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路建设的生态效益

篇1

(一)基本原则

本市郊区林业建设要坚持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城乡一体、城郊联动发展之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把林业建设同提升大都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调整农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把林地建成人们休憩与娱乐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保护地与栖息地。

(二)目标任务

本市郊区林业建设要符合上海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需求,遵循生态系统的原则,努力建设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合理配置,林木树种丰富多彩,具有高度自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林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居在绿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根据《上海市绿化系统规划》提出的目标,“十五”期间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快郊区林业建设,力争使上海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9.4%,提高到2005年的20%左右;到2020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0%、绿化覆盖率达到35%。

“十五”期间,本市将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大型片林,道路、河道两侧林带,以及生态保护区林地的建设

二、建设机制

(一)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

“十五”期间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是:沿海防护林、黄浦江水源涵养林及工业区防护林。

生态公益林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多元化投资建设。

(二)积极探索大型片林建设新模式“十五”期间大型片林建设的重点是:浦江、横沙、佘山、南汇、嘉定—宝山、崇明等六大片林。

结合上海农业结构调整,大型片林建设可采取三种投融资模式:

一是以林养林。鼓励农户和单位从事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经济林建设。政府给予资金扶持和实施统一订单等政策,加快经济林建设。

二是以房建林。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大型片林专项建设规划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建设,并通过项目赢利,保证林业建设、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三是以项目促林。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允许企业或个人在大型片林专项建设规划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体育、休闲项目开发建设,并通过项目赢利,保证林业建设、养护与管理的资金需求。

(三)加大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力度“十五”期间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重点是:外环线外侧、郊区环线两侧和高速公路两侧,主要骨干河道两侧的林带,以及为城市通风的纵向林带。

道路、河道两侧林带的建设在划定绿线的基础上,与红线内的道路、蓝线内的河道一并纳入到建设招标范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

(四)加快城镇镇区林地建设

试点城镇镇区林业建设要纳入试点城镇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和统一建设。

三、政策措施

(一)明确林业建设投资主体

生态公益林建设,按市、区县分工,由市、区县政府负责实施,并广泛吸收其它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大型片林建设,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区县政府或开发商负责实施。

经济林建设,由农户或单位负责实施,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道路、河道两侧林带建设,按市、区县分工,由市、区县政府的道路、河道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城镇镇区林业建设,由试点城镇建设开发单位负责实施。

(二)给予从事经济林建设的农户或单位资金扶持凡是在市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开发经营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经营性林地的农户或单位,市财政给予平均每年每亩300元的补贴资金,连续扶持三年;区县财政相应提供扶持资金。

(三)建立土地开发的特许制度凡是在市绿化系统发展规划范围内从事大型片林建设,且经规划批准先行试点的,可适度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试点建设的大型片林在完成林地建设总面积70%,并经市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在大型片林建设范围内的一定区域进行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或体育、休闲等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应在大型片林总用地的30%范围内相对集中布局。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做好大型片林内低密度生态住宅开发或体育、休闲等项目建设的规划审批工作,市土地主管部门要负责办理好建设用地的相关手续。

(四)鼓励采取土地流转办法保证林业建设用地根据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上海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意见》(沪府办〔2001〕54号),凡在市绿化系统规划范围内从事林业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可采取土地流转办法,集中造林,每年向农民支付土地使用费,并优先吸纳造林土地上的农民为养、护林人员。

(五)建立土地储备制度

对大型片林规划建设将带来明显升值的土地,所在地区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土地储备,确保土地升值变现后为林业发展提供建设、养护与管理资金。土地储备可由政府建立土地储备机构来完成,也可由政府委托开发商进行,两者都必须保证土地升值后,变现资金能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政府,以统一安排用于林业开发建设、养护和管理。

(六)建立本市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根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本市将通过财政拨款、市场化筹资等多种途径,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门用于林业建设、养护和管理。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由市农林部门负责。

(七)加快组织制订相关实施办法为了更好地落实林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市计划、农林、建设、规划、土地管理等部门要抓紧组织制订明确林业建设投资主体、实行经济林建设补贴、进行林业建设土地特许开发和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相关实施办法。

(八)开展片林建设先行试点工作要重点抓好大型片林建设的启动工作,选择浦江、横沙两地进行大型片林开发建设的先行试点。市规划、农林、土地管理等部门要协助区、镇两级政府重点做好大型片林规划的国际招标和建设工作。

篇2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随着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顺利开展,全省各地纷纷拉大城市框架,加强道路、广场、公园以及庭院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短短几年,成绩斐然。衡水,也于2011年12月跻身省级园林城市的行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宜居的北方湖城”已初具规模,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总的趋势是好的,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在园林建设上,衡水的基本市情是“底薄、地碱、干旱”。衡水是全省最年轻的设区城市。虽经多年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衡水仍然是全省最不发达的地区,2011年生产总值81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65亿元,总量及其人均水平均居全省末位;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多,特别是城市绿化起点低、绿量少的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用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观点去分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领导决策和有关专业人士的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笔者谨就衡水本地的情况分析阐述如下,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误区

1.1设计思路传统落后,城市景观大同小异,大多缺少地方特色

笔者去过很多中小城市,感觉许多城市的景观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尤其是最能代表一个城市面貌的城市广场和街道绿化,欧陆风味甚浓,大多是灯光喷泉、浮雕壁画、欧式柱廊、冷季草坪、模纹花坛,彩色铺装地面,欧式铁艺栏杆……而且各市之间互相攀比,追求气派豪华,为美而美,完全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因素,忽视了园林绿化的基本功能和地方特色,很难见到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中国号称世界园林之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除去古建筑这一块尚存之外,其余所剩无几。

城市之美,贵在特色。桂林山水甲天下,就在于它的山水景观独一无二;周庄古镇正因为保留了江南水乡原貌而名扬海内外。作为一种自然地貌类型,即使是荒草丛、芦苇荡、沼泽、沙丘,也具有它独特的保存价值,也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或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内唯一的湖泊湿地类型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蓄水面积75平方公里,湿地拥有较为完整的水域、草甸、沼泽、滩涂等天然生态环境,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聚集和南北候鸟不同路线栖息地,有各种植物383种,各种鸟类314种,被国际湿地组织、国内专家学者誉为、"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和"华北之肾"。衡水市始终把衡水湖的保护与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确立了有效保护、科学利用的发展思路,在衡水湖的保护与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几届政府对衡水湖的保护性开发使得衡水湖这颗"东亚蓝宝石"始终焕发着它年轻耀眼的光芒。衡水虽小,建市较晚,但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城市的土气而自卑,而应为保存了自然生态系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衡水老白干集团大门造型的设计创意就很好,用红色大理石筑成酒瓶型的门柱,其造型和颜色很贴近企业的主题,同时也表现出了衡水本地的传统特色。习三内画博物馆也同样用其独特的造型诠释着内画艺术和衡水的传统风格。

1.2 重草坪,轻乔木,重美化,轻绿化,重形式,轻功能

近几年,伴随着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和更新改造,草坪热风依旧不减,我省各地的草坪铺设面积突飞猛进,无论是公园绿地街道广场,还是居民区单位庭院,凡是能够种草的地方绝大多数已经种完,做到了绿茵如毯,对于美化市容街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各地大量推广的进口冷季型草种(其原产地是丹麦、美国、新西兰等海洋性湿润气候),并不适合在我国北方大陆性半干燥气候条件种植,它高耗水、高耗肥、高修剪强度,寿命短而病虫害多,养护成本高,给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政府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为了养护这些娇贵的草坪而带来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化肥农药消耗等等,都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环境负担,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违背的。

其实,我国原产的结缕草、野牛草和狗牙根等都是很不错的抗旱力极强的乡土草种(杂交狗牙根的父本是中华狗牙根),完全可以部分取代进口草种。它们的耐践踏能力特强,适合用于运动场和疏林草地,几乎不用浇水养护,仅仅利用自然降雨即可以生长正常。乡土草种缺点是冬季有3—4个月的枯黄期,但这并不影响其生态防护和使用效果。大力推广乡土树种、草种对于节约宝贵的水资源,降低园林养护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和“城镇建设三年上水平”工作的顺利开展,衡水用于城市绿化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新开辟的绿地明显增多,人民路、大庆路、中心大街等道路大树枝叶繁茂,为市民带去浓浓的树荫,和平路、育才街的行道树,经多年的精心养护,撑起了枝叶交错的绿色华盖,河北路的法桐遮天蔽日,已形成完善的林荫系统,东湖大道绿化带、榕花大街绿化带绿化层次分明,色相富有变化。初步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景随步换,触景生情的道路绿化格局。然而几年前,衡水市拓宽改造人民路、红旗大街等街道时要砍伐原有的大树,曾引起市民群众的集体抗议,许多人都扼腕叹息。市民纷纷质问:为什么拓宽道路就得砍树?据说有的领导认为道路中间有树有损于道路的气派,不利于行车安全,于是,就有了今天虽然宽阔但光秃秃的无花树少的人民路和红旗大街。我们投巨资进行城市改造和绿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真正能够对改造城市生态环境起作用的是什么?虽然大规模种草也能起到一些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毕竟无法与树木的作用相比。有资料显示,同等面积的树林的绿色枝叶量是等面积草坪的25-40倍,而植物的生态效益是与其拥有的枝叶量成正比的,也就意味着树林发挥的生态效益是等面积草坪的25-40倍。道理很浅显:种草是平面覆盖,种树是立体覆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要想少投入、多产出,就应该在有限的绿地内多种乔木,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尽可能增加叶面积系数,才能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能。

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人人皆知的,但在实际的市政建设工程中,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所谓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实际运作当中,绿化大多只是建筑的陪衬而已。以常见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例,国标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地率要达到30% ,实际上各房地产开发商在衡水市开发的小区的绿地率都不达标 。即使是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园林工程项目,也往往是将投资重点放在园林建筑,小品设施上,真正具有生态效益的绿化种植投入少得可怜。挖湖堆山、建亭台楼阁、喷泉、雕塑灯光装饰、地面铺装硬化等花去了绿化总费用的百分之七八十,剩下用于植树、栽花、种草、浇水、养护的费用寥寥无几,这是本末倒置。衡水人民公园的改建工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国城市规划的理论要求城市绿化应先普遍绿化,再重点提高;先绿化,后美化;绿化是美化的基础,美化是绿化的提高;有了生机盎然的绿化和浓荫,有了清新的水和空气,也就有了美。如果我们不重视普遍绿化,没有建成一定的绿量,就起不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没有生态功能的美不能叫做美。

有些城市为追求美化效果把小乔木作为行道树,他们认为为了追求美化效果牺牲一些绿

化的基本功能是值得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太妥当,无行道树提供遮荫、防风、减噪、防尘的功能,也许对于各级官员、企业老板、外企白领等有车族来说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夏天坐在有空调的汽车里一路有花可赏,何乐不为?而对于骑车上班的居民群众来讲,他们要头顶烈日,在高温酷暑下穿行,哪有心情去赏花观景呢?我们的城市绿化优先考虑的服务对象应是最需要遮荫防护的普通群众,这也是贯彻“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园林不能理解为纯视觉艺术,观花赏景只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游憩使用功能和生态防护功能才是人民群众更需要的。

衡水市的前进街做的就非常好,该道路全长5700米,道路绿线宽度为120米,一条人工河道将道路分为上行和下行车道,沿路还建设了26个亲水平台、30多个小型林荫广场。使道路绿化与城市游园融为一体,绿化面积17.67公顷,种植乔木(法桐、红叶椿、美国白蜡、栾树、国槐等)4.6万株,种植灌木(碧桃、百日红、连翘、大叶黄杨球、金叶女贞等)40.4万株,草花地被4.1公顷,草坪6.64公顷。园路广场3.84公顷。在规划时注重凝练文化底蕴、体现人文特色,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合理布局,使景观空间和功能与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先有的河道,因地制宜,在各景观节点则设置小型广场及休闲逗留空间,构成景观设计的,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场所。在植物配置法桐作背景树种,搭配红叶椿、金叶槐、大叶女贞等园林树种,并在缀花草坪上种植了大规格的乔木,增加了绿带的空间景深效果。设计中还注重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不同花期的组合,努力做到三季有花,季季都有景可赏。成为衡水名副其实的“迎宾大道”和靓丽景观。

二、 提高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几条建议

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观赏造景和游憩休闲为主要目的,只是近二十多年,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造成“三废”污染增多,城市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形成极大的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园林学术界陆续提出了“生态园林”、“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等新的规划思想,用城市生态理论来认识和指导园林绿化建设的思想逐步得到重视和落实。由于历史欠帐的原因,尽管近几年我市绿化建设成就巨大,但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有的经济财力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完全按照生态平衡的理论要求大面积扩展建设绿地,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短期内还难以实现。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自觉地从生态园林理论高度去认识和指导当前的园林绿化建设。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的质和量,如何在建成区有限的土地上尽力提高园林植物的质和量(有的专家把它叫做植物的枝叶三维量),还大有文章可做。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2.1、 从规划着手,将各类用地的绿地率落实到位,严禁挪用挤占。提高园林生态效益的基础是提高城市的总绿量,而增加总绿量的首要问题是提高绿地率。要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下决心清理一切蚕食侵占绿地的不法行为,拆除违章建筑,见缝插绿,使绿地真正绿起来,还绿与民。

2.2、 多建小绿地、小游园、小广场等中、小型公共绿地,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这些小绿地应尽可能做到均衡分布,做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方便居民游憩使用,不求设施齐全,着重绿化生态效益,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配置以落叶乔木为主,乔、灌、藤、草、花合理搭配,在满足居民群众游憩休闲和观赏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加植物的叶面积系数和枝叶的三维量,做到游憩效益、观赏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

2.3、 狠抓专用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质量关,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的专用绿地和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面,其绿化覆盖面积占市区绿化覆盖总面积的60% 以上,因而城市总绿量是否增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面上绿化的好坏。这部分绿化不需要政府投资,各主管单位也比较重视,大多乐于花钱搞绿化。只是不懂行,又缺少规范化的规划设计,往往是在不太大的院落内假山、喷泉、雕塑、花廊、亭台楼阁等应有尽有,在建筑小品设施上花钱很多,真正用于绿化种植花草树木的费用则寥寥无几。无法形成足够的绿量,也就不能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来改善其环境质量。当务之急是加强宣传教育,以法治绿;培训各单位的园林管理、技术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专用绿地园林绿化的设计审批和管理,全面推行绿化设计和施工的招投标制度,使之从盲目走向有序,从粗放走向合理,彻底改变目前的混乱局面。

2.4、 重视城市大环境绿化,以外补内要继续开展城郊森林绿化工程,加快西部生态园建设,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和大通道绿化建设,尽快形成完善的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以森林包围城市,以外补内,大幅度提高城市总绿量。

篇3

阜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阜阳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与建设生态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尚有差距。

如何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阜阳?

一、防治污染,保护环境

1.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

执行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污染治理设施不能达标的,或污染重的企业,坚决不予审批。

2.建立地方环境评价标准

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国家排放标准进行环境污染管理,根本满足不了因经济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同对排污要求的不同需要。我们要确定区域标准、行业标准和综合标准,增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针对性,以达到最佳的监管效果。我们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能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有效进行监督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污染事故的能力,不仅要监测污染浓度,还要监测污染排放总量,有的放矢,明确重点监管的内容。

3.加大投资,加强污染治理力度

一方面对有污染排放的单位,制定污染排放标牌,公示主要排放污染物数量、浓度,提高污染物排放和治理的透明度。加大对污染环境现象防控和惩治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城市建筑工地和运输机械等的扬尘污染。

另一方面加大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力度,如各地建设并运转污水处理厂,建设固体垃圾发电厂等,使部分废弃物再利用,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

二、绿化美化,打造富“氧”城市

阜阳城区现有人口78.6万,虽然阜阳市政府积极努力,建设不少城市公园和绿地,极力打造公园城市,但阜阳城现在林木离富“氧”城市的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阜阳市城区各类绿地总面积要达到4100公顷,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或超过36%,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节能建筑比例达35%。

阜阳市森林覆盖率低,绿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原因主要有:前几年城区框架迅速扩大,不少企业和个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求经济利润,忽视了生态效益。楼房逐渐增多,而树木和绿地逐渐减少;配套绿化、绿地多,而植树,尤其植大树的少。

建设生态城市要采取强力的措施,扩大森林覆盖率和绿地面积。如在城乡结合部及河流沿岸、道路绿化带、转盘和公园多多种树,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和森林氧吧,提高空气质量,保持城区生态平衡。同时应大力推广庭院、墙面、屋顶、桥体的绿化美化,建设一批生态小区和绿色学校,努力提高城区含“氧”量。实现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不低于95%,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不低于80%,林荫路推广率不低于70%,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面积的25%。

阜阳城区要继续提倡多植树少种草。乔木和灌木的生态效益要比草高很多。草坪成本高,需要经常喷灌、施肥,细心管理,制氧、防尘、防风等效益也相对较差;多种大树,树是有生命的,生长有一定规律,栽种大树成活后能立即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弥补森林覆盖率偏低的不足。适当种植长青树,从净化空气、防风、防尘的角度看,长青树生态效益优于阔叶树。

三、调整城区总体规划布局

调整城区总体规划布局,划分商业区、居民区和工业区,实施分类管理。规划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拆除违法建筑,扩大绿地面积。多数违法建筑户为获得拆迁补偿,所建房屋密集,很少有绿地,多数无绿地;二是加快旧城改造步伐,配套城市公共绿地;三是新上房地产开发项目强制建设生态绿地;四是居民区内设定噪声、饮水、粉尘、空气污染控制指数,加强环境监控,营造“安静社区”;五是工业区内要积极倡导循环经济,降低资源能耗,促进企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声。提升产业层次,对设备落后、产出值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转产,着力向高效益、低污染、科技含量高的方向发展。

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沿淮蓄洪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继续开展颍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强化耕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重视农村污染整治。建立完善环境保护与补偿制度,形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强水生态建设与修复,维护河流健康。

篇4

加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是实现对植物种植的艺术安排,使绿化植物能够尽可能发挥绿化和美化作用。绿化施工单位必须要掌握设计图纸的具体内容,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为市政道路绿化工程提供质量保证。在设计上,更应该将道路实际条件和绿化施工有效措施统筹在一起,确保市政道路和景观绿化共同发展。

一、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含义及施工原则

(一)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含义

实现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的整体氛围,还为居民出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绿化工程在美观市政道路、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城市生态上都占据着重要作用,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的构建中,通过对人行道、车行道以及居民区等区域的合理规划,有效减少了车辆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保障了人们的出行安全,使道路空气质量得以提升,使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同时,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工程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存在的危害,提升了城市的绿化程度,使城市更富品质和观感,体现了城市应有的美感,保障了城市的顺利建设和发展。

(二)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施工原则

1、生态原则

施工人员需要结合自然条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采用生态原来实现对市政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还有助于提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在坚持生态原则时,能够使城市绿化效果更加美好,将市政道路打造成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长廊。

2、安全服务原则

根据视线合理设计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可采用防眩光设计,对景观使用目的及指导方向进行充分考虑。对于道路交叉口,还需要对车辆行驶安全问题进行考虑,绿化植物高度要在1m以下,以免驾驶员视线受到影响,确保交通安全。

二、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注意事项

(一)施工队伍的选取

近年来,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队伍逐渐增加,需要对施工队伍进行统一的资质认证,确保绿化施工队伍具备专业的施工水平、可靠的技术力量,为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建设提供保障。对于取得资质的绿化施工队伍,需要制定完备的施工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确保施工质量最优化。

(二)施工前场地清理

市政道路绿化施工现场难免存在前期建设残留的垃圾,甚至还可能存在市民堆积的生活垃圾,严重影响了绿化植物的正常生长,造成绿化土壤污染。大多数施工队伍采用回填土的方式,但回填土质量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需要对回填土壤进行改良,在进行pH检测后对土壤酸碱度进行改良,确保土壤质量科学合理,适宜绿化植物生长。同时,还可以在土壤中掺杂粘砂、有机肥料等,确保土壤质量优良,保证市政景观绿化施工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绿化植物营养和透气问题

市政道路绿化植物中,新老植物根系分布存在差异。营养的吸收程度不一,导致新栽绿化植物难以成活。对此,铺装材料可采用嵌入式渗水材料,在覆盖道路地板时,适当增加树池面积。在树池下方道路修建一定高度的隔离墙,采用铸铁栏杆制作墙面,在保障绿化美观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行人践踏。

(四)苗木培育和新品种引进问题

在市政道路绿化建设中苗木选取至关重要,以往适用于市政道路绿化的苗木品种较少,大多数苗木规格过大影响了绿化建设的整体性。而同一品种的苗木会由于树龄、苗圃不同而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会对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市政绿化部门在加强苗木培育的同时还可以组织相关调研人员开发或引进新品种,确保新品种能够适应全新环境,确保市政道路绿化植物多样性。

三、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发展措施

(一)丰富绿化植物种类

丰富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植物品种,根据景观植物季节性变化,选取合适的主要绿化植物,再与其他品种绿化植物进行搭配,确保每条市政道路在景观绿化上都富含鲜明的特色。多样化的绿化景观提升了市政道路的景观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美感。对于某些观赏价值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绿化植物,可增加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区域,增加种植量,提升了城市绿化覆盖率。

(二)加强绿化植物相关研究

适当增加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等园林植物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中的比重,在提升绿化景观层次感的同时还保障了绿化植物群落的生态稳定,促进了市政道路绿化景观中的生态多样性。市政绿化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研究,实现市政道路景观绿化中乔木、灌木、草本花卉各层生态群落的完美结合,提升绿化空间,增添绿化美感,最大限度发挥市政道路景观绿化的生态效益。

(三)提高人们绿色环保意识

市民作为城市的重要成员,应当具一定的绿色环保意识,加强对城市绿色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市政道路绿化植物保护力度。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 在市政道路景观绿色建设中,市民应当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提升自身环保意识,严禁损坏绿化植物。同时,市政绿化部门还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将道路景观绿化统筹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建立完善的发展规划,保障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顺利进行。

结束语

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水平会对城市形象和自然生态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施工部门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发展观念,对施工方式进行不断创新,制定更高水准的施工方案,确保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能够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需求。市政道路景观绿化需要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同时还需要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效果,塑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形象,保障城市和绿化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赖素梅.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34):160-160.

[2] 项东.浅谈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0):1751-1751.

篇5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城市林业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自1965年Erik Jorgenson首次提出以来[1],已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并且对城市林业的组织、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做了大量研究[2-7]。

目前,我国学者已提出了基于“三生态”林业建设思想的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结构布局,以林水结合为主线的空间布局以及以“三区三林三网三绿”为建设重点的城市林业建设规划[5]。而作为我国五大林种之一的经济林,能迅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8],在城市林业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1.经济林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功能与效应

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经济林的功能与效应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等。

1.1 生态功能与效益

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能有效的改善和调节城市小气候,节约能源缓解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有效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防止和降低空气污染,净化城市污水,并且可以创造和改善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9]。而经济林作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上述生态功能,且研究表明,经济林涵养水源的价值最大,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58.59%,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保护、保育土壤、净化环境和营养积累的价值分别占16.29%、15.59%、5.54%、4.01%和1.98%[10]。

1.2 观赏价值

经济林木中有不少树种在树形、枝干、叶、花、果等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根据其观赏特性,在建设城市森林时,可选择适宜树种作风景林树、行道树等配植[11]。例如,在城郊风景林建设时,可大面积片植银杏、柿、桃、板栗等,以体现强烈的群体美和季相美;银杏、柿等树种抗隆强、耐修剪、主干直,可作行道树;另外,石榴、桃、苹果、梨等树种花朵美丽、芳香,可作花果树栽培于居民区、公园等地,不仅观赏价值高,还具有食用价值。

1.3 经济效益

经济林是指以生产干鲜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香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林木,其经济效益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及其周边的经济林生产基本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及近郊农民对相应产品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经济林树种有1 500余种,其中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有100多种[12],可为社会提供500余种原料产品、1500多种加工制品[13],而作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林,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2)经济林产品是对外贸易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各种干鲜果品、饮料、调料及木本药材每年可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具有较高的创汇价值。如北京怀柔地区生产的板栗,不仅可以满足北京市居民的需求,还可出口创汇。另外,城市周边观光果园等兴建还可提高郊区农民收入。

1.4 社会效益

经济林作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兼顾的林种,其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1)经济林生产用工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这可为农民、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作用;(2)经济林的建设还可降低粮食生产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对促进城市郊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14];(3)通过观光果园的建设及采摘节的举办,可以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果树、认识果树、了解其生长习性等的机会,起到一定的科普教育作用。

2.城市林业中经济林建设形式

在我国,城市林业范围一般分3个层次,即城区(或市区)、近郊区和远郊区。针对这三个层次,经济林建设形式也有所差异。

2.1 城区――作为园林绿化树种栽植

城市林业建设重点之“三绿”是指将城区建设为绿岛镶嵌、绿廊相连、绿带环绕,绿中人居和谐的城市[5]。目前,城区绿化主要涉及公园、道路及居民区等公共绿地建设。故而,经济林在城区林业建设中,主要利用其部分树种的花、果、叶等具有较高的的观赏特性,而作为园林绿化树种进行规划栽植,如银杏、柿等可作行道树栽培,而桃、石榴、苹果等即可栽于公园,亦可栽于居民区。在用于绿化时,充分利用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同时,需根据树种本身特性,遵循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进行栽植。

2.2 近郊区――农村绿化

近郊区,一般为平原区,在城市林业建设中主要为“三网”建设――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网中果茂粮丰[5]。由于近郊区主要为村落及农田等,因而,涉及经济林建设的主要为农村道路及住宅绿化。

同样,在建设时应主要应用乡土树种、特色树种,将其栽植于农田、路旁及住宅周围,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绿化美化作用,还可以形成特色文化。如山东乐陵市[15],由于当地群众有栽植枣树的习俗,故而,田中种枣,路边种枣,家家种枣,形成了浩如烟海、气势宏大的万亩枣树,特别是秋季红枣成熟的季节,枣子挂满枝头,美不胜收,不仅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而且美化了农村环境。

2.3 远郊区――观光果园、生态经济林及生态经济沟

远郊区,一般为山地、丘陵区,在城市林业建设中主要为“三林”建设――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风景游憩林、产业原料和经济果木林,林中生物多样[5]。其中经济果木林形式多样,主要有观光果园、生态经济林以及生态经济沟。

2.3.1 观光果园

由于远郊山区自然景观优美,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生态环境条件较好,是建造观光果园,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地方。目前,国内外已对观光果园及乡村旅游做了大量研究[16-18]。观光果园的建设是将种植果树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艺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科考、求知、采购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16]。如北京市昌平区,已在十三陵和崔昌路沿线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设了30多个标准化观光果园,栽植有苹果、桃、柿、板栗、枣等10几个经济林树种上百个品种。

2.3.2 生态经济林

山区出建造观光果园外,主要建设形式为生态经济林[11]。生态型经济林在建设时,除综合应用常规的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外,尤其要注意采取有利于水土保持、水土涵养的营造技术。利用不同的经济林树种建设成不同的复合人工群落,如乔一灌一草、乔一灌、乔一草、常绿一落叶等,形成互利共生、功能多样的稳定生态系统。

2.3.3 生态经济沟

而对于沟谷及小流域等地区,建设生态经济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黄山店沟谷区,依据沟谷中近万亩的苹果、大桃、柿子等果树10万株,开发了以林果发展为主的经济沟模式,形成了万亩林果观光经济沟景观雏形。该形式不仅兼顾林果业、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起到了很好的生态保护功能[19]。

另外,部分观赏价值高的树种,还可用于建造风景游憩林,如银杏、柿树等。

3.城市林业中经济林树种的选择

用于建造城市森林的经济林树种选择,应考虑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观赏价值及社会效益兼顾。同时,又要根据建设需要,考虑立地条件、观赏特性、生物学特性及物候期。如在城区建设时,除考虑其生态效益外,主要考虑树种的观赏特性,常见经济林树种有春观花的桃树,秋观黄叶的银杏、金果的柿树等;在观光果园的建设时,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观赏价值三种效益兼顾,选择具有特色的乡土树种,以某一种或某几种为主,其余为辅进行搭配建植,如以苹果为主,建园时可以桃树、梨树等为辅进行搭配;而在生态经济林建设时,需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适宜粗放经营及冠层厚、凋落物量大的经济林树种,同时,还要考虑该树种的市场前景、地方特色和规模经营等经济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林作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林业建设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1)对经济林树种的生态效益研究较少,而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效益上。而对于城市林业建设来说,哪些经济林树种的生态效益好,适合大力发展,哪些树种生态效益较差,不宜大量种植,应为重点研究内容;(2)经济林的生态补偿问题[20],不同的经济林栽植方式,生态效益就不同,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Grey G W, Deneke F J. Urban Forestry(second edition)[M].NewYork: Weilly C,1986

[2]Carter E J.The Potential of Urban Forestr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oncept Paper[R].FAO,1994.

[3]王雁等.21世纪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的趋势[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6):748-753

[4] Profous G B,Rowntree R A.The structure andmanagement of the urban forest in Prague, Czechoslovakia,I.Growing space inmetro-politan Prague[J].Arboricultural Journal,1993,17:1-3.

[5]彭镇华,王成.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06,4(1):13-17

[6]Konignendijk C C. A short histry of urban forestry in Europe[J].Journal of Arboriculture,1997,23(1):31~39

[7]Nilon C H.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forestry in three US cities: a test of molls urban forestry zone model[J]. Arboricultural Journal,1991,15:255~263

[8]王立新.关于2l世纪我国经济林生产的战略思考[J].经济林研究,2004,22(1):71-74.

[9]李吉跃,常金宝.新世纪的城市林业:回顾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3):2-9.

[10]王兵等.中国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2):417-425.

[11]康志雄等.经济林多用途栽培的研究与应用[J].浙江林业科技,2001,3:5-7.

[12]何方.中国经济林名优产品图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3]邵屹.我国经济林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4:40-41.

[14] 姚先铭.湖南省经跻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林研究,2007,25(2):95―101.

[15]唐丽.论经济林树种的造景功能[J].经济林研究,2005,23(1):33-35.

[16]张英臣,王洪成.浅谈现代观光果业的发展与建设[J].北方园艺,2006,(2):52~53.

[17] Tribe J.,Font X.,Grif 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ruraltourism and reereation.TOurism Management,2002,8:422-424.

篇6

Abstract: road gre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greening system, is also a city building window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city'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reate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the road has become garden worker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from the necessity of urban roads greening, analyzes the road greening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cused on the planting and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the road greening plants.Keywords: urban roads; greening construction; planting; conservation; suitable tree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城市道路绿化的必要性

(一)调节城市小气候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道路的占地面积在城市总体面积中的比重相当大。它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 的一个重要源头。搞好道路绿化对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降低路面辐射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净化空气,减弱噪声

发展城市道路,给城市人民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道路上拥挤行驶的机动车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是造成人们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根源,同时大气中悬浮颗粒也是各种细菌的载体。其次,城市繁忙的交通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噪声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休息,成为城市的公害。通过在规划上确保城市道路绿化用地的同时,选择适宜的绿化植物种类,运用合理的配植方式,对降尘、除噪、杀菌、吸收有害尾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改善市容景观

道路绿化是城市的“窗口”。人们日常出行和商务活动,映入视线的第一感觉便是城市的道路及其绿化美化,这也是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城市道路绿化也是从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出发,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想,在炎热的夏季,穿行在没有任何行道树的街道上是何等的艰难和痛苦。

二、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景观效果

许多城市道路绿化形式单调,功能单一,重景观,轻生态,一味追求道路的美化装饰效果,在干道中间设置大宽度的绿化隔离带,种植大量的花卉、整形灌木。称为“花园大道 ,而道路两侧却除了一排行道树外别无其他绿化。与两侧绿带相比,道路中间绿化带几乎没有生态效益,而且无法在道路两旁分割出人性空间。商铺、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均在同一污染下,无论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上均不合算。

(二)植物选择和配置不合理

我国目前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单调,常用于道路绿化的乔、灌木不过30余种;道路绿化设计模式单调,大多是道路两侧各种植l一2排行道树,适当点缀一些灌木或直接种植大量草坪,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乔、灌、草立体种植结构,无法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主要作用;绿化的季相变化少,夏、秋季节开花的花灌木种类少。设计手法单调,不能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常绿与落叶树搭配比例不当,以致冬天过于萧条,缺乏生机。

(三)行道树的种植和养护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行道树的种植一般需等到道路施工基本结束后才能进行,而此时往往离预定的道路开通时间只有两三天了。为了赶工期,就造成了换土不充分、修剪不精细等诸多问题。由于地下管线纵横交错、树穴内换土不充分等原因,行道树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环境本来就很差。而在后期的养护作业中,养护企业还做的很不够,特别是施肥问题尤为突出,有的道路甚至自种植起还从未进行过施肥,造成树势衰弱,生长不良。其次,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例如由于沿街建筑和道路的施工,造成土壤中混入大量建筑垃圾,而行道树种植时客土又换得不充分,使得土壤偏碱性。一些喜酸性土壤的树种不能适应。

三、行道树的栽植

(一)行道树选择的标准

1、树冠冠幅大、枝叶密、落果少或无飞絮;

2、抗性强,土壤耐瘩薄、耐寒、耐旱,病虫害少;

3、寿命长、深根性、耐修剪;

4、发芽早、落叶晚。

道路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的树种。但不排斥经过长期驯化考验的外来树种。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结合城市景观要求进行选择。道路各种绿带常可配植成复层混交的群落,应要选择一批耐荫的小乔木及灌木。郊区公路绿带可考虑选用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

(二)行道树选择的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各种植物都有其各自的生态习性,只有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与立地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才能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

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合理的绿化配置不但美化环境,而且许多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花、果、茎、叶等。在树种选择时,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注重乔、灌、花、草有机配置

道路绿化种植要注重乔、灌、花、草有机配置,构成复层绿化,使植物在生态群落上有更完善的生态功能!植物选择上力求花期交错、四季常绿、富有季相变化。

篇7

“城市森林”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于1962年提出。1994年,中国林学会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明确提出发展“城市森林”的重要性。城市林业已是现代化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城市森林为主体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是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创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之一[1]。笔者从秦皇岛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入手,探讨森林建设的对策,以期对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

1 秦皇岛城市森林建设现状

围绕创建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以建设实力、魅力、活力秦皇岛为目标,以人为本,突出主色调,加大绿量,提高品位,融文化于生态之中,融绿化于旅游之内,加速特色森林城市的建设步伐,秦皇岛市先后实施了大汤河绿化、海滨森林绿化整治、街头游园绿地改造等绿化工程。目前,秦皇岛有林地面积32.73万hm2,森林覆盖率41.98%;秦皇岛城区有园林绿地3908.38hm2,绿化覆盖率50%,绿地率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21.4m2[2]。

2 秦皇岛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秦皇岛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在总体建设方面还存在4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2.1 已有森林层次结构简单,近自然化程度不高

如:海滨森林公园树种主要以刺槐、毛白杨、山海关杨为主,下层林木缺失,层次单一,林种结构改造的力度不够,森林稳定性差。

2.2 市区多数公园绿地面积较小

植物种类较少,灌木比例较小,多为乔草型或以草坪为主的绿地,生态效益不明显,绿化景观效果单调。

2.3 城市森林韵味不足,立体绿化率低

大型绿地组团、绿色廊道网格化格局尚未形成。现有绿地系统结构破碎分散,连接居民社区的小街小巷绿化还不完备,不能形成辐射全市的绿色道路网络;居民区绿化质量不高,多数旧居民区绿化率低,而新建居民区中,灌木丛和草丛所占比例大,乔木树少,未形成林化,生态效益及感官舒适度不高。

2.4 城市绿化缺乏地方特色

城市绿化缺乏滨海文化设计理念,多街一树,没能充分利用特有的文化优势突出体现城市文化底蕴。

3 秦皇岛城市森林建设对策

3.1 运用自然林业经营理念构建秦皇岛城市森林体系

目前秦皇岛市城市森林系统稳定性差,生态效益低,建议借鉴近自然的思想,通过近自然的设计和管护,创建富有活力的高效城市森林。现有林朝着混交、异龄、复层、季相色彩的方向发展[3],根据气候带植被类型区的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优良乡土阔叶乔木树种作为建群种,因地制宜地配置其它乔、灌、草和藤本植物种类,达到种群间的相互协调,把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结合起来,形成近自然式的森林结构[4]。市区绿地追求简约自然,摒弃人工痕迹过重的绿化设计模式,少设计大色块组合,结合自然与人工设计,部分绿地可采用封闭管理,逐渐培养当地植物生态系统,加大彩叶乔木量,丰富冬季树木的色彩,适当引入野生花卉、观赏草,降低管护费用。

3.2 整合林网、水网、路网,建成林水路一体化的城市森林格局

3.2.1 建立基于河流水系的生态网络[5]。可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依托市区汤河、石河、沙河、戴河、洋河、滦河等水系形成向外辐射的生态廊道,连接城市周围林带、绿地景观斑块,在河流与道路绿带或河流交汇处,扩大原有绿地面积或新增绿地,构成一个拥有林、水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

3.2.2 建立基于城市道路的生态网络。加强城市道路林荫系统的建设,保障街景小区和道路林地等地带的连接,加快小街地段的绿化步伐。以贯通性道路绿化廊道为生态连接,将街心公园、宅区公园等与城郊森林有机结合,使城市森林中各地共用的绿地建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呼应的森林生态系统。

3.3 提倡多元空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

为增加秦皇岛城市绿量,展现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建议大力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以空间换绿地,从平面向立体延伸,是建设森林秦皇岛的深度拓展。以小区、重点街路绿化为基础,结合重点工程项目和生态区建设、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建设改造,点线面多元绿化,全方位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在中心城区,控制建筑密度,预留绿地空间;增加原有绿地面积,建成开放式绿地,拓展公共绿地功能;花卉布置深入社区,在居住区设立藤架、花溪、凉棚等景观元素[2],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多采用藤本植物和各式花卉进行墙面、阳台的绿化、彩化,丰富城市空间景观, 形成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互促并进的格调,全方位提高城市森林绿地率。

3.4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滨海森林城市特色

城市森林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建设与文化内涵应紧密结合,在提升秦皇岛城市绿化建设水平中,必须转变观念,放宽思路,吸取传统园林思想和技法,重视植物的景观、寓意和韵律效果,深挖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使滨海文化在绿化建设中尽情地体现。

按照“绿化+文化”、“生态+人文”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对已建成的绿地加以改造,注重城市大树和古树的培育,使城市森林系统具有地域和文化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秦皇岛自然和人文禀赋优良,三城区风格不同—— 山海关雄浑古朴、海港区明快飞扬、北戴河闲适舒展,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应以绿色为底蕴,融合地区文化、艺术、旅游、历史等多项元素,突出百年古城文化、百年大港遗韵、百年戴河人文。

总之,城市森林建设的顺利实施,是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彻底改善秦皇岛市区绿化景观与生态状况,切实提高城市绿化质量,改善市民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更要理顺关系[3],统筹林业、园林、规划等相关部门的关系,树立大林业观念,使大林业与园林充分融合,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收稿:2012-05-04)

参考文献:

[1]黄肇义等.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 . 城市规划, 2001,25 (1) :59-66.

[2]韩丽颖.秦皇岛市园林绿化发展探讨[J].林业科学,2011(6).

[3]金钱荣,吴志晖.昆明市城市森林建设思考[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31(5).

[4] 蔡春菊,许景伟等.关于城市森林自然化的思考[J].山东林业科技,2004(1):46-48.

篇8

一、我市园林绿化建设概况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包括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景观保护、绿化建设、园林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等方面内容。园林绿化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主要内容之一。园林绿化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土绿化的重要内容。搞好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治理环境污染、美化城市面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对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吸引外资、发展旅游业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一)园林绿化建设的成就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加快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步伐,园林绿化整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是相继建成虢国植物园、中日友好园、涧河游园、__*广场等一批大中型公共绿地,陕州风景区景点设施不断完善,人民公园完成绿化达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二是完成六峰路、上阳路、黄河路、建设路、和平路、快速通道等道路改造建设配套绿化,绿化道路达到36条,道路绿地系统日臻完善;三是开展花园式单位、居住区创建活动,市区花园式单位达到56个,花园式居住区达到6个,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水平显著提高;四是实施荒山、沟壑、滩涂绿化工程,下安山防护林、沿黄森林公园、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大环境绿化建设初见成效;四是完成涧河治理一二三期工程,开工建设青龙坝景区、苍龙坝景区、白天鹅观赏区等大型景观工程,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城市公共绿地分布不均,中心区建筑密度大,绿地少;二是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速度缓慢,尚未达到应有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三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起点低,精品少。

二、科学修编《__*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经济要以城市建设为依托,而城市建设是为一切经济建设提供服务条件的载体,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大战略的实施。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适应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山水城市的需要,要以现代化的高标准,坚持超前意识和超前服务的原则,制定和实施城市建设规划,创建园林城市,加速城市化建设进程。结合我市实际应按照“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建设最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充分依托__*自然山水地形、地貌,运用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构筑以“一面、三线、多点”为基本特征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格局。

“一面”是指陕州风景区、青龙湖区、苍龙湖区、白天鹅观赏区及蓄水期黄河沿岸;“三线”包括黄河沿岸一线绿化带(__*大坝至__*西火电厂)、青龙涧河一线绿化带(东高速口引桥至209立交桥)、南山绿化带(交口乡候桥村至西城区高阳山)。“多点”是指城市各类公园、游园、广场、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地等。将“一面三线多点”及境内众多水系如黄河、青龙涧河、苍龙涧河、五里河、金水河、淄阳河、泓农涧河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和适地适树原则,兼顾环保、气候等重要因素,以植物为主,规划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营造蓝天、绿地、青山、碧水,最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环境。

三、建设精品化园林城市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精品化,就是通过中国传统的造景手法和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系列的园林艺术精品,点缀在以绿色为基调的城市环境之中,努力实现春花、夏荫、秋色、冬青的园林城市艺景。就我市来讲,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环境绿化建设

1、黄河沿岸绿化带和南山绿化带建设,要注重生态效益,突出植物景观,以抗性强的乡土乔木为主,混植松柏等常绿树种,乔、灌、花、草有机结合,营造大色块、高密度、多层次、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2、青龙涧河绿化带,要以植物造景为主,选择观赏性强的乡土树种合理配置;采用开放式公园、游园形式,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丰富文化内涵,突出城市景观和休闲娱乐功能,注重社会效益,兼顾生态效益和防护功能。

(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

按照园林城市标准要求,要以植物景观为主,适当配置雕塑、喷泉、园林小品等设施,对市区公园、游园、广场等公共绿地进行改造、补充、完善,提高绿化档次和园林艺术品位,突出社会效益,建设精品绿地。对陕州风景区、人民公园、虢国植物园、涧河游园、六峰游园、大岭游园、黄河盆景园、__*广场、黄河广场、湖滨广场、火车站广场、虢国博物馆景区等现有公共绿地设施、景点进行补充、完善,提高艺术品位;沿黄防护林、南山防护林在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建设虢国博物馆配套景区、大岭公园和南山公园,拓展城市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绿色景观;同时,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高起点增建涧河公园、黄河桥头游园、银桥沟游园及庙地沟文化遗址绿地,增加公共绿地面积,丰富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三)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行道树要选择以抗性强的乡土乔木为主,突出遮荫效果;道路绿带采用乔、灌、花、草复合种植结构,合理配置,丰富植物层次,突出四季景观效果,注重降低管护成本;以绿化达标道路为标准,搞好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与改造,完善道路绿化网络;要重视道路原有绿化树木的保护和利用,加快形成城市林荫路系统。对崤山路、黄河路、六峰路、分陕路及快速通道市区段等城市现有绿化基础较好的道路进行完善提高,达到达标道路标准;对上阳路、建设路、和平路、虢国路等道路绿地进行种植调整和绿量补充;对大岭路、经一路等改造道路绿化要高标准规划建设,形成绿色走廊。

(四)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地建设

要以创建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居住区为手段,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区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规划、建设与管理,合理增加绿地面积,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努力提高绿地质量和绿化档次,改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

(五)城市水景建设

要通过修建各种水坝,把黄河、青龙湖、苍龙湖和青龙涧河过境段连为一体,形成常年5000亩,蓄水期3万亩环城水域;同时,搞好黄河、青龙涧河、苍龙涧河等水系沿岸生态绿化和环湖、沿河人居生态板块的

篇9

中图分类号:U412.37

前言: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应运而生。顾名思义,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指的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从而提升城市道路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适应性。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城市道路设计中海绵生态理念与相关技术。

1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1.1在防雨防洪基础上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基于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的目的是改善城市排水状况,从而更好的为城市人民提供服务,在保证城市道路防洪防水性能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雨水资源,具体来说如下:①防洪防水:基于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城市道路的排水能力,在暴雨来袭的时候,保证城市道路的排水要求,这是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根本性目标[1];②雨水资源的利用:海绵的吸水性体现的是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防水防洪性能,而海绵的排水性则体现的是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供水性能,海绵城市道路能够存储雨水,在水资源不足的时候,充分发挥海绵的排水特性,满足城市人民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实现了对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1.2改善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是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城市道路设计的生态性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改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应运而生[2]。在传统城市道路建设模式中,大多是硬化路面的设计方式,每逢大雨或暴雨来临,大都依靠排水管道和泵站来进行排水,通过雨水的快速排出和末端控制为主要控制手段,这种设计方式很容易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组织进行排水,例如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这种排水方式实现了对雨水缓慢排释、分散源头的排水效果,这种排水方式不仅能够避免洪涝灾害,还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污染问题,改善城市污染现状,对于城市环境保护、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x。

2海绵道路设计的低影响开发概述

海绵道路能够像海绵一样留住雨水,促进雨水的循环利用,当降雨来临的时候,海绵道路不仅能够吸收、存储、渗透雨水,还能够有效净化雨水,将雨水补充到地下水中,优化并调节城市的水循环系统。而在干旱时节,海绵城市道路能过像海绵一样将吸收、存储的水释放出来,实现对雨水的循环利用,使得城市用水贴近自然生态,同时对于丰富城市景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功能,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能够将雨水的渗透、滞留、存储、净化、利用以及排水结合起来,能够将城市防洪防涝、污染控制、水资源净化以及修复生态等多个目标统筹到一起,不仅实现了道路的使用功能,同时实现道路的生态功能[3]。在低影响开发过程中,将城市道路设计与城市建筑、绿地、广场、小区等结合起来,统筹作为载体,城市规划部门、道路设计部门以及道路施工部门等各个专业部门协同配合,打破传统城市道路设计以排水为主的观念,通过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充分实现城市道路的生态效益。

3海绵道路设计技术分析

3.1路面材料选择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中,大多选用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等作为路面材料,出于环保性和生态性的考虑,国建建设部出台的《透水沥青混凝土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了城市道路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同时还要满足透水、降噪等生态功能。海面道路设计应当积极选用透水性强、净水效果好、滞留水能力强的环保路面材料,当前一些环保性路面材料的承载能力较弱,因此仅仅能够适用于小区道路、公园道路等荷载较小的道路,对于城市主干道、快速路等难以适应,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和城市道路建设部门要积极研发新型的环保路面材料[4]。

3.2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

传统城市道路设计方式中,道路一般向外侧倾斜,便于雨水汇入到排水管道中,绿化带一般比道路高出25-40厘米,呈现出凸起的形式。在海绵道路设计中,为了实现城市道路的渗水功能、滞留水功能、存储水功能和净化水功能,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为向绿化带倾斜的形式,当降雨的时候,雨水会流向绿化带,这就增加了绿化带滞留雨水的能力,而对于绿化带的设计来说,为了保证能够顺利接受道路横坡汇集来的雨水,其设计高度低于城市道路5-15厘米,呈现凹型,此外,在绿化带下方设置碎石盲沟,超过路基深度设置碎石层,以此来保证雨水的有效渗透,避免洪涝。此外,在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设计中,雨水口篦子减少,雨水管径降低,采用智能控制方式,在暴雨来临、雨量较大的时候开启,保证城市道路的排水功能[5]。

3.3人行道设计

相较于主干道、快速路等城市道路来说,人行道的荷载较小,因此可以采用渗透性材料,路面采用透水人行道板,路基采用透水混凝土、垫层则采用碎石层,这就有效增加了人行道的透水性。如果在人行道周围有绿化带,可以设置渗沟与绿化带的渗水层相连,保证绿化带对雨水的利用和滞留。

3.4边坡支护设计

在传统城市道路设计中,石质边坡不仅施工麻烦,且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海绵道路设计应当采用绿色边坡,例如采取窗式护面墙植草支护方式、网格植草支护方式等,以此来提升城市道路的生态效益。

结论:综上所述,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理念指的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富有弹性,从而提升城市道路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适应性。本文简要介绍了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这一生态化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并探讨了海绵道路设计技术,旨在为相关城市道路生态化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强市为目标,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林业生态与产业发展并重,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梯次推进,进一步改善生态面貌,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二、任务目标

全年完成植树1032.5万株。

三、绿化重点

(一)生态绿化村建设。规划新建生态绿化村149个,植树338.6万株。各镇(街区)要结合实际,按照城镇绿化模式、乔木绿化模式、乔灌结合绿化模式等3种模式建设生态绿化村。要积极引导多村连结,村村连片,集中打造一批样板绿化示范村。

(二)道路绿化工程。全市建设道路绿化长度100.8公里,面积2883亩,植树93.3万株。突出抓好高速公路两侧林带补植、完善和路“水杉大道”建设,加快推进路等省道和路等市级主要道路两侧林带更新。新修道路建设规划要与绿化规划同步进行,留足绿化空间,确保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时投入使用。

(三)水系绿化工程。规划水系绿化长度116.6公里,面积7610亩,植树78万株。重点实施新河、河等河流绿化。

(四)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建设经济林基地7640亩。重点建设柴沟镇1500亩大樱桃、核桃标准化基地和200亩金银花栽培基地,阚家镇500亩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井沟镇2000亩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等。

(五)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建设农田林网592条,长度598.5公里,植树85.2万株。要按照“沟、路、渠配套,田、水、林综合治理”的原则和网格面积不大于300亩的标准,将现有道路、沟渠中未绿化或成活率、保存率较低的林带进行更新或补植,提高农田防护水平。重点建设镇5万亩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区、镇6万亩高标准良田开发项目区、街道1.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镇3000亩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区、镇5万亩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区、疏港物流园区中低产田开发等项目区内的林网建设。

(六)四旁五荒绿化工程。完成四旁五荒植树217.7万株。通过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深挖四旁五荒植树潜力,结合沟、路、渠、河道、涝洼地综合治理,提高四旁五荒植树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七)现代林业示范园建设。按照“六个一”标准,继续新建扩建和提升花卉产业园、街道柳河生态示范园、镇柳河农业生态园、镇千亩潍水花卉示范园、镇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园区,扩大种植面积,完善配套服务,培育花卉苗木市场,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区)和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要落实领导包靠责任制,明确目标责任,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要定期督导检查并进行通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工作成效。

篇11

当下,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林业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减排作用突出,但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林业生产不稳定,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讨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关键。

一、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

1.坚持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

随着国家经济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速度不断加快,水体污染、河流干涸等形势日益严峻,且酸雨、干旱频发,严重阻碍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尤其是大气氧气浓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1]。这就要求各地区在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要坚持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发挥林业作为环境建设主体的重要作用,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林业具备双重属性,不仅要承担生态建设责任,还要从事经济建设。在过去处理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上,人类走了很多的弯路,一味建设经济而忽略建设生态,或只注重生态建设而忽略经济建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鉴于此,在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就务必要将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有机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在建设生态体系的同时考虑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尊重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二、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路径

1.建立健全林业分类投资模式

最近几年,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使林业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较高。然而长时间以来,各地区林业发展主要依赖中央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所以急需构建以中央为主体、地方为配套、鼓励私人投资的林业分类投资模式。具体做法有:依据当地森林资源的种类及数量,明确公益林的投资主体;参照当地森林覆盖率的大小,明确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投资规模;针对公益林在当地林地面积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地区,应把国家确定为当地林业投资的主体,地方政府则要配合投资。另外,要依据经济效益的高低及主要的受益者,合理区分各地区商品林投资主体。商品林的主要效益受益对象是营林者、地方政府,因而商品林投资的主体应是地方政府。其中,个人有较高收益且适合私人投资的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应大力挖掘个体及民间闲置资金等私人部门的投资潜力,以私人投资为主、政府少量补助为辅,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个人收益较低的薪炭林、用材林,则应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分类投资模式的建立,为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

2.推进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一方面,注重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种苗对林业经济发展而言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超前性的工作。各地区要将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作为基建项目,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技术等力量建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高科技、高标准以及高效益的种苗,推动基地林木种苗生产与管理再上新台阶,促进林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封山育林是在林业经济发展实践中践行生态经济原则的有效方法,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封山育林能为改善林种结构、林分结构、提高单位蓄积量等提供路径。同时,常绿阔叶林拥有很强的系统性、稳定性,不仅抗干扰能力强,且生物量大,生态防护能力强,是顶级的自然演替群落[2]。通过进一步增加封山育林力度,森林群落将朝着自然演替的路径健康发展,建成演替顶级群落,即常绿阔叶林,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3.科学利用与全面保护相结合

森林是有机整体,为长期永久利用森林资源,人们不仅要科学开发并利用森林资源,还要全面保护。如果一味利用而忽视保护,势必会造成森林资源枯竭,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反之,如果不利用只保护,这在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国情下难以确定保护效果。所以在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要对采伐森林资源的量进行严格控制,大力保护既有森林资源。同时,全面增加造材、制材、采伐以及木制品加工等剩余物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原木;走综合发展、立体开发的道路,把森林保护、木材产业发展、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科学经营公益林,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提升林地的生产力,从而增加森林蓄积量,采伐利用无法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林木。

4.完善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包括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弘扬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良好的尊重、善待、热爱自然的氛围。二是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使其对促进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有利,从而依托科技进步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去那么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将强化生态道德教育视作突破口,推进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起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大力宣传生态典型,强化全民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促使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结语

在实践中,各地区要回顾发展林业经济的历程,严格遵循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原则,探索并实施更多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措施、路径,从而调整林业结构,完善林业分类投资模式,推进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全面保护以及科学利用,依托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激活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1.林业定义及发展现状

林业也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培育和保护森林为内容的工作方式,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获取林产品、木材和发挥自然优势为主的生产活动,林业生产工作是一项基础性产业和公益产业,也是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支撑基础模式。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林业工作中通常都是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依据,对现有的树木栽植、保护和资源的利用进行分析,从而促进林业在生产中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1]。

就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而言,其主要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和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指的是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个发展时期和林业生产阶段主要是以天然更新和植被恢复为主,是国家和相关单位与企业对传统的森林资源进行砍伐的过程,是最古老而技术最为低下的一个环节。第二个时期主要指的是林业发展的探索和摸索阶段,是工业革命过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人类生产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使得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森林资源进行索取的同时不忘记处理,但是由于技术和观念的不科学,使得其在工作中存在着种种的困惑与不足。而低三个阶段主要指的是从上个世纪末到目前,在这个阶段由于世界森林资源的大力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极为严峻,基于这种现状,世界环发大会对发展林业工作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使得林业工作实现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时期,各地区由于经济不平衡而对于林业生产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足,但是人们在工作的同时对其中的种种问题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看法、新标准。同时在这个时期的林业工作中,都是以林业的科学经营为主要的工作基础,而不是传统的造林、砍伐为主,而不知道林业的经营模式。因此,可以说目前的营林工作是一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备的工作模式,且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一体进行工作。

2.林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林业建设工作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在目前的工作中,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实与普及,在林业工作中以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工作模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也实现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质量缺陷和隐患。为此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认识、新要求。林业作为现阶段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是为自然界发展提供各种必备能源的要求。在临沂和生产工作中,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要的指导思想,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为基础主导从而为其中注入各种活力和科学观念的形势下提出相关要求和要点,从而为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中提供必备的能源,从而形成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工作理念。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加强科技力量的投入与引进

随着近年来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的出现,在林业工作中我们也应当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新制度和新概念来进行管理技术和措施的优化,从而实现工作的全面、系统和持续发展模式。在林业生产中,所谓的持续发展主要是对森林资源和产品的持续发展,也是环境与社会生态功能的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既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要求,也要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实现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工作模式,从而发挥林业生产工作中应有的作用与优势。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

3.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篇13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31-02

1 引言

辽宁东戴河新区西起辽冀交界处,北靠京哈铁路、102国道和京哈高速公路,南临渤海湾,滨海公路从这里穿行而过,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省政府把这里的建设方向定位为“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全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周边规划用地性质多为商业居住、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公共基础设施,属城市人流密集区,对道路的交通疏导功能和景观生态效益均有较高需求。

2 项目概述及设计理念

渤海大街的景观规划设计范围从东戴河大街至规划十路,全长约3.7 km,是滨海经济区内的一级道路。道路分割方式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行车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了通行效率,着重体现了景观的律动感。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旨在打造各具特色,极富识别性的城市景观廊道。

3 规划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设计依据参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与《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城市环境优美、宜人的道路绿化景观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城市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东戴河新区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安全原则

渤海大街的景观规划设计在车行道绿带设置计,每通过一段间距的植物颜色和种类的变化,达到视线的跳跃,缓解行车过程中的疲劳,使道路更具有方向感和增强行车过程的安全性。

3.2 和谐原则

渤海大街通过了植物多层次的种植形式,构建了科学生态的植物群落,提高了绿地的生态效益,使渤海大街与周边城市绿地之间形成一个和谐共通的生态版块。提高了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和绿色环保的理念。

3.3 效益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渤海大街景观规划设计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翻腾的海浪花、飞翔的海鸥等海洋元素,很好地体现出沿海城市道路个性,成为了城市名片,彰显城市形象。从而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 道路设计及功能划分

规划设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绿化布置形式。设计上打破了以往行列式栽植的传统模式,另辟蹊径、创意独特,采用新颖的构图方式布置绿地,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道路的地标作用。在两侧绿化带的设计中大量运用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变换乔木的栽植方式,将空间划分为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格局;在中央绿化带的设计中,采用象形手法勾勒出海洋元素,海的气息扑面而来,渲染出浓厚的滨海地域特色。

4.1 中央分车带

中央分车带宽为8 m,运用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多年生花卉、花色鲜明的花灌木以及景观油松配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车带宽为2.5 m,栽植常绿树种白皮松,下层栽植红色叶的密枝红叶李,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景观上简洁明快。置身其中,给予司乘人员强烈的“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感观体验。

4.2 人行道

人行道宽为6 m,行道树为北京栾。北京栾枝叶繁茂,枝冠整齐,春季嫩叶多呈现红色,夏季黄花满枝,秋叶鲜黄,秋天果色艳丽,果形奇特,是理想的行道树种。

5 植物配置

通过流畅线条、丰富色彩、层次变换、节奏把握等设计手法,合理运用植物素材,以绿色片林为基调,大量选择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及多年生花卉,如红色的密枝红叶李、黄色的金叶榆、绿色的黄杨和胶东卫矛、玫粉色的丛生福禄考、黄色的景天;选择早春花灌木,如黄色的连翘、粉色的榆叶梅;选择叶色和叶形独特的观叶树种,如丛生五角枫、中华太阳李等;选择观果树种金银忍冬、观姿树种景观油松等,满足植物的多样性需求,景观上步移景异、季相变化特征明显。流动性线条为主辅以粗犷的色块,强化速度与韵律的联动,整体上塑造成“流动的乐章”、“跳动的音符”,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景观廊道。

在植物选择上,遵循优先考虑乡土树种的适地适树原则,并能体现北方城市的特色,使其具有最佳的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病虫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的落叶乔木:北京栾、板栗、樱桃等;常绿乔木:白皮松、油松、云杉等;灌木:暴马丁香、连翘、金叶榆等;地被植物:胶东卫矛、金叶榆等;多年生花卉:景天等,共计23种植物。

6 结语

精工细琢后的渤海大街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创举,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滨海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