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篇1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中,重点提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软件编程(Java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因此完善与优化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1)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理念,结合虚拟企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同学利用所学技能服务社会,支持并促使其成果得到应用。

(2)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就职业教学的指导思想来说,就是要把“教师教什么”变为“学生学什么”,再进一步提升为“学生会做什么”。

(3)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整合化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完善理论、实践、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使之趋于合理。进一步加强情境教学中典型模块和项目案例的选取,不仅使之来源于企业实践,同时要具备典型性、代表性,要包含教学大纲所规定掌握的技能。

(4)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加强技能的针对性,并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2、研究意义:

    因为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师为培养Java程序员而设置的,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使之适合Java程序员的工作岗位需求,主要意义如下:

(1)建立课程资源库,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学习

(2)进行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和学生考核体系。

(3)间接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团体。

二、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本课程教学目前拥有大量不同版本的Java程序设计教材,但各个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不能满则Java程序教学的全过程,虽然师资力量充足,教学案例和素材丰富,但依然需要进一步整理完善,使其更合理精炼,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软件版本偏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内容落后,与实际应用贴切的案例较少。

(2)教学方式单一,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点。大量围绕软件设计与开发

的新型岗位出现,大多要求精通Java程序设计,而教学中针对该岗位群的技能培养缺乏。

(3)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4)师资充足,但是能力不一,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

需解决的问题如下:

(1)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调研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岗位,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学设计,重点增加新型岗位所需求的技能。

    (2)建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3)课程教学依据市场需求,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方案,培养企业青睐的适用技能。

(4)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如:①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②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③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④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5)与校企合作单位或者校虚拟企业合作,建立基于企业案例考核方式,使学生考试就是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真实评价规则。

三、课程建设现状

本课程教学引进大量经典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些教材并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教学实际。Java技术涉及面广,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Java技术的需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软件版本偏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内容落后,与实际应用贴切的案例较少。

(2)教材介绍技能知识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学生水平单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太少。

(3软件技术人员抢手,但大多要求精通Java程序设计等软件应用,而教学中针对该岗位群的技能培养缺乏。

(4)部分教师理论基础很强,但是技术水平不高,带领学生的实训力不从心,对学生考核主要是理论知识,不能考查学生整体操作能力。

要解决的问题:

(1)选择与教学相贴切的教材,最好是编写贴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2)准备充足教学资源,包括讲义、课件、企业考试题库等。

(3)课程教学依据市场需求,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方案,依Java岗位群的思路去培养一批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软件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学生考核体系。

四、课程建设目标和思路

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以程序员为培养目标,程序员是岗位群概念,包括界面设计员,数据库设计员,编码员,测试员等岗位。而Java程序设计师针对编码员岗位,以Java为主要技术,通过完成技术实用性,知识拓展性强的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培养学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用例详细设计、编码实现、单元测试、集成等能力,并通过拓展项目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软件设计与编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协调沟通能力。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方案的设计。

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遵循“以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以岗位工作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等内容加以分析提炼,并遵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进行深度加工,结合Java程序员的岗位需求,把课程设置为软件编程Java-桌面开发、软件编程Java-web卡 发、软件编程Java-web高级开发三个等级逐步培养不同层次的软件设计与开发人才。并对应构建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设计思路如下:(1)以Java程序员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及序化教学;(2)融入国家Java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3)以项目组织教学模块,以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实施;(4)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用心、用手、用脑展开职业活动;(5)基于企业案例考核方式,使学生考试就是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真实评价规则。

响应高教部16号文件的号召,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文章的分析软件编程(Java程序设计)方向课程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综合水平,提高就业率,进行java课程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2

历史学是阐述社会发展过程,探索历史发展共同规律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加强历史必修课程建设对于设有美术类专业的职业高中而言,是实现其培养兼有美术设计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较高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有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职中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家长多少存在放纵或溺爱等行为,因此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存在厌学、怕学情绪;也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居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

美术类专业职中学生的精神状况,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培养他们积极适应社会挑战的能力。加强历史课程的建设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诚如夸美纽斯所言:“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是他终身的眼目。”1历史教学可以通过讲授优秀历史人物的克难求进、不懈探索的事迹,比如讲解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讲述杰出发明家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而对灯丝适用材料进行千余次试验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所受的挫折,同时还能够辅导学生正确处理自我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有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即人文方面的素质和修养,现在,教育界一般把人文素养定位为: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省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从现代意义上说,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更和谐的发展,更有尊严的生存。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对人们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美术专业要能够设计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要有较强的美术专业本领,更需要具有较好的设计涵养:具有独树一帜的设计思路、能利用绘画等方式诠释设计理念……这些都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职中美术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匮乏的现状,美术术科对人文素养的高要求,要求我们采取策略予以有效提升。职中美术类专业的历史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兼爱非攻、推己及人的和谐思想;有民贵君轻、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更有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加强历史课程的建设,可以帮助美术类专业职中生提升人文修养。

三、有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专业技能的成长

美术类专业职中历史课程等文化课程的建设之所以相对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其放在与文化课程对立的位置上,但是,实际上历史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历史素材一直是美术设计产业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历史知识的多寡对于美术设计类从业人员而言是必备的专业技能。

作者在与自己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交流时的一问颇可说明问题:我问学生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有个场景是饥饿的曹操大军啃玉米棒子,你们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说曹军践踏庄稼、浪费粮食;有的说反映曹军轻视百姓利益……。但全班无一个学生回答说这一场景是错误的,因为玉米是在明朝由国外传入我国的,三国时还没有。这些学生未来就可能从事舞美、剧务、场景布置工作,你能不为他们将来的工作能力担忧吗?而对历史知识有较高要求的职业并非仅此一种,例如:旅地规划与展示专业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旅地的历史发展状况和独特历史资源有较好了解;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帮助他们了解历史上服饰潮流的变化过程,提供设计素材……

四、有助于美术专业职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大家对历史课程学习作用的共识。著名教育学家康内尔在《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中说:“进入20世纪以来,历史课也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它开始被看作智力训练的源泉。”2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主要通过实物考证、史料查证等方式进行,一旦有新的实物、史料发现,已有的历史结论就可能要修改甚至被完全,创新精神和能力也是历史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因而历史课程教学对于加强美术类专业职中学生该类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

作者在给学校紫砂陶艺专业学生讲授“紫砂简史”时,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利用学校处于我国紫砂陶产业的核心地区——宜兴市丁蜀镇的有利条件,对我国紫砂陶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实地考证和探究学习,学生们当时都感觉所获颇丰,对书本知识有了查证并对其不足和误述做了补充,形成了对紫砂陶艺发展史自己的见解。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更可以利用学术界已经在研究、探讨的与书本知识存在差别的历史问题,如曹操墓的真实地址问题、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问题……启发学生突破书本知识,培养自我探究精神和能力,引导其逐渐锤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职中美术类专业历史课程建设既能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够促进其各项能力的增强,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是一门不可忽视的文化基础课。

参考文献:

篇3

定向运动(Orienteering)最早起源于瑞典,是运动员借助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按规定顺序独立寻找若干个标绘在地图上的地面检查点,并以最短实际跑完赛程为胜的体育运动项目。其按运动形式可分为山地定向、滑雪定向、定向越野,定向越野是定向运动的典型形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定向运动是我国新近引入并主要在成人和高校中开展的一项寓教于乐、让参与者充分与大自然接触,并在运动中更了解自然、熟悉地理环境的体育项目。定向运动同时也是一项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是健身和智慧开发同发展的体育项目。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身健体,丰富地图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及启发智力的特殊优势,是目前高校推广和普及的新体育项目。定向运动课程的开设是符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是更好的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需要,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定向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1996年6月在国家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以后,定向运动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高校中快速发展起来,受到广大群众和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定向运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发展、意志品质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着特殊作用。在2004年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将定向运动设为体育教育学的主干课程。

一、贵州高校定向运动发展现状

目前贵州有省属和地州属本科院校17所,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有7所高校,比例为41.2%。在这7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具有专业的定向运动教师,占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71.4%,这是开设课程的主要条件;有6所高校是依据校园的周围环境有山、水和茂密的树林等有利的地理环境条件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这是开课的关键条件;有3所高校认为,有无定向运动器材也是开设定向运动这门课程的重要条件;有2所高校认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定向运动课程的开设。

就目前贵州省高校未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主要因素调查分析,其中没有引进和培养定向运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主要因素;没有定向运动器材和专用教材也是影响学校未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又一因素;考虑到学校环境、学生安全和学校责任等因素,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重视不够也是原因之一;贵州各个高校间的校园环境、自然地理条件、体育设施等没有大的差别,所以这个因素对定向课程的开设影响很小,只占8.3%;其他原因占了28%。

二、定向运动的功能

(一)促进体能发展

定向运动是参与者在山地、丛林、田野、草地、溪流等自然风光之间自由快乐地奔跑,促进心肺和肌体功能的发展;同时参与者行走在零乱的地形环境中既能产生兴奋感,刺激大脑皮层的发育;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一种有氧运动。定向运动是对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在复杂地形、地貌上做到身体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的协调,培养自我控制、身体协调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定向运动中的跑步而言,由于应对智力挑战转移了对身体运动的注意力,在运动过程中的刺激性、娱乐性增加了吸引力,学生参与定向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运动起来更投入,运动的时间和距离也更长,也就促进了体能和机能的发展。

(二)自我效能的提高和丰富知识结构

定向运动涉及到环境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应用。野外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复杂的地形,这些都会给参赛者带来新鲜感和神秘感,这种感觉会强烈地刺激人体的大脑,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能。长期进行定向运动,能让学生掌握地图知识和指北针的使用方法,提高掌握地图、指北针与地形的关系;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和协助,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度和友谊,同时也增进了团队精神。

(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定向运动有助于培养参赛者综合分析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独立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使锻炼者在面临困境时,冷静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走出困境。定向运动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未知性和挑战性,要求参赛者在行进中必须频繁的读图,对照地形,准确确定自己的方位。参赛者确定了目标点和方位后,个体积极性更高,激励着参赛者寻找更多的目标点,当通过自己的正确判断坐标、方位,选择捷径,最终顺利找到点标时,内心会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当出现坐标、方向判断失误而迷途时,参赛者通过冷静地思考、团结协作、排除干扰,最终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时,内心将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体会到的是一种自信和激励;在定向运动中,参赛者要通过团队协助和独自思考、分析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前进方向及路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最终到达目标。

(四)协作能力的提高

定向运动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参赛者相互交流、协作和团结的项目。在高校定向运动的开展,通常以2--3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和比赛,这就要参赛者通过相互切磋、积极协作、互相信任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比赛。经过在运动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不断寻找目标和方向,最终到达终点,在整个过程中可充分体验和享受合作带来的兴奋、喜悦和快乐。

三、贵州省高校开展定向运动课程的必要性

(一)开展定向运动课程符合现代教学趋势

开展定向运动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欲望,体验挑战的乐趣,锻炼学生野外生存的意志和能力,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随着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把定向运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把定向运动列入体育课程内容,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势必在贵州省高校中推广和普及,

(二)培养学生自我挑战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贵州省高校开展定向运动课程不仅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还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贵州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培养学生自我挑战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入主动学习状态当中”这一理念。定向运动主要在植被覆盖较好的森林、公园和校园中进行,是一项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育项目,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和魅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性等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定向运动课程

贵州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其独特的卡斯特地貌,重峦叠嶂,山脉众多,绵延纵横,有丰富的森林、田野、河流、山地。只要充分利用和依靠这些自然资源,再加上近几年来我省加大高校园区建设(高校集聚区),贵州高校开展定向运动课程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弥补师资、经费、场馆及器材的不足

目前,随着贵州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各高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在不断的扩大,学校的校园面积、教学设施也在不断的扩大和完善。但由于我省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力度不足,体育场馆、教学设施和健身器材的健身和投入上相对不足,这些直接影响高校体育的发展。在贵州省高校中开设定向运动课程,除了可以充分利用贵州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充足的阳光、水、森林及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条件进行教学,缓解学校体育设施、场地不足的矛盾,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和空间。定向运动的组织方法简练,不需要在场地上、器材上支付大量经费,具有娱乐性、实用性的特点。因此,我省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四、贵州省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措施

(一)做好定向运动课程的宣传

认真做好宣传、指导工作是推广普及定向运动的前提,通过报纸、电视、校园广播及校园网站等媒体加大宣传,让更多学生了解、认识和喜欢定向运动,使广大学生对定向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之成为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定向运动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定向运动课程在贵州省高校中开设时间短、普及率低、从事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少,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加大力度引进定向运动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目前加强定向运动专业技术人员在知识、组织比赛、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是贵州省高校迫切解决的问题,贵州省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集中有经验的专家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对高校定向运动项目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受训教师在组织比赛能力、教学训练水平及裁判水平等业务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篇4

关键词:农村中学;社团建设;现实背景;积极效应

身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常常会听闻一些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y教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农村教育常常被学生厌学、违纪违规、滋事闹事等问题所困扰,特别到了高年级阶段,这些问题尤为明显。

近几年,随着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素质教育的开展,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显然,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和理论支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改善农村中学当下面临的学情问题的一剂良方,是农村基础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尝试,故而在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尤为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中学的学情现状是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的现实背景

1.普遍的厌学现象

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一提到学习,要么心烦意乱,焦躁不安;要么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课堂上无所事事,做小动作、睡觉是常有的事。小小年纪就失去了追求理想和拼搏向上的动力,贪图眼前享乐,怕苦怕累,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和累赘。当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还时常发生旷课、离家出走等难以预料的事情。学生痛苦,教师无奈,农村教育处在一种尴尬的局面中,何来升学率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又何谈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课外生活单调、贫乏

农村中学学生放学后,许多人不会自觉独立地完成作业,回到家一切活动就与学习无关了,无外乎上网吧玩游戏,几个孩子一块儿杂耍,对着电视机看个没完没了。他们不会自觉地去运动,去阅读,或者上各类补习班、特长班。加上生活范围和眼界的限制,他们没有意识自觉地去打开视野,进行自我充电提高,也没有人为他们去规划这一切,因为大家都这样。可以说一切娱乐活动都是单调而乏味的。

二、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有着很多的积极效应

1.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虽然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但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储备并不必然地转化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而普遍的能力要通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去实现,人格与道德的养成也要借助具体的行动潜移默化。现代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这些艺术、科学和人文素养需要我们从小就渐进地加以培养,才能逐步地形成。

2.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成立固定的校园社团组织,如学校志愿者服务社、科技创作社、舞蹈社、合唱社、写作社、书画社、篮球社、足球社等社团组织。我们还要研究成立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必要的乐器、体育器材和实验器材等等。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开展社会自愿服务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小发明展、文艺会演、体育竞技比赛、书画摄影展等实践活动,充分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通过开展这些社团活动,我们就能很好地发现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特长或某种良好的品质。

3.农村中学开展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的理想途径

校园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参与面最广的一项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赡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密切学生的人际交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活化校园文化,展现校园的勃勃生机和“育人”魅力,促进学风和校风的优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他们要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群体,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对他们肯定自我,增强自信,提高综合素质都有好处。当学生把精力和兴趣投入到某一方面时,他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从不良的习惯中走出来。

综上所述,在适当地、科学地减轻学生的学科学习重任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开展校园社团活动,才能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每个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毕竟,一个人从事他最感兴趣的工作,才最容易获得成功,获得幸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爱老师,更爱校园,更爱学习……从而自觉地抵制校外不良文化的冲击。

篇5

    与民事和行政诉讼不同,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制度一律采用合议制的普通程序,没有简易程序。行政诉讼法作这样的规定的初衷是:行政案件的审理涉及较为复杂的专业技术知识,难度较大;相关的法律不完善,适用合议制方式可发挥集体优势;行政诉讼开展之初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种种干扰和阻力,采用合议制可增加抗干扰能力。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行政诉讼的发展,原有的法律规定己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在审判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对现行行政诉讼程序进行补充和完善,增加简易程序,是行政诉讼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设立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必要性

    行政诉讼可参照民事和刑事诉讼的简易程序,也设立简易程序。设立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简易程序,有利于降低诉讼的成本,提高当事人的积极性。“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这句格言表达的即使是正义也要具有及时性。根据诉讼制度的一般规律,诉讼程序的繁简程度往往由案件所涉利益的重大程度决定:案情重  大复杂或相关利益重大的案件应适用较为严格、正规的程序;牵涉利益较小的案件则适用较为便捷的程序。行政纠纷发生后,诉讼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费用等)无疑是影响当事人决定是否提起行政诉讼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较少是与存在制度缺陷密切相关的。在实践中,更多的行政违法行为是与人民生活十分贴近的、只牵涉较小利益的案件,如汽车违章的罚款、治安管理处罚等。这些“小事”虽然从单个案件看上去影响较小,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的、渐渐为人们所习惯的现象?却足以损害行政机关的信誉和形象,危及行政法治的根基。为了加强对公民权益的保护,能够对更多的违法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必须从制度上为公民行使其诉讼权利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我国行政诉讼应当设立简易程序。

    (二)设立简易程序,有利于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

    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都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法院行政庭审判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案件的合议庭成员对案情了解甚少,有的只是为了凑足合议庭人数而参加进来,合议庭变成形同虚设的形式。在行政审判实践中,既有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也有案情比较简单、争议不大的行政案件。对这些案件实行简易程序,可以使司法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也能使法院集中力量审理那些影响较大、案情较复杂的案件,从而提  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增强审判人员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三)行政诉讼设立简易程序是平衡公民的合法利益和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的中庸制度。行政诉讼的一个原则是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该原则是为了保障行政的效率与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行政效率确实是应当保障的,但此效率应是在公民权益得到保护的前提之下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权益和保障行政效率是具有一定冲突关系的两种价值,平衡二者之间矛盾的工具或许只能借助“有差别的程序”来实现一一对一些重大复杂的案件适用普通程序,以保证案件公正审理;对于案情较为简单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以保证诉讼的及时性。这样更符合兼顾公民权利和行政效率的客观需要。

    三、设立简易审判程序的可行性

篇6

【中图分类号】F590-4

藏书几千万册的柏林图书馆大门上刻的碑文上有:“这里是有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文献检索课》正是可以获得这些知识的“钥匙”。我国的文检课起步较晚,主要参照国外的用户教育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图书馆用户进行的有关利用图书馆与情报机构的方法和技能的教育。在旅游院校开设的旅游文献检索课是集旅游、图书情报学和信息技术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旨在培养旅游专业学生有效地获取最新知识最佳专业信息的技巧以及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中所必需的信息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文献检索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情报工作已经成为全方位的社会需求,而文献资料则是信息、情报的重要来源。对于信息利用程度的高低已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报意识,善于利用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能进行开拓创新的人才已经是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跨世纪智能型人才的培养,更使得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独立获取知识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文献检索课程,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方法课程。

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文检课教师或图书馆馆员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把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布情况及图书馆服务介绍给读者。让读者对图书馆文献知识的进一步了解,把数据库的认识与使用讲解给读者,普及利用图书馆的知识,提高利用图书馆技能。这是其他课堂讲授知识不可替代的。文献检索课有别于其他理论课及专业课程,它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总之,文检课教学宗旨是高校培养素质人才所必须依赖的一门重要课程。文检课应该作为高校的重要课程而不只是选修课发展下去。高校领导和图书馆领导,应为开设本课积极创造条件,图书馆承担起现代大学最根本的职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新世纪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旅游文献主体内容及特点

人类对旅游学的研究起源于西方世界,大约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很大的进展。旅游文献是随着旅游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是旅游科学知识的记录,是旅游科学发展的缩影,也是旅游科学知识发展的产物。现代旅游科学的迅速发展,对旅游文献的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1、旅游文献主体内容包括:旅游理论研究;统计资料与概况信息;行业应用理论与方法;旅游方针政策与法规标准;旅游机构、组织、企业与人员资料;旅游史资料;导游、接待所需文化背景、礼仪知识;新闻、报道、广告及其他动态信息;旅游宣传介绍文献资料―面向旅游者;外语教学文献资料等。

2、旅游文献的特点

由于旅游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文献本身也具有一些特点:旅游文献数量增长速度快,旅游活动日益成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现象,在全球和世界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旅游文献具有分散性,在中图分类法中体现得比较突出;旅游文献内容具有广泛复杂性和时效性,广泛复杂指的是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和角度丰富多样;旅游事业发展变化性旅游研究的动态性,使旅游文献的内容也不断变化较快,因而一些统计图表、数据和商情报告时效性很强,若不及时获取和利用,便会很快失去价值;旅游文献具有效益性,旅游文献可以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旅游开发、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比较突出;旅游文献的专业性不断增强,旅游文献的专业性把旅游文献与其他各种文献区别开来,但又加大了旅游文献检索的难度。

三、旅游院校学生开设旅游文献检索课的必要性

由于旅游学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该专业的各类文献排序比较复杂无序。如:图书馆对旅游文献进行分类时,只能按照传统的图书馆分类法在有关类目之下设立旅游方面的子类目。这样,就会造成旅游文献不能集中整理而只能分散在不同的传统学科类目中,期刊杂志也会根据期刊名被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学科的阅览室中,使得旅游类文献的查找复杂且困难。而随着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又要求人们必须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这就决定了旅游文献检索能力对于旅游科研人员、旅游实际部门工作者和旅游专业学生致关重要。

信息检索是高校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对受教育者来说,学会文献检索与利用,掌握独立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可以增强大学生捕获信息的情报意识,提高吸收信息和选择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旅游文献检索这门课程从旅游专业的学习、科研和实际工作出发,讲授必要的基本检索理论与方法,培养情报意识和必备的自学和独立科研能力,从而使个人能够迅速掌握使用任何检索工具的方法,查找到旅游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各种情报资料;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旅游信息源,通过检索语言、检索方式等基本检索知识,运用信息的采集、编译、发送、存储等检索工具,获取全面的旅游信息。

三、旅游文献检索课教学上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安排与培养

旅游文献检索课教师应当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师资队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这是被实践证明的文献检索课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专职的旅游文献检索课教师有必要进行旅游专业的文献研究,教学过程中有责任担任咨询服务和信息检索工作,这样才能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切身的实践经验,才能把旅游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讲得结合旅游学科实际,更贴近旅游学科的新兴性、丰富性、多样性、动态性。兼职的文献检索课教师需要是科研骨干或者带头人、走在科研前列的人员来兼做,最好正处在科研工作,这样也可以把科研中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讲得深入贴切、理论更好的结合实践。由这样两部人组成一个教学研究室,图书馆负责教学的组织工作,这是目前较好的组合形式。

同时,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核心因素。对于教师的培养,一是应从图书馆工作人员中选拔教师是较好的人才补充渠道。因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检索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另外选拔本校毕业的研究生或其他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这个群体是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及有着较好专业外语基础,对本校图书馆及教学科研情况已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工作的短期培训,并在图书馆或院(所)资料室实习一段时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掌握一定检索技能之后,便可进入教学岗位。

2、旅游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文献检索课教学要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水平,关键靠的是教师。所以,作为文献检索课的教师,必须坚持与所教授的课程共成长,其专业化发展也必须融入到所教授的课程之中,并以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来迎接文献检索课发展创新的挑战。

旅游课程教师既要有丰富的图书情报信息知识和丰富广博的旅游学科知识,又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更要具备网络旅游相关专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懂得各种软件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教学实践中要能很好的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授课、举例均应用旅游术语,旅游文献检索课教师必须学习系统的旅游学科知识,掌握旅游前沿动态,关注旅游学科技成果,贴切的应用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效果更生动、具体,紧贴实际。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教师还应具备科研能力,能在反复的自我磨砺中积累丰富的资料总结经验,指导学生的检索实践。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注意新颖性,将当今最先进的信息知识,科研中的思考、经验和体会等作为实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成效。加大旅游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让学校和学生认识旅游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已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数量繁多的信息中寻找到有用的数据和资料?这时文献检索的重要性愈加显现。文献检索课程在我国从开设至今虽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在大多数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是作为一门选修课而非必修课,学生普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仅将其作为一门查找资料的方法课。由于学校和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程的定位偏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情和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因此,旅游院校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旅游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也应当把旅游文献检索课提升为必修课,这样做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有利于在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而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时也体现出其意义所在。特别是对于科研人员,旅游文献检索作为一项基本功,这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于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任何社会要想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离不开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离不开对记录知识的各种文献资料的充分利用。因此,旅游学科的发展也必须充分利用人类知识宝库中有关旅游的科学知识,因而也离不开文献检索,所以文献检索是旅游院系及旅游专业人员为我国旅游事业做出贡献必不可少的工具。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教学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从平面到立体,改变了讲、听、问、答直线式的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课本知识。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师资的重要场所,稳健扎实的教学能力是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而简笔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拥有悠久的历史,没有特殊的地域、教学硬件要求,也不要求老师有过高的绘画技能,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形象。除此之外,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还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运用简笔画可以化解教学难点,它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形象,化复杂为简单,许多难点即迎刃而解。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从三个角度对高等学校中英语师范专业开设教学简笔画课程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一. 英语师范生进行教学简笔画训练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从对三百多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们对英语教学简笔画充满了兴趣,也认为教师使用简笔画辅助英语教学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实际情况却与设想相反:据调查结果反应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反映英语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使用简笔画 (表1)。因为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下并没有像母语一样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常年以来学生的学习水平都主要通过考试进行测评。所以,大部分英语老师都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影响。从中小学生受英语教育的角度而言,为对英语师范专业的准英语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开设教学简笔画这一课程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表1:学生课堂中对英语老师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的期待和实际情况分析表

二. 英语师范生进行教学简笔画训练对当一名英语教师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简笔画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对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使用情况却大不如意。(表1)在我们对英语教师的走访调查中得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科技在教学中的不断普及,他们大多都倾向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多媒体教具的制作会花费很多时间,所以为图简便轻松、节约时间,又不会花费许多时间去制作生动有趣、直观又富有深意的多媒体教具。从而,在教具的设计准备中,许多英语老师陷入了对高科技教学手段依赖却又不能充分使用的恶性循环中。另一方面讲,他们也因此忘记了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简笔画。也有许多老师反映,他们也想要使用简笔画辅助教学,但是苦于自己没有系统接受过这项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也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他们也担心,自己不过硬的简笔画技能会在教学中误导学生。其实不然,简笔画辅助教学就是很简便的,尤其在英语这门学科里,可以把许多抽象的语言点化为直观的形象,方便学生理解、掌握。比如教学方位介词——on,beneath,in,under,over时,就可以用简笔画形象地区别各词的含义和位置。(如图2)

图2

正如上图所示,通过寥寥几笔就能用简笔画表示出各个方位介词的含义,让学生直观、清晰的感受到其区别、差异。

三. 英语师范生进行教学简笔画训练的必要性

因为简笔画这种形式,它简练、概括、直观、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物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了直观的形象,对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与事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我们对川内几所师范类院校(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英语教学简笔画这一课程在英语师范生实际的教育培养中,并没有达到所设定的预期效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些院校并没有开设英语教学简笔画这一课程;其二,在开设了英语教学简笔画课程的院校中,此项课程也多属于专业选修课类型,同学们对这一课程的期望值和重视程度并不大;其三,从问卷的数据分析来看,有80%的英语师范生对此项课程中所教授的具体内容不感兴趣,认为个人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教学实践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示。总结而言,还是英语师范生对简笔画这一教学手段的不理解、不重视。所以,在英语师范院校开设 “教学简笔画”这一门课,对英语师范生进行有系统的理论传授和技能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一名师范生、未来的人民教师,,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作为保证,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极大的制约。可见,加强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师范教育一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简笔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之一,作为培养从事教育职业技能而开设的《教学简笔画》课程,应充分体现师范教育鲜明的职业特点。因此,不管是从用简笔画有利辅助英语教学的观点,还是简笔画丰富师范生英语教学技能的观点来看,“教学简笔画”这一门课在各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得到重视,综上而言,“英语教学简笔画”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永谋,简笔画——突破英语教学重点难点的得力助手

篇8

1 引言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职业院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也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规范的出台而迅速调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强调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平法,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各设计院也普遍采用了这一先进的设计方法,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如何根据施工图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而开设平法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的院校甚少,有些院校也只是在施工技术课程和建筑识图课程中顺便简单介绍,这样就导致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看不懂结构施工图,施工、造价、管理就无从下手了,因此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刻不容缓。

2 平法的概述

2.1 平法的概念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 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2.2 平法的优点

通过平面布置图把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数值唯一、易随机修正,提高设计效率;使施工看图、记忆、查找方便,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质检,利于编制预、决算。运用平法制图规则,通过施工人员的识图会审,对平法设计图纸全面熟悉、掌握,并对结构层面构件与标准构造部分翻样,为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与数据以及加工大样。

2.3 平法图集的种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与推广,平法理论已逐步完善,应用也已经普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先后出版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的标准图集,包括: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G101-3(伐形基础)、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3.1 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钢筋翻样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结构不断出现,各种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断出台,高层、超高层、大型建筑比比皆是,复杂结构十分常见。钢筋涉及的构造知识理论不断丰富,平法规则基本普及,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逐渐淘汰,识图、计算和操作难度也不断提高,钢筋工程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丰富的结构理论和专业训练是不能胜任钢筋翻样工作的。传统的钢筋翻样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对钢筋人才的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筑业精细化分工的需要。要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看懂施工图纸,必须开设平法识图的相关课程。

3.2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程量的计算,又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钢筋是一种在工程上用量多,价格高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所以必须开设钢筋算量的相关课程,才能使学生胜任岗位工作。

3.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特点与关系所决定

平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传统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相比,读图更困难,平法图集包含的内容多,蕴含的结构设计思想深刻,钢筋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多,识图、计算复杂。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培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掌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并且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又是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所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关系密切,合二为一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是作者是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总结,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结合所从教的陕西省理工学校的实际,同时参考了部分兄弟院校的一般情况所写,旨在把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尽快加入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节水工程;概况;必要性;可行性

Key words: water saving projects;profiles;necessity;the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U99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097—02

1 基本情况

1.1 概述 彭堡村位于原州区北部,属半干旱地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水土流失较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由于水资源的短缺,水利设施落后,灌区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渠道渗漏损失大,尤其是机井灌区虽然原有机井运行多年,早年成井较浅、工艺落后、机电设备不合理、超负荷运行,电极烧坏频繁发生,加之输水渠道大部分为土渠,沿途跑水、漏水现象非常严重,群众灌水困难,水量浪费大,水电费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6。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利用多方面筹集资金对灌区进行了配套改造,但由于资金有限,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近年来的连续干旱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全社会节水、珍惜水的意识大为提高。对灌区实施节水改造的呼声越来越来强烈。至1998年以来,原州区在头营镇二营库灌区初次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节水效果,深受当地农民欢迎,也为机井灌区节水改造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

1.2 项目所处地理位置 彭堡村节水工程位于固原市原州区西北20Km的彭堡镇,属清水河支流冬至河上游,主要分布在西大路南北两侧处,涉及原州区的彭堡镇、1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320户,2002年有总人口1280人,总土地面积4500亩,耕地面积3700亩。

1.3 水文气象 该项目工程水源为机井,地下水资源量埋藏丰富,地下水水源类型为砂砾石孔隙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80mm,年均蒸发量1080mm(E601),干旱指数2.0,属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6.4℃,日照12h/d,无霜期135天,相对湿度54%~70%。

1.4 工程地质 项目区大部分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的石质黄土,砂砾石及砂粘土游泥层,厚度小于170m,并夹杂有少量的第三系上中新统甘肃群Ngn的桔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最大冻土层深度1.5m,土壤为淡黑垆土及缃黄土,属Ⅲ级土类,土壤干容重1.45t/m3。

1.5 工程任务及规模 项目区规划机井低压管灌面积2000亩,其中:改善灌溉面积1200亩,增加灌溉面积800亩,灌溉保证率75%,综合灌水定额188m3。该项目需新打机井1眼,配套机井6眼,安装50KV变压器3台,10KV高压线路0.6km,三相潜水泵7台,首部阀表7套。铺设干管长2.45km,铺设支管39条,长13.66km,干支管总长16.11km,其中:Φ160mmPVC管总长0.55km,Φ125mmPVC管总长1.90km,Φ110mmPVC管总长12.2km,Φ90mmPVC管总长1.46km,检查井及泄水井各36座,给水栓307个,三通36个。

2 水资源和机井运行现状

篇10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建设

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还需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建设上努力,一方面减少课堂中的各种废话,另一方面加强实际案例分析,让课堂教学犹如实际工作一样,告别之前的枯燥、无聊。在课堂教学环节建设中,可首先进行课程章节编排,不要完全按照教材指示做,而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之前知识掌握决定。之后,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必须保证实际案例的大量分析。例如,介绍微生物营养类型时讲述自养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的特点,并引申出炼油厂废水处理工艺顺序,将微生物营养代谢特点与相应工艺流程结合起来。又如讲解微生物的鉴别培养基内容时,以大肠菌群检测操作视频为例,不仅使学生掌握鉴别培养基的组成及鉴别原理,而且了解水质检测的基本操作。最后,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和应用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30-02

随着射频微波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微波与射频电路设计领域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对于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的学校,射频微波是一个新的专业拓宽口径,其系列课程是区别于通信专业的特色课程。相关的课程有《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天线理论与技术》《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和《微波电路CAD》。在我校,这些课程的教学改革多以关注课程建设为主,如:校级、市级的“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这些都只是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些调整,相对于整个课程体系来说,仅仅是局部优化而已。显然局部优化的效果小于整体优化,甚至局部优化可能损坏整体优化。

一、课程建设的不足

目前的课程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单门课程的课程建设忽视了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建设为学生学习单门课程的知识提供了方便,但如此掌握的知识就显得特别零散孤立,从而限制了专业知识的整体理解。实践中发现,靠学生自身的能力贯通这些知识的难度非常大,因而,必须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

2.单门课程的建设致使师资和设备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由于单门课程建设缺乏相关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再加上目前教师之间、教师学生之间少于交流的现实,造成了师资和设备资源的浪费。

3.单门课程的建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目前的课程建设都是在单门课程中进行的,因而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缺乏方向性和针对性,造成了学生既不具有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缺乏一技之长,进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二、课程群建设必要性与相关措施

如今课程群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全国各高校已受到普遍的重视和认同。另外,随着高校课程管理理念的改革,师资队伍创新管理的改革,教学资源合理的优化配置等高校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课程建设开始注重建设的辐射作用、规模效应。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群建设,但针对射频微波技术方向的课程群建设还没发现。结合射频微波技术实际需求,以及其在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核心地位,及时开展射频微波课程群的建设,提高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形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对我校通信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专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射频微波课程群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群教学内容整合与渗透

今天的大学设置的课程越来越多,但学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最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我们老师必须面对并应设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同一专业的课程之间其内容有一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为了各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就不可避免地有重复。因此,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优化课程内容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案。当然,还要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即从课程群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前期课程要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通过优化不仅能够解决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而且还理顺了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课程群理论与实验相互补充

射频微波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兼有理论和实验两个环节,其中实验内容应该按照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设置,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但目前学校成立了实验中心,实验单独设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论课与实验课在时间上不一致,在内容上不协调,由此降低了实验课应有的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从课程群建设角度出发,制定统一的实验教学大纲。加强理论与实验知识传授的标准化,减少双方知识的重叠,对实验环节的时间和任务以及任务量要做合理的调整和安排。

3.课程群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目前的理论教学相对单一、枯燥,再加上课程本身难度大,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电子信息行业也是一种工程性很强的行业,面对实际工程问题,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工程意识,按照工程的客观规律来实施研发。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将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针对一些知识点,引入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可将设计的实物制作出来;将学生送到公司实习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是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举措。本文论述了我校射频微波系列课程在课程建设中的种种不足,阐明了我校射频微波技术系列课程的进行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课程群建设的措施,有利于该系列课程的全面优化与整合,从而改变了过去课程改革中单一型课程改革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存昌.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57-03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各高校为建设国家级、省部级精品课程,纷纷开始了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促进了课程质量的提高。但其中的一些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教学与科研脱离,单一的讲授方法与重识记的考试手段等。笔者于2010年负责福州大学精品课程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建设工作。做好该门课程的建设工作,应首先从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在分析当前精品课程建设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实现课程建设的目标。

1 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经济管理等公共管理类的专业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望星空”的地位,其教学质量对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性”特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设好该门课程,首先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回答重点建设的原因,这是做好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体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性”特点的需要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比较,具有其他管理所没有的公共性的特点和属性。什么是“公共性”,这不仅是事实判断,更是一个价值与伦理的判断。所谓的事实判断,就是根据事实标准,如效率、技术、资金和执行力等作出的判断。所谓的伦理判断,就是根据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世界观等作出的判断。与事实判断典型的客观性相比,伦理判断具有典型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的衡量标准。既然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事实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的产物,那么把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学科的课程设计中,除了体现事实判断的要求外,还必须体现公共管理价值属性的要求。

1.2 保证公共管理合理性的需要

公共管理广义上的合法性,不仅在于与法律一致,即狭义上的合法性,而且也在于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并不仅限于‘与法律一致’,而且还涉及公众对执政党或政府的执政理念、意识形态导向、制度法规与政策,以及施政行为及其后果的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政府合法性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合约,具有自然递减的特性。”[1]这就是说,公共管理要实现管理的目的,不仅要依法管理,而且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当今社会,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比前者更加重要。获得社会认同和接受的前提是:公共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理念等符合社会的期待,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致。公共管理伦理是社会期待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文本化最集中的的体现,缺乏公共管理伦理的课程,或对课程建设不够重视,有可能使公共管理人才即未来的公共管理主体不顾社会的期待,甚至一定程度上把公共管理异化为企业管理,降低公共管理的合理性,最终损害公共管理的合法性。

1.3 避免公共管理合法性递减的需要

如上所述,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取决于社会对公共管理的期待。而社会期待是一定环境下,社会大众对公共管理的要求,是一定环境下主观判断的产物。环境发生了改变,社会对公共管理的期待随之提高,实际上是对公共管理主体伦理要求的提高。如果公共管理主体的理念、方式等还停留在以前的期待上,必然会出现公共管理合法性递减的状况,从而降低公共管理的合法性。所以,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改变与社会进步,客观上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紧密结合社会主流价值的需要,体现公共管理伦理的要求。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一定公共管理环境下主观对客观的产物,公共管理伦理价值、准则与规范等紧扣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避免公共管理合法性递减的状况。

1.4 提高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的道德性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是在客观基础上主观判断的产物,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不同的公共性。具体到某一政策环境下的公共问题,是否是需要公共管理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不同的公共性选择意味着公共性的偏离,甚至是背离,违背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为最大限度避免公共管理公共性的背离,体现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客观上需要对公共管理的主体进行公共伦理的培养。在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公共伦理的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的道德性。

2 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2.1 课程建设主体学科综合性不够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授课教师,尤其是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直接决定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鉴于公共管理伦理学是跨公共管理学和哲学(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关于公共管理的伦理学,而不是一般的伦理学。课程的交叉性无疑要求讲授教师学科背景的交叉性,要具备有关公共管理学和哲学(伦理学)的基本知识背景,这也是建设好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基本前提。但在目前的公共伦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存在课程建设主体学科背景综合性不够的问题,笔者为了弥补有关伦理学知识基础的不足,曾听过几个老师的公共管理伦理学的课程,都暴露出跨学科不够的问题。缺乏伦理学基础的教师,把该门课程几乎等同于公共管理学;相反,缺乏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的教师,一定程度上把该门课程当成了伦理学。缺乏学科背景,即使实现了公共管理学与伦理学的结合,必然是浅层次或表面的结合,无法实现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满足不了课程的基本要求,更无法建设精品课程。

2.2 科研与教学脱节

“现在的高校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而是学术水平的反映。”[2]没有一流的学术水平,也就没有一流的教学,也就无法建设好的精品课程。公共管理伦理学和其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相比,具有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对相应的科研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精品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科研基础上,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否则,缺乏科研基础,教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必然有限,会导致照本宣科的局面,无法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在这个意义上,相关的科研工作是搞好公共管理伦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遗憾的是,目前的公共管理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科研与教学脱节的现象,承担公共管理伦理学的教师很少从事与该课程相关的研究工作,难以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2.3 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不够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公共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分支学科,总体上属于哲学的范畴,内容具有抽象性与生涩性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特点与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课程内容应理论结合实际,体现实践性的要求。但在公共管理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的现象,其结果,不但使学生难以领会理论,而且也降低课程的实践价值,难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2.4 教学与考试方法单一

根据课程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课程的教学应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要求。满足实践性的要求,在课程的教学与考试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有讲授,而且应有案例讨论;在考试中,不仅有知识识记的内容,而且应有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等。但据调查,绝大多数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与考试中,存在教学与考试方法单一的问题,即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和知识识记的考试方法。

3 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在充分领会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必要性基础上,结合当前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建设中现存问题,以笔者为负责人的教学团队开展了如下探索。

3.1 建设跨学科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建设的主体,决定课程建设的成败。根据当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承担课程建设任务后,采取措施,大力加强课程团队师资建设,安排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教师进修哲学或伦理学课程,哲学(伦理学)背景的教师进修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笔者为了弥补伦理学基础的不足,安排时间到人文学院跟班听课,通过与伦理学教授及研究生的交流,受益匪浅。通过以上措施,课程组老师反映,进修、听课等方式避免了公共管理学与伦理学脱离的现象,实现了公共管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使公共管理伦理学成为真正的公共管理伦理学,而不是公共管理学或伦理学。当然,由于公共管理伦理学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指望讲授教师通过进修等方式,以弥补基础知识的欠缺,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既影响课程的建设,又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在课程建设教师的选拔上,应首先把好入门关,把跨公共管理学与伦理学的学科基础作为选拔的基本条件,从根本上解决授课教师学科背景问题。

3.2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是衡量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要实现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前提在于结合课程建设的科学研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课程组在加强师资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科研工作,通过申请相关科研课题,撰写研究论文,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满足科学性的要求。同时,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和吸收课程领域最新教学与科研成果,体现课程内容先进性。以科学性与先进性为例,笔者在讲授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时,申报了课程建设密切相关的省级科研课题和校级教改课题,在核心期刊发表了7篇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论文,同时,不断查询最新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体会融进教学内容之中,大大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理解,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明显增强。计划在后续的课程内容建设中,继续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继续增强课程内容科学性、先进性,体现并始终保持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内容先进性、科学性,实现校级课程内容建设的目标,为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3.3 案例教学兼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作用在于,在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掌握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传授是手段,能力培养是目的。公共管理伦理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这就需要适合课程实践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满足实践性的要求,无数事实证明,案例讨论是课堂唯一的选择。比如说,笔者在讲授公共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的内容时,这几年社会广为关注的城管部门管理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城管部门是依据法律履行职责,那为什么受到社会广泛的非议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其原因,在于城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忽视了管理中的伦理,具体体现在无视弱势的基本尊严、粗暴执法与缺乏同情心与人性关怀等。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公共管理需要伦理。在结合案例时,务必辅之以讨论方式,否则就会导致教师先讲解案例、再分析案例,最后总结案例机械模式的境况,降低案例讨论分析的效果。

3.4 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一份只重视知识识记的考试试卷,只会让学生考前死记硬背,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分数。所以,精品课程建设成效还有赖于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起适合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的考察方法。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的生命力在于通过理论学习,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运用公共伦理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这也是开设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宗旨和目的所在。据此,公共管理伦理学考察的重点应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识记。笔者在公共管理伦理学的考试中,除适当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考核外,把案例分析能力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把上课讨论发言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作为课程总成绩的构成部分。以此作为指挥棒,促进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勤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公共管理实践的能力。

4 结束语

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十分广泛,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构建、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实践教学、网络建设等。上述关于公共管理伦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只是从课程主体、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学与考试方法等微观的层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尽管实践证明,这些是公共管理伦理学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精品课程建设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的基础之上。当前,高校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环境,如不把教学研究作为学术研究,或把教学研究当做低层次的学术研究,“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使教学学术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在考评方面聚焦于更为显性化的科研成果”[3],短期行为等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桎梏。所以,加强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关键在于构建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营造精品课程建设的软硬件环境,使精品课程的建设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7-02

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早期主要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约束。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广泛交流,在国外高职教育经验的借鉴基础上,开展了能力本位、项目课程、工作导向等模式的课程改革。但课程模式的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岗位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把培养学生较强的工作岗位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仍然不太适应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协调,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不足和课程内容比较单调不E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现象。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质量。因此,解决并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2.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对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不够,课程目标定位比较的模糊,缺乏功能性的向导。技术和技能两者的培养不能明确区分。造成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和对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能力缺乏引导作用。其次,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教育模式的考量、教育策略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计中存在不足。最后是课程评价常常以知识掌握程度为评价内容,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标准,忽略了技术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后果。

(2)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没有实现良性过度,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国家教育政策明示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应该做到紧密衔接。但实际上两者的紧密性不强。

二、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发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的完成企业岗位任务并且有所创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不能只注重技术技能训练,而忽略理论知识学习和创新。把实践能力培养和卢纶知识学习相互融合,在课程设计中技术理论知识为主,以工作实践学习为过程,突出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定位要从多方面了解和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评价,给学生正确的向导作用。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所决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和招收学生的特点,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精确定位。实施因材施教,构建以实践为向导的高职分层次教学课程体系。做到“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手段”的理性教育,为实现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和高创新的新型人才,以达到国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改善就业现状的教育目标。所以,以实践为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必要性。

三、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施特点

1.建设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题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学科到知识,然后在到课程”的过度。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体系。在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中,高职院校要有核心决策的专家、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对职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制定适合高职学生的核心岗位,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评估,从而最终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以培养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创新药在实践向导下实现,这就需要课程建设要体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设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是对学生职业素质服务和专业服务学习能力的提升。

3.建设适应实践教学需求的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特色,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寻规律,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知识中教授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吸收专业知识、在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并不只是简单的换课本内容,和对课程安排进行调配。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应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把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特征和习惯,及个人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为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9-124.

[2]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5,10:59-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