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个人综合素质描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个人综合素质描述

篇1

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往圣、哲人巨匠都努力探讨世界的构成。通过学习《多彩的物质世界》,学生能够了解到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备将来能够不断深入探索,投身科学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顺序如下。

1.细微的物质构成了茫茫宇宙,物质又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通过对原子的结构了解扩大认知。

3.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不同之处。

4.纳米科学技术的接触,纳米材料的特点、应用以及前景。

5.质量概念的掌握、质量的单位了解。

6.学会使用天平的操作。

7.牢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此领悟量的含义,能够熟练地测量液体与固体的质量。

8.通过密度概念的学习,分析密度的物理意义,推理在生活当中,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能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举例说明哪些物理现象和密度有关。

9.做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密度概念,认识物质本身具有密度的特质,通过学习,拓展对物质属性的认识。宇宙浩瀚无边,大得无法言喻,难以描述,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宇宙世界,让他们在惊讶中产生好奇,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让学习的知识能够牢固掌握。

二、学习物理,要提高综合素质

很多人才华横溢,在物理学科有很深的潜力可挖,但是学生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就不至于误入歧途,就能够激起凌云壮志,进而能够掌握学习的技巧,成就大业。成功大师卡耐基曾传授成功的真谛:“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其余85%归结于他的综合素质。”

篇2

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长期、顺利地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有利于改进传统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1、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各类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班级评定小组讨论,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道德与修养;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运动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测评等第道德与修养分A、P等、其他四项为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总评等第最高为5A),等第由所在学校确定。

3、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和领导

(1)市教体局成立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普教科、教研室、体育科、招生办、电教馆、行风办等处室负责人和各学区办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普教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对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开展培训,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

(2)初中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在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由学校校长、分管校长、有关年段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成员以5—7人为宜,名单报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职责为负责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指导建立班级评定小组,处理评定过程中的问题;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咨询、监督;处理投诉和举报,对评定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等。

(3)班级成立评定小组。初中学校各毕业班要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综合素质评定小组。成员在本班的授课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一般以3—5人为宜。在评定工作正式开展前将小组名单向评定班级所有学生公布。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评定者,则需更换。

4、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1)准备工作。一要强化宣传,创设氛围。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方法、措施和内容等,通过板报、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增进教师、学生与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评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二要抓好培训,确保质量。坚持不培训不参与的原则。学校要提前做好评价的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班、专题会议、讲座、学习讨论等多种方法,对参与评价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的纪律,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各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成长记录,收集和保存好各种有关原始资料,包括在各学期的获奖证书、创新成果、获奖作品等。三要建立制度,落实保障。首先是建立公示制度。通过适当途径向学生、家长、教师公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时公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其次是建立诚信制度。参与学生素质评定、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必须是由公正处事、诚信待人、素质较高的人员参加。再是建立监督制度。接受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及新闻媒体等的监督,对考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对违纪违章的单位或个人实行责任追究。

(2)评价操作。测评工作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级评定等相结合方式,参考学生初中三年的成长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的相关结果,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表现,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概括。在制订评价实施细则时,对于“A”、“E”等的认定,应尽可能多采用操作性强的办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的确定,要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于某一测试项目评定为“E”等有重大分歧的,应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研究审核并提出意见,报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裁定。

(3)结果确认。学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确定后,由班主任填写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交学生本人确认签字并加盖校印,评价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以备审查。《*市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表》一式三份,一份学校留底,一份交学区办,一份交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时间安排

1、*年3月,《*市*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市*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指导方案》起草,并广泛征求意见。

2、*年4月,①正式发文并部署工作;②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教育;③各校召开有关会议,传达宣传《实施方案》和《指导方案》,并建立校级工作小组和班级评定小组,组织好针对性培训工作。

3、*年5月,完成各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评定工作并公示。

4、*年6月1日前,各校上报综合素质测评结果。

四、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测试方法

(一)综合评语

1、评价内容

综合评语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难以量化评价的内容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发展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2、评价程序

班级组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其基本程序如下: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自我整体描述,撰写“自我描述性评语”,并由家长签字认可。

(2)同学互评。同班同学间以一定形式交叉认可“自我描述性评语”,然后由班级评定小组教师阅读、审核签字。

(3)教师评价。评定小组在学生自评互评和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初中学生素质报告手册)反映的情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讨论定格,然后由班主任主笔撰写综合评语。讨论定格一般分为突出、较好、一般。极个别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为对高一级学校负责,应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栏中予以如实说明,但所写内容事先须征得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最后,由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予以确认。

(二)测评等第

1、道德与修养

(1)测评内容:学生在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养成和表现,同时也应当根据初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考核内容的调整,较好地体现学生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集体、行为习惯、学会负责、团队精神、热心公益等方面的养成以及表现。

(2)测评方法: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袋(或素质报告手册)记录的情况,既要突出当前学期的考核,也必须综合以往几个学期的考核结果,制定测评标准,进行综合评定。

(3)等第确定:测评的基本结果为“A”,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测评结果为“P”:

①初中阶段有违法行为,被当地派出所记录在案的;

②初中阶段违反校纪校规,累计受到二次及上处分的;

③受到学校警告以上处分尚未撤销的。

2、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

(1)测评内容:音乐、美术和书法。音乐50分,美术50分(其中书法30分)。

(2)测评方法:由学校组织音乐、美术、书法测评(具体测评办法由学校自行制定),计三项总分。

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音乐类竞赛活动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团体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音乐测评可直接得50分;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现场美术(含书法)类比赛中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美术(含书法)测评直接得50分(书法30分)。

(3)等第确定:按三项成绩,75分及以上的为A等,60-74分为P等,59分及以下的为E等。

3、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

(1)测评内容: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参照《*年*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中考方案》(虞教体字[*]4号),体育平时成绩满分为15分;体质健康水平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满分为5分。(2)测评方法: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由各校按规定要求组织实施。

(3)等第确定:

①根据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成绩之和(满分为20分),20分为A等,19--12分为P等,11分及以下为E等。

②凡在2007年5月1日至*年4月30日期间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中,获得县级及以上比赛单项前六名或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在初中阶段获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三级及以上等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最终等第可直接定为A等。

③丧失运动能力的身体残疾的学生(凭残疾证)或因身体原因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凭县级医院证明)可免测,等级评定为P等。

4、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

(1)评价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实验操作。*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以实验操作测评为主。

(2)测评方法:实验操作测评由市教体局组织,结果呈现为等级制;

(3)等第确定:按实验操作测评成绩,17分及以上为A等,16.5—12.5分为P等,12分及以下为E等。

5、操作技能(信息技术)

(1)评价内容: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篇3

(一)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描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状况、社会公益活动和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为高等学校录取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并逐步成为高等学校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同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探索,稳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综合素质评价坚持内容的全面性,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促进学生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实现有个性、有特长的发展。通过对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探索科学可行的评定方式方法,加强评价制度建设。根据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评定方式、方法和规范,完善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公示、监督、申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的实效和公正。通过探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高中教育正确的导向。

(二)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为普通高中学校、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要使普通高中教学组织、考试考查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方案的指标体系制定要合理,有较强的可评性,评价要有多元主体的参与,评价操作要实现信息化。

(三)公平性原则。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制度建设,提前公布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有关规章制度,并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的意见。保障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四)发展性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适当收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和发展水平的描述与实证材料。正确发辉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客观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的全面指导。

(二)各市成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学校评价工作的监督指导,咨询、投诉、复议等事宜的处理。各市的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报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三)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学校实施,校长是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校综合素质工作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校的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审定评价结果,受理咨询、投诉和复议申请。

四、评价内容和方法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模块修习记录、基本素质评价、实验操作考查和信息技术等级等四个方面。模块修习记录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和各科目各模块修习情况。基本素质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各方面情况。实验操作考查反映学生在科学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技术等级反映学生在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

(一)模块修习记录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根据学分管理的要求,学生修习课程的情况通过三年学分进行管理。学校通过学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学生学业状况通过学分记录予以量化反映,通过适当的描述反映学生成长发展过程。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粤教基[*]47号文“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要求,学生毕业的必修学分要求:每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内必须获得必修学分116分(包括综合实践活动23学分);学生毕业的选修学分要求:选修学分在28分以上,其中选修二至少获得6学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中要将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和各学分对应修习的模块名称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二)基本素质评价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基本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五个方面。

1.评价内容

具体维度、要素和评价内容见附件一。

2.评价方法

采用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写实性文字描述为主,提供实证材料等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根据基本素质的不同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

(1)道德素养

学生道德素养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等,由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同学互评为辅。

(2)文化素养

学生文化素养的评价,根据学生学分管理档案,对学生所得学分的总量、学分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综合实践

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完成情况,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证材料等,客观反映学生在综合实践方面的表现。

(4)身心健康

学生身心健康的评价,根据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客观反映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5)艺术素养

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根据学生在学校参加艺术活动的表现及作品,客观反映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3.评价结果呈现

基本素质评价由学生本人描述性记录和具体作品名称等呈现,学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的描述或记录予以确认或补充,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同时提供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典型材料。

(三)实验操作考查

1.考查内容

实验操作考查内容涉及科学领域和技术领域中通用技术科目的必修学分对应的模块内容。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由省制定《普通高中实验操作考查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在实验范围内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2.考查方法

各地级以上市统一命题,由各学校设立实验考查考场,负责实施考查。

3.考查结果呈现

实验操作考查成绩按以等级呈现,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将考查结果的等级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四)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1.考试内容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科目的必修和选修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由省制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规定各个等级考试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具体目标要求,公布试卷结构和题型。

2.考试方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由广东省考试中心负责提供统一的试题及考试系统,各地级市教育局的考试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学校负责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3.考试成绩呈现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成绩按以等级呈现,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五个等级。将考试结果的等级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五、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的结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反映,学校将评价结果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评价结果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或退档的依据之一。

六、保障措施

为确保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发挥评价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工作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

(一)各市在评价工作开展前,将评价的内容、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校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对学校进行评价工作实施的培训。对学校的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理,接受社会及学生家长对具体学校评价工作的投诉及情况核查。

篇4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可行,更要可信,这是百姓关切的关键所在。但从政策层面通盘设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实施方案时,我们应该更进一步,不仅要使综合素质评价可行、可信,更应可用!

可信与可用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若我们的眼光只盯着如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真实可信,却忽视了满足高校招生录取时对评价结果的方便使用性,就必然会导致真实可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形同虚设,反过来会导致往后高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草率走过场,真实可信性将变得荡然无存。反之,若高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不足以真实可信,高校及其他使用单位不敢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用学生,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成为摆设,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唯分数论仍将越位主宰着莘莘学子的求学梦。

因此笔者认为,凭借《意见》的东风,我们在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或细则时,应紧紧围绕可行、可信、可用这三个环节做实、做细、做到位。

一、可行――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性

《意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分为5个维度: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要将这些抽象的素质变成可操作的、具体的、能考查的指标,只能采用表现性评价法,也就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行为习惯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即用学生的行为表现描述,用参加活动的时间表明,用活动效果的优劣证实。

对思想品德的评价最引人注目,争议也是最大的。《意见》认为通过考察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的次数、持续时间等表现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但也有不少人对表现性评价法心存疑虑:认为虽然不少学生都能够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能够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但不同学生的动机是不同的,不排除有些学生是为了获得综合素质评价的好结果去装几次、秀几下,这与雷锋精神相违背,甚至可能养成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

笔者以为,这种担忧是完全多余的,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就是要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发展、生长以及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教育就是要向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引导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时要弘扬学生的上进心表现而不必担心掺杂其中的功利主义思想,否则我们就主动失去了教育引导的主阵地。

连思想品德这样抽象的素质都可用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其他如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当然可用水平等第、体育达标、所获荣誉、特长项目、活动表现等等来描述。因此,虽然采分点的覆盖面不是很广泛,但客观评判的操作性仍是可行的。

此外,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有助于综合素质评价操作性的提高。教育部统一综合素质档案基本格式、建立电子化管理平台都将有助于记录简易、查询方便,统计快捷,使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性大幅度提高。

二、可信――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

为了使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意见》从写实记录、整理筛选、公示审核到形成档案、材料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细致可循的要求。

当然,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光靠制度的建立不足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公平公正,还需要一系列约束和举措来为综合素质评价保驾护航。结合浙江省近几年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项举措能够最大限度地基本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真实可信。

(一)写实记录

每一项记录都有据可查,都有相关事实材料为依据,不需要学校或教师人为的主观评价,即所有漂亮的形容词一概不必出现。

(二)民主评定

学校结合各项目特点,采取过程记录、测评结合、民主评议等方式,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办法民主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这种公开民主评议的方法约束了班主任和教师的权限,使评定处于阳光下,一定程度上狙击了社会不正之风对学校的侵蚀。

(三)公示审核

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必须先由学生确认,然后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再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

(四)诚信追责

诚信责任追究制度是对弄虚作假者的一道紧箍咒,谁签名谁负责的制度已在浙江省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使用。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每项都有责任人签名一栏,这是一枚沉甸甸的个人信用图章,记录将长期保存并能够让高校招生官、教育行政部门查询,终身追究制度确实是对者的斯摩克斯利剑。

(五)申诉复议

申诉与复议制度也是一道保险。《意见》要求畅通举报渠道,我们要建立检查制度和申诉与复议制度,无论家长或学生申诉综合素质评价的哪个环节,对有争议的结果,相关的责任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重新进行审核确认。

当然,一系列制度和举措虽可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保驾护航,但一些系统性的评价误差只能通过政策引导或高校招生官的经验来判断。例如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会导致学生群体性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差异,这就需要招生官根据经验作出某些认定、取舍甚至修正。这种差异是常态的,相对稳定的,也是真实的,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而否定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推出。

三、可用――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性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其实在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就已经实行了,但为何一直没有在高校招生中有效使用呢?

高校招生不用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目前的社会诚信环境确实无法让人放心高利害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

二是我国高校招生只在暑期10多天就录取完毕,若要审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字资料就无法在那么短时间里完成。在英美国家,录取新生往往需要半年到10个月时间,他们的招生官可以从容审阅、甄别甚至询问、面试。

三是我国高校的录取流程是按分数走的,理论上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需要时才从系统中调档查看,显然在分数太强势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只能成为一种摆设。

四是我国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中有用信息太少,高校招生工作人员难以从中发现令人眼睛一亮的信息。

因此,为了更好地融合高考、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的职能,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下决心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和惩罚机制,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中起实质性作用的顶层设计,放远目光,立足发展,不要怕可能会出现的暂时局部的造假个案。我们应该树立“谁使用谁监督”的理念,高校或其他单位若要使用中学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就有责任审核、判断、甄别、追踪。高校可以逐步独立或联合建立每个中学的诚信档案,有权提升某些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的含金量,也有权惩罚个别中学的造假行为,甚至拉黑某些敢肆意舞弊的中学。

篇5

一、矢志不渝,一往无前

学习物理,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比如,爱因斯坦,一生献身科学成为他矢志不渝的梦想,无论多么大的打击,他都毫不动摇。比如,牛顿,从小就喜欢研究、推理,喜欢问一个为什么。唐朝的魏征说过:“善始者繁,善终者寡。”人生在世,谁没有过憧憬?谁没有过目标?然而,世上的青少年一般都有过立志的经历,浮想联翩,甚至“壮志凌云”,不过只有勤奋的人才矢志不渝,学有所成,流芳青史,这样的人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教师要多利用物理学家的故事,打动学生,激励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的价值,让他们明白成功是对坚持不懈和努力追求者的奖励,是对长期学习者的酬赏。有心于此,再艰难也能“天不负”,而无心于此,懒懒散散,顺境亦难以成材。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有益于人生。学生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往圣、哲人巨匠都努力探讨世界的构成。通过学习《多彩的物质世界》,学生能够了解到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备将来能够不断深入探索,投身科学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顺序如下。

1.细微的物质构成了茫茫宇宙,物质又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通过对原子的结构了解扩大认知。

3.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不同之处。

4.纳米科学技术的接触,纳米材料的特点、应用以及前景。

5.质量概念的掌握、质量的单位了解。

6.学会使用天平的操作。

7.牢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此领悟量的含义,能够熟练地测量液体与固体的质量。

8.通过密度概念的学习,分析密度的物理意义,推理在生活当中,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能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举例说明哪些物理现象和密度有关。

9.做实验,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密度概念,认识物质本身具有密度的特质,通过学习,拓展对物质属性的认识。

宇宙浩瀚无边,大得无法言喻,难以描述,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宇宙世界,让他们在惊讶中产生好奇,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让学习的知识能够牢固掌握。

三、学习物理,要提高综合素质

很多人才华横溢,在物理学科有很深的潜力可挖,但是学生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就不至于误入歧途,就能够激起凌云壮志,进而能够掌握学习的技巧,成就大业。成功大师卡耐基曾传授成功的真谛:“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其余85%归结于他的综合素质。”再描述贴切一点,也就是说,这85%,就是对成功者综合素质的描述,就是喜欢学习的结果,就是掌握学习技巧的回报。很难想象,一个综合素质不高、不喜欢学习的人能够掌握学习的方法,能够对科学情有独钟、多才多艺,甚至做起事来游刃有余、看问题能够高瞻远瞩和将来大器有成。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想学习,主动学习,才可能深研穷磨,好学不倦,才会破臼除窠,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有责任心,掌握了学习方法,把物理知识了然于胸。

物理是工业生产的指南,物理揭开了宇宙的奥秘,肩负改造自然的重任。社会前进有赖物理的研究和发展。物理之重要,万言难可俱陈,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心知肚明,在学习中要研精覃思,努力不怠,力争让自己成为新一代的栋梁之才。

篇6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的实际开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如何呢?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加以解决?笔者将根据对我校及其他几所学校调研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一、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1、家长、学校、教师的认识有待提高。

“唯分数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已根深蒂固。家长最为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关注明显不足。教师对学生成绩记录习以为常,而对其它方面的记录或描述不太适应,甚至认为是额外负担,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所以,如果评价大环境不改变,即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方式、内容、标准不变,家长、学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认识、行为均很难转变,综合素质评价只出现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2、操作难度大,教师负担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既要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又要不断学习,接受各种培训以应对新课改的要求,已经十分忙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还对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行质性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在教学工作和进行评价的双重重压下而不堪重负,导致不但对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而造成评价失真或不全面,而且会影响到教学工作。

3、评价效果难以保证。

综合素质评价既有对学生共性的记录与评价,又有对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而反映学生个性特点的记录与评价在个体之间难以比较,用于升学录取时的一种评价依据,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因而,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内容、标准的丰富性、项目权重分配、结果合成的复杂性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使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很难达到一个理想水平。

另外,综合素质评价是作为升学录取的依据之一,与升学挂钩,就成了高利害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几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学生和家长会非常关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但他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什么样的发展,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他们追求的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评价成绩。“人情”现象、“走后门”现象势必不能完全杜绝。且不说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会失真,就是教师和同学的观察及评价也会存在很大水分。至于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评价、体育与文艺活动评价中家长、学生、教师弄虚作假则不可避免。评价的可信度和效果就更不能得到保证。

4、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一定能全面的发展。

当前,教育教学围绕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转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不取决于学生而取决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是一些教育机构和学校为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向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于学生不能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不能通过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有效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1、正确认识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的功能。

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主要通过观察等手段搜集信息、描述学生成长,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学生自身前后差异评价,而很难进行学生之间的价值比较判断。其实这正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即它的对学生的价值发现和提升的功能。

2、构建新的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作为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主体,必须有相应的科学的管理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评价制度。尤其是对教师的考评制度、奖励制度应加以调整,以通过评价教师来促进教师更好的评价学生,同时学生学籍管理与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应相结合。

其次,建立和完善学校评价组织,培养一支良好素质的评价队伍,一支专业的、有权威的、相对稳定的评价小组,并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从而保证学生的特长认定和升学尽量公平公正。

第三,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无论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是在具体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诚实守信教都应成为首要的指标与原则。第四,开展以对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强度和信度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公示制度、监督制度、制约制度和诚信制度。

3、提高教师评价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组织者、参与者、操作者,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根本保证。因此,一方面应对报告册本身进行修订,使之操作更为简捷方便;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使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诚信教育;再一方面,应给予教师该项工作量的核定,充分考虑到教师在实施综合素质发展评价过程中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4、在招生制度改革中合理、有效地使用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报告册。

篇7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部明确规定,辅导员拥有思政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导师,又是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但相关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成长紧密相关,这就客观上要求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辅导员的继续教育,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说,辅导员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这一制度设计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抗日军政大学设置的政治指导员。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政治辅导员最先在清华大学设立。应当说,辅导员制度经过了近60多年的发展,从政策、体系和措施上都日趋完备。尤其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出台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有了一个清晰的描述,结合我们对文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辅导员描述为,她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功能上来说,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与继续教育的关系

从对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来看,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随着信息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的形成,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继续教育是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内涵

在对现有的政策和文件进行解读后,我们发现,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第一,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这就是说,辅导员要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这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品质。政治思想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众所周知,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他们负责传达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只有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导航者和领路人。

第二,要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素质。辅导员除了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外,还要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素质。这不仅包括个人道德、品行,也包括职业道德。在个人道德方面,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豁达宽厚、正直坦诚、作风正派、实事求是、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在个人品行方面,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务实、说到做到;严禁大话、空话、假话。在职业道德方面,要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做到爱岗敬业,热爱并尊重学生。

第三,要有扎实的相关业务素质。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面对着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他们必须具有扎实的业务素质,才能对待工作游刃有余。从辅导员的工作素质来看,他们至少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规律,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组织力、缜密的思维力和心理疏导的能力。第四,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辅导员面对的是具有青春、活力和智慧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是最复杂的。辅导员在处理与学生有关的心理问题时,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良好的情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取的精神等。第五,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好的工作理念,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支撑,也不会变成良好的工作成果。这就要求辅导员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为工作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内涵

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教育形态,它不是从来就有的。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形成,使得那种一次性学校教育就可以受用终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于是,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一般来说,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之后面向已参加工作或者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具有对相关专业人员提升知识、拓展能力的一种高层次教育活动。据此认为,辅导员继续教育是面向辅导员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旨在根据工作需要和要求进行专业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教育的总称。这种教育是在职后工作进行的,采取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与继续教育的关联

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与继续教育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继续教育是提升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且也表现在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高后,为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首先,继续教育是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访谈中,不少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甚至很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相关性不大。尽管很多高校在招聘时提出辅导员应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但实际情况是,不少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基本上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是缺乏的,在经验方面更是缺乏。从辅导员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来看,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增强针对性,发挥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入脑、入耳和入心,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然而,辅导员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需要他们在入职后进行不间断的继续教育和学习,继续教育所提供的夜大、函授、网络授课等形式为辅导员丰富综合素质、提升相关学科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资源。辅导员要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和平台,为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而接受继续教育。

因此,可以说,继续教育是提升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当今高等教育面临着比以往更复杂的外部环境,高校学生的生源素质、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现实的状况是,继续教育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一是现在不少高校还缺乏继续教育的机构,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规划,使得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失去了很好的一个平台;二是高校辅导员的学历结构、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有博士、硕士,还有本科,更有一些专业的军人、退休的国企政工干部等,因此,具有分层次、多形式、分类别的针对性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三是在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力来看,来自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安排的居多,而来自于高校自身的能动的系统的内在要求较少。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终身学习时代的来临,为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继续教育之间的结合提供很好的背景,同时,也为二者提供了一些挑战。

三、构筑继续教育多种途径,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综合素质

面对继续教育对于辅导员综合素质提高存在的诸多的不足,这就需要构筑继续教育的多种途径,从而在根本上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一)让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有“法”必依

在这里,辅导员继续教育的“法”是指教育部颁布的一系列的法规、条例、规定和有关文件。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规定对辅导员继续教育有明确的描述,即“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颁布《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将辅导员队伍建设被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可以说,各项相关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相继出台,对辅导员继续教育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辅导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法规。同时,《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也对辅导员继续教育提出了相关要求,例如,《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应当说,这些都为辅导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接下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有法必依,真正在实践中贯彻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将辅导员继续教育落到实处。

(二)构筑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

辅导员继续教育是促进辅导员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构筑高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社会要为辅导员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着力构建起国家、省(市)、高校、院(系)四级继续教育网络,细化辅导员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机制。[2]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高级相互衔接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培养一批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群体。其次,要在继续教育普遍的基础上,加强重点,实施辅导员培养名师工程。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培训中心和开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同时面向国外建立一套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有稳定协作关系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形成一批辅导员名师培养基地。

(三)注重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

辅导员继续教育的系统推行,在微观层次上,离不开继续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在课程设计理念上,要充分考虑高校辅导员的知识背景、工作经验及专业发展,在这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帮助他们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和方法。在课程设计原则方面,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方针,针对辅导员的培养目标和工作特点,以培养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为先导,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落脚点,积极构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校辅导员个性发展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考虑设计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这三个方面。[3]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主要设置与理论有关的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方面,主要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在跨学科选修课程方面,可以设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科课程,以扩大辅导员的知识面。

(四)构建独立学院辅导员继续教育多种模式

应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构建辅导员继续教育多张模式,满足辅导员的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在培训阶段上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在培训内容上分为常规培训和专题培训;在培训形式采取在职攻读和在岗自修两种形式。不断开拓辅导员继续教育的多种模式。在培训阶段上,将辅导员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职前培训主要向辅导员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辅导员的相关职责,国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省市学校有关的学生管理规定,让辅导员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方法;职后培训主要是面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和探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在培训内容上,辅导员常规培训就是将辅导员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生涯辅导方面的内容进行常规培训,将在岗辅导员特定方向、特定领域的专题培训,使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辅导员成为解决学生某一方面问题的行家里手。在职工在培训形式上,辅导员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或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这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深受辅导员的欢迎,因为他们进校不离岗,而且培训系统而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同时,也有辅导员在满足已有的学历层次,可以采取在岗自修,主要是针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冯剑桥.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需要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66-67.

篇8

[关键词] 大数据;培训师;评价;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49

[中图分类号] F272.92;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05- 02

0 前 言

培训机构对培训师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与培训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只有对培训师个人准确的评价,才能保证培训中心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师资教育培训、教学科研政策的有效执行,才能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所以对培训师综合的素质科学评价是当前培训中心人力资源的重要课题。培训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这样的系统完全使用定性方法因其缺乏科学性很难有说服力,而完全使用定量方法因其数据难以获得并且数据不一定合乎情理也不能被良好地接受。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大数据下培训师模糊综合评价决策模型。

1 培训师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对于培训师综合评价辅助决策来说,最重要的是各因素权重指标体系的确定。但是,各培训中心会随着自身定位及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对培训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一个对技能培训为主的培训中心,会更注重培训师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而对一个以干部培训为主的培训中心,可能会更看重培训师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掌握和知识面的款厚度。为延长系统的生命周期,不能将权重指标体系固定在系统逻辑中,而是要提供一个权重指标体系建立功能,其思路就是由决策层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并生成判断矩阵,最终将生成的权重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

在构建指标体系后,选择合适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一个广义的目标函数即综合评价模型,将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起来,从而可以从总体的角度来实现定量地评价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常见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常规综合评价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本文所确定的指标之间都是低度或微弱相关的,所以采用了模糊综合评r原理来构建其评价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描述如下。

对于同层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判有三个要素:

因素集合,U={u1,u2,…,un},被评价对象的各项评价指标所组成的集合;

判断集合,V={v1,v2,…,vm},对被评价对象的评语构成的集合;

单因素判断,即对单个因素u1(i=1,2,…,n}的评判,得到上的模糊集(ri1,ui2,…,uim),所以它是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

f: UF(V)

ui(ri1,ui2,…,uim)

这样,由U与V中任意搭配的元素对(ri,vj)构成关于n个评价因素条件下m项评语的笛卡尔乘积集。将元素对(ui,vj)的评价因素值记为rij,称rij为评价因素ui对评价等级vj的隶属度,因此n×m个rij构成待评价项目的隶属度评价矩阵R=(rij)n×m,即

由于各因素地位未必相等,所以需要对各因素加权。用U上的模糊集A=(a1,a2,…,an)表示各因素的权重分配。进而,按照模糊逻辑评价理论,需要对与进行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最后,根据模糊逻辑推理的最大隶属度原则即可得出整体的模糊组合评价等级。

由上面综合评价模型可以看出,模糊综合评价的关键是模糊隶属度评价矩阵R和评价因素的权值A的确定,对于模糊评判隶属度系数rij的确定有专家评分法、经验修正法等,进而构成相应的隶属度评价矩阵R。

2 培训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因此,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价中各主要因素的权数,是进行综合评价能否成功的最关键问题。为体现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准确、科学地确定指标权重,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保证所确定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培训中心定位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对培训师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间的重要程度给出判断。

其次,构造判断矩阵。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和程序,通过对层次分析模型各指标两两比较的方式判断重要性强度,构造判断矩阵。采用Satty九标度法来反映专家的判断结果。

然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在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过程中,重要的一条是保持思维逻辑的一致性,即专家在判断矩阵的重要性时,判断标准应协调一致,不能出现矛盾的结果。为保证一致性,需要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对此进行检验。如果判断矩阵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就需要有关专家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3 培训师评价的具体过程

在对待评估培训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只能够给出一个定性的描述,例如,对待评估培训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能是优、一般或差,而这些结果都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能用定量的方法给出最后的定性评价结果,引入了模糊数学的思想。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数学方法,是对不确定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为此本文将待评价项目的评语集合分成5级,即评价等级域为:

V={差,较差,一般,较好,优}

在确定评价矩阵R=(rij)n×m的过程中,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打分的范围控制在1~10之间,即专家打分的分值∈[1,10];打分的原则为:专家给出的分值越高,说明待评估教师的综合素质越高。

为了评价培训师综合素质,将判断待评估培训师的综合素质作为目标层,其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为研究成果和潜力、培训教学能力和学问、为团体和培训中心的服务、个人素质和身体素质;影响研究成果和潜力的二级指标为课题与出版物;影响培训教学能力和学问的二级指标为知识和学问的深度、表达能力、教学量和积极性、指导实训能力;影响为团体和培训中心的服务的二级指标为参与学术活动、获得研究资金和资助的能力、公民的作用和责任心;影响个人素质的二级指标为组织协调能力、进取心、能动性、幽默感、谦虚谨慎;影响身体素质的二级指标为健康状况与心理测评。

4 试用情况

篇9

1 正确理解学历、素质、知识与能力

一个人所具有的素质和所受到的教育相关,但不是正比例关系。素质更多地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的特质,一个广泛认同的定义是:素质是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包括人的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其次,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学历仅仅能够部分地反映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与知识结构,甚至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全部知识水平。

素质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知识、能力,更不是知识与能力的简单结合体。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而能力则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而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个人特征。因此,既要理解素质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又要意识到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区别。

职业素质作为一个人胜任某项工作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人的综合素质即人的特质;第二,特定的工作环境或说特定的职业和岗位;第三,人的综合素质在工作环境中的能动程度。在三者中,工作实现的主体是自身素质,工作是人的素质的展示平台,能动程度是人的综合素质作用于工作的反映。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三者统一的综合表现为人的职业素质。

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考试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可以狭义的理解为知识决定学生的命运。但是当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他具有的实际能力与知识的积累并不成正比关系。随着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导人们越来越关注实际工作能力,残酷的市场竞争和效益效率的优先原则互换能力的成长。因此,能力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有的学者提出:能力是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严格意义上的资料、社会行为、协作能力、冒险精神以及首创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并特别指出: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以及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有些企业如联想、李宁等公司为了选拔合适的员工、激励员工以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开始建立能力素质模型并对员工进行管理。

2 通用的胜任力模型

企业可以根据岗位类别的不同,将胜任力模型划分为全员核心胜任能力与各专业序列胜任能力。专业序列胜任能力素质可以分为营销序列、物流序列、采购序列、财务序列、人力资源序列、行政序列等。

全员核心胜任力模型是指企业内所有职位的任职者都必须具备的、由组织的战略决定并与之匹配的行为特征,这是该企业所有岗位都需要具备的胜任力特征,是最基础的,是企业为实现其愿景、战略和目标所要求的行为模式、行为准则。

优秀的员工具有的才能按照专业序列胜任能力模型可以分成三十多项具体的共性能力要求即胜任特征。通过清晰的描述每个部门每个职位的要求,制定了各种能力可量化和可测量的等级标准便于评判和比较。

员工胜任特征是指企业中的员工能够胜任某一岗位或职务所应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按照现有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它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自我认知:对身份的知觉和评价。②社会角色: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与理解。③特质: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刺激所表现的一贯反应。④动机:推动员工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⑤知识:员工在某一特定专业具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⑥技能:员工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3 营销人员胜任力模型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职位、不同企业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市场人员需要开阔的视野,服务人员需要为客户服务的强烈责任感,而广告人员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会计人员却需要非常的细心。对于大部分行业而言,营销人员工作成功最常见的二十个胜任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六类:①成就特征:成就欲、主动性、关注秩序和质量。②影响特征:个人影响力、公关能力。③管理特征:指挥、团队协作、培养下属、团队领导。④认知特征:技术专长、综合分析能力、判断推理能力、信息寻求能力。⑤助人、服务特征:人际洞察力、客户服务意识。⑥个人特征:自信、自我控制、灵活性、组织承诺。

营销岗位胜任力模型是多种职业要素的组合,它描述了高效完成企业营销任务所需要表现出的关键行为和个人特征,其中包含了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性格的结合。企业建立营销岗位胜任力模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不仅仅要建立与营销绩效直接相关的岗位行为表现,而且还要建立支持企业战略的行为模式。

岗位行为表现是指某一个人处理具体事项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人格特质。营销人员胜任力模型,不仅要清晰地界定每一项胜任力,描述出营销人员达到卓越绩效所必须做出的具体行为,而且要划分出行为层级。

例如,对沟通能力因素,依据岗位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等级:①不具备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不能与同事以及客户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②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但表达能力较差:与同事以及客户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③要想具备基本的口头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应当注意与同事以及客户沟通的方式和方法;④为了具备较好的口头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在与公司同事交流信息时应当坦诚并主动反馈与汇报;⑤通过坦诚、主动、积极的与同事分享信息并主动反馈和汇报,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和机会以具备很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善于倾听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说服能力。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2-3-13(3).

篇10

[作者简介]陈国梁(1963- ),男,辽宁昌图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学生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曹科岩(1981- ),男,吉林敦化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广东 深圳 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8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30120080307)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试运作模式探索”(项目编号:092204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40-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职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并通过测评功能的发挥有效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化。然后,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理念支撑和实际运作等方面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本文将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理清素质测评与培养关系的完善思路下,提出科学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几点措施。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原则缺失

1.现实困境。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运作机制受人为需要、管理需要和模式需要的束缚,难以形成功能明确、运行规范的体系。一是综合素质测评的运作没有既定的原则和逻辑,实际上受人为需求影响较大,少有制度化运作;二是由于当前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产业化等战略实施过程中,相关配套措施还没有合理结合,从而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被加入学生管理的功能,甚至成为记录纪律情况的工具;三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当前价值取向单一的评价模式所困,主要以评优为核心目标,在制度设计之初难以基于测评考虑引导和教育功能。

2.理念脱节。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现实多种因素束缚是外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起统领作用的原则和理念体系,造成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孤立存在,意义甚微。现实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没有与现代教育机制接轨,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没有与个人发展要求接轨。现代高等教育推崇“全人”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素质均衡、个性化发展,弱化高低优劣差别,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往往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且测评往往无直接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3.内涵缺失。前已述及,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在运作中存在理念脱节的现实,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整个测评运作模式需要一颗核心进行统领和规划,进而实现系统中各层次和部门的目标一致。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在各高校综合素质测评运作体系中很难发现某种或某类核心的内涵,作为测评体系运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因此,测评运作模式的内涵不清问题,实质上其根源又关联于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工作的内涵不明。

(二)机制单一

1.机构单一:以院系主导。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主体以学生所在院系为主,这里主要是指课程之外的素质测评或评价,包括通常的德育测评、文化素质测评等内容。从现实情况看,极少学校有专门设置的综合素质测评机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在评优需求的作用下进行,由于各类评优的申报主体多为院系,则综合素质测评也成了院系的工作,具体操作者多为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团队。

2.内容单一:以课程和测试结论为主。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架构,得益于合理的指标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以课程成绩和相关测试结果为主,主要为校方的客观结论性评价,部分尝试进行改革的学校,也多通过开设综合素质系列选修课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的合理化。但以课程成绩作为对学生素质的综合反映是零乱且欠科学的,以课程成绩组成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没有严谨的结构划分,建立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学分体系和以“全人”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指标体系不能实现合理对接,且选修课程的数量和权重在现有体制中都处于明显劣势。

3.目标单一:以评优为基础。通常,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分类以课程为标准,除课程评价之外,主要是以评优为目的建立的素质评价机制,作为奖学金等校内外评优的指标来源。由于评优选拔的条件以指标为基础,除课程成绩外,对其他素质指标评价的起因即为评优,则在此基础上的综合素质测评仅仅是一种脱离了“内容”的“形式”,没有自身功能可言。

(三)实施错位

1.学校重视,学生漠视。从我们的调查来看,高职院校大都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测评,且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求在服务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然而由于传统体制和模式长期运作的影响,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测评涉及学校育人机制的整个体系,短期内建立一套全新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愿望很难实现。加之当前现实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如熟人社会、关系文化、后门意识等客观存在,也给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测评带来重重阻力,从而造成学生漠视大学教育和综合素质养成。

2.主观期望高,实际效果差。高职院校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过程中,均希望以此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效方式,并借此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的基础和助推器。通常,高职院校通过课程考试、相关测试和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加以考察,以期合理引导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各学校少有合格的测评结论(定量与定性)与发展指引的对应机制,很大程度上造成前期测评工作的结论不能最大化地转化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发展指引。

3.学校热推,社会慎认。对于以学校为主体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包括综合成绩、各种素质测试数据,其实质上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的各类表达和记录。由于我国尚未将大学,包括高职院校作为特殊主体纳入社会综合体进行整合,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运行难以与社会大体系无缝接轨,从而也造成学校热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论,并不绝对或顺利地为社会相关主体所认可。

(四)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误区

1.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功能,绝不能孤立地对待和处理,应建立全局性的素质教育新机制,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某一些人的事情,而是以某些部门、某些主要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为主体和重点、所有教师与学校所有部门参与的整体工作,从而在学校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2.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由活动累积而成。当前,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部分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大量学生活动的累积进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当然,参加一定的专业、创新、文体类活动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无可厚非,但学生活动是否能够代表素质教育的全部,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式应当多元化,包括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个性特长、创新工程等诸多部分。

3.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只是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的,所谓第一课堂即现有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其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素质教育。当前,有观点认为仅仅通过第二课堂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一种误解。前文已述,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不同层次和部门,需要全方位运作。

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完善措施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的完善思路

1.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教育资源整合战略。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环节,在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前文已述,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体系,绝不是规则加上几个部门和老师就能实现,需要学校全员参与,全方位运作,倾全校之力整合各种资源,是学校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改革工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还必须承认,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立环节。系统工程和独立环节都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正确表达,并不是说一个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就能包括高职教育的全部,而是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教育资源整合的战略定位和实施步骤。

2.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定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应当具有两个层次,最终目的即是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同时,我们看到,综合素质测评所关注的,不再是测评的结果,且测评报告也不应是能够区分优劣的定性或定量结论,测评结论所提供的,应当是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指引。同时,基于综合素质测评的数据信度和时效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应当淡化考评参照功能,我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综合素质测评不应兼有考评功能,应当与评优评奖相排斥。从此种意义上说,测评报告和结果的去功利化,也更容易让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从而内化为综合素质发展的有利因素。

3.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培养的一体论说。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被动接受的,这一现状并非不能变革。培养和教育指向的“学习”没有被动与主动之说,从古至今应该未曾有过“被学习”一说,可见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应当是以学生主动为基础。如图所示,让综合素质测评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在测评过程中成为积极能动的主体,有利于促进测评与培养形成有机关系。在理清了测评的功能基础上,才有将测评和培养放在一起加以探讨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一套能够实现双方面功能的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培养的联动机制。同时必须看到,测评有为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服务和依据的功能,但必须以测评作为一个独立有机体系的观点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系统地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这一课题加以深入研究。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完善的具体措施

1.主观与客观、自评与他评、主动与被动的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功能在于为学生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引,其实现的条件之一即是为学生所认可。首先,在测评方式的设置上,要避免传统测评中单纯以分值构成的测评模式,更应当抛弃将不同的测评指标人为地设置权重并加权为总的排名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测评的功能,应当建立主观与客观、自评与他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测评机制。在测评中,除了各项指标中的客观因素,如课程成绩、工作业绩、身心测评数据等,还应当有学生个人、其他测评机构的主观评价,且发展指引也应当以在规范描述基础上的主观评价为主。其次,传统素质测评中往往以他评为主,建立在一系列客观指标基础上,这一特征也阻碍了测评功能的实现,新形势下应当强化自评的比重和功能,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实现测评为学生认同的途径之一。同时,我们应当将测评转变为主动的驱动,实现以学生本人启动测评为主、被动测评为辅的科学机制,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测评功能的实效性,主动参与到测评中来。

2.测评数据的产生、验证和查询。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部分建立在学生自主启动的基础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应当由学校相关数据库直接导入。数据中心应协调各分中心建立相应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机制,并根据各指标的属性设置数据输入、验证、查询、变更的权限。对于主观数据,数据库中应设置规范的主观数据储存、输出模式。关于数据库更新的周期,建议以学期为标准,但数据输入应当是随时均能实现,要求相关验证主体每学期对主客观数据进行验证,并根据学校信用管理规范实现对虚假输入数据情况进行联网登记,从而保障数据输入的真实性。同时,对于已验证信息的修改,应建立由学生本人申请、测评中心审批的机制。在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无论是否已经验证,学生个人可随时查询,其他机构和个人需查询应当经测评中心批准。建议在学校现有电子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相对应的程序、电子数据交换流程、网络操作平台,将上述流程和数据全部通过电子形式和网络平台实现。

篇11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含义

顾名思义,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在某一发展阶段综合素质所做的教育评价。在基础教育领域传统的评价实践中,这一概念虽然没有被明确使用,但“学业成绩(含音、体、美成绩)+操行评定”事实上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全面评价。在课改实验区,这一概念往往与学科考试(含体育测试)并列使用,引发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综合素质测评的质疑或误解。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概念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意义。

1.与学科考试相比,学科考试主要采用量化的手段,反映的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果;而综合素质评价则是用质化的手段,既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果,又反映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等无法用量化手段精确测评的学生整体发展过程和阶段性结果。另外,学科考试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综合素质评价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侧重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既彼此交融、相互渗透,又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2.从操行评价的内容来看,传统的操行评价是综合素质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但综合素质不是操行评价与其他情感领域素质评价和能力评价的简单相加,而是以道德素质为基础,整体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体化、综合化、完整化地展现学生发展状况,是准确把握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的必然要求。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性质和作用

1.综合素质评价是综合性评价,更是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综合。如果仅仅针对初中毕业生这―特定的对象,不言而喻,对综合素质评价比较常见的解读就是将综合素质划分为终结性评价的范畴,即其首要目的就是通过评价,划分等级,以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步,就很容易陷入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曲解评价改革的宗旨,背弃评价改革的目标。服务中考,仅仅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表层目的,从深层来看,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重新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和完善、超越自我的平台。通过评价,可以使包括教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等在内的评价主体和被评价者一起共同分析学生个体发展状况,发现优点、特长和潜能,诊断问题和不足,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指点迷津,加油鼓劲,激励和促进学生向新的更高的台阶迈进。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是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2.综合素质评价是绝对性评价,更是相对性评价。任何一种评价,都需要明确一定的“参照物”或尺度标准,综合素质评价也不能例外。然而,能否在确定评价维度(如,一些区域以道德素质与公民素养、学习与探究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审美与表现、体育与健康等五个维度,若干要素确定评价内容)的同时,确定评价等级标准(即“常模”),这是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争议较大的问题。笔者的体会是,尽信度,不如无度。当评价者无法清晰地构建比较理想的评价标准时,一味追求评价要素的清晰,则会导致要么加大评价成本,降低评价的操作性,要么忽略评价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可变性,降低评价的准确性。因此,我们更倡导在评价维度确定后,适度细化评价标准,如一些区域在设计评价方案时,设评价指标、评价要求和关键表现(基本标准)等三个递进层面,注重学生在班集体中的相对表现和被评价者个体的发展态势,这对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处境以及自身发展的轨迹,激发学生发展,可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综合素质评价是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的结合。客观标准、同学群体及评价者在过去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与水平,是确定评价结果时,需要综合参照的三面“镜子”。

二、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公正性原则

当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硬指标”,直接影响到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走向,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时,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内部系统而成为一个高利害的社会问题。因此,公平、公正是开展此项工作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正性原则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公正。即评价内容或指标体系设计中应顾及全体合法群体的整体利益。“对事不对人”,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宗旨确定评价标准;在确定或分配各评价等级、比例和名额时,要综合考虑各领域或各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发展状况等因素,排除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干扰。

2.程序公正。一项好的变革方案能否为社会接受,程序公正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之一。程序公正要求:(1)工作环节,工作制度(如工作机构、工作方法、公示制度、监督制度、权利救治制度等)设计要尽可能详细、周密,一些区域提出“复杂设计、简单操作”的评价工作管理理念,正是程序公正的形象概括;(2)公开、透明,除涉及学生隐私和个别不宜公开的内容外,一般均应以不同方式告知师生、家长。

(二)客观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无论是静态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现有水平。还是动态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轨迹,都要尊重事实,尽可能客观地展现学生发展的整体状况。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义务提供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的各种过程性材料。如学业成绩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反映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班级日志,班团会记录以及能够反映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特长、兴趣等情况的一些实证性材料。

(三)激励性原则

如果说综合素质评价的三大功能是诊断、反馈、激励,那么最本质的功能就是“激励”。通过激励,达到促进学生身心更加和谐地发展的终极目的。因此,激励性原则应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激励性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这是激励的“前奏”,也是激励的必然要求。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重要的评价环节,就是学生自我表

述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以积极的主体身份进行自我反思和诊断,是作为“人”的学生的真正地位在教育中“回归”的必然体现。它所渗透的基本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它所带来的潜在而深远的效应就是学校搭建平台,激励学生发展。当然,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还可体现在评价工作的诸多方面,如确定监督人员,允许申诉、举报,等等,这些具体的变革对学生发展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走近学生,善于倾听。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在教师个体甚至群体中,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划入不被教师喜爱的“另类”,一些学生在班集体中也常常被歧视、被排斥,常常呈现孤独、痛苦、自责、自卑和逆反心理。他们有强烈的进取心,他们非常希望能被教师接纳,或在同学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仅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又难以实现心中的期盼。这常常在综合素质评价的自我展示阶段流露出来。作为教师,要重视这些记录并应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从学生的只言片语中发现问题所在,进一步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为此,评价者应形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评价不单纯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交换信息,就活动目标等问题达到一致意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流活动过程,是评价双方心灵沟通的过程:是新型师生关系形成的过程,更是激励学生去掉包袱、轻装上阵的过程;当然,也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排除心理定势,升华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的过程。

三、搞好综合素质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前所述,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操作难度大、影响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确定评价目标和原则时;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篇12

研制了北京市小学生、初中生、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作为全市推进的指导性文件;形成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体系,突出描述性评价语言运用;构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体系,特别重视发挥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的作用;呈现学生本人、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社会机构人员参与的多主体评价体系,学生本人是主要的行为记录者和评价者;探索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分别研发初中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小学生评价手册,供北京市所有中小学生使用。

市、区(县)、校级层面的主要推进举措

1.市级层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举措

基本形成了市、区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指挥协调,市、区县两级教育科研部门专业支撑,学校领导和教师全面组织实施和管理、全体学生和家长参与的组织管理机制;组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市培训,区县教委、信息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务人员、德育主任、教学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代表、任课教师代表等参加培训;分别研制了小学生、初中生、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加强对实践的专业引领和支持;构建评先表彰激励机制,实施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选,挖掘区县、学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新举措,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调研指导、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方式,积累经验、把握现状、发现问题,实现稳步推进。

2.区(县)级层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举措

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机构保障体系,部分区县教委要求学校提出制度管理和保障具体实施意见,如顺义区采用区、校、班三级管理体制共同推进;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控指导机制,部分区县教委将评价纳入到教育督导,每三年对全区此项工作进行督导,如通州区建立“理念认同与过程支撑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分层负责与信息沟通相结合”的监控机制、“重点指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的基地校辐射引领机制、“搭建平台与整合组织相结合”经验共享机制等;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或者专题研究方式重点探索,以点带面,如房山区开展学业评价专题、评语词频分析等研究,公布系列研究专题由学校选择并纳入区“十二五”课题申报规划。

3.学校层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举措

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领导,多数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干部、教学干部为副组长,各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监控调整。

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如班主任、任课教师学习领会评价的核心思想,明确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人员、评价时间等系列问题;家长知道应该评价什么,提高家长思想认识,理解和支持评价工作;学生学习和理解评价内容及其要求,掌握评价方法和技巧。

开展富有特色的以校为本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如北京育才学校探索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班级管理层面借助导师制、班主任牵头协调等推进策略。

将评价内容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班级建设、校外教育等相结合,将评价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如大兴第二小学将感恩、合作、诚信、责任、包容、快乐作为评价内容并分年级实施。

开展丰富活动为评价搭建平台,把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环保活动、读书活动等大型活动,为评价积累了更多真实资料信息,提高了评价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如大兴第二小学通过举办科技节评选“科技小明星”,读书节评选“读书小状元”,体育节评选“最佳投篮手”“运动健将”等。

对评价中的难点和重点做系统研究,如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的“小学生作业评价”,研究形成了作业总量监控体系、评价方法和方式有了“微创新”,对作业内容进行改革,初步建立学校作业评价监控体系;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的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研究,增加了教师学科诊断评语、期末总结及素质评价的自评和他评、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表等内容;通州三中探索了综合素质评价服务班级自主管理研究,细化“六大维度”并使电子平台成为班级管理的有效工具。

推进成效

第一,引导各级教育管理者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带动学校管理、教育模式、学生活动等一系列改革,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的教育合力明显增强。

第二,构建了具有首都特点的、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电子平台、组织领导管理模式等),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可行提供根本保障。

第三,率先建立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形成了《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翔实、客观的定量和定性依据。

第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并不断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行为表现,不断地获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促进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篇13

二、初中物理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科学研究态度

初中物理学中科学精神激奋人心,科学态度使人坚忍不拔。基础物理需中任何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的提出、物理规律的形成、物理实验的成功以及物理理论模型的构建,都深刻的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刻苦创新的孜孜不倦科学精神,要求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任何细小的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综合的逻辑思维以及高超的推演。而这些科学态度与精神是获得真理最为宝贵的品质,通过学初中学生教授物理学知识与人物,可以激发学生的羡慕心理,从而产生自身的内化需求。初中生正处于人格特质的塑造时期,他们会美化心中的偶像并积极的期望自己也能达到这样的标准,物理精神会让学生产生科学探索欲望,并以科学的研究态度进行研究创造。

2、科学审美观

为把抽象的、不为人感知的物理现象描述清楚,物理学家经常会借助美学来认识真理。在初中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物理现象、物理模型以及物理结构的形象描述,这会让学生有一种美学的享受。物质结构、运动形式、运动规律这些原本枯燥无谓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化。我们所不能感知的一些微观世界或者是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在这样美化的描述中变得触手可及,初中学生的好奇心也极大的激发出来。这样的物理探索与认识也将会教授学生今后对于事物与现象的本质探索,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审美观。

3、严谨思维能力

物理学中科学形式丰富多彩,物理关系错综复杂、物理模型深奥难懂,可是通过科学严谨的创造性思维,物理学家们把那些复杂的图像、公式生动化、具体化,用相对简单的模型或者公式来揭示物理规律。例如每个学生都会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但如何解释高空坠物以加速度向地面运行的运动规律就成为一个难题,而科学家们通过建立模型、演示、假设、推演等得出的重力加速度a=g=9.8米/秒^2,便简单的刻画了这一规律。这样具有创造性、严谨性的逻辑思维无疑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三、初中物理学科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途径

1、构建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物理学是构建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核心与关键。物理学科内容描述的是自然界的普遍、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而对事物真实的、本质的认识便是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物理学中相当的物理现象都在从某个侧面放映着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本源。例如:电的正极和负极,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热冷的膨胀与压缩这些都体现了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在物理学中,我们都知道临界点,例如冰水融化临界点,气压临界点、压力临界点、电流临界点、磁场临界点这些物理学知识反应了唯物主义哲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培养创造、探索精神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物理规律或物理定律无一不是科学家们长期探索的结果,有些规律甚至经过了多代人不懈的努力与创造。当已有的科学理论为大家所公知,但在解决新的现象出现偏差的时候,谁能率先同束缚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决裂,提出新的见解和理论,谁就能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进而对推动科学做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性贡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创立不是他一个人的研究成果,也是基于多人的探索发现,但相当的学者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牛顿经典力学理论,而在科学探索上举步维艰,爱因斯坦率先打破这样的科学观念束缚,勇敢的向新的科学高峰迈进。这样激奋人心的科学历史无疑为从内心深处激发初中学生的探索欲望,期望今后也能获得如此高的科学成就。通过对前人科研成果的归纳总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从而到达另一个学术的高峰。学习在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时候,会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接受,这在某种意义上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精神。

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物理学发展的历时长河中,许多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认真思索。相当多的物理规律甚至需要模拟实验才能得出。而教授学生动手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关于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推演与理解上,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物理理论知识,模拟实验环境,从而得出物理结论,抑或是探索该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或者是求索在实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实验结论为何。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作用非常的重大,物理实验的真正魅力在于发觉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在物理实验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实际动手草早,还得在实验过程中积极观察,努力探索实验发生的条件,实验的结果为何等重要讯息,这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