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路建设

美丽乡村路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美丽乡村路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美丽乡村路建设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来,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呈提升转型态势。2016年起,中央财政按照每村每年15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建成6000个左右美丽乡村,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

1南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党的十以来,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南平市紧跟上级部署,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按照“彰显闽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积极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11规划领军,美丽乡村与城镇化实现无缝衔接

建设美丽乡村与新型城镇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要坚持把中心村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承载点。“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闽北特色美丽乡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统筹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建设”等仍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词。

2013年9月,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四年来,科学规划建设美丽乡村为“就地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以延平区为例,2013年制定下发《延平区建设美丽乡村八年行动计划》,明确按“八个好”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展开。在因村制定规划方面,力争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对房屋进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闽北传统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体建筑风貌。在凸显村庄特色方面,强调“显山露水、透绿见景”,如西芹镇高坪村、浆甲村,以自然景观原貌为基础对村容村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村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坚持将“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贯穿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如茫荡镇宝珠村、王台镇溪后村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充分展现当地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多重模式

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还根据不同村庄具备的不同特点打造最合适的建设发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浓妆艳抹”“大拆大建”。

一是与造福工程相结合。延平区来舟镇游地村原来受自然条件限制,存在“行路难、就业难、读书难、就医难、交流难、娶妻难”和“山边民房溜方危险”的“六难一险”问题。村两委与村民代表商议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异地搬迁”的想法。经科学规划设计,建成集环保绿化于一体、总投资1600多万元、占地47亩、可融纳177户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业有保障,小孩读书有条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与灾后重建相结合。2010年“6・18”特大洪灾过后,延平区确立了37个集中重建点,集中重建3448户。太平镇儒罗村作为灾后重建村之一,坚持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新村,完成多项工程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c卫生整治相结合。政和县松源村石圳自然村过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的带领下,成立了由十个妇女组成“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学习借鉴村庄整治的先进经验做法后,短时间内清理了堆积30多年的垃圾山,修复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沟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妇女党员带头、建设理事会主导、村民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卫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业随着环境整治不断发展壮大。

13产业带动,打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崭新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洁房美的新农村,更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促进经济发展,变“输血”为“造血”。

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也已成为南平市建设美丽乡村重要途径之一。松溪县大力开展“七个一”工程,推进农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祖墩乡刘源村充分利用生态茶园优势,坚持规划先行,在龙源茶庄科学布局建设了停车场、休闲娱乐体验馆、农产品展示中心、百竹园、果蔬农场等功能区;同时,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栈道、观景台、观景亭等设施,打造田园水岸景观;此外,还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园中各类竹种在古诗词中的出处,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刘源村已建成功能协调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鲜明的生态茶旅线路,优美的田园风光让冰心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发出“松溪美乡村,中国瓦尔登”的赞美。

2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南平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取得长足发展,还需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农民主体意识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当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必须一手包办,对发挥自身主体作用建设美丽家园的认识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将建设工作一揽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个行政村,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发挥、依赖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态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难以持续深入。

22乡村建设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庄的建设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风格方面,有的弃土随洋,只是简单地以城市小区为样板,将村庄建成小规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闽北民居的特色、体现不了传统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丽乡村的“乡愁”。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村庄经过改造提升后,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经济发展模式仍没有转变,后续发展比较困难。南平市农村土地、山林资源丰富,种养殖点多面广,但特色农业的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小,运作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没有主导产业,没有经济支撑,乡村宜居环境和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23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护;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还停留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阶段,满足于“新房盖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园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续维护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发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在制定村规民约、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级组织尚未形成管理意识,村民尚未形成维护意识,“垃圾随意倒、杂物乱堆放、家禽遍地养”等“脏乱差”现象出现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进南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十三五”期间,南平市将实施乡村建设“五个一”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形成100个“可看、可学、可推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创造特色,创新发展。

31政府牵头,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政府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是“服务员”而不是“包办人”的角色,要继续试行“以点带面”“以奖代补”等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牵头、专家参与、社会投入、村民做主的决策机制,从而真正让村民的思想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延平区西芹镇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伊始,采取政府包揽的形式建设乡村,规划设计过于依赖专家意见,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导致工作推进难度大。2014年,通过认真总结、转变思路、移交决定权,鼓励村民参与前期规划设计,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调动起来,干部工作干劲足,群众参与热情高,建设工作持续推动,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评为福建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篇2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是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指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常德市为深入贯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要求,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行连片推进,打造精品,提出了力争三年内全市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建成1000个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牵涉到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高等院校能够发挥、应该发挥极大的作用。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的高职院校而言,为本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尽心尽力更应责无旁贷。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常德市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其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实力、百余年积淀的农学专业服务“三农”的情结和水平,为全方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涵盖农学专业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来说,首先应该重视的是设置、优化符合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实际的专业群。本文仅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归纳科技服务“三农”的情况,探讨科技服务的路径。

 

一、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农民、农户、农业企业现场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特派员团队是常德市委市政府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和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科技特派员团队由常德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服务机构近百名专家组成,分为31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其中常德市科技局委托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了4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即养殖科技特派员团队、蔬菜科技特派员团队、农林科技特派员团队以及一支医疗特派员团队。我院深刻地认识到服务“三农”是责任和使命,而科技特派员团队是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同时,科技特派员团队也是锻炼教师、提高办学水平、树立学院良好形象的机会。

 

科技特派员团队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服务。农林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澧县如东乡提出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应用推广研究方案,有目的地将林业与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安排多种农林生产项目,并进行统一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农林复合经营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使生态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如东乡已经初步建设成一个集花木种植、蔬菜栽培、水体综合开发、乡村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乡镇,是常德市首批“美丽乡村”的示范乡镇。旨在技术扶贫的医疗科技特派员团队,则针对对口支持的乡镇卫生院的情况,派出了医术精湛的医疗人员,帮助卫生院的医生提高专业水平,为当地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实践表明,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工作使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企业得到了实惠,也增加了学院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促进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

 

二、参与“三下乡”活动,编写农业实用技术书籍

 

由中央宣传部等十四部委联合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强调要通过送戏剧电影、送图书报刊、开展文艺演出,通过举办科普大集、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通过送药品、送健康知识、巡回医疗和义诊咨询,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进一步把文化科技卫生资源送到农村、送给农民;配合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设施条件的改善;培养大批农村乡土人才,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公共服务能力。

 

我院得知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为配合此项活动而组织编写相关书籍的消息后,主动与该社联系,争取到了部分书稿的编写权。这份主动是因为认识到,这不仅是“服务三农”的责任,而且是锻炼教师编写能力的机会,也是增强学院与外界学术联系的渠道,还是提升教师价值的手段。为圆满完成编写任务,我院组织了以生物工程系教师为主体的编写团队,并选拔每本书的主编;由主编负责将编写提纲提交学院,组织讨论;讨论修订提纲后,主编召集有关教师在指定时间内编写成书。此次出版的农林书屋系列书籍有《宠物饲养与防疫技术》《蔬菜种植能手》《南方主要果树生产技术》《园林绿地养护技术》《循环与有机农业技术》《花卉生产经营与管理》《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农家乐经营管理必读》《乡镇建设管理必读》等。

 

三、共建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直接解答疑难问题

 

由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推进的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工作,是作为依靠科技引导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常德市科技局开展了“常德12396科技服务热线”工作。此项工作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采用目前最广泛、最便捷的电话拨打方式,向常德市广大农民提供各种涉农信息服务。我院敏锐地注意到12396科技服务热线运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不理想,如客服人员将专家的解答转述给农民时往往会出现失真,甚至出现与专家的本意大相径庭的情况。我院经过论证认为:如果与市科技局共建,并将办公地点落户到我院,可以基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借助热线,对于整合学院的相关力量、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12396科技服务热线目前在当地农民中影响不大的情况,我院加大了宣传力度,如:通过本地电视台、报纸、广播台宣传,积极与县级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协作,借助农民培训班传播服务信息等。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院成立12396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组建了热线专家团队,制订了奖惩措施等。

 

四、利用多学科资源优势,举办满足各种需要的农民和农村从业人员培训班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批懂金融、管理、经营、营销、信息技术等经营人才,需要成千上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能工巧匠等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有市场观念、能掌握市场规律和信息、会经营管理、能够将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农村农业中间人、经纪人和组织者。首先,这些人才不能完全靠学历教育培养;其次,有些人才也没有必要通过学历教育培养,“形成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是不少农村人才成长的更为现实的选择;再次,无论是否受过专业教育,所有人才都有知识更新的问题;最后,暂时还没有成长为人才的人数更多的农民,更有必要接受作为新型农民的基本培训。因此,举办农民培训班是高职院校长期的任务。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理性选择。尤其在农林类专业学历教育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举办有益于社会、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农民和农村从业人员培训班,能够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专业发展。

 

我院进行农民培训,不仅有资源的优势,而且有政府的推动,如常德市政府已将“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落户到我院。为加强包括农民培训在内的培训工作,我院专门成立了“培训处”。为整合常德市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源,在常德市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以我院为牵头单位成立了“常德职业培训教育集团”。近几年来,我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仅服务“三农”的培训班就举办了数百期,受训人数数万人次。授课教师除培训农业技术的农业类专业教师和培训医学技术的医卫类专业教师外,还涉及财务、管理、经济、政治、法律等学科的教师。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培训有:扶贫点村干部培训、蔬菜种植能手培训、养殖种植能手培训、柑橘栽培技术培训、防疫员技术培训、农村经营人员培训以及农村卫技人员培训等。

 

五、针对常德实际,开展服务“三农”应用技术研究

 

地方性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可分为两部分,即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和着眼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技术研究。就应用技术研究而言,存在科研成果水平低,真正具有高职特色、面向生产实际、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很少,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更是微乎其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自身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前者如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物质技术基础薄弱、选题不当等,后者如评估导向的制约,即国家对区域高校(含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主要是评价其人才培养水平以及办学条件等学校内部因素,而区域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结合,区域高校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贡献,则没有纳入或较少纳入国家对区域高校的评估体系。再如职称晋升的学术化倾向,即职称晋升时研究成果重论文、著作等文本化的成果形式,轻成果推广和转化等应用于实际的成果形式。

 

篇3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2009年全乡道路建设投资534.5万元。新铺路面5公里,道路改造8公里,新建公路2公里,改造桥梁2座:在河道整治中投资130万元,砌筑河堤挡墙3公里2万余方,建造蓄水坝18条,修复水毁工程1公里5000余方:为加快林区作业道路建设,提高林业效益,投资315万元新建林道18.5公里:为进一步提升集镇总体水平,投资70万元进行集镇道路、给排水工程建设。

着力改善环境面貌。以改善环境面貌、提高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快村庄环境建设。今年全乡总投资456.8万元新建、改造休闲公园6个:新建休闲长廊、亭台9个;新建和改造文体活动场地6个(篮球场、广场等);新建乡标、村标(碑、门楼)5个;新植绿化面积1万多平米。建设金钱松大道1条;新装路灯(包括广场灯、景观灯)241只,有4个村路灯实现全覆盖:房屋立面改造、外墙粉刷258户,面积13500平方米,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破旧房屋51户,2550平方米,改造围墙5500米;新增高档垃圾箱(筒)60只,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清运,环境卫生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创新社会事业。结合美丽乡村创建,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社会服务功能。全力建设和谐山川。投入资金1225万元加快推进公共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5个,共计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生活污水池10个300平方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2个村完成安全饮用水普及工程,使全乡饮用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在大里入口处新建农村公交车站一座,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新建生态公墓l处,完成全乡全覆盖;乡、村相继出台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政策,老有所养得到充分体现。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招商引资工作有了较大突破。新签约的休闲农业观光项目有5个:嘉鼎山庄、别院山川、凤凰水榭、东篱农业、得水山庄,总投资近2亿人民币;九亩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通过验收:现代毛竹园区提级升档取得新成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土地流转取得新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大抓手

抓思想统一。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统一思想认识是关键。3月初召开了由村民小组长及种养大户以上骨干参加的全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同时乡政府出台美丽乡村建设奖励扶持政策,会同各村签定责任状,实行美丽乡村工作一票否决制。各村也纷纷组织召开会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经验,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参观、考察等活动,思想得到统一,认识有了提高,共建美丽乡村的氛围初步形成。

抓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关系未来科学发展,创建工作必须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我们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用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在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科学的美丽乡村创建规划。

抓项目推进。认真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经过认真疏理,全乡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中确定上报各种建设项目62个,实际投资2700余万元。山川乡在申报建设项目的同时,抓紧与项目主管部门工作对接,争取部门支持,在项目推进中严格按计划实施,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乡联村干部联村工作与美丽村创建挂钩,从10月份起乡村干部实行“5+2”工作制,一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抓督查检查。为确保全乡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乡三套班子成员全部参加的领导小组,抽调人员建立具体办事机构(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村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例会制,每月召开2次各村书记主任例会,联村组长、乡职能办主任参加,及时交流和研究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进情况以及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专门督查工作班子,不定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日常督查。

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与亮点

篇4

谷庄村位于大义镇西南部,254省道东侧,距巨野县城约10公里。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我镇因地制宜,加强谋划,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改厕规范升级、乡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以谷庄村为试点,着力打造“村庄院落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的美丽宜居乡村。2020年7月16日,全县“美丽庭院”现场观摩会在谷庄村召开,走进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能感受到诗一般的美丽,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干部带头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一直坚持村干部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坚持村干部包片包街制度,村干部带领党员、保洁员在清理地表垃圾、治理沟渠污水、进行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建设。并一次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指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发生转变,逐渐由“要我做”逐渐改变为“我要做”,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道路硬化时,村民主动承担自家门前路面的硬化建设,增加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现在“干群齐动手,村庄焕新颜”的美好局面。

二是培养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谷庄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村里热爱种植花草果木的农户作为先进典型,重点培养,以示范的成功效果拉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主动创建“美丽庭院”,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进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宗梅,喜爱种植各种花草,了解情况后,村支部专门为王宗梅申请了花草种植培训,并提供多种花草供其种植,王宗梅小院的美丽风景吸引了邻居的注意,周边邻居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她将嫁接的花草赠送给周边邻居,并指引邻居进行花草选种。示范引领之下,“美丽庭院”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村内迅速扩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实效。“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环境的保持,离不开长久的坚持。谷庄村先后建立了《干部包片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季度考评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干部负责村主要道路的环境卫生,村民负责自家屋前屋后卫生,每季度对村民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奖励稀有花草一盆,后十名取消“美丽庭院示范户”资格,并进行全村通报。良好的制度确保了谷庄村美丽乡村的长效,创造出了现在“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美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村庄还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不正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由于农民法治意识不强,封建迷信活动、人情风依旧,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依然在蔓延。

二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除了政府部门在投入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多形式、多元化的共建机制没有形成。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需要产业来带动和支撑的。目前我省农村普遍都存在着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部门大多是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而且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省市层面上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意见建议

篇5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三化同步”的总体要求,以镇村规划为龙头,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创新工作机制为保障,将裕民村建设成为“村美、民富、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

二、目标任务

裕民村建设总体目标是:达到省,市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建成南桥镇的美丽乡村示范点,争取在全市排名靠前。努力实现“村庄布局规划合理、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群众富裕”的目标。

三、建设内容

1、完善村庄规划布局体系。结合全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具裕民本村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合理安排建设布局,科学确定生产、生活、服务区块的区域布局与建设规模,明确道路、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标准与要求。严格规划管理,确保规划的刚性执行。

2、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村主导、分级负责、多元投入的原则,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达到“五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和环境美化。

3、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以“干净、整洁、有序、美观”为主要目标的村庄整治行动。二是开展杆线规范工程,确保杆线竖立和线路拉线走向规范。三是开展村内河沟流浚整治及塘坝扩挖整治工程,达到“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

4、实施村庄绿化、亮化工程。按照村庄规划布点的要求,在村内道路及村庄主干道进行植树绿化,确保村庄道路全覆盖。同时,逐步对村庄道路实现亮化工程。

5、推进土地流转,发展我村农业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裕民村本地资源,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裕民村的油菜种植等特色产业。计划在20xx年至20xx年,裕民村要逐步实现1000亩的土地流转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

6、完善文化活动场地等群众娱乐活动阵地。按照村庄布点规划,除现有的一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外,计划在原里光学校增建一处村民文化活动场地,强化和完善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按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进行实施,不断增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自我服务功能。

四、方法步骤

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一)动员部署阶段(20xx年4月3日前后)制定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市农办的统一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全面开展裕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二)实施阶段(20xx年4月-10月)。对照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建设内容、严格实施步骤、明确时间节点,认真组织实施。

1、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同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清除村内垃圾、拆除危房及破旧房屋,清理残垣断壁,清除杂草杂物,消灭卫生死角。(每月不低于2次集中整治,同时进行日巡查、日清理)

2、村庄道路植树绿化。根据村庄布点规划,在村庄道路及水利治理小区进行植树绿化,种植品种覆红叶石楠、桂花树、波斯菊等。(4月底前全面完成)

3、新建农村幸福园,整合建设资金,为我村老年人日常活动提升幸福指数。(20xx年12月底已经完成)

4、对里光片水利主渠进行清淤及三面硬化。(20xx年11月底前已经完成)

5、完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根据村庄布点规划,准备增建集娱乐、文化活动和群众休闲的活动中心2处。(10月底完成)

7、实施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在20xx年12月底完成)

8、修建水泥路及下水道,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引导,监督湾里组铺设硬化好本组道路。

(三)考核验收阶段(20xx年10月上旬)。镇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对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初步考核验收。

(四)整改提高阶段(20xx年10月中旬)。根据考核验收情况,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足之处进行补缺补差、整改提高。

五、工作要求

(一)坚持规划先行。根据本地实际,高标准编制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注重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坚持先易后难。根据村实际,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坚持先易后难。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集中进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逐步进行村庄的植树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排任务,分清轻重缓急,扎实地开展美丽乡村的各项建设。

(三)坚持资源整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与植树造林、危房改造、村庄整治、文明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机结合、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

裕民村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

顾问高英

组长王怡芳

副组长易东明

成员吴建密黄永来江涛谢勇易霓

篇6

以“和兴家园、美丽乡村”为主题,落实好年县美丽办分配给我乡的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点,将其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以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居优美乡村、树文明新风、享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大力推进前杨村生态整改提升工程、垃圾分拣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森林村庄建设、农家乐发展、村前屋后清洁家园建设等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确保乡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二、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因地制宜,结合创建村实际,制定规划,做到无规划不动工。结合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努力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

三、建设内容

1、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委托浙江科技学院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现“二特、三化”建设内容。结合地方特色突出乡土文化气息和乡村美丽风光。保护和开发古道、古樟、古祠堂等具有历史和纪念性建设。

2、加强村庄整治和清洁家园工作

在整乡整治的基础上整体推进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不断完善建设提升我乡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民生工程、乡容乡貌等工程项目。建立清洁家园村规民约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保洁员实行绩效工资,并积极探索农村清洁家园管理新途径。

3、村级财务规范

在美丽乡村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采取农村集体三资,统一资金账户、统一财务制度、统一票据管理、统一联签联审、统一结报时限、统一村帐公开和统一信息归档等7个统一制度。

4、注重农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农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杨梅、吊瓜、生猪等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南黄古道这一自然资源,完善南黄古道风景点,开发南黄古道游步道,建设农产品展销长廊,开展红枫节节庆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前杨村农家乐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美丽乡村”能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乡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办,具体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安排、指导协调和督查考评等日常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周密制定前杨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调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不断加大各方资金投入

篇7

党的十召开以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使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开始。“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分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部分二十个目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义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便是落实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将农村的发展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确有其必要意义。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需要

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形势,农村的经济如何得到良好发展,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而“美丽乡村”活动的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进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农业部进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还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物质方面极大丰富,从而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质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改善当前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与效果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过程中,秉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基于此,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时将以人为本,强化主体;生态优先,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等作为基本原则,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同时发挥一些“美丽乡村”的典型建设模式的榜样作用,推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目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建设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形式、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方面、人民权益的维护方面以及乡风民俗的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目标设置也比较符合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适宜农村地区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水平,对“美丽乡村”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导。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些重点内容,这对整体的创建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组织乡村试点、创建发展典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都是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如此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评选出了一些建设典范,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有效推进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多选择的工作内容重点对整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结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总体目标,为人们构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传承并发扬了生态文化,这一积极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国新农村带来崭新的面貌。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越来越多地谈论起“美丽乡村”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样儿的乡村才能称为“美丽乡村”?有人说,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是美丽乡村,生活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乡村之美,不仅是靓丽整洁,还要设施完善;不仅是山清水秀,还要产业发展。关于“美丽乡村”,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

当我们在谈论美丽乡村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美丽乡村,从不同的人眼中能够获得不同的结果,从不同的人那里也能够获得不同的解读。而笔者以为,美丽乡村无论是环境美丽还是风尚美丽,都是美丽乡村题中之义。但在这些题中之义里,更为重要的内容应该是“以人为本”。可以说,“以人为本”才是美丽乡村之魂。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懂得尊重每个乡村的现实情况,从每个乡村的现实出发,构建美丽乡村的框架;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够时时刻刻把“人”放在第一位,杜绝出现各种消极因素;也只有“以人为本”,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够实现“接地气”的目标。

美丽乡村,离不开环境之美,即生态上的完善。而各地却总是呈现不同的态势,比如塞北之乡村就决然不同于江南之乡村。那么,面对着如此差异,美丽乡村建设该如何处理呢?唯有“以人为本”,即尊重各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从各地的自然禀赋出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尽管,我们有着《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样的宏观政策的指导,但具体到实际情况下,不能够陷入“唯上”的藩篱中。同时,在尊重各地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获得美丽乡村建设的多元面貌,即能够感受到多元乡村的不同,在这样的不同中感悟乡村之美,这如果离开了“以人为本”就完全走不通。

另外,美丽乡村之美更在于风尚之美,即文明的养成。而文明之养成,更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演绎。所谓“以人为本”,即需要从乡村中人们的心灵世界出发,找寻到符合乡村价值的“乡规民约”,从中能够总结出维系人们公序良俗的价值。在“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我们能够从乡村秩序的建设出发,引导人们按照那些“乡规民约”传递的价值延续,不断赋予“乡规民约”时代价值,让“以人为本”能够在乡村价值建设过程中能够落地生根。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欣喜地看到,美丽乡村的秩序能够因为价值的凝聚力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当然,美丽乡村建设贵在久久为功。“以人为本”的旋律更是应该时刻奏响,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环境之美,更是需要一种心灵之美;不仅需要每个乡村都“看上去很美”,也能够感受到其精神魅力所在。这才是我们期待着的美丽乡村。只是,如此美丽乡村必须要沿着“以人为本”的路径持之以恒,不能够有任何的松懈,更不能够有任何倦怠。唯有如此,美丽乡村的现实图景才能够向着我们徐徐招手。

篇9

寻美:山水相依惹人醉

4月的鉴江河畔,鸟语花香。依田而建的民居和碧玉堆成的大山分列河的两侧,遥遥相望,相依相伴,共生共荣。其间若隐若现的,是村民们在林下套种的油菜、烤烟等作物。

村外水田里,老水牛悠然自得地躺着感受大地复苏、阳气上长的温度,有时看着路边来往的行人,发出浑厚的声音,让人感到它既是忠实的劳动者又是农耕文明的守护神――守望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村寨和聚在其间的乡民。

河岸边,桥墩下。年轻的妈妈、年长的奶奶带着蹒跚学步的孩童到河里洗菜。孩童有的拿着树枝击打河面,有的玩着石头跳水的游戏,有的看着妈妈洗菜……恍若一帧帧美丽乡村和谐悠然的叙事场景。

89岁村民龙连江,面色红润,腰背挺直,看上去十分硬朗,挑着一担大头青菜来到河边清洗。青菜洗净后,晾在河边的鹅卵石上,或者挂在树上,等晒干之后再收回家去做酸菜。 “这里空气新鲜,通风又好,做出来的酸菜有空气的味道,很好吃。”乡村人对美好生态的理解来得生动而直接。

美丽乡村是一种天然,也是建设的成果。环抱赖洞村的鉴江河,其上游是贵州省最大的灌溉水利工程鱼塘水库,但随着鱼塘水库年久失修,处于下游的赖洞村时常遭受洪灾。

2013年,天柱县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争取到1100余万元的生态式防洪堤建设资金;2014年,天柱县将继续整合150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防洪堤、拦河坝等灌溉积水工程的建设,同时根据赖洞村的自然、地理等生态优势,在该河段规划建设河滩亲水步道、水上垂钓区等休闲旅游度假区,为美丽乡村增添几分人文色彩。

创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村主任谌贻平带着记者走在村外的田坝上,边走边介绍:“我们现在踩着水泥硬化的田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去年以来,赖洞村投入23万元完成了850米田埂步行道及村级体育场、健身活动场的建设。”如今,赖洞村已有村庄水泥硬化院坝和连户路5000平方米,通村公路硬化2.4公里,中心寨内接通了消防水管,村中心道路两旁安置环保果皮箱。此外,还修建了两座休闲长亭、一个群众文艺演出舞台,村民活动场所面积达800平方米。

赖洞村现有耕地面积1480亩,大部分都散布村寨周围,水稻一直是这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而乱埋农田。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把乡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便捷,又要结合乡村实际,合理布局。”谌贻平说,“赖洞村就地取材建成的田埂步行道,不仅让村民有了休闲活动的好去处,也解决了过去泥巴田埂漏水的问题。”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村民是主体,作为主管部门要想村民所想,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自己认为好的点子强加给村民,而是要科学引导村民去挖掘传统生态文明智慧,培育新的科学理念,建设新时期的美丽家园。”天柱政府办副主任、新农村建设办主任杨天恩说。

因地制宜,赖洞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既延续了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智慧,又结合当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2013年开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后,赖洞村大力实施“五改”( 改路、改卫、改水、改电、改灶)、“六有”(有幼儿园、有篮球场、有文化娱乐室、有卫生室、有两委办公房、有其他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全村总规划用地面积33420平方米,建筑面积7180平方米,入村广场(大门和风雨长廊)、生态停车场、迷你荷博园、精品农家(亲水平台)、党政文化园、古井观光、五彩田园风光、景观长廊(廊桥、防洪堤、拦河坝、河滩亲水步行道、水上垂钓区)等等将点缀在山水之间。

乡村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农耕文明更是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美丽乡村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更要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村民一起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在村里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杨天恩说。

致富:能人带路产业致富

“过去村民也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因为散户种植,并没有挣到钱,现在很多村民都害怕得不敢种了。”村主任谌贻平说,“作为村支两委,不仅要带头帮扶大家,还要组织村里的能人,一起来带领和影响大家搞农业产业化。”

乡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村民主体的积极参与,尤其基础设施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大多需要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但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美丽乡村建设,有时出现没有村民参与建设的尴尬局面。即使整合各方资源,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因为没有产业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村里依旧人烟稀少。

村民张先海1998年从省武警一支队退伍后,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发达地区打工,辗转在外10多年,他认识到自己家乡与外面发展的差距不可能通过打工解决。既然打工不是长远之计,那只能回乡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见到一户又一户举家外出打工越来越流行时,张先海更加坚定带头回乡创业的决心。

2009年,张先海回村开始摸索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以合作社的方式种植烤烟、发展油茶基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不仅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现状,还要改变和影响村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张先海说,“作为带头人必须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跟他们算一笔明确的经济账。让村民看到专业合作社生产模式下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发家致富的好出路,他们才积极参与进来。”

张绪标是赖洞村的创业知识青年,白天他在蔬菜基地蹲点观察研究,晚上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知识技术。他负责管理的14个高标准蔬果大棚,10个单体钢架日光温室,197亩露地蔬菜基地长势良好。

种养殖合作社还会根据时间节气,发展不同的产业。“阴历二三月份种烤烟;四五月份进行稻田养鱼;六七月份稻田放水之时,在水沟上进行黑木耳的种植;到农闲时节的八九月,在闲置的田地上进行黄鳝养殖。”张先海对村里今年的发展有着可期的计划。

如今,在村支两委的组织和村组能人的带领下,全村9个村民组,298户,1183人,已经成立了运输、建筑和种养殖3个专业合作社。其中,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100余人,从事货运、运输行业有16人。“种养殖业合作社的成员从最开始的7人扩大到20多人,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每股5000元,目前种养殖合作社已有22股。” 谌贻平介绍,目前全村拥有生猪养殖基地2个,生猪存栏2000多头;养羊基地1个,年出栏商品羊250只;火鸭养殖基地1个,土鸭养殖基地1个。

篇10

城镇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全面的城镇化。云南特色城镇化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二者优势,将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使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的成果,这是走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

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色”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在发达地区的城镇要自上而下推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自下而上发展特色经济。当前广大农村与城镇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背后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支撑、产业支撑、收入支撑的薄弱。“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村实现富足、体面、舒适的生活状态,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

如何建设好“美丽乡村”呢?

一是科学规划好“美丽乡村”。要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体现特色的原则,统筹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协调和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分步建设实施。在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实际、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二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根据各自的资源构成和产业重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美丽乡村”发展必须突出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是要围绕“一村一品”来做文章、下功夫。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二字上,充分依托各地特色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功能各异的乡村,形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内涵丰富的乡村格局,如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可以发展旅游经济。要充分利用乡村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等条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通过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全面提升乡村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走出一条“美丽乡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精髓。“美丽乡村”建设应最大程度保留地方特色。一些乡村在发展建设的时候一味追求与城市接轨,反而丧失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要挖掘和弘扬传统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又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作为“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力度,就能够使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使乡村环境改善,使文化得以传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美丽乡村”就在眼前,“美丽云南”就在眼前,“美丽中国”就在眼前!

篇11

近年来,凯里市紧紧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在一线、做在乡村,始终坚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顺应农民需求的富、学、乐、美,全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

凯里市美丽乡村建设以“示范村”和“推进村”为重点,按照“示范引路、以点串线、以线成面、全面推进”的思路,通过“点”上重点突破,形成“线”上有机对接,带动“面”上整体提升,着力把全市农村打造成为“自然h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村文明和谐美”的美丽乡村。

“要不是今年搞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的卫生就没有那么干净,感觉像住在城里一样。”凯里市三棵树镇朗利村乌利寨村民杨胜棠激动地说。

凯里市共投入390万元在黔东南州先行先试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惠及群众上万人。

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除了让水更干净,凯里市投入95065.28万元,通过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农村的房屋新了、路宽阔整齐了、路灯更加明亮了、村庄整洁了、环境更加优美了。

在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中,凯里市把留住“乡愁”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做大做强特色生态农业。三棵树乌利寨建立精品水果种植示范基地共150亩;大风洞乡石板村通过种植葡萄、核桃、蓝莓,发展稻田养鱼、养虾及养牛、养羊等特色种植养殖,同时着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300元;万潮镇香炉山村,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园区,发展蔬菜、无公害葡萄、油茶、生态水果种植,鼓励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

“我家的土地租给企业了,我应聘到‘云谷田园’园区打工,每个月能挣两三千,目前我们村有40人左右到园区里面打工。”舟溪镇新光村村民吴兴荣说。

篇12

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还强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今年5月,在浙江 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浙江建设美丽乡村有自然禀 赋,也有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要继续推进美 丽乡村建设,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提高 到新的水平。的讲话,既是对浙江坚 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乡村”的充分肯定、 极大鼓舞,更是为浙江加快推进“两富”、“两美”建 设,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赋予了新使命、指 明了新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 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同志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路政策,确定总体布局,推进工作部署。至2007年,全省10303个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的1181个建制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在此基础上,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

多年来,浙江不断丰富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结合生态省建设、文化大省建设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形成了今天以“四美三宜二园”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到2014年底,全省2.7万个左右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整治率达到94%左右,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当前,浙江全省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考察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快一步、更进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要求我们更加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两富”“两美”浙江建设决策部署,以“水净、人文、村美、民富”为基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内生动力,大力拓展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全面加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在浙江新的生动实践。

篇13

2、明确乡村两级工作职责,建立乡领导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三级网络。现在我乡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发展机制。

根据我乡村情,前枣园、后枣园、达子店、小白头、潘房子被定为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5月份,南屯、望海寺村、大流口、小流口村又加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我乡及时聘请设计院专家多次实地查看,商讨建设方案,目前几个村的规划正在编制中。与此同时要求未列入美丽乡村的12村积极行动起来,实现“三清一拆”工作全覆盖。

1、 通过早、中、晚广播宣传、发放明白纸的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认识。截止目前我乡已发放明白纸12000余份。

2、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代表会、村民代表会,宣传政策,提高人民群众认识。抓住全乡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契机,号召全体党员积极加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要求每位党员要亮出党旗、争当明星,具体做到“五个一”,即: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捐出一笔资金;清理一个庭院;承包一段街道;带动一片群众。

3、通过组织参观,提高人民群众认识。截止目前我乡组织各村党员、村民代表、和被拆对象外出参观12批次,参加人数8百余人。近期将再次组织外出参观3次,参加人数200余人。

乡领导下村督查,查看工作进度,检查工作质量,坚持工作进展日报制,确保项目进度上报。

我乡计划拿出专项资金,进行表彰奖励。对在美丽乡建设中达标村给予100万元的村级奖励;对优秀村书记和村主任给予1万元的个人奖励。以此带动滞后的村庄,使其从“要他干”转变成“他要干”的局面。

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我乡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有的村工作标准低,清拆限于表面,不够深、不够透,离进一步打造美丽乡村有距离,需进一步督导,确保清拆彻底。

二、项目工程跟进不及时。由于工程程序的限制,一些项目还未实施,如潘房子的坑塘美化、路面硬化工程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