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篇1

Abstract: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aws like the 38 Provisions on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promulgated and enacted by Greece in 2002, together with the brilliant Greek cultur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and comparison of the Acropolis of Athens protection, the new Acropolis and the national archeology museum and through reference analysi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respecting cultural context, enforcing laws strictly, mak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educational demonstr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Greek heritage protection;law and practice;respect;preciseness;demonstration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0-39(5)

作者简介:方竟成中国城科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金华市文物局局长

希腊的神话、建筑物、雕像、山门、帕提农和船坞,构成了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历史和文化的灿烂。希腊现有国家记录在册的遗址及建筑40万处,世界文化遗产16处。恩格斯曾有名言:“希腊建筑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对希腊现存文物古迹的考察,关联到希腊现行文物古迹保护、政策、法律以及市民认同性的理解与思考,可以从希腊灿烂的文化深处,感触到他们对文化遗产尊重、严谨、展示和活态方面的一些理性和规律,从中得到启示。

一、尊重与慎重

1933年8月,在希腊雅典会议上制定的《雅典》,是近现代第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规划理念。同时,也是第一次单列“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章节,明确“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代表某一时期的建筑物,可引起普遍兴趣,可以教育人民”。

1934―1935年,雅典政府曾邀请德国著名土木工程师编制了都市计划,规范城市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四大功能,建立理性与秩序,不幸被战争中断和破坏。二战之后,尤其是1970年之后,希腊政府依据国际三大一个公约和本国的文物保护法律,不遗余力地保护历史城市、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取得了显著成效。

距今2800多年历史,建于海拔156.2米高的石灰岩绝壁之上的雅典卫城,以其最高点的世界文化遗产帕提农神庙而著称于世。至今雅典卫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仍然保持了它至高无上的建筑地位,仍然需要对它仰望。这得益于雅典在城市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建筑高度控制,当然初衷是更多地考虑其防震功能,但是,客观上起到了十分突出卫城文化遗产的最好效果。其次,卫城四周街巷基本保持了原有拥向卫城梯度渐高的地势,从而达到了簇拥卫城的地理形态。第三,卫城四周建筑在风格、色彩、体量上,均保持了雅典本地特色。贴近卫城的街道采用步行方式,禁止一般车辆通行,供游客游览使用的仅有一种无轨电动小火车,充满了童趣。这一切是希腊人尊重文化遗产最重要的范例。

1970年之后,希腊官方组织了由多位专家组成的古迹保护审核会,凡属古迹保护、古物鉴定的重大项目与事项,均需要由该审核会审议并通过。

2009年6月20日,正式开馆的新卫城博物馆,选址在卫城山丘南侧,距世界文化遗产帕提农神庙(Parthenon)的直线距离仅280米。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创新的选址,不仅要与1874年建成的旧卫城博物馆协调,而且要面对现有的考古遗迹以及随时可能会发现的遗迹,又不可忽视雅典的现代性、可能蜂拥而至的游客和博物馆的特色。

希腊人对此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建与不建,建在何处,风格规模,规划设计等,从1976年开始,先后历经了30年。1989年,曾有意大利、罗马的两位建筑师通过竞赛获设计权,但动工开挖后发现敏感的古迹可能损伤,为此,在1999年宣告终止计划。2001年,纽约建筑师Bernard Tschomi与希腊当地建筑师合作,以最底层“悬挂”在遗迹之上,并以强化玻璃“隔与不隔”,人们从上经过,可见脚下的古卫城遗存为创造性思路赢得了设计权。希腊政府于2003年定案。后来由于涉及25幢民居拆迁,户主状告到法院。法院最终判决后,2006年才正式动工。总投资13亿欧元,总面积是老馆10倍之多,约达2.5万平方米,展厅1.4万平方米,展出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希腊出土的文物,尤其是卫城出土的大理石雕像精华4000余件。新卫城博物馆成为和谐雅典与世界、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展示的亮点。

二、严格与严谨

希腊历代重视文物保护立法。1821年独立之后,国王曾邀请德国人前来成立古迹保护机构,编制古迹保护法律。1899年,希腊制定文物古迹所有权法律,确认希腊所管辖的土地、水下,挖掘所发现的古物,百分之百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1975年,立法通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在重要古迹附近的建筑物,虽然名义上是私人的,但实质上属于社会,可用不能卖。严禁私下买卖,只能卖给国家。翻修方案须经文化遗产管理机构批准。

2002年,希腊颁布《文物法律38条》,这是一个全面规范希腊公民和相关部门文物保护行为的法律,希腊现行的文物保护管理,均以此法律为准绳。其中以1838年为鲜明界线,之前的所有古迹、雕塑、陶器、青铜器以及手稿、图片、古籍、技艺等均属于国家财产。属于祖传的,名义上可以属于私人,但需向文化遗产部门申报登记,属于新出土、出水的,必须立即报告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隐匿不报,甚至私下买卖要受到严厉制裁,与盗窃博物馆文物同罪,可判10年刑期。若将1838年之前文物私自出关,将与私运同罪。1838年之后的文物及资料,除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相关之外,如作家、画家、音乐家的手稿等,法律则允许私人拥有和收藏,并允许在经文化遗产管理核准的古董店流通。

希腊社会和公民法律意识很强,严肃主动执法氛围良好。雅典、哈尼亚等城市古玩古董商店,并不像国内形成古玩城及古玩一条街,而是不规则散落在精品商业街之中,不起眼不张扬,所出售的古玩古董,可以说均在1838年之后,偶尔发现的少数中国瓷器、景泰蓝及漆器,均为同治之后制作。2005年,曾有一名加拿大学生在卫城游览拍照时拣起了一块遗址石头,被警察现场拘留,经多方斡旋才最终获释。这是轰动世界的希腊严格保护文物的事例。

希腊《文物法律38条》对文物修复也作了严格规定,提出了防止修复性破坏的深刻理念。一是对古迹和雕塑要保护,不能再受损害。二是如何找到最早的资料。三是要最精确恢复到原状,不能由工作人员的修复把原来的东西破坏掉。如果修补者将文物修补歪曲了原状,修补者负有刑事责任并负责赔偿。

为此,希腊古物工作者对古物的修复极为严谨审慎,所见的卫城帕提农神殿和科诺索斯王宫修复工程,已进行多年。从论证到设计,从用材到施工,丝毫没有赶时间的感觉,基本也不封闭施工,游人照样可以在附近游览。国家考古博物馆对修复文物设专门处室,曾对1.4万件古物进行整理修复,每件古物修复前都要先画设计图。希腊文物修复另一深刻印象是修复与被修复主体之间,可识别性十分鲜明,不进行任何的人为做旧。所见麦锡尼古城内疑为杀死出征十年国王丈夫阿加门斯的妖后克吕泰・涅斯特拉之墓的墓壁修复,采用不加修饰的砖石与水泥,与原石产生了强烈对比,体现一种完全的真实。对德尔斐阿波罗神殿的公元前490年巨大雕像修复,修与不修取舍极为严谨,主要是对基础部分进行镶补,以确保多立克柱耸立起来,而对多立克柱身和柱头的历史沧桑,保持了一种残缺美。对基础部分大理石台阶,尽量使用原件,不得不修补部分做工极为精细,用材十分考究,但新老大理石色泽分辨一目了然。

三、优先与执著

希腊文化遗产保护实行一扩三优的政策。

一扩:将文化遗产概念扩大到包括所有存于希腊的物品,包括不可移动的古迹和遗址、可移动文物、非物质遗产(口头传统、神话、音乐、舞蹈、技巧和实践);保护的概念扩大到包括物质保存和保护、鉴定、研究、存档,以及文化遗产的社会学、美学研究和教育方面。总之用更加综合的视角来看待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从传统的古迹和考古遗址,延伸至较近代的建筑遗产。

三优先的政策,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希腊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古籍、考古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职能优先,具有干预的特权。外交部、建筑部、发展部、内政部、宗教事务部、都市设计部、教育部、新闻和大众媒体部等各司其职,共同配合。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实行垂直设置,最高设在文化部,每个城市直至县、镇,都有相关单设机构或科室,还有国家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派出的专员。

对待在建设工程中发现古迹的处置,必须先听取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意见。2001年,雅典修建穿越市中心的地铁,在宪法广场到莫西纳特斯基站几公里地段,发现古迹,经专家论证确认其重要性。之后改变机械施工为人工挖掘,结果投资剧增,工程因此推迟几年,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前才竣工通行。

希腊的港湾和古镇,如雅典爱琴海从市区至海神庙的连绵几十公里的沙滩,比雷埃夫斯基港湾,罗得岛古城港口,德尔裴古镇,古奥林匹克小镇、悬城麦泰奥拉包括建于14世纪、海拔613米悬崖绝壁之上的大麦泰奥拉修道院等6座修道院,均保持着大自然大文化大遗产的大原状和大风貌,珍稀之至。这与希腊长期以来实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职能优先是分不开的。

2.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一向在财政预算中处于优先。着力保护、保存希腊历史上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和所有在希腊境内曾经或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团体和传统。文化遗产一向能获得很高的拨款,并一直在寻找新的保护思路。财政部每年预算安排一大笔专款,用于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支付古迹保护和重大项目涉及的民居拆迁赔偿。

新卫城博物馆、国家考古博物馆、贝纳基博物馆、马其顿当代艺术中心等公共博物馆和艺术馆,保护古物及运行经费,除中央政府拨款保证之外,一些非营利基金会作为补充。

3.大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尤其重视欧盟其他成员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文化交流。其中,希腊文化月和在国际著名博物馆举办的考古展览优先。

希腊政府多年来致力于追讨流失在外的古希腊文物,也予世人深刻警示。新卫城博物馆最顶层是四面玻璃的透明天井式的展厅。匠心在于将此层旋转23度角与帕提农神庙平行,在展出的神庙中楣、间壁、雕塑、战马大理石雕刻之中,刻意留出了一幅幅空缺。1801年,英国埃尔金勋爵曾野蛮砍下一些帕提农神庙众神雕塑,盗运至伦敦,现收藏于大英帝国博物馆。博物馆的专家神态严肃,告示这是那些雕塑应有的位置。已故希腊文化部长梅利那・迈尔库里,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公开要求英国归还。现任总理曾于2008年3月29日再次催促英国归还。希腊政府和民间正在继续执著追讨。

四、教育与展示

对遗产的尊重、连续和传承,是希腊作为西方文明起源之地的最重要方面和特征。希腊人从小看着帕提农神殿长大,学历史、教历史、续历史的意识很强。《雅典》明确提出文物古迹具有教育功能。社会各个层面重视文物古迹的宣传教育,将希腊文化遗产编入教科书,使青少年从小认识和理解希腊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认识和理解传承文明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在城镇中心广场、国际机场、地铁站、名人纪念馆、大街转弯处、大学入口处,到处可见神态恬静、生动的名人大理石雕像或建设中出土的文物,给人以历史、文化和个性,一种活生生的熏陶和教育。仅雅典就有3个地铁站将建设中出土的陶器等文物,嵌入进口处大理石墙,作为永久展示。笔者下榻于卫城南面的一家宾馆,地下一层自助餐厅周边发现卫城下城二处遗存,即予原状保护,加以玻璃屏墙展示,并设立希文说明牌,成为宾馆一景和特色。

希腊《文物法律38条》明确规定,古物属于所有市民共有。新发现的古迹、古物,要事事通过电视、报纸报道、宣传,相关部门不得隐瞒信息。从中可见希腊政府和社会,对文物宣传的力度。

希腊拥有众多博物馆,一般与古迹相辅相成,成为古迹展示的一个重要部分。所见新卫城、国家考古、迈锡尼、奥林匹亚、拜占庭、雅典、伊拉克里翁、圣托里尼红酒等博物馆均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

1.不张扬、不表面。最高的新卫城博物馆也只有三层,努力将其融入古迹氛围,而不是喧宾夺主。博物馆几乎找不到馆名,入口处也十分朴素。

2.形式从属内容。希腊各博物馆给人的最深印象是文物多、分量重,有来不及看的感觉。一进入新卫城博物馆是上坡状的前厅,两边高大的展柜尽是各式各样出土的陶器。在展陈形式上,基本还是传统的展柜、灯光加说明,但紧紧围绕着“怎样摆出来效果最有利表达古物历史”的主题。

3.人性化服务,力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奥林匹亚博物馆入口处是一个覆盖绿色藤蔓木架结构通道,售票处一侧是一个精致大方的各种纪念品商店和一个富有特色的餐厅。新卫城博物馆在一层、二层均有一个约一百平方米的各类图书、大小纪念品商店。圣托里尼红酒博物馆,是1660―1950年作为酿造红酒的一处工业遗产,在厂房东面改成的一个个动漫式的多个场景中,工人、老板、掌柜,葡萄榨机、电灯、桌椅、酿制等栩栩如生,配有希、英、中文解说。其出口处是一个现代气息很浓的商场,安排了几排酒吧桌椅,免费提供三种经典红酒品尝。最后一种是售价21欧元的甜红酒,其味醇正甘洌,特别受欢迎,游客品尝后购买的很多。国家考古博物馆则专门设有教育培训处,负责导游讲解、图书资料、摄影服务、盲人帮扶、咖啡休闲厅管理,每年平均接待观众50万,同时组织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个性化展示讲解活动。

五、活态与自觉

希腊对文化遗产严格保护,倡导一种民族和市民的自觉,不仅仅是对物质层面的旧城、街区、建筑和文物的守护,而且是对原生态的传承和复原,对原生活方式的传承和继续。这样使希腊多元多样的文化在现代化节奏中得以保存。

篇2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旅游的“门票经济”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向“全域旅游”逐步过渡。本文基于全域旅游视域的角度,分析播州土司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海龙屯遗址的开发与保护途径。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遗产旅游

遗产旅游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尤以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早期Yale从供给角度出发,认为遗产旅游是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Yaniv Poria等人从旅游者需求角度认为遗产旅游是“旅游的一种,这种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基于对目的地的个人遗产归属权的感知。历史旅游则是指这样一种旅游,其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因为目的地的历史属性二产生的。” 理查德兹(Richards,1996)认为:遗产旅游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过程,或者一种产品。Fyall和Garrod(1998)把遗产旅游定义为一种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的经济行。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比较缺少,研究时间晚于国外,早在1999年,王大悟在有关生态旅游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遗产旅游”的概念,他认为,“遗产旅游囊括了人文及自然两个方面的遗产资源,生态旅游处于遗产旅游之下的半个级别,强调自然资源的属性”(王大悟,1999)。吴必虎(2002)通过对中国遗产地分布为当地主要的旅游产品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一种政策性的博弈结果。

(二)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社会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简介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公里的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

(二)区域资源概况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分类标准,海龙屯遗址区域资源分析情况如下:

三、海龙屯遗址遗产旅游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服务体系层次低

海龙屯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在申遗过程及申遗成功之后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打造出了旅游业的初步雏形,但是景区对于基础设施、环境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完善,诸如厕所数量及分布不合理、上下山道路合为一体等。

(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高

海龙屯开发时间比较短暂,距市区较远,景区内缺乏高层次的旅游从业人员,员工相互之g素质及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大,工作氛围有待提高,海龙屯旅游的发展战略中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降低员工流动率问题不容忽视。

(三)景区影响力低,公众参与度不足

遵义对遗产旅游的定位不清晰,对遗产旅游的宣传宣传力度不够,不利于海龙屯的旅游推广。此外,海龙屯的旅游发展尚未发挥出对当地城市形象塑造与文化建设应有的积极作用,遗产旅游的社区参与度不高,相比本地及国内游客,外国游客对海龙屯所蕴含的文化产生了较强烈兴趣。

(四)开发模式单一,经济与社会效益低

目前,海龙屯开发的遗产旅游项目,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产品特色不足等。景区内主要以实物、图片等静态展览为主,互动性不强,忽视了对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尤其是杨氏统播期间土司制度、平播之役等的开发、整理与展演。

四、遵义海龙屯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对策

(一)明确战略价值,塑造遗产旅游新形象

从全域旅游发展的高度,制定发展遗产旅游的各项政策和保障机制。提升遗产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通过多媒体以及各种文化交流等形式,加大对海龙屯遗产旅游的宣传力度,将遗产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在一起,最终打造出多种独具特色的综合性的旅游精品线路,重点突出遵义市城市文化特色,塑造旅游新形象。

(二)丰富旅游开发产品,构建新型遗产旅游开发体系

丰富旅游产品开发类型,使旅游产品多样化、具体化,重新全面界定所有可用的遗产旅游资源。同时设计创新的旅游产品,将遗产旅游更好地融入到地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等自然与人文社会环境中,保证旅游产品的鲜活生命力。

(三)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综合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完善薪资保障体系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技能参差不齐,员工流动率高成为了制约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对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合理的薪资结构是防止人才流失的有效途径,因而旅游营运商需要建立学科合理的薪资体系,适时增加员工福利,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四)遗产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鼓励居民积极参与

全域旅游注重游客旅游质量,增强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主人翁意识,缩短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游客能以“居民”的身份和心态更好地融入到当地人文环境,获得身心上的满足体验。同时,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同旅游业的适应性,改善城市旅游环境,积极打造舒适、宜人、宜游的休闲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五、结论与展望

目前,遗产旅游的定义仍存在分歧,类别尚未形成划分标准;研究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范式;理论方面,形成规范的理论研究体系尚待时日;尤其是遗产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贵州省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较为单一,很少有学者将全域旅游与遗产旅游两者相结合进行相关实践性的研究。

今后对于遗产旅游的研究方向应该注重以理论研究与联系实践相结合,在全域旅游的趋势下,根据不同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遗产地,不断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真实性。此外,在以后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方面,应该总结先前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理论共性规律,即经验总结法;坚持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即演绎与归纳研究方法相结合;坚持发展和动态的观点,不断对遗产旅游的研究理论和方升华与创新,从而更好地适用于实践,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 2016年上半年我国旅游统计数据报告及下半年旅游经济形式分析,国家统计局.

[2] 张朝枝,李文静.2016.遗产旅游研究:从遗产地的旅游到遗产旅游[J].旅游科学,30(1):37-47.

篇3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民族历史文化,都是具有各民族特点的文化。不仅仅包括物质文化,更蕴含这本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历史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剥削阶级的与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文化体现了有社会主义重要的内容,同时,更体现了一种民族形式的新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属于社会人文资源,是旅游资源构成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表现在物质方面:如带有文化气息的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寺庙观庵以及民族文化设施等;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本地区精神、本地区的气氛、地区风格的民族历史、民族宗教、民族艺术、节日庆典、民俗风情等本民族的精神文化。

二、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是我国迅速崛起地新兴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伴随着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逐步形成了一个各要素相互交叉发展的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具有三个经济增长点:直接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协调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城镇化建设发展。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把这一地区的价值提升提高知名度;促使品牌效应、提高影响力;增强生态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旅游a业开发既包括潜在或现实旅游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和发展、旅游资源所在地经济和民生的综合发展,从而促使本地区经济又快又稳的持续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主体,是民族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族历史文化与旅游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历史文化和旅游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历史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具有顶梁柱的作用,在旅游发展活动进一步扩展当中充当内核。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文化旅游发展很好的地方来解读:如西安,作为十六朝古都,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当地利用西安独有的历史文化来发展旅游,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游客,并很好的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传承当地历史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GDP的发展,并形成了产业链。因此,旅游是传承历史文化思想价值的最佳载体,旅游用其强大的文化传播作用将中国有价值的思想传播弘扬开来,让其独有的历史文化思想在全世界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四、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一)丰富我国的旅游资源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上都没有简单地把自然文化与和历史文化分开看待,人文资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资源也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众多的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景观,都可以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我国古代的文人志士,他们有的是游玩、领略我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是把自身的怀才不遇寄情于山水之间,有的是为自身独立人格的发展,都在游览我国的自然山水景观时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诗词歌赋,不仅对我国的文学著作有重要的影响,更赋予了自然山水更多的人文色彩,仿佛给予了山水灵魂。这些散发着中国传统思想的人文景观无不成为中国自然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与旅游活动互动发展

首先,在初期的旅游发展中,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起着基础保障作用,它们往往在旅游吸引物中起着核心作用,是当地旅游业在竞争中是否能够得以发展、继续成长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在旅游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是否能够促使当地其他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得以发现和保护,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的重要屏障。

(三)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经济借文化发展,文化借经济传播”,往往是许多地方发展旅游的最初想法,这也恰恰说明旅游发展能够促使经济增长,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其它地区的差距,提高居民收入。

第一,区域性民族文化旅游活动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择业、就业机会。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更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发展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人力手工操作,需要依靠人力资源,因此需要大量劳动力。第二,可以增加地方性税收和提高当地经济收入。旅游消费穿插在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外来的“经济注入”促进了经济增长。

(四)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历史文化资源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是旅游的核心。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抱有对中国古文化的好奇前往目的地旅游。游客到了当地自然会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选择吃住、出行、旅游、娱乐、购物等活动,所以必然会助力当地的经济效益。

篇4

一、历史文化遗产的界定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所受到污染与损害已经触目惊心。人类的生存环境,除了直接面临着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的威胁外,还存在着与此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与此相对应的以商业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旅游资源开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文化遗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以致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根据公约规定缔约国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由缔约国申报,经世界遗产中心组织权威专家考察、评估,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初步审议,最后经公约缔约国大会投票通过并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称为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种类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属于以下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是古代的东西,是经历了百千万年而至今仍在的东西,是没有备份,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历史文化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

我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于次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1999年lO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至2008年7月,我国已有37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1项,成为了全世界共有的财产。在我国还有许许多多正在申报和未提级申报的历史文化遗产,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典型的历史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点,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宝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样需要我们进行保护。

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悠久历史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云南丽江古城经历了7级地震还基本无损,后被评为世界遗产。这个地方得到了保护,全世界人民逐渐都会知道。反之,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或民族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历史遗存丰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人类发展历史,喻古明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意义。在历史科学研究进程中人们发现,历史古城、古建筑、构筑物等有很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我国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 18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桥高7.23米,1400年的历史,赵州桥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所以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跨径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此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奇迹,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诚然,也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人们还不清楚其科学原理,需要我们去探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发展旅游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是这些人类前进中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之加强保护,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依托于旅游资源,除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外,更离不开人文旅游资源。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迷人,它吸引着无数的中国人,更让外国人向往,这些都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游憩、观光、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相关历史知识的重要场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马俑及众多明清皇家陵寝等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小小的周庄,年旅游收入达2亿元。可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的客体就会存在。

(2)用经济价值去直观地表现人类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所带来的收益不断提高,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增长。我国人文历史文化旅游的潜力很大。保护好这部分旅游资源,能更快地发展旅游经济。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能提升旅游资产的价值,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历史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游资产价值。历史文化遗产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供世人观赏、研究与利用,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得好的地方,旅游业就发展得好,旅游资产价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周庄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好,其旅游资产价值提升的快,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带动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发展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激励力,中国拥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O项,居世界领先地位。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国家文化形象,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文化是进步的动力,是历史的积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留存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全球《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功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被重视。在多年的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很多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上世纪几次大规模建设,使许多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遭到摧残和破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加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观念上的轻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也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不利,存在很多问题。

三、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难达共识。虽然社会总体上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认识不断提升,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存在差异,导致认识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如在城市建设中对一些古迹遗址的去留问题上,在一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化景观要不要新建的问题上意见相左。这种状况导致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因为缺乏共识而难以处理。

2.历史文化遗产家底不清。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碰到历史文化遗产时,讲不清道不明,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本没有调查、登记,更谈不上公布文保单位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

3.“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地区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只顾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被毁程度令人堪忧。尤其在一些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许多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建筑遭到破坏。襄樊宋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城市要发展,旧城要更新,势必要拆迁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历史使用价值的老建筑。时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样协调好市民居住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我们不能为了开发商的需要,为了出卖土地,筹集资金,把一些古建筑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毁掉。

有的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片面追求旅游经济效益,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严重破坏。一是为了迎合旅游热,不惜以拆毁传统历史街区为代价,而后又制造出了乃至异地开发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不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多管齐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为什么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许多地区领导,甚至最基层的领导一句话就能化为乌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管理,而是权大于法。

5.保护资金的匮乏,专业人才、技术的匮缺,直接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由于没有专项的保护资金,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处于自然消亡状态。尤其是贫困地区,文物专业干部仅一、二个人,连日常开支都很难保证。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保护人才队伍,同时缺少过硬的保护技术,何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呢?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积极宣传,更新观念,加强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各级政府和每个市民的神圣职责。政府要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同时要广泛发动群众,让每个公民都能自觉珍惜爱护文物,并且要加强舆论监督,有了群众支持和舆论支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有了强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2.提高全民素质与法律保护并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城旅游刚刚兴起时,各个长城景区普遍遭遇了一次“毁容”高峰。从八达岭瓮城西门登上长城,分别沿南北两侧依山而上的长城边走边观察,看到这段3000多米的长城上,凡游人伸手能及之处,几乎都被刻上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鲜文,以及难以辨认的字词,刻得密密麻麻。这些字不仅破坏了长城的历史面貌,有的字深达半厘米,已伤及墙体。长城乃中华民族的象征,此举严重破坏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国长城学会与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起的去除长城墙体字迹方案征集活动,消息公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长城保护献计献策。近十多年来,随着游客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强,刻字破坏行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遗产不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规来保护,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来保护。对于严重损毁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应规定为犯罪,应给予刑事处理。

3.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保护是前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离不开的客体。一旦被破坏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谈不上长远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绝不能对开发急功近利。在保护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国家相应的保护法规之外,还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与自身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办法。多借鉴浙江兰溪的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还可以对实物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限人限时地开放参观,西藏布达拉宫就是这样的。甚至可以不对外开放,只对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开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这些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会日益增加。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所拥有的宝贵资源,要意识到这些资源是潜在的、不断升值的资本,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即使当下受条件所限无法立即进行开发,也要积极予以保护,可利用其他产业先行发展,待时机适当的时候,再将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予以转换。

4.摸清家底,搞好保护规划。去中原地区旅游,当地人会自豪的对你说:“你拿把锹,随意挖几下,就有可能发现宝贝”。虽然是笑谈,但还能反映出因文化积淀深厚,本地人引以为豪的心态。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提示我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心中有数,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于规划和保护。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应积极修整并恢复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环境。但要处理好个性文化与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关系。现在有些历史文化名城,商业氛围越来越浓,而文化氛围却日益淡化。丽江古城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保护得不错,但古城内一个商店接一个商店,文化氛围不浓,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这是令人遗憾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护城市的全部,它的保护范围、内容与要求要通过城市规划来细致确定。关键在于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关系,新旧建筑之间在风格、色调上相协调,使整体格局达到和谐,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严格控制文化遗产保护区、历史街区内的空间过量的不适当的经济开发、旅游开发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点建设。

篇5

我国的文化遗产管理工作“合理保护、有效利用、永续传承”的管理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文化遗产在同代之间沟通、代际之间互动,区际之间联动。

(一)同代人沟通:强调社区参与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我国的文化遗产开发往往是政府主导,商业开发,如果在此中没有事先协调好与社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很容易出现社区与开发商等多方面的利益冲突。让社区公众参与旅游规划和管理中,能提供比较成熟的经验。在有些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中社区群众是直接的文化传承者,他们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其开发管理中。这是实现同代人之间在文化遗产利益方面平衡的关键。加强对社区群众的文化遗产教育应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首要任务。在知识层面上传播文化遗产知识:什么是文化遗产?她具有什么内涵和功能?在行为方面:我们怎样合理的传承文化遗产?怎样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发挥公民对市场和政府行为的监督作用,防止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延续它的生命力。

(二)代际间沟通: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未来文化遗产

创新是人类执着的追求,当代旅游者有当代的追求和渴望,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是专业挖掘,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和文化记忆应有不同的风格,各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做到在时间和时代上的对接。文化遗产应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既要继承先人留下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融入当代人的智慧,以至为未来创造文化遗产,正如魏小安在《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中指出“遗产不仅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还应该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上海新天地它以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旧的建筑,在旧围墙后建新建筑,让人看到,历史是怎样前进的。

(三)区际间联动:延伸拓展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线和面

随着泛旅游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独体景点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开发上不仅要扩展产业链,还需要在空间上寻求广度和深度,加强区际的联合。整合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增加文化遗产的游览价值。比如丝绸之路之旅,孔子文化修学游等链条式的跨区域文化遗产旅游。另一种区域联动是加强与自然资源赋存的联合开发。营造良好的外部自然生态环境,加强与周边自然景区的合作能达到文化遗产地“天地人”和谐发展的愿景。此外,空间上的联动也可以是文化遗产旅游与其他业态的联系,以文化遗产为依托,以旅游为媒介,加强旅游与商务、商业和娱乐的融合,建设旅游街区或旅游社区等,从而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是进行旅游开发的根本着陆点

文化是文化遗产资源的核心,是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吸引物的第一名片,挖掘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也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一)注重遗产文化的真实性

文化是应该被任何一个时代所尊重的。在旅游开发时保证其承载的文化内涵真实性,才能真正具有吸引力。无论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维修改建,还是重建仿建,以及非物质遗产仪式的再现,开发者都应尽就在规格、内容、程序上与原来保持一致。比如北京大观园,严格按照《红楼梦》书中记载建筑布局及景观设计仿建,满足了游客对红楼情结的真实情感寄托。然而真实性并不是现实性,不是一定强制要求忠实于过去。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本身具有舞台化效果,因此,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并不一定严格遵循传统开发手段、技术,在不损害文化本质的前提下,融入时代元素,也可以使文化遗产产品开发得更被当代旅游者接受。

(二)突出主题文化,有层次分步骤的开发

文化遗产产品对不同的旅游者具有不同层次的吸引力。文化旅游产品的三个层次:核心层次、有形层次、扩展层次,对应不同的目标明确型、观光型、意外发现型等文化旅游者。文化遗产在开发时突出文化主题构建第一层次旅游产品,目标市场是目标明确性旅游者;其次要建设注重构建第二第三层次产品,针对观光或随意发现的文化旅游者。在开发文化遗产之前,开发者应对文化遗产的吸引力等级、影响力、可能的目标市场等,做好充分的调研准备,避免高投入造成的低产出尴尬局面。比如中牟县“官渡镇古战场旅游区”,因对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开发结构不合理,使得十几年前政府花了2300万元建设的景区,至今破败不堪,荒草一片。

(三)抓住文化遗产地的文脉

文化遗产是对当地文脉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文化遗产的再现还是复制,都应该严格限制在相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尽可能达到形似与神似,才能保持文化的真实性与可感性,延伸文化时空范围。我国大批文化主题园出现“十园九赔”的情况,多数是因为对文脉的掌握不当造成的。深圳建设民族文化村取得成功,得益于其开放的文化环境,南风窗的位置,而全国各地建设民俗村则是对深圳模式复制,比如新乡市的京华园,当地本身承载的是厚重的中原文化,并不具备发展民族风情文化的根基,忽视了自身的文脉,不具长足的生命力,必然会走向衰落。

(四)体现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差异性

事物的差异性,或者说特殊性是使一件事物区别于另一件事物的根本属性。文化遗产的开发要突出文化的特色才能使之保持强有力的旅游竞争力。当同一区域内出现相似旅游产品时,往往各自的吸引力可能会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应尽量避免同质文化的过度开发,要与其他旅游地联合,但更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要“百花齐放”,更要“百家争鸣”。这也是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

三、体验式旅游开发是保证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未来冲击》一书中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体验式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大方向,是体验经济到来的必然趋势。

(一)对需要实物展示的文化遗产采用灵活的解说系统

遗址和重点保护文物等文化遗产有历史人文的厚重感,一般情况下只能吸引少数目标明确型旅游者,只有采用灵活的展示方式增加旅游的趣味性,才能接近多层面的旅游者。声光电高科技手段,3D、4D影像等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能形象生动的传播文化,会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而更深一步的体验应提高游客的实际参与度。比如加拿大魁北克尚布利堡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工制品,以及一些考古概念(如“叠层”等)总不能方便的向普通人进行解释说明,因此就设计了一种“考古抽屉柜”,按考古层次每层抽屉盛放一个时期的考古文物。游人想要了解哪种文物,工作人员就会抽出抽屉,铲动文物层加以解释,使得游客具体的体验到其文化内涵。

(二)发展文化遗产演艺,情景再现,化抽象为具体

意识形态的文化遗产抽象性很强,游客看不见摸不着,简单的走马观花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何让“地下的走上来,让书里的走出来,让躺着的站起来”成为开发的难题。采用演艺的形式,把文化艺术化,与旅游相结合,再有机结合一地的文脉,加上市场对接,能使文化遗产旅游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现象。简明点可概括为让游客充当“观众”或充当“演员”。陕西旅游集团开发的《唐乐宫》、《长恨歌》大型实景演出,运用先进的表演设施,专业的演员,以精湛的演艺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气势[6]。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开发多种宋文化体验活动,“王员外招婿”,“大宋科举”实实在在调动了游客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游客文化体验的深度。

篇6

二、哈萨克族民俗建筑及其旅游开发

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他们的先祖创造了一种造型别致,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毡房。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适宜于春、夏、秋季转场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进入毡房中间对着天窗处是做饭的地方。毡房上半部铺有一块大地毯,地毯上面的撑杆上挂有帷帘,地毯上白天是吃饭和接人待客的地方,晚上用帷幕分开,作为卧室。冬牧场的房屋一般建在避风雪的河谷或山谷中。这种房屋结构结实耐用,形状是圆顶式样,多用木料或石料制成。房屋外形是四方平顶,屋内有铁皮炉子或土砌炉灶。围墙用石块或土坯砌成,上面有许多撑杆式的细木椽,椽子下端固定在围墙顶上,上端则连接在房子的顶圈,然后放上编织好的苇席或树枝条,上面再抹上一层草泥。

目前,哈萨克族建筑在伊犁旅游业中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在旅游景点集中修建的各式毡房。冬窝子因主要在冬天修建,受伊犁地区季节性旅游的影响,在旅游业中基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主要的问题是,哈萨克族建筑的毡房,在旅游景点之内乱搭乱建较多,毡房的样式、建筑工艺、材料、水平等参差不齐,有些是外面的样式是毡房,里面的家具、用具等完全不具有哈萨克族风格,这些都影响哈萨克族建筑在伊犁旅游业中的开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制定相关的建筑标准,避免出现乱搭乱建,影响景区整体形象,也会带来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毡房内的陈设要能够显现哈萨克族居室特色,也要适当给游客讲解在毡房中居住和生活的礼仪,如座位的次序、相关的禁忌、起居常识等,让游客能够体验到民族文化的感染力,不至于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此外,还应当注意毡房内的卫生问题。因为游客的吃喝睡娱乐等活动均在毡房内进行,所以大多毡房都存在有异味和杂物的现象,应注意经常打扫和清洁,力求符合客人的卫生要求和习惯。

三、哈萨克族服饰及其旅游开发

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男女各异。男子的服饰宽大结实,便于骑马和放牧;妇女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哈萨克族主要游牧于气候寒冷的新疆北部,牧民的服饰、特别是男子服装的面料以毛皮为主,也有布和丝绸。冬季,哈萨克族男子放牧时下穿大裆皮裤,腰系宽皮带,带尖顶白毡帽,脚穿筒长至膝盖的皮靴。夏季,男子喜穿布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库普”。妇女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衣服多用花色的绸缎、绒、棉布缝制。姑娘和一般穿袖子上绣花,下摆带有多褶的连衣裙,颜色多为红、绿、和淡蓝大花。冬季,穿条绒棉大衣。或者穿带布面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外套。哈萨克儿童的衣服多缀满银或纽扣,有的缀以银元装饰,极为美观。

哈萨克传统民族服饰极具游牧生活特色,又美观大方。当前对哈萨克族服饰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在旅游景点让游客穿上民族服饰照相等一些简单的项目,缺乏深层次开发,应有的经济效应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在今后的旅游工作中应当着重于民族传统服饰的展示和民族传统与现代人日常服饰的结合开发。如举办民族传统服饰的服装展览和模特展示,让游客深刻感受哈萨克族服饰的美感和特殊游牧文化。对传统服饰进行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的改造,使其能够成为现代人日常穿着的服饰,便于游客购买和使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民族传统服饰风格、质地、装饰、图案风格的保护,在民族服饰的展示上要保持原汁原味,但用于产品开发和游客购买的服饰要力求既体现民族特征又要能够符合时代要求。这样,一方面保护了传统服饰文化,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游客的要求。

四、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品与器具及其旅游开发

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品与器具丰富多彩。在工艺品方面最突出的有雕刻、刺绣和图案艺术。哈萨克族的手工业工匠中不少人擅长雕刻,在木制器皿、家具、乐器、猎枪、马具、兽骨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并用金、银、铜、宝石在首饰、马具上镶嵌,构制出各种镶嵌艺术品。哈萨克族妇女一般都会刺绣和编织,主要有挑花、刺花、落花、补花、嵌花、锻花、贴边花等多种方法。日常生活用品,如挂毯、箱套、衣服袖口、前襟和下摆、手巾、挂帘、帷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等都绣有美丽的图案。哈萨克族的图案艺术十分精巧,题材多样,有日月星辰、动植物树木花卉图案及各色几何图案,反映着草原生活的内容,富于象征性,给人一种浓郁的草原民族气息。

哈萨克族民族手工艺品与器具的开发,现在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已开发的产品主要集中于各式的挂毯、地毯、毡。以及马鞍、小刀等少数几个品种。但缺陷是物品太大,不宜游客长途携带,且价格较高,质量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且还有很多手工艺品没有得到开发。所以,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下列类型的手工艺品:小型的、益于携带的手工艺品;富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木制、皮质、毛质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要做到特色鲜明、货真价实,使游客称心满意。

五、哈萨克族饮食及其旅游开发

篇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来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合体,它以文化传统、民族习性、意识形态等方面精神文化及人类相互往来所形成的诸种关系、等级、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制度文化为主体构成。根据文化的感召、传承和渗透三大基本功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相应地可归纳为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传播力。其中,文化创新力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任何一种文化要保持生命力并体现出软实力,必须兼具历史传承性与变革创新性。文化创新力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优秀的文化元素、先进的创意形式与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同步发展。这种文化创新主要体现为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精神,即在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更新的基础上把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为文化提供空间上的扩散和时间上的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正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还通过富于现代感的旅游文化创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形式进行创新,以超载性的想像力、创造力突破传统的界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主体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因子,不仅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到异地,也受到异地文化和风俗的影响。在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中,一方面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格将获得新的理解与发展,另一方面,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入具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障碍,更容易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共鸣和价值认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必将赋予中华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策略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旅游产业框架下将这些民族文化精华有效转化为当今时代所能接受的优秀旅游文化产品,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空间、商业价值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意元素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的表现符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直接转化成为优秀的文化产品,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中,创意元素的加入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阿特金森(Atkinson)和科特(Court)1998年明确指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而创意经济则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文化创意既是精神层面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也能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增大原有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益,创新更多的利润空间,成为新经济的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创意是运用文化创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加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借助当今各种类型的媒介和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营造形式多样的体验氛围,加入一定的时尚元素和创意元素,积极主动拓展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生存空间和受众对象,利用现代文化生产理念和先进技术成倍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浙江宋城集团通过对发源于杭州市的浓厚宋代历史文化进行创意元素的提炼与运用,设计出精彩纷呈的各类表演和游艺项目,成功构造了一个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宋城主题公园,使宋代悠久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婚俗文化、街坊文化、服饰文化变得时尚化、鲜活化,突出文化的体验和互动的创意特性;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通过精巧的纪录片方案设计整合文案、拍摄和构图等现代电视媒体技术,用画面语言与画外声音共同营造故事氛围,力求戏剧化,设置兴奋点去吸引人、感染人,引发了国人对我国饮食文化的热烈关注。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运用创意元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符号进行现代性重构,创造更多富有时代气息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以独特的原创性获得文化标识力、社会认同感和市场竞争力。

(二)创意产业链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

篇8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已成为不少国家的支柱产业。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从而令跨文化交际成为旅游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中国,旅游业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迎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向更高层次发展。

旅游业对外文化传播属跨文化传播。其性质与特点要求从业的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这一重要素质。翻译工作者在跨文化意识指引下。以专业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工作方法,准确把握旅游翻译的本质和特点,更新翻译理念与方法,丰富旅游文本译文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翻译文本的实用功能,巧妙解决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凸显的现实问题以满足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迫切需要。

二、跨文化意识对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的影响

笔者认为,对于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的解读,《追求专业化发展》(Bailey et al.2004:4)这本专门讨论英语教师专业化教育和发展的著作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美国学者Dale Lang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下的定义是“Teacher development is a term used in the literatureto describe a Drocess of continual intellectual,experiential,and attitudinal growth of teachers”(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知识水平、经验水平、职业态度不断提升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对译者而言是一个翻译水准、翻译经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专业的旅游翻译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品位,才能成功地肩负起向世界译介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任。笔者认为,追求旅游翻译专业化发展的译者有三个主要特征:

1)具备专业成长的必要基础:接受过专业的英汉语言技能教育和培训,对文化差异敏感;具备专业发展的技能:熟悉各种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掌握专门用途英语(ESP)、文化与交际的理论原则和细节;既有理论积累,亦有实践经验,能为国外游客提供专业的翻译服务;

2)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对中西文化精华兼容并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保持对大干世界的好奇心:

3)具备令人满意的专业素养:对译文高度负责,对旅游翻译工作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谋生获利的肤浅层次上:在翻译过程中积极体验旅游翻译领域的工作特点,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跨越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避免交际失误。

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与旅游翻译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跨文化意识是旅游资料翻译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养,是衡量他们专业水准的标尺之一,也是提升旅游翻译质量的基石。

三、跨文化意识与译者专业素养的优化

跨文化意识的现实意义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它能促进旅游翻译工作者专业素养的提升。首先,具备跨文化意识使译者能够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翻译。去理解翻译。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其次,跨文化意识促使译者在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文化层面进行深入和大胆的探索;此外,跨文化意识令译者意识到恰当得体的、符合跨文化规律的旅游翻译可帮助祖国展示新时代的面貌。塑造强大的正面形象,赢得开拓国际旅游市场的无数商机。

可见跨文化意识让掌握着语言罗盘的旅游翻译工作者意识到要树立品牌意识,对译文精雕细琢,追求精品译文。中国旅游业要创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必须以成功的海外宣传策略为依托。由于旅游英语翻译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法律、宗教、民俗、文学、艺术,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了解不够充分、对文化与翻译的相关理论掌握不够纯熟的译者无法驾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同步有效转换。“翻译工作者迈向专业境界的重要一大步,是提高对自己笔下作品的文字质素要求”(周兆祥,1998:66)。认识到这一点会促使译者高度重视自身修养。保证译文品质。自觉赋予译作文字个性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跨文化意识让译者克服功利心态。树立精品意识,在人性附加值上做文章,使旅游宣传推广手段向高层次发展。可以说,以跨文化意识为基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开阔译者思路,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旅游翻译工作的社会意义。译者思想境界和创造力的提升有助于营造旅游业良好的语言环境,开发有巨大市场影响和市场效益的旅游品牌。

四、跨文化意识与旅游翻译质量的优化

跨文化意识推动旅游翻译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它能显著提高旅游翻译文本的译文质量。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向世界推广中国的旅游业首先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士。旅游翻译工作者处理旅游翻译材料时,跨文化意识能够指引译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量。从分辨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审美习惯等方面人手,洞悉英汉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合理选择翻译方法,使译文符合旅游文本的专业特性,将语言文化信息有效传递给外国游客,达到传递语言文化信息和对外宣传的双重效果。

1.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创造的灵活性

由于跨文化意识能指引译者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能够表现出敏感的认知,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对文化差异的洞察力,译者会自觉地置身于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优先考虑外国读者的反应,灵活处理旅游翻译材料,尽量避免“主观性翻译和译文难以理解”的现象(谭载喜,1999:238-239)。

译例:端午节简介(原文略)

译前分析:原文有一千多字,涉及端午节的各种别称、主要和次要的节日内容、端午节的历史文化渊源、屈原的生平、爱国情怀与端午节文化内涵的关联。可谓枝繁叶茂,洋洋洒洒,若全盘照译很容易使文化背景不同的国际游客陷入信息焦虑。

在充分考量汉英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本着知难而进的专业精神,旅游翻译工作者应学会利用灵活回旋的空间,牢记几个旅游翻译准则:1)摆脱汉语思维方式,遣词造句准确地道,避免重复堆砌;2)关注文字的简练达意,避免过多引申;3)遵循突出主题信息的策略,避免面面俱到。 转贴于

笔者尝试用三个信息版块、近三百个英文单词来翻译原文一千多字中蕴涵的主要信息。力求使主要信息的传递方式符合国外游客的语言文化心理:

Dragon Boat Festival

*Duan Wu,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falls 0n the5th day of the 5th month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Itdiffers each year but it generally comes in June;e.g.Itfails on June 19th in 2007),This is one of the most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special forcommemorating the death of Qu Yuan(339-278BC),Qu wasa patriotic poet and a great thinker reknowned for hisinnovative ideas and his profound love for the ordinarypeople,But unfortunately,he was exiled,During his harddays,he created many verses filled with affection for hiscountry and his countrymen,Later,he drowned himself out0f despair in the Miluo River in Hunan Province when hiscountry had been conquered.

*Qu Yuan expressed his feelings in his literarymaterpiece Sorrow After Departure:I sigh and wipe awaymy tears,oh! I'm grieved at a life of woes,

Touched by his loyalty,the local people hold dragonboat races each year on the anniversary 0o his death,andthey make zongzi and drop them into the river to feed thefish,hoping that Qu's body Call be kept intact so that his soul will be permitted to go to heaven.

*Dragon boat races and eating zongzi are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s of this special day,Zongzi is pyramid-shaped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They are made of glutinous rice and stuffed with pork,ham,chicken,dates,or sweet bean paste,The customs of eating zongzi and holding dragon boat races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ave become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Just come to China to experience the fascinatinglocal culture.

笔者尽力在翻译过程中强化跨文化意识,避免逐字逐句的硬译:1)另辟蹊径一超越形式而在更高文化层次寻求信息的转换和连接;2)化繁就简一打破原文布局,合理调整思路;略去无关文字,重新组合文字;精心筛选重点信息,同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增益和更改(下划线部分);3)直指其意一借用英语广告的常用排版模式。列出要点;译文因此变得简洁明了、直观易懂,更加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4)画龙点睛一借用《离骚》英译中许渊冲先生的精妙译笔(2004:31),为旅游资料的翻译增添文化内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诗言简意赅。传神达意,形象意境皆出其中,让国外游客有机会通过诗歌这一美丽的语言形式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

2.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创造的可读性

以跨文化意识为指引的旅游翻译文本以国外游客为受众,其目的是创造一个了解中国自然地理、文化习俗的平台,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和听懂,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会自觉注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旅游者的内心感受,格外关注译文的实用性,有意识地选用国外游客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传递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帮助他们领略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独特魅力,感受世界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再看另一份西藏旅游产品的推广资料:

八月,雪顿节的召唤

千千万万的佛教徒从全世界涌向拉萨,以最虔诚的心。一步一个顶礼膜拜,朝圣至高无上的佛祖。最隆重的晒佛仪式、最欢腾的藏戏表演、最热烈的赛马活动……使神秘的西藏风情尽在眼下。

以下是笔者在跨文化意识指引下,追求更具可读性译文的翻译尝试:

August,the Charm of Yoghurt Festival Every year,on the 4th day of the 8th month in theTibetan calendar is Sholton Festival。or Yoghurt festival。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of the year in Tibet,Tens ofthousands of Buddhists across the world come to Lhasa,prostrating themselves at each step,worsh,Lpping theirsacred Buddha with utmost piety,

The grand“Sunning Buddha”ceremomy,the festiveperformances of Tibetan operas,and the fascinating horse-race-everthing is to feast your eyes with the mysterious customs of Tibet,

Note:Legends have it that in spring when everythingin nature is budding and reviving everywhere,Tibetanmonks choose to stay in the monastery to avoid tramplingon any tender lives outside.

These monks will stay inside until Yoghurt Festvialwhen the local people treat them with yoghurt and the bestfood they have; the local people aslo perform Tibetanoperas while the monks take out a gigantic Buddha imageso the local people can worship.

译文考虑国外游客不同的文化背景,遵循英语的表达习惯,首先提供雪顿节的基本背景知识。旨在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空白;然后在译文后加注。旨在增进国外游客对西特的本地文化习俗的了解,更好的发挥旅游翻译资料吸引游客、推广旅游产品的功能;此外,标题选用“Yoghurt Festival”,每个段落围绕一个要点,旨在简单易懂,理顺思路,避免阅读疲劳。

3.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创造的得体性

译者除了熟悉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和灵活运用适合的翻译方法。还要了解不同文化的礼仪和习俗。充分考虑译文在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可接受性,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处处为译文读者着想”(贺学耘,2006:58),凭借得体的译文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公示语的翻译尤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因此。处理公众场合的文字信息时译者首先要实施“目标情景分析即需求分析”(Hutchinson&Waters,2001:12),明确国际友人在不同场合的社会行为及心理诉求。例如。“游客止步”应译为“Staff Only”:“请勿在草坪上行走”应译为“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或“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小心台阶”应译为"Please mind the step”。译文温馨贴心。处处展示出热情、礼貌、友好的态度,既能传递出体贴细致的专业服务意识,又能透过细节折射出译者的翻译理念、翻译经验和翻译智慧。旅游翻译的得体性实质上折射出译者对两种文化语用原则的洞察能力和驾驭能力,是跨文化意识的直接体现。

篇9

一、泛珠三角市场一体化与投资服务贸易自由化法律问题产生的背景

泛珠三角市场一体化与投资服务贸易自由化,无疑则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有效促进泛珠三角市场一体化与投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 政府拟定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区域内相关省区各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是有效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长期合作的重要步骤。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稳定的法律支撑保障体系, 才有可能真正确保区域首长联席会议达成的共识能够顺利地付诸实施,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构想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二、泛珠三角市场一体化与投资服务贸易自由化遭遇法律障碍

(一)地方政府法治程度不高。

由于地方政府法治程度不高,依法行政尚未成为区域内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 加上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和长期实施省份经济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出现各行政区在追求自身地方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或损害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如产业结构上的重复建设、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热衷市场分割和制造环境水域污染等等。

(二)区域经济立法不全。

为了谋求更大、更强、更快的发展,中国的一些省区近些年来也一直在尝试着进行区域合作,如先后成立过“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西南六省七方联席会、环渤海经济区城市联席会、长三角 15 城市市长联席会等,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法律制度缺失,不仅未能及时制定出保护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法律和法规,而且传统的司法和执法体制也很难超越地方行政权力的严重束缚, 其结果, 必然导致各行政区政府政出多门, 为了保护和谋求地方利益而大搞市场垄断和市场分割, 根本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合作,省份经济空间格局一直难以突破,甚至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板结化”倾向。

(三)区域执法软弱乏力。

虽然中国已经制定和颁布实施了《 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价格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等一系列的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 但这些法律在该经济区域内的某些地区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三、泛珠三角市场一体化与投资服务贸易自由化亟待建立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

(一)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1.制订实施《区域经济合作法》或《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法》

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积极推进区域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长期有效合作,就必须抓紧制定一部《区域经济合作法》或《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法》,借助法律的力量来调控和平衡该区域内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该法的主要内容, 是要明确规定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形式、程序,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组织各自的权限、义务、职能和职责,建立区域协商仲裁制度等等。作为促进和振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它的尽快制定对于确保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加快推进《区域规划法》

由于我国至今一直没有制定《区域规划法》,所以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一直缺乏应有的指导、规范和制约,其结果是必然导致区域规划工作体制不顺,所制定的各种区域规划大都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为了有效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就应当在进一步改革和理顺我国规划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规范区域规划工作的法律,以逐步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

(二)签订《泛珠三角区域信用公约》。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是区域经济有效合作的基础。为了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良好合作,建立健全区域信用管理体系,在区域内确立统一的信用标准和信用规则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合作各方首先应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共同签订《泛珠三角区域信用公约》,并尽可能赋予其应有的法律效力。其次,还应进一步修改完善金融法、物流法、科技进步法、人才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组织力量对已经制定生效的一些地方性法规和“红头文件”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以彻底清除对那些妨碍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再次还要完善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所存的各种问题,我们认为,在我国完全有必要引入和建立符合国情的宪法诉讼制度和双重司法制度, 以消除地方立法和司法审判中的地方袒护主义。其基本的思路是,在维持现有法院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另行按照经济区的发展要求设置大区法院。如我国目前现有六大经济区,可以初拟设立六大区际法院,以直接受理和审判区际法院管辖的跨区争议案件。对于不服大区法院判决的,包括违反宪法有关条款规定的案件,当事人可以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判决为最终判决,以树立法律的权威,从而确保区域经济的有效合作和一体化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应重视和加强对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2(05).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2(a)-0125-04

The designment and development on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JI Baoyu PEI Lixin CHEN Suiqing DONG Chengming

School of Pharmacy,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The tourism base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tourism, which ha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not only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To promote the unique and long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 He′nan, change the resource advantage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the tourist brand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is growing, go deep into digging the resourc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He′nan. Developing actively the tourism product was tha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medicineculture. Chinese medicine ecotourism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ndustrial tourism,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arket tourism,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tourism and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promot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with tourism organic confluence. Let the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expanded rapidly for building the central economic zones.

[Key words]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urism; Base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全人类医药保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的疗效生存发展至今,且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有着深刻的内涵。中原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代名医辈出,中原文化浸润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因河南地处中原,南北气候地理分界线从偏南部穿过,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众多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东西南北药用植物均能在这里生长和种植,使河南成为中药资源大省。

同时河南也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2011年,全省旅游系统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旅游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802.06亿元;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53家,其中5A级10家、4A级74家、3A级113家、2A级56家;星级饭店共有503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76家,三星级263家,二星级149家,一星级4家;旅行社共有1101家,总资产7.72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0430人,营业收入23.15亿元。

由此可见,河南的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前景广阔。河南的中医药和旅游产业的潜力业非常巨大。应该大力挖掘潜力、激发潜能,通过整合优化、借鉴先进的经验,让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迅速崛起、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本研究能够给广大行内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从业者等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1 研究思路

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从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层面,全景式调研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2],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分析,系统诊断,把河南中医药和旅游产业这个两个主题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梳理形成解决和加速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办法和途径,希望它能够成为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信息,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科学发展。相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起航的历史大背景下,使河南省能够早日跻身中医药文化旅游强省行列,为中医药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效能。

2 研究内容

为弘扬河南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依托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大力开发以中医药资源为主题的旅游产品,积极推动中医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增添一抹亮色,助力实现中原梦。结合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养生资源,可提供游览、度假、休憩、疗养、科考、科普、文化娱乐等多层面的服务项目示范基地主要分为:中医药生态旅游基地、中医药工业旅游基地、中药材市场旅游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等五大类。

2.1 中医药生态旅游

在河南中医学院的两个野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伏牛山龙峪湾森林公园、老界岭自然保护区和太行山万仙山旅游风景区)建立几条可感受登山旅游、采撷百草乐趣的专线,沿途对常见、常用、道地的中药挂牌,详细介绍其植物名、科属、中药名、入药部位、地理分布、功效、临床应用等,以达到全民科普的目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地方,主要因为此处中药物种丰富、蕴藏量大、人为干扰小、生态环境多样性、交通便利、食宿经济、安全有保障[3]。如西峡县老界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县境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以老界岭为界与洛阳市栾川县、嵩县相邻,东与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接连。保护区建于1982年,是南阳市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又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长 23公里,南北宽16.7公里,总面积23万亩。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森林面积为20.3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3.3%。在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积占92.9%。总计植物约2200种,其中维管束植物1600种以上,隶属125科516属,占河南省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胡桃、水青树、黄连、金钱槭、领春木、水曲柳、天麻、野大豆、青檀、华榛、秦岭冷杉、紫茎、天竺桂、红椿、猬实等20种;省级保护对象有红豆杉、辛夷、河南毛葡萄、棱椤树、大叶三七、金钗、七叶一枝花、贝母、河南海棠等。区内分布的中药材种类几乎涵盖了植物志中涉及到的科属,盛产黄芩、黄精、连翘、茯苓、辛夷、山楂、山茱萸、杜仲、丹参、党参、柴胡、栀子、银杏、天麻、瓜蒌等大宗中药材[4]。

根据规划,可在伏牛山和太行山旅游精品线路中,嵌入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产品,规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中医药文化养生中心,打造两条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线路,开创集文化体验、养生体验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新模式[5],并逐渐向周边辐射。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中医药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同时,抓住中药材种植这一传统强项产业,以药材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药材基地旅游模式。如河南省的焦作市政府近些年不断加大对四大怀药的文化宣传和品牌打造力度,广泛利用网络、影视传媒、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开辟专栏,多管齐下,大力宣传。成功运行焦作中药网,全面介绍焦作怀药产业化工作,强力宣传怀药品牌,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将“焦作中药网”建成四大怀药产业的大型网络平台;先后六次邀请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乡村大世界》、《走遍中国》、《健康之路》等栏目拍摄并播出四大怀药电视节目,在《河南日报·中药材版》开辟专栏介绍“四大怀药”,在《农民日报》、《中国财经报》、《大公报》、《健康时报》、《北京晚报》、《郑州晚报》、《焦作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大块通讯报道40余篇,利用报纸大力宣传四大怀药[6]。使怀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怀药也走上了百姓餐桌,被公众所熟知。基于此,可以组织游客到药材的种植基地参观,让游客在体验到“进山探宝”的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入园探宝”,切实体会什么是“四大怀药”。其他诸如西峡县的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基地、封丘的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基地、南召的辛夷种植基地、济源的冬凌草规范化种植基地等都可以体验药农采摘药材的乐趣,还能领悟“药材好,药才好”的深刻内涵。

2.2 中医药工业旅游

首先,可以建设一座以发展历史、药材标本、诊疗器具、中医古籍、名医名方介绍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赏、科普于一体的中医药展览馆[7],以展示河南省博大的中医药文化[8]。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使游客在参观、观赏、休闲之中认识、了解当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发展历程。

其次,与中医院、知名中药制药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建一座展示当地中草药的中药房,同时应用传统方法现场制作精优小包装的中药饮片,游客不仅能直视传统老药公的制药工艺,还可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张仲景大药房展示店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再次,可在中医药工业企业、药市或商业场所等参观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膏方等的传统和现代制作过程。如在宛西制药的西峡生产车间,笔者亲眼看到了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的生产加工流程:在国内最先进的中药制剂生产线上,从原料搅拌到丸粒成型,从精准检测到灌瓶包装,一切都是那么的规范严谨。消费者感叹:这样的六味地黄丸看着放心,吃着安心。再如禹州的中药材加工、炮制始于明代,荟萃了历代技艺,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注重药效,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加工炮制的“云片鹿茸”“百刀槟榔”“制蒌仁霜”等百余种中药炮制精品驰名中外,在1911年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禹州的“九蒸熟地”引起轰动。许多加工炮制技艺被载入经典。除每年的药交会外,游客也可以到开放性的饮片加工企业参观。

2.3 中药材市场旅游

河南是中药材重要集散地之一。历史上有禹州、百泉两大全国性中药材交易会,河南依托良好的地理和历史优势可以开发药材市场作为旅游的新型基地。

禹州是我国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中药材种植、采集和加工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轩辕黄帝、雷公隐居具茨山尝草寻药、教民治病;唐朝时,一代药王孙思邈长年在此采药行医、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去世后又葬在禹州,留下了“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之说。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续200余年,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吸引了全国以及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各地药商多在此建立药行、驿栈,自然形成了中药材、饮片、丸散、山货四大市场,药帮组织还建立了商务活动的诸多会馆,如名气较大的有山西会馆、怀帮会馆、江西会馆、十三帮会馆等,呈现出“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

2002年,禹州市恢复举办禹州药交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中医药交易额从最初的6亿多元增长到20多亿元,吸引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商及医药界同行参展参会并进行学术交流。禹州市还与韩国山清郡结为友好城市,为禹州药业走向世界、扩大国际间的交往合作搭建了友谊的桥梁。2007年,“禹州药会”、“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禹州药会”还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禹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中药材加工示范基地。

百泉药会起源于隋大业四年卫源庙的河神祭祀活动,因太行山区盛产药材,药材交易渐成庙会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明洪武八年(1375年),药材交易日渐成为庙会之主,庙会也正式演变成药会。药会的鼎盛时期,会期长达一月有余,每日上会者多达上万人。素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美誉。

2.4 中医药养生旅游

以中医保健养生为支撑,大力打造养生保健服务区。充分发挥温泉、水库等自然资源,开发药浴、沙疗、泥浴、中药浴、名花汤、盐浴、名酒汤、名木汤、奶浴、石板浴、天体浴等特色系列项目。如河南省卢氏县的汤河温泉,俗称“汤池”。汤河温泉绿山碧水,俊峰峭立,环境青幽,温泉天然溢出,水温达49℃,日出水量240立方米,水中富含硫 、氟、钙、铁等多种元素,可治疗常见的一般性皮胜病。长期洗浴对慢性胃炎、肠道炎及失眠等症有辅助疗效。当地村民有露天裸浴的风俗,逢阴历单日为男性,逢双日为女性,毫不避人,足可见泉水之优、民风之淳朴。现已建成露天浴池、温泉疗养院、人工湖等设施,还组建了具备中药热敷、中药熏蒸、穴位贴敷、冬病夏治、三伏贴、三九贴、推拿按摩等中医特色服务的国医馆。游客在登山劳累之余来此惬意小憩,身心怡爽,不胜美哉,确是澡身沐德、强身健体的新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

2.5 中医药文化旅游

通过建造一定规模或独特的中医药人文与自然景观,适宜开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活动,能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药厚重的文化内涵。

如伏牛山的中药文化旅游近两年热度持续增高,除了天然药库的自身吸引之外,医圣张仲景自然成为其至关重要的文化元素名片。张仲景东汉南阳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所著《伤寒杂病论》更是被称为“众方之祖”,宛西制药的拳头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正是源于此书演化而来。进入南阳,才真正感受到医圣文化的浓厚氛围:南阳市内的医圣祠[9],西峡伏牛山上高达16 m的医圣像,宛西制药南阳总部的仲景之光紫铜文化浮雕强,都深刻记录了这位前世高人的风采。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曾经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众多的消费者在医圣像前合影留念,在医圣祠前的羊头旁流连忘返。

再如,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历时200余年,洞内刻有100多个药方,涉及动物、植物、矿物等120多种药材,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多种疾病。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洛阳药方洞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通过建立旅游通道,成立专门组织,培训导游解说人员,把中医药历史文化名人、传说故事、现代制药工艺工序、绿色环保药品来源等有机结合起来,使观者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恒久魅力。

3 创新性和应用价值

3.1 创新性

目前关于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还没有此类研究,特别是把中医、中药和旅游的综合研究更是空白。这也成为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不均衡的因素之一,当然也是本文需要提出并希望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

3.2 应用价值

3.2.1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旅游资源 河南旅游与中医药文化的结合是资源共享的强强联合,是旅游市场的需求,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符合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也将有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医药文化[11],特别是在中医药科普方面所创造的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

3.2.2 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前景广阔 “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是旅游多元化发展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旅游的特征。从国内发展看,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现实需求。从国际市场看,到中国旅游,体验“望闻问切”,必将为越来越多国外游客的最佳选择。

4 小结

通过笔者全面、多视角、回顾和前瞻兼具的系统研究,能摸清制约和影响发展的症结所在,辨证施治,提出解决问题的治疗方案。加强河南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与开发,既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也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12]。总之,本研究可作为有关部门的决策参考,也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借鉴,从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5(6):372.

[2] 许东升,尹丽,张顺超,等.河南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医学报,2012,(7):18.

[3] 纪宝玉,陈随清,裴莉昕,等.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2(9):140.

[4] 杨春澍.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50.

[5] 李秀明,姚峥嵘,张洪雷.中医药文化传播之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1,10(24):15.

[6] 张晓州,白永平.焦作四大怀药区域比较优势及空间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30):140.

[7] 江海燕,李培春,宁小清,等.加强展馆内涵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及科普知识的推广[J].中外妇儿健康,2011, 19(6):503.

[8] 高婷婷.广东省中医药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17(9):134.

[9] 叶立军.公益性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典范—评十大中医药文化基地[J].中医药导报,2012,2(18):5.

[10] 宋欣阳,王群.挖掘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服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26):101.

篇11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独特历史文化的现实体现,也是许多城市进行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已经成为国内外常见的推动城市再生的重要手段。

我国于1986年初次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即历史文化街区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完整地或能较完整的体现某一历史时期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均应予以保护。并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划分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是一条街或几条街组成。

因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且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存,具有历史价值,能够反映该城市在相对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俗风情。对游客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同时,适度的旅游开发也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状态的持续更新,能够为街区及其周边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二、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它的南部以夫子庙为中心,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路,东西两端至城墙,是南京的居民的集中地,所以被称为“老城南”,它包括南浦厅、牛市、老门东等等。老门东地处南京城南门(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历史上是非常繁荣的商业地和居住地。早在三国时期便有民居聚落出现,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世族大家居住之地。清末以后,门东、门西等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的风貌。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组成部分,位于夫子庙箍桶巷南面一带,自北面长乐路起,南至明城墙,东至江宁路,西临内秦淮河,总占地约70万平方米。现今按照传统样式开始复建,比如马头墙、中式木质建筑等等,来集中展示南京的古老历史文化。

目前明清建筑示范街区已经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同期开放的还有具有南京特色的老字号文化馆,如金陵美术馆、老城南记忆馆等。箍桶巷是老门东的集中示范区,在此设立了展示金陵刻经、南京白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以及德云社、剪纸、手制风筝、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展示区。在三条营巷子口,打造了名为“南京味道”的美食聚集地,汇聚了小郑酥烧饼、蓝老大糖藕等12家最具南京特色的美味小吃。此外,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白鹭洲啤酒吧、星巴克等餐饮店也在老门东落户。2016年春节,作为秦淮灯会的主要展区之一,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展示了南京老城南民居街巷和市井传统风貌。

三、老门东街区游客满意度分析

1.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产品或者服务的满意程度的一种评价,是游客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游客满意度来源于游客在景区消费某种产品或者享受某种服务所产生的感受与自己的期望所进行的对比。国外学者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度的定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满意度测度这三个方面。我国学者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模型和测评体系两大方面,而且获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比如:董观志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王群的TSI模型。

游客满意度受到影响的因素众多,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在1978年美国麻省的科德角海滨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研究案例中,美国学者Pizam等首次提出海滩、游憩机会、成本等8个游客满意因子。1979年Dorfman在进行野外活动的时候发现,游客满意度不仅会受到旅游目的地众多要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其它一些要素等影响,比如游客的个人出游目的、天气温度、环境条件等等。1988年Whipple等发现游客满意度中存在一种晕轮效应,即如果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某一要素感到不满意,则会使其对整个旅游目的地的不满意。

本文认为由于游客满意度是通过游客的期望与感知相互比较得到的,所以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应贯穿于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还应考虑到景区的服务与管理方面因素影响。由此,本文构建了老门东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包括七项一级指标和二十项二级指标。

2.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于2014年的3月份到老门东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00份,有效问卷数为99份。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游客的基本信息采集,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等。第二部分是游客满意度调查,包括总体满意度以及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游客的游览之后的行为预测,主要包括是否愿意再次重游等等。采用SPSSv19.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计算分析,以李克特的5级量表法,建立评价集V=[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对应的测量标度向量H=[1,2,3,4,5],作为相对应的分值,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3.游客满意度分析

(1)总体满意度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99份有效问卷中,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很不满意的游客数为9人,占9.1%,不满意的游客数为24人,占24.2%,感觉一般的游客数20人,占20.2%,满意的游客数36人,占36.4%,非常满意的游客数为10人,占10.1%,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的总目标是3.142,这说明游客对于老门东街区整体印象比较一般,景区还有很大改善的空间。

(2)一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将一级指标满意度数值与李克特量表中5级满意度赋值相比可以看,除了旅游交通指标达到满意外,其它六项指标旅游景点、旅游餐饮、旅游住宿等都未达到满意水平,见图。

(3)二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通过满意度计算结果显示,在20个二级指标中,只有3个达到满意程度,即旅游住宿中的服务人员的态度、旅游交通便利程度和旅游交通安全性,其它大部分指标都是感觉一般。其中最不满意的是旅游购物的特色与种类和娱乐节目的种类。这样的计算结果显示老门东街区还不少有待提高与改善的方面。第一,在与“游”密切相关的旅游景点方面,对于景点的设施、建筑、特色与形象大部分游客都不是很满意,感觉一般。第二,在旅游餐饮方面,3个二级指标中,就餐环境相对满意度较高,而价格相对满意度较低。第三,在旅游住宿方面,这一项中游客对于住宿价格和住宿的环境卫生感觉一般,但对酒店的服务人员感觉还是满意的。第四,在旅游交通方面,游客满意度最高,大部分游客认为交通比较便利,安全性较高。第五,在旅游购物方面,满意度较低,大部分游客认为在价格和质量以及种类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第六,在旅游娱乐方面,游客满意度也较低,其中对于娱乐节目种类,很多游客表示不满意,认为景区内的很多展现南京特色文化的娱乐项目还是较少,商业气氛过浓。第七,在景区服务与管理方面,景区内的服务人员态度以及游客的旅游行程都感觉一般。总体来说,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了解到,游客对于老门东的满意度并不高,街区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游客总体满意度与推荐率与重游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游客总体满意度与推荐景点之间存在正相关。在总体满意度中,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为46人,这46人都表示愿意将老门东推荐给他人,剩下的53人中,只有17人选择愿意,36人选择不愿意。结果显示,游客的总体满意度越高,将景点推荐给他人的愿意就越高。

而总体满意度与重游景点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总体满意度中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46人中,有30人选择不愿意再次重游,选择很不愿意、不愿意和一般的53人游客中,48人表示不愿意再次重游,这表明总体满意度和重游景点之间并没有正相关的联系,由此表明,老门东街区游客的重游率较低,仅为21.2%。

四、老门东街区旅游开发的提升建议

1.注重游客感知,充分体现南京老城南历史文化特色

有人说过:“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老门东有着较为完整的明清古老街区,应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南京本土文化的重要场所。老门东的复建吸引了来自南京以及其他各地的游客,城南旧景感染了很多人,但是也有不少人发现对老城南文化的表达并不准确。除了房子外,有很多场景也和老一辈南京人的记忆相差甚远,其中在街边有一幅展现以前老城南的旧照片,上面就有很多瑕疵。另外有一尊展示箍桶匠劳作的雕塑,也被市民指出有很多不符合历史的地方。由本文的调研可以看出,游客对传统文化和南京地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目前街区内提供的相关项目数量上还不能满足游客所需,因此可以更多地提供向游客展示传统文化技艺的场所,控制过度的商业化。在项目选择上,应适当提高游客参与度,以增加游客回访率,增强景区的吸引力,打响南京老门东传统文化品牌。

2.秉承古意,尽量保持传统建筑格局与尺度

老门东在修复开发过程中已经保留了一些老房子和街巷,并依附原有建筑样式进行建设。但在本文调研中,游客对老门东景区建筑景观的满意度并不高。一方面可能与街区周边新开发的木匠营小区、江宁路花园、长乐渡等地产项目有关,这些项目取代了旧式民居,破坏了景观的一致性,影响了游客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修复过程中,一些老街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仿古建筑形式做工粗糙,翻新过多。此外,过多星巴克、哈根达斯等洋品牌入驻,对景区的古意传承也有所影响。

3.增加景区内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老门东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应加强街区从业人员加深对老门东文化的了解,同时可以选择一些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导游,引导游客了解南京的本土文化,诚信待客,加强行业规范,提升老门东的品牌。

4.以政府为主导,加强监督与引导

政府要有前瞻性,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在保护和开发的同时,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或者历史遗存予以保留。遵循循序渐进审慎更新的原则,根据老门东的现状和居民的需求,对居民的环境加以改善。既要尽量保留老门东原先的街巷布局,同时也要考虑现代化城市进程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完善供电、排水、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张启全,余凤龙,齐莉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与规划--南通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实例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10-113.

[2]张学梅.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与发展研究,2011,18(7):555-557.

[3]杨俊宴.吴明伟.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模式探索--以南京南浦厅街区为例[J].规划设计,2004,20(4):45-48.

[4]刘军.试问路在何方---有感于南京老城南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J].随想杂谈,2010,26(4):95-97.

[5]刘正平,宣莹.南京城南历史地段保护的回顾与反思--借鉴法国历史地段保护经验[J].中国明城,2009,(11):11-15.

[6]李智虎.谈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提升[J].营销企划,2003,(4):39-41.

[7]俞万源.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7):824-830.

[8]陈友军.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湿地旅游开发策略---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4):10-21.

[9]Pizama,Neumanny,Reichel.A.Dimensions of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a destination are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314-322.

篇12

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所遵循的原则,但保护与开发的有效平衡却难于把握。目前,基于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的需要,关于旅游客体原真性的研究日渐丰富。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的观点将为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理论背景

最初,“原真性”用于对博物馆藏品的艺术衡量,随着旅游者对旅游者对真实旅游体验重视的增加,“原真性”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中来。

在有关“原真性”的旅游学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构建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存在主义4种理论流派对旅游客体的原真性进行研究。构建主义原真性是对客观主义原真性的修正。科恩认为“原真性”并不等于原始本身,基于原始的转变、创造和变化都可能成为旅游客体的“原真性”。美国学者伍兹更是将“原真”划分为“客观原真”和“象征原真”,“客观原真”表示原始真是的文化或传统,而“象征原真”是基于原生文化创造的真实。王宁认为,对于建构主义者而言,现实不过是人类解释和构建的结果而已,因此是多元的、弹性的。

二、建构主义原真性原理在民族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中的启示

(一)真实,是建构的真实

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认为: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的思想行为和符号语言之外的先验的、“真实的”世界。绝对客观的、静态的起源是不存在的[1]。对旅游目的地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建构主义原真性中的真实,是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一种先前感知,这种感知也许基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产品的某种期望或印象。在旅游过程中,游客所寻找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原始真实,而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原真性。于是,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过程中,不需要一味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适当的抽象、凝练、创造性文化表达在文化遗产的开发中是可取的。

(二)建构的原真性

真实与否是一种人们看待、解释事物的主观结果,是“一种被认知的真实性”。在旅程当中,认知,依赖于人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旅游经历等个人因素。真实性的社会建构在于整体的感官体验,对于局部真实性的感官体验较为薄弱,容易受到外部非真实体验的冲击。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发的过程中,强调整体原真性体验的提供、全方位原真体验的建构。这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丰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取决于旅游者个人的心理标准,完善的旅游产品谱系以及全面的原真性社会建构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互动研究――以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他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

(一)白裤瑶文化特征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白裤瑶有着极富特色的民族风俗。独具特色的婚恋习俗、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风格别样的民族服饰等都展现着白裤瑶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1.白裤瑶的婚恋习俗。白裤瑶的婚恋习俗保存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些特征。恋爱阶段,他们采用氏族群婚的方式,在恋爱中,女子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主动选择,大胆追求,女子挑选男子,支配男子,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结婚则采用娘舅婚制,娘舅在婚礼中的地位最重,有“娘舅大于爹”的说法;结婚后,组建夫权家庭,女子从夫居住,绝对服从男子的领导。

2.白裤瑶的民间演艺风采。白裤瑶族民能歌善舞,蚂拐舞、铜鼓舞、跳猴鼓舞等都是白裤瑶们喜爱的舞蹈,吹牛角、竹筒鼓表演以及赛陀螺也都受到白裤瑶族民中也深受喜爱。丰富多彩的民间演艺充分展示了白裤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白裤瑶的服饰。白裤瑶男子的衣服用妇女纺织并染黑的布做成,裤子则用白布,长度仅过膝盖。白裤瑶男子的白裤膝部绣有五条红色花纹,相传这是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白裤瑶女子上衣布为黑色,胸前无图,后背绣有方块形直线图案,下身则四季穿齐膝百褶裙。

(二)南丹白裤瑶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开展以及红水河流域大旅游圈旅游规划,南丹县旅游以白裤瑶民族风情文化为特色,以争创“广西优秀旅游县”为突破口,以研究开发旅游产品、培育旅游商品消费市场为抓手,努力打造白裤瑶文化旅游品牌,紧紧围绕“打造12345旅游产品体系”即创建“一优”(即一个优秀旅游县)、“二A”(即两个A级景区)、“三星”(即三个星级宾馆)、“四园”(即四个主题公园)、“五村”(即五个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工作思路,着力实施“旅游热县”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建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城”的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南丹已建成温泉公园、恩村洞、激情漂流、甘河白裤瑶寨、王尚白裤瑶新村、生态博物馆景区等较为成型的景区(点)。

(三)南丹白裤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利益相关主体对原真性保持问题尚未形成一定的认识。旅游规划者、旅游经营者和东道主居民等利益相关主体对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持尚且缺乏一定的认识。在南丹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表现出不同的真实愿景和建构行为,这将不利于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对南丹县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旅游开发过程中,原真性的体现不足。虽然,在南丹县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已建成一定的景区(点)。但都因为时间短,规模小,没能成为南丹旅游标志性产品。南丹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程中,构建主义原真性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体现的不足,极为不利于南丹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其将大大降低南丹旅游的吸引力;其次,其将降低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最后,其将不利于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四、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应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旅游开发为文化保护提供动力支持,文化保护为旅游开发提供丰富素材。

(一)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中树立原真性构建意识

1.旅游规划者。旅游规划者应以南丹旅游资源为依据,以旅游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强调南丹特色的发掘与梳理,南丹文化的归纳与总结,南丹文化内涵的浓缩与升华,在对南丹地域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技术方法,在南丹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南丹白裤瑶文化的原真性,使旅游消费需求跟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旅游价值充分结合。旅游规划者在规划中应树立构建主义原真性保持理念,通过增强南丹各项旅游产品的原真性内涵来增强南丹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2.旅游经营者。在南丹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经营者应努力寻求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平衡点,使得以白裤瑶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南丹旅游事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南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要求旅游经营者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通过合适的载体展现白裤瑶民族的原真性,目前商品化以及舞台化的具体化方式是不错的选择;在南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要求旅游经营者注重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繁衍的环境进行相应的保护。在南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构建将成为旅游经营者保持开发与保护平衡的关键。

3.东道主居民。南丹白裤瑶居民应充分认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基础上增强白裤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充当好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维护者的角色。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原真性的感受,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东道主居民的文化原真性自然流露。在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白裤瑶居民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游客成功地塑造白裤瑶非物质文化的真实感知氛围和空间,这将极大的提升南丹白裤瑶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形象和吸引力。

(二)丰富南丹白裤瑶旅游产品谱系

整合旅游六要素,形成独有的魅力和特色的南丹白裤瑶旅游文化,为游客打造全方位的原真性感知环境。

在“吃”方面,要充分发挥南丹白裤瑶饮食文化的优势。在深入挖掘南丹白裤瑶饮食文化的基础上,推出白裤瑶特色地方食品,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的生态食品系列。

在“住”的方面,适当融入白裤瑶居住文化。除发展一定档次的饭店外,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部分“农家乐”旅舍、自驾车营地以及度假营地等,让游客有机会充分体验白裤瑶居住环境及起居习俗。

在“行”的方面,在加快改善大的运输服务条件的同时,可根据条件发展环保型交通服务以及白裤瑶特色交通服务等形式。

在“游”的方面,在继续加快发展重点景区、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工业观光游、生态休闲游、文化修学游、科考游等旅游方式。在旅游开发中,注重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构建。依托白裤瑶民族村寨和白裤瑶居民的有利条件,重点打造白裤瑶文化参观性旅游产品、白裤瑶民族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以及白裤瑶经典文化演艺旅游产品。

在“娱”的方面,可以针对主客源地游客的层次需求,结合当地的有利条件,在景区开发建设中适当增加趣味性强,游客参与度高的白裤瑶特色项目,在增强游客对白裤瑶文化感知的同时,保持白裤瑶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购”的方面,应大力提升旅游商品的原真性内涵。首先,应提高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挖掘力度,从源头上增强旅游商品的原真性内涵;其次,在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应组织相应的商品设计生产力量,在商品设计上展现新意,展示白裤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张力;最后,在旅游商品的销售过程中,注重特色销售环境的打造。

参考文献

[1]Bruner E. M Tourism, Creativity, and Authenticity [J]. Studies in Symbolic Interaction, 1989(10).

[2]高科.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2010(02).

篇13

乡村是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延续,是人与地关系的展示,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最和谐的结合,代表了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随着城市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厌倦拥挤喧嚣的城市节奏,青睐能够回归自然,体验“桃源生活”的乡村,由此,一种以欣赏田野风光和追求纯朴民风为对象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热悄然兴起,并日益走俏。如何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以吸引游客前往成为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因此,以成都浦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例,从其文创项目进行了分析,探求了传统乡村与文创项目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

2背景介绍

文化创意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其概念是英国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而中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通过创造性的想法把文化转化为更高生产力的行业集群。随着中国飞速发展,文创项目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因此,寻找到一种适合文创项目推广和发展的方式是目前文创项目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甘溪镇明月村位于大五面山浅丘地带,地处浦江、邛崃、名山三(市)县交汇处,属浅丘地区。该村幅员面积6.78 km2,森林覆盖率46.2%,村有723户,2218人。明月村自古就采用邛窑的工艺烧制陶瓷,至今仍保留着4口老窑。其中,有300多年历史的明月老窑一直到2008年才停产。2012年随着政府对邛窑文化的支持和推广,明月窑紧紧结合浦江甘溪镇明月村茶山、竹海的特色,让文化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2013年浦江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希望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新打造的明月国际陶艺村以吸引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新村民)入驻为抓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全新的发展理念给明月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生。

3明月村文创项目的打造

明月村内文创项目的成功打造实现了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项目的互利共赢,明月村与文创项目是一个相互吸引、相互受益的过程。明月村特有的乡村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邛窑文化)与文创项目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发展。明月村带给文创项目者的是一个带有乡野气息的“乡村乌托邦”,同时文创项目者也给明月村带来了新的生活模式和旅游资源,以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3.1明月村对文化项目的影响

3.1.1自然环境的影响

明月村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人―村落―环境”所构成的和谐有机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极具特色的川西农舍(大部分拥有“三间两头转”的合院布局,本土泥砖(陶的母体)的建筑材料)显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格,茶山、竹海、松林等乡野景观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这些自然环境既有独特的景观意象,同时也是乡村历史的展现。这样贴近自然的景观意象展现了一种很多人所追求的能够回归自然的乡村乌托邦的形态,而这也是文创工作者所追求的,同时这也给了文创工作者一个能真正激发自己灵感、且富有创作空间的环境。

3.1.2人文环境的影响

明月村本身拥有比较丰富的乡村文化意象,这种乡村文化意象也是乡村的一种“氛围”。包括其本身的乡村建筑群落、传统的乡村劳作模式(传统农耕文化所展现出的浓郁文化气息,这些文化独特而鲜明,因此也成为吸引大家的一种文化载体)和其长期的乡风民俗(乡村独特的民俗文化,是村民精神凝聚力的一种体现);以及明月村对其历史文脉的保留和发展(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邛窑文化)。这样的乡土文化意象的保留和延续有利于塑造明月村的整体场所感,强化了其明月村的价值,给文创工作者以不一样的灵感和创作氛围。

3.1.3旅游契机

明月村所打造的自然风光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景观其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目前,文化创意类项目缺乏一个很好的、跟公众一起互动交流的平台,而传统的互动交流方式(如展览等)很难拉近文创者跟普通人的距离,文创者迫切的想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架起与大众沟通的桥梁,让艺术更加亲近民众。而明月村自身就完成了这样的作用,为文创工作者提供了客户源。以明月村为依托发展自己的客户群,明月村的名气也给这些文创工作者一个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及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3.1.4相应的配套设施

为大力引进文创工作者入驻,明月村发展和打造自身相应配套设施,以一种方便的,舒适的设施环境吸引文创工作者。同时明月村提倡“名人驻村”项目,通过文化创意工作者入驻到村民的家中,与原有的村民一起生活,感受彼此的生活方式。让文创工作者以最近距离的体验感受最真实的乡野气息。

3.2文创项目对明月村的影响

3.2.1文化影响

通过文创工作者驻村的活动,村民、文创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而这样一种“新村民”与“原住民”的融合也激发了乡村的活力。文创工作者为明月村带去了丰厚的“嫁妆”,这些“嫁妆”为明月村村民生活带来很多改变:村民的猪圈被改造成草木染工坊,孩子们能上免费的绘画课,明月书馆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图书,还定期举办讲座。通过文创工作者的文化传播,教育和培训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性,增强村民的文化意识。这对于整个明月村村民的整体文化教育和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2.2经济影响

文创工作者将民间艺术工艺带向农村,带动当地村民寻找到一种新的经济手段:作为一处遗址景点,明月老窑被保护起来,老窑旁边的空地上,一座陶艺体验馆开始营业。明月村81岁的民间陶艺家张崇明领起了固定工资,现场为体验陶艺的游客进行指导。在村子的一片空地上,新村民赵洪和李南书的“篆刻传习所”正在建设,老村民吴大爷的餐馆“谌家院子”正在升级改造。明月村以文化创意项目为先导,以此为契机带动自身产业的大力发展。

3.2.3名人效应

文创工作者能够通过其自身的人脉效应和乡野情怀形成产业聚集形态。2014年12月,身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专委会副主任的李清来到明月村,看过“明月国际陶艺村”的发展规划后,就决定留下来。2015年1月,李清的“蜀山窑”工坊签约入驻,他也成为明月村的第一批两名“新村民”之一。另一个是知名前媒体人、作家宁远。宁远说,她爱上了这里的松林、竹海、茶园,还有质朴的村民。此后通过“名人传播”和“文艺圈的人脉效应和乡野情怀”,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明月村就吸引了25个文创项目入驻。宁远要做一个草木染工作室,请来画家、染布人寒山开了一个染布坊;李清的学弟、青年陶艺家李清泉来明月村喝了一次茶,就决定留下来开个“清泉烧”工坊;艺术展厅、餐厅“樱园”的创始人熊英,也跟随好友宁远、寒山的步伐,把新的“樱园”落到了明月村……根据远景规划,成型后的“明月国际陶艺村”,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要达到35~40个,进入核心区的项目数为17个。而截止到2015年底,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已有15个,核心区10个,在谈项目6个,文创产业聚集已初具雏形。而这样的一种文创产业聚集形态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整体的影响力,形成名人效应。

3.2.4旅游契机

利用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环境和名人效应吸引游客,聚集和提高当地的人气,以此来进行明月村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产品的推广,村民的收益和创收,巩固和加强明月村的品牌效应。为明月村的整体旅游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月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利用名人驻村的形式达到“雅”与“俗”的交融统一。而这种“雅”与“俗”融合的关键又在于它的生活化、自然性、真实性、和谐性。其“雅”主要是指明月村所含有的一些文创项目(引入的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等所带来的文化展现)的打造,以及明月村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邛窑文化)。“俗”主要是指明月村自身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

相较于以往艺术都是高高在上,是普通人不可企及的,这里将其融合在了一起,是艺术的乡土化,是艺术的最高展现形式,它不是受人瞻仰的,而是要更多地融进到生活,落到实处,跟人更好的互动,给人更好的体验感,这才是鲜活的。这样也使其具有更好的文化符号及吸引力。同时,借由名人驻村的形式,乡村自身具有更好的特色和辨识度,利于从其他同类型旅游的乡村中脱颖而出,使其更好的发展。

4文创项目与乡村旅游的互利

乡村的发展不能违背其可持续性,而文创项目中的名人驻村给了这个很好的定义。通过对整个明月村有一个可持续的循环健康发展链条:首先,利用自己原生态的传统乡土景观以及其历史文化积淀形成自身的文化符号,吸引陶艺家、知名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创意项目工作者的入驻,形成一大特色―艺术家利用民居,改造民居,形成与居民共同生活居住的模式,改造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这样子的模式既可以让高雅的艺术更加亲民,同时民居的环境和古朴的民风民俗也能带给艺术家不一样的体验和灵感来源。其次,利用所形成的文化景观环境和名人效应吸引游客,聚集和提高当地的人气,以此来进行明月村的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产品的推广,村民的收益和创收,打出明月村的品牌,同时,明月村的名气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及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起推广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