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经济发展形势政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2-0074-0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深层次影响逐步显现,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很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对于本轮国家宏观调控,主流观点认为是及时的和正确的:一是政策决策的及时性,政策的及时转向保证了2009年和2010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政策实施落实的及时性,确保了宏观调控取得预期效果。但是,也有一部分观点认为:天量的货币投放,以及通过银行的杠杆放大作用,靠投资和信贷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埋下了风险隐患,如整体产能过剩、银行体系资金供需失衡等等。
现有相关文献对于银行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研究较少。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1969)开创了经济学领域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先河,之后大量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定性或定量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大体从金融结构(戈德史密斯,1969;金和莱文,1993)、金融深化(麦金农和肖,1973;菲斯曼,2004)和内生增长(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1990;本西文加和史密斯,1991)等三个方面,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实证分析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奥德多库恩,1996;凯撒等,2003)。
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其中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是谈儒勇(1999)。他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国内对经济发展转型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多集中于近几年,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金融发展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江曙霞、严玉华,2006;曾国平,2007;林毅夫,2009;庞清静,2010;钱水土、周永涛,2011)。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角度的相关研究较少(俞亚光,2010;崔滨洲,2011;刘仁伍,2011;孔小伟,2011等),主要是从经验层面对区域内经济发展转型的金融支持进行分析,注重实际情况和相关建议的分析,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银行业层面对经济发展转型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借鉴、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为例,对后金融危机时期,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深入分析银行支持政策不足,并探讨了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
二、研究设计及实证分析——以山东为例
(一)经济发展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 评价体系设计。本文依据重要性、科学性、可得性等原则,结合山东经济运行、产业结构特点等实际因素,遴选变量指标,构建山东经济发展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三级,包括21个变量(见表1)。
2. 数据处理及评价得分。21个变量选取2008年第1季度至2012年末的季度数据。一方面针对部分指标存在缺失的现象,本文采用平均差值法或移动平均法对缺失位置进行补足;另一方面针对指标量纲的不统一,采用Z-得分对指标进行数据无量纲、标准化处理。为避免人为指标权重确定时的主观性,在缺失值、无量纲化处理后数据的基础上,本文选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及各层级指标的权重,计算获得各数据基期下山东经济发展转型综合得分,以此来衡量山东经济发展转型效果。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综合得分越来越高,显示山东经济发展转型逐步升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二)银行发展评价体系
1.银行发展评价体系设计。银行发展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能够考虑银行的存量规模、结构特点、创新能力以及风险状况。本文拟构建三级指标体系来衡量银行发展,该评价体系共包括14个变量(见表2)。
2. 评价得分。利用熵值法计算银行发展的综合评价得分,同时由于熵值法能够实现对分层指标的分解评价,故可以一并获得对一级、二级指标的分项得分评价。表3为经济发展转型得分与银行发展综合得分及4个一级指标得分的相关关系。
(三)山东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实证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银行发展与经济发展转型之间的关系,本文将经济发展转型综合得分以及4个一级银行发展得分视为变量,拟通过数理统计模型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1. 变量平稳性检验。采用PP单位根检验对上述5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Sc_score、St_score、In_score和Ri_score分别代表规模指标、结构指标、金融创新和风险指标。
PP检验结果显示,在置信水平5%下,5个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且一阶差分后平稳,即同为一阶单整序列I(1)。由此,保证可以运用历史信息来分析判断未来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转型效果。
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银行单纯的规模扩张对于经济发展转型推动作用有限。银行贷款投向及利率结构能够对经济发展转型起提升作用。短期内银行产品服务创新引致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另一方面可能由于银行的产品服务创新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实际需求。风险指标是经济发展转型的Granger原因,结合相关系数为负的结论,认为控制风险能够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2)式为VECM模型,描述变量间的短期调节作用。上述VECM模型的AIC和SC值分别为-62.14和-60.41,都比较小,模型整体效果较好。对调整系数进行限定约束检验均拒绝了零假设,说明变量短期调节有效,能够使得经济发展转型与银行业发展达到均衡状态。
进一步分析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山东银行业在支持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结论。
一是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短期有效,长期递减。从银行业支持经济转型短期波动看,银行业的规模扩张对于经济发展转型短期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但长期来看,银行规模扩张对经济平稳发展和转型的作用边际效用递减,且银行业对经济发展转型的支持力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差异化发展方向明显。
二是银行业是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从支持经济转型效果看,银行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模型可以看到,山东银行业对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无论是银行规模的扩张、结构的优化、银行创新还是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都对经济发展转型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理论和现实都保持一致。
三是银行业要对经济发展转型“集约式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得分与银行得分间的相关关系为0.96,银行发展与经济转型之间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发展趋势一致,且银行规模的提升对经济发展转型支持力度较大,这表明目前山东银行业对经济发展转型的支持作用表现为“规模式推动”。
四是银行业自身发展与经济转型相互影响。从银行业支持经济转型的调节作用看,银行发展与经济转型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当二者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调节,以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一方面当经济发展转型水平低于长期均衡水平时,在调整系数“负数”拉动作用下,短期内经济将会向较高层次的发展转型水平演进;另一方面银行在推动经济快速转型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有利于自身优化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有效降低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反之将会拖累经济的转型发展。
五是要更加注重银行业的发展规律。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放松信贷政策,提高货币投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经济增长,但此过程中忽视了银行本身的发展问题,银行产品服务创新由于时滞效应、创新程度以及不能有效对接需求等因素影响造成了风险的积累。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工具的运用,也掩盖了风险的形成,同时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三农”等支持偏弱,也偏离了宏观调控的初衷。因此,应该尊重银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优化银行贷款投向,降低银行风险水平,发展绿色信贷,支持循环经济,更好地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六是正确发挥银行业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作用。我国通过扩张型货币政策调节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物价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水平急剧增长。究其原因:其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货币不再大量进入商品市场,越来越多的货币被资本市场吸纳,使得金融资产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较大影响;其二,随着资金向资本市场的流动,在财富效应作用下,过多资金投资于金融产品,分流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造成银行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和生产的资金供应不足,对信贷传导机制形成一定阻碍作用,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和实施效果。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信贷投放效率,解决信贷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三、银行业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银行业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有效性
我国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必须提高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性,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施制度创新,加快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操作环境。另外,还要加快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打破行业垄断,完善商业银行信贷支持体系,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创新动力和改革的红利,激发市场的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
(二)充分发挥银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金融宏观调控要引导社会流动性支持经济平稳增长和转型,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全面提高经营水平。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同时,充分利用信贷和利率杠杆,使信贷逐步退出“两高一剩”和落后产能行业,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信贷资金配置,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促进消费升级;加大对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产业信贷政策引导。通过信贷结构来影响和支持产业结构变革,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优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
山东省提出了推动扶持蓝黄经济带的发展,并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同时提出支持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经济带、鲁南临港产业区及省会城市经济圈的重点区域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国家区域经济布局规划,主动谋划自身的地区发展战略,在信贷投向、网点布局、人员配置、资源投入等方面向国家重点经济规划地区倾斜,在支持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战略布局,这也有利于银行业的长远发展。
(四)加大银行业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获得金融资源的同时,大量民营企业却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得到融资,造成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国有企业拿着廉价资本向上下游蔓延,出现“国进民退”现象,民营企业因融资渠道受阻而异常困难。民营企业在增加就业、繁荣经济、推动创新和稳定社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重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对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进行准确明晰的定位和规划,创新服务模式,再造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民营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关注和防控金融风险的蔓延
银行业必须增强对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敏感性,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首先,进一步做好信贷结构调整基础性工作。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从行业入手,着力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其次,建立行业预警机制。要形成分层次的监控预警体系,密切监测贷款资金走向和各行业、企业的效益走势,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借鉴国外债务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建立多层次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避免金融局部风险转变为系统性风险。第三,进一步健全社会融资规模监测分析制度。各级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以及理财产品等的监测分析,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监测体系,为进一步做好金融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King and Levine.1993.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2]Odedokum.M.O.1996.Alternative Econometric Approach for Analyzing the Role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in Economic Growth:Time-Series Evidence From LDCs[J].Development Economics,(51).
[3]Cesar.Calderon,LinLiu.2003.The Direction of Causality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Development Economics,(72).
[4]Wangbaoqing,huangjieyu.2011.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Risk and Corporate Finance Management,(3).
[5]Goldsmith,R.W.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58-190.
[6]谈儒勇.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7]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7,(8).
[8]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
[9] 庞清静.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0).
[10]钱水土,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J].统计研究,2011,(1).
[11]李剑.金融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东部地区数据的面板VAR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3,(9).
[12]刘仁伍.浙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11,(12 ).
[13] 孔小伟.经济转型与金融发展: 基于东莞的视角[J].广东金融,2011,(7 ).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已由改革前期的投资拉动型转变为以消费和需求为主的需求拉动型,市场自发调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日益市场化、理性化,货币需求的内生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增长机制不断加强。从经济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看,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深化,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大幅度减弱,但依然是影响短期经济运行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
(一)工业增加值: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因素,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工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工业增加值的变化对整个GDP的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将工业增加值作为模型分析的核心,并将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出口总额作为决定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将产成品资金占用作为反映商业周期的指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95年以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因素是消费和出口,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这一特征反映了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总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即总量关系已由短缺转变为结构性过剩。(2)技术进步因子低于1,即其他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抑制作用。这一方面说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全球经济衰退等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发展等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冲击,另一方面也说明,近年来技术进步速度较慢,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能抵消各种不利因素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抑制作用。(3)产成品资金占用是反映短期经济运行变化趋势的重要先行指标,其由较低水平恢复持续上升,表明经济增长将恢复上升趋势。
(二)投资需求:投资行为市场化,政策调控影响弱化,且财政政策的效力大于货币政策
影响投资增长的因素可分为三类,其一是决定投资行为的因素,包括前期投资的惯性影响、投资收益、融资成本等;其二是投资资金来源对投资形成的约束,包括贷款、财政支出、外资流入等;其三是外部环境变化,包括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价格水平的变化等。为了全面反映各因素对投资增长的影响,我们以企业利润率和贷款利率作为反映投资收益和融资成本变化的替代指标,以中长期贷款、财政支出、企业利润和利用外资作为投资资金来源的指标,并加入价格指数、政府调控政策(虚拟变量)、时间趋势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投资增长具有很强的惯性;利用外资、财政支出、中长期贷款等投资资金来源对投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对投资形成有拉动作用,企业利润率是影响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价格水平的变化对投资增长有双重作用,当期价格水平的下降对投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滞后12期价格水平的下降(或上升)所产生的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预期,将引致投资增长下降(或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对投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重要程度在各因素中列第六位;宏观调控政策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处于第八位,刺激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会引致投资增长0.0034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情况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买方市场”形成之后,我国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已基本市场化。同时,如果将财政支出和利率变化分别归类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范畴,则财政政策对投资增长的直接影响要大于货币政策。
(三)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呈现刚性,财富效应对消费增长的影响日趋增强
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包括消费惯性、收入、财富效应、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价格变化以及消费政策等。我们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消费的替代指标,以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滞后变量、工资性现金支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股票流通市值以及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作为反映消费惯性、收入、财富效应和居民储蓄倾向的指标,再考虑价格指数和消费政策两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惯性是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消费行为惯性对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性及其很高的贡献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强的刚性。(2)经济增长状况及由此决定的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增长的基本因素,不仅会影响本期消费需求,还会通过预期对未来消费产生影响。(3)随着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股票流通市值的不断增加,由此所形成的财富效应已成为影响消费需求增长日趋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股市波动不仅会影响本期消费增长,还会对未来消费产生长远影响,因此,股市的稳定发展对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4)近年来持续的通货紧缩现象对消费需求增长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5)消费政策的变化对消费需求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调控作用,其刺激力度增强可以拉动消费增长0.001179个百分点。(6)供求结构、消费环境等除解释变量之外的其他因素对近年消费需求增长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四)出口贸易:国际市场需求是出口增长的基础,技术进步、价格优势和贸易政策是促进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影响出口增长的因素包括国际市场需求、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需求缺口形成的出口压力、汇率的变化以及贸易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我们以国际贸易出口、前期出口总额、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人民币汇率、价格指数以及贸易政策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时间趋势因素,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市场需求是决定我国出口增长的最基本的因素。(2)由于国内价格水平的波动会影响到实际汇率和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价格水平的波动对出口增长有重要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大约能够拉动出口增长0.0016个百分点。(3)人民币贬值对促进出口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我国汇率基本保持稳定,其对出口增长的实际刺激作用有限。(4)贸易政策的变化、技术进步以及贸易环境的改善等外部因素对促进我国出口增长至关重要。
(五)进口贸易:国内需求和加工贸易出口是影响进口增长的基本需求因素,贸易条件和贸易政策的改变能有效地限制进口增长
影响进口的因素包括国内需求、国际贸易出口形成的压力、国内价格水平、汇率、贸易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影响进口增长的因素中,国内需求和国际贸易出口是影响我国进口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国内价格水平下降或人民币贬值对进口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控制进口增长的贸易政策对限制进口增长是有效的。时间趋势系数为正,说明进口增长有很强的递增趋势。
(六)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内生性很强,利率调整和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有显著影响
我们将影响货币供求的因素确定为:货币供给增长的惯性、经济增长产生的货币需求、利率变动对货币供求的影响以及价格水平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对相关时间序列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货币需求的增长主要取决于自身增长的惯性和经济增长对其所产生的需求,这说明我国货币需求的增长具有很强的内生性。(2)利率调整对M0、M1和M2作用方向不同,但其影响均是显著的,说明通过利率调整货币供给的政策是有效的。(3)价格水平波动对货币需求有显著影响,短期内价格水平的上涨会引致货币供给的增加,但从较长期看,由于利率基本稳定,价格上涨产生的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到未来收益,价格上涨对存款增加及货币供给增长有抑制作用。(4)由于存款是居民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M1和M2表现出随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的趋势。
(七)价格水平:物价走势存在很强的惯性,需求、货币供给及其流动性对价格波动有重要影响
根据相关价格理论,我们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确定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惯性、需求和货币供给三大方面,分别对居民消费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1)居民消费价格: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因素中,价格变动趋势的惯性是最重要因素,其贡献(本文中贡献的涵义是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弹性,即解释变量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引致的被解释变量增长的幅度)为0.9682个百分点。其次是货币供给M0,其综合贡献为0.01个百分点。第三是消费需求,其贡献为0.0871个百分点。(2)生产资料价格:在影响生产资料价格的因素中,价格变动趋势的惯性是最重要因素,其综合贡献约为0.94个百分点。其次是投资需求,其贡献为0.1105个百分点。第三是货币流动性,其贡献为2.01185个百分点。时间趋势T的系数均为负,说明1995年以来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紧缩趋势。
二、200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200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扭转了近年来GDP增速前高后低的运行趋势,出现了小幅加速增长势头,一季度GDP增长7.6%,二季度GDP增长8%,上半年GDP累计增长7.8%。引致经济增长运行轨迹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是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即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趋于改善;从内部因素看,主要是在内部经济增长活力不断增强和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下,总需求出现了快速增长并拉动GDP加速增长。
(一)工业增加值:投资快速增长是经济增长恢复上升的主要动力,消费和出口增速相对下降抑制了经济增长
根据工业增加值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方程,我们对2002年上半年影响工业增加值的因素作出定量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剔除生产资料价格因素后,1~5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32.67%,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2.033个百分点,占上半年工业增加值11.7%增速的比重为17.37%。(2)在剔除居民消费价格因素后,6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47%,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9.34个百分点,占上半年工业增加值11.7%增速的比重为79.85%。(3)上半年出口累计增长14.1%,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1.444个百分点;但考虑到前期出口对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滞后影响,出口对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的综合影响为0.738个百分点,占上半年工业增加值11.7%增速的比重6.31%。(4)产成品资金占用对上半年工业增加值的综合影响为引致工业增加值增幅下降0.273个百分点,占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比重为-2.33%。(5)时间趋势的收缩效应引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0.005个百分点。(6)其他因素和系统误差为-0.135个百分点。
与2001年同期相比,2002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拉动作用提高0.975个百分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0.536个百分点;当月出口(累计值)的拉动作用提高0.536个百分点,考虑前期出口的滞后影响——2001年下半年出口增速有较大幅度下降,出口的综合拉动作用下降1.187个百分点;产成品资金占用的综合拉动作用下降0.418个百分点,时间趋势的收缩效应下降0.00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200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恢复加速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上半年投资快速增长拉动的,而消费和出口增速相对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强的抑制作用。
(二)投资需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不断增强是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根据投资需求的回归分析方程,我们计算得到:在影响2002年上半年投资需求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固定投资增长的惯性拉动投资增长13.13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07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拉动投资增长3.96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利用外资拉动投资增长2.3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拉动投资增长1.3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6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引致投资增长0.02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2个百分点。价格水平波动的综合作用拉动投资增长0.0125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005个百分点。政策力度弱化引致投资增长下降0.005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15个百分点。其他因素引致的投资增长和系统误差为3.6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投资惯性对投资增长拉动作用大幅度提高是2002年上半年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这说明自2001年下半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不断增强。而其他因素对2002年上半年投资增长影响有较大幅度提高,估计与国债投资资金到位较早有关。
(三)消费需求:储蓄倾向提高和股市财富缩水抑制了消费增长
根据消费需求回归分析方程,我们计算得到2002年上半年各因素对消费增长的影响:(1)消费惯性拉动消费增长8.5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6个百分点。(2)收入增长拉动消费增长0.128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056个百分点。(3)上半年居民储蓄倾向提高,导致消费增长下降0.276个百分点,同比多下降0.022个百分点。(3)消费价格下降引致消费增长下降0.0086个百分点,同比降低0.012个百分点。(5)储蓄存款余额增加带来的财富效应拉动消费增长2.687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015个百分点。(6)股票流通市值引致消费增长0.13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即股票流通市值下降产生的财富缩水导致消费增长下降。(7)其他因素引致的消费增长和系统误差为-1.74个百分点,同比减少1.38个百分点。
比较各种因素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可以看到,除消费惯性外,2002年上半年对消费增长起到抑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储蓄倾向提高和股票流通市值大幅度下降带来的财富缩水效应。
(四)进出口贸易:国际市场需求波动是影响我国进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政策调控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显著
国际贸易出口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国际贸易数据公布时间有较长滞后期,目前我们只能对一季度出口增长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析。根据出口总额的回归分析方程,我们计算得到2002年一季度各主要因素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分别是:2月份出口增长的惯性影响为0.2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0215个百分点;国际贸易出口的影响为-3.17个百分点,同比降低4.33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2002年一季度国际贸易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出口总量同比下降9.15%;名义工业增加值的影响为7.49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下降0.206个百分点;国内价格波动的综合影响为-0.0062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下降-0.082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微弱升值的影响为-0.006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降低-0.022个百分点。因此,2002年一季度出口增速(9.08%)比2001年一季度增速下降5.53个百分点,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际贸易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即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了硬性需求约束。从上半年已知国内因素看,前期出口、工业增加值、价格波动和汇率对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均比2001年同期提高,但总体影响只有1个百分点,据此可以作出的判断是,上半年出口的较快增长(增速14%,比2001年提高5.2个百分点),应主要是由国际贸易恢复较快增长和刺激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如出口退税等)拉动的。
从影响一季度进口增长的因素看,国际贸易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是一季度进口增速相对下降的主要因素,其贡献比2001年同期下降2.91个百分点;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对下降也减少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其贡献比2001年同期下降0.23个百分点;前期出口的贡献影响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其他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从6月份的影响因素看,工业增加值的贡献比2001年提高0.55个百分点,出口增长惯性影响相对下降0.07个百分点,如果假定上半年国际贸易出口增速比2001年同期提高,则2002年上半年进口增长下降的主要原因只能归于政策调控措施增强。
(五)货币需求:引致货币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货币需求的内生机制,利率调整和物价波动的实际影响很小
根据M0、M1和M2的回归分析方程计算得到的结果,2002年上半年M0增速比2001年同期提高,主要因素是货币需求增长惯性的贡献比2001年同期提高了2.9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增加值名义增长率比2001年同期下降,其贡献同比降低了0.31个百分点;价格波动和利率调整的影响很弱,消费价格水平的综合贡献仅比2001年同期提高0.0016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下调仅引致M0增长下降0.0021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M1增速比2001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主要因素是货币需求增长惯性的贡献比2001年同期下降2.4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名义增长率下降也起到一定作用,其贡献同比降低0.23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下调对M1增长的贡献为0.002913个百分点,物价波动对M1增长的综合贡献同比下降0.00565个百分点。M2的增速与2001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货币需求增长惯性的贡献同比提高1.43个百分点,名义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同比下降0.094176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下调的贡献同比下降0.001017个百分点,物价波动对M1增长的综合贡献比2001年同期下降0.000485个百分点。总之,影响2002年上半年货币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依然是货币需求的内生机制,利率调整和物价波动的影响虽然是显著的,但由于利率调整的幅度有限、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它们对货币需求的实际影响很小。
(六)价格波动:前期通货紧缩趋势增强引致价格水平进一步下降
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为99.2,比2001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根据消费价格回归分析方程计算,前期价格指数的惯性影响为82.6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降低2.84个百分点,主要是5月份价格指数较2001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所致。M0增长对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的综合影响为0.04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下降0.39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拉动6月份价格指数增长0.7454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下降0.15个百分点。时间趋势导致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387个百分点,比2001年增加0.15个百分点。常数项和其他因素(AR)为16.62,系统误差为0.58个百分点。因此,导致2002年上半年消费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由前期价格持续下降和时间趋势负作用所形成的通货紧缩趋势,消费需求增速下降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影响2002年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的因素中,前期价格的惯性影响为91.52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下降1.55个百分点;货币流动性微弱下降的影响为1.96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提高0.0056个百分点;投资需求的影响为9.76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提高0.178个百分点;包括常数项和系统误差在内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为6.32个百分点,比2001年同期下降1.21个百分点。因此,导致2002年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降低的主要因素是前期价格持续下降形成的通货紧缩趋势,固定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对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趋势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三、2002年下半年经济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
从影响上半年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消费需求和出口增长相对下降以及通货紧缩趋势增强等不利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趋于增强,经济增长出现了小幅加速趋势。受这种加速增长趋势的惯性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但从目前的发展环境看,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不明确和国内政策调整会对下半年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近期建议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的呼声很高,而财政政策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重要。考虑到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下半年经济增长的趋势,我们在单方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将单方程联立并加入内联方程,建立了包括80个方程、80个内生变量和10个外生变量的《月度宏观经济形势计量分析模型》,并根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汇率、国际贸易出口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外生变量的不同变化趋势,设计了四套预测分析方案,对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趋势作出了预测分析。总体看来,在全球经济形势基本稳定和国内调控政策不发生大幅度转变的情况下,2002年经济增长7%的计划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预计全年GDP增速将达到7.6~7.8%。
一是地区经济实现了稳定较快增长。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同比分别增长11.1%、12.2%、12.4%和13.3%,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4.3%、19.3%、17.8%和8.6%。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4大地区经济增速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过了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快于其它地区的传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所占比重均略有上升,分别增加了0.43、0.43和0.1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GDP所占比重虽同比减少1个百分点,但占据我国经济总量半壁江山的总体格局未发生实质改变。总体看,4大地区经济均实现了稳定较快增长,东部地区进入了稳定增长期,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暂时性减速,东北地区处于加速增长期,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二是各地区投资和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速。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9.6%、33%、26.7%和35.4%,除东北地区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外,东、中和西部地区增速分别回落0.1、0.6和1.5个百分点,各地区投资增速总体上仍属于较快增长,表明宏观调控政策对促进投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1.4%、23.2%、22.3%和22.5%,增幅同比分别加快3.3、4.9、4.3和4.9个百分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积极效应也明显显现。
三是重点地区开发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及其它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区(带)继续带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批复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GDP增速均超过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5.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41.2%,三大都市圈依然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圳经济特区在深化改革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上迈出新步伐,上海浦东新区行政管理、金融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入,天津滨海新区、成渝、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积极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经济带等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也在加快形成。
四是各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深入开展。2008年,我国区域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合作领域逐步深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区际产业转移明显加快。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市长联席会、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环渤海地区经济市长联席会、武汉经济协作区、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合作领域逐步拓展,合作内容不断深化。长三角地区核心区16个城市在30多个领域推进专题合作并取得积极进展,在推动金融合作和区域交通一体化方面提速。泛珠三角区域在交通、能源、科技、环保等领域合作稳步推进,特别是深港创新圈建设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京津、新疆乌昌、河南郑汴、广东广佛、辽宁沈抚、吉林延龙图等城市一体化进程加快。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动性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广东省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举措,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北和东西两翼转移;安徽、湖南等省积极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五是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8年,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自然条件等约束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各地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5%、5.5%、5.8%和7.8%,增幅同比分别加快0.9、1.7、0.8和4.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除舟山外,长三角地区核心区其他15个城市第三产业增速均快于第二产业。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比重达30.5%;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和西部地区的陕西、宁夏粮食产量继续增加。西部地区立足资源优势,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重大装备制造、高技术和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依托资源、区位优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东北地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二)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地区经济增速均明显回落。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增速同比分别回落了3.3、2.1、2.1和0.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降幅最大。各地区二、三产业增加值下滑,工业增加值回落幅度大且呈现出不均衡的明显特征,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4.6%、15.2%和14.7%,同比分别回落4.2、3.0、3.4和2.7个百分点;四个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1.7%、27%、25.9%和21.4%,同比分别回落了11.8、3.1、9.3和4.2个百分点,东、西部地区降幅较大。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7%、11.4%、11.7%和12.9%,同比分别回落了3.1、2.7、2.1和0.1个百分点。
二是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速度放缓。2008年,四个地区整体产业构成有所改善,但产业调整升级速度明显放缓,三次产业构成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比例分别为6.8%、14.6%、15.6%和11.7%,除西部同比持平外,东、中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降低0.1、0.4和0.4个百分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且下降速度较慢。四个地区第二产业比例分别为51.7%、50.9%、48.1%和53%,同比分别增加0.2、1.4、1.8和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工业仍是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且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总体呈增长趋势。四个地区第三产业比例分别为41.5%、34.5%、36.3%和35.3%,同比分别下降0.1、1.4、1.4和1.1个百分点,发展水平亟待提高。总体上看,四个地区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仍然较大。
三是各地区进出口贸易增速急剧回落。2008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6.2%、33.6%、35.8%和24.8%,增幅同比分别回落6.2、4.1、0.5和1.1个百分点。从出口情况看,四个地区同比分别增长15.4%、34.5%、38.9%和23.3%,除中部和西部增速稍微加快外,东部和东北地区增幅分别回落9.3和6.1个百分点,东部降幅最大。从进口情况看,四个地区同比分别增长17.2%、32.2%、31.3%和27.1%,除东北地区增幅提高5.9个百分点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了明显回落,尤其是中部地区回落幅度达到11个百分点。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尚需完善。当前,各地区依然把经济发展重点放在经济总量大、产值利润高的行业,区域分工理念不深,区域合作内生动力不强,同时,区域间强有力的管理协调机构和法律约束体制缺乏,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在推进一体化过程中仍未摆脱地域限制和现有体制约束,对资源配置的随意性较大,产业转移与承接缺乏统筹规划,难以从区域协调角度进行决策。此外,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武汉、成都、重庆、沈阳等城市的发展水平距北京、广州、上海这样的核心城市还有相当距离,次级城市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城市之间开展区域合作的动力不强。
五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08年,我国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工作继续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但根据可获得的环境统计数据显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随着节能减排门槛和产业层次的不断提高,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污染水平略低一些,但中西部地区明显偏高。随着产业转移活动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有所抬头,环境容量压力增加。
二、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抗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措施。各地区要以国务
院已审议通过的十大调整振兴规划为契机,加快调整振兴主导产业,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增强区域持续发展的动力。东部地区应进一步营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环境,优先发展以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等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等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尽快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优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步伐,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增强发展能力和活力;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加强区际产业转移的有效平台,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升经济质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加快推进各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地区结构是促进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式。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地区要不断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速区域经济发【下转第42页】【上接第37页】展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促进核心都市圈和城市带加快发展,加速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核心经济区、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为核心区域加快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提升其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整个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努力扩大进出口和对外贸易。各地区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积极调整外贸结构,努力扩大出口。要积极促进出口方式转变,加快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技术知识型产品出口转变,推动资源性产品出口向高附加值型产品出口转变,鼓励加工生产型出口向品牌创新型出口转变,促进注重数量型出口向以质取胜型出口转变。要积极发展多元化贸易,结合“走出去”战略加大对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和出口力度,积极发展边贸合作与跨国区域合作,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力保出口适度较快增长。要继续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外贸政策,重点帮助东部地区外贸型企业渡过难关,维持住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指导性意见,稳固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持续增长的基础。
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处于加速型,结构不断变化,这使得情况更为复杂,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推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的发展。通过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控和不断完善,以及扩大我国经济的消费群体,从而使得经济取得长足稳定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过渡期,一些体制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从而带动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建立完善的经济发展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何为经济转型?从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模式或者改革的目标来看,是逐步完成了从基于资源的行政配置、状态控制性能设计,注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配置资源、产权多元化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不仅是中国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更是经济体制机制转换、经济政策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几乎与过渡到完成任务,与经济利益关系变动、制度转型、转型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密切相关的财政体系和财政政策,更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问题。所以,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确定适当的财务目标,采取有效的财政手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不论是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还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发展中时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财政政策的支出和收入体制,来研究财政政策如何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体制转型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下,世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无疑这场经济风暴的影响非同一般,但是在我国有效地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下,对于经济的发展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为明显,在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情况下,通过积极采取财政政策、拉动内需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研究财政政策如何有效的与经济发展有效地配合。
2、财政政策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之一,财政政策通过支出、收入、税收等手段调节经济的发展,通过我国的宏观调控、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应。积极实施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掌握政府赤字以及公共设施的投资规模,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支出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和在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对减税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实施减税措施和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发挥了极大作用。我国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一直健康稳定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一直是高增长低膨胀的健康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我国财政政策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得经济慢慢回升并且平稳较快的发展。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发展中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1、财政政策调整和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财政政策的调整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财政越是稳定,经济的增长幅度越大。所以我国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使得财政较长时间的稳定来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高质量财政政策的调整,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政府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政府人员在其他产品、项目中的支出可以有效提高经济的增加。政府支出转化成资本投资于项目,投资的金额越大,政府进行财政调整的时间越久。补贴等一些手段可以有效地缩短财政政策调整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的赤字,使得财政政策的调整主要致力于减少国内经费。财政赤字的支出对于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使得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和消减财政赤字。因此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增长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2、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在体制在转型时期,有效的财政政策调控使得我国经济保持的稳定的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前期,传统的供给型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经济增长缓慢,还有一些项目的不合理,在国内外市场的制约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有效地财政政策调控手段,扩大消费群体,国内市场需求并且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同时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是通过货币调控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狂涨和转型的时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极为有效地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过调控财政政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就业的问题,扩大消费市场,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政府通过有效地方式增加公共设施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调整、改善经济结构。财政政策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地财政政策调控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意义的作用。
三、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三次实践中得出若干结论
1、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经济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长期的发展,促使我国经济由投资型和外向型转向投资和出口以及消费三为一体的协调经济。我国经济的转型是财政政策实践中得到的重要结论,势在必行。在计划经济时期,消费一直处于较低的地位,在转型时期我们要把消费放在第一位,投资放在第二位,出口放在第三位。因为从长远来看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放眼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经济都 是建立在消费群体上的,他们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很多发达国家拥有的资源并不是很多,他们经济的发展却遥遥领先,因为他们主要是通过出口来扩大他们的消费群体,像日本的经济他们最大的消费市场就是中国,他们靠出口来带动他们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强大的消费群体,经济的发展会会走向死亡。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来看,投资和出口都只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手段,其主要是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能一味的依赖投资和出口,否则必然走向经济衰败的道路,因此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
2、改善财政政策,发展国内消费市场
现有财政政策需要随之经济体制的转变不断完善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国内的市场,带动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应实施一些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是国民经济走向,我国的农村人数众多是一个极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财政政策调控来开发这一块最大最有潜在价值的市场。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一个长远的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低收入群体是消费的主力,但收入低无力消费,高收入群体的富人,主要是投资消费不大,因此我们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会扩大消费市场,而只有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控才能刺激这一消费群体。
总而言之,我国体制转型仍处于过渡时期,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研究如何使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配合,来激励经济的发展。我国应通过财政政策调控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扩大消费市场和改善外贸产品结构。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财政政策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1]李波;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吴旭东;论转让定价与税收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商业银行属于经济主体之一,是金融体系的骨干力量。商业银行在依赖实体经济的同时又服务于实体经济,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转变。20032013年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十年,商业银行借助这一趋势,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经营方式。
(一)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经营逻辑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升。中国加入WTO 使被低估的要素红利获得前所未有的释放,中国瞬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制造工厂,Madein China的标签琳琅满目,红利的改革措施大幅度增加了市场需求。此外,土地批租和分税制度促进了政府的资金积累,政府通过有效使用这些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和开发房地产,极大地满足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居民需求。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带动下,以要素驱动型投资和成本竞争型出口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市场重要的金融需要。对于政府和企业部门两方面来说,由于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边际回报率依然持续增长,投资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回报率进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放大债务从而促进投资,刺激社会需求;而企业的投资支出也迅猛发展,杠杆率迅速放大。政府的金融需求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大部分表现为直接的简单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流动资金和房地产开发融资。对于单个部门而言,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持续上升,但居民的个人理财意识和投资意识都有待增强,个人投资消费依然以定期存款和保本理财等简单的金融产品为主,而信贷需求大部分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业务:住房贷款、信用贷款和信用卡业务。
这种金融环境的特点是:需求多、类型少。因为商业银行相对于客户而言,银行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卖方市场,即客户对金融需求多,但银行给予的金融供给较少。因为在这种环境下,银行通过借助利率监管、利差固定的政策红利和业务牌照的优势,能够安全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大部分客户由于受到自身理财观念和理财意识的约束,一般金融服务就能满足其简单需求。因此,银行一般不会以客户为本位,而是以自身为本位,采取资本投放、规模扩大、销售引导、利润考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表现出需求侧驱动的特点,造成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相吻合的传统经营逻辑局面。
(二)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银行管理逻辑
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一般都是相匹配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一般是对应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般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 以追随策略为主的战略管理,商业银行业务类型大体相似,从而大多存在白热化竞争;(2) 产品和业务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职能式组织架构占领主要方面;(3) 以规模的大小和结果的好坏作为绩效的评估标准,以短期内的业绩提升作为衡量经营好坏的标准;(4) 对员工约束和物质补贴双管齐下,大力激励具有营销才能的人才,知识的力量被严重低估;(5) 以传统信贷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缺乏人为控制风险的观念,并且没有建立综合性的风险管理系统。
传统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追求多而不追求精,即对数量多少的重视远远高于质量的高低。虽然当前有很多银行提倡智慧经营客户至上的理念,可是还没有在整个银行系统中获得全面实施。当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营行业环境和客户的金融需求也同时转变时,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一定会遭遇各种问题,如供需不平衡问题,这种情况也势必会导致经营理念和管理逻辑的变化。
二、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银行经营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或改变,客户持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有待提高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慢慢升级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即将面对的主要矛盾。
(一) 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当下,保障银行过去存在的各种红利已经悄然消失,对商业银行局部要素效率的提高、去产能、降低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经济红利大幅度降低。从整体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从部分而言,实体经济的衰落程度在加速。由于拉动型经济模式遇到了产能太多、债务增高的问题,传统部门有效信贷需求不充分。
(2) 制度红利悄然消失。大量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促进效能也基本呈现耗尽的趋势。同时,由于很多民营银行加入到竞争的队伍当中,以往的牌照红利也逐渐消失。
(3) 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存贷利率上限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去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遭遇了困境,资金成本提高成为了不可倒流的趋势。更多的是,知识性资本、稳定资产、技术开发等一系列成本逐渐提高,成本增加也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传统模式的完结,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迅速进行自身的产能清仓。在商业银行传统的需求侧被动运营方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堆积势必造成低效资产过多,这就意味着银行需要迅速转变观念,快速出清低效能资产。同时,要加快推进减少成本支出速度的工作。在利润增长的条件下,有效管理利润是当务之急。接着,运营效率和管理方式也需要进行变革。追随战略和简单模仿已不再具有市场空间,银行管理水平也不太可能通过制度红利和后发优势来提高。
(二) 客户金融需求的深刻变化
(1) 产业经济的变化。建立在传统的分工模式和资源优势下,以产能增长为主要标志的投资促进型、出口引导型经济模式,将慢慢地被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整体要素集中投入所带来的新消费拉动型经济模式替代。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管理手段、服务意识有了新的提升。
(2) 金融环境的改变。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正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金融交易局面。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产业资本等新的金融形态正在融合变化更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商业合作关系,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共谋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意识到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产业链的每一环,商业银行都要倍加注意,要从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
(3) 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互联网思维的推动和大数据模式的影响下,传统的金融渠道和工具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级。同时,国家信息化进程迅速,各种新技术快速涌现。在新技术的作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方式、金融需求都将产生长久而深刻的变化。
(三) 商业银行面临的核心问题
(1) 思想观念和文化落后。目前很多商业银行还是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服务,容易发生忽略客户的情况,对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的重视不足,缺乏互联网合作精神,对新时代下的技术革命还不能迅速适应。
(2) 战略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银行竞争白热化,管理手段缺乏创新。很多银行的战略计划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管理水平更是停滞不前,协调能力和服务能力低下,效率低,属于粗放型管理方式。
(3) 产品创新及服务意识低,服务能力差。商业银行一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导致了不能根据客户需求制定金融产品。同时,综合性金融体系建设缺乏建设性措施。
(4) 金融体制及组织发展滞后。大量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而是十分依赖关系型营销,没有充分的客源支持,更没有完善的业务规划,员工数量多,银行资产庞大,但组织结构不分明,没有运营动力。
(5) 创新能力有限,转型升级受阻。商业银行过去处于一个相对保守和安全的金融环境,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创新能力成为了核心力量,但银行没有鼓励创新的政策直接导致产品升级速度慢,与客户需要的升级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推进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对策
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在传统金融环境下进行的,而是在国家供给侧的背景下,通过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方式,提高银行效率,培育先进的金融理念和金融文化,实施改革创新。尤其是针对管理和组织架构的改变,提高产能供给,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新型金融体系形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后盾,完成银行的全面变革,促进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实施。
(一)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为通过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利于产业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需求角度出发,提高供给对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效率,从而更大程度满足市场主体需求,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充分理解这一内涵,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要求,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任务,大力提高商业银行供给体系的质量和管理效率,切实将措施落实到下面几个方面。
1.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减少金融资源的滥用、过剩、浪费等问题,大力支持产业改革和重组;运用先进的运营理念,使用先进的融资工具,减少金融成本和降低杠杆率;加大对金融创业群体、微型企业、新型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促进普惠金融,促进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转型的方向一致,从低效向高效流动,促进经济转型,完善资产构成。
2.深度关注新形势下客户需求的转变,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提升金融服务,刺激新的金融需求。金融行业环境的变化,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得银行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快向咨询型、互联网技术型、融智型的方式转变,满足高层次、高阶段的金融需求。从金融环境方面来说,要满足客户金融和非金融的需求,加快建立综合性金融系统;从技术手段的层面来说,银行要提高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全面提高员工使用互联网和金融计算的能力;从商业模式来看,银行应当重新搭建新型的服务平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转变传统思维,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服务链。
3.持续提高银行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银行从事人员业务处理能力,构建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提高生产全要素,促进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一般是简单直接的线条模式,急需通过改革形成纵向、横向、综合型、交叉性模式。商业银行应当重新调查市场状况,了解市场空间,探索新环境下的金融需求。同时,银行应该构建灵活性强、合作能力高的管理体制,对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两者的矛盾进行协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还要储备高科技高智商人才,尤其是聚集了解多行业知识和具备跨行业工作经验的综合型人才,改进前中台一体化的营销服务框架,构建高效的管理机制,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筹划强而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
4. 不断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策略运营、金融渠道、创新模式、组织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逐渐与国际管理水平一流的银行系统接轨,促进商业银行战略升级。我国对内提倡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对外提倡建立相对开放的经济模式,供给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故将全球化竞争、全方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融合在一起是其应有之义。为适应全球化的竞争要求,促进产业链的变革并实施再度分工,保障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安全,需要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 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布局与节奏
促进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在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营者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和探究创新模式。供给侧改革需要综合考察商业银行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策略,掌握合适的尺度,科学引导以及系统决策。从思想观念的角度来看,要从外到内、从上到下形成本质性的转变,增强供给活力和提升服务意识。同时,要改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全面、科学、系统的商业模式,为银行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1. 转变经营理念和培育服务文化。
商业银行员工需要切实充分理解国家十三五规划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含义、内涵与外延,并且深刻了解这种改革的意义。在买方市场主导下建立以客户为大前提的评估机制,力求做到让顾客满意和放心。只有真正尊重和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才能提供科学的金融供给,提高运营能力,构成有效精确的良性循环。
2.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提高服务水平。
探索事业部制改革、建立特色化转型方式,紧紧追随区域化政策方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建立专业化的专家队伍,挖掘客户深层次的需求,提供专业设计与客户需求相贴近、相一致的金融解决方案。实施激励政策,适度诱发各个部门之间的良性竞争,保持人才队伍的服务热情以及提高创造力。对于产业链而言,商业银行应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新型产业进行支持和鼓励,努力践行创新的观念和思路,挖掘产业链的价值和增强客户的依赖性,保持商业银行的专业性和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与认同,发挥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势。同时,在形成产业链的过程当中,要形成相邻的供应链,构建一系列网络关系,把握产业链的盈利方式和交易状况,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商业价值。
对于以服务特色经济、打造区域经济、发展金融平台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分行,要能够根据区域性行业特征和居民收入状况、金融需求等要素来考虑和计划金融解决方案。合理引导企业优化产业链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对地方支柱产业链要不断给予支持和深入拓展,联合PE产业基金等实现经营性资本参与;为客户提供符合区域经济特征、客户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消费金融支持以及创业型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