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调查

农村经济调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经济调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经济调查

篇1

目前,农民收入不但绝对数量上相对较低,而月_增长速度近几年来也呈下降趋势。1995一2仪旧年5年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由1578元增加到2253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4.7%。然而,这一阶段的收人增长,主要分布在1997年以前,之后便呈现连续趋缓特征。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19%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比上年增长9%,1997年增速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速又下降。,3个百分点,而1999年增速再下降0.5个百分点,回落到3.6%,2《X刃年增速进一步降到1.9%。虽然2001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4.3%初步扭转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局面,但是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长依然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城镇居民收人增长率低得多,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扩大。农民收人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就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原因。中国有9亿多农民,其中农业劳动力5亿多,但根据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我国目前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亿人。现在的情况是,这剩余的近3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约有l亿左右被乡镇企业吸收了,还有1亿左右常年外出打工。这已经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的矛盾,若非如此,农民收人问题会比现在严重得多。即使这样,有限的土地上还是有近1亿的隐蔽性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土地的承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仅靠在土里刨食,农民的收入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持续快速的增长。而且近几年来,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和政策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许多制度和政策不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如户籍制度及其后面跟着的多种具体的权益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在无形中更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恶化是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19901994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巧.5%,同期负担年均增长巧.4%,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长;1995-1999年间,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1.1%(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期负担的年均增长6.4%,负担增幅低于收人4.7个百分点,负担呈相对减轻趋势,连续多年的扩张势头得到初步抑制,但若按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的口径计算,2001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仍有91.2元,这对年平均收人2。厌)元不到的农民来说仍然不是个小数目。而与此同时,农村对城市的贸易条件也在逐步恶化。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在贸易交往中越来越陷于弱势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初级产品与城市高附加值产品相比,本身具有的一种贸易上的先天劣势,另一方面也有随着加人WTO我国对农产品的保护越来越少的原因。综合来讲,解决农民收人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帮助农民“轻装”上阵。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要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杜绝名目繁多的不合理收费,同时逐步降低以至取消所有的农业税费。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等少数的几个国家还在对农业征税,而所有的发达国家对农业实行都是大力补贴的政策。加入场,0后,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如果不把农民的负担彻底减轻,中国农业的发展会更加危险,中国农民的境遇也会更加糟糕;二是要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减低乡村行政费用,实行“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如果把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大大压缩,不仅便于工作,而且能够真正减轻农民负担。其次,要加大“反哺”力度。长期以来,为加快工业的原始积累,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农业长期处于“贫血”又要“献血”极度贫乏状况。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在逐步加大对农业的帮扶力度,但相比“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的弱势地位”的目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当持续地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货币、行政等手段为农民“翰血”、帮农民“造血”。第三,要通过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非农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思路,合理规划,有效引导,通过城市化和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农业向非农业的过渡和转变。这里既需要制订鼓励农民人城、放宽限制条件的政策,同时更需要深远谋划进城农民做什么、如何保障农民利益的问题。在这些方面,城市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第四,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充分发挥农民行使民利的积极性,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

增加农村生产性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合理投资,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可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城乡贸易条件,增加农民就业;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谋生、发展、自我保护和行使民利的能力。总之,通过投资,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其文明程度,并反过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调查,2002年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11亿元,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4888亿元,占61.01%;农户投资3123亿元,占38.99%。其中生产性投资为3987亿元,占总投资的49.7%。目前农村生产性投资的资金来源面临如下问题:第一,资金来源不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仍然以自筹为主,银行贷款较少,农户的投资依赖自有资金程度高。以2002年为例,在全部3123亿元的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中,2300亿是农户的自有资金。农村投资的资金来源构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融资困难的现状。原因是:(l)农民收人水平低,储蓄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三十一个省(区、市)六点八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人为2476元,且有60%的农户人均收人在平均线以下,远低于城市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低收人的结果必然是低储蓄;(2)邮政储蓄吸走一部分农村资金。近年来,由于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水平过高,为4.131%,高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1.89%的存款利率,且无任何风险,储蓄规模迅速增加,到2002年12月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7369亿元,其中65%来自县及县以下地区,乡镇及所辖农村占34%,而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流出了农村;(3)受盈利动机驱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投放到城市。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减少,留下来的机构网点通过资金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不仅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回流到城市,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重要渠道。1978一2《拟〕年期间,通过农村信用社农村资金净流出4519.2亿元。农村信用社净流出资金中有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资金被农村信用社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第二,在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矛盾:(l)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周期长,而金融业规定的贷款周期短;(2)农业微利经营,而金融业贷款利率偏高;(3)农户零星分散,单户资金需求量小,逐笔审查发放、监督使用、清收款项的成本较高,而金融业的经营又要求有盈利;(4)金融业贷款坚持审慎原则,而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农户技术管理水平影响较大,加之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农村贷款风险较大。第三,政府的农业投资在政府总投资中的比重较低。2(xx〕年,我国用于农业方面的全部投资为1533.78亿,仅占当年财政总收人17575.33亿的8.7%。2001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乡镇企业贷款为6400亿元,占5.8%。即使加上农业发展银行收购农产品的贷款,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和农村的贷款余额也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7%。这些问题使农村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紧张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体包括:(l)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端正服务方向,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要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2)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合理确定农村贷款期限,使贷款真正发挥效益。(3)改进邮储资金管理。对邮储转存资金以地市为单位,由人民银行转贷给农行或信用社,同时允许邮储资金就地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自由拆借,允许委托县以下银行机构发放委托贷款等。(4)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保持其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建立农产品及名优新特农产品商品基地、粮食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予以积极的贷款支持;支持农村产业化,扶植农村中有发展前途、产业关联度大、需求收人弹性大的非农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要从发展本地经济的角度着想,加强宣传,在当地确立金融信用观念,引导农民靠信用赢得资金、赢得发展条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去投资,并积极主动地吸收外资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3.农村生产性投资的动力、“技术”条件和投资引诱问题

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除了资金约束外,还受到投资动力不足,投资“技术”条件差和投资引诱不足的约束。

(l)投资动力不足。农民世代依附于土地,虽不易大富大贵,但也没有生存之虞,一家一户土地垄断性的小规模生产,几乎没有竞争。“小富即安,知足常乐,无祸即福”的观念很容易在这种生存条件下滋生蔓延,形成中国乡村文化的一大特点。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单门独户抗风险的能力低下,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不足。

(2)投资的“技术”条件差。投资行为对投资者有一定的“技术”和能力要求。“技术”要求包括与投资有关的经济、法律、政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力要求包括创新能力、决策能力、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胆识、身心素质等。由于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使得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技术”条件较差。(3)投资引诱不足。所谓投资引诱,即通过投资,投资者预期实际上能得到多少纯收人。它取决于很多因素。第一、投资项目本身的利润率,这与当地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项目本身的技术条件有关。第二、政府的有关政策,如审批、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对各类产业的限制和支持措施等。第三、当地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以及当地党风、政风及社会风气状况。目前,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新技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政府对农村生产性投资的政策倾斜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农村“红眼病”、“吃大户”、“掐尖”现象较多,这都使农村投资者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投资欲望减低。解决这些问题,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l)由政府投资,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条件,这些条件好了,市场随之获得改善。(2)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适当的宣传和培训,做好新技术的普及工作。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其决策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制定对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倾斜政策,在项目审批、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农村地区生产性投资的保险制度。(4)改进政府机构的工作作风,制定政府机构的工作规则和相应的奖惩条例并保证实施,以提高工作效率,现象。(5)公正执法,保护农村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4.农民素质问题

农民素质偏低,是所有投资制约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这个问题解决了,资金来源和投资动力问题就自然会得到缓解。因为农民素质提高以后,其自主投资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就能够发现好的投资机会,获得投资资金就变得相对容易,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会很容易地在当地得到。反之,如果农民素质偏低,即使通过外部投资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那末,这种增长也是缓慢的,是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情况下实现的,效益很低。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更重于物质资本。通过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通过合理地配t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可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要获得人力资本,就要进行人力投资,目前,我国农民收人水平低,农村教育条件差,办学资金紧张,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这又反过来使农民收人水平难以迅速提高,农村教育条件难以得到改普。这也是一种低水平循环。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我想,应重点考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l)采取措施,改善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通过宣传和在中小学开设有关课程,在农村普及营养保健和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保健意识。对有遗传病的人,政府应通过法律和医疗措施禁止生育。杜绝近亲结婚,做好婚育检查,降低残疾人口率。对于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食物中某些元素缺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政府要投资进行重点治理。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减少因盲目兴建乡村工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要投资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假冒伪劣药品和在农村生产和销售。

篇2

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依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较为恶劣、耕地面积小耕作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库区水资源保护限制较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等。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振兴农村经济,*党委和政府多年来也一直在摸索走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目前主要在实施三个建设项目,一是修通圣堂村至富山乡公路,使部分高山上的村落和农民群众受益于公路交通带来的便捷,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开发____等旅游景点;三是对横贯全乡30多公里长的____实施五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10500多千瓦的水电开发资源。以上项目一旦完成,将极大地改变__*面貌,为振兴和壮大农村和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过前一阶段的调研,根据__*的资源、条件和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发展__*农村和农业经济除了乡党委政府已经作出的部署以外,还应从一下几方面作重点考虑:

第一,改变种植业结构,走一条效益型农业的路子

利用有限的耕地种植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效益比较好的经济作物,

并使之产业化,让农民从只种植水稻和番薯等粮食作物的圈子中跳出来,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和跳出自种自给小农经济思想束搏,走一条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路子,使农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一、种植蔬菜

__*地处山区、远离城市,辖区内无排污企业,空气、土壤、

水质无任何污染,因此,在上郑乡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是非常适合的。由于耕地较少,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一些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的品种,如茄子、蒲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将会比单纯种植水稻、番薯、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更高的收益。

如果一些农户不愿意放弃种水稻,也可以在每年十月份水稻收割后的大片抛荒的地里种植秋冬季蔬菜,如茄子、黄瓜、西红柿、太空土豆、蒲瓜等。这些蔬菜均可在次年的六月底前收获,不影响水稻种植。种植茄子,亩产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2元批发出售,即可获得每亩6000元的收入;种植太空土豆,亩产2500公斤左右,批发出售价每公斤1元,每亩可获得收入2500元,种植土豆成本较低。上郑乡共有水田2327亩,如果在每年的秋冬季节,用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蔬菜,全乡就有几百万元的新增收入。

二、种植竹笋

在山坡和旱地上种植竹笋,在临安等地的山区已有成功经验,那

里的农户家家种植竹笋,收益很好。竹笋生长在无污染的山地,是公认的绿色食品。竹笋味道清淡鲜嫩,营养丰富,是城乡居民喜好的蔬菜食品。种植竹笋投资少,技术难度不大,一年中冬、春、夏季都可出笋,亩产每年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市场批发出售价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笋地可带来9000元左右收入。上郑乡共有旱地2669亩,如果用三分之一的旱地种植竹笋,全年可为全乡农户增加700多万元收入。

第二,科学种植,管理好现有果树

__*各村基本上每户都零散种植枇杷、柑桔、杨梅等水果,据

统计全乡共有果树地3500亩以上,但都处于粗放型种植,平时很少管理。因此,水果产量不高、品质不佳。遇大年,水果价格低,许多都烂在树上;遇小年,基本上没有产量。农户在水果上收益甚少,许多农户种植的水果处于自产自给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尚未掌握果树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以及对农户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营销渠道不畅。因此,应建立__果蔬合作社,把家家户户组织起来,在水果的种植品种、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水果

销售上予以指导和帮助,把零散的种植形式形成集约化的规模型生产经营和管理,逐步做到水果种植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销促产、以品牌抓质量、以品质赢得市场,从而递增收益的良性循环。第三,开发禽畜养殖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食物上对禽畜

肉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每年鸡鸭等禽类消费量在2亿只以上,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禽类约8000万只;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猪牛羊等畜类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见,在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实施禽畜养殖有着广阔的市场支撑。养殖禽畜也将有效地利用山坡杂草地、毛竹林地和空地,并且禽畜粪便用于肥田,减少化肥用量,保护土质和环境;种植的蔬菜残叶、瓜藤枝叶又可作为禽畜的食料,形成生态循环。因此,利用好山区资源、发展禽畜养殖业,这对于农民群众增收无疑是一条路子。

经了解,__各村村民对养殖禽畜积极性都很高,但实际情况是每户都只养了一两头猪、几只鸡而已,自养自食,远没有形成商品规模实施产业化经营。养殖业长年形不成规模,过不了产业化这个坎的主要原因是启动资金缺乏和担心销路。

解决启动资金缺乏,归根结底是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科技和农业等部门对欠发达农村脱贫致富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并且在政策上、制度上实施优惠贷款措施,凡是有意从事禽畜养殖、启动资金缺乏的农户各级各部门都应网开一面予以支持和扶持。同时,出台政策,采取鼓励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投资与农户合作兴办禽畜养殖业、积极招商引资等措施。

养殖专业户担心的销路问题,可以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公司进行统一销售、和当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公司、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以及利用网上销售等办法解决,以减少养殖户销售信息不灵、担心销不出去的后顾之忧。

建议乡政府相关部门对全乡各村重点养殖禽畜的种类、品种、规模、目标、资金筹措等方面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针对各村优势、养殖条件和地理环境确定合适的养殖种类,选取优良品种,发展鸡鸭鹅猪羊牛等禽畜养殖业。

第四,开办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__*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

篇3

通过对比分析,当前中部地区涉农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涉农信贷基本顺应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但助推效应不够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部地区的孝感市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模式向农林牧渔业多行业发展转变,从农业的单一种养向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都在农村经济结构变化趋势中进行不断调整。在县城内基本形成了以农发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十年来,孝感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69.6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增加36.4亿元,年均增幅在4.8%。同期全市涉农金融信贷投入年均增幅4.9%,从涉农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看,孝感农发行政策性贷款占全部涉农信贷总额的52%~55%,商业性、合作性涉农信贷波伏较大,近年来且呈下降趋势,对孝感市农业经济发展助推作用减轻,农村民间金融作用仍在发挥。

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仍为主体,小额农贷市场开始萎缩。调查表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并开始出现少数专业大户。孝感市94.5万农户中90%的是家庭经营模式。随着农户积累不断增加,以及自2003年以来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发放良种、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绝大多数农户正常生产资金能通过自己解决,小额农贷市场开始萎缩。2007年,孝感市各项涉农补贴达2.2亿元,2008年高达3.4亿元,自2006年开始小额信贷连续两年呈负增长,2008年末,孝感市农业贷款较年初下降2亿多元。

农业专业化发展加快,大额信贷配套缓慢。据调查,孝感市农村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665家,其中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2万个,种养大户7.6万户,运输户、经营户有3.2万户,这些经济体信贷需求达16.2亿元。2008年底,孝感市涉农金融投入2.2亿元,信贷满足率维持在13.5%左右,且支持对象也较为分散,金融助推作用不够明显。其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放2230万元,信贷满足率只有10%;对种养、经营大户贷款5600万元,信贷满足率为21.5%。现阶段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过程中的信贷需求,受借款人缺乏有效的抵质押资产,缺少为农户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以及行社信贷管理权限诸多因素制约,大额农贷发放进展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急需的农产品种养加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因得不到大额贷款支持难以做大做强,专业村难成规模,农业产业链难以提升,缺少一批类似大悟花生协会、汉川城隍镇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贷支持比较成功的典型。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涉农企业信贷投入重点不够突出。当前,孝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了较快发展,也有部分企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如湖北神丹食品有限公司,其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占有较高份额。但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龙头引领作用,制约了银行信贷的较快投入,而缺少银行信贷的强力推动,延缓了农村经济主体结构的优化进程。据调查,孝感市是湖北省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2008年分别达到217.6万吨、2.86万吨和19.84万吨,同时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水产品和禽畜生产地,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为龙头化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初级产品。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9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但每类产品缺少1~2户行业领军企业,每个行业都有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设备同型、技术同档、市场同向、价格同低,其结果是原材料深加工程度低,转化增值少,物流成本高,龙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直接制约了涉农信贷的重点倾斜。调查显示,全市有信贷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户数为72户,贷款余额8.8亿元,户均1200多万元。若剔除贷款大户孝棉集团3.7亿元,户均仅720万元银行贷款。同时,缺少了信贷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全市经济推动作用有限。

劳务贷款需求萎缩,创业信贷满足度低。到2008年底,孝感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达110.8万人,占全市农村从业人员的54.5%,因差旅费、子女外出上学、包工头工程启动费等而产生的信贷需求每年在10亿元以上,孝感市涉农金融机构自1998年陆续发放打工贷款,2005年仅农信社发放打工信贷达3.5亿元。因农民工外出务工地点不固定、收入不稳定、信用等级难评定,导致信贷部门跟踪管理难,劳务信贷违约率较高。如孝昌县小悟乡信用社打工信贷违约率保持在80%以上,这种信贷自2006年起逐年下降。目前,孝感市县各信用社打工贷款新放不到1亿元。

创业信贷需求快速上升,但满足度较低。经过近30年的历练,孝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发生新的变化,逐步实现由数量型输出向质量型回归、由资金回流型向资本回流型转变,回乡创业成为新的经济现象,创业信贷需求上升较快。2008年末,孝感市由返乡回归人士创办或投资过10万元的企业1900多家,总投资金额102亿元,其中有信贷需求的约占一半,需求额在35.2亿元以上。自2000年起,孝感市涉农金融机构对部分市场前景看好,信用记录良好的创业型200多户企业试办信贷业务,累计信贷达7.5亿元,仅占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安陆市欣华禽业公司是一家典型创业公司,开办时人员不过7人,固定资产不过85万元。现在,该公司人员超过200人,固定资产4050万元,年创税收过百万元,安陆农村信用社2003年尝试贷款50万元,在信贷权限制约下,目前的贷款也仅为750万元。

农村体制改革进程提速,涉农金融创新相对滞后。近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呈加快的趋势,伴随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催生新的信贷载体,问题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的速率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林权制度改革来,孝感市县分别成立了林权评估中心和林权交易中心37家,为林农利用林权开展信贷融资开辟了绿色通道,催生信贷需求成几何级数递增,至2008年,林权信贷需求达到4.5亿元,是2007年的10.5倍。开办林权质押贷款业务较早的是孝昌、大悟信用社,分别发放林权质押贷款200万元,规模做的最大的是汉川农发行,对康欣木业发放林权质押贷款3000万元。统计显示,林权质押贷款不足需求额的十分之一。

伴随土地二轮延包,农民承包土地期限大幅度延长,加之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分田到户开始向合田到户的发展,部分农民通过流转获得大量的土地,从事种养加工专业经营,必将要求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办理贷款,产生了新的信贷需求。目前,孝感已成立中介机构31家,流转双方签订合同31500余份,涉及9.27万余农户,耕地面积37.87万亩,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优势产业集中,向种养专业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调查显示,这类信贷需求将以每年5亿元以上的速度递增。尽管通过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担保能解决一些信贷融资困难,但整体上看,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数量大、方位全、层次多的信贷需要,还有农村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信贷需求还没有较为可行支持方式,信贷创新任务艰巨。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信贷支持滞后原因分析

基于农业经济“三化”进程较慢,信贷投入受制因素较多。当前,孝感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是:分散家庭承包经营开始向专业化经营过渡,但数量极其有限;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开始建立,但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发展,其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种养业发展,引导市场消费的作用远没发挥出来,没有形成跨区域、广覆盖、共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承载涉农信贷需求极其有限,更难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安陆神丹公司是孝感市内最大的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加工、销售禽蛋产品,年营业额在6亿元左右,但与孝感市内安陆、汉川、孝昌众多的禽蛋养殖大户基地、集团未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主体分散、额度小,只能在低端服务状态上重复。

基于对农村经济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认识欠缺,涉农金融服务难以适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现阶段,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是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认识不足,金融投入多注重当期效益和控制当前风险,其在农村城镇化、农业专业化、企业龙头化进程中作用不突出,涉农金融在制度创新上滞后,阻碍了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助推作用的发挥。伴随而来的新情况是:部分得到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发展日趋稳建,而众多的家庭承包经营户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和密度越来越少,呈现出新的涉农“二元”金融现象。通过调查,孝感市涉农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适配呈如下表变化(见下表2):(1)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主体缺位。涉农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迟滞、经营取向长期不明。在股份制改造市场化取向下,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从乡镇的战略性退出,信用社基本完成撤并分社、信用站等分支机构计划,涉农银行机构在乡镇的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大幅度减少,相伴随的是涉农银行机构对农村经济信贷支持减弱。县域支农信贷资金无论是增速还是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农村信用社经营边缘化问题严重。其改革为省级联社统一管理以来,集中调度资金拼大项目、投大企业、进市场赚利差的趋势明显,部分农贷资金管理办法脱离农村经济运行实际,导致农贷员怕终身责任追究,宁可少拿工资也不愿放款。邮政储蓄银行基层网点最多,但定位难料,是否真正定位县域经济的意向不明。从孝感市情况看,金融机构密度是逐年下降的。(2)涉农银行机构服务对象移位。当前县域涉农银行信贷机构,目标设计在服务农村,实际信贷投向定位主要是工业项目、房地产项目和城市商业物流企业。县域信贷资金由上级行集中,再由上级行转投到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县域以下企业、涉农经济组织和农民无法找到贴心的金融机构。调查显示,孝感市信用社从2007年起,就开始收缩农户信贷,2008年的投放重点在上市公司和优质中小企业,以及少量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经营大户,这部分贷款占新增贷款的80%以上。涉农金融服务对象的移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远离金融。(3)涉农金融机构经营目标与社会原则难以均衡。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上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客观上难以处理服务农村经济与实现经营目标的关系。当前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银行机构改革把上市作为目标。既然要上市,就有一个利润最大化目标,就会减少甚至放弃对农村信贷的投入,因为农业信贷的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问题不可避免,而真正解决涉农银行机构配置农业信贷资源积极性不高问题,关键是解决等额信贷投入不等收的问题。国家对各级涉农银行机构要有针对性地政策倾斜,其信贷业务要统一经营、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制定单独的支农再贷款、农业贷款利息政策、税收政策。

基于体制改革滞后,涉农金融机构体系与信贷产品创新滞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来,在涉农金融组织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的发展模式,导致涉农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长期成为决策层工作重点,至今还只停留在规划中。涉农信贷产品的创新,在设计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上,始终是一种追随型而非契合型的发展模式,难以满足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孝感市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较少推出类似林权质押、订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等信贷新品种,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满足度不高,覆盖面不广。

基于沟通管道不畅与协调机制缺位,相关政策间协作效应欠佳。调查显示,孝感市农、林、水等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和金融部门间总体上还没有建立协调沟通管道,大多是按照自身的分工从事份内职责,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扶持孝感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推进模式还没有形成。部分经济主管部门本位意识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信贷投入。如孝昌县农信社为保全信贷资产而营销保险,被当地某部门认定为不正常竞争进行处罚,就极大伤害了信贷营销经济性,也不利于保障信贷资产安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间协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3年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前,财政基本上是从农村取得多,投得少,农民人均税费负担450元,高峰时达到800元以上,相当部分农户靠借贷上交税费,村组借贷的70%以上也是用于交税费,致使金融富农政策大打折扣,近10亿元的此类涉农信贷成为呆账。

基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涉农信贷当期和预期损失难以预料。由于农村经济承受自然、经营和市场三重风险的压力。在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条件下,银行对农业的信贷投入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1)保障信贷资产安全的农业保险机制尚不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起步较晚,商业性保险参与的双方积极性均不高,农业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和风险分散渠道,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最初受冲击的是农户和涉农企业,随后风险将迅速转移到放贷的金融机构。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中,孝感市农业因灾损失达3.62亿元,其中与银行信贷相关的损失有1.2亿元。在2008年8月30日的暴雨灾害中,孝感市农业因灾损失4.47亿元,与银行信贷相关的有1.9亿元。由于绝大部分损失主体没有参加政策性或商业性农业保险,即使有保险的也难以得到足额理赔,如孝昌某林业公司报损100多万元,而保险公司仅认定10余万元。因此,仅两次灾害就造成银行信贷3.1亿元难以按期收回,预期损失尚难预料。(2)有利于信贷营销的农业担保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孝感市还没有成立专门面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担保机构,更缺少直接为农户服务的农户担保公司。现有9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差,平均资本金不到1500万元,除对少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所担保外,对农村经济一般较少介入。(3)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尚不完备。财政性补偿较少,税费优惠期较短。政策性信贷损失弥补政策不够明确,涉农信贷总体改革与发展方向是商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对信贷吸附能力较差。涉农信贷现行管理手段与考核办法未能体现差异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严于一般性商业信贷,严重制约了一线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

优化配置与政策建议

更新观念,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强度和密度。提高对现代农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认识,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上,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和信贷管理上,要更新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从支持单个、分散农村经济主体向规模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农村经济主体转变;从重点支持打工经济,向重点支持创业经济的转变;从与商业金融争市场分利益向重点支持农村发展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涉农企业龙头化转变,立足长远目标,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整合孝感市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功能,共同打造具有长远生命力的信贷支农品牌,共同培植大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拉长产业链条中寻求新突破,支持“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

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信贷产品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要把握好几个趋势:一是把握好农户与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结合加快的趋势;二是把握好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三是把握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间合作形成产业化链条、与现代物流企业结合、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四是把握好信贷产品与产业财政资金相结合的趋势;五是把握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的实施机遇,积极推进金融业务和管理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在信贷产品设计上,探索以股权、仓单、应收账款、商标品牌、林权、专利权等有效物权作担保抵押的信贷方式。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将现行的信贷责任终生追究制度调整为责任追究与业务奖励并重的激励约束双向机制。

篇4

1.龙头企业带动型

近几年,临邑涌现出了金锣、福润、六和食品、樱桃谷农场、良田种鸽等一大批名牌企业,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促进了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力度。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现在以成立各类畜禽专业合作社70多家,会员 5000多人,辐射带动 3 万多农户,搭建起了产业龙头与基地、农户之间的桥梁。孟寺镇养猪大户孟祥和创办的祥隆生猪养殖合作社,通过为社员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收购”等“四统一”服务,使入社养殖户每头生猪多增收40元,使农民既没有养殖风险,又确保了经济效益。

2.农产品基地辐射型

临邑县以基地建设为推动,形成了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也带动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临南镇依托临南蔬菜批发大市场成立了临南蔬菜产销协会,为会员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有效的增强了临南镇品质蔬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现在,该镇已帮扶指导群众成立各类蔬菜合作组织40多个,实现纯收入2.3亿元,带领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3.部门领办型

涉农部门依托市场的需求,带领农民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县农机局立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进程。从2005年成立第一批农机协会至今,已发展成为上下贯通、涵盖全县的,一直到县、乡、村、户的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目前,农机协会达60多个,会员达3600多名,拥有各种大型机械6000多台。

4.村干部带动型

2002年正值上海光明乳业刚刚落户德州,奶源供应不足。临盘街道小马家村党支部见“机”行事,在许多群众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村党支部号召7名党员干部带头先养。由于当时正值奶牛业高峰期,一头刚出生的小奶牛就能卖出四五千元的好价钱,短短几个月时间,村干部们养殖奶牛便见到了可观效益。乡亲们彻底转变了观念,养殖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小马家村由此走上了养殖奶牛的致富道路。

5.能人大户挑头型

由农村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大户挑头,创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临盘街道以优惠政策引来王永尧为代表的浙江100多个养殖大户来临盘从事鱼鸭混养,带动本地鸭农,形成独具特色的“浙江村”,开辟了远近闻名的万亩鱼鸭混养基地。为促进蛋鸭养殖业的发展,成立了以王永尧为会长的养殖协会,制定了《临盘鱼鸭混养协会章程》,目前,会员总数已达1000多人,被山东省民政厅授予“山东省百强农村经济协会”。

二、临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成效

1.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经济合作组织通过资金、技术、购销、储运、加工等环节的联合,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使势单力薄的农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行业合力,使规避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可以办理农户单独办不了、政府包不了、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的事情。

2.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经济合作组织,并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市场行情,市场信息,解决了农民“不想调”的问题;拿回定单让农民放心种地和养殖,解决了农民“不敢调”的问题;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解决了农民“不会调”的问题。全县在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下,使农业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种植(养殖)比例不断提高 ,农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3.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在大范围、宽领域的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分配,通过市场信息服务、生产技术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使分散的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表达和实现他们的愿望,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形成了合力。

4.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规模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实现了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临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联接链条脆弱

组织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具有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

2.缺乏有序管理

大部分合作组织没有严密的运行章程,各项制度不够健全,成员素质不高,只是凭经验、凭干劲办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3.服务水平不高

多数合作组织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提供加工、储运等配套服务能力较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

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几点建议

1.用市场思维发展农村经合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显现不可替代的市场导向作用,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要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培育营销队伍,健全营销网络,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化程度。

2.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篇5

综合调查联系点工作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中心,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这一主题,着眼于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部门职能两大转变,完善体系,健全制度,改善手段,切实将综合联系点办成反映农情民意的固定点;总结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点;科学决策的咨询点;跟踪调查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检验点。为全面增强支持决策、引导生产、服务人民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巩固基点建设,调整优化样本农户

固定观察对象是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调查联系工作的基础,也是我局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要根据调研重点,及时调整优化固定观察对象,力求使样本农户成为我县广大农户的代表、突出其典型性。努力搞好试点调查调研工作,把农业农村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热点、难题及时向上反映,全年计划上报各类农情信息100篇,正直做到信息的上传下联。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信息采编水平

对全县乡镇、村及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员进行一次轮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将他们作为我县农情信息采编的主力军。同时鼓励乡镇干部积极撰写文章,将本乡本土的有关情况、典型经验、对策措施及时上报县农业局。

(三)突出信息化建设,畅通农情信息渠道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推进面向“新三农”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依托“___农网”、“农民信箱”等网络平台,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从“三农”工作的新举措、新动向、新问题出发,确定2个以上课题开展调研。明确领导,落实专人,深入基层,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认真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四)提高信息质量,做好各类报表的上报工作

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环节,改进方式方法,改善质量和水平。将农民信箱覆盖到所有样本农户,加强同样本农户的直接联系,在注重信息数量的同时,全面提高信息的质量,以打造精品信息的意识来做好我县的农情信息工作。同时加强报表统计工作,做到数据祥实、上报及时。建立健全信息体系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强化信息报送的时效性。

三、工作要求

(一)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农情信息和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常年性、高频度的基础工作,任务多、责任大,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将调查联系点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定期听取情况汇报,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工作考核,完善工作机制。

(二)抓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篇6

1996年至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2.472.512.652.792.903.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1111??这些统计数据都在说明同一个问题,我国农村发展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今天,我们不得不深思的是:是什么在制约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让它每前进一步都如此艰难?

我个人认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源环境2.??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3.??地方政府的无作为4.??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5.??地方人才的缺乏6.??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一、资源环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资源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资源越是丰富的地区,越是发展的快,相反那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发展却相当艰难。工业革命至今的历史也证明资源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了资源,在其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在农村经济体系中,水资源不可替代地成了其它资源得以发展的前提。因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命脉的耕地资源离开了谁就丧失了其地位和功能。据我国农业水利专家研究,到2030年,农业灌溉面积将达到9亿亩,用水量将从现在的4000亿立方米增长到6650亿立方米。从目前水资源供给现状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资源问题,而解决资源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水资源问题。只有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才能谈得上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1年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现有3000万贫困人口,而我国农村究竟有多少贫困人口,我们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贫困人口本身便是一种资源,一种潜在的社会财富。由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劣,他们始终生活在饥饿的边缘。如果我们的扶贫不能解决他们的资源环境问题,那便是失败的。通过改善他们的资源环境(包括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不仅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而且也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长久发挥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拥有客观发展的条件,他们存求发展的欲望将会无限扩张,而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将为他们自己所惊讶。

从全局意义上看,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应该是在农村,主要是通过扩大内需改善资源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在短期内的效果远不如那些大工程、大项目,但其长远意义却很深远。

二、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实质就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我国的农业可以养活十三亿国人,但却不需要由9亿农民来支撑它。因此,分离一部人来从事其他产业发展是相当必要的。

由于农业的比重过高,也制约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无序、紊乱的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困难的最大症结。由于市场的缺陷,加之农民把握市场的不成熟性,造成产品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即使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农民也不知该如何进入市场。对他们而言,进入市场的风险和成本是相当大的。

在如此脆弱的产业中,政府应采取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农民以最小风险进入市场。同时,可以根据市场因地制宜的划分农业区域,避免重复生产。

三、地方政府的无作为

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可以使现代化的进程缩短一半。廉洁带来的是干群关系的良好局面。高效带来的是高生产力。而一个腐败低效的政府则严重阻碍地方经济的发展。

由于体制问题,公务员职业是“金饭碗”,只要不贪污受贿,就不必有“下岗”的忧虑。高效来自竞争,没有竞争自然就不会有高效。与此同时,由于公务员收入较低,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

现在农村地区干群之间“没事谁也不找谁,有事谁都想找谁”的局面很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I.??干部腐败问题

在农村,“一人得道,仙及鸡犬”的现象屡见不鲜,以家族为纽带的关系网正在成腐败的最大温床,而且随着个人权力的增大,关系网也急剧膨胀。金钱和利益是关系网的核心。他们的贪欲为行贿者大开方便之门。一张关系网可以垄断地方经济或成为地方一霸,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干部被发现腐败问题后,便能暴露出一大批腐败分子。关系网的存在,造成了群众对干部的极不信任和无可奈何。他们刚什么事都得找关系,走后门。同时,一张关系网的存在,许多无才无德的统计分子混进政府机关,靠吃“皇粮”过日子。他们不仅造成政府机构人浮于事,国家负担加重,而且严重败坏党和政府形象。更为可怕的是,他们的出现排挤了有才能的干部,造成人才流失。

2.??乱收费问题每年摊在农民头上的各种收费名目繁多,国家进行的税费改革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与此同时,农村出现的收费新趋势不能不令人担忧。为了弥补因税改带来的损失,一些地方擅自提高各种办证收费。

事实上,农民花在教育上的负担是最重的。主要是学(杂)费过高,再加上学生学习期间要交的各种费用(如教育费附加、校服费等),更让农民囊中羞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并未从农民实际出发,城市农村一刀切,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学(杂)费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台阶。

3.计生工作问题在一些地区,计生工作落实不当也是造成干群关系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农民长期存在的封建意识,对计生工作带有强烈的抵制,而一些地区为完成计生工作,应付检查,往往采取比较粗暴的方法,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

干群关系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干部作风问题等。但最根本的是政府的不作为,一个基层政府如果不能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需要的不仅是廉洁高效,更重要的是使群众能够富裕发展起来。

四、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

对长期贫困中的人们来说,长期贫困容易钝化他们本能的生存意识。人在社会竞争压力中出现短暂性贫困后,他们本能的生存意识让他们容易产生摆脱贫困的意识,但当这种短暂性贫困转变为长期性贫困时,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他们改变生存的欲望就会逐渐被惰性所取代。因此,我们在关注农村资源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农民的思想意识,只有当他们的思想意识真正走出贫困时,富裕才会向他们一步步走来。

物质上贫困是可怕的,富裕起来后的精神贫困同样可怕。在一些农村地区,赌博泛滥,譬如“”,其所到之处,都会出现经济下滑,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在一些严重地区,它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赌博的泛滥也从侧面说明人们内心的空虚和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不乐观。精神贫困导致的结果是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滞不前。

五、地方人才的缺乏

城市集中我国绝大部分人才,而在农村,人才却极度匮乏,特别是科技人才几乎是真空。由于人才缺乏,提高劳动生产率很难成为可能,一些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地区,一旦出现资源枯竭时,经济发展就会缺少后劲。除高级人才缺乏外,农村较有文化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进城务工,尽管他们的务工有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但如果农村地区长时期出现人才资源短缺,会严重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农村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落后的农村经济无法吸引人才。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任由资源在市场的盲目流动,造成农村人才流失,城市人才过剩;二是农村大学生的入学率不高,使很多有志于投身农村现代化事业的人被阻挡在大学高墙之外。当然,入学率不高,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大学学费城乡同费制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一大部分农村学生拒之于高等教育门外。能否按照实际,实行农村学生少收费制度呢?即使我们的财力无法做到这一点,至少也应该对所有有志于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农村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制度;三是农村虽有人才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却缺少发展的土壤,主要是客观条件不具备。

六、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版权所有

农村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主要表现在:

篇7

一、调查背景

我来自于一个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多民族聚居的县城,在该地区主要有回族、土族、撒拉族、藏族,以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而我是西部少数民族――土族,以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情况调查”作为我假期作业的题目,是因为在过年时家人关于这一年收入的谈话以及每年的节日纳顿节引发一些思考而选择的。

纳顿节,是我们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意为“娱乐”,是以庙会的形式来欢庆丰收、感谢神恩,以期待来年五谷丰登。每年一度的纳顿节,以及村里乡亲们越来越富裕的生活,让我对这个课题产生了兴趣,那么现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活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调查情况

在询问部分家乡亲人和网络调查以及询问部分相关单位人员后,我得到了以下的答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民族经济收入来源之务农

作为一个西北偏远地区,民和县民族经济发展农业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由于该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温度变化较大,所以民和县种植以春小麦、马铃薯、油菜为主,有灌溉条件的川水地区以种植冬小麦和玉米为主。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局网站数据资料显示,2014年全县粮油总产量达15.63吨,比上年增加1.79吨,增12.9%,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05499.89万元,比上年增长17192.89万元,增19.5%,其中农业收入达到44209.0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1.9%,比上年增长9242.09万元,增26.43%,预计农民人均收入可达4589元,比上年增长668元,增15%;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政策性投入明显增加,农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全县种植业收入呈明显递增趋势,种植业纯收入达到40946.36万元,农民人均1253.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1.36元。

(2)农民经济收入之外出务工

根据县人社局以及官亭镇中川乡峡口村村民处了解到的情况可知,我县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每年的7月份到9月份去新疆、甘肃采摘棉花。

自2004年开始,把金秋拾棉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通过“政府引导,经纪人带动,市场化运作”的输出模式,在金秋农闲时节,大规模、有组织地向新疆、甘肃两地输送拾棉工,金秋采棉成为我县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支柱产业。

第二种情况是从7月中旬开始赴青海海西州都兰、格尔木等地采摘枸杞。

组织群众赴海西地区采摘枸杞是近几年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仅次于金秋采棉的一项重要季节性劳务输出工作。青海枸杞又名柴杞,主要出产于柴达木盆地。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状似红宝石,色红粒大,果实卵圆形,籽少、肉厚,大小均匀,品质优良,这主要得益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诺木洪是柴杞的主产地,诺木洪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缘,因高原独特的环境,在柴达木盆地生长的枸杞更多的时候被称为“诺木洪”枸杞。柴达木盆地光照时间长达10个小时,昼夜温差达12摄氏度,还有唐古拉山脉的雪水滋润,这些都是适宜枸杞生长的环境因素。在政府引导和经纪人的组织带动下,赴海西诺木洪农场、格尔木等地采摘枸杞的劳务输出规模逐年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采摘枸杞的同时,民和县务工农民在诺木洪农场共租赁土地1.8万余亩,平均每亩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以种植枸杞为主的总产值达2.7亿元,人均纯收入达两万余元。 第三种情况是从4月底到6月初赴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挖冬虫夏草。

篇8

一、“安溪铁观音”品牌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1、有牌无名――铁观音难佑农

福建安溪因特产“铁观音”而广为世人知晓,上下近千年。“安溪铁观音”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代代相承。

“安溪铁观音”是安溪人民的骄傲。安溪乌龙茶产量约占福建省的1/2、全国的1/3,1982年被列为福建省茶叶出口基地县,自古有“闽南茶都”之称。但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由于小农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当时的安溪茶叶虽然已经有一定名气,但生产经营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品牌”对广大安溪人民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由于茶叶市场销路打不开,当时铁观音价格十分低贱,每公斤还不到一块钱。茶贱伤农,茶农的积极性大受伤害,粗种粗管,使大片优质茶园蜕变为劣质茶园,以茶为生的茶农从此走向贫困。

资料表明,从1980年安溪第一件茶叶商标“风山”核准注册至1985年的5年时间里,安溪全县的茶叶注册商标仅为2个。而就是在1985年,安溪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80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8元,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2、零星散牌――铁观音不“铁”

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安溪铁观音”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安溪茶人开始凭着自己的果断和智慧,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摸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子,品牌经营的理念也开始融入部分安溪茶农的经营管理中。

这一时期安溪茶叶品牌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5年,为企业自主创牌。此阶段,全国茶叶市场开放,安溪茶业步入经营体制改革时期,开始走上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穷则思变”的安溪人趁势而上,开始走出去,把茶叶生产做到全国其他地区。一部分茶商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品牌在茶叶经营、开拓市场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但此时,企业的创牌大多在方式、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并没有真正叫响牌子。与此同时,顺应茶业生产化经营和市场需要,安溪县内也出现了一些私营茶叶企业。资料显示,1986-1995年,安溪共新增茶叶注册商标201件,茶叶商标总数达到203件,是1985年的101倍。工商部门登记的茶叶企业60家,个体工商户65户。1995年,安溪农民人均年收入1643元,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3亿元,分别是1985年的5.9倍和4.3倍。但直至1995年,安溪县还没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第二阶段:1996-2000年,为政府推动创牌。此阶段,茶业在安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由传统特色产业逐渐转变为支柱产业。为加快发展茶业经济,安溪县政府于1997年1月成立了下属事业单位――安溪县茶业总公司,负责对全县茶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科研、技术推广、质量管理等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宏观调控,加强行业管理。同年7月,安溪县最大的茶业加工厂――安溪茶厂,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获得了进出口茶叶经营权。此时,安溪铁观音开始大量销售到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资料显示,2000年,安溪县共有茶业商标295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茶业企业191家、个体工商户115户。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345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1996年,安溪正式从贫困中除名,并且连年列位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综合两个阶段可以看出,安溪的茶业经济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走上正轨。但是,从企业自主创牌到政府推动创牌,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安溪的茶叶生产方式大多数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多数茶农、茶商没有能力为自己创立品牌,没有条件在市场上推广。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出现同行相斥、单打独斗的恶性竞争,旺盛的需求使市场上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极大损害“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混乱的秩序,品牌战略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安溪始终没有走出制约当地茶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3、证明商标――涤尘降甘霖

迷雾中,安溪县政府为安溪茶产业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把“安溪铁观音”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注册,实施统一管理和保护。1998年8月,安溪县茶业总公司正式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安溪铁观音”和“安溪黄金桂”两个证明标志。2000年4月,被工商总局核准注册。到此,“安溪铁观音”有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个“护身符”,这是安溪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安溪政府适时对“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注册人开展创品牌行政指导。2003年12月,“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容获福建省著名商标;2005年12月30日,“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成为首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安溪铁观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对广大安溪茶农而言,意味着无须自创品牌,在坚持保护品牌的前提下,即可分享到顶级品牌荣誉带来的持续效益;对经营安溪铁观音的茶商而言。获准使用者通过自创商标和驰名商标的组合使用,能相得益彰,扩大销售;对安溪观音的消费者而言,茶业品质能得到更好的保证,看牌买茶将更加明了。

二、“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在“安溪铁观音”这个证明商标的推动下,安溪茶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证明商标注册和使用的8年来,其成功运作给安溪茶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带动了安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茶业市场进一步规范

“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开始使用后,众多消费者逐步认准有商标标识的茶叶产品,不再盲目购买,促使广大茶叶企业更加重视经营管理,从而进一步规范了茶业市场秩序,有效地打击了假冒伪劣行为,同时也使消费者增进了对安溪茶产品的信任感和选购欲望。

2、茶叶质量全面提升

一方面,茶业企业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和市场监控力度,调整茶叶产品结构,一些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比证明商标注册前大大减少。另一方面,茶农的质量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普遍发展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生产绿色茶叶。2007年,安溪全县有无公害茶业生产基地23万亩,优质铁观音生产基地11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有机茶园基地3万亩,生态茶园4.8万亩。获准无公害食品认证的茶业企业有6家,获得绿色食品商标使用权的31家,获得有机茶标识使用权的有14家;获得IS9000质量认证46家、HACCP认证6家。近年来,安溪茶叶经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出口合格率100%。茶叶质量的提升带来了茶叶价格的上扬。现在,安溪乌龙茶的平均价格对比2000年翻两番,出口单价比全国茶业平均价格高出80%。

3、茶业品牌不断涌现

截至目前,全县总共有注册商标1832件,其中茶叶商标914件,占了近一半。涌现出了“八马”、“华福”、“华祥苑”、“祥华牌”、“魏荫”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茶叶品牌,与“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组合使用。其中“祥华牌”成为国宴指定用茶。

4、茶叶市场得到拓展

几年来,通过加大对“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宣传推广,安溪茶叶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国内外。内销方面,已经形成福建、广东、长江流域和北方等四大市场;外销方面,由日本、东南亚逐步扩大到俄罗斯、欧洲、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量约21000吨,创汇1亿多美元。其中,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还形成了安溪茶叶一条街,“安溪铁观音”备受俄罗斯人的喜爱。资料表明,到2007年底,安溪县境内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达到859家,个体工商户1665户;安溪人在全国各地开的茶点达到4万多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茶业销售队伍;与此同时,安溪茶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9%,比2000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5、茶产业链不断延伸

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带动了茶业的发展。2007年,全县茶园面积50万亩,产量6.2万吨,茶业产值达到了54.2亿元,灌装茶水、保健茶、速溶茶、奶茶、红乌龙、桂花乌龙等茶叶系列产品相继问世。“一业兴,万业旺”,茶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旅游、包装、茶业机械、茶具及交通运输业等其他涉及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配置了农村劳动力。全县120万人口中,有15万户农家种植茶叶,有85万左右人口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比证明商标注册前净增32万。

6、茶农收入稳步提高

近年来,安溪县农民纯收入以8%以上幅度增长。资料表明,事实证明商标保护前的1999年,全县茶农人均直接从出售茶叶得到的收入仅为790元,占当年茶农人均纯收入的24.8%;2005年到2007年,茶农人均收入分别为3100元、3990元、4600元,是1999年的3.9倍、5.0倍、5.8倍,占同期茶农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也提高到60.1%、65.7%、71.2%。

7、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茶业经济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小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仅2003年,全县投入的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资金就达到3.58亿元,全县城镇化水平也从98年的20%提高到2003年的25.5%,城区面积从6.8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而且开始变得漂亮、整洁。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优化。

篇9

二、评价指标制定

有关对农村互联网的研究,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李琪(2008)认为我国广大的区域无论是互联网情况还是经济发展情况都变现出显著的差异,通过收集各地区互联网使用情况及调研经济数据,发现互联网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关关系,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发现互联网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显著影响作用[1]。陈宇瀚(2009)认为互联网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农村产生影响,其一,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二,对广大农村居民的观念产生影响。通过对农民使用互联网的实际调查,从而找到互联网使用情况与农村增收之间的内部关联关系。同时分析了影响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具体的建议及对策[2]。李伟(2010)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于互联网的研究由城市转向了农村,认为农村互联网是农村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结合已有学者的研究与笔者实际对农村互联网的实践调研,得出互联网从以下4个方面来影响农村的经济生产生活,如图1。

三、影响途径重要性评价

(一)AHP模型简介。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Analytichi-hyProcess),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及运筹学家A.L.saaty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的,属于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将一个系统问题分解为多目标及多准则,进而分解成不同的层面,通过两两因素相互比较,得出层次单排序及层次总排序问题,从而得出影响因素的权重,属于多方案优化决策评价方法。

(二)模型构建。

篇10

一、XX县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现状

我县从县情出发,在调整结构上做了许多努力。第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二、三产业比重。目前已发展乡镇企业1.4万家,总产值达30多亿元,使我县工商企业得到一定发展。第二,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引进高优项目,推广新成果。政府提出“县有区域,乡有特色,村有专业”的发展要求,使高优项目得以快速发展。第三,实施海水养殖“内转外”战略,调整海水养殖结构。海水养殖结构,不单是养殖品种的数量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海洋养殖生态平衡问题。于是,政府采取措施,在调整养殖结构上做了许多工作。大力扶持发展紫菜、大黄鱼养殖,大力扶持名特优水产养殖。禁止无序的海洋养殖。尤其是在东吾洋养殖超负荷的情况下,采取“内转外”的养殖发展战略,使海水养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第四,引进示范,推广高优品种。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我县在沙江龙湾设立了“农业引进示范基地”,对高优品种进行试验,然后推广。自87年成立至今,已引进粮食、经作、蔬菜、瓜果等600多个品种,能适应的有300多个,大面积推广的达20多个,并向社会提供良种。十多年来,供种累计面积达20多万亩,为我县引进良种,尤其是台湾良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XX县经济结构仍存在许多问题:

1、第二、三产业落后。霞浦县20__年农村三产结构比例为46.3:43.3:10.4,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工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加工业落后,导致三产落后。同时,使得产业链断裂,农业仍然处于卖原料的“低价值”阶段,农业的反哺能力弱,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霞浦是“海洋县”,渔业产值占整个大农业的63%,就海洋渔业中,产业结构也不够合理。种植业无法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没有规模生产,产业化局面很难形成,最终依旧拖着小农经济的步伐。

海水养殖业是霞浦的主导产业。但因产业链的中断,使得发展极不稳定,反反复复。海带的发展,似乎到了极限。相关的问题齐发,海区布局、虫害、销售,多种收费,致使海带养殖户难以承受。对虾养殖、淡水鳗养殖以及大黄鱼,似乎在走着重复的老路:开发快速发展衰败。

优势产业是什么?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是什么?最能稳定发展的产业是什么?比较盲然。

3、优质农产品不上规模。优质、名牌农产品是农业发展的“命根子”。我县农产品无法打开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品质问题。就目前已发展至9万箱,投入数个亿的大黄鱼养殖而言,人工繁育的大黄鱼品质开始退化。天然大黄鱼每斤在100多元以上,而养殖大黄鱼每斤只在10元左右。

就大米而言,本县居民也要买外地产的“珍珠米”之类,不愿买本地大米,就因为品质比不上外地大米。我县全国最晚熟优质水果涵江荔枝,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而打开市场。

总之,由于许多因素,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还不尽人意。

二、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和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XX结构调整面临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调整空间有限。霞浦土地面积为27万亩,粮耕面积要保证在37万亩以上。因此,在种植业的调整上受到空间的制约,政府不敢引导农民放弃粮食而去种植经济作物和水果之类。况且,由于劳力外流严重,导致抛荒现象严重存在。

2、结构调整宏观调控乏力。政府无法直接管理农业生产,种什么不种什么,全凭农民自主。对主导产业和主要品种的扶植,政府只能采取间接的调控方法。目前主要手段是税费优惠和投资倾斜扶持,等等。

税费优惠难以到位。政府所作的承诺,条条(部门)根据自身利益不作退让,他们照章行事,无法“灵活”处理,更谈不上放水养鱼。

投资倾斜也只是空头支票。县政府没有自己的银行和财政实力,有限的农业周转金多沉淀于下。国家农业投入相当有限。就全县而言,96至98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为1810万元,其中中央为338万,省为78万,市为81万,其余为县乡投入和集资,而后面的投入多为“虚拟”。农业的投入少得可怜。银行贷款更是无法落到农户户头,因此,政府的投资倾斜大多是空头支票。

3、社会服务滞后。社会服务滞后主要指市场信息服务“缺位”,生产技术服务跟不上,农产品销售服务无法满足农户的需要。

农户该种什么,不种什么,十分盲目,只得随大流,或是主观臆断。这是造成农民增收不增效的原因之一。市场信息服务几乎是“空白”,县供销信息中心也搞农产品信息,是“零星”的,没有多少指导价值,社会这种服务空缺,而政府这方面的工作,也没有到位。

其次是生产技术服务无法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户渴望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在哪?大黄鱼养殖生产急剧扩大,有的养殖户用总产值10%以上的高新聘用技术员,不管生产利润如何,这些“技术员”都要抽成10%以上。反季节西瓜的技术指导也是一样,农业的利润是相当有限,而技术这一关都把许多农户掐死。农业技术站、水产养殖技术人员都成“过眼云烟”。

农产品的销售,更是农村的突出问题,农户们面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苦苦寻求“出路”。大宗水产品海带的销售是最典型不过了。海带销售“税费”率高达产值的30%以上,而相关的问题,政府只有研究研究再研究,许多问题十分棘手。这里还没有论及那些“菜霸”之类的霸道了。

(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结构调整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粮食是特殊商品,战略物资,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从许多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集约化水平,从而既保持粮食总产稳定,又腾出耕地,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因此,不能将粮田盲目减少,改作经济作物,更不能轻易抛荒,而去经商,这就提出

了一个如何解决矛盾的问题。

2、正确处理好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推广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好龙头企业。市场发生波动,龙头企业将损害农民的利益,产业化也就无法得以健康发展,如何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长久的合作关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之一。既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又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正确处理结构调整与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关系。结构调整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起点、高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地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国际经济一体化又将给我们农业带来极大压力。我们与台湾一水之隔,要加快闽台农业合作步伐,发挥两岸实验区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加快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以降低农业风险。

三、XX农业结构调整思考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必须要有新思路,采取新措施。XX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为保持农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增加农民收入,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政府要根据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户的生产经营自,强化市场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具体对策如下:

1、开拓市场,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订单农业已成为共识。如果没有订单,农业是不是待岗了?农民是不是休闲了?无论如何,农民还得种地。这就面临一个市场开拓问题。立足资源优势而生产,本身不是坏事,问题是如何善于开拓市场。

最近,有许多乡镇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设立“办事处”,想借此开拓市场。思路很好,收获甚微。如果全县形成一种合力,情况就可能不一样。如果利用网络,有一个信息专门机构,情况可能得以改善。

2、成立农业协会,加强农业经营与管理。农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的支持,这是大家所共同意识到的。居于此,我县也成立了许多“农业协会”,比如榨菜协会、海带协会、大黄鱼协会等等。然而,这些协会并没有在产业扶持、技术指导、产品推销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与国外的农业协会相比,功能相差甚远。从发达地区协会创建发展经验看,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①扶持引导,逐步建设。专业性协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能人牵头、技术服务、技术协作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自办科技服务组织;中级阶段——以科技为先导,产供销一体化的群众科技经济组织;高级阶段——科技为先导,市场经济的新机制为载体,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一体化群众组织。

②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加强科学管理是专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做到决策的民主化。要坚持自愿的原则。其次,做到管理上的科学化、制度化。在权益上将产业化的经营中介、服务组织与利益主体捆绑在一起,而不是有利才服务,无利就撒手。要制订“农业协会组织章程”。其三,处理好分配与积累的关系。要保证全体会员不断取得经济利益,逐步增强协会自我发展能力。

各级党政也要由过去的抓行业变为抓产业,由抓管理变为抓服务——这是政府功能的再次改良。

3、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划指导;二是税费优惠;三是投入倾科。①强化结构性布局规划指导,避免农业结构雷同,保证特色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导规模生产,推广农业产业化。②实施税费改革,保证优惠政策到位。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还体现了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扶助。在税费改革的基础上,保证政府对扶助产业优惠政策的实施到位,以真正达到扶持之目的。③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保证结构性调整投入到位。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资金是关键。因此要突破体制等束缚,尤其要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4、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发挥霞浦农业的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逐步开放,这是大势所趋,如果没有“品质”,就很难打开市场,很难应对市场。我们的优质晚熟荔枝,要打出牌子。海洋养殖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大黄鱼养殖是我们的强项,要改善其品质,首先得解决人工养殖品种退化问题,另外要加强经营职业道德教育,把好质量关。

5、建议施行农业保险制度。农业在我县相当脆弱,主要是受市场干扰太大;另方面是受技术服务的制约。种植业优良品种的“变异”,养殖业病害的发作,都可能致使农业“覆没”,谁来调剂这种风险?没有。必须实施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是赔本的生意,政府必须贴补。

篇11

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我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全市标准农田不到50%,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另一方面多年来形成的沉重镇村债务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在镇村头上,就赤壁市而言镇村债务仍然很重,通过去年的多法化债,债务仍高达4064.61万元,其中债务最多的村达到100多万元,镇村债务不能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将长期受到制约。

3、农村土地纠纷不断,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较困难。

由于好政策给农业带来了很多实惠,农村土地从过去的包袱变成了今天的抢手货。土地的一轮承包已过去30年,二轮延包也过去七八年,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土地多年来不值钱,土地和承包者之间的经营关系没有理顺和规范,而造成当前大量的土地纠纷问题,再加上由于过去的二轮延包极不规范,许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所以二轮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我市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6、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7、春耕备耕中存的问题。

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年我市将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解决“四难”,建设“四网”。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在抓好通乡油路建设的同时,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实行桥涵闸配套,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道路硬化网络。二是加大“三建三改”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今年初步完成全市40%以上村的供水管网建设,通过2—3年的努力,逐步建起农村自来水供水网络,让农民用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选择1至2个乡镇办合作试点,健全规范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民小病不就医,大病难就医的问题。四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开设农业信息专栏,延伸互联网信息到农村,设立村组信息中心户,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在“四网”的在建设中,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建设。把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等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四网”建设分层次推进,每年选择几个有基础的乡镇,实施好一两个项目,花3—5年的时间建设农村“四网”。同时,抓好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把水利经营推向市场,利用民间资本改造农村水利设施。

2、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把农业税免征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二是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去年我市开展了合村并组工作,全市247个行政村已合并为149个,减少村干部750人,今年重点抓好组的合并,力争合组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把减人、减事、减支落到实处;村组合并完成后,将村干部纳入财政供养,每村财政供养三人,按村的大小不同每村每月财政支付村干部工资1000至1200元,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考核,增强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村组的正常运转。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继续落实好“双代管”的有关政策;努力化解村债务,要采多法化债,今年再化债30%;继续加强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经营能力。从今年开始我市将突出林纸、粮油、茶麻果和水产等“四大产业”重新进行部署,从基地建设到龙头兴建到市场开发,高起点规划,加速度发展,使我市农业综合经营能力有一个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对产业化经营的领导。按“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激励政策,一抓到底”的方案抓好产业化经营,二是培植壮大产业龙头。加快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逐步扩大赤壁晨鸣集团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万吨的产量;重新运作好林纸公司,使其在竹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粮油产业和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上,按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培植加工大户,引导加工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以企业群组建联合体形成大龙头、大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和“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逐步规范”的原则,积极发展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延伸产业链,扭紧农户与企业和市场的利益关系,网络更多的农户,逐步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市政府从财政列支100万元建立一个产业化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化经营绩效挂钩、科技推广、检查评比、外出考察、名优申报、产品宣传、办公经费等,对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篇12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间完成的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万多公顷,新打机井眼,修渠公里,整修道路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条古河道形成的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万公斤、花生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多公斤,折合人民币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万公斤,增加收入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万亩,其中山场面积万亩。全村辖个村民小组,户,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余亩,栽植各种果树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多亩,老果园改造亩,果树高接换头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株,—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⒐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市、个县、个乡(镇)、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⒈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万,最少还万,且一般都涉及⒍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⒉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⒊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篇13

近年来,市政府把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提到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及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提出了“示范引导、鼓励支持、村民自愿、民办民营”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家庭经营、统一服务、标准化生产、有自己的品牌、以销定产”的创办原则。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各乡镇(街道)和主管部门组织精干力量,分片包干,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工作,实行现场指导,抓发展、促规范,促进了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338个,涉及种植、养殖、开采、运输、加工、销售、服务等7个行业,参与人数4.2万多人,在部分产业和领域初步实现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家万户闯市场的有效对接,在加快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步伐、拓宽产业化经营领域和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品牌战略实施、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速度较快,数量较多,但从总体看,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组织形式和运行状况很不规范,作用也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认识不充分,对其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重生产、轻流通观念仍未从根本上转变,主动创办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基层干部对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疑虑,怕风险,工作中一般性号召多,具体措施少,特别是在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和发挥作用等方面思路不清,措施不够得力。

2、法律地位不明确。农村现阶段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尽管我市出台了一些规定,采取了相应措施,并确定了主管部门,但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该类组织的法人登记、依法经营、资金筹措、征缴赋税以及签定合同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致使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组织形式不很规范,普遍存在有章不循,无法可依的问题,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一定制约。

3、运行机制不健全。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虽然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制定了章程,但在实际运行中照章办事的不多,经营活动随意性较大,缺乏必要的诚信度。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也没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低。

4、人员素质不够高。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办者文化素质偏低,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缺乏懂技术善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经营活动中不讲诚信,只愿利益共享,不想风险共担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5、作用发挥不够强。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经营范围窄、综合实力弱的问题。有的乡镇虽然达到了村村都有合作经济组织,但真正能为群众提供服务,发挥作用的了了无几,多数是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的范围仅在本村或本乡镇,仅仅是为群众提供简单的产后购销信息和一般的技术服务,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地市场信息和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产品价值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途径,是农民走向市场、自我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对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建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客观需要,是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增加收入的重要组织形式。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深化农村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办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强化服务。要加大宣传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作用,宣传一些有说服力的典型,逐步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群众主动创办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和发展营造良好地外部环境。

二、突出重点,大力培育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要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优势,科学制定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从实际出发,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循序渐进,加快发展,不搞形式主义和“一刀切”。当前要重点围绕种植业、 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销售业、服务业等方面,大力兴办以集体公共设施为依托型、龙头企业创办型、科技人员领办型及行业协会等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立足长远,从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重点发展和鼓励创办跨地域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化程度高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底子,对那些经济实力强、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群众受益大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持,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对那些有名无实、形同虚设,不能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及时加以引导、规范和完善,使其尽快发挥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