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传统的文化

关于传统的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传统的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传统的文化

篇1

关于传统与创新似乎已是老生常谈。对它们的把握许多人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偏颇,重视一方面而轻视另一方面。有的“艺术家”研究了一辈子的传统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顽固守旧。不愿直面现实生活的美术家,他的审美观念永远得不到更新的机会,只能停留在陈旧和保守的基础上,他的艺术情趣因此也会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也就谈不上创新了。也有的“画家”对传统的精华尚是一知半解,就忙着抢夺“观念”,标榜“创新”,常是在建立空中楼阁,“墙上芦苇根基浅”,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这两种人其实都走入了误区。传统是一定要继承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延续的过程,个性创造、风格的形成是我们对艺术追求的目标,但只一味地继承或一味追求出新都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

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一种已经形成并对后世发生影响的东西。在艺术范围内,可以说传统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传统都在影响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和研究它。继承发扬有利于艺术发展的因素,清除掉阻碍艺术发展的因素,真正能吃透传统的应当是精神非常强大的人,他既不畏惧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涌入,也不非难各种对传统的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既吸收前人的养分,又不为之所困,始终以明智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创作,使我们的艺术更加饱满充实。

中国绘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式,始终没有离开继承传统艺术的精神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感动人的作品。有人主张完全摆脱自然和文化传统的束缚,也就是完全割裂传统的继承与开拓创造的关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过于夸张个性,这种个性一定是单薄和短命的。我们从西方绘画史了解到:无论是野兽派、表现派还是立体派,不论其造型方法如何各异或者表现主观感受的程度如何不同,他们最终都有一个明显的继承脉络。

人类浩瀚的优秀文化成果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山花烂漫的原野,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采摘,从而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回顾整个中外艺术史,有哪位大师不是踏着前人的肩头向上登攀的?独创性总是相对而言的,历史上没有绝对的、凭空的独创性的东西。艺术史上所保留下来的,是一个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这些环节织成一张大网,每一种艺术品在此都有一席之地,这张网就是传统,没有传统也就没有创新。传统提供出一块坚实的平台,以便使艺术家向上跳跃,跳跃的结果构成另一高度,又成为下一跳跃的基础。我们判断一件作品是否有创造,也是基于传统框架下决定的。

我们更应认识到,开拓创造是艺术传统得以发展的动力,只一味墨守成规那是对传统作无意义的重复,更难言发展了。傅抱石先生曾说过:“时代变了,笔墨不得不变”。其意义就在于他认识到了传统的真正精神所在的同时,也认识到突破传统的重要性。正因为他的这种认识,才使他创造出了“抱石皴”,事实上传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包容了诸多逆传统而行的因素,才使传统变得愈加丰厚。中国水墨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也出现过如徐渭、石涛、林风眠这些不守成法的艺术家吗?中国传统的精神历来是宽容创造鄙视守旧的。历史证明,守成型的画家多,开拓型的画家少,但美术史总是由开拓型的画家来书写的。

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如何做到借古开今,既继承优秀的传统精神,又不囿于古人成法、陈法,这关系到艺术家的创造力、生命力以及个人努力探索等方面。人人皆知艺术要创新,从古至今的从艺者可谓众矣,然而真正能做到创新者的并不多。这与社会人文环境、画家个人秉赋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原因。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应逐渐培养对事物的敏感判断力和认知能力。如果这个时期不能使自己的感觉提升到一定水平,那么,艺术家的成年至老年很可能在其作品中显现感觉上的迟钝,表现出僵化保守。这就是有的画家一生都在画着同一个水平的作品的原因之一。有些大师如凡·高、高更虽然从事绘画较晚,但在此前他们一定具备敏锐的感觉,所以后来才有天才的发现。又如齐白石先生六十岁后的变法并不仅仅是陈师曾等人的提醒,关键是他具有敏感的艺术神经从而形成超常的创造力。一个艺术家如发展到高层次的感觉和感情的升华阶段,他可以靠敏感的直觉发现常人不易觉察的自然和内心之间那无限的丰富感,其艺术作品自然会表现出独到的新鲜感。:

在人类文化史上,尤其是艺术史上,每一次艺术形式、意识、审美经验的嬗变都是一些具有“先锋”性质的创新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西方艺术史上从法国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均产生于对陈旧的艺术形式的扬弃。艺术作品的创作没有开拓、没有创新,作品的价值就会降低。艺术的开拓与继承并不矛盾,它们相辅相成,关键在于你的认识、你的选择。学习过程不仅是技艺的提高,而是艺术品位、艺术素质的培养。这样就有了一个高度,我们尽可以在这个高度上再向上攀登。

参考文献:

篇2

1.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2. 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

3.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4.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苟子》。

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 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7.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1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8. 无论哪里,原则的基础就是传统。——美国

9.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清)王卓《今世说》

10. 若要好,问三老。 ——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11. 古老的种子,沱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泰戈尔

1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13. 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子贡

14. 这种落于俗套的高贵和风雅是再平庸低劣不过的。——雨果

1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6. 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艾略特

17.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杨雄《法言·学行》。

18. 师友贵隆亲,古学当自反。——(宋)刘过《湖学别苏召叟》。

19. 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出自(汉)韩婴《韩词外传》。

尊重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热门篇】

1. 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篇》。

2.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3.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佚名

4.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5.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6. 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7. 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恩格斯

8.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9.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10. 疾学在于尊师。 ——《各氏春秋·劝学》。

11.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2.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孟子

13. 谦逊是美德的色彩。——提奥格尼斯

14. 师道立则善人多。——《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15. 让一得百,争十失九。——马克

16. 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王符《潜夫论·赞学》

17.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

18.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19.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20.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尊重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经典篇】

1.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4.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7.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8.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9. 最革命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最古老的传统的人。——罗曼·罗兰

1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1.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12.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4.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5.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16.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17.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9.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看了“尊重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的人还看了:

1.尊重传统文化的名言

2.关于尊重的名人名言

3.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篇3

1、根据现代出土的牛颅骨化石以及古代残留下来的壁画等资料,基本可以确认普通牛的起源是原牛,而经过对原牛遗骸的调查,发现普通牛的驯化地点在中亚地区,后来扩展到中国、欧洲和亚洲。

2、牛的形象在唐代画家韩滉的旷世名作《五牛图》中得到了极好的呈现,这幅画将牛的行走、站立、俯首、昂头、回首等神态完美的体现了出来,并且这幅画还被乾隆皇帝称之为“真诧春黎”。

3、除了画作以外,在民间还有关于牛的传统习俗比如迎春牛和鞭春牛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引言

中国的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期。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传统建筑的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在这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蕴含在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不同时期的古建筑蕴含的文化元素有所差别。当前的建筑发展中面临着很多挑战,这其中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去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筑风格关系,以做到既能够充分展示出中国的传统建筑的文化气息,同时又能够很好的体现建筑的时代特色。要做好传统建筑风格的设计,首先要对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抓住传统建筑的精髓,才能够在传统建筑的修复和重建过程中游刃有余。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分析

2.1理性与审美的结合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中,理性和审美一直都是延绵不断的。分析传统的建筑可以发展一个明显的规律:不管是单体或者群落建筑,从建筑的布局到形态都十分考究,在各样的形态中包含着社会法则、哲学伦理等理性和审美的观念,它们和建筑的形态、色泽以及材质相互交织,展现出传统建筑的理性和审美的巧妙结合。

在这些理性元素中,大致可以分为实用理性和审美理性两大类。实用理性指的主要是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中,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到具体的结构设计都十分注重建筑设计的法则。这些法则有的是在长期的设计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思想,例如传统的建筑一般都是背山面水而建,在传统建筑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严格的尺度进行限定。在官宅和民宅的设计中对于尺寸和规格等都有着严格的限制。而且这些发展能够将传统的封建礼制思想完美的提现为数量的形式,本身就有着很强的理性思想。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建筑的风格未有很大规模的变动,这也形成了最后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迥然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封建制制度对建筑设计师门的压迫,残酷的制度禁锢了思想的发展。

在传统的建筑中,可以从建筑看出封建社会的影子。传统建筑在根本上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工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皇陵、庙宇、庭殿等具有礼制色彩的建筑形式,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社会心里和人们的审美思想。其中大的群落建筑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理性思想的核心代表,它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方和圆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正统”代表形式。大大小小的传统建筑都折射出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等思想的追求,提现的是一种建筑的精神层面的审美思想。

2.2传统建筑中的风水术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设计中,最具有文化内涵的当属“风水术”,这是古代人们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对于建设设计思想最为精炼的总结,也最能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即“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因地制宜”等寓意深刻的文化元素。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选择建筑的地理位置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古代,人们都过对一个区域的地形、水质、气候进行判断,分析它们是否适合人类的居住和生活,这些“风水术”其实和现在的水文地质科学是有着关联的。在古代的建筑选址时特别注重保护“龙脉”,也就是当今地理科学中有关山脉走向的问题,这种传统的思想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所以说在传统建筑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2)因地制宜的思想。在传统的建筑中,可以发现古人在尊崇自然的同时,也不忘记对自然本身的考量:他们认为自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也不能随便加以改造,而是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弥补自然的不足。这些思想和观念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传统的包容、隐忍的文化气息,是传统社会人文精神的一种写照。

(3)保护环境。在传统建筑中,尤其是园林建筑,更加能够表现环境保护的意识。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建筑的设计无须受到严格的限制,代表着封建礼制的建筑风格也在这些园林建筑中被冲淡,园林建筑的设计有了最大化的自由度。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园林设计的层次。而且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中都十分看重人的感受,将人文的情怀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同时更加注重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这种包含文化元素的建筑设计方法在传统建筑设计中有着很深的渊源。

3.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1)传统建筑中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的应用

现代建筑的设计和装饰都应该借鉴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首先,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将建筑很好的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同时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真正的做到“天人合一”。在整体的建筑设计中,要做到建筑的结构和建筑的外形装饰相互融合,将整体的建筑风格作为设计的核心,通过建筑的外形装饰来配合整体框架结构的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彰显建筑设计风格的目的。在建筑的外形装饰设计中,可以通过借鉴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来改善建筑的风格设计,并且结合时代的特色,能够更好的表现建筑的设计风格。

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元素在现代建设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丰富建筑设计的形式,而且在与各种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交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展示现代建筑的视觉体验,增加现代建筑的审美享受,而且可以增加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赋予建筑以“人文”特色。

目前对于传统建筑中文化元素的使用主要有传统建筑纹饰的应用,通过纹饰脉络的设计,它能够赋予建筑物以鲜明的设计风格,同时提高建筑物的设计层次和审美品位;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缓解目前的钢筋混凝土设计带给人们的压抑感觉,在建设设计中大量的应用竹子、木刻等传统的材料,能够增加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传统设计理念的应用能够增加建筑整体设计的协调,做到各个部分相互融合,提升建筑设计的品位。

(2)传统建筑中文化元素在古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古建筑的保护是目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做好古建筑的施工首先需要做好的就是对古建筑中文化元素的提取。首先,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判断古建筑中所蕴含的主要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是这些古建筑的灵魂,因此,与其说是古建筑的施工,实际上是古建筑中“文化元素”的施工,这个才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核心工作;在古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忠实于建筑的文化,要做到建筑的设计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做到很好的配合,同时施工中要注意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彰显建筑的文化气息。

4.结束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它的研究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悠久的传统建筑历史带给我们大量的有关建筑设计的思想和智慧,尤其是关于传统建筑中文化元素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同时也能够在古建筑的施工中更好的体现出建筑的时代和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篇5

二、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发展

中国语言及文化的传播始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对外汉语教学已经成为语言及文化传播最具代表性的一门科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了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并开始逐步有了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汉语热”开始兴起,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学习汉语的人数骤增、学习需要多样化、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等。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目前,来华留学的留学生人数激增。全世界还有100多个国家数千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在英国汉语甚至已经成为初等教育中必选的语言课程。自2006年开始,国家汉办开展了更加积极的语言及文化的推广,在世界各地以中外合作的形式建立了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目前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所孔子学院和200多个孔子课堂。其主要任务是教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发展友好关系。孔子学院的服务还包括开展HSK等汉语考试和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和演出。在孔子学院提供的演出及活动中,有关中国传统戏曲的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三、传统戏曲对中国语言及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中,戏剧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基本课程。在英国和美国,从教育的最初始阶段(3~4岁)就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中国传统的戏曲是极具大众特色的平民艺术,是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传统的戏曲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三大戏剧体系之一,对文化事业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习一种新的语言,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用传统的中国式理论教学,必不能为留学生所接受。如果将戏曲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更好地推动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组织的各类表演及活动中,传统戏曲大受欢迎。戏曲的各个元素可更好地帮助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戏曲中的服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和朝代的服饰的区别;脸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意义和中国人对图案的偏好。此外,汉语中还有一些词汇是从京剧中衍生而来。如“压轴”一词,来源于京剧中的倒数第二出戏,通常由主要演员出演,可以用它来表示最精彩的表演或者最出色的演员。

四、传播方式探索

1.欣赏戏曲表演。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戏曲特色和发展情况,带领学生参观戏台和幕后,并观赏戏曲表演,整体了解戏曲的特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