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生命健康

化学生命健康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化学生命健康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生命健康

篇1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篇2

植物性化学物质可以防治慢性病

人们饮食时在摄取数十种必需营养元素的同时,也在摄取超过数百种的植物性化学物质。植物性化学物质是指在日常食物,主要是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粮食、豆类等)中含有的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尤其是在防治慢性病方面表现突出。食用含有大量植物性化学物质的食品不仅能延缓衰老、预防癌症,很多专家还相信,食物中的植物性化学物质还可以解决现在比较普遍的与营养过剩有关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目前,有关植物性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成为营养学的热点之一。

多酚类物质

多酚类物质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大类化合物,种类很多,结构各异,目前已经分离鉴定了8000余种多酚类物质,大致可分为酚酸、类黄酮、1,2—二苯乙烯和木酚素等几个类别。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体内与其他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等一起发挥抗氧化等作用。这类物质对健康的作用与维生素比较相似,又有所不同。

类黄酮物质

黄酮类黄酮已成为当今世界医药保健产品领域最重要的原料之一。类黄酮物质又包括很多种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大豆等植物性食物中,如洋葱中的槲皮素、芹菜中的芹菜素、茶叶(尤其是绿茶)中的儿茶素、大豆中的异黄酮类、葡萄子中的原花青素、柑橘类水果中的柑橘生物黄酮等。这些成分对健康,尤其是防治心脑血管慢性病和抗癌有重要作用。其中,槲皮素糖基化衍生物即芦丁,作为软化血管的药物(通常还与维生素C等组成复方),已经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治疗。

植物雌激素样物质

该类物质类似于人体雌激素,对人体相关疾病有广泛作用,尤其对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某些癌症有一定预防作用,但它们本身并不是激素,只是某些物质的结构与雌激素相似。植物雌激素样物质在大豆中含量最多,其他如亚麻子及一些水果、蔬菜中都微量含有。植物雌激素样物质具有抗氧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芦丁

芦丁一度被称为维生素P,因为它的作用与维生素C很像,能减少血管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软化血管,增强维生素C的活性,预防脑卒中等。一般来说,芦丁与维生素C共存于柑橘、葡萄、山楂、番茄等新鲜蔬菜和水果中。

百岁老人的健康“八搓”

文/李艳鸣

广西荔浦县103岁的老人杨玉琼健康的奥秘在于她经常进行“八搓”。

搓手:双手对搓手背50下,然后再对搓手掌50下。经常搓手可以促进大脑和全身的兴奋枢纽。

搓额:左右轮流上下搓额头50下,可清醒大脑。

搓鼻:用双手食指搓鼻梁的两侧。经常搓鼻可以使鼻腔畅通,并可起到防治感冒和鼻炎的作用。

搓耳:用手掌来回搓耳朵50下,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来促进全身的健康,还可以增强听力。

搓肋:先左手后右手在两肋中间“胸腺”穴位轮流各搓50下,经常搓胸能起到安抚心脏的作用。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室内装修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和伤害屡见不鲜,人类自身漠视生命现象的问题比比皆是,自杀、暴力、犯罪等现象频繁发生。以上诸多现象,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兼具人文学科的特点,其与生命研究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已成为一个必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关键是形成珍惜生命的意识和关注生命的态度,这种内在的情感不能靠理论的说教,只能通过学科的渗透教育。这就需要相应的内容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而高中化学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地将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渗透于化学教学活动中,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1.学习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在学习纯碱的性质时,介绍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化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推动了中国化工工业的发展。科学家的这些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理想的坚毅品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提高生命价值。

2.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事件,学会珍视生命

由于媒体的迅速便捷,现在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开阔,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信息作为化学教学的资源,一方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生命意识,提高生命质量。

比如重庆的氯气泄漏事件和硫化氢泄漏事件,我在课上组织学生从分析氯气、硫化氢的物理性质(密度、状态、气味、溶解度等等),讨论自救逃生,减少危险和伤害。鼓励学生作好义务宣传员,不仅为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而且为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生命质量。

3.关注化学中的人体健康知识,提高生命的质量

化学贴近人类的生活,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关注的人体健康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健康知识。如,学习元素在地壳、海水、人体中的分布时,向学生介绍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又如,学习氯化钠、水等化学物质时,介绍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这样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养成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认识生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懂得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并且通过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亲身的体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化学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引起人们诸多理念的变化。在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今天,我们新时代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学教育理念,从而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2.挖掘化学课程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教师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挖掘出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

【教学案例1】:在讲授《配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运用所学配合物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重金属盐中毒时,为什么往往可以灌蛋清解毒?

这是因为重金属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中的蛋白质形成配合物,导致蛋白质变性或替换酶的中心原子,使酶失去生物活性,蛋清中含有的蛋白质是自由蛋白质,结构相对松散,而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结合态的,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要困难些,由蛋清代替人体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可以解毒。 【教学案例2】:在讲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运用所学电离平衡知识解释现象时,学生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了解、对生命的认识,可以从容应对。

健康人血液的pH在一定范围变化(7.351-7.45),这是因为在肺、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试解答下列问题:

(1)在健康的人体血浆中,c(HCO3-)约为c(H2CO3)的20倍。如果c(HCO3-)/c(H2CO3)

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pH值

C.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

(2)不正常的呼吸可导致血液中酸碱不平衡,引起呼吸酸中毒或呼吸碱中毒。试解释太快而太深的过度呼吸会导致呼吸碱中毒,太慢而太浅的呼吸会导致呼吸酸中毒的原因。

(3)蚊虫、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常先人体血液内注入一种称为蚁酸(主要成分为HCOOH)的有机物。HCOOH是一种有机弱酸。写出HCOOH在溶液中电离的方程式。

(4)当人受到蚁虫叮咬时,皮肤上常起小疙瘩,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若不看医生治疗,过一段时间小疙瘩也会自行痊愈――这是由于血液中又恢复了原先的酸碱平衡。试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上述事实。

通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如地回答上述问题:太快而太深的呼吸使呼出CO2的量增大,上述平衡体系向左移动,导致c(H+)减小,pH增大,引起呼吸碱中毒。由于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2CO3=H++HCO3-当注入HCOOH后上述平衡体系中c(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因为HCOOH是弱电解质,H2CO3电离出的H+抑制了HCOOH的电离,故血液的pH变小后,由于H2CO3/HCO3-相互调节平衡移动,过一段时间后小疙瘩自行痊愈。

3.尊重学生,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师生生命的成长。课堂成了机器生产的工厂车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于是,课堂便演变成为学生苦读苦学的场所,为分数激烈竞争的战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被严重忽视。这种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师生生命成长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状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交流,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培养与发展。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爱化学,热爱生活。同时,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情感的表达和认识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及情感与教学结合起来,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震撼,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使化学课堂成为生命教育的天堂。

篇4

所有的科学领域几乎都涉及生物化学,化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医学与化学的关系更密不可分。素养有修习涵养和平素所供养两种涵义,化学素养包括必要的化学知识、对化学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用化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2]。

1提升医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性

1.1有助于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知识 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是有各种化学物质构成的,如水、糖、脂肪、蛋白质等。人的生命体内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是由化学过程产生,化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影响着人体的生陈代谢。无数个化学变化的综合表现组成了生物的生命过程,化学与生命紧密联系。同时,医学对于保证人体健康的药物,对人体疾病病因的研究都需要对人体化学元素的平衡进行充分研究,这些都需要丰富的化学知识,较高的化学素养。

1.2有助于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 基本医学和临床医学都需要化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生物化学从微观分子和化学变化角度研究生物生命。其中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及这些生物分子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从分子水平去认识、深度的了解生命的本质。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体的疾病类型很多样,这就需要对生命体的深层研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就需要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1.3有助于对健康知识的普及 对于医生和医学院的学生而言,医学知识、技术的掌握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更是为人类更好、更健康的生活。人类的健康与食物紧密相关。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使医学生对食物有了更好的了解,对人体的身体机制也有更全面的认知,对于健康知识的普及、医疗服务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可以通过对NaCl的结构分析和讲解,可以清楚的让人们知道食用盐的组成因素和食用盐的变质对人体的危害;可以让人们了解过度饮酒可致使酒精中毒,导致死亡。通过运用这些化学知识,对化学元素的讲解,普及了有关健康的知识,同时使健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提升医学生化学素养的途径

2.1激发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生物化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繁多、抽象,理论深奥,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课程繁琐,学习压力大,对于生物化学的学习往往提不起兴趣。激发医学院学生学习物化课的兴趣是提升他们化学素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愿意去学习,才会主动去提升自己。

教师在课程讲解可通过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来导入课题,例如通过对克隆人的伦理问题的探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有关"细胞"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对医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的了解,把这些知识贯穿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丰富课堂形式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许多微观、抽象的物体,学生很难想象、理解,丰富物化课的课堂,运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直观手段教学,让学生对知识有形象化的了解。例如在讲解DNA时,DNA这个生物结构式抽象的,学生很难了解它的结构和在人体中的生物过程。通过在课堂中应用三维动画的动态演示,使学生直观的看到DNA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及复制、翻译过程,使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有关DNA的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医学影片、有关生物化学的记录片,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2.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医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在实际中的应用,对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在医学实验、临床实验、医疗服务中工作。在医学院的生物化学课程中,应淡化学科意识,是知识相互融合,以生活、医学中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临床医学的实验中,通过让学生诊断、治疗,分析病因,把病因与生物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在实际中掌握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际的学习习惯和教学方式。

3结论

目前,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常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中,许多医学研究、医学新方法、技术都需要生物化学知识的支撑,物化课是医学院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医学课的基础理论课程。学好生物化学对于医学技术、医疗服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医学院应加强对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课堂形式、理论结合实际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水平,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整体的医学素质。

篇5

化学在生活领域(包括衣、食、住、行、健康等)中的渗透和应用非常广泛。现代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提示我们,化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由生活走向课程,由课程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形成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课堂上的生活意识。

一、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生活化学

在高中化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分为非金属和金属两大部分。非金属中的卤素、氧族及氮族中的典型元素及化合物都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如:卤素中的氯元素是生活中食盐的必要组成元素,而且氯气也是自来水消毒和漂白粉的主要原料。引导学生思考常识问题:为什么养金鱼的自来水要在太阳下晒几天?为什么选用保鲜膜不能用含氯的聚氯乙烯,而要选购聚乙烯为主要成分的PVC?为什么用自来水煮饭是不科学的?

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给学生介绍镁、铝、铁及碱金属。铝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可以让学生了解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在生活中注意饮食;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怎样合理饮食有助于元素的吸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进行课余研究,如: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差异;常见合金的组成;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等。

二、有机化学中的生活化学

有机物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的结构和主要性质,如:阿司匹林;生命活动的基础能源――葡萄糖如何提供能量;生命的基础物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以及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可以建议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全面摄取多种营养,保持膳食平衡,促进身体健康,并从中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保持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摄入营养物质有助于人体健康。

生活中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性能,如:由聚丙烯制成的塑料制品,由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外壳,由聚四氟乙烯作内衬的不粘锅等;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绝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在过量使用时对人体有害,有些人营养过剩与大部分食品添加剂能增加食欲有关。防腐剂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减少食品的浪费和变质,食用新鲜食品比食用防腐剂储存的食品有益。

三、化学理论学习中的生活化学

高中化学中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电化学。这一部分内容看起来比较枯燥,和生活的联系不大,我们也可以找到其中和生活有关的很多实例。举用这些例子一来可以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简化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二来可以使内容丰富多样,活跃课堂气氛,三来可以使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日常生活中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放具有酸性、碱性或咸味的食物;洗净的铁锅残留少量的水易生锈。

在化学教学和化学课堂上将生活意识灌输给学生,还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点或说法。如:学生学习原电池之前,以为铁生锈是铁直接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铁。学完原电池学生了解到铁生锈并非氧气与铁的一步反应,而是铁先是发生吸氧腐蚀,而后+2价的铁继续被氧化到+3,最后得到了铁锈(主要成分是Fe)。

四、其他综合内容中的生活化学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半导体,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也不会出现高速、全面的因特网;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也不会有中国航天技术的辉煌;没有光导纤维,就不可能有现代的光通信;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生活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化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基础,如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污水处理的化学方法及原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等。生活材料离不开化学,合理选用材料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家已注意到大千世界的很多变化。大规模污染的不断发生提醒人们:必须合理地开发自然,积极保护自然。课程标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涉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白色污染、居室污染、食品加工污染(如苏丹红事件)、农药污染(如绿色食品、菜篮子工程)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