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企业经济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企业经济现状

篇1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这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应势发展带来了巨大空间。目前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步、增强行业竞争性带来了巨大活力。但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有限,很多企业选择进行负债经营。但由于负债经营可能带来一定的企业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明确负债经营的现状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现状及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177-02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周小淋(1973-),女,江苏省淮安人,财务负责人,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及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纳税筹划。

一、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在我国当今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庭抗礼,各占半边江山。由于中小企业的大多并不能够倚靠自身财力进行企业的设立及后期运作,因此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通过负债经营的方式为自己赚的利润。负债经营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外部条件来筹集企业经营生产所需资金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中借入资金的方式可以是通过从银行获取借款、也可以是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等形式,因此可以认为利用外部资金从事的经营属于负债经营。但由于负债经营本质上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旦无法定期偿还债务,必然给企业带来巨大经营风险、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甚至破产。对于中小企业如何防范因负债经营带来的巨大风险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量较少、企业偿还债务能力较弱,抵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便造成中小企业必须有效监控企业负债经营情况,减小企业因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利用财务杠杆为企业带来较好的资金回报。

二、我国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

(一)部分中小企业对于负债经营认识较为局限

负债经营通过财务杠杆的方式为企业带来收益,同时这并不影响企业原控制者对企业的控制权利。因此,当前众多经营者都试图通过借款的方式进行企业经营。但是高回报必然意味着高风险。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希望通过借款来维持企业负债经营现状,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而这种只关注到负债经营带来的好处,而并未关注到负债经营带来的严重风险的情况在中小企业中多有发生。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时,一味摊大企业业务,造成资金流短缺,需要大额向外界借款的情况多有发生,而这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营风险容易在企业资金流断裂时造成连锁反应,最终造成企业负债累累,破产为终。但某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过于关注风险,而造成忽略了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而过分关注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最终造成企业因资金短缺又不愿意进行负债经营而错失发展时机,最终碌碌无为。例如,X公司主要从事道路施工建设,该公司从建立至今多使用外部资金进行企业运作。该企业管理者想要拓展企业业务,于是便向银行借款1000万。拓展的业务由于工期远超预期,最终造成无法按时向银行还款,带来了巨额经济损失。

(二)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低下

当前众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占据市场、拓展事业,而自有资金又无法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所有需求,因此只能通过负债经营而达到企业的发展目的。而当企业的负债经营率不断攀升,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便逐步加大,这必然导致企业未来借款的利率也要上升。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高利率给企业的生产利润率带来了巨大考验。而当前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虽然希望通过负债经营的方式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但是由于自身无法对负债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风险进行及时把控,最终造成企业借款经营后处于被动局面,自身利润率水平等于甚至低于企业的借款利率。这种现实必然造成部分中小企业处于亏本经营状态,最终企业负债累累,难以维系。例如,SH公司主要从事服装加工代工,该企业于2012年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1000万元购买设备,银行利率为10.2%。由于服装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巨大压缩,造成企业利润率仅为12%左右,因此企业的利润率过低造成企业难以维系自身日常经营管理开销,最终出现亏本经营的状态。

(三)部分中小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

当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较低,因此必然造成筹资渠道较少的现状。但是这一问题在中小企业中凸显的更为严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产较小,企业难以通过上市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而由于借款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从私人手中获取较大额度的资金借款也基本不可能,因此众多中小企业只能选择从银行获取贷款的方式进行负债经营的筹资。而这也造成企业所需付出的借款利息较高,且借款灵活性欠缺。这必然导致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加大,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行大规模发展有不利影响。根据现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小企业的负债经营资金来源有87%来自于银行借款,只有13%来源于其他途径借款。中小企业如果不加强自身借款途径拓展能力,当银行政策变动不再提供借款时,必然会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灾难。

三、优化我国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现状的举措

(一)提高中小企业对于负债经营的认识

想要优化我国中小企业有关负债经营的现状,首先需要从企业内部意识形态下手,逐步提高中小企业对于负债经营的认识。想要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对于负债经营的认识,首先需要加强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层经营理念的灌输与引导。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数并不是科班出身管理人才,在管理理念方面多是通过实践出真知的方式进行。因此,中小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参加管理课程培训班的方式获取较为先进的管理知识,或者企业通过高薪聘请专业管理人才从事企业内部负债经营管理,以达到提高企业内部对于负债经营管理认识的目的。专业人才的加盟除了需要对企业内部负债经营管理事务进行管理外,还需要逐步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流程系统,对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可得性、财务信息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企业未来借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提升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能力

想要优化我国中小企业有关负债经营的现状,除了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对于负债经营的认识之外,还需要通过切实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能力的方式,增强企业防范企业面临潜在风险的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能力首先需要企业逐步建立较为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系统,对于不同指标进行及时有效分析以达到监控风险的目的。其次,需要加强对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其风险管理意识,对于超过企业承受范围内的负债经营行为进行及时阻止。并且对于借款利率和企业生产利润率进行有效评估比较,防止企业即使资金链条完整,但因为企业负债经营成本过高造成的长期亏本现象的发生。企业只有在提高内部财务管理能力之后才能做到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可得性、有效性。

(三)企业需要不断扩宽筹资渠道

想要优化中小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需要加强企业筹资渠道的建设,以提高企业汲取资金的能力,最终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当前我国负债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借款,这种方式的借款存在灵活度较低、利率较高等问题。中小企业首先可以通过企业诚信建设以降低债权人的风险,这不单对债权人有利,也对债务人身份的中小企业具有重要效果。债务人只有在保证债权人权利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未来可以再次借到款。其次,中小企业除了可以通过银行借款的方式获取资金,还可以通过发展良好关系的公司进行借款。这就需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和众多合作企业处好关系,保持公正、诚信等基本品德。

四、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选择采用负债经营的方式是现实的选择,因为负债经营可以扩张企业规模、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但同时由于负债经营的高风险性,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能力的方式防范潜在风险,以促进企业平稳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福江,张涛,吴梦颖.中小企业负债率和负债成本“双高”特

性研究[J].西南金融. 2013(08).

篇2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11-03

一国经济要协调发展,不仅要发展好大企业,更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德国视中小企业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日本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日本的繁荣”,美国政府则称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脊梁”。目前,日本有56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日本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日本50%的国民生产总值。美国在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是以大量高新技术小企业为先导的,在2 100万家企业中,99%为中小企业,包揽了美国50%的技术创新和2/3的新就业。①

2006年,我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 200万户,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商品出口占全国的68%,上缴的工商税收占全国的53%,完成了全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多年来,国家政策偏向大型企业的发展,加上中小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缺陷,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面临着不少困难,如缺乏公平规范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融资困难、内部管理机制落后、技术水平落后、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中小企业活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研究该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评价

本文主要从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和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竞争力表现来说明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2003年中小企业的整体实力

企业数量:如表1所示,2003年,全部企业数量为196 222家,其中大型企业1 984家,占1.01%;中小企业194 238家,占98.99%。亏损企业数量:2003年共有36520家企业亏损,占全部企业的18.16%。其中,大型亏损企业230家,占亏损企业的0.63%,占大型企业的11.59%;中小亏损企业36 290家,占亏损企业的99.37%,占中小企业18.68%。上述数字表明,中国企业的亏损面颇大,其中中小企业的亏损面远大于大型企业。

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128 716亿元,其中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为43 364亿元,占33.6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为85 353亿元,占66.31%。这就是说,中国2/3的工业总产值来自于中小企业。

从业人数:2003年,工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为5 748.57万人,其中大型企业的从业人数为1 306. 68万人,占22.73%;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为4 441.89万人,占77.27%。也就是说,按每家企业的平均人数计,全部企业为293人,而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则分别为659人和229人,这足以说明大型企业的规模远大于中小企业。

产品销售额:在产品销售额143 171亿元中,中小企业贡献了63.29%,共达90 619亿元。若用人均销售总额作为衡量企业效率的一个指标,全部企业人均销售额为24.91万元,大型企业人均为40.22万元,而中小企业只有20.40万元,其效率只有大型企业的一半。

出货值和出口比率:2003年,工业出口总额达到26941亿元,出口比率为18.62%。中小企业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68.2%,比例相当高,显示出中小企业在出口创汇方面表现优异;中小企业的出口比率为20.48%也较高,高出大型企业约3个百分点。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到2003年,已经有一定的量的积累,但是企业规模不大,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因而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是,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其灵活性,特别在出口外贸方面的成就。

(二)2003年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数量:由于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其中小企业数量远多于采矿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比例来计,制造业为92.42%,采矿业为3.6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1%。

亏损企业数量:在36 290家亏损中小企业中,采矿业、制造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有878家、32 720家和2 692家。虽然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亏损企业绝对数较多,但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中小企业亏损面(35.48%)远大于其他两个行业(12.31%和18.23%)。

工业总产值:制造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占绝对优势,有95.73%,达81710亿元。其他行业的工业总产值相对较低。

从业人数:在2003年中小企业的4 441.89万人中,制造业有3 978.21万人,占89.56%;采矿业有243.29万人,占5.4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有220.39万人,占4.96%。采矿业每家中小企业人数(314)最高,其次是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与生产业(290),最后才是制造业(222)。相比之下,制造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规模最小。

产品销售额:在中小企业的产品销售额中,三大行业的贡献率为:采矿业是2.57%,制造业是89.7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7.64%。按人均销售额来计,电力效率最高,人均达到31.41万元;其次是制造业,人均为20.45万元;采矿业的效率最低,人均只有9.57万元,不足电力燃气业的1/3和制造业的一半。

出货值和出口比率:2003年,中小企业的出口总额达到18 374亿元,出口比率为20.28%。其中,制造业的出口总额达到18 187亿元,占总出口额的98.98%,而其他两个行业加起来也只有1.02%,远不及制造业的份额。从中小企业的出口比率来说,制造业为22.35%,采矿业只有5.53%,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和生产业不足1%,只有0.86%。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中国中小企业制造企业的开放程度颇高,有两成二的产品销售到海外,而其他两大行业的中小企业以内销为主。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中小企业由于行业规模经济的不同,不同行业企业的规模出现较大差异。但是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且是相对较小规模的制造业。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无论在产品销售、出口比率和企业数量上,都优于其他三个行业,同时中小制造企业的产品具有外向型特征,与世界市场联系较紧密,也从侧面说明其较具有国际竞争力。

(三)2003年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数量:194 238家中小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33 010家,占16.99%;非国有控股企业161 228家,占83.01%。这充分表明,中小企业群中,占绝对地位的是非公有制企业,与大企业群形成鲜明对比。

亏损企业个数:由于众多中小企业为非国有控股,所以其亏损企业个数多不足为奇,所占比例为67.21%。相对而言,国有控股企业的亏损面较大,为36%,显著大于非国有控股企业的15%亏损面。

工业总产值:84%的中小企业总产值来自非国有控股企业,总额高达71 469亿元,显示出非国有经济形态是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

从业人数:在2003年中小企业的4 441.89万人员中,国有控股企业雇用了1 166.71万人,占26.71%;非国有控股企业则雇用了最多的员工,达到3 275.18万人,占73.73%。相对而言,非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规模最小,平均每家只有203人,不足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60%。

产品销售额: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仍然是全部中小企业销售总额的最大贡献者。若以人均销售额来计,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效率略低,人均年销售额只有18.36万元,低于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21.13万元。

出货值和出口比率:在2003年,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非常强,在中小企业出口总额的18 375亿元中,有16 856亿元,高达91.74%。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出口比率较高,为24.40%,也明显高于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5.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非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开放程度较高,有两成四的产品销售到海外,而国有控股中小企业则偏向于内销。

通过比较国有和非国有中小企业的总体实力,发现中小企业在非国有体制下,经营方式较灵活,经营效益优于国有中小企业。由于非国有中小企业中,有很大比例的“三资”企业,它们的生产已与国际市场联结,所以出口比率较高。总体上,中小企业领域,非国有经济已经占主体地位,竞争力较强。

综上所述,中国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体现在以下三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2/3的工业总产值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制造业中小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效益优于其他两类产业,同时大部分中小工业企业从事制造业,并以外向型制造业为主,大部分产品对外出口,出口比例高,非国有经济形态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旋律;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数量多,对失业冲击和经济震荡发挥着缓冲作用。

二、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加入WTO后,中国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面对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除了与国内国有大型企业竞争,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企业也加入竞争行列。传统的竞争优势受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

第一,缺乏融资手段,结构单一。1996-2002年,中小企业所占工业总产值比例由75%左右增至82%左右,而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却基本维持在5%左右,一直没有大的改观。以乡镇企业为例,统计表明,2002年国有银行对私营企业的贷款为6812.3亿元,不到当年全部短期贷款131293.9亿元的5.2%,而当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说明国家政策系统与金融体系对经济转型下中小企业需求变化反应明显相对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一个庞大的地下金融网络应运而生。这个网络以非正式渠道对中小企业提供合理的支持。中央财大课题组的实地抽样调查表明,全国约有1/3强的中小企业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

从表4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渠道单一。目前中小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与创业初期限相比变化不大,都占到中小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渠道的70%以上。风险投资基金贷款、农村合作基金和外资贷款比例最低,仅为2%-5%。而占压其他企业资金项目的比例,由初创时期的6.83%上升到目前的14.29%。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渠道较少,另一方面,国内尚无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取资金。

第二,经营绩效不高(与大型企业比较)。中小企业主营业务突出,资产获利能力较差。获利能力指标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回报率。表5是对2003年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均值和中值都比大企业高,而资产回报率则显著低于大企业。

第三,市场能力下降。在中国资本匮乏、技术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的时候,让外资狂卷而来,“以市场换技术”确实起到了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然而,伴随而来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也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十年来,随着外国产品与合资品牌涌入中国市场,接近70%的中国传统品牌消失了。而生产能力快速崛起的中国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都成了负责某跨国公司的一道工序的“组装车间”,大约90%的产业价值都产生在中国之外。国内产业正日趋“边缘化”、“化”,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为代价集聚的庞大生产能力,与极低的收益率形成反差,形成了“进步中的贫困”。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尽管外资企业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民族企业在第二产业中的主体地位,但在交通运输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显示出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过高或上升幅度加快的迹象。而外资大鳄的进入并且霸占市场,必将引起大量中小企业的消失。外资与本土资本的竞争是“此消彼长”,外资市场控制率提高意味着本土中小企业经济生存空间的相对缩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将对其本土资本的正常成长形成扼制,对其幼稚产业更是一种封杀。随着WTO的对外资开放政策进一步生效,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原先中小企业的市场领域,对它们的冲击效应将逐步显现。

(二)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篇3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30-03

[作者简介]祁丹萌(1979-),女,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自从2011年全球电子商务进入第五阶段――智慧阶段,互联网信息碎片化以及云计算技术愈发成熟,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出现,i-Commerce(individual Commerce)顺势而出,电子商务以主动、互动、用户关怀等多角度与用户进行深层次沟通。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各种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出口营销,贸易网络化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一、我国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网络贸易(Internet Trade)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通过互联网进行贸易活动,或者以Internet为载体,利用数字化进行在线交易。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交易过程均可在互联网上进行。这种贸易的网络化趋势,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推动了贸易的信息化发展,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在网络贸易中,贸易活动的各方通过不同的网络服务平台,浏览贸易信息、进行贸易洽谈、签订贸易合同、支付货款等。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内市场对海外商品的需求高涨,预计未来几年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的份额占比将不断提升,但由于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所以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份额占比将会保持相对平稳态势。2015年4月,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了《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同比增长33.3%。从进出口结构看,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中出口占比达85.4%,进口比例14.6%。美国成为中国出口电商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占中国整体出口电商份额的16.6%,欧盟占15.3%,东盟占11%,俄罗斯、巴西等其他新兴市场也迅速发展和壮大。传统进出口企业纷纷利用各自固有的优势,开始大规模进入线上跨境电商市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贸卖家从面向海外的TO B(to bussiness)方式转向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的TO C(to customer)方式。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跨境电商的政策支持,跨境电商在各方面迎来利好,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交易规模越来越大。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也快速被人们所认知,国内以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兰亭集势等为代表,国际主要以亚马逊、EBAY等为代表。我国外贸电子商务的应用远远领先于其他领域,出口企业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出现了许多巨资投入外贸网站的情形,如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亚洲资源、中国出口商品网、美商网注册、阿里巴巴、中贸网、中企网等。我国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正在积极发展中,据统计目前有4.5% 的出口企业已广泛开展,有31.2% 的企业初步开始,28.7% 的企业已着手开展,12% 的企业已有考虑,只有23.6% 的企业还没有考虑。

二、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的报告显示,2011―2013年苏州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分别达1800亿、2400亿、3500亿元,连续三年增幅保持在30%以上。苏州零售网商密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2位。据阿里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苏州列全国“百佳城市”第9位。2014年上半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300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全年将超过4500亿元。同时,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苏州龙媒科技(环球市场华东总部)第三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2013年实现订单交易额500亿。江苏一达通外贸综合型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通关、物流、外汇、退税等一站式服务,2013年实现交易额1.5亿美元。2014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区获准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12月份平台已上线运营。

为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网络化环境下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形式进行调研,发放并回收了62份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了5家苏州中小外贸公司,了解了外贸行业相关情况,进一步了解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对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情况,并在调研中总结了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三、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贫乏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发展历史较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苏州很多中小外贸企业的业务员对利用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获取能力的认识不足,计算机网络知识贫乏,信息化观念淡薄。商务部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数据反映的状况虽然很积极,但与美国、日本等电子商务较发达的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很多业务员只限于从网上获取消遣性信息,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所需要的关键信息,未能更好地提高产品效果以及品牌推广。此外,公司计算机网络设施尚不健全,计算机速度、技术指标、管理水平无法适应网络国际贸易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二)商业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

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是为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的网上购物环境,但现在网上购物在服务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商品目录庞杂,查找商品信息困难,并且最终完成认证、在线支付手续相当不方便,而且现在国内大多数支付还是通过邮局汇款的方式;二是电子商务缺乏完善的后台传统服务的支撑,比如物流、配送等,商品不能及时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往往是阻碍人们网上购物的重要原因。如果电子商务不能在服务上比传统商务做得更好,不能为消费者节约交易时间,就根本没有任何和传统商务相比的优势。

很多外贸企业的外贸模式单一,缺乏自身特色皆因于此,比如笔者走访的某外贸公司,其体系运行的营销平台比较单一,仅利用阿里巴巴平台产品、获取询盘,但询盘数量少,且质量以及产品特色不明显,缺少宣传,该公司原来的特色是小批量订单定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定制量较小,造成成本增加、利润下降。

(三)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不健全

有的商家出于成本和政策风险等方面因素考虑,将信用风险转嫁给交易双方,有的商家为求利益最大化虚假信息、扣押来往款项、泄漏用户资料,有的买家提交订单后无故取消,有的卖家以次充好等现象常常发生。而这些现象成为导致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心存疑虑的根本原因。

物流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为物质资料的流入转化、流出过程。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及时获取所需物资,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秩序将被扰乱。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另一大障碍是缺少适应电子商务需求的全国性货物配送体系。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数量虽具有一定规模,但能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物流企业仍较少且规模偏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意。比如实地调研的苏州某有限公司主要依靠其内部建立的物流平台,然而该平台效率不高,规模偏小,且较为零散。物流状况与电子商务交易所需的配送服务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外贸软件漏洞较多

从对实地走访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中了解到,某公司使用的I9畅想外贸软件不成熟且不完善。在跟进客户过程中无法使用客户名称查询客户跟进记录,必须使用公司名称,增加了搜索负担。此外,有些无用的客户信息无法删除,造成系统无用信息冗余,影响客户的跟进质量。样品管理不完善,样品寄出记录无法录入,导致实查库存与系统显示库存存在误差。调研结果显示,这不仅仅是该公司存在的问题,而是苏州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五)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风险防控措施薄弱

信息基础设施是制约网络贸易发展的“瓶颈”,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效,网络架构基本形成,但与国外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仍严重不足,至今国内尚无一家实际网上银行,海关、商检、保险、税收、运输等部门实现网络化的目标还很遥远。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现阶段仍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贸易,而只能做到“在线浏览,离线交易”,所以,总体建设仍是初步的,金融电子化和商业电子化的目标还很遥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创新为网络经济提供了机会与挑战,使得网络市场蓬勃发展。网络方便了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了交易费用,然而网络交易的信用风险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特别是网络交易信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相对薄弱,交易双方的主体和信用状况难以确定,交易平台的责任和权利尚未明确,网络诈骗行为防不胜防,严重制约着苏州中小外贸公司网络交易市场的发展。

四、促进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

苏州中小外贸企业应大力推行风险意识教育,使每位业务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外贸业务具有极大风险,应努力加以规避;认真做好对贸易伙伴的资信调查。如果没有周密详尽的资信调查,不可盲目开展业务,大宗业务更是如此。

(二)完善现代多层次物流配送体系

根据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趋势,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应由“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主体系统”三部分组成。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物流配送体系的运行基础,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则是物流配送体系得以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运行的施动者和承担者,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行为基础。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因而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提高物流配送的市场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程度,并加强物流配送的软硬件建设。

(三)优化外贸软件,明确客户定位

外贸软件是专门面向国内出口型企业的一种管理软件,一般涵盖外贸客户搜集、外贸客户管理、外贸业务流程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等几方面。其中,外贸客户管理软件应以客户关系为核心,以业务管理流转为主线,充分了解目标客户群体的使用习惯,如在欧洲,很多专业采购商使用黄页次数比网络多,而有些地方则使用B2B商务平台较搜索引擎多,企业应根据不同地区客户的习惯来制定不同的网络营销方案。此外,在外贸软件中应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删除无效用户并加以归类,减轻系统负担;增加语言搜索功能,以方便不同语种的业务人员使用;客户档案集中管理,有效防止企业资源流失,方便对客户进行资信考评,以规避风险;利用多格式、多功能图片等方式对样品进行管理,有效控制样品成交情况及其现存量。

(四)加强网络国际贸易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

中小外贸企业应注重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联合各级研究机构和应用开发商,加大科研投入,尤其要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大幅度提高我国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并在取得研究成果后,及时申请海内外知识产权。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电子商务新技术开发成果的奖励和推广力度,利用世贸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多边协议与协定中允许的保护措施,大力保卫企业贸易,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加大打假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姚焱.电子商务时代,外贸企业的创新性对策研究.企业经济,2003(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201501.

[3]刘电威.我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6).

[4]刘昌华.电子商务时代的互联网营销[EB/OL].http:///finance/special/jinshubiao/ziliao/detail_2011_04/28/23805_0.shtml.

篇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经营现状及应对策略

收录日期:2012年7月7日

一、前言

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中小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已占全国的60%和40%,吸纳劳动力1.1亿,占全国工业部门的73%,创造的新增就业机会比例高达80%,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贡献率也在60%以上,在目前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中,6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投资的。中小企业已成为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稳定运行、保障就业的前提和条件。

二、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特点分析。从投资规模看,中国中小企业境外平均投资规模较小。以中小企业占很大比重的浙江省为例,浙江省境外投资平均规模小,中方独资的平均投资规模仅为9.67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从投资的区位选择上看,境外企业主要分布在少数发达国家、周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俄罗斯东欧国家。其中,贸易型境外投资机构重点集中在发达国家,如美欧日;生产型境外投资机构重点集中在周边国家,如东南亚;研究与开发境外投资机构重点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

从行业选择上看,企业以贸易机构进行境外投资居多,其次为工业性项目。总体趋势是经营行业覆盖面逐步拓宽。目前,中国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已从贸易和餐饮逐渐发展到渔业、能源、纺织服装、商业零售等多方位的经营活动。

从投资方式上看,大多数企业采用新建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对于目前国际直接投资中广泛采用的收购、兼并方式,中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有所尝试。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企业对兼并、收购方式不熟悉,缺乏国际并购的经验;另一方面新建独资方式可以避免新旧管理制度的冲突与摩擦,而合资方式则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并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销售网络。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相对技术优势。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领域缺乏现代尖端技术,但却拥有不少“适用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广泛的适应性。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技术可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到广阔市场。我国根据自己的特点消化吸收地引进技术,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并且价格也较低,易被发展中国家接受。

(2)相对区位优势。首先,周边国家较多,且多数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我国与其均有着长期广泛的对外联系;其次,我国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靠种族纽带,我国企业可以减少跨国经营中的障碍,降低风险,并有利于同当地企业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再次,因为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我国企业在海外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生产商品或服务成本较低。

(3)内部化优势。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其内部规模经济性并不明显。但各中小企业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共享经营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另外,中小企业决策简单而富有效率,能够更灵活、及时做出有利的反应。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较少,更易于管理者考核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

(4)市场营销优势。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它又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等优势。另外,在产品的开发方面愿意设计和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产品,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其产品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5)特色产品优势。经营凝聚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产品是海外投资企业重要的竞争力来源。一些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如中式菜、中药、丝绸等,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并具有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等特性。加之中小企业在开发这些特色产品方面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因此在这方面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劣势

(1)抗风险能力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国际竞争力较低。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不少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篇5

自“营改增”在全国地区全面贯彻以后,我国中小企业的纳税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也给税收筹划活动带来了较多的操作空间。为了合理降低自身的税负,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开始着手进行税收筹划活动。事实上,较多中小企业确实通过税收筹划活动取得了显著收益。但由于税收筹划活动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导致这项活动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作用,甚至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对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活动的基本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与分析,并充分明确税收筹划活动开展的有效路径。

一、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在我国多数企业发展中,积极开展税收筹划活动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战略意义。第一,这项活动的合理开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纳税压力。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税收成本比较高。而税收筹划活动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所需要缴纳的税金,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环节。第二,这项活动的全面贯彻,也会不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税收筹划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系统性,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在税收筹划活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也会得到显著提升。第三,这项活动的科学进行,也能够避免节税引发的税法风险。我国部分企业为了节省税收成本,出现了盲目节税的情况。虽然降低了税负水平,但也带来了法律风险。但科学的税收筹划活动,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理节税,避免出现税法风险。

二、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

结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开展了税收筹划活动。虽然这些税收筹划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以下进行全面的探讨。第一,有部分企业对于税收筹划活动的重视程度不高,并没有将其纳入到战略体系中。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自身文化水平并不算太高,同时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和财务理论体系的认知水平也存在不足,最终也就无法正确认知税收筹划活动。第二,税收筹划的进行必须要充分重视税法法律的调整。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对于税法调整的认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依托于税法优惠和法律限制等内容,针对性开展税收筹划活动,也就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效。第三,很多中小企业都认为税收筹划活动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使得其他部门在税收筹划活动进行过程中,参与度显著不足。这种情况也导致企业税收筹划活动无法得到其他部门支持和通力合作。而单靠财务部门也很难推动税收筹划活动在企业内部的全面贯彻,必须要在后续时间里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第四,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活动时,也面临较为突出的风险。事实上,税收筹划活动在进行过程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风险。如果没有针对性控制风险,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这些风险的爆发。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构建税收筹划风险的完备控制体系,很难防范各类风险的爆发。一旦这些风险全面爆发,就会给企业带来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第五,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水平还比较有限,很难满足税收筹划的人才要求。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比较小,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重视,甚至还有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还由家族成员担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财务人员就很难推动税收筹划活动的全面开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开展路径

为了更好明确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开展措施,这里也以A企业为例,全面探索了税收筹划在A企业的开展路径。第一,税收筹划准备工作。A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工作之前,先搜集了现行税法法律内容,同时也组建了专项税收筹划的队伍。在此过程中,A企业也将税收筹划纳入到战略体系中,给税收筹划活动的全面贯彻提供了较好的支撑。第二,税负分析。A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结合企业财务报表等各类资料,对于企业近五年的税收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同时还要搜集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税负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税收筹划人员发现在“营改增”以后,企业税负水平出现明显上升。这也说明了企业税收筹划活动存在显著不足,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第三,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在明确A企业税负水平的基础上,税收筹划人员就可以结合我国现行的税法法律,以及税收筹划的相关理论,设计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在具体制定的税收筹划活动时,A企业的筹划人员也比较重视自身开展的各类涉税业务,同时还出具了不同涉税业务进行税收筹划的详细方向,最终形成了最优化的税收筹划方案。第四,税收筹划方案的贯彻。在税收筹划方案制定完成以后,A企业就开始在企业内部全面贯彻。在这个过程中,A企业相关人员非常注意方案的细节内容,充分保证各项细节指令可以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提高税收筹划方案的最终成效。第五,税收筹划的风险控制。在税收筹划方案执行过程中,也会面临较多的风险。因此A企业还结合自身税收筹划方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对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与此同时,A企业还记录了每次进行风险控制的经验,使得税收筹划方案变得更加完整。第六,税收筹划的评价。在税收筹划方案完成以后,A企业还进行了阶段性筹划方案效果的全面评价与分析,充分展示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效果。通过评价结果,就可以明确税收筹划方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积极的改善与调整。

四、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活动的保障措施

(一)充分重视税收筹划活动对于我国各个中小企业来说,应该能够在后续时间里不断提高领导者对于税收筹划的认识,并能够逐步将其纳入到企业战略体系中,充分降低税收筹划活动在企业内部遇到的障碍。这也需要中小企业应该积极召开税收筹划的高层会议,同时还要在会议上积极引入同行业成功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各个领导者直观感受到税收筹划带来的收益。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在平时做好税收筹划的内部宣传,并在企业内部环境中逐步建立税收筹划的文化氛围,给税收筹划活动的后续开展提供较为完善的环境支撑。

(二)掌握税收法律调整动向我国中小企业在以后还要积极关注税法法律的调整,同时还要针对调整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关注本行业的税法调整内容,并根据政府部门制定的税收优惠内容,展开全面的税收筹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税收筹划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企业的税收筹划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对于本行业的了解水平,做好行业税法调整的预测,同时还要积极关注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税收筹划的内容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与前瞻性,提前感知税法的调整方向,使得税收筹划方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交流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并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其他各个部门之间进行通力合作,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中小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活动时,也应该做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财务部门来说,一定要加强自身跟销售部门、采购部门等主体的联系,同时还要搜集企业的实时销售数据信息,给税收筹划活动的开展提供战略数据支撑。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考虑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系统、ERP系统等信息模块的作用,真正突破税收筹划活动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使得各个部门都可以参与到税收筹划活动中,充分保证税收筹划的效果。

(四)积极控制税收筹划风险在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较多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爆发,不仅无法取得税收筹划的预计效果,还有可能会导致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好税收筹划风险的控制,避免这些风险爆发。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也应该先对自身开展税收筹划活动可能遭遇的风险类型进行全面分析,比如诚信风险、法律风险等。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构建税收筹划风险的甄别与分析,在风险超过阈值以后,及时进行风险处理,避免各类风险的爆发。

篇6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其特点较为明显,例如数量较多、规模相对较小等,也正因为这些特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较为复杂、问题较多,尤其是在新经济背景下,这些问题更加显而易见。

虽然中小企业的数量较多,但是,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政府支持和扶持的主要目标,而中小企业则缺少政府的支持,在进行市场竞争时,中小企业完全处于劣势。此外,地方的中小企业往往会因为当地政府的政策因素,而迫使自己的财务管理短期效益化,以此来实现政府的短期经济效益目的,这使得中小企业根本无法进行长期的财务管理筹划。而且,中小企业自身的实力较弱、规模较小,其管理模式往往是家族式的存在,这使得其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度和认识都不高,财务管理意识、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人才都极度缺乏。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原因

21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中小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能否获得有效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当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作为显然是不足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法律政策上的偏向。大中型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政策上对它们的偏向过于明显,这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尤为艰难。其次,贷款、税收和土地使用政策也青睐于大型企业。如中小企业的数量和产值占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但政府政策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比例却特别小。最后,中小企业的纳税税种和税费比较多和随意。

22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导致资金紧缺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仍然是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方式单一、渠道狭窄以及成本过高一直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所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首先,中小企业上市难,难以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其次,中小企业因为自身原因,难以直接从银行获取贷款;最后,市场上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机构。

虽然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少,但是中小企业在我国占主体地位,而且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快速发展,不然很容易在经济多变的环境下夭折。但是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受限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3中小企业会计财务管理不善

会计核算是保证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这严重妨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不足、会计核算工作标准不明确、制度不健全、一人多岗等都是当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会计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以及有序化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导致企业的一些账务无法被有效地核对,相应的财务工作无法被迅速落实。

24财会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一般采取传统的管理形式,形成了传统而落后的管理意识,在新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难度较大,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和观念上的改变不够及时和迅速。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经济背景下,若是不对传统观念进行改变和更新,那么必然会落后。因此,必须改变和创新观念,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以一种新的姿态来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下的开展。此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合格,大部分会计人员无法全面把握和了解新会计制度,极大地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3促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31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

政府在市场中有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使用政策、制度来给予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必须根据新经济背景来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以及管理制度,从法律层面来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此外,政府还要在税收、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提高其发展水平以及市场竞争力。

32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没有良好的资金链,企业随时面临瘫痪的风险。针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形势,我国政府在对中小企业投融资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已《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改善。主要有: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对中小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加快调整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中小企业要切实利用好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33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为了促进企业在新会计制度下更好的发展,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必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会计编制人员在新会计制度下对财务管理工作和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适应能力,让他们树立一种责任意识。这种培训和教育可以采取周期制度进行,并对培训教育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此外,在各部门之间就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宣传,确保预算编制工作得到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支持。

34中小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业银行

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股权融资

在企业设立初期,内源自有资金融资一般是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但是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外源融资方式都适合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想要通过股权融资可能性很小。主板市场的进入需要非常高的门槛,中小企业自身规模有限,企业资金受到限制,发行股票并不现实。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股权融资在一定程度有所改变,但是能够发行股票的中小企业有成熟的技术和产品,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非常好,主要集中在基础类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中小企业分散股权融资

中小企业也尝试让企业入股的方式和外部自然人的方式进行融资。虽然这种方式能够扩充企业的资金,但是会使得企业的股权分散。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会产生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具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理层, 从而避免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为了自身利益得到保障,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愿意分散股权,稀释股东权益。因此这种融资方式也难以发展。

(三)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融资

发行债券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资金成本较低,风险可控,具有财务杠杆作用,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但是一般发行债券的公司均为大型国有公司,他们生产规模较大,具有名牌产品和强烈的政治色彩。由于限制条件严格,筹资风险高,发行债券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前期繁琐漫长的审批手续,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要求,因此发行债券融资也变得不现实。

(四)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融资

民间借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沿海地区更加明显。沿海发达地区经常使用民间借贷的方式,向个人或者团体组织信贷资金。民间借贷虽然很方便,但是成本高,风险大,若是不能按期还款,将要面临严峻的局面。民间借贷不具备理性,承担损失的能力更低,融资方式的单一不规范,随意性、主观性强,对资金的借入方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中小企业向民间借贷稳定性差,也难以获得大额资金,因此不是最佳选择。

(五)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信贷

中小企业商业贷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金融政策上来看,国家虽然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诸如要求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人民银行总行颁布了向中小企业倾斜的信贷政策等,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致使中小企业的筹资和贷款仍然受到了束缚和影响。从金融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与以大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相匹配,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情况来看,其稳健性原则与中小企业的高风险存在矛盾,银行出于高回报率目的,一般仅向信誉良好、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小、借期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借贷行为频繁等特征,银行单一的贷款方式显然不能满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

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竞争力

(一)重新定位中小企业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是力量强势的大集团公司,对中小企业关注度不够。在国家政府不断的扶持下,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已经成为不可撼动的力量。中小企业有着自身不可忽视的优点。首先,对市场把握灵敏准确。中小企业更加贴近市场,对市场的需求有着强烈的触觉,能够在第一时间改变自己的生产模式,趋利避害,迎合市场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生存能力强大,应对风险能力强。其次,中小企业管理者管理意识强,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省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价格优势。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细微的动态都会及时做出反应,优化生产过程,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大型企业往往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生产成本高,中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价格优势。

(二)建立健全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现有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往往是针对大型企业的,更加注重大企业的净资产、生产规模、还债能力、现金流、盈利水平等指标。而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受限,销售利润小,很难获取较高信用等级。商业银行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标准信用等级和内部评级,制定了符合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体系,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和纳税情况,对于信誉良好,经营健康的中小企业给予较高等级的信用评价,方便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

(三)增加产品营销组合种类和形式

1.对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实行贷款限额、备用贷款承诺、循环贷款等融资方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贷款程序和高昂费用负担。

2.票据贴现方式可以避免企业担保环节,采用信用证、承兑汇票进行付款,适用于时间短、金额小、要求紧急的情况。

3.银行现在允许中小企业以自然人名义贷款。中小企业大股东可以以个人名义,抵押名下的房产等,向银行申请贷款。中小企业的大股东往往代表着企业实际生产销售能力,银行根据股东的信用、学历、声望、负债能力等给予自然人贷款。

(四)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商业银行对取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加大监管力度,明确资金用途,跟踪资金使用项目,实时掌控经营动态。风险来临之前,及时预警,建立预警机制,帮助中小企业规避风险。同时,还要严格掌控中小企业资金动态,防止中小企业经营破产或逃款现象发生,以免造成巨大损失。

三、总结

中小企业在金融服务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其地位不可忽略。金融服务机构一定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时制定策略,帮助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商业银行要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中小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实现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朱孟楠.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刍议商业银行主导整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J].江西社会科学,2013,(4):66-67.

篇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107-03

1 引 言

近几十年来,人口急剧增长,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造成了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遏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环境的问题。虽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并相继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如果没有完善的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环境监管依然无法有效地执行。因为传统会计并没有把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到其核算体系之中,没有对环境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也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结果导致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而取得收益,为企业和国家的未来带来无尽后患。因此,将环境项目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反映特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社会学,经济资源学和会计学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与社会责任。企业的环境成本的会计问题主要涉及企业环境成本范围的确定、分配和计量以及如何正确披露的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主要以货币价值形式来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2 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只限于披露一些简单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完善,需要更多、更深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的协助,环境保护相关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判定和评价,它们的应用将会逐渐完善中小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并能够将环境保护和会计结合得更加完美,使得环境会计发展得更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与环境相协调,因此企业环境信息便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中小企业应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重视并改进环境保护工作,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具体问题如下: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差,对环境信息公开化程度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的降低会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考虑环境的支出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中小企业一般不愿意考虑环境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不会主动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社会公众的普遍参与。现阶段我国只对上市公司做出了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但是单就上市公司来说,它们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与欧美的国家相比,我国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相对较少,中小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自觉性很差。

2.2 未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环境会计就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以改善整个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目前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上缺少统一的规则、方法和专业标准,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环境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建立与环保成本相配套的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披露方式上,对环境会计方面的信息还是结合在传统财务会计信息中披露,没有单独进行处理。二是会计处理方法不统一。由于各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同,会计处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会计处理显得比较分散。

2.3 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

企业应该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5大类12小项内容,而且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理由,拒绝公开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但从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看,很多重要信息由于涉及公司的财务利益和战略利益,环境会计得不到完整和真实的披露,例如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在环保投资、绿化费、排污费、补贴与税收减免等方面,而对于我国环保法规中确定的限期治理、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内容基本没有披露。

2.4 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

目前有关反映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只有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了规定,且过于笼统,没有对所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不具备可操作性,对其他类型企业没有明确的要求。而在实际中,非上市的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现得也相当突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最早进入实务领域的,但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出系统的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比较晚,在环境信息的披露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专业标准。一些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可比性和完整性,所披露的信息还停留在定性信息上,缺乏定量的信息披露。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下,大部分企业仅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排污费”和“绿化费”,分别记录了按照规定缴纳的排污费和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

3 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现状的建议

3.1 增强我国中小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首先,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增强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由于我国现阶段对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仍有缺陷,有关的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公众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其次,树立企业环境意识。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结构的转型期,对于那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企业,理应将其淘汰;另一方面,面临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形势,可借鉴韩国确立“低碳绿色增长”振兴战略的经验,树立绿色发展意识。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让中小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是有密切关系的,建立一个整体的环境体系,使企业主动地向社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强,有利于监督有关部门的环保行为,起到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3.2 加强对中小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针对我国实践经验还不够的实际情况,应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来指导我国的环境会计实践。由于环境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其核算对象的复杂化,许多问题的解决要求会计学与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数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运用,才能破解计量等环节的难题,消除环境会计在实务操作中的障碍,实现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为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实务操作提供理论指导。建议采用主表加附表的披露方式,主表指会计报表内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部分,与传统会计信息一样,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环境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所有者权益等反映中小企业环境财务状况的信息在环境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环境收益、环境成本以及由此计算得出的利润则在环境损益表中反映;因与环境有关的事项发生的现金收支情况则在环境现金流量表中反映。附表中披露环境会计要素信息和环境资产减值明细表,形式可以多样化。

3.3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环境审计,增强环境核算的监督力度

环境审计对于保证环境活动及其相关环境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实现环境会计的审计目标,环境审计必须依据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及有关会计核算准则;为了提高环境审计质量,应借鉴国外环境审计实践经验,采用多目标的费用效益分析法,恰当运用职业判断。我国的环境审计系统应由国家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三个层次构成。随着强化环境审计权威性、加强与财会、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合作、优化人才结构等措施的实行,有助于在实践上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保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最终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过程上来。

3.4 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

环境会计披露的形式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例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中就明确规定:国家所有的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的同时,必须附报一份绿色环境会计报告,用以监督企业环保义务的履行状况。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有关内容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其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会计报表体系;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我国中小企业环境会计在实际中具有可操作性。

4 结 论

在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环境会计的发展便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然而实施环境会计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从长远来看,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不仅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的竞争环境,而且也必须接受世界经济环境的挑战。从当前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人们更加重视生活的质量,资源环境已成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污染的日益严重,中小企业的环境成本和费用都与日俱增,产品定价不能不考虑环境问题的影响,投资决策中纳入环境因素已势在必行。环境会计通过把中小企业利用的社会资源成本纳入到产品的成本之中,能够较准确地核算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中小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适应国际形势并增强竞争力,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环境会计,从而可以更充分地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环境会计的不断发展需要环境保护学科知识和会计学科知识不断地相互渗透,在不久的将来,环境会计的研究将会逐渐走向成熟,环境会计的应用将会推动环境保护学科和会计学科不断发展,也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充分、准确的信息,同时政府的监督也不容忽视,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范宁.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634):167-168.

[2]张永杰.浅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J].商业会计,2012(1):75-77.

[3]张亚连,张卫枚,邓德胜.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现状及其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2,33(175):55-58.

[4]钟丽娟.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通讯,2012(9):15-17.

[5]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3-9.

篇9

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项指标在规定标准之下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认定制定了不同的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的规定:中小型工业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 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 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 万元以下。而对零售业规定的销售额标准则是15000万元以下。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融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小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都比较小,但其数量众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中小企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源泉。有资料显示,全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中小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57%、40%、60%,这说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补充作用。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中小企业主要在垄断程度较低的行业以及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

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06年,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广大中小企业吸纳了75%的城镇就业人口,发展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难题具有积极意义。

虽然中小企业具有上述作用和意义,但却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情形,特别是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爆发,更是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程度。本文通过对大量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发现中小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30%-40%之间,与大型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高于60%相比,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明显偏低,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因为短时间内出现现金流缺口,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供需严重脱节的现实,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实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问题造成融资难

规模偏小和自有资金不足导致贷款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同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设备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而寻求担保又遭遇重重困难的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在抵押担保贷款方面成功概率极小。

管理制度滞后及相关财务核算体系不健全。目前,很多私营中小企业实行的还是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真正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公司制中小企业数量很少。这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未有效分离,企业资产与所有者个人财产也未能明确区分,使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同时,中小企业出于成本原因,普遍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导致其会计信息失真程度较为严重。

信用程度整体较低。近年来,中小企业以破产、改制为名逃避银行债务之实等事件时有发生。根据对商业银行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高于大型企业。信用观念缺失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银行不得不采取“惜贷”、“慎贷”措施严格控制贷款。

(二)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在货币市场上,金融机构实行的“区别对待”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管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或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它们在放贷上仍然存在“成分(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的区别对待现象,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条件苛于大型企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在资本市场上,中小板块进入门槛较高,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设立中小板块的目的就是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的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但是,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对中小板块设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导致部分中小企业无法跨越该门槛而不得不放弃上市融资。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中小企业扶持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担保服务的机构。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教育培训、管理咨询等方面中介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很少。

(三)金融危机加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我国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加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帮助企业渡过危机。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机制变得比以前更加严格,金融机构为规避违约风险,宁愿将资金滞留在自己手中,也不愿意将资金贷给风险水平较高的企业或项目。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有些从事产品出口业务和“三来一补”业务的外向型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手中的出口订单向银行抵押,以取得贷款。金融危机爆发使这些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贷款抵押物与以前相比更加匮乏,因此更难获得银行贷款。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完善中小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应改革现有家族式管理的治理结构,实行真正的公司制治理结构,将“两权”彻底分离,严格区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个人财产。同时,中小企业应依法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提供令人信服的会计信息。通过这些措施,能有效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增强银行等资金供应者的信心。

充分利用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短期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资金结算中存在的时间差,对应收项目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快回收;对应付项目,通过测算和比较不同还款时间的成本,选择对企业最为有利的还款时间,这样能为中小企业提供部分短期资金。

加快中小企业的自身积累,缩短企业资本积累的时间。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应选择递增型股利分配政策。公司创立初期选择较低的股利分配比例,公司成熟时期再不断提高股利分配比例。这样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能帮助中小企业在资金紧张时筹措到更多的资金,又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政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专门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政府应投入一部分资金设立和启动风险投资基金,不断拓宽风险资本的来源,引导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基金进入,扩大风险投资规模,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推进担保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当运用必要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好、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此外,还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机制,出台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信用担保资金补偿、奖励机制等政策,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且转变金融机构经营理念

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必由之路。国家应在进一步深化企业、金融改革的同时,适时推出新的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逐步消除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壁垒”,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辅导体系,鼓励一批符合产业政策的有成长性、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上市融资机会。同时,要建立多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允许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并允许其在不同层次的债券市场上流通转让,方便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

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以大型企业作为目标客户,虽然他们下设了中小企业贷款部,但是贷款总额还是很小。因此,应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中小金融机构,让其专门为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或融资担保。

综上所述,通过中小企业自身的完善、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政策上的调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会得到解决,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自我国对化工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以来,对于提升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规范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实际上在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实施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很难持续进行,经过对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我们主要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化工企业和安全监管部门对安全标准化工作的认识不足。对于企业来说,有些企业领导者加强安全标准化工作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的检查,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并不是从思想上自发的重视对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建设,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建设质量和进度不高;对于一些安全监管部门,一些基层安全监管部门对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国家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限制,所在,在实际中安全监管部门并没有把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2.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当前,部分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安全事故给其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这引起了很多化工企业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只是停留在安全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做到化工企业各部门共同加强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管理,这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的不到位给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安全标准化的咨询工作有待规范。在实际中有些安全标准化咨询单位对安全标准化工作内涵和要求没有确切的理解,为化工企业提供的安全标准化咨询工作不够,不能有效的帮助化工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这不利于提升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对策建议

针对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化工企业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化工企业的安全标准化工作将会很难持续进行,也不利于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降低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率的发生。可见,提出解决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十分必要。

1.从思想上引导化工企业和安全监管部门对安全标准化工作的重视。这需要化工企业领导者和安全监管部门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积极参与到安全标准化工作中去,而不是带有任务性性质去对安全标准化工作进行足够重视。

2.化工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这需要化工企业对安全的管理要贯穿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加强企业各个部门对化工企业安全的协调管理,提升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水平。

3.加强对安全标准化咨询单位的培训,规范安全标准化的咨询工作。安全标准化咨询单位要对安全标准化内涵和要求有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对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提供咨询服务,提升化工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质量。

篇11

虚拟经营,就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没有完整的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这样就可以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对自身劣势进行整合弥补,从而将企业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功能上去,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最大效率地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力。

一、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的现状

虚拟经营不仅为大企业开创一种全新的经营观念及经营方式,更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筑就一个全新平台,特别是一些受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限制的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正成为其发挥优势、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温州的美斯特哼・邦威公司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创立于1994年。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导产品的企业,目前已拥有800多个品种,年产销量达300多万件,而如此大的产销规模,企业走的却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即所有产品是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20多家企业加工制造。在销售上,它主要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给加盟店,公司收取特许费。而公司的主要精力则放在产品设计、市场管理和品牌经营上,以便于集中精力去创造竞争优势。

虚拟经营的精髓,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主业上,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非主业、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虚拟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业务外包

企业按扬长避短的原则精简组织结构,仅建立或保留关键的职能机构,集中力量开展属于自身强项的业务。而把非强项业务外包出去,让国内外相对条件好、能力强的专业单位去经营。也就是借用外力即社会优质资源来弥补、整合企业资源,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组织的应变力,争取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

2.战略联盟

若干企业为实现一定时期内某一共同的战略目标,在平等、相互信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达成彼此交换关键资源、强项互补、共同开发产品和国内外市场的协议而形成的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型企业联合体。

3.特许连锁

拥有品牌、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在保留自身全部经营业务的同时,和国内外其他企业订立特许经营合同,有偿地授予它们在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使用该企业的品牌或技术开展经营活动的特权,从而使它们在业务上加盟连锁经营。成为该企业“虚拟营销网络”的成员。

二、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近年来电子商务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中小型企业开始借鉴虚拟经营的模式进行企业的改造。但也应看到,虚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

1.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位风险

中小型企业实行虚拟经营是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将自己没有优势的职能进行虚拟化来进行的。中小型企业在虚拟经营过程中首先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并能在企业运营中加以发展和强化。中小型企业若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失误,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就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以致错误地选择了发展方向和经营方式,最终失去良好的发展机遇。

2.对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的管理风险

虚拟经营牵涉到产品设计者、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营销商、商等各环节及众多资源的管理。为了把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管理就成为中小型企业能否顺利进行虚拟经营的关键问题。在虚拟经营中,中小型企业和外界的联盟企业不再是传统的母子企业关系,要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实现快捷的货物和信息的交换,一方面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应承担起更大地责任,对供应链等关键性资源的管理和建设支付更高的管理成本,承担更大的管理风险。

3.对企业文化的整合风险

中小型企业实行虚拟经营后,一方面能引入外部优势资源。带来灵活性的优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输入外来文化,势必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很难构建起统一持久的企业文化。企业所谓的团队也势必各自为政,单纯以各自的利益为中心,很少会顾忌到企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企业不注重文化整合,相互缺乏信任,各自为阵,摩察不断,虚拟经营的绩效也将大打折扣。

三、中小型企业虚拟经营发展思路

我国中小型企业通过实行虚拟经营有许多成功案例,但也不乏失败者,通过对实行虚拟经营的成功和失败企业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实行虚拟经营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篇12

一、我国保险市场结构与竞争模式分析

(一)保险市场的垄断程度高,呈现数强众弱的格局

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按其组成要素的不同组合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竞争4种不同的市场类型。保险市场也不例外。寡头垄断竞争保险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市场集中度高(前若干家最大保险公司的市场集中程度较高,在国内保险市场占有优势地位),产品基本无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我国现实的保险市场是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从2004年开始,中国保险业开始大规模扩容,截止2009年10月, 全国共有保险集团8家,保险公司111家,其中中资公司65家,外资公司46家,初步构成了功能相对完善、分工比较合理,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但目前保险市场的垄断性仍很强,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空间受到大型保险公司较大的制约。

2008年, 最大的两家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所有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54. 07%,最大的三家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所有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63.86%。

2009 年1~9月,我国产险市场原保费收入为2331.26 亿元, 大型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共计1514.58 亿元, 共占64.97%。其中, 人保股份的市场份额为41.06%, 平安财险占比12.35%, 太保财险占比11.56%。

2009 年1~9 月, 我国寿险市场原保费收入为6248.87 亿元,大型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共计3914.3亿元,共占62.65%。其中, 国寿股份的市场份额为37.97%,平安寿险占比16.54%,太保寿险占比8.14%。

由此可见,近两年来,中小保险公司的不断加入并没有打破保险市场的垄断,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原来与大型保险公司竞争的中小保险公司的实力, 使得保险行业呈现出几强多弱的市场分布。

(二)中小保险公司的队伍日益壮大,充满生机

从公司数量看,绝大部分保险公司都属于中小公司,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目前,在我国保险公司,中,90%以上的公司市场份额低于5%。从市场结构看,中小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2年,在我国财产和人身保险市场中,除前三家公司以外,其他保险公司市场份额总和分别为5%和13%,到2009分别提高到35.1%和35.8%增长看,中小保险公司已成为拉动保险市场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小保险公司在促进区域保险业的平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适应不同的购买力;能解提供众多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的压力;以及其富有生机的创新活力,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潜力巨大,保险公司成长的前景广阔。中小公司具有专业性强、经营方式灵活、分布面广的特点,在体制、机制,文化、理念和管理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保险业组织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保险需求,活跃保险市场,改善保险服务等方面,有着独特功能,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险市场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由于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放开,中小保险企业从数量上不断增加将成为一种趋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保险需求也参差不齐,更需要中小保险公司的适度发展。

二、中小保险公司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资金实力不足,资金运用效率较低,偿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

大型保险公司已经存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某些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业发展之初处于垄断地位。发展的历史轨迹成就了大型保险公司的资金规模,使大型保险公司在新业务的拓展、资金运用、营销网络、吸引优秀人才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中小保险公司存续时间短, 资金积累有限, 在竞争时会受到资金规模的局限, 很难在资金投入方面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抗衡。

保险公司特别是人寿保险公司需要依靠投资来降低产品价格, 借以弥补保险业务可能的亏损并获取利润。中小保险公司的投资经验不足, 加之保险监督机构为防范风险保护被保险人利益, 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比例进行分级限制, 使中小保险公司与大型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方式有所差别。

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小公司面临着公司长期经营目标和股东短期回报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公司发展策略的拟订和实施会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当外部投资环境恶劣、业务发生巨额风险时,公司发展将难以为继。

(二)经营策略科学性差,不注重经营的长期效应

中小保险公司的成立具有盲目性。很多中小保险公司成立的初衷是服务股东) 。股东具有大量的保险业务, 这些业务可以分给自家保险公司。但是这些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难以达到股东的要求, 业务水平不能达到股东要求; 由于保险业资金回收期较长的特点与股东短期回报的需求矛盾, 保险公司过多考虑股东的要求, 只能选择短期内具有高回报的保险产品, 忽略对长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考虑。大型保险公司基于自身的发展经验, 对公司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重视股东的利益却不盲目服从股东的利益, 在经营策略上明确了发展方向, 资金进入正常的循环状态。

(三)人才培育、储备不足

中小保险公司基本上都是新成立的公司,因此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几乎是空白,只能靠从其他保险公司猎头,这种“挖墙脚”现象在保险业界相当普遍。从而也使得保险从业人员流动过频,保险公司所因此付出的成本也日益增加,同时,也降低了保险骨干人才对于公司的依赖感和归宿感。

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是资金和人才, 由于政府对保险公司的政策限制和资金要求不高, 使保险公司缺乏坚实的资金基础。中小保险公司在与大型保险公司争夺人才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只能通过高额的薪酬吸引人才。这不但导致公司管理费用的增加, 而且造成中小保险公司与大型保险公司的雷同。在资金不足和人才不足的情况下, 中小保险公司难以实行新型的发展模式, 因此中小保险公司采用的追随策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不利于中小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

保险市场优秀人才缺口较大,核心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销售人才对中小公司的忠诚度不高。各中小保险公司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力资源培养、储备、使用机制,频繁的人员流动给其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四)与中介公司的合作程度低

中小保险公司相当一部分业务是从中介机构获得的,但中介市场的不规范给中小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双方合作层次浅、合作内容少,绝大部分的合作关系仅仅是销售,而且经常是竞价合作,直接导致了中小保险公司经营成本大幅增高,业务风险难以掌控。

(五)品牌认知度不高

在现代商业经济时代和追求品牌的时代,作为企业,品牌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保险公司也不例外,中小保险公司进入市场时间短,机构网络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公众品牌认知度不高,公司信誉度和美誉度有限,品牌尚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得到社会和客户的接受。这种状况进一步使得中小保险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位置,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有逐步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提升中小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找准市场定位是中小保险公司战略选择的难点和关键点

中小保险公司虽然规模小,但不乏局部优势资源,因此中小保险公司应集中有限的资源,找准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实施集中差异化战略,在特定的领域打造自身“制高点”。我国内地保险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初始时期,市场空白领域还很广,社会急需以及有效供给不足的领域很多,细分市场的空间很大。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说,“缝隙市场可以做成大文章”,只要采取灵活的竞争策略,弥补公司在规模等方面的劣势,中小保险公司可以成为特定险种领域、特定渠道、特定客户群体中的强者。

(二)发挥自身特点和股东优势, 实现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创新

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具有特殊性质的保证。保险公司的产品能否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依赖于这些保证是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经济环境、风险状况差异较大,要根据需求差异和供给能力、利润贡献率等,科学设置分支机构,整合现有资源,使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佳。

事实证明,中小保险公司追随大型保险公司的发展策略不能够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中小保险公司必须摒弃追随大型保险公司的竞争策略, 集中优势资源, 结合自身优势, 针对新型领域和社会急需、有效供给不足领域, 在产品开发、产品销售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实现创新, 树立品牌形象。如中邮人寿可以依托全国各地邮政网点销售保险产品; 中意人寿和中意财产保险公司可以依托中石油的垄断资源, 专门为能源行业设计特定的人身保险产品和财产保险产品。中小保险公司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股东的资源优势, 在发展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产品创新的成本高、收益低、难度大,不应作为创新的主要方向。而营销渠道的创新见效快、效率高。要在传统直销方式的基础上,研究个人营销,推进银行保险、电话营销、电子商务营销、渠道兼业营销等方式,向直复式营销的方向努力。

(三)培育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保险公司必须树立人才强司的观念,积极引进人才,加强人才的培养,防止人才流失,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用职业水准、职业纪律、职业操守和职业形象赢得广大客户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和认可。

中小保险公司亟需建设三支队伍。一是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能使衰败的企业起死回生,而且能使成功的企业保持昌盛更加辉煌”;二是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业务专家队伍,以适应形势和市场的变化,预测并及时解决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和已经遇到的各种业务、技术难题,辅助管理层进行正确的决策和有效管控;三是一支善于捕捉市场商机、熟悉营销技巧、服务态度良好的展业人员队伍,以帮助公司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实施人才战略,必须创新人才机制。人才队伍的活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使用的体制和机制。一个企业之所以比另一个企业更具竞争力,很大程度就在于它有比别的企业更强的培养和提高员工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能力。缺乏知识、缺乏思路、缺乏创新精神,这是参与市场角逐的致命伤。因此,必须把提高竞争力的着眼点放在培养知识型人才和构建学习型组织上来,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建立起分层次分类别培养机制,撬动学习杠杆,提升全员素质。中小保险企业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算真正具备了市场竞争能力。

(四)实行诚信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自身品牌

诚信是保险的生命之本、发展之源。对中小保险公司而言,客户的信任是公司安身立命的前提条件,社会的支持是公司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把加强诚信建设、建立诚信文化体系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来抓,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倡导“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服务理念,不断健全客户服务体系。加强客户服务管理,健全客户服务管理机制,构建客户服务管理流程、模式与方法,形成卓越的客户服务管理特色。加大整合业务数据,建立客户服务平台,切实为客户提供优质、可信、可靠的服务。

四、小结

综上,可以看出中小保险公司在对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要根据自己公司发展的状况,及时的发现自己公司存在的缺陷,结合市场中的竞争力来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目标和良好的经营理念,加强金融手段创新,在如今变化不定的市场中寻找一条最有利于自己公司发展的道路,才能使公司不断的发展扩大,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卢颖荣.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策略[J].保险实践与探索.2009(06)

[2]杨有成.寡头垄断保险市场模式下中小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J].开放导报.2010(02)

[2]黄本明,黄贞. 广西中小保险公司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12)

篇13

核心竞争力一词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由于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一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而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

一、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的重要现实意义

1.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到国内市场,各种高品质的外国商品不断地吸引着国内消费者的眼球,由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日趋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惊人,但这些主要是依靠于我国政府的各项关税壁垒的设置等宏观调控手段。伴随着入世后各项关税壁垒的降低及取消,有着良好信誉及优良产品的国外企业无疑将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不可小觑的威胁,我国中小企业如不能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2.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逐渐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依靠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地位与份额。所以,为了适应我国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内市场走向规范化道路,不管是国有企业或是中小企业都必须靠加强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面临严峻市场挑战的时候处于不败之地。

3.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在这些企业当中,一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依靠模仿等手段,快速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不久便失去市场活力遭到市场的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可持续发展性差。而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具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可以获得一种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帮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1.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把握不清

大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都无法真正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普遍将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所有内部能力全部认作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事实上核心竞争能力并不等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而是一种独特的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别的能力。另外,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认作为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但是却忽略了并非所有资源都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只有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的模仿,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在,技术创新层面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由几方面原因构成: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从而严重制约其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而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其融资渠道不通畅。当下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其不良资产负债率,纷纷选择融资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严重缺乏资金的国内中小企业,贷款审查却越来越严格。另外,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匮乏的原因之一。二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够及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是制约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另一因素。三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即使能够招聘到一些优秀人才,也只是将中小企业作为跳板,当获得足够的经验及实力后纷纷跳槽。

3.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缺少战略规划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要有关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由此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而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短期行为相当严重,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下去而纷纷倒闭,究其主要原因即是他们根本没有或者缺乏战略性管理及规划,即使有些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真正将其实施执行的也是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