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融资与经营的关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39-02
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其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合理解决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融资风险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融资风险使企业在资金的运用过程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了解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及融资风险的类型,构建和完善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在民营企业融资风险中的有效作用。
1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样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融资风险的存在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出现了以下问题。
1.1 内源直接融资满足不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家族企业成为私营企业的主体。其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所有者权益融资。在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这两种融资方式基本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但是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规模随之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融资方式。
1.2 外缘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股票、债券和风险投资是主要的外缘直接融资方式。由于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达不到股票上市的要求,因此企业尚且运用不了股票融资这种方式。各种证券市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约束,债券融资同样得不到更好的利用。风险投资对投资主体设置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在投资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
1.3 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条件和期限结构限制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发放贷款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民营企业则受到了很多条件的限制,加上民营企业本身的缺陷使其受到各大银行的歧视。因此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虽然地方性融资在民营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仍旧解决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1.4 非正式渠道融资成为民营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可以从社会中获得一些贷款,有时候也通过客户之间延长还款期来周转资金。但是在没有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能引发各种非法融资的问题。企业互相拖欠贷款使得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逐渐恶化,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例子,例如丽水“小姑娘”杜益敏,因为非法集资7亿元而被判处死刑;义乌的“玩具大王”楼国辉因涉嫌非法吸取公众存款被义乌警方刑事拘留,他所投资的项目由于巨额的贷款利息导致资金链断裂。
2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预警
2.1 融资风险前期预警
融资风险前期预警的工作就是具体分析大量的信息资料,通过具体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融资风险的大小和预期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信息资料的取得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预计企业的融资活动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是民营企业主要的前期融资风险,主要反映民营企业是否能够融资到位和是否能够正确的融资和使用。
2.2 融资风险中期预警
中期融资风险预警则是预警企业行业经营内外环境,了解企业的财务程度和具体情况。中期融资风险预警主要包括财务预警和经营预警。
财务预警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一是发生资不抵债的情况,企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可能面临财产清算重组或者企业破产;其二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为负,说明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获利能力有一定的问题;其三是产生了大额的逾期利润,使企业的投资者在利益方面无法取得保障;其四就是企业信用等级的下降所导致的偿债能力的下降;其五是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的严重阻碍,无法取得外部投资资金。经营预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没有适销对路,面临很大的竞争,使得企业无法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人才短缺,使得企业没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2.3 融资风险后期预警
企业的融资风险进一步转化为危及企业财务方面,没能很好控制后期预警就是融资风险的后期预警。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其一是通过对企业各方面能力的分析得出企业的财务出现很大的问题;其二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由于无法偿还前期债款而失去债权人的信任,使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其三是企业出现非正常的停工停产现象,企业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
3 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道路上,河南省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做了一定的工作。它们根据自身企业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缺陷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采取针对民营企业相关的问卷调查并对专家进行函询调查的方式,在全国的大环境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风险预警。这可能是一个省市对于预警管理系统构建工作的一部分,而我们需要从全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来构建预警管理系统。
3.1 民营企业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构建的流程
企业风险预警主要包括五个环节,收集录入信息、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以及信息输出。其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是收集录入信息的对象;风险识别则是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各种方法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最大程度上的列出风险因素;风险评价在完成风险识别这一环节之后,对风险识别中所列出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果;风险应对则是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有效的控制风险;信息输出就是输出风险控制的作用。
3.2 民营企业融资风险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
融资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是完成预警管理系统的前期重要工作,这个模型的建立可以提前为系统的构建发现问题,同时成功的模型是可以应用到防范融资风险的工作当中的。
①选取样本的原则以及数据的来源。选取的样本数据的好坏程度与风险预警模型的准确性是有直接联系的,因此在选取数据的时候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要注意随时更新样本的数据,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下,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要随时跟进企业的最新动态,做到数据的更新,保证预测的准确性;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完整,民营企业在财务方面没有严谨的制度要求,往往在一些财务数据上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在选取数据的时候要将不完整的财务指标去除,保证数据的完整程度。
②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财务指标的简化。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财务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相通性。初次选取的财务指标是比较多的,这样造成工作量加大,也影响预警模型的准确性。而因子分析法的作用就是利用少数的重要变量分析出更多的所需信息,减少工作难度。其工作流程为,数据的标准化-提取财务指标(因子)-对因子进行相应的分析,得出最后的结果。
③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预警风险模型的基础工作完成之后,就要将模型是否能够达到预警企业融资风险的要求进行预测。这个预测过程是全方位的,首先就是检查模型的建立过程的准确性,就一些环节进行抽样检查;其次就是将此模型应用到实际的案例当中,以此来推测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在融资风险的预警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最后就是通过研究结论进行预警模型的进一步改进,使这整个系统更加完整。
3.3 民营企业自身改进的一些措施
①完善企业的融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在系统的初始建立过程中,肯定碰到一些困难,建立完预警管理系统之后,要开始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工作,逐步完善预警管理系统,使其能够全面的防范融资风险。
②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民营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约束,使其融资风险和企业的实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企业需要计划长远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各方面制定好发展战略,使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
③建立合理的资金结构。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融资方案所产生的融资风险是不同的,企业在财务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资金方面的管理。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融资渠道的狭窄使企业不得不充分使用自身所拥有的条件,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建立合理的融资结构。
④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企业的财务指标是预警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提高防范融资风险的能力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企业规范的财务制度。首先要做到对于财务的准确核算,做好企业基本的财务工作,然后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分析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问题,最后就是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好企业的财务制度。
4 结 语
面临融资风险这样的大问题,除了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之外,民营企业需要从自身出发,探寻有效的措施来迎接挑战。面临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考虑自身的条件进行融资。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融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合理的企业融资结构,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和防范各种融资风险问题,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企业的融资提供有利的环境。在这样的努力下,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佳的环境,补全民营企业发展中先天不足的条件,从而使民营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通过对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融资结构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应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多元化的融资结构,同时注重企业资产效益的提高;竞争行业必须利用自身条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完善债权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债务融资在融资方面的正面效应,同时积极推进债券融资。
关键词: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 融资结构 盈利能力
一、理论依据
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上把不同的竞争、垄断程度划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四种竞争结构类型。各国学者都对市场分类的具体标准进行了研究,由于国情不同,标准也不尽相同,其中以美国产业组织理论学家贝恩的分类方法比较出名。
二、融资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来源和数据选取。本文样本均选自沪深两市A股2011―2013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本文根据1999年中国证监会制定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索引》,选取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为样本行业。样本分类根据市场集中度Cn计算,得到以下各行业的分布,见表2。
综合贝恩的市场分类标准,本文把 Cn >70%的行业对应的上市公司定义为垄断组,把Cn
(二)变量的选择和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择的被解释变量有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营业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利润率、固定资产利润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
2.解释变量。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有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内部融资率、债权融资率、股权融资率、公司规模。内部融资率=(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折旧)/资产总额;债权融资率=(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资产总额;股权融资率=(股本+资本公积)/资产总额;公司规模=ln(资产)。
(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因子分析。KMO样本测度(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是用于验证指标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两种方法。一般认为KMO在0.90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0―0.90,很适合;0.70―0.80,适合。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统计量观测值为3.671E4,相应的概率P接近0,如果显著性水平为0.05,由于概率P小于显著性水平,应该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很显著的差异。同时,KMO值为0.767,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的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下页表3可以看出:第一个主成分特征根为4.413,它解释了总变异的49.038%,第二个主成分特征根为1.378,解释了总变异的15.306%,第三个主成分特征根为1.014,解释了总变异的11.269%,累计贡献率达到75.613%,因此,我们提取三个主成分。
通过因子正交旋转,可以看到每个变量仅在一个因子上有较大载荷,而在其余因子上的因子载荷比较小,这样公因子Fi的具体含义可由载荷较大的变量加以解释。表4是主成分矩阵,容易知道Y1,Y2,Y3……Y9的前三个主成分分别为:
Y1=0.855y1+0.733y2+0.169y3+0.242y4 +0.397y5+0.783y6-0.015y7+0.847y8+0.177y9
Y2=0.217y1+0.046y2+0.941y3+0.216y4 +0.561y5+0.239y6+0.019y7+0.195y8+0.939y9
Y3=0.333y1-0.148y2+0.145y3+0.698y4 +0.563y5+0.145y6+0.748y7+0.335y8+0.091y9
(四)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融资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一,在垄断行业中,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负债率一般都呈负相关。其中电力行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这与电力行业的非竞争性行业地位有关系。在竞争行业中,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这是因为在竞争行业中,企业一般没有雄厚的财务实力作支撑,加之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企业向外借入的资金越多,资金成本越高,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高。
第二,从垄断行业来看,电力行业的内部融资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为正,但交通运输业的内部融资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却是相反的。交通运输业在融资方面大多依靠政府注资或者向银行贷款,而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运输成本较高,利润较低。从竞争行业来看,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内部融资率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房地产业和制造业如果过分依赖外部融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从而造成房地产业和制造业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第三,从垄断行业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的盈利能力与债权融资率呈负相关,电力行业却是相反的结果。这主要是因为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的垄断行业,盈利能力比较强,企业偏向于债权融资,以免利润流出企业,高负债低成本和债权治理的效应又帮助企业提高了盈利能力。交通运输行业的债权融资率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这主要是由于通过债权融资后,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同时债权无法发挥应有的治理效应。从竞争行业来看,制造业的盈利能力与债权融资率呈负相关,但房地产业的债权融资率与盈利能力却呈正相关,但不是很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需求是多元化的,但因为债权融资是房地产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通过债权治理效率的发挥可以使房地产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第四,不论是垄断行业还是竞争行业,股权融资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全是反方向的。股权融资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低,从理论上来说是由于成本的存在导致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股权融资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第五,从垄断行业来看,企业的资产规模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垄断行业的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国有资本,在垄断行业资本内部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不仅没有给企业创造收益,反而吞噬了企业大量的利润。从竞争行业来看,企业的资产规模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竞争行业的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资产的效益,剥离不良资产,从而带动企业整体利益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本文结合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从垄断行业来看。(1)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除国有资本控制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之外,其他行业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势,增强国有资本的活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2)在垄断行业中形成多元化的融资结构。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提高法人股比例,促进多元化融资结构的形成,约束管理层的权力,防止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权益,促进垄断行业盈利能力的不断提高。(3)在垄断行业中,注重企业资产效益的提高。垄断行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由于拥有国家的经济支持,很多垄断行业中的企业都不太注重不良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因此,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必须注重企业资产效益的提高,改善企业不良资产。
(二)从竞争行业来看。(1)竞争行业在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必须利用自身条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新产品和新方法的研发,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高。(2)完善债权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债务融资在融资方面的正面效应。在竞争行业中,破产制度是影响债权融资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破产制度不完善,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不清晰,从而影响了银行对非竞争性企业的贷款,企业破产制度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较弱。(3)在竞争行业中,积极推进债券融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竞争行业的企业在债务融资方面,特别是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方面处于劣势,债券融资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债权融资。通过债券融资,既可以增加债权融资的渠道,增强债券持有人对经营者的“硬约束”,还可以减少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成本。S
参考文献:
[1]王静,张悦.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分析――基于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J].东岳论丛,2015,(2).
[2]王闽.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以食品类上市公司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4).
一、引言
在企业进行经营投资决策过程中,融资约束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外部融资成本的存在,企业有时不得不放弃净现值为正的好的投资项目,从而造成投资不足。如何缓解融资约束,寻求更加有效的融资方式,成为企业一直难以攻克的问题。理论研究表明,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有助于形成一个内部资本市场,其主要优势就是能够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在企业集团内部实现资金与项目的优化配置,提高融资与投Y的效率,缓解融资约束所造成的投资不足的问题。但在实证研究中,关于公司多元化是否能缓解融资约束的经验证据较少,本文的目的在于梳理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为这一问题提供更加直观的证据,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做一铺垫。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一)文献综述
(1)融资约束理论
(2)多元化经营与融资约束
(二)研究假说
本文的目的就是为多元化缓解公司融资理论提供更多的经验证据,为将来的研究做一些铺垫。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对于同一规模的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现金的持有量要显著高于非多元化经营的企业;
H2:多元化经营能够缓解公司融资约束问题,多元化经营能够显著影响公司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的辽宁地区A股非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09-2011年三年的年度报告数据,剔除ST和暂停上市等非正常样本,最终选取43家上市公司为最终样本。所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与锐思(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本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利用了计量软件eviews 6.0。
(二)研究变量
1、融资约束的度量方式
本文实证部分将借鉴Almeida等(2004)提出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该模型认为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持有政策,使用现金-现金流模型考察融资约束将更加有效。
2、多元化经营的测度
本文中公司多元化程度的衡量方式包括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所涉及到的行业数目(哑变量)和赫芬达尔指数(HHI)。其定义如下:
(1)行业数目法
行业数目变量表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所涉及到的行业个数,取值大于1时表示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本文将该指标设计成哑变量,即行业数目大于1时取值为1,行业数目为1时取值为0。
(2)赫芬达尔指数法:
本文涉及的多元化经营程度采用收入Herfindahl指数(HHI)来测量。计算公式为:,其中为i行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企业多元化程度越高,HHI指数就越低,当企业进行专业化经营时,该指数为1。
(三)研究模型
1、模型1:
本模型用以考察在控制了企业规模的因素下,多元化经营是否有助于企业提高现金持有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约束的压力。如果假说1是真命题,那么该模型中Divi变量的系数应该显著不为零。其中DiviD的系数应该显著为正,表示多元化能够增加公司现金持有量,而DiviHHI的系数应显著为负,表示多元化的程度越高,现金持有量增加量应越大。
2、模型2:
本模型用于考察多元化经营是否能够显著缓解融资约束。如果假说2是真命题,那么模型2中交互项系数应该显著不为零。因为多元化会显著改变公司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以此证明公司的融资约束问题得到缓解。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二所示为公司多元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Panel A为主营业务所在行业数的描述性统计。DiviN=1表示公司实施归核化经营,样本公司在2009到2011年间分别有53.5%、41.9%和44.2%的公司没有实施多元化经营,原因是辽宁地区上市公司以制造业为主,产品种类虽多,但所占行业数目很少。Panel B为赫芬达尔指数变量HHI的描述性统计。HHI取值为1是表示实施归核化经营,取值小于1时表示实施多元化经营。其中HHI在0.5到0.75之间的样本在历年都是最多的,分别占总数的20.9%、27.9%和25.6%。
表3给出的是公司融资约束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从数据可以看出各年指标差异并不大,说明数据具有稳定性,而且参照张纯和吕伟(2007)的数据结果,在前两个现金流的指标上基本吻合。
(二)回归分析
表3给出了在Divi分别取值为DiviD与DiviHHI的情况下,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首先,从模型1可以看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的情况下,DiviD显著为正,而DiviHHI显著为负,这表明多元化的程度越高,企业现金的持有越充裕。这也就验证了假说1,同一规模下,多元化经营的公司现金持有量要高于非多元化经营的公司。
此外,从模型2可以看出,在Divi分别取值为DiviD与DiviHHI的情况下交互项的系数都很显著,表明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显著不同于没有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程度越高,与非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的差异越大。这充分验证了假说2,多元化经营能够缓解公司融资约束问题,多元化经营能够显著影响公司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Almeida(2004)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加入多元化变量及交互项,考察了辽宁地区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年度报告数据,得到的结论为:多元化能够提高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并且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尽力完善多元化对融资约束影响的模型,对于融资约束的度量问题的争议还有待解决。此外多元化经营是否对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影响,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lmeida, H., Campello, M. Weisbach, M. S. 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Cash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4, 59: 1777-1804.
[2]Cleary,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rn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tus”,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2) : 673―692.
[3]Fazzari, S., Hubbard. R. G., Peterson, B. Financing constrainsts and corporation investment [J].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8, 1: 141-195.
[4] Jensen, M.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 323-329.
[5]Kaplan, S., Zingales, L.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ies are not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 707-712.
[6]Modigliani F., Miller M. H.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48(3) : 261-297.
[7]Moyen. N.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ies: Constrained Versus Unconstrained Firms”, Journal of Finance, 2004, 59 ( 5 ): 2061-2092.
[8] Myers S. C., Majluf N. S.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3(2):187-221.
[9] Stein, J. C. Agency,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 Vol. 1A, Edited by G.M. Constantinides, M. Harris and R. Stulz, Elsevier, North Holland, 2003.
[10]胜蓝,王芳. 终极股东特征、公司多元化与融资约束[J]. 证券市场导报, 2012, (4): 70-77
[11]姜付秀,陆正飞. 多元化与资本成本的关系: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J]. 会计研究,2006,(6):48-55
企业的金融资本主要以有价证券为表现方式,如股票、债券等,也可以是指企业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种类的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它是与企业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态。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就是指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经营活动。它一般不涉及企业的厂房、原材料、设备等具体实物运作。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经营活动时,自身并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而只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或者期货合约等来进行资本的运作。所以,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活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以及其本身的固定报酬所形成的收获。企业金融资本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资本的买卖活动为手段和途径,通过一定的运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种类型的金融资本升值,从而达到资本增值。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与实业资本运营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经营所需的资本额较少
实业资本运营,尤其是项目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活动,往往都要求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对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只需企业购买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或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即可从事金融资本的经营活动。所需资金量相对实业资本来说较少,大多数企业都能够承受。所以,金融资本经营是一种适合于大多数企业进行的资本运作方式。
2.资本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
金融资本投资经营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企业所持有的各类有价证券上,而这些证券又都是可以随时变现、随时充当支付手段的媒介。由于企业的金融资本在经营活动中,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较强,也就使企业在从事金融资本运作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和决策空间。换言之,一旦企业察觉到形势有变或者有了新的经营意图,它可以较方便地将资产变现或者转移出来,以及时满足企业的需要。
3.心理因素的影响巨大
社会心理因素对各种资本经营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经营行为和经营效果的偏差,而这些影响一般都具有间歇性和偶性发的特点。但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心理因素却是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比如,当证券投资者预感到一种证券价格将要发生变动时,他就会依据自己的心理判断抢先做出行动。当这种意识为多数人所共有时,则会形成集体的“抢先”意识。这种共有的意识构成了证券市场每时每刻的心理潮流,并常常会由此引发价格的剧烈波动,而这种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心理动荡。
4.经营收益的不稳定性
金融资本经营是一项既涉及企业自身条件,又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干扰的活动。企业的自身条件有:企业的资金实力、决策人员的能力、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本经营的经验和技巧等;而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诸多,如国家的经济形势,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等。这样就使企业金融资本的经营容易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造成其收益的不稳定性。另外,金融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有价证券价格的变动来获取的,由于证券交易市场上价格的频繁变化,企业收益发生波动也是必然的。
二、金融资本经营的技术操作原则
1.经营目标明确,制定投资计划
要使企业的金融资本经营取得成效,应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以避免投资经营的盲目性,保证预期投资效果的实现。企业在拟定投资经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资金的来源与稳定性。(2)投资收益的获取方式,是以股票投资经营为主,还是以债券投资经营为主。(3)处理好可获得的信息,把握机会。
2.组合投资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在金融资本经营过程中,收益和风险是紧密相连的。在风险已定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使投资报酬最高,或在报酬已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风险最小,这是金融资本经营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进程中,要实行组合投资经营,即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运作方式合理搭配起来,以分散企业的投资经营风险。一般是将企业的金融资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安全性高的债券或优先股;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具有成长性的普通股;另一部分应作为准备金,以待更好的投资机会或用来弥补意外损失。
3.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
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进行的,人的潜能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本要素。金融资本运作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复杂工作。因而,投资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能够把握住金融资本经营的有利时机,做出成熟的决策。
4.机会成本最小原则
在金融资本经营交易市场上,资本的经营方向是可变的。资本要不断地从那些盈利性低的部门退出,进入盈利性较高的领域,以使金融资本运营的机会成本最小。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应该理智、慎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对各种类型的经营方式做认真比较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动作对象和方式。
三、如何选择金融资本经营对象
企业金融资本经营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即股票交易、债券交易、期货和期权交易。金融资本经营对象的选择,主要是指企业选择何种金融资本经营方式的过程,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风险因素
在金融资本经营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者由于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在金融资本经营中,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风险适度的投资经营对象。风险与收益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也不排除会有低风险高收益和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投资经营对象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经营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保证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有相应的收益相匹配。
2.变现因素
由于证券构成企业金融资本的主体,所以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证券的变现能力上。在没有二级市场的情况下,证券的流动性取决于证券的偿还期限,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如果存在二级市场,证券的流动性则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和某种证券的热度。
3.收益因素
追求高收益是大多数投资者的最终目的,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手续费、现金等因素,以期在成本——收益原则下,选择出以较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对象。
一、PPP模式概念
PPP模式,也即是PPP项目经营,这是一种能够让政府公共机关与私营企业相互进行合作经营一个共同项目的模式,项目当中的三方分别为政府公共机关、私营企业以及非营利性企业三者;这三者之间通过共同经营一个公共事业项目,来达到相互合作的关系。在PPP项目经营模式当中,政府往往不会将项目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另外两方身上,而是会与二者共同进退,一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这也就使得三方所需要承受的成本与风险都大幅度的减低了,从而避开了风险威胁,实现了彼此之间的利益共享,并且充分的利用了债务性融资成本低而效益高的优势,实现了合作三方的互惠互利。
二、PPP项目管理方法
(一)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通常情况下,PPP项目所需要进行投资的资金额度相对较高,因此项目在融资方面不可能仅仅只依靠PPP经营方自有的资金进行解决,大多数情况下,项目的经营都需要倚仗于大量的外部投资来完成融资,当前我国PPP项目融资的主要依靠的外部资金来源都来自于银行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PPP的项目建设和经营,往往就需要承担巨大的融资风险,这些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首先是PPP项目经营三方,是否能够完整的获得银行的资金贷款,其次是所进行贷款的利率三方是否能够承担,最后是银行的贷款到期后,三方的经营收益能否足够对其进行偿还。PPP项目想要完成运营建设,就必须要依靠于外部融资才能够实现,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其在进行外部融资贷款时所需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就需要PPP项目三方,在签订PPP项目融资建设和贷款等有关合同之前,先一步征求所进行贷款的银行对合同中关系到融资贷款等方面的专业建议,并由三方共同商讨,制定出针对融资风险的相关预案,从而选择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融资方案,使项目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二)PPP项目的融资模式管理:我国的PPP项目在进行建设的阶段一般都会采用无追索权的融资管理模式,而在回购阶段则会采取有追索权的融资管理经营模式,这样的融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规范借贷两方彼此之间对权利以及义务、风险的相互承担情况,使双方都能够不可避免的负担相对应的责任;PPP项目融资管理模式的当事人和责任承担人分别为融资人、投资人、中间担保人等,其中融资人指的是为了能够让项目得以开发建设并经营下去而成立的针对项目的经济实体,或是相关项目的责任公司;投资人一般指的是能够为三方所共同进行经营的项目直接提供融资的政府公共机关或是个人财团组织等;而中间担保人则指的是能够为三方经营建设项目的融资人提供相应的资金担保的责任组织或政府机构。
(三)PPP项目债务资金管理:PPP项目的相关经营公司一般会由政府给予相应的授权来进行经营运作,并由三方围绕某一项目主要经营公司来进行经营和建设;一般情况下,融资的主体大都为主要进行该项目经营的公司,其经营过程中的资本金大都由项目主营公司的股东以个人资产的形式进行出资,其资金将被用来作为整个项目运行的资本金进行管理和使用。项目的债务资金应该通过以向商业银行进行长期贷款的方式进行筹集,未经三方允许,任何一方不得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获得。项目的相应注册资金,应由该项目主要负责经营的公司股东,分期在两年之内以货币的形式交足;剩余的项目建设款项应由该项目公司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来进行解决。在项目进行建设的期间内,项目公司的相关股东不会对整个项目的贷款给予担保;建设完成之后,项目贷款资金会由公司的股东进行承担。
(四)PPP项目财务管理:PPP项目经营和建设的过程中,其财务一般需要进行投标及合同签订的事前管理、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的财务事中控制管理以及项目完工后的财务管理等。其中,事前的项目财务管理与控制,需要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PPP项目建设前期的决策与资金准备上,并对所需要进行经营的项目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整个项目在运营过程中所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事项,进行提前的评估与鉴定,并预测出其所能够得到的收益,以此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风险最低的融资方案;而对于事中的项目财务管理,则需要项目经营三方,根据所建项目的规模、施工周期以及进度所需要消耗的资金来制定合理的资金安排方案,控制好资金的动向;至于事后的财务控制,则需要对项目建成的回购资金进行及时的收取,并确保项目建设之前所进行的贷款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归还银行,从而阻止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并避免项目负责三方,受到长期贷款利息和违约赔偿金额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结束语:
随着我国发展建设的步伐加快,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相应的增加了,市场的需求孕育出了PPP项目经营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和私营企业、非营利性企业三方,都能够在经营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利益,从而产生出政府与民营企业共赢的新局面;本文对针对PPP项目的管理,提出了一定的管理建议,能够为我国的PPP项目经营给予一定的实际参考基础;只有完善的PPP项目管理方式,才能够使这种经营模式长久的发展下去,从而实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杜亚灵,尹贻林. 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评述[J]. 建筑经济,2011,04:29-34.
[2]叶晓d,周春燕. PPP项目动态集成化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03:129-132.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