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生命健康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植物性化学物质可以防治慢性病
人们饮食时在摄取数十种必需营养元素的同时,也在摄取超过数百种的植物性化学物质。植物性化学物质是指在日常食物,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粮食、豆类等)中含有的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尤其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表现突出。食用含有大量植物性化学物质的食品不仅能延缓衰老、预防癌症,很多专家还相信,食物中的植物性化学物质还可以解决现在比较普遍的与营养过剩有关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目前,有关植物性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营养学的热点之一。
多酚类物质
多酚类物质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大类化合物,种类很多,结构各异,目前已经分离鉴定了8000余种多酚类物质,大致可分为酚酸、类黄酮、1,2—二苯乙烯和木酚素等几个类别。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体内与其他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等一起发挥抗氧化等作用。这类物质对健康的作用与维生素比较相似,又有所不同。
类黄酮物质
黄酮类黄酮已成为当今世界医药保健产品领域最重要的原料之一。类黄酮物质又包括很多种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大豆等植物性食物中,如洋葱中的槲皮素、芹菜中的芹菜素、茶叶(尤其是绿茶)中的儿茶素、大豆中的异黄酮类、葡萄子中的原花青素、柑橘类水果中的柑橘生物黄酮等。这些成分对健康,尤其是防治心脑血管慢性病和抗癌有重要作用。其中,槲皮素糖基化衍生物即芦丁,作为软化血管的药物(通常还与维生素C等组成复方),已经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治疗。
植物雌激素样物质
该类物质类似于人体雌激素,对人体相关疾病有广泛作用,尤其对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某些癌症有一定预防作用,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激素,只是某些物质的结构与雌激素相似。植物雌激素样物质在大豆中含量最多,其他如亚麻子及一些水果、蔬菜中都微量含有。植物雌激素样物质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芦丁
芦丁一度被称为维生素P,因为它的作用与维生素C很像,能减少血管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软化血管,增强维生素C的活性,预防脑卒中等。一般来说,芦丁与维生素C共存于柑橘、葡萄、山楂、番茄等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百岁老人的健康“八搓”
文/李艳鸣
广西荔浦县103岁的老人杨玉琼健康的奥秘在于她经常进行“八搓”。
搓手:双手对搓手背50下,然后再对搓手掌50下。经常搓手可以促进大脑和全身的兴奋枢纽。
搓额:左右轮流上下搓额头50下,可清醒大脑。
搓鼻:用双手食指搓鼻梁的两侧。经常搓鼻可以使鼻腔畅通,并可起到防治感冒和鼻炎的作用。
搓耳:用手掌来回搓耳朵50下,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来促进全身的健康,还可以增强听力。
搓肋:先左手后右手在两肋中间“胸腺”穴位轮流各搓50下,经常搓胸能起到安抚心脏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室内装修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和伤害屡见不鲜,人类自身漠视生命现象的问题比比皆是,自杀、暴力、犯罪等现象频繁发生。以上诸多现象,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兼具人文学科的特点,其与生命研究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已成为一个必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关键是形成珍惜生命的意识和关注生命的态度,这种内在的情感不能靠理论的说教,只能通过学科的渗透教育。这就需要相应的内容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而高中化学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地将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渗透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1.学习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在学习纯碱的性质时,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化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推动了中国化工工业的发展。科学家的这些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理想的坚毅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提高生命价值。
2.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事件,学会珍视生命
由于媒体的迅速便捷,现在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开阔,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信息作为化学教学的资源,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生命意识,提高生命质量。
比如重庆的氯气泄漏事件和硫化氢泄漏事件,我在课上组织学生从分析氯气、硫化氢的物理性质(密度、状态、气味、溶解度等等),讨论自救逃生,减少危险和伤害。鼓励学生作好义务宣传员,不仅为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而且为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命质量。
3.关注化学中的人体健康知识,提高生命的质量
化学贴近人类的生活,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关注的人体健康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健康知识。如,学习元素在地壳、海水、人体中的分布时,向学生介绍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又如,学习氯化钠、水等化学物质时,介绍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这样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养成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认识生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懂得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并且通过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亲身的体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化学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引起人们诸多理念的变化。在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今天,我们新时代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学教育理念,从而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2.挖掘化学课程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教师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挖掘出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
【教学案例1】:在讲授《配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运用所学配合物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重金属盐中毒时,为什么往往可以灌蛋清解毒?
这是因为重金属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中的蛋白质形成配合物,导致蛋白质变性或替换酶的中心原子,使酶失去生物活性,蛋清中含有的蛋白质是自由蛋白质,结构相对松散,而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结合态的,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要困难些,由蛋清代替人体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可以解毒。 【教学案例2】:在讲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运用所学电离平衡知识解释现象时,学生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了解、对生命的认识,可以从容应对。
健康人血液的pH在一定范围变化(7.351-7.45),这是因为在肺、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试解答下列问题:
(1)在健康的人体血浆中,c(HCO3-)约为c(H2CO3)的20倍。如果c(HCO3-)/c(H2CO3)
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pH值
C.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
(2)不正常的呼吸可导致血液中酸碱不平衡,引起呼吸酸中毒或呼吸碱中毒。试解释太快而太深的过度呼吸会导致呼吸碱中毒,太慢而太浅的呼吸会导致呼吸酸中毒的原因。
(3)蚊虫、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常先人体血液内注入一种称为蚁酸(主要成分为HCOOH)的有机物。HCOOH是一种有机弱酸。写出HCOOH在溶液中电离的方程式。
(4)当人受到蚁虫叮咬时,皮肤上常起小疙瘩,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若不看医生治疗,过一段时间小疙瘩也会自行痊愈――这是由于血液中又恢复了原先的酸碱平衡。试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上述事实。
通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如地回答上述问题:太快而太深的呼吸使呼出CO2的量增大,上述平衡体系向左移动,导致c(H+)减小,pH增大,引起呼吸碱中毒。由于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2CO3=H++HCO3-当注入HCOOH后上述平衡体系中c(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因为HCOOH是弱电解质,H2CO3电离出的H+抑制了HCOOH的电离,故血液的pH变小后,由于H2CO3/HCO3-相互调节平衡移动,过一段时间后小疙瘩自行痊愈。
3.尊重学生,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师生生命的成长。课堂成了机器生产的工厂车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于是,课堂便演变成为学生苦读苦学的场所,为分数激烈竞争的战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被严重忽视。这种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师生生命成长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状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交流,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培养与发展。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爱化学,热爱生活。同时,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情感的表达和认识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及情感与教学结合起来,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震撼,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使化学课堂成为生命教育的天堂。
所有的科学领域几乎都涉及生物化学,化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医学与化学的关系更密不可分。素养有修习涵养和平素所供养两种涵义,化学素养包括必要的化学知识、对化学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用化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2]。
1提升医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性
1.1有助于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知识 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是有各种化学物质构成的,如水、糖、脂肪、蛋白质等。人的生命体内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是由化学过程产生,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影响着人体的生陈代谢。无数个化学变化的综合表现组成了生物的生命过程,化学与生命紧密联系。同时,医学对于保证人体健康的药物,对人体疾病病因的研究都需要对人体化学元素的平衡进行充分研究,这些都需要丰富的化学知识,较高的化学素养。
1.2有助于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 基本医学和临床医学都需要化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生物化学从微观分子和化学变化角度研究生物生命。其中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及这些生物分子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从分子水平去认识、深度的了解生命的本质。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体的疾病类型很多样,这就需要对生命体的深层研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就需要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1.3有助于对健康知识的普及 对于医生和医学院的学生而言,医学知识、技术的掌握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为人类更好、更健康的生活。人类的健康与食物紧密相关。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使医学生对食物有了更好的了解,对人体的身体机制也有更全面的认知,对于健康知识的普及、医疗服务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对NaCl的结构分析和讲解,可以清楚的让人们知道食用盐的组成因素和食用盐的变质对人体的危害;可以让人们了解过度饮酒可致使酒精中毒,导致死亡。通过运用这些化学知识,对化学元素的讲解,普及了有关健康的知识,同时使健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提升医学生化学素养的途径
2.1激发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生物化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繁多、抽象,理论深奥,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课程繁琐,学习压力大,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往往提不起兴趣。激发医学院学生学习物化课的兴趣是提升他们化学素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会主动去提升自己。
教师在课程讲解可通过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来导入课题,例如通过对克隆人的伦理问题的探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有关"细胞"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对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了解,把这些知识贯穿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丰富课堂形式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许多微观、抽象的物体,学生很难想象、理解,丰富物化课的课堂,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直观手段教学,让学生对知识有形象化的了解。例如在讲解DNA时,DNA这个生物结构式抽象的,学生很难了解它的结构和在人体中的生物过程。通过在课堂中应用三维动画的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的看到DNA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及复制、翻译过程,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有关DNA的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医学影片、有关生物化学的记录片,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2.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医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在实际中的应用,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在医学实验、临床实验、医疗服务中工作。在医学院的生物化学课程中,应淡化学科意识,是知识相互融合,以生活、医学中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临床医学的实验中,通过让学生诊断、治疗,分析病因,把病因与生物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在实际中掌握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际的学习习惯和教学方式。
3结论
目前,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常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许多医学研究、医学新方法、技术都需要生物化学知识的支撑,物化课是医学院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医学课的基础理论课程。学好生物化学对于医学技术、医疗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医学院应加强对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课堂形式、理论结合实际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水平,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整体的医学素质。
化学在生活领域(包括衣、食、住、行、健康等)中的渗透和应用非常广泛。现代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提示我们,化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由生活走向课程,由课程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形成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课堂上的生活意识。
一、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生活化学
在高中化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分为非金属和金属两大部分。非金属中的卤素、氧族及氮族中的典型元素及化合物都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如:卤素中的氯元素是生活中食盐的必要组成元素,而且氯气也是自来水消毒和漂白粉的主要原料。引导学生思考常识问题:为什么养金鱼的自来水要在太阳下晒几天?为什么选用保鲜膜不能用含氯的聚氯乙烯,而要选购聚乙烯为主要成分的PVC?为什么用自来水煮饭是不科学的?
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给学生介绍镁、铝、铁及碱金属。铝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可以让学生了解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在生活中注意饮食;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怎样合理饮食有助于元素的吸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进行课余研究,如: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差异;常见合金的组成;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等。
二、有机化学中的生活化学
有机物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的结构和主要性质,如:阿司匹林;生命活动的基础能源――葡萄糖如何提供能量;生命的基础物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以及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可以建议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全面摄取多种营养,保持膳食平衡,促进身体健康,并从中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保持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摄入营养物质有助于人体健康。
生活中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性能,如:由聚丙烯制成的塑料制品,由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外壳,由聚四氟乙烯作内衬的不粘锅等;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绝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在过量使用时对人体有害,有些人营养过剩与大部分食品添加剂能增加食欲有关。防腐剂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减少食品的浪费和变质,食用新鲜食品比食用防腐剂储存的食品有益。
三、化学理论学习中的生活化学
高中化学中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电化学。这一部分内容看起来比较枯燥,和生活的联系不大,我们也可以找到其中和生活有关的很多实例。举用这些例子一来可以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简化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二来可以使内容丰富多样,活跃课堂气氛,三来可以使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日常生活中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放具有酸性、碱性或咸味的食物;洗净的铁锅残留少量的水易生锈。
在化学教学和化学课堂上将生活意识灌输给学生,还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点或说法。如:学生学习原电池之前,以为铁生锈是铁直接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铁。学完原电池学生了解到铁生锈并非氧气与铁的一步反应,而是铁先是发生吸氧腐蚀,而后+2价的铁继续被氧化到+3,最后得到了铁锈(主要成分是Fe)。
四、其他综合内容中的生活化学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半导体,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也不会出现高速、全面的因特网;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也不会有中国航天技术的辉煌;没有光导纤维,就不可能有现代的光通信;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生活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化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基础,如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污水处理的化学方法及原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等。生活材料离不开化学,合理选用材料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家已注意到大千世界的很多变化。大规模污染的不断发生提醒人们:必须合理地开发自然,积极保护自然。课程标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涉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白色污染、居室污染、食品加工污染(如苏丹红事件)、农药污染(如绿色食品、菜篮子工程)等。
化学是一门以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蕴涵大生命教育资源。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少,我们要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认识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高中化学教师要努力把生命教育与化学教学相结合,适时、适当地将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渗透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科学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和提升生命。
一、认识化学无处不在,感受生命之多彩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都涉及化学知识,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如生活中,炒菜时,不小心把食盐撒到火上,立即呈现黄色火焰;长期用的水壶布满水垢,用食醋泡上几个小时,水垢不见了踪影;节日里五彩斑斓的焰火,带给人们无限欣喜。还有,金刚石坚硬无比,石墨却软而细滑,他们却都只由碳一种元素构成的;氧气是生命的必需,而臭氧则是生命杀手,他们完全同根,都是氧单质。再有,肥皂能去污;石灰块上洒水,能烤熟鸡蛋;结实的塑料衣架日久却变得酥脆。所有这些现象都能在化学的学习中找到根源,回答心中的为什么。如果老师抓住时机,使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令同学观察到生活的多姿,体会到化学的趣味,那么他们自然会感受到生命的多彩。
动物生命体主要都是由氧、氢、碳、氮等十几种宏量元素和五十多种微量元素组成的,这里面有原始生命草履虫,有在天上飞的鸟,有在水里游的鱼,更有地球的主宰人类,它们是那么的不同。生命的进化,物种的变迁,博大而神奇,欲探索之,离不开生物化学。了解生物化学,学生更体验生命物质的存在,体会来之不易的生命,认识到自然界每个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而更珍爱生命,发挥自己的潜质,将生命演绎得无限精彩。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以“生命的观点”看待具体物质。如水不仅是一种物质,而且象征生命,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没有物质,更不用谈生命甚至人类,这就将知识理解成生命实践的一部分了。再如,碳、氢、氧、氮不仅是没有生命的元素,而且将它们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就形成有生命意义的蛋白质――人工牛胰岛素,知识与生命相关,学生的震撼必然带来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感受生命之多彩。
二、了解化学中的危险,感悟生命之宝贵
生命何其宝贵,但又如此脆弱。一场大火,一次泄漏,一次爆炸……不知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就此陨落。化学物质很多具有危险性,使用不当便会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更甚可造成重大伤亡及财产损失,但如果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则不仅安全,而且有利于美化生活,提高生命质量。如臭氧有强腐蚀性,却是强杀菌剂,浓度适当便可用作医疗,饮食的消毒剂,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所以化学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教导学生珍视生命,明白生命是不可逆的、不可再生的。
安全是种意识,有了安全的意识,生命才更可宝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具有腐蚀性或毒性的物质,如果不慎接触到皮肤或误食如何处理,才能使伤害降到最低。如具有强腐蚀性的氢氧化钠不慎洒在皮肤上,如果立即用水冲洗,就可能烫伤皮肤,所以要先用抹布擦拭干净,再用弱酸硼酸冲洗,最后用净水冲洗,这样才能使伤害降到最低。
安全源自好的习惯,要引导学生习惯保护自己的安全,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接触化学药品前,首先了解药品的性质,知晓如何操作才是安全的。在做化学实验之前,牢记实验注意事项,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在闻气体气味时,教师不但要强调不可直接对着试剂瓶闻气体气味,用手在试剂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中,以闻取气味,而且要监督学生习惯于这样操作为止。
知道与行为还有一段距离,安全一定要落实在行为上。只有落实在行为上才会保护环境不被破坏,保护生命的美好。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令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从而更珍惜生命,感悟生命之宝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传授,以使学生在危险或突发事件面前,镇定自若,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和财产。
三、参悟化学规律,理解生命之内涵
化学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学科,且该学科的知识与化学实验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从而高效实现化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就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实施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创新教育理念渗透众多学科,化学学科也不例外。教师应当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化学教师当前的教学重点,也是广大化学教师需要长期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积极开展好这项工作,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二、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与人们日常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界所有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割裂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应当使化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记忆与巩固。
其实,许多生活中的疑问都能在化学中找到答案。如学习了化学之后,联系生活,学生知道了水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了水,人类和地球都将遭受严重威胁,因而认识到化学科学是生命的科学,化学知识是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创新教学比生硬的知识灌输要好得多。
又如教学了化学元素后,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表倒背如流,应当让学生从中看到动物生命体的进化,物种的变迁,以及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例如,碳、氢、氧、氮等不仅是没有生命的元素,将它们按照一定顺序组合合成人工牛胰岛素,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在这种知识带来的深深震撼中持久保持化学学习兴趣。
三、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渗透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是教师通过单向知识传输能实现的,需要教师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构建知识框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引导尤为重要,可见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渗透。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创新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落实创新教育思想是第一步。化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做到课前预习,课上投入,课后复习巩固。同时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教学,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与微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加强实践操作,发展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的实践性特点是决定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化学知识的实验、探索与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创新等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如遇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发散思维,发现问题所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创新能力。
再次要拓展延伸,训练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化学教学中注重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注重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尤其针对教学重难点,启发引导学生创新思考,从而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四、实施化学创新教育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要求
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固然重要,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渗透生命教育不可忽视,且后者更重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与技能但人文素养低下的人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威胁甚至是危害。教师当力图改变应试教育的做法,实施创新教学,在渗透生命教育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上下工夫。
化学学科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化学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将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渗透于化学教学中,使化学教学与生命教育相融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了解化学中的危险,从中感受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理解生命之内涵。
许多化学物质都具有危险性,使用不当有可能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若科学合理地使用,则不仅不会危害生命安全,反而会美化生化,提高生命质量,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这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善加引导,让学生多角度认识事物,不要被事物的某些特质迷惑了双眼,而要有一双能发现闪光点的眼睛,对事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深入挖掘。例如,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是最古老的毒物之一,可用于提炼元素砷,是冶炼砷合金和制造半导体的原料,还可用于制药等;吸入少量臭氧对人体有益,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同时还是强力杀菌剂,浓度适当可用于餐饮及医疗等行业中的杀毒剂。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安全教育,让学生养成接触化学药品前首先了解药品性质,知晓如何操作,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
五、结语
本文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除此之外,高中化学实施创新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化学知识比较抽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较困难;应试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化学创新教育课时不足;教学经费不足,实验设备落后,加强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学习成果检验方式以考试为主,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后教学中,化学教师应当针对这些问题不懈努力,将创新教育落实于具体化学知识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切实体现出化学教学的创新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宏.个性化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07).
根据《方案》,孝感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从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招生录取办法改革、推进考试内容与命题改革四个方面推进,其目标是到2022年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实行全科开考
根据《方案》,今后高中录取不仅看中考成绩,还要看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明确,考试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5门课程。其中外语包括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
考试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采取书面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增加项目的选择性,采取现场测试;外语听力与笔试同时进行,外语口语测试待条件成熟后组织实施;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操作采取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按省有关要求组织实施。
《方案》规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原始分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
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
中考总成绩为730分考试时间也有变化
《方案》中的重点,是从今年七年级新生开始,中考总分为730分。
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听力30分)、物理70分、历史60分、道德与法治40分、化学40分、地理40分、生物4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成绩各计5分,体育中考成绩计35分)、理化生实验操作30分(其中物理操作10分、化学操作10分、生物操作10分)。总分730分。
考试时间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考试时间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0日、21日;地理、生物考试时间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2日;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上学期;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
组织实施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科目由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制定实施办法,县(市、区)教育局和市教育局有关院、站具体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
《方案》要求,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全市在籍初中学生均须按要求参加并完成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和突出表现。
在评价方法上,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学生“写实记录”为主要依据、由初中学校组织“等级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指导学生做好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的遴选整理;对“写实记录”和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定期公示、审核;运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06-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又是什么呢?化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具有特殊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活动形式的师生间的动态活动过程。在初中阶段,化学到初三才开课,中考却占一百分。由于它对学生来说时间少要求高,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既高兴又害怕,自己学习那么差能学好吗?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学好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讲好知识,还要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我们就应将三生教育的思想灌输给学生,用该思想教育他们珍惜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为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所为的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由于现代的中学生厌学情绪高涨,品德下降,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的,慢慢的演变成老师头痛的坏学生,由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转变成讨厌的坏孩子。因此,现代教育应将“三生教育”纳入到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所有的教学课堂里,我们的化学课堂也必不可少。
一、“三生教育”应走入我们的化学课堂
由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着缺陷和弊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体制和制度“统治”和束缚着整个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学生家长。同时“应试教育”也造就了一大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校长,因为这关系到校长的前途和命运;同样导致了一大批心理扭曲的教师,因为“分数”关系到教师的福利待遇,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千千万万个家长对子女失去了“真爱”,因为子女可爱不可爱考取大学的才是最可爱;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分低能”的劳动者,最终使学生的生命脆弱、生活低能、生存艰难。特别是我们初三的学生,老师一味的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对低能照顾,使学生的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思想品德下滑,同时对教育失“真”了。针对“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党和国家早就提出要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初三化学虽然只学一年,但这一年孩子的心理是最动荡的,有时觉的茫然,不知读书有什么用,特别是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严峻。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毕业后能够有价值地生存下去,若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之前所做的学习和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让“三生”走进化学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理,明白学习的目的,学会做人。
二、如何将“三生教育”带入化学课堂
1、在化学学科的理论教学中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里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生前所倡导的“全面的化学教育”即是最好的佐证,他指出:“全面的化学教育就是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考虑到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三生”教育的内容,倡导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的渗透。通过 “氧气的制法和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教会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2、通过学生自己做化学实验体验生活,使生活教育触及灵魂
通过学生自己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发现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而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
3、通过化学常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生存教育的意义
对于现代的初中化学不在是只讲理论,而是理论、实践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日常生活现象联系很多,如能源、食品、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通过对化学常识的学习,如:假酒重毒;真假黄金等等,使学生开阔眼界、学以致用,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加深他们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三生教育的实施需要老师转变思想,提高自身素质,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进行“三生”教育,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的环境。只有这样化学教育工作才能正常开展,老师和学生才能和谐相处,学习才能进步。
因此,在化学教学课堂里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应以亲近的姿态,从教育的细微处着手关注教育过程中的生命成长。本着对学生的生命、生活、生存质量与幸福人生负责,努力营造安全、和谐、幸福的化学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理化生即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物圈就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的植物、动物受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和水的影响,维持生态平衡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正是生物界中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生物学科是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物理、化学研究的某些领域又是有关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进行教研时将三科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建立整体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具体的教学内容。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就是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物理化学的新课程标准是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纵观理化生三大学科的课程总体要求是相通、相融、相交的。
(二)“课外课”的含义
“课外课”就是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课外,使课上与课下有机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约束课外的各种行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模式,脱离对老师的依赖。“课外课”教研活动能发动学生的自主性,形成关爱生命保护生物圈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学生通过“智慧的大脑”指挥自己的言行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珍惜大好时光,珍惜身边的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或每一个“小生命”。所以,“课外课”对理化生三大学科起到巩固、辅助、渗透、强化的作用。
二、理化生“课外课”――生本教育的缩影
(一)生本教育是指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以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地学习。“生本教育”以学生的生命教育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使学生本能地展示自己的情感和特长,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生命带来的乐趣,锻炼能动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二)“课外课”教研活动的内容。“课外课”就是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知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指挥自己的“生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最大的潜能,提高生活的质量,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课间进行户外活动,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这与学生下课不爱动、不离开教室有着直接的关系。课间休息对学生来说很重要,有些学生为了学习将课间十分钟都利用起来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会有明显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之余大脑的休息对于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智能的开发和潜能的发挥,科学的休息方式就是利用一种活动替换另一种活动。我校教师利用板报、宣传栏和理化生教师课堂五分钟等多种形式,以传授知识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利用“课间”,同时理解课间休息的重要性。课间休息时,各位老师及学生会成员要参与进来,进行监督并指导保障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2.保障教室的空气质量,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课间打闹、扫地、吃小吃会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直接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针对这一点,教师要进入班级耐心说服指导学生课间应该如何去做,并告诉他们空气质量不好会增加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3.禁止学生吃烤串,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放学以后经常到校门口吃烤串,这样不利于学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针对这一点,我校的生物教师利用生物课堂明确“烤串”对中学生生长发育的危害,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正视吃“烤串”的危害。
4.听随身听,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上课、下课,学习或课外活动时,有些学生插上耳机听随身听,边听边学习或做别的事情,这样做既影响学习效率,又影响身心健康。针对这一点,我校的物理教师利用物理课堂传授“随身听”对中学生听力的影响,用数字详细说明经常戴随身听给中学生造成的危害。
5.宣传防火常识,进行安全教育。农村中学的学生基本都住宿,因此,安全教育尤为重要。有些学生偷着吸烟、点蜡烛学习、点蚊香,存在火灾隐患,针对这一点,学校的化学老师利用化学课堂讲解火灾发生的原因,传授防火常识,利用课下进行防火演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防火的重要意义。
三、理化生“课外课”――德育教育的阵地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合二为一考试。它具有以水平(毕业)考试为主、兼备选拔(升学)考试的性质。
二、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英语:实行纸笔闭卷和分卷考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地理和生物实行纸笔闭卷和合卷考试,分别计分。
2.英语听力口语:与笔试分开考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实行电脑评分。考试分为“回答问题”、“听后选择”、“听后记录并转述”以及“模仿朗读”四个项目。
3.体育与健康: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和中考统一考试两部分综合评定。平时考核由学习态度和体育课学业水平成绩两部分组成;统一考试分为中长跑测试、力量测试和技能项目测试。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与笔试分开进行,采取现场操作方式单独组织考试。其中物理和化学采用合卷,分别评分。考生现场抽签确定考题,成绩当场评定,合格即得满分。
5.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用五科合卷机考的方式,实行电脑分别评分,成绩当场呈现。主要考核学生初中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三、考试计分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各科总分值分别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实行笔试(80分)与听力口语(40分)分开测试;物理80分,实行笔试(70分)与实验操作(10分)分开测试;化学50分,实行笔试(45分)与实验操作(5分)分开测试;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成绩各计5分,中考统一考试成绩计35分)。
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各科卷面总分值均为100分(其中生物笔试90分与实验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为A、B、C、D四个等级呈现。其中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分别对应30分、25分、20分、10分,计入总分。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三门科目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考试时限
语文150分钟。数学和英语各120分钟,其中英语笔试90分钟,听力口语30分钟。物理和化学(合卷)笔试共150分钟,理化实验操作(合卷)3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卷)共90分钟。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钟,生物实验操作20分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计100分钟。
五、考试时间
注:1、体育与健康科目平时考核时间安排在七、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上学期。
2、2019年八年级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试组织
1.考试命题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统一命题。命审题工作实行集中封闭式管理。
2.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严格按照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课程内容,同时参考现行学科使用版本教材。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的考查。
3.考务工作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和生物等笔试学科考试和听力口语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实施。
体育与健康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机考学科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制定统一的考试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各学校家长委员会选派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实施。
七、考试成绩运用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
现代生活与化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不管是生命本身作为一个过程,还是生命得以维持所必须依赖的外在物质条件,都离不开化学。没有生命还有化学,没有了化学就绝对不会再有生命存在。化学是生命存在的支柱,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化学科学及化工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可是化学在给人类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的大量耗费等等。由化学工业直接引起的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有机化学品的污染危害非常突出,这些都给人类原本绿色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了当代世界共同面临的两难选择,成了对21世纪人类最严峻的挑战,之所以人类不得不面临新的环境问题。是因为人的健康与环境有密切关系。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必须依靠近年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关注的化学领域——绿色化学。
一、"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同时也要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副产物、废物和产品。绿色化学的提出,为化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化学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为了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已有人建议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思想,呼吁中学应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学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如果在中学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把绿色化学知识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绿色化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环保局的官方文件中,以突出化学对环境的影响。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专设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推动社会各界进行化学污染预防和工业生态学研究,鼓励支持重大的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绿色化学"这个名称广为传播。
"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原子经济性)。原子的利用率越高,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废物的排放量越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小。
把绿色化学融合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使绿色化学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
因为"绿色化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所以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状况,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对此,以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和化学实验两方面为背景进行了探索。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
(一)立足实验,培养绿色习惯。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二)立足课堂,渗透绿色知识。化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的好场所。而绿色化学要求与环境教育宗旨是高度一致的。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向学生阐明绿色化学的观点、要求,使他们树立起防治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化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内容,采取渗透的方式,在介绍某种物质或操作方法时自然地引入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增长环保知识。
(三)立足课外,提高绿色素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为了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绿色素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或者生活聚集区采集样本,并对所取得的样本进行检验分析,确定污染成分,找到污染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治理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另外,在条件允许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有机化学品生产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绿色化学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育契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进一步地突出了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教学特色,其直观性、趣味性、新异性等特点十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时,可以采用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生活小实验、趣味性实验等方法。例如,设计趣味实验――“滴水生火”:根据生活常识,水火不容,但实验却能用水将酒精灯点燃。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在带给学生惊奇的同时,也造成了他们思维上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创设了有利的学习契机。
二、利用课堂引入,创设教育契机
化学课是九年级学生的起始课,如何让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兴趣,至关重要。上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如何提出课题、导入新课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气体的制备》的制备时,以猜谜语“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打一物质名称)”引出课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育契机
交互式电子白板目前已经走进了学校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将电子白板引进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能明显改善学与教的课堂环境,促进化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成为了师生教与学的有力工具。在化学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遮幕、聚光灯、页面漫游、链接、拖动和复制粘贴等功能,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多媒体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利用诺贝尔化学奖,创设教育契机
2012年10月10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因为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将诺贝尔化学奖的有关内容引入初中化学课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立志学好化学,树立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五、利用安全教育,创设教育契机
在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林某将其做实验后剩余的剧毒化合物N-二甲基亚硝胺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4月1日上午,同寝室黄洋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4月16日在上海中山医院离开人世,涉嫌投毒杀害室友的犯罪嫌疑人林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由复旦大学这起同室相残的悲剧事件,中国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的学生暴力现象,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的高校、家庭、社会教育中,往往过多注重学生的学业而忽略了人文教育、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止青少年心理裂变,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懂得博爱、理解和尊重;让缺乏理智的心理导火索掐灭在萌生之时,让校园悲剧不再发生,这也是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分数,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道德良知的培育。让学生不仅要懂得善待自己的生命,而且能够推已及人,敬畏生命,善待一切生命,决不漠视其他生命。生命不光是一个人的事,他的背后有亲人、家庭。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成为化学家,重要的是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