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

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课程建设现状及其进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3.3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覆盖面

课程内容设置关乎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造与完善及知识创新应用能力[12]。美国研究生课程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究知识、发现新问题[13]。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资料表明,美国有26所医学院校完全彻底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或实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或实行人体器官系统模式,或实行整合模块化课程,或实行社区基础模式,或实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课程名称和设置已与传统名称大不一样[14],大致可以分为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15]。我国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6]。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开设量比较充足,但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和各专业课程涉及的前沿进展则并不能完全满足开展科学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框架,公共课程的设置上除政治理论、英语外,还应开设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性、方法类课程,通过研究方法的系统学习使他们学会如何做研究[17],核心课程应突出研究生开展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所应具备的交叉知识和前沿进展,专业课程要有本领域发展起源、历史、现状及最新研究的知识和技术,选修课程则实行开放性选修策略,体现宽泛而自由的原则,研究生可结合自主学习和科学兴趣选修。

3.4 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框架

当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领域而是从其他学科中寻求突破思路,获得创新灵感[18]。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储备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颈的主力军,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研究生必须要做到能够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深度和实现创新不落伍。在美国医学高校,普遍为研究生开设了一门跨学科的核心课程,如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基础》[19],研究生入学后通过高强度集中学习,很快能够掌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打破以学科开设课程的壁垒界限,开设跨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核心课程,为学生构建必备的知识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基本知识、前沿进展和实验技术,促进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开拓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灵感。

3.5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作为影响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20]。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高强度课程教学始终作为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提供大量专业课程供研究生选修,导师也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可采取高强度集中教学,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可以讲座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为主,辅以前沿问题、重难点问题和学术争鸣问题为选题的探究式研讨。同时,还应举办各层次和类型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研究生创新论坛和暑期学校等系列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和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21-24]。

学位课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最基本的环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知识的教学内容,辅以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构建开展科学研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玲,刘芳,李忠.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刘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J].中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医学科技发展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孙俊华.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红旗.基于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背景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5-6.

[9] 陈h,翟月.21世纪以来世界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张三强.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刘斯伟,许烨婧.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6):105-111.

[13] 马舜,陈工.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及其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16(2):94-99.

[14] 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吕媛.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6):20-25,112.

[17] 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莹,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涛,罗长坤,黄国琼,等.中美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66-469.

[20] 李泽.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的LPC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推广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6):16.

[21] 王苹,唐燕.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书,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医基础研究对研究生实施PBL教学[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4):113-115,119.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工科院校,近年来,在“质量工程”项目的引导下,制定了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起点,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一、教学团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的教学团队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1-5],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校级教学团队为例,总结如下:

(1)教学团队的形成机制和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现有的教学团队主要还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的,教研室主任在学院的领导下,负责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职责,教学目标或任务是上传下达的方式,削弱了教学团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建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的管理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造成团队无活力,形同虚设。

(2)教学团队的协同效应和凝聚力欠缺。

按专业化教学需要划分的相对稳定的院系等组织实体,无形中抑制了教师在学校内部的自由流动,阻碍了教师实现跨系部的自由组合,不利于教师团队效应的形成。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以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成员间的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缺乏团队的凝聚力。

(3)教学团队的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带头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共14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可见,该教学团队从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上看不尽合理。同时,团队中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水平教师缺乏,影响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现行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如何突破教学组织管理体制障碍,推进师资队伍优化,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已成为我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着力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设校级教学团队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提出了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课程建设对教学团队的作用

作为教学工作中最基本要素的课程建设,是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学校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多方因素积极联动的结果。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则是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2,4,7]。

首先,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锤炼优化,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教材的编写和完善,无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只有组织起一支队伍,且长期坚持不懈,协同奋战,不断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才能使课程建设取得长足的进展[6-8]。这个漫长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真正以教书育人为自己的天职,在课程建设上作大力度的投入。

其次,要建立一支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也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才能得以实现。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也应具有合理的梯队性。是否具有这样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不仅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近年来,与迅速发展的本科生规模相比较,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速度与投入显然滞后得多,本科教学工作大多数由中青年教师承担,中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缺乏教学经验和技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要通过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补充,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最终造就一大批名师、名教授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师资队伍[,5-7]。

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建设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已得到各高校的广泛关注。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以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为出发点,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点,把课程建设作为载体,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使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组合,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进而促进学校的教学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以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6-7]

(1)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团队建设

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社会为导向,成果进教学” 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以打造精品课程为龙头,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为重点。让科研走入课堂,将成果引进教学。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调整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重视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考核。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搭建网上教学信息平台,拓宽教学互动渠道,力争在3年内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3-4门校级精品课程,以此示范和带动专业课程教学,建立起完整的、教学内容先进和特色鲜明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一步更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正确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目标,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建立多层次、多模式、高效、开放的专业教学体系。

(2) 以教材建设促进团队建设

现有的专业课教材除少数有所革新外,多数则照搬,有的甚至是20世纪50、60年代的教材,存在着严重的老化和滞后性,这样,势必在知识更新、面向市场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均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因此,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使用精品教材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组织机制专业教研室老师,立足于机械制造专业方向,结合科研项目,突出专业特色,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为目标,在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专业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加强“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材建设。力争在3年内主、参编教材2-3部,完成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验实训教材和指导书3-4部。

(3)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研究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明确的教改思路:师德教育与业务并重,教学与科研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注重将教学改革和研究同地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地方企业形成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所特有的环境和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强化实践、理论教学新概念,注重科研对教学的带动作用,科研和产业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更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专业建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开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监控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增强办学活力,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和管理机制。

(4)加强学术交流,扩展视野,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

开展教师知识更新与拓宽的培训。特别要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内部培训,制定培养计划,由教授和教学骨干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扶持、奖励青年教师进行学科和教学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以精品课程为依托,以教研课题为载体,以教学创新为突破,以网络资源为平台,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活动,对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深入课堂听、评课,督促他们读书学习,勤做科研,在教学创新、科研立项和论文撰写上予以指导,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到全国重点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以课程建设促进团队建设的特色

(1)以课程为载体,以团队为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为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协作。通过团队合作,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以教师为对象,以学生为目的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不断优化使教师能够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不断推进教学体制、教材建设、教学法、教学手段的革新,从而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SQRL077),安徽工程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08YQ030zd)。

[参考文献]

[1]韩映丽.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特色化建设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1(2):157-159.

[2]付义.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24-25.

[3]曹源文.加强工程机械教学团队的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3-105.

[4]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5]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30.

篇3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一直以来,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都是美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我国高校开设中国画教学课程,为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然而近年来,中国画的教育阻力明显增加,发展履步维艰,年轻一代人从业人数越来越少,很有“后继少人”的意味,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对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中国画教育相关的研究迫在眉睫。

一、大学中国画教学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画教学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大学生。在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对的、较为深刻的了解,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因此,其对中国画理论也会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观点。而中国画的教学会进一步地深入。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中国画教学进展缓慢,且受到了一定阻力。

(一)中国古代文史哲知识的欠缺阻碍了中国画教学的进展

一个民族的传统就是这个民族的世界观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画学习的基础,而中国古代哲学又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也要求学生必须要对其有很好的掌握。中国画的传统理念是以中华民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并在长久的发展历史中得到了传承和完善。中国的哲学思想主要有道、佛、儒这三家,其中尤以道家的哲学思想最为完善,且具有崇尚自然、融合自然、“天人合一”等特点,它主张将人与自然作为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体,对于艺术境界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①。但是目前高校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忽视了对中国画哲学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难以从中国哲学、宗教等角度来对中国画传统进行透析,无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因此也就无法引导学生体味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与中国画的艺术精神相违背。

(二)西方文化给中国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都开始具有国际化的特点。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我们一直在宣传文化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这一文化理念,但是由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因此在很多方面的融合中都出现了矛盾和冲突,对中国画的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②。

二、大学中国画教学的创新改革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中国画教学体系

虽然中国画教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再加上起步时间比较晚,因此在实施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新时期,我们要对中国画的教学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中国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注重中国文史方面的知识传授,同时还要注重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识传授,使学生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上对中国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中国画的内涵③;第二,重视中国画教学中的书法课教学。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书法,与此同时,书法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绘画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也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④。通过书法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有更多的绘画实践机会,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绘画能力。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中国画教学质量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方法有很多种,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国画教学也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这一先进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国学网站资源进行利用,并鼓励学生对中国画绘画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更加深一层次的探究和体味,对其中存在的绘画理论和哲学理论进行研究,当遇到问题时要积极地将其提出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画教学活动的展开,同时还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思想、知识等共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欣赏能力⑤。

结语

总的来说,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文化瑰宝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基础。中国画的艺术规律、风格特点以及表现方法都体现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新时期,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在今后的大学教学中必须要对中国文化对中国画教学所起的基础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绘画技法和绘画理论”的教授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将西洋文化、西洋绘画理论与中国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画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中国画教学达到效益最大化。

注释:

①刘娟.继承传统,提升内涵--议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中国画课程的必要性[J].学园,2013(26):15-16.

②刘广绵.对艺术类中国画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19):188.

③隋春艳.关于高校中国画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16):259-260.

篇4

2.论多元方法论框架下的计量经济学观

3.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4.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

5.观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望大数据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

6.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7.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8.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

9.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

10.计量经济学中的潜变量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考察

11.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2.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

13.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14.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

15.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

16.中长期负荷预测的计量经济学与系统动力学组合模型

17.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18.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应用

19.基于WinBUGS软件的贝叶斯计量经济学

20.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

21.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22.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

23.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24.国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回顾、进展与述评

25.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

2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教改方案研究

27.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28.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

29.健康计量经济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在我国卫生领域的应用展望

30.关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1.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32.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3.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34.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

35.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

36.我国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37.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

38.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39.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40.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之路

41.基于计量经济学的陕西省建筑企业经济分析

42.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43.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批判与超越

44.关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45.论PBL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各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

46.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

47.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

48.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

49.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50.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51.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研究

52.省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及其决定因素——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

53.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

54.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文献计量分析

55.打破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迷思

5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57.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58.《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最小二乘法”的教学方案研究

59.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辅助理解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设计的两个实例

60.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61.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性

62.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

63.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整合

64.财经类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65.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

66.《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三维”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

67.对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68.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以三亚学院国贸专业为例

69.诺贝尔经济学奖、计量经济学与现代贝叶斯方法

70.我国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与探索

71.计量经济学高级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体系研究

72.从本科毕业论文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方向

73.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74.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视角下的线性回归模型——再议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

75.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汇率预测的综述

76.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7.论大学本科教育中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78.关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

79.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80.基于“学、拓、化”架构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

81.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文献可视化分析看计量经济学的演进

82.《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

83.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探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

84.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非均值模型:一个方法论角度的理论综述

85.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86.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87.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88.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

89.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90.合约计量经济学研究综述

91.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新思考

92.计量经济学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

9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94.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简述现代计量经济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96.关于案例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

97.结合应用软件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初探

篇5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分析,并且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从而使学生们有效的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简单阐述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意义,同时,将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与对策。[1]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的作用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领域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培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相关院校教育活动的重点目标。虽然传统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相关内容传授于学生,但是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性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使得学生毕业后鲜有人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下的人才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仅要提高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即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还需要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满足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就能够很好的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使学生们具备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综合素质以及主观能动性也得以显著提高。[2]

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课时严重不足

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为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共三篇,包括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共计35章节,课时的安排为36至72学时,课时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关于医学微生物与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而较短的授课时间势必限制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但是,如果增加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则会影响其他课程正常开展。因此,只有对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时间以及其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优化,才能有效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3]

2.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该课程常见教学模式是由任课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按照相关实验课计划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课程本身较为抽象晦涩,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甚至课后不愿意主动复习,并且对理论知识不进行深入思考,以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质量呈直线下降趋势。同时,在开展实验课程活动中,学生们因没有全面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束手无措,甚至有些学生对实验的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均不明确,严重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及水平。[4]

三、应对策略

1.根据专业学科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为一本教材,由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两部分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免疫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其作为独立学科已逐渐渗透于其他学科领域,与此同时,免疫学原理、免疫实验技术逐渐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当今的医学微生物免疫学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加之授课时间严重不足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在不影响其他学科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传授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及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与优化,从而使学生们既能够了解免疫学研究的新进展,又能够提高其专业水平。微生物部分,可将微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医学微生物的分类进行系统的概述,合理的删减微生物学各论内容,从而实现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概述性、综合性目的。同时,教学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微生物的免疫性、致病性与防治原则的讲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5]

2.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相关规定,以培养学生们主观能动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为教学重心,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方式作用于课堂活动。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设立一个研究题目,然后指导学生2-3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自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或者图书馆文献来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然后对所搜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合汇集,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以论述或PPT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公开答辩。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将其中发现的问题指出并帮助学生们改正。此方法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而且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6]

四、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的学生交际能力以及探索问题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与推广,必将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董艳芬,梁燕玲,孟金兰,邢德刚.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7(11):48-50.

[2]张宇燕,杨洁红,黄燕芬.研究性学习在中医院校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6(12):77-79.

[3]刘爽,魏巍,朱金玲,张金波,张淑红,杨昕艳,吴祥红,王英敏,姚海涛.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8(10):45-4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