼塘和三高农业,推出现代农业观光游等。

4.加大旅游资源宣传和推介力度,形成整体资源品牌形象

目前,制约江门开展旅游资源宣传推介的主要因素是旅游宣传促销投入机制不合理,三区四市宣传“各自为政”,促销经费分散,建议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市财政、市旅游以及各市、区财政、旅游等相关部门共同研讨,尽快建立全市财政合力开展江门旅游资源总体形象宣传的长效机制。建议确立江门旅游“中国侨都、休闲胜地”的品牌资源形象,各市(区)和景区景点要确立与其相协调的旅游形象口号,共同构建江门旅游资源形象品牌体系。同时,还需丰富宣传促销方式,引入专业创意团队,策划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旅游形象宣传片。

5.营造良好整合环境,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尽快出台鼓励旅游资源整合的政策措施,完善旅游用地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新开发的重点旅游资源,对按照市旅游资源发展总体规划经批准兴建的大型旅游项目;对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做出突出贡献的旅游景区等实行奖励。

第二,利用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加大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建立旅游人才库,强化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定期开展人员交流等。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060-02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了旅游景区拍卖活动。建设部一再重申风景名胜区不能交给企业管理,不能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但各地拍卖之风却是屡禁不止,这一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

一、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现状

1.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状况

在我国,以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大体可分为三种:一是私人所有;二是集体所有;三是国家所有。上述三者中,国家所有的旅游景区占绝对多数,它们的经营和管理也成为各地争论的焦点。国有景区主要由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所有权,政府又委托各地的行政机构对旅游景区代为管理。本文主要以国有旅游景区作为讨论的对象。

2.旅游景区的管理现状

目前,代表国家对旅游景区行使管理权的部门有:(1)旅游部门,负责对全国的旅游景区宣传、管理、质量评定等,如A-5A级旅游区的评定。另外,还管理旅游星级酒店、旅行社的评定、审批等业务;(2)林业部门,负责对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进行统一管理;(3)文化部门,负责对各种遗址、遗迹、古建筑、石窟、石刻等文物的保护和管理;(4)宗教部门,负责对各种宗教道观、庙宇、道姑、和尚等的管理;(5)水利部门,负责对水域类的自然保护区、水库等的管理;(6)建设部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7)各地政府部门,负责旅游景区的审定、公布、上报等工作。

3.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弊端

旅游景区在管理中存在政出多头、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现象。首先,一个景区被多部门同时管理,导致管理混乱。如山西的广胜寺,文物、宗教、旅游等三个部门均参与其业务管理,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混乱,景区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其次,我国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资金十分有限,多头管理下,使得有限的资金更加分散。景区无资金开展统一的、高水平的规划,资源的保护也只能是分头进行,结果是景区因缺乏整体规划很难有旅游吸引力,景区资源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得到保护,而各部门的单打独斗又使整个景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风格,且质量不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游客日少,景区走向衰退。这种情况在我国旅游景区中并不少见。再次,国有国营的经营体制,使所有权的行使者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同时,国有事业单位吃大锅饭的体制,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激励,从而影响了旅游景区发展的活力和景区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现实

1997年,北京通大公司买断了湖南张家界黄龙洞50年的经营权。此后,四川碧峰峡、山东三孔、四川海螺沟、山西绵山、湖南碧峰湖、宝峰湖等景区也不约而同地出让了经营权。2001年后,山西壶关县、浙江杭州市、陕西长安县、四川省等地区分别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转让区内旅游景区。四川、福建等省明确规定旅游资源的经营权可以出让,但应通过拍卖、招标或协议方式进行。国内旅游景区出让经营权的行动已越演越烈,大有如火如荼之势。而建设部多次发文禁止旅游景区经营权出让的规定在现实面前显得有点苍白。

从两权分离后的景区经营状况看,分离后的许多景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黄龙洞出让给北京通大公司后,不仅经济效益逐年攀升,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北京通大公司还投资1亿元用于对定海神针的开发和保护。四川碧峰峡景区在经营中将环保与开发并举,以深生态的理念开发资源,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开业3年,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创收6亿元,而且使景区的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96%,保持了碧峰峡的原始生态。其他景区如绵山、海螺沟、宝峰湖、碧峰湖等也都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

当然,由于转让或拍卖规定并不严格,又缺乏相关法律条款的限制,在景区转让时也存在隐忧。有的景区在转让时并未引入市场机制,往往是当地主管部门和企业直接签订开发经营协议,其他利益主体并不参与协议的商定,同时缺乏竞争企业的参与,这样容易造成企业的寻租行为。有的景区虽然采取了公开拍卖的形式,但由于将景区拆分进行,使转让经营权后景区的统一开发和经营很难进行,存在很大的弊端,如2001年山西省壶关县的太行山大峡谷经营权拍卖,将大峡谷内的景点单个拍卖,十多个景点分属于不同的个人或企业,这种独立开发、分散经营的状况势必为景区的发展和保护埋下隐患。另外,拍卖价格过低让人怀疑景点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开发和保护,如羊肠板拍卖了3 800元,女妖洞拍卖了6 700元。

三、我国旅游景区市场化经营的构想

景区经营权的转让符合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不能把旅游景区完全当作公益事业来经营的现实情况的客观要求。我国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最大弊病就是产权不明晰,虽然国家是旅游资源的所有者,但具体行使所有权的却是各级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又同时行使管理权和经营权,这种体制下,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激励,从而导致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旅游景区的市场化经营可通过三条途径进行:

1.实行政企分开,组建专门的景区管理公司。对于那些世界性的或全国性的、具有很高的资源价值的旅游景区可暂时采取这种措施。在不改变景区国有性质和保护资源的前提下,通过资产划拨的方式,组建旅游景区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旅游景区的经营活动。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通过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的方式构建了直属省政府的国有独资公司,将陕西省内的一些重要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实行政企分开,实现了景区的市场化经营。促进了景区的良性发展和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陕西省的文物保护费用从旅游集团组建前的700万增加到了集团组建后的3 000万,改善了文物保护状况。

2.组建国家控股公司。组建国家控股公司,在不改变景区国有性质的前提下,使企业按照市场法则运营,充分发挥股份制公司在资金筹集、自我约束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保证景区发展所必需的保护、开发资金,促进景区的良性运营。同时,由于国家控股,又使企业在经营目标选择上不仅要考虑经济目标,而且要考虑社会目标和政府政策意图,体现景区经营的公益性。组建国家控股公司,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景区股份化的活动有法可依,避免假公济私行为。当地主管部门应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严格景区项目审批程序,加强对景区发展方向和资源保护费用的监管。

3.健全旅游法律体系,以公开招标方式,有偿转让旅游景区经营权。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经营权转让的尝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和规范化的程序使许多景区在转让活动中过于草率,有可能会因约束不当而造成景区资源的破坏。从我国景区经营的现实情况和转让经营权后景区的发展情况看,两权分离是可行的,关键在于从法律、政府的监督职责以及转让的具体规定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使景区经营能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顺利实现。

篇7

收稿日期:2010-12-12

作者简介:韦林燕(1972―),女,广西河池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2-0140-02

1 引言

国家森林公园是指具有极其优美的森林景观、相对集中的人文景物、较高的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齐全的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建设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建立面向21世纪现代林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发展森林资源旅游业不仅能够创造远远高于单纯经营林木商品的经济利益,而且还能够创造较大的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2 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特点

2.1 自然环境保护的严格性

就景观而言,各种动植物景观、水体景观、地质地貌景观以及气候气象景观即是国家森林公园实施差异化战略基础,也是旅游者选择森林旅游产品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各种活动项目的开展、游路建设、主体建筑及物品的设计都应与景观相协调。另外,国家森林公园多数都位于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位置,往往是多种生物种群的栖息地,这就要求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要以维持现有自然资源和物种的自然状态为出发点。

2.2 旅游功能的社会公益性

国家森林公园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及文化教育空间,使人们对美好的自然环境得以充分欣赏及享受,同时也使人们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唤起和培养其热爱大森林、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意志,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国家森林公园也因此而成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的一个重要领地。由此可见,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具有社会公益性,应将这种公益性上升为一种经营管理理念,进而形成一种无形资产和竞争优势。

2.3 游客行为的限制性

与其它风景区相比,国家森林公园因其资源的特殊性而对游客行为的限制性较强。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环境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有可能对旅游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且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对事故付出巨大的责任,还会在舆论及政策上对国家森林公园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管理和控制游客行为这一重要职能。此外,国家森林公园基于管理的社会公益性,也应积极引导游客行为,倡导文明旅游。

2.4 公园行为的经济性

我国的所有森林公园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普遍实行“场长负责制”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具有企业性质。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国家森林公园务必要将市场、产品与竞争对手3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周详,还应遵循投入与产出的经济运行规则,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

3 国家森林公园经营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

现有的经营模式,使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兼具了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他们既要忙于经营又要兼顾管理,两方面通常无法兼顾周全。国家森林公园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就管理者而言,应完善管理森林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的保值与增值。森林公园无偿地占有使用着国有资源,就经营者而言,为追求经济利益,又过度地甚至破坏性地开发资源,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3.2 经营管理观念滞后,资金投入不足

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下,大部分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方式基本上还是以前林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未形成经营森林旅游业的观念,还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再加上国家森林公园在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势必会导致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者把经营费用作为事业费和管理费,转嫁到政府的头上。而伴随着财政投入的逐渐减少,国家森林公园的基础建设和森林旅游资源的维护资金投入也随之严重锐减。

3.3 市场竞争力差

当前,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既不能完全自主经营,也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不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甚至开发出来的很多精品、特色及参与性强的森林旅游产品也不能顺利地销售出去,缺乏市场竞争力。

3.4 管理体制不当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管理,分工管理的格局导致政府部门大多只能从本部门的业务角度去认识资源、管理资源,造成多部门管理同一个景区,结果是哪一个部门也管不彻底,遇事时责任不清,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4 国家森林公园应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

4.1 森林旅游资源资产化

只有将森林旅游资源作为资产来对待,才能使经营管理者在会计帐目中反映出来,国家森林公园才能将其纳入成本核算体系,进行经营活动的成本收益分析和核算。只有把森林旅游资源的消耗纳入森林旅游产品的成本中,重新界定森林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才能够强化森林旅游资源在森林旅游生产要素中的突出地位,重新明确森林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意识,努力实现低消耗、高产出的效益型的旅游发展目标。

4.2 森林旅游资源产权清晰化

森林旅游资源只有明确其产权主体,产权拥有者才有权利和义务去实现资源的保值与增值。产权拥有者可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不同形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使闲置的资源得到高质量的开发。

4.3 森林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森林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能够使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直接经济利益分割,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公园的管理者应把经营权放手给企业去做,集中精力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管理。这样,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企业法人,除向资产所有者支付合理的使用费外,能够自主经营,不再受资产所有者的任何干预。

4.4 理顺管理体制

旅游是一个系统,与旅游相关的部门,无论是文化还是城建,林业还是宗教,环保还是水利,都必须保持一致的目标,统一态度,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走保护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当前,要尽快解决政企不分、事企不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4.5 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措施

(1)政府应发挥职能,为其经营管理买单。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本着旅游、生态资源为民开放、服务于民的宗旨而存在,不具备自主发展经济的条件,因此,其经营管理资金只能由政府承担,因此,政府应充分重视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价值,发挥调控及资金调配职能,积极完善此类森林公园的设施与环境,积极投入资金对其保护、开发,使其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2)合理利用资金,注重公园建设的完善性。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者自身也应注意管理手段,要充分合理利用政府给予的用于建设、管理的资金,因地制宜,根据森林公园所处位置及情况等客观条件量体裁衣,合理打造,避免资金浪费。还要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注意落实国家政策,更要保持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生态性、公益性、完全开放性及欣赏价值。

(3)注重开发,合理安排旅游活动。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自身可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开展适当的经营开发活动,取得的收入应当用于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维护。开放型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森林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确定环境容量和接待规模,合理组织森林旅游活动。

5 结语

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无论是从旅游文化角度还是经济利益角度出发,面对国家级森林公园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经营管理者都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创新经营管理手段,明确工作目标,以经济发展为基本目的。此外,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应对其给予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晓慧,苟小东,王 谊.陕西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2):62~63.

[2] 俞 晖.我国森林公园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1(4):78~79.

[3] 黄秀娟.中国入世与森林公园发展方向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2,22(1):11~12.

篇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national forest park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and the opin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forest park; Ecological benefit;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特点

1. 1自然环境保护的严格性

就景观而言,各种动植物景观、水体景观、地质地貌景观以及气候气象景观即是国家森林公园实施差异化战略基础,也是旅游者选择森林旅游产品的根本所在。因此, 在开发建设中,各种活动项目的开展、游路建设、主体建筑及物品的设计都应与景观相协调。另外, 国家森林公园多数都位于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位置,往往是多种生物种群的栖息地,这就要求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要以维持现有自然资源和物种的自然状态为出发点。

1. 2旅游功能的社会公益性

国家森林公园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及文化教育空间,使人们对美好的自然环境得以充分欣赏及享受, 同时也使人们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唤起和培养其热爱大森林、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意志,增强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国家森林公园也因此而成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态环境知识的一个重要领地。由此可见,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具有社会公益性,应将这种公益性上升为一种经营管理理念,进而形成一种无形资产和竞争优势。

1. 3游客行为的限制性

与其它风景区相比,国家森林公园因其资源的特殊性而对游客行为的限制性较强。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环境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有可能对旅游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且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对事故付出巨大的责任,还会在舆论及政策上对国家森林公园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国家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充分发挥管理和控制游客行为这一重要职能。此外,国家森林公园基于管理的社会公益性,也应积极引导游客行为,倡导文明旅游。

1. 4公园行为的经济性

我国的所有森林公园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普遍实行 场长负责制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具有企业性质。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国家森林公园务必要将市场、产品与竞争对手3 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周详,还应遵循投入与产出的经济运行规则, 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

2国家森林公园经营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2. 1旅游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

现有的经营模式,使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兼具了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他们既要忙于经营又要兼顾管理,两方面通常无法兼顾周全。国家森林公园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就管理者而言,应完善管理森林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的保值与增值。森林公园无偿地占有使用着国有资源,就经营者而言,为追求经济利益,又过度地甚至破坏性地开发资源,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2. 2经营管理观念滞后,资金投入不足

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下,大部分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方式基本上还是以前林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未形成经营森林旅游业的观念, 还缺乏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再加上国家森林公园在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势必会导致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者把经营费用作为事业费和管理费,转嫁到政府的头上。而伴随着财政投入的逐渐减少,国家森林公园的基础建设和森林旅游资源的维护资金投入也随之严重锐减。

2. 3市场竞争力差

当前,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既不能完全自主经营,也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不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资源,甚至开发出来的很多精品、特色及参与性强的森林旅游产品也不能顺利地销售出去,缺乏市场竞争力。

2. 4管理体制不当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管理,分工管理的格局导致政府部门大多只能从本部门的业务角度去认识资源、管理资源,造成多部门管理同一个景区,结果是哪一个部门也管不彻底,遇事时责任不清,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国家森林公园应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

3. 1森林旅游资源资产化

只有将森林旅游资源作为资产来对待,才能使经营管理者在会计帐目中反映出来,国家森林公园才能将其纳入成本核算体系,进行经营活动的成本收益分析和核算。只有把森林旅游资源的消耗纳入森林旅游产品的成本中,重新界定森林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才能够强化森林旅游资源在森林旅游生产要素中的突出地位,重新明确森林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意识,努力实现低消耗、高产出的效益型的旅游发展目标。

3. 2森林旅游资源产权清晰化

森林旅游资源只有明确其产权主体,产权拥有者才有权利和义务去实现资源的保值与增值。产权拥有者可采取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不同形式吸引更多的资金,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使闲置的资源得到高质量的开发。

3. 3森林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森林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能够使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直接经济利益分割, 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公园的管理者应把经营权放手给企业去做, 集中精力对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管理。这样,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企业法人,除向资产所有者支付合理的使用费外,能够自主经营,不再受资产所有者的任何干预。

3. 4理顺管理体制

旅游是一个系统,与旅游相关的部门,无论是文化还是城建,林业还是宗教,环保还是水利,都必须保持一致的目标,统一态度,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走保护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当前,要尽快解决政企不分、事企不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3. 5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措施

( 1) 政府应发挥职能,为其经营管理买单。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本着旅游、生态资源为民开放、服务于民的宗旨而存在,不具备自主发展经济的条件,因此,其经营管理资金只能由政府承担,因此,政府应充分重视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价值,发挥调控及资金调配职能,积极完善此类森林公园的设施与环境,积极投入资金对其保护、开发,使其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 2) 合理利用资金,注重公园建设的完善性。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者自身也应注意管理手段,要充分合理利用政府给予的用于建设、管理的资金,因地制宜,根据森林公园所处位置及情况等客观条件量体裁衣,合理打造,避免资金浪费。还要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注意落实国家政策,更要保持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的生态性、公益性、完全开放性及欣赏价值。

( 3) 注重开发,合理安排旅游活动。公益开放型森林公园自身可按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开展适当的经营开发活动,取得的收入应当用于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维护。开放型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森林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确定环境容量和接待规模,合理组织森林旅游活动。

4结语

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无论是从旅游文化角度还是经济利益角度出发,面对国家级森林公园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经营管理者都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创新经营管理手段,明确工作目标,以经济发展为基本目的。此外,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应对其给予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 1] 张晓慧, 苟小东, 王 谊. 陕西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初探[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 17( 2) : 62~ 63.

[ 2] 俞 晖. 我国森林公园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J] . 林业资源管理, 2001( 4) : 78~ 79.

[ 3] 黄秀娟. 中国入世与森林公园发展方向探讨[ J ] . 林业经济问题,2002, 22( 1) : 11~ 12.

[ 4] 丁 晨. 旅游企业组织形式探讨[ J] . 企业经济, 2003( 1) : 161 ~162.

篇9

1 生态旅游规范

1.1 要项分析

生态旅游规范(Ecotourism Guideline)的建立包括两大原则:在操作或从事生态旅游相关的事务(包括规划、建设、活动、经营管理)时,可参考或依据的操作原则或守则或步骤、规则、指南;这类规范的制定有助于操作者或从事者顺利进行生态旅游相关之事务。其目的涵盖如下内容:作为各单位间相互对话与合作的催化剂,有助于生态旅游的实践;激发企业界与政府部门了解正确的环境政策与管理的重要性,并且鼓励他们迈向高品质环境,以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提高游客了解体验自然与文化环境时,适宜行为的重要性;促使当地居民注意环境保育、居民与游客间的关系,以维护当地生活环境的品质;协助游客注意自身行为以减低活动进行时所造成的环境冲击,有助于促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环境与社会责任的游客。

1.2 典型园林生态旅游策略联盟守则事例

1.2.1 服务团体守则。园林生态旅游策略联盟的旅行服务团体,应以小团体方式组团进入园林游乐区,每10~15位团员应搭配一名解说员;生态旅游策略联盟的餐饮服务团体,应以当地、当季食材烹调风味餐,以提供游客(健康)饮食;生态旅游策略联盟的住宿服务提供者,应鼓励游客自备盥洗用品,或由服务提供者提供可补充式盥洗耗材,以减少垃圾产生(并于价格中做调整);应以生态工法施作各项工程,以减缓环境破坏程度;为了保持游客活动舒适性,应制定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使用的总量管制措施;为了让游客充分体验自然,享受园林资源,进而爱护园林,应积极培训环境解说员与志工,带领游客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经营住宿服务的团体,宜使用省水、省燃料的环保设施,减少资源耗损。

1.2.2 旅游游客守则。进入园林游乐区内请勿采折花木;进入园林游乐区内请勿随地吐痰、便溺、拋弃瓜果、纸屑或其他废弃物;进入园林游乐区宜穿着长裤、运动鞋或登山鞋,并依个人需要涂抹防蚊液,预防蚊虫叮咬;进入园林游乐区内请勿采集昆虫、植物或猎捕动物;进入园林游乐区请依自我身心状况,量力而为,体验自然;请带着爱惜的心,来欣赏与感受园区内花草、树木、动物与岩石等生态之美;请将您所制造的垃圾,丢入垃圾桶或资源回收桶内,留给园区干净的环境。

2 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管理

当人口数不多,提供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因而排放出来的废弃物,虽污染了环境,但并未超出环境自身的净化作用与生态系演进,被污染的环境很容易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在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类排放出废弃物之污染并不成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与生存也不会造成威胁。当人口增加,大尺度工业化,人口流向都市中心,污染开始累积同时造成社会问题,自然资源除了要满足人类生存物理生理需求外,还肩负净化人类造成的污染,但相同的单位资源往往无法同时肩负起满足人类生存物理生理需求与净化人类造成的污染,自然资源即产生在经济学上稀少性,而与之关联的概念就是机会成本。生产一种货财对社会而言就是减少了他种货财,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样存在机会成本,例如将园林树木砍伐后变为农地,其生产机会成本便不同,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同,相同一块土地(自然环境)可用以净化污染或作为满足人类生存物理生理需求的生产行为,但仅有一种机会选择。

自然资源因其所处地理区位以及历史背景(过去开发行为),而有不同状况的机会成本,且其变异复杂程度非传统经济学合理性上机会成本的观念所能考量,因此经济学的边际效用、货品流通与利用以创造最大经济效用的原则,在自然资源管理上将造成人类可持续发展上的障碍。因此,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先评估其机会成本,但机会成本的评估标准不一,困难度大,在自然资源管理上应以生态观点评定自然资源机会序列,在生态旅游自然资源管理上即所谓生态旅游机会序列。生态旅游资源旅游机会序列等级评估通常考虑包括交通、与其他活动资源相关、自然提供吸引、相关建设、与社会互动、旅游冲击承受、专业知识水平7大项,每项各可分成三等级——生态专家:生态专业性等级最高;生态意识次之;一般生态:生态概念最薄弱。

总体而言,针对园林绿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应制定政策,确保行政管制与经济诱因齐头并进,建立回馈机制,提供适当财务补助予园林地区居民,协助他们了解保育园林资源与获取经济利益的正向关系,以一定比例的观光收益用于保育及管理当地自然生态,制定详细的规范以约束游客活动以及各项开发行为。构建详尽生态旅游信息系统,提供游客、旅游从业者及当地民众适当的教育解说资料,除了介绍园林生态、文化特色外,还可借此提升大众的环境保护及文化保存意识。

篇10

一、 旅游发展的现状

二次大战后,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来临、世界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人数逐年上升。世界旅游组织发展援助部主任哈什・瓦玛在2007欧亚经济论坛时公布了上述数据。他表示2006年,全球游客人数达到了8.42亿人,比2005年增长了4.9%。这些游客的旅游活动带来了735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这意味着2006年平均每天游客都要消费20亿美元。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发表的年度报告,自1992年起,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不论从它的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和纳税等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国际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具有广泛前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都在努力探讨并积极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国际旅游业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这一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一般占世界旅游者总数的80%以上。

我国的旅游业是在党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起步的新兴产业。虽然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名城较多,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加上国家财政困难,对旅游业缺乏长期投资,以致我国的旅游业设施落后,区域旅游发展很不均衡。近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过努力追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以2008年为例,我国旅游业保持了平稳发展。全年旅游总收入达1.14万亿元,增长约4%。国内旅游达17亿人次,增长约6%;国内旅游收入8700亿元,增长约12%;入境旅游1.3亿人次,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出境旅游4600万人次,增长约12%。

二、 旅游开发的内涵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旅游开发的内涵

1.重点旅游景点建设

旅游景点是旅游区域划分中最小的单位,往往是由两个以上的景物组成,其景观美学特征突出,旅游活动较为单一,并有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由于旅游景点是旅游区划中最基本的组织,所以,一个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旅游效益主要取决于景点的开发程度和管理水平。一般来说,一个旅游景区都不止一个景点。在开发上也有先后和侧重,但首先应该抓好的是重点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把重点旅游景点建设好了,才能对整个景区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2.旅游地的交通安排

旅游活动具备异地化的特征,旅游者往往要经过漫长的旅途来到旅游地。因此,如何合理的安排旅游地的外部和内部交通是旅游开发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里的交通安排包括交通路线的设计、旅游交通设施的配套、交通工具的选择方面。现代旅游者对舒适度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要求旅途所用的时间尽量短而舒适,游的过程相对长而且参与性强。在对旅游交通进行规划时要考虑旅游者这些要求。

3.旅游地旅游辅助设施的建设

成功的旅游开发需要对旅游所需的辅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完善旅游地的旅游环境。旅游辅助设施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涉及旅游的食、住、行、游、购等方面,如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宾馆、酒店、活动中心、购物中心、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如果不完整或安排的不合理,将会大大影响景区的品味和质量,降低游人对整个旅游区的心里感受。

4.旅游市场的开拓

旅游开发要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就应该注重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只有尽力满足旅游市场内的需求,自身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因此,旅游开发应该依据本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确定其开发的目标市场。从营销角度来分析,对市场进行细分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然后针对性地对目标市场进行宣传和市场营销,使大众在获取最新信息后,产生旅游的愿望而成为游人,从而扩大客源和开拓旅游市场。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现象,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在保护好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同时要认清楚旅游开发与环境的相互辩证关系,这对于我们科学的保护旅游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如下:Ⅰ.旅游开发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旅游开发对环境具有积极和消极作用, 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Ⅱ.旅游生态环境是介于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中间型形态, 具有脆弱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量和强度;Ⅲ.旅游开发对环境的正反作用与影响, 因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乃是维护环境良性循环和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Ⅳ.旅游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一般地是指人们的开发活动对自然界造成了不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影响与后果, 主要表现在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得当或失误, 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三、 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旅游对自然资源及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发展的势头越来越明显,但是去旅游的人越多,旅游活动对土地、大气、水等自然资源的影响就越强烈,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十分明显。如在一些吸引力强的旅游目的地,因为旅客的大量涌入,增加了对土地的踩压,从而使得土壤面积增加;同时在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经济技术活动,对土地资源也造成不利影响,如饭店、供电站等的建立会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平衡。此外,旅游活动对水体、大气环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所产生的水污染,大量旅游人员停留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造成河流和地下水污染。而旅游地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旅游交通设施所产生的尾气。

(二)旅游对动植物资源及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游客的素质不高,出现采集、摘取鲜花、枝叶和侵害动物的情况。有少数旅游者, 在旅游区采集、狩猎、露营、野炊等,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 又可能造成物种减少, 甚至灭绝, 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游客的这些行为对动植物产生一定的损害,在损害较为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其死亡,从而改变旅游地动植物的构成和破坏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旅游对人文景观及环境的不利影响

旅游活动还会对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景观产生不小的冲击,如语言和服饰等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破坏了他们的本土文化。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游客增多, 游客的踩踏使地面因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要发展旅游业, 这种破坏是很难避免的, 补救措施只能通过定期的补修才能实现。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 在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时有生。所有这些, 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面貌和寿命受到严重威胁。

四、 旅游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旅游经济管理中的外部性

从全社会来分析,外部性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当某种经济的社会边际成本小于私人的边际成本时,将产生积极的外部性;反之,就存在消极的外部性。如果我们将旅游环境作为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对待,那么,旅游目的地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以及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中的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行动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形成外部经济,也可形成外部不经济。当外部不经济时,旅游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也会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产生破坏影响。如旅游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噪音、污水和废气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旅游企业在旅游景区的投资行为,可能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旅游企业超规模的接待形成的拥挤以及旅游者直接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行为,都会使旅游目的地产生社会边际成本。如果社会边际成本大于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边际成本,外部不经济现象便会产生。

(二)旅游资源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资源所有权在国家,但管理权在地方各行政部门,经营权有在各开发商手上,这样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但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以至于这三权没有明确的划分和界定,造成了旅游资源管理的混乱,从而会打击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很容易造成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旅游环境问题无人监管。

(三)政府监管旅游环境失灵

对于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目前我国制定的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法律20多种,但这些关于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都仅仅局限在一个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很容易导致政府监管的失灵,但是,由于政府是靠国家的强制力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社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法律的缺失无疑使政府很难对破坏旅游环境的行为做出公平合理的制裁。

五、 解决旅游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旅游环境管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道路

制定健全完善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为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行为和活动的准则,管理主体必须按照旅游环境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由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旅游业开发和旅游活动会不同程度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要维护旅游生态系统的的平衡,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道路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建立和健全统一领导下的分工协作的旅游环境管理体制

我国旅游环境管理的目标是建设和维护优美整洁、安全卫生和舒适方便的旅游环境,因为旅游环境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及其广泛,不是旅游、环保等部门本身就能做到的,在相应一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还要有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有了统一领导下的分工协作的旅游环境管理体制,就有了强化旅游环境的组织保证。

(三)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特别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环境意识

在我国,领导者和管理者环境意识的强弱,对旅游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关系极大。另外,旅游环境管理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必须有广大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愿意接受管理和参与管理。

(四)大力采用科学技术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在许多微观的、局部的旅游环境保护中,采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如生物手段、化学手段、物理手段和工程手段等,防治旅游环境污染和破坏,这将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而使旅游资源及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徐学书.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傅文伟.论我国旅游开发与环境管理.经济地理

[4]卫秋明,郭向荣.我国旅游环境问题经济分析及对策.财经视点,2009;7

[5]燕妮.旅游开发不能我行我素.市场经纬,2002;1

篇11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篇12

    旅游环境安全信息类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文化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疾病疫情风险等。黄山市旅游环境安全风险分为两类:宏观层面的旅游安全信息有战争风险信息、恐怖袭击信息、政权分裂信息、政府行为风险信息、国内外重大犯罪、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信息、区域文化与种族冲突信息、全球气候变化信息、区域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区域重大环境污染信息、区域重大生态安全信息、区域重大疫情(如H7N9)信息等。微观层面的旅游安全信息有社会冲突信息、居民与游客态度冲突信息、社会道德水准信息、社会治安信息、卫生防疫信息、物价与市场供应信息、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滑坡泥石流、极端天气)信息、植物病虫害信息、生物伤害等。

    1.2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安全信息类

    黄山市旅游资源安全信息包含旅游资源安全状态信息(如黄山迎客松、齐云山道教圣地、屯溪徽州老街、西递宏村等古村落古民居古牌坊等核心资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和旅游环境容量信息等。旅游基础设施安全信息包含景区景点内及之间的道路及其安全保护设施的安全信息、游览设施设备容量与安全信息、旅游资源保障设施与容量安全信息、旅游信息网络安全信息、旅游水电气供应设施容量与安全信息等。

    1.3旅游设施设备与服务安全信息类

    黄山市旅游设施设备安全信息包含旅游接待设施(如酒店)设备(如影剧院)容量及其服务设施设备安全信息、游览设施设备及其安全信息、景区景点容量及其安全信息等。旅游服务安全信息包含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各项服务的安全信息、旅行社导游服务活动安全信息、旅游通信服务安全信息、旅游物流安全信息等。

    1.4旅游活动与交通运输保障安全信息类

    黄山市旅游活动安全信息包含各类游览活动(观光游览、水上运动等)安全信息、景点景区道路通行状况与即时客流安全信息、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安全信息等。旅游交通运输保障安全信息包含道路航道航班设施及其容量安全信息、运输工具设施设备及其容量安全信息、运输工具及其即时客流安全信息等。

    1.5旅游者安全信息类

    黄山市旅游者安全信息包含游客个性化特征信息、客源地信息、游客年龄、性别、职业、宗教信仰等特征信息、游客健康安全信息等。

    1.6旅游市场管理与安全风险管理类

    黄山市旅游市场管理安全信息包含旅游市场秩序安全信息、市场竞争安全信息、市场规模与接待容量安全信息、市场政策的稳定性与应变性信息、客源地信息等。旅游安全风险防范管理类安全信息包含旅游安全监测信息、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安全事故救援信息、安全风险保障信息、安全风险应急预案信息等。

    2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构建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是保障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关键。黄山市虽已经实施“金旅工程”与建设“智慧黄山”,但关于旅游安全信息管理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旅游安全信息管理至今仍分散在不同的旅游信息化体系中,目前黄山市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根据旅游活动特点及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特殊性,结合蔡善柱等(2012)与赖伟臣(2007)的研究,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体系由采集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供给子系统、存储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构成。

    2.1旅游安全信息采集系统

    从上述旅游安全信息构成看,黄山市旅游安全信息采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采集旅游安全信息的政府相关部门有消防、安监、地质、气象、林业、环保等部门;非政府部门有军事单位、非政府组织等;旅游企业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其他旅游企业等;旅游者包括个体旅游者、团队旅游者、境内旅游者、境外旅游者等;目的地居民主要是黄山境内不同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接触与相互影响的居民;旅游行业协会等。

    2.2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旅游安全信息采集之后,需要专门及权威的机构进行分类分级传播等管理工作。对于旅游城市黄山市来说,旅游安全是社会安全的主导部分,因此从事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主体是黄山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及旅游安全管理部门。具体划分为旅游资源管理主体安全管理部门、景区景点安全监控部门、旅游活动安全管理部门、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安全监管部门等。

    2.3旅游安全信息服务系统

    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是为旅游者及其他旅游活动利益相关者提供旅游安全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旅游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旅游安全管理服务。因此,旅游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包含三个主要子系统和三个次要子系统。三个主要子系统是旅游者系统、旅游企业系统及旅游政府安全管理部门系统,其中旅游者子系统包括散客、团队、旅游者游览活动相关组织与个人(如旅行社、导游等);旅游企业子系统包括景区景点、酒店、旅行社、其他旅游企业等;旅游行政安全管理部门子系统包含黄山市安监局、旅游安全管理部门、各区县安监局、旅游安全管理部门、黄山市以外旅游上级及评级旅游行政安全管理部门及旅游行业协会等。三个次要子系统是目的地非旅游企业子系统、目的地居民子系统和周边临近区域居民子系统。从信息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分,旅游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包含备查系统、系统、管理系统、监测预警与救援系统等。

    2.4旅游安全信息维护与监管系统

篇13

1 循环经济的内涵

1.1 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但是,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反响。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九十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1.2 循环经济的内涵

日前,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致见解,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入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融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循环经济提出,人类的经济发展应当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即依靠人的智力,利用智力产生的科技进步,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避免和减少在产品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发生,力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1.3 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有其本身可以遵循的原则,可以将其归结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简称“2r”原则,但是人们对循环经济原则的认识则存在一些误区。如将循环经济简单地看成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在经济活动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保护措施,合理、尽最大效用的利用资源,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弃物。

2 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循环经济

2.1 西藏概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藏现辖拉萨、日喀则,那区、昌都、阿里、林芝、山由七个地区,西藏旅游业发展呈现以拉萨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网状发展结构。境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西藏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81万,其中藏族占85%以上,与此同时还有汉、门巴、洛巴、回、纳西等十二个民族,

西藏,以其巍峨的雄姿屹立于地球之巅,以其独特的高原地理文化闻名于世。除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古老而又绚丽多彩的藏民族文化更是令人惊叹不已。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西藏这块土地上的藏、门巴、珞巴等民族,勤劳、勇敢、智慧、朴实,他们在开阔的西藏高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和人类的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节日、喜庆仪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衣、食、住、行等。这些均向世人昭示着西藏永恒的魅力和神秘的诱惑。

2.2 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发展势头猛烈,据统计,2007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02万人次,较2006年增长60%,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较2006年增长73.3%,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的14%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在旅游业中已占有相当比重,旅游业已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青藏铁路通车后的辐射功能,加速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目前,西藏星级宾馆(饭店)已近100家,全区拥有床位数近5万张,银行卡取现、消费刷卡率接近90%。西藏旅游业硬软环境进一步改善,接待能力显著提高。

目前,西藏旅游业正在加快旅游产品的优化更新,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主体观光产品,初步成熟的度假产品,多种类别的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格局。具体讲,就是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区;以登山、徒步朝圣、探险为主的后藏旅游区;以森林生态、地貌科考以及度假为主的藏东南旅游区;以雅砻风景名胜为主的藏南文化旅游区;以野生动物观赏以及领略草原民俗风情的藏北旅游区。

总之,西藏旅游业在旅游收入和效益方面都取得较快较好的增长,在旅游产品方面逐步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呈现出稳步、高效、健康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通过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相互比较,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西藏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即使在西部十省市区中,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也处于较低水平。

2.3 用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待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2.3.1 循环经济是发展旅游业的本质要求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资源和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观赏、娱乐休闲、探险猎奇、考察科研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和消磨时间的客体,但是旅游资源与环境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环就很难恢复其原来价值。这一特点本质上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对旅游环境进行严格保护,在这个意义上,旅游业与循环经济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业应当以循环经济为指导进行发展。

2.3.2 循环经济是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藏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不仅对改变西藏落后面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与技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旅游资源,合理调控旅游环境容量,实现旅游资源科学利用、旅游环境合理保护,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3.3 旅游业有助于推进循环经济

目前,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大众化,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业部门众多,就业层次丰富,就业人数较多,而且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效应强的行业,它不仅仅包括旅游景区(点),还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同时还涉及到为旅游业提供物质供应的农业、工业、建筑业、零售业等,在旅游业中发展循环经济,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其他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在旅游业中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

3 基于循环经济的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制定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

要使西藏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使旅游业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能承受的规模和速度来发展旅游,从目前西藏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现状来看,循环经济的思想还未成为旅游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经营者及旅游者的共识。旅游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据这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旅游规划中加入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元素,在着眼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兼顾生态环境对旅游业发展规模、档次的承载能力,要以保障西藏事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条件。

3.2 政府引导,建立旅游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的奖惩机制

目前,西藏旅游资源配置活动日益增加,但是对于旅游资源管理的权责不明,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和环境的破坏。西藏旅游管理体制应走出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产业管理模式。政府部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遏制开发经营活动中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行为,建立西藏旅游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的奖惩机制。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对最优化利用、最小化浪费、最大化再利用的部门实施奖励,鼓励各行各业以循环经济为指导发展旅游业。同时对浪费旅游资源、不注重旅游资源循环利用的部门实行一定程度的惩罚。强化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实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宣传,更新观念

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求在开发西藏旅游产品、发展西藏旅游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认识和宣传上改变一些认识误区,树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观念,建立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既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教育,使他们重视旅游开发中的资源再利用,把旅游资源和环境当作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又要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在旅游过程中联系眼前景物,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使旅游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消费经济化、节约化,推行“绿色餐饮”,将节约型社会建设融入旅游业。

3.4 走科技兴旅游的道路,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