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命与责任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1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0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
[1] [2] [3]
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125
生命教育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是以教育学生尊重人类生命为核心,以教育学生尊重动物生命为外延,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为长远目标的一种德育教育。而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行)针对生物学科特点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要求。可见,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本文针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了如下一些思考与研究。
一、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
要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就必须让他们认识生命,生物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将这些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如在教学“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生命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感悟,地球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生物界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海洋到陆地的进化过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才出现了具有智慧、情感的人,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伟大和来之不易。以此教育学生应该珍惜这孕育了38亿年才得来的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同样来之不易。如在“生殖与发育”以及“传染病与人体免疫”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存在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首先要有健康的和卵子,要有适合受精卵着床和发育的子宫内环境,受精时又有几亿个移向子宫上部,但是最后仅有一个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形成生命的开始。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身体不断地与各种细菌、病毒以及恶劣的环境做斗争,我们自身也不断地面临着竞争和挑战,而生命能够坚强的存在也显示了其的顽强和可贵。可见,只有使学生真正深刻感受和理解生命,才能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增强生命责任感
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承担的义务尽职尽责、积极主动的心理趋向,是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形式。结合生物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深刻理解生命的活动,增强学生生命的责任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蚂蚁、蜜蜂的社会群体关系,了解各个成员在群体中承担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蚂蚁、蜜蜂的所有成员在这个群体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群体社会。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和谐社会?每个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使学生理解生命不只属于个人,它还具有社会属性,有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认识生命的独特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独特性,使学生悦纳生命。如在“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寻找生物的共性和特性并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体会生物圈中各种生物虽然差异迥然,但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有的动物跑得很快也很强壮,它们就靠着速度和体力来捕捉食物,如猎豹、狮子等。而那些既跑不快也不强壮的动物,同样也有自己生存的法宝,如它们拥有不易被发现的警戒色、可以把敌人赶走的气味或者不易被攻破的外壳等。这些形形的生物一起构建了和谐的大自然,其作用和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类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肯定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闪光点,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四、提升生命价值
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即一方面是要学会关爱他人,让生命在相互关爱中变得有意义;另一方面则是要有所抱负、有所作为,让生命在奉献中体现它的价值。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拥有梦想和激情,富有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学阶段属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矛盾冲突增加,具有易受环境影响、情绪不稳定、脆弱敏感、容易受挫等心理特征。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变迁、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等,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厌世情绪和心理严重失衡,甚至选择自杀或者伤害他人。所以重视和倡导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爱,更意味着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2]如2006年10月12日下午两点左右,一名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05级学生揣着:“我自愿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其他人无关”的遗书,坠楼死亡。同天下午五点左右,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一名男研究生从学校6号楼9层跳楼身亡。2006年10月20日凌晨,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周泰强被自己的同学持水果刀刺死,直接诱因是玩电脑游戏产生争执。2006年10月26日下午3点左右,复旦大学一位女博士生坠楼身亡。2006年4月1日,24岁的绵阳某高校学生因失恋生恨,杀害女友(绵阳师范学院一名女大学生),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其死刑,。[3]
这些事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不正确,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识淡薄,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足够的抗挫折能力,采取消极方式应对问题。上海科学院研究员杨雄则在他最新的自杀课程研究中明确提出:缺乏生命教育也是当今社会自杀率上升的一大缘由。[4]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它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命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观、人生观,真正理解生命的内涵,加深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爱惜生命,健康成长。
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我国迅速开展,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特点、明确生活目标、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意义教育
生命意义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引领大学生明确人生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不懈追求,生命的意义使人们在面对愧疚、痛苦、不公、表面的混乱和无法避免的死亡时,仍然能找到存在的理由。[5]只有不断寻求和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类的生活世界才变得五彩缤纷,灿烂辉煌。[6]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完整的生命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主动维护生命的权利。生命教育要教育大学生欣赏到生命之美,感受到人生之美,领悟到人性之美。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意义和使命。生命意义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无论自己身上存在多少缺点和不足,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身边的每个人也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生命。生命的宝贵在于只有一次,具有不可逆转性,珍视生命的存在,不仅在于珍视自己的生命,还在于珍视他人的生命。
二、责任感教育
每个人除了有生存的权利外,还应该有生存的义务与责任。责任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许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理解自己的责任,对生命进行积极思考,可以使大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生命的充实。近年来,大学生由情感冷漠与心理脆弱而导致的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非常迫切与重要。一个对生命充满希望与热情的负责任的人,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积极追求健康的生活,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自觉地履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关心他人并帮助他人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对自我责任的认知能力,增强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践行能力,使大学生妥善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大学生。
三、挫折教育
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的阻碍或干扰。通过挫折教育,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调节不良情绪,免于心理失衡,不失去对生命的信念。人生中不可能没有痛苦和矛盾,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幸不可避免,疾病染身、突发横祸等会不期而至,消极躲避只会让不幸更甚。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属于生命的,是无法选择和抗拒的。所以,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战胜苦难的能力,使大学生意识到苦难的积极意义,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逆境,激发潜力,唤醒尊严与价值,珍爱生命,提升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地争取幸福,成就积极人生。
四、死亡教育
死亡学的学者Brenna曾说:“研究死亡使我们更了解生命。”因此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人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才会倍加爱惜生命。黑格尔认为:“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从大学生自杀、伤人现象屡屡发生的事实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已迫在眉睫。死亡教育通过对死亡的探索,使大学生意识到生存的时间有限,加深对生的理解,体会到生的价值。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死亡意识薄弱,意识不到生命的宝贵。死亡意识就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的生命的有限性的认识,就是对个体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就是对人的灵性生命的探索,对超越优先、趋向永恒的渴望与追求。[7]通过死亡教育,大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形成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法国作家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死亡教育使学生理性认识死亡、使大学生有限短暂的生命具备长久的价值。死亡教育就是为大学生点起一盏灯,引导他们前行,成为他们心灵的守护神,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美好与脆弱,以一种开朗乐观的心态应对人生挫折,超越生命的死亡,去实现生命的意义,走向人生的美好与辉煌。
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如此绚丽,是一切智慧和美好的载体。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社会对他们寄予无限厚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生命教育,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给生命以理性的关怀,建构美丽的生命家园,实现人生的价值,使大学生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参考文献:
[1]刘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33).
[2]郑晓江.论生活与生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107-112.
[3]http://dispnews.asp?id=1990.
[4]陈瑜.生命教育——按摩心灵的手[N].解放日报,2003-09-11.
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1.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知道,母亲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极不容易。十月怀胎、分娩过程所经历的痛楚,是做子女难于想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真挚的爱,那种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头是一种对亲友极不负责的表现。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生命和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 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关键。生存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识和逃生、救护知识。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逃生救护知识适宜于专题讲座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二是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只能处在最低要求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和行为。三是一般意义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3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体时空中表现为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人生,对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金钥匙。
2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学家将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时期的学生感觉特别敏锐发达,思维特别活跃,开始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并试图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生理变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三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生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3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体做法如下:
3.1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三生教育
通过对三生教育基本内容进行学理分析,由此来认识三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为本,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统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
3.2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事例,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校选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得很好,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理解和体会起来不觉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珍惜生命与爱同行》一课时,创设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壮而惨烈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第二个情境:播放了媒体《生命的列车》,并让学生轻轻扑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学被困在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个人有离开的机会。而老师则随着媒体中的悠扬口哨声,轻轻朗诵着“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车旅行……”媒体播放完后,抬起头来的学生们都已热泪盈眶,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当问到“你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谁?”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而在模拟写遗言时,很多同学都写到“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孝,我无法报答你们的恩情……”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课,它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3.3 充分利用社会新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书,社会生活却是一本无字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使用好这本活教材,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沟通亲子关系,排解亲子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有家庭责任感是初中生必备的思想品质,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长大才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应具有家庭责任感,,应培养初中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都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贡献一份力量。让初中生具体做到主动承担家务,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分忧解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等。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在家庭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6 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去为人处事,严以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映,让那些诸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学校强化“三生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等,进一步落实“三生教育”的课程化,丰富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学生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三生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举止言谈规范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3.7 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好办法。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尝试活动,亲身体验,如针刺疼痛的感觉;学踏板车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不叫痛,继续滑。等等(当然,跳楼等危险动作是不能尝试的)。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动中真正体验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
4 结论
三生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三生教育”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将贯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终。
生命的存在,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根本性承载。离开了生命这个前提,一切教育将化为虚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突出地强调用知识工具去实现教育对象的应用价值与实践价值,忽视了教育对象最为根本的生命价值,教育与生命逐渐剥离,高校命案屡见不鲜。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再发达、再繁荣、再重要的教育,都因为失去了根本,而丧失了教育的本真。[1]因此,和谐的高等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于对生命个体的和谐,用高等教育的手段与内容去引导生命,关怀生命,尊重生命,实现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1.生命教育的起源。生命教育的雏形来自于二战以后人们对残酷战争的反思。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威胁到人类生存问题的显现,促使人们对死亡开始有了新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死亡教育在西方许多国家开始推行并盛行,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及死亡的概念。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美国自杀、他杀、吸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的背景之下,正式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旨在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1966年,台湾许多学校开始陆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2.生命教育的内涵。关于生命教育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说法。生命教育是指“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2]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3]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大业之中;生命教育是一种有关‘人之为人’的意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才能肯定自己,承受困难,超越自我,并真正享受生命。[4]
尽管各家表述不一,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通过生命教育来帮助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笔者以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就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训练、生命价值感悟,促进大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感悟生命,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里,生命教育包含了这样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命作为有价值的意义存在,大学生既需要通过生命教育来体会生命的可贵与不易,从而珍惜与热爱生命,又需要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感悟生命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升华生命的境界,追求人生的真谛。二是对生命责任的承载。生命既是独立的个体,又依附于整个社会。通过生命教育,让大学生理解生命不仅是一种自我权利,更是一种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生命不可以随便消亡,也不可以轻易堕落,拥有生命就必须承载起生命的责任,担负起生命的意义,承载一切厚重的责任。
二、生命教育在构建和谐高等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生存压力快速膨胀,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大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之后更是被推向了竞争的浪尖,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接踵而来。一起起高校自杀、他杀命案频频发生: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中国人民大学女博士自杀案;清华大学研究生坠楼自杀案。压力过大、情场失意、朋友口角等这些相当普通的事情竟都可以成为大学生们自杀或者他杀的理由,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一条条年轻生命的背后,昭示了对生命教育的急切呼唤,触发了和谐高等教育的盲区。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实施对象,是高等教育发展壮大的根本元素。大学生自身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直接反映着高等教育内在的和谐程度。顺应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高校常常是急于为社会批量生产“知识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沦为高校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运作的“物质性”产品,而他们多元化的思想与情感在单一的知识教育过程中却被掩盖,他们丰富的内心活动得不到很好的抒发。久而久之,一旦压力来袭,那些平时得不到化解的情感被无限放大,怀揣着对生命的无知的大学生个体,往往将结束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这对高等教育的“和谐”构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毋庸置疑,这是高等教育对生命教育漠视的结果。教育不能只是为了塑造人,而是应该回到原始的人的形态“生命”,通过对这种完整的人的理解,真正做到对人的生命的涵养、孕育和提升。[5]因此,和谐的高等教育必须首先关注的是大学生作为一种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呵护、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精神动向,关爱生命、热爱生活、提升生命活力的生命教育,这是教育的本真体现,也是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的真谛。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出发,按照自内而外、循序渐进的思路来进行。
(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1.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手段,生命教育作为系统性教育自然离不开课程教育。当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真正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高校往往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很小的分支纳入到大学生“两课”的教学内容中,而大学生本来就认为理论性与思辨性极强的“两课”枯燥无味,加上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占据的比例小,认为不重要,也就会失去兴趣。事实上,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高校可以一方面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大学生必须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够拿到相应的学分。另一方面高校也要为生命教育课程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我国尚没有相应的生命教育专业,所以从专业度的角度来考虑,高校对于生命教育课程师资的选拔要慎之又慎。生命教育讲究耐心与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的内心活动相互关联,高校可以选择一些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同时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确保教学积极性与课程的成效性。
2.开展多元化的生命实践教育。生命意识教育是一种内化式的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生命教育的教学需要,通过恰当的“引导”来实现发自内心的“感悟”才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成效。笔者认为可以有这样几种途径:
(1)生命渴望教育。所谓生命渴望教育,即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一些体验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唯一的,是必须要珍惜的,培养他们渴求生命的态度。比如以在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等频发的自然灾害中涌现出的那些坚强的求生的人们为典型,开展典型性教育,让大学生在了解这些故事后明白生命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一些挑战生存类教育,为大学生设定艰难的极限环境来激发他们求生的欲望与能力。
(2)生命关爱教育。80、90后的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十分宽松,绝大多数大学生又都是独子,养成了备受宠爱的习惯,却没有学会关爱别人。可以通过策划性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关爱之心,帮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是需要相互关爱的,对于别人甚至亲人的付出是需要感恩的,而不是一味地只是享受别人的付出。比如可以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等有意义的节日为契机,面向大学生开展“一封家书”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天下父母心”的意义;也可以在班级过集体生日,让大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情与温暖,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激发他们的关爱之心。
(3)生活环境感化教育。许多案例表明,长期在不良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他们的内心是十分压抑的,这种压抑的情绪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个小的导火索而大爆发。所以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要为他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积极的、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妙的”,为他们打造出一个轻松健康的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教育
1.法律教育是开展生命责任教育的重要前提。许多高校案例显示,大学生在冲动地选择自杀未遂或者他杀后常常是后悔不已,等待他们的是因为自身行为而带来的严重的法律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反证了当代大学生们淡薄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生命责任教育,首先应该是法律的教育。通过法律教育来实现对大学生的预警示作用。这种法律教育不应仅仅囿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主要应该结合贴近大学生的案例对大学生进行法律责任教育,让他们了解一旦做出了冲动的行为后将受到何种严重的法律制裁。同时也可以学校电视台作为宣传阵地,通过一些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组织大学师生进行现场对话和现场讨论等,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2.将道德教育融入到生命责任教育中。从道德学的意义上来说,道德教育就是通过人格教育、人际交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多元化手段使大学生成为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并且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公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水平之上的大学生个体,才有可能真正承载起自我与社会的生命责任。笔者认为,可以采纳类似于“感动中国”的形式开展感动学校的十佳人物评选等活动,利用身边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从校园责任做起,让大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他们肩负着对自我以及社会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应杭.人生哲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112―01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抓关键词是重要的一环。在语文课本中直接概括事物特性的词、直接抒发人物情感的词、揭示行文重点所在的词都是关键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很好运用这些关键词,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关键词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抓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
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其关键能力是收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整体,抓住那些能够统摄全文的重点词句,以一当十,反复揣摩、玩味、品析。训练此种能力,可以抓关键词法为载体,进行有效训练。比如阅读童话《皇帝的新装》,从贯穿全文线索的角度思考,这篇童话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表明事线的“骗”,一个是表明物线的“新装”。围绕事线“骗”很容易就可梳理出童话的情节:骗子行骗――官员助骗――皇帝受骗――小孩揭骗。文章标题为《皇帝的新装》,学生非常容易地可以抓出“新装”这一关键词,围绕物线“新装”更容易理清故事情节:皇帝爱新装――骗子诱新装――官员看新装――皇帝看新装――皇帝着新装――小孩揭新装。
2.抓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
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仍不得要领,“抓关键词法”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比如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可以先提出事件关键词“冒险”、“遇险”、“脱险”,再进行概括:在五十七年前费城的一个闷热的七月中,我和伙伴玩厌子弹游戏,决定冒险爬悬崖,我在悬崖遇险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与帮助下顺利走下悬崖脱险。
3.抓关键词理解课文主题。
课文关键词中的一种是课文主题词,课文主题词揭示了文章核心意义。抓主题词,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比如阅读散文《散步》,学生初读后,常常可以提出这样几个主题关键词:亲情、孝心、责任、和谐。老师教学也常常将文体主题解读为“亲情、孝心、责任、”,很少从“生命”意义上解读文体。我在教学时,抓住“散步――生命”这对关键词解读课文。因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同时作者在谈到散文写作背景时,也重点强化了“生命”主题:“《散步》写于1985年; 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彩,因我不善诗作,它就成了散文”;“强化‘生命’,类化伦理,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出新很难,二是‘生命之说’不但本质,而且人性与动物性的参照也来了――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学生阅读时,我设计了以下内容供学生阅读时探讨:对散步的描写:散步的原因; 散步的队形;背负老与小;大小路选择;对生命的感悟。然后请学生根据内容要求精读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将讨论内容整理在课本上,以备交流。通过学生阅读和交流发现,从生命角度解读全文,文章就一以贯通:因为生命和谐,所以我们谦让;因为生命成熟,所以我们尽责。在生命的延续链条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都会身处某一段落,我们幼时会受到呵护,我们成年要肩负责任,我们老年会受到孝敬。处在生命链条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尊老爱幼,承担其延续生命的责任;因为生命的主体性和群体性,所以我们才要享受生命,迎接和谐。
二、“关键词”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1.拓展关键词进行作文构思。
命题作文的题目、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有关键词,或表明时间,或表明事件,或表明主题。比如作文题目“那一刻,我难以忘怀”,表时间的关键词是“那一刻”,表主题的关键词是“难以忘怀”。写作就要抓住“那一刻”这个瞬间发生的事情,写出事情的令人“难以忘怀”。
2.铺排关键词提挈作文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28-02
“医学本质上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一门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正确对待有限健康,在与疾病共生中寻找快乐和幸福的价值论哲学。”我院作为一所培养高等医技人才的职业院校,医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命安危,更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为了解我院医学生的生命观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职业人格的形成,结合我院学生特点设计了此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在校六大专业的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100%。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输入与处理。
1 结果与分析
1.1 医学生生命意识
当医学生被问及“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很宝贵,应该珍惜生命?”时,同意的占92.3%;无所谓的占8.2%;不同意的占2.9%。这表明大多数的医学生能意识到生命的难能可贵,要善待生命。但是部分医学生对于生命宝贵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人类自身的生命上,约1/3的学生对于上实验课用的动物和社会上的公然杀生现象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认为很正常。7.4%的学生认为人可以主宰其他任何物种在对自身生命品质的评价上,认为充实的占68.4%;感到平淡的占26.3%;觉得生活乏味、没意思的占5.3%。部分学生因为并非自身意愿而选择所学专业,因而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处于封闭和抑郁的状态中。在看待死亡这一问题上,72.7%的学生认为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所以能坦然面对;17.1%的学生对死亡心存恐惧;10.2%的学生表则忌讳谈论死亡。也就是说超过1/4的学生对死亡采取回避、漠然的态度,个别学生对死亡存在着错误的危险认识,认为由于不可抗力或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是件好事,可以减轻人口负担。
1.2 医学生生命责任感
在如何看待医务工作者失职致病人死亡这一问题上,有8.3%的学生认为这是难免的,2.3%的学生表示将来也可能因为自己的私事置病人的生命于不顾,1.3%的学生甚至会因为利益的驱使对病人加大治疗剂量、乱开药品、做重复检查。对待自杀行为,89.5%的医学生认为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生命的蔑视,是不可取的;3.2%的同学不顾父母亲人的感受,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表示可以理解;7.3%的同学认为生命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同时,约1/3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对生活极度绝望,想一死了之的念头,甚至有3.1%学生承认有过自杀经历。对于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神圣使命的医学生来说,敬畏生命、严谨从医意识淡漠,生命责任感欠缺的现状令人堪忧。
1.3 医学生生命价值认知状况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2012年4月发文通报,湖南省内几所高校相继出现大学生自杀身亡事件,一条条正值青春年华的鲜活生命戛然而止。网络上报道17岁男孩为了拥有苹果产品不惜卖肾致残,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和物质的欲望让我们胆战心惊。通过调查,我院医学生在个体自然生命的认知上,表示喜欢自己的占27.1%;一般的占69.8%;不喜欢的占3.1%,超过1/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表明部分医学生对个体自然生命的认同度不高,看不到自身优势,不会欣赏自己,不能悦纳自己,表现出自卑、自贬的情绪。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医疗事业又是直面生命的一门学科,因此,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重点。在“你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的调查中,认为取决于创造财富多少的占19.5%;事业有成的占6.4%;奉献社会多少的占21.2%。由此可见,当代医学生对人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虽然选择对享受生活、追求信仰的占了较大的比重,但部分学生倾向于追名逐利,功利性较强。
1.4 对生命教育的需求程度和途径选择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活动为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内涵、历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升华教育,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调查表明,我院76.5%的医学生认为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有7.3%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这表明3/4以上的学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愿意接受生命教育,从而提升生命价值。在“希望学校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上,有22.6%选择专题讲座;18.7%选择课程渗透;39.7%选择实践活动。这表明医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灵活的形式,在活动中主动感悟生命的价值。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医学生缺少对生命科学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在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生命的错误态度。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期,90后的医学生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并存。调查结果显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价值认识偏颇,部分医学生存在狭隘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和一些不健康的享乐主义心态。为此,我们必须对医学生加强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只有献身社会、服务他人才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教育在使人认识和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更多应注重实现价值生命的启发和引导。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要善于引导他们发现和探索人生的价值,使他们懂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更高的境界。
2 建议与对策
2.1 以专题讲座为引领,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
紧紧围绕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三大主题,开展专题讲座。如认识生命篇:“不同文化信仰下的生命观、死亡―生命的最终归宿”;珍爱生命篇:“心理健康、快乐成长、感恩父母、善待生命”;守护生命篇:“灾难自救与逃生技巧、临终关怀护理”等。通过开辟校园论坛,营造“赏识生命、悦纳自我”的生命教育专栏。在日常管理和学生工作中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在环境这种无形的教育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应改变传统的生命教育理念,在推崇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崇高品质的同时,重视躲灾避险、安全自救的教导与训练。牺牲自己、成就他人固然是一种高贵的人格品质,但我们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也并不能就此轻视自身生命,更不能陷入“珍爱自己的生命就是自私的表现”这种认识误区。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只有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世界上所有的伤害都抵不过生命的消失。因此,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都应有一种对父母的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这种意识的力量应该强大到使人无论在生活中陷入多大的困境都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寻求解脱,好好活着本身就是给予父母最好的报答。
2.2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医学生的生命责任感
生命教育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实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可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亲身感受教育与启迪,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生命是一种责任,热爱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是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体现。通过组织参观医院产房、婴儿院、手术室、太平间、殡仪馆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恐惧,教育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通过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予,增强生命的责任感;通过组织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德育基地,让学生学会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意义所在;通过组织参观监狱、看守所、戒毒所或消防安全、防艾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律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升华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以学科渗透为过程,提升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认知与体验
课堂教学是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生命教育应构建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渗透体系。一是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心理健康、人文素质修养等课程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加强医学生伦理道德基本规范教育的同时,系统地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二是重视医学基础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认知基础作用。人体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是生命认知教育的基础。三是丰富临床专业课程在生命认知中的实践体验。临床课程是学生直面生命、服务病人的专业课程,也是医学教育的最终归宿。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对生命结构、生理特点、生命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使学生理解生命、欣赏生命,进而关注生命、爱护生命。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生命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院校医学生生命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作用,才能为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立体的良性教育空间,在关爱自身生命的同时,善待他人生命,这不仅是医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职业人格健全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通过实施“三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终实现能为自身、为家庭、为社会、为人类缔造幸福生活的人生价值。
1.1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发展生命。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让他们知道,母亲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极不容易。十月怀胎、分娩过程所经历的痛楚,是做子女难于想象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因为它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着家人、朋友的真挚的爱,那种想活就活、想死就死的念头是一种对亲友极不负责的表现。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生命和他人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2 生存教育 。
“生存教育是关键”。生存的概念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状态下的生存,涉及生存意识和逃生、救护知识。生存意识属于人生观和心理问题。逃生救护知识适宜于专题讲座和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二是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们只能处在最低要求的状态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和行为。三是一般意义的生存,也就是人的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强化生存意志,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通过生存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1.3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要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追求幸福生活。要帮助学生确立为个人、家庭、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理想。要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要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帮助学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三生”的核心,人生在具体时空中表现为生活,生活的总体就是人生,对生活起指导作用的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金钥匙。
2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学家将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这时期的学生感觉特别敏锐发达,思维特别活跃,开始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并试图去探索和解答,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生理变化又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三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安全意识方面,不知什么是危险,更不知道什么是“安全隐患”。于是,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某校一名男生,入学才一个月,夜晚到宿舍楼顶的水池里打水,不小心踩空,跌落下来;另一所学校的一名女生,因打电话给一个男生被拒绝,气愤地把电话砸了,然后从二楼跳下去。而某校初一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一个年纪八个班里面,竟有40多个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是在上学的路上摔断了手脚,有的是在走道上打闹损伤了头脑,有的是在体有课上弄成骨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表现。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开展各种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告诉学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生命;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应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正是由于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显示出独有的特性,决定了初中教育与小学、幼儿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高中教育也有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他们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生中展开“三生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3 “三生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我校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体做法如下:
3.1 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三生教育”。
通过对“三生教育”基本内容进行学理分析,由此来认识“三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学生为本,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了“生命、生存、生活”的系统的教育。有教育人士说过,在人的自然生命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中,培养人的生存能力,是每一个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生存中所需要的每一项技能,都是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当前,不少中学生的生存能力较弱,生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学习有关自护、自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远离危险与侵害,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同时又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的时期。他们一方面已产生独立感和成人感,但另一方面,对自立带有不少片面的理解,对父母、老师以及他人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当代中学生叛逆思想很严重。比如回家跟父母要钱,如果要多少给多少,就说爸妈真好。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对父母说:“你们是不是我的爹妈?”或者说:“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这让父母听后很痛心。许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上学不用功学习,常常惹是生非,甚至跟父母“唱反调”。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在“三生教育”课上,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现身说法。具体办法是,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父母”角色,几个同学扮演“子女”角色。让他们自己来明辨是非,探讨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亲子矛盾”,怎样做才能让家人和谐相处。通过这种教育活动,让大多数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从而达到了“三生”课的教育目的。
转贴于
3.2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到事例,深入浅出地、通俗易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我校选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得很好,知识覆盖面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介绍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大量生动感人的事例,学生理解和体会起来不觉得吃力,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珍惜生命与爱同行》一课时,创设了两个情景。第一个情境:2008年8月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一幅幅悲壮而惨烈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一种悲壮的氛围中。第二个情境:播放了媒体《生命的列车》,并让学生轻轻扑在桌子上闭上眼睛,然后想象自己和同班同学被困在一个小山洞里,山洞就要倒塌,只有一个人有离开的机会。而老师则随着媒体中的悠扬口哨声,轻轻朗诵着“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人生一世,就好比搭车旅行……”媒体播放完后,抬起头来的学生们都已热泪盈眶,有的女同学甚至泣不成声。当问到“你会把生的希望留给谁?”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是自己,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而在模拟写遗言时,很多同学都写到“爸爸、妈妈:请原谅我的不孝,我无法报答你们的恩情……”通过两个情境的设置、音乐的烘托和教师激情的渲染,把学生的情绪、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这是一堂成功的三生教育课,它不仅仅是说教,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3.3 充分利用社会新闻资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地引导学生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材是一本有字书,社会生活却是一本无字书,它本身就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使用好这本活教材,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4 多与家长联系,利用好家庭中的有利因素,沟通亲子关系,排解亲子矛盾,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有家庭责任感是初中生必备的思想品质,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长大才有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人应具有家庭责任感,,应培养初中生关心家庭中发生的事,主动为家庭分忧解难,体谅父母的疾苦,让学生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论年龄大小在家庭中都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每一个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贡献一份力量。让初中生具体做到主动承担家务,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尽量分忧解难,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等。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带动在家庭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
3.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责任感。以培养自信、乐观、顽强、自律、宽容、合作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6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他们先学会做人,即按照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去为人处事,严以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号召同学们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反映,让那些诸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学校强化“三生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歌咏比赛、书法比赛、象棋比赛、乒乓球比赛和篮球比赛等,进一步落实“三生教育”的课程化,丰富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学生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三生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转变,举止言谈规范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3.7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自我完善和提高。
经常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是迅速提高教学技能的一种好办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写遗书”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以“轻生者”的身份来给家人写一封“遗书”,尽量回想父母给他们倾注的关爱,想象“永别”之后给父母及其他亲人带来无尽的伤害和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在心灵上受到强烈的震撼,从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感悟到:一时轻生,永世遗憾!这种特别的活动,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教育效果显著,真正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轻生的可悲、死亡的可怕、懦弱的可耻!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尝试活动,亲身体验,如针刺疼痛的感觉;学踏板车摔倒了,自己站起来,不叫痛,继续滑。等等(当然,跳楼等危险动作是不能尝试的)。通过实践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在活动中真正体验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
4 结论
“三生教育”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的途径,它能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与神圣,能让学生从小就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能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现实,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把“三生教育”放在首位。
“三生教育”是一个涉及多个教育主体、多种教育内容的系统工程,既有思想教育,又有能力培养,甚至还涉及到专业知识的教育,它表现为一种教育活动,而不是以一门课为代表的单一教学活动,还需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支持、齐心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生教育”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三生教育”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将贯穿于初中教育的始终。
我不知道,你们对于“幸福”二字,有着怎样的理解。对于很多人而言,幸福是简单的,它也许只是在你身心疲惫时,妻儿、丈夫端到手上的一杯清茶;也许是在你萎靡消沉时,来自身边朋友的一声简单的问候和勉励,又或许是在你汗流浃背,努力工作时,领导同事的一声肯定或者赞扬。但是这些对于我而言,却不是我所认同的幸福,因为我是一名来冶炼厂基层的机车副司机,我对幸福自有着我自己的理解。
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再多的精彩,再多的幸福也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安全意味着生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个人的平安,家庭的幸福,这也是我对幸福的理解。
春天走了会再来,花儿谢了会再开。然而,生命对我们却只有一次!安全这沉重的话题,带给我们的思考确实太沉重了!安全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落实安全责任。
我们冶金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稍有疏忽,便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还记得2012年12月24日18时50分,在嘉北站至工厂站K2+800m处与由嘉北站GK1c型231#机车推进的8辆(2重6空)至CSP区域的车列相撞,造成8辆车辆颠覆、2台机车和14辆车辆不同程度受损。后经兰州铁路局安监室两次组织对此次事故进行了分析,初步核定事故直接经济损失98万元;依据《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规定,将此次事故定性为铁路行车一般D类事故,酒钢公司负全部责任。我想,只要我们严格按操作规程工作,稍微谨慎一点,这类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安全就是责任,重如泰山的责任。所谓“责任”就要“居其位,谋其政”以安全为己任,安全作为一种责任就要将责任落实。落实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文化。安全关乎你、我、他,要有落实安全责任意识,从小处、细处着手,持之以恒不得有半点马虎,我们每个岗位的人员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安全责任,把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个细节让我们共同携手起来,用行动担当责任,用责任呵护生命。共同创建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只有我们对安全责任负责,安全才会对我们的生命负责。
安全之重在于落实。“抓落实”,我们要加强工作力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位,要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把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我们要加强工作深度,从实际出发,抓细节、抓深入、抓具体,有效推进工作落实。要深入到隐患比较多、工作任务比较重的地方,摸清底数,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责任落实下去,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彻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要加强工作广度,岗位安全涉及各个领域,要高度重视,长抓不懈。每个人要真正负起责任,认真履行应尽的岗位安全职责,加强工作广度,加强对岗位安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整改到位,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大的安全生产事故。
诗人裴多菲说过,“如果我可以,我将给你光明,让你看见这个世界的美丽;如果我能,我将令你站立,让你知道到松土铺成的小路上,刚刚经历过一个春天;如果我做到了,我将挽留你的生命,让你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多么的美丽。”
影片Titanic以主人公Rose与Jack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及Titanic豪华客轮首次出航的壮观与悲剧为主线,给观者以思想的洗涤,10多年来该片获得了一系列奖项,观者也从多种角度对该片进行了分析。在Titanic沉船事件近100年之际,笔者尝试从文化观念视角进行解读,以获取对影片Titanic更新、更进一步的理解。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制度及观念(精神)三个层面,其中观念是最核心的层次,下文从生命、爱情、文明几个维度解读影片中传递的文化观念。
一、生 命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无法避免。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却千差万别,影片从以下视角向我们传递了关于生命观的理解。
视角一:影片开头阶段,有几句对生命理解的对白:“I figure life is a gift and I dont intend on wasting it.You never know what hand youre going to get dealt next.You learn to take life as it comes at you.To make each day count.”这些对白的意思是,生命是一份礼物,不能浪费它,我们不可能准确预知明天,因此要学会接受当下的生活,要让每一天都有所值。其传递的生命解读是:生命是宝贵的,需要倍加珍惜,生命也是现实的,需要把握和享受,这是对生命价值更加现实的理解,是对生命过程的积极阐释。此外,影片中,还有许多奔跑的镜头,它传递的生命含义是:生命需要积极争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视角二:影片结尾部分,有一段经典对白:“Youre going to get out of here.Youre going to go on and youre going to make lots of babies and youre going towatch themgrowand youre going to die an old,an old lady warm in her bed.Not here.Not this night.Not like this.You must do me this honor...You must promise me you will survive that you wouldnt give up,no matter what happens,no matter how hopeless.Promise me now,Rose,and never let go of that promise”.对白中Jack希望Rose别放弃生命,并要求Rose答应永远遵守诺言,Rose对Jack作了承诺,保证永远不放弃生命。正因为如此,尽管主人公Rose一度认为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但当她发现Jack冻僵的脸之后,她醒悟过来,她知道自己要生存下来,她向返回的救生船吹响了求生的口哨。Jack当然也渴望活着,渴望回到自由王国,但最终选择死是为了让Rose能够生存,得到更多的幸福,他对生与死的理解及行动令人肃然起敬!Rose在面对死亡时由胆怯到麻木,再到对生存积极努力,“Rose推开那个飘浮的木头,开始用尽全身的力气吹哨”,在她的理解中,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关心自己的人和自己关心的人,她为Jack而活着,这是影片中传递的对生命更深、更高的理解。
在影片中,Jack用自己的激情、年轻的生命及对生命的朴实理解为Rose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洗礼,使Rose认识到,只有与Jack相处的时候,她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Jack让她懂得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并赋予了她新的生命。影片通过他们在危机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行为向人们传递对生命过程及生与死应有的积极态度。
二、爱 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是人们对爱情的一种理解,影片对此表现得淋漓尽致。My Heart Will Go On是一曲回忆的、欲挣脱世俗追求真爱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相信每一位经历过爱情洗礼的人在听到这段音乐时,都会被它再一次感动。通过这首乐曲,我们仿佛读懂了超越生死的爱,感受到了无尽的悲情,影片主要通过以下视角阐述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
视角一:影片通过对比的手法,将Rose选择贵族的爱和Jack之间的爱作对比,来表现人间朴素的真爱。Rose这个集美貌与聪慧于一身的贵族千金,毅然抛开名誉、金钱和地位,与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画家相爱,这看似偶然,其实却是必然,因为他们都有一颗追求自由和浪漫真爱之心。Jack挽救了Rose的生命,也挽救了Rose的灵魂,当Rose对Jack说“等船靠了岸,我跟你走”时,Rose已完全摆脱了金钱和权利的俘获而获得新生,爱情使Rose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新的生命,而灾难的发生使爱情得以升华。“You jump,I jump”,这句经典对白既挽救了生命,又唤起了爱情,这场灾难给许多人带来了痛苦,同时也对人们完成了一次爱情的洗礼,它传递的爱情观是真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视角二:影片通过Titanic沉没的大背景,以生命为代价来衬托爱的伟大,告诉我们,当面对生死离别的时候,怎样奉献爱情,爱情的真谛并不仅是两个人在一起快乐活着,还应懂得把自己幸福的机会甚至生命让给别人。灾难发生后,Rose放弃了生的机会毅然跳回即将倾覆的轮船去陪伴没有机会逃离的Jack,而Jack最终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Rose,并鼓励她继续活下去,这些向我们传递的是人间真爱,是真爱的至上表达,只有强烈的真爱才能体现“爱情价更高”的内涵。Jack想放弃自己的生命,让Rose获得幸福,但是Rose又不想和Jack分离,他们之间相互告别;当Rose对生命麻木之时发现了Jack冻僵的脸,她醒悟过来,她为了Jack,为了这份爱情,而选择了生存下去。这些都是真挚爱情的如实写照,它揭示了爱情的至高境┙纭―奉献与牺牲。
视角三:影片中除了主人公Rose和Jack的爱情外,还提到了几对老夫妇感人至深的爱情,这是患难爱情的见证。在巨轮即将沉没、人们争相逃命的危难时刻,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夫妇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忙于逃命,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而床上另一对年迈的夫妇则静静地相拥而卧。或许只有到这个时候,人们才会理解“老伴”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 与所爱的人同眠是人生中的最大幸福,它告诉人们在爱情长跑及其多彩生活中,应学会惺惺相惜,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真爱。
古今中外,爱情都是个永恒的、令人心醉的主题。爱情是神圣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缘模但仅有爱情而没有面包的爱情是不可靠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当“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宁在宝马中流泪,不在自行车上笑”等择偶观在社会上大行其道时,我们需要呼唤如影片中那样的真正爱情,因为真爱是人性美的重要体现。
三、文 明
文明是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它是个历史概念,必然反映历史现实并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文明主要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分,下文从观念视角探讨影片中传递的文明内涵。
视角一:道德水平是文明的重要标尺。美国人伊文思夫人将自己在救生艇上的座位让给了一个孩子和她的母亲;男人们默默放弃生的希望,将生的希望留给弱者;救生艇上的妇女和孩子们为丈夫和父亲哭泣等,这些行为都是道德文明的重要体现。而细野正文粗暴地推开别人,强行乘上救生艇,卡尔先是用钱后又抱着别人的小孩,声称是小孩的惟一亲人,他们的行为却与道德文明背道而驰。 影片中通过这些对比,告诉人们什么是文明行为,给人们以价值观的洗礼。“妇女儿童优先”,这是英国人奉献给世界的一个让人感动的文明规则。在Titanic的海难事故中,据统计数据表明,有69%的妇女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但社会学家波普诺在一本书中写道:“我们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与此相应的是,二等舱乘客的生还率是44%,头等舱是60%”,“轮船的头等舱主要由有钱人住着,二等舱乘客大部分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主要是由去美国的贫穷移民乘坐”。这表明,文明发展有其阶段性与现实性,影片中传递的是文明规则的应然表现,而文明规则的实然状况则是文明规则与财富、权势和声望等生存规则矛盾的结果,而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低就必然成为文明的重要尺度。
视角二:人性与责任是文明的重要表征。影片中,让观众心灵深受冲击和洗礼的是人性的善良和船上工作人员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巨轮即将倾覆之时,那些忠于职守的工作人员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始终竭尽全力地组织抢救工作;乐队在人们各自逃命之际却一丝不苟地继续他们的演奏,总设计师安德鲁一直到最后还在愧疚中记录着沉船的准确时刻,白发苍苍的老船长平静地与Titanic一同沉没;一位父亲深情地亲吻小女儿之后,泪流满面地与亲人诀别;一对贵族老夫妇在死神来临时紧紧相拥含笑而眠,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等。影片通过这些场景以折射人性之美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这里人性与责任已然成为文明的重要表征,并指引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视角三:实事求是是文明的历史实现。甘地曾经说过,“文明的要义不在于获取更多,而在于自觉地放弃。”如果Titanic的船主不刻意追求轰动效应,那么这艘巨轮也不会因为高速行驶而遭遇灾难。Titanic事件表面上看来是船撞到冰山,实际真正的冰山却是船主内心的浮躁和虚荣。如今的人类面临各种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没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追求物质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同时没有考虑到信仰、伦理、美德等文化观念层面的适应性,没有考虑到文明的历史性。影片中传递的求真务实思想是文明实现的精神指引,也是文化观念的重要内容,它期望人们在各类社会实践中树立实事求是的积极文化理念。
[参考文献]
[1] 赵圣辰.《泰坦尼克号》的悲剧支点[J].剧作家,2007(01).
[2] 刘嘉.论《泰坦尼克号》中美的体现[J].文学教育,2007(03).
[3] 张恒涛.泰坦尼克的冷酷[J].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2009(02).
“能够负责才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本质,也只有借由负责,才能完成答覆生命的使命。”[1]生命是一种责任,与生俱来或后天萌发的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实现生命机制的过程,生命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个体的职责和义务,还在于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责任有很多种,但无论哪一种,当今青少年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责任感迷茫
自我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情感体验,自我责任感包括很多,其中以珍惜自己生命为主。但近几年,随着青少年自杀自残比例的上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无法积极承担自我责任,自我责任感迷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青少年学生内心空虚,总是感到孤独,感觉不到生存的力量与意义,不愿意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会完全封闭自己,如果不及时开导,则会直接导致自杀自残。
2.他人责任感的冷漠
他人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他人负责任的一种情感体验,这是相对自我责任感而言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社会就不成为社会,个人也就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对他人承担责任感成为必然。然而,现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从而导致其身上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品质,如懒惰、自私、目中无人、叛逆、排斥他人等。
3.自然责任感缺乏
大师泰戈尔(1984)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2]。尊重生命,即尊重自己、他人及自然界其他所有的生命。我们要树立善待其他非人类生命的意识和责任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能见到有随意虐待动物、不爱护花木等的事件发生,对自然界生命责任感的缺乏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偏向青少年化。
4.无视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行为主体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然而,在亟需社会责任感的当今社会,青少年却淡化了责任感,更有些青少年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社会责任感,比如说:很多青少年已经忘记道义的含义,注重的只是自己的收益,不太注重自己思想的升华,喜欢物质攀比等,这些现象都使得现如今的青少年无视社会责任感。
二、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综合起来无非还是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出发来考虑。
1.社会支持不够
随时代飞速发展,青少年生理成熟期已经明显提前,但外界环境并没有适应青少年的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与外界的不平衡,如果不及时指导,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困惑,严重的则会引发行为上的失控,如不珍惜生命。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生成和发展的,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但当今,报刊、影视、出版、网络媒介等监管力度不强,仍然有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仍极度缺乏社会的关注,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缺乏媒体的正面影响。
2.学校重视不够
在我国,虽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成绩才是硬道理。我们都知道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但很多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给学生的成绩提高带来显著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忽略,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也只是形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但教育中却过分强调对青少年的成才教育,忽略了青少年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如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等,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家庭理解不够
家庭的首要要素是家长,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很少和自己的孩子谈论有关生命、生死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家长甚至是避讳,再加上现当今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把家庭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感恩。这些都让孩子的成长缺少了自立和责任心,而缺少这些品质,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轻则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上网、早恋等,重则伤害自己,对他人暴力,对社会报复等。再有,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都不认为孩子在除学习之外,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只希望孩子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校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上。
4.自我认识不够
现阶段的青少年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少遇到挫折,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是处于情绪易波动的时期,面对问题时,容易冲动,容易意气用事,也容易选择过激的行为,从而给自己和家人乃至社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与国外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生命责任感教育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态度与责任意识。
1.加强政府、学校的责任,让生命责任感教育走进课堂
从政府层面来讲,应重视生命责任感教育,积极主动推动生命责任感的发展,“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已经成为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3]。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不断巩固“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使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要制定相应的生命责任感教育规划,在态度上首先重视起来。
学校应规范教材,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等,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生命认识和心理健康素质。
2.挖掘家庭教育的功能,家长学校综合实践
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基本行为规范、生活知识、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体验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生命责任感的基础,无论是哪一个教育思想家,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到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会受到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生命责任感教育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和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在增加自身生命责任感知识的同时,还要及时主动的和学校联系,共同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交流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经验,协助学校做好生命责任感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恰当的对孩子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
作为年轻一代的新家长,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新的教育思想的有利保障,家庭氛围越是欢乐、宽松、自由,就越能激发人性中更多快乐的品质,个体就会感受到快乐,这也符合现当今“幸福感”的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到责任感的发展,相应的也会影响生命责任感的发展。
学校应把家长的生命知识普及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开展以家长为主体的“生命责任感”实践活动,让家长参观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医院等,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与责任,家长有了自己关于生命的正确阐释,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建立起生命责任感意识。学校应多给家长做心理教育辅导讲座,教他们欣赏和信任孩子,引导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走出狭隘家庭教育的误区,使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最大的合力,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3.学校提供幸福环境,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成长导向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年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自我成长导向,是指青少年在遭遇不良外界因素干扰时,学会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困境的一种应对策略。青少年这种自我成长导向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学校要为青少年营造“幸福”的生命环境,提升其幸福感,提升其积极的态度,从而提升其对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与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国家近几年的重视,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健康成长,有正确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学科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把生命责任感教育启发在萌芽阶段,让孩子健康成长。
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个新生事物,建设和培养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关键。具体来讲,学校应培训一批心理健康教师,让他们充分了解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内涵,掌握生命观教育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教学方式,然后再以这些心理健康老师为主导,对学校其他老师进行知识普及,形成辐射状的生命责任感知识的传播。这样,形成良好的校园生命责任感氛围,对推广和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课及心理咨询的途径,引导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关注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学校设立“知心姐姐信箱”,通过阅读学生的信件,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进行矫治疏导,并据以调整学校的活动等。
青少年学生是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在巨变,又要面临现实压力,所以,重视和倡导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这项新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要协调统一,创建一个大的环境,来培养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认识。人只有创造性地为他人生活,才能创造性地为自己生活,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参与中来践行生命的责任,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曼盈,潘靖瑛.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探研——从心理学与哲学观点检视使生命有意义的要件.2002(7).
[2] 圣笈多·泰戈尔评传.董红钧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 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教育科学,2006(4).
[4] 刑胜.初中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初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史兆光.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航海教育研究,2011(3).
[6] 李海苗.论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浙江师范大学,2011.
1明确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
学科素养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4个方面:首先是生命观念,主要指通过观察生命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抽象化的解释,并经过相关事实进行观点和想法的认证,具有解释相关生命现象的能力。生物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生命观念,使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科素养,进而能够深化自身对生命世界的认知,以及生命现象的合理诠释。其次是理性思维,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生物学科素养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与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理性的思维看待相关事物现象,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再次是科学探究,在进行各类问题研究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是最具可行性的研究方法,是学科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相关问题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等环节,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索精神。最后是社会责任,高中时期的学生即将步入成年阶段,因此,应培养高中生对他人感受的关怀。在学习了生物知识后,以及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素养之后,能够履行关爱生命、倡导环保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方法与路径
2.1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性探究
高中生的学科素养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基础,并且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渗透学科素养的基础理念和内涵,逐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素养的内涵。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并未渗透学科素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然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关键性因素,是由于高中的生物知识较为抽象化,学生很难进行深入理解。然而需要教师将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地呈现给学生,将学科素养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运用灵活化的教育手段。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且使抽象化的内容更加直观化和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中蕴含的学科素养。在营造情境的过程中不是既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灵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多样化的设计,情境注意需要贴近实际生活,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例如,在进行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绿色植物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可询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的?以及光照的强弱对植物光合速率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与同学之间进行探讨。继而为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学生在带着疑问进入教师营造的情境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交流互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2.2运用多媒体技术锻炼思维逻辑
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化,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深入理解,若教师始终秉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知识,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感到无聊或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若在教学中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改革,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地呈现给学生,为传统枯燥无聊的生物课堂增加趣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化的知识深入理解生物学科,是高中生物课堂改革的重要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高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知识更为具体地呈现给学生,通过视频、音频、图片、PPT等形式将生物知识进行细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中的视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性。并且,多媒体具有一定的新鲜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多媒体技术的多样化呈现能够有效缓解原本枯燥无聊的生物课堂,使学生带着探索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3着重培育道德素质及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