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青少年美学教育

青少年美学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青少年美学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青少年美学教育

篇1

文学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审美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或高扬生命的船帆,或在审美的里陶冶性情。过去讲文学常常直达思想内容,有的甚至将文学等同于政治,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性。

语文的审美教育,即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潜在因素,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这一教育过程即语文的审美教育,它和青少年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紧密相连。

那么,语文的审美教育如何促进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作为文学课欣赏主体之一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美的魄力,从而进入审美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陶冶?我从审美精神的四个特性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性,进而理顺它们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关系。

一、审美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

什么是审美?借用周宪的话,美学的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审美的游戏性历来是中西美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审美无功利性,这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后来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又有发展,他把审美教育看成是美同人的自由生命的游戏的冲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分裂,健全人格精神,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以及丰富的人性,而艺术就是产生于这种自由的审美的游戏。如沈从文的《边城》中翠翠与二老的爱情的挽歌,与作家在生活中“偶然”与几个女子相遇又发生情感的交汇后产生的压抑有关,作品是对爱的希冀的忧郁的歌。

审美无功利是指它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审美判断。如看到珠宝,我们没有想占有它,而对它进行美的欣赏;如欣赏花,不需要像植物学家知道它的机体构造(目的功能),我们只欣赏它的外在形式。

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突出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但它又是通过借助特定的形式来表现情感的。如鲁迅的《社戏》,表达儿时的天真、嬉戏,人类对纯真童心的渴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借助艺术审美形式,强有力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在表达自己感情的过程中,在物化了的艺术媒介中,又再次深刻地体验了所表达的感情。读者也是通过作家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体味作家传达出来的人类的情感,从而领会文学的意义。人类的情感包括:爱自然,人类对生存的关注,人的亲情,爱美的事物,坚强、求生,人对死的恐惧,无畏、忧郁,反对异化,等等。如《泰坦尼克号》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求与本真,《我与地坛》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索,《变形记》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在今天,讨论“审美无功利”命题对我们深入理解新教材的导向,反思过去教材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进入审美的游戏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周宪先生指出:“在一个充满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多一点美学游戏精神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王夫之:“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俭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肢而心不灵。”说的就是人被功利考虑压迫的窘境。显然,在这个日益商业化、专业化的社会里,青少年的感官日益钝化,目的日益功利。而审美的游戏性可以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态度和专业态度,唤起他们的本真的童心和天真,使他们脱离日常生活的种种限制和成规,舒展自己的天性、情感和想象。在这方面,林语堂认为,真正的审美精神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文学精神如要成为普遍的,要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就必然把文学视为游戏。

二、审美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

审美精神中的超越性是和游戏息相关的。游戏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一种超越精神。

韦伯说日常生活带有“铁笼”的性质,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原则控制了人的行为。韦伯认为审美是有某种“救赎”的功能。我认为韦伯的说法揭示了审美的一个重要潜能,这个潜能不是受教,而是一种世俗的“救赎”,亦即一种超越。

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陶冶和满足想象的空间,这就打碎了琐碎的日常生活强加在个体身上的种种局限。但审美活动为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打破这些局限创造了可能,你可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想象经历无限复杂的遭遇和命运,比如《阿Q正传》;在悲剧和喜剧中遭遇一生都会碰到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在唯美的写景状物中体验似曾相识、似有若无的情感,比如《荷塘月色》。这正如你在绘画作品中看见从未见到过的色彩和景观,比如凡・高的《向日葵》;在聆听音乐时感受到无比振奋的情感,或者一种淡淡的忧伤,比如《某一晚上》《祖国啊,我的母亲》。当你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共鸣时,当你深刻体验到蕴含在作品中的复杂情绪时,当你随着情节展开而与人物一同喜怒哀乐时,你便暂时摆脱自己的生活局限,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虚拟时空,现实对我们的种种限制在这时都不复存在了,你原本的有限的精神阅历变得无比丰富起来,这种审美的超越和情感的体验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当然,美学精神所包含的超越性还表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人的终极感情,即对人的意义、民族的命运、人类未来的关怀,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的精神

美学精神有助于弥合由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就现代日常生活特性来说,种种对立与分裂日益显著,诸如理性与感性的分离,前者压倒了后者;物质对精神的侵蚀,前者吞噬了后者;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群体和从众行为遭遇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从根本上说,美学精神就是和谐,恰如美本身的和谐品格一样。

如果我们试着认识新教材建构的观念,会发现它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即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教学。(苏教版《语文》)具体就课文来看,都渗透了人对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教育唤醒了作为接受主体的青少年对美、对和谐的潜意识。巴金的《繁星》,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刘白羽的《白蝶之恋》,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泰戈尔诗,冰心诗,等等,作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示出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对自然美的赞美,有表现人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畏,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审美观照方面,有于漪的《往事依依》,沈复的《幼时记趣》,秦文君的《伟人细胞》,田晓菲的《十三的际遇》,泰格特的《窗》,朱自清的《背影》,等等。对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审美观照的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如果在语文课本及语文课堂的感染下,青少年能够多一点审美的人文关怀,多一点美学趣味和修养,便可超越日常生活的局限,变成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四、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

我们每天遭遇的日常生活事件,充满了媒体、影像、广告、时尚、偶像、成功典范等等。较之于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的从众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群体的压力、他人的引导、依众的倾向,日常性的刻板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个性。有心理学家做过典型的实验,发现人们在做出独立判断时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以至宁愿做出和群体一致的错误判断,而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独立性受到空前的压制,日常生活通过种种策略,不断使人调适和社会化,从而塑造了大量的‘常人’和‘庸见’”。在这里,总有一种信念: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分析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当学生与教师的见解发生分歧时,也往往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余。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有人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解,或C解……然而,在文学的审美世界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则被视作最宝贵的东西而加以呵护。任何理解和创新都是一种过渡,都为其他理解留出了余地,都是独立的判断。有人把这种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B解+C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突出了审美理解的相对性和个体性。

以王愿坚的《草》和宋学孟的《柳叶儿》为例,文章向我们传达了忆苦思甜、发扬艰苦奋斗的情感。对于主题的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倡导我们勤俭节约,保持传统的优良作风;有的同学联系自身,认为学生中攀比之风愈演愈盛,就是因为不知道父母挣钱不易,不知道什么叫做苦日子,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朴素教育和吃苦教育;有的同学则认为,艰苦奋斗的传承不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在于一种精神。艰苦奋斗并非要大家都要穿布鞋、吃草根、喝米汤,对流行趋势不管不问,对世界变幻充耳不闻。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在任何困境和挫折中都能表现为百折不挠、永不低头、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平和从容、处乱不惊、宠辱两忘的心态。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展现了人热爱生命的本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所有价值创造的载体,所以,在任何极端状态下,都不能放弃生命。只要你有生命,只要你有信念,即使苟且偷生,即使含辱忍屈,即使命运多舛……这就消解了传统分析作品时产生的纯粹崇高和理想的观念,而使意义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

人们习惯地认为鲁迅的《药》批判了资产阶级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药》是歌颂旧民主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其实这两种认识是可以统一的。在创作《药》的一九一九年,鲁迅的思想主要还是强调个性解放,强调先觉者的巨大作用,对于群众,主要是批判他们的愚昧和麻木。对于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是持肯定和歌颂的态度的。

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性、下意识的思维活动,作家实际上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多于他试图表现的东西。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地理解作品,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这种独立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式,一定会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人类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关注人的发展、实施人本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正处变革浪潮中的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进行思考、总结和探索。我认为,全面理解和把握审美精神的特性,以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为纽带,带动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这就是在实践“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篇2

1.2 在进行自由操基本功训练时,要贯穿美的教育,寓教于“兴趣”,寓教于“享受”,切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1.3 自由操基本功训练时,要强化学生美的表现意识,把内在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1.4 在自由操基本功的举手投足训练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简单的、单一的手、脚、步伐、身韵动作中处处有美、有意念、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并让学生通过手、头、眼、身体、腿、脚的一举一动,去充分想象在空间运动时所能表现出的美感。

1.5 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课堂就是舞台,不单是在学习自由操基本功,同时也是在学习舞台表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牢固的表现自由操的美和创造自由操美的意识,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自由操动作规范与美感的培养训练并重

2.1 首先是规范自由操的节奏。人体在运动中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与幅度大小直接牵动人的情绪和情感,自由操节奏训练力求与整套操表演效果相吻合,如何把握音乐节奏和动作节奏,如何处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从中形成美的动作的视觉享受。

2.2 把握自由操风格。风格的把握是决定训练效果的核心,每教一套自由操,不是单一地教会一些动作,而同时要使学生们了解此套操的时代特征,动作的性能和内涵。把其味灌注到具体的每一个动作中。

2.3 训练成套操的意识。自由操的基本功训练、技能技巧和美感的培养与训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善尽美地完成一套操的表演。教师在整个教学中都必须首先考虑培养学生完成整套操的意识,如在练习某个动作时,把此动作在整套操中的作用联系起来,把整套操动作的内涵从意识上掌握透彻。

3.自由操单个动作中的美感训练

自由操的单个动作是以动态反映情感艺术,它不仅可以将蕴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性善、人性美发掘出来,而且还可以用连绵不断的、有节奏的动作将人生的哲理和体验融解在人体文化的延伸上。

自由操教学中的单个动作技能技巧训练,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对于自由操美感的创造是不可缺少的。有的学生在做自由操动作时,举手投足或完成各种跳、转、翻等技能技巧时,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美,这一点除了体现学生自身很强的自由操意识外,与教师在基本功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由操美感“意念”是分不开的。

4、自由操美感训练与“舞韵”、“乐感”的融合

自由操美感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舞蹈一样就是“韵”。所谓“韵”是指自由操动作在规范基础上的协调感觉。就是要掌握动作快慢的性质特点,用力的时间及火候,移动路线,脚步节奏,呼吸与动作起伏一致,头、眼、躯干及四肢配合协调,使每个动作及整套操流畅自如,钢健娇美。要达到“韵”的显示效果,必须有内在的感受。

当你把腿伸出去的时候,你的神经中枢很清楚地支配发力肌肉的力量、所到方位、支配感觉一直到神经末稍。同时其他部位配合好,使之完成完美的整体。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对其表面技术的琢磨,还是对其文化底蕴的深层探索,都必须独具匠心。

篇3

一、引言

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青少年把这些想象绘于纸上或用雕塑表现出来,可能他们的作品拙劣、荒诞,但是这种创造的能力却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青少年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少年宫要办好美术培训班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能够有足够的的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培训特有的魅力,使培训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员的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培训内容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笔者认为,青少年宫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

二、重视强调教学内容的视觉呈现

青少年宫美术教学内容既要灵活多变又要富有趣味性,还有课堂中呈现视觉效果的好坏对教学内容有直接的影响,不定期的对教室给予视觉装饰布置工作,新颖的学习环境对于天真好奇学员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注意力,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内容。美术教学内容的形式设计首先在视觉上要能吸引学生,突出美术课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不光立足视觉上、平面上审美情趣,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培训。当然,呈现的方式不仅仅表现在视觉的形式上,包括导入问题的设置、提示、说明、评价、解释、注释、学习活动建议的展示,等等,都是呈现的一部分。虽然在整体构建教学内容时,未必需要考虑那么多的细节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课例时,则是必经的一步。

另外,在教学中,辅导员要创造性地处理好教学中某些看上去似乎是“枯燥乏味”、“简单易懂”的内容,多采用学员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给学员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或设诱发学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处理好这些内容,往往是培训过程中防止学员松驰、疲沓、厌学,引发学员兴趣情绪的关键。

三、利用手边材料进行手工制作教学

手工制作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各种各样的手工材料,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实践机会,并且通过这种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得到丰富的感性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又要遵循科的教学原则;创设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不同的材料,培养学员养成一个良好的科学利用习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实施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手工制作材料比较单一,如《牵牛花》、《漂亮的胸饰》等,这些都是单纯以纸质材料为主的制作。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质地不同形态的材料,它们本身就是美的元素。在青少年宫美术教学培训中如果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质运用起来,如可乐瓶、布、稻草等生活中物品与橡皮泥、纸等结合,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这些物品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就可以调动各种感观来体验美的存在,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多种渠道去体会、感受物体的肌理、材质的不同特点,产生多种体验,制作出综合性的作品。这样,作品的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

四、教学内容设置要方便学生的参与

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推行美术培训新方式,是要让学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即经过辅导员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把学员推向创造性学画的前台。在美术培训课上,从课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展出,学员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员在习画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学员是否能够真正的参与到美术培训中来。大力改进美术培训教学,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让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参与进来,使实践活动贯穿于美术习画的全过程,促使每个学员真正的进入到有拓宽思路、全新创意的自由创作中去。通过亲身感知、直接体验、主动观察等方式,重新认识外部世界,重新认识自我,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技能和素质的发展。

五、结语

总之,美术培训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认真地把握好学员心理特点、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习画过程的创新性,就一定能够充分体现出我们的美术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77

Role of Museums in Adolescents Art Education

YUE Junyao

(School of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7)

Abstract Now, the museum has been getting closer to our lives, not only that, the role of the museum's education also get greater pla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museums in art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 problems, us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uctive reasoning, some outstanding museums through research and analysis, as well as access to large amounts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documents, revealing museum in adolescents Art Education effect. Combined analysis strategy aspects museum visitors adolescent experience, and how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museums in art education among young people and put forward design strategies.

Key words museum; adolescents art education; role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更加希望得到精神需求上的满足,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前往参观,是一个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文化场所。传统的博物馆具有储藏、保护、教育、学术研究的功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增加了许多信息传播的功能,也慢慢迎来了许多青少年群体的参观者。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的堆叠展示形式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群体参观者的要求。怎么借助多样的展示方式来让博物馆对青少年的美术教育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难题。

1 博物馆的美学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具有教育功能,同时也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

就理论而言,博物馆的美学呈现,乃基于它在文化本质的体现,是个可实践的人文事实,笔者曾以五项美学诠释,作为此一主题的探讨,即是:(1)认知对象;(2)历史图证;(3)人文关怀;(4)价值肯定;(5)人生理想。将物件的存在,转化为人情的保有,是美感的开端。人性之所以有情思因素,乃在于生命内在需要,它寻求认知对象,共感经验、开拓心灵视窗、启发人生理想等,这些很抽象又很具体的事实,便可在博物馆作业实践。因为博物馆的张力,随着工作人员的素养增进,而有不同层次的开展。其中最具美感引力的,就是未知的浩瀚知识、神秘的人文生态,以及可感的价值肯定以及启发的人生理想。这种发现文化的喜悦,有真善美的具体形质,足以引发积极性的社会发展,提供人类的学习环境。一般人认为博物馆的设立可提供民众一份“娱乐”,而专家却认为它是为了“教育”以及美学的“目的”,两者的功用,事实上是殊途同归的互补作用。

2 博物馆对青少年美术教育的作用

目前,青少年的美术教育是博物馆专业研究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独特的研究活动,当然有个前提,就是博物馆必须具有青少年美术教育的资源。那么,博物馆能否与青少年学生产生互动?如何使这一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些也成为当今小学、初中领导者以及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前沿性课题。

2.1 增长美术知识

青少年的美术学习,首先需要获取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而博物馆作为一个集美学知识理论与知识的综合体,对于青少年学习美术来说正是一个宝库。因为,它既能吸引青少年参观,又能满足他们追求各方面知识的兴趣,博物馆有丰富的实物教学资料,适合青少年的学习特点,博物馆涉及许多专业,包容的知识面较宽,容易满足青少年综合学习的要求。

2.2 感受美术魅力

所谓的感受美术魅力,事实上就是美学上的感受力,与所呈现的正面功能分量。因为博物馆实际能达成(actual achievement)以及其具潜力上所达成(potential achievement)的工作,便具有现象呈现与本质上内在的意涵。前者属于可数的具体功能,包括了人力可传达的目的;后者则为人类生存信度的依据,包含了价值的认定、自我实现的学习等。前者是很实际的工作项目,甚至可以统计成效高低的事件,或者说它是外在的、视觉的物象,如观众、展示品、设计的空间等;后者则是内在的、心理的、情感的、感觉的个人承受经验。

这两类方式,实际上都很贴合博物馆工作,也不容易单独存在,物与情之间交集在营造的环境上,一方面需要具体的精确度,力求工作的完善,另一方面又要求可被接受的情境。博物馆事业之所以引人入胜,便在于这种无限的开发与在成长的探索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青少年们徜徉在博物馆中,可以尽情的感受美术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2.3 激发学习美术动力

美术教育资源,有广义以及狭义之分,狭义的主要指美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因素。广义上的美术教育资源指有利于实现美术教育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直接因素,也包括实施美术教育的必要条件,也就是间接因素。美术教育也不仅仅指美术课堂教学,还延伸到课外、校外以及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的范围也愈来愈广泛。在国外已经把博物馆纳入了艺术资源开发的范围之内。

不论我国现在的博物馆规模的大小,它们的文化张力,在于研究者与服务者的深度参与,才能在美感环境中,营造出可被亲近的对象。然而美学程度的掌握,来自社会意识的发展。当博物馆呈现多元化的功能时,原本较为静态的文物搜集陈列,已转变为青少年积极学习的环境,博物馆具有终身学习场所的性质,并作为社区文化的媒介体,是个精神生活新生地。较之传统的博物馆,它具有更为有效的营运方法,与社会意识脉动相契,当社会因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等因素受到改变时,新理念的博物馆经营,亦将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更新换代,激发青少年学习美术的动力。

3 如何继续加强博物馆对青少年美术教育的推动作用

3.1 创新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宣传组织工作

在学校里面,学校应鼓励学生多组织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活动,在宣传美术学习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扩展博物馆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学校也应提供给青少年美术学习者更多的信息展示以及宣传平台,让更多的青少年美术学习者有机会参与到美术学习的活动中。在学校外面,学校应帮助博物馆探索以及寻求更多的与社会不同群体与组织携手合作发展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途径,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方式,从而使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以及作用力进一步扩大。

在此基础上,在美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对美术学习的培训环节制定出长远、有效的规划,以弥补组织过程中的空白并满足青少年美术学习者美术学习的需要。包括博物馆青少年参观者权利与义务在内的美术学习活动管理条例将有利于美术学习活动的开展。

3.2 加强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监督指导工作

在博物馆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青少年所在的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辅助工作。考虑到博物馆的美术学习者有可能会数量众多,而且各自的活动时间各异,管理者难以对每一个青少年美术学习者给予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对于新加入的美术学习者应加强与其的联系与沟通。在此基础上,博物馆的管理者也应进一步收集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并针对博物馆管理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对突发事件归档。最终的成果可以以书面形式展现,如博物馆管理手册,为解决美术学习活动的管理问题提供参考。

3.3 落实对博物馆青少年美术学习活动的支持保障工作

虽然美术学习者是出于一种集体的组织或是个人的学习欲望参与到美术学习的活动中,不存在回报行为。但是,学校应该将切实提高美术学习的基本物质保障提到日程上来,应该拨出一笔费用来支撑博物馆活动的开展。在美术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动员其他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丰富博物馆的资金来源。青少年美术学习者在开展博物馆的活动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动脑,通过爱心义卖自己的美术作品等形式帮助博物馆筹集款项,以提高博物馆活动的质量。

4 结语

将博物馆融入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是在学科综合的宏观形势下所进行的创新性探索,必须以青少年美术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融入并应用博物馆,应该将青少年美术定位为教育核心,同时这也是综合艺术学科探索下美术教育教学的基础,决不能因博物馆的参与而使教育主体有所偏颇,喧宾夺主,导致本末倒置,丧失了青少年美术教育以及综合学科教育的宗旨以及目标。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本文更深远的意义就在于使博物馆作为发展美术能力的一种推动力,并使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美术课程教学的丰富资源,使学生通过博物馆享受到更广泛、更深远的美术教学体验。本文在立足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下适时地融入博物馆,综合讨论博物馆融入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的意义、方法论以及实践经验,具体重要的创新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冬兰.浅谈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J].大众文艺,2011(11).

[2] 李井岩.浅析新时期博物馆的教育职能[J].丝绸之路,2011(4).

[3] 高爱霞.博物馆要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6).

篇5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课程体系的合理构成是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在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书法等传统艺术门类占据了主流地位,其他属前卫、通俗、流行艺术范畴的艺术门类则因认知缺陷和学科建设的缺失而很少被提及。只有先弄清动漫艺术是否具备成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载体的合理因素,才能为动漫艺术进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充足的论据,并打消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家长心中的疑虑。

一、动漫艺术审美品格符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1]那么,动漫艺术教学能否实现以上目标呢?可能许多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分析动漫艺术审美品格就成为正本清源、化解争议的根本途径。作为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果单纯从娱乐性去理解而忽略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魅力,这无疑是对动漫艺术最大的不公。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著作《论艺术》中指出:“艺术的创造能够在人的心里唤起一度曾经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2]从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活动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出动漫艺术完全符合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要素,大众对于其娱乐化的浅显认知来源于动漫艺术广泛的群众接受度以及部分动漫作品基于商业利益而展现的低俗格调。然而,这并不妨碍动漫艺术自身的艺术地位以及我们对好的动漫作品的欣赏。动漫艺术被广泛接受并不是因为它的娱乐性,而是其融汇了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的综合技能,创造出了一种符合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所喜爱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中主张“我不仅批判高级艺术那种疏远的深奥主义和总体性主张,而且尖锐地怀疑任何高级艺术产品和通俗文化产物之间本质的、不可逾越的区分。历史已向我们证实,一种文化的通俗娱乐(如古希腊甚至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可以变成随后时代的高级经典。实际上,甚至就在同一个文化时期,一件作品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取决于它被公众怎样理解和利用。”[3]同理,动漫艺术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其受众以及社会群体对它的选择和认知。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如果无视动漫艺术被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事实,而选择因动漫作品中的某些低俗存在而全盘否定或有意避讳的态度,那无疑是对动漫艺术的践踏和对学生教育的不负责任。负责任的艺术教育态度应该是去探究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动漫艺术具有何种魔力,让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其喜爱之极”。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动漫审美分析,有助于艺术教育工作者合理利用动漫艺术的积极因素,实现其艺术教育作用。

西方“移情说”美学代表人物利普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我们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事物放在同一观点下去解释。这个观点总是由我们最接近的东西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件。”[4]“移情说”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探寻青少年的动漫审美乐趣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动漫《ONEPIECE》(又名《海贼王》)是日本漫画家尾田荣一郎的动漫作品。该作品在日本国内掀起了极大的热潮,受到儿童青少年群体甚至成年人的广泛喜爱。在我国,这部风靡十多年的动漫剧更成为伴随“90后”一代成长的主要作品。根据笔者授课班级的反馈情况,《海贼王》在“90后”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在讨论这部作品时充满欢快、热情甚至激动。他们更在文中写到这部作品如何教会了他们坚持,如何在他们失败时给了他们再出发的勇气,如何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部虚构的故事,却能够成为青少年学生在人生成长阶段的重要精神食粮,谁又能说它不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呢?《海贼王》的故事情节虽是虚构的,可它渗透在情节中的勇气、坚持、友谊等品格力量是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学生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移情”至海贼王的故事情节中,在被动漫作品感动的同时满足自己心底的情感需要。“一方面主体通过移情赋予对象以生命;另一方面主体又有从客体中观照自我情感的审美需求。”[5]动漫作品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形象而强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简单的说教要更加真切和充沛。《海贼王》那一个个也许算不上优美的人物形象,展现的却是对青少年来说无比重要的人文关怀,谁又能说《海贼王》对青少年群体人文素养和审美品格的影响会小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蒙娜丽莎》呢?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将优秀动漫作品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使学生感受到与其日常生活审美经验相对接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动漫艺术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对象

接受美学为将动漫艺术作为艺术教学载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或原则性立场是,读者(接受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他在文本含义生成时扮演主动角色,并对作品的历史生命具有决定性影响。”[6]一件艺术作品,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主动参与,并不被接受者从心底感受和认知,其审美功能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从此角度来看,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无疑是被接受度最高的一位动漫大师,其作品被人们评价为“将动画艺术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7]。他的作品内容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等宏达的叙事主体,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将唯美的二维绘画艺术、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离奇的童话故事和温情的人类情感相结合的动画叙事手法。其作品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以及有着纯净心灵需求的成年人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风之谷》中人类的暴行对于自然生灵残酷的伤害和最终自食其果的画面,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龙猫》中那憨态可掬的龙猫形象以及与小姐妹和母亲之间的点点温情更让人重温了童年时光;《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坚持和自我成长启发了无数少年在成长之路中自我探寻……从1984年创作成名作《风之谷》一路走来,宫崎骏用其动画人的坚守、人文者的思想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为广大观众创作出了一部部动画经典杰作。正如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所预言的:“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宫崎骏在创造一个个票房奇迹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这一预言。他用他的作品启发了一代代青少年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命运,体味友情、亲情以及青涩的爱情,理解成长与坚持;他也用其作品精致优美的画风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个个细节的美感存在和创想创意的魔幻之境。奥尔德里奇说:“将客观事物分成两种:物质对象和审美对象,同一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关键在于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的这些基本特性决定着知觉的主体采取何种知觉方式(观察的方式还是领悟的方式)。如果事物的基本特性引起主体对它采取领悟的方式,那么该事物就将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反之,观察方式下对应的就是物质存在。”[8]被人们广为传颂、激发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宫崎骏动画带给了人们太多感悟和赞叹,完全符合审美对象的特质。而且其作品广泛的接受度,为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和深入解读作品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载体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在讨论将动漫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载体时,我们就不能不触及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即如何消解动漫作品中低俗存在对广大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动漫作品中的低俗存在造成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动漫作品的极度反感,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创作内容低幼化成为中国动漫发展的唯一方向。反过来,中国缺乏适合广大青少年阶层的动漫作品,加剧了青少年对以日本为首的他国动漫作品的热爱,这阻碍了青少年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也滋长了低俗动漫通过非正规渠道的大量传播。可见,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回避和阻碍并不能真正影响青少年阶层对于动漫的热爱,反而会因缺乏正确引导,使青少年因认知不足而接触到不良动漫作品,进而受到不良动漫作品思想的侵蚀。将动漫艺术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载体,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动漫作品所涉及的文学、美学、心理学、电影学、异国文化等意识形态,让学生透过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深入了解和探讨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能帮助他们从浅层次的欣赏上升至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体悟。学生只有提升了对动漫作品的审美情趣,才会自动分辨和远离低俗动漫作品,从而形成动漫发展和传播形态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由于动漫艺术所具备的综合性特征,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实现的将不仅仅是艺术与审美认知的提升和发展,还将通过作品中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文学性等丰富内涵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承认优秀动漫艺术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优秀动漫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动漫艺术公共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A].2006-03-08.

[2]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6.

[3]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5.

[4]马奇.西方美学资料选编(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841.

[5]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J].江淮论坛,1994(4):26.

[6]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社会科学研究,2012(2):109.

篇6

审美美育美学是一种审美理论形态,而且是一种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美学另论形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用理论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审美美学。“美育教育主要在于个体精神的平衡,和谐,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美育是通过精神和谐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1]听起来总感觉有点匪夷所思,其实不然。礼仪,音乐教育,文学,感性艺术与理性科学教育等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尤其是感性艺术中的美术教育在美育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多的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审视。本文将以美术教育视角作为切入点,浅析美育教育大背景下,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认知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则在谈美术教育的作用时说:“我教艺术学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做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2]但这一效用在现代青少年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呈裂变式蓬勃发展的时代,享受物质文化发展带来的是每一个人的追求,而继续用原始而朴素的语言安慰作为鼓舞现代青少年的动力,其结果只能导精神状态层面长久的审美意识确实和对美的涵养的极度匮乏。所以,当我们不断感慨于当但青少年学生心理行为的怪异而牢骚满腹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育人模式是否太功利了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要学生学习好,就必须转变育人理念,让莘莘学子感受到美学教育的独特魅力和绚烂色彩,而美育课堂教育如同学生学习中的一剂良药,给平淡的学习生活平添了些许美丽,如春风拂面,荡起丝丝涟漪。通过加强审美教育有益于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也在现实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美术教育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对美感知的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菲尔德就认为:美术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经历一系列审美活动,让成长中的青少年变得越来越富有创造力,思维越来越敏捷,通过美育的熏陶和经验的积累更好的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和自身素养的提高,让自己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创作以及评判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创造能力。获得审美的感受和对于美的感知经验,以形成自己富于韵味的独特审美质量。只不过这些经验与质量的获得也需要经过时间的慢慢蜕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向作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美术教育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发展,心智的健全有决定性的作用

艺术具有个性化特征。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无论身体上、心理上,学识和经验上都存在着差异,但在审美实践特别是美术创作中表现的更加明显。譬如韩干画马,会用线条认真描绘,一丝不苟;郎世宁则会用美丽的色彩表现出马丰盈的体态,让人感觉更客观真实;徐悲鸿可能会用狂放的水墨赋予其人的精神,表现其主观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质量,这样才会形成整个人类生存社会艺术形态领域五彩斑斓的格局。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注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艺术与科学的统一;就必须引导学生把对外界美的感知,体验与灵魂深处的独特审美意识相融合。同样对学生的美术教育也要遵循这一观念。并不断的在对学生的美育教化,教学中重点推广运用和广泛实践,使其具有情趣之美,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审美意识和质量格局。

3 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现代教育一直强调要让学生具备生动,活泼积极参与事物的能力。身心发展健康。“健康”不仅仅意味着身体层面没有缺陷,更意味着心理的健全和完善。即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情绪的反应,意识形态的表现等都应青少年相应年龄特征的行为相呼应。在呼应中不会呈现出太大的差异性。随着社会快速化的发展节奏,据世界教科文组织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趋势愈加的明显,并呈现快速增长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加大帮助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相应措施和教育力度。并着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培养机制和措施。而美育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参与美术鉴赏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个人内心及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谐调。美术作为空间艺术的表现形态,以空间形态架构和色彩视觉感官刺激给人传递美的主观体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刚劲的表现意识,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而言充当着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的载体功能。美术教育具有美育层面学科的科学合理性和丰富的主观情感内涵。在现如今的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社会及家长对美术教育存在很大的误解,认为美术教育仅仅是拿着画笔的简单勾勒。其实不然,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肌理等元素遵循着一般的审美规律,并且美术作品往往蕴含着艺术创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艺术作品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对青少年心灵世界的健康发展和完善起到重要的净化和陶冶作用。在“美”的熏陶中,让学生具备辨识美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与健康人格。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同时得到发展和完善。(2)让学生从事美术实践活动可以预防、检测、调控和治疗心理问题。美术教育是一个赏析与感悟美的艺术过程。艺术作品往往沉浸着创作者的心灵情感。是人的喜怒哀乐的内在反映和外在表现形式。笔端的划痕见证并呈现着客观的纷繁世界和创作主体内心的感悟。愉悦抑或悲伤,轻松抑或沉重的美术创作实践过程是人内心深处心理状态的表现形态之一。通过作品中心思想,主题内涵,典型化形象与特征,题材风格等形态元素的呈现,形象化的表象出青少年学生的不同状态条件下的心理意识活动。从而为解决学生的心灵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依托支撑。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提升审美认知。实现身心情感的交融和健康发展。

4 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正确价值观

“优秀的美术艺术作品在把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的过程中,客体表现形式必然或多或少的蕴含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情感。即使像美术教育这样最大可能的重现纪实的艺术形态,也不会摆脱创作主体个人强烈的情感。”[3]将生活作为艺术发源地起源,选取后,按照创作主体的主客观意识,以美学原理为纪实导向,进行加工和处理。甚至于进行必要的变形,扭曲,夸张,象征喻性的意指而脱离出生活幻化成一种独特的美育美术艺术形态。同时传递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启发和净化,达到修身养性的终极目的。美育活动具有浓郁的人情意味和独特审美质量,也是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提出的一种新的育人模式。当然,我们也要把握美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方向,培养青少年具有深厚的知识素养、高尚的精神品格和灵慧的境界情怀,使他们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悄然入心,让我们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20

美是什么?美是一种别样的思维;美是对美好心灵的追求;而审美就是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在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审美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他们的心就像一泓清泉,教师只要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到审美教育中,就能使他们心中泛起涟漪,使他们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这样做,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使学生得到了提高,受到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能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美学教育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审美教育;古诗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的沉淀,通过古诗的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显著的功效。

一、美学教育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的新形式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改变过去重智育而轻德育、美育、体育的做法,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于美育,过去人们仅单纯地把美育看成是教唱歌、跳舞,这是片面的,是不够的。美育与其它教育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诗歌教学可以借助美学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正确的审美思维和审美习惯。如教学《石灰吟》一诗时,石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们清楚的认识到,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坚贞不屈,自强不息。

2、诗歌教学可以借助美学教育帮助青少年提高审美鉴识能力,透过事物的外表看到的本质,正确地分辨美与丑,看到真美。如教学《悯农》一诗时,农夫们的苦难生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看清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3、诗歌教学还可以借助美学教育培养青少年创造美的能力,成为美的创造者。美学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建设的需要,审美力也是构成谦让、虚心、坚毅等美好性格的必要条件,是确立伟大理想信念的情感动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古诗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人物形象、高尚情操,耐人寻味的意境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内容。

1、感知语言文字美。诗歌的语言文字与日常用语截然不同,其用字精巧,讲究押韵,每句诗就像旋律,带有一种音乐的美;以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为例,诗人既描绘了江南春景,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单就一个“绿”字据说诗人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后才决定用“绿”,还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这个“绿”不但充满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

2、欣赏图画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图画色彩缤纷,轮廓鲜明,形象生动,充分显示了自然之美。在诗歌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充满艺术味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有力途径。

如《咏柳》一诗,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景如画的春光图,春天是美的,柳枝也是美的。春天因为纤细的柳枝,有了生机;而柳枝因为有了春风的衬托,又显得婀娜多姿。诗歌正是要通过这一春景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小学的诗歌中处处都是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现成的材料,努力挖掘诗歌内容的美,利用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动听的旋律、精美的图画、鲜艳的色彩,以及师生共同努力营造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脑、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审美教育。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可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教学信息量,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学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三、美学教育与诗歌教学的关系

诗歌的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具有意境美、音乐美和形象美等特点。因此,诗歌的教学应紧紧围绕“美”来展开,弃“美”则诗“毁”。而且,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甚大,故诗歌教学更应该成为学生美学教育的主阵地。

外国许多的学者都充分肯定诗的审美作用,如马佐尼在《神曲的辩护》中,认为“诗是一种摹仿的艺术”,“它是由人的社会功能制作出来的,使人既获得娱乐,又获得教益”。①由此可见,利用诗,尤其是古诗的特点丰富学生情感,发展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1、抓住意境美进行美学教育。古诗大多都偏重于意境的创造,意境是诗人内在情感与自然界景物的有机结合,利用这一结合创造出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画面。诗人往往都是依靠景物所蕴含丰富的内容,寄予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想象,领会景外之意,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2、抓住音乐美进行美学教育。古诗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吟唱古诗有一种自然的旋律,给人以美的感受,还琅琅上口,有声音的回旋美,这就是古诗的音乐美,这种美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现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情感欢快,明朗的诗歌读起来语调高昂,节奏鲜明,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梅花》等;感情忧郁、悲愤的诗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兄弟团圆的画面,可能会读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古诗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并且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到诗的音乐美,受到美的熏陶。有大多数诗歌还能配乐朗读,通过音乐优美的节奏、旋律带出诗的音乐美,使学生能陶醉其中,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体会又会进一步得到升华。

3、通过创设的形象进行美学教育。诗本身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我们必须在理解诗的语言的基础上联系诗的内容,从中感受到诗的另一种美――形象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人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通过夸张、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春天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之美,诗人赞美、惊喜之情从诗的字里行间油然而生,诗的画面清晰而美丽。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

篇8

“暴力”和“美学”是原本无法牵扯在一起的两个词,随着社会文化和艺术的不断改变,“暴力美学”已经逐渐演化成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最初起源于美国,后来在日本开始成熟。众所周知,日本的动漫产业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对于很多现代动漫电影里的暴力美学形式也就丝毫不觉得奇怪了。然而,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也产生很多消极的影响,暴力的动漫作品过度宣扬了人的强力统治理念,对于广大青少年的成长相当不利,由于暴力的动作效果与血腥的电影画面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从而越来越被动漫电影运用,导致了其他形式的动漫电影备受冷落。此外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深深影响人们对待问题、处理事情的态度,激发了人们的暴力发泄欲望等。因此,暴力美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现代动漫电影中的体现,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在感官上得到强烈刺激的同时,应该明白娱乐终究是娱乐,这是一个和谐的时代,只有和平的态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一、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现状及问题探讨

(一)泛滥的暴力美学出现在现代动漫电影中,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

动漫电影最大的观众就是广大的青少年,凭借着生动的卡通形象,绚丽的动画场景已经成为他们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随着暴力美学在现代动漫电影中的过度体现,一个个卡通英雄形象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的崇拜对象。由于现代动漫电影多展现的暴力美学,没有掌握好尺度,电影盲目强调了对于暴力攻击的崇尚和对血腥死亡的恐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比如说:一个孩子很容易对某一部动漫电影中的杀手形成强烈的崇拜之情,由于年幼的他们缺少对待处理事情成熟的态度和看法,他可能会以电影中的杀手形象为模型,企图塑造一个现实中的英雄,从而去效仿电影中的英雄做出一些缺乏理智的事情,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现代动漫电影中所展现的暴力美学,虽然给很多青少年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但是由于其过度地宣扬暴力美学,这给青少年在对待事物的判断上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他们正确的成长方向。泛滥的暴力美学出现在现代动漫电影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毒害了很多青少年的思想,如果无法及时地正确引导现代动漫电影的发展,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暴力美学在动漫电影中的滋生,会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很多变态的伤害。

(二)由于暴力美学形式的动漫电影十分卖座,导致其他类型电影的冷落

电影艺术本来就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形式应该各种各样,动漫电影也是一样。但是由于暴力美学的现代动漫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影迷的青睐,导致很多其他宣扬亲情爱情的电影已经受到了赞助商的冷落。现代动漫电影应该具有的道德教化功能已经被弱化,整个动漫电影的发展已经不平衡。本来应该百花齐放、艺术表现形式各异的现代动漫电影,因为暴力美学具有的强烈视觉感受以及过度对英雄主义和统治理念的渲染,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其他主张体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文艺动漫电影却开始被冷落,很多观众一味地去追求暴力的动漫电影带来的刺激,却忽略了电影本身对于人们的教化功能。由于观众对于那些文艺动漫电影的反应冷淡,却对那些杀戮枪战武打的暴力动漫电影情有独钟,从而使很多具有很大教育意义,能帮助人们正确判断事物态度,同时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文艺动画不再受到更多的关注。整个动漫电影市场出现了相当不平衡的局面。一部主打情感的催人泪下的文艺动漫和一部画面炫目的暴力动漫,很多观众会因为追求刺激,而选择后者。他们看完电影后沉浸在精彩的打斗场面中,并没有从电影里获取深刻的情感认识。与此同时,相关单位对于这种已经泛滥的体现暴力美学的动漫电影没有足够的限制措施,让它们胡乱滋生,严重影响了现代动漫电影产业的平衡。

(三)现代动漫电影的暴力美学,已经弱化了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

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主要特点是展现攻击性力量,展开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因为一味地追求单纯的动作场面和精彩的画面效果,从而忽视了电影本来应该提供给人们的教育意义。现代动漫电影所表现的暴力美学,并没有确切的特征和内涵,所强调的就是一种宣泄。很多时候它所宣扬的人物的强力统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面否定了民主秩序和法制原则,与现念格格不入。很多电影观众对此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动漫电影的暴力美学是对暴力内容的形式化处理,本身无法给出一定的道德评判,降低了动漫电影的社会功能。很多时候,由于过度追求暴力美学中的暴力,忽视了美学的存在,对社会的教化功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观众在观看动漫电影时,审美态度会改变,会影响人们判断事物的是非价值。当一部宣扬暴力美学的电影出现时,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可能就会因为个人情感不自觉地采纳了另一个价值系统,而现实里面的社会道德价值系统则被隐匿,被替代,甚至会导致同情坏人等情形的发生。

二、现代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影响的解决方案及具体措施

(一)把握现代动漫电影的暴力美学尺度,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于青少年这种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的辨别能力相对低下,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所以一部过度宣扬暴力美学的动漫电影可能会给他们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当一部暴力的动漫电影呈现在青少年面前的只是血腥刺激的打斗场面时,他们内心的强力统治欲望会被激发,会盲目崇拜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超级英雄,试图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塑造一个强大的自己,这很容易让他们的思想扭曲,并不能带给他们更多正确的情感思考。由于现代动漫电影的分级不是非常明确,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有过分暴力倾向的动漫电影。因此对于现代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社会应该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管理体制,对过于暴力的动漫电影,有关部门应该限制它们对青少年的开放,以减少它们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有一个典型案例:河南平舆县杀害17名少年的黄勇,在犯罪被捕后供认,他很喜欢暴力的游戏和电影,其中就包括动漫电影,因为他自小就非常喜欢宣扬暴力美学的动漫电影,他很容易产生一种与电影中角色互换的欲望,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一种变态的心理,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了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远离暴力动漫电影,社会应该加强监管机制,同时抑制暴力美学在动漫电影中的滋生。 (二)注重各类形式的动漫电影发展,维护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平衡

由于暴力美学的动漫电影越来越受到广大影迷的青睐,一些其他形式的动漫电影开始备受冷落。本来应该百花齐放的动漫电影市场,因为暴力形式的动漫电影的吃香,得到了更多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而那些以体现情感的文艺动漫却被很多观众遗忘。为了维护电影产业发展的平衡,我们应该在关注暴力美学动漫电影的同时,也把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形式的动漫电影上面来。比如说,《变形金刚3》一上映就得到了广大影迷的大力追捧,而以前上映的动漫电影《秦时明月》却得到了较少的关注度,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最终会导致动漫电影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会加速动漫电影行业走入另一个误区。虽然电影是一种商业娱乐行为,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忽视艺术本该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任何形式的动漫电影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向观众传达出最有价值的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引发观众的共鸣,这不是一部以宣扬暴力美学的电影能单方面体现出来的。现代动漫电影不仅需要暴力美学这种艺术形态的存在,同时其他形式的动漫电影也应该在整个动漫电影产业里面有很重要的戏份,这才是一个平衡的体制,才能促进动漫电影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于其他形式电影的投资,鼓励情感类文艺动漫电影的发展。只有各式动漫电影的综合发展进步,才能带来动漫电影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抑制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任意滋生,还原电影的教化作用

许多动漫电影极力追捧暴力美学所带给观众的刺激感受,却忽视了动漫电影原本应该具有的教化作用。电影的本身应该是在带给观众娱乐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果一味地去追求场面的宏大刺激,而丢掉了电影本身应该具有的社会道德教化作用,电影真正具有的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虽然现在社会是处于一种高度自由的创作氛围中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扩大暴力美学在动漫电影中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商业行为,而忽视动漫电影这种艺术本身应该带给观众们的情感收获。比如说,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过度地关注了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宣扬,混淆了道德原理,使许多观众的价值判断出现了不少偏差,甚至影响了他们判断事物是非的辨别力。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去抑制一些没有灵魂的暴力美学动漫电影,还原动漫电影本身的教化作用,同时这也是对动漫电影这一艺术的尊重。另外一方面,那些动漫电影的投资方和赞助商不能盲目地追求商业利益,一味地注重了观众的视觉享受,却没能引发他们对于事物正确的思考。一部动漫电影的优秀与否不能仅仅以靠票房的高低来断定,真正能决定一部动漫电影的优秀与否,应该取决于它是否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体验以外更加有价值的道德判断。只有我们的动漫电影在很好的艺术氛围下发展,才能有一个更好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现代动漫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 语

总而言之,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在带给我们很多娱乐的同时,也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相对不利,对于整个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忽视了很多电影本身具有的价值。整个社会,都应该在制作出更好的现代动漫电影的同时,正确地运用暴力美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同时也应该注重其他形式电影的同步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不能一味追求暴力美学在现代动漫电影中的体现,而丢失了电影本身的教化功能。把握现代动漫电影的暴力美学尺度,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注重各类形式的动漫电影发展,维护动漫电影产业的发展平衡;抑制动漫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任意滋生,还原电影的教化作用等措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因此,只有真正地将暴力美学正确地运用到现代动漫电影当中,它的社会教化功能才能最大化地体现。

[参考文献]

[1] 郝建.“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04).

篇9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呢?本文认为,实施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的前提是要符合“真、善、美”和谐统一。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突破。

一、何为真、善、美

本文所指“真、善、美”属于美学范畴。

“所谓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真”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科学认识对象,自身无所谓美丑。人作为客观世界的一员,发展到了某个阶段表现出符合其这一阶段的特征,这些特征无论美与丑都是“真”。所谓善,“一般地,在实践上符合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的”,“但就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普遍利益才是真正的善”。 (笔者注:善还有伪善) 所谓“美”是以“善”为前提的。只有真善,才是美。

二、如何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根据上述美学阐释,以下将结合教材选文谈谈如何才能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1.从青少年健康成长角度上找到真善美的统一点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收录有丰子恺的《白鹅》和江口涣的《鹤群》两篇文章。《白鹅》一文展现“傲慢而张扬”个性特点;《鹤群》一文歌颂的团结协作精神,它们在现实的人类世界中是客观存在,因此是“真”。如果这些品质只“真”却“不善”,便在我们的否定之列。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彰显个性而不顾团结、不顾集体就是“不善”。“美”是以“善”为前提的,只有“美”的东西我们才认为好。作为一个人特别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具有鲜明的个性当然是好事,因为这“个性”或许能是他们日后成功的基因。但事物一般都具有两面性,人的个性当然也不例外。现实生活中,崇尚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崇尚个人权利而轻视自己的义务;为人处事我行我素、傲慢无礼等行为都被当今不少青少年冠名为“有个性”。在青少年这样的认知水平下,我们如若鼓吹“张扬个性”,便不能把青少年引向“善”。既然这样做不能把预示祖国未来的广大青少年引向“善”,就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普遍利益,就是“不善”,就是“不美”。

综上分析,《白鹅》《鹤群》这两篇文章表现出的人文思想,我们可以这样判定:青少年学生有个性是“真”,但由于这“真”有“善”与“不善”两面,它“善”的一面我们要肯定,“不善”的一面我们要否定;另外,青少年们由于过分张扬个性而淡薄了集体观念是“真”,但它“不善”、“不美”,所以我们既要批评又要强化教育。那么,根据美学原则,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人文教育:现实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现代的人必须要有鲜明的“个性”,但不能任其肆意发展,更不能打着“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旗号招摇过市;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可以强调“有个性”,但不要忘记自己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离开了集体、社会,我们将寸步难行。我们只有在大局意识下,以团结协作为前提,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才会有最佳的结局。

另外,在教学中,我们对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人文性应当作辨证分析,进行合理的传播。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青少年走向歧途。

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有埃德加·斯诺的《的少年时代》一文。文章里记有少年时“因反对教员的粗暴而罢课并离家出走”的情节。对于这一情节,教材将其定性为“具有反抗精神”。我们如何引导一群只有十二三岁的七年级学生正确认识少年的“反抗精神”呢?心理学家科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期”,青少年“既属于儿童团体,也属于成人团体”。“在社会所属不确定状态下,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判定能力普遍比较低下。他们会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模仿不同的榜样”。而课文中提到的,在我们国家,他绝对是个名人,是个榜样。在这样的心理发展期和绝对榜样下面,如果我们不假思索,照本宣科,张口闭口都是“反抗有理”、“叛逆精神可嘉”,学生的身心发展必然会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具有叛逆性,这一特点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是符合美学“真”的定义的。如果因为我们引导不当,而使学生走向成长歧途,就是“不善”。显然,这样的人文性教育不能把青少年学生引向“善”,达不到真善美的统一。

综上所述,对《毛》一文“逃学而离家出走”情节,若教师对其表现出的人文性陈述不当,后果则是比较可怕的。最起码我们会得到鼓吹“叛逆”、鼓吹“离家出走”的骂名。根据美学原则,我们针对这一情节可对学生进行这样的人文性教育:任何一位同学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青春叛逆期,都会像少年时代的一样,遇到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情时,往往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有这样的行为、想法很正常,但我们不能走极端。如果因为对家人、老师或其他人的要求有不满或抵触就离家出走,甚至要死要活,都是极端错误的。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成长心理规律,我们遇事要尝试各种方式的沟通。无声抗议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寻死寻活的抗议更是愚蠢。

2.从完善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角度上找到真善美的统一点

新课标实施以来,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桃花源记》等传统名篇时,在全面引导学生认知文本内涵时,本人都作了反思。

当初,我们在教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都会围绕鲁达的疾恶如仇、粗中有细、武功高强等来分析鲁达的性格;大家都会围绕着“三拳”来分析作家在细节描写上的功力。而对鲁达的草菅人命,必须负的法律责任充耳不闻或最多一笔带过。

当初,我们在教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总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归隐山林以自清的高傲品质,却对其逃避社会责任的消极避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

……

日积月累,我们的教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法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视社会责任为粪土的所谓的“人”(我们姑且把他们看作是人)。他们粗暴地践踏法律,他们视百姓生命为草芥,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他们接二连三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有毒食品添加剂事件、过期食品再生产事件……如此种种,谁敢说这些事件制造者的丧心病狂与我们的教育不存在关系?

回到论题,无论施耐庵对“三拳”细节描写的功力,还是陶渊明的高傲品质,从美学的角度看,都属于“真”。但我们的教育不追究鲁达草菅人命的法律责任,不批判陶的消极避世就是“不善”,就是“不美”。因此,对待这样的文本,我们除了对必要的文学知识进行教学外,还应该深挖其殊人文内涵进行大书特书。

篇10

前言:

美学教育越来越受教育专家所重视,他们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重视青少年的烦恼与困惑。所以,在教育中,特别是作为青少年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教育中,在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重要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渗透美学教育,通过发掘政治教学中的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感悟美、欣赏美、体验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美的能力,将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将美外化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举止,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又非常密切,美育可以培养高尚思想情操的人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美学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将美学渗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才能完成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

一、美学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现状

1.教学实践轻视美育

美学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用提高学生美的能力来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美育并美育想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完善。不仅没有开设专门的美育课,而且,在其他学科中也缺乏美学教育的渗透,美育至今都没有能在大部分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也没有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且,有些学校甚至将美育降级为工艺训练。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充分渗透美学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程既枯燥又单调,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发现这门学问的美。如果教师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入大量的美学渗透,改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学会欣赏思想政治的美、享受思想政治的美、追求思想政治的美,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教学,真正发挥德育和美育的应有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与美育割裂

美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个课堂上。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发挥美育作用的良好基地。思想政治课除了交给学生法律、哲学、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等,还应该充分开展美学教育,让学生发现思想政治学科中深刻的美。

但是,就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并没有充分渗透美学教育,课堂教学与美育仍旧处于割裂的状态。这样既不能改革思想政治课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感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只有将思想政治教学与美育充分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丰富情感和高尚精神的人才。

3.学生缺乏对美的认知

目前,教学实践对美育的轻视和课堂教育与美育的割裂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教育中美育的欠缺,而这个问题必然会影响教学的对象,那就是学生。由于美育的缺乏,中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或是审美情趣低下的问题。学生缺乏对美的认知,也就更谈不上在行为上体现美,创造美了。

二、思想政治的美对学生培养的影响

1.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思想政治教材中汇集了大量的励志故事、名人名言、好人好事等,这些都为学生展示了他们应该理解的哲理。例如,教会学生团结、教会学生努力、教会学生快乐学习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为学生感知世界的美奠定基础。

2.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美育可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想象奠定基础,因为审美的对象是美的事物,这些美的事物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范本。另外,审美欣赏的再创造性和审美创造的自由性更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3.可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辨别日常生活中美丑的能力,但是,着还不是完整的鉴赏,中学生需要的是更高层次地、更完整的鉴赏能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渗透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能够鉴赏美与丑,还要能够鉴别美的种类和程度。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渗透,才能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三、怎样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

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美的播种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展示美。

政治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因为教师的审美素养关系着是否能够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审美化,关系着是否能够成功创造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2.创设美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是智育课程,同时也是德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正确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应当根据美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更多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

3.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的接受美的熏陶,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要求。

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需要的教学氛围必须具有和谐的师生交流方式和思维活跃的意境,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喜爱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4.创造美的教学过程

教育本身就具备着无处不在的美,教学过程就可以处处体现美,创造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审美化,就必须在创造美的教学过程,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安排好教学过程,让美学无时无刻不在渗透,让课堂活动在美中开展,让学生在美中感受思想政治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

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追求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永恒课题。只有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不断渗透美学教育,将教学过程转换为审美过程,让美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才能增强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亚东.《中学生读写》助我成长[J],中学生读写(初中),2004(01)

篇11

美学教育与体育教学互相连结并有一定的重要交叉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而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培养美的意识,是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手段和方法。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美学教育,就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特征及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渗透和引导对学生的美学教育。

1.结合体育教师教学特征渗透美学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美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演示、优美动作以及学生的仿效得以表现,使教学美和体育美完整的结合,这是其他教学所不能及的。

1.1教师的形象美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教师自身形象至关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好的感染。

1.2教师的示范美

教师应特别注意在上课中的示教:体育课传授知识和技能不仅靠老师的讲解,还需要用形象的身体动作示范。教师在形象示范动作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教师的示范动作上并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这样的双边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1.3教学过程美

体育教学中还包含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美。教师通过自身的优美动作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欣赏运动美中得到美的熏陶,接受新的动作。学生通过仿效来掌握这个新的动作,这一过程就是对优美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形成愉悦的感知体验,促进了动作的规范化,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

2.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特征渗透美学教育

2.1引导学生体会成功美

体育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实践性强等特点是加强美学教育的有利因素.而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参与性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成功美的感受,感受越强则参与性越高,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成功美的感受是体育教育教学中个可多得的手段之一。不管学生天分与潜质如何,只要对他们予以适当必要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美,他们就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2引导学生参与竞技美

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竞技性,这一点在体育教学的竞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体育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要求人体不断克服体力和精神上的障碍,培养人的刻苦顽强、勇敢自信等意志品质。体育教学的竞技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比赛方面。它不仅是学生体力和智慧的角逐,而且也是精神意志、思想和作风的较量,同时也是体育美的展示。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学生所表现的顽强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以及诚实谦虚、友好协作等优良道德作风,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

2.3引导学生体会挫折美

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学生通过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积极问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比如在过障碍的游戏课中,通过预设情景,让部分同学装扮成大灰狼藏在草丛中捕捉小动物,增设过障碍的困难。

2.4引导学生学会创作美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讨、孜孜求索的心态。通过形成一种自由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提供“气候”和“土壤”。

3.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渗透美学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是一门健与美的有机结合的艺术,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协调、优美大方、富有青春朝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审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时期,模仿性比较强,对新生事物容易接受,所以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应注重与人体美和精神美的教育。如青春期女生的女性特征日益明显,体型不断发生变化,这正是塑造正确姿势和健美体形,进行美学教育的好时期。根据女生喜爱优美富有韵律感的运动项目,可多设“健美操”与“健美舞”等项目。在节奏明快的音乐伴奏下,要求学生各种跑、跳、扭摆、转动等大幅度的动作练习,其动作优美、活泼、简单易学,学生能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目的。男生喜爱健壮美,欣赏田竞场上那一个个健美的身躯,羡慕篮球场上那在高空飞行的雄姿,渴望自己有一身发达的肌肉和魁梧身躯,这种对力量美和形体美的追求,激发他们自觉的有意识锻炼身体。针对这些特点安排一些强度大和对抗性强的项目,如投掷、田径、球类等,这些项目体现出的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了体育的特殊美,应使这些美体现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掌握适合自己生理特点的体育项目中领略到体育美,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

结 语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美学教育,寓美育于体育之中,这是丰富教学内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美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要挖掘其蕴藏的美学因素,除了讲解的语言、示范的动作外,组织教学的技巧也要讲求艺术性,做到形式多样活泼,使学生在融洽、欢乐、舒畅的环境中学习,让学生从中欣赏感受到群体的团结、友谊、协作的美,参赛者竞争、奋进、拼搏的美,胜利者欢快和失败者悲壮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篇12

【摘要】 我国体育美学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美学角度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研究方法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研究队伍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

【关键词】 体育美学;跨学科;学术流派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sports aesthetics in ourcountry has transfered from single -aesthetics points of viewto multiple subjects points of view; study methods showvariou s developing tendency;The study contingent have trans-fered from closed system to open system.

【Key words 】 sports aesthetics; multiple subjects;academic schools

0 引言

体育美学是体育科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以及与体育教 育有关的科学。国外早在50年代,体育美学就已诞生。日本西田正秋发表在1950年《体育科学》副刊号上的《 体育美学的提倡》一文,首开体育美学研究的先河。随后,日本、欧美各国和前苏联相继开展对体育美学的研 究,并发表了大量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在我国,对于体育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末才 开始。尽管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态势喜人。80年代初,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科学学会成立了体育美学 专业组,一些大专院校和体育学院也相继开设体育美学选修课。近年来已陆续出现大批研究体育美学的论文和 著作。就著作而言,比较具代表性的有胡小明的《体育美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金大陆的《体 育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刘慕梧的《体育美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版),等等。上 述论文和著作都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和方法、体育美学的本质和特征、体育美学的种类和形式、体育美学的欣赏 和创造、体育与美感、体育与艺术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体育美学研究的范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为完善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体育美学的建立与发展适应我国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 的需要。体育美学对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可以增强青少年的 体质,提高青少年运动水平,又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其次,体育美学的建 立和发展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从审美角度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为整个社会和 生活环境的美化,特别是人的美化,利用一切生动丰富的审美对象,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重要手段。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人们 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一块又一块金牌,情不自禁地高呼喝彩,这有力地证明了体 育审美教育对人们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激励作用,使人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审美的享受、精神的 满足、情操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可见,体育中的审美活动在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巨大的功能 和作用。而体育美学正是研究和诠释体育领域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最后,体育美学的建立与发展适应我 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在体育创造美的活动中,“物种尺度”表现为人自身的体育尺度;“内在尺度”表现 为增强体质、健美身心、创造优异成绩。根据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我国人民 的体质。 1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态势

1.1 体育美学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

如前所述,体育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我 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体育美学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二十一 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而且还要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动作技术更 加优美。换言之,在未来,体育审美功能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 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指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2 从单一的美学角度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

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基本上是从美学角度论体育美学的。诚然,体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从 审美关系上去认识体育,是从理论上把握体育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学确实能帮助人们认识体育,了解体育 。但现代科学发展迅速,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门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人类涉及到的客观世界 的每一个方向,都有某种专门科学在研究。尽量从体育美学角度来研究体育美学,难免会以偏概全。为了科学 地研究体育美学的有关原理,为了用有机整体观念代替机械整体观念,为了用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代替单向 的感性因果联系的思维,在体育美学研究中,由单一从美学角度研究转向从心理学、系统科学、伦理学、历史 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向。

1.3 研究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大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勿庸讳言, 这两种方法是体育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然而,体育美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体育科学的其 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美学本身复 杂的结构和繁多的层次,要求研究方法多样化。唯其如此,才能有利于体育美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譬如 ,系统科学方法是当代各门学科普遍采用并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涉及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用系统科学方 法来研究体育美学,可以将体育中的美作为信息,将审美意识作为反馈参与控制,将审美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结 构考察,这样我们便可以对体育系统的许多错综复杂的组成因素及相互作用的系统作出比较全面的细致的考察 ,深入地认识体育审美系统诸要素的纵向系统的发展过程和横向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从而切实地 把握整个体育审美系统。 1.4 研究队伍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

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队伍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有关教师和研究人员。随着体育美 学研究的深入和体育美学知识的普及,我国爱好和从事体育美学的研究人员必将越来越多,届时,体育美学将 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是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走向开放体系的第一层意思。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 系的第二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国外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 成果和精华,用来丰富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体育美学的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三层意思是,我国体 育美学研究不仅局限于体育美学本身的研究,而且要不断吸收体育美学以外其它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包括自然 科学的成果和经验,以丰富和改造体育美学的形式和内容。

2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方向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态势就其主流来说,是进步的、积极的、令人振奋的,但并非不存在问题。我们认为 应该站在促进体育美学发展的立场上,对我国体育美学发展态势中的支流(不足之处),也应有一个清醒的认 识,至少下面两点应引起我们关注。

篇13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态势

体育美学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如前所述,体育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体育美学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而且还要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动作技术更加优美。换言之,在未来,体育审美功能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指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单一的美学角度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基本上是从美学角度论体育美学的。诚然,体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体育,是从理论上把握体育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学确实能帮助人们认识体育,了解体育。但现代科学发展迅速,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门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为了科学地研究体育美学的有关原理,在体育美学研究中,由单一从美学角度研究转向从心理学、系统科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向。

研究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大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是体育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然而,体育美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体育科学的其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体育美学本身复杂的结构和繁多的层次,要求研究方法多样化,才能有利于体育美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队伍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队伍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有关教师和研究人员。随着体育美学研究的深入和体育美学知识的普及,我国爱好和从事体育美学的研究人员必将越来越多,届时,体育美学将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是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走向开放体系的第一层意思。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二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国外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和精华,用来丰富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体育美学的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三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局限于体育美学本身的研究,而且要不断吸收体育美学以外其它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包括自然科学的成果和经验,以丰富和改造体育美学的形式和内容。

体育美学在体育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体育美学与体育有着密切关系,美学能为体育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体育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实践活动,为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好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的艺术美和人体美,更是一种综合艺术。

体育的人体美。美学对体育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体型,如健美运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动作和器械进行锻炼。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优美的线条,是人体美的典型,能够给人以健和美的感受。奔跑、跳跃、俯仰、旋转和翻腾等矫健有力的动态,各种优美的静态造型以及相互之间的各种动作不仅展示了体能的完美,而且充分显示了平衡、对称、和谐、统一、节奏韵律的规律特征,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艺术体操、花样游泳和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运动员健美的身姿、轻盈的动作加上和谐、优雅的乐曲,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是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