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营销道德与营销文化

营销道德与营销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营销道德与营销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营销道德与营销文化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18-01

一、体育院校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

在语音、语法和词汇这些语言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含义。如颜色词“红”,在中国,人们用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结婚被称为红喜事,新娘穿红衣裙。而英语中的red不具有汉语的“红”包含的那些文化内涵。在欧美,新娘的结婚礼服为白色,象征纯洁。在教学中加强这些词汇的文化渗透势必会提高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深层次理解,从而使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文化背景知识能弥补在跨文化交流中因思维模式不同而造成的理解障碍

由于文化的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往往以不同的思维模式看待、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他们对同样的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因此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交际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了解是语言理解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我们就可以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使我们充分理解各种语言表达中所蕴含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从而理解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

(三)文化背景知识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必须注意文化习俗的差异。很多表达在语法和词汇上都是正确的,却会引起误解。因对对方文化不了解而造成的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让外国人不能理解和原谅。比如,外国人夸我们外语讲得好时我们常常回答“No, my English is quite poor.(不,我的英语不好。)”像这样我们中国文化所推崇的委婉的表达方式在很多西方文化中可能会被他们认为是自己缺乏鉴赏力。所以,在教学中导入相应对象国家的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减少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使口语交流顺利进行。

(四)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多数学生缺少英语学习兴趣。外语教学有计划地导入文化知识,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克服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理解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相对而言,文化的东西因其独特之处,比较容易吸引人的兴趣。

二、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用语紧密相关,对于那些干扰性文化因素,应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文化知识对外语教学很重要,但所涉及到的对象语文化知识范畴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必须与学生当次课程所学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取适当的文化资料,避免抽象、空洞和较难理解的文化资料。实用性较强的文化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二)动态性原则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虽然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但它仍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文化的动态性原则,以动态的眼光看文化发展,这样学生的文化知识才能得到不断的更新。

(三)适当性原则

适当是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应与教材相关。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要注意适当。文化知识的导入对外语教学重要,并不是说外语教学要以文化教学为中心。文化教学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补充和发展,过度的文化导入对外语教学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厌烦。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由浅入深,逐步扩展。这样学生会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全面的语言相关知识。外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因授课对象不同采取“点滴积累、渗透或灌输”的适当方式进行文化导入。文化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一个背景,一个补充,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地培养和熏陶。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需深入透彻地理解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教授体育院校学生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体育院校学生专业特点以及国际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仅要讲授英语基础知识,同时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介绍外国国情的书籍,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2003,7.

篇2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28-01

《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重要目标之一,并具体规定了小学英语教学要实现的跨文化目标,诸项跨文化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我们教师是否能够挖掘出教材的文化因素,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1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在使用中忽视文化导入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材内容包括丰富的跨文化知识,但课堂教学中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小学英语教材使用中忽视文化导入的具体表现

小学英语教材在使用中忽视文化导入的现象表现在诸多方面。

(1)教科书

教科书中每个单元都提供了相应的情景图,以及不同板块等内容,其中既包含了学生需掌握的语言知识,也包含了学生应当了解的文化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教科书主要被用于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语言技能的练习,其中有关英语国家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的文化内容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如笔者在观摩一节小学六年级的观摩课时,发现教师在讲授“New York is the biggestcity”时,教学重点仅仅放在了形容词最高级的讲解上,对于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和首都华盛顿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等没有作任何的介绍。

(2)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包括致教师、教学目标与要求、各课时教学建议等部分。该书明确规定了课堂教学的语言目标和文化目标,对教师如何开展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提出了建议。但在使用中,其中的语言目标被当作重点、文化目标几乎被忽略。

(3)挂图和卡片

挂图的内容以学生用书的会话和故事为主,卡片以学生用书中听、说、认读的词汇和听、说、读、写的单词为主。卡片和挂图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但在教学实践中,他们的静态特征被过分的突出,主要被用于单词的认读、句型的练习等,而其中能够体现交际情境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文化信息却没有的得到深入的发掘和利用。

(4)磁带

磁带中主要包括会话、单词、歌曲、歌谣、故事、听听做做等内容,磁带的使用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标准的语音、语调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其中的歌曲、歌谣的文化功能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

2 小学英语教材使用中忽视文化导入造成的影响

2.1 导致英语教学呈现知识化、学科化倾向

由于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被充分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成了教学重点,语言结构的分析和讲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小学英语教学知识化、学科化现象严重。

2.2 导致学生文化意识淡薄,交际能力薄弱,后续学习能力差

由于教材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文化导入,使学生不能全面、准确的认知英语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英语的学习与社会文化生活严重脱节,致使学生在实际交际活动中,不会根据西方社会文化规范和具体交际情景恰当的使用英语交流信息;英语后续学习能力的发展受到局限。

3 在小学英语教材使用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建议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媒介,教师应合理地、创造性地对其进行文化导入,使之成为符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需要和社会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真正的让学生“用学会的语言做事情。”

3.1 在词汇教学中展开文化教学

许多惯用语、习语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适当的介绍他们的来龙去脉或是背景知识。例如,在学习有关颜色的单词时,可以介绍一些与颜色有关的短语以及其意义:whiteelephant(大而无用的东西、累赘)、ablacksheep(拖后退的人)、agreenhand(新手)。还有些常见词的文化含义因历史变迁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应作基本的解释和说明。

3.2 在歌曲、歌谣中进行文化导入

创作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歌谣体现着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要将它们融合于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愉快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文化内涵。并就学生敢兴趣的乡村音乐、爵士乐等的历史背景或社会文化环境作进一步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3.3 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文化导入

小学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比较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素材。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4B》第八单元Atthesnackbar时,就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快餐店的相关场景,在活动中导入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用餐礼仪等文化知识。

篇3

一、概述

目前,我国正处于科教兴国的关键时期,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必须是具有较强就业竞争能力的人,这就给中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中职教育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中英文化的学习对英语教学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学习中,让学生多接触和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对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英美文化导入到英语教学中来,从而让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内容。

二、文化导入在中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接触一个民族的历史,这其中涉及到自然环境、历史沿革、人文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语言与文化两者是相互渗透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英语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了解世界的工具,而英语教学恰好是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和异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英语教学也能引导学生阅读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文化教学有利于相互学习与借鉴不同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悠久文化,所以适当的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导入到英语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改变了以往的“哑巴式”英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进而使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三、中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策

1.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能学好英语就要创设一个有利的语言环境。在我国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尤其是锻炼口语方面,由此可见,我们所学的英语实质上就是“哑巴式”的英语。为了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许多英语老师更青睐于情趣教学。在中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就必须要为他们创设出相应的语言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将英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尽可能的用英语和学生交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感。例如: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用英语做自我介绍,去更好的认识学生。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学习层面来看,教师应帮助学生们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做好积极的引导。同时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英语文化的重要性。总之,作为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状态,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将来工作的涉外业务往来中文化知识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关注不同的文化现象和差异,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将所学的知识都能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去。

3.创设对话所发生的文化语境。通常我们在交际中,选用的语言形式往往要受到多个语境因素的制约,如:时间、地点、交际双方的个性和情感、语题、文化背景等。所以,教师要在语言练习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介绍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创设出文化语境,可以体现在角色表演上,如:对打招呼用语“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的讲解时,要让学生明白不同问候语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英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场景,在外出时偶遇一位老朋友Jack,这时就要用“Hi,Jack!Nice to see you!”去打招呼,而不能用“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通常是用于双方初次见面时。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传授跨文化知识。目前,中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多采用的是现行的外语教学资料,并且图文声兼备,为文化知识的传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传授文化知识始终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推动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有加强跨文化交H的意识。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效地导入进去,不仅能有利于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创新水平,也增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那位韩麦尔老师说的一句话道出了民族语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英语与汉语都包含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跨文化导入,是实现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与语言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对于文化的理解,现在社会存在把文化作为知识、价值、思维方式、修养、行为、态度、信仰、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中认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和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2.跨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的目的并非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语言交流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对比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养正确的文化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外国文化或拒绝外国文化。

二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本文选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下面简称西师版),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文化导入中出现的问题,论证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看得见的文化与看不见的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西师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文化的模块和单元,比如小学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e Garden,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1)关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介绍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运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风土人情。米饭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见的文化包括:(1)价值观念。这些文化行为内容包括礼仪观、面子观、关系观,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2)思维方式。不论是思考问题的模式、方向还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个人隐私、时间还是空间等的概念,中西方间的差异很大。(3)交际文化。外语交际属于文化型交际,其中有不少交际文化问题,所以,外语课程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中西方礼仪礼节知识。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汉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西师版教材中没有单独将这两种文化拿出来作比较,只是在不同的知识点中一笔带过。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跨文化的碰撞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对颜色(例如红色)的不同意见等。因此,应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通过讲故事、英汉翻译、对比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尽可能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

和大多数教材一样,西师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文化的内容多偏重于事实的介绍,缺少深层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绍的比重小。为了营造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英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则一笔带过。再次,文化内容不系统,大多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引入,点点分布,相关内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归纳性的描述。

三 小学英语文化内容的导入策略

1.夯实传统文化,不失本我价值观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对小学生而言,对传统文化体系、文化蕴涵、文化精髓的认识并不全面和系统,因此在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时,要先夯实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保障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可以在导入外国文化时避免产生混乱,避免学生将外国文化作为自身态度、情感价值观取向的严重错位。

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给学生普及常识性的知识,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导入文化,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

2.多种方式导入,构建文化体系,注重开放、包容与实践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之上,要注重建立开放、包容、实践的文化意识。文化始终处于多元化和变化发展之中,需要构建开放的文化体系。文化本身没有对错,跨文化的对比与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态度,不以本民族的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差异。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交流不同文化的价值也是英语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之一。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跨文化导入中首先要夯实传统文化,再将外国文化导入,进而进行跨文化对比,不仅可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郝运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14-02

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比喻成一座完整的高楼大厦,社会就如同一座大厦,是由代表各种符号和意义的语言组成,语言又是社会符号之一。与此同时,语言又可以理解为一种符号认知系统,但这种符号与手势、身势语、交通指示灯等具体的符号迥然不同。Halliday把语言当成一种社会符号来理解,也就意味着要把语音放在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和体系中来理解。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要理解语言就必须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之上。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密不可分的文化和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如当代著名外语专家邓炎昌与刘润清所说:“外语学习不仅仅是指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也要学习以其为母语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他们是如何用其语言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又是如何反映其社会风俗及一些生活习惯的……语言的认知和文化的学习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开的。”

1 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导入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词汇中的文化和语篇中的文化。

1.1 文化在词汇中的体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词汇又体现了各种文化特征。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同时也承载了文化的最大组成部分。我们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影响一个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某个单词的发音,拼写,其主要因素是如何的正确使用这个单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在不同的文化里,相同的词汇意义可能大相径庭。就拿汉语中的“龙”来说,它代表威严、权力,因而有“龙腾虎跃”、“龙马精神”、“望子成龙”,我们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然而在西方人眼里“龙”(dragon)则是邪恶的象征。在中国人的眼中,“狗”含有明显的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走狗”等;西方人则很喜欢狗,并将其视之为好友,因而英语中有一则谚语“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词汇所承载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对文化含义的了解不够,学生就很容易产生交际障碍,因此,注重词汇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则表现的尤为突出。

1.2 文化在语篇中的体现

从语篇上讲,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差异,尤其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形象的理解(去掉)汉语文化思维是曲线的,而英语文化思维则是直线的。汉语文化思维的模式主要依靠直觉,特别重视直觉感受到的东西,依据整体性,从而产生一种认识,一种悟性,其本质只是一种经验;而英语文化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点,注重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有着严谨的行为条理顺序。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的线性语篇特征和中国人的螺旋性语篇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破译以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英语篇章结构,固然会经常产生误解和歧义。

2 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2.1 实用性原则

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都包含在文化的演绎中,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这就造成了差异文化理解和接受的局限性和复杂性,因而在具体的外语教学当中也不可能将其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所以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做一些合理性的取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尽量做到被传授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紧密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紧密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活动,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让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化的认识不再模糊、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兴趣。

2.2 阶段性原则

文化教学也需要一定的阶段性。这就意味着在外语教学,尤其是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使学生逐步理解文化内涵。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阶段性地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接触范围,帮助他们拓展视野,不断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英语专业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

“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不能接受的”,笔者认为此话颇有道理。诚然,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亦无法改变,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英汉文化,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把握。作为独立院校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之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吸收新文化,融入到新的文化语境当中,即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文化导入方式通常有两个方面。

3.1 认真的理解教材,深刻领悟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是第一手材料,因此教材中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和资料,如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历史等,我们都应该重点强调并尽可能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了解,在教材的选择上,需要精心挑选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教师也可适当地进行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3.2 利用多媒体教学体验文化

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实物和图片的展示,播放一些外国电影,让学生生动形象的接受知识的同时,又了解了外国的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等。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英国人如何交朋友,进行什么娱乐活动,谈论什么话题,如何庆祝节日,甚至是说话的表情、语气、手势等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在两种文化的对比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差别,如在英美等国家举行葬礼时,人们一般身着黑色礼服以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这种迥然不同的对比,既增加了课堂的知识信息量,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帮助他们排除对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最后做到语言和情感上的全面沟通。

4 结语

目前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大多仅停留在英语语言知识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而在文化素养课程方面却表现出来一些学习内容的缺失,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语言规律的认知,也严重影响了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外语学习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可悲的是很多学生已经被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糊了英语学习的规律,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基本,如今到大学期间还是得不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和加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势必会产生很多的学习障碍和交际尴尬。这就需要高校根据英语专业学生就业任职发展需求建立选修课程体系。如文化素养类课程是通过英语语用文化、艺术环境的熏陶和学习来提高英语的系统性和交际的流利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加强学生对语言本身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从而提供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语言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学出版社,1997.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