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

篇1

(一)通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读谱能力、听辨能力、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长久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前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目标给出的定位是:“视唱练耳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听辨、记忆和识谱视唱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全面协调能力,顺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对师范生来说,将会为未来投身于教育事业播下良好的种子。

(二)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与诸多专业的学习紧密相连的学科。如果把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比作金字塔的底盘,把金子塔的顶端比作专业上升的顶点,那么,金字塔底盘的大小与其高度是成正比的,金字塔的底盘越大,它的基础越结实,塔身也能搭建的越高。这就清楚地表明了视唱练耳课程与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体现了视唱练耳课程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基本的地位与重要作用。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教师将诸多专业课程知识融入其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所学内容直观形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音乐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社会在不断发展,为了跟随时代的脚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时间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偶尔停下来休息,而对传统音乐几乎已经渐渐遗忘了。毫无疑问,这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不良的现象。然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将起着推动性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拿出古人的杰出作品与同学们一起研究探索,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发扬壮大音乐文化。

二、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在某些中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过去更多的是注重学生音准和听辨能力的训练,这是必要的,但忽视了视唱练耳练习中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在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掌握歌声中正确的呼吸、发声技巧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有一定的意义。有些院校对于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学,没有针对性,所学内容过于广泛,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只是知道,而没有深入了解和掌握。因此,详细划分视唱练耳专业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篇2

凭借网络化教学,知识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容易使学生从感官上穿越时空到达的特定的社会模拟时代,体验和感悟原有文化成为现实。可以说学生是在浩瀚的信息海洋汲取知识,由此人文主义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必将在网路时代更显重要。

如何定位中小学人文主义教育呢。这是专家学者们探讨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十一世纪,全球知识信息网络化令中国教育具有不断学习的特点更加明朗化。知识网络化、人文主义思想、中小学教育三者的融洽与否关系着社会的未来与希望。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促使中小学人文主义教育更加重要,亟待不断完善。

首先,人文教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具备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性

人文教育学科同哲学、社会学、文学及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一样,是以人的教育为中心,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品德的提升,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为最终归宿。

由此,作为网络化教育中的主体——学生的人格将得到旷古未有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首当其冲的任务。

基于互动多媒体手段,网络化教学使得各个人文学科涉及到的人物,在学生心中将留下个性鲜明的印象。教学中涉及到的诸多关于特定时期的音乐、服饰、绘画、建筑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示,将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相互融合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乃至社会的演进变迁,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征诠释,人物个体的复杂化,艺术的多姿多彩,这一切人文教育素材展示都将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养成更加明朗化。这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网路时代的教育影响力强大功能不言而喻。

其次,网络化时代人文主义教育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促进社会更加健康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时代,如何塑造完美的人格?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到的人文素材人物篇章,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士、侠义忠士等许多古今令人敬仰的人物,犹如夜晚灿烂的群星,生龙活现的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古代的岳飞、文天样,当代的焦裕禄、雷峰、孔繁森等其人性光辉形象感人至深。中小学的人文主义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永恒的道德教育,有意识的展现、不断的熏陶、慢慢地感化,不断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不断的教化,不断的完善学生的人格。明白是非判断,隐化了强制的外在教育,让教师与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养成与完善。

再次,网络化时代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明辨思维能力,诚信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尤为明显

在二十一世纪初,在这个网络化信息时代,人文主义教育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诚信原则尤为重要。紧跟时代步伐,能力的培养不可缺失,但是诚信的培养更加突出。在人文教育教学中,即重视学生的理解与明辨思维,又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同时兼顾诚信的培养,这体现了网络化时代的人文教育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突出作用。

第三,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的中小学人文教育更加突出情感、价值观与世界进步国家想融洽

中小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定位于是人格教育与道德提升,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受教育者与世界进步国家人文主义教育相适宜。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会议,世界各国定位基础教育的使命时.着重提出为最终实现真正的世界公民的目标而努力。

由此我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必须深思的几个问题:

l、培养和平、人权和民主的具体实施中所依赖的价值观念定位;

2、强调认知学习,更要强调情感和行为的教有定位;

3、学做世界公民,与世界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定位。

以上三点说明,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定位倾向地位尤为重要,这关系着整个国家乃至世界人类的教育。

第四,二十一世纪网络化时代,中小学教育意识形态的倾向定位不同凡响,须科学分析定位

篇3

儿童从一开始来到人间就开始了模仿、学习以及创造,人的创造能力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但是我们的教育确实从小就开始对幼儿进行教训,这样不许做,那样不许做,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等。实际上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完全不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时候,他们还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情况下,就被教训了多次,甚至惩罚了多次。本来他们对外在世界还有很多的好奇心,很有激情想去观察一下,想去尝试一下,但是,被这一道道的禁令,一次次的惩罚限制的不敢想、不敢做了。幼儿的想象力、好奇心就这样慢慢长期坚持的教训惩罚禁锢的消失了,甚至自觉地开始讨厌害怕了。因此,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如何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呢?我想,首先教师必须有创造精神,如果教师的思想僵化观念陈旧,那么不但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反而会扼杀创新能力。教师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一种行为,为幼儿做出榜样,引导儿童一起创造,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的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获得探索行动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主动的进行探索实验,不论成功与否教师都要以饶有兴趣的态度去参与、观察、引导、肯定。

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大量是来自日常生活、游戏,以及幼儿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中。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幼儿的认识经验范围。

四、启发式提问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毫无疑问,儿童需要成人的引导,需要成年人传授他们知识,但是,这种引导和知识的传授一定不是成人直接地给予而是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做,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儿童都是科学家,我们不论向他们提出什么问题,他们都会找到一定的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是符合我们成人的理性思维,但是这对于儿童来说,他是在努力解决一个问题。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甚至对我们成年人具有启发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游戏、绘画、劳动及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去讨论、去观察、去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五、重视在游戏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可以进行正规的学习。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思维想象可以无拘无束的发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和鼓励,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新是民族之魂。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也深知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这种素质必须从小培养。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幼儿思维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的发展。

六、设计活动,鼓励创新

篇4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篇5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 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 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 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篇6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04-01

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英语教学的重心已由语法教学转移到了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方面,在英语的四大技能听、说、读、写中“听”字当头,目前已有许多地州市在中考中增设了听力测试题,全国高考还设置了专门的听力测试,每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对我们广大师生来说是一个压力不小的挑战,对于听力测试,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那么如何加强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技巧和能力以适应高考要求,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英语离不开兴趣,那么在听力课上,如何提高学生上课的效果,变死板的教师传授为高效率的学生吸收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以多变的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听力训练。例如,美国巨片《泰坦尼克号》播出以后,在全球曾引起一片轰动。特别是其中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令每一位高中生欣赏不已。于是我就不失时机,利用学生想学这首英文歌的迫切心情,把这首歌的歌词打印出来,其中每行留几个空格,让学生在听录音时把所缺的词填上,然后大家一起核对,跟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非常活跃,一方面通过让音乐进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欣赏美妙乐曲时,也得到了听力训练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浓厚了。

二、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英语听力课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听”除了立足课堂,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外,还应认真上好每周开设的至少一堂的专题听力课。这种听力课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和形式也包罗万象。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教材,如“Step by Step”,“Follow me”等,但这中间最有益的莫不过是听《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语》)了。在《新概念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趣味性的,听来令人发笑的短文,并且有原版录音磁带,可让学生享受到一流的英语优美播音,每篇短文可播放二至三遍,让学生在听懂和记住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那么如何检查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准备,针对所听录音内容出好相关的听力理解题(多为单项选择)、缺词填空题或改错题等。对较简单的语篇,也可以请学生进行复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开口,当然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励为主,让学生尝到参与的甜头。

三、阅读应与听力练习同比重进行

很多人为提高听力把所有时间都集中在听力材料的练习上。我肯定的说,这是个错误。我们不是生活在国外,你无论怎样营造,都不能有一个真正的外国的文化氛围在你身边,这一个已经可以说明只注重单一的听力练习是错误的。其次,听力练习中,你接触到多少信息呢?这个信息包括词汇、语法、习惯用法、文化等等在接触材料时能够遇到的所有东西。我敢说你听十盒磁带不及我读一本原著的信息量。如果别人的说话内容超出了你那听得滚瓜烂熟的磁带内容,你是否有信心听懂?这可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你自己日常的说话内容,是否可以用十盒磁带来装得下来。只要你发音正确,你在阅读时接触到的词,如果让你在听的时候遇到,很多都有可能听懂。倘若你的听力目标是想听什么就能听懂什么的话,阅读起到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同时,如果你连在阅读中都无法读懂的句子,你在听力中能够听懂吗?我想来个总结:词汇量和语法是阅读的关键,阅读量的多少以及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听说能力的高低。

四、鼓励学生多收听各类英语广播

我们要瞄准当前高考的要求,接受来年的考试挑战,就应适应时代潮流,广泛收听各类英语广播,了解国内外时事,摄取最新信息。英语广播有着与其它听力材料所没有的优点,即每天的节目都是新的,让人听了不会有枯燥之感,可提供的有传统的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有时尚的Voice of America(美国之音),也有我们自己的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GZTV或CCTV的New Report(贵州电视台或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供你收视。特别是Voice of America中的Special English这个节目语速适当,对初学英语者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收视节目开始阶段,虽然遇到一些地方听不懂,但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增加词汇量,拓展知识面,加上持之以恒,定能有收获和进步,确是学以致用的一种好方法。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为让更多的学生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妨可以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例如,在校园开辟“English Corner”(英语角),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说、听英语的氛围,有条件的中学还可引进一些外籍教师来加以指导;或开展“1+1+1”到“1+l”的互助活动,即从一个英语教师,一个英语较好的学生和一个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结对互帮互学,到放手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结对的互帮互学。也可以每个学期定一个“校园外语节”,开展各类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英文歌曲歌咏会,把一些优美的外国作品用英语表演出来等,融听说为一体。当然,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以学校为单位,也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重在人人参与。

在培养尖端人才的二十一世纪里,人人至少懂一门外语是必然的,既然高考听力从二十世纪的大势所趋到二十一世纪的众望所归,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更加重视听力训练,提高听力水平。听力水平提高了,必然会同时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促进阅读、写作等能力的提高。我想,如果在听力训练中能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会觉得每天花一刻钟听一些听力材料比花一刻钟做英语试题更有意义,从而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去“乐学”,“活学”,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高水平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活动,促进英语水平提高-研修资源5――如何优化学生英语学习[OL].互联网.

篇8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25-0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所以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所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而音乐则是培养发展这种才能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1 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过去,音乐课堂采用的“教导式”,“灌输式”的方法,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把学生作为承载知识的容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这样做,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而是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依据新课标理念,在开放式教学中,一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从孩子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孩子更大的自,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创造许多学习活动,锻炼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孩子,广泛地参与,帮助学习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教育得到发展。二是通过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编歌词是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如在《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美丽的大草原里你们还看到了什么,你能为歌曲创编第二、三段歌词吗?现在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创编,看谁创编得最好。请同学把自己编的歌唱给同学听,并希望他们下课继续创作。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从敢于表现内容到善于表现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是设计开放的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一课,其巾的一个环节是欣赏VCD《草原风光片》,看后提出三个问题:看完片子后有什么收获,你能模仿马,羊,牛走路,跑步的动作和节奏吗?你能自己用声音来表现这些动物的声音节奏吗?遇到暴风雪的时候,怎样保护小动物?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思维活跃的学生能想出较多的方法,差一些的学生也能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想出一些方法,通过自己的表现来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的美。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要有创造性的,更应具有合作性和团队精神。为此,在音乐课堂中,我常用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氛围与环境。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共同参与,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共同探索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克服了个人胆怯的畏难情绪,增强了信息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而且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创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9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新世纪对教育人才的要求又有了更具体的目标: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

中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中、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的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小学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我校音乐大专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其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发展必然成为中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中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中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

一、教学内容更广泛

一般来说,目前我们中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车尔尼钢琴教程599至740阶段。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作品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是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也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但针对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中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在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学生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开始起步。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告示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中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使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一)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以引入巴洛克时期的,除了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斯卡拉蒂、G·F·亨德尔、库劳等优秀作曲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尝试弹奏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同时适当增加些如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去认识钢琴音乐,体会钢琴音乐更深的内涵。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奏性的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钢琴与其他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我想这是重视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的。但钢琴集体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中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中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笔者尝试分析,今后的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授课

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来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材,并基本学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比较低的教学对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36-01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的艺术,中学音乐课是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艺术课之一,它伴随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不仅要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且要发挥它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认识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将“乐”放在了“诗”、“礼”之后,他将“乐”定义为了人生境界当中的最高层次,认为音乐是最能够打动人心,并左右人陛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对音乐审美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新《音乐课程标准》当中,提出了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实行有效教学实践的核心教育理念,这一方面是对人在教育过程当中的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另一方面也对传统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流于表面的僵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矫正。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贯彻审美教育

音乐美蕴含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之中。音乐属于一门艺术类学科,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还未得到充分贯彻。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要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增设音乐欣赏课程,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在音乐课堂教育中,应该将音乐欣赏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并且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堂中欣赏的作用,如此一来则能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音乐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突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必须精心筹划教学过程,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式,而避免知识的过多输入,在课堂上体现真正的艺术之美。其次,老师可以采用诸如讲故事、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符合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最后,注重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教学当中,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不但能够增加教学形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画面展示,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要选择恰当的画面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及意境,降低欣赏的难度。如在欣赏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随《我的祖国》中的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时,我出示了几幅不同画面的图片。第一幅是小溪从山坡、小路、树丛中往下流的画面:第二幅是一条大河奔腾向前,雄伟、壮观的场面;第三幅是河边的村庄,村民正在举行热闹的婚礼及舞会。根据这三幅不同画面的图片,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现。经过教师的引导,生生间的热烈讨论,学生认为配第一幅的音乐应该是抒情的,可以用木管乐器及少量的弦乐器来表现;配第二幅画的音乐应该是雄伟、宽广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来表现:配第三幅画的音乐应该是热烈、欢快、豪放的,可以用管弦乐合奏。

3、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

艺术之美是内在的,要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挖掘音乐审美的内涵。音乐审美属于感觉信号系统,不是语言信号系统,它是通过“音乐语言”传达一种信息,给予视听者明晰的感情意义。它最基本的语言有四种:旋律、节奏、角色及和声。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种语言挖掘美的内涵,丰富学生的审美内容,掌握审美方法。以旋律为例,阿炳的《二泉映月》开始处、刘天华的《病中吟》及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第一乐章全部主题曲都有一个共同点――表现叹息的旋律,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阿炳叹息,直截了当,是饥寒交迫的入的内心暴露;刘天华的叹息,起伏婉转,忧国忧民;柴可夫斯基的叹息,起伏小,表达了不满现实,呼吁正义,不像刘天华的思绪万千,也缺乏阿炳的沉重。但都体现了一种忧愤之美,阴柔之美。当明白了这点以后,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会,去欣赏,就会尝到不的美的快慰。

篇11

历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性强,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历史学科呢?我认为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谓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而言,指学习的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这是一种驱动力,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

1.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应努力做个知识渊博的教师,这样才会受到学生尊重;做个幽默的教师,学生才会觉得上课生动有趣,喜欢这门功课;做个启惑的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自己解惑。

首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努力钻研《课标》和新教材,理清线索,建构历史知识框架,同时把新旧教材做一比较,研究体会“新”的优点和妙处,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

其次,及时把握当今史学发展动态和了解新的史学成果。同时能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吸收到历史教学中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史学研究不断发展,原有的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随着时日推进逐渐显得陈旧和落后,所以历史教师要经常了解史学动态和史家新观点,刻苦钻研,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及历史理论水平。

不断充实自己,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在讲课时做到有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所以教师在勤于积累素材的基础上,要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创新意识。

3.利用多种辅助手段,让课堂焕发活力。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单一重复的教学手段下,注意力迟钝,而在新颖的、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下,大脑神经系统异常兴奋,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课堂教学类型将讲授课、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活动课交替进行(当然要根据每课教材的特殊性而定);又如课堂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录音、挂图、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手段。

4.借助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改革以来,高考出现文科综合卷。“综合”不仅指学科的综合,还指学科间即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史为主,兼学语文、政治、地理学科。各学科知识的彼此渗透、融会贯通,有助于理解掌握历史学科内容。

语文学科的训练,对历史材料特别是文言文史料的文字理解会有直接帮助;政治学科中哲学观点可以加深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对地理学科相关知识的掌握,可以明显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读懂地图包含的信息,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历史概括能力。学科间综合知识运用,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学科综合,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启迪学生思维,有助于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5.注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自觉地探索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6.以良好的导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再现,容量极大,内容丰富多彩,追忆过去又昭示未来,历史课原本应是趣味性极强的,现实中之所以学生对其不感兴趣,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中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兴奋点,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参与的热情。现代教育论公认,教学中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良好的导入,教学情境的成功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学习欲望的前提,同时也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关键。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提高学习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参考文献

篇12

每一个音乐教师都要尽快唤醒沉睡的课程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课程意识,从教材作品中深挖课程资源,从地方的历史和现实中提炼课程资源,从飞速发展的网络世界中寻找课程资源。并且要多了解学生的需要,尽可能拉近课程资源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从细微处着手,做个细心人,逐步提高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让身边的所有音乐资源(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发挥她们应有的教育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的另类语言,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内心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记录了人们或兴奋、或激动、或忧郁、或悲哀……等等情感过程。让人为之喜悦,为之欢呼,为之忧愤,为之震动,使心灵受到陶冶,使情感得到升华。那么我们高中生应该怎样来愉快的参与这个过程呢?

要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领域浩瀚如海,音乐作品层出不穷,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几乎到了泛滥的地步,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音乐人的强力推荐,使得音乐更具多样化,同时也具媚俗化。所以,摘取优秀的作品欣赏成为我们的必要。

要对祖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有些了解。了解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音乐,同时从中吸取营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怎样劳动、怎样生活、怎样歌唱?这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自豪,而且也并非不好听。为此,我曾经作过调查,我们的同学现在连本地民歌一首也不会。如此下去,怎样让中国音乐面对世界,怎样让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怎样光大民族音乐?成为二十一世纪青年学生必要的思考。

要对世界优秀的音乐作品精选欣赏。多了解一些世界上伟大的音乐家,还有必要对一首作品的主题稍作记忆,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稍作了*,更多地要从音乐中感受音乐形象、音乐情感。

要对通俗音乐有选择的欣赏。通俗音乐它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易于接受,但是要正确地接纳。现在,我们有些同学仅仅对通俗歌曲情有独钟,强烈地追星,那对我们也有不利。我们应该摘取可听性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因为,如今的通俗歌曲更具娱乐性、商品化、主题面窄、情感浅薄,大多数作品仅以“爱情”为主线进行描写,作品粗制滥造,很多歌词口语化、大白化,甚至语法不通。过多沉缅于此,它会催生早恋苦果,让我们延误学业,抱憾终身。现代通俗音乐也有许多优秀的代表,如:零点、黑豹、唐朝、轮回等摇滚乐队代表,那英、韦维、刘欢等实力派歌星代表,某些偶像派歌手,我认为唱功差、媚态足、素质低,不宜追逐。

养成倾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我们有许多同学热爱欣赏音乐,在家中、在路上、在网吧、在教室……音乐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骑上单车,肩挎随身听,已成为青年学生的一道风景。边骑车边欣赏、边做作业边欣赏、边聊边欣赏……等等一些不好的习惯也逐渐养成。

认真地欣赏一首作品,必须保证视听环境的安静,平心静气的耳读。因为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是用声音的高低变化、强弱力度的变化、声音长短的变化、音乐色彩的变化等等营造的一种氛围,塑造的一种音乐形象,让你感受到一种情感变化的过程。如果你没有用心,那么你所捕捉的形象也许是歪曲的、不全面的,获得的信息也就是零碎的。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

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作指导

其实,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感受音乐的能力,只要你听力正常,勇于参与,你都能从音乐中获得。并非象有些同学说的那样,我没有音乐细胞,我先天不足,这是无奈地推脱,自抑的表现。只能说,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有了一定的音乐技能后,你对音乐的理*就会更深刻、更具体,感悟能力就会更强。那么,欣赏音乐要了解些什么呢?一是要有一定的乐理基础知识;二是要对这首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创作风格有一些了解;三是要对乐队的编制、演奏形式有些了解。如果是声乐作品,要对演唱方法、演唱风格、演唱形式等有些了解;四是要兼具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文化知识、宽广的胸怀,这点,对我们同学来说,可能有些苛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音乐的诠释会更深刻,你对作品的把握会更准确,它会告诉你怎样善待人生,怎样心存高远,怎样过好你的每一天。了解这些后,相信你的欣赏能力会大大提高。

高中音乐欣赏课如何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我认为必须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不能单纯理*“参与”为可见可听的律动、歌唱,面更重要的是发展独立思维能力,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动脑筋”。

高中生较初中生有出色的感知能力和理*能力,能感受和体察别人的情感。而音乐作品则“最完美的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戴里克.柯克)这就使高中生与音乐作品的距离不是太远。高中生有较强的成人意识,你让他们再做拍手、跺脚的律动,显然会引起他们心中的反感,无助于感受、体验、理*音乐,而适得其反,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思考,灵活变通,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篇13

二、课堂学习与实践性相结合

在俄罗斯的钢琴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每个月组织自己的小组学生开一场音乐会,地点可能是自己学校的音乐厅也或许是城市中任意一座音乐厅更或者是小学、中学里面的音乐厅,这样每个月教师都会检查学生在当月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依据每一位学生在音乐会的演出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与纠正,所以音乐会成为了月考,学生也因为频繁的参加音乐会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演奏技能与心理素质,学生渐渐地会把音乐会作为一种自己演奏能力的快速提升。在我国的钢琴教育中,可能在专业类院校中学校会要求学生定期进行汇报演出,而在大多数综合类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中学生很少会进行定期的汇报演出,这样同比之下,我国的钢琴学生在实践性上会稍显薄弱一些,大多数学生会对舞台有一种陌生感甚至是恐惧感,在平日自己练习时可能对技巧与音乐能够做到准确地把握,但往往一走向舞台就会时常伴有发挥失常的可能性,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注重舞台实践的重要性,这也需要我国在钢琴教育方面能够加大提升学生舞台实践的能力。与此同时俄罗斯在钢琴教育上也有比较完善的表演体系,比如,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格涅新音乐学院的钢琴演奏大师们出版的演奏光盘都为钢琴教学研究奠定了较高的理论依据和演奏实效,明确了深远的研究方向,展示了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的发展动态。

三、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的进程

俄罗斯高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丰富的演奏实践,对音乐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保证了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培养出了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对于整个国家音乐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世界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近百年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享誉世界的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在艺术的发展上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国内独立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不断的增加,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的各大高校均已成立了音乐系或音乐学院,在课程的设计上也更加的全面与具体,同时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各类音乐选修课,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正在不断的普及与完善。但与俄罗斯的钢琴教育相比,我国的钢琴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晚一些,但现如今,钢琴系已经是国内各大高校和艺术类专业院校全部开设的系别之一,不论是主修哪种专业的学生,钢琴课会作为必修课来进行学习,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也日趋完善,二十一世纪后,在国际钢琴比赛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中国青年并崭露头角,比如享誉世界、家喻户晓的青年钢琴家朗朗、李云迪等等,他们的实力正是中国钢琴教育不断蓬勃发展的象征,与此同时,中国钢琴教育家的理论论著也在逐渐地被世人所熟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