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篇1

走进贵州财富之舟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上千名工人正忙碌而有序地进行手机整机组装。2016年3月正式投产的财富之舟主要从事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的组装工作。自投产以来,公司共建设16条三代高速贴片设备 、可实现主板贴片,月产能达8KK PCS,投资建设54条组装线,可实现整机组装月产能达7KK PCS(智能机组装月产能5KK PCS)。

利用数字技术,致力于智能终端制造的企业不仅仅只有财富之舟。目前,贵州智能终端生产主要集中在遵义、六盘水和贵安新区等地,以富士康、以晴集团、财富之舟、百纳威等国内较大规模的智能终端生产集团为代表。除了为iPhone、华为等众多一线大牌代工生产高端的4G智能手机外,还兼顾生产2G、3G功能手机出口亚非等地。一批大型智能终端生产企业相继落户贵州。

――贵州以晴光电集团2014年落户遵义新蒲新区,企业的产值每年增速都保持在40%左右,短短三年时间,集团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0亿元,成为贵州首家电子行业百亿级企业,带动7000人就业。

――贵州富泰通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销售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手机智能终端的高科技公司,带动当地3000多人就业,实现年产值近百亿元。

――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从最初生产笨重的CRT显像管电视起家,到西南地区智能电视制造的领军企业,2016年企业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数字电视年产量已达到123万台。

按照《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到2020年,贵州将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烟酒饮料等领域建成10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并形成一批智慧制造模型、模式、技术标准规范,且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到2020年,贵州智能终端产品制造产值将达1000亿元,集成电路产值达250亿元,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产值达到25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500亿元,通信服务业业务总量超过1500亿元。

篇2

“数字黄河”工程将能为流域治理开发及调度管理提供信息及技术手段的支持:

(1)提供全面、系统、及时、可靠、权威的信息资源;

(2)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手段(规划决策);

(3)提供解决实时调度(防汛调度、水量调度)问题的方法及手段。

“数字黄河”工程除了现阶段提出的在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控、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等五个应用方面之外,“数字黄河”工程在流域规划研究中也有巨大的作用。规划研究工作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基础,需要在探索流域各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提出流域各种可能的治理开发方案,然后通过各种先进的手段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最终找出流域治理开发的最优方案。流域规划研究目标是追求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而调度管理工作是追求在现有的工程条件下调度管理效益最大化。流域规划研究工作更需要采用“数字黄河”的方法提高规划决策水平,保证所有对于“原形黄河”的规划方案都是最优的。

通过“数字黄河”的建设,可以把黄河上几乎所有的研究问题通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信息平台集成到一起,可以对各种问题进行集成分析综合研究,同时“数字黄河”的建设将为流域水管理提供一个先进的、多方位的信息平台,基于此也可以结合各种可能的新技术对黄河流域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管理、决策,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实现流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2流域规划工作主要内容及工作流程

流域规划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特性、治理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按照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的原则,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流域治理开发的方针、任务和规划目标,选定流域治理开发的总体方案及主要工程布局与实施程序。

现状黄河流域规划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规划:流域整体规划、流域水资源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干流工程布局规划(流域水能资源开发规划)、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规划等。以上几个规划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单方面考虑任何一个规划都是不全面的,流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应综合考虑以上规划内容,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流域规划总的工作流程如图1。

对规划工作来说,工作流程比较简单,但方法复杂,需要深入的研究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流域规划成果的质量决定规划工作者对于自然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而要很好的认识规律关键在于掌握全面系统的基本资料及探索规律的技术方法及手段。

3“数字黄河”工程在流域规划中应用设想

从流域规划工作的内容及工作流程可以看出,一个高水平的流域规划需要建立在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丰富性和现势性,以及规划方案的完备性、方案论证的充分性和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之上。规划工作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特别是流域规划工作,需要从大量的信息资料之中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未来的各种水需求进行预测,拟定各种可能的规划方案,采用尽可能先进的手段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模拟、分析、评价,最终找出总体最优规划方案作为流域治理开发方案。

“数字黄河”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能通过先进的技术及时获得流域内全面系统的各种信息资源,同时还提供了各类信息的集成分析环境及先进的方案评价手段。“数字黄河”工程将为流域规划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持。

“数字黄河”工程在流域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黄河”工程可以为流域规划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信息资源;二是“数字黄河”工程可以为流域规划提供先进的模型和算法;三是“数字黄河”可以为流域规划提供综合模拟、研究、决策的可视化分析环境。

3.1“数字黄河”工程可以为流域规划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信息资源

规划工作的基础是全面系统的基础数据,其所需数据涉及领域较广,如流域水资源规划所需的基本资料就涵盖了流域自然概况、经济社会、水文、水资源利用、空间基础信息以及研究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发展规划、重点水利工程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数据。在以往的及现在的规划工作中,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庞大的工作。

根据“数字黄河”工程的功能描述,“数字黄河”的“数字采集系统”将可以提供大量的与流域空间数据相对应的自然环境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水文气象数据、防汛与工程管理数据、水资源保护数据、水量调度数据、水土保持数据等。这些数据将被存贮在“数字黄河”的数据中心被共享使用。这就方便地为规划工作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规范的基础数据,为做好规划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数字黄河”工程可以为流域规划提供先进的模型和算法

“数字黄河”工程将为流域规划方案的生成、模拟、比选提供先进的模型和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模型和算法:

(1)反映水文气象基本规律的数学模型,主要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产汇流分析数学模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降雨径流预报数学模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洪水演进模型;河道及水库泥沙模型;水库群调度模型;水文分析计算模型;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等。

(2)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数学模型,主要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数学模型;人口增长预测模型;电力负荷预测模型;经济分析评价模型等。

(3)反映流域工程地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主要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渗流稳定性分析模型、边坡稳定分析模型、围岩分析模型、地下水流场分析模型等。

(4)反映水资源承载规律数学模型,主要有:水资源评价模型;需水预测模型;环境容量分析数学模型;污染扩散数学模型;供需平衡分析模型;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模型等。

(5)反映流域土壤侵蚀规律的数学模型,主要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壤侵蚀模拟模型;区域产沙模型等。

3.3“数字黄河”可以为流域规划提供综合模拟、研究、决策的可视化分析环境

“数字黄河”工程将建立内容全面的知识库,知识库应涵盖诸如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政策,历史上处理同类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工程规划的布局及其具体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等内容,从而形成一个方案决策的大背景,将数学模拟的各种方案结果置身于这一大背景下进行优化分析,从中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同时能提供可视化的决策分析环境。

通过“数字黄河”工程提供的决策分析环境,建立黄河流域规划决策支持应用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把所有的规划内容及规划方案放到流域规划综合大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直观的表现不同的专项规划与流域总体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在可视化的条件下进行优化决策,确保所有的规划方案对于流域整体来说都是最优的。

篇3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81-02

引 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些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地进行各类信息服务,成为政府部门及企业决策者的有效工具。为此,在综合考虑了商业流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后。建立了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CEIDSS)。

该系统设计成一个由问题驱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通过定量计算方法、定性推理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题求解,实现智能决策支持。该系统按照“问题导向、用户第一”的开发原则进行开发,即完全按照商业部门的工作需求确定决策支持的目标、问题和方法,并充分考虑了决策技术和方法的先进性。

一、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和功能

1.系统的目标

商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一个战略目标,流通企业经营活动总是为这个战略目标服务的。商业流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必须有一套综合指标体系深入地、科学地评价。商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流通系统宏观和微观活动成果的各种指标的数字形式,这些数字在计划任务、统计分析、效果评价活动中构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整体。考虑到国家对流通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和信息分析处理的特点,其构成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

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CEIDSS)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较实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直接供省级商业部门进行战略研究,制定中长期规划和模拟仿真。由于它服务的对象是高层领导,决策环境复杂多变,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流通、企业经营和工业生产诸多因素,能够获取的信息有的是精确的、定量的,有的却带有不确定性因素或只能定性描述,牵扯到的利益主体也是多方面的,价值观和评价准则也各不相同。为了建立一个实用的决策支持工具,就必须把系统分析思想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及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工具结合起来,构成集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灵活、方便的形式向决策者和决策分析人员提供支持。

2.系统的功能

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大体包含几个方面:

国民经济及商业经济发展综合信息查询

系统能以数字、表格、图形和图像等形式,向决策者、决策分析人员和系统操作人员提供综合的商业经济各方面的信息。本系统不象一般MIS那样采集比较全面而详尽的数据,而是采集经过加工的综合信息。

商业流通经济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在综合信息查询的基础上,系统增加了比较分析的功能,这是当前决策者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某些信息的直接或综合比较,认识现状,发现差距,从数量上和结构上明确问题所在,选择主攻方向。根据目前国内开发的类似系统试用经验来看,比较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在“同中求异”,在可能条件下找出事物间的差别,给决策者以启示。

商业经济系统模拟仿真

系统可根据设定的经济、社会情景,利用已有的信息与有关的模型和由专家经验形成的事实和规则,对不同的政策措施下的发展前景、结果和影响进行模拟仿真。这里的模型有定量、半定量和定性的各种类型。由于商业经济系统无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现场实验,利用模拟仿真可对后果与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研究。

实施方案的评价与优选

系统对于不同发展方案、规则、政策措施,可从不同侧面、角度、准则行比较评价和优化选择,以供决策参考。现代的评价与优选法带有综合特点,因此系统具有综合评价与多准则优化的功能。

商业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本系统提供了功能较全的预测软件,可帮助用户进行反复运算分析,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大体勾画出商业流通经济发展的前景趋势,揭示未来发展的可能和潜在的各种危险、问题,采取相应对策,降低计划与决策的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

二、系统的框架结构、关键技术与开发

1.商业经济发展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在经济活动中。很多决策问题是围绕着如何对某些事物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策略,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针对这类决策问题,人们往往需要根据有关理论及经验制定一系列的衡量标准,即建立一套多级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事物进行综合评判。这种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结构化决策过程,一般都是由内行专家根据一定的专业理论凭经验和直觉在收集大量不完全、不确定信息基础上建立起多级指标体系,运用多种专业知识,集成各类专家意见和建议,统筹决策。但在这种多级指标体系中,各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很难明确,而且还受评价者效用标准和主观偏好所左右,受环境条件和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

因此,很难在指标体系和评价目标间建立起准确的定量或定性模型,而通常的规则推理也难以描述这一过程。因此,鉴于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文所提出的系统需要采用一种可处理不确定性、不完全性信息的评价方法以支持决策。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造系统模型来支持这类评价决策问题是目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一种发展趋势。我们所确定的系统总体技术结构如图2所示:

2.系统的关键技术

本系统主要是以知识、数据和模型为主体,结合神经网络进行推理与数据挖掘。图中有两个重点,即神经网络推理系统和神经网络数据挖掘系统。

神经网络数据挖掘

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是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协助从数据中抽取模式。数据挖掘有如下基本任务:分类、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检测、预测等。常用的前馈式神经网络,例如BP网络。可用于进行概念描述及预测。对向传播(CounterPropagation,简称CP)神经网络可用来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CP网络是美国神经计算专家Robert Hecht-Nielsen提出的一种新型特征映射网络,其网络结构分输入、竞争、输出三层。输入层与竞争层构成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竞争层与输出层构成基本竞争型网络。网络从整体上看属于有教师示教型网络,而由输入层与竞争层构成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又属于一种典型的无教师示教型网络。因此,该网络既吸取了无教师示教型网络分类灵活、算法简练的优点,又采纳了有教师示教型网络分类精细、准确的好处,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由输入层至竞争层,网络按自组织特征映射学习规则产生竞争层的获胜神经元,并按这一规则调整相应的输人层至竞争层的连接权。由竞争层至输出层,网络按基本竞争型网络学习规则得到各输出神经元的实际输出值,并按有教师示教的误差校正方法调整由竞争层至输出层的连接权。经过这样反复地学习,可以将任意输入模

式映射为输出模式。由CP网络的这一基本思想,可发现处于网络中间的位置的竞争层获胜神经元及与其相关的连接权向量,既反映了输入模式的统计特征,又反映了输出模式的统计特征。因而,可认为输入、输出模式通过竞争层实现了相互映射。

神经网络推理系统

神经网络推理系统主要利用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机制来解决传统推理方法中存在的“组合爆炸”、“无穷递归”等问题。在神经网络系统中,计算与存储是完全合二为一的,即信息的存储体现在神经元互连的分布上,并以大规模并行方式处理。这种并行决不是简单地以空间复杂性代替时间复杂性,而是反映了完全不同的计算原理。从数学观点来看,可以把神经网络看作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系统的最终行为完全由它的吸引子决定。如果视动力系统的稳定吸引子为记忆的话,那么初态向稳定吸引子流动的过程就是寻找记忆的过程。初态可以认为是给定有关记忆的部分信息。

换言之,流动的过程就是从部分信息找到全部信息的过程,这就是联想记忆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若视动力系统的稳定吸引子为系统计算能量函数的极小点,系统最终会流向期望的最小点,计算也就在运动过程中悄悄地完成了,运动的时间就是计算时间。因而,可用双向联想记忆(BAM)网络或CP网络实现并行推理。CP网络具有特殊的联想推理映射功能。将输入学习模式和期望输出模式取为同一模式。且将之分为x和Y两部分。网络通过提供的样本对进行充分的学习后,就可用来进行模式间的联想推理。

3.系统开发

系统的总体开发工作采用速成原型法,因为决策支持系统不象管理信息系统那样执行的是例行性任务,特别是为高层决策服务的系统,处理的多半是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系统,系统建立之前,用户不可能明确完整地提出系统的功能要求。开发者一开始也不能完全了解决策环境、决策任务和决策程序。只有建立一个原型系统,通过演示使用户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知道系统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才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从中得到启示,改进自己的决策方式。这样通过原型试用进行用户与开发者的沟通,对于促进系统的使用针对性和用户友好性有很大的作用,也是用户逐步接受和掌握系统的必经步骤。

篇4

1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文化产业发展产值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高位持续快速增长,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从1.26%增长到2.3%,资产总量从227.5亿元增长到578.45亿元,法人单位数从3855户增长到1.1万户,法人单位从业人数从8.84万人增长到20.25万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项目1319个,落地932个,项目落地率为70.66%;签约合同金额达5893.43亿元,到位资金1216.88亿元,资金到位率为21.64%。建立了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园区、23个省级示范基地。新建数字影院109家,实现县级以上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

1.2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随着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功获批,日前,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采取有力措施,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切实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彰显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规划》提出,力争到2020年,文化管理体制充满活力,文化产业体系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富有效率,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全省文化产业年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甘肃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使甘肃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西部现代文化创新的新高地。《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着力构建传统优势产业体系、新兴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等三大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陇东南文化历史产业区等三大特色文化产业区;着力加强骨干文化企业、市场体系、人才队伍、文化品牌、开放合作等五大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完成“五个一百”目标,重点建设10~2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 甘肃省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1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世界上,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也是现代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文化产业也是现代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兴产业,是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新动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经济价值没有完全被开发、实现出来,产业下游化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美国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增长主导产业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工业经济的作用逐渐衰减,现在提出文化知识产业的概念,将知识产业实现科学合理化的分支,促使知识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比逐渐提高,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文化产业逐渐由文化知识产业扩展为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产品类型日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2.2 文化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

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主要是文化知识产业,其中包括多种文化产业类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包括娱乐性文化产业、工业文化产业以及学术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各种类型的产业的经济价值不断被扩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其中工业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产品的文化价值,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传统区域产业升级。在甘肃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到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具有母企鹅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元素的基本界限比较模糊。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逐渐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关键点。

3 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3.1 培养文化产业所需的人才

甘肃文化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表示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塑造本土的骨干文化产业,甘肃在进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坚持“重质不重量”的原则,重视培养高质量、高素养的文化人才。在文化人员的投入上,政府加强与文化企业的联系,了解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制定优惠、可靠的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2 调整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

在结构的调整上,文化产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要充分分析当地的产业结构,能够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例如发展历史文化产业(莫高窟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兰州)、生态文化(河西走廊)等,根据本地的特色,不断扩充地域产业的类型,促进传统的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3 扩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

扩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首先要将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发挥出来,发挥品牌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进行文化消费,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建设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并且将文化产业市场集中起来,扩大市场的规模,提高城市人民文化消费的能力,增加文化产值,进一步的促进甘肃经济增长。

4 结语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产业投入人员、资金不断增多,文章产业的总产值不断增多,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企业与政府共同支持,快速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组建文化产业基金,同时还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文化产业人员的质量。政府应该制定一些文化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入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最大化的发挥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提高文化产业市场集中度,在甘肃省培育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提高地域文化消费力,提高文化产业的产值,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黄倩倩.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64+468.

篇5

(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和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的日益觉醒。首先,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共享信息资源。档案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大量信息,记载和延续人类文化,在社会信息化和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已迈入有法可依的阶段。作为政府公众服务机构之一的档案馆,应满足利用者需求,维护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二)区域一体化对民生档案管理提出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一体化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其中以经济较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区域比较典型。以下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分析。

国务院于2008年底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市为主体的珠三角地区发展给予了新的战略定位。根据规划,珠三角地区以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一体化为总体目标,共同建立区域生活圈,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珠三角的“城市边界”日渐消融,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的经济圈层间的融合明显,出现了同城化趋势。由此,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原有的档案的管理将面临挑战。

1、共享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进一步融合,人员流动和交往更加频繁,生活和工作的联系更加紧密,本地居住和异地上学上班等现象更加普遍,区域一体化的特征和发展将越来越明显。当前,珠三角各城市间档案管理仍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阻碍着档案信息的共享。利用者利用档案信息一如既往到异地获取资料,获取档案信息的成本并未降低,享受不到一体化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种种便利。如交通出行存在违章或事故,则从信息查询到交纳相关费用及理赔等,需要不断异地往返奔波;老百姓关注的失业保险等社保档案,如不能在区域范围或更大的范围内异地缴纳和使用,就会出现难以接转和续交的困难,等等。

2、共享规划有待制订。民生档案包含户籍档案、房地产权档案、社保档案、婚姻档案、教育档案、劳动就业档案、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制定民生档案共建共享规划,可以提高民生档案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档案专业服务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珠三角正在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档案部门应积极应对,争取尽快把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纳入发展规划。

3、共享标准有待建立。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由于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度不高,档案整理、保管、检索利用及相关管理系统等缺乏统一标准。此外,各地区行政的相对独立,政府机构实施垂直管理,注重纵向的领导指导关系,许多单位的档案只能向上级主管部门档案机构移交,造成了横向的馆(室)与馆(室)之间信息的相对封闭,导致档案保管存在的分散,不利于民生档案的共享使用。

二、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影响

目前,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政府信息网和档案信息网已建成并开通,档案信息共享所依托的设备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提供了共享的客观条件。此外,数字化发展迅速,通过各种形式将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文字、声像等多载体形式下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为民生档案信息上传、对外、提供利用等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一)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档案部门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当前,档案馆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一直以来,档案馆的服务宗旨以国家利益为重,对社会公众的需求与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来源多样化,信息意识普遍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档案馆必须在为用户提供权威信息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否则,档案馆的价值就会降低,档案馆的存在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其次,档案纸质载体的统治地位被打破,视频、图像等数字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用户变得乐于通过网络访问档案信息资源,档案馆的服务范围扩大,服务对象与范围社会化。传统上门查阅档案进一步弱化,利用者寥寥无几;第三,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生产活动受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影响,资金、人才等的配置受这一规律支配,由供求关系决定其生产和发展。虽然档案馆作为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不是物资生产部门,但一旦其存在的价值普遍受到质疑,原有资源的配置必然弱化,档案馆的生存必然出现危机。

因此,区域内档案部门应打破地域界线,创新合作,推进档案的一体化建设,推进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必将引起民众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拓宽经费来源,促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有利于为区域内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提供便捷服务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共生、互补性强,而且人文相通,政府、企业、民间往来频繁。区域内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域多次调整变更及经济交融等因素,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许多单位和市民经常需要跨市查询房地产权、婚姻、户籍、学籍、人事等档案。同时,区域内城市间的政府部门就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等进行统筹、协调和合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互相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在合作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新的档案资料。

因此,档案信息尤其是民生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将给区域内的档案利用者在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交流、合作等方面带来便利,使其真正享受到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成果。

三、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

当前,珠三角地区各城市间正加大合作力度,积极探索进行产业、交通、城乡规划、警务、工商、劳动、旅游、金融、户籍、环保等对接和合作的研究和论证。如推动“一卡通”、“一证通”等互通工程,以公共交通IC卡的互联、互通、共用为突破,逐步推广应用到其他社会公共领域;推动社会保险的信息互通,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推动医保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等等。档案部门必须重视区域内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为一体化建设服务,也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

(一)共享管理机制构建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为利用者提供更加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2、协调发展原则。协调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协调对象之间相互促进、均衡发展,就是注重形成发展的合力,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入手,促进共同发展。珠三角各地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可以通过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的平台,促进共同发展。

3、平等互利原则。平等是相互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最大利益是共同追求的,双赢最为理想,对于相互间的发展都是有利的。在推进民生档案信息共建共享过程中,合作各方主体平等,共同受益。

(二)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

1、建设领导机制

(1)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各地政府的行政壁垒。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也面临一样的问题。因此,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珠三角各市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目标任务,明确单位和工作要求,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2)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统筹。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加强与珠三角各市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从整体着眼,向各市有关部门宣传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积极意义,为各市有关部门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组织提供有益参考,并进行有效协调,实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以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服务中心。在信息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参与。应以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工作服务中心,领导和指导本地区档案工作,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化。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各市间的连接纽带,也统一负责和协调本市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并负责进行开发、传播与服务。

2、建设合作机制

(1)合作思想。开放是档案信息共享的前提。珠三角各市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合作的观念。在合作中,坚持平等、互惠、发展的原则,主动提供自身的信息资源,本着既有利于开放又严防泄密的原则,正确处理档案开放与保密的关系,尽量让关系民生的档案信息得以开发利用。

(2)议事制度。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拟定相关议事规程,确定合作方向,主持召开相关会议。或由各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签定合作协议,轮流主办,确立档案部门的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协商合作议题。

(3)合作重点。当前合作的重点是各自建立民生档案的目录中心,实现民生档案目录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逐步实现全文检索。同时,实现民生重要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提供档案异地查询和利用服务,实施同城化管理和同城化待遇。

3、建设运行机制

(1)统一规划。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尚处于探索阶段,档案部门应抓住当前珠三角正在编制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以省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会同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等为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部署,保证共建共享的有序进行。

(2)统一标准。应建立相同的民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和制定一套通用的数据规范。各地信息化建设采用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应用系统等不相同,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技术上的壁垒,无法形成信息互访机制,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在建设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统一规范,避免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现象产生。

(3)统一模式。首先,在各市采取集中的档案管理模式,由各市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民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建立档案信息网站,实现档案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对外服务。其次,在各市间采取分散的档案管理模式,各市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在多方协作的基础上,实现各市间档案信息网站的互联互通,利用网络进行民生档案信息,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张荣斌:《从“民生档案”着手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上海档案》,2006(01)。

篇6

    2010年3月牙日上午,教育部继续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会上专家对相关数字进行分析表示,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有六成当不了“白领”。

    规划纲要继续教育战略专题组副组长马树超介绍,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迫切要求大幅度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劳动者大约是3亿人,而其中技能型劳动者总量为1亿人,占1/3。而在发达国家,技能型劳动者的比例占1/2,中国与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统计数字看,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总体就业岗位不足,白领岗位更是短缺。按照我国目前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个计算,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传统白领岗位仅占1/4左右,即250万个左右。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有630万人,将有38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进入白领岗位,也就是说60%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成为白领。为了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解决农业、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就必须要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此外,从入学人数的量化角度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是必须的。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如果达到40%,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0%左右,至少有50%以上的高中阶段毕业生要直接进入就业岗位。

篇7

2012年3月28日,最新落地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是《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也是指导文化系统“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

倍增计划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目标,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

倍增计划从文化产业主体、产业布局、驱动力、重点领域与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十二五时期,文化部辖内的文化领域的发展做了详细重点突出的规划,并把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11个重点行业成为文化部重点扶持对象。

以娱乐业和动漫业为例,娱乐业提出要打造5-10家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竞争实力的娱乐业品牌,使国产娱乐设备、国产原创娱乐内容占据国内市场60%以上份额。到2015年,动漫业增加值力争超过300亿元,着力打造5-10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动漫品牌。特别是游戏业,到2015年,市场收入规模要达到2000亿元。

这些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政策中,文化企业直接能得到实惠的就是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

在财政投入方面,《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提出要加大财政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会增加财政支出当中文化的占比。据相关统计,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投入共1890亿元,完成财政部预算的110%,其中中央财政收入达到416亿元,比上年增加32%。十二五期间,各大银行也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计划提供逾2000亿融资支持文化产业,截至2011年底,国开行当年对文化产业实现贷款发放381亿元,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1204亿元。

为了鼓励发展新媒体和新的文化业态,税收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动漫、网游等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已经落地开花,包括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进口关税等税种的优惠,将为高质量的动漫产品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动漫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文化产业离支柱有多远

国家给予文化传媒产业如此多的红利政策,其目的正如“十二五”规划所要求的一样,力争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内的文化消费需求加上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需要,使得文化产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目前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过程。高华证券研究表明,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文化消费需求在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之后才有所放缓。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是5540美元,所以当下正是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的阶段。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文化娱乐支出越来越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因素。

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新兴的文化产业可以带动整个文化消费领域的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那么文化产业离支柱性行业还有多远的距离?

篇8

广播电视等媒体行业具有敏感的科技前瞻性,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在当前广播电视媒体事业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科技革命,以数字信息化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创新,以网络作为广播电视资源开发的新型前沿阵地。就目前我国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规划说明指出,要建设三网融合的智能信息化广播电视发展渠道,应用更多新技术、新科技成果使广播电视的发展紧跟科技时代的发展脚步。不得不说,科技的迅速提升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既是一个有利契机,也是巨大的挑战。

一、当前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与发展依据

广播电视是具有综合性和社会性的舆论传导媒介,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广播电视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播媒介,是社会文化交流传递的公众平台;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也是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有力媒介。因此广播电视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具有十分长远的社会意义,但由于广播电视这类综合性文化载体具有复杂性,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管理,所以在制定管理方案与发展规划的过程存在较大的难度。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制度规范化管理主要是以法律监管为基础的,相关的《广播电视管理法》是专门对广播电视领域所产生的活动进行专门的法律界定,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进行法律约束。

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受到以下条件的制约:1、法律手段对广播电视行业的监管,法律内容中明确规定了广播电视行业的职责规范,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对广播电视宣传机构进行资格审查等;2、通过行政和政策手段,引导和支持广播电视行业向着国家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相关部门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划进行监督和落实,对广播电视行业所涉及的领域进行政策性调整,如反垄断信息安全政策,加强对广播电视行业运行的规范;3、广播电视行业具有自律手段,这方面需要广播电视行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充分明确行业职责,建立自我约束条例,以自我行动提升产业的运营形象。

二、科技形势下广播电视发展建议

广播电视的科技应用已经进入数字信息化阶段,广播电视的发展与互联网应用、通讯服务等相关产业形成有效地合作运营模式,使广播电视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三网融合”是在新科技背景下对广播电视现代化产业建设提出的具体标准,国务院在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电信、网络事业发展规划中对广播电视在新科技领域内进行优化改革的既定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说明。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业务的推出,三网融合为广播电视的数字信息化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三网融合要求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寻求新型产业管理理论依据,在新市场环境下加快建立广播电视市场化竞争机制。

首先是明确相关制度的确立。由于三网融合广播电视信息化工程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立法管理方面还没有具体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1997年国务院关于(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一直贯彻执行的法律理论体系,但随着广播电视发展领域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法律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对数字信息化时代下广播电视发展规范进行经验调查。广播电视行业在三网融合的关键背景下,更需要加强自律监管措施。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分布不均,所以具体的法律制定需要根据国情形式和已有的管理经验进行制定,将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进行开拓和延伸,规范广播电视行业在三网融合前提下的规范发展。

篇9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篇10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篇11

一、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内涵

培育壮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的振兴,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佩鲁(1955)从技术创新与示范效应、资本的集中和输出及聚集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在此基础上,布代维尔(1955,1972)又从两个方面丰富了增长极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并尤其强调推动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他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在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城镇中出现。主张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并通过其推进工业的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项目管理论文,缪尔达尔(G.Myrdal)、赫尔希曼(A.0.Hirschman)等经济学家对增长极理论都进行了不断的补充与完善论文怎么写。在繁荣区域发展理论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随着国际发展格局的演变,现有的相关理论在适应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并对之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借鉴等方面,出现了欠缺。基于此背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创新性概念: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

当前形势下,就产业的发展方向而言,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对我国而言,在综合考虑当前世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更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区域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则是依托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

作为本课题提出的创新性概念,“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增长极,它主要指: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并且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够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城镇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它以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聚集水平高、城市之间的协作度强、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实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与社会和谐共进等为基本特征;它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瞩目于城市内生增长潜力的培育。它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载体、是利用外资的平台、是对外贸易的窗口、是加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桥头堡。因此,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以此来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崛起的支点,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2009年,是我国区域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开始,接连有近20个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具体规划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上述这些规划,在地区分布上,遍布了全国的东、中、西、东北等各大区域板块;在产业发展格局上,着眼于产业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着眼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事实上项目管理论文,这一系列规划,无论是基于产业发展,还是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其实施进程以及预期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这一区域发展平台的培育与发展。通过打造新兴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对于集聚区域力量,改变产业同构性严重、重复建设、过度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等恶性循环,摒弃各自为政、盲目发展、“诸侯割据”的区域混战局面,提高产业实力与区域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实体支撑。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新型性”与“战略性”决定了其主导产业需要摒弃过去“三高四低”——高资源消耗度、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低要素回报率、低竞争力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转为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以关键核心产业的发展为载体,以产学研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结合为途径,充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新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布局的科学统筹规划、产业链的延伸、主导产业的增长、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实力的增强,发展壮大一系列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的产业项目,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推进节能降耗,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利用的循环化,以此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进程,进而在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金融、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区域经济的振兴过程中可以得到科学的发展规划,实现合理的空间布局,进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在区域增长极的新型化带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的同时,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论文怎么写。

2,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行政区划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味追求GDP增长而导致的空间开发无序现象严重。区域经济的数字增长以过度占用土地、矿产、水等资源和环境损害为代价,众多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盲目开发现象,致使资源更加匮乏项目管理论文,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目前由于过度开采、粗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正面临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诸多难题,就是有力的证明。同时在区域体内部,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甚至县与县之间都存在着“诸侯割据”,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存在,既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也成为提高城市发展综合承载能力的掣肘。

而培育发展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通过合理规划城镇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以创新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为核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各类别的城镇、产业园区、经济协作区为载体,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繁荣、经济活动联系的日益紧密,产业关联度的日益增强为媒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推进的破除行政区划壁垒,提高城市之间的协作度和对内、对外的开放度,强化科技与创新对城市的承载力。进而有效弥补现有行政区规划的不足,以差异化、互补化、协作化的竞合发展,破解诸如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分工与合作度低、基础设施共享度差、资源等要素自由合理流动不足、环境保护协作度弱,等难题,弱化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导致的投入产出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以区域发展的新型化、战略化以及科学化发展路径模式,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

3,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生命力

无论是佩鲁,还是布代维尔,亦或其他的经济学者,在增长极相关理论中,都瞩目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强调产业的关联效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事业、公共事业,给予的关注度较少。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经济的增长,对于社会事业、环保事业等公共事业则重视不足,从而导致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尴尬局面。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项目管理论文,它既着眼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着眼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着眼于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既着眼于城市实力的提高,也着眼于城乡之间统筹力的提升;既着眼于区域物质文明的建设,也着眼于精神文明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总之,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是一个融合了城市竞争力、产业支撑力、城乡统筹力、环境承载力、文化软实力等多元因素的有机体系。因此,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加快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县域经济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与带动力,扩大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快形成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弘扬当地的文化资源,通过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彰显地域民俗风情,突出城市发展的个性化与特色化,增强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此外,也有利于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完善生态涵养,保障生态安全,通过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治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系统与经济运行系统,三大体系的良性循环,进而增强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力。

总之,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增强区域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加快建设发达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发展的建议

正是基于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快其发展建设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国际与国内日益变幻复杂的形势,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唯GDP是上”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区域发展评价指标系统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的发展历史阶段项目管理论文,受财政预算、产业成长历程、治理成本等因素约束,财政收入、税收等凸显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些指标还会出现增长放缓甚至停滞。而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在一定辖区的者,二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既面临政绩考核压力又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和具有自身独立利益的主体者,还面临着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激烈的竞争博弈关系。积累足够政治资本的愿望,竞争的压力、政治晋升的动力以及实现增长的执行力,这些都强化了任期有限的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辖区发展的各种政策与行为的期限性、时效性和功利性论文怎么写。而这些政策和行为与培育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政策和行为并非总是呈一致性,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还会呈现相逆性,从而不利于城市战略性增长极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例如: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需要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与研发进程,推动城市发展向创新驱动型、科技驱动型转变。而这是件耗时、耗财、耗力、风险大、见效慢的长期工程。一届政府任期最多只有五年,地方政府官员作为“理性人”,不会去从事“自己耕耘,他人收获”的行为。这是直接导致目前我国诸多城市创新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再如,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就需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等特征的主导产业。这种情形下,一方面,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见效缓慢;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产业发展格局进行有进有退、有保有控的调整。在“退与控”的过程中就会有财政的损失、就业的下降。在“指标决定政绩”、“提拔干部看数字”的习惯思维影响下,地方政府缺乏主动“退”、甘心“控”的积极性,也缺乏积极“进”、尽心“保”的主动性。因此,在过多突出城市经济运行的规模,而忽略城市运行的内涵与质量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构建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区域发展评价指标系统,迫在眉睫。

鉴于此,就需要改革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过程中对地方年度国内增加值和增长幅度、财政收入和增长幅度、吸引内外资额和增长幅度、外贸出口完成额和增长幅度等一系列刚性指标的过度重视,建立并完善科学、客观、合理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例如,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既要看GDP和增速等经济指标,也要看城镇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产业附加值、投入产出回报率、资源利用效率、科技创新成果、品牌数量、集群效益、市场秩序、环境保护力度、企业污染度、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等反映国计民生、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的指标。并且还要“善于用全面、历史、客观的眼光评价政府的工作成果。不仅要肯定政府的“显绩”,也要考察政府的“潜绩”。评估政府工作得失,不仅要观察当前的效益,也要分析长远的影响……淡化预期性指标,强化约束性指标,为地方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树立正确航标。”[②]从而为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营造宽松、宽容、宽广的发展环境。

2,调整产业结构项目管理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产业基础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要以内生型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日渐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重要内容。过去那种粗放的、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投入—产出比率、低产业附加值的外延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三次产业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对当前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日益凸显。例如:过高的第二产业比重,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与原材料,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生态压力,使得城市环境不堪重负;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就业量的增加,也制约着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产能的过剩与消费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旧有经济发展方式和落后产业结构的冲击。因此,旧有的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已经不适合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需要论文怎么写。这就使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内涵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调整,积极培育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投入的创新驱动型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

鉴于此,就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的各种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变比较优势为后发优势,变专项优势为综合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以创新引领产业链升级,强化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高端附加值环节,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此来推动园区经济、集群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运行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进程。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还要扩大居民消费,突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缩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地区发展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总之,要以科学化、信息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集约化、内生化、社会化为指导,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夯实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基础。

3,破除行政壁垒,创新城市之间的合作体制与机制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其发展历程离不开其他城市的协调与合作。然而,在我国项目管理论文,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京津冀都市圈,亦或其他区域板块内,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导致的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都非常突出。各个行政体都保持着自身经济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从而既导致了区域合作机制的缺乏和产业分工的不明晰,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流通不畅和能源的浪费,从而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有些省区之间原本具有优越的分工互补基础,但是由于行政界线的分割,使产业聚集与扩散受阻。过度的竞争,低度的合作,不仅造成要素配置效率的低下,也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两败俱伤”。

鉴于此,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就要破除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细化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各城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协调与整合,逐步建立并完善一体化的商品要素市场。而这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创新地方政府的资源分配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等相关的利益统筹分配体系,解决好合作中增长的GDP分享、财政分配、投资分担等重大问题。以开放的区域运行环境,一体化的产业运行体系,日益密切的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来搭建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篇12

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山东出台了山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分析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战略性。这些产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极强的拉动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新兴性。这些产业的产品、服务或者组织形式以科技创新为灵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实现高速增长、可持续发展。

3.辐射性。这些产业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兴起。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

(一)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山东紧随国家的产业发展指导,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山东工业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在不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支点、持续发展的的新生力量。

早在2010年初,山东省便在《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包括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后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尽快扩大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海洋开发的“四新一海”战略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景

为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1年山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规划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2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造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必然之路。山东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尤其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制定产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被国家确定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发改委已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工信部也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体系的总体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如重大节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宽带、航空、海洋装备、卫星等,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山东应抓住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难得机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先试,力争上游。山东省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医药和生物、海洋开发、高端装备制造”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33 个重点发展领域。

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特种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功能陶瓷等领域;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网络设备与产品、集成电路、高端计算机、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领域;

3.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及装备、环保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等领域;

4.新医药和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领域;

5.海洋开发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开发重大基础设施、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工程技术及装备、高端船舶制造、海底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加工装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航空装备、石油装备等领域。

山东应抢抓机遇,结合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引领和促进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困境

1.制定财税扶持政策

篇13

中图分类号:TH761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测绘是创建统一的测绘基准以及测绘系统,开展基础航空摄影,获得地理信息方面的遥感资料,测定并更新基本比例尺地图、数字化成品以及影像图,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普查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而数字城市实际上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描述,主要是运用遥感、多媒体、遥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城市功能机制、基础设施实行自动收集,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以及进行辅助决策服务的系统,城市规划与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虚拟城市环境,开展决策管理,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面信息。基础测绘作为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其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支持与保障。

1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1.1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规划

基础测绘是进行城乡规划的前提之一,为城乡规划提供相关的保障。城市在进行整体规划时,需要掌握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主要是因为城市规划决策需使用空间信息来定位,并且城市规划成果是体现在地形图上,但地形图仅为基础地理信息的单一元素。为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方面的数据,测绘部门需要将当前的基础地理信息当成基础,开展专题性质的数据分析,为进行专项规划研究和确立最终的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服务。

1.2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防灾应急系统

切实利用好地理空间数据,创建城市防灾信息服务系统,创建空间信息和水灾、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信息有效继承,并创建城市公共防灾体系。当城市出现灾害时,测绘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快速创建灾害信息集成立体系统,创建救灾专用地图,全方位满足抢险救灾、评估灾情、监测灾害等的需要,为灾区重建做出贡献。

2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运用策略

2.1 明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实时更新地理信息

数字城市是确保城市未来发展的系统性应用工程,负责基础测绘的部门需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投入到政府创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转变为核心力量,制定出发展规划并不断努力创造出新的成果。此外,还需要创建并及时完善基础地理信息。要切实利用好空间测量、市政测量、遥感信息以及竣工测量等方式,对数字城市的相关数据以及基础设施进行更新,继续完善对测量标志的维护,并建立完善的有偿使用制度。

2.2 推进“3S”技术及其一体化的运用力度

“3S”是创建在数字城市的重要的支撑技术,数字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运用好“3S技术”优点,进而形成并提供需要的信息处理、对地观测以及模拟分析能力。所以,基础测绘管理部门需要强化对“3S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力度,采用GIS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加以管理,完成基础地理信息创建和动态化的更新任务,经由GPS来构建城市管控网、利用RS快速收集数据,更新城市地理信息,更好为数字城市服务。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基础测绘人员提供的资料、测绘图件下开展的。如果测绘和规划实现脱节的话,既不能发挥好基础测绘人员对城市规划设计本身起到的参与性作用,还很难让规划设计人员明确客观信息,所以,对提升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益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最近几年来,获得和处理遥感数字图像技术不断进步,多光谱航空、数字化以及航天遥感在质量、费用以及信息量方面优势将更为显著。所以,需要将遥感信息当成是诚实规划基础地理信息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用影像图件当作是规划成果背景影响,并积极吸纳遥感应用机构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通过强化对GIS空间信息查询、研究以及运用,能进一步增加规划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2.3 强化基础测绘部门建设

2.3.1 做好基础测绘实施工作

强化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深加工力度,提升基础地理信息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保障作用,开发基础测绘应用以及服务的新范围,强化技术标准、人员素养、新技术印记等的支持力度,来适应未来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为构建数字城市形成地理信息产业提供帮助。此外,为了做好基础测绘工作,还需要定期对测绘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2.3.2 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城市以及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数据源自空间地理信息。所以,城市基础测绘部门作为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基础测绘部门应该把握好质量关,创建基础空间数据管控机制,构建数字化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承担城市空间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任务,真正做好城市空间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总之,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需要基础测绘加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发展进程,加大对基础测绘的开发力度,使其实现全方位数字测绘,强化测绘人员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并将当前的信息化资源与成果实现共享,明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推进“3S”技术及其一体化的运用力度,强化基础测绘部门建设,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打破当前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困境,实现共建与共享,实现发展新跨越,更好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