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生文学常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先说一下语文。我的语基是70分满分,作文46分,总分是116分,是全级最高分。要想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是关键。在学习中,我们要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其中,预习要做到熟读生字,背诵解词且初步理解课文。例如《社戏》一课,我预习时会先标注生字,划出重点解词并背诵,然后读懂课文,根据工具书理解课文大体意思,琢磨语句中的修辞、人物形象等。而复习,不需要特别细致,但是要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大体过一遍,要清楚自己每堂课学习了什么。还是以《社戏》一课为例,复习这课时我会在脑海中做一个知识梳理,将主题思想、内容归纳、人物形象、课后练习、生字解词等内容逐个复习。在考试前,我们要像平时复习一样,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全方面复习。先确定自己的基础知识没有问题,再准备课内阅读理解和作文。在作文方面,就是多读、多练、多积累,并且学会将积累的好词、好句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平时写作文时,我一般会先列提纲,,明确主题和素材,然后打草稿,构出大体轮廓,最后再誊写在本子上。之后,我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赏析,找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有主意自己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有,考试前要将自己写过的优秀的作文以及好的素材梳理一遍,进行分类,思考一下每个素材能够应用到哪类作文中。
再说一下数学。本次考试中我的数学分数是116,全班最高分。说起学习数学的经验,我每次都会强调的就是上课听讲。数学是理科,需要背诵的东西不多,上课听讲尤为重要。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认真听讲的方法:课堂上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进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思考,积极发言,大脑不停地思考,就不容易分神。上课时,遇到不太懂的地方不要停留,要立即跟上老师的节奏,对不会的地方进行标注,课下弄懂。再者,老师要求背诵的数学定理、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要灵活运用。例如本次试卷中的第21题,已知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将纸片沿一线折叠,求重合部分的面积,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折叠、全等、勾股定理等知识。
最后说说英语。我的英语成绩是120分满分,我个人认为,英语是三门主科中最容易的学科。要学好英语,就是“勤背”加上“理解”四个字。首先,要将单词全部掌握。我个人背诵单词是靠音标记忆:例如“cat”这个单词,字母c发/k/的音,字母a发/æ/的音,字母t发/t/的音。这样,根据单词的读音就能拼出这个单词。此外,我们要将课文、句型背熟.背诵时要理解着背,绝对不能死记硬背。例如背诵“Whatis your name?”每个单词的汉译分别是:什么,是,你的,名字,再调整一下语序就是这句英文的翻译了。最后说一下阅读理解,有能力的同学要多阅读英文文章,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有利于做课外的阅读理解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新创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传统教学收不到好效果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繁琐的直观教学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无法把思想集中到所学的问题上,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培养,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个人的想法是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创设新颖的的环境导入课文,提出有趣的疑问,讲做事,做游戏等,通过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例如: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以次导游""导游?导什麽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引导探究,品味作品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
引导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并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通过引导,想像出这样的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通过教师的引导探究,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课文情景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理解课文作者的意图,品味作品的精髓,引导创新意识,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给学生铺上了创新之路。
新的教材设置很多主题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再现生活情景。这种活动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多加运用。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四、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语文教学中的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我们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改编成独幕剧、小品和相声等等,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教材。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亲手制作演出的道具、设计演出的服装。结果收效颇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本剧也演得有声有色。学生的表演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一个提高的过程。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以其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直观的演示在教育领域中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心里特征,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语文知识,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精彩,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活跃了课堂,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条件。
1.1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材料
在“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教材上选用了既经济又比较常见的洋葱,但洋葱染色体比较小,数目较多(16条),所以观察效果不明显。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试验教学中可采用一些染色体个体大、数目较少植物作为实验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蚕豆(12条染色体)作为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这样制片较简单,容易观察,实验效果会更好些。
1.2 还原糖的检测实验材料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实验中的还原性糖检测的材料常用苹果或梨匀浆。但是苹果或梨匀浆后很快被氧化变成黄褐色,会影响学生观察实验颜色变化过程。若要减缓材料的氧化速度,可在打匀浆前加入少许食盐,匀浆后匀浆便可长时间保持颜色无色透明。
2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2.1 色素提取中无水乙醇的加入量处理
由于实验材料用的是新鲜的菠菜绿叶,其含水较多,而研磨时再加入10 mL无水乙醇,势必导致研磨困难、研磨后色素的浓度较低,最终导致分离的色素带颜色很浅。所以笔者建议在研磨前加2 mL无水乙醇,减小研磨难度,待研磨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3 mL无水乙醇,即共加入5 mL无水乙醇,最终色素带分离出的颜色效果比10 mL的好得多。
2.2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解离时间的处理
由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用的是洋葱、大蒜,解离液用的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与体积分数为95%酒精1∶1的混合液。解离就是用药液使组织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便于最后制片时能被压成一薄层进行显微观察。解离液中酒精的作用是迅速杀死细胞,固定细胞的分裂相;而盐酸的作用是使洋葱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溶解,使细胞彼此容易分开。新课标认为:取洋葱根尖2~3 mm,放到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1∶1)的培养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 min。但多次的预实验证实:3~5 min的解离时间不够,每种实验材料具体的解离时间是不同,至少需要解离10 min以上。根尖完全酥软的标志是根尖色泽变白,略带透明,而含分生区的根尖尖端呈现乳白色。
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所用的解离时间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增大盐酸溶液的浓度来缩短解离时间,这样就能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过程。
2.3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制片的处理
制片是观察有丝分裂相比较关键的步骤之一,按照教材实验要求:用镊子将染过色的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在做最后一步可能会出现2个问题:① 移去载玻片时,盖玻片移动标本跟着移动,使细胞分散不好。可以在盖玻片上加一层纱布,再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再取载玻片时就比较轻松了。② 压片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大的气泡,影响观察,保留时间比较短很快变干。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在压片后用引流法使清水进入装片,这样制出的装片基本没有气泡,美观易观察。
3 实验结果的分析
3.1 色素提取实验四条色素带不整齐的原因分析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我们极力的追求和目标。
教学局面的改变,最终体现在学习主体学习意识的变革,而这样的变革的源动力必须自教师的变革出发。面对灵活创新的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唯有不断改革教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模式,竭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有效教学的厚实土壤
教学有效性研究,源于二十世纪西方教育科学化运动。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教学的有效性日渐引起广泛关注。
行为主义教育者认为,教学由外部世界(课本、教参、教具等客观教学设施等)的物质条件、内部的心理世界(师生的认知、意识、情感、愿望等)的精神活动状和行为世界(如课堂问答、阐释理解、辅导练习等)行为过程确定的三位一体的系统。研究发现,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最为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改变:学生有无进步,这包括知识技能层面的进步,也包括心理健康层面的改善。
换言之,有效课堂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可以主动学习。
二、互动性原则凸显学生主体
为同一个目标,不同的老师采用各具特色的方法,这就是教学艺术。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形成良性的“师生”“生生”交互的局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而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在于学生是否开始参与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学生是否已经开始去学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不只在完成自己的原定计划,而是在能否及时调整策略,引导学生不偏离学习方向,又能让学生乐于活动,获得体验,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
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有效的结果。不要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启发而启发。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最好给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相互配合,促使学生全体参与。
三、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主体性的本质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学生课堂以能力培养分不开。学生能学习自主了,教师就可顺利地组织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及时理解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需要的思考过程上。
结合高中学生特点,要提高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一些新鲜的感受与刺激,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维。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提高参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的效果,而是长时间付出后的收获。
四、科学的作业设置是提高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作业要让学生巩固所学,启发新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作业设置上,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授课内容精心设计。
首先,作业安排与布置应分层设置作业。应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好梯度:可以有大家都能完成的基础作业,也可以再有一定量的提高作业。有难度的提高作业并不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但应是与下一步学习有关联的,完成作业的学生可以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没能完成作业的同学也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慢慢理解这次的问题。这样的分层不仅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也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其次,作业的安排与设置需要一定的新创。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参考资料泛滥的当前情况下,教师要明辨优劣,要以课堂目标为指导,让学生练习到课堂任务需要练习的内容,确保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这才能形成有效作业。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艰辛的付出。或许,在一个短短的时期,我们还看不到课堂的结果,但在滴水石穿的努力下,一定可以看到转机与希望。任何专家也不可能通过某一节课就让我们现有的学生产生极大的改变,“速成”不是教育,只是对学生不负责的广告,是没有深入理解“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的是我们教师长期不懈的辛苦付出。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设是以个教育界严肃的课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追求和目标。新课程改革的铺开,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更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思维模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点亮了一盏不熄的明灯。因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的丰富多样性,我们更要认识到,教学的关键不在于形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应去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建设过程,也是我们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教学相长,收获是给有心人的。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郑黎英.例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J].素质教育,2013,4.
自古能人多怀梦。梦想,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悠悠国心;是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气宇轩昂;是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万丈。
走在人生之路上的我们,亦应该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驱赶黑暗里的严寒,解冻你冰封已久的心,这样你才能成长。
残缺的肢体因为什么而发亮?是梦想。他天生没有四肢,打小受尽欺凌和嘲笑,然而倔强的他不甘在别人的居高临下之下卑微地度过一生。可能有人要问,一个连对别人指手划脚的能力都没有的人,要如何成就所谓的“辉煌”?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做到了,他潜心攻读,拿下两个硕士学位,他爱好广泛,会打高尔夫、会游泳,甚至还尝试过蹦极……他完成了许多四肢健全的人努力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完成的事。
他便是尼克·胡哲,现实对于残疾的他是残酷的,然而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演说家,他要将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并鼓舞更多的人——无论你是颗完好的种子或是残缺的种子,努力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你的人生将会大不一样!最终怀揣梦想的尼克·胡哲通过努力获得了话语权,也获得了所有人的敬佩与尊重。你又怎么能否认梦想的力量呢?
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中国人向往太空、向往月球的种子也早早播下。而终于,在几代人辛勤的研究和探索下,从“神五”到“神八”,再到“天宫一号”,中国的足迹踏进了太空,踏向了未来……中国的进步与超越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无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中华儿女因为有了梦想才有了拥抱世界的胸怀,也才会有新的跨越。
有位哲人说过:“梦想就像一块石头,如果你无法实现它,它便会成为压在你心头上的一块顽石,搅得你不得安宁,直到实现它为止。”梦想就是有这么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让梦想之光照进现实吧,因为有梦想,就有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