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学习课件

高中学习课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学习课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学习课件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策略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和情感的三维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实现高效课堂需要教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制定三维目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要定期检测教学效果,实时跟进。

一、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首先是指课堂教学效率,效率并不是速度的追求,单纯地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灌输知识并不是效率,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吸收并且会运用课堂所学内容,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进一步拓展课堂。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给学生播放和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帮助理解,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效课堂不仅仅指化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符合素质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例如,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著名人物的事迹鼓舞学生,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终身学习的精神伴随学生。

二、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1.有效备课

实现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教师备好课,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思路的逻辑性。首先要明确化学知识目标,根据目标对课本教材进一步加工,根据学生化学知识结构情况安排习题,确保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提高知识和解题技能。其次,教师要清晰教学方法目标。知识怎样教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让学生明确重难点。最后,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好课前知识和实验的准备,借助网络准备化学相关的内容,制作好课件,灵活处理课堂突况。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创设化学课堂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化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运用知识学习的同化和顺应的理论,提高学生自我改造和重组,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乐于掌握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结合当前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核素、同位素和元素的关系时,学生往往感觉力不从心,教师可以运用类比的方式,例如,××班级是一个整体,其中每个学生的共性就是他们都是××班级的学生,那么××班级被称为一种元素(就是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虽然大家在这一方面有共性,但是每个学生又有自己不同的名字,每个学生可以说是一种核素(也就是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每个学生之间关系如同同位素。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系列关系。在日常的化学课堂中,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激起W生心理认知的冲突。

3.关注高中生的需求

高中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弄明白学生的需要,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这样能够建立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提高课堂合作的默契,高效课堂的构建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虽然高中教育重视学生的升学率,但是快乐学习效率更高,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记忆元素周期表,每天抄写,枯燥记忆,虽然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是真正使用的时候灵活性不强,更不用说举一反三,将知识融会贯通。实际上,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说唱元素周期表,既能留下深刻印象,又能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

4.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优秀的教师不仅仅会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堂中,教师要转变传统领导者的角色,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根据教师的学习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相长,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很多实践证明,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课堂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实践的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师相互合作,在化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学习知识,提高对知识运用的灵活性,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

[1]欧卫强.新课改要求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9).

篇2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到了高中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计算机课程更应该加强。学生们大多数对于计算机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学习压力较大,作为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

一、关于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学习内容教学时设定一种教学场景,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活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成绩。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教师要联系日常的生活,设计出合适的场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切勿设计的场景内容华而不实,看着挺丰富,花样也很多可是里面没有实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能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很高,学习氛围也很活跃,但是对于没有达到知识要求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课程设计也是失败的。所以在进行课程情境设计时,教师要按实际出发,把握好尺度,以学好知识为依据,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高中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情境构建的要点

(一)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兴趣更是学习的动力,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现在电脑的普及,大多数的家庭中都有电脑,学生们大多数也能进行电脑的简单操作,但是对于对数学生来说,利用电脑的大多数时间不是在玩游戏就是在看影片,真正运用电脑的操作技能的很少。

高中的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电脑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学生们一般不愿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计算机的学习中,因此教师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的安排课堂结构,采用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投入到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对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可以编成容易上口的顺口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化。

(二)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文化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讲的再精彩,学生不能掌握也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案例。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参与学习,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更深层次的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采用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与教师一起进行课堂活动,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情境,在课堂开始时先抛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性,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答案要点,教师最后再总结说明,这样的学习过程及学习要点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学生的记忆就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也就变得更加牢固。

(三)采用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师一人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听讲,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是不能完全的掌握的,有的学生看着在很认真的听讲,其实可能已经在开小差,对于教师讲的内容一点也没有听进去,有的学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学习一点也不用心,这样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这也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只有一人,只能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式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提问也只能是针对个别学生,很难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掌握教师很难把握清楚。计算机又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章节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如果前面的章节学习的不好,后面的知识肯定会受影响,所以应保证每个学生都很好的掌握知识,不掉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场景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性,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对每个学生都赋予一定的责任,例如有的学生是小组长,有的是资料员,有的是记录员等等。这样就可以保证没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提高学习效率。

篇3

多媒体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它能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符号、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也能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且提供强大的图形交互和窗互操作,使人们能通过十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多媒体信息的显示。高中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复杂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许多数学问题的比较枯燥、乏味、难懂。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引入,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极好的帮助。

一、高中数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1)运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更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由被动到主动,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呈现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直接轻松地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因而要求在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化。

(3)运用多媒体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计算机,尤其是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由传统教学中的以听教师讲课为主,转变为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形式上,也由过去单纯的在教室里听讲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听讲座、协作学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式。

(4)运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

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减负提素”的目的。

(5)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准备的题目书写在黑板上,而且在板书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板书的位置有限,尤其是对于数学教学,往往是需要书写好几黑板,从而导致有些板书的内容将在课堂上被擦除,学生为了能够在课后对某些知识加以吸收和消化,必须大抄特抄,整堂课的时间大部分浪费在抄写的过程中,对课堂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实物投影,清晰明了地将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利用多媒体可以重复利用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回顾,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数学CAI课件,可以增大教学容量,繁杂、重复性的课堂教学交给计算机去完成,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自由传输,使教育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性的劳动。

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几大误区

(1)恰当地追求它的“外在美”,忽视它的“内在美”。忽视对教学的干扰。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学生无法看清字幕;课前就是一段躁人的音乐,似乎是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是扰乱了学生思维。数学课必须实在,落到实处,不能讲究华丽的外表。

(2)重视演示现象,说明问题,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往往注重演示过程,而没有指出数学方法、贯穿数学思想。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做题。

(3)重视课堂的“教”,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上课就会象看电影一样,只看屏幕,不看老师。使双边的活动更少。

(4)不能以计算机代替教师,教师的作用不可削弱。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教学,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有机组织、对教学内容的灵活把握、对反馈情况的迅速反应、对课堂组织形式的妥善处置等都是任何计算机所不能代替的。

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4

高中物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全体高中生的科学素养,如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所有的学科一样,学生运用知识规律去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对所运用的知识规律本身有一个清晰、全面、深入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这样的课件参与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有趣、形象的学习内容和画面,让学生在真正参与中受益。

例如,在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这一节中,教师可以用动画演示波的形成和传播时的动态过程,在这里绳子被分成无数个有相互作用的质点,用不同颜色的小球来表示,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一个小球波源振动起来时,就带动和它相邻的小球质点振动,这个小球又带动和它相邻的质点振动,这样质点依次振动起来波就由近及远地传播开来,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波向前传播时每一个质点都不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二、教学形式丰富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物理课程是一门重理性、重逻辑的学科,在高中物理的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师简单的讲解和分析,对学生来说,其思维想象以及思考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和辅助,带给学生无限的可能。

例如,楞次定律的小动画一定要在实验演示进行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己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感到模糊有疑问时再用课件显示原磁场的磁感线穿过某个面的磁通量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等一系列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变化的物理过程,会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思路立刻清晰起来。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随着信息化在教育中的发展和渗透,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方式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模式,在资源共享的现在社会,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成为了教师广泛关注的教学模式。

1 信息技术教学使用微课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微课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知识。微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精心设计和录制的视频来进行学习的。在这种学习环境下,使教师摆脱了大量的知识灌输,学生从枯燥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微课教学中,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在进行微课教学时比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优势。在进行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把学习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学习,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再次观看视频。运用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对重难点的重复讲解,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材内容的探究。

2 微课在实践中对教学和学生起到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微课教学是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既可以选择在课堂教学时使用微课,也可以在课后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开拓学生视野时进行使用。

2.1 微课为实现分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和具备一定能力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相同,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获得提高,教师就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通过分层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使他们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学习“表格数据处理”时,由于知识含量大,要让所有的学生在几个课时的学习中都能熟练的掌握数据的计算、数据的筛选、数据的排序、数据的分类汇总较难实现。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速度较慢,如果对学生安排相同的学习任务,会让他们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所以,教师把数据处理中的重点知识制作成微视频,并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层次的学习任务,让他们能通过对微视频的探究,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对没有掌握的知识不敢大胆地问教师和学生,如果一个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彻,就会对他们以后的信息技术学生造成影响,长期下来,就会让这些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并且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微课教学中,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探究微视频来使知识讲解重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压力,能使他们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2.2 微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要使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并通过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运用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结合创新思维的发展来独立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根据高中生的兴趣和心理发展进行微课设计和选择,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在学生主动探索下,他们不再只是模仿教师的操作,而是通过自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进行知识构建,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在教学“编辑幻灯片”这一章的内容时,由于知识点较多,在进行操作时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很重要,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幻灯片编辑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会不断地重复地问教师相同的问题,使教师没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制作情况,一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尽,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却不高。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能大大地节省回答学生问题的时间,学生主动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来操作,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制作关于小鸭子的幻灯片,动画效果,并把幻灯片的制作方法和动画效果的操作制作成了微视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主动观看微视频,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微课能高效再现操作细节,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内容中操作技能占很大的比重,在进行操作教学时,由于操作过程是连贯的,需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高度的注意力,如果其中一个步骤没有掌握,那么后面的操作就会全部失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操作时讲解的步骤较多,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这就使他们进行自主操作的积极性降低。在微课教学中,学生能关注自己没有理解的部分,进行重复观看,在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最终掌握操作技能。

3 对信息技术微课的探索

篇6

当前新课改对高中美术课程所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拓展美术视野”“满足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讲究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培养学习能力”等。而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怎样实现新的发展与创新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现现行的美术鉴赏课程大多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而且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大多占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以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也大打折扣。因为,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自主欣赏的能力出发,有效拓展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发掘美术鉴赏课的真正价值。

一、精选教学内容,从中西方文化经典中汲取教学精华

为了保障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所教的内容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结合教材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学设备以及教具等,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够符合当代文化环境下青少年的审美标准,能够彰显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文化就给当代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开展美术鉴赏课时,教师完全可以从中国的美术作品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书法的艺术来领悟中国画中关于线条的力度、美感和格调等的鉴赏。教师也可以结合诗歌中的“意境”来引导学生体验传统绘画作品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艺术特征。通过实施多样化的鉴赏手段,能够给学生带来生动形象的审美体验。

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鉴于西方美术本身是一个较为庞大、复杂的艺术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西方艺术作品时,不必过分贪求数量的广而杂,也不必过度追求形式的花哨和视觉效果的强烈冲击;而是应该精选富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向学生提供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的基本信息,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以人美版高一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出示罗丹的《欧米艾尔》和《行走的人》等作品,让学生阐述各自对这些作品的心灵体验和审美震撼,并用自己的话总结这些作品代表着一种怎样的美感?由此引入教学课题,漂亮、好看一定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这种区别于传统审美艺术的教学内容,必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审美标准的看法。

二、创新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不断普及,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黑板板书改为课件展示,而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空间更是给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能够自由分享美术鉴赏方面的观点和看法等。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和欣赏的艺术作品,对课本中有限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拓展等。教师也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的音频和视频功能,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更快地步入艺术世界中,并且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欣赏艺术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建立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和学生一起分享美术鉴赏的相关文章、视频资料等,让学生离开课堂之后也能和教师保持鉴赏学习上的密切交流。

以人美版高一全册第8课《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为例,本课是一堂美术鉴赏的理论概说课程,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以及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角度等。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出示中国古代画家马远和夏圭的作品,让学生充当临时的艺术评论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艺术判断,并且将明代皇帝的观点和学生的看法进行对比,以此说明美术鉴赏的角度存在差异性。

又如,在讲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正身处七八十年代,进而深入理解罗中立的《父亲》所创作的意蕴内涵,明白这幅油画的真正艺术价值。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的探究作业,让学生选取一幅比较具有年代感的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对作品展开鉴赏,并且将自己的鉴赏语言发表在师生交流的平台上,和大家共同分享。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要想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就应该从教师的角度精选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中西方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要求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在鉴赏课堂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艺术鉴赏的观点和看法等。

篇7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有效实践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教学活动安排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内容有:① 自我定向。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 自我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③ 自我评价。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与调节。④ 自我调控。面对学习目标能寻找学习差距,考虑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 自我激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下面是高中欣赏课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教学设计,从中可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教学目标】

① 认知目标:欣赏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 ②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作画的背景,感受作品传达给我们一种沉重、同情、忧虑感。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 重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② 难点: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

① 教师准备:欣赏课件;②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俄罗斯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重点了解画家列宾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① 体验:对作品进行造型、构图、色彩、肌理、线条等画面形成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②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课件演示中、在体现主题的背景音乐下,静静地欣赏名画,感悟作品的美。

(3)新授。① 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② 理解:推测美术作品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③ 教师提问: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④ 评价:判断出作品的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等。⑤ 教师提问: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

(4)小结。教师对作品做出较为恰当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讲解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和肯定,以肯定的态度对学生的感受作出积极的回应。

四、延伸活动

学生欣赏活动结束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同伴进行分享和交流,从而为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提供交流的平台与发展的空间。

此次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学生提出了多种观点,他们的感受也是独特的,甚至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

二、在美术欣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反对只讲过程不讲成效的形式化追求。美术欣赏课中,研究性学习同样存在时间长、进度慢、有随机性、教师难控制、有时达不到预期目标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在教学中持续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应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并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研究活动的展开,又要照顾学习的效率,注意提高研究的成效。

(2)反对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极端化主张。提倡研究性学习,并非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把握住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如画种分类知识还得通过教师以较直观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3)提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长远性做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参,需要重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对美术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实践证明其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更多、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及实现教学目标。现如今,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充分运用,政治课堂上也出现了新的元素。例如,图片、声音、视频等。通过这些资料,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理解知识。可以说,政治课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鲜活、形象。本文笔者在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及经验,对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运用进行了梳理与提炼,从而最大化地实现相互促进与交流的宗旨。

1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特点

1.1 课堂生动化

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以往无法表述或演示的内容,通过具有生动的画面、立体式的视觉信息以及伴有声音的图像内容等得到了有效的呈现。其打破了传统空间上的局限,使教师的讲述更加形象化、生动化,简化了以往课堂教学中部分较为繁琐的过程。

1.2 质量最优化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以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也最大化地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教师在较为短暂的时间里可以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得到了最大化的激发,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接受。

1.3 知识复制化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重复教学(学习)的功能,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自行点播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学习包放在网络上让学生课下观看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从而有效地进行对知识的温习、复习以及重难点巩固。

2 高中政治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运用

2.1 立足于教学内容的熟知

教师要进行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其前提必须要对所教内容充分了解与掌握,只有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我们所设计出的课件才能是有效的。作为政治教师应该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脱离或者偏离这一前提,所设计的课件必然会成为分散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精力的导火索。

2.2 立足于学生的充分分析

教学的实质是服务学生,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实现这样实质问题必然要在充分分析好学生的前提下实现。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人而异地推进政治课程的开发,建立富有特色的多元化课程。分析学生,必然要知晓他们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学习现状等诸多问题,所以教学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同时,教师也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了解与分析。

2.3 立足于技术的熟练掌握

多媒体软件的设计除了上述条件之外,更大程度上还要立足于软件技术的掌握。换句话讲,如果要设计出一个具有较强效果的课件,对所应用的软件熟悉程度是有很高要求的。计算机水平不同的教师设计出的课件教学效果是不同的,所以,掌握一种或几种课件设计软件是当今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2.4 立足于教学资源的积累

如果试图设计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教学课件,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因为,在设计过程中仅仅靠教学用书或者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远远不够。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者自行研究的过程中所积累下的一些资源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资源有重点、有计划地加以积累,从而在实际需要时对其最大化的使用,发挥它的使用价值。

2.5 立足于教学实际的需要

鉴于一些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认识的偏差,笔者建议我们的教师应该注重课件设计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不能被多媒体课件所支配。课件仅仅是辅助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载体或者手段。我们也会常常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占用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导致一节课中,教师自说自讲,学生在看戏,最后形成了课堂无亮点、重点不突出、目标无实现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在课件设计上过于追求完美,尤其是在显示效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在实践中其所发挥的促进教学的作用却很小,因此,类似这样的课件就属于无效之作。

综上所述,多媒体课件教学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开辟了一条捷径。其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抽象变为具象,将枯燥变得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收知识。但是,万事万物都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就意味着适得其反、事倍功半。笔者所提倡的是基于传统教学的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先进的多媒体技术,集思广益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多媒体软件的最大特点,真正意义上发挥其应用的价值。

(公主岭市第一中学,吉林 公主岭132000)

参考文献:

[1]侯丽洁.多媒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D].山西: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篇9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机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学生对教材的简单了解,很难有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更缺乏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评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省每年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真正打造趣味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例谈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不仅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要实现生机互动,使整个课堂动起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高效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新课程理念,转变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比如,在进行“获取网上信息”这一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上网实际操作,轻松掌握上网浏览的方法、网上搜索信息的技巧,学会如何管理下载信息。如搜索引擎的使用,单个网页下载、关键词的使用等技巧。通过自主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确实达到了务实高效。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优势,优化教学设计,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多媒体、网络、各种教学软件、数字资源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凸显学科特性,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功能,优化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用最佳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价值,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比如,在进行“数据表处理”的教学时,教师基本上都是利用微机室的教师机进行本单元知识的讲解。由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通过学生机的观察效果不是很明显,加之从侧面观察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可以通过高清数字展台的录像功能,将自己所要讲解的操作过程,通过电脑将高清展台录制的桌面信息展示到大屏幕上。这样,学生观察起来很方便,也很直观,教学效果很明显。

同样,在讲解“数据表中表格格式”的操作时,进行工作表的编辑、表内数值的运算、计算公式的应用等教学时,教师除了利用上述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课上进行知识的汇报和问题的答疑。教师对重点知识可以进行视频录制,课下让学生利用视频进行系统的再学习。在进行“表内数据计算”的教学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了掌握了教材上利用公式和函数的方法,还探索出利用快捷键的方法进行运算,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通过考核评价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为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我们不仅从教学评价上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要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得到实惠。我们知道,很多信息技术知识学生一看就会。如计算机的发展、各种软件平台的窗口组成和模块的作用。这类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考试系统反复训练,通过自我测试的方式进行理解和记忆。但计算机的结构和原理、课件的制作过程等知识,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师应通过实践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感知和记忆。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比如,在进行“制作多媒体幻灯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进行实际操作。如素材的准备:录制声音、选取图片、视频、文字。操作的具体步骤:如何导入声音、编辑导入的声音、插入图片或者视频、设置背景音乐或图片、设置超链接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和应用价值。教师还可以利用QQ群进行实践成果的共享与交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软硬件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达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来伟.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中小学电教,2012(1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81-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50

相关调查和研究表明,一堂时长为40分钟的课程,学生基本上前十分钟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而随着上课时间的变长,他们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将逐渐降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应用灵活、可重复使用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微课的特征

(一)短小精悍

这里的短小精悍指:课程时间短,知识点小,内容精,学生学习效能高。微课不是对整个教学内容或篇章的讲述,更注重关键知识点,可以是疑点、难点亦或者是重点,要求学生在十分钟内集中精力掌握重难点知识。因此,微课要尽可能地将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否则便毫无意义。要根据微课时间合理划分知识点,细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不能随意划分知识点,而是要对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整体章节的系统性和独立性。微课跟传统的45分钟课堂有着很大的区别,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量不减质,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针对性,提高学习兴趣,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应用灵活

微课既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更是一种学习资源,微课可以在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随着无线网络和手持移动智能产品普及速度的不断加快,微课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过程中不再受时空限制,能够随时随地选择学习资源。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灵活应用微课,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多元化创新人才。

(三)可重复使用性和共享性

教师可以将微课通过网络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微课具有容量小、下载速度快、内容精悍、可重复播放等特点,方便学生学习和分享。此外,教师可以建立互动平台,专门用于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探讨,针对微课内容进行互动和反馈。学生对重点、难点实现再次学习和反复学习,教师对整个教学的进度也可以很好地控制,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二、教学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难之处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下降

现阶段,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这门学科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作用微乎其微,只是应付结业考试而已。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学生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但是其学习目标却不够明确,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不能将其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缺乏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兴趣和热情。

2.学习内容过于单调,教学模式单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不能保证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就无法真正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当作重要的应用工具,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既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也要保证其跟上现阶段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当然,信息时展速度非常之快,教材出现少许的滞后性也实属正常,但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办好本校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另外,很多时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都是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无论什么教学内容,或实践操作都是一种模式和套路,学生往往感到非常枯燥。

(二)教师的困惑之处

1.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增加了教师掌控学习进度的难度

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基础状况以及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当中也就难以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增加了控制教学进度的难度系数。

2.高中信息技术不需要高考,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高度重视

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作用非常突出,信息技术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学生自然不会重视。如果将微课上课地点设在机房,至少有一半的学生会打游戏、聊天或者是单纯上网,不能真正学习相关理论,操作练习具体能力。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价值,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话,何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没有了学习动力和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就很能把控学生的学习,也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微课的设计

(一)教学设计

分析和设计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是保证微课质量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微课教学设计模板(见表1)。

表1: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名称:

知识点名称:

教材名称:

章节名称:

教学时间:

设计人: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重点

教学流程

教学评价

(二)视频制作

1.脚本设计

在完成教学设计之后,要开展微视频的脚本设计工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分解教学过程,设计界面动画、排版界面,以及每个场景需要的旁白和素材等。(微视频的脚本设计模板见表2。)

表2:微视频的脚本设计模板

微课名称

知识点名称

所在章节名称

计划时长 设计人

画面编号 界面文字 旁白 素材选择 界面设计 界面动画 时间

2.视频处理

现阶段,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软件。如先摄像机拍摄,后期进行非线性编辑;对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拍摄,然后从中截取微课当中所需要的知识点讲解视频,并加上片头和字幕;运用录屏软件,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用PPT来制作数字故事微视频,用Flash制作动画的微视频等。

3.导学案设计

为了保证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效果,充分认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学习重点、学习目标等,就需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重要作用,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格外强调微视频简介的作用,其目的是告之学生这里面播放了哪些内容,解决哪些问题。(导学案设计模板见表3。)

表3:微课导学案的设计模板

标题

微视频简介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知识要点

4.微练习题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的“微练习题”的设计过程应该围绕微课的知识点,保证简单、量少的“微练习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又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的分类,可以从操作实践类和概念理论类来设计“微练习题”。首先,概念理论类设计“微练习题”可以以主观题和选择题为主要形式,要起到帮助学生记忆、消化、吸收概念和理论知识的作用;其次,操作实践类设计“微练习题”可以以相关操作题为主,但是题数不宜过多,要起到帮助学生熟练操作技巧的目的。

5.互动环节的设计

微课搭建和设计过程中,“互动环节”是其必不可少的,贯穿着整个微课教学过程的始终。微视频的观看、导学案的学习、“微练习题”的演练等环节都可以穿插“互动环节”。

此外,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微课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互动环节”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可以把微课的应用范围分为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两大类。

首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微课应用。教师要设计活力化、多样化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互动当中学习知识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其次,自主学习的微课应用。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在网络上搭建交流中心和留言板,并定期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的工作,或者设置教师、学生评价表,让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评价等。

四、微课教学实施个案

为了保证教学实施效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可选择两个人数相当、学习成绩相当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称其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一)微课的教学实施方案的对照表

以“表格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为主要内容,在对两个班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实施方案见表4。)

表4:公式概念与应用的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公式概念与应用(计算收支余额)

教学内容:公式的应用和计算,算数运算符,Excel的公式概念

对照班 实验班

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 教学方式 微课教学

教学地点 计算机机房 教学地点 计算机机房

教学时长 20分钟 教学时长 20分钟

实验人数 54人 实验人数 51人

学生情况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了解Excel软件,但不会具体的应用公式 学生情况 与对照班情况相差无几

教学资源 PPT课件 教学资源 微课

教学实

施流程

1分钟新课导入

2分钟PPT课件讲解

5分钟Excel公式运用的操作演示

10分钟上机操作,做练习题

2分钟师生小结

教学实施流程 1分钟教师安排任务

4分钟观看微视频

3分钟学习导学案

5分钟完成微视频中的操作

5分钟做“微练习题”

2分钟师生小结

照上述流程分别进行授课,用作业完成率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保证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相较于对照班的作业完成率而言,实验班的作业完成率比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微课教学这个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并且其兴趣的保持时间有所延长,如果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频繁地使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不见得会有如此好的效果,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助益。

(二)实验效果的访谈记录

学生A:我其实不是很会电脑的那么多操作,老师演示能看懂,但是轮到自己做就不会了,再加上看到老师正在忙,就没有问的意向了,微课的好处是我可以自己调视频来复习我不会的内容,帮助我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真的很好。

教师A:微课这样的资源实际上是解放了老师,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尤其是针对那些自学能力差、学习习惯差的学生。我个人觉得在理论概念的讲解上应该更加注重微课的应用,这样可以用微课直观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知识。

五、实践体会与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恰到好处

微课就要突出“微”的特点,既要把握好时间,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控制好时间和效能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就要求恰当选择教学内容。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应用微课,一般只选择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不是每个教学点都用微课。如果教师每节课内容都用微课来教学,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并不能体会到微课的价值,反而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学习兴趣。对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恰如其分地选择教学内容,适度地应用微课教学。

(二)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设计和微课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为根本目标。高中信息技术应用微课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从设计到组织再到评价反思,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和发展需要。设计一节微课,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还应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微课应用要更多地体现创新性

篇11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向我们说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联系小学语文和通向高中语文的过渡阶段,是整个初中阶段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能否做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浅见。

一、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提升教学能力?笔者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教学能力。

1.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过程,课堂太过严肃,则师生间缺乏良好互动。太过松散,看似氛围活跃,实则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训练,是教师必须正视面对的重要课题。

2.信息反馈能力

笔者平时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笔者在课堂导入时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很容易就进入课文情境之中。

3.评价指引能力

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切合实际情况。不能一味地赞扬或是一味地批评学生,那会造成学生骄傲自满或是自暴自弃的不良后果。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特别是对有进步的后进生,要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下,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之中,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很低,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很差。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也能更好地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提升自我。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其主要因素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教师要从思想意识上根本性地意识到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主动的、乐意的构建起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还是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的程度。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就必须要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笔者认为,其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其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课题善于使用辅助教学工具。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适当适时图片图画展示,表现出具有个性特色的阿里山、西双版纳、威尼斯,学生能够得到更加真切的体验。

三、趣味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性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思维迁移。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趣味性提问?

1.提问具有针对性

教学中,教师针对性地提问,能够避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琐碎问题。因此,教学中,提问一定要富有逻辑性和系统系,做到“循循善诱”、“亦步亦趋”的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故乡》一文时,教师问:“同学们喜欢自己的故乡吗?同学们的故乡都有什么特色?”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诉说故乡的特产,有的讲述故乡的风土人情。教师又问:“同学们知道鲁迅的故乡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好吗?”这样,通过针对性地提问,成功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2.提问具有灵活性

灵活性的提问,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情景以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从而灵活的提问,做到直问与曲问、明问与暗问、正问与反问相结合,灵活性的提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前提。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之下,教师要切身体会到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不断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2

1.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是根本。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学校都开始跟风实施导学案教学,但是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否对于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适用呢?一些学校只是学来了别人的教学形式,也开展了导学案教学的模式,但是导学案的编写却是敷衍了事,这样一来,该在导学案中体现的知识点没有到位,学生在预习时根本找不到重点,这给学生的预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一本高质量的导学案是成功开展导学案教学的必备品。

2.学生预习的真实性与实效性。由于课前预习这项工作是在课下完成的,所以学生预习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在前面我们也指出,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非常高,因为一旦学生偷懒,没有先读课本再完成导学案的预设问题,而是直接誊抄课本、参考书或者其他学生的导学案,这样导学案设置的意义就不存在了。在互联网盛行的当今社会,学生要找到一道题的答案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所以,当教师真正把学习知识的任务交给学生后,这对学生的诚信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验,要想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每一项任务。

3.预习环节的时间难以保证。预习环节是使用导学案的最开始环节,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在每个学生的肩上,也确实让他们有些吃不消,但不压又不行,因为预习环节是最基本的环节,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既包括学生对过去已学知识是否回顾,又包含学生是否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而且直接关系到本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如果学生的预习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用心去预习,或是因时间仓促而敷衍了事的泛泛浏览了一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本就无法发挥出来。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居住在学校附近,下午六点多全放学回家了,写完各科书面家庭作业后,一方面剩余时间不多,另一方面各种诱惑又太多,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电脑手机等等都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个别学生手机不离手,一有空就拿起手机玩游戏,本来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少之又少,更何况数学知识枯燥乏味,高中数学题难度又大,因此,每天的预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出现这种情况,我就想办法在上课前挤出时间让他们预习,但每次都因时间太短而效果欠佳,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还比较重要,既然重要,那么时间怎样给予,给予后又怎样进行实施,这都需要进一步研讨。

4.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学案教学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的作用则是次要的,并且在课堂上要少讲,凡是课本上有的、学生能回答出来的,就少讲或不讲,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导”,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因此,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处于次要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极具特色的讲解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难觅踪影,课堂气氛虽然热闹但却少了一种让大家终生难忘的场景,特别是指导性的案例大多数都遵循同样的模式,以至大多数教师的个性被扼杀,使一些优秀教师的专长不能发挥,教师个体的自主性、独创性和个人的教学风格将大大降低。

5.导学案与多媒体之间的矛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但导学案的实施还需要多媒体课件吗?如果不用课件,我们是不是又回到原来没有多媒体的时代,显然这是在倒退,如果再配套多媒体课件,如果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一致,似乎又丢失了课件本身的价值,因此,制作多少课件,制作课件的内容与导学案的内容要不要一样,如何使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例的有效结合,看来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二、对高中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的几点建议

1.加强课前预习的监督。课前预习这个环节通常是学生回家后完成,因此教师的监督力度不易到位,需要家长的配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很多家长反映高中知识难,想帮孩子检查作业但看不懂。其实家长的监管并不是非要查出孩子作业的对错,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监督孩子是否在回家后独立自主的完成了预习任务,只要孩子独自完成了课前预习环节,这就为导学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加强课前预习的监督是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展的必要保障。

篇13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普及,人性化、高效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成为了备受推崇的现代教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教育来开展初中数学的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一、高效课堂的概念

所谓“高效课堂”主要就是指,教师利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或者也可以认为是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都能够得到有效和全面的吸收,而这些都是通过高效课堂而得到实现的.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让学生吸收到课堂目标中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同时让学生在道德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深刻的领悟,从而使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最大化和最优化效果的实现.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情境设定,趣味引入

数学教学因为其内容逻辑性强,使得一些抽象的理论和定理很难被学生掌握,甚至是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够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阶段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小学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因为无意识性特别强,需要通过一些趣味情境的设定来引入知识的学习. 而初中学生刚刚从小学过渡过来,其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仍对趣味情境教学有所依赖,因此进行“情境设定,趣味引入”的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尽管学生的有意识性思维占思维的主导,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通过情境的设定来进行课堂学习,仍对学生具有很强烈的吸引,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建立. 譬如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中,关于图形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先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再次可以让学生回忆多媒体课件中都出现了什么图形,并都是什么物体. 之后,教师可以放一段动画片,让学生从动画片中找出图形,找出图形多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而奖励可以是糖块或是教师的称赞,等等. 课堂从头到尾都被进行了情境性的设定,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教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趣味内容的设定来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高效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吸收. 最后,通过动画片来找图形,不但能够获得学生最大的兴趣,还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使学习效率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

(二)巧设疑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因为数学难度的加深,抽象性数学内容的增多,使得一些学生逐渐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无法将抽象性的知识与现实进行联系,得不到学习数学有用的共鸣. 因此,教师需要在情境式课堂教学的同时,巧设疑问,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譬如说学生在进行绝对值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给同学留下一道数学题:2 < 0;2 > 5;5 > 0;0 = 0;5 = 5;2 = 2. 学生就会疑问了,其他都正确,可为什么2会小于0,而2既然小于0了为什么又会大于5?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想知道这道数学题的答案就要仔细听课,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留下这道数学题答案的蛛丝马迹. 因此,教师完全掌握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留下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去发现. 这不但可以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也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最终教师可以公布答案,是大家经常玩的石头剪刀布,那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原来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可以演变成数学的形式,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与生活是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但如果数学的教学没有很好设计的话,就可能使数学脱离生活的轨道,变得复杂而抽象. 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设计中,多结合实际的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设置于实际的生活中,才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从而增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譬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际情景. 在平时,学校门口的大型超市每天会卖出30件衣服,每件衣服可以盈利50元. 但是由于春季开学,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家长给你们买衣服,超市就将衣服的价格下调了1元,这样每天就可以多卖出2件衣服. 但是超市每天想从你们父母手中挣到1200元,你说衣服的单价该怎么定呢?因为与学生有关,学生不但有兴趣进行计算,还会觉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实际的用途,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