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司税务审计

公司税务审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司税务审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公司税务审计

篇1

20__年初,顺义地税局稽查局正式成立。为构建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稽查办案管理模式,稽查局内部设立了四个职能科室,即立案科、审理科、检查一科、检查二科,使得税务稽查工作更加专业化。其中,审理科作为专业审理机构,主要负责税务稽查案件的审理和税务检查业务的培训辅导。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审理科认真落实“五重”“五做”的总体要求,以做强稽查为目标,认真梳理、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制定了岗位工作标准,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其次,在科内推行了层级负责制,成立三个审理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形成了组员、组长、科长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效提高了审理工作质量。再次,及时组织召开重大案件审理会议,对涉及偷税、抗税、罚款额度较大、案情较为复杂的案件进行集体审理。此外,还加强了对科内人员的培训,强化了对稽查办案人员的指导。通过采取上述举措,近一年来审理科共审结案件120件,发挥了税务稽查审理的作用,税务稽查审理质量逐步提升,为全面提高税务稽查工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税务稽查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税务稽查审理是一项对税务稽查材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案件进行定性处理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问题不利于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

1、审理方式多局限于书面审理,影响审理工作准确性。税务稽查审理大部分是对纸质报告进行审理,依据稽查实施环节取得的案件资料进行判断。由于缺乏与纳税人直接沟通,难于掌握稽查案件的全面情况,加之检查实施人员对案件的理解以及工作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因而对案情的描述、资料的取证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就会造成审理案头材料的局限性,制约审理工作有效开展,从而影响审理定性工作的准确性。

2、审理报告程式化,不能反映审理往复过程中的内容。实际工作中,案件一般要经过“送审-退回补正-再送审-通过或退回”几个步骤,而审理报告格式固定,对于经过几次反复最终通过的案件,审理部门只能用“你单位能够严格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实施检查,所查违法事实清楚,数据计算准确,引用法律法规准确,处理意见妥当”等格式化用语在审理报告中体现审理结果,而对于审理往复过程中的审理意见或建议却难以反映。

3、对法律边缘性的问题缺少探讨解决机制。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法律边缘性的问题,对于同一违法行为,各方认定所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不统一,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法律、法规、规章效力等级不同、内容冲突。(2)立法的原则性与执法的复杂性之间存在差异。即各种税收法律、法规、规章都是权力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特点制定的,对于执法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新问题的不断出现,难以面面俱到的予以规范。(3)审理人员与税务稽查人员存在个体理解差异。随着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各种经济现象错综复杂,人们的知识结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意见难于统一。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审理过程中的争议时有发生,但是目前没有相应的问题探讨解决机制,掣肘了税务稽查审理工作。

4、新系统功能不能完全满足审理工作的需要。稽查系统分为案件登记、案件实施、案件审理、执行和结案等环节。目前,稽查案件资料需要纸制资料和电子资料并行使用,系统只具有文书上传和处理结果录入功能,缺少数据计算及文书制作功能,无法满足审理工作的需要。

5、对同类案件缺乏归纳、总结,规范指导作用不够。当前工作中,税务稽查审理对于税务稽查案件的把关意识较重,审理人员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个案审理上,对于某类案件缺乏归纳、总结、分析,未形成相应的指导意见,审理的规范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6、审理力量相对薄弱,审理人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我局审理工作为例,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审理所有稽查案件并制作《处理决定》、《处罚决定》等法律文书。从审理工作量上看,每个干部平均都要负责3个以上检查组查处的稽查违法案件,还要完成执行环节各种文书的制作以及处理结果的录入,加之稽查人员和审理人员对于同一案件在理解上往往存有差异,致使一些案件难于一次通过审理,增加了审理工作的难度;从审理内容上看,具体包括审查整个稽查案件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审查取证的合法性、证据的针对性、充要性、相关性,审查案件定性处理的准确性和引用法律依据的正确性,审查稽查执法文书的规范性。这就要求审理人员具备法律、税收、财务等 综合知识,但目前审理人员所具备的具体稽查工作和法制工作经验较少,也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稽查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够完全满足以上工作要求。

三、提高税务稽查审理工作质量的几点建议

1、扩大税务稽查审理概念的外延,使“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税务稽查工作过程。狭义上的税务稽查审理可理解为税务机关及其专门机构按照职责分工,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是否有违法行为,是否给予行政处罚、处以何种行政处罚或者作其他处理的审查判断过程。而广义上的税务稽查审理可理解为是对税务稽查整个执法过程的合法性审查,把税务稽查执法过程看作是税务行政复议、诉讼的取证过程,并对其进行内部司法审查的一系列活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扩大税务稽查审理的外延,依据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把关,相互纠错,互相制约,互相完善。如,案件实施环节是对案源选取环节的把关,审理是对案源选取和实施环节的把关,以此类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理过程,提高稽查工作质量。

2、将审理工作前伸和后延。审理工作前伸,就是对疑难案件的实施检查环节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召开案情分析会,通过实施人员介绍情况,共同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使问题得以解决。审理工作后延,即审理工作对执行环节存在困难的案件实施跟踪指导,同时对已结案案件涉及到的各种法律文书的归档等进行检查。

3、严格落实《税务稽查调查取证管理办法》,做好查前、查中的证据分析。广泛详尽地占有案件资料是开展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稽查人员必须按照《税务稽查调查取证管理办法》严格取证,同时结合实际,归集整理出案件的基本证据,认真分析,才能更加有利于审理工作的开展。

4、提高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审理工作对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审理人员要精通税收业务、相关法律等知识。因此,从事审理工作的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及时将所学理论联系审理工作实际,善于总结经验和方法,同时牢固树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素质。另外,稽查审理部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经常组织相关人员围绕业务问题及政策问题进行探讨,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提高办案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特别是对大案、要案或者疑难案件,审理人员应介入案件分析会,加深对案情的了解,提高审理工作的针对性。

5、强化审理的审查、监督、评价作用。工作中,税务稽查审理需要对实施稽查人员提供的案件事实、证据等进行审查,并判断稽查实施环节对案件的定性是否准确、公正,是否符合法律依据,对于出现事实不清、证据不全、定性不准确、法律依据不足等情况,有权要求稽查人员重新稽查或改变原有结论。基于审理的这一职能,要强化其具有的审查、监督、评价作用,促进稽查人员增强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提升执法办案质量。

篇2

在微观税收实践中,税务部门经费供给模式是决定税收征管成本的重要因素,极大的影响了依法治税的贯彻实施。在近年对税务部门审计调查中发现,由于税务部门经费与征税收入实行“挂钩”政策,部分省市国地税部门在行政经费开支方面普遍存在管理粗放、违规列支、预算软约束等问题。以下本文将结合税收成本审计调查,就税收征管成本问题提出几点个人

看法。

一、我国税务部门经费供给体制现状及特点

(一)“财政下拨+比例提取”是我国税务部门经费的主要供给模式

目前,受财政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至县(自治县、市、区)均按行政区划设置的同时,还在省、地(市)、县(自治县、市、区)税务局所在地设立直属征管分局。现行的两套税务机构除国税系统由国家税务总局实行垂直管理外,地税系统实行“双重管理”,即业务上由国家税务总局领导管理,其余的人、财、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当前,伴随着我国政府公共财政职能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支出对税收收入的需求呈现增数效应。基层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多少,实际上是由财政需求决定的。从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基层税务部门组织收入连续10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绝大部分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对税收组织收入来提供可用财力的期望值很高,每年的财政预算多采取“以支定收”的方式,对税务部门实行刚性计划。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税务部门不断增加税收以提高财政供给,另一方面以“收支挂钩”、“以奖促征”等作为税务部门的激励手段。以某省为例,审计发现,1999年至今,该省政府规定地税部门实行“征收经费与地税部门当年征收本级税费收入总额挂钩,分类核定比例,分级安排”的政策。2004年起,该省国税部门亦参照实行征收经费与征收收入挂钩政策。

(二)经费供给增长快、结余大是税务部门经费供给的突出特点

近年来“收支挂钩”模式计拨的税务部门经费增长迅猛。以审计调查某省为例,该省某区地税局所在地政府制定了4项征收经费补助办法。此外,各区、县、镇政府及街道等单位还根据税收完成情况给予税务部门一些奖励经费。同时,各级政府也参照上述办法安排经费给国税部门。由于近年来税收收入大幅增长,按上述“收支挂钩”办法计拨的税务部门经费增长迅速。2002年至2006年,该省地税系统经费收入增长率为32.09%; 2006年当地财政预算拨款占全部经费收入的76.82%。2002年至2006年,该省国税系统从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取得经费增长率为134.21%,2006年取得的当地财政经费拨款占全部经费收入的29.54%。2006年,审计抽查的该省14个税务局从当地财政预算取得经费收入占全部经费收入的57.80%。

其次,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多、资金量大,税务部门经费结余较多。审计发现,2006年末,某省税务系统累计结余是全年经费收入的47.06%;审计抽查的14个税务局,2006年末累计结余是全年经费收入的95.34%。2006年,该省国地税部门通过“收支挂钩”政策分别取得经费占部门经费总收入20.67%和74.96%;同年年末,该省国地税全系统累计结余分别占当年该省国税、地税部门全年经费收入的44.29%、50.7%。审计调查表明,目前所实行的征收经费与征收收入挂钩政策为税务部门提供了大量额外可用资金。

二、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税务部门经费与征收收入挂钩政策值得商榷

税务部门经费与征收收入挂钩为主体的税务部门经费管理体制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保证税务部门经费、促进税务事业乃至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挂钩”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基于弥补税务部门自身建设经费不足、鼓励征收完成税收计划等的目的。但在新形势下,这种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也衍生了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造成税务部门经费来源广、数额大,为征税成本不断攀升提供了资金来源

以审计某省为例。审计发现,目前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整体水平仍然较高,人均征税成本普遍高于当地人均行政成本。2002年至2006年,该省税务系统的征税成本增长25.81%,征税成本率由2002年的4.09%下降至2006年的2.55%。2006年,该省税务系统人均经费支出是省行政单位人均经费支出的1.81倍,是省财政供养人口人均一般预算支出的2.01倍。全省税务系统部分支出项目增长过快,其中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出国费等“四费”支出从2002年到2006年增长了65.33%。

上述结果表明,一方面国地税部门征收经费与经费结余双双高企,另一方面部门经费支出规模膨胀,在这种情况下,当初实行经费收支挂钩政策时税务部门经费不足、信息化建设和纳税服务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等问题已经不复存在,“挂钩”政策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导致税务部门的部门预算无法彻底执行,影响财政资金的规范高效使用

在目前经费管理体制下,税务经费来源复杂,管理要求不一,大量经费来自非本级财政,导致税务部门在预算编制、预算批复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完整、不准确、不详细的问题。如,地税部门的经费挂钩比例确定的主观性较强,也没有明确规定这部分经费的支出用途,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对这部分经费的支出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调查发现,税务部门巧立名目乱发补贴、费用开支比较随意等管理失控现象比较严重、比较普遍:一是在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令禁止的情况下,某些税务机关仍然设立“账外账”并将资金大量用于不当支出。调查发现,相当多税务部门向工会、食堂等下属机构和单位大量注入资金并用于自身开支。二是通过税务系统之外的途径开支经费。审计调查发现,在税务部门经费来源渠道多的情况下,个别税务机关没有按规定将地方财政拨入经费入账,而是将财政资金驻留财政部门或直接拨入有关服务单位直接开支,以逃避监管。三是巧立名目发放津补贴。审计抽查该省的14个税务局在国家和省政府规定标准之外多形式、多渠道发放的奖金津贴从2002年至2006年增长143.76%。

税务部门所实行的“收入与经费”挂钩政策,由于税务经费没有完全做到垂直管理,导致大量非本级财政经费沉淀在各级税务部门,年年新增,年年结转,不仅在一定程度造成了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同时为税务部门随意、违规列支经费提供了外部资金来源。

三、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完善税务部门的经费供给模式

为了进一步规范税务部门的经费管理,推动依法治税进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逐步完善税务部门的管理体制,改变征管经费的供给模式

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税务系统的这种征管经费供给体制需要在制度机制上予以改进和突破。笔者建议,在对税务部门征税成本进行归制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改变经费供给模式,即改变现行的“下拨人头经费+比例提取经费”的经费供给模式为“财政统筹、预算安排、全额下拨”的经费供给模式。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都应该严格按照《预算法》中关于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规定,按照预算管理体制和预算级次,国、地税部门的经费需求应分别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全额予以保证,省级以下财政则不需承担税务经费。规范税务部门的资金来源渠道,切断目前税务部门与非本级预算部门的资金分配关系,杜绝跨预算级次分配资金,避免扰乱正常的预算分配秩序,从而达到实现地税系统经费保障合法化,推进依法治税基础条件坚实的目标。

(二)地方政府的税收计划管理要实现指令性向指导性的转变,改变“以奖促征”的征税激励办法

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政府一方面下达刚性税收指标,要求税务部门不断增加税收以提高财政供给,另一方面以“收支挂钩”、“以奖促征”等作为税务部门的激励手段。在此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税务部门不惜违规征税以完成任务,获取经费;在经济发达地区,税务部门奖励经费数额巨大,成为其违规列支的来源。因此,现行指令性的税收计划管理直接导致了税务部门经费“收支挂钩”的供给模式。

为此,笔者认为:税收计划管理要实现指令性向指导性的根本转变,以此最终改变“以奖促征”的征税激励办法。传统的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体现为,计划不准、苦乐不均、情况不明、上下不通。现实情况是,下达计划,政府层层加码,税务级级讲价;组织收入,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有税不收、经济落后地区被逼无税乱收。 地方税收增收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税收制度和征管水平。地方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税源结构情况以及当地新的经济、税收增长点,逐级下达指导性计划,逐步实现税收计划管理由指令性向指导性的根本转变。基层地税部门在坚持依法征收基础上,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重视与支持,不断改进税收计划管理的方式方法,彻底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弱化税收计划刚性,改变过去沿用“基数法”(即“基数×系数+特殊因素”的方法)确定税收计划的做法,逐步改用“GDP税收负担率税收计划法”(即“该期GDP计划×近年平均税收负担率+应分摊差额+特殊因素”的方法)来确定。同时,建立并完善考核税收执法质量指标体系,强化税收执法刚性。

(三)确立税收经济观,将征税成本作为经费供给的重要依据

篇3

集团公司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组织结构模式,一般由母子公司构成,研究其税务管理工作,有效降低税负并规避涉税风险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集团公司税务管理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税务管理组织分工;税务登记、税务核算及纳税申报;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税务审计及税务稽查;税务筹划;税务管理的奖惩办法。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税务政策及法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及时收集、税收法规;建立健全税务管理规章制度 ;研究会计、税务制度的差异,处理好二者关系;做好税务筹划,降低运营成本。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及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遵守国家税务政策,打造公司诚信纳税形象;维护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协调好公司与税务部门的关系。下面从七个方面论述集团公司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税务管理组织分工

大中型集团公司根据需要,可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隶属于集团财务部,集团本部及各子公司应设立专职人员负责税务管理工作。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职责:制定和完善集团公司税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审核各类经济业务的税务处理流程;服务、指导、协调、监督各单位的税务管理工作;对子公司的税务筹划工作进行论证并促进实施;建立与税务部门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和谐的税企关系;负责集团本部的纳税申报及日常税务管理工作。子公司税务管理职责:执行集团公司税务管理制度及流程,对本单位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负责本单位的税务登记、税务核算及申报;负责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及筹划;负责本单位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本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涉税问题进行把关,在重大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前与集团税务部门协商沟通和汇报,防止出现重大涉税问题。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其他业务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制定业务流程中的税务处理流程,并执行税务处理流程的规定。

二、税务登记、税务核算、纳税申报及发票管理

(一)税务登记方面

集团新设子公司办理税务登记前,应及时报告集团税务管理部门,由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根据税收征管范围及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指导子公司选择合适的地区进行国、地税登记;子公司因经营场所变动需变更征管范围时,由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指导、协调办理;子公司宣布歇业或清算时,原则上应先对清算过程中存在的税务问题解决完毕,再办理税务及工商注销手续。

(二)税务核算及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做好税务管理基础工作,依法设置账薄,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避免出现如兼营行为没有分开建账导致从高征税,核算不清导致核定征税,缺乏有效凭证导致企业所得税汇算调增损失。子公司应充分考虑税务成本,事前对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税务审核并积极进行税务筹划,事后对纳税情况进行分析并找出税收异常变动的原因,从而达到合理运用税收法规节约税收支出之目的。税收核算要严格按照税收法规和会计法规开展,当公司税收筹划涉及到调整税收核算的,应按照税收筹划要求进行核算;对经济事项的处理涉及到税法和会计法中不明确之处,或税法与会计法之间存在冲突时,应作出一个合理选择。

(三)纳税申报方面

严格执行纳税申报流程。集团公司及子公司税务会计每月依据应交税金明细账与相关涉税科目等资料填制纳税申报表,经主管领导审核无误后按规定上报,同时办理纳税申报手续。子公司需延期申报时,应按有关规定向税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并在集团备案。

(四)发票管理方面

严格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领取、开具、接收和保管本单位的各类发票。在经济业务运行中,应按发票使用规定,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开具和取得合规的发票,严格杜绝跨期发票或过期发票列支成本费用;避免业务人员人为压票影响增值税抵扣和不能按期抄报税的情况。

三、税务报告及档案管理方面

子公司应建立税务分析报告制度,加强税务档案管理,定期对本单位税收实现情况进行分析,建立本单位税负率标杆。当税负出现异常变动时,应及时分析并向集团税务管理部门提交税务分析报告。子公司应及时整理、装订本单位的税务报表,对每年所得税汇算中调整的明细事项,应建立台账进行管理;对每次国、地税稽查中出现的问题,要专项整理归档。税务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办理税务资料、档案的移交手续,按照会计法规要求,实施监交。

四、财产损失申报和所得税汇算

集团本部各单位应及时向集团税务部门提供有关纳税申报的资料,承担税款;集团本部单位的各类资产损失(坏帐损失,投资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固定资产处理损失),在年终由集团税务部门负责收集清单,报董事会申请核销,经批准后向税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集团本部各单位在对各类资产进行盘点的基础上,查明损失原因、分清损失的责任、完备损失的原始手续、资料,准确计算资产损失的计价金额,需做进项税转出的按要求转出。按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参与合并纳税的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在年终时按照集团公司财务部统一部署进行所得税汇算工作,股权发生变动不再符合合并纳税条件的,应及时将股权变动情况报告集团公司财务部。子公司进行财产损失申报、所得税汇算需聘请税务中介机构时应服从集团统一安排;各单位聘请中介机构作税务顾问,要将中介机构的基本情况、双方合作的业务范围、费用等有关事项报告集团备案。

五、税务审计及检查方面

(一)税务审计方面

原则上由集团税务部门统一聘请中介机构对各单位进行税务专项审计。集团公司对审计过程实施监控,子公司审计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与集团沟通;子公司税务审计报告必须经集团审核确认,正式审计报告要交集团备案。

(二)税务检查方面

对子公司税务稽查事项的规定:对各级税务部门的纳税检查,子公司应积极配合;子公司财务主管为税务检查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接受询问和解释,向税务部门提供的各类资料,应经本单位财务主管审核批准;在得知纳税消息或接到纳税检查通知书时,应及时报告集团税务部门,对本单位存在的税务问题应及早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检查中,要积极与检查人员沟通,时刻关注整个检查进展情况,对涉及到集团层面的涉税处理事项,在了解事情全貌后给出答复;检查后应及时将稽查结果整理归档并交集团备案;税务检查结束后,子公司应积极取得税务检查结论草稿,并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复核税务检查结论,并制定改进方案。

六、税务筹划

篇4

上市公司税务风险是指上市公司的涉税行为没有经过正确有效的方法途径,或者是没有按照有关税务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要求纳税,而致使企业的利益未来可能会遭到损失的风险,包括企业财务损失、企业声誉损害和法律惩处等。它是上市公司生产运营以及实施税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部制度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所引致的企业各种损失的可能性。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上市公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上市公司税务风险不仅与税收政策的变化有关,也与其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有关,税务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上市公司税务风险问题,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议题,也是国内外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的问题。所以,上市公司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处理税务风险。

近年来,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国内大部分学者主要建立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税务风险管理,采用理论研究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研究税务风险的成因等探讨税务风险的管理控制等问题。如陈鹏(2010)通过对企业加强税务管理的必要性、税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引发潜在税务风险的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防范税务风险的建议,比如通过多沟通交流来处理好税务机关与企业的关系、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等。张德志(2013)认为,税务风险主要源自税务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外部看,主要是指在税务机关的税务执法人员的执法不当或错误而引起不利后果和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从内部看,主要是企业纳税人未能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履行相关的义务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二、当前上市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 缺乏对税务风险的全面认识。近年来,上市公司日益重视税务风险管理,对税务风险认识也有了提高,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大多数上市公司对税务风险认识不全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税务风险基本内涵和管理要点不了解,简单认为防范税务风险是财务核算部门的事,与生产、经营等无关,只要不造假,不偷税,按时纳税就不存在税务风险,未把税务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二是不注重税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未设置专门的岗位和人员,税务人员身兼多职现象明显;三是合理避税意识不强,企业管理层往往重视财务管理忽视税务管理,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往往认为是税务机关的事,与企业自身无关,对自身权利未充分了解,不能合理避税,未能积极争取本该获得的税收利益;四是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企业管理层往往认为税务管理就是少缴税,甚至通过非法手段,企图以不合法行为以及人情关系来达到减少企业税务责任的目的。随着我国税收体系的健全,企业管理层的这种税收意识极易造成税务事实上的违规,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二) 税务风险控制环节不完善。一是上市公司税务风险内控体系不健全,税务风险控制散落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识别、预测、控制和防范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程,缺乏整体税务规划,未将税务规划贯穿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未建立相应的沟通和会商机制。或者部分上市公司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但机制往往停留在设计层面,实际操作时缺乏合理的控制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未达到应有的防控税务风险的作用。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上市公司虽安排了税务人员,但多如未设置独立的税务管理部门或专门的税务岗位,税务人员多由会计人员兼任。会计人员在自身繁杂的核算职责的基础上,难以有充分的时间精力来关注税务风险管控问题,也难以及时掌握税收法律法规的更新变化,特别是在当前国家税务改革的大背景下,兼职税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税务实务工作。机构和岗位设置上的不健全导致税务管理话语轻,力量弱,推动难,税务风险管控难以落实。

(三) 缺乏有效的税务审计制度。当前,上市公司的审计主要针对财务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较少涉及税务风险防控。如未建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日常税务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监督和检查;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对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审计频率、审计结果跟踪等重要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定,监督检查无据可依,缺乏系统规划和管理;日常审计和管理职责多交由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但受限于外聘审计机构不能全面、完整掌握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全部信息,审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受到较大影响。再加上审计机构受聘于上市公司,部分审计机构受利益驱动,在未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就主观出具审计结论和报告,仅仅满足税务管理机关的基本要求,没有对公司的税务风险进行全面体检并提出有效的防控建议。

(四) 内外部信息沟通不畅。一是上市公司内部,部门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往往存在冲突。如在未建立企业共同遵照的税务风险管理原则之前,不同部门站在自身角度出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可能满足了其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但却增加了企业整体税负,降低了企业整体效益。二是上市公司与税务机关之间,由于征纳双发利益出发点不同,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如企业纳税意识不强,不配合税务机关检查工作,税务机关只提供被动咨询服务,不主动提供指导等,往往因多种原因导致纳税申报漏洞,引起税务风险。

(五) 未建立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不能提前识别和发现税务风险,税务风险防范滞后。

三、对提高上市公司税务风险防范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对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

上市公司应正确认识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将税务风险防控意识贯穿到企业管理全过程,全面梳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税务风险风险点,并根据企业组织分工,明确对应的责任部门。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整体规划税务风险防范工作,定期分析税务风险程度。在重大决策过程中,吸纳专业的税务人员参与,充分考虑税务风险因素。

(二)营造良好的税务风险内控环境

一是完善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包括合理设立专门的税务部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岗位,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职责权限,充分授权,并采取措施提高税务人员专业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建立税务风险防控相关制度,如纳税申报流程、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等,同时,做好对税务风险进行梳理,形成相应的风险提示,明确规范的操作手册等基础工作。二是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上,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要形成有效的监督与制衡关系,防范管理层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不合规的方式来降低税负,导致税务风险。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制定战略计划和经营决策时,综合考核税务风险。同时,上市公司内部机构之间也要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包括税务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明确职责,形成统一的税务风险管理原则。三是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传递合规操作、税务创造价值的理念,从根源上防范税务风险。

(三)建立和完善税务审计制度

一方面是合理行使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权限,在审计委员会内设税务审计专门人员,定期研究和部署税务风险防范相关工作,保持机构的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另一方面是规范企业内部税务审计的范围和审计频率。内部审计应加强对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循、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效果,税务会计核算、外聘审计机构、税务申报等方面工作的审计。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审计频率和覆盖范围,确保内部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5

二、存在的风险点

(一)新税改产生的风险

新税改将会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带来诸多挑战。首先,企业营业税是价内税,增值税为价外税,其计税方法是有差别的,“营改增”后,企业财务需要对相关项目的税收核算进行调整。其次,新税改会致使企业面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利润减少,企业的整体税负上升。再次,对企业财务报表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不能直接冲减企业实现的利润额,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

(二)发票管理风险

发票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既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企业外部的,主要风险点有:其一,发票管理意识不强,制度不完善或形同虚设。其二,部门管理职能弱化,发票信息实时掌控困难。其三,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环节混乱供电企业基本未设专人负责发票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总是身兼数职。其四,发票取得意识不强,审核不严由于宣传不到位,发票管理意识薄弱。其五,社会流通虚假发票,鉴别困难。

(三)重组风险

企业重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历史遗留税务问题。第二,税务架构不合理引起的风险。第三,交易方式缺少税务规划引起的风险。第四,未按规定申报纳税引起的风险。第五特殊性税务处理不合规引起的风险。第六,间接股权转让被纳税调整的风险。

三、公司税务管理制度设计

税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因而需要依据税务风险评估找出公司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公司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一)主要税收风险点

根据前面的税务风险点,分析罗平锌电的税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缺乏税务会计专门核算部门,对于企业涉税经营活动的处理存在不准确、不合理等问题。

(2)缺乏税务专职管理人员及机构,不利于开展税务筹划、税务审查以及相关税务风险控制等活动,这体现了公司在组织结构设计上的缺陷。

(3)缺乏对税务风险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工作受总经理主观意志影响较大,影响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二)基于风险的公司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设计

从税务风险角度来完善内部控制,企业需要建立标准化内部控制流程,考虑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与反馈五个要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应包括三方面内容:完善企业内部税务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税务审计制度和构建企业税务风险预警机制。

篇6

■一、前言

税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必然需要面对的,无论公司规模如何、从事何种行业,其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税务风险。而集团公司由于其规模较大,分支机构较多,有时候甚至跨多个地域和行业从事经营活动,因此其税务风险的来源就更为复杂。并且由于集团公司在财务体系上的联系性,一旦某一分支机构发生税务问题,就会波及整个集团,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等。因此,做好集团公司的税务风险防控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将针对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现状展开分析,以期能够对集团企业的税务风险规避和控制工作有所裨益。

■二、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现状及成因

从风险的成因来看,税务风险大体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而内外部原因又是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的。

1、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的内部原因

(1)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型集团公司普遍缺乏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应涉及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问题,对于集团公司而言,由于其由多个分支机构组成,其各部分能否良好的运转,主要在于制度控制。可以说,企业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特别是有些上市公司在管理体系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普遍缺乏完整的税务风险防控系统。

(2)人员素质难以满足风险防控要求

目前,大多数集团公司都设置了风险控制岗,有些还设置了专人对涉税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但是,由于从体系上对税务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很多税务风险评估人员对税收和相关财务法规缺乏深入理解,在具体流程的操作上也缺乏规范性,很多工作都是做表面功夫,难以从根本上防控住税务风险。

2、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1)国家政策调整引发税务风险

由于我们目前尚处于经济转型期,在政策上相对缺乏稳定性,税收政策调整十分频繁。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总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而税收政策的调整将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风险。一旦企业税务人员没有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动情况,极易在运用中发生偏差,从而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2)税法与其他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我国目前有海关、财政、国税、地税等多个税务执法主体,彼此之间在执法上存在很多重叠和冲突之处。如在收入确认上,税收、会计准则和合同法三者分别有不同的规定。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核算,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当期纳税金额等指标都会有所不同。企业一旦遇到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涉税业务调整,极易违反某一法规的规定,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三、集团公司税收风险防控对策和措施

1、提高集团公司税务风险评估水平

首先,要立足企业内外部环境,对各类影响要素进行准确细致的评估,以便有效的识别各类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经营过程的安全性。其次,企业在某些特殊经营区间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如企业在新领域进行发展的时候,应就该领域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其所涉及的政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明晰企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并对这些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妥善的规避税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再次,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多层次全方位的对风险要素进行评估。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要从企业所处的政策税收环境、行业竞争情况等方面入手,提取宏观和战略层面上的税务风险影响要素。而企业基层负责人则应从具体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方面来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通过这种多层次的风险评估和识别方法,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关风险信息,以便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

2、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预警制度

对于集团公司而言,税务风险一旦转行为现实危机,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名誉损失、股价下跌等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集团内部建立一整套风险预警制度。企业财务部门和各个分支机构的相关涉税部门应定期根据自身业务情况指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报告,以便集团公司能够全面掌握自身目前面临的税务风险,并从整体战略和决策上及时的规避和化解重大税务风险,以维护集团运营的稳定性。在预警报告的时间上,可以根据整体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予以区别,在政策变动较大的时期,可以一个月或者每季度出具相关的预警报告,而在政策和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则可以每季度或半年出具一次预警报告。

3、完善税务风险应急措施

由于税务风险的不确定性,无论如何完备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先进的控制手段也无法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集团公司的税务风险。一旦企业遭遇税务风险,最为需要的还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因此,集团公司有必要针对税务风险的特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出一些具体的应急措施。从而降低风险发生时企业的商誉损失,保全其声誉和维持其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相对稳定。

4、借助专业机构进行税务筹划和风险管理

由于集团公司的税务筹划工作十分复杂,财务人员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实践中可以适当借助一些专业的税务筹划机构来进行税务筹划和风险管理工作。专业税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不但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对法律法规有更深刻的了解,借助他们来进行税务筹划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纳税筹划水平,减低企业所面临的税收风险。一方面,专业的税收筹划机构能够作为外部监控人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专业税收筹划机构能够行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部分职责,更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监督,并在发现税务风险后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篇7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以降低审计风险为根本途径,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主线,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有机结合,旨在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一种审计技术。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基本程序、方法

首先进行风险评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在整体层面了解内控,评估经营风险;在业务层面了解内控,评估认定风险;以此推断出企业可以接受的重大错报和检查风险(即剩余风险);其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低,则实施控制测试,依据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是否扩大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高,则应直接转入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评价财务报表的可能性。最后实施分析性程序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在该种模式下,除采用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方法外,还大量采用分析性程序的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比例分析法等。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该公司的应用初探

1.首先在公司内部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中心

在公司内部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中心,该中心由董事长领导,从审计部及绩效推进部抽调具有一定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该中心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及应对策略等。

2.了解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风险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蕴涵着越来越多的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本企业的经营情况,还要了解以下内容:(1)同行业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的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2)企业产品、原材料以及服务等的市场波动风险;(3)国家政策环境变动的风险;(4)科技进步风险;(5)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等外部环境的风险。

3.以下以该公司税务管理活动为例,详细介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整个流程

(1)理清税务管理活动对应的风险清单,对税务风险有初步了解。

2.建立公司税务管理活动内部控制矩阵,通过对重大事项、关键控制点实施控制测试程序,确定公司可接受的风险大小。

3.对税务管理活动进行实质性测试

根据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分析,实施实质性测试。定期评估主要分为季度或者半年进行税务活动检查,通过对内控各关键控制点的审查,发现内控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在实施实质性测试时,从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追查到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验算其记账金额,核算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不定期检查评估主要是针对特殊事项,例专项税务稽查前针对稽点提前做好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及修改完善等应对方案;税法政策变更前后的税务风险评估及税收策划,尤其是近期化肥产品免税政策取消及房地产行业预计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变化等,则风险评估预警及税收策划的作用显得尤其明显。

4.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及风险应对报告

篇8

一、企业税务风险来源

由于税法和会计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公司的税务活动不规范,或者未根据最新变动的税收政策进行缴税,从而导致公司存在一定的风险。税务工作的风险不良走向会影响公司的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资金受损甚至会受到法律处罚。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营改增”和“互联网+”的大h境下,税收政策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公司业务活动不确定性给税务风险的控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一)缺乏专职的税务机构和税务人员

大部分公司的税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负责,没有专门的税务机构,税法和会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性,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是企业的账务处理和许多繁杂事项,对于税法政策的变更的跟进不及时。除此之外,会计人员习惯性从账务处理角度看问题,缺乏税务观念,无法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意见。由于办税人员的不稳定,企业的税收资料无法得到有效地保存,比如国税申报表资料、地税申报表资料,这些文件虽然不是要求企业必须纸质存档,但是对企业非常重要,但无专人管理非常容易丢失。

(二)没有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部分企业无内部审计部门,日常审计工作基本上是公司聘用外部审计部门配合。外部审计部门入驻企业时间不长,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难以让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税务风险应对机制。采购部门开展业务对涉及的发票、请款单以及销售清单未经过财务人员的签字确认,不利于规避虚假发票。金税三期上线以来,不少一般纳税人企业被税务局预警后评估后稽查。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对企业的监控将日趋严格。企业作为采购方或者劳务接收方将一些依照税法规定不能抵扣的增值税专用票进行抵扣。比如:供应商将押金开成了增值税专用票,在企业发票的勾选平台上可以进行进项税额的勾选,容易导致不能抵扣的进行税额参与抵扣。

(三)企业账务工作有缺陷,存在漏洞

会计人员认为只要保证发票真实,记账工作无误,就能保证企业避免重大的财务风险和税务风险。“金税三期”系统具有强大的预警功能,税务局的审点从核实虚假发票转向以“真实发票、虚假业务”作为突破口。会计人员为了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在账务处理上进行技巧性的操作,比如进行固定资产清理、将五年以上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直接作为坏账损失,这些账务处理未得到税务局的认可,将面对很大的税务风险。研发费的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对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不同理解和应用,也会产生一定的税务风险。

三、税务风险优化对策

(一)配备专职的税务机构和税务人员

企业不仅需要在组织结构上设置税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税务人员,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涉税人员的税务风险意识。税务人员应加强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会议、宣传栏等途径增强企业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税务人员还有义务让企业人员明白税收产生的过程,并针对企业不同的涉税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帮助员工建立一定的税务常识。企业的税务资料应得到完整有效的保存,每个月的国税地税纳税资料,比如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等税务资料,每月应做好整理和存档工作。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定期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监督,如有必要及时引进外审部门查漏补缺。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风险的基础,比如授权审批的业务中约定谈业务和签订合同需要财务人员的审核与签字,能够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弊端。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包括内部监督、组织结构、会计记录、授权审批等制度。采购部门开展业务对涉及的发票、请款单以及销售清单经过财务人员的签字确认,有利于规避虚假发票和合理的税收管理。

(三)减少企业账务处理缺陷降低税务风险

首先,从降低税务风险的的高度,经常性检查日常的账务处理工作,及时发现账务处理的漏洞,并及时更正和补充相应资料。比如以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为例,财务人员应当对财税政策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准备齐全的资料,同时资料须有严密的逻辑性。其次,在年度结账前自查公司的账务,还应自查税前扣除的票据是否合规、是否真实,检查收入是否全部入账,从而降低企业汇算清缴的风险。最后,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账务处理中涉税事项和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存档,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及时改进。

四、结语

税务风险是企业必须正面面对的一个话题,本文从涉税人员、内部控制、企业账务处理这三个方面分析形成税务风险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会计人员和税务人员需主动更新知识储备,熟悉企业业务,从而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徐敏.浅论上市公司税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246-247.

篇9

会计各岗位职责11.参与公司预算、预测编制,跟踪预算执行,分析;

2.深入了解业务,完成跨部门沟通,对数据,业务敏感;

3.完成促销费管理以及其他各类费用预算进度控制与预警;

4.参加市场走访并编制走访报告;

5.了解业务逻辑,参与编制财务管理报表,经营分析报告并反馈业务部门,并提出合理建议。

会计各岗位职责2协助组织会计核算,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及时、完整;协助落实和检查集团和公司相关制度。负责组织安排完成结账工作,完成对外、对内报表的收集、生成。

负责配合财务审计,监管部门检查、资料准备及报送、备案等工作。负责统计工作.

全面负责公司税务工作;包括税款计算、复核、统计。

负责办理公司税务申报工作;所有申报表需经本部门经理审核后再盖章申报;及时填制公司上缴税情况表。负责对公司纳税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控制税务风险.

负责公司相关经营数据的定期收集、汇总和统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负责月度滚动预测,跟踪预算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反馈预算执行情况,从盈利能力、运营效率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提供分析报告。

会计各岗位职责31.负责公司成本、预算的工作;

2.负责部分薪酬核算;

3.财务的其他相关工作

会计各岗位职责41.能够独立做账,审核原始单据,完成多家帐套应收应付账务处理;

2.月底按时完成各家账套的现金、银行存款账面数据与出纳现金、银行对账单核对无误;

3.3家小规模公司税务申报及其他相关税务事宜;

4.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会计各岗位职责51,负责公司日常财务业务及会计核算工作(包括费用核算、账务处理、会计凭证登记、根据公司制度编写会计凭证,做到凭证合法、手续完备、数字准确、摘要清晰)

2,按要求及时限申报纳税情况,配合上级各项工作,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和流程的熟悉,结合工作实际向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

3,每月应付款项的编制、船舶结算表的及时编制,每月各项台账的及时更新及归档。

4,严守公司财务机密,不泄露公司财务数据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日常工作

会计各岗位职责61、每月按时按质完成金蝶K3所负责事业部的凭证录入及财务报表编制,保证公司财务核算的及时性、完整性;

2、根据公司发展及管理要求,协助财务经理搭建及完善公司预算管理体系、财务分析体系;

3、协助上级开展公司年度及月度预算、评估、分析与预算考核管理工作,每月编制预算管理报表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反馈;

4、负责事业部相关业务数据及资金收支情况的统计、分析及管理,准确核算事业部的经营业绩及资金使用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提出存在问题及相应建议;

5、协助上级搭建库存管理系统,准确核算产品成本,并监控各环节的库存情况,针对库龄确定库存风险等级;

6、完成上级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

会计各岗位职责71、负责发票开具、邮寄;

2、公司账务处理,纳税申报;

篇10

财务处职责范围11、熟悉多公司运作的集团财务管理,侧重熟悉融资,股权及上市公司的财务流程与财务管理;

2、按制度规定组织进行各项会计核算工作,按时编报各类财会报表,保证及时、准确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定期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成本核算分析,为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提供详实依据;

4、负责向各相关部门提供财务数据,为企业预算管理提供财务数据;

5、根据公司年度经营总结计划组织编制财务收支、成本费用等总结计划;

6、依据国家税务法规做好税款申报缴纳工作;

7、协助项?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弊龊?a href='//xuexila.com/lunwen/FM/caiwufenxi/' target='_blank'>财务分析及风险控制工作;

8、维护和协调公司同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与机构的良好关系,维护公司经营利益;

财务处职责范围21、负责公司日常销售财务报表及各项数据报表统计和整理;

2、负责团队公司税务相关事项;

3、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收支管理、会计核算制度、费用报销审核及纳税申报、汇算清缴等税务工作,确保财务工作的顺畅运行;

4、负责公司收入、成本、应收应付等其他费用的审核和核算,组织编制公司财务报表,准确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资金状况,及时汇报所发现的问题,为改善经营提出可行性建议;

5、负责公司各项成本费用支出的审核及预算,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公司资金状况,确保公司合理、安全的财务和资本结构,规避支付风险;

6、对公司运营成本核算,制定、维护、改进公司财务管理程序和政策,以满足风险控制的要求;

财务处职责范围31、制定公司财务目标、政策及操作程序,并根据授权向总经理、董事会报告;

2、建立健全该公司财务系统的组织结构,设置岗位,明确职责,保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保证信息通畅,提高工作效率;

3、对该公司的经营目标进行财务描述,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定期审核和计量公司的经营风险,采用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

4、建立健全该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审计制度并组织实施,主持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工作;

5、协调该公司同银行、工商、税务、统计、审计等政府部门的关系,维护公司利益;

6、审核财务报表,提交财务分析和管理工作报告;参与投资项目的分析、论证和决策;跟踪分析各种财务指标,揭示潜在的经营问题并提供管理当局决策参考;

7、确保该公司财务体系的高效运转;组织并具体推动公司年度经营/预算计划程序,包括对资本的需求规划及正常运作;

8、根据该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制定有效的融资策略及计划,利用各种财务手段,确保公司最优资本结构;

9、完成董事会、总经理交办的其他临时工作。

财务处职责范围41、全面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财务部门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完善公司财务流程;

2、负责应收、应付、总账会计的工作,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准确;

3、负责编制及组织实施财务预算报告,月、季、年度财务报告等计划工作;

4、负责财务分析,给予公司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并为公司做决策提供依据;

5、处理工商、各门店及公司税务管理工作;

财务处职责范围51、负责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包括财务核算体系、资金与预算管理体系、财务监督与分析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等,并对有效性进行监控;

2、负责财务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和质量控制,包括统一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等;

3、负责公司总体纳税筹划的监督监控,优化税务结构,熟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减少涉税风险;

4、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支援业务及稽核业务的管理体系,判断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合理性,熟练掌握全盘帐务

5、负责财务队伍的梯队建设和素质培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6、负责指导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借阅和调用等管理工作,保证会计档案的安全完整;

7、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分析,进行经济效益论证,提供合理化建议;

财务处职责范围61、协助决策层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负责其功能领域内短期及长期的公司决策和战略,对公司中长期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影响;

2、负责公司财政方面的业务和策略,包括会计管理、财务计划、财务程序、内部审计、财物、成本控制和投资研究分析;

3、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计划完成年度财务预算,并跟踪其执行情况;

4、制定、管理和实施公司的经济、财务标准和程序,以满足控制风险的要求;

5、分析并改进现有流程,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篇11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082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 它具有发病急、致死率与致残率高等特点, 及时治疗能够使其预后得到明显改善[1, 2]。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除了抗感染、提供氧气之外, 重要的是为患者提供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药物能有效减少血液的粘稠度、控制血小板的聚集, 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本文对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药物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 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45例。治疗组中男27例, 女18例;年龄最小42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62.7±7.9)岁;其中12例伴有糖尿病, 10例伴有冠心病, 17例伴有高血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17例;年龄最小40岁, 最大82岁, 平均年龄(60.5±7.4)岁;其中9例伴有糖尿病, 11例伴有冠心病, 15例伴有高血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病症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 均为其提供防感染、供氧、降压、控制血糖、降脂等相应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0.75 g的胞磷胆碱与30 ml的银杏达莫, 并将其与5%的葡萄糖250 ml进行混合, 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患者给予10 ml的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H22026574, 规格:5 ml/支), 并将其与5%的葡萄糖250 ml进行混合, 静脉滴注, 1次/d。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5 d。

1. 3 观察指标 使用本院自制的运动功能评价表(FMA)对两组患者的肌肉屈伸协调、上肢反射活动、手腕活动能力等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使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期往往伴有呕吐、头痛、半身不遂、耳鸣等症状, 因神经功能下降, 所以生活质量不高[3]。急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病症,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血管呈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堵塞。有研究资料显示, 从免疫荧光技术中可以了解到, 动脉粥样硬化中含有很多蛋白纤维沉淀, 同时参与到抗纤溶、血液凝固中,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液的粘稠度, 导致纤维蛋白原上升, 加快病情恶化。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主要用于脑痉挛、脑梗死、脑血栓等急慢性脑血管病中, 其主要成分包括多种氨基酸、活性多肽等, 能够以多种形式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 经过调整患者的代谢神经元, 能有效保护神经细胞, 使其免于受到毒素损害, 并提高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改善脑细胞缺氧情况, 对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 5]。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不仅具有显著的保护脑神经细胞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还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应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景隆.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青海医药杂志, 2013, 43(7):16-17.

[2] 陈建国.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中国全科医学, 2014, 9(19):1630-1631.

[3] 薛军, 韩国林, 阿依努尔, 等. 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2(25):2773-2774.

[4] 熊百炼, 李慧.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11(3):230-231.

篇12

国外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它伴随着西方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领域的运用而兴起,旨在通过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规避税收流失风险的目标。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其管理效果显著,并有更多国家跟进的趋向。应该说,一国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就意味着该国原有的税收征管模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突出大企业税收管理为核心的新型征管模式。这一变化是企业规模扩大化、跨国化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它对于我国税收管理部门如何管好正在大踏步前进和走向世界的我国大型企业来说,无疑会具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基本做法

1.明确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目的

各国对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目的均有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其共性具有这么几个方面:(1)大企业员工多、业务量大、经营管理复杂,涉及大量繁杂的税法问题和会计处理问题,是税收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部分,需要集中力量加以解决;(2)大企业税收收入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来发挥技能,确保税款入库和税收执法的统一性与公正性;(3)许多大企业为跨国公司,涉及大量的海外业务,税务机关必须满足其特殊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加强纳税监管与服务,促进税收遵从。

2.以不同的方式组建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

当前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它们的组建方式主要有三种:(1)结合征管制度的改革来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如美国就是在1998年的征管制度大改革中设立的。(2)结合税制改革来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如萨尔瓦多是在1992年开征增值税时设立的;乌干达是在1998年合并征收所得税和增值税时设立的。(3)纯粹是为了加强大企业纳税管理而单独设立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如澳大利亚、英国、阿根廷等大多数国家都是如此。

3.大企业税管机构的组织结构与人员配备

一般而言,大多数国家是在国家税务局底下设立大企业管理局,专门负责管理大企业的税收事宜。大企业管理局再按税种、行业、区域下设管理机构,负责各税种、行业、区域范围内的税收征管,并与大企业管理局形成垂直领导的关系。如美国联邦税务局负责管理全国的14万多户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局总部下设国际税收、信息中心、法律咨询等9个处和5个派出分局,分局按照主要行业分别派驻在各行业在全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别是:零售、食品、医药分局,自然资源分局,财金分局,重工制造与建筑、运输分局,通讯、技术与媒体分局。行业工作量过大的,除分局所在地外,还可以在本行业比较集中的其他城市设立办事处。英国大企业局下设13个分局负责公司税征收,12个分局负责雇主的税收及基金的征收。另还按照行业设立15个组,派驻各地,大都在公司税分局所在地办公。这些小组有:(1)金融与财经;(2)保险;(3)建筑;(4)财产;(5)零售;(6)电力;(7)水;(8)媒体;(9)汽车制造;(10)石油;(11)医药;(12)电信;(13)航空;(14)铁路;(15)航天。

人员的配备是和大企业局所管理的户数与其业务功能相关的。如英国大企业管理局要管理800多家大企业和3000多名大雇主的税收征管,因此它有雇员790人,其中一线操作人员有700人,500人在公司税分局工作,200人在雇主税分局工作。澳大利亚有1000大企业和100多名最富有的个人需要大企业局来管理,大企业局共有1350名工作人员,其中500人在行业管理部门工作,其余的人散布在其它的部门,这些工作人员多为经济行业的专家,有会计师、律师、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金融分析师等。

4.发挥大企业税管机构的职能作用

(1)征管职能。大多数国家的大企业税管机构都具备所有的征管功能。但在“征”与“管”上的份量是不同的。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企业管理局只管所得税的征收。他们认为所得税征收最复杂,需要集中力量来管好,至于增值税和其它小税种都交给其它部门去管。而在管理方面,却很下功夫,对所管企业与个人都要进行全面审计。实地审计的工作人员可持特许证,无条件地获取纳税人的账册资料,以保证大企业都能如实纳税。

也有一部门国家如日本、法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它们的大企业税管机构只负责审计,不负责征税。如日本只在大企业税务局设有税务检查与犯罪调查部门,专门从事高收入者和大公司的调查。各大区局共有2000人负责对大企业的审计。

个别国家如乌拉圭则只用大企业税管机构进行征税。

(2)行业分析职能。英、澳等国均在大企业局内设有行业分析组派驻各地,具体分析各行业所遇到的特殊问题,掌握各行业的动向及存在的诸多风险,进行正确的风险分析,以化解矛盾,制定相应的政策,达到合理分配人力与物力的目的,澳大企业局有40%的人在这些部门工作。美国因按行业设立分局,因而它在行业分析方面力度最大。

5.确定大企业的数量与规模

大企业的数量与规模直接影响着设立大企业税管机构的规模。目前各国大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均有所不同。日本确定的大企业规模占整个企业总数的1.3%,是各国中最高的。澳大利亚的大企业有1000家,其规模占企业总数的0.25%。英国确定的大企业是800户,占企业总数的0.08%。美国大中型企业144600户,占企业总数的0.2%。墨西哥有14588户大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0.2%。另外,加拿大确定的大企业数为12600户,菲律宾有833户。可见,由于各国在大企业范围确定上各有其考虑,故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

6.明确大企业的界定标准

在大企业的界定标准上,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1)以注册资本为标准。日本就规定,凡注册资本达到一亿日元以上的国内企业和所有的外国企业均被视为大企业进行管理。(2)以销售或营业收入为标准。澳大利亚规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澳元的为大企业。大企业的子公司不论收入多少,均纳入大企业管理。(3)以资产作为标准。美国联邦税务局规定,凡资产超过1000万美国的公司、股份子公司、合伙公司即视为大中型企业,由联邦税务局大中型企业管理局负责管理。(4)以综合因素为标准。英国在确定大企业时,综合考虑企业的收入、利润、资本额、国际化背景、过去的行为等,没有制定一个量化的标准或是多因素的计算公式,但银行、保险、建房互助会等金融类的大企业因其业务多、复杂性一般都被纳入大企业的范围。

二、国外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1.明确为什么要设立大企业税管机构。设立大企业税管机构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大型企业的数量在逐年增长,2001年全国共有大型企业9500余家,比2000年增长13.8%,其中97%为国有企业。另外,随着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近年来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加,使得大型企业的增长速度更快。这些都给税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改革管理模式,设立专门的大企业税管机构来管理大型企业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我国推行的企业“走出去”战略,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正在走出国门,这种跨国经营的模式,也给我们的税务管理带来管理的难度,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尽快建立大企业税管机构的必要性。

2.如何来设立大企业税管机构。设立大企业税管机构就意味着税收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怎样改?目前的思路有三种:一是学习美国的做法将目前的国税地税机构合并,重新按行业和企业规模来设立税管机构,包括大企业税管机构,这样做改动较大,且地域体制和分税制体制都将打破。二是分别在国税与地税系统里按企业规模来设立税管机构,但大企业税管机构应主要设在省会、中心城市或行业较为集中的地域。三是学习日本的做法不单独设立一个大企业征管机构,仅设一个大企业审计机构。在上述三种方法中,笔者以为以第二种方法最佳。因为它一方面避免了因征管体制巨变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又确实使大企业的征管步入正轨。

当然,由于设立大企业税管机构是一个牵涉面广,变动较大的税改系统工程,在决策前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与论证工作,因此笔者的建议只能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最终的决断权还在于政府。

参考文献:

1.秦凌郁岚《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国际透视及启示》中税网2004年12月17日

篇1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行业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大,大型施工企业因其项目点多面广、纳税环境复杂多变、税务管理薄弱,面临的税务风险日益显现,税收违法成本急剧加大。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也已成为大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中一个重要方面。而要有效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其关键是构建一个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主要是参照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下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结合大型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对大型施工企业如何构建有效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展开探讨。

一、目前大型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总体上看,目前大部分大型施工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大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司领导层及项目管理层税收遵从意识不强。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施工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基于短期利润考虑,施工企业员工,特别是公司领导层及项目管理层纳税观念淡薄,税收遵从意识不强,对税务风险管理不重视,导致企业税务风险加大。

第二,内部税务管理机构或岗位未设置或者设置不合理。一是大多数施工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或税收管理岗位。二是有些虽然设置了税收管理岗位,但其职能定位主要是报税,而没有相关税务风险管理职能。三是在税收管理岗位的人员,一般是财务人员兼任,大部分缺乏必要的税收专业素质。四是同一个人经办税务事项全过程。

第三,缺乏必要的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一是无动态的税务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机制。施工企业往往没有及时识别、科学分析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税务风险;对于项目投标决策等重大事项未做专项的事前税务风险评估。二是无具体税收业务控制流程。对于企业重复性、固定性的税务事项,暂未形成规范的业务操作控制流程。三是无常态的税务风险应对机制和措施。目前施工企业主要是被动承担税务风险带来的损失,未形成主动应对税务风险的机制,未建立起风险预防和风险抑制措施;税务风险管理重心在事后管理,主要表现为税务危机处理。

第四,未建立健全的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一是未建立税务法律法规资料库及企业税务案例库。二是难以及时掌握税收制度变化对施工企业的影响。三是项目部有关的税务信息,不能够及时传达到公司本部。四是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税务信息交流不足。五是同税务机关的沟通不畅。

第五,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缺位和持续改进机制尚未形成。一是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往往只重视财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对于税务风险的关注度不够,有的甚至忽视。二是施工企业在面对税务机关的每一次稽查,都抱有“过一关算一关”的心态,未考虑充分吸收每次税务稽查的经验教训,来持续改进企业的税务管理,防范类似的税务风险出现。

二、大型施工企业构建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第一,树立“合法纳税、诚信纳税”理念,营造良好的企业税务文化。构建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建立起良好的企业税务文化,特别是诚信纳税文化。只有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基础上构建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真正做到有效地降低税务风险。笔者认为,要建立良好的企业税务文化,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及项目领导层应提高纳税意识,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在税务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主导和典范作用。二是税务文化建设应纳入到企业文件建设体系中来,以企业“诚实守法、合法经营”的企业文化理念促进企业税务文化建设。三是增强企业员工的税收遵从意识,共同参与到税务风险管理建设中来。四是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税收筹划,有理有节、合法合理地减少公司税收成本。

第二,建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和岗位,配置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对大型施工企业而言,在项目众多、税务业务复杂、基层财务人员税务知识缺乏的情况下,要提升税务管理效能,防范税务风险,保证税务信息通畅流动,应在公司本部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和岗位,配置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主管公司税务事务,指导项目部或分子公司税务工作。在岗位设置上,还应考虑不相容岗位分离。对税务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岗位培训,鼓励其参与注册税务师等相关税务专业资质考试。

第三,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实现企业对税务风险的事前控制,有助于企业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减少企业非主观意愿造成的税收违法事件的发生。一是建立动态的税务风险评估分析制度。结合大型施工企业外部环境、行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能力、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情况,科学评估分析施工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确定税务风险控制点,为制定对应风险控制措施奠定基础。二是在税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兼顾成本效益原则,针对企业重大的经营决策、高税务风险领域、日常业务流程中税务风险关键控制点,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项目部一级的涉税事项,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流程控制机制;公司税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项目部一级的税务指导;对于公司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重要的合同签订、经营模式的决策,应加入税务风险评估环节。

第四,建立有效的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税务信息管理体系与沟通机制,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的信息,确保税务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条件。一是建立税务信息管理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税务风险管理有效运行。二是建立税收法律法规库和案例库,并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对于初次进入的经营地区,应注意及时收集相关的地方税收政策信息。三是做好税收法律法规的研究,特别是对施工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税收法律法规的研究。四是及时收集公司涉税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按照税务管理需要,进行税务信息的内部传达。五是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编制企业税收业务手册。六是加强同地方税务部门的沟通,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

第五,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和持续改进。通过对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评价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及时发现税务风险缺陷并加以改进,是实施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对于无论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检查发现的税务问题,施工企业都应高度重视,结合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一是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内部监督建设,应纳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内部监督建设范畴,在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中予以明确。二是对企业在内部监督或税务稽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纳入企业税收案例库管理;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还应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合理地予以规避。

参考文献:

1.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Z].2009-05-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