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一建建筑课程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建建筑课程培训

篇1

医疗文书书写是临床医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让乡村医生学习医疗文书书写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加强乡村医生的医疗文书书写能力,也为了使乡村医生在今后能更好地从事临床工作。我校在2012年的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的实践课程中开设了《医疗文书书写》课程,将其纳入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实践体系的研究当中,收到较好效果。

1乡村医生书写医疗文书的重要性

医疗文书是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规范要求制作的反映医疗服务关系、患者健康状况和医疗措施、过程及其结果等方面信息资料的规范文件。医疗文书是医疗机构极其珍贵的财富,是病人的医疗档案,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及过程的客观记录与文字见证,是医患双方构成医疗契约的重要证据,也是医疗机构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水平的体现等等。乡村医生书写医疗文书是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规范了乡村医生的医疗行为。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人们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增多,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更是乡村医生自我保护的主要依据。

2乡村医生医疗文书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医生书写的医疗文书主要是门诊病历和处方,为了了解乡村医生医疗文书书写的情况,在培训之前我们对乡村医生平时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进行了一次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2.1缺门诊病历中缺主诉占18%,缺现病史占56%,缺过去史占79%,缺体格检查记录占8%,缺辅助检查记录占69%,缺诊断占15%,缺治疗意见记录占30%。处方书写中主要缺一般项目,缺皮试。

2.2漏主要为病史中的重要阳性或阴性症状、既往史中的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手术外伤史、重要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等,体格检查中的主要脏器,首页填写、医生签名。

2.3简病史过于简单,诊断不明确,用药明显不合理,书写字迹潦草,个别门诊病历记录仅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处方中写错药名、用量、用法,中外文混写、中药西药混合开在一起。

3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开设《医疗文书书写》课程的实践探索

3.1课程开设

3.1.1课程设置和目标本门课程为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的实践课程,名称为《医疗文书书写》,学时数为10学时,讲习比4: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乡村医生全面掌握村级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使用或记录的医疗文书。学习结束后,能熟练正规地书写门诊病历、各类门诊处方等。

3.1.2教学内容医疗文书书写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医疗文书书写的意义和作用,村级医疗机构医疗文书的种类、书写格式及具体内容;重点讲解村级医疗机构中门诊病历、门诊处方的书写格式、特点和示例。

3.1.3授课教师本课程由县中医院院长助理,原卫生局医政科科长郑国新同志担任授课教师,郑科长具有多年的医政科工作经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结合在多年的工作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临床生动形象的传授给学员,保证了课程的权威性、规范性、实用性和生动性。

3.1.4课程设置本课程开设后,本着学为实用,面向临床工作的需要为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门诊病历和门诊处方书写为主,全面掌握村级医疗机构医疗文书的内容。授课中授课教师着重将完整的门诊病历、门诊处方的书写等的意义、规定、格式讲深讲透。并且还精心制作课件,示例举例,使乡村医生在理论上充分了解医疗文书书写在医疗、科研、医院管理、防病和在法律上的重要地位,深入掌握门诊病历和门诊处方的书写。在上课之前要求每位乡村医生先自己书写一份门诊病历和处方,让学员带着问题听课。授课教师从问诊开始到查体、诊断最后写出完整门诊病历、处方和村级医疗机构的其他医疗文书,完成一个病人在门诊就诊的整个诊疗过程的医疗文书书写,教师在授课时还进行病历示例的分析、乡村医生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中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讨论。同时把亲身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乡村医生,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本次课程中的内容,又给乡村医生灌输了临床思维的方式、方法。

3.2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以阶段考核和课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在讲完主诉、现病史、过去史后进行随堂考试,要求乡村医生写出 3个不同的主诉,3 个不同的现病史、过去史,教师逐一批改、纠误、评分。课终进行实践考试,考试方式为老师出10个社区常见病种,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等,要求每位乡村医生自选一个病种,完成一份首次门诊病历,并开好门诊处方。

3.3实践效果本门课程培训结束后,通过对参加培训的136名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践考核,以及对131份课程开设后乡村医生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与课程开设前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进行比较,对医疗文书书写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估。

3.3.2课程开设病历书写对比131份课程开设后乡村医生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与课程开设前书写的门诊病历和处方进行比较,根据临床病历书写质量评估与标准进行比较,经计学处理发现P值小于0.01明显差异,说明本课程开设后乡村医生的医疗文书书写水平有明显提高。

3.4分析与探讨现代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日新月异,病人对医生诊疗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文书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医疗质量的体现,更是司法证据之一。医疗文书的书写是临床医生日常的工作,也是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途径,医疗文书书写在临床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医生知识程度、分析能力、学术思想、医疗作风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乡村医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对医疗文书的书写不够重视,使得许多乡村医生不会写完整的门诊病历,甚至不会写门诊病历,开设本课程就是为了使乡村医生全面掌握医疗文书书写相关内容,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这对于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实践证明在乡村医生注册培训实践课中开设医疗文书书写课程是必要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赖雁,曾俊,代吕霞,等.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疗文书书写》课程的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792-794.

[2]华春,赖瑞南.浅析农村个体医生如何应对医疗纠纷[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0):44-45.

篇2

BIM的价值在于完善了整个建筑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管理系统和工作流程间的纵、横向沟通和多维度交流,实现项目全生命期的信息化管理。同时,BIM技术应用在当下的经济及市场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有更宽、更多的视角去审视外部环境,要想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和发挥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企业BIM应用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地优化创新。因此一个准确的基于企业自身考虑的BIM应用目标及价值体系的建设在企业BIM应用发展中尤为重要起。郑州一建集团2014年开展BIM应用以来,BIM应用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员的认知提高和市场软件的进步不断变化。2014-2015年以“普及认知”开展试点应用、理论及软件技能普及,重理论认知及基础软件技能的培养;2016-2017年以“项目应用”开展激励、引导、奖罚为原则的项目普及;2018-2019年以“平台应用”为目标,技术+管理+竣工模型的主线加两翼的发展方向,探索管理应用。2019-2020年以“BIM+应用”为目标,推广BIM技能岗位化,发挥各岗位应用多样性。2021年,BIM中心又建立以“信息共享、应用创新、数据创效”为目标的工作方向,强化多数据应用、全数据共享、大数据创效,以此目标建立了18条考核指标,深化目标的可实施、可分步推进的框架,以帮助集团各个项目实现BIM应用价值提供方向目标和路径。

BIM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由于行业高度重视和迅速推广,BIM技术已然走入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阶段,对BIM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培养出范围广、多层次、应用深的BIM人才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事情。目前,BIM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外包项目培养模式、外聘讲师团队培养模式、招聘学校新毕业相关专业人员、招聘有经验的人员带动企业人员等模式,即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模式,内部培养往往缺乏培养BIM应用体系和理念,仅培养软件操作,造成项目人员看不到价值,驱动力不强;外部引进存在BIM技术操作中无法更好的与业务结合或者BIM人员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项目BIM应用培训注重实战能力培养,将基础培训与应用提高相结合,培养既有建筑专业能力又有BIM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郑州一建集团2018年建立BIM及大数据培训中心,坚持“岗位+BIM”的企业BIM应用能力培养方针,注重BIM应用理论体系的建设,以应用促培训,开展集团“数字先锋计划”,采取标准化、差异化、高效化的培训、考核方式,精选6类基础BIM课程及2类扩展课程,涵盖BIM理论知识、土建机电基本应用知识、各项软件操作技能,模型应用专项案例、其他BIM+应用的拓展;不同岗位对应不同的课程要求,培训后由集团公司组织考核;培训方式包括网络、视频、线下课堂等多种形式,扩大人员知识获取途径。可持续的BIM培训应用体系帮助项目各类管理人员建立即适合自身岗位又能为岗位工作产生价值的BIM应用知识体系,鼓励各岗位人员将软件技能与工作需求相结合,产生应用价值。

BIM相关软件体系的选型及应用标准建立

篇3

2.生产性“校中厂”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由4个专业工作室和4个研究所构成:项目管理工作室、装饰工作室、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工作室、平面色彩工作室。本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建,通过专业工作室承接企业生产任务,由各个课程混合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生产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保持与市场的紧密衔接,同时,学生真实经历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培养其职业技能。建成后主要为满足研究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需要,主要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如下:绿色建筑的评估、改造,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有关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3“.厂中校”实训基地。本实训中心以校企共建为核心,在合作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项目实际开展情况,结合学生认岗、跟岗与定岗实习,在不同阶段,将学生派驻工程现场,由现场工程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创造学生在校期间现场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

二、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中的成效

1.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检验实训基地运行效益的重要指标。目前专业体现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实训师资队伍人才的缺乏。各院校普遍重视课堂教学,忽略实训师资的培养。我们按照专业群建设的“加强校企合作、引聘企业技术专家、培养学校实训教师”的原则,通过“内部培养,下企业锻炼,校企交流”等方式,搭设实训基地教师成长平台,配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同步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为了使实训教师更加有积极性,制定出相应的实训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在职称晋升和职务待遇上消除顾虑和隐患,让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老师到企业相关项目中去担任具体职务,从事于教学相关的工作,实现实训课堂与工程项目岗位的无缝对接,提升实践教学的目的性。

2.突出实训基地的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功能。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本着学为之用,教为之用的原则,使专业群中的各实训基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将社会、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引进来,提高实训基地运作和利用效率,促进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建设四个基地、一个工程中心完善建筑工程的教学功能、技术服务功能、研发功能:

①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

(1)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充分提高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实训基地运行效益,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平台,如建筑工程、楼宇装备、建筑装饰等技能鉴定。

(2)职业岗位培训服务:实训基地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同步建设。利用学院实践知识系统性强这一优势,主要开展工程测量、钢筋工、泥瓦工、楼宇智能安装、报警设别、木工、房屋装饰设计、展板设计等专业技术培训。

②开展社会专项技能培训服务,服务地方经济,通过与常州市建设局、建筑类行业协会等合作,利用实训基地资源条件,积极组织开展建筑类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③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打造服务地方产业的技术平台。

(1)根据学院双师型教学队伍的特点,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将企业具体实施的项目人才培养使用方式引进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进一步强化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巩固现有的教学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利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支持本院老师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为学院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认证考核,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

篇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47

[中图分类号] TE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078- 01

油田地面工程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工程,受地域、工程难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工程学包括众多方面,其现场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学的技术水平等都会对油田地面建筑起到影响作用。

1 油田地面工程管理现状

每年油田地面建设占据工程总价的50%以上,油田地面建筑工程一般采用本单位或指定单位自己勘察设计,自己施工管理验收,采用“油田自建”模式对油田进行开采和管理。

1.1 油田地面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式

采取统一建设管理,从总设计师到施工员,整体施工作业团队皆为油田设计院内部人士,外人基本无直接设计油田建筑的可能。保证团队的统一性和合作性,更容易进行学术交流,以最大化的效益兼容储备人才。

规范工程的参建主体之质量行为,即是在源头处开始质量管理,对承建单位压制建设成本,对承建单位方案可行性进行讨论和科学测绘。

现场设有监理管理部门,协同项目施工单位,一方面保证施工单位不会出现偷懒、偷工减料之行为,另一方面监理的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是工程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1.2 管理机制不到位

中国油田工业发展晚,起步低,现行的油田管理制度仅仅是将利益最大化,处于膨胀发展阶段,必然导致管理的落后,这一阶段以利益至上,一切管理运作以经济为中心,导致油田管理与经济发展失衡。以经济发展为宗旨的中国当前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管理制度存在差异性。比如众所周知的大庆油田比塔河油田管理制度要先进和更具人性化,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管理制度的制定反过来也推动经济发展,两者互推互助,共同发展。不久后的中国会达到管理与经济的综合统一。

1.3 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众多媒体报道井下作业煤矿油田失事者繁多,此类报道屡见不鲜,管理人员没有安全生产意识,肆意放宽管理力度,导致事故频发。文明施工并未实施到位,施工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国家规定的相关安全生产文件并未实施到位,责任到人,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项目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

在动态管理的安全责任中,项目经理必须充当管理者与掌权者,起到积极作用,以项目责任人,负责人的身份考虑每一个细节,做到安全责任零事故项目。

2 油田地面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2.1 构建合理管理体系

项目管理看人,人管理看制度,每个项目的管理力度要有一个量化标准,细节管理要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将量化的管理方式制度化,落实责任到人制,加大对质量问题的处罚力度,加强对优秀员工的奖励措施,做到褒贬分明,一致执行。

2.2 强化工程监理管理制度

监理是指对工程全程参与并对工程进行监控、测评、指导、咨询等内容。是第三方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强化工程管理,弥补工程先天不足因素。

必须做到:提高监理者自身素质,凡无监理资格文凭,甚至弄虚作假者一律予以辞退,大规模、多方位提升管理者综合素质是对工程负责,对民众负责。监理要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自身角色适应,合理分工,合理运作,合理完成工程质量监测。定期培训,对所注意的事项定期做预测分析和总结,交流经验,交流管理意见。各部门要提高意识。

勘察设计单位要针对现场施工具体测绘分析,各大油田地域不同,设计图纸不尽相同。设计单位作为油田地面建筑工程源头工程,要加强依法建设。勘测单位人员要取得上岗资格证等多方证件,与各大地方设计院建立长期信用合作,一同交流与探讨学习。

建设施工单位是具体现场施工管理与控制者,是整个工程能否达到预期要求的决定性环节,加强建设意识,努力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图纸要求,以最高热情完成项目施工工作,正确处理好工程质量,工程工期与工程经济效益三方关系,做到以最优化质量创造最大化效益。

2.3 定期培训,交流经验

学习是一生的过程,而油田建筑工程也是从始至终要学习,自我充电的过程,自身知识可能跟不上时展脚步或建筑地形过于复杂等不确定因素都要定期培训,通过交流与沟通,灌输新知识,打造团队的凝聚力,没有沟通的团队注定是分散的部队,毫无战斗力可言。

交换学习工作的心得是培训又一大课程,经验是靠一点一滴社会实践沉淀下来的,彼此经验的交换会少走弯路,以求最快速度完成工作量。

3 油田地面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3.1 研究设计高效设备

组织科研力量全力研制有利于建筑工程的高效设备。加强水泵、分离器、压缩机的科学研制,逐步达到技术成型效果。技术是一切生产力之根,所有建筑工程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有效生产力基础上。

3.2 加强能源研制工作

篇5

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中经常发生一些安全问题,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种:建筑施工单位没有提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建筑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没有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工作,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建筑施工单位没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建筑施工环境恶劣,建筑施工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施工安全监管工作做得不到位,存在漏洞等等。建筑施工安全是建筑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筑单位要提高重视程度,在施工过程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要想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建筑施工单位要能够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高度出发,在保证在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发展的同时,以保证建筑工人的安全为原则,建立一套健全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将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负责。建筑施工单位要建立安全管理资料库,提高各单位、人员的重视程度,将安全施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施工过程中规范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建筑施工的安全运行。

建筑施工安全与人民生活、社会稳定、企业效益密切相关,建筑施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安全管理工作。建筑施工单位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施工理念,在施工过程中,始终把施工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要在全单位宣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提高安全施工、规范施工、文明施工的意识,提高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施工、规范施工和文明施工的自觉性。建筑安全管理人员要明确安全施工的职责,加强管理、做好安全工作,要真正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规范施工技术,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影响施工安全的一系列因素中,环境因素是较为重要的一项。良好的施工环境必然会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而恶劣的施工环境则会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建筑施工单位要给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程度高的施工环境。例如在采购建筑施工设备时要确保设备的安全无故障;在雨季、夏季、冬季等气候条件恶劣的季节里,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注意防水防滑防裂,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在施工过程中要能够给施工人员配备安全设备,如安全帽、口罩、防尘镜等等,减少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受粉尘、反光、意外坠落等等因素的不良影响,消除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降低职业病对施工人员的危害,保证施工人员的健康。

建筑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影响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对建筑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能够建立一套健全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的职责,并统一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标准,使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规范化,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监管力度。其次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筑单位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宣传安全施工知识的活动,普及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的知识;要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在安全教育课程结束后要进行考核,确保施工人员掌握安全知识。对于一些特殊工种的施工人员要做好专门培训工作,严格规范持证上岗制度。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20-02

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是立足于江苏省,面向长三角的地区,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紧密依托行业,以服务于建设工程行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及相关专业群为建设为目标。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和“集成、共享、开放、创新”的思路,坚持实践、仿真和虚拟相结合,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及相关专业群内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的需要;满足企业技术试验、创新研究以及员工技能培训的需要;满足政府技能鉴定、劳动力转移再就业培训服务的需要;实现集教学、培训、研发、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实训基地,积极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

一、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中的构成

以专业群主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认岗、跟岗、顶岗”“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企业培训、技能鉴定等为一体”的建设原则,按照“软硬结合、仿真虚拟、校企一体、集成创新”的建设思路,构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中心”、“生产性校中厂实训基地”、“建筑专向施工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厂中校实训基地”、“建筑物联网工程中心”的“四个基地、一个中心”实训体系。面向校内建筑工程专业群、楼宇装备专业群及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群,同时服务于常州地区同类院校实训与培训,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与试验,服务于政府技能鉴定和再就业培训等系列工作需要。

二、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中的实践

1.“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在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基础上构建6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实训中心,具体涵盖内容及功能见图1所示。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满足校内日常实训教学需求、满足区域内辐射院校的实训教学需求、满足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以及专业技能鉴定的需求。在本实训基地内开展的各项教学工作采取边做边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设置循序渐进的工作任务,促进学生动手完成任务,在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各种问题,并致力于解决问题,在这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中提升职业技能。

2.生产性“校中厂”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由4个专业工作室和4个研究所构成:项目管理工作室、装饰工作室、隧道与地下空间技术工作室、平面色彩工作室。本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建,通过专业工作室承接企业生产任务,由各个课程混合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生产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保持与市场的紧密衔接,同时,学生真实经历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培养其职业技能。建成后主要为满足研究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需要,主要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如下:绿色建筑的评估、改造,绿色施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有关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3.“厂中校”实训基地。本实训中心以校企共建为核心,在合作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项目实际开展情况,结合学生认岗、跟岗与定岗实习,在不同阶段,将学生派驻工程现场,由现场工程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创造学生在校期间现场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

三、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中的成效

1.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检验实训基地运行效益的重要指标。目前专业体现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实训师资队伍人才的缺乏。各院校普遍重视课堂教学,忽略实训师资的培养。我们按照专业群建设的“加强校企合作、引聘企业技术专家、培养学校实训教师”的原则,通过“内部培养,下企业锻炼,校企交流”等方式,搭设实训基地教师成长平台,配合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同步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为了使实训教师更加有积极性,制定出相应的实训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在职称晋升和职务待遇上消除顾虑和隐患,让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老师到企业相关项目中去担任具体职务,从事于教学相关的工作,实现实训课堂与工程项目岗位的无缝对接,提升实践教学的目的性。

2.突出实训基地的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功能。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本着学为之用,教为之用的原则,使专业群中的各实训基地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将社会、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引进来,提高实训基地运作和利用效率,促进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建设四个基地、一个工程中心完善建筑工程的教学功能、技术服务功能、研发功能:①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1)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充分提高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实训基地运行效益,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平台,如建筑工程、楼宇装备、建筑装饰等技能鉴定。(2)职业岗位培训服务:实训基地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同步建设。利用学院实践知识系统性强这一优势,主要开展工程测量、钢筋工、泥瓦工、楼宇智能安装、报警设别、木工、房屋装饰设计、展板设计等专业技术培训。②开展社会专项技能培训服务,服务地方经济,通过与常州市建设局、建筑类行业协会等合作,利用实训基地资源条件,积极组织开展建筑类特殊工种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③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打造服务地方产业的技术平台。(1)根据学院双师型教学队伍的特点,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将企业具体实施的项目人才培养使用方式引进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进一步强化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巩固现有的教学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利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支持本院老师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为学院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认证考核,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2)巩固已有成果,结合学院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在建筑工程、楼宇装备、建筑装饰三大产业群的广大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与常州市建设局共建建筑类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在专业群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训基地的建设又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基础,系统分析、统筹安排、统一建设。既要做到功能兼顾,体现各专业特点,又要避免大而全、换汤不换药,造成资源浪费。最终把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地区经济发展各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和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全面提升学员实训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规划纲要[Z].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10.

[2]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篇7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学科概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包括建筑环境设计和设备系统相关的内容,包括室内环境布置和设计,设备系统设计和安装,以及系统运行和管理相关的工作。其涵盖了建筑的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现代建筑配套功能,以及与之相关的设备工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集中体现在该专业涉及的内容包括现代建筑的空调、采暖、给排水、电能供给、通讯网络等方面,成为建筑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能源日益紧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影响,构建舒适便捷、经济低碳、和谐美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融合了建筑学、环境学、土木结构、设备机械等学科内容为一体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应用是时展必然趋势。

二、本专业在欧美日本等国家人才培养发展现状简介

美国是当今暖通空调制造业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其大学里没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只是在机械工程某些专业领域里开设一些供热、通风与制冷空调相关课程,但是由于其学生具有扎实的机械设计基础能力,所以美国在冷热源动力设备开发利用研究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是由于其毕业学生经常处理不好暖通空调末端系统与整个土木建筑工程的整体关系,所以近年来美国部分大学也开始加强室内空气环境与建筑设备的应用研究,并进行专业调整,开设了建筑技术科学等专业方向。西欧国家代表如英国有二十余所高校设置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其专业覆盖面较广,涉及到了建筑环境领域相关的制冷空调、采暖通风、电气照明及其自动控制、弱电通讯、建筑消防、室内给水排水等方向。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日本是在土木建筑系中设置,大概有四十余所高校开设建筑设备工程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开设一些如“室内建筑环境学”、“建筑设备工程”等相关课程。大学三年级才开始根据自身就业前景选择专业方向。现在日本共分成建筑结构工程、建筑学、建筑设备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所以日本的建筑本体及结构设计与其设备工程系统设计结合得非常好,显示了学生扎实的建筑工程功底。

三、国内发展趋势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国内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界90年代,最初由“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发展而来,1998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将“暖通空调工程专业”改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并赋予了该专业新时代内涵,该专业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暖通空调设备,同时还包括建筑设备、建筑环境和燃气工程等,涉及到土木工程、建筑学、动力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内容,属于高等教育的交叉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舒适优雅的建筑居住环境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促使该专业的内涵和特性也不断变化和发展,其不仅要解决建筑中的环境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室内设计、居住绿地设计、设备节能系统等,充分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特征。

国内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人才包括:建筑环境工程师,建筑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建筑外部格局、建筑周边环境等,建筑环境工程师应当充分把握各个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构建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此外工程师还应具备环境测试和相关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建筑能源工程师,在能源日益突出形势下,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建筑,同时还包括建筑能耗相关计算和模拟;建筑设备工程师,具有现代功能的建筑必须配套相关设备设施,包括电力系统、燃气供应、给排水、净化设备等相关设施,建筑设备工程师应结合低碳经济理念规划和设计建筑设备系统,并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领域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在当前环境能源问题日益凸出的形势下,健康低碳、节能环保不断影响人们观念,作为时代新生的专业,应当不断融合时代新元素,应当充分考虑能源、生态、健康元素,设计和规划适合人类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因此要求专业人员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在变迁的时代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四、当前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的任务新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原基础上的新要求

当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生要求培养成为品德高尚、身体强健、专业知识全面扎实、工程技术能力强,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类设计研究院、建筑设备制造企业、建筑工程施工及监理公司、市政工程运营公司、高等院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设计、安装、设备研发、系统运行管理、教学等技术工作。由于本专业内涵范围已经扩展很多,不仅要求毕业学生掌握传统的供热、通风、空调、制冷以及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为代表的水暖工程,新形势下还应强化以建筑节能、环保为核心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需适当增加建筑电气及其楼宇智能技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便培养更加全面的建筑设备工程领域人才。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任务新要求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以某一建筑本体为研究对象,在优先考虑使用天然可再生能源基础上,充分利用能源工程技术为人类创造环保、舒适、节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还应满足精密制造工业的生产工艺环境以及如地下人防工程等特殊建筑环境要求。随着建筑能耗逐年增多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当前人们对建筑环境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导致本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增,使得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多年以来,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形势一直较好。

五、质量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对策

1、对产品质量人才道德领域的进行教育

产品质量往往关系到企业的核心机密,在产品质量人才培训时就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训有助与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怎样正确对待本职工作,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2、对产品质量人才的培训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产量质量人才是企业中的实干家,它的岗位有质检员、内审员、助理质量工程师等等,是企业理论发展的数据收集者、是企业问题的发现者、更是默默无闻的英雄,因此,产品质量管理人才必须立足于产品质量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质量管理与管理,服务生产第一线的要求。

3、产品质量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本文所指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实质就是企业人才竞争的优势,其本质就是差异化定位,企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必需紧扣企业需求原则。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标准。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体到产品质量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质量管理技术是以控制、保证和改进产品质量为目标,把质量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与现代工程技术成果有机结合而开发、应用的综合性工程技术。 产品质量管理是技术与管理的交义学科,首先是质量管理离不开工程技术学科,如化工工程、机电工程、食品工程、纺织工程等等。 其次,建立在工程与技术学科如标准化学、计量学和工业工程之上的基础学科。 再次,它充分吸取了统计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领域的理论成果。

最后,质量信息的基础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转换,也是质量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工程学的基本与核心。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学科的发展,高校教育应当立足市场需求,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注重人才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南,于浩,刘珊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3:156.

篇8

看两个具体案例:

案例1

某大学城建筑外墙需使用建筑涂料,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公开招标。10多家企业的销售代表递送了资料,有的销售代表通过简单的项目背景了解做出了涂装服务方案。不过,有一家涂装服务商的销售代表获知这一信息后,并没有马上递送公司和产品的资料,或是找所谓的“关系”,而是做了下面几件事:

1.成立项目组:根据项目的初步信息,成立以客户服务总监为首的项目组,并向甲方提交了专业的初步调研方案,提出希望获准调研的请求。

2.沟通诊断:认真听取有关领导、校方、设计院、总包单位的要求和意见,特别针对甲方对外观效果要求较高的情况,安排了专业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多次沟通,按设计要求完成外观色彩及效果设计方案并绘制出效果图。

3.现场考察:到施工现场考察将来的施工环境,以及大学城周边建筑物的风格色彩的协调性。

4.协助招标:为甲方特别组织专业研讨会,介绍不同种类建筑涂料的性能特点、外观效果、技术参数、施工要素,帮助甲方加深对建筑涂料知识的了解。另外,针对本次投标单位较多的实际情况,为甲方设计评判方案,协助甲方组织了各投标单位现场样板展示比赛。

5.拟定并提交涂装解决方案。

结果,该公司在复杂的局面中最终胜出。

本案例有4个要思考的问题:

1.需求调研是技巧还是策略?

2.销售中的差异化究竟表现在哪里?

3.销售人员在需求调研中应扮演何种角色?

4.客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

1.将需求调研作为一种差异化策略。在买方市场背景下,任何一个客户的面前都会聚集多个供应商的销售人员,差异化销售是销售人员梦寐以求的。绝大部分人认为,差异化就是向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价格、不同的售后服务等,但这种认识的误区在于:这些条件并不是销售人员个人能够改变的,而是由公司决定与提供的。

在本案例中,销售代表没有通过展示产品与公司的资料来建立差异,而是调整自己的销售行为,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客户需求的调研上,这让客户真正感觉到了销售人员价值的存在。这时,销售行为的差异化成为制胜的关键。

2.用专业的调研方案争取调研机会。如果不能获得调研机会,再好的调研设想也无用武之地,而客户是要考虑配合调研的成本的,安排人员接受调研访谈需要动用许多资源。很多销售人员抱怨客户不批准自己进行深入调研,其实关键问题在于,客户方的联络人(把关者)没有感受到我们的调研安排的专业程度,不敢随便接受我们来调研。在本案例中,销售人员郑重其事地成立了项目组,并以书面的形式提交了《初步调研方案》来争取获得调研的机会,这种做法,比通常的显得草率的口头申请调研的方式高明多了。

3.让专业人员参与需求调研。销售不只是销售人员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在专业的销售领域,销售人员应该懂得扮演“导演”的角色,调动公司的专业资源,组成具有专业背景的团队来挖掘客户的需求。这样做,可以给客户传递一些正面信息:这家公司分工明确、这个销售人员很有能量……另外,当我们有更多的人与客户公司沟通后,信任关系也变得更加牢固了。

4.客户的困难就是需求。好的产品、好的价格、好的售后服务都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要素,但是,所有这些要素都是只有在客户花钱以后才能得到的。有没有一些东西,能够在客户付款之前就享受得到呢?客户在购买高附加值产品时,并不一定都有丰富的、科学的采购经验,对某些客户而言,制定采购标准本身就是比较困难的。本案例中,销售代表敏锐地感觉到这一需求,并及时提供协助。由于获得协助招标的机会,等于在自己参加的考试中帮助客户出考题,取胜自然在情理之中。所以,千万不要以为采购是客户自己的事,相反,客户的任何困难都是需求,尤其是那些客户不方便说或者说不出来的困难。

案例2

一天,许多培训公司都接到了某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L先生打来的电话,要求提供销售类课程清单以便选择培训课程。大生意上门,不敢怠慢,大多数培训公司很快就将课程清单发给了L先生,有些还没忘记加上一些公司简介、培训师师资简介、公司实力品牌等证明资料,然后就满怀信心地静等结果了。

有一家培训公司的销售代表A先生接到电话后,并没有像其他公司一样急于提供课程清单,而是打电话给L先生说,“我们非常理解您的要求,不过,根据我们的经验,在没有了解贵公司的具体需求之前,发给您资料只会浪费您的时间。另外,课程清单并不能让您了解到课程本身的价值。不如先给您发一份《营销培训需求调查表》,您填好后给我,我请我们的资深讲师跟您做一个交流,然后再确定如何做。您认为怎么样?”

听销售代表这么一说,L先生觉得很有道理,很快就同意了。接下来,这家培训公司的讲师根据《营销培训需求调查表》提供的信息进行了初步需求分析,建议L先生与培训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做一下电话访谈,L先生再次同意。电话访谈结束后,培训公司以书面形式给L先生做了回复,谈到现有的资讯对形成较高水准的《营销培训建议书》仍然不够,提出进一步进行面对面访谈的请求,希望对方的销售部经理、市场部经理、受训对象代表等参加。做完面对面访谈后,培训公司提交了一份《营销培训建议书》给L先生。后来,双方很快签订了合作协议。

此案例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需求调研是技巧还是策略?

2.在不了解需求的情况下,做产品介绍合适吗?

3.应该被动迎合客户需求,还是主动引导需求?

4.对客户进行需求调研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案例中,培训公司的销售代表A先生,在了解客户需求这一环节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敢于向客户说不。在客户提出要一些产品资料时,他没有被动地迎合,而是把这当做了解客户需求的机会,策略地告诉客户这样做没有价值,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行动建议。他这样做不但没有得罪客户,反而让客户觉得,他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且有主见的“采购顾问”,体现了一个专业销售代表的素质。

2.帮助客户重建采购流程。当销售代表发现客户的采购流程过于简单时,提出了填写《营销培训需求调查表》这个很小的建议,并由此“得寸进尺”地获得了更多进一步调研的机会,等于帮助客户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采购流程,由此来实现引导客户思路的目的。假如销售代表一开始就提出要做面对面访谈,很可能被对方拒绝,因为面对面访谈是一个太大的建议,涉及到其他部门负责人的参与,组织难度较大,责任也较大。

3.通过接触与互动赢得信任。分三步由浅入深地逐渐放大与客户不同岗位、不同层面人的接触,尤其是在面对面需求访谈中,逐渐赢得不同层面负责人的信任,为后面的销售做足了准备。

4.化解把关者的采购风险。在这个案例中,人力资源培训主管L先生在采购的5种角色(决策者、影响者、购买者、使用者、把关者)中扮演的是关键性角色,也就是负责挑选能够入围的培训公司,如果不幸挑选了一家不好的培训公司,就有可能承担受训人员、上司和相关部门责备的后果。而销售代表通过争取到与其他岗位负责人进行需求访谈的机会,巧妙地让其他几个职位的负责人间接地参与了采购决策,使L先生只扮演了购买者、把关者的角色,帮助他化解了决策风险。

综合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需求调研不仅是一种销售技巧,在大客户销售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中,它更是一种取胜的策略――

在竞争对手没有使用需求调研时,我们要坚持使用;

在客户没有要求时,我们要主动提出调研;

篇9

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会使社会原有的某些岗位大批消失;技术结构的变化,会使相关职业岗位增加内涵,导致低技术岗位逐渐消亡,大批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派生增加,而且新增岗位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培养满足生产一线岗位需要人才的高职教育不能不作出相应的变革。住宅产业化发展是建筑等相关产业针对粗放式生产方式和技术而进行的变革,职业岗位不断向新技术趋近的特征更明显,在住宅建设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的形势下,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势必要作出快速反应。

1 住宅产业化时代正在来临

住宅产业化始于二战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化建筑方式,因大规模建造住宅的需求和追求建设效率、降低成本的市场驱动因素,促使了住宅产业化发展。国外的住宅产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中期重点是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成熟期重点转向节能、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当今,在发达国家的住宅建设中,工厂化住宅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日本达到20%~25%,美国为31%,瑞典在60%以上。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起步虽然较晚,但有着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住宅建设市场化发展、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住宅产业化经济和技术政策的不断完善等主客观因素,决定了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必将会超常规发展。

1.1 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框架已经形成

1999年,建设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明确了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经过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住宅产业化工作框架。

一是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完善了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技术体系,完成了我国住房消费模式、住房适用性等课题的研究,及保障性住房验收标准、住宅装修验收标准、一次性装修到位导则等基础性工作,为产业化和住宅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建立了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制度,有效推进了住宅综合品质提高及部品技术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优胜劣汰。三是组织实施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以普通住宅为主,在全国各地树立起了200多个样板工程,带动了所在地的住宅建设整体水平,培育了一批房地产开发和部品企业。四是建立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目前,全国共有19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综合技术研发体系,推进了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五是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集成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屋面、外墙、门窗等一体化的节能技术、新能源推广技术、集水与雨水收集技术、生化垃圾处理技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提高了在住宅建设中的集成水平。六是越来越多的住宅进入到全装修领域,住宅全装修的比例在逐步提高。

1.2 我国推进建筑工业化为住宅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建筑业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建筑工业化。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在构件工厂化、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预制装配式工业厂房、砌块建筑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第二次是60、70年代,我国广泛借鉴各国经验,结合国情,进一步改进标准化设计方法,提高构配件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建筑体系和建材,在施工工艺、建筑能力和建筑速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到80年代末,装配式结构体系发展到12-14 层楼房建设,全国大板房总量达到3000万平方米。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缺失市场调节,加上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解决,使得当时生产出的建筑产品普遍存在产品单调、质量不高,未能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应用。

自90年代以后,我国虽然没有再掀起建筑工业化浪潮,但在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新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十年发展更快,尤其是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轻钢结构住宅发等发展都很迅速。建材工业中,在推广“四新”的推动下,建筑材料市场繁荣,目前就单一建材的科技含量和性能而言,很多已处于领先水平。为住宅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3 住宅产业化所需的市场化基础已基本具备

多年以来,我国的城镇住房体制改革一直是沿着市场化的导向进行,经过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城镇住宅的市场配置体系基本建立,住宅市场基本形成,成为居民获取住房的最主要的渠道。即使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适用房,也完全走出了过去福利分配模式,在对供需双方给予必要补偿或限制的前提下,引入了一些市场化的手段。市场配置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城镇居民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按照自身需求在住宅市场上自主地购置或承租住宅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住宅的供给方(房地产开发商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改进生产方式提供了动力。

1.4 房地产业内部的重大变化激发了整个行业向住宅产业化转变的动力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特殊阶段,住宅建设持续高速发展,整个房地产行业面临住宅需求量大、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劳动力日益昂贵以及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急需转变的一系列现状。带来了房地产业内部的重大变化。一是,中国房地产发展进入到一个以控制投资增速、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泡沫为中心的重要时期。二是,住房供应进入到以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为中心的结构调整期。三是,进入到以实力、品牌扩张的调整期,以品质说话将成为开发企业长远立足的根本。四是,居民购房进入到追求品质与舒适性并相应地增加个人资产为中心的理性消费期。五是,进入到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产品更新换代期。六是,单一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住宅产业化进入到一个以技术集成为中心的发展期。来自房地产业内部的变化促进了企业自身调整与升级的动力,产业内部的自发动力必将促使住宅产业化发展提速。

1.5 大规模政策性保障房建设为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契机

研究表明,大批量建设住宅是国外早期发展住宅工业化的主要需求之一,在欧洲住宅工业化技术真正得以运用和发展便是二战后各国为了缓解大量住宅不足而进行的公共性质的住宅建设时期。有专家指出,我国住宅建设经过快速发展,居住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除了保障性住宅以外,商品化住宅批量建设的需求虽然存在,但却不集中。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巨大,标准化程度较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刚好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1.6 区域性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促使产业化进程提速

2010年以来,各地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加快了住宅产业化进程。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深圳等不少地方都研究编制了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纷纷出台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住宅产业化工作。

北京为例,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住宅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联动机制,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推进工作;成立了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负责住宅建筑设计、新技术和新工艺论证,住宅产业化申请项目的认定和住宅部品的认定,住宅性能认定,标准认定等住宅产业化相关技术指导。明确了住宅产业化时间表,确定2010--2011年为试点期,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建筑面积分别为50万和100万平方米;从2012--2013年为住宅产业化推广期,产业化住宅项目建设面积比例将分别提高至7%和10%。

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住宅产业的科技含量水平还比较低、住宅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尚未整合形成、住宅企业间的社会化协作程度还很低、住宅产业距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等等。但是,推进住宅产业化,改变传统方式,使住宅产业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道路已经成为共识。用不了三五年时间,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局面出现,会成为住宅建设的主流,这是必然趋势。

2007年8月,万科提出了三年目标:到2009年,在80%的新开工公寓项目将采用产业化施工方式建造。在工业化住宅的推进度方面,万科董事长王石表示,万科到2012年,要达到80%的标准化;到2014年,万科要全面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率要达到90%以上。种种迹象表明,“造房子像造汽车” 一样的时代正在来临。

2 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生产岗位变化及人才结构

住宅产业化既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革命,也是技术革命。其内涵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为宗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为目标,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的社会大生产。住宅产业化发展将给我国建筑及其相关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给住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造成深远的影响。住宅产业化生产模式下,由于专业分工明确,住宅产业链条加长,形成了新的住宅产业化市场。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围绕住宅部品制造、部品销售、施工安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将会出现众多的中小型部品生产企业、住宅产业联盟和大型住宅产业集团。同时,促使了传统建材企业向部品生产企业转型,传统土建施工企业向施工安装企业转型。

2.1 住宅建设及相关产业岗位出现重大变化

工业化生产方式促使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大批新的岗位,也会使原有的岗位大批消失。住宅建设施工领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岗位出现。在设计单位将会出现专业技术集成化的“标准化住宅设计”岗位;在部品生产企业和施工安装企业将会出现“标准员”、 机械员”岗位。二是,岗位转移。混凝土生产岗位、钢筋制作等岗位将转移到部品生产企业;装饰装修企业的施工岗位将转移到施工装配企业等。三是,岗位萎缩。有些传统生产方式下的脚手架、模板制作、混凝土、钢筋等岗位将逐渐退出施工装配工地;砌筑、抹灰等岗位将会逐渐萎缩。四是,岗位升级。传统的很多岗位需要提升技术含量,如,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等岗位;一线操作工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会有更高的要求等等。

2.2 职业岗位变化深刻影响着从业人员的结构

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将随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将随生产环节的分解从施工现场走向住宅部品生产工厂分散。从业人员的技能结构将随集成技术的运用和工业化生产条件的变化从较低素质、技能向高素质高技能转变。

2.3 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激增

建筑业因为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进入门槛较低,吸引了很多缺乏非农工作技能、没有其他就业选择的农民工群体进入这一产业。根据王平2004年的调查,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占到建筑业从业总人数的80%左右,占建筑业一线人员的90%以上。住宅产业化模式下这一状况会有很大转变。住宅产业化引起从业人员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施工现场一线,生产环节减少,作业人员减少,劳动效率提高,工资待遇增加。随着施工现场工作环境朝着更加安全、文明、舒适方向发展的变化,社会对从事建筑施工人员的印象也不会再是“泥瓦匠”,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业的吸引力也会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区域内建筑业、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等是我国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背景,而住宅产业化发展变革带来的,需要迫切解决现有建筑业岗位人才结构与调整后的从业人员结构之间的差异,就是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住宅产业化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结构调整需求,促使了举办建筑类专业教育的院校必须快速做出反应,加快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

3 高职建筑教育适应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发展迅速。截止到2008年,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开办土建大类教育的专业点的达到1052个,是专业普及率最大的专业之一。各高职院校积极改革、大胆探索,尤其在工学结合方面,探索形成了“123”、“2+1”、“232”、“41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区域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对建筑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总体上校企合作不紧密、 课程体系学科化倾向依然严重、以课堂为主传授知识的方式还很严重、企业实习组织困难等等。

基于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和带来对从业人员需求变化分析,结合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3.1 深入研究住宅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专业调整

目前,尽管还没出现产业化住宅生产对专门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但3、5年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是决定当前我们调整专业的主要因素。住宅建设产业化市场机制和高职教育专业的动态适应机制决定了我们必须提前、快速对专业进行调整。首先要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规格、课程内容等进行调整;其次是开设新的专业,重点是引导建立起支撑住宅产业发展的,培养专门化人才的专业。通过研究住宅产业化经济和技术政策,把握区域内及全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明确住宅产业化技术、生产对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好人才需求预测,确定专门化人才培养目标;论证开设如,“产业化住宅建造技术”、“住宅部品生产与制造”、“集成化住宅设备技术” 等专业。

3.2 加强住宅产业化课程开发, 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从目前高职建筑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来讲,很少涉及住宅产业化生产方面的内容,甚至产业化生产理念都不多见,围绕传统房屋建造模式形成的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学科化相当严重。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将导致集成化住宅结构技术、住宅生产组织与管理、住宅设备制造、住宅部品制造、住宅装饰装修等内容逐渐从土建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体系。对高职建筑教育来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建立住宅产业化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内容就显得极为关键和迫切。新课程内容要重在整合住宅建设标准化体系、新建筑技术、新材料,将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工业化生产标准等纳入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住宅产业化课程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需要开发的课程,如,住宅部品制造与组装、集成式住宅建筑设计、集成式住宅生产与安装、建筑施工装配组织与管理、建筑施工装配设备操作与维护、住宅整体装修、住宅设备安装等。

3.3 深入产业化住宅生产企业调研,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在我国,住宅产业化生产带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新领域,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与企业调研的过程整合起来、同步推进是一个优化改革进程的思路。校企合作开发住宅产业化课程路径非常清晰,由于没有体系化的学科理论依赖,深入产业化生产企业调研,从研究职业岗位要求开始是必然选择。教师深入企业调研的目的性强、问题清晰,与生产企业的探讨性加强,研究的积极性自然会高。会直接导致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经验性多、学科理论少的理想结果;还会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前提条件。

3.4 密切联系住宅产业化生产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当前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由于更多的住宅生产企业尚处在住宅产业化生产的起步期,为我们提前介入企业生产筹备过程提供了先机。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进入已经成为住宅产业化基地的企业开展调研、合作开发课程。另一方面,安排更多的专业教师进入处在急需转型的建筑企业,开展服务工作。通过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专业教师发挥技术和智力优势,提前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密切联系,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服务。以此次推动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5 开展住宅产业化技术研究,提高专业教师的新技术水平

住宅产业化推进中,住宅建设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结构、新标准、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等,以及伴随着在更多领域的研究空白。如,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着很多急于研究解决的技术、生产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更多的生产应用性课题等等,都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空间。抓住机遇,主动学习新知识,包括,新理念、新概念、新术语的消化,积极研究、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是教师提高专业教师新技术水平和学校抢占发展先机的基础性工作。

3.6 联合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建立建筑民工转岗培训平台

住宅产业岗位调整带来了大批农民工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工作,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机遇。通过联合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建立住宅产业岗位培训平台,为住宅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再就业人才支撑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积极与政府、行业联合,开展培训教材开发,推进职业准入制度也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住宅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形势下,举办建筑类专业高职院校面对新的课题,既有困难也是机遇。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住宅产业对适应新岗位人才的大量需求,将促使高职建筑教育从滞后适应向主动服务经济发展转变,实现从服务到引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沛楠.住宅产业化路径求索[J].北京:中国投资,2010,(11).

[2]付灿华.住宅产业化:新十年 新起点.中国建设报,2010-10-27.

[3]陈日君.发展住宅产业化需政策给力.哈尔滨日报,2011-1-25.

[4]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5]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9,(9).

篇10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建立,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环境和强有力的实习实训保障,学生可以按照建筑工程操作规范,在各岗位上完成轮岗实训,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建筑工程现场的各种设备,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实训室侧重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室配备的实验教学设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构筑一个基础扎实而又充满活力的实践平台,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良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实训室的建立,使得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尽量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对学生更好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2对学校的意义

实训室的建设使得学校的师资面貌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吸引大批学生入学就读,扩大了生源;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接触到企业最新的需求和动态。实训室的建立,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有利于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校企无缝连接,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平台,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满足了地区对于建筑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塑造了学校良好形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对企业的意义

实验室的建立,使得学生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走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了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职业素质较高,进入企业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管理,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室的管理和使用

1制定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和奖励机制

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充分规范实验实训课程的正常开展,保证现有实训(实验)设备正常维护以及全面提升现有设备使用效率。在实验室建设中需要从各个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便实验实训安全、规范、有效地开展。为了将各个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还必须在院系层面建立、建全检查监督机制,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对实训项目的开展和实训设备的管理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学生各项技能的培养、考核落实到位。建立激励机制,对实训效果明显、效益突出人员,予以奖励,并纳入当年年度考核绩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是高一级院校的毕业生,即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缺乏生产一线的经验,难以胜任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训教学。所以,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和顶岗实习;聘请或引进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高职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一对一”的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加入建筑行业协会组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组织,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产学研究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特色实训室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合建、共用实训室,如建材实训室建设就可以采取企业合建的方式,成立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为共建企业承担检测任务,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实训室进行授课,将实训基地作为企业的转岗培训基地,解决企业的培训要求。开展好项目实训,建立良好的实训保障机制,确保资金、耗材、设备的到位良好,保证实训项目的开展。加强实训教学的管理,每一项实训必须有经审核的实训指导书和实习实训规范,加强实习实训巡查和督导,建立科学的实训考评体系,确保实训效果。开展操作技能大赛,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广泛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平台。

篇11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

义务教育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奠基工程。坚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群众的最基本教育需求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当前我镇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各村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战略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力争办好每所学校,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大体相当的义务教育,努力实现全镇教育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全镇教育和谐发展目标

教育和谐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9%和97%以上,巩固率分别达到99%和97%以上,三残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0%以上,初中升高中比例达85%以上,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5%以上。同时,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培训网络,基本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三、主要措施

1、进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切实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确保城乡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县、镇财政将切实承担起辖区内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努力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重大建设项目和城市教育费附加优先安排薄弱学校,努力改善它们的办学条件。

2、进一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县政府将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市、县政府出台的各种津贴、补贴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努力实现全县城乡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同,并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福利待遇水平。

3、进一建立和完善完善帮扶机制,不断推进各类学生群体间的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新时期“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内容,优先保证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努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关爱心理、行为有偏差,学业有困难的儿童少年。各学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模式,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各种措施对心理、行为有偏差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努力使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4、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不断推进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开展校际帮扶活动,努力在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给予边远地学校力所能及的支持,改变一些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面貌,逐步统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到2010年,力争全镇所有学校均成为合格学校。

5、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科学、合理布局中小学学校,满足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要。争取到2010年,全镇完成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做到校园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班额合适,并达到安全、卫生及绿化美化标准,使全镇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条件都达到较高水平。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坚决遏制择校风。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不得将公办学校改为民办或以改制为名实行高收费。

6、进一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在全面完成学校改水改厕任务的基础上,努力改善中、小学寄宿学生的食宿条件,到2010年,镇初中、中心小学校学生均宿舍建筑面积、食堂建筑面积不低于省定标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食宿改造工程建设经费主要由县财政安排,辅之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等办法,多渠道进行筹措,建设资金按财政有关规定实行项目管理。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大力推广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合理配置校医,加强校医队伍建设。

7、进一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将其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到2010年,全镇中、小学校全部建立计算机教室,进一步完善“校校通”工程。加快多媒体教室装备步伐,并利用3—5年时间完成“校校通”向“班班通”的转变。在逐步完善“农远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建设覆盖全镇的教育资源库网络,充分发挥省、市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开设面向农村的网络学校、网络家教和网络教研,提高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程度。

8、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机制,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各学校必须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课程,认真执行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计划。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中小学违规补课和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对违反有关“减负”规定,屡禁不止,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反响强烈的学校,要追究有关领导和教师的责任。镇中心小学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对村学校的指导上来,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村学校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

9、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不断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质保量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积极选送农村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省级、市级培训及脱产培训,壮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坚力量。要逐步把培训的重点从学历补偿转到教师专业成长上来,全面推进校本培训工作,帮助农村学校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改善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条件,创新培训机制和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10、进一步探索实施轮岗制度,逐步实现教师和校长在学校之间的正常性轮岗,使好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经验迅速推广到薄弱学校去。逐步建立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区域内教师定期流动、镇中心小学教师到村基点学校任教服务等制度,镇中心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在村基点小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积极引导鼓励外地优秀教师和取得教师资格后的大学毕业生到我镇中、小学任教,吸引社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努力实现学校师资均衡。

11、进一步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特级教师、名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必须定期到村基点学校开展“送教下乡”等活动;采取名师与村骨干教师结对,村骨干教师脱产“跟岗学习”等方式,帮助村基点学校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制作名师示范课、优质课光盘,分发到各村基点学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6、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齐心协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县政府将建立教育均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县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中心学校要制订本辖区总体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出台促进本辖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精心组织实施。

12、进一步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督查制度。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健全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间差距进行监测评价,并及时通报。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各级、各部门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纳入督导评估工作,对教育发展卓有成效的村、学校要给予表彰奖励;对落实责任、完成任务不好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四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12

高校课程群的建设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研究者对课程群的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五种:(1)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2)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3)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4)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是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5)课程群应该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

目前,学术界认为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技能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凸显它们为确定的共同技能的服务特征,使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连贯起来。在专业建设中,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技能点、技能群、课程、课程群、专业。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技能点,技能群是技能点的集合,课程是技能群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课程群是课程的超集,是专业的子集。

2课程群的由来

2.1就业市场的现状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地调研和分析就业市场。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一个高职生,岗位定位是普通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而不是研发、设计人员。要求学生在上岗前,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中的基本技能,不需要过多的岗前培训直接可上岗。而高职生在校学习了很多课程和技能,但基本上是零零散散的,有些知识陈旧,落后于社会的需求;有些技能与岗位脱节,不能胜任相关岗位。

2.2课程建设的现状

2.2.1本科学制压缩方式。照搬本科教育课程,对本科课程进行“压缩”,高职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严重违背高职教育的宗旨.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应该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技能群,再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群.

2.2.2纯技能培训方式.与本科学制压缩方式相反,忽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应用技能的培训,基础不牢,头重脚轻,不顾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忽视高职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有机整体。

2.2.3以现有教师状况开课方式.有些学校设课程就着有哪方面的老师,老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程,完全不顾“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2.3学生自牙的现状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生人学基本技能和在校学习所需技能存在较大差距。传统课程教学过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学生掌握的是一门门课程技能的单一映像,学生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能力融会贯通这些技能。

3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群建设包含的内容很多,现在一般认为高职院校课程群建设应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群改革、教学质量等方面。

3.1教学条件建设

在教学条件方面主要应包括:(l)具有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而制订的课程群教学要求和群内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的具体方案,及群内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2)一方面选用国家和行业规划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特别是校本教材的编写既是教师教学及学术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教学及学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更加透彻、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博采众家之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3)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这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群建设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课程群把诸多同学科的课程集中到了一起,给实习实训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在统一建设中也可以统一协调组织,这使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t成为可能。

3.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组织上,要形成以课程群建设主持人为总负责人,以各课程主讲教师为骨干,团结和带领课程群内全体教师,围绕教学、科研两项中心工作开展课程群建设各项活动的组织形式;结构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趋于平衡,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研究生学历教师为主体、高中级职称教师为主体,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上,保持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加强梯队建设,保证教师队伍的不断档、不脱档,加强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重视年轻教师的业务进修、生产实践锻炼和科研能力训练;制度上,强化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意识,尤其是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与监督,培养课程群内学术自由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及教学经验交流,形成固定的交流制度。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单门课程的建设一般只需考虑自身的系统性和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内容的组织形式。而课程群建设一方面要处理好群内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相互间的重复、界限不清等间题,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到专业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层次分明、界限清晰、彼此照应、各具特色的系列课程.因此,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方面主要应包括:(1)课程教学大纲既要体现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相对独立性,又体现与相关课程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重点难点突出,精选、精讲教学内容;(2)实习实训大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注重学生就业实际工作场景的实习实训;(3)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课程体系统筹规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书育人效果是否明显;(4)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形式因素,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研究性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差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区别,同样也不能归结为物质形式的不同。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适合本门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之间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也都有所差异。对课程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检查,既要考察课程群内各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共通性和学科特色,又要考察每门课程、每位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个性,同时还要考虑作为一个集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上的研究、交流与整体发展情况。

3.5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素质形成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如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将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职能人才,高职高专教育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并重。不能仅仅将考试作为学生期末终结性的学习成绩评定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素质形成规律的手段。其次,应将素质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设计学生素质考核与评价方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践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过程评价,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4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实践

4.1科学制定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

我院建筑施工课程群主要是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服务,考虑到建筑施工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技能要求也非常高,我们结合“施工员”的技能要求,适当扩展一些现代建筑施工的新技术、新知识,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广泛调研、精选课程、加大投人,从设备和师资等各方面全力保证,争取建成一流的高职教育课程群。

4.2完善规范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文件

为了规范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我院整合多年课程建设的经验,并吸收兄弟院校的成果,提出了完善教学文件的要求:

4.2.1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和教学调研、了解建筑施工和对应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成立了由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并运用DACuM方法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制定出教学计划。围绕教学计划,我院确定了房屋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测量等3门职业基础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等4门专业主干课,作为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力求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尽量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4.2.2全面革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应该是本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除了能够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该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间的联系,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应该按照模块化的要求,统一学时分配。目前我院的做法是每门课程安排理论教学40学时左右,另外安排课内实验20学时左右以及1一2周的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前再安排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2.3统一使用电子教案。课程群每门课程均有与教材内容配套的电子教案,与习题一起上网,不同教师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使用统一的电子教案,保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4.3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任心的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的灵魂,名师主讲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课程群建设质量,我们着重抓了以副教授为教学核心,以高级工程师为实训指导骨干的教学队伍建设。课程群教学团队由系主任牵头负责,全体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团队按照课程群建设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主持多媒体课件建设、编写优秀教材、培养青年教师等。我院土建类专业自1953年成立以来,先后有一大批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毕业生在本专业终身从教,形成了理论教学严谨扎实、实践训练严格真实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指引,以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发展目标明确、团结协作精神好、职称、学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各具所长、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始终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每年选派多名中青年教师到施工一线挂职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兼职在企业从事工程施工、设计、监理、招投标、技术推广、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或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此外,还积极参加横向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完成的生产教科研项目18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先后通过校级或省级鉴定的科研教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08年3月,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初步建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双师素质”优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4.4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高职教材适度够用的原则,我们重新编写或精心选择了一些与课程群建设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尽减少理论推导内容,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以便于组织教学。此外,特别强调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拓展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专业教师编撰教材,编撰教材是一项孺要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的复杂活动,参与编撰教材能为教师提供接触专业理论并探究专业的机会,激发教师学习的愿望,促使教师不断学,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近年来,团队教师共编撰了《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实训》等六十多门教材,其中《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等八门教材人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均令人满意。

4.5加强实习实训室建设

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就是实习和实训.根据课程群建设要求,我们对选定的课程,分别建设了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保证完成全部的课程实验与现场教学,课后对学生开放,利于学生的自主训练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注意各实训课程的交叉综合。

4.6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篇13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究竟什麽是“成功”,怎样才能获得成功?要走向成功,是外部环境和机遇重要,还是自身先天的条件重要,或者是後天的努力更重要?对於这些问题,相信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做出不同的诠释。

本文主人公梁海明先生对此列出了一个独特的“成功运算法则”:[(天时+地利+人和)+勤]x变≈成功,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达至成功,天时、地利、人和固然重要,时机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一个“勤”字。也就是说,後天的努力才是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这一独到见解,发人深省。而梁海明先生本人正是这个“成功运算法则”的成功实践者。

立业惟勤:在地产建筑业大显身手

英国皇家工程师学会资深工程师、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工程师、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工程师、香港建筑业协会资深会员及前会长、香港营造师学会会长、香港董事学会资深会员、香港建造商登记审核委员会委员、香港建造商会理事、香港房地产建筑业协进会副监事长、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香港分会创会会长、香港屋宇署的工程及建筑专家委员……从以上这一长串与地产建筑业有关的专业资格与头衔中,足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梁海明先生在香港地产建筑界的地位和成就。

事实上,梁海明先生在这个行业已经足足打拼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里,他见证了香港建筑地产业的变迁与发展;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也凭藉自己的勤奋与进取精神开拓出事业的广阔天地;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从一个负笈海外的莘莘学子成为香港地产建筑界的一颗闪亮之星……

梁海明先生祖籍广东开平,出生於香港。1968年,他远渡重洋,来到享有“枫叶之国”美称的加拿大,1973年进入多伦多大学修读土木工程专业。读完本科课程之後,他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又报读了建筑管理硕士课程。一边在当地的建筑公司工作,一边读书。也许没有人能想象得到这须要克服多少困难、付出多少的努力,但梁海明先生以优成绩完成了全部课程,拿到了硕士学位。

1982年,风华正茂的梁海明先生带着几年积累起来的学识和经验以及一番事业的雄心回到了香港。此後,他就恪守创业惟勤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香港建筑地产界努力打拼。在梁海明先生的奋斗历程中,几乎每一步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担任九龙仓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理期间,梁海明先生专门负责中国项目的发展及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他还曾任著名企业新鸿基地产辖下的新辉建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负责管理该集团内一切建筑项目事宜,其中有他经手建成的著名项目包括中环广场、帝景园、柏景台、葵芳广场等。此外,梁海明先生还曾担任法国最大企业布依格(BOUYGUES)的子公司――法国宝嘉(香港)建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在梁海明先生记忆中,中环广场这一建筑工程项目可说是最令他有成就感的一件作品。中环广场建成是在1988年,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的混凝土建筑,时至今日仍然是香港的标性建筑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楼高78层的中环广场从买地到设计、施工,整个项目全部落成仅用了两年半时间,这在当时的香港建筑界可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直到现在也难有人破这个纪录。从这个角度来说,梁海明先生无疑是“香港速度”的缔造者之一。

其次是香港会展中心。建设这一工程项目之际,正是九七回归前夕,时间紧、任务重,这本身就是一个压力,最令他头疼的是当时要管英国公司分包铜铁部分给菲律宾公司,因此合同的条款订得特别细、特别繁琐,这给梁海明先生造了很多难题。那段时间,他每天在公司、工地以及各个相关的机构或当事人之间奔走斡旋,工作难度相当大。但面对这样的逆境,梁海明先生没有放、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凭藉其过人的信心、毅力、胆识和智慧,将所有难题各个击破、一一化解,终於促使会展中心高质量地如期完工,赢得了有关各方的一致好评。这个过程也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他关於“[(天时+地利+人和)+勤]x变≈成功”的人生理念。

勤勉精进:在多个领域建树颇丰

不可否认,正是在地产建筑业所取得的业绩,使得梁海明先生奠定了事业大厦的根基。但梁海明先生的成功未止步於地产建筑业,在其他多个领域他都有着令人瞩目的出色表现。

除地产及建筑经验外,梁海明先生亦拥有丰富的电信科技发展及运营经验,包括光纤网络建设,数据中心等。他於1996年涉足光通信领域,曾任万全网(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顾问、中国国家教育网(CERNET)顾问等职。他也是前上海长城通信公司的业务发展顾问,曾领导香港数码通机房的建设,现在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电信工程博士研究生。

梁海明先生坦言,其实他读书时包括大学期间,最头疼的科目就是电脑和与电有关的课程。但後来他意识到越是自己的弱项就越是要加学习,而且他相信勤能补拙,学习上没有什麽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於是他在这些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正是凭着这种勇於挑战自我、勤勉精进的精神,他果然学有所成,进而在自己的这个弱项上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就。“一个‘勤’字,可以改变很多东西!”谈到这里,梁海明先生深深感慨。

个人事业在香港稳步发展的同时,梁海明先生亦将目光投放到祖国大陆。早在1988年开始,梁海明先生顺应祖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开始在国内投资百货、房地产等行业。他还曾参与建设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的时代广场工程。

梁海明先生现为仲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该集团包括房地产、建筑、财务、中国业务及投资工作,同时,他亦身兼该集团辖下的仲良中国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之职。据解,该公司业务是为协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及中国企业发展国外市场而提供有关服务,包括提供一般商务询、协助融资、上市包装、收购合、解决问题、寻找及介绍合作对象、专业研究、关协调及管理顾问等。该顾问公司自1980年开始已在国内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在这二十多年中,仲良公司不但奠定了稳健的根基,而且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关网络。

目前,梁海明先生正在计划在垃圾发电、交通、海水化淡、培训等方面,与美国及中东的一些基金共同拓展商机。

一专多能:致力於调解仲裁事业

可以说,学土木工程及建筑管理出身、在香港地产建筑行业打拼了将近三十载的梁海明先生是地产建筑方面的专才,但他同时亦是一位博才――除了上面提到的地产建筑和电信科技之外,他在仲裁调解方面亦是一位专家。

众所周知,香港的仲裁服务在亚太地区一直处於领先地位。早在2001年,当时的香港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就曾指出,香港在仲裁工作方面累积了不少专业经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已成为亚太区内的仲裁中心。她还谈到,香港的仲裁团体主要包括香港国际仲裁中心、香港特许仲裁学会(东亚分会)、香港仲裁司学会及香港和解中心,这四个仲裁团体,也处理许多非政府机构性(实时性)的仲裁,使香港的仲裁服务更完善,更富灵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四个仲裁机构中,就有两个是由梁海明先生领导的――他同时兼任香港仲裁司学会会长及香港和解中心创会会长。

梁海明先生介绍说,香港和解中心是由一群本地极力提倡在香港使用调解服务的专业人士於1999年创立的,拥有香港特区政府定为福利机构的捐款免税的地位,也是香港第一间非牟利的和解法人组织。同时,该中心部分活动可得到香港政府的财政资助。其具体目标是:教育公众认识和解的概念和理论;研究有发展和解的知识,使其成为一门惠及大众的学问;帮助社会人士认识和解,明白和解如何有效地解决纷;推动社会人士使用和解手段来解决纷;培训合格的和解专业人才;鼓励会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以和解知识服务社群;加与香港、祖国内地、亚洲及其他国家的仲裁和解机构或专业团体之间的相互合作。

梁海明先生表示,任何有议而希望通过香港和解中心的服务来解决议的,都可以联络该中心,包括家庭成员、公司、商业夥伴、雇员、邻居、业主、租客或普通的香港市民。

梁海明先生指出,香港和解中心与香港仲裁司学会分工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提供调解服务以解决商业、家庭及劳资等纠纷,含调解知识及有关课程资料,後者重点则是推广仲裁及调解作为纠纷解决方法,提供有关培训及制订专业守则。

梁海明先生不仅是香港和解中心及香港仲裁司学会两大仲裁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本人也具有非常丰富的调解及仲裁经验,曾处理许多涉及建筑房地产、出入口、电信及股权议等多方面的调解及仲裁个案。他曾先後担任多个仲裁及调解机构的成员,其中包括:北京、广州、深圳、大连、阳、威海、新疆、珠海、哈尔滨及苏州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哈尔滨调解中心顾问,哈尔滨市调解中心调解员,山东省调解中心调解员,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之特许机场核心工程调解团成员,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认可仲裁员,香港建筑署调解顾问,香港房屋委员会调解顾问,香港纪律审查委员会成员、英国仲裁司学会调解员,香港仲裁司学会前司库等等。以梁先生为首的香港仲裁司学会更於今年五月在深圳举办了首次两岸四地的大中华仲裁机构论坛。

乐於奉献:不遗力回馈社会

在发展事业的同时,梁海明先生多年来一直热心支持积极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和社团工作。他认为,财富取之於社会,亦应用之於社会。因此,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业绩之後,他就开始身体力行地回报社会、回馈公众。

梁海明先生是湖北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自应邀担任政协委员以来,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尽心履职。他重点关注的是民生和经济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民生方面,主要是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在经济方面,他更多地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研究内地的投资环境及相关的问题。

作为一位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他认为香港应该进一步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为内地企业服务,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助力。香港在资金、人才、资讯、机制和开放程度方面相对内地具有优势,可以成为内地企业对外融资的最佳窗口和地点。他说,香港须要为内地企业在港融资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也希望内地各级政府对在香港融资企业多支持。这样不仅能为内地经济发展筹措急需的资金,也有利於香港的发展。

但他同时不无痛心地指出,改革开放这麽多年了,但内地一些企业的部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开放”的真正含义,没有从行动上落实“开放”而只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有些地方大张旗鼓地提出要招商引资,没有真正营造好方便投资者的投资环境。“境外投资者凭什麽就一定要来中国投资呢?你必须给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才能吸引他来啊!为什麽总是听到有些地方的引资工作总是停留在‘还没有谈下来’这个阶段呢?思想上不解放,行动上不落实,光是在口头上说说又有什麽意义呢!”谈到这里,梁海明先生深有感慨。

为此,梁海明先生与李子良、余国梁、唐秀根等四位香港的湖北政协委员共同创立了中华英才教育基金,旨在为内地公务员提供思路上的培训,从而提高当地政府的管治水平。在梁海明先生等人士的资助与倡导之下,中华英才教育基金首先从湖北省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协作下,已成功举办了多期培训班,使当地众多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得以提升。

梁海明先生表示:“热忱欢迎更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加盟‘中华英才教育基金’,共同为中华民族和湖北的经济振兴贡献力量。”他还希望内地所有工商界朋友来香港合作、交流信息和沟通,也欢迎境外的企业到内地来投资洽谈,促进内地的企业走出去。“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窗口,有很多合作的商机,作为桥和平台的香港中华总商会,会为促进区域合作和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梁海明先生还热心支持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认为,只有兴教助学、培养人材,才能使经济发展,国家富,“推动教育是一项长远事业,现在撒下种子,日後才有开花结果的一天。教育的影响力跨越世世代代,其精神延续不断。”在这个方面,梁海明先生亦有多项捐赠。如他分别在2000年及2005年就已捐资40万予湖北联谊会及湖北长丰海明希望学校,对改善当地落後的教育状况功不可没。

虽然多年来由於投资项目众多,梁海明先生商务非常繁忙,但他对於香港和祖国内地的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事务,都尽可能地参与或支持。他先後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及公共事务论坛委员、香港大型体育活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及国内事务委员会主席、香港可持续发展项目论坛主席、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名誉顾问、香港房地产建筑业协进会副监事长及工程界社促会顾问等职,现还兼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河北石家庄市经济顾问、山东青岛市招商大使、香港湖北海外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河北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华英才教育基金主席、香港建筑业协会会长、香港总商会中国及电讯委员会委员、香港广悦堂顾问、香港建筑业承建商联会顾问、香港营造师学会会长等。

智慧之光:天道酬勤诠释成功之道

毋庸置疑,如今在事业上收了累累硕果的梁海明先生正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向来行事低调的他称自己非成功人士,“我只是在一步步迈向成功而已。”

梁海明先生对於成功的定义、成功的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我始终认为成功是没有标的,那麽如何成功也是有多种途径的。我想以我的做法来赢得我的成功,比如,在网络,我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在大学,我再吸足养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我想要的价值。”

――“多年来的创业让我一次次企及成功,现在我发现自己是在做着一个结果接近等於成功的运算。我可以告诉你这道题目:[(天时+地利+人和)+勤]x变≈成功。”

――“我做事最重一个‘勤’字,前人总结的‘成功之道’那麽多,为何成功的人总是少数?我认为,光懂不做是没用的,必须用‘勤’作为催化剂。早在创业初期,我就认识到‘勤’字的重要性,别人每天愿意工作12个小时,我就要求自己工作15个小时;别人到35岁当总经理,我就认为应该勤奋一点,在30岁就做到总经理,这也可以当算是成功的一种方式吧。”

――“那麽如何理解这个‘成功法则公式’中的‘变’字呢?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就大事。这有它的道理,不难理解;但我还要加上对变数的考虑,因为面向市场,风险随时发生,光靠勤奋是不够的,还要有眼光。眼光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微观是指对单一市场的解,宏观是指对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的解。宏观的眼光是远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全球市场一体化已成事实。世化无常,不能一成不变地硬套成功之道。为什麽懂得道理的人多,但成功的人少,因为很多人不懂变通。不懂变通的人也会成功,那是运气;但不懂应变必遭淘汰。墨守成规已经成为过去,世界变,我们要跟着变。对於我本身而言,正人先正己,我要求自己注重时间管理,不断学习,真诚待人,坚守承诺,力求做到勤、快、。”

後记

谈到家庭时,梁海明先生的笑容和话语当中不禁流露出深深的幸福感。“如果说勤奋是打拼事业的基础,那麽家庭就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动力,也是我所有的基础。”他的话中饱含着无限深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