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1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从古至今人类都离不开音乐。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教育更离不开音乐教育,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普及的音乐教育途径。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进行音乐教育的意义

(1)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注意力、智力的发展。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老师演唱歌曲、演奏乐器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全身各个器官都可以活跃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学生记忆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音乐教育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课程。

(2)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心理焦虑和恐惧,是当前中小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音乐教育通过放松学生大脑,调整学生情绪,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这种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音乐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教育,它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使学生暂时忘却学习烦恼,放松紧张的神经。

(3)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现在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缺乏创造力,没有创新。而音乐课程里很多环节对中小学的思维创新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音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想象和思维联想,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很好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可以使人陶醉其中,产生各种灵感,所以说,音乐对中小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2、利于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人类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认识音乐教育。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国的孔子等,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不能忽略重要途径。他们的一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人需要音乐,同样培养人的教育也需要音乐。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之一就是理性与感性或理智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只重理性发展而不重感性发展的教育不能算是全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像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

3、利于学生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

(1)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表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合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4)文化传承价值。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具备特殊知识和独特技能的学科,在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中,音乐是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其音乐教育的作用表现在第一,音乐教育无国界,接受音乐教育能让我们更好的进行交流和传播思想,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第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带动人的感受性,提高人的欣赏力,拓展人的音乐视野”。第三,好的音乐教育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创造力,使在其他课程领域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发现其才能,在音乐或者其他方面获得成功。第四,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年轻人认识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全是量化和客观的,世界上的许多领域,需要给予主观的处理。

总之,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没有用的,它是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和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中小学生刚好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感情需要强烈,情绪多变,感情也不够成熟,不够稳重,所以,特别需要通过音乐教育得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小学音乐课可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使他们的情感变得更加的丰富和深刻,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小学生的性格的形成,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受到重视,必须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 白娟.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J].消费导刊,2009(9).

[3] 范晓君,王朝霞.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一、童声的类别划分与训练原则

(一)根据童声的发展阶段来看,一般而言,童声可分为:稚声期、童声期、变声期

从能说比较完整的语言的幼儿开始至五六岁之间属于稚声期,此阶段儿童声音细小、口腔开度不大、舌部不够灵活、语言速度较缓慢、肺活量小、音域很窄且只有六至八度、音色稚嫩、音准极不稳定。

6周岁开始至12岁属童声期。严格说来童声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8岁为童声前期这一时期可着重对孩子进行合唱基础训练,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段。9-12岁为童声成熟期,这一时期合唱团可以承担一些较复杂的作品的排练和演出。12-15岁为童声后期,此时属于儿童与青少年青春期的衔接阶段,有的孩子可能开始进入变声期,这时是童声艺术的高峰期,无论在音乐修养、语言、音量、音响幅度、音色变化、音域宽度或是在延长诸多方面,均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艺术表现力很强。变声期,由于此时孩子已进入新的生理发育阶段,女孩子在14-16岁之间(甚至还早些)就进入变声期。有的女孩子很快就变完声,有的则稍长些,少则数周,长则八九个月,所以仍然可以在少年合唱团演唱。男孩子的变声期较长,特别是现在,由于社会及生活条件的变化,常会有一些男孩子提前进入变声期而年龄却尚处于少年阶段,这时可以让他们在低声部轻声演唱,帮助他们尽快而顺利地度过变声期。

(二)童声的训练原则

“唱歌必须自然进行,美好的声音的产生就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美和经过严格的训练。”童声合唱的发声训练应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集中、扩大和美化其童声。使众多的合唱队员的声音集中、靠拢、统一、清澈、甜美。不要过分强调儿童的共鸣腔体,不要刻意去强调音域广度,不要掩饰儿童清脆稚嫩的音色。无论是轻声练习或母音选用,目的均为使学生尽快较好地获取有高位置的优美声音。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具体发声训练中,应从高音处开始,采用下行音阶练习,则是童声训练中的又一基本原则。

二、童声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

(一)合唱中的呼吸与发声训练

1.呼吸训练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作为童声训练,呼吸训练也同样是基础。姿势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关系着呼吸的状态与气息的运用、整个发声器官的协调与配合,决定着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进行训练时要求合唱团员保持在生活中的自然吸气状态(如仰卧时的呼吸状态、轻声说话时的呼吸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双手叉腰,先做自然地吸,自然地吐。要求做到“匀、慢、稳,”而且要形成平直的线条,注意恒速持续,好象在吹蜡烛的火苗,而且不让火苗有左右晃动般的感觉。为了在集体训练时教师能清晰的辨别学生吐气是否均匀,所以吐气时可用“S”(丝)进行。常按如下程序进行:

自然吸——自然吐;

缓 吸——缓 吐;

急 吸——缓 吐;

训练要领:

吸气时切忌抬肩,此时要求孩子双手叉腰,体会腰部的膨胀感和缓吐时的收腹感觉。缓吐时逐渐增加停顿次数,但每次停顿不要超过六秒,否则会引起肌肉及精神的紧张。要求孩子注意不吐不吸(停顿)时的腹部保持控制状态的感觉,并对自己吐气长度进行计算,每种练习最后都要将余气迅速吐出。

2.发声训练

好的歌唱音质来源于正确的歌唱方法,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是我们唱好合唱的必要前提。少年儿童应以较高的C2音开始,在训练过程中把孩子们的音量控制在“P-Mp”之间轻声歌唱,坚持要求孩子们做到“轻、柔、暗、直”的歌唱基本可以达到用假声获得头声的歌唱方法。“u”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母音,发母音“u”时,发声状态和歌唱的状态最为相似,声音通道很容易打开,容易获得头声和高位置。因此,我们也可以把“u”母音作为突破口。

开始发声练习时,要求同学们自然放松,用“闻花”的感觉体会慢吸气,似“惊吓”如“喝水”张开上口盖,拉开喉咽壁,上提笑肌,开始发“u”的长音练习。从C2音往上不断地增加一些假声的成分,把声音打在上口盖稍靠前的位置,充分利用鼻腔和头腔共鸣,并注意气息的深度,音越高越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然后在保持住高位置的基础上将声音延长。“发音有点、线随点延”就是这个道理。在此基础上尽量保持音色,保持口腔状态和声音位置。无论是轻唱还是母音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获取中高位置优美的音色。从中高音区开始训练诱导儿童很快进入歌唱状态和兴奋状态,视儿童个体而异,先从三度音开始循序渐进的练习,练声曲一定要符合儿童的趣味性、幽默性,以提高学生练声的积极性。根据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还要扬长避短,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进行科学、规范地指导和训练。

(二)合唱中的音准与咬字吐字训练

1.音准的概念及训练方法

音准,即发音的准确性,指发音高度方面的质量。准确的音高与统一的节奏是唱好合唱的基础。

固定音高听音练习是锻炼合唱团员音准的有效方法之一,孩子们记忆力强,对孩子们进行固定音高听音训练往往比成人更容易。先让他们记住标准音“A1,”然后再记住它上方小三度音“C2”的音高,在记住“A1”和“C2”的基础上,再推想出其他各音的音高,如“G1、B1、F1”等。在练好单音记忆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各声部找音高音低的练习。例如:老师弹标准音“La”,然后让第四声部向下找大六度“Do,”三声部向下找纯四度“Mi,”二声部向下找大二度“Sol,”一声部向上找小三度“Do,”然后指挥四个声部一齐唱出来,检查声部的内部听觉能力,进行纠正训练,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步步提高。

每一个合唱团训练都必须进行正确的音准训练,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合唱达到和谐、统一和均衡,才能使合唱艺术的魅力得到最充分的绽放。

2.咬字与吐字的训练

篇3

一、前言

早在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严厉抨击政府:为了培养少数音乐专业人才,而向专业音乐学院大量投资,却使大多数普通匈牙利人沦为牺牲品,被贬为音盲。人民得不到足够的音乐教育,音乐学院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因缺乏听众对象而流失异国,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以民族基调为课程内容的音乐教育以培养理解匈牙利、理解匈牙利人民的新一代,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便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可见,面向普通人的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前,造成音盲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大面积缺失,使占全国中小学生大多数的农村学生难以接受普及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一些专业学校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专业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音乐文化、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素养不全面: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音乐脱盲知之甚少等,因此,音乐脱盲,尤其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脱盲工作取得的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提升。笔者认为,实现音乐脱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二、何谓音乐脱盲

音乐脱盲,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相关文献颇少。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对音乐艺术了解很多——它的历史,它的技法,它的很多风格,它的主要实践者,到哪去找它的优秀范例,如何去找,如何对它做出明确的判断,如何对它做出恰如其分而且有感染力的反应,就可以认为他在音乐上脱了盲。”:郭声健等在《音乐教育新概念》中提出“音乐脱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在音乐上脱盲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高素质的人,但实现音乐脱盲应该成为衡量国民素质高低的一项指标。”另外,就识谱与音乐脱盲的关系进行阐述的相关论文散见于近几年的期刊中。如罗红艳、王志勤在《简论音乐脱盲与识谱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识谱与音乐脱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识谱能力为音乐脱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喻娟在《识谱等于音乐脱盲吗》一文指出,“音乐脱盲绝非仅指对乐谱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人只有当他能从音乐的各个方面欣赏并真正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时,才可以说他或(她)在音乐上真正脱盲了。

何谓音盲,据笔者思考有如下悖论:如果说双耳辨别不出声音,称为音盲,那么,晚年双耳失聪但是音乐造诣极高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也算是音盲吗?如果说文盲是不识字的人,音盲就是不识谱的人,那么,中国民间艺人大多不识谱,但以大量音乐积累为基础,具备很强的乐感,可以演唱、演奏、即兴演唱(演奏)很多优美动听的民歌、乐曲,他们也算是音盲吗?很明显,上述问题的答案均是否定的。

故笔者认为,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理解能力,就可以称为在音乐上脱盲了,其具体表现为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能较为准确地演唱或演奏。2.能够辨别音高、音色、节奏、节拍等音乐基本要素。3.具有较为准确的模唱能力(音高、旋律、节奏等方面基本准确)。4.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受力,能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5.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6.能创作一些简单且优美的旋律小调。而至于认为双耳辨别不出声音、不识谱等,只能判定为某一方面的音盲罢了。

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脱盲的主阵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若以十七岁的人的智力发展为一百,则儿童四岁时已具备百分之五十,八岁时达到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从八岁到十七岁的九年中获得的。这也证明了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智能发展的关键,无论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其决定的作用。莫扎特、贝多芬之所以成为音乐大师,不仅是由于其先天过人的音乐禀赋,而从小接受良好系统的音乐教育也同样是其成才必备的条件。

在人的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历程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作用。普通学校音乐课是提高国民音乐艺术体验的基本途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脱盲的主阵地,对实现全民音乐脱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脱盲的主要途径

(一)识谱是音乐脱盲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现代人来说,识谱本身不是一种音乐技艺,但识谱是人们掌握音乐、通向音乐脱盲的一种途径。虽然也有一些特例,但并不是普遍现象。比如说民间歌手,他们不识谱,但并不影响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当然,他们不是我们探讨的对象,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阵地是普通学校,进行的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专业音乐院校之外的普通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当代社会,若学生具备了识谱能力,就可脱离老师进行一些音乐表演与创作。对普通学生来说,学习体现多声部音乐的五线谱确实有一定难度,而简谱易于学习和掌握,便于非音乐专业人士的音乐入门。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应大力提倡简谱学习。了解乐谱对于音乐脱盲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强化识谱教学,通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必然使更多学生喜爱音乐、乐意接受音乐教育,从而达到音乐脱盲的目的。

(二)培养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脱盲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是学校教育的美育学科之一,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习惯于只用语言和通常的思维逻辑及思维方法去对待音乐和音乐教学,而认识不到音乐思维本身的存在极其价值,从而更谈不上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启迪和引导,不仅要培养学生听“我文化”音乐的耳朵,还需要培养听各种风格与流派音乐的耳朵,尤其是在现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尤其需要聆听“他文化”音乐的体验,唯有如此,学生音乐体验越丰富,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因此,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课应强调非语言化的教学(即音乐审美教学),学生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听音乐,随着音乐欣赏曲目量的积累,必然使音乐审美感受力得到质的提升。对一般人而言,音乐听多了自然就有所感触,随之引起心灵的触动,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即审美享受。

(三)参与音乐实践是音乐脱盲的关键

音乐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不能停留在纯知识传授阶段,感受音乐、鉴赏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在柯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都把大量精力放在表演上,主要是通过唱歌(奥尔夫教学法还把精力集中在动作和器乐表演上)。究其原因,即使电子音响设备(录音机或电脑等)再先进,在音乐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也远不如参与音乐表演实践那样更为深刻。笔者认为,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中,音乐表现是核心内容,音乐表演是音乐表现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想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让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是十分关键的。如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唱唱小曲儿,就是广泛意义上的音乐表演。当然,参与音乐实践不仅表现在唱歌、弹琴上,还表现在一些互动游戏中,学生参与其中,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还能深入到音乐去,促进音乐脱盲的实现。

(四)了解音乐文化是音乐脱盲的重要内容

篇4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305-01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自编儿歌,培养学生的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像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像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三、动手表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制乐器,提高学生的求学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求学兴趣。

篇5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还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些都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2.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阳光牵着我的手》、《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3.在音乐教材的引进上,既要注意时代性,又要将思想性、教育性放在首位当前,我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耳朵接触的都是MP3港台流行歌曲,这些歌很大成分是表现“爱情至上” 、“以自我为中心”及狭隘自私恋爱观的爱情歌曲,其中也不乏一些颓丧伤感、情绪低落、表现失恋痛苦的歌曲,学生将这些歌词抄的满本都是,对于身体和思想都处于发育期的学生来说,这些歌曲无疑会对身心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音乐教师千万不可为了启发兴趣、活跃气氛迁就学生的喜好,将一些格调不高、内容不健康的流行歌曲随便引进课堂,这样对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极为不利。教师尽量按手中的音乐教材上课,也可将一些时代感较强、优秀的通俗歌曲,如《爱的奉献》、《祝你平安》、《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我的中国心》等引入课堂,以扩展青少年的心胸,使其心灵充满人间广袤的爱,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台湾却远离了故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篇6

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没有国界的语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元素,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是怎样。小学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这正是培育学生美学素养的基础阶段,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力培养的过程,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程,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

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加之他们的审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特别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审美感知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让他们在音乐中发现美,在生活中发现美,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生活热情。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中的美。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问大家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让大家讲述各自不同的见解,有些人说草原上有很多草,有人说草原一望无际,有人说草原上有很多牛羊,甚至有同学想起了“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课文,然后根据大家的讲述,我给大家总结了草原的特色,并告诉大家,草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那里地势宽阔、牛羊遍地,在同学们充分受到感染的时候,我就引入课文,“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是冰峰,近处有牛羊。河滩飘炊烟,风儿送茶香,围坐在花毡上,阿肯在弹唱”,歌词用简单的话语把哈萨克草原的美丽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描写的非常贴切,先让学生感受一个环境,再引入歌词进行分析、学唱,这样就能很好的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我们常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就会给他们带来审美享受,同时也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让他们对音乐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说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能使他们迈向一个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比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春天来的时候有哪些体现?春天哪里最美?是花还是树,还是草?然后引入歌词“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春天有了自己的见解,还学习到了更多知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综合情感的形成时期,也是他们各种情感表现的学习时期,音乐课由于有着丰富的学习素材、学习机会,可以利用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要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学习《卖报歌》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进行表演,首先是演唱,然后是根据歌词可以自己主动的做一些动作,看谁对歌词理解的好,看谁唱得好、跳得好,并让同学们作评委,对不足之处予以改进。之后还要进行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明快的《卖报歌》,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其他人的童年生活,这让我们懂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创新、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我们常说的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对创造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一课的时候,我就先让同学们思考歌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应该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请大家讨论歌中有几个角色,每个角色演唱时在音色和语气上有何区别?然后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唱歌曲,这样以来,一首歌就会有几种不同的味道,同学们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审美创造的一个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运用这样的方法,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正所谓“学以致用”,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应该是为以后的运用服务的,同样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的东西,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进行学习,比如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能力,也就是对是非美丑的一种综合理解与评判。小学时期是学生各种审美能力、评判能力、是非对错认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可谓意义重大,比如我们在每节课上都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们是表现进行评判,或者对同学的表演进行评判,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综合评判,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审美评价能力会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小学时期正处于学生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学生学习的知识对于他们以后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严谨治学,充分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科学的文化大餐!

【参考文献】

篇7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的演唱歌曲,为歌曲配舞蹈,故事等一些环节,调动情绪发挥小学生活泼爱动的性格特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唱小学一年级第二册《我们来开音乐会》这首歌时,其中唱“你唱呀池塘的小青蛙呀,我唱呀叮咚的小溪水,他唱呀田野的小禾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唱唱春天的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结已自己的生活进行创作,并在创作出歌词的基础上改一改旋律,让他们自己去表现创新后歌曲的效果,听着自己的歌曲,学生们激动了,创新的意识也就高涨起来了。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J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低年级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5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篇8

赏识就是一种认可,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认可方式,俗话说就是“你行”。

《新课标》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标准》不仅对音乐学科的性质、价值、定位、依据基础的理念作了全新的表述,而且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赏识教育外在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态度;内在素质则注重自我成长,以克服心中的阴影,塑造健全的人格,其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教学理念。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呢?本人将从赏识教育中的原则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孩子们即有脆弱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老师信任他呢?

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孩子们树立自豪感。记得在一次低年级的期末测试中,我们班有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名叫刘文静,在测试过程中,老师刚点到她的名字就有许多同学在偷偷地笑,还有个别同学干脆直接对我说:“老师,她不行的,别喊她了”。可我相信这孩子能与其他孩子一样表现自己。我用赏识的目光、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她,在我的鼓励和同意一起带她唱的情况下,她怯生生地来到讲台上,然后按测试的要求进行表演。表演的结果是只有我的声音,而她只是微笑地动了动嘴唇,没等唱完,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回自己的座位,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下,此景引来一片轰笑。这时候,我就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刘文静同学今天终于大胆站上舞台了,我们为她的进步感到自豪。掌声鼓励。”全班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他,到第二节测试课中,我发现刘文静的手欲举又不敢举。我面带微笑边给其他同学测试边不时地看她,过了一会儿,她的手终于举起来了,我立刻用赏识的目光示意她,只见她小声说:“老师,我能再考一次吗?”听到她的话,我带头鼓掌鼓励。刘文静同学带着羞涩终于又一次站上了讲台。这一次虽然她唱得不理想,但是她已经从一定的心理障碍中解放出来了。在我的带动下,全班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刘文静同学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班里。

要孩子们增强自豪感,就要给孩子们力量,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我从这个孩子的身上领悟到:培养孩子们的自豪感是多么重要。

其次,老师要学会崇拜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最棒的!

二、尊重孩子

赏识是一种尊重,运用赏识教育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在音乐课堂中,如果老师仅做到信任学生,不注意尊重学生,单有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被学生认可的。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在课堂上老师认真倾听孩子们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碰到许多小事情,而他们都会当成大事情并自觉地报告给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认为妨碍课堂进度,而立刻制止他们的报告,结果会发现,学生因报告后得不到理会而窃窃私语,这才真正地影响了课堂教学。在我刚担任教师时,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记得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音乐课,有位小朋友报告说有人扔垃圾给他,当时我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会,他可能是认为没有举手就说话,老师不理他,又举起小手,可我还是不理他,过了一会儿,他的桌子底下传来嚓嚓的响声,许多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并争着向我报告发生的事情,我的课只好暂时停下来。这次教训我非常深刻。其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会使孩子们产生满足感,从而增强注意力,课堂教学才会得以顺利进行。其次,要尊重孩子,老师还要学会向孩子们请教,用心理学来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就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向孩子们请教,如用“老师这样做好不好?你们喜欢吗?怎样做你们才更满意?”等课堂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关心,激发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应。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赏识教育的主要表现。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老师想不通的,换位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理解的作用。就拿音乐课中的端坐来说吧。端坐的姿势要求腰杆挺直,两腿并拢,小手放平。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抱怨自己不是班主任,一节课里没几个学生能端坐听讲。我曾做过端坐的实验,看电视时,要求自己以端做的姿势来完成,结果不到30分钟,累得腰酸背疼,更何况一个儿童要端做35-40分钟。其实,这时如果教师再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孩子,你会发现,趴在桌面上听你讲课的孩子是可爱的,歪着身子用手托头思考的孩子是认真的。

四、激励孩子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音乐课堂教学应以正向激励为主。表扬孩子,告诉孩子怎样去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如:我常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表演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赞赏地说“你唱(演)得真棒!如果速度再慢些就更好了”等等。正向激励的同时,负向激烈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向比较大胆的学生质疑:你行吗?向他们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编写新歌词,最后师生一起同唱新编歌词,在不断地演唱新“作品”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看到了自己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编写欲望。

五、宽容孩子

宽容不等于放任,一方面宽容是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于单一,一味地要求唱得好,表演到位,对孩子的纪律要求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孩子身上有一丝缺陷,实际上违反了儿童的成长规律。

篇9

奥尔夫认为:“音乐进一步发展的出路便是回归原始,将音乐与舞蹈、舞台表现、动作、语言表现结合起来。”音乐与舞蹈像一对孪生的姐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音乐课堂上融入舞蹈,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挖掘出来,培养他们的表现与表演能力,这将为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做出巨大贡献!用舞蹈这一特殊形式来教育学生,比课堂上单纯的语言表达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本文就小学舞蹈教学和音乐教学的关系简要解读如下。

一、融入舞蹈的音乐教学更具磁吸功能

单纯的坐着唱歌,很多学生容易感到乏味,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10分钟,如果加入动心又动身的舞蹈,让大家边唱边跳,那他们会觉得很开心,自然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高年级的同学,我尝试在后半节课加入舞蹈,他们的注意力分散时间比低年级的要久一些,我就运用前半节课时间把歌曲教会他们,在掌握歌曲的前提下,融入舞蹈,让大家边唱边跳,表演好的人或小组还可以上台展示,既完成的音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表演的兴趣。

二、融入舞蹈的音乐教学更具益智功能

舞蹈有助于提高加深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映力。舞蹈本身是由许多人体动作组成的,它同时还包含着许多数的概念。如一个动作做几次,几个八拍等,都要熟记,不得有半点马虎。特别是演出时,面对观众能做到不慌忙、表演自如,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用舞蹈这种特殊形式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快速反映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舞蹈表演,既要求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一致,又需要思维和听觉的完美统一。所以,孩子们每学习一个舞蹈节目,就是对他们智力的再一次有效开发。

三、融入舞蹈的音乐教学更具创意功能

篇10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作为素质教育基本内容之一,音乐教育对于促进中职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增强中职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有重要意义。

目前,非艺术类的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音乐教育没能真正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变这一状态,使音乐教育回归本位,是值得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职教育的实施基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培养出合格的中职生,使之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始终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它总是以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存在,使人易于接受。同时,它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也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精神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

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精神,是灵魂,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载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往往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其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广泛的爱好、健全的情绪和较强的自制力。而音乐教育作为有效的载体,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舞台表演以及社团活动等方式,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尽情地释放,尽情地彰显个人的魅力,使他们青春期的身心发展需要得到最大满足,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适应社会

篇11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渗透,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学科特点,挖掘情感因素,将德育与音乐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启迪。

一、概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好的音乐能够引起听者的共鸣。同时,音乐也能够抒发感情,让人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在小学学习阶段,音乐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小学音乐教师更担负着启蒙学生的重任。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对德育进行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情操,促进教学任务的实现。

二、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1.将德育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加强德育的渗透效果,教师应该将德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使得教学当中的不同环节都有德育观念的体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认真对待,对学生的教育不应拘泥于形式,而是应该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将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第二,通过合唱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集体意识;第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教材当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全方面地渗透德育,实现学生品格以及情操的提升。

2.歌唱教学中渗透德育观念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传授歌唱技巧以及基本乐理,提高学生歌唱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该为学生分析歌词当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并利用这种方法来渗透德育观念。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材当中,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这些歌词当中都有很多的精神价值,同时较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好孩子要诚实》就能够直接用于德育,在对这首歌曲进行教学时,学生能够收到德育的滋润,激发学习兴趣,并用朝气蓬勃的面貌面对生活。

3.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每一首好的歌曲背后,同样都有着一个美妙的故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积极地挖掘这些故事,并将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作为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观念。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等,或者穿插一些小故事,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学到宝贵的品质。例如《卖报歌》的学习就可以利用歌词当中的恶劣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坚毅的品质,乐观对待人生当中的挫折。

4.在音乐赏析当中渗透德育教学

音乐赏析课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对音乐的赏析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教师在音乐赏析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从旋律、节奏等多个方面对音乐形象进行塑造,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当中,体会音乐背后的情感。

5.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采用说教的方式来进行德育的渗透,而是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德育灵活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养成讲文明的习惯,而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则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

6.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在教材当中,很多的作品都蕴含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但想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当中的形象。而在经过这种引导教学之后,学生再次演唱歌曲就会领会到歌曲当中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内涵正是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德育渗透所要表现的,也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所在。

总之,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音乐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音乐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展开更深的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俊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J].音乐天地,2006(9).

[2]占静.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9).

篇12

我们日常最熟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美”就是美育,随着教育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已经收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从音乐教学的角度分析,音乐美育即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知识传授、音乐作品赏析等,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作品美的过程。美育通过影响人们的情绪,进而发展人们的品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揭示音乐或者作品的思想,引起听者的共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儿童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士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

二、培养小学生“美”的感悟的措施

在小学生中开展美育教育更加具有便利的条件,小学生本身具有好动,思维感性,喜爱音乐、游戏等活动的特点,更加容易接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更能积极地融入音乐教学的氛围中;同时,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时间也较为充裕,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说说自己的看法。

1.开发利用好现有音乐教材

美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有“米”可炊,音乐作兴,作者、词曲等都是音乐教学的依据和实体。而这些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为了更好地开展美育教育,我们的音乐教材选编了很多有欣赏价值的作品,为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了客观依据。

首先,我们要明确音乐教材的作用,知道教材中哪些知识适合哪些教学。审美过程需要师生通过“听”“唱”来实现,所以教材必须具备这样的功能。审美的发现是多方面的,如曲调美、意境美,词曲美等等,学生能从一首曲子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美好,使其心灵受到熏陶。所以,开发利用教材必须要明白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分析教材。

其次,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审美的因子,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将自己对音乐审美的经验和体会融入教材的分析过程,这样学生在理解上更加容易接受,更加能有深刻的体会。

2.提升教师自身的美育素质

言传身教是教师重要的传导方式,在音乐教学中一个教师对于美育起着重要作用,如教学的仪态、自身的气质、教学的语言等等,都会产生对学生正向的推动力,强化学习的动力,学生在教学中会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从语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会形成一种专业的规范,如板书规整清晰,思路有条不紊,在语言表达上发音适中、表达规范、发音准确等,这样能顺利实现教学的感染力。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影响学生的美育教育。

3.具体教学中审美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开展美育的主要基地,是我们教给学生审美课程的场所。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更能提升学生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审美思维。

(1)做好课程的导入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音乐课的美好,有更直观的体会。例如,在教学《祖国》时,展示祖国改革开放的变化,展示阅兵情境,展示我们举办大型国际性赛事的场面,进而播放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再配上相应的音乐。这种导课方法,体现了音乐美、音像美、情感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现在教学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赏析教学中,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篇13

一、声乐学科的教学

声乐教学是中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一项重要的课程,贯穿着整个音乐课的始终。

教师在选择教材上,根据幼儿教师的岗位需要,不仅要选择一些初级的声乐歌曲的学习,还要伴随着这些声乐歌曲的教学加入部分儿童歌曲的学习内容。在开始系统训练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掌握学生的专业功底、性格特点、习惯、声音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帮助不同学生确定训练方案、设计发展规划。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的过程。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作为声乐基础的训练,从气息、元音辅音的选择、练声曲、歌唱曲目等方面都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要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个性化训练方案。那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制定目标,而不是统一要求,重点是观察每个学生在原基础上的进步和提高,并通过阶段的考核做以阶段性的修正。

学习儿童歌曲的同时要加入律动教学。中专的学生有着好动的特性并很有自主意识,也有创新精神,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编创动作,或是利用生活用品制作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当然这需要老师充分的调动和引导。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具有舞蹈性的音乐作品,例如《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这些作品仅仅是听了就过既失去了作品本身的意义,也难以让学生对曲子本身留下深刻印象,造成课上听,下课忘的后果。所以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时应注重将音乐与舞蹈、音乐与体态律动教学结合起来。

古人云,“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自主学习,是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好爱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则应承担起“导师”的责任,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给他们以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自主学习方案。教师要启发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点、能力,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阅读书单、曲目库等,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论,自教自学,由教促学、由学促教,让学生由被动的声乐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音乐知识技能的探求者。

二、乐理、视唱练耳学科的教学

美学家叔本华称“音乐是活的时间”,音乐随着时间延续,同时也伴随时间运动瞬间消逝,又因为听觉训练中使用钢琴这种乐器本身的特点,要抓住转瞬即逝的节奏和旋律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加强听觉训练和有效的记忆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岗位是幼儿园教师,因而幼儿园所能用到的乐理知识部分内容比较少,而视谱视唱儿童歌曲部分和能根据播放的乐曲,把乐曲记录下来,这种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需要的比较多。因此,把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结合起来教学比较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乐理知识部分选择从键盘课所需的视谱,认音符,各种记号,表情术语;舞蹈课所需的节拍、节奏以及即兴伴奏所需的和弦的构成及转位这部分知识就可以了,再加以视唱练耳的视谱训练,从而加强学生音准节奏感,为更好地学习相近的舞蹈,键盘等学科打基础。因此上课时,我着重多练习学生的听力部分,从基本的一度二度音程的听力练习开始到最后的八度练习,由低到高,逐步加入节奏练习,从基本节奏的图示开始,由浅入深,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自主学会通过节奏图示打各种节奏型;最后视唱练习,通过先和琴一起找音高开始训练逐步到最后自己唱准音高,从而使学生的听力和视唱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直至达到拿出一首儿童歌曲就能轻松视谱演唱的能力。

三、音乐欣赏学科的教学

音乐欣赏就是人们的感知,理解音乐体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作为艺术作品,它也有高低良莠之分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是学好音乐的重要基础。幼儿教师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到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引导幼儿通过欣赏作品,分清善恶美丑,对幼儿起到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1.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一般来说,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字,在“静”中体会真谛。上课时,经常在什么也不介绍的情况下,让学生静静地听音乐,然后回答,听完乐曲后能感受到什么,音乐中,仿佛看到什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最后老师再全面的介绍作品,让学生体会差距,做到真正地自己去聆听音乐,体会音乐,从而提高鉴赏音乐的能力。

2.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音乐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这是启发学生想象和联系的关键。生动的语言,富有意境的图画、幻灯、录象,都可以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让学生将自己在欣赏中所感受到的、联想或想象到的,用图画或短文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地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提倡发表不同见解,引导他们展开讨论,避免欣赏教学单纯依靠听觉、过多讲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