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

篇1

1太和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太

和县是一个较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在157.9万,年增长1%左右,可耕地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年增长3.7%以上。粮食总产103.6万t,年增长0.5%以上。肉类总产量9.96万t以上,年增长2.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8元,年增长8.7%以上。全县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家,总面积0.112万hm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3856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紧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亟待相关单位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应现代农业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2.2相关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有些农业管理人员固守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接受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程中,执行力相对低下,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的重视程度。

3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营销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化,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销售常态化。

3.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运行情况,促进农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3.3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的组织,合作社的成立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等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商誉因素与物质因素影响显著。要打好信誉战,创名优产品,做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合作社的盈余,除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根据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分红相结合,要做到让每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3.4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思维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消除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篇2

2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变化,对这些发展趋势性变化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了解农业发展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2.1农业资源功能的趋势性变化。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趋势性变化中,农业资源的功能变化是比较突出的。在过去的发展中,耕地、水等这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产品供给也主要是通过这些资源的投入来获得。经过长期的发展,对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消耗。我国作为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近些年水资源破坏问题比较突出,这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近些年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深化,国家提倡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不只是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在具体的生产中也要能有效实现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进一步拓展,这样在农业发展的资源功能方面就逐渐发生了变化。2.2农业需求结构趋势性变化。新的发展环境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特征就是需求变化,个性化的消费及多样化的消费逐渐形成了发展趋势,充分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显得比较重要,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农业的需求变化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是比较重要的特征体现。在品种的结构方面,由于城乡居民对小麦、大米等粮食类产品的消费比较稳定,对于水产品及肉类产品等产品需求比较旺盛,这就使农业发展的需求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而从质量水平的角度分析来看,由于受到不同消费需求的变化影响,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农产品的需求表现了差异性的分层态势[3]。当前我国居民在农产品的需求方面已经跨越了满足数量需求的阶段,进入到了数量质量安全并重的新发展时期。2.3农业经营方式的趋势性变化。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中,经营方式的趋势性变化表现比较突出,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流通上,在这里涉及到了生产力及生产管理。农业生产上主要表现在生产主体的变化。过去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而现在是新型的经营主体和分散承包农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农业生产在当前进入了规模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的发展阶段。而从农产品的流通层面来看,过去是田间到餐桌,实物形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主要的表现形式;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流通已经实现了虚拟化的发展目标[4]。其中,冷链物流的流通模式是重要方式之一,在各类产销对接形式上比较突出。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下,使得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已经形成了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类型,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率。2.4农业调控行为趋势性变化。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国策,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对农业的发展从政策上进行优化就更为重要。在全面改革的深化实施下,我国已经打破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样就促使农民成为了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机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政策上对农业、农民都提供了相应补贴,逐渐构建了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环境下,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开始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的发展活力,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中更多资金融入到农业发展中,放宽了农业准入门槛,这样在市场机制的有效调控下,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5农业供给模式趋势性变化。农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过去的农业供给模式主要是聚焦国内的市场及资源。在粮棉油糖及畜牧水产方面都要求有尽可能高的自给率。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将国内和国际作为重要的供给发展模式,两种资源的供给模式的发展特征愈来愈明显化,进口的农产品数量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我国在国际贸易合作下,相当于利用了国际耕地44万hm2来生产粮食、棉花等作物,近些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数据得到了进一步增长[5]。在坚持口粮绝对安全以及与国情相结合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国内紧缺型农产品的进口及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从整体上来看,农业供给模式的趋势性变化已经愈来愈明显。

3结语

通过对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的研究,能够对实际农业发展的理论深化有促进作用,为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理论基础。希望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作者:陈家友 单位:建始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张红宇.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J].农业知识(瓜果菜),2015(14):1.

[2]张志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饲料粮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J].业,2017(2):13-15.

篇3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为了适应不断膨胀的社会需求,农业发展以多元化方式发展起来。而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不得忽视,生态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通过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方面,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有着一套复杂的系统理论,它包含农、林、畜、生态、资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与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对这套理论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没有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的内在联系。看待生态农业需要以一个综合的思维角度,对各学科进行分类,整合,评价,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生态农业技术条件方面,生态农业有着一个复杂的系统关系,它包含各种组成充分,这些成分也相互影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各种组成成分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说,在一个整体的生态农业环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组成充分,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成分发展缓慢。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而简单依靠一些经验,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的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的引进等问题。

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生态农业满足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它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发展目标依然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太过单一,根本无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随着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崭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挑战,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实验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生态农业试验点不断涌现,并创造出较为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

通过这些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生态平衡,实现生态与农业的相互融合。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能力转换,相互组合,适应优化,依靠现代化技术支持,发挥可持续能源的效率,实现多样性优势,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技术推广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一方面,新技术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改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不足,丰富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理论。谈到将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有效整合,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发挥事物内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内部能够和谐有效地开展开,有利于整体的全面发展。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整合就是让生态技术存在于生态农业中,又有效推动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三、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

篇5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53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 农作物以大豆、玉米等为主,产量较高。近些年来,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国家针对农业提出了补贴政策。在国家补贴的影响下,黑龙江省第4季温带大豆玉米种植效益比较趋势发生了变化。

1 国家农业补贴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发展问题一直处于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的状态,导致农业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进步,也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国家农业领域的长远进步十分不利[1]。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提出,表明了政府对这一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补贴范围的普遍性,即补贴全面针对农作物的生产与流通环节展开;补贴方式以价格为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2]。

2 国家补贴下黑龙江省第四季温带大豆玉米种植效益之比较

国家补贴下黑龙江省第4季温带大豆玉米补贴标准比较。根据黑龙江省2015年度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要求,黑龙江省大豆补贴标饰130.87元/667m2,相比2014年的补贴标准60.5元/667m2,高出1倍多,与玉米补贴标准基本持平,表明了国家对以大豆为代表的粮食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3]。

国家补贴下黑龙江省第4季温带大豆玉米种植效益比较。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第4季温带大豆玉米种植效益的比较趋势必定出现相应的变化。对两者之间种植效益趋势变化情况的分析,需要考虑玉米与大豆的种植成本、2种农作物在国家补贴下的收益2种情况。

国家补贴下黑龙江省第4季温带大豆种植效益。根据有关部门对2015年黑龙江省大豆收购价格的基本保持在3600元/t左右,换算发现,大豆收购价格基本为3.6元/kg。考虑黑龙江省近些年来大豆种植的平均产量,可将产量定位在150kg/667m2。在产量与价格下,大豆毛收入可达540元/667m2,综合国家对大豆的补贴,130.87元/667m2,可算出,大豆毛收入可达670.87元/667m2。

国家补贴下玉米种植效益。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黑龙江省玉米收购价格在1.6元/kg左右。考虑黑龙江省近些年来玉米种植的平均产量,可将产量定位在500kg/667m2。在产量与价格下,玉米毛收入可达800元/667m2。

大豆与玉米种植效益对比。综合国家补贴下黑龙江省第4季温带大豆与玉米的种植效益可以发现,大豆毛收入可达670.87元/667m2,玉米毛收入为800元/667m2,观察毛收入情况,玉米相对于大豆而言,其经济效益较高。但考虑到玉米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大豆与玉米的经济效益情况基本能够达到持平的状态,甚至有可能出现大豆经济效益超过玉米的情况。

3 国家补贴下黑龙江省农业发展趋势

根据对国家补贴下黑龙江省第4季温带大豆玉米种植效益的比较分析可发现,受政策影响,大豆的种植优势逐渐体现,未来几年内,如国家针对黑龙江省农作物补贴政策不发生变化,省内大豆种植面积有可能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会逐渐减少。

国家应根据市场以及国家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补贴以及农作物价格的角度入手,适当调整补贴政策,以此使黑龙江省大豆与玉米产量能够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使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更加适应国家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手段。

4 结束语

国家补贴政策下,大豆补贴标准上升,大豆种植效益存在增加的趋势,甚至有超过玉米种植效益的趋势。受上述情况影响,大豆种植者收入相对前些年比必定有所增加。为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动力,平衡种种农作物种植状态,国家应从政策的角度出发,从调整补贴价格入手,使各农业物能够充分满足国家与市场的需求,在促进农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水平,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新模式,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国家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了让农业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要不断的实施“互联网+”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最终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1“互联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有效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完善了人们的工作水平。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也要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实施“互联网+”战略,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技术与农业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互联网+”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能够对农业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经济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农业发展的环境一直很闭塞,无论是技术还是信息需求方面都比较匮乏,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改善这种情况,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市场信息互通,还能够保障交易双方实现直接联系,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改善经营决策,从根本上降低了其市场风险,为农业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次,“互联网+”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互联网+”技术作为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农业中间环节,降低产品成本,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比如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为农民获取更多的供求信息,增强了信息渠道,从根本上保障农产品具有更为广阔的销路,保障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益;最后,“互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互联网+”作为当代新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互联网本身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会对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同的作用和效果,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农业信息的传播以及农作物的实时监测,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以及健康性。

2农业经济发展实施“互联网+”战略的有效途径

2.1通过“互联网+”建立农业便利销售渠道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农业便利销售渠道,我国以往的农业交易不仅方式繁琐,而且也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要。随着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出现,将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到全国乃至世界多个地方,为农产品提供了便利的销售渠道。这些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建立既能够快速的聚集大量的消费群体,同时也能够凭借着专属的平台特征发挥农产品的市场特色价值,通过线上线下的双向产品销售方式,利用网络销售平台开创新的销售渠道,将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世界各地,不仅为个体农户的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动力,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2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业精准化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生产水平是保证一个农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想要提高我国农业水平,首先需要从根本出发,改变农业的生产力。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运用高科技技术到农业发展中,在农业发展中改变传统观念,加大机械化的运用广度和深度,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深层次运用,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更加贴近需求,能够更加精准化,使农业生产者才能够实现更高的收入,缩小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2.3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

篇7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175-1

1 当前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畜牧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近年来,我国的畜牧业发展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动物疾病预防的措施和方针也得到了加强,产量效益和供求关系也协调发展。

1.1 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产量始终保持着健康稳定的持续增长趋势,例如2010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925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牛肉的产量653万吨,同比增长2.7%;猪肉的产量5070万吨,同比增长3.7%;羊肉的产量398万吨,同比增长2.2%;全国禽蛋的总产量2765万吨,同比增长0.8%;全国牛奶的总产量3570万吨,同比增长1.5%;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58.8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禽蛋人均占有量20.7公斤,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我国的畜产品产量稳定发展,逐步增长的同时,我国畜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回升,据调查统计,肉猪的市场价格为9.24元/千克,同比增长46.43%;猪肉市场价格为14.72元/千克,同比增长38.74%;牛羊肉的市场价格相对于猪肉来说比较稳定,但也有小幅度的增长。而禽产品在我国的市场价格也逐步回升,鸡蛋的市场价格为6.89元/千克,同比增长29.27%;活鸡的市场价格为10.96元/千克,同比增长20.7%。

1.2 当前畜牧业的效益趋势及结构发展

我国畜牧业近年来的效益有着明显的挺高。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水平,农民现阶段饲养一头肉猪的毛利大幅度增加,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饲养条件下还会进一步的增长,所以这更有效的调动起农民饲养肉猪以及其他畜产品的热情,也会使饲养畜产品更加规模化,集约化。

我国的畜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牛羊肉的产量相对于猪肉比,有了一个更明显的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的草食家畜保持着相当稳定的发展趋势。

1.3 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增收显著

由于我国畜牧业的畜产品产量保持着明显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畜产品的市场价格也稳步的回升,所以近年来我国从事畜牧业的农民饲养畜产品的经济效益有着显著地提高,全国人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更加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 当前畜牧业发展趋势的原因分析

2.1 我国扶农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

我国近年来推出的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不仅仅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也达到了粮食产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双重效应。农业发展的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收益的显著提高,给我国的从事畜牧业的农民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而畜产品的市场价格的稳步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于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的热情,促进我国农业和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2.2 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企业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转变,整体趋近于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专业化,标准化。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畜牧业整体更趋近于高效益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也确保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些致力于畜牧业生产的企业进一步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开拓畜产品市场和推进标准化养殖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解决了畜产品销售途径的问题,使中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更加具有竞争力,极大的促进了畜产品的流通和畜牧业的持续良好的发展趋势。

3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3.1 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 我国畜牧业的资金投入依旧不足 畜产品良种繁育的基础设施总体薄弱,而且对外国的优良品种的依赖性依旧很高。

3.1.2 疫病问题日益突出 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疫病风险大,对人们消费畜产品的信心影响较大,进而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威胁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3 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 目前国内散养农户比重较大,饲养水平低,没有预防意识。从近来发生的动物疫病看,大多发生在小规模的散养户,而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病机率较低。

3.1.4 我国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

3.2 针对畜牧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1)应该从国家的政策抓起,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让畜牧业在农业发展道路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推广培育优良品种,加大对畜牧业的资金投入,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管理理念以及产品质量。

(2)应该大力的推进升级我国的动物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避免流行性的动物疾病对我国畜牧业造成打击。

(3)推广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以适度养殖的理念为主,加快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建设步伐,有效地利用高科技畜牧养殖手段,使畜产品的质量及产量更加完善。

(4)努力建设及完善我国畜产品的“绿色通道”,扩大出口,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更进一步,激发农民对养殖畜产品的热情,带动我国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雅市当前畜牧生产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J].

[2] 刘瑞.2010年畜牧业产量总汇[DB].中国畜牧业信息网,2011,(3).

篇8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88-01

前言

我国自成立以来,农业的发展始终是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现阶段,水利设施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而在积极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科学性和针对性,要想应用水利工程推动农业的进步,相关部门需要综合应用多种先进技术。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中的缺陷

1.1 技术和设备落后

据有效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构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此,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拥有相对落后的技术以及较低的灌溉能力。此类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很多设备因长期没有得到科学的维修和保养而失去了正常运行的能力,而老化现象在多数工程中也开始越来越严重。针对设备来讲,由于运行时间过长,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导致其功能、运行效率都明显降低[1]。面对这一现状,在没有及时的维护和更新设备的背景下,较低的灌溉效率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呈现出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同时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进步也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1.2 缺乏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这主要体现在,部分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还在沿用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工业废水对农田灌溉源头的污染严重,治理力度薄弱;输水过程中的部分渠道产生了堵塞现象,导致部分传统农田水利工程被废弃等。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先进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政策,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而为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做贡献[2]。

2 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为了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喷微节能灌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节约水资源同配水过程实现了结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综合传统农业灌溉技术与新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2.1 喷微节能灌溉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对环境以及生态造成了破坏,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了节约能源的战略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节约水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灌溉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大水资源节约力度,积极构建农田水利工程至关重要,喷微节能灌溉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3]。该技术具有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强的特点,在灌溉过程中,针对大面积农田可以有效应用自带喷头,而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便能够完成工作,由此可见,在对该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节能的目的。

2.2 将节约水资源同配水过程相结合

输水管道是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灌溉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信息化和智能化特点在输水系统当中得以实现。浇筑混凝土保护层以及开外渠道是灌溉渠道防渗工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环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完全实现了机械自动化。与此同时,在配水的管理当中,相关人员也可以在对计算机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提升调控和检测的效率和精确性,从而在控制输水时,精度得以提升。由此可见,在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过程中,将这一理念同配水过程进行紧密的结合,不仅能够促使灌溉的效率有效提升,更能够保证水利工程成本的降低。

2.3 综合传统农业灌溉技术与新技术

我国农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传统的农业灌溉技术,这些技术虽然存在落后的特点,但是其自身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新时期,在积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对传统灌溉技术中的优势进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促使二者在应用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逐渐形成适用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灌溉技术[4]。而这一切措施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多样性成为现有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特点,不同的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都拥有自身的优势和限制性条件。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从而为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波.新时期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3):37-37.

篇9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但由干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落后,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有:

1.设计方案及制造工业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完整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改革,传统制造工艺手法成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时期也高于我国。相比工业强国的制造业技术,我国的制造业工艺粗糙,现在化水平较低,尖端技术仍在开发中。比如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普及纳米技术、微激光加工技术、复合型加工技术等,而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业仍是农间作坊的模式,虽有一定的机械工艺雏形,但仍缺乏高新技术。

2.制造行业的落后。工业强国经过原始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制定出一套科学的行业制度,在体制内的所有制造业企业都具备相应的准则,而且企业的管理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生产系统运行精确高校,生产模式更新换代的周期短。二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运用了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大部分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3.自动化生产程度低。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自动化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全自动机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而我国仅有极少的大型企业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大部分民间的制造企业处在刚性自动化阶段,非常依赖人工管理。

4.企业管理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发达国家将计算机运用制造业管理中。国外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管理,提出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高效生产都全新的管理思想。而我国进入信息时代较晚。计算机管理模式运用并不广泛。

二、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特点

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农业发展的进程,也同时为农业机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在传统机械生产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先进微电子、仪器等信息控制技术,综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环境,创造出的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用机械设备,对农业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农业以及气象环境等多方面领域,整个生产制造是多领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除了具备一般机械生产的共性特征与需求条件,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作业速度快的优势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农业复式作业机具与专业化生产机械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促进了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进步,提高自动化水平,也同时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提高自动化程度,改善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为推广使用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创造了条件,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的优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能源,并造成一定的能源再利用不足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人们关注度的不足,大量的开发生产作业产生的废气物质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污染世界环境。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收集和积累农业发展信息,对于肥料、农药、以及能源的使用上利用绿色环保的观念精确使用份量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农业绿色可持续经济观念的正确引导下,更好地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3.对于现阶段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机械生产使用产生的原材料与能源的浪费

传统农业机械产品周期缺乏全局性与一致性,在使用年限后不能继续作业,废旧或者闲置设备的回收率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了每年均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废弃的农机产品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机械的绿色制造,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以上难题,节约人力、物质、能源和财力的投入,从而在全生命周期意义上实现资源利用率高和环境污染小的绿色设计制造,以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技术投入,在农业机械制造上产生明显的“绿色经济效应”,提高信息共享度。

三、 农业机械绿色制造的发展趋势

对于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来说其是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主要因素的系统结构出发,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和方式,实现 3 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科学、环境等多方领域的综合研究和发展,因此,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情况中。在带动农业,甚至国家经济发展同时,还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上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加完美的发展趋势。

篇10

一、 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更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农业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并且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农业经济管理具体来讲,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水平和市场环境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总的来讲是要结合国家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按照国家制定的经济宏观政策,确定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要重点对农业信息化在生产过程中其所需的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协调;并且逐渐的让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还未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经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同样面临着市场化与国家化的多重挑战,发展农业经济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在“三农”问题之间互相交错并非常复杂。

(一)淡薄的管理理念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方针政策,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需要,也制定出了具体的规范措施。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农经管理人员实践经验缺乏,更没有应有的执行力度,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的认为发展工业化完全可以摒弃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了了农业经济意识的淡薄。

(二)不健全的管理体制

虽然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但如今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之间不相适应,从而也为加速发展中的农业社会不相适应,造成这种不健全的经济管理体制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让很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在管理机制上同样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在相互之间的利益协调上表现显著,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参差不齐的人员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知识储备不足,并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认知、缺少专业的农业经济培训,最终导致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需求。

(四)较为落后的管理模式

目前,伴随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很多事物都将得到完善革新,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眼下农业经济管理的落后思维模式已不能顺应当前的潮流,究其原因是他们管理思维模式被过去计划经济模式所束缚,陈旧思维陈旧观念,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约束条件过于严格的情况发生。

三、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由于新时期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并加大对国家农业资源的投入,很好的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农业经济为了适应当下的发展态势,农业管理体系也发生了改变。今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必将迈向更高层次,其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意识与时代同步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应的发生了改革,由过去的落后管理理念转向全面新颖的管理模式,更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发展农业经济顺应当下潮流,需要农业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由农业生产单纯依托农业产品向发展农产品质量转变,更不再单一片面的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不再用牺牲环境作为付出的代价而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

(二)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作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农业经济与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同样息息相关。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发展顺畅,农民收入将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将直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挂钩,同时农业生活改善提供,也能有效促进国家的繁荣稳定。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我们亟需坚持实行体制的创新,改变过去管理模式,其是发展经济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信息技术得以充分运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减少大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广泛的使用遥感卫星技术,为了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农业高校、农科研所将身先士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且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使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农业经济趋于产业化

新时期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政府政策的重点扶持,农业生产形式已发生根本改变,早已取代了单一手工操作,更好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让农业经济愈加趋向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不仅提高了农业管理效益,改善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四、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举措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不少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当前为了更好的发展国家农业经济,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解决当前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素。

(一)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篇11

1 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特征

(1)农产品供求总量紧平衡,部分品种呈现结构性短缺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北方欠发达地区部分位于农牧业交错带上,自然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增收比较缓慢。部分农产品在品种结构上的短缺主要表现在优质农产品的短缺,由于现在经常发生一些食品安全的事件使得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安全优质的农产品需求增加。

(2)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各类费用全面上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也在不断的上涨,所以农村农业的成本也在持续的走高中,增加了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整体投入费用。

(3)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

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基数比较大,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人数与其他国家比还是很多。但是,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劳动力里青壮年劳动力以及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劳动力比重大幅下降,导致农村的青年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这个问题很突出。

(4)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水平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有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我给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北方农业欠发达地区,与不断发展农民人活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在部分的山区,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北方欠发达地区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并没有跟上整个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走上产业化以及机械化发展的道路,农业产业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在农业的选种以及培育角度来说,当地的农民一般都是依据传统的经验,满足自给自足,但是难以形成产品加工或销售。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都比较分散,土地分布也缺乏合理统一的布局,分布比较零散,这样会影响农村的产业化进程。对于北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中仍然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占主导地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活动难以实现机械化,使得农业的规模小,产业化水平较低。

2 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的趋势

2.1 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北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创,对农村的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规划,突出当地的特色,注重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当地的发展实行统筹兼顾。

2.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发展趋势:

(1)要以优质农业产品为主导,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科学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要严格对各种迫害农业生产的污染行为进行治理,从而改善北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全面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将发展合作经济,进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加当地生产的农业品所包含的附加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合作意识的增加,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当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打造农村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程,积极打造拥有高技术含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高市场占有率的农产品品牌。

(4)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我国已经开始不断通过各项政策加强新农村建设,各相关部门和当地的基层组织需要积极完善的把相关的项目在当地农村落实好。需要全面的落实当地的科教文卫事业。关于对农村以及农业的一些物资奖励或者补贴,应该及时的发到相关的村民手里。完善农村的各项保障制度。

(5)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篇12

农业机械化顾名思义,就是农业生产由传统的人力、畜力过渡到由农业机械进行耕种借以达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作业成本。农业机械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为强大支柱,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手段改造农业,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生产率。建立高效、优质、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为社会提供丰富农产品,使广大农民生活普遍达到富裕,物质和精神高度文明。现代化农业包括农业科技化、农业生产现代化,而农业机械化则是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是第一性,实行劳动技术集约化生产,最大限度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达到单位面积产值高、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措施。从目前农业发展趋势来看,资源浪费,耕地减少,地力下降,生态失调,环境污染,成本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农业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第二、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第三、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来新的机遇。所以,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化农业发展的转变,必将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引导、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以及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三个方面得以重视和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引导是前提

为提升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相关农业机械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的形式明确了农机化的性质、特征及实施行政许可的机构,把农机化发展放在了法律的高度,目的都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鼓励农业向集约化生产发展。特别是《农机化促进法》更是一部适应我国国情、全面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法律,是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之后又一部保障和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农业法律的实行,使我国农业机械化步伐跨入了真正的依法发展时期,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里程碑。

二、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保障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必不可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农机管理部门根据不同地区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不同的农机化发展重点,解决好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农业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突出“兴机富民”,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布局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有力措施,突出重点区域,抓住关键环节,实施农机化科技行动。配合产业结构,大力推广配套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优势,改善基本粮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发展农机化,还需注重科技创新,促进农机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需求。

三、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管理方式的创新是农机化不断发展的基础

创新是农机管理工作提升的动力和灵魂,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只有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首先,对管理对象的概念、范畴要有创造性的认识。随着农业机械应用的多样化和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要善于发掘农业机械监理的真空,整合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三个职能部门(监理、鉴定、管理),组建新的监督机构,有效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其次,农机监理队伍建设要创新。整合各个部门人力资源,打造一支一人多专、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监理人才队伍。再次,农机安全监理的工作方法要创新。结合近年来农民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减少农民培训费用,不进行集中培训,采取农民自学方式,管理机构只进行考试和考核,农机驾驶员达到规定要求即可办理驾驶证。缩短办理证件时间,将办理农机驾驶证权力下放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提高农机监理检测装备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对车辆检测效果的影响,保证车辆检测质量达标。最后,强化农机监理机构服务理念。切实认清农机监理人员履行的行政执法职责实际上是一种服务职能,通过这种服务,保护农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教育农民把法律法规的执行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保护相关农事活动在法定范围内正常运行,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促进作用。牢固树立“科学监理,奉献三农”的服务理念,努力做好服务与执法的统一、执法与教育的统一、教育与处理的统一,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业机械化。为农业机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农机化促进法》

[2]《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篇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重点问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重要支柱,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经济发展,靠国家“输血式”的方式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发展需要,并且国家财政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毕竟有限,如何以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对城镇化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研究,主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农民收入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注重探索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和搞活农村经济的金融发展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农村金融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2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

 

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以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约束为主要表现方式,其具体特点即是对农村信贷进行相应补贴,注重农村金融发展以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情况为依据,并且根据农业市场发展状况进行金融补贴。这种发展模式,是由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因素在里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商品化程度较低,以“农业信贷补贴论”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其金融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以“输血式”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市场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当下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显得十分不利,这样一来,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方法,成为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3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供需发展不平衡这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农村金融资金缺口较大,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金融机构并未将农业发展作为金融投资的首选,甚至对其进行了边缘化政策选择。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社会投资较少,资金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农村信用社为主,只能够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经济,十分困难;第二,人情贷款现象较为严重,并且金融机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较差,进而影响到了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使其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第三,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在进行农业贷款过程中,将农业贷款挪用,用作于非农业发展。这一做法,导致了专项资金被挪用,农业发展得不到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四,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具有地域化特征,通常有着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而且金融边缘化导致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民想要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几率较低。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额度较小,除了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之外,很难进行商品化经济发展。

 

3.2 信贷支持力度低

 

“三农”问题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了国民经济建设是否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我国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角度,信贷需求受到很大抑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自身的自给自足发展模式是主要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并没有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商品化程度极低,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极大。正因如此,农业对于金融需求较低,小农生产模式依然是当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支持力度较低,导致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局限于小额度的信用贷款。同时,农民自身的观念也有较大影响,农民对金融信贷的认识不足,不愿意进行信贷,因为信贷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利息。小农生产模式下,缺乏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发展特点,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让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严重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对农村市场的发现功能存在较大缺陷,从而导致关于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状态,商品化经济发展目标迟迟难以实现。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多以国家政策性农业项目为主。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并且一些金融产品与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不符,大多数沿袭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展模式,导致金融产品无人问津,金融产品的开发,很难实现经济效益。农业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进行有效把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等问题意识不足,使金融产品在发售过程中,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3.3 金融产品的信用度不高

 

农村金融产品信用度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受到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影响,由于其自身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供给不足,导致金融服务层次较低,金融产品很难得到推广和发展。关于这一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的信用制度存在较大缺陷,相应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遇到较大的风险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过程中,回款主要是依靠农民年末的卖粮收入,农业产业性投入资金较少,这样一来,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一旦农民粮食欠收,农村金融机构想要收回信贷款项,将变得十分困难;第三,农村金融在进行放贷过程中,容易遇到恶意逃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已经屡见不鲜,这对于农民获得贷款来说,十分不利。所以,在农村金融进行借贷过程中,农民想要获得大额贷款的几率较低,并且审核较为繁琐,导致信贷规模缩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实现;第四,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自身限制条件较多,加之农民商品化经济意识较弱,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采取边缘化发展策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入非农行业发展当中;第五,信用评估制度和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对于农民的信用评价,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多以“经验”为主,并且在实际借贷过程中,只要有担保人,就可以获得小额的信用贷款。

 

4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现有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很难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使之适应我国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要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改善,并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改革目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要从金融服务体系、资本市场体系、配套补充体系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金融机构的服务目的,要坚持以服务农业发展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旨,注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使资金真正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上面,促进农业商品化目标实现,使我国农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基础地位;第二,完善现行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改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注重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同时,注重融资问题,拓展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股票、债券等融资手段,向社会进行资金募集,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更好发展目标;第三,在配套补充体系建设方面,要注重行业间的合作,使农村金融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加大金融发展覆盖面积,以多样化发展模式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进步。

 

4.2 规范民间借贷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民间借贷这一行为的规范,即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对借贷用户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使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规范民间借贷工作当中,要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制,注重相关法规、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法律制度,使民间借贷问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切实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进行规范民间借贷工作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明确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用户的经济条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对符合借贷资格的用户,予以发放贷款;第二,注重贷款用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追踪贷款的实际用途,对于违约的用户、将农业专项款挪用的用户予以法律责任追查,确保借贷环境良好,使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以多元化监管方式规范民间借贷,以政府为主导,各个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注重统筹兼顾的监管格局发展,能够切实推进监管工作顺利进行,发挥监管作用。监管体制的形成,可以对那些违规借贷、恶意逃贷的用户进行有效的威慑,让他们遵循相关规定,保证银行贷款能够顺利收回。这样一来,银行资金得到回收,可以更好地进行资金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更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3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类型

 

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与当下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些背道而驰,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通过改革对传统模式进行变革,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就当下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对商品经济的意识越来越强,农民更加注重蔬菜、瓜果这种高收入农产品的种植,期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蔬菜大棚、换季种植、生产养殖等农业商品化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我国农村涌现出了很多的农民企业家,这些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民纷纷学习和效仿的对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创业意识的增强,农村金融产品类型也待开发,这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第二,对现有的金融服务进行改善,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对农业发展投入,鼓励农民养殖、蔬菜种植,提升农业发展的商品化;第三,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做好风险评估后,以最大的能力帮助农业中小企业发展,以期更好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

 

4.4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将更好地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首先,政府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增加财政支出,更好地支出地方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同时,要注重政府的监督职能,对农村金融机构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使资金开放性地投入到农业发展当中;其次,注重区域化经济发展差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我国经济呈现着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同样的,我国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协调和监督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区别对待,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要注重信用评估体系的构建,这也是规范信贷的一个重要举措。传统的信用评价模式风险性较大,而且农村信用社、地方银行对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在进行借贷过程中,也很难进行实际分析和评估,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效益。新的信用评估体系,将更加注重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借贷过程中,会让信贷专员充分了解用户的情况,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进行借贷分析。同时,协调和监督体系的构建,将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注重对借贷用户的信息了解,使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5 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