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传媒公司实践总结

篇1

实施营改增后,作?椴?业链终端,文化传媒企业可在采购过程中完成销项税抵扣,同时在对外服务环节,可开具进项税发票。也就是说文化传媒企业在由多行业组成的产业链之中不会成为被排挤对象,文化服务需要势必不断扩充,将对文化产业建设形成有效的助推作用,利于产业不断扩充规模、提升行业竞争力。通过对试点文化传媒企业的分析调研,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文化技术企业无论在市区还是外省的客户量、甚至境外合作量均实现了稳步增长,这足以表明营改增对推动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健康、有效发展形成了极为有利的影响,使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更加明显,业务拓展将指日可待。

二、营改增下文化传媒企业发展策略

(一)调整文化传媒企业一般纳税人标准

营改增下,纳税人划分标准参考销售额情况而定,与营业税制下的划分标准存在较大差别。纵观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其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文化传媒企业大部分坐落在北上广大型城市。经过抽样调查则可看出,这些企业之中中等以及小规模的纳税人百分比占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导致该现象的成因在于,评定标准令较多文化企业不能上升到一般纳税人的层次,同时小规模企业也不能完成进项税抵扣,而又不能为下游单位开具专用增值税发票。即便小规模单位申请了代开发票,而代开发票程序繁琐,下游可以接受的单位也仅能够依据百分之三的简易方式进行进项税抵扣。这样便会导致抵扣出现断层与不完整的问题,同时下游单位会大范围缩减同小规模企业的合作,这在一定层面阻碍了小规模文化传媒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事实上,营改增的初衷便是由整体层面缩减税收,使更多的人群享受到政策的优惠,然而由目前试点工作审视,判定纳税人的标准的严苛,大部分小规模企业不能符合认定要求因此享受不到营改增的实惠。也就是说税制改革的成效尚且没有全面显现。

为此,后续实践工作应致力于调节纳税人评判细则,可通过数次的实践与尝试设定一个中间量标准,方便提升文化传媒行业一般纳税人企业的百分比,令越来越多单位享受到营改增的胜利果实。

(二)扩充进项税抵扣范畴

由2012年营改增制度实施以来,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一些行业效果并不明显,探究成因不难看出,税制改革仍旧没能在全行业之中深入渗透,这显然对文化传媒行业的建设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无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转型。为此,应继续扩充改革范畴,将营改增税制在文化传媒行业中的理论效果真正落实到位。当前,营改增下不动产没有全面囊括到抵扣项目之中,对于文化项目、行业企业的资源、设备更新步伐形成了阻碍影响。同时,无形资产方面,仅有少数的软件可依照要求进行销项税抵扣,特许权等无法完成抵扣。另外文化传媒行业相当一部分成本为人员脑力开发费用,是无法取得进项抵扣,无疑是增加了税负。由此可见,扩充进项税抵扣范畴十分必要,当然该过程中应以稳定为大前提,囊括多样化行业,使抵扣范畴更加合理、规范,进而令文化传媒企业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改革成果。前期,可首先调节一些文化服务方面的销项税,这是由于传媒企业特征决定其具有一定的成本构成特殊性,人工成本占据了总成本的较大比例,且不能开具进项税发票完成抵扣。另外,还可针对体现文化创意的部分文化产品进行调整,例如转让知识产权的部分收入免征营业税。如此一来便可有效调节文化传媒行业企业抵扣事项有限的矛盾,为扩充抵扣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财务员工素质水平

企业能否在纳税成本上占据优势,重要环节在于财务员工有否掌握了丰富的财税知识,能够利用科学、有效、合乎标准的方式赢得纳税优惠。营改增制度纳入广电、传媒等文化行业后,文化传媒企业势必进行大规模的财务管理升级与整改。而财务员工则在该过程中发挥了主导影响,可辅助企业规避税务风险,并准确抓住营改增的附加优惠,探究政策内容中同企业自身发展相符的各类细节问题,有效进行纳税筹划。为此,企业财务管理层、基层员工应具备更高的知识储备量以及丰富的专业素养,能够以宏观角度制定各类工作方案,体现战略性。从文化传媒企业角度来说,则应做好财务员工职业能力训练,采用分级、分层的管理方式。针对基层财务员工则应致力于培养他们提升对财税制度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力,将营改增的进程、制度、内容作为学习的重点,避免停留在表面。应使财务员工真正明确营改增对于缩减企业税负意义重大,进而推动传媒行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同时,还应重视整合财税政策以及财务知识,提升员工纳税筹划水平。完成培训后企业应做好审核管理,加快落实培训成果。针对企业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则应将业内交流作为主要培训模式,提升管理层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以宏观视角掌握营改增下传媒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还可将营改增有关财税政策作为企业内部晋升考核的一项标准。

针对文化传媒企业员工来讲,营改增是财税政策的全面改革,现实工作中,财务员工应时时刻刻把握同行业范围内各级企业单位的业务动向,紧密联系营改增税制,探寻其内在的深层次意义。应将纳税筹划工作的重心选定在进项税,这恰恰影响到营改增改革能否为企业带来真正的实惠。文化传媒企业可积极把握改革之东风,依照现实要求快速购进应税服务以及相关的资产,实现企业内部的硬件、软件、资源与技术更新。由宏观战略视角来说,文化传媒企业还可成立子公司,细化业务分类,全面提升业务能力以及企业专业化水平。

(四)强化税务风险管控

篇2

2007年9月27日至28日,由《艺术教育》杂志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辽宁沈阳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各类艺术院校的近百位专家及代表参加了论坛,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主席和美国麻省艺术学院的专家代表的参与,表明了“论坛”的影响力与所受到的关注。论坛对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从单一的纯粹艺术教育转向保持纯粹艺术教育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应用艺术教育并重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2008年11月22日至23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艺术教育》杂志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百余所艺术院校和美国、韩国5所艺术大学的专家、管理者近200名代表参会,就“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办学之路”分学科研讨,注重探索性、创新性、前瞻性和整体性。对中国艺术教育的一元价值、二元结构提出结构设想,其规模之大、质量之高,尤受业界关注。

2010年6月25日至26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共同主办,大连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辽宁大连召开。论坛主题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艺术教育发展历程,研讨艺术院校特色建设与创新教育”。全国百余所知名院校的院长、专家、学者等100余名代表参会,此次研讨的话题,进一步说明论坛主题的内涵在不断加深、外延在不断扩大。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办学之路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

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同主办,《艺术教育》杂志和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昆明举办。全国百余所各级各类艺术高校(学院)及英国、韩国、日本、泰国、瑞典多所大学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院(校)长及优秀教师参加了论坛。此届论坛围绕“研讨传统艺术学科改革发展之路,新兴学科创新建设之路,从而更好地建设、完善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促进我国艺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题,探讨了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之路。此届论坛在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召开,传达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论坛真正成为艺术院校沟通交流的平台。

篇3

药品销售、广告策划、茶艺钻研、创意发掘、传媒营销、酒水运作……宋平亮的事业链条越来越长,最终依托独自经营的商贸公司,他在酒水行业里找准了自己的新坐标。宋平亮说,这么多年来他的领路人就是自己,在摸爬滚打中深谙事故,逐渐懂得了创意之道、营销之道和人生之道。

寻梦向传说蜕变

如同展翅于广袤草原上的雄鹰一样,即使是无际的天空也难以容下它那颗飞翔之心。1982年,宋平亮出生于内蒙古一个名为科布尔镇的普通工人家庭。抱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怀揣着仅有的几十块钱,2001年,他坐上了开往首府呼和浩特的火车。“就想出去看看,见一下世面,想活得更精彩些。”他回忆道,从业初期自己的身份多是在医药和酒企任职销售代表。

外出见世面,起步的人生路也算顺风顺水,现实也帮他按了一下快进键。因为业绩突出,宋平亮多次受到领导的夸赞和褒奖。不久之后,所在的药业公司把他派到重庆担任区域销售经理,主要负责产品招商、渠道拓展和客户维护,期间还多次派他到北京开拓市场。

“那时候靠的就是创业的激情,一直在推动着我前进。”宋平亮说,为了弥补短板,在工作之余,他进图书馆、上互联网、买资料、买书籍,拼命汲取知识中的营养成分。那段时间,他如饥似渴阅读了很多营销与管理类的书籍,并结合从业实际,还琢磨了营销中很多深刻的问题。

在多年学习并实践过的营销模式中,尤其是亲历过全国保健品暴利时代后,宋平亮曾一度非常推崇蒙派营销,有个经典的案例被他一直津津乐道。2005年,重庆市家乐福广场上发生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大抢购,多数当地人至今对此事还记忆犹新。当时,为了助推一款新产品快速占领重庆市场,依据产品定位和消费心理,宋平亮和他的团队精心策划,组织了一场万人空巷的抢购活动,这在重庆引起了很大轰动。而这个经典案例,随后也被其他同行纷纷效仿。

提起这段经历,宋平亮感慨,随着药品行业由“粗放式营销”向“精细化营销”的转变,加上行业内对强化终端建设和售后服务的重视,他自己所推崇的营销模式也逐渐趋于理性。是金子总会闪光,他相信这句真理。由于思维超前、思路灵活,他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段日子,让他积累了很多高中低端渠道和市场资源,这为他后续发力提供了强力支撑。

从保健品行业逐渐淡出后,宋平亮又先后在重庆晚报、成都古蜀矿业、中国和盛祥古典家具艺术中心、北京青花瓷酒业、青花瓷文化传媒等不同行业单位担任要职。这些经历让他觉得,“一个人想要具备多重能力,首先得学会思考,然后需要弄明白人生中那些难以掌控的东西,最后就是要具备克服困难的毅力,靠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管理角度分析,宋总是一个非常有头脑的领导者。”身边有朋友评价宋平亮说,因为他在做事时经常会考虑资源整合、与人合作、利润挖潜等问题,而这些意识若没有丰富的阅历是很难具备的。

远见与勇气定新位

从市场营销步入创意策划,从钻研茶艺到探索酒道,宋平亮从中深切感受到了文化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商业中的文化发育和发展,体现的正是全球经济活动文化内涵的深化,而商业观念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又体现了文化的本质特征,这是兼容性的内涵和创新性的交叉。

在北京青花瓷文化传媒任职市场总监期间,宋平亮对传媒公司投资老板、身为青花瓷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朱明颇为钦佩。也许同为80后的原因,宋平亮从他身上看到了做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也目睹了品牌文化在商业市场上攻城略地的可怕力量。“这种榜样也是我对自己事业和人生的核心定位。”他说,80后年轻人敢闯更敢拼,唯独缺乏文化信仰与踏实做事的态度,而他正不断在找回这种归属感。

“在全球范围内,白酒最能体现文化这张牌,白酒是全球文化的集大成者。”宋平亮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也为白酒注入了灵魂:“中国文化能走多远,白酒就能走多远。酒是文化和人生的精髓,让我的身体里能涌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

他小心翼翼拿出一瓶目前正在运作的一款青瓷白酒,做了个比喻,“我经常把自己的坎坷经历比作这款经典的青瓷白酒,酒器需要长时间的高温烧制才会显现它胜似翡翠的质地,酒浆则得经过多道复杂工序酿造后才能溢出浓郁的香气。”

“白酒有文化,洋酒也讲文化。”宋总说,五大名庄卖的不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而是文化,这是多数中国酒企业先天欠缺的。他以列入自己经营范围内的加拿大原产“水晶头伏特加”为例,认为洋酒文化需要长期沉淀和积累,而并非规模大、生产线长就能任意赶超的。

篇4

新华传媒在10月底的业绩预增公告显示,初步测算,2008年度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已披露数)相比上升了250%以上。

这只代码为“600825”的股票,从1994年在上证所挂牌至今,已经历过几轮身份的“更迭”。1993年10月,上海时装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普通股股票2000万股,于1994年2月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此后几经股权交易,先后更名为华联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发行集团核心业务成功通过组建新华传媒“借壳上市”,标志着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改制工作顺利完成,成为我国出版发行企业中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其成功经验以及后资本运作时代的公司治理对同样历史长、资产关系复杂的国企改制具有典型意义。

借资本谋发展

孕育了新华传媒的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成立于2000年6月10日,是由上海新华书店、上海书城、上海发行所以及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等34家企业经资产重组而组建的现代企业。集团成立以来进行了两次股权改制,先后引进国有股东和民营股东,实现了从国有独资转为国有多元,再到混合所有制的转变。

据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裁李萍介绍,新华传媒上市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和上海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下进行的。2005年5月,全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所有新股上市被停止。而与此同时,百联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华联超市”由于同业竞争等原因而业绩大幅亏损,股票跌落为“垃圾股”。这对于欲上市却又未赶上IPO好时机的上海新华发行集团而言,无疑是个借壳的好机会。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首先将主营业务分拆出来,又收购了上海炫动卡通卫视、故事会文化传媒公司、东方书报刊服务公司、上海联市文化发展公司、上海久远文化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建立起一个以出版物发行为基础,以大媒体产业发展为方向的新型企业――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时,集团收购华联超市45.06%的股权,成为华联超市控股股东。紧随其后进行了资产置换,即用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全部的资产将华联超市的资产置换出来。2006年5月24日,资产置换方案公之于众,8月28日召开股东大会,94%的股东赞成资产置换。同年10月17日,以资产置换加送现金的方案完成股改,复牌上市。股民手中的股票代码仍是600825,但已由“华联超市”更改为“新华传媒”,并且获得配送的每股1.55元现金。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推出的“股权收购+资产置换+股改”这一创新且能多方共赢的方案,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创造了我国国有文化企业上市和股权分置改革的先例。同时,它还是上海国资战略重组的一个重要举措,既解决了百联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促进了上海商业类资产的整合,又使得原本稀缺的上市公司资源向优质企业靠拢。

在总结新华传媒借壳上市的成功要素时李萍坦陈,“上海市委和宣传部的市场意识非常强。新华传媒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借壳上市方案得到了政府支持。此外,在上市时会面临很多历史问题需要提供兼顾多方利益的解决方案,因此企业的上市小组要有魄力,敢冲敢闯。”

“后公众化”

篇5

国家人事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程连昌,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全国政协科教文体卫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卫生分会会长孙隆椿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据悉,吉林瀚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始建于2013年,是一家以改良种蜂、扶持蜂农、科技创新、生产制造、市场为链条的农业产业链为核心,生产制造和销售蜂蜜制品为模式的科技型企业。

公司坐落在吉林省舒兰市,占地面积I.6万平方米,拥有总资产达1.0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达8200万元,拥有员工80人。公司以“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以质创兴、树‘瀚蜂’人精神、创百年企业”为宗旨,以“源于天然、回报自然”为经营理念,经过实践,科学地总结出自己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公司目前业已与多个蜂农合作社合作,将吉林蜂诺养蜂专业合作社作为旗下合作社,该合作社拥有成员80人,共汁养殖蜜蜂1.5万群,年产蜂蜜、花粉、蜂王浆、蜂胶等蜂产品年产值达1500万元。

篇6

8月22日上午,南京大学历史系徐艺乙教授应邀来到2016年上海书展现场,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弘扬传统,振兴工艺》的主题演讲。该活动由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同时也是徐艺乙教授新书《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的首发仪式。

虽然不是周末,但这场以手工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还是吸引了不少听众。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徐艺乙教授的多年粉丝,以及慕名而来的感兴趣读者、工艺美术大师都齐聚世纪馆活动A区,在这里购书并驻足倾听徐教授的演讲,为琳琅满目的书展盛宴又增添了一道“工艺文化”大餐。

徐艺乙教授1956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从事工艺美术研究、传统物质文化研究、民俗艺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已经有数十个年头。近些年,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徐教授常有机会到各地和不同的人流。有应专业刊物之约进行写作的,也有应邀就某个专题进行演讲的。这样的机会日复一日增多,记录下来的文字也慢慢颇有体系。有朋友提议,不妨将这些文字集结成书,也算是对近些年思考的梳理和总结。于是品鉴筛选,考据增删,厘清脉络,丰富图文,很快这本以《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为主题的论文集就和读者见面了。

这本书收入了徐老师20篇论文和相关演讲的文本记录,基本上涵盖了他本人最近几年对传统手工艺的思考成果。如果您对一些具体的传统技艺,比如紫砂、刺绣、雕刻、漆画等感兴趣,这里有丰富的图文供您了解它们的精微堂奥;如果您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有困惑,这里也有不少的思考结晶;而若您见微知著,想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历史与文化,这里也有许多化繁为简、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是一本兼具专业与普及的“手工艺文化与历史”读物。而在演讲过程中,徐教授也再次重申了他对手工艺的几点思考。比如手与心的关系:“就高手而言,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忘记技术,用心让技术如同自身的本能,在面对具体的材料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处理乃至创造”;再比如如何看待传统手工艺行业里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在传统手工艺行业里,创新往往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继承。如何继承老祖宗的智慧,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术,继承前辈对许多问题的处理方法,乃至继承这个行业的全部知识与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教授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宣传工作。自1980年代以来,他已出版有编著、专著、译著30余部,此次《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一书的出版,不仅是徐教授近些年来的思考总结,也是再一次对当下“传统热”的呼应。也许正如台湾锡艺大师陈万能所说:“传统就是昨天的创新,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从手工艺一门便可窥之一二。

篇7

担任律师助理3个半月后,我取得了《申请律师执业人员实习证》,在这之前我辅助指导律师办案及出庭都使用律师助理的身份,此后与指导律师一起担任委托人则采用实习律师的身份。实习期间,我参与办理的案件主要有:赵卫与上海爱迪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纠纷及民间借贷纠纷案、王丽佳与高智博其他所有权纠纷(婚前房产纠纷)案、李洪华律师诉80家政府信息公开案、上海三萌实业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上海苑园钢结构材料有限公司与上海富跃实业有限公司票据纠纷案、张帆与北京中投视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上海天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与姜艳芳劳动争议纠纷案、朱跃明与立信会计出版社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上海明鸿中小银行培训中心与立信会计出版社有限公司著作权合同纠纷案等等。

篇8

省报集团向省域二级城市进军,是报业市场规律的必然趋势,可称之为省报集团做大做强的“向下运动”。省内二级城市的地市州报,直面省城媒体的竞争压力,不断地借鉴、学习竞争对手的采编办报和市场运作经验,称之为地市报生存发展的“向上运动”。

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而言,2009年3月《楚天都市报襄樊新闻》凭独立报号正式创刊,标志着该集团“向下运动”完成“武汉、宜昌、襄樊”的布点,用该集团董事长、社长、总编辑江作苏的话来说,集团“金三角”战略报业格局完成。

事实上,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向下运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短短的时间里培育出了一匹“报界黑马”――楚天都市报。作为湖北第一张真正的市场化的市民报纸,楚天都市报创刊不到三年,就风行荆楚。

2001年7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事业单位整体迈向报业企业,半机关化的组织结构逐步转向企业市场构架。省报集团“向下运动”的战车也点燃了引擎。同时地市州报不断地“向上运动”寻求合竞,个中佼佼者就是位于宜昌的三峡晚报。

三峡晚报,是在宜昌土生土长起来的媒体。三峡晚报的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1980年,宜昌市委机关报《西陵报》创刊出版,三年后更名为《宜昌市报》。1992年宜昌地市合并后,《宜昌市报》改为《三峡晚报》,一张地市党报变为地市市民报。从此。中国也有了第一份以“三峡”命名的报纸。

三峡晚报这次重大转型,赶上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报界“晚报时代”。不久,又抢乘上了中国报业“都市报时代”快车。当省报楚天都市报发行向下伸展时,三峡晚报也不断向上运动,先后借鉴学习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的办报经验,不断加大新闻改革力度。报纸由对开8版改为四开16版。在抢抓宜昌报业市场先机和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发展契机过程中,跻身全国地市报业方阵前列。

中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都市报时代,一方面中国真正有了报业,并且报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报业竞争也出现无序竞争。于是,中国报刊进行雷厉风行的整顿改革。这次整顿改革给了三峡晚报主动选择机会,三峡晚报加盟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并借此实行第二次跨越性的发展。

2003年9月29日,中央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同意将《三峡晚报》划转湖北日报报业集团。12月12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三峡晚报社挂牌。这个小小的名称变化,却掀开了湖北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从地市报到成为省级集团的子报,三峡晚报也完成第二次转型。同时,中国省域报业竞争的“三峡模式”也开始浮出水面。

从“行政介入”到“市场合竞”:“三峡模式”是最市场化的媒体重组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就在《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中预测,中国传媒业将进入“合竞时代”。同样,省域报业市场不可能永远在上上下下中磕磕碰碰、冲冲突突,它也必须必然迈进合竞时代。

但中国的市场总是被大大小小的行政区划所制约着,传媒合竞到底是在行政介人中完成。还是在市场化自由选择中完成?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三峡晚报的出现,提供了省域传媒市场一种合竞的“三峡模式”,它有这样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行政介入表象下的市场合竞。就全国范围面言,2003年的全国报业整顿改革,虽然有效地规范了全国报业市场秩序,催化了传媒的市场合竞,但这种规范手段是行政性强制干预,而非市场化的合竞。就湖北而言,三峡晚报加盟湖北日报报业集团,表面上看去也是行政性介入,但实质上是市场化合竞。因为加入省报集团是三峡晚报的主动选择,行政介入不过是加盟借助的外力、外形。

二是市场合竞完全合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湖北省一直在打造这种经济“黄金三角”:武汉――襄樊――十堰,武汉――荆州――宜昌。2005年底。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宜昌、襄樊分社,统辖所在地的集团各个单位。这标志着该集团向下运动已经由单个媒体过渡到集团组织直接运作阶段。2007年4月,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改名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全省报业布局开始走向全省传媒布局: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推出建设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两大分社的率先设立,完全符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势,体现了省报集团舆论先行水平和报业布局的高远眼光。

三是全国范围内的省域报业首个全资收购行动,最完全意义的市场合竞。从2003年12月三峡晚报加盟省报集团的两年时间,是省报集团和三峡晚报上下如何经营发展的共同探索期。共同探索的最后结果是,2005年12月18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全资收购《三峡晚报》,成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三峡分社,三峡分社主办《三峡晚报》。这是全国范围内,最彻底的报业合竞,最市场化的媒体重组。

客观来讲,中国目前报业市场主要还是以省级行政来划分的。不同的省报集团在开拓省域二级市场时,都有不同的路数。这其中,有代表性的除了“三峡模式”外,还有“半岛模式”、“海峡模式”、“铁岭模式”。

青岛,山东名城。报业占了青岛就等于拥有山东半岛。11年前的山东半岛,是《青岛晚报》的天下,省报大众日报社的《齐鲁晚报》几次攻进青岛市几次败北。

1999年8月9日,大众日报社倾力打造《半岛都市报》,重兵进攻青岛市。一年后,大众报业集团成立。而今,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半岛都市报》已成为山东半岛地区信息量最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报纸。2008年报纸经营总收入6,5亿元,主营收入5,5亿元,相关产业经营收入1亿元。报社拥有员工2200余人,其中发行队伍1500人。报社逐步建立起了以报纸为主业,由广告信息、印刷发行、旅游餐饮等多种产业组成的经营实体。拥有发行公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茶业公司、半岛都市大酒店、国际旅行社等系列子公司,还创办了自己的杂志和网络――《半岛新生活》与半岛网。

这就是令人羡慕的“半岛模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省报集团直接在省域二级市场培育自己的媒体,并以媒体主业为依托多元拓展,从而充分享有省域二级市场的新闻资源、发行份额和经济效益。

厦门,福建省域副中心。1999年3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在厦门创办了《海峡导报》,以台海新闻报道为特色

的综合性日报,也是全国惟一一张以对台宣传为主的市民生活报。经过7年的发展后成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新主流媒体,与《厦门晚报》相抗衡。2006年最后一天。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对《海峡导报》进行试点改革,将经营部分剥离出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并成功与厦门金同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实现融资6000万元。

这就是“海峡模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吸收二级市场本土资金进行发展。

铁岭,是辽宁日报传媒集团进军辽北、呼应辽沈半岛的战略支点城市。2008年5月,铁岭日报社旗下《铁岭晚报》更名为《辽沈晚报・铁岭版》。《辽沈晚报》与《铁岭晚报》曾经的竞争对手走到一起。双方约定,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将通过将《辽沈晚报》强大的品牌优势、丰富的新闻资源、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强大的资金及人员优势输送到铁岭市,共同创造“1+1”大于“2”的奇迹。

《辽沈晚报・铁岭版》,是全国第一个具有独立刊号的报纸地方版。《楚天都市报・襄樊版》虽然也与“铁岭版”一样拥有独立刊号,但两种性质不同。后者实质上还是集团注资在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主办的一张报纸,而前者则是是省市市场合作的又一种新形式,即省报集团与地市通过资源重组、优势互补来合办报纸。因此,前者可以称之为省域报业合竞的铁岭模式

与三年前,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全资收购《三峡晚报》一样,“铁岭模式”一问世,在全国报业市场引起震动。

以上四种模式,都是省报集团向省域二级城市进军过程中与地市报或地市进行的市场合竞选项,符合报业市场规律的选择,更符合促进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

“立足宜昌,放眼全国”:锻造省级晚报品牌的探索之路

省城武汉,在湖北的东部,那里有大武汉城市圈(可以简称大武汉):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在湖北西部,那里有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可以简称大鄂西)。于是,在“三峡模式”发展中存在一个向东还是向西的问题,其实质是省报集团在地市如何办报的探索问题。

2006年,三峡晚报正式进入省报集团的第一年,按照省级晚报的标准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改版。同时,在管理上和集团媒体管理接轨,按新的要求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力争把三峡晚报办成三峡地区有广泛影响的市民报纸,成为集团跨地区成功扩张的媒体。

2007年,三峡晚报在集团三峡分社党委的领导下,开始尝试向省级晚报转型。三峡晚报以“成为集团跨地区成功扩张的媒体”为目标,与集团媒体完全接轨。新闻业务上“市民文化广场活动”、“民生直通车”成为当地媒体品牌。同时,在全国性的八艺节新闻大战,与全国品牌媒体、省城媒体一较高下,新闻报道显得毫不逊色。

2008年,三峡晚报定为媒体品牌传播年、省级晚报转型年。3月18日,三峡晚报成功改版,“关注民生彰显公信”的全新理念,造就全新的三峡晚报。同一天,全新的三峡印务公司竣工,拥有了全国地市最大规模的印务基地。三峡晚报这次改版后,主动向市民报主流媒体转型,开始在全国报业竞争局面中谋求自己的发展,新闻实践也突破地域限制,在全国性新闻大战中练兵强报――从现场报道百年罕见的雪灾、震动全球的汶川地震,到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神七飞天”新闻现场,该报都派出了强大的采访队伍,充分展示了新闻报道实力,大批稿件被新华社、新浪网、人民网等转载,获得广泛好评。这些全国性的新闻战役,成为三峡晚报向省级晚报迈进的推动器,是三峡晚报全面提升报纸质量、全面改进工作作风的加油站。

从2003年到2008年,三峡晚报如何发展确实存在一个向东还是向西的矛盾选择问题。所谓向东,就是主要按省城省级晚报来重新打造三峡晚报;所谓向西,就是固守本土。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省报集团如何在地市州打造省级晚报问题。对此,集团董事长、总编辑江作苏已经给“东西”问题作出了答案――“立足宜昌,放眼全国”。

三峡晚报2008年的改版目的,就是在强化本土优势时再打造一个省级平台。在强化本土新闻同时加以省级优势,以与宜昌《三峡商报》相竞争;突出本土优势和地域性,以与自家兄弟《楚天都市报》显差异。

向东,并不是让三峡晚报进入省城与其它媒体进行竞争,那不现实也没必要。向西,也不应是仅仅固守着本土,因为市场经济时代的读者信息需求是开放的。从理论上讲,大武汉与大重庆之间,确实缺乏一座特大性的城市支撑,有中西部门户之称的宜昌,已经具备且正在走向大型都市。媒体伴随都市而发展,三峡晚报在汉渝之间、大鄂西和大三峡地带具备充足发挥空间。

篇9

设计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一来到公司已经快两个月了。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时间匆匆的流逝,而是因为每天工作的都非常的充实。我以前一直在职业培训学校做平面讲师,工作非常轻松,每天讲一个半小时的课,其余的时间就是辅导学生上机操作。每天上班感觉时间特别漫长,就盼着时钟能够快一点走,早点下班。但时间长了我觉得,太安逸的工作环境,不太适合我。所以我来到丰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始了新的挑战。我们的设计任务很重,公司的vi,样本,画册,网站,动画都需要我们来设计,我们的团队成员就一起研究和探讨,各尽其能,来为我们这个团队,为公司服务。所以每天都有设计任务,虽然工作累一点,经常加班,但是看到我们自己设计出来的作品,心里的喜悦超过了苦和累。

那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来到公司这两个月的感受:

(一)良好的办公环境

公司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我们良好的办公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公桌和电脑,还给我们配备了文件夹,笔记本、尺子、剪刀等这些办公用品,设施齐全。有了这么好的办公环境,我们的工作热情会更加高涨。

(二)好的领导

我们的领导董事长、李总、朱总。他们的年龄应该和我们的父母年龄相仿,但他们为了公司的发展每天都是勤勤肯肯,兢兢业业的工作。我们的赵总,经常和我们一起加班,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熬夜还在写文案,写稿件。不但在工作上帮助我们进步,在生活上,思想上也不断的开导我们,关心我们,激发我们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使我们能有充分的精力更好地为公司服务。有这么好的领导带领我们,我相信,我们的公司会逐渐壮大。

(三)同事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人际交往、同事之间的相处,是我们大家工作的需要。每天早上来到公司,同事之间问声“早上好”,微笑着点点头,这样一天的工作都会有个好的心情。同事生病了,端上一怀热水,送上一句温暖的祝福,那么,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是热乎乎的,少了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多一些理解和关怀。这样,我们每个人就会得到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

(四)团队精神

工作中少不了交流和沟通,少不了共同合作。虽然我们这个小团队人很少,刚刚组建还不到两个月,但我们经过短暂的磨合期已经共同完成了几个项目的策划与设计,例如运动会馆的网站,画册,装修效果图,公司vi,logo,动画的制作。所有的项目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这里需要我们平面设计,网站设计,3d设计,影视设计师的相互合作共同来完成。一个人承担着几个人的工作,所以说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设计团队是否优秀,首先要看它对设计的管理与分配,将最合适的人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优点。团队精神非常重要,大家在共同商讨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碰出新的闪光点,使策划项目更加的完备,也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从而使事半功倍。

所以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精英的团队,要有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创新,敢于拼博的精神。我们会一起努力,打造出我们丰联文化传媒自己最响亮的品牌。

(五)热爱自己的工作

我们无论在哪里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喜欢这份工作。来到公司的这段时间,领导和同事都非常的热心,我们就像是一家人一样,我已经彻彻底底的爱上了我的这份工作。并不是职位越高,层次越高,我们就越快乐。我们需要的是在工作中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和展示我们的能力,对每一个挑战和机遇我们都能够有自信和想法去接受,并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去实现它。实现自我价值。我想这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才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赵总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是:“态度决定一切”。人的一生就那么几十年,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充分的利用好时间,认真的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当我们老的时候回想起来,我们不会有任何的遗憾。我们作为丰联视通的一名员工。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设计师,不断地开拓设计思路,更好的与市场融合,是我们目前需要改进和加强的,所以我会和公司一起努力,为公司的不断壮大,更好的发展,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最后,祝我们的公司能像巨龙般腾飞,像磐石般坚强稳固!也祝愿在座的每一个人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设计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二本年度日常工作包括:为各楼层打pop,巡场,摄影,泛光大屏动态设计,看板灯片等广告物料的更换,做公司广告,国庆气氛,公司dm和软文,公司pr活动的设计部分,其中以公司平面广告,泛光大屏动态设计,摄像和公司pr活动的设计居多,

报纸广告包括5月份-8月份、11月份-12月份平面广告。

pr活动包括:4月份公司开业背景喷绘设计,12星女孩logo、海报设计,魔方大赛logo、海报和户外喷绘设计。

随着对设计的审美和要求增加,基本完成了在设计上由初期的求稳到后期的求美的转变,并对自身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做完手上工作时能仔细检查,避免出错。

在工作中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拍照摄像、平面设计、flash设计、陈列安装等。

在工作上和同事能达成默契,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执行,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在心态的控制上还有所欠缺,在工作上比较容易受情绪影响。

兴趣广泛,好奇心比较重。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爱钻研,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能够举一反三,做事灵活且具有创造性和责任心。

性格方面比较乐观开朗,为人风趣,本性正直。缺点是性子直,比较急燥,目前正在逐步往更成熟稳重的方向发展。

20__年,我希望在设计上能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更多的从受众的内心出发,而不是仅仅的只是为了促销。让受从能够看到一些眼前一亮的设计,这对于自身和提升庆春店的知名度都有帮助,当然,这也是对自我的一个挑战。不仅在设计上要有突破,在营销企划方面也要开始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运用在广告设计上。一名成功的设计师必定对市场营销有独道的见解。

要完成这个目标,首先要自已的性格上着手,签于性子比较急,目前正在看一些和修身养性有关的书,对于改善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帮助。平时多看一些国内外的设计营销网站,能吸收更多的灵感并运用在广告上。在工作中多与同事沟通,互相探讨和学习,对于20__,我充满了期待。

设计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三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在我们昂首期待未来的时候,有必要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做一个回顾,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以待在新的一年有所改进。

回顾过去一年,工作上取得满意得成果。涉及到胶印,制版,印刷,画册展示等不同种类。有设计衬衫包装盒、外贸商品包装盒、纸箱包装;有教务部门各季招生所需的招生简章、招贴、宣传单页,各类证书卡片、规章制度的编排,打印等;也有技术部负责的学院网站的整体形象规划,设计风格定型,具体设计以及不定期的改版更新工作;也有开发中心目前着手开发的各科课件的模板、栏目、各种题标;还有大量的图片扫描处理等。等。所以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大意,稍不细查,就有可能出现失误,直接影响到我公司的对外整体形象,更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可以说凡是需要突出我们网络学院整体形象的地方,就需要美编参与工作。

工作上不足的地方:

1、设计眼界不高,只能局限于当前的事物。

不能处理好细节处,画面做好后很粗糙,美观度不够,不能很好的认识到如何修饰。

2、不能熟练的掌握元素中的联系点。

画面中各个元素孤立,影响整体画面的协调性。

3、软件使用的熟练度不够,目前只能熟练掌握PS、CorelDRAW,其他软件如:AI

等只能说是会用,虽说目前工作对PS以外的软件要求不高,但是以后公司要向高水平设计公司迈进,要求软件掌握面会很大。

4、没有计划性。

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没有明确性和强制性,时间总是在犹豫不觉中浪费,有时因为没有合理安排导致工作中的遗漏,更重要是每天在忙碌中过去但却没有太高的效率。

明年必须要改进的地方:

1、从设计风格上,自己从以往偏爱的个人风格、简约风格向多元化风格转变,将多种设计元素结合大众喜好做出方案。

2、学无止境,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各种学科知识日新月异。

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设计相关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大胆创意!

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通过多看、多学、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

4、不断锻炼自己的胆识和毅力,工作上、做人做事上都要非常细心,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克服急躁情绪,不能鲁莽行事,积极、热情、细致地的对待每一项工作指令。

最后:

很多时候,日常的工作是琐碎的,我们只有自己从中找到乐趣,才不会觉得枯燥;很多时候当我们做设计刚有灵感的时候,会突然有其它的工作布置下来,我们只有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统筹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才不会手忙脚乱,顾全大局。这样才能对自己的工作不会感到厌倦或者是不胜任,才能保持饱满的精神去工作。

设计工作是痛苦与快乐的炼狱,每当面临重大的设计任务时充满了压力,开始搜集各种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接下来寻找设计灵感,沉思、焦灼,经过痛苦煎熬,终于有了满意的创意时倍感轻松。每当经过艰苦的磨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大家的肯定时,便是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充满了快意。

当然,工作中的痛苦与快乐首先要求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与立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

因为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精通本岗位的专业识和业务技能,熟悉有关行业规范,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时刻保持强烈的创新意识。

篇10

民营剧团和国有院团虽分处两种体制下,但各有各的长处,在丰富人民生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目标是一致的。参加上一届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的16台剧目中,民营剧团的作品只有三分之一;然而这一届,民营剧团的参演剧目约占全部25台演出剧目的一半。可以看出,主办方的这种安排既反映了小剧场戏剧演出市场的真实状况,也有长远性的考虑。面对时代的迅猛发展,民营剧团的崛起是必然趋势,目前尤其是在小剧场戏剧演出方面,他们具有很大的优势,难得地坚守着戏剧理想。既不可能完全无视他们的存在,也绝不能高居“艺术圣殿”之上,一味压制,简单地、不屑地将其作品斥之为“低俗”。民营剧团的演出远不完美,受制于市场、经费、艺术水准等原因,在方方面面尚存提高的余地。主要由民营剧团主导的北京小剧场戏剧演出市场非常活跃,小剧场戏剧特别是小剧场话剧演出已成为首都文化生活的一块靓丽的“招牌”,参加这次展演活动的北京民营剧团的演出剧目被普遍看好即可证明,这当然同北京市政府相关单位的鼓励、扶持、引导的积极政策是分不开的。我认为,北京市的做法完全可以为其他省市所借鉴。

其实从上届优秀剧目展演就可看出,国有院团和民营剧团等体制外的单位合作已经开始,并有不错的业效。本届展演中,浙江话剧团邀请了近来在小剧场话剧舞台上风头正劲的李伯男导演,共同参与创作《女人初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解药》主演之一李龙吟,是几家文化公司的负责人;中国国家话剧院申报的《向上走,向下走》,女主角小保姆的扮演者于莎莎本是搜狐视频著名主持人。在民营剧团的演出中,国有院团的演职员更一直是参与其中的重要创作骨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想,双方这样的合作会越来越多,也必然会是双赢的结果。有人常常把国有院团和“主流戏剧”放在一起来讲,似乎民营剧团就是“非主流”了,我不赞成这样的看法——这既有失公正,也不策略。什么是主流、谁是主流,不宜简单定调,更不宜以“国有”、“民营”或作品表现的所谓“主题”、“思想性”来划分。在北京的小剧场话剧演出市场,民营剧团不就是“主流”吗?如果非要分出主流,我认为在当下的小剧场舞台,各种方式的合作或健康竞争就是主流,不断提高艺术水准、奉献出优秀的作品才是硬道理。

本届展演的参演单位中,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303话剧社是来自基层地区的业余话剧团体,由一些普通的戏剧爱好者自发组成,也是重庆第一家非职业戏剧团体。他们带来的原创剧目《7080》,反映的是当下都市人的情感生活,自有独到之处。能与国内一流的剧团同台竞技,实力可见一斑。据我所知,不少地区的文化馆都非常重视开展群众业余戏剧活动,例如广东、上海等地,小品的创作和演出就很活跃,成绩斐然。假使有更多的文化馆以不同形式参与小剧场戏剧演出,相信对小剧场戏剧的推动会大有裨益。

有3台各具特色的戏曲作品参加了这次小剧场戏剧展演,这是很可喜的收获,值得肯定。尤其是北京京剧院的《浮生六记》,称得上是难得之作。其实戏曲这个艺术门类本就较为适合在小剧场演出——当年北京、上海、天津的戏曲演出场所,哪一个称得上是大舞台、大剧场?(即使有,恐怕也是极个别的。)仅就这一点说,戏曲演出重新走进小剧场,走近观众,或许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回归”。所以我赞同主办方所做出的改变,扩大小剧场戏剧展演的参演剧种、参演团队,因为这3台小剧场戏曲演出的确是以小剧场的形式各自为本剧种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可贵的探索和实践,实际上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关于对小剧场戏剧的定义,争论一向较大。在我看来,小剧场戏剧的理论多是“舶来品”,我们没有必要“顶礼膜拜”,束缚住自己的创作手脚,要先做起来再说,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中国特色的理论,因为中国的小剧场戏剧终归是要面对中国的观众;我们是要把小剧场戏剧打造成表现真善美的优秀舞台艺术门类之一,而不是要把它放进“象牙塔”——况且国外的小剧场戏剧是不是“象牙塔”,还有另外的说辞!

因为分工原因,这次展演我只看了一部分现场演出,但先前看了各地的申报材料,包括一部分剧本和演出录像,总体感觉是小剧场戏剧越做越好。北京丽华星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建家小业》讲述了北京四合院里一家人的故事,传统风格,京味儿十足,温馨感人,放在展演开幕式上演出,可见其艺术份量。哲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Ⅲ,米克》主要围绕着一对情侣和一只狗展开情节,让人愉悦又略带伤感,几处充满温情的场面拨动观众的心弦,特别是由彭梓桁扮演的狗狗不重形似重神似,令人叫绝。反映农村民情的《选民老冤蛋》由山东省柳子剧团演出,结构灵巧,人物鲜活,三段戏分别采用了柳子戏、吕剧、山东梆子的曲调,样式新颖。深圳市新华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找鸟》是一出后现代味道的实验剧,舞美设计与表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多年从事话剧探索的深圳大学教师吴熙担任编导,此剧是他“自由抒发”的创新之作,别开生面。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关系》讲述的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已婚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用作者万方的话说是“试图表现爱情对人的造化”,好的是她只“提出疑问,努力寻求答案”,而没有给出结果。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将先生的《雷雨》以“叙述体方式”重新排演,导演陈大联对经典进行了大胆诠释,舞台面貌一新,探索精神可嘉。中国国家话剧院带来的是一群年轻人倾力创作的温情喜剧《向上走,向下走》,接地气,有人缘,编、导、演和舞美设计都可圈可点,尤其是小保姆、小保安的扮演者于莎莎、左腾云为作品增添了不少的光彩。《黄粱一梦》由北京福寿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黄盈工作室演出,情节取自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编导黄盈以“中国式的手法”如梦似幻地演绎了一个著名的中国故事,优美抒情,在梦境与现实的转换中显示了古往今来没有间断过的人生思考。东方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参演的剧目《临时居所》,是引进的百老汇经典话剧,丈夫、妻子和“包养”的之间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直至剧终揭开,令人唏嘘,加上演员到位的表演,戏很好看,故事和结构或许能让我们的作者受到启发。《雾都孤儿》由狄更斯小说改编,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是引进的英国原版作品,舞台简洁,5位演员扮演了26个角色,一台大戏在小剧场里演得有声有色,值得国内的从业者参考学习。《贵妇还乡》是一出风格混搭的“黄梅调音乐剧”,由北京艺海欣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改编自迪伦马特同名作品,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有出色表现,也只有吴琼才能让这出“中国音乐剧”赏心悦目。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打不开的门》根据法国萨特作品《禁闭》改编,保留了原作的结构特点,但做了“中国化”处理,在封闭的环境中拷问灵魂,引人反思,在编剧和二度创作上不失为有益的探求。《惹尘埃》是南京市话剧团改编自国内获奖小说的作品,写一个对社会失去信任的女人如何在好人的帮助下重拾信心的故事,与同名小说相比增添了一抹亮色,原作者鲁敏说这样的改编“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再创造”——我赞同这种说法,谁不愿意为生活多留些希望呢!

篇11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地方院校,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因此,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地方院校的发展尤为重要。

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个方面组成[2]。其规划、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科能否顺利实现预期制定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环节,是保证高校是否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保障培养人才的质量、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笔者结合四川文理学院目前开办的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常遇到的问题及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解决方式,希望能为地方高校影视传媒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及思路。

一、实践教学理念――“知行合一”

影视传媒专业受其学科的特殊性影响,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任何学科实践教学都是以学科既定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其制定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引领着实践教学的具体施行。因此,在拟定、施行实践教学大纲的时候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一)“知行合一”,树立实践育人观念,了解行业发展前沿,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知行合一”,顾名思义,知是科学知识,行是人的实践。自古圣贤都认为,只有把“知”和“行”融合一起,才能称之为上“善”[3]。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理念的“知行合一”是建立在“知”当今影视传媒行业人才之所需,“知”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之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使专业实践教学能紧紧围绕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以及创作技能,针对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中诸多具体环节进行巧妙设计,通过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见习、实习,最终达到学生毕业时具备较高的设备操作技能以及具体的创作实践技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提高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树立实践育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四川文理学院拟定了“学科的发展与行业发展”挂钩的指导思想,根据行业的发展所需,及时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寻找定位,制定适合学科发展、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

地方院校在开办影视传媒专业的招生初期,需找好自身定位,拟定发展方向。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目前影视传媒专业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与技术、广播电视学等课程。现开设的课程体系相对较为完备,但创办伊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就曾出现实践课程设置欠佳、实践教学目标不够准确、实践教学内容有待完善等不足。影视传媒专业想要稳步发展,一要明确办学定位,二要结合学校地缘环境,特别是基于地方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学校自身现有教学资源等因素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实践课程的设计,制定相关落实制度,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制定出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大纲之后,把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贯彻落实到每学期的教学进度之中,例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时间、各个实践教学的地点、环节及实践训练要求和预期应达到的效果、校企合作平台的利用及考核、校外实践经费预算等,并务必使每次实践都有翔实记录,以便后期进行经验总结。

(三)宏观调控,加强学校在人才、教学、管理等制度层面的宏观把控

学校管理层面应对各学科建设进行宏观把控,制定与各学科实践课程内容相对应的、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举措。一是学校组织业内相关专业的专家形成教学检查团队,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以保障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能顺利、有效进行;二是认真开展每学期实践教学大练兵活动,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不仅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同时也能有效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三是指导并支持提供学科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必要硬件设施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实践教学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与行业所需要人才要求有较高“匹配度”。

(四)注重实践,强化校内实践教学保障系统建设,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

完备的硬件环境是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培养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传媒人才,需要一个较好的实验、实训场地。在规划建设校内传媒教学实验中心时,要以“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立足实际、适度前瞻、方便使用、便于管理”为原则,既要有能基本满足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的基础性实验室,同时也需要具备能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端实验室,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四川文理学院传媒技艺教学实验中心遵循以上原则,目前已建有文传演播厅、语音实验室、文案策划制作室、剪辑实验室、电视摄像实训室等基础实验室,基本满足了日常实践教学。另外,学校规划建设传媒技艺实践中心下属的部分待建实验室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建设完成,与此同时,拟利用校企共建的方式进行逐步完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实验室的实用性,同时在共建实验室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保障传媒学科实践教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内外兼修”

雄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确保地方院校影视传媒专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想要在实践教学中取得成绩,不仅要有优秀的学生,同时更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影视传媒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一)调结构,加快推进“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双重职称,既有高校内的相应职称,又需要具备国家承认的非在聘系列的任职资格证书。影视传媒专业的特性决定了专业老师必须是既能传授相应专业的课程理论又能实践示范指导操作的“双师型”人才。影视传媒专业所培养的学子,未来工作将处在传媒节目制作的整条“流水线”上,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节目整体质量。因此,影视传媒专业教师必须紧密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处在行业最前沿,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到企事业一线及时“充电” “技不离口、曲不离手”。通常用以下几种办法保持自身不脱离行业实际,保持自身的专业“活性”。一是通过与广播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配音公司、企划单位和传媒相关公司等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假期顶岗实习,保证自身专业不“退伍”;二是制定计划,安排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广电总局等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和认定培训班的学习,如考取《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编辑记者资格证》等;三是鼓励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继续深造,如报考相关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开拓教师视野,加深理论学习,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四是鼓励专业教师组成团队积极申报主持或参与专业应用型课题的研究,对研究出的成果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推广和宣传,争得较好的办学声誉。

(二)强内在,提升专业实践指导教师的准入要求

随着全国“艺考热”的持续,每年报考影视传媒专业的学生有增无减,这也使得能胜任高校影视传媒专业教学的教师炙手可热。地方高校为使教学顺利开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普遍的做法是通过邀请地方业内具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担任实践课程的兼职、客座教师,使相对封闭的高校教育变得开放,能与行业接轨、与时代接轨,把沉闷的课堂教学优化为丰富多彩的社会、事件现场;同时,对于专职教师更是设立了准入门槛及考评机制。高校影视传媒专业专任教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有传媒一线工作经验;有影视传媒专业的学习经历。为保障教学质量,通过行业专家考评、学生评价等方式对专业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评,与教师岗位和教师薪金挂钩,以此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保障培养目标能顺利达成。

(三)引“外援”,吸引地方优秀传媒精英加入实践教师队伍

地方院校因其地理位置,影视传媒师资相对匮乏。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学校针对师资匮乏这一情况,确立以培养地方传媒所需人才为导向,通过与地方电视台、传媒机构签订合作育人协议,聘请地方优秀传媒精英到学院担任专业实践指导教师,不仅填补了实训教师的不足,更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四川文理学院自开办影视传媒专业以来,从地方传媒行业内聘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国家高级朗诵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北财影视传媒学院客座副教授杨柳;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艺术家协会播音主持指导委员会会员、达州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兼播音办主任刘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成都市天府新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万雁鸣等一大批地方优秀传媒精英加入到学院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团队中,他们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

三、基地平台建设――“软硬兼施”

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对高校、企业、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也积极开展了对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4]。而在探索过程中,四川文理学院致力于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经验,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正在搭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一)达成共识

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与行业接轨的重要环节,因实践基地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线工作的真实环境与行业标准,而且也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行业前沿一手信息,以便为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四川文理学院影视传媒专业现已与相关影视传媒公司、广播电视台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达成共识,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育人协议16个,其中文化与传媒学院12个,文学与新闻学院4个。

(二)建立制度

为强化影视传媒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与实践教育基地单位之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协同育人制度。例如: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播音部达成合作协议,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由播音员成立实践导师组,播音学院组织教师成立教学导师组,双方形成“双导师”制,对学生的新闻播音业务进行辅导;2010年西昌学院文化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与凉山文广传媒、德昌县文化广播电视局达成合作协议,为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四川文理学院自2009年以来与多家地方企业、部门、电视媒体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学院主抓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训练,实践基地重视实务操作与运营的合作育人制度,使学生既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内外兼修”。

(三)资源互享

影视传媒专业搭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按照场地性质来分,一般可分校内、校外两类。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内可建立以训练专业基础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实践场地,配合学校广播站、通讯社、校园新闻中心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等资源共同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结构,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场所与契机;校外以企事业合作单位的“硬件”为训练平台,如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资源,弥补学校实践教学的不足。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双向管理运行机制,为创新实践教学的实践方式提供良好的支撑。除此以外,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可采用不同做法:一是可以设立固定的合作模式。四川文理学院与达州电视台、万源电视台、渠县电视台等成立合作平台,定期指派学生顶岗实习。二是可以建立流动形式。与企业、传媒公司、文化部门建立长期性的合作关系,培训人员可逐年递增,优化各类资源、构成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实践教学平台。同时,高校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服务于企事业单位,如企事业单位的新进员工培训、管理人员高校进修、职工能力提升、组建校企“智囊团”等。其目的就是为影视传媒艺术专业学生创造更多、更广阔的锻炼空间,同时,也为提升学校专业教学质量、扩大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四、考评机制――“虚实结合”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具备播音员、主持人、栏目编导、节目摄像、外景记者、节目制作与包装等相应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我们需要对所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这个考核机制既能真实检验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能力的程度,也能将其作为衡量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评判依据。影视传媒人才专业能力的展示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自身的技术”来进行的。所以,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应以学生为主体,校内考评重“实用性”、校外考评重“实际性”。

(一)考评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影视传媒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大众传媒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要,既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又是中国“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检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达到新时期国家与媒体需要的专业人才标准,高校对学生的考评指导思想应该具有科学性,既要注重考察学生们的“生存”技能本领,同时也不能忽视考核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校内考评要求的实用性

一是建立校内实用化考核制度。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考试内容应以考查学生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为主。例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实践教学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言功力,包括语言的基本功、语言与思维的同步性、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由于每位老师的审美观念不尽相同,考核观察视角也不一样,使考核不能形成统一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采用集体考核制度,让专业教师出席打分,博采众家之所长,考核相对客观、公正,更适用于影视传媒专业的实践考试。

二是完善师生综合点评制度。实践课程的考评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成绩,一类是课程期末成绩。在平时考评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技能,同时还需要让学生知晓相关理伦。在日常的分组训练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参与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参与评价的学生知晓其理,并可使同学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参与评价的同学也可自省,发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形成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三)校外检测标准的市场化

学生在校企合作平台实习考评需引用市场化竞争机制,用以考核学生行业生存能力。每当学生完成实习时,校企双方应对学生实习期间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评价应由校企合作方出具,根据学生在实习期内的技能展示、成果展示等方面综合评定,高校也应以此评定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四川文理学院影视传媒专业校外实践考评标准就与“市场”挂钩,由实践教学基地考评出具,学生以此拿到相应的学分。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克服了敷衍应付思想,也能使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在学生在校期间给予帮助指正。

五、结语

虽说由于各地方院校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其实践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建设、实践教学考评机制这四方面贯穿始终。本文只结合了笔者所在学校依靠校企合作平台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一定分析,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下一步进行,如互联网时代下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探索、影视传媒专业毕业生反馈调查等。另外,实践教学还需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做及时调整,才能真正为实践教学的具体落实起到指引作用,才能全面提升地方院校传媒影视专业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6-03-21]http://chsi.com.cn/jyzx/201007/20100730/112529685-3.html.

篇12

上海世博办副主任周汉民认为,长三角区域亟须六种高层次人才,其中一种是媒介人才。一方面以江浙沪三省市为主体的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经济实力强大,区域认同的地域文化即吴越文化具有鲜明特色,区域的传播格局正在形成,各类媒介人才总量不足;另一方面,传媒产业作为一个新兴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正在日益突显出来。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创意产业的产值已占上海GDP总量的7.5%左右,而传媒产业则占全国GDP总量2%以上。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信息传输的新的要求,媒介经营与管理方式也会随之相应改变,从传统的传媒人才到现在的创意人才,媒介人才正面临结构性紧缺。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的媒介人才,不仅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媒体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将借助于信息快速有效的传播,对长三角地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促动。

目前,区域性媒体格局和媒体需求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我们依托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科行业优势,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对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嘉兴、台州六城市的省市级电视媒体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2007年和其他高校一起参与杭州市创意人才培养调研。本文将结合这两次调研相关数据的分析对产业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以电视为代表的传媒人才的现状与需求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长三角区域电视从业者基本情况

长三角区域电视从业人员问卷调查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556份,经逻辑校对剔除废卷43份,有效问卷共513份,其中,252名男性,256名女性,5人漏填。从性别比例看,电视媒体的女性占到了半壁江山。

关于长三角地区电视从业者的学历结构,就我们调查的六城市而言,高中及以下的占1.4%,大专占22.8%,大学本科比例最高,占66.3%,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9.6%;其中总编的学历最高,他们由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构成,各占75.0%、25.0%;管理者的学历结构总体而言比较合理,平均优于业务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制片人/编导的学历结构仅次于总编,他们中大专占9.5%,大学本科占71.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9.0%。

通过调查,将大学时所学专业与从业者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做比较,我们发现,专业完全对口的所占比重不大。填写本项的195名记者编辑,大学所学专业为新闻传播的只有67人,加上相关的广播电视艺术、播音主持,所占比例是54%;我们认为专业性很强的播音主持、摄像等岗位,科班出身的也分别只占52%,36%;120位管理者中,只有16位是管理专业毕业的。

那么电视从业人员的大学时期的专业学习是否有必要?从初级管理层(科室主任)到高级管理层(总监),虽然一半以上赞成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培训,但显然这个比例是较低的。只有纯粹的业务主管总编,非常赞成大学的相关学习培训。

所有这些现象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传媒专业人才的专业性不够强,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在调查中,多家媒体表示,今后招聘将从非传媒类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因为他们“学有专长,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上手”。作为专门培养媒体各类专门人才的学校和相关专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各类专业到底设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如何设置课程才能培养媒体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才能使自己具有竞争优势。

二、长三角区域电视人才需求现状

电视作为成熟的创意产业,在长三角这样经济和人文环境较发达的地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匮乏。电视“湘军”的崛起,首先应归功于创意人才。上海东方卫视从中央台和“海归派”中吸纳各路英才,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与浙江绿城文化传媒合作的一档节目,以50万元年薪公开招聘总编导,这些做法都源于“人才决胜”的理念。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争相开办各类传媒专业,据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3月,全国高校开设传媒类专业达661家,每年毕业生总数在10万人左右,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表格4显示了2006年杭州47所高校(在校生37万)中与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与其他专业相比传媒类专业(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专业)在校生总数偏少(8 177人),仅占创意产业在校生总数的7%;办学层次较低,广播影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仅有7名,而专科学生占了将近4成。由此可见,传媒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传媒人才的储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目前长三角地区电视业管理者同样感到人才严重缺乏。到底紧缺哪些人才、紧缺程度如何?我们设置了7类人才,请管理者给各类人才按5个等级标示紧缺程度,我们统计答卷,将各序数乘以选择人数之和再除以总人数即为紧缺指数。结果显示,最紧缺的是策划人才,紧缺指数为-1.4,长三角地区媒介管理者认为其紧缺程度处于“极紧缺”与“紧缺”之间,其次紧缺的是撰稿人,紧缺指数为-0.4,再次是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紧缺指数为-0.2,制片人也偏少。这些紧缺人才都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单纯的操作型人才,如摄像师、播音员并不缺乏。

电视从业者也面临提高与发展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作为管理者,你认为现有人才哪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请管理者回答。我们对所有的回答作了一个归类,大致集中在以下六方面:职业道德教育、业务水平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等,对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列为其他。数据显示,比例最多的管理者(31.0%)认为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其次(19.0%)是“提高业务水平”,然后(18.5%)是“提高综合素质”。此外,管理者认为现有人才亟待加强教育的还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团队精神”“社交能力”等。

三、创新传媒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传媒产业作为新兴创意产业,已经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内容,不管是实现手段和方法,还是一些核心的创作思想,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改变,传媒人才就需要从基础上进行调整,不仅要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创作、策划、设计、制作、测试、产品、推广、营销各专业上的合理分布,而且尤其要注意通过加强培训改善人才的素质,提升传媒人才的创造力、创意力、创新力。相对于产业的人才要求,现在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

高校在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积累和完善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于现实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传媒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滞后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导致毕业生的产业适应能力欠缺

现有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滞后以及对相关产业有洞察力和实践能力的师资欠缺都会对专业教学水平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学生严格按大纲要求,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和考试,培养的学生产业适应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大班教育”严重削弱了创意类专业教学个性化的需求,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学科交叉不足,知识面过于狭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因为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与现行的教学经费投入是相匹配的。要更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大相应的生均经费投入并改变投入模式。

(三)创意教育中忽视创造力培养导致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不足

以艺术教育为例,传统的艺术教育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学生艺术素养、艺术积累的训练;注重单一技能的分段完成,忽视了各种艺术技能的融会贯通;注重学生校内课堂的练习,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注重继承现有的一种不变的艺术理念,忽视了艺术的创新、创造等等。长期以来,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模式配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之专业内容的狭隘和教学模式的陈旧无形中阻碍了学生文化感悟能力的发展。因此现行的艺术教育体制,如不及时跟上市场和产业的要求,将极不利于我们今后为传媒产业领域输送创新人才。

(四)毕业生中应用型人才多,产业型人才稀缺

随着传媒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对当前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传媒创意人才?高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投入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要在分析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细分目标和人才定位,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培养的战略,各校要加大特色教育和创新教育力度,防止人才培养过度共性化从而模式化。

2.在专业或基地建设方面,要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与艺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商科的融合。既要保持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更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传媒人才具备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3.在师资方面,要进一步调整教师的学源结构和知识结构,保证多元化。鼓励从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人员中引进优秀师资;也可以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传媒机构中选聘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现有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师资选派到相应的广电系统挂职锻炼。优化传媒专业的师生比例,保障创意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4.专业教学方面,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尽可能地实行“小班化教育”,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实验室建设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保证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高;确保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完善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教学与市场的结合程度。

浙江传媒学院作为专门培养各级各类传媒人才的高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实践。自2005年以来,在系统分析国内兄弟院校传媒类专业办学规律和全面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传媒一线的用人需求,引入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大传播的视野,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原则,培养“既有深厚人文功底,又有熟练传播技能的传媒从业人才”,避免“学校教育与传媒一线脱节”的隐患。主要做法包括:

(1)增加选修课比重,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增设课外的隐性课程

媒体抱怨传媒专业的毕业生“后劲不足”,就是说这些毕业生一上岗就能熟悉传媒业务,但缺乏其他的专门相关知识,综合素质也不太高,缺乏潜力。针对这个普遍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增加选修课比重,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增设“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的隐性课程。

选修课从过去的1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5%左右,而且真正由学生自主选修,不再指定选修,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选修平台不再局限在系内、校内,而是拓展到了下沙高教园区。选修层次包括辅修专业、选修课程,辅修专业和选修课程都分校际与校内两级。下沙高教园区开设校际辅修专业是高校之间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利用下沙大学城的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政府宏观引导,在下沙高教园区开设跨校修读辅修本科专业。提高了办学效益、加快了学生学习成材的步伐。

(2)实践教学体系完整,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并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平时的课外实践、小学期的实践、学期中的实践、毕业实习、寒暑假的专业见习和社会实践都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安排,形成了一个“以依附在理论课上的实践课为核心,以培养方案内的实践环节为中轴,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外延”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实践氛围。我们的实践通常将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以实战的要求完成,这种实践既强化学生的传媒意识、传媒职业道德,又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实践的创新能力。

篇13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结合和交叉。所谓中国管理哲学,就是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融会贯通,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于一体,用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性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中国管理代码,让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辨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哲学管理突出的特征。现代管理,从思想上来说应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应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应是艺术的,她既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文化与哲学的融合,管理者既需要有领导力,更需要具备管理智慧、文化底蕴及人格魅力。百年基业成就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智慧。

2002年创建的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历经10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发展成为全国民营书业中举足轻重的企业,梳理归纳金榜苑的企业管理,体现着朴素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中国管理哲学的精髓。这个公司用传统文化元素对管理工具进行再造,运用文化管理指导、统帅管理工具,让中国文化管理触及战略、运营、治理多个方面,形成既符合现代化管理,又具备本土特色,既具备行业属性,又具备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尚书》:“民为邦本”;《诗经》:“宜民宜本”;《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汉·刘向《说苑·杂言》:“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都是说人在事业在国家中的重要性。金榜苑公司很好地传承和运用了古人以人为本的传统,在企业发展、企业管理、人才管理诸方面处处彰显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人本管理。金榜苑公司的一系列管理,一系列制度、一系列流程,包括日常工作,日常生活,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员工的因素、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理解员工,快乐员工,幸福员工放在第一位。金榜苑有句话,公司的事情员工负责,员工的事情公司负责。公司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员工都是家庭成员。员工为公司做出了付出和奉献,公司有义务和责任为员工提供工作、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服务,让每一位员工分享公司的成果和快乐,分享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二是人本机制。金榜苑强调“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人才的训练和培养永远是赛马中识别好马。公司摸索了一套选聘、培养、晋升的用人机制,特别是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发现、培养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做到专业型人才、高端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互相匹配,优势互补,基本形成了阶梯式、链状式人才队伍结构,形成了生动活泼的人才机制。在选人用人上,金榜苑有个资质标准,正如明代思想家吕新吾语: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这个顺序不能颠倒,选聘人才,第一位是品德素养,第二位是磊落豪雄,第三才是知识能力。金榜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编辑、优秀的营销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品行、智慧、能力俱佳的人才队伍,储备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三是人本环境。金榜苑尽力创造一种舒适幸福的工作环境,公司在追求企业发展的同时,执着追求企业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着力营造一种绿色环保、丰富多彩、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建立一个“事业、责任、分享、共赢”的和谐公司。金榜苑不仅仅要让员工在承担使命中获得成就、被社会认同和尊重,更要使员工能从每一天的工作和付出中获得快乐,得到幸福。在金榜苑工作,知识能够充分发挥,能力能够充分释放,水平能够充分认可,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二、以德为先。《诗经》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老子》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资治通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礼记·大学》则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古以来,“管理”有两种方法,一种霸权主义,或称“霸道”,另一种“德治”的方法,叫做“王道”。金榜苑坚持以德立人,以德为企。德治的表现首先是诚实做人,诚信为企,金榜苑从上到下倡导做人做企的品行、品质和品位,倡导先做人,后做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美德和正气,倡导爱国爱企、坚强勇敢、诚实守信、担当责任。其次是产品诚信。金榜苑投放市场的产品,认真研发,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货真价实,体现一种灵魂和思想,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三是市场诚信,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快速反应,恪守承诺,是金榜苑的市场原则,在推广产品的同时,推广服务,推广教学和应试考试体验,推广教育理念和解决方案,追求师生价值最大化,所以,金榜苑无论品牌产品还是公司形象,在市场在行业广有口碑。

三、博大与包容。《史记.李斯列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这都强调了包容和谐的重要性。公司的商业理念是“商者无域,相容共生”。金榜苑倡导博大和包容,人与人之间既互相包容优点,又互相包容缺点;既互相包容长处,又互相包容短处,形成一种和睦和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氛围。在策略和格局上,站在社会看企业,站在行业做企业。在商业关系上,追求以和为贵,追求竞争中合作和合作中竞争,金榜苑没有竞争的敌人,只有竞争的队友,任何一家企业进步,任何一家企业发展,金榜苑都认为是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都为之鼓舞和高兴。凭借包容的情怀,金榜苑与合作伙伴、千万师生和同行企业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享共赢;凭借包容的情怀,金榜苑有了昔日的进步,同样会有明天的发展。大家相互依存、互惠互利,走出孤立交易的圈子,进入相互联合的王国,这是金榜苑的愿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