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篇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外贸单证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探讨,是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融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质量保障。

一、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工学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无论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日本的“产学合作”,还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它们的中心都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建设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外贸单证实务》是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展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提升技能,课程的教学难点将在实际操作、切身体验中突破。因此,建设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来说,是必要和紧迫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的课程建设理念

课程建设理念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关注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外贸单证员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报关员报关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建立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重,将陈述性知识穿插于程序性知识之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最终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资源共享”的全新课程体系。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内涵的建设。课程内涵建设包括确立课程地位、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它们构成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与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有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货运员、报关员。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先修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后续课程主要是《外贸单证实务实训》和顶岗实习。按照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将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目标、专业技能目标和专业素质目标落实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中,构建“理论教学+课内实践+课程仿真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构建与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确定内容选取模式、教学内容的选取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采用基于双元课程建设主体的DSIE内容选取模式

为了突出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打破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创建了DSIE内容选取模式,即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和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共同命题,进行双元课程建设(Dual curriculum consruction),直接从企业的现实情景中筛选素材(Selecting material),并实施教学(Implementing teaching),培养学生掌握制单结汇职业技能,通过教学效果检验修改(Examing and repairing),发现偏差进一步改进教学技能点和教学项目,如此循环进展,使教学总是与实际岗位相贴近,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模拟工作流程实施教学过程

在课程内容的排序方面,突破按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排序,以岗位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参照系,按照对实际的工作流程经过归纳整合后的岗位工作顺序排列技能项目,同时安排与技能集成的陈述性知识,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3)构建多层次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使实践项目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相对应,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由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再到顶岗实训的多层次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式模式,由简单到复杂,对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保证实践教学效果,体现实践教学的生产性、职业性、开放性,实现教、学、做合一。

3.选择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抛弃了传统的讲授式、单向式的教学方法,选择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教学方法。主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团队合作法、实物展示形象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法有机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心由“教”转向“学”,学生多动脑、动手,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主要以启发、激励、答疑解惑、团队合作等形式体现。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分角色业务实训,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教师的作用则以引导、督促、检查、有针对性地讲解、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现“教、学、做”相结合,实现“学中练,练中学,业务训练完整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4.推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内容体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面向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课程考核的原则和考核内容体系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又要考虑专业之外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

课程考核内容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考核、理论知识考核、综合技能模拟实训考核(包括撰写实训报告)三项。其中,职业素质考核占30%,理论知识考核占30%,综合技能模拟实训考核占40%。职业素质考核标准包括纪律表现、思想修养、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加大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核心课程师资队伍是决定优质核心课程质量的首要条件。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师资队伍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为教学服务,专任专业教师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切实规划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2.采用“走出去”的策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走出去”,即积极安排主讲教师定期到单证岗位第一线接触实际的单证结汇业务。通过实际的演练和操作,增强教师对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难点的更深认识。进一步强化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三)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基础,它既是课程教学目标和职业技能目标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1.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的建设上,我们把握的原则是:一是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二是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际水平。

2.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课程组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设了《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网站和4A网络教学平台。今后还将不断完善。

学生可以利用课程网站自我检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课程网站在课余时间向教师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可在线答疑并参与学生小组讨论。

4A教学平台不仅仅是将教学材料在网上,而更多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与交流。该平台一方面为教师在网上实施教学提供全面的工具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平台上先行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且师生利用平台即时讨论交流、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协作学习,具有发挥团体智慧、实现“1+1>2”的差异化效益。

3.密切校企合作,提炼完善工作项目

现阶段,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完成各个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工作”的主体,教师则成为项目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并在运行中搜集多方的反馈建议,进一步提炼完善工作项目。

(四)坚持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针对职业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融合也将是必然趋势。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优势,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传统角色,使学生成为教学中心,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但传统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外贸单证实务应在坚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施网络教学,力求使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对于带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与完善,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岗位零距离无缝对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1).

[2]梁莹莹,等.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8(6).

[3]魏艳秋,等.高职院校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的困难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2010(9).

篇2

本届大赛教师在课件内容的设计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

第一,能够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件设计。绝大部分课件能够在设计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特点加入个性化设计,如语言类课程关注“把陈述性知识转换为程序性知识”,工程设计类课程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艺术类课程设计时注重“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

第二,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课件中融入了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让学生把知识学“活”。例如,在一门介绍内分泌常见病诊疗的课件中,教师收集了既丰富又有代表性的有关内分泌常见病的诊疗案例,其中以糖尿病为例,整合了当前国内外关于这种疾病的典型案例、主要症状、诊疗方法及相关的热点问题,把课程的内容融入到案例当中,讲授知识的同时顺利把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在选取课件内容时,要明确哪些资源需要放在课件中,有很多专题网站的课件变成了资源的堆砌,找寻课件里的教学内容犹如大海捞针,不适合课堂教学。课件内容要以教学内容、教学主题为核心,确定课件内容。同时课件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新世纪学生的思维方式。

2. 合理运用技术手段

合理运用技术手段,以教学实际需要为中心整合技术,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届大赛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

第一,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方式。许多课件使用Flas讲解和演示深奥的理论,全新的概念和细致、复杂的操作等传统课堂中很难演示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舞蹈创编技法”课件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授课教师将一些静、动态的动植物图片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练习动作进行对照观察和对比分析,显著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是舞蹈创编技法教学的创新。

第二,关注多种媒体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以不同的媒体内容和形式从多个方面展示课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有效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当然,也有部分课件在运用技术方面存在不足。首先,颜色过于花哨,装饰性动画使用过多,不能紧扣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这一问题在普教课件中存在较多;其次,一些课件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仍主要以文本为主;第三,部分课件界面设计及细节设计有待提高,比如文字过小,背景晃动,视频框看不清,指示语言杂乱,色彩、动画、音响太多以致分散学生注意力等。

3.树立正确的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大赛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已树立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设计合理的交互活动,如一些个性化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尤其对一些模拟仿真软件的设计,既可以作为课件演示教学,也能让学生自主操作,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篇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43-03

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是研究生知识积累和学术创新的重要来源。课程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日益明显,“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高校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师资从体量到水平都制约着研究生高质量课程的开出率,所以研究生培养在“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方面存在区域性差异。本文拟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探讨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政策文件

2013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十余部研究生教育改革文件,为高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对研究生课程建设问题有以下文件。

1.2013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机制,规范课程设置审查,加强教学质量评价。

2.2015年1月14日,教育部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

3.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提出: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合理设置课程,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课堂教学,加强课后辅导,严格考核标准,完善淘汰机制,加强督导评估,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课程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分析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提高的障碍和瓶颈,营造良好的课程建设环境是当务之急。

二、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生源规模小,高水平师资匮乏,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建设以教学为中心、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重视研究生学习能力建设方面重视不够,所以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局限性。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所以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对外交流的机会欠缺,国际交流的可能性更小,信息相对闭塞,存在课程体系老化,引进和留住高水平师资能力有限,培养方案稳定性低,课程异动较为频繁,因人设课仍然严重的现象。为了控制培养成本,各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学时总学分被严格控制在36~40学分之间,全体研究生必选的公共课程比例较大,专业必修课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专业方向课按照二级学科开设,专业课程总数明显减少,选修课程开出率更低,可供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目的地选择课程的资源少之又少。

2.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为了规范对人才培养的管理,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都有统一的要求,比如: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有统一的课程模块设计和学时学分分配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参照全国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学分要求。这些规则体现了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但也带来了课程设计雷同,学科区分度模糊,课程设置前瞻性不足,个体差异关注度不够的问题。从“因材施教”和人才分类培养的视角看,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应该有个性化要求,其对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比例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研究生课程设计对这些要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不同学科和方向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各学科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术风格。

3.课程设计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关联度不高。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带来了研究生教育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均衡。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在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脉动方面缺乏敏锐性,不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供需的诉求,疏于对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升级,闭门造车,培养出的研究生以理论见长,应变能力差,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结构不匹配,真正能通过调研论证将研究生课程体系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少之又少。

4.教学内容与本科教学内容无明显区分度。由于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时间不长,大部分师资是原来讲授本科课程的高级职称教师,所以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往往只体现为对本科生课程横向的平面式扩展,教与学的方式都存在着与本科生培养界限不清、定位不明等问题,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和特色。《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的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53.1%)的研究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够深,超过一半(53.6%)的研究生对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给出了“一般”或“较弱”、“很弱”的评价[1],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更为严重,有些研究生课程就是本科生课程改头换面,内容雷同,信息老旧,让研究生感觉重回本科生课堂。

5.教学方法缺乏分类培养的针对性。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虽然不断强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还在尝试阶段,慕课等在线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技术上实现又有难度,且教师没有得到正规培训,靠自学成才,疲于应付。所以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在繁重的课程授课任务面前,选择讲授式教学实现“填鸭式”知识传授就是首选,教师教学技能单一,单纯注重教师的教学实现,忽视研究生学习的“自我实现”。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利于研究生形成“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6.优质课程培育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教育部对全国高校的本科生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年开始启动,截止到2010年底,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带动起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2]。而全国各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启动千差万别,基于各高校自身的经费投入在前,“985”、“211”高校起步较早,已投入建设门类繁多的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因经费投入有限,仅仅停留在探索研究生课程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层面,研究生的优质课程建设还处于培育阶段,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并未提上日程,在区域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需要制度保障才能确保经费投入。

三、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举措

广西师范学院具有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的特点,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共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得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立项建设单位,地理学、化学、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为授权建设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80人。学校提出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案如下。

(一)研究生课程建设目标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按照国家尤其是广西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加快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紧密联系的学科领域,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研究生课程建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优化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协同驱动,按照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学位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顺序分期、分类逐步推进研究生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内容

1.建立研究生课程开设与审查制度。规范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审查管理,建立二级学院、研究生院、学校三级审核制度。明确研究生课程开设的审查主体和审查过程。建立比较体系,要求各学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比3个以上全国排名前50位的高校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每年培养方案修(制)订的依据,并提出对课程开设的审查要求:(1)研究生课程开设与学校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2)研究生课程开设与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一致性;(3)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4)用人单位对于课程开设的关注性;(5)课程开设的科学性、严谨性论证。

通过课程开设与审查制度的建设,真正做到课程开设方案完善、材料齐全;课程审查机制健全、流程明晰、过程严格;利益群体(教师、研究生、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打造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2.确立研究生课程选课和课程学习要求标准。研究生课程一般由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法类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通过试点,建立学校专业能力培养、素质能力培养综合提升的研究生课程学习要求标准,形成由导师组指导的选课方案和制度,每学期开学2周内,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个人培养计划和补修课程方案,由导师全程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3.建立授课质量评价制度和课程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课程授课质量检查、评价、公示制度。课程授课检查工作由“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教学工作督导组”负责;课程授课评价由研究生、校内外学科专家组成的评价组负责;课程授课质量公示由研究生院负责。根据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研究生院将所有课程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课程评价等信息在“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和“广西师范学院研究生课程信息网”上公开。

4.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合理分析学科优势与特点,梳理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以核心课程为抓手,做好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一是设立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每门核心课程形成1个课程建设教学团队),由1个责任教授作为课程建设负责人;二是立项建设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优先扶持覆盖面广、受益研究生多的研究生公共课程;三是对各学院开设的1~2门研究生专业课程进行跟踪指导,设定建设目标、评估建设效果,为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做好遴选和培育工作;四是重视研究生优质课程网站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全校共享。

(三)研究生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1.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学校高度重视,全面布局、整体策划、过程跟踪、政策扶持,将研究生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十三五规划”,作为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的核心工作内容,确保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2.拓展管理视野,强化调研论证。学校分批次安排研究生教学管理干部和任课教师到有研究生课程建设经验的高校进行专题调研,凝练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改革措施,形成调研报告和相关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修订完善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形成了以下课程建设相关文件:(1)《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2)《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管理和成绩考核管理规定》;(3)《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4)《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办法(试行)》;(5)《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规定》;(6)《广西师范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暂行办法》。

4.重视经验分享,搭建交流平台。各学院召开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研讨会,分享全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经验,与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探讨研究生课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各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方案。

5.建设精品课程,发挥示范效应。重点建设一批以研讨和互动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培育研究生优质课程案例库。每年遴选5~10门研究生课程作为校级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建设试点,以3年为一个周期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群。同时加强研究生课程信息公开、透明、公示力度,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信息进行公示,对研究生优质、精品课程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

总之,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在高校对人、财、物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投入产出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才能不断释放出课程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42-02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创新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现象,这制约着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1]。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2009年开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重庆高校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的立项建设,以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2]。研究生优质课程是指课程目标定位明确、课程教学团队优秀、支撑课程学科实力较强、资源具有较大共享价值的示范性课程。优质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改研究和实施方面成绩明显[3-4]。重庆理工大学《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于2011年通过专家评审开始“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信息类硕士研究生的一门核心学位课程,课程系统介绍软件设计中常用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技术,为学生独立设计算法和对算法进行复杂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以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为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升级特别是如何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升级是目前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转型

研究生教育教学观念必须先更新,教学模式才能转变。地方高校硕士生生源主要来自于三本院校,要引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向发现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转变,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素质及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用最优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强化应用创新能力、倡导自主学习”的课程建设目标,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以促进个性发展,从而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终身学习和国际化要求。教学观念转变后,教学模式相应地从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单一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素质与创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及以课堂讲授为引导、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中心和以教材学习为基础、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改革升级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升级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更新。“算法设计与分析”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通常包括:关于算法复杂性分析的理论研究,如问题复杂度分析、函数渐进分析等理论;各种基本和经典的算法,如分治法、贪婪法、动态规划等算法;各种新兴算法,如人工智能算法、并行算法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5-6]。依据《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理念,本着“设计与分析并重、理论与应用结合、经典与现代互补”的原则,按照基本内容、专题讲座和教学案例三种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引入篇”介绍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如“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算法设计过程、函数渐进分析方法等内容。“核心篇”介绍各种常用的算法策略,如分治法、贪心法、动态规划、回溯法及分支限界法等,并对算法策略进行总结比较。“应用篇”针对具体的应用案例,采用不同的算法策略进行算法设计和效率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篇”介绍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结合科研项目用专题讲座形式讲述搜索引擎等算法,引导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改革。(1)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讲授采用引导式、启发式和探究式讲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自学;以问题讲解为核心,以算法思想与方法教学为重点;适当减少讲授学时,加大讨论课学时比例;讨论课以团队为单位,以解决应用问题为目标,注重算法思想的表述、算法实现,特别强调算法的比较。当然,网络学习资源是课堂教学改革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2)教学考评体系的建立。研究生教学需重视“教师教”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学”的评价,特别强调转变教学评价观,将评价教学由知识观转变为素质观、能力观[7]。课程的成绩由课程理论考核(50%)+实验作业(20%)+课堂讨论(20%)+论文(10%)构成,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于学时的限制,研究生《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往往没有安排实践学时,但鉴于课程实践性强的特性和课程建设目标,实践环节基本安排在课外完成,但其考核在实验作业和课堂讨论两部分中实现。实验作业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3类:①验证型。对经典算法用高级语言加以实现并验证。②拓展型。利用新技术将实现的算法抽象拓展成为通用函数库(类库)。③应用型。选择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中的应用型问题,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和应用型实验的设置使部分学生能体会到创造和征服困难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热情。

三、教学资源建设升级

网络的可自学性、可交互性和海量信息资源为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平台和技术支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推进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的特色[2]。

研究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升级强调教学适应性、学习实用性和实际使用效果,资源的表现模式和技术升级强调适合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开发强调方便学习者参与的教学过程可交互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涵盖学习者基于网络能自主完成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必要环节的必需教学资源,能反映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主要包含:(1)课程计划: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实施教案(文字稿及电子演示稿)。(2)教学录像:按教学计划学时的全程授课实录,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3)学习指导:学习要求、重点难点、知识脉络、学习方法、典型例题、常见问题、扩展知识、参考书目。(4)练习系统: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及应用练习的题目、做题指导及自检。(5)基本实验:基本算法验证和演示性实验视频资源和仿真系统。(6)自测考试:学习者自主能完成各部分内容学习自测自检和课程模拟考试。

2.拓展资源。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习者选择与组合,不同内容深度需求的拓展性资源,需要联合共建与共享。常常包含:(1)专题讲座录像:围绕课程内容各专题深入探讨的讲座录像,适合各专业和学生的个性学习。(2)作业习题库: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扩展及探究创新类习题库。(3)教学案例库:课程教学和软件设计与分析等教学案例。(4)试题试卷库:试题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试卷分析。(5)课程实验系统:虚拟及仿真实验系统。(6)创新教学资源:创新题目、创新指导、作品展示、创新心得。(7)学科方向介绍:面向学生、教师及公众不同层次学科方向与进展介绍。

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结合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实际,《算法设计与分析》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需以教学理念的转型为中心,以教学改革升级为关键,以教学资源建设升级为重点,既要体现学术水平,也要体现技术水平,更要体现教育水平。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优质意识,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创建真正的研究生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英彤,刘亚娜.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2):201-204.

[2]李玉兰.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1):37-40.

篇5

课程建设过程:优化课程管理,不断调整完善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都在不断优化管理,促进课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完善。越来越走向现代化、接近科学化的课程管理,昭示着课程管理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也给当前我国的课程建设以重要的启示。为了优化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5〕(一)健全课程管理体制,规范课程管理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使课程管理系统有效运转,既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课程其他方面改革与发展的必要保障。我国目前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对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要真正保证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中介作用,必须进一步健全学校内部课程管理体制,协调好学校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管理人员、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行政人员、学生等各类人员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二)规范制度与完善机构这是健全课程管理体制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特别重视制定课程评价的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标准,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各层次评价制度和标准,研制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课程运行各个阶段的科学评价,控制课程运行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另外,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对学校的课程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三)灵活运用管理手段,提高课程管理效益要在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广泛使用各种技术管理手段,加强服务和咨询,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手段体系。比如,改革和重建行政手段,减少行政命令的随意性,增强其民主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考试和督导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引入并加强技术咨询与服务手段,恰当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进一步强化法规手段,等等。(四)优化课程管理队伍,夯实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我国的一些课程政策之所以一进入实践领域就走了样,达不到预期效果,正是因为课程管理人格基础有问题,缺乏科学性。因此,目前必须优化课程管理队伍结构,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扎实的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熟悉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这样才能把握课程跳动的脉搏,领导课程改革。同时,还应该要求课程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除教育管理的一般技能外,还需要掌握诸如进行课程调查并作统计分析的技能,制定教育管理法规的技能,把握管理时机、促进管理反馈的技能,等等。总之,课程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课程管理机制,全面提高课程管理质量和效益,才能确保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篇6

专业课程体系以行业企业的调研为基础,确认电子商务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群;邀请企业专家,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主持下,根据市场调研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分析、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获得职业岗位的通用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

2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以网络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手段,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2.1 针对岗位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标准。本专业将与行业和企业专家合作,成立项目工作小组,根据电子商务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共同制订电子商务核心课程标准。

2.2 推进“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引入国家、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加强“双证融通”教学,提高学生获证率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完成《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助理电子商务师认证课程及实训》、《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网页设计》等课程学习后可以直接参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网络营销师、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师、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专员、计算机高新技术网页制作操作员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行业认证或企业认证。实施“双证书”制度,每位学生至少要取得1项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2.3 校企共建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主体,以网络课程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手段,全面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等8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讲义、实验实训指导书、网络课件、教学录像、在线自测、在线答疑、试题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8门课程全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4 开发理实结合教材或讲义。与行业和企业紧密合作,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配套包括学习指导、电子课件、授课案例、实验实训指导书在内的课程电子资源。为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网页设计》配套编写3本校本教材或讲义。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①在这一重要项目建设背景下,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发展的规划和专业建设需要,推举了几十门需要建成精品资源共享的课程,其中就有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程。

SMT(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即电子装联生产中的表面组装技术是将电子元器件组装到印刷电路板上的综合性技术:通过自动化设备将适量锡膏印刷到PCB板上,再贴装元器件并对贴片元器件进行焊接。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要求掌握组装生产线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维护维修方法,是电子工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为了适应国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我们课程组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就SMT设备操作与维护的课程建设理念、课程建设内容、课程建设特色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笔者作为本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在本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心得体会与大家探讨。

1 资源共享课建设理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其与原来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服务对象不再单纯是高校教师,还包括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

对高职院校而言,其目标是培养“以能力为核心”的高技能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手段和方法。鉴于此,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注重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体现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应突出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就是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内容的实施就是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也是其将来在工作岗位需要做的工作任务。为了兼顾社会学习者,所以在SMT设备类型的选取上尽量丰富些,将主流大的厂商如SONY、MPM的SMT设备作为基本教学内容讲解外,还将松下、西门子等厂家的SMT设备作为拓展教学内容展示,以便适应不同的需求者。

2 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门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还包括该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等建设工作。2012年,我校的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申请到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建设,中央与地方财政加上学校的专业建设资金有240万。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作为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这样的好的背景下,各方面的建设都颇有成效。下面就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程教学团队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实施过程,与大家交流与探讨。

2.1教学团队建设

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程在我们学校开设有8年了,从事过本门课程及SMT相关课程教学的本校专任教师有8人,学校的教师大多都到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进行过专业培训,获得了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颁发的SMT讲师证书。他们都是“双师”教师,且教学经验丰富,德艺双馨。有央财专业建设支持后,不少老师又到京东方、常州奥斯特、昆山彩晶等电子企业调研、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为本课程的教学与建设作了很好的铺垫。

去年寒假、暑假电子工艺与管理的些老师到欧洲多国学习交流与考察,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等养分,为本课程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程还有来自企业(主要是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的8名兼职讲师,他们有丰富的现场SMT生产设备操作、维护维修知识与技能,他们的加入使本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更生动形象,更贴近企业生产。

2.2课程内容建设

作为精品优资资源共享课程,其课程内容要能涵盖本课程基本的知识、概念、原理、方法与技能,课程教学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经过近5年的建设,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门课教学内容已都成型,虽然有些方面还有待更新与完善,但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

(1)基本教学内容建设。课程标准是由课程负责人、课程组成员和兼职教师及行业专家根据岗位需要及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讨论制定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时根据企业对能力要求,分配合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较系统完整地上传到课程网站。

(2)拓展教学内容建设。为了满足优质资源共享课各种服务对象的学习要求,拓展的教学内容中尽量多地涵盖了不同厂商生产制造的印刷机、贴片机、回焊炉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一个品牌设备的结构原理、操作方法、设备编程技巧、维护维修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特点、性能及操作方法。拓展的资源还有:SMT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平台、在线答疑、学生自测等。

2.3 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

对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管理要严格、规范:建设的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能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些需要教务监查、教学督导、教师听课、学生评课、学生考试成绩分析等多方面参与综合测评,科学合理客观地评定课程建设的质量。我们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对共享课程做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其内容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课程是否有更新。并对不合要求的课程停发建设资金。

3 资源共享课建设成果

(1)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我们就联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老师共同开发了本课程的校本教材建设,在后面两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2013年元月份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发行了《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这本书。

(2)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建设。2007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公司为校企合作办“SMT专班”时,就赠送了我校一条完整的SMT生产线,依托这条生产线,建成了SMT生产实训室,本课程所有的教学单元内容就是依此实训室已有的设备设计的。

SMT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建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SMT生产线虚拟制造实训室的建成与投入使用。该SMT生产线虚拟制造系统可以模仿电子产品从设计到组装的全过程,包括电子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分析,生产线设备操作、设备编程、模拟生产组装等,都可以用这套虚拟制造系统平成。该实训室解决了教学用设备数量不足、设备类型不全等不足,为老师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3)资源共享网站建设。本课程资源共享网站建设的内容是在原来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增添许多新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录像是资源共享课程必需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增添了些来自企业的真实生产操作过程视频、生产设备拆装与维护视频,行业专家视频讲座等,极大地丰富了视频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者。在线答疑、在线自测、行业专家互动给不同需求的自主学习者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提高其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4)教学质量的提高。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由于教学用设备数量的局限,以前学生普遍反映实操机会太少,教学流于理论等形式,实际的操作维护编程技能很难得以实践和巩固。现在有了SMT生产制造虚拟实训室和网络教学平台,硬件的设备通过虚拟的软件得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重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 结束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和完善。不论是教师团队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实验实训环境建设还是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能满足教师与社会学习者的需求,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2012-5-21.

[2] 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2]135号2012-9-17.

[3] 宋丽娜.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5):87-89.

篇8

校长掌舵一所学校的航向和进程。校长的眼界和标准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校长如果意识到我们当下的教育行动其实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课程的建设,知道理性化的自觉的课程行动对于学校发展有着重大的发展意义,那么,他就会从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会正确认识和分析校情,寻找到课程的生发点,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发建设,尝试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提炼精华,最终形成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不是脱离于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的行动,而是基于真实的学校实践基础上的而融于现实的劳动,来源于现实而又略高于实践,这样的校本课程才能有实际的价值,既具有学术性、实践性,又具有普遍性和现实的借鉴推广价值。对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的学校着重在国家课程的落实上进行校本化研究,最终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教育教学特色。我们知道,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落实―――我们通常称之为二度开发,实际上就是鼓励教师研读文本,集思广益,并能科学艺术地演绎和落实课程,尽可能地让学生领会到课程本身所负载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元素要义。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的,客观上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实践基地和路径,其间有着无限的探索。同时,学校再在本校校情基础上挖掘、开发资源,创建起自己的特色课程。

过去,人们缺乏课程意识,在进行学校之间参观交流时,不少学校大都停留在某一方面的经验介绍上。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不少学校意识到课程的重要,因此在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自觉地创建自己的校本课程。这重要的一方面是切实借此提高教育的水准和艺术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高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逐步创建自身的教育特色,形成具有相当高度的教育品牌。这是学校从浑然的经验式管理逐步趋向“求真”“求善”“求美”的科研探索之道路的迈进。

篇9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完善的配套教材、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我校与时俱进,以激光加工技术这一新型特色专业的《激光加工设备》课程为切入点,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了其他课程建设的全面提升,为培养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职精品课程的内涵 

中职精品课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体、人员稳定、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效果优良、素质过硬、实训指导教师占比合理的教师队伍;二是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三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独特,手段先进,善于运用任务驱动式、教练式等好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相关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完善配套,要有精品系列教材体系;五是大力开展实践性、实验性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要丰富;六是管理机制健全,拥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以特色、新型、专业的优势学科为切入点 

根据《关于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我校立即行动起来,首先精选了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激光加工设备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创建。大家知道,作为服务于当下新兴产业的激光加工技术,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凸显它的独特作用,目前,我校此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激光加工设备正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特色鲜明、特点突出,学校作了综合布局,重点建设、精心打造,以此为突破口,拓展到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如《激光基础》、《激光加工工艺》等课程。 

2.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了名师工程 

创建精品课程《激光加工设备》,是由我校一位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省级专业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三位从事激光专业教学一线的老师作为主讲,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机械类、电工电子类、软件操作类等集机光电、软件控制为一体的共十位老师,组成立一支具有一流教学水平、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中,在省级以上教师个人单项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有三人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以上的有九人次,国家级裁判员一人次。与此同时,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带动了一批年轻老师,他们年富力强,富有干劲、闯劲和激情,软件操作熟练,积累了大量地课内外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资料信息,为完成既定的任务做出了贡献。 

3.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等等。建设过程中,我校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精品课程: 

一是结合《激光加工设备》的特点,改革不适应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全面建设相适应。如将《激光加工设备》课程删繁就简,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技能作为前提,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是教学内容先进,广泛吸收目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使之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三是教学方法以导、学、教、做、评为主线,将教练式教学、师徒制教学等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将对应的激光产业、企业和学校教学相对接,将校企合作引向了深入。 

四是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在校园网上开辟精品课程网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4.编写了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丰富了教学资源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质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非常有必要。在武汉弗莱茵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以我校主讲为主体,整合部分高校、激光加工企业,以及全国开设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50多所中职院校的优质资源,历经六年时间一起编写了本专业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共11本,如《激光基础》、《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加工工艺》、《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上、下册)、《AutoCAD技术及应用》、《EzCAD2.0》、《设备控制技术》等。同时,配合激光加工设备的教学,又相继开发了多功能旋转激光标刻机、多功能激光内雕机等4种课程的教学软件,以及3门核心课程的全部教学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09-01

1 课程现状

《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针对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中核心岗位职业―― 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程序员、数控工艺员要求而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根据《数控机床操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对应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取上,普遍实行的是通才教育模式,即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都要进行学习,使得每位学生对于三种机床操作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然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不能直接胜任职业岗位,往往还要在企业培训或师傅的带领下才能胜任岗位;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在《工程图学》、《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等课程之后实施教学,同时也是《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实训》、《数控中级认证强化实训》等课程的前导课程,该课程建设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系《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校内精品课程网站已成功上线,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然而在课程资源、教学实施手段等方面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上还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将继续推进对该课程建设。

2 建设目标与建设项目

为了切实推行机电工程专业群建设和学院的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保证课程建设持续发展。以省级精品课程为标准,在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地教学效果。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和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师资水平(见表1)。

3 保障措施

篇11

一、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的合理建设成本、后续建设的投入

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需要申报很多材料,根据笔者走访几个高职高专了解到,在申报前,每个申报团队都是煞费苦心认真准备材料,但大都仅限于纸质材料。由于高职高专经费紧张的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无力支付实况录像摄制的费用,致使精品课程申报或者后续建设缺乏成本支撑和长效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缺乏创新意识

就笔者走访的几家高等院校来看,几年来各校的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大都是些专业基础课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校级精品课程名称申报时有重叠情况的发生,有的是满目的模仿和抄袭,没有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没有着眼于自己院校的定位开发建设独特的具有自己独特特色、有“亮点”的新课程。

3.精品课程建设重申报、轻质量

精品课程应该是重质不重量宁缺毋滥。在当前,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偏离了建设的本质,重申报而轻建设、轻质量。有的学校为了确保在申报中能够成功,把评审标准的指标逐个量化分解,在申报报告上加以体现,并且对照指标进行佐证材料弥补和加强。并不注重对精品课程内在的建设,只看重申报成功所带来的奖励和各种评比所带来的方便、快捷,只是为申报而申报,忽略了“需要对一切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应创新人才和实践性人才培养规格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效果明显,建设特色鲜明并具有推广价值和辐射性效应的优秀课程”这一深刻内涵。

4.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不尽合理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教师,要继续精品课程的后续长效建设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团队作为支撑。铸就一支具有凝聚力、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立本之举。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团队不尽合理,盲目拉进不是精品课程领域相关的高职称教师,并且团队结构脱节,只为评审而凑数,没有建立一个提升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水平教师梯队。

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依据实际办学条件,有计划完善

根据市场导向的发展情况,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各个专业的生源情况有好有坏,导致学校的发展水平差异性比较显著,也使得学院、专业的办学条件、办学成本也有不同,因此各个高职高专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成本,有计划逐年地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2.优质教学资源与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课程特色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示范课程”,应是多年来建设和教学实施,积淀的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并加以整合打造出来的。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着眼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开发具有优质教学资源和独特特色的课程模式,特色应特,不能一般化。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和学生就业上。课程要以市场发展前沿为导向,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层强化,螺旋上升,并能够以案例教学、范例式教学法驱动,以主案例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依靠特殊掌握一般。

3.组建合理高效的课程团队

篇12

一、精品课程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工学院的《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建设从始于1995年。1997年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始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建立了约40套试卷的试卷库,规范了考试环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0年以来,学院又着手考试方式的改革,尝试加大平时的作业和测试的评判比重,尤其是加入体现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测试,接着进行了该课程的教学用素材库中的建设。2001年开始网络教学建设,目前初步建成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平台。

(一)经验

1、应注重统一整体的建设。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系统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

2、师资队伍建设是打造精品课程的核心。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

3、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教材。教材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4、要与科研相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

5、规范教学管理,为教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问题

不能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媒体单一;配套的题库、作业、测试不完整,与实际的课程内容不吻合,

已建立的在线测试不能达到正式试卷的要求;教材建设缺乏个性和特色。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和建设标准

对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按照教育部“五个一流”的标准,高度重视对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研究课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加符合课程建设的整体目标。

(二)认真组织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为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湖南工学院和教学单位实行两级领导制,从不同要求、不同角度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教学单位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由系主任和主管教学副主任负责,并确定精品课程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学院整体统筹协调、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通力合作,保证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三)加大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开展课程条件建设

对省级精品课程,学院要以地方教育部门资助数额为基础,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以改善教学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重点加强教学文件、教材、多媒体等“软件”建设和与立项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等“硬件”建设,使精品课程建设更加深入。

(四)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鼓励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二是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学术造诣高,在该学科影响力强的名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建设。三是成立课程建设组,按课程组建以课程负责人为核心,包括技术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在内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的质量。四是培养一批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双师型”人才。

(五)完善教材建设

地方高校的教师应利用自身教学实践优势,编写以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技巧的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教材编写应做到围绕技能训练这个中心,多学科相互渗透,以模块为体例编写。

(六)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营造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

学院在网络教学和强化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的两种教学模式中,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进行了研究,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的内容有教学基本内容的测验、学习阶段总结、综合问题的讨论、专题小论文、作业质量等一系列有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内容。

(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资源建设,课程介绍、教学大纲、知识点(含难点、重点)、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模拟实验、参考文献及资料、前沿问题等优质课程资源实现网上共享,整体推动了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36-04

201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放资源,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解决了原有精品课程中出现的实用性不够、交互性缺乏、平台不统一、利用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弱等问题,推动了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一、企业调研,共建数字平台

(一)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

在平台建设中,校企双方不断进行资源交流与互动,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进而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在整个平台的开发阶段,服务功能、信息统计、检索、在线交流、后台管理等模块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代码编写、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设计。这要求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采用动态网页设计等各类管理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服务。

(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是汇集师生教学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共享作品互动交流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与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企业调研资料和市场需求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设计平台的功能。资源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素材采集、资源组织与集成、资源与应用三个步骤。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首先,建有一个综合学习的平台,包括专业群介绍、新闻动态、主干课程、师资团队、作品展示、视频播放等几个栏目,全面展示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基本面貌,供学习者浏览和查询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信息。然后,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站,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交流空间,网站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区域:

资源区:包括课程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日志、课题作业分析等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表格或文档材料,可以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提供依据。

测验区:大量的作业习题库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在满足日常课堂考核之外,为课外拓展训练提供资源。

演播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师授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为学生课后温习、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交流区:通过论坛的形式发帖交流、上传资料交流、即时群聊交流、留言板块交流,方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信息的传播。

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设计部门颇多、建设过程复杂、投入资金大的合作性系统工程,前期需要科学的设计,基本建成后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调试和维护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利用。

二、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召开职业分析与专业水平评估会议,着重分析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岗位以及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形成一套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项目。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包含动漫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四个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网络多媒体、电视影视传媒、平面广告等行业,培养掌握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适应从事二维三维动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原则,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专业平台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共享且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为相关专业的方向课程打下重要的理论、技能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群主要开设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构成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字体设计、分镜头脚本绘制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分立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是根据各专业岗位需求而确立与岗位相关的课程,课程通过企业项目的贯穿,真正达到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动漫设计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数字媒体专业开设影视特效与后期编辑、网页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开设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课程;游戏美术专业有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美术制作等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群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延伸专业覆盖面的课程群。专业群中四个专业相互选择,如,动漫专业的拓展课选视觉传达中的核心课程,反之亦然,真正达到高层互选。

三、项目引领,丰富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一)以教师为主导,组建开发团队

一门优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团队。原有的精品课程体系是以“评审”为目的,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凸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将权利交给教师,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高效利用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获益,真正达到开放共享。课程团队在结构上,应该由老、中、青组成,发挥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经历的优势,并保持课程可持续发展;在成员上,应包括教学一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负责人。鼓励教师通过积极参加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丰富资源内容,课程动态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构建。将优秀的教学课程文档素材、数字化媒体素材、示范性教学案例素材与可扩充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相结合,将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发管理规范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相结合。

课程教学方案的修整。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听课议课和开会研讨等形式,完善和修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项目式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更好地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优质教学视频和课件的制作。课程视频的录制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总结课程的结构和框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研究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力求将课程课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类课件的标准。

教材的编写与再版。课程实施改革后,需要新的教材与其相适应,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课程负责人和实施者,正式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才能将教学经验与成果展现给共享资源的学生或学习者。

课程教学成果的归纳和收集。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证书、论文、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筹管理、开放共享相关资源。

(三)教学方法革新,专兼合作实践

采取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项技能分方向进阶,核心技能逐层推进、反复进阶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采用“一专一兼一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

(四)评价体系多元,保障课程质量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由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校内实训考核、企业实践考核三部分组成。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师、实训小组和学生顶岗实践的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形式多样化:将分析报告、参赛成果,提案表达、顶岗实绩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地点灵活化:考核地点随教学内容的变动而变动,分布在教室、校内网络实训室、校外基地、实习企业等。

四、优化管理,拓展服务

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平台系统主要分为前台显示模块与后台管理模块两大部分。前台模块主要向学习者提供有关资源的检索查询、资源下载、讨论交流、评论反馈等功能;后台管理主要是方便管理员对后台数据库和媒体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对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交流信息以及检索方式等模块进行及时更新、处理和维护。教学平台WEB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该课程管理模式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校内甚至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首先,优质的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采取分类审核、上传下载、修改更新等手段来达到新知识、新资源的积累、交流以及共享目的,有助于构建一个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网络稳定、运行快捷、管理有效的网络平台。其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具有高效性。作为学校数字化办公和教学科研手段的有利补充,有效的课程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原有教学资源以及设备的功效,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