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道路建设成就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city expanded, making the original highway must extension become meet current city planning, city roads meet people travel requir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the roa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more and more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a brief study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highway to the city road reconstruction.
Key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city road; design; extension;
0引言
改革开放30余年,城镇化进程逐步推进,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城市规划不断调整,城区面积迅速扩大,早些年修建的出入城市的公路,因无配套管线、宽度不足、路面破坏、等级过低、无人行系统等原因,需要改造为城市道路,因此扩建城区内原有公路的面临着功能及定位的转变,改造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需要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1公路与城市道路功能和构造的异同
1.1功能的区别
公路位于城际之间,为长距离客货运输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机动车,兼有少量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城市道路除了服务机动车外,还为非机动车及行人服务。由于城市道路为公共设施,其它配套市政公用设施与之伴行,如给排水、电力通信照明,燃气、热力等,虽然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客观上已构成城市道路的一部分,城市道路是这些附属设施的载体。
1.2构造的异同
公路交通流方向简单,干扰较少,车速较高,为满足车辆行驶的需要,公路横断面主要由土路肩、硬路肩、车行道、中央分隔带等组成;城市道路为满足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交通需求,横断面由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设施带、车行道、中央分隔带、绿化带等组成。同时还要埋设给排水、电力通信照明、燃气等管线附属设施。人行道设置绿化景观、导盲带、垃圾桶、照明等市政设施。
1.3分级
公路技术标准中按照使用任务、功能、路网规划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城市道路按照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在进行公路改建城市道路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应交通量,道路功能等级及相应的规划对改建城市道路进行等级确定,以便进行后续工作。
2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原则
(1)公路改造成城市道路,必须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
在2006 年的年底, 我国城镇化的水平达到占全国的43.9%。建镇达到2万多个, 普遍发展为综合了商业贸易、农业服务、旅游等的多种产业为的城镇。在“十一五”的规划预期中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即将达47%。如今城市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大、中等城市的数量急增,城市的等级和空间结构普遍即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量在大幅度增加, 城镇的发展呈现出新局面。然而随着城镇化飞速的进程发展, 在道路建设和设计中仍需反思新出现的问题。
1 城镇化和城镇的道路交通建设的关系
1.1 城镇化发展的正面效应
城镇化发展飞快地对新型工业化进行推进, 这样解决了农村存在大量富余的劳动力的问题。城镇的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城市的集聚效应正在逐步呈现, 进而出现了一批人口数量规模在5~10万更有甚者在几十万不等的城镇。如果基础设施的投资金额持续增长,这些基础设施会增强城镇功能,进而居民的生活条件会有逐步的改善, 在大中城市里存在的就业压力就可以得到缓解。
1.2 对大型城市发展进行的反思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因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未得到控制, 如今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一些城市病: 用地的紧张、住宅有短缺、出行距离的增加;小汽车的拥有量在迅速增长, 进而造成交通严重拥堵,对居民的出行造成困难; 大规模进行修建快速路和高速公路的工程大幅减少了城市绿地, 城市的环境逐步恶化。据国外有关资料的介绍, 在城市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时, 生产效率就会下降, 在城市的人口数量规模一旦大于600万的时侯, 房地产的费用以及出行时间等不安定因素会大量增加。为了确保城市的健康和谐的发展,我们要采用控制人口以及用地规模城市的发展模式。天津市的城市总体的规划就吸取了前人的教训, 规划出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规模即将控制在1350万人以内, 城镇的人口数量规模控制在1 210万人,使城镇化水平达到90%, 中心城区以及滨海新区两个核心区的城镇人口数量规模为630万人左右。另外, 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 在2020年全市的城镇建设中的用地规模要控制在1450 km2内, 核心区的用地规模在580 km2, 进而人均用地数量92 m2, 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1.3 小城镇的道路交通设计与建设
社会主义下的新农村建设是最近两年政府的工作重点, 此举大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并且市政道路与公用设施即将朝城镇延伸,在城市的综合的交通规划当中我们应该实现城乡的一体化综合的交通体系的规划,要确保城镇的居民出行能够真正地实现公交化。骨干道路的改造上要和城镇的建设密切贴合, 修建和改造乡镇公路, 提高公路等级; 完善城镇公交线路; 与市政府的基础设施相配套。天津市为了提高城镇人民生活质量, 促进城镇建设,在近年新建和改造乡镇公路达到1000 km, 并增设了许多公交线路,这些线路直接通向外环线新城以及中心镇。
2 城镇道路交通设计的构思
为了加强城乡交通的一体化, 在城镇道路的交通设计中一定要吸取大城市在道路交通建设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 并且应用新理念进行城镇道路的交通设计进行指导。
1)道路等级分类以控制城市用地、节约土地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制定新的小城镇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新标准, 初步设想将道路等级划分为2类: 干路与支路, 干路分内部与外部两级。由于镇区范围较小, 要求有较好的通达性, 内部干路以内部公交客流和小货车为主,设计车速为30 km/h; 外部干路以联系镇区与外部的公交及过境货车为主, 设计车速为40~50km/h; 支路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 设计车速为15~20 km/h。
2)道路断面支路以自行车专用道及步行系统为主, 加强两侧绿化带建设, 步行道自由分布于绿化带中, 采用二块板断面, 中间设3~4 m绿化带, 两侧上、下行各2个车道可以错峰使用, 机动车与自行车各占一个车道;干路采用单幅路断面, 双向4车道, 上、下行方向各设一条公交专用车道, 小城镇中心个别干路可设双向6车道。小城镇的客运干路两侧设宽绿化带, 起隔音、防尘作用, 同时也改善景观, 人行道布设于绿化带内。客运干路上设公交港湾式停靠站。
3)小城镇道路系统交通组织设计
① 客运从环保角度考虑, 可参照九寨沟景区的交通组织方式, 外部公交车不允许进小城镇内部, 乘客在城镇枢纽站换乘内部公交车。内部公共交通线采用环保节能公交车,公交路线固定, 车票全镇通用, 乘客可随时上下车。
② 货运小城镇内部干路只允许小货车通行; 大货车只允许在指定对外干路上通行或在工业区周边干路上通行。
4)在有许多交叉口干路进行相交的那些平面交叉口要按照城市道路的交叉口设计要求规定进行合理布设,增设信号灯进行有效控制, 将交叉口进行渠化扩大,此外,对于干路和支路的交叉口设计一般为支路只能允许向右转,再有,由于支路之间相交出现的平面交叉口的数量最多, 但是交通量又较小,那么可以设置成环形交叉口。
5)为体现出绿色交通理念,城镇道路交通设计要坚持时刻贯彻绿色交通的思想, 大力倡导绿色交通。所以要鼓励采用一些公共交通或是自行车以及步行等等的绿色出行交通方式,并且限制摩托车和汽车出行。
3 加强城镇的外部公路上的服务
随着城镇的建设发展和城市与小城镇联系的加强, 公路和城市道路已经不能截然进行强行分开。所以,小城镇的外部公路也具有公路和城市道路的一些功能, 主要体现在客货车的混行快速的交通上。道路交通设计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增强公路服务于小城镇。
1)小城镇在附近设置一些快速公交站点以及城市型的断面
大城市的内部公路和城镇的关系密切, 城镇附近的公路己经具备了城市道路的一些功能, 要在小城镇的附近设置一些快速公交站点, 为那些小城镇居民进行快速公交的服务。该处的公路型断面应该调整到城市型的断面(长度应该为500 m), 在道路两侧增设人行道, 并且增加机动车道的数量, 以此满足设置快速公交站点的需要。
2)公路和城镇的连络干路可以采取简易立交
小城镇的附近可以增设连络干路,和公路之间不采取互通形式的菱形的立交式, 连络干路设在下, 公路设在上, 交叉口的两侧进行辅路设置并与公路相连接。
3)在高速公路的收费站的出入口处增设信号灯
高速公路在经过小城镇的地方增设一些收费站, 出入口处和相交公路会形成平面交叉口, 按照城市道路的交叉口设计标准进行设计, 用信号灯进行控制, 并且将交叉口渠化。
4 总结: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来源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来源可体现为:人为、材料、环境、设备等所引起的风险。
1.1人为风险 城市道路的建设是由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工作人员具有主动性。因此,当设计人员设计的施工方案出现漏洞时,现场管理人员指挥失误时,施工人员技术不过关或者施工方法不正确时,违章作业时都会有一定的几率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在为工程赶进度,施工人员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时间而不断工作的情况下。
1.2材料风险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涉及的材料种类繁多,在对材料存储堆放时,不加以整理,胡乱存放以及材料选购时质量达不到标准,这些都能引起在建设过程中产生风险。
1.3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具有很大的浮动性,表现为:由于城市道路建设工程是在城市内进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封闭一段路程。通常情况下,工程由此至终都会树立指示牌,危险警告灯等,在白天时段,基本不会出现问题,但到了夜晚,危险系数就增多了,如:酒醉开车等。内部风险人为可以很大程度的控制,表现为:道路建设场地障碍多,供电作业困难,地下涌水、空洞、作业混乱等。
1.4设备风险 施工机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由于长年累月的工作,造成机械零部件磨损老化,并管理人员不注重对机械设备的保养,而且也没有为施工机械设备安装安全警示标志,缺乏设备防护、保险、信号灯等,起重机械缺乏机“四限位”、“两保险”等等。
二 造成城市道路建设工程诸多风险的原因
造成上述诸多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可概括为一个方面:即人为因数。人为、材料、环境、设备等所引起的风险主要还是人的意识的缺乏与不重视:不重视安全常识,缺乏危险源辨别能力,缺乏对危险的警惕性。
2.1施工人员对安全常识的缺乏:由于道路的施工作业范围广,段落多,造成施工单位人员不足,需要常在外面招聘临时施工人员,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于各种工程项目中。因此,很多临时施工人员甚至本施工单位的人员不注重安全常识,在施工段落无法判断其安全性,并对相关安全知识了解较少。
2.2缺乏危险源辨识能力:现场施工人员在所处施工区域,没有发现危险源或者施工环境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施工人员( 包括施工管理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任然抱着侥幸心理,继续作业,这也是出现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3缺乏对危险的警惕性:这种对危险的警惕性缺乏,主要是由两方面来概括。一方面是上述所讲的对于安全常识的缺乏,从而导致对危险的警惕性丧失。另一方面是由于在道路施工过程中,长时间作业,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城市的温室效应加上炎热的天气,容易使施工人员身心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施工人员身体上的不适,导致该有的警惕心理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并非是缺乏安全意识。
三 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
3.1落实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体系
道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包括了公司方面的安全生产管理、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安全投入管理等。在公司方面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安全生产监督网络,通过安全生产监督网络来预防以及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并实施安全检查制度,通过相应的安全检查制度来控制安全事故。在项目部的安全管理方面,必须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按照“综合治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一票否决制、从严治理、标准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安全生产的保证体系。在安全投入管理方面,需要把握安全投入的合理性,达到可以用最小的投资来获取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3.2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安全生产必须要有相应的安全文化来辅助。因此要对单位施工人员加强安全文化的教育培训,以便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的能力。培训的内容如: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危险源管理的意义;危险源管理的日常工作和事故应急处理;危险源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等。同时要加强各个流程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特别是涉及危险源管理的领导和相关人员。
3.3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做到文明施工
道路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布置不合理,生产管理混乱造成的。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安全措施的管理,并做到文明施工(特别是临时施工人员),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建筑安全施工检查标准》(JGJ59-2011),施工方应合理安排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并组织当地的卫生、消防、医疗、安保等主管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布置进行检查,坚决杜绝施工现场的脏乱差等现象。对于不符合要求和存在隐患的地方,施工管理人员应认真改正,为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安全生产管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4落实施工人员意外保险制度
落实施工人员意外保险制度具有双重意义。我国充分认识到建设工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依据工程建设规定,施工人员的意外保险制度被列入了施工企业建设成本中,并明确说明施工人员的意外保险费用不得争议,不可减少。这规定迫使施工单位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而安全生产,也让施工人员认识到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最终尽可能的实现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的安全事故。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安全风险是可以规避的。因此,只要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良好的工作环境,我们在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中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从而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施工企业的利益,最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保持的高速不断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也也逐渐提高,城市化道路进程也随之不断加快,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原有弊端一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原有城市的布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旧城的道路问题也逐渐凸显,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增,进而导致人口分布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中较为重要的几个因素中,道路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对旧城道路景观进行一定的改造能够使得上述一系列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对城市环境同时也进行一定的改善。
一、城市旧城道路景观现状
由于我国当前一些技术原因,导致我国在对旧城道路景观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系列问题,一般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都是由于技术落后以及旧城原有现状问题而造成。就当前旧城存在的一些原有问题而言,由于在进行城市建筑建造的过程中,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建筑设计不够合理,在进行构造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进行思考,使得建筑外观的呈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导致了现如今对旧城改造过程中的问题出现,因此,道路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吸取这些不足之处,进行一定的改善。
二、旧城改造中不同类型的道路景观整治重点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道路系统是由许多条道路所共同组成的,在这些各色的道路中,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呈现出一样的特色,而是不同的道路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根据道路自身的性质而言,可以将道路划分为不同种类,而在进行道路景观的改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道路,同样需要进行不同的改造,抓住道路的自身特点来进行重点的改造过程,从而实现更好的改造成果。
(一)城市生活性道路
随着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也正是因此,城市道路应用于生活中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表现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因此,车辆数量相比较以往有着明显的增加,城市交通变得更加拥挤,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陡增,就这一点而言,在对旧城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交通仍旧是其中需要进行重点注意的环节,不断解决旧城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当地特色。
(二)城市商业步行街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该城市商业最为繁华的地带,与此同时该地区同样也是人流量最为密集的地区。对于城市商业街而言,相比较城市中其他道路而言,更能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与城市特色。在对旧城商业街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留一定的当地城市特点,同时还需要突出现代化特点,让二者风格进行很好的融合。
(三)城市交通性道路
对于城市的各条道路而言,其中大多都担任着负责城市主要交通的职责,其中交通性道路更是城市交通的代表。在对城市中交通性道路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在交通方面进行针对性改造,改造重点也相对城市中其他类型的道路有所区别。首先,对交通性道路需要进行一定的拓宽,以此来适应当前随着城市化进行而增加的人流量,以便于容纳更多的人流与车辆,其次,道路设施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再对道路进行景观改造。
三、改造过程中道路景观处理方法
(一)改造地下管网,净化道路空间和景观
由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相比较以往更加先进,因此,在对城市进行改造之时,可有有选择性的将城市电力设施与通讯设施等一些重要设备的线路铺设于道路之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美化城市的面貌,同样还可以尽可能保护重要的城市通讯线路,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城市的改造相比较旧城而言,具有更多的先进之处,城市的空间也随之增加,为此增加了更多的便利之处,同时也降低了风险。这样的现状不仅仅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还得益于对城市改造的优化设计。
(二)合理布置照明,提升景观照明效果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个城市不仅仅需要美化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同时还需要在夜晚中拥有一定的美景,而对于夜晚中的城市景观,则完全依赖于城市照明。对于城市照明而言,不仅能够将夜晚中的城市进行一定的装扮,使之变得五光十色,同时,夜晚照明的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夜晚的交通更加明朗,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对城市中照明进行合理布置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照明效果,将各个细节考虑到照明设计之中,加强城市的照明效果。
(三)调整用地功能,整治道路界面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占地面积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城市面积之中将更多地建筑进行分布,就必须要对建筑布局进行一定的规划,对于不合格的建筑,应当将其进行拆除,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城市面积,还能够对当地道路景观进行一定的优化。同时在对城市改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城市用地的功能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城市的不断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当前对旧城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道路景观的改造仍旧是其中需要进行重点注重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人进行相应的努力,来对城市改造进行不断地探索,以此来将道路景观建设的更好。
二、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挑战
2.1汽车数量急剧增长导致交通能耗直线上升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不仅城市个数迅速增加,而且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空间规模也成倍扩大。与此相适应,城市交通机动化也呈加速趋势。
2.1.1城市交通汽车数量急剧增长
城市交通汽车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公共汽车和电车。自2000年开始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以来,全国每年投入数百亿元购置公交车辆,使得公共汽电车由2000年的22.6万辆增加到2004年的28.2万辆。二是出租汽车。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为数不多的出租汽车公司,车辆也只有1600多辆。目前,出租汽车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截至2004年,全国出租汽车总数达90.4万辆,从业人数200万左右,年客运量占城市公共交通运客总量的20%左右。三是私人汽车。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小汽车进入家庭的起跑线,达到3000美元时,小汽车将大规模进入家庭。我国目前已有很多城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跨入了小汽车进入家庭的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1500万辆,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如表1所示。
2.1.2交通能耗直线上升
交通运输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有关资料记载, 美国交通运输部门的石油消耗量占整个国家石油消耗总量的比例为34.8%,英国、法国、日本分别为30.6%、28.2%和26.9%,并且每年都在上升。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加上私人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直接导致我国城市交通能耗急剧上升。据统计,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石油消费量1990年为1683.2万吨,2003年达到7093.2万吨,平均每年净增416.2万吨,增长率为11.7%,占全国石油消费的比重由14.7%增长到26.2%。其中,油耗增量的绝大部分来自交通运输,这给我国带来沉重的能源负担。因此, 提高城市交通的能源利用率,降低交通能耗,是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促进节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2.2城市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减少了一成以上。耕地面积下降主要是由建设用地增加造成的。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其中,交通建设用地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仅次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重要占地项目,是造成和加剧城市土地供求矛盾的突出原因之一。据有关预测,我国交通用地将呈长期稳定增长,2004年为599万公顷,2010年将达639万公顷,2020年、2050年将分别达701和879万公顷。交通建设用地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2.2.1 修建大广场与大马路
近几年来,建大广场、修大马路风靡全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城市交通建设用地。表2列示了山东省2001年以来的城市用地情况。由表可见,2001年山东省修路建广场用地为170.25 km2,2004年为252.52 km2,净增82.27 km2。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由10.1%上升到10.7%。
2.2.2重建扩建城市道路
交通拥堵是我国当前各城市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这除了城市人口、车辆迅速膨胀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对城市交通认识不足,缺少长期规划和管理不善所致。由于缺乏与城市总体规划匹配的交通体系设计,或者与城市发展相关的交通发展政策不明确,致使很多大中城市周边或卫星城镇的发展缺少必要的交通支撑,导致城市中心区对道路空间的需求急剧膨胀,造成严重的土地供需矛盾。而一些从小城市发展起来的大中城市,也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很少或没有给今后的发展留下足够的道路空间,随着车流、人流的加大,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进行拆迁、重建或扩建。
2.3城市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是世界各国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城市交通产生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和噪声污染。虽然我国人均机动车拥有量还比较小,但其产生的环境污染却已经很严重,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铅化物等汽车废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气候变暖、光化学烟雾、酸雨等一系列无法弥补的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据研究人员对美国6个城市的居民进行的长期调查,空气污染最严重城市的居民死亡率比空气污染最少的城市高出26%。美国国家环保局的研究表明,大气污染导致的癌症有60%与流动污染源有关。儿童是汽车污染的最大受害者,由汽车废气引起的铅中毒可以使儿童嗜睡、狂躁、腹痛、呕吐,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瘫痪、痉挛、昏迷,直至死亡。此外,交通噪音、震动、电磁波等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学习。因此,改善交通环境是今后防治城市污染的重点,而这种污染的防治要着眼于城市和交通设施布局的优化。
2.4城市马路拉链现象浪费严重
所谓“马路拉链”是老百姓对城市道路修完了再挖,挖完了再修的形象比喻,讥讽那些对刚建完或建完不久的城市道路或人行道反复开挖,今天挖路铺水管,明天挖路铺电缆,城市道路就像拉链一样被随意拉开与闭合。“马路拉链”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可以说,今天在每个城市中,都活跃着一支“挖路”大军,他们不断启动“马路拉链”开关,反复地为完整无损的城市道路实施“外科”手术。
“马路拉链”现象不但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制造城市交通障碍,而且造成巨大的价值浪费。据有关方面测算,修建沥青路面每平方米300多元,水泥路面每平方米为170~200元,普通人行道每平方米100多元;路沿石每米90元,下水管道每米1000多元,自来水管道每米700元,排水管网接入城市管网每处8000元,施工人员的工资每天40~70元,……。如此,加起来,城市道路每挖1米至少需要花费上万元。按2004年末全国拥有城市道路22.3万公里计算,如果有1%曾经有过“拉链”现象,那么全国就有2230公里的道路面临修复。按每挖1米1.4万元计算,全国在市政修补费用开支上就要浪费300亿元!如果加上马路开挖后诸如阻碍交通等许多无法算清的成本,其浪费之大实在难以估量。
三、节约型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与机动车化高速发展并存阶段。首先,城镇化率已达到40%,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40%~75%)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每年约有1000万~1500万人进入城市或集镇,城市面临着快速扩张。其次,目前很多城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意味着机动车化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在这“两化”并存的关键时刻,必须坚持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加快节约型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现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3.1科学规划节约型城市交通体系
节约型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道路交通的要求,还要考虑能源、水、土地等资源供应以及财力的可能。因此,科学规划城市交通体系首先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才能使城市交通能耗低、占地少、污染少。二是如何才能有效解决城市道路拥堵。
3.1.1适度控制轿车发展速度和倡导购买低油耗汽车
过度发展小汽车不合中国国情。首先是没有那么大的空间。我国的城市大多由老城改造而来,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城市格局,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势必会蚕食人们的居住空间与娱乐空间。如果无限制地让轿车进入家庭,城市有限空间的1/3甚至1/2将被用作马路或停车场。就像美国有53个城市用地的30%被汽车占领,芝加哥、底特律等城市近一半的用地被用于行车停车之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不可能也不允许将养命活口的土地,大量地用来修建道路或停车场。其次是没有那么多的能源。西欧总人口比美国多75%,而美国每年耗费的能源却高于西欧所有国家耗能之和,其罪魁祸首便是过量的汽车。我国人口是美国的5倍,如果我国轿车发展到美国的水平, 那么中国公路上将有9亿多辆汽车,比目前全世界汽车的总和还多40%,每年需要耗费的石油,将超过目前全球石油生产总量的18%。显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无疑将给中国和全世界带来可怕的后果。
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轿车发展方向,适当控制轿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同时,应鼓励购买低油耗的小排量汽车,使其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3.1.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国内外经验表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减小能源、环境压力,最有效的措施当属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因为公共交通载客量大,单位人数占用道路面积小和耗用能源少,发展公共交通不仅可有效提高现有路面的客流量,还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所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减轻城市道路与环境的负荷,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之上策。
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系统)对于我国发展公共交通有借鉴意义。BRT系统的基本特征:一是开辟公交车专用道,消除与非机动车和其他机动车的相互干扰;二是建立通过交叉路口公交优先的信号系统;三是地铁式的检票、候车和快速上下车;四是实现多种模式的交通整合,形成快速的转换系统。哥伦比亚首都波哥达有700多万人口,其通过建设BRT系统,改变了市民开小汽车上下班的习惯,转而乘坐快速准点的公交车。据报道,2004年12月,北京首辆大容量快速公交车已开始试运行,该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运营车为18米长的依维柯客车,可容纳近200人,是普通公交车的2倍。全线长16公里,12分钟完成单程,开辟了公交车与小汽车赛跑的先河。
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工具,以其无污染、零排放、灵活性好、造价低,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等特性,越来越被欧洲国家所推崇。我国号称自行车王国,但是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合道路上,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之间经常出现冲突,更为严重的是不同车种、不同流向、不同速度的交通流交织在一起,大大降低了城市整体交通效率。据统计,受数量巨大的自行车流所干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主干线高峰期的汽车时速仅为10公里左右,有的甚至只有5公里。因此,为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大中城市均可考虑在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的同时,规划设置自行车专用道。
3.2节约利用城市交通土地资源
3.2.1大力发展城市地铁
城市建设既要“上天”也要“入地”。所谓“上天”,即通过建造高楼大厦解决城市空间狭小问题,这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多有实践,结果是高楼林立,代价很大。现在许多城市提出“入地”的城市拓展思路,认为城市发展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合理利用。
地下交通有铁路、公路、隧道等多种方式。其中,地铁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对地面无太大影响,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城市之首选。例如,华盛顿地铁1966年决策,1968年选线,2001年建成,整个城市被地铁网铺满。纽约地铁四通八达,双向四车道,支撑着世界上摩天楼最为密集的曼哈顿。为减轻地面交通压力,应构建地面道路、地下铁路、空中架桥三维结合、立体交错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特别要注意发挥地下交通平稳、迅速、噪声小等特点,推行多层地下交通,在有效减轻地面交通阻塞得同时,实现城市中心区大量人流与物流的快速汇集与疏散,使城市成为宁静、清洁、紧凑、节约的现代化的城市。
3.2.2限制修建大马路
在中国,大马路总是与“雄伟”、“壮丽”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理想的城市标志。北京的朋友经常为有贯穿东西,具有120米宽的长安大街而自豪。在很多城市,上世纪规划修建的“康庄大道”,由于落伍现在又忙于拓宽改建,扩路工程随处可见。我国城市寸土寸金、能源紧缺、环境保护趋严的现实都在呼唤限制修建大马路。城市交通政策决定城市形态。选择实施修建大马路政策,不仅容易导致小汽车爆炸性增长,而且严重浪费宝贵的城市土地资源。华盛顿通过发展地铁等公共交通,承担了市民出行量的80%。北京已修建了4条环城快速路,结果是小汽车呈爆炸式增长,而公共交通承担市民出行量仅为24%就是例证。
3.3整合洗车网点,提高节水力度
随着城市汽车的快速增长,洗车行业已成为城市用水大户。目前绝大多数位于城市的洗车点条件简陋,采用人工高压水枪,用自来水冲洗车辆,不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淡水,还把油污、泥垢等排入下水道,恶化了城市污水管网。有的洗车点甚至直接将泥垢排放于在路面,车子美了、城市却脏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对分散的小规模洗车点进行整合,减少洗车点数量,扩大洗车点规模,提高城市洗车业的产业集中度,并适当将洗车点从市中心向外转移;二是推广使用节水型洗涤设备、环保型洗涤用品和循环使用中水,提高污水的重复使用率。三是考虑运用价格杠杆,如适当提高洗车点的用水价格,强化洗车业的节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