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学习地理的方法

篇1

研究学生对某一课程学习方法的工作目的就是改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现状,让每个学生都能边学、边理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根据我国初中地理教育的特点,地理教学比较枯燥,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方法也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地理教师通过初中生学习地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地理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对某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实施,探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一、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调查

兴趣是初中生学好地理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可以说,初中生是因为兴趣而学习地理的。现实中有一大部分初中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大致都经历了一个从有兴趣到基本无兴趣的学习过程。

从我对学生学习调查的总体结果来看,初中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远远低于其他课程,主要原因在于地理教材的编排不适当,加之地理教师素质不高和现行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在有限的对地理课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中,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多倾向于异国风光与地理现象等方面。

二、初中生对不同的地理对象认知程度的研究

初中生对不同的地理对象认知程度随年龄不同而变化。绝大多数中学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生的感性认知程度高,对于初中生来说,感性的地理故事和地理人物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初中生对地理对象的认知程度来看,被调查的地理教师认为,初中生对地理对象的认知程度因人而异。初中生对具体的地理数据难以记忆或记忆的准确度不高,常常会发生张冠李戴的事,对地理课程的作用性认知程度不高,对某些地理内容难以理解,但对地理人物的认知比较深。从调查情况来看,凡是初中生难以认知的地理对象,均属于抽象思维范畴内的知识,因此,加强初中生理性认知程度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综合素质、个性特点影响的研究

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的个人素质、个性特点的影响是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针对这一现象,可以知道,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正面和积极的影响。地理知识可以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和适应社会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大小因人而异。

通过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以下几点影响。第一,各国地理的大轮廓和各个地域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影响;第二,学生可以学到一种如何看待地理、环境和事物的方法,了解地理的多样化和地理现象的多重性;第三,学会分析地理事件的方法,了解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会考虑得比较全面,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第四,对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这主要是靠学生自觉地阅读地理教科书和理解地理知识后,对人生观产生的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地理知识对初中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有正面的影响,教师均认为,地理知识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为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四、初中生地理思维特点与地理学习方法的研究

初中生的地理思维特点以抽象思维为主,但也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形象思维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理解记忆为主。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初中生的地理思维特点对其学习方法有一定影响,但思维特点对学习方法的影响不是唯一的、绝对的,还有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加以解决。

首先,对初中地理教学要有理念上的更新,因为目前对于初中阶段教学的方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必须采用行动导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也就是提倡地理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如何合作共事,如何与他人配合,通过小组分配工作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使用一些文字、影像、用PPT做学习展示等,用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留作业的方式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从多层面、多角度锻炼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再次,课堂作业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法宝,所以,课堂作业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是否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键在于课堂作业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懂得合理设计课堂作业,加强课堂控制力,真正将行动导向贯彻到课堂教学当中。

五、中学期望的地理课程

篇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77-01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初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新教材中图像的内容和比重都有较大的增加,并在选编中注意到图像的实用性、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并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图像的表达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地理在地理教材中的价值

1、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学习地理与学习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学习文字系统之外,尤其要重视对“图表系统”的学习。地理图像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量大、表述简明扼要外,在展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解释地理规律等方面也有着文字系统无法比拟的重要性,图像系统增强,符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因此,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不只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源于地理学基本特点的学习原则问题。

2、地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像系统在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是地理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标志。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是文字、图像和作业三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作为三大构成要素结合的体现系统不仅仅是文字系统的补充,而且是一个地理的子系统。新课改之前的地理教材中图像与文字的比例就达到1/4,当前国际地理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地理知识图像化。

二、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课教学知识性强,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生能主动学习,也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在地理课教学中通过图像案例的运用,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地图教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地图是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方式,是直观、简明的知识,具有突出的表现力。注重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可以避免走进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那么,既然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业,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地图来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呢?

1、读图。地图的利用程序可表述为“明要求―定位置―找关系―助记忆”。首先先要明确读图要求,带着目的在纷繁的地图上找出要找的东西;其次是定位,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和其它相关位置,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是找出有关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抓住主导因素,揭示联系以形成深刻印象;第四是理解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能读会填。在读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按照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的顺序进行,以达到明显的效果。

学习时一定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注意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2、释图。释图即要求我们掌握“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耗时不多,效果却很显著。“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是将课本中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以图释图”,即是用另一张地图反映这一张地图,他对我们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地图的重要性,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才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形象、清晰的地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水系图”“矿产分布图”“铁路干线图” ??于是,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图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的枯燥乏味、知识张冠李戴等弊病。

3、画图。要求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只画出大体轮廓,能够反映出地理事物的基本特性或勾画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体现它们的地理位置即可。如重要的地形区、主要的气候类型、矿产地、能源地、河流、交通线等重要信息,以加深印象。

篇3

目前,中学的地理学习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以教为主,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兴趣低;在很多地区因为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干脆就集中地进行“突击式”的学习,教师根本没考虑学生的感受,而学生则是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不考不学。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增加的同时,良好的环境资源观念、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领学生走进创新教学的课堂

地理教学要想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即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目前很多人认为,地理教学是非重点科目,中考不考,无创新性可言,这是以一些教师狭隘的“创新性”观念为基础的。一部分教师就认为,一般的学生、教师和地理教学显然是与创新无缘,地理教学主要是一个学科知识的传递和学习过程,至于学校里的“创新教育”是在特殊的课堂中进行的。近年来,我通过外出学习和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涉猎了关于自主创新学习的有关理论,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到教师更新观念的重要性。

二、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新教法

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这样就违背了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地理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地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我在教学中,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如开展辩论、自学讨论、动手画图制作、实验操作、多媒体、手抄报,乃至社会调查、搜集资料、展示、汇报等等。例如,我在讲到“比例尺知识”一节时,让学生画班级平面图和学校平面图并进行比较,而取代教材中北京和中国的地图。又如,讲到“环境部分”时,除了让学生针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充分发言,开阔学生的思维,还提供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漫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独自去设计创作《环保手抄报》,结果交来的作品有好几幅出乎我的意料,很有创意。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我们都知道,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地理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他的看法和想法,要学会去理解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应该是讥笑;要学会去帮助别人更正错误,而不应该撒手不管,更不要取笑别人。并且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争辩局面。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地理课上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锻炼。课堂再也不死气沉沉的啦,学生在愉悦中获得了知识。

四、迎合时代步伐,引进激励机制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参与讨论、讲解、提问、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开展竞赛,一学期下来,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这种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其创新情感,锻炼了其创新能力。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很广泛,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和创意,思维比敏捷等等。如,我在讲世界地理的“欧洲西部”时,按以前的每班分个小组的情况,看哪个小组能找到更多的海、半岛、岛屿、海峡、山脉、河流等等,根据每组找到的速度和多少给予加分,各组派代表发言。顿时,教室里是热火朝天,此起彼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完全放开了。

五、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为多元综合评价

篇4

下面我仅从初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方法和策略等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异质互补,分组合作

实施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策略是合作学习能否有效的前提。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学习。首先,教师要适时调整分组策略。地理教师由于任教的班级多,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新组建的班级,开学伊始,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可采取前后桌四人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们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但这种小组合作,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因此在运用4~5周以后,应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灵活采取多种分组形式。

同桌式: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例如:要查“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就可以一位同学翻到中东地图,另外一位同学翻到亚洲分区图,可同时对比二者范围,答案直观明了。

并列式:对于几个平行并列的内容,让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开展小组间合作学习,然后在课堂上汇报,达到全班共同学习的目的。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种、语言和国际组织等内容的学习,采取并列式的分组,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辩论式: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人文地理部分的掌握,教材也相应增加了篇幅,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对人文地理的掌握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不同的观点分组,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人口的增长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和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等都是很好的辩论题目。这时的分组可以采取全班分两大组进行。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精心设计,互动合作

正确实施讨论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在讨论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设计小组活动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且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三、及时评价,调控合作

篇5

初中地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

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学会分类

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5、学会变图

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6、学会用图

① 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个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7、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

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②口诀记忆法。

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三、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四、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好地理同样也十分重要。

初中地理选择题解题步骤1.最重要的是扎实的地理知识(系统梳理知识、强化地理概念并把知识点落实到相关地图上)

2.要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

明确题干要求: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

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分析解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2)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

(3)多重条件:题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正确选项必须同时符合所有条件

掌握恰当的选择题做题方法就能帮助我们更加准确的找出正确选项,这不仅能让地理考试有一个好的开始,更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心里优势。

提高地理解题能力1、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条件。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

2、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 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 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

4、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必要的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通过对一些分析性、比较性、概括性、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和读图题、问答题的解答来进行综合分析训练,做到分类熟悉范例,理清分析思路,掌握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59-01

在初中阶段,学生有七八门课程要学,学生学习任务很重,有些学生把精力放在主科上,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而对其他课程不闻不问,甚至上课时也是如此。如地理这门课程,中考不考,所以他们认为学了也没用,而且还耽误时间,浪费精力,以至于完全放弃这门课程。这样一来,学校向老师要成绩,而学生又不学,这对于不教主科的老师来说确实是一大难题。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1、让学生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对中学生来说是个熟悉而又抽象的名词,特别是初一学生,只有让学生明白地理的特点及涉及的内容是什么,学习地理对各学科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学习地理对生活、对社会又有什么作用等等,学生才会有兴趣学习。在初一第一册地理教材中的前言部分,首先阐明“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即是这个道理。所以让学生明确中学地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重要。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如在讲长江一课时,播放学生熟悉的《长江之歌》,激起学生对中国的第一大河的无限眷恋和向往,想象着长江的雄伟气势,急于想去了解长江,为课文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讲澳门时,播放一段影视(过去的澳门和如今的澳门),结合一首《七子之歌》,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了解了澳门的过去和现在,同时让学生了解澳门的回归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澳门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为我们今天祖国繁荣昌盛而感到自豪。在看到这样的画面后,学生很想知道澳门的一些具体情况,带着这样的想法再去学习,学生就会很主动。创设这样的情境导入?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也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培养学习兴趣的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不断提高个人自身修养。除了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识,力求拓宽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博学多才的形象。在教学语言方面力求幽默风趣,教态得体自然,同时上课时充满激情并保持愉快的心情,用情绪感染学生。这样才会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2、尊重并关心学生。如: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不能当面批评指出,可间接指出如果从另一方面考虑是对的,但在这里不合适。这样一方面指出学生的不足,另一方面肯定了学生,学生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眼神的分配,不能仅盯住某个同学身上,而是恰当分配给每一个同学,让学生感觉到你肯定、关注他的目光。3、注意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如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课后一起游戏,相互交换qq等等都是促进师生关系的好途径。

4、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象、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电影,投影,幻灯片等多媒体软件激趣。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

5、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7

“合作性学习”是目前国内外许多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人人有责任,有分工的互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合作性学习方式能调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使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小组之间形成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动性,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使地理课堂教学趋于协调,达到高效。

为此,笔者对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性学习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将笔者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一、在教学中确定和把握住学生合作性学习的最佳时机

开展地理课堂的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教师的实际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盲目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课堂合作学习。笔者对内容简单、一目了然的部分,则让学生独立学习,作一般性了解;知识密集的内容,更需要精讲,因此对采取课堂合作学习的内容都是再三研究,慎重考虑。首先对确定的每一个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内容的都力争作为一个问题情境的选择,这个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一个新情境,他们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起步;其次,这个地理合作学习内容的表达易于学生通过言语来交流;还可以对一些值得争辩的地理问题通过合作竞赛的形式去解决。总之,地理合作学习必须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及地理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进行,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笔者做了重点探索。

1.在重点、难点处

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我们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2.在迷惑、混沌处

地理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我们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地理概念,加深理解。

3.在深化、拓展处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我们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灵感,形成独特的地理认知。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组建学生合作学习小组

开展地理学科的课堂合作性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分组种类和策略如下。

1.第一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基本做法: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地理学习小组。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地理学习任务和地理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课堂地理学习中主体能动性的发展。

2.第二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时,经常会出现一两个地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而地理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则默默无语,有的甚至开小差破坏地理课堂纪律的现象。因此,在课堂学习合作时,笔者视呈现地理问题的难易程度或类别,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

具体做法同样可按照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之间的相似性,由4~5人组成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地理学习小组。这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后进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地理学习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地理学习潜能,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这在异质组内也许无法体验到。

3.第三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具体做法:把4~6个异质组中能力弱的同学的座位相对集中,当他们与优等生的能力差距不大时,便可直接参加异质组活动,当发现他们在与别人合作出现困难时,这几个同学便组成一个临时小组,教师深入到这些同质组中,通过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地理学习任务。这样分组,既能保持异质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优势,又便于教师把握后进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及时降低地理学习要求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这充分保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态。

4.第四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在地理课堂合作学习中,笔者还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所讨论的地理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的兴趣不同,再加上学生的稳定性较差,对固定的合作伙伴或合作形式也会产生厌怠,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笔者有时灵活改变地理课堂合作小组的形式。如把对某一地理问题有兴趣的、地理观点一致的同学组成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或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课堂合作小组;还可以把好伙伴组成地理合作学习小组等等。

5.第五种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在地理课堂合作学习中,笔者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改变呆板的组合形式,还采取了随机组合。随机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然后教师要求手持“同花”的先组合成4个大组开展讨论;再将手持相同数字的组成小小组进行交流。这样由大组讨论到小组交流,使我们的学生得到的信息以及合作效果,远远超过以上几种组合形式。由此我还想到一些游戏活动的组合方式,如采取了按班内学生的学号编组,个位数同号的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先进行合作讨论,然后按十位数同号的重新组合再合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地理信息。

以上列举的5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采取的生生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合形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实际操作时,根据具体班内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灵活选择,使地理课堂合作学习达到了最佳效果,针对我校学生地理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较差、地理知识面不丰富、地理学习困难生较多的特点,笔者采取第一种和第三种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分组方式较多,取得的效果也最好;当然根据各实验班学生能力和水平的不同、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进行其他分组形式。通过不断的比较,选取最适合学生的分组形式,使学生愉快的进行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其地理学习能力,以使地理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合理分配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任务

在许多地理公开课中,笔者也经常看到课堂内出现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形式。但由于学生合作意识较差、合作技能较低,往往导致合作活动的形式主义。因此,开展地理课堂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学生课堂合作学习任务的分配。只有当学生明确了一定的任务后,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经过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根据需要,在组内适当地给学生分配任务。如,中低层的学生可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让他们宣读他们的记录结果,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培养他们地理合作学习的信心等等,能力强的学生集合组内研究成果,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能力强的同学则让他们讨论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样就能兼顾各层次学生参与合作性学习的愿望,激发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

当然视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可灵活设岗。每人一岗,定时轮换。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四、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强调师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的互动

我们强调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即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笔者在教学时,力争做到积极地旁观——学生学习时掌握各种情况,考虑指导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以活跃其思维,增强其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守纪,与人友好相处,和谐合作。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活动,作为活动主体的地理教师与学生必然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地理课堂互动。我们与学生的个别的课堂合作通常存在于提问与应答、要求与反应、评价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直接接触等过程中。它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我们对学生的情感倾向。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则主要发生在课堂教学秩序的建立(组织教学)、课堂讲授(讲、听、记、思)、课堂提问(师生可互为提问主体)、课堂评价的过程之中。地理课堂上师生合作的顺利进行使我们心情愉快,发挥起来自由洒脱,游刃有余,对学生的评价偏高趋好,这反过来使学生心情舒坦,思维开阔,会主动自觉地服从教师的指挥,回答提问,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乐学的心理倾向,提高学习效果。

五、实施地理课堂中学生合作性学习的几种有效策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比较现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现状的基础上,笔者经过研究和实践认为如下基本模式是适合我校地理课堂教学实际的有效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1.创设地理教学情景,呈现问题

这是我校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笔者首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呈现地理问题,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地理学习的目标。

2.课堂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根据所呈现地理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地理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加以调控,对一些普遍地理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地理材料、或地理观点),帮助学生解疑。

4.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对同一地理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合作研讨是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际展开讨论、交流,使人人都能贡献思维成果。

总之,笔者通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地理课堂中采取合作性学习的模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我们教师一味的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高效模式。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产生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模式。在课堂上使地理学习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提高了各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体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大大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在地理新课标的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这也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最终目的。地理素养是“活跃的、负责任的”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因此,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地理素养的内涵与特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呢?我们课题组根据我国和农村目前现状进行课题研究后认为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农村学生地理素养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2]

二、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取地理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 ,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 ,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 全面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主题项目为载体来选择展开的,因而地理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就变成了对课题或主题项目的选择和组织。在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因此,开发有意义的课题,建立课题库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乡土地理为课题背景)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较熟悉的家乡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要用到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知识,或者是家乡的人口、工业、农业、居民区的分布等人文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会更加直观且有助于他们掌握家乡相应的地理科学知识。如家乡出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规律等地理科学知识。

2..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让初中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入手根据家乡实际情况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与家乡有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定位、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与概括、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等地理科学能力。[3]

3.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乡土地理课题让初中学生利用地理科学方法对家乡的地理进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地理科学方法。

4.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品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乡土地理研究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初中学生在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实践,不迷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的地理科学品质。

5.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形成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家乡的地理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形成正确的地理科学意识。[4]

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地理技术素养的培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对家乡存在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防治技术的了解。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的提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我们课题组在经过两年左右的课题研究后发现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地理素养要比没有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要高。具体表现在学生表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强等。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等。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5]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人民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篇9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体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通常所采用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包括动手操作、社会实践和情景体验法。

(一)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学习地理知识。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操作程序尽量简单化,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可以有安全隐患,并要将操作的内容与地理知识内容紧密相关。比如环境和资源的地理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矿产资源。在教材中有会图片显示由于资源过度开采而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水资源严重污染等等。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现象,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寻找图片所在位置,也可以让学生拼图,以使学生对于各地的自然特点印象深刻。

(二)社会实践。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强

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观察各种地理现象来体会地理教学内容,并引发各种思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不断地从社会体验中积累地理知识,以促进学会的学习和成长。具体而言,社会实践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可以采用社会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参观法两种方法。

1.社会调查访谈。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社会调查访问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探究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要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社会调查访谈是体验式学习中较为有效的途径。

2.实地考察参观法。为了培养学生实地考察的能力,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某地区的自然风光,并深入了解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工农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各方面因素而造成的环保问题等等,不但增强了学生对于地区的了解,还会在头脑中形成该地区未来发展设想的蓝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课堂情景的体验式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最为常用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学生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积极此参与到情境当中,体验地理内容并参与其中。

1.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角色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以通过体验地理问题提高学生思考力。学生很快地就会进入到角色当中,通过体验情境中的乐趣,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积极主动地对于未知的问题一探究竟。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初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上虽然已经实施了改革,以图文并茂的编写形式为主,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这些地理知识仍然很抽象,要以形象思维理解这些地理知识依然很困难。诸如,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特点,不同的地区依赖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会自然景观各异、文化背景不同。比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风土人情的研究,就需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的画面,相应的背景音乐等等,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将初中学生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抽象的教材内容以声像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在虚拟却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使得对于地理学习的态度发生改变,不再认为学习地理是一种负担,而是可以轻松愉快地度过。这种生动而形象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富有真实感,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地理教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相衔接的[1]。但目前大多数省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初三不开设地理课,使得中学地理教学在初二和高一之间出现了一个断档期,这增加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难度,降低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并进行有效的衔接是中学地理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差异

1.教学内容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总体定位为区域地理,这是考虑到区域知识相对简单,可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分析和较抽象的理论探究,又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有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地”,主要介绍“是什么”和“有什么”,即重点介绍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社会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其课程不在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内容体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结构和地理学的基本思想。高中地理教学侧重点是“理”主要介绍“为什么”,即在介绍地理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地理过程、归纳地理规律和成因。

2.教法和学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少,每周两个课时,课时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以及训练地理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提高,课时量紧张,每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多采用讲授法,重在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

此外,学习方法上也有差异。初中地理通常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识记,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或反复练习强化,不注重理解,归纳和运用。进入高中之后,地理课程的学习需要求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已不能适用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二.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1.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地理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准确把握学情是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础。初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双方的教学和学生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进入初中地理课堂进行听课和评课,参加初二的地理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了解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有所不同,教学水平更是层次不齐,所以高中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地理水平测验、问卷调查、统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谈话等方式,对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地理学习兴趣和态度,以及地理思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归类,及时找出学生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基础知识上的漏洞,并且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制定实施相应的补救措施,对部分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初高中地理教材,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中的地球与地图以及和区域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地理课程基本是“零基础”,所以高中教师必须研读初高中地理教材,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点,进行及时的补救。但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与堆砌[3],也不是将初中地理知识重复一遍,必须是有机的结合。由于课时量有限,单独利用几周时间来复习初中地理知识显然不可行。借助导学案,衔接巩固基础知识是一个可行有效的方法。新课之前,找出需要补充的初中地理知识,精心设计衔接内容,并将衔接内容与导学案相结合,以自主预习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初中地理教材就可以自主复习本节课所要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为学习新知识铺设一个过渡的台阶,减缓“坡度”,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例如在高一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地理中已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经纬线、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昼夜交替等知识点,设计成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要求学生在新课前完成。

3.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不作为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在多数初中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部分初中甚至没有专业地理任课教师,即使有专业的地理教师任课,也经常被被数学、英语等大家眼中的“主课”占据着。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会沿袭了以前的观念,把地理看作是一门“副科”,不重视地理的学习。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正确看待初中地理课程、端正教与学的态度,这是有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初中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地理教师,合理安排地理课时,优化地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地理教师应研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认识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把学科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统一起来,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丰富学生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兴趣进行了研究。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初中地理的教学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听讲”并记忆知识点,积极性无法得到调动。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就得不到激发。大多数教师通常依靠书本或教学材料进行讲解,很少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地理的重视不够,学生兴趣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在我国大部分初中,地理学科仍然被看作“副科”,得不到有效重视。大多学校地理学科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就得赶进度,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有的学校仅有的两个课时甚至都被“主科”霸占,这严重影响了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发展。

(三)教师文化素质偏低,不能进行教学的创新

由于我国一些偏远地区教师人才缺乏,为了进行地理科目教学,学校就从其他学科教师中抽调,或者干脆雇佣临时教师,这都严重影响了地理科目教学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教师文化素质偏低,也就不能够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无法得到提高。

二、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内容

情境的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初中地理教学应该使用的方法。比如在讲解经纬线时,我问学生,“如果我要去家访,你们会怎么告诉我地点呢?”学生都争抢着说:“根据道路名称和标志性建筑物。”然后我又问:“那要是老师在沙漠或大海里迷路了呢?”这时候学生们就开始思考了,我由此自然地引出了经纬线的内容。这种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引出教学内容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思考和活跃的氛围里感受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加深记忆和理解

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地理知识和了解地理现象是培养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另外一种方法。在课堂上如果只是讲解课本知识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而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讲解“认识地球”这一课时,我和同学们一块用乒乓球和细铁丝来制作地球仪,并让他们在上面画出经纬线,重点标出赤道、两极、南北回归线。通过动手制作,学生们的知识记忆和理解普遍比较扎实,而且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提高了。再如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节时,如果机械地让学生记忆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就会使他们感到乏味,而且记忆效果很差。认识到这一点,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把省级行政区都一个个剪下来,在剪的过程中记忆,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交流,然后进行拼图比赛,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探究式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有效沟通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的协作式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导向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以两种主要形式进行说明:

1.寓教于乐的角色扮演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容的编排,指导学生把相关内容转化为相应角色,由他们进行扮演,从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在讲解“地球运动”这一节时,我提前让学生对课程进行了编排,选出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他们的表演,所有同学都能够形象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相关现象,学生们在玩乐的过程中掌握了地理相关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角色扮演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促进了他们地理知识的学习。

2.“百家争鸣”的讨论课

讨论课是把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专门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兴趣也得以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初中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兴趣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12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和建议

1.深入研究和把握新课标教材内容

中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知识框架一脉相承,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也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实现中学地理课程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抓住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点。在高中地理教学前,可以先带领学生有系统、有重点地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为学生接触和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统一起来,要注重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地理学习的热情和持续性。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把控,有效降低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相比于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学校具备空间思维能力、读图析图能力以及理解记忆能力等。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学要把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首先,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读图析图训练,增强学生从地理图像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其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对有关地理问题进行分析、描述和探讨。然后,还要强化对高中生的理解记忆能力的训练,摆脱初中阶段养成的依赖形象思维与机械记忆的习惯,引导学生使用抽象思维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理论进行理解型记忆和应用。此外,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适时点拨,帮助其减少负担,增强学习信心。

篇13

一、管理上的衔接

⑴ 加强初中和高中的整合促进教学衔接

初中和高中分设,给教学衔接带来一定障碍。基于这一原因考虑,可打破初中与高中的严格界限,实行初中与高中的整合,即打破初高中的行政界线取消以中考来检验学生的做法,统一协调教学工作的模式,把“六年”看作一个整体,树立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充分利用不参加中考的有利条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调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在初中就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表述能力、思维活动能力,把为高中学习打基础作为重要目标。这样必然能提高高中的学习效率,从根源上解决初高中衔接。

⑵ 把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改革高中地理毕业评价方式

要做好初高中衔接,应尽量保证地理教育的持续性,建议在义务教育九年级也开设地理课。改进原有的地理只是在初二会考而不受重视的考试评价方式,将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初中地理,使学生确实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初高中教育分离这一问题,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初高中间的联系,要积极沟通,互通有无。高中地理教师要了解初中教学,掌握学生情况,初中地理教师也要关心高中的教学。

⑶ 教育教研部门应加强培训和教学研究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初高中学校应经常组织教育培训,强化教学衔接思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面对新课标这一新事物,教师更应摒弃旧的传统思想,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培训交流能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教学衔接。同时,教研部门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组织学校进行教学衔接研究,为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不断完善教学实践,将教学衔接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衔接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效果。加强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提高自我素质,加强教师教学衔接水平。要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具备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明确衔接知识点,把握学生的特点,确实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教学的有效衔接。

⑴ 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能否顺利地完成。所以教师必须强化自觉衔接意识,把教育衔接工作当成一个常态的教学任务实施下去,初中教师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熟悉高中教学,尽量完成课标要求,为高中奠定基础;高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教学生原有基础、学习和心理状况都要掌握,以便因材施教。

⑵ 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为做到地理衔接教学有效地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所教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要了解高初中的课标和教材。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需要教师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新课标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又要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高屋建瓴,在研究初高中课标和教材的变化,调查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认真做好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做好知识衔接,全面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知己知彼”,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讲到哪种程度,学生掌握情况如何,用不用再加深和拓宽,并结合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通过研究课标和教材,教师应把高中教学所需的初中地理缺失的知识点做出归纳,以便指导初高中教学。例如在初中的地球和地图部分,缺少对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地轴倾斜的角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知识点。

⑶ 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