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的技术层次

物联网的技术层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联网的技术层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联网的技术层次

篇1

既然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生活等多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那么当下我们就应该将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科研重点。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不能是盲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建立更为完善的技术产业。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广物联网技术。另外,物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并不是没有生活问题的,为了使其发展的更为快速,我们需要认清当下物联网运用的特点,分析物联网包含的主要技术,还要了解当前物联网技术的一些应用领域。

一、计算机物联网概述

计算机物联网就如其名称所示的一样,是在大数据时代,将有形物体接入互联网的一种技术。计算机物联网包含两个含义,第一方面,计算机物联网技术以网络为核心。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物联网是互联网络的扩展。众所周知,计算机物联网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其另一方面的含义就与计算机信息化有关,具体来说,就是计算机物联网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促进与客户信息交流和沟通。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世界上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先进创新,它就像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一)从技术层次看待计算机物联网

计算机物联网仅从字面上分析是无法真正理解的,还需要从计算机物联网的技术结构、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来深入探究。从技术层次上来看,计算机物联网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层次。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三个技术层即相辅相成。每个技术层次都包含其特有的技术的,例如,其中网络层还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传输层和处理层,主要负责信息数据的传输工作,由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组成。感知层就如同人体的神经末梢,负责信息资料的采集,其包含的技术最为丰富,有条形码、传感器、智能机械、识别码等。网络层是信息交换与通讯的重要平台,应用也最为广泛,其中的传输层包括卫星通信、移动通讯网等技术,处理层包括GIS/GRS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另外,计算机物联网的技术层次上还包括一些常见的感知终端,例如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湿度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

(二)计算机物联网关键技术

在近几年来,物联网所涉及的领域面越来越广。其实现的基础是计算机物联网所包含的一些关键技术。具体有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所谓传感器技术,是计算机能够处理海量数据的关键,也是计算机的主要应用程序。我们知道,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需要时数学信号,这就要求计算机具备将模拟信号转变为数据信号的功能,故有了传感器技术。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物联网的发展,另一种传感器技术得以问世,即RFID标签,其是一种整合技术,主要应用于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等领域。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使得物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种集信息技术设备、传感器技术、一体化技术为一体的尖端技术,即嵌入式系统技术。其是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发展成熟的体现,在长期的的演变、法杖过程中,嵌入式系统得以广泛运用,涉及到工业生产和国防工业,小到人类的生活,大到可以运用在卫星系统。

(三)计算机物联网的应用技术

除了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之外,计算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还包括RFID等标识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而其应用技术的发展也尤为迅速,较为成熟的包括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射频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想利用计算机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必须考虑技术的功能性,保证其能适应科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传感器并不成熟,其无法实现功能多样性。发展至今的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已经能够满足军民,主要由许多个不同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为了顺应科技潮流,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已经在努力向微型化、智能化的目标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从传统传感器到智能传感器的完全蜕变。近些年来,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体现在射频技术的应用上,较常见的应用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这类技术主要用于电子晶片、感应卡。射频技术的原理比较难以理解,需要为由扫描器发射以特定频率进行无线电波能量的发射,还要驱动接收器电路将内部的代码送出。射频技术的先进在于其接收器的特殊性,且其晶片密码为世界唯一无法复制,安全性高、长寿命。除此之外,计算机物联网的应用技术还有网络通讯技术,具体是指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在相关网络通讯设备的辅助下,进行图文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网络通讯设备可以使资源实现其效用最大化,使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

二、物联网的应用

(一)城市交通管理

物联网技术最初就运用在交通行业,在其技术支持下,交通管制实现智能化。例如,物联网技术可以使交通管制系统更加自动化、智能化,能进行道路交通的实时监控。能在短时间内,对公路、桥梁、公交、停车场等场所进行系统管理。可以在任意时段估测道路交通流量,及时发现事故、交通堵塞等情况,并进行快速的自动判断,从而利于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世界的交通都能实现智能化。

(二)家庭生活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大,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我们来到了数字化的二十一世纪。在物联网技术的带领下,我们不管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感受到了巨大的便捷。通过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我们过上了智能化生活。可以通过手机来职能的控制家里的电器设备。通过手机端传送指令,来远程控制电器工作、监控家里的一切。近些年来,随着物联网生活生产领域的应用,其长足发展已成必然。

(三)节能减排

计算机物联网的发展,势必会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改变。因此,一些由于人类生活方式而造成的空气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将迎刃而解。我们知道,空气污染一直是全球环保工作的棘手难题。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应对空气污染上正好发挥了是特有的功能。近些年来,已经有科研学者针对空气污染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认为,可以通过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来改善。具体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反应空气质量的数据进行收集。与此同时,要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空气实时监测系统。这样就既能通过智能的实时监测系统来进行检测工作,又能物联网技术下对空气质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统计。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物联网的优势显而易见。其包含多种功能,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先进科技技术。就目前来看,计算机物联网在人类生活和工业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带动着多个行业的发展,使得智能化产品走向多样化。另外,从计算机物联网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成熟起来,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良好。作为计算机行业的工作者,我们应该永不止步,全身心的致力于更多像物联网技术的科技项目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让物联网在未来发展的更为快速,让我国所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给我们带来更多高科技体验。

作者:谭秦红 单位: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1-0035-04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持续进步的结果。早期互联网是信息单向传递,功能相对简单,应用范围较窄,对其他行业影响不大。进入“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核心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数据信息交流、使用的范围与价值,演变成一次能量巨大的新技术革命,为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的中部地区带来了重大机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一、“互联网+”加剧了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

压力与紧迫性1.新常态下中国市场和消费需求升级,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升级压力空前巨大

产品层面,新常态下市场与消费需求加速升级,高性能、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与传统式消费品产能过剩使制造业产品升级压力空前巨大。中国制造业过去30多年走的是“价廉物美”模式,但价廉的背后是性能低、品质差。随着整体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消费者发生部分质变,形成了一个愿意为高性能、高品质产品买单的庞大中产阶级群体。在国内消费品性能、品质、安全性达不到其要求情况下这些消费者转而到国外购物,致使近年来中国居民境外消费持续强劲增长。在高性能、高品质需求强劲增长、传统需求萎缩背景下,“价廉物美”式消费品生产企业在产品升级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要么升级,要么逐步被淘汰。技术层面,由于需求萎缩,成本上升利润空间急剧下降,传统低成本低利润技术路径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走的是“开阔地平推”技术路径,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山寨”“模仿”进行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但也导致了产品技术空间狭窄,差异性小,大量企业在同一技术层面上进行低水平竞争,利润率不高。经济新常态下传统消费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严重,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低成本低利润模仿型排浪式生产难以为继,大量传统企业无钱可赚、生存困难,在技术升级方面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互联网+”带来有效的技术手段,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升级速度加快

面对新常态下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升级的空前压

力,“互联网+”为传统企业摆脱大规模低成本低利润模式,转而生产高性能高品质产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数据化、在线化与大数据技术使生产企业能够充分了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同时物联网及智能制造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小批量生产的成本,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生产取代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手段已经成熟。以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为主要特征,以众多中小微企业在细分行业进行差异化发展、为消费者提供高性能高品质产品为标志的“互联网+”新制造业正在成为制造业的主力,其迅速崛起无可阻挡。失去竞争力的传统企业,要么被改造,要么被取代。

3.“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发展路径,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

传统条件下受信息交流手段限制,服务业发展水平受服务对象规模和集聚程度的制约。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人口集聚程度较低,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及排名第二的经济总量,但服务业发展潜力却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互联网+”时代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交流非常便利,除了那些必须面对面完成的服务,空间距离对多数不需要面对面完成的服务的制约不复存在,服务业传统发展路径正在被颠覆,“有需求的服务均可被提供”成为常态,服务业业态将因此极大丰富。“互联网+”时代人口数量及相应市场规模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使中国服务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事实上中国的电商已经弯道超车,实现了全球领先、世界一流)。

综上,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等不得、熬不得。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有效的技术手段,早调早转就会赢得主动,抢得先机,晚调晚转就会被动乃至被淘汰。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由于动手较早,已经出现较好势头,而中部地区由于产业层次低,适应新常态,对接“互联网+”的速度相对较慢,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增大,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进一步增强。

二、中部地区利用“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面临的主要瓶颈与问题1.“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篇3

“机器”(所有智能物件)通信,也就是(远程)机器和(后台)中央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这种数据交换可以是双向的,上行通道主要收集设备和其使用信息,下行通道主要是发送指令(含软件升级); 从而实现对设备状况的监管和控制以及运营,也就是“管、控、营一体化”。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从以前的不足19%,发展到目前的超过30%,2010年将接近50%; 污染治理方面,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预计将达到70%,重点流域和东部地区要达到80%(含重点镇以上的城镇); 到2010年,环保市场需求将达10000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的1.6%~2.6%。这些趋势都成为物联网应用的驱动力。

“水平”和“垂直”产业分工

物联网的应用和互联网一样,包罗万象,与其说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产业,还不如说它是一个因技术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出现的理念,它将引导技术和产业新一轮的规范和整合、重新洗牌和布局,如何把包罗万象、千头万绪的应用规范梳理清楚,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美国《M2M》杂志2004年创刊时,就曾预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在技术上形成(或整合)一批通用的水平(Horizontal)共性技术,来支撑一批垂直(Vertical)的“行业”应用。这也是上一期DCM分层理念的基础,尤其在软件层面,物联网(水平通用的)中间件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和成熟将推动其在各(垂直)行业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产业链庞大,有形形的应用场景,充满想象空间的各式各样的商业模式,DCM三层划分中,“水平”和“垂直”的严格分工将有助于产业链各个环节做大做强,一个企业“包打天下”,从软件到硬件都做的业务模式是制约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物联网理念出现之前,DCM三个层面的技术和应用都在按各自的轨迹和行业特点发展,有的已发展了很多年。笔者认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建立行业规范和资源整合,这可能比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更为重要,关键技术是“点”的问题,而规范和整合是“面”的问题,不能以点盖面。“点”属于“垂直”技术,而“面”属于“水平”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台”技术。

篇4

    2 整合港口信息服务资源的必要性

    2.1 我国港口的发展历程

    我国港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现正向第四个阶段迈进(见表1)。

    2.2 第四代港口的发展要求

    目前,国际上关于第四代港口的描述,主要是根据联合国贸发会《港口通讯》1999年第19期上发表的《第四代港口》文章,认为第四代港口主要处理的货物是集装箱,发展策略是港航联盟与港际联盟,生产特性是整合性物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第四代港口”的内涵出现了新的变化。宁波市交通局副局长孙时光2009年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港口服务网络港口发展大会上指出,“第四代港口”在兼容“第三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强调港口之间互动以及港口与相关物流活动之间的互动,满足运输市场对港口差异化服务的需求,提供精细化的作业和敏捷的服务,以形成柔性港口,促使与港口相关的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

    由此可见,未来港口的发展,更加强调港口自身成为客户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港口从静态的、节点型的角色转变到动态的、网络型的角色。无论是港口空间上的相互关联、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还是精细化作业、快速反应的柔性化要求,都使得第四代港口更加强调物流和信息流的快速运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势在必行。

    3 港口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层次

    港口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是增强港口竞争力的关键,根据信息服务资源的内涵,结合第四代港口的发展特点,港口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可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次的跨港信息整合、战术层次的业务信息融合和技术层次的平台信息聚合。

    技术层次:技术是军事打击中的基本技能,需要在战术中综合运用,发挥威力。它在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中居于基础地位,正因为是基础,所以十分重要。港口信息整合的“平台信息聚合”,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港口信息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但技术具有易得性,在短期内能够学会,难以构成港口独特的竞争优势。

    战术层次:战术是决策者在中观层面运用创造性思维对技术进行综合运用。业务信息融合,就是着眼于以港口为重要环节的整条供应链的整合。只有港口各部门与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业务整合完毕后,信息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实时更新、双向沟通。战术成功固然可以大大提升整合效果,但是相对战略而言,其作用还是有局限的。

    战略层次:战略是在非常宏观的层面上统筹整个战争,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自然地理环境、国际政治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不能把视角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某个港口,而是还要观察世界港口大的走势。港口产业群的融合是一种趋势,跨地区的港口信息整合才可能在更大的层面上赢得成功。

    4 国外著名港口的信息服务资源整合状况探究

    

    4.1 新加坡港:整合高效的港航物流及贸易平台

    目前新加坡有超过350个应用系统,其主要系统有PORTNET负责对外的电子数据通讯与交换。PORTNET所提供的服务十分强大,主要包括船舶靠港时程、货柜、货物清单、货物追踪及化学危险品数据库查询和货柜舱单、危险品申报、靠港申请及出港时程预报等通关自动化,并通过贸易网络TRADENET实现了关贸网络相连,还可与政府国贸及签审机关作数据交换。此外,除了政府提供的公众网络外,物流企业也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通过技术平台,客户不但可以下订单,在托运的货物进入公司运行以后,客户还可以随时了解所交运货物即时的空间位置,了解货物当时所处的运送环节和预计送达的时间。

    新加坡在供应链整合方面也有先进之处:新加坡港物流发展具有供应链物流中心和联合型物流中心两种模式的特点。供应链物流是由港口物流企业与航运物流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各方分工合作,共同投资组成的;物流分工明确、集约经营。联合型物流中心是由港口与保税区或者与所在城市共同组建的物流中心,使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业务衔接良好。

    4.2 鹿特丹港:政府和企业共享港口物流信息

    鹿特丹港的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属于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一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租赁给企业自主经营;二是港口配套设施齐全,储、运、销形成一条龙服务;三是港口物流中心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四是港口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物流链。

    鹿特丹港还一贯重视信息化建设,并关注港航物流企业的利益诉求。自2004年起,鹿特丹一改之前复杂繁琐的港区系统,启用了简单易行的鹿特丹港业界共享系统,从商务、航运、港口、港务局四个方面,针对收发货人、船公司、码头企业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一家名为Port Infolink的公司就专门为鹿特丹港建立了经济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该系统由750多个企业及机构共享,平均每月信息流量为30万个,当中包括电子数据互换及互联网服务等。业界共享系统已成为鹿特丹港口不可或缺的现代化设施,是该港口网络化及完善腹地连接之后的第三大竞争优势。

    4.3 组合港代表——纽约·新泽西港

    纽约港和新泽西港分别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因此两港早期发展并没有整体的合作规划,甚至两州政府就港口和航道边界问题还争论不休。后来随着货物吞吐量的急剧增加,两州政府为了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益,共同协商组建了联合港务局进行统一管理。其联合港务局 即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和保护纽约及新泽西港口地区内的商业业务,负责监管两州的陆、海、空运输网络系统。如实现两港公共基础设施的统一建造和维护,两港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等。此外,港务局还协调港口的整体发展,使两港分工明确,各发挥其所长。

    纽约·新泽西港的港口合作脚步还不止于此。纽约水网密布,内河水运源远流长,但多年来侧重公路运输,水运积累的问题不少,如船型增大、河道变得狭窄。而在这一领域,鹿特丹港有丰富的经验,于是2001年纽约·新泽西港与鹿特丹港签约,共享鹿特丹港多年来的内陆航运与物流分拨经验。正是在与相邻、先进港口的密切合作中,美国的纽约·新泽西港才得以长足进步,逐渐成为了北美重要的海运集散中心。

    5 国外先进港口的信息服务资源整合经验借鉴

    5.1 战略层次的借鉴:港口一体化

    从纽约·新泽西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港口唯有合作才能持续发展。港口发展也是信息服务资源整合的意义所在,否则,整合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我国,共有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但那多是地理接近而形成的港口群,内部合作还很欠缺。其中,珠三角港口群毗邻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以广州港和深圳港为主导,发展迅猛。但相同的地缘条件导致不同层次港口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环渤海港口群,最具发展潜力,但内部的天津港、大连港和青岛港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

    纽约·新泽西港的合作经验有下面几点值得我们借鉴:(1)统一协调、广泛合作。为缓解港口之间的竞争关系,必须有联合的权威机构采取相应的政策方法进行协调,把握方向,纽约·新泽西港务局就是榜样。港口的一体化除了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的统一规划外,还体现在优势互补,交流先进经验上,同时可以对港口进行整体宣传,提高港口群整体知名度,形成区域品牌。(2)自负盈亏,保持港口运营的活力。纽约·新泽西港的建设就是港务局通过销售债券的方式集资,不依赖于政府的预算,呈现出自丰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限于我国国情,港务局不独立于政府,但我国政府仍可只在对影响港口群整体利益的方面进行干涉,从而保证港口运营的自主性,营造合理公平竞争的环境,为港口发展带来活力。

    5.2 战术层次的借鉴:供应链整合

    港口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需要业务整合先行。物流供应链的四个子系统即航行作业系统、装卸作业系统、堆存作业系统、集疏运系统必须互相协同配合才能保证港口物流运作以最大功效顺利进行,形成最大的吞吐能力。港口供应链整合的核心在于并不只局限于某一环节、某一子系统的整合,而应克服各环节之间、子系统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实现港口物流全过程的协同。

    新加坡港的联合策略,鹿特丹港的一体化策略都给我国港口的供应链整合带来启发。一个完整的物流链可能包含海运、港口、铁路、公路甚至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涉及到海关、商检、金融等诸多部门,这些部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要发展好港口物流,必须取得政府支持,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加大力度对港口物流所涉及到的产业进行整合,积极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对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的经营者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利益共同体,规范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各种运输资源的合力,保证物流链的通畅和高效运行,促进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

    5.3 技术层次的借鉴:平台建设及技术更新

篇5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

Key words: 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chain industry;modularity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143-03

0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最早于上世纪末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一种建立在“实的技术优势和广受认可的全域网络前景之上的”“全新的动态网络的网络”[1]。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通过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并依托网络技术将信息进行传输、处理、运算,最终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连的网络。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已被定位为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方面与国际具有同步性,已具备一定的应用、技术和产业基础,但物联网产业正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格局,不利于物联网未来技术的攻关,更不利于未来产业融合。本文从模块化分工促进网络状产业链形成的角度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形成完善的方向,分析产业链上、下游结构及相关联系,描绘出未来物联网产业链成熟格局,为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路径提出思考及建议。

1 模块化与网络状产业链

1.1 产业链的模块化及网络状趋势 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分工方式从传统的生产工艺、工序的线性分工发展成为立体的网络功能分工——各经济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独有的知识领域,在自身业务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种分工方式就是模块化分工。[2]模块化分工使得传统的产业链通过纵向的分解、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价值节点,而各价值节点通过横向集中、整合、功能增强形成具有兼容性、标准界面的价值模块,成为构成重构产业链的“基因”。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服务模式和相应的模块治理框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网络”(古拉提(Gulati,1998)[3],价值链上不同阶段和具有某种专用资产的相对固化的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需要通过一定的价值传递机制联系在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4]企业价值链不能够再被简单地理解为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陷入了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包含多个产业的“价值星系”,这种以价值链功能聚合为特征的模块化,最终使得产业的微观基础呈现出网络化特征。[5]

1.2 网络状产业链结构 网络状的产业链则是以核心厂商为主导,将各利益主体整合协调在同一平台之上,通过协作、创新、竞争等手段将模块供应商、业务流程与系统开发商等合作伙伴联合在一起的强大、灵活、集成的价值网络。网络状产业链结构由产业链参与主体及模块化设计规则共同决定。

根据在产业链中所处的角色及作用的不同,处于网络状产业链上各价值模块的若干厂商,可分为:核心厂商,负责模块的分解、模块之间的安排和联系、模块标准的制定衡量和模块的整合过程,是价值模块的规则设计者与集成者,往往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模块供应商,在遵循整体系统设计规则的前提下,负责子系统的规则与内容的设计,独立完成模块功能,在业务上主要负责加工、制造、装配、等产业非核心环节,往往也处于产业链价值较低环节。两类厂商在在遵守两类基本设计规则——明确规定的规则及自由设计的规则的前提下,形成了较传统结构的产业链行为主体更为紧密、复杂的相互联系:第一,合作竞争关系共存。一方面,不同模块企业之间以及同类模块的核心厂商和模块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紧密;另一方面,同类模块的供应商之间存在着“背靠背”的竞争关系。第二,各模块及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相互融合。在模块分权集中时,核心厂商居于主导地位,掌握着模块设计的主要规则及核心模块的研发生产,模块供应商则处于从属地位,以自身模块功能配合核心厂商的生产集成;在模块化分权较分散时,模块供应商的实力则相对占优势,可能出现核心模块和系统集成商融合、普通模块向核心模块转移的趋势。

本文将模块化理论对于产业链结构的形成及影响作为理论分析基础,结合物联网产业规划发展的现状,对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析探讨。

2 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划分现状

产业链的演化形成与分工的演进路径密切相关,芮明杰(2006)将分工演进路径概括为规模分工——专业化分工——模块化分工,分工的前两阶段,其对应的产业链结构都是纵向一体形式,而分工演进的第三阶段——模块化分工阶段,产业链则呈现网络状,其产品链、价值链、知识链也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关联。[6]

物联网的出现,是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标志,现阶段的物联网产业的分工模式,各企业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专业化生产,并逐渐形成具体专业化模块,物联网所涉及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通信网络、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多个领域,各个领域相关企业均开展专业化分工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产业链各价值模块,对应的未来成熟的产业链的形态将是各模块相互联系的网络状形态。

工信部2011年发表的物联网白皮书中根据各产业在物联网产业体系的中承担的作用,将物联网产业划分为制造业及服务业,并进一步细分出子产业[7],如图1所示。

由上图的分类可看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以产业链整合完善作为目标来考察,存在着未能突出行业划分标准、各产业及参与厂商地位区分不明确、系统集成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即各模块之间的标准界面、设计规则、各模块的地位作用均未得到体现,因此,上述划分,仅仅是对产业体系从专业分工角度进行划分,不能作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的全部依据。国内另一种关于物联网产业链结构的主流划分方式则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网络体系角度进行区分,尽管充分概括出了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性,但过度强调技术性,忽略了各模块之间的经济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节拟将物联网产业体系模块划分及物联网网络架构图相结合,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

3 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分析

物联网产业链是由包括所有关联产业的若干企业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群体智能的动态的网络状产业链。根据网络状产业链上行为主体的分类及相互关系,结合物联网产业体系及网络架构,本文描绘出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图,如图2所示。

第一,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物联网以感知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智能应用技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感知技术层次包括了感知终端生产制造模块、终端集成模块;网络传输技术层包括通信设备生产商模块、通信设备集成及服务商模块;智能应用层次包括了计算机软件生产模块、应用服务及系统集成模块、运用服务商模块。

第二,根据模块化理论相关理论,物联网产业目前已形成若干模块,根据各厂商在物联网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承担模块供应、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功能并将物联网产业划分出对应三大模块。

本文对物联网产业模块的分类采用在上述基础上根据物联网产品本身的独特的性质,在对核心厂商及模块供应商的定义及业务范围需要进行局部调整:

①模块供应商模块,细分为感知终端生产模块、通信设备生产模块及软件开发模块,各模块内部含有不同类型厂商若干,模块划分标准根据物联网技术要求划分,各模块及内部厂商,在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进行对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活动,由于涉及的产业较为复杂,由若干厂商组成的子模块不仅仅是物联网产业链的一部分,在所属的相关产业中也能够组成完整的产业链,各子模块供应商与系统集成模块厂商之间的关系以知识关联的合作关系为主,不存在严格意义上对核心厂商的核心地位威胁,在业务角度也并非以简单向系统集成商提供加工、制造等附加业务。该模块在物联网产业链整体结构中,处于价值较低环节。

②系统集成模块,由感应终端集成、通信设备集成与服务、应用集成等各类子集成商组合,不同于其他产业对系统集成功能的笼统定义,物联网产业中对系统集成存在明确的定义[8]: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电脑终端)、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甚至包括外部环境、人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就目前物联网产业情况而言,系统集成在软件、数据处理、运行平台等方面仍然存在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该模块的相应的产业多为需要由物联网技术研发推动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因此目前从产业的角度考虑,许多环节仍停留在技术、概念的阶段。

③运营服务模块,该模块的以面对客户并提供最终完整应用方案的服务运营商为主,并以此为核心厂商衍生出包括咨询管理、认证测试等在内的一系列中介、服务提供厂商,这类厂商都是由物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演化产生新型厂商。按照对产业链和价值模块的定位,物联网产业链中运营服务商及系统集成商在产业链中所能占据的市场价值应能够达到70%,但目前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是:一方面,应用服务及解决方案的提供由模块供应商中负责芯片/传感器设计生产的厂商根据自身所掌握的技术条件及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完成,由于该类厂商本身具有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金技术实力弱的特点,所能够提供的应用往往是小型的局部应用,并未达到物联网所要求的“物物”相连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电信运营商,从技术角度往往负责网络运营平台提供,对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收集传输,在产业链中所处的环节应界定于系统集成及模块提供的衔接环节,而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物联网发展的现实情况是,电信运营商往往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竭力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力求在物联网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并通过构建M2M平台和参与制定模块/终端标准化来逐步实现。目前,运营服务模块的发展受制于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但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运行状态、升级维护、运营成本、决策制定等运营管理的需求将原来越多,运营服务模块在产业链中将具有最大的成长空间,但同时也是物联网产业链最后受益的环节。

4 物联网产业链模块化分析启示

以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格局来看,产业链中各环节除运营商外,厂商整体综合实力均较弱。而目前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模式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由运营商发起,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来实现运营商与集成商的合作。电信运营商作为物联网用户的直接接触者,拥有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是物联网产业链中最有条件和最有能力实施整合的成员。在现阶段电信运营商需要在产业链中承担着核心厂商的作用,需要扮演集成商和服务商的双重角色,通过选择质优价廉的终端设备,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与应用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以产业联盟、技术合作的方式联合其他环节的厂商,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及特定客户需求开展专项应用开发,并依靠电信运营商所搭建的应用服务平台整合应用需求,向客户完整产品,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价值。

电信运营商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加强自身条件及带动外部产业链环境的两个角度承担其作为主导企业引领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升级做大做强的企业责任。一方面,要从企业战略角度规划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以匹配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求,同时发挥集成创新的作用,合力推进产业链的各模块及其技术一体化创新;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项目应用产业化,通过参与政府重点项目的建设,迅速切入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效应,并能参与到政府政策、行业标准等共有信息的制定,有效获得公共资源的协助,提升企业在物联网产业链中主导企业的引领实力。

5 结论

物联网产业链作为物联网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是否完善、运作是否高效对于整个产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影响重大。本文从模块化角度对物联网产业链结构进行分解划分,研究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层次、理清产业链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提出在物联网产业链构建整合过程中需发挥主导企业的引领作用,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对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

[2]李想,芮明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状产业链的基本构造与运行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6.

[3]Ranjay Gulati, Nitin Nohria, Akbar Zaheer.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1:3,199-201(1998).

[4]倪慧君,王兴元,郭金喜.集群企业模块化选择与策略互动[J].中国软科学,2006(3).

[5]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09).

[6]芮明杰,刘明宇.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工业经济研究,2006(3).

篇6

所谓物联网,简言之就是将物与物相联结的互联网络。当今,物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必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物联网沟通了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物理空间,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信息安全问题延伸到现实世界。关注和研究物联网信息安全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1 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物联网是在传统通信网和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有效的感知、广泛的互联互通和个性化的体验[1]又是传统互联网所不具备的,因此其信息安全不仅具有传统网络信息安全的特点,还有其独具性。

⑴安全威胁来源广泛。一般而言,可将物联网的分为三个层次,采集数据的感知层、传输数据的网络层和实际使用的应用层,再加上管理等非技术的因素,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威胁来源不可谓不广。一是各技术层面。物联网三个层次结构各自有其安全问题。感知层主要是射频识别设备、无线传感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安全威胁;网络层主要是数据泄露或破坏及数据融合产生的安全威胁;应用层主要是针对用户隐私、访问控制的安全威胁[2]。二是核心设备与技术标准。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链还不够完善,传感器、芯片、数据处理设备等核心设备技术掌握在他国手中;技术标准也多采用国外标准,在国际上话语权较弱,这些都可能导致在信息安全问题受制于人。三是非技术因素。物联网使用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滞后和信息安全领域人才的匮乏均给物联网信息安全隐患带来严重威胁。

⑵信息安全防护困难。物联网通过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与互联网融合传递信息,实现全面感知和可靠传递,但也使得信息防护愈加困难。一是节点数量庞大,监控力量有限。要实现区域范围内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必然需要足够多的传感设备,但监控的力量是有限的,这一突出矛盾使得对节点的监控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兼顾。二是节点资源受限,难以有效防护。[3]受成本和技术的影响,传感器的体积普遍较小,其存储空间、带宽、传输距离极为有限,这也使得传统网络安全防护的技术协议无法应用到传感器上。三是以无线传输为主,信息易被窃取。[4]感知层信息传递给网络层多采取无线方式,且能够自动获取,信息容易被窃取,网络受到干扰影响正常工作甚至瘫痪。

⑶安全隐患危害性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拓展,物联网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发展和强化国家安全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不可避免的安全威胁的巨大危害性逐渐显现。一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物联网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医疗、农业、家居防卫等关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传感器遍布人们周围,一旦失控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威胁。二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互联网所处的环境是虚拟世界,发生问题往往只影响到一台主机或一个局域网,损失的也只是信息。而物联网处于现实世界,其应用往往是行业性的,如果出现问题损失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涉及到生命财产安全,对整个行业发展的影响无法估量。三是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物联网的应用广泛涉及到国家基础建设、战略规划甚至是军事领域,可以说关系国家安全的大量信息流转于物联网上,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故障或者被摧毁控制,所产生的级联效应将不亚于武装打击。

2 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防护的几点看法

物联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对未来的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其安全隐患的危害之巨也是可以预见的。要想在未来物联网发展上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在发展的起始阶段和发展进程中始终致力于安全防护的建设。

⑴运用技术手段。科学技术是信息安全的重要保证,无论是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是单纯的安全保障的需要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一是关键技术创新。紧跟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大力强化“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传感器网络等技术的研发,发展芯片级的物理安全技术,完善传统的信息传输安全技术,加强认证和安全访问控制,掌握和不断创新物联网关键技术。二是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传感器和芯片、智能处理软件是我国物联网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也为信息安全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要从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大力加强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力度,逐步解决这些薄弱环节。三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行业内企业应当联合起来,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构建自主创新的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打破国际上的技术垄断。

⑵抓好安全管理。在信息安全领域,安全事故的一半以上产生于管理的疏忽,因而物联网的信息安全要坚持“技管并重”。一是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国家、地方、行业的安全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和多层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整合各方资源,统筹物联网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等重大安全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建立信息预警和管理机制,加强对物联网应用的安全风险和系统可靠性评估。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制订相应应急处置方案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尽量减少可能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并能快速有效地恢复。三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多数个体对于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都比较薄弱,对防范隐私泄露的方法了解也不多。因此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提高保护隐私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⑶落实政策法规。一是以政府为引导。政府部门应当加强财政和税收政策扶持,加大力度支持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营造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行业市场正当竞争的良好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壮大信息安全企业的发展。引导和支持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物联网人才培养体系,下大力气培育信息安全领域人才,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以企业为主导。物联网的应用多表现在商业上,只有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物联网的发展才有活力,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领域也是如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创新活力,创新商业模式,推进物联网安全的不断进步。三是出台法律法规。要规范企业、个人行为,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物联网的应用广泛涉及到个人、组织和国家的安全信息,要加紧制定法律,明确对于这些信息的采集和使用等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及各方应承担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艾浩军,单志广,张定安,吴余龙.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7-9.

篇7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图书馆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伴随着科技的创新和进步。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正式提出并迅速波及全球,在图书馆界,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图书馆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

自2009年IBM率先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各种各样智慧的概念,如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慧医疗等成为人们研究和描画的重点。其中,智慧图书馆也概莫能外。

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检索近期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较多地与物联网、云计算及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概念相联系。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础,人物互联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构成,而实现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提升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精髓。可以说,智慧图书馆的外在特征是泛在,即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而其内在特征是在继提供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之后,提供以人为本的智慧服务,满足读者日益增长与不断变化的需求。可见,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技术提升、服务理念创新、管理形态转型的一场革命。

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目前图书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成熟后的一种全新形态。智慧图书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化设备为手段,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智慧化图书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智能设施、智慧化服务,其构建可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和服务层面。物质层面是基础,技术层面是关键,而最能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和服务水平的则是服务层面。三个层面互为支持,共同支撑起智慧图书馆的大厦。欧美图书馆界是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率先提出者,而智慧图书馆的实践也首先出现在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目前,国内外一些图书馆已经进行了智慧图书馆部分功能的尝试,通过物联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 RFID)提供图书馆智慧服务。例如,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提供的一项被称为Smart Library的新服务;台北市立图书馆于2010年采用无线射频识别 ( RFID)技术建设了一个无人值守的智慧图书馆,通过感应装置实现用户的身份验证,自助借还机协助用户完成无人值守的借还操作;上海图书馆率先开展了手机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等等。物联网与云计算,是从技术的维度出发研究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更应该重视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群整合与协同管理,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支撑下的泛在、便捷和跨越时空的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务,注重的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图书馆2.0与智慧图书馆体系都是建设在复合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硬件及技术上。图书馆 2.0主要依赖 Web2.0技术,包括Blog、Rss、Wiki、Instant Message、Tag、Ajax等等,而智慧图书馆则主要依赖于物联网、传感技术和云计算机。因硬件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智慧图书馆与图书馆 2.0相比能提供更高层次、更具个性、更加智慧的信息服务,但两者的服务理念与内涵是一致的,都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

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应该是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是基于信息资源的深度知识挖掘以及具有用户需求分析功能的专家式的系统服务,是一种有品质、有价值、有内容的高层次服务。柯平教授曾说: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升的,有三个台阶:一是文献服务,二是信息服务,三是知识服务。这一路径反映了服务从依赖资源、技术与工具到越来越依赖图书馆人的智慧。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台阶应该增加一个,即第四个智慧服务。

1、智慧服务的概念

智慧服务是建立在知识服务基础上的,运用创造性智慧对知识进行搜集、组织、分析、整合,形成全新的知识增值产品,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服务。图书馆智慧服务关注的是通过知识产品的服务给知识用户带来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知识产品的增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智慧服务的特征

图书馆知识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而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深化和升华,图书馆智慧服务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性,其服务是面向广大用户、社会群体和全人类的,是一种普惠范围的服务;二是智慧性,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在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基础之上的智慧服务,图书馆充分发挥客观知识的拥有者、整合者、启发者的核心作用,帮助用户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创新知识、提升智慧;三是资源丰富性,图书馆必须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包括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四是管理集群化,图书馆通过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知识的共建性整合、集约式显示、便捷性获取、无障碍转换、跨时空传递等;五是服务协同性,包括行业协同、地区协同、国家协同、全球协同等,在系统的顶层设计上整体推进,使资源由分散趋向集约、由异构趋向统一,克服资源在布局上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和重复建设的弊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使命。

3、智慧服务平台的构建原则

从信息管理与应用的角度来看,智慧图书馆建设可分为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构建必须具有异构性、开放性、移动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通过构建、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网络平台,提供让用户放心且安全的使用环境,使用户能够跨越时空、无障碍使用图书馆的资源,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各种信息需求。

(1)服务主导原则。在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技术、资源和服务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技术是必备的手段,资源奠定了内容基础,而服务是最终的结果。在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可以看作资源是为了用的,资源利用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所在。技术是图书馆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支撑,资源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服务是智慧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的立身之本。

(2)资源集成原则。资源集成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技术基础,图书馆需要借助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建立起文献感知服务系统和整合集群管理系统。这里讲的资源包括印刷型、数字型、网络型各类载体的资源。资源集成就是在各个文献信息机构、各类文献之间建立起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库网转换互通、跨媒体深度融合、跨馆际物流速递的服务与管理模式。例如, 2012年 3月成立的首都图书馆联盟由位于北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医院部队、中小学图书馆和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共110余家图书馆自愿联合发起成立。首都市民今后有望仅凭一张读书卡即可浏览百余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近期将做到:一馆办证、各馆通用、一卡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藏书、各馆共享、一馆讲座,各馆转播、一馆咨询、多馆服务、与出版机构合作,推出优惠图书。

(3)以人为本原则。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与人的时时相联,其中既包括资源与馆员的互通相联,也包括资源与用户的互通相联。这是智慧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关键,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发展理念与实践。如台湾研制的智慧型图书馆和图书定位系统,上海普陀区图书馆设立的图书漂流自助亭等。这些表面看起来无人值守的图书馆,其自助服务是建立在前台的服务机与图书馆后台的集群网络化布点、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物流的庞大的管理系统之上的。通过后台强大的管理系统和集成化服务,实现了馆员资源用户的互通互联,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体现出图书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结语

智慧图书馆为图书馆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愿景和新的希望,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满足。尽管现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仅仅处于初始阶段,一些尝试也属于试验性的,但随着RFID等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一定十分远大。一是建立起用户与馆员多维的交互模式,图书馆服务也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二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用户信息的自组织和自主知识空间的构建,通过网络技术、语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语义抽取,构建行业或学科的宏观知识空间和用户特定的微观知识空间。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P311.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16003

作者简介:林信川(1981-),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实训工程部主任,软件设计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和物联网。1物联网使用的数据类型

1.1射频识别类型(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RFID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电子标签中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阅读器可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体的目的。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被读取器读取并解码后送至电脑主机进行有关处理。

1.2地址/唯一标识符(Addresses/Unique Identifiers )

物联网环境下需要通过唯一的IP地址进行对象标识。对象标识资源随着物联网环境下对象的增长而不断消耗,IP v4协议正面临不断枯竭的危机。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IP v4不断枯竭的危机,出现了一种新的Internet协议,也就是IP v6。IP v4虽然相较仅能够标识32bit的地址范围而IP v6能够标识更大的地址空间,但是目前为止IP v4仍然是最为广泛使用的Internet协议。

由于IPv4 网络的庞大规模导致IPv4 向IPv6 过渡存在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物联网一旦使用IPv6 地址,就必然会存在与IPv4 的兼容性问题。

1.3用于对象、处理过程和系统的可描述性数据

物联网的强大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记录于参与对象中的数据或者元数据。元素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通过元数据用户可以定位并访问到准确的数据。

尽管处理过程数据和系统数据的对象属性远比常规对象复杂,但它们都可作为特殊的对象类型进行处理。物联网服务可以让用户监测一个对象参与了哪些进程和系统过程,这样用户就能够更好地调用这个进程的实例。例如生活中的电量使用情况的数据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收集。可以通过运行一个进程用于计算某个指定时间段内用电量高峰和低谷期的平均值,这个进程或服务很可能是众多物联网提供的服务之一。

1.4定位数据和普适环境数据(Pervasive Environmental Data)定位数据提供了经过特殊标记的对象的位置信息,该信息或通过GPS提供,或通过本地位置定位系统提供。GPS通过向多个卫星上的控制模块发送信号的模式进行工作,控制模块以三角定位测量法的方式确定发送信号物体的位置。本地位置定位系统也使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工作。本地位置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建筑内或建筑和人口密集区,定位信息能够通过本地已经配置的感应器和信号传送器进行发送和接收。多个感应器能够将信号发送到一个小型设备上,此设备能够定位发送信号的位置或者其他协作对象的位置。定位信息对于物联网来说极为重要。

1.5传感器数据――多维时间序列数据(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Data)数据可以通过无线传感网络被发送到物联网。先进的电子设备技术使得目前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安装无线传感网络检测各种环境状态,例如天气、温度和噪音等。在使用传感器数据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数据采集频率的问题,例如是持续采集、以固定时间间隔进行采集还是当需要查询的时候才进行采集,即如何通过高效的方式能够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本,以及确定采集的数据量。传感器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快速采集海量数据成为可能,但此后的查询和数据挖掘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

1.6历史数据(Historical Data)

在物联网环境下传感器捕获的字节数据和其他大量数据都需要进行存储,久而久之必然出现历史数据,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存储空间成为瓶颈。面向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案必须制定如何保存数据和哪些数据需要进行保存的标准,常用数据应保存在活动的数据仓库中以备频繁查询,不常用的数据可能需要进行压缩存储。物联网要做到智能化则必须借助历史数据来提取经验进而转化为知识,最后才能改进、优化。

1.7模拟现实世界的物理模型(Physics Models)

物联网应用程序在进行运算过程中需要访问物理模型。物理模型作为现实世界的模拟实现,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表征,如重力、压力、光照强度、声音和磁力等。进行物理模型的呈现必须进行建模和物理场景的模拟。物理模型被广泛地使用在游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工程领域,并在物联网运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8执行器(Actuators )和命令数据的状态

事件和信息是通信机制的抽象元素。事件既可以是传感器表示的“原始数据”,也可以是执行器表示的“操作”。通过控制单元对事件的处理,信息可以抽象地表述物理世界。 物联网环境下需要经常控制远程设备,因此就存在针对当前执行设备状态进行反馈的需求。执行器的作用就是根据来自信息世界的命令,来改变物理实体的设备状态。

在物联网环境下也存在大量进行设备控制的命令数据。在物联网中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系统通过不同的来源完成各自独立的访问过程,因此必须制定标准化的命令进行数据控制和用户界面控制。

2物联网领域存在的数据库问题

2.1数据大小(Size)、数值范围(Scale)和索引(Indexing)

物联网中存在数据的大小和数值范围将会是极其巨大的,所以数据必须通过本地响应的方式进行管理。本地数据管理者必须决定哪些数据和服务对全局网络运作有用。由此可见,物联网至少能够操纵两个层面的数据:公有数据和私有数据。使用者通过加入特定的权限组以访问某些特定的私有数据,同时也能够通过Internet访问公有数据。

索引问题将会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难题。由于物联网中包含众多不同类型的数据对象,所以仅对数据库编目进行管理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同时通过创建一个能够通用于所有国家和所有语言,并且包含世界上所有物理实体的编录是不现实的。

2.2查询语言

当前主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查询语言都基于结构化数据。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提供了一种相较于结构化数据更为松散结构的数据表现方式,并且同时还支持自定义进行数据描述的方式。XML语言已经成为技术层面上一种广为接受并具有较好互操作性的语言。作为查询XML的语言XQuery,已经由W3C研发成功,它能够整合文档、Web页面以及关系数据库等数据源进行查询。用于半结构化的查询语言通常采用基础分层数据模型,例如单项曲线图就是采用该种数据模型。但是,分层数据结构存在与生俱来的问题,例如难于表现多对多关系等。

物联网环境下存在各种各样的使用者,例如偶尔访问某个网站获取一些数据或信息的临时用户,或者准确知道如何查找所需数据的专业用户等。事实上相同的使用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时将成为不同类型的使用者,有鉴于此,需要为不同类型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数据访问工具。

2.3过程建模和事务处理

将来在物联网领域中众多的处理过程都将以服务方式开发或者提供。基于架构的服务SOA越来越成为所有基于Web的系统中支持互操作性的重要方式。

ACID属性在Web事务处理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已是业界公认的事实,这种现象就和物联网环境下全局事务处理的需求背道而驰。目前业界已经提供了基于Web的事务处理的新方法和模型,主要通过使用平衡事务和使ACID属性更加松散的事务系统实现。有研究证明ACID属性中的持久性并不是所有应用程序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减少事务的数量也许比完整保留ACID属性来的更有用。

2.4多相性(Heterogeneity )和完整性

物联网由众多独立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又各自存在着不同的保存数据的方式。如果没有基于一个标准的处理方式,互操作性将无从谈起。

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和基于Web的不同类型系统的日益增多,异构性和互操作性的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XML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种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案。XML提供了一种专门的、实用的和高效的方式从一个系统将数据传递到另一个系统。但是,XML并不能解决语义问题。OWL是一种用于表现Web实体的语言,它要求社区间使用OWL系统表现Web实体,该过程中OWL系统将为提供语义互操作性提供需要的支持。在不远的将来,在改进物联网的使用体验方面将充当使用语义信息的角色。

2.5时间序列聚集(Time Series Aggregation)

在数据库研究领域,已经有人提出针对流数据使用新的模型并进行流数据捕获。传统的查询语言如SQL,已经不适合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查询。另外业界也有人开展针对异常情况下(如断电)丢失数据的评估工作。以上的研究内容对物联网应用领域中的智能数据流捕获系统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于物联网来说,最佳的时间采样周期极大地依赖于数据性质和应用领域,因此必须定义适合的查询设备。在此过程中提供连续数据采样服务的数据拥有者必须解决查询设备的问题。

2.6归档(Archiving)

数据库存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主要指的是对数据库生成副本并按照指定的间隔时间对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基于Web上下文归档的数据库能够转化为XML进行归档并保证对基本查询功能的支持。处理过程也能够通过使用数据捕获软件,对每个服务的请求和响应以快照的方式进行存档。这些技术在物联网中都是非常有应用价值的。

如果考虑物联网中存在的数据属性和数据量级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但可以考虑通过在本地数据归档管理中使用更好的索引和数据挖掘设备解决。通过存档的数据,能够对已进行的主要操作进行检索。目前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围绕着有效的数据存储方式、查询语法和性能几个方面。通过数据仓库的研究工作和数据挖掘工作的开展,将更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2.7数据保护(Data Protection)

可以预见到在物联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将面临如下五大特有的信息安全挑战:①四大类(有线的长、短距离和无线的长、短距离)网路相互连接组成的异构(heterogeneous)、多级(multihop)、分布式网络导致统一的安全体系难以实现“桥接”和过渡;②设备大小不一、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一致导致安全信息(如PKI Credentials等)的传递和处理难以统一;③设备可能无人值守、丢失、处于运动状态,连接可能时断时续、可信度差,种种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复杂度;③在保证一个智能物件要被数量庞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设备识别和接受的同时,又要同时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隐私权;⑤多租户单一实例服务器SaaS模式对安全框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技术发展优先级路径图

如下是已经被认定的在物联网领域几个重要的研究课题:① 研究远程随即存储和闪存如何作为持久化存储介质;②在数据存储层压缩和加密介质;③设计包含非关系数据模型的系统;④权衡兼容性和可用性,以获得更好的性能;⑤设计具有功耗调节功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减少能耗。

分布式系统已经被广泛认为在以下方面优于主流数据库体系架构:新的模型,新的查询语言,新的事务处理方式,新的分析处理连续数据(如数据流)的方式。这些研究成果在不远的将来会对物联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现有的处理方式必须经过重新修改或定义才能适应物联网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以下技术应进行优先考虑:

(1)过程建模和互操作性

需要重新定义或寻找一种新的互操作性结构。从技术层面上来看,SOA可能成为互操作性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彻底评估物联网的特点,以确定是否通用SOA技术能够应用于物联网以及如何应用于物联网。

(2)索引方法

物联网数据的海量性很可能是前所未见的。我们应考量是否现有的索引方法在物联网环境下是否可用。理想情况下,需要基于一般索引建立一套物件分类法,至少需要对标准的索引和分类方法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是否它们在物联网环境下仍然可用。

(3)归档方法

必须建立标准的归档方法。不同的场景下应使用不同的归档方法。将分类归档方式应用到具体的使用场合将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

(4)驱动器控制

许多的物联网设备都使用驱动器控制方式。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控制和链接实体与驱动器的命令数据格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5)事务管理

应用场景的类型和相关事务管理的建议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以此为基础,通过系统或服务能够构建出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事务管理。

(6)智能的用户体验

可以通过技术层面上的一些方式,如SOA和XML取得良好的交互效果。在语意层面上需要达到更好的交互效果,例如知识表达等人工智能技术,都是通过自身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的,这都有助于让过程和实体更加智能化。

(7)

为了在许多任务中满足无需进行人际交互的需求,需要开发智能系统,此系统将协同特定环境下的实体进行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竹西,胡孔法,陈歧,等.现代物流系统中的频繁封闭路径挖掘算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4).

[2]James Jungbae Roh, Anand Kunnathur, Monideepa Tarafdar,Classification of RFID adoption: an expected benefits approach[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9(46).

[3]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研究与分析[EB/OL].2007.http://省略/article/61231.htm.

[4]宋合营,赵会群.物联网分布式识读器数据采集方案设计与实现[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 (1).

篇9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23-02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采集信息的传感设备,如传感器、红外感应器、气体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连接、监控、互动的过程或物体,采集其力学、电、光、热、声、位置、生物、化学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物与人、物与物、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一、物联网的特征

首先,物联网广泛应用了各种的感知技术。在物联网上,传感器的类型和数量巨大,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用于捕获不同的信息内容,它们的信息格式也各不相同。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得各种数据,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地进行环境信息的采集,不断对数据予以更新。

其次,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泛在网络。互联网仍旧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物联网通过对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准确实时地将物体的信息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各种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由于传感器数量巨大,会使信息量极其庞大,形成大量信息。为了保障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在传输过程中,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另外,物联网不但连接了数量巨大的各种传感器,其本身还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结合在一起,利用模式识别、云计算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物联网通过传感器获取大量信息后,通过分析、加工和处理,可以找出有意义的数据,从而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领域。

二、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让物品拥有了智慧,从而在人和物、物和物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这就是物联网的价值。物联网不是各种技术的叠加,物联网是感知、互联和智能的叠加。因此,物联网由感知部分、传输网络和智能处理三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以RFID、二维码、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品的识别;传输网络:通过现有的各种网路(如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过程;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中间件等技术实现对物品的自动控制与智能管理等。

目前,物联网体系架构在业界也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感知数据的感知层,传输数据的网络层,处理数据的内容应用层。

三、物联网的发展凸显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一)信息时代,人们追求隐私权利保护

随着物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因技术原因,物联网安全体系中个人的隐私被暴露或者被非法利用的概率较大,这就成为了推广物联网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在物联网信息安全下保护个人隐私的问题被人们当做重要议题。

隐私就是个人私事、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禁止他人干涉的纯个人私事。隐私权又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个人隐私极其容易泄露。网络是信息传播自由的空间。在这个共享、自由和开放的网络空间中, 往往经常出现滥用网络传播的现象, 从而危及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在这样一种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的空间中, 隐私权显得十分脆弱。因此, 网络传播自由应当受到必要的限制。

(二)物联网技术下隐私保护的隐忧

物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联网的密不可分性注定它存在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目前采用的技术是物品标签标识能在远程被任意扫描,标签自动且不加区别的回应指令,将其所储存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实现物与人、物与物、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其技术难免保证不泄露标签物拥有者的隐私。又因这些被植入的电子芯片非常细小,又是电子传感器,随时随地暴露个人的一举一动,因此,物联网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密集地。

目前,我国运用物联网的射频技术的领域有票证管理、动物标识、公共交通等多个领域。各城市也在2008年后积极实施校园一卡通、交通一卡通、电子身份认证等项目。城市道路、小区安防更是大量安装了摄像头,新型的传感技术出现使得传感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无论人走在哪里,都有可能被记录精准的位置,每一句话都可能被监听,一举一动都被记录,个人隐私就像置于玻璃之中一样透明,被窥探的可能性加大。

四、物联网下保障个人隐私的对策

(一)提高保护隐私的信息安全能力

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必须保障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例如,个人在通过手机查询附近酒店地点时,是依赖用户当时所处地点,但是用户又不希望暴露自己的地理位置,从而保护自己不被跟踪。这在技术层面,需要研究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以保证机密性、真实性,进而解决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和信任问题。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 物联网技术 应用 发展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是一种集信息共享、交流和传播的科技手段,具有高效、稳定、有效的特点,其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地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1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概述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技术层次: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网络层又包括处理层和传输层。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层包括数据存储、信息共享、交流平台等技术,其可有效实现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感知和识别,是信息通讯和交换的关键平台;网络层主要用于传输相关信息数据,其不仅包括云计算、GRS/GIS技术、智能技术等处理层技术,而且包括移动通讯网、固网、互联网、卫星通信等传输层技术。感知层主要用于采集信息资料,包括识别码、智能机械、传感器、RFID、条形码和IC卡等技术。

2 计算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2.1 网络通信技术

随着计算机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在计算机物联网技术中网络通信技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网路通信技术包括网关技术、无线技术、有线技术等,M2M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网络通信技术,其和有效结合近距离传输技术,如BlueTooth、RFID、Wi-Fi等,无线通信是M2M技术的关键,其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其为物联网传递信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2 云计算

云计算技术在不同计算机中分布计算资源,用户可自由切换资源,结合具体需求,访问专门计算系统。物联网系统的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有效整合计算实体,极大地提高计算能力。

2.3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也称为电子标签,其作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其利用射频信息,有效传输物联网信息,从而科学识别这些信息。射频识别技术包含天线、阅读器、标签等部分,其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有效识别不同状态下的物体,这项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不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因此应用广泛。

3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发展

3.1 物流领域

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快速发展,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而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广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流领域的计算机物联网技术主要利用其智能性、集成性的特点,这使得物流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更高,并且通过模仿人类智能,全面掌握物流领域的各种信息,实时监控物流运输的路线和车辆情况,掌握物流运输货物的性能和状态。同时,物流领域中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便于工作人员实时掌握物流运输情况,科学采集重要物流信息。

3.2 家庭住宅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家庭住宅中的应用,其通过利用各种现代化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家居生活方式,其包括灯光控制系统、温度调节系统、布线系统、住宅安放系统等,住户能够利用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应用和操控家庭住宅中各种内部系统,科学管理家庭住宅中的各种应用系统,高效集成家居设施,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营造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

3.3 交通行业

当前,我国交通系统快速发展,智能化交通建设进程持续加快,而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数据控制技术、通讯传输技术、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其在交通行业的应用也加快了智能化交通建设,并且其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智能化交通系统发展。同时,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具有准确、高效、实时等特点,其在智能化交通建设中的应用,有效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不仅可减轻城市交通环境污染,而且有效减少交通系统超负荷量,全面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输效率,因此在交通运输方面应加大对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3.4 电网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除了在交通行业和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应用价值较好。而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电网智能化发展,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益。而通过运用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数据信息,一旦发现电网运行异常情况,可以帮助电力工作人员及时、有效地解决电网故障问题,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电力系统和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不仅可满足电力用户对于电网运行需求,而且可完善电力系统设置,有效提高电能质量。

3.5 农业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有效结合农业生产的智能系统、安全系统和控制系统,高效整合云计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全面考虑各种农业生产因素,如人工因素、环境因素等,通过传感器上传相关信息,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可高效整合分析农业生产各项信息,通过远程操作和监控,加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同时,在农业生产中运用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可促进农业生产转变为高效农业、低碳农业、绿色农业,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并且其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计算机物联网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其在多个领域和行业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各行业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应严格把握物联网的各项关键技术,结合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特点,加大对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分析和研究,优化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充分发挥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应用优势,推动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凌敏.浅谈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计算机物联网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5(24):56-57.

[2]雷琦.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04):99.

[3]邱月嫦.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5):20.

[4]邹静,罗媛.探究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多领域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22):46.

作者简介

篇11

15G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分析

5G无线通信技术在功能和属性等方面极大地超越了原有的2G、3G、4G技术,无论是在通信技术层面还是应用性能方面都超过了原有的技术内容。具体来说,5G无线通信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1多载波技术

多载波技术的核心在于控制子载波的宽带设置和交叠程度,避免相邻子载波之间的互相干扰。多载波技术赋予了5G无线通信技术高效的传输性能,使5G的传送速度变得更为迅速。例如,在5G无线通信设备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偏远地区会因为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提高宽带频率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进而导致传输速度偏低,而在多载波技术的支持下,这种因为复杂性因素而造成宽带频率资源无法高效利用的问题迎刃而解。

1.2多天线传输技术

5G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与多天线传输技术的深度融合,借助天线阵列技术保证信息传送的可靠性,提升宽带频率利用的效率,从而满足信息传送的需要。同时,在多天线传输技术的支持下,5G通信技术实现了同一时间段服务多个用户的功能,使无线通信技术的功能更加强大。并且,基于多天线传输技术支持基础上的5G无线通信技术拥有在减少芯片面积的同时,提升网络下载速度,从而满足用户对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1.3密集网络技术密集网络技术是关于如何适应网络用户个性化网络需求的技术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网络应用环境下,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对无线网络数据方面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不同人群对网络传输速度方面的要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就需要借助密集网络的技术,提高无线网络技术的性能,使无线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以保证。

2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

5G无线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强大技术性和功能性,使得其在应用广度和深度方面大大超越了原来的3G、4G技术。对于当前5G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而言,积极探讨和把握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可以奠定技术应用的良好基础,赋予通信技术更强大的发展黏性。总体来看,5G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终端系统中的应用

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终端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该技术在安卓系统中的应用。基于5G无线通信技术基础上开发出的安卓系统具有更加强大的系统操作功能。从系统的架构层次来看,安卓系统的架构主要分为应用程序层、程序框架层、系统运行库以及内核层等四个层面,其中内核层是基于5G纳米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出硬件驱动和基础文件,从而满足移动终端的各种需求。虽然目前关于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终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缺乏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但可以通过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终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积极的了解和深入的分析,以促进5G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

2.25G无线网络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篇12

1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中,物联网作为互联性的有效延伸,已然成为其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具体而言,在运用物联网形式基础上能够充分实现物跟物相互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对互联网的深化延伸,物联网客户端能够像所有物体进行扩展延伸,进而实现信息的通信交流,采用红外遥感器即激光扫描、射频分析器等等传感类型设备,通过协议约定进而完成对物体相互之间的科学化智能定位及实时监控管理。在煤炭行业发展进程当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谓是一项大的飞跃,为该行业运行注入新鲜的血液力量,为此,能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煤炭质量管理水平的优化提升。

2 简析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基于技术层面结构展开分析可知,通常能够将物联网划分成感应层、网络层即实际应用层三个主要的层次阶段。具体来说,感应层主要是由传感器和其对应的传感网关共同构成的,涵盖有各类型的读写器即摄像头、传感器、RFID类标签及二维码等终端设备,感应层所具有的功能是针对相关物品实施有效甄别,并有效采集数据;网络层则是由各种类型的私有网络及管理系统、有线信息通讯网、无线信息通讯网、云计算平台所构成的,该层次所具备的主要功能为针对感应层所获取的信息展开有效地处理及传递;实际应用层主要指的是物联网用户接口端,其中用户包括有机构组织、人和相关系统等方面内容,该层次能够跟相应的同行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实现物联网智能化运用。

在互联网行业发展进程当中,针对无线射频实施的有效识别可谓是其中的一项核心技术,然而该技术不是一种新型技术。通过分析国外零售业可以知道,早在多年之前其已经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替代商品标签中,在我国,该项技术却未能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中。具体来说,在无线射频识别标签中储存有大量拥有较强利用性的交互信息,通过数据通信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把信息收集在中央系统中并进行识别,而后经过计算机网络展开信息交换及共享,达到掌握管理物品的相关目的。在物联网中所涉使用另一项核心技术是传感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针对不同数据信息展开有效的信息采集与加工管理工作,并采用固定协议将获取的信息数据相系统终端进行传递并实施处理,譬如说采用GPS实现对物品信息的有效获取、采用感应器获取所需的物品图像、运用无线射频识别完成对标签号码的有效读取等等方面。除此之外,感应器则指的是物联网中的网络传感层,其隶属于基础性层面内容,可实现重要作用的合理发挥。所以说,传感网络层级中涉及的网络感应器可谓是实际工作进程当中需调节的关键参数内容。在物联网中,人跟物以及人跟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均离不开大批量且速度相对较高的数据传输交流。一般来说,无线网络中涵盖有允许各类型用户进行无线连接全球数据和语音网络的合理构建,同时还包括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无线连接对应的红外技术和射频技术的优化。在互联网应用进程当中,完成数据的高速传输可谓是其中关键性技术。

通常而言,人工识别主要指的是就计算机拟人化思维过程展开合理化判断的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研究学科,对于物联网来说,其对应的智能技术要点为针对物品相关信息进行提取之后展开合理化认真分析,得以充分实现信息技术针对物品实施的自动化处理。在电网及桥梁、公路、大坝、隧道、铁路、建筑、油气管网等各类型系统中,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可将感应器等装置嵌入其中,而后跟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旨在切实管理物品。由此可见,物联网能够给予生活和生产体系更为丰富的智慧,其能够实现在智能化交通及公共卫生、工业检查、抚育护理、环境保护、居家等行业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社会治安及卫生医疗、电力安全和铁路交通等行业范围中,该项技术正处于初步应用阶段,且能够从实际的日常工作进程当中将数字化城市、智能化交通、车联网等分支概念有效地分化出来。伴随着科学水平的迅猛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技术能够在物流、交通及医疗等行业发展中获得深化运用,可实现跟信息技术产业的有效结合,催生激烈的技术革命。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炭质量管理关键技术

3.1 煤炭生产安全监控

基于煤炭安监的角度出发,在物联网基础上的煤炭自动化主要来源于综合自动化,力求充分实现三方面物联网,具体来说,第一个方面是矿山设备的物联网,旨在进行预知维修;第二个方面是矿工周围环境的物联网,旨在提供较为主动的安全保障;第三个方面是矿山灾害风险预测的物联网,旨在针对所产生的各类型灾害事故展开有效的预警预报。其中,涵盖有如下几个方面自动化系统的合理构建,构建系统集成平台,即针对人员及设备、整个矿井安全展开感知集成平台的有效建设,充分实现针对整个矿井与地面位置展开全面的远程监控;构建矿山网络平台,涵盖有调度指挥控制中心工业以太网与矿井上下高速工业以太网的合理构建,在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用基础上,将其覆盖于煤矿井下部位置,确保其能够在处于灾害及故障环境中时可确保通信线路的畅通无阻;构建人员安全环境物联网平台,针对现有的人员定位及安全监测系统进行有效集成,旨在确保矿工能够就周围环境所对应的感知信息实施合理传输;构建设备物联网系统,建设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矿井上下位置涉及的各类型生产系统展开有效的远程监控,且对矿井实施自动化监控,及时感知煤矿设备实际的工作健康状态。综上,所有自动化子系统均能够在同一的物联网体系中实现连接,进而获取自动化生产效果,此系统采用较为完善的工程软件进行合理化的系统控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人员、矿井下移动设备、矿山设备实施分布式检测应选用无线网络。其中涵盖有无线数据以及无线语音、无线信息传输等多项内容,其所涉及的相关用途是定位人员、管理机车、监控设备工况、监测灾害环境信息,进而构成相对较为健全的无线感知平台,为此能够保障在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维持系统的正常工作,提供给生产救援最大的支撑。

3.2 煤炭生产物联网系统实现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煤炭行业涉及选用的采掘系统自动化包含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采煤设备趋向于电牵引方向发展,导致相应的设备容量越来越大;第二,将计算机设备作为核心的且拥有较多传感器的故障诊断及工况监测系统可为是现今高效综采设备所具备的特征优势;第三,煤炭行业工作面趋向于大运量、重型化及高强度、高寿命的方向发展。运输提升系统的物联网通常是针对烟雾、煤位及胶带机打滑、断带、跑偏、超温洒水等等实际的运行状况展开有效监测的,具体来说,堆煤保护需针对煤点的堵塞状况实施监测,一旦发现故障形成则需在控制胶带机的基础上实施紧急停车操作;智能跑偏和拉线保护则是针对胶带机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跑偏故障实施保护,沿线遭遇紧急状况时应采取紧急停车措施;超温洒水保护则是针对驱动部位存在的火灾问题实施有效的停车洒水保护措施;烟雾保护监测驱动则是针对驱动部由于机械之间的相互摩擦形成的烟雾展开控制并采取胶带机紧急停车措施;温度保护则是运用电机上的温度传感器设备针对电机问题实施连续监测;断带保护则是运用传感器针对胶带的断裂状况实施监测。

3.3 煤炭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平台设计――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进行平台的有效构建,其中,整个系统的基础内容是物联网,在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要点数据全部需有物联网实现提供。因为现今的车辆REID和GIS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因此在底层位置物联网部分中,该平台一般只是采用现有的硬件设备,针对所存储的各类型物实施标签添加、并在车辆上加装GIS装置、布置仓库中的REID接收器等内容进行合理化设计,构建相关方案措施,为物流系统构建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信息。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合理的借口提供给相关平台,使得数据能够更为稳定及时地相物流平台中进行发送,确保物理信息平台得以优化运行。

平台技术架构――该系统选用的是JEE技术架构形式,用户访问服务器的时候能够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有效获取,针对物联网所提供各类型数据接口,能够实现良好的数据格式定义,也就是说进行各类型数据的有效定义,而后运用仓储传感器和GIS设备可将数据直接向系统数据库进行发送,为顶层平台针对现有数据实施的充分合理化处理提供便利。具体来说,该系统选用的是较为经典的MVC架构,结合系统实际的拓展状况,将中间层添加于MVC架构中,旨在实现系统灵活性的优化提升,持久层则采用的ORM的Hibernate工具,该工具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系统耦合度的尽可能降低,强化系统灵活性,使得系统扩展得以获取更为良好的支持,将Web2.0技术应用于系统的视图展现层,使得用户能够更为便捷地完成系统操作,相应的页面具有较为良好的美观效果。数据库选择oracle 109,采用双机热备,保证数据的安全。应用服务器选择开源的Tomcat。平台实际需要的物理服务器3台,分别作为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备份的备份服务器。系统采用Spring框架,Spring既是个容器,又是个框架,它支持MVC,对于持久层有很好的封装,同时其中的控制逻辑由于采用IoC思想,所以类与类之间的耦合度非常低,便于对系统进行测试。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把物联网当做是相关数据基础对应的采集平台,则能够提出新型的煤炭企业物流运作形式。具体来说,新的系统模式需充分符合对应的需求驱动级信息共享要求,尽可能实现信息共享程度的最大获取,实现生产计划及物资采供、订单、物资供应、运输销售等等进程当中所涉及的车辆调度信息的整体共享,突破传统意义上各环节均为孤立状态的僵局。

4 结语

综上,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优化提升,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均有着较为广泛地合理运用,其在煤炭行业质量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汪云甲,丁恩杰,朱旺喜,张瑞新,张申,王植.三论数字矿山――借力物联网保障矿山安全与智能采矿[J].《煤炭学报》,2012(03).

[2]高睿.面向生产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0).

[3]申宝宏,吴立新,陆小泉.中国煤炭行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探讨[J].《中国煤炭》,2011(08).

[4]李桂娥.物联网在推动山西煤炭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6).

[5]马小玲,马博瑞,刘家豪,杨钰莹.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西部应用的现状分析――以宁夏、重庆、云南应用状况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篇13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064-04

[作者简介]文振华(1955―),湖南常德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黄友森(1949― ),江西兴国人,博士,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制造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技术;邓子云(1979― ),湖南双峰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信息技术。

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意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视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应包含传感层、机器通信层、电信网络和IT网络层、互联网管理层和应用层五个方面。物联网能够提供以下几类服务:(1) 联网类服务:物品标识、通信和定位;(2)信息类服务:信息采集、存储和查询;(3) 操作类服务:远程配置、监测、远程操作和控制;(4) 安全类服务:用户管理、访问控制、事件报警、入侵检测、攻击防御;(5) 管理类服务:故障诊断、性能优化、系统升级、计费管理服务。

物联网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及其它各种机器,随时即时地采集物体动态信息;二是可靠传送: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将感知的各种信息进行即时传送;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真正达到人与人的沟通和物与物的沟通。

物联网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起人与物的充分沟通,它把信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应用于各个行业、各个产业,组成一个庞大网络,在现代综合技术层面上实现人与物的智能化交流,使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监控处于庞大网络中的物品运行情况,从而实现对物的智能化、精确化管理与操作。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技术后,信息领域又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创新技术。从物联网的应用发展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初具规模,市场潜力巨大。同时物联网还将催生新兴产业、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门类,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据统计,2010 年,中国物联网市场总体规模已达1933亿元。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产业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物联网专项规划,至2015 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信息产业的下一个战略增长极。

二、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业处于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物流资源难以有效整合,致使大量物流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通过物流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利用,达到社会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是当前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物流业多环节、多领域、多主体和网络化的作业特点决定了其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物联网的感知、智能处理和控制反馈等技术特征与物流业的运作特点具有良好的匹配性。目前,物流是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程度较高、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领域。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物流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正在快速推进,并为中国物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运输、配送环节的可视化管理;生产流程和仓库、配送中心的自动化智能作业以及构建全程监控和可追溯的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收集和监控产品全程物流信息等方面。通过调查统计,在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三大技术类型中,中国物流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RFID识别和空间定位技术为主的各类感知技术和传送技术方面,而物联网智能处理技术应用比例较小。

三、物联网技术

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分为面向地域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如省、市、县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面向行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如钢材、医药、汽车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包括园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及面向特定功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如港口、公路运输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

物联网技术是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国内许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都更为重视采用物联网技术。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园区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构建的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煤炭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研究;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等。

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服务于全省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它的功能是将省内的各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系统(包括政府、企业、园区、物流枢纽、金融机构等)以及相关的信息集成整合在一个标准、共享的信息平台上,并与其他省市的物流信息平台对接,形成全国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集成;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及优化利用;对社会物流成本和企业物流成本的合理控制。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一省范围的物流信息神经中枢和智能管理中心,因此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从而给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物联网技术

在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

(一)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及主要功能

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组成主要有:物流物联网传感基础设施、多级平台数据中心、安全与容灾备份中心、1个系统管理中心(系统集成平台)、在物流物联网平台上的N个物联网应用系统;在物流公用平台上的N个物流公共应用中心和系统,以及在物流共用平台上的N个物流共用应用中心和系统。

1. 关于物流公共平台。该平台主要作用是连接和集成政府电子政务、物流枢纽、电子口岸、银行、保险公司等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提供物流相关的公共信息和资讯。其主要功能有:为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协助政府进行物流业务的监管、对运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制定政府政策及对物流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提供应急服务,协助政府进行应急物资采购、库存调拨、运输调度、指挥协同、建立多主体联合应急物流体系;实现与省内电子口岸(航空、水路、铁路、公路的电子口岸等)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与省内与银行、保险、期货交易所、信托等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的接口。

2. 关于物流共用平台。该平台是关联中心,作用是连接企业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商业。主要功能包括:物流电子商务、软件租用、第四方物流、通信服务以及其它服务项目。物流电子商务。提供网上物流交易服务,包括物流信息(运输、仓储等)、(供需)竞价匹配、交易撮合、诚信保障、货物跟踪、在线支付等;软件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SaaS是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它使企业以租用方式使用平台上的软件而无需购买软件;第四方物流。提供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物流系统的设计、分析诊断、系统改进和优化等物流咨询服务等;物流金融服务。提供运费代收、代付服务、货物抵押,以及提供银行业务、保险代办、货物担保等服务和其他配套增值服务;其它服务项目。提供物流外包招投标、物流采购、产品营销、物流培训、物流人才招聘等服务。

3. 关于管理中心/集成平台。管理中心/集成平台是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管理中心,其主要功能是集成和管理。一方面平台内的各种系统通过该中心进行互联和集成,另一方面它提供对省内外的各种组织机构及个人的信息接口。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采用新一代的信息架构技术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构建集成平台,实现平台上各系统之间的互联和集成以及与对省内外的各种机构及个人的对接,实现了动态、标准化的集成模式,保证各种软件系统和物联网设备能够在异构环境下进行跨结构、跨平台的灵活、快速的构建以及集成化、综合性的应用。

采用上述技术,平台可以对接和集成省内(并通过对接外省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连接全国其它省市)物流相关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和设施设备,并将这些功能以单项功能或者集成化的功能的方式向社会提供服务。

4. 关于物流物联网平台。物流物联网平台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中间件(包括RFID的中间件、GIS系统中间件等等)集成、协调和整合各种物联网应用系统和设备,以使物流的应用系统能够综合应用这些物联网系统和设备。

物流物联网平台将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相关数据和信息通过传感网收集起来,并向上层应用系统提供方便应用的服务接口,使上层应用系统能够以单项服务或集成化服务方式向社会提供服务。如地震、水位的监测、交通情况等实时信息;提供运输车辆及货物的定位与跟踪、仓库的视频监视、驾驶人员和车辆实时视频认证、货物状态监视(如温度等)等单项服务;以及物流电子交易全过程(包括网上交易、在途跟踪、网上支付、财务结算等)等集成化的服务。

(二)物联网技术在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

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于2010年9月开通。目前,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经集成了GIS、GPS、物流E通手机、移动视频等物联网系统。

平台通过物流物联网平台将RFID、条码系统、车载终端、视频系统、手机(如物流E通手机)等相关设备及系统与网络连接在一起,自动、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其中,车货配载可由PC计算机和物流E通手机进行。物流E通手机是中国电信研发的、面向物流应用的手机。它具有车货配载、GPS跟踪定位以及短消息、小额支付等增值业务等功能。车辆/货物定位跟踪服务采用GPSOne移动定位技术。该技术结合了GPS卫星信号和CDMA网络信号进行混合定位,能够实现室内室外的全覆盖定位。定位精度可达到5米。

移动视频采用中国电信的支持多路视频并发的移动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可同时监控司机、货物、车辆周边状况等,如危险品运输、贵重物品运输等。

五、物联网技术

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主要发展方向一是广度,二是深度。广度是指在平台上集成更多的物联网系统和设备,并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集成化的应用,实现物流的全程可视化、管理的透明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过程的全方位应用,实现综合性的一站式、一揽子服务;另一方面是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其它地区和行业信息平台的集成,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的互连和对接。深度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获取的海量信息,开展深层次的智能化应用。例如基于实时信息的路径优化;车辆、船只的能源消耗优化;基于环境信息(应用从相关的桥梁、道路、隧道、堤坝等传感器采集的信息)的路径选择等等。

[参考文献]

[1]焦志伦.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物流业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港口经济,2011(9):33-36.

[2]李红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与设计[J].信息技术,2011(9):13-16.

[3]邓子云,黄友森.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层次结构与功能定位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0):13-14.

[4]邓子云,黄友森,杨晓峰.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总体规划[J].物流科技,2011(4).

[5]肖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园区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构建[J].电信科学,2011(4):54-60.

[6] 崔曼,卢建军,赵安新,卫晨.基于物联网的煤炭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1(1):243-245.

On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Logistics

Wen Zhenhua1,Huang Yousen2,Deng Ziyun1

(1. Hunan Modern Logistics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uNan Changsha 410131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