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形势分析

市场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市场经济形势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市场经济形势分析

篇1

关于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刚才大家都作了分析。一是就工业来说,工业增幅有所回落。工业销售增幅回落了4.9%,完成年计划与去年相比也回落了0.4%,去年同期是完成全年计划的24%,今年是23.6%;去年一季度的工业销售产值增速是36%,今年只有31.1%,回落了4.9%。二是工业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工业效益的下降,亏损额的增加。我们所有企业的利润只增了8.7%,亏损额达到2633万。三是固定资产投入的下降。总的下降了11.9%,尤其是房地产回落得最厉害。贷款增幅也趋缓,同比下降了2.58%。四是农民增收趋缓。一季度只增了8.6%,全国是15.8%,杭州是11.6%,农民的增收趋缓。我认为一季度的经济形势,总的感觉还是运行正常,有喜有忧,喜忧参半。

关于下一步工作,我想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照“三个示范”的要求,狠抓经济工作

县委认为,省委书记对xx提出的“三个示范”要求是我们xx全县各项工作的总要求,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贯穿于xx的各行各业的工作始终。

首先对xx提出“三个示范”的要求激发了我们发展的动力。这次参加了县委常委先进性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他讲:“我上次给你们提出的‘三个示范’,首先你们是有基础的,也就是在生态建设上、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上、党的先进性建设上你们是有基础的”。这是一层意思。同时他认为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三个示范”是对我们xx县四套班子及所有部门的一种精神的振奋,一种动力的重新激发。当然我们还要对照“三个示范”找差距,应该说生态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两方面,我们心中还是有底的。“三个示范”中我们感觉差距比较大的还是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在全省25个欠发达县市,2004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了第六位,人均生产总值是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是第八位,地方财政收入也是第八位,工业销售是第七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第十二位。每一个季度我们都要把这25个县市的这些经济指标统计出来,四套班子每位领导,还有四办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人手一份,我们就可以对照检查,寻找差距。讲话的第三层意思,就是振奋精神。振奋精神很重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日趋严峻,对xx来说有一个滞后性。客观地讲我们从目前xx的情况来看,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退怯,也没有丝毫的理由郁郁寡欢,我们完全可以笑对发展,笑对困难。最后是要奋发有为。这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别人能做到的我们xx照样能做到,而且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我们的各行各业完全可以在全省走在前列。我认为这就是我们xx的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我们要不断地来概括和提升xx精神。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用提出的“三个示范”要求来统领我们的经济工作。

二、抓经济工作一定要一心一意、心无旁鹜、义无反顾、一抓到底、分秒必争

经济工作要一心一意。一心一意就是全力以赴,一心一意就是聚精会神。只有发展才能真正地凝聚人心,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四套班子有句话“共同目标凝聚人”,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xx的富民强县。当然也对发展两个字加深理解,原来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观念非常正确,但是我们在讲两点论的时候还要讲重点论。什么意思呢?发展当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经济建设。尤其我们xx现在还处于一个欠发达的状态,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环境立县、工业兴县、旅游转型、农业强基、城镇化,这就是我们发展的重点。所以说我们抓经济建设首先是要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抓经济工作要心无旁鹜。心无旁鹜就是要排除干扰,心无旁鹜就是要消除杂念。刚才有同志说,有些干部有等待调整岗位的思想波动,在相互比较。去年下半年我们幅度比较大地进行了班子的调整,我当时讲过一句话,并不是哪个人对自己的关注度高一点而调整到哪一个岗位上,我们还是原来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以实绩论英雄,以发展论政绩。这个政策县委始终一贯,对所有干部都一样,对所有干部都是这个标准。所以,我在这里代表县委向所有的县管干部提出个要求:大家一定要心无旁鹜,排除干扰,心无杂念,一心一意抓好经济。

抓经济工作要义无反顾。义无反顾就是不左顾右盼,不观望等待,认定目标,勇往直前。这几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xx有了新的进步和新的提高,就是我们义无反顾,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结果。我给园区建设概括的攀登者、铺路者、拓荒者、奉献者这四种精神就是义无反顾的具体体现,我们就是要这样地义无反顾。任何事情没有十全十美,只要是大方向正确,就要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一抓到底。一抓到底就是抓住不放,不达目标绝不罢休。一个阶段要有一个抓手,一个是要用项目来抓落实,第二是要用方法来抓落实。今年检查落实工作就是三个阶段:第一是“双过半”,二季度是个黄金期,任何指标都要达到“双过半”的要求,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这是一个阶段。第二阶段,9月20日2005中国千岛湖秀水节,秀水节不光是一项活动,更是检验全县各项工作的总舞台、总展台。所以在这个时候作为旅游部门黄山尖、红叶湾等项目必须拿下。红叶湾是曲径通幽,黄山尖是看绝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在诗句里描写的这种景色一揽无余。这种差异性的景点也只有我们千岛湖才有。对建设部门来说,9月20日秀水节之前必须把广场二期拿下来,水幕电影必须拿下来,大部分的背街小巷的整治必须拿下。对交通部门来说,千岛湖大桥9月20日前也应该拿下,让它成为这次秀水节的一个重要亮点。还有一个时间就是12月28日,12月28日已经成为我们xx人一个约定俗成、一个值得记取的日子,这是检验我们一年的工作成果,展望新一年奋斗目标的日子。今年12月28日三个园区一起看;杭千高速和千汾线两线也要看;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也要看;旅游重大项目也要看。时间可以排得长一点。至于现场放在哪里,看你们的工作进展情况。

抓经济工作要分秒必争,抢抓机遇。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真正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已经体现出来了。在宏观调控,土地紧缩的情况下,我们能够把千汾线拿下来,相当不容易。所以说分秒必争,就要体现在只争朝夕,能够今天做的事一定要今天做,能够不超过明天就不超过明天。我每次去看项目,去考察千岛湖,每次都有新感受,每次都有新冲动,每次都有新震撼。就像考察红叶湾和黄山尖,确实都有新冲动和新感受。这种冲动代表的是什么?一是代表我们对这片土地真正的爱,同时代表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代表我们要用更多的豪情去做事的冲动。新的感受是什么?是xx这片土地确实越来越美好,对明天的xx我们充满憧憬。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明天这么美好的东西要我们来打造,而今天要我们所做的工作又是如此之多,所以我们要分秒必争。在推进发展上确实需要这种时不我待的精神。06省道沿线的所有项目,如果今年不能如期地开工,那么到了2006年底以后再想开工是非常之难。所以我们要求相关部门告诉所有项目的业主,确实要早点开工。一方面是我们xx事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也是对投资者负责。所以我讲抓经济工作的第二点,是一心一意,心无旁鹜,义无反顾,一抓到底,分秒必争。然后求得一年比一年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坚持以投资带动xx县域经济发展

我们经济的发展不外乎“三驾马车”的带动,一是出口外贸,二是大众消费,三是我们的投资。作为县域经济来说,主要的力量肯定是投资。

1、抓投资必须一刻不停地抓招商引资。我原来说过,招商引资要抓得紧而又紧,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季度总的来看不错,但是还要抓到位。“两高两超”的目标坚决不动摇。我们就是要公开表这个态,做这个承诺。这里我要讲一个观点,在当今这么一个信息社会、注意力经济的新形势下只说不做是坏干部,只做不说是一般干部,会说会做才是能干干部。所有经济指标都要实现“两高”,必须是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杭州市平均水平,必须是高于去年的增长幅度。这就是自加压力,一年更比一年好。“两高两超”的目标不光是招商引资,我看所有的工作都要实现“两高两超”,我们的基数小,当然要实现“两高两超”。招商引资的方法上,要扩大招商的思路,增加招商的渠道,健全招商的网络,以民引外,盘活存量等等都要大力开展起来。

2、抓投资必须实现“五超”目标,尤其是工业投入超十亿。常委会讨论的工业投入超10亿,现在看来完全正确,而且也是必须的。去年我们是保五争六,后来提出保六争八,到最后是7.8亿,接近8亿。这并不是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而是我们提出的目标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我们应该对此充满信心。所以今年提出的“五超”目标,100亿工业销售产值实事求是地讲,应该是能够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两个投入,一个工业投入必须超10亿,第二是投入5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必须达到10家,只有这样,明年后年的工业增长才有保证。我们为什么看重招商引资,看中工业投入?就是要为明年后年打基础。今年招商引资的滑坡就意味着明年整个xx经济的滑坡。所以招商引资必须顶住,工业投入必须顶住。

3、抓投资必须以大项目来带动。抓住关键的重点,用大项目来带动。xx的实践证明,我们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都是大项目推动的结果。今年也一样,无论从农业、工业、旅游、交通、城建都要有大项目来带动。政府投资的项目到年底要进行绩效评估。

4、抓投资必须实施城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入。当然还是政府投入为主,逐步实现多元投入。杭千高速已经投入了4个多亿,杭千高速一共是8.3亿,这就是对xx整个经济的带动。我们原来的框架是8亿,其中6亿要政府投入。今后要逐步实现多元投入。

5、抓投资必须稳定xx的房地产行业。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在座的同志对xx房地产的看法非常一致,xx的房地产是正常的、健康的,房地产已经成为xx税收的主要来源。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千岛湖房价的提高是市场的必然,这是物有所值,是市场价格在起作用,不是炒作的结果。我们xx的房地产完全是物有所值,到2006年杭千高速公路通车后,千岛湖的房地产价格还要平稳上升。所以,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保持房地产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这其中关键是xx原居民条件怎么改善,对于最贫困的人要搞一些廉租房,对于收入较低的搞一些经济适用房,对于工薪阶层搞一些限价商品房,然后商品房的价格有高有低。这是我讲第三层意思,要用投资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xx县域经济发展强势

这是今年两次来xx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给我们提出既做生态示范,又做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示范的纽带、桥梁和最佳结合点,这就是生态经济强县,也就是把我们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势。

1、生态农业。要建好基地、联接市场、主攻加工、打响品牌。前几天我们开了一个接轨茶都、打造茶乡的座谈会,对茶叶我们提出一个“提升认识,打响品牌,做大产业,接轨茶都,打造茶乡”这样一个思路和要求。提升认识我不讲了。打响品牌,第一个是市场运作,第二个是我们现有的品牌――千岛玉叶要继续打响。当前,我们不要把千岛玉叶看作是某个企业的单独的商标,而应该把千岛玉叶看作是集体商标,把千岛玉叶看成是地区品牌。我们已经琢磨了好几年,千岛玉叶的品牌怎么样在全省提高知名度,扩大覆盖率,我认为就是要实行准入,作为整个地区的一个地区品牌,集体商标。所以,生态农业以茶叶为例,一是要打响品牌,当然要立足于生态。第二是产业化问题。14.5万亩的茶园,12万亩已经产出了,去年的产量6400万吨,产值是2.69亿。而做强产业,仅仅是采摘炒制是远远不够的,要进入到茶产业、茶饮料、茶制品、茶食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一个整体的产业出来。包括蚕桑,蚕桑去年不容易,增了38%,已经突破1亿,但光养蚕卖茧不可能做到10个亿。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拉长产业链,要成为真正的茶乡,接轨杭州的茶都,主要就在推进产业化进程。如果我们有两家茶饮料的企业产值能够突破5000万的话,那么整个茶叶的产值就上去了。良种要改造,炒制要精细,品牌要打响这都是对的。更为重要的就是推进所有的农产品产业化进程的问题。

2、生态工业。对“三个示范”的表述是非常完整的,按的原话就是“既让你们保护环境又要让你们很好地发展”。在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他专门讲了一句话,“我们不能让你们只保护而让你们几十万xx人处于贫困状态”。这些基本上都是他的原话,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当然要发展经济,当然要发展生态工业。我们xx这几年来一直都在提倡环境立县,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富有xx个性化特色的生态工业。现在我们比较成功的是资源加工型、环保型、高科技型。科技是没有先后之分的,科技企业可以是无中生有,现在的马路区块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要继续把以食品饮料为主的资源加工型继续做强做大。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生态示范和跨越式发展示范的最佳结合点。在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另一手要抓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以轻纺纺织为主的传统产业也占了我们工业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几年轻纺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所以说还是要继续提升纺织轻纺这块。生态工业还有一块很重要的就是不能放松千家万户以来料加工为主的百姓块状经济的发展。今年大家努力一把,这块的加工费可以达到3000万。这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生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也是我们两个示范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做好两个示范我们要寻找一条道路,要有一个有效的通道,那么生态旅游就是一个有效的通道。今年的旅游势头不错。尽管3月份的游客人数和门票有所减少,但这确实是我们处在凤凰涅槃的时期,也是我们休闲度假游初露端倪的征兆。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千岛湖的旅游打造成长三角领跑,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打造成为全世界湖泊旅游的典范,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度假之都。现在千岛湖旅游已经步入到发展的黄金期,业态的转型期,资源的整合期。当然还有一个观光的提升期。我们提出一个注重千岛湖休闲度假旅游的同时,也要提升观光旅游,比如说黄山尖和红叶湾景点,这是提升千岛湖观光游的非常好的亮点。五一黄金周就要到了,要按照“健康、有序、文明”这样一个总要求做好五一黄金周的接待管理工作。旅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做好2005年中国千岛湖秀水节的工作。现在基本确定在9月20日左右,这应该成为一个机制。这里面重点是什么,关注点是什么,焦点是什么,看点是什么,卖点是什么,请旅游部门很好地琢磨一下。5月20日召开秀水节第一次组委会会议。6月20日召开2005年中国千岛湖秀水节暨浙江省示范文明县城创建动员大会,对秀水节和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进行全面的部署和动员。9月20日左右秀水节开幕。各个板块怎么设计,我们要很好地琢磨。当然也要成为我们招商引资的一个主平台。在谈旅游的时候,杭州现在在提现代服务业,有方面的内容,结合xx的实际我们应该构造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餐饮业、文化业、会展业、商贸业、娱乐业。这几点也是我们在构造现代服务业上的短腿,也是我们旅游不能做强做大的严重制约。两条对外通道的开通并不意味着旅游的春天到来了。这只是给旅游春天的到来提供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积极的因素,而把握不好将给旅游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你如果没有吸引人的东西,游客来得畅,去得也快,可能就是白天游千岛,晚上住杭州,这就是双刃剑。所以我们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包括餐饮业,娱乐业。餐饮还可以,娱乐业要好好抓一抓。这是我讲的第四点,怎么样把生态优势转换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强势,就是要把讲话精神贯彻好,走生态经济强县之路。

五、缓解要素制约

所谓的缓解要素制约还是原来讲的缺地、缺电、缺钱的问题。大家一样难,xx并不难,用地不是制约xx发展的最大因素。从现在的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情况来看,xx的用地情况良好。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我们国土部门努力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第一眼睛向上多争取,第二眼睛向下挖潜力。所谓的眼睛向上就是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包装项目,然后积极地去争取。眼睛向下挖潜力,我们相对的潜力还是很大的,闲置土地、闲置厂房、沉淀下来的这些土地,包括提高土地的节约率和利用率,提高投资密度,提高投资强度等等。造田造地、村庄和宅基地的整理,虽然比较难,但是我们也可以搞一块。缺电问题还是要有序用电保重点。今年夏季用电是困难的最后一年,我们还是采用有序用电的管理方法,确保我们的工业以及千岛湖大桥等重大项目的用电。解决缺钱的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招商引资,同时我们还要妥善地密切银企关系,刚才陆秋生同志分析和提出的几条建议都非常好。希望我们的相关部门和有关领导都很好的加以落实。作为县委县政府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xx营造一个信誉环境,第二是搭建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完善担保机构,包括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要疏通民间的融资渠道等等。

六、要推进开发区和园区的主平台建设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选好商、用好地、抓进度、搞服务、出实效。要选好商。现在这个主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现在是三大园区了,作用明显,大家一致公认,但同时你们的压力也很大,不能搞一般化,只能搞得非常好。所以招商引资也要有所选择,而且现在也已经到了有所选择的时候了。要用好地。要节约用地。资源整合很重要,当然要在竞争当中实现资源的整合。要抓进度,抓到位资金,抓开工项目,抓竣工项目,抓产出,然后再抓扩规。是到了要把企业的投产、达产和产出作一些重点要求的时候了。今年鼓山园区应该是产出见效,坪山园区应该全部建成,马路区块应该全面启动。要搞好服务。园区应该把服务所有的企业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最后就是出成果,真正要把园区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工业兴县的主战场。

七、优化服务

优化服务,首先是我们的四套班子,尤其是我们各个部门要做好向上沟通汇报争取的工作。这次清风苑也好,千汾线也好,我们体会都太深了。对上的沟通,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尤其重要的,我们每一个部门都要积极向上沟通汇报,争取支持,这是工作的需要,是能够长期为xx经济发展服务的。第二是要提高水平,熟悉业务。主要是我们的局长要熟悉业务,要掌握领导的主动权,要成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行家里手。我很赞成加大部门中层干部交流力度,这也是对干部的一种爱护。第三是要熟悉政策,了解形势,寻找对策。你熟悉了政策,了解了形势才能掌握主动权。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对有些政策是一知半解,没有了解政策的精神实质,所以我们会处处碰壁,所以我们会谨小慎微,只要我们把政策吃透了,每个政策都是发展的政策,每一个政策都是富民的政策。把政策吃透以后,了解了形势,寻找了对策才是有效的。这就是我们讲到的善于成事的能力,既要有搞好工作的激情又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然后才能真正地成事。所以我们要熟悉政策,研究对策。第四是要强责任,弱权力。要把权力看得淡一点,把为xx人做事看得重一点,只要真正地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起这样一个意识的话,好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关键是我们在思想深处真正地寻找根源,你是在考虑我这个权力是不是得到了尊重,我这个权力是不是得到了利用,还是在考虑发展有没有项目的推进,有没有让xx群众得利。所以先进性教育的对照检查这个也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只有把思想真正地理顺才能更好地搞好工作,弱化我们的权力,强化我们的责任;弱化管理,强化服务。第五是要简化内部环节,同时要善于挑担子。我们内部的环节能简就简,可有可无的就不要。另外有一些政策上的问题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挑担,共同挑担。如果大家都不想挑担,都没挑担,那这个项目就做不起来,要研究共同挑担的方法。

八、推进环境建设年

篇2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5年立项项目“新常态下玻璃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凤阳玻璃业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78399)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0日

一、经济新常态下玻璃业的机遇

(一)需求。对玻璃业需求量大的主要有建筑业、汽车业、家用电子产品,等等。本文主要从三大主要需求行业进行分析。

1、建筑需求。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住房需求也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人口庞大伴随着吃喝住行,这对玻璃业从侧面也是一种机遇。根据中科院建筑材料咨询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住宅面积达到400亿平方米,而这一数据也在不断创新高。我国城镇面积平均每年新增11.25亿平方米。而旧房的拆迁与翻新和新房的建设对玻璃的需求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城市建筑更是以玻璃建筑为主以博得人们的喜爱。如果以每平方米建筑需要0.4平方米的玻璃计算。仅一年对玻璃的需求就有4.5亿平方米(约9,000万重量箱)。二线、三线城市的崛起更加大了对玻璃的需求。安徽凤阳地区以玻璃制造业著称,主要供应于皖北及江苏周边,在安徽玻璃行业可谓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凤阳玻璃为研究点研究安徽大部再拓展到整个中华地区玻璃业需求,可以详细看到整个玻璃业需求与发展。根据国家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人口有6,000万左右,每年新增城镇面积3,542万平方米。到2011年,我国很多省会城市、发达城市已经开始逐步使用节能环保的中空玻璃。在玻璃的种类中也逐渐产生了更多的要求。一项由建筑业协会发起的调查表明中国未来对建筑玻璃的需求情况如表1所示。(表1)

2、汽车行业需求。从中国汽车工业来看,中国汽车业的迅速崛起给玻璃业也带来了福音,比亚迪、奇瑞、长城、江淮等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产能较大。2013年产量已突破2,000万辆。随着汽车性能提升,玻璃在汽车中的比重也大幅度提高,1990年每辆轿车玻璃需求量为每辆3.5平方米左右;2000年每辆轿车玻璃需求量为3.85平方米左右;当前,每辆轿车至少4平方米的玻璃用量。安徽地区的江淮、奇瑞等全国知名轿车对玻璃的需求也很大。玻璃能让车辆看上去更加美观,减小行驶中的阻力,大大降低油耗。汽车上各位置玻璃的性能作用也大大不同,对玻璃的材质技术要求更是不同。根据用处不同可分为:安全玻璃、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区域钢化玻璃。对于单单玻璃的采取、加工也需要较大的成本。根据国家交通局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5~2015年车辆玻璃需求如表2所示。(表2)

在汽车部件玻璃用量中,一方面玻璃循环使用;另一方面中国玻璃市场并不是完全适应供求平衡。这对玻璃业来说是一个刺激。

3、电子产品需求。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等高度信息化的高科技产品更加依赖于超薄敏感玻璃。它们对玻璃的要求极其苛刻,无杂质、耐磨、抗晒、不裂痕,等等。仅2000年以前,我国为了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引进超薄玻璃就有1,000万平方米。而后对于家用电子产品玻璃需求更是逐年增加。2015年对超薄玻璃的需求就有2,000万平方米。如果把我们生活中涉及的玻璃需求加起来,这个数字将更加庞大。

(二)供给

1、对于建筑业玻璃的需求主要由我国沿海城市供给。其中南玻集团(深圳)在内陆行业中处于领先,主要供给于沿海与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玻璃对抗风、抗雪、抗撞击等方面具有一定要求,对于透光度和缎面条纹的把控相对而言并没有汽车、电子产品等那么严格。我国建筑玻璃在抗风、抗雪等方面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所以对于建筑玻璃我国以自我供给为主,但我国经济发展快,量能大,仍需要依赖进口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

2、对于汽车玻璃、电子产品超薄玻璃等,要求技术水平高。我国福耀玻璃、耀华玻璃、金晶玻璃等龙头公司在汽车玻璃技术掌控方面较为成熟,但核心技术产权并不在我国,汽车防弹玻璃、隔热玻璃等依然需要大批量进口。电子产品的超薄玻璃、防辐射玻璃、眼镜防紫外线玻璃等国内都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伴随我国经济增长,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光靠进口满足国内需求,长期而言不现实。

二、经济新常态下玻璃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玻璃业市场巨大,但存在很多弊端,如国外高新技术的冲击,低下的生产率、合格率以及生产的单一,自主创新能力差,等等。

(一)加工运输成本高企,行业自有技术短缺。在经营方面,这一问题是凤阳玻璃厂甚至中国玻璃厂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我国的60多个浮法玻璃生产线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外国可能一个企业就包含了所有的生产线,这在加工运输等成本上面就大大降低了。在产品质量以及品种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品种单一、技术成本低。中国玻璃整体采用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生产,这样生产出来的含杂质多、透明度低、有气泡等等就会阻碍玻璃的销售。在品种方面,很多技术都是靠国外引进,中国对于玻璃业没有多大的技术掌控度,这成为阻碍玻璃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缺陷。中国玻璃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搜集整合中华玻璃网相关信息可得表3。(表3)表3也反映了我国浮法玻璃业与世界浮法水平有一定差距,与欧美差距将会更大。这对于我国玻璃业也是一个挑战。

(二)产业布局不足。我国玻璃工业的产业布局存在严重不足。以凤阳为例,起初其地域、能源、交通、政策并不占优势,在我国很多地域同样如此。大型企业在一起相互重叠,并没有一些系统性规律的分层造成局部竞争激烈,而一些地域资源稀缺,在整个市场中对玻璃定价也大不相同。以政府为市场导向,根据市场规律向离着资源近、交通方便、政策普及地域发展更能有效带动一个城市,一个行业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下行。宏观经济下,中国国民整体经济,工业、制造业、纺织业等步入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并且不能注入新的动力。光靠投资拉动市场需求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产能过剩也极大地牵制了工业的发展,但总体提升质量效益。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等国家推动的重大战略经济实施,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对外市场广,也是对玻璃业的挑战。

(四)制造加工燃料污染严重。玻璃的生产加工主要燃料为天然气、煤炭、石油,作为主要燃料占比高达80%,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相比于其他行业,这些原燃料的运输、储存就成为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其运输储存带来的扬尘,扩散在大气中,严重影响空气环境,对人的呼吸道也有严重伤害。煤炭、石油的焚烧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灰尘细沙和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相对清洁的天然气,运输过程就要做到防泄漏、防爆,燃烧产生的硝酸对环境也有严重影响。产生的有毒气体对玻璃本身也有一定的腐蚀效果,对成色、透明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每个企业应该从加工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加装去硫去硝除灰尘装置,从而既保障环境的优质,也保证玻璃出炉前的色泽。

三、玻璃业发展对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处速发展下对玻璃业的刺激与冲击是巨大的,中国玻璃业机制并不完善,对于超薄、高档轿车各种玻璃的配置技术并没有那么完善,所以很多技术性方面都需要依赖于进口,大大提高了成本。权威预测,在2025年左右中国才可以将玻璃业达到供给平衡。在未来的五年内,中国玻璃需求增长率将保持在5%左右。在2025年中国玻璃业需求增长率将达到7%。主要依据于国家建筑局给出的相关资料推测出。2000~2010年玻璃的需求从0.945亿重量箱增长到2.015亿重量箱,增幅为113%。除去可能循环使用的平均需求增长率在10%左右。加上“十三五”规划中国经济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GDP增速由2010年的10.6%到2015年6.9%,世界平均玻璃业需求增长率在4%左右,而我国在经济发展热年远高于这一数据,所以笔者预测未来中国玻璃需求增长率将达到7%。对于玻璃业发展,可从以下几项作为突破口:

(一)玻璃行业的发展需要加大结构性调整力度。运用市场经济政策,政府辅助建造特大型玻璃工业制造公司。对玻璃业发展起到全方位开拓创新,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各式品种,淘汰落后的简单性流水线作业,加大技改力度。

(二)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对于自主研发的产品给予支持,提供市场,在新技术新方法上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在税收方面可以减缓或者免收税额。制定节能玻璃相关规定,让创新过程中意识到创新的不仅仅是产品,对节能也要有突破。完善玻璃的使用规范,防止发生危险事故以及不必要的损失。

(三)加强内部调整,提高竞争力。国内玻璃业要立足长远,通过技术创新催生其他行业得到突破,创造市场没有的技术,带动新需求。从管理、培训、企业文化、交流方面不断地去培养并引进人才。找出本公司特色,只有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可以得到行业的认可。用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与奖励,带动员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不断突破,不断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岳江.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J].中国民,2015.2.

篇3

经济型酒店是结合了物业经营和酒店管理的高回报项目。投资经济型酒店需把握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服务的有限性。经济型酒店紧扣酒店服务的核心价值――住宿,以客房产品为中心,去除其他非必需的服务,从而能大幅度削减成本。一般来说,经济型酒店仅提供客房和早餐,部分有限服务酒店还可能提供简单的餐饮、健身和会议设施。第二,产品、服务的舒适性和标准化。与一般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不同的是,经济型酒店非常强调客房设施的舒适性和服务的标准化,突出清洁、舒适、便利的特点。第三,价格相对低廉。与大致相同条件下(地理位置、酒店基本设施等)的星级酒店相比,由于省去了许多服务设施,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价格相对低廉,一般在300元以下,一些青年旅社和汽车旅馆甚至只有几十元或100元左右,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第四,目标市场与高星级酒店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普通商务人士、工薪阶层、大众旅行者和学生群体,而高星级酒店往往以高端商务人士、高收入阶层和公费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第五,实行连锁品牌经营。经济型酒店自发展之初便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在设施、服务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新开、合资、特许加盟等方式达到规模经济,提升品牌价值,与国内大多数星级酒店基本从单体酒店起步的发展过程存在明显不同。

国内经济型酒店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是1996年问世的上海锦江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首旅酒店集团和携程网于2002年共同投资设立的“如家快捷”近年来也迅速成长。除此之外,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在短短几年内在部分地区得到迅速的扩张,并积极向全国性品牌的方向努力(表1)。

市场空间巨大

了解经济型酒店产业的市场动力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投资方向。首先,中国大众旅游发展需要价廉物美的酒店住宿设施。随着经济的持续性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小康社会,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加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5年,国内游客人数达到12.12亿人次,同比增长9.98%,出游率达到92.69%(图1),大众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与大众旅游相适应的是旅游设施的改进和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初期,酒店业的发展集中于高星级酒店,这是与国家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政策相符合的,但随着国内消费能力的增强,每年高达10亿人次以上的国内大众旅游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型酒店蓬勃发展的原动力所在。

其次,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刺激了商务旅行的频繁,形成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据世界旅游组织的估算,目前中国商务旅行的年支出在100亿美元以上,并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正经历飞速的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将以20%以上的惊人速度增长。以往,高星级酒店是商务客人的主要选择,但是,私有经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公司对差旅经费的限制,人们在进行商务活动的时候更加注重性价比的选择。一些客房设施优良、装修精致、服务优质,但是仅提供客房和会议设施,削减其他非必需设施从而能大幅降低价格的新型连锁酒店,成为商务旅行者优先选择的对象。

再次,低星级酒店以及旅馆逐步退出市场为经济型酒店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据2004年的数据,全国共有10888家酒店,其中4星以上高档酒店仅有1213家,占酒店总数的11%,而三星以下酒店则占到了89%。此外,还有相当大规模的面向低端消费群体的旅馆、招待所。长期来看,这些酒店、旅馆因为大多以单体的形式运营,管理较差,缺乏连锁、品牌效应,未来势必遭到淘汰。与高星级酒店(四星以上)发展趋势不同,不同细分类型的经济型酒店势必成为低星级酒店及各式旅馆最主要的替代者。

差异化定位,品牌建设和技术进步是未来决胜关键

篇4

Abstract: the whole power system of power plant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whole 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safety or not good or bad. But in today's society, condensing the number of power plants of the total power of the most, so this paper from the condensing power plant,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thermal efficiency for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improving measures are related analysis, we want to engage in condensing power of the relevant parties to provide work some advice.

Keywords: energy, power system; Condensing power plants; Influencing factors; suggest

中图分类号:TK26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凝汽式发电厂运作原理

凝汽式发电厂与一般的柴油发电厂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柴油发电厂是通过燃烧柴油然后给锅炉加热再通过汽轮机过渡到发电机这样一个运作程序。而凝汽式发电厂是使锅炉发生高压蒸汽之后再通过汽轮机做工后,进入到凝结器里面进行冷凝,之后再通过锅炉再次加热成为蒸汽,利用的是这样一个运作原理。具体的如下所示:

锅炉过热蒸汽汽轮机凝结器凝结水泵低压加热器除氧器给水泵高压加热器锅炉。

一般而言,大型的机组都会自带中间再热的系统,这样一来当一次冷凝之后就会自动再次加热,然后再进入到汽轮中进行压缸。

2凝汽式发电厂的主要经济指标

2.1汽轮发电机组的主要热经济指标

汽耗量:D0=3600Pe/(h0-hc)ηmηgkg/h。

汽耗率:d0=3600/(h0-hc)ηmηgkg/(kw.h)。

热耗率:q0=d0(h0-hfw)=3600/ηiηmηgkJ/(kW.h)。

其中汽轮机生产车间组织生产竞赛时,经常把热耗率当做最主要的热经济指标。

2.2全厂性的主要热经济指标

发电厂效率:ηcp=3600Pe/BQnet.q=ηb.ηp.ηt.ηri.ηm.ηg。

发电煤耗率:b=B/Pe=3600/Qnet.pηcp。

3凝汽式发电厂的热经济性影响因素

通过笔者长期调查研究得出影响凝汽机发电厂的热经济性因素具体上有许多方面,但是笔者主要从锅炉和凝汽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3.1锅炉设备的使用效率

在上面笔者描述的凝汽式发电机工作原理中大家可以发现,锅炉在发电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锅炉的使用效率对非常关键的。

锅炉热负荷(不计锅炉连续排污)一般表示的公式为:Qb=Db(hb-hfw)kJ/h。

锅炉燃料消耗量(即发电厂耗煤量)则是B=Qb/ηbQnet.p=Db(hb-hfw)/ηbQnet.pkg/h。

3.2提高锅炉使用效率的措施

在发电机运行的过程中,锅炉效率的高低除了与锅炉设备的设计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还与运作中锅炉的维修工作以及自身的质量有很大关系。

目前,就我国市场上锅炉的设计主要有资历式和框架式两种。这两种设计各有各的优点与缺点,在使用锅炉的过程中要根据发电厂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安装、检查、维护的设置多层的炉顶平台。

(1)给水温度适中

锅炉给水温度如果降低会使得省煤器的传热温度增大,从而导致省煤器热量的增加,这样必然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因此锅炉的给水温度一定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温度。

(2)定期清理结渣和灰层

锅炉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形成一定的灰层和渣滓,这样会是锅炉的受热面积受到影响, 引起锅炉尾部的烟道升温,对锅炉的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该定期对锅炉进行清洗,保证其受热面积充分。

3.3影响凝汽器的使用效率的因素

国内那些老牌的火力发电厂企业里面那些老式的汽轮机组凝汽器普遍存在问题。例如:泄露、堵塞、资源浪费等现象,导致凝汽器换热面积不足,机组排汽压力提高,严重影响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制约凝汽器的使用效率主要有管道结垢、凝汽器空气漏入、凝汽器负荷增大、冷却水量大等几个方面因素

3.4提高凝汽器使用效率的措施

(1)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技术人员是整个凝汽式发电厂的核心人物,只有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努力才能够使发电厂得到持续性的发展。运行人员在岗位上除了循环水泵的出口进行检测以外,还要对人口流量造成的压力以及电流的流动情况进行监视,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管理好冷水的流量。与此同时还必须对凝水器水位进行合理的检测,争取让它一直保持到合适的高度。当然,对于技术人员发电厂的管理者绝对不能吝啬,对于那些表现特别有益的员工必须给予相应的奖励。

(2)对凝水器钢管进行查漏

据笔者调查研究经验所得,凝水器漏水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冷度太大,导致凝水器水位上升。因此在处理这样一个问题时,可以采用业界非常著名的烛光法进行查漏工作。具体就是用点着的蜡烛靠近铜管,然后在顺着铜管的形状方向进行查找,如果铜管发生泄漏,由于受到压力的影响必然会将火焰吸灭,这样就能够准备的检查出钢管的泄露的问题。

(3)定时清理钢管的污垢

钢管使用时间长了之后必然会容易结成污垢,这样凝汽器的使用效率也会跟着较低,对于整个发电厂的工作效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定时对钢管污垢进行清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钢管的清理我们不能单纯的清洗表面就行了,而是要根据污垢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清洗这样才能延长钢管的使用寿命。首先,对于那些软垢而言,我们在清洗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用胶球泵把海绵胶打入凝汽器的钢管中进行清洗,这样清洗的效果不仅干净而且合理。如果是硬垢,就需要通过大修或者是小修期内采用高压清洗的方式进行有效清洗,忧郁症这样的污垢一般清洗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必须用高压才能彻底清洗干净,至于具体的方式必须根据每个发电厂的凝汽器的情况进行合理调配。

(4)提高冷却水的质量

冷却水质量不好会直接导致发电的效率不高,可是由于凝汽器的运作的过程中会带入一些多余的木片以及杂草等物质,会使得凝汽器在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发应慢等现象。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滤的时候滤网的孔径太大引起的,因此在运作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把原来的孔径该小一点,以免杂物进入孔内,影响冷却水的质量。

4总结

凝汽式发电厂的建设对于城市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供热质量、 增强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上有显著成效,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大帮助。但是笔者认为凝汽式发电厂的建设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造建设。这样才能够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 缪国钧;葛晓霞;提高汽轮机凝汽器真空的几点措施[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朱国庆;常建伟;陈东旭;黄杰;葛利伟;;凝汽器不锈钢管板焊接技术探讨[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 2册)[C];2001年

篇5

关键词 房地产 经济景气周期 货币流动性 万达模式

自1998年福利分房改革以后,中国的房地产业就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时至今日,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型产业。迪拜世界债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都是因为所在国的房地产业出现了问题才导致的。而这些无疑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房地产作为一个资金密集行业,如何保证其健康的发展成为摆在全球决策者面前的难题。有经济学家认为房地产的现状是由中国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中国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维持了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理应出现房地产业的一路高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房地产的景气与国民经济的繁荣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房地产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签订了“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大幅度升值,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便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的景气。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地产狂潮。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实体经济危机。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由此可见,随着一个国家实力的逐步强大,该国的房地产也必然会产生反映,能够对本国经济起到助推,同时吸引大量的资本涌入,带动本地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处理不当,也就可能将国民经济带入崩溃的深渊。这也反映了房地产业在经济的上行周期中对于GDP的巨大推升作用和在下行周期房地产也对经济的稳定性的巨大破坏力。

有此可见,基于流动性宽裕带来的房地产繁荣是具有欺骗性,这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地产"亢奋"并不能反映经济基本面的真实情况。由于人们过度的实用信用杠杆,导致最后的崩盘,必然会对本国经济造成极大的伤害。根据资料东亚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房价与人均收入的比率在全球的最高,其中又尤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最为突出。而充斥于新兴市场的大量热钱也参与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旦这些热钱流出,整个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将会受到巨大冲击,我们毫不怀疑在当今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下,房地产的崩盘一定会影响消费,出口,投资,居民财富,社会稳定等一系列的领域。房地产业的繁荣,同时拉动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为中国经济的一路走来注入了强劲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个佐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房地产业的无序化竞争和投机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国民经济的稳定,更不用说上涨迅猛的过高房价让广大的中小市民怨声载道。超出了大多数人承受能力的房地产价格已经成为中国中低阶级生存的巨大压力。

我们通过具体的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来解释两者关系,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特点也决定了货币政策更能反映经济景气周期的波动。通过研究发现当实体经济的景气度下降以后,多余的资金就会从实体经济部门沉淀下来,这部分流动性转而进入具有金融属性的房地产市场逐利,从而出现了中国实体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反周期现象。2009年前九个月,中国的银行总共贷出8.7万亿人民币的新增贷款。如果将这些贷款换成面值1元的纸币首尾相连地铺路,这笔钱足够从地球到太阳绕八个来回。如此巨量的货币投放导致社会的流动性充裕,大量的热钱流入股市和楼市,在金融危机中出现调整的中国房地产重新回到了上行通道。因此09年房地产市场走势说明了在经济景气下降周期的前期房地产市场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在景气周期后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因为流动性和保增长的原因提前筑底反弹。

对于人们而言,要判断市场是否出现拐点有两种方法:一是技术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主要理论依据就是“趋势运行规律”――市场总是沿着趋势运行的,而且,在不同的循环周期中,上升周期的长度基本是相同的。同样,下降周期所运行的长度也基本接近。我们可以通过度量上升趋势持续的时间来判断目前市场所处的阶段;二是基本面分析法,主要是判断政策的走势。从经验看,市场拐点的出现一般需要外界的强刺激。在中国,最强有力的外部刺激就是政策(这是中央集权的特点决定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比较特殊,正处于转轨阶段,没有可以参照的历史数据,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人口高峰即将结束学校生涯,开始工作买房。这个人群所蕴含的巨大的刚性需求是支撑中国未来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此轮房地产繁荣是建立在住宅大众需求的释放(或者讲住房消费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基础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货币政策保持不变和需求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中国的房地产业的长期上行趋势很难被改变。另一方面,最近频频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显示了政府在这方面的担心,所以才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控,一方面收紧流动性,以保证中国经济从流动性泛滥的2009年到2010年的平稳着陆。从上述分析来看,中国的房地产业与经济景气周期的关系正是通过货币政策影响的流动性来相互作用的。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此种局面?首先,政府应该在温和调控房价的基础上全力发展保障性住业,通过研究发现,东亚地区素来有“斯有土而有财”的理财观念,房地产价格普遍过高,作为政府在没有能力保障全体公民的住房需求的情况下,优先保障那些困难人群的生活就成为重中之重。中央提出的建设96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规划正是这点的体现。

同时在严控资产证券化风险的同时引入在西方比较流行的房地产基金,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解决地产融资问题,推动地产企业将目标放长远,减少短平快的地产开发模式,增加小户型项目数量,推动中国房地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也应鼓励以万科为代表的大型地产商在城乡结合部构建大型商业化屋村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缓解中产阶级的住宅需求。这种商业模式颠覆了以往的房地产商通过高价拿地,然后炒热气氛,快速售楼回笼资金的营销模式,转变为通过自主的营造社区,打造城市副商圈,在与城市中的CBD距离较远,地价较低的区域重新开发新的商圈和住宅,来推动地产增值,将商业地产的某些特点引入住宅地产市场,在这方面大连万达集团通过培育商圈实现了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的商业模式走在了中国房地产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王石.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二十年.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薛小荣,何慧丽.我国房地产风险防范对策.科技创业期刊. 2009. 5:50-52.

篇6

中图分类号:17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lO)11-089-02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年轻的证券市场经过了近20年的风雨跌宕,逐步走向成熟,逐步与向国际证券市场看齐。回顾和总结中国证券市场多年来的发展史,展望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回顾几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横向分析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寻找促进证券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一、我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运行特征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为周期的上升点,下降阶段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阶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持续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

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台周期化的趋势。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

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一1992年为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为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 1978年一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人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人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

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

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

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点,为了消除泡沫风险,不得不推出查资金、查违规及国有股减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连续下跌,向经济周期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同步。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市场殷市继续上涨。

四、证券市场与经济联动性增强的政策含义

篇7

2、行为经济学的特点。行为经济学在进行研究时,通常采用实例研究、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而最重要的方法是抽样、谈话调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借助了可靠程度较高的抽样调查法和谈话法,才使行为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1)它的出发点是研究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消费者和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的决策过程,而不是这些行为所完成的实绩(如花了多少钱,存了多少钱等);(3)行为经济学更重视人的因素,因此也可以认为它是管理方面的经济学。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的心理上的前提条件,例如人们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等;(4)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是以实际经验为根据的,它有助于修正传统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假设,像关于理人假设、效用极大化的假设,等等。行为经济学在利用心理学及社会学的成果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

3、研究行为经济学的作用与意义。行为经济学对管理、金融、营销、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有显著的影响。行为经济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行为经济学主张用过程理性来代替实质理性,并致力于把被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牵动的经济木偶还原成富有人性的人,使经济学成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二、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房地产市场分析

1、心理预期与“羊群效应”。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上,需求可分为投资购房和消费购房,前者又可分为投机性炒房和投资性买房。但无论需求的构成如何,在短期内,需求各方都存在着“买涨不买跌”心理。“预期理论”认为,人们的获得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在房地产市场中,参照点就是人们对房价的期望。假设房价一直上涨,人们若现期以低价买房,则末期高涨的房价就是“获得”;反之就是“损失”。因此,在长时间房地产积极看好的舆论影响下,消费者对于房价的参照点不断提高,很容易产生一种急躁与盲从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羊群效应”:房价越涨,越要跨级消费,借钱买房;买的人越多,越要加入到买房者之列。结果便是房价持续攀升,直至需求不能给价格足够的支撑乃至产生泡沫。因此,人们心理预期是在供求关系背后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预期的改变造成了市场的波动性,而“羊群效应”起到了放大波动效果的作用。同时,启发式偏向说明了心理预期的形成过程对于决策环境的依赖,而决策环境则包括决策者所面对的政策导向、群体压力和舆论环境等。

2、投机心理与市场泡沫。与股票市场类似,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同样的泡沫。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最大特征便是房价的高涨与消费者的购买力相脱节。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除了普通购房者,其他参与者都从不断攀升的房价中直接获利。中央政府一方面缩小土地供给;另一方面却享用着由于房价虚高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地方政府把握着土地一级市场,高地价和高税负收益的利益驱动,使其成为高房价的坚定支持者、房地产开发商的忠实伙伴。房价上涨使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将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形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与房价攀升互相刺激、互为因果的局面。开发商作为土地价格的接受者,一方面高价格增长使其形成了高利润回报的预期,从而采取一切方法抬高房价;另一方对购房者鼓吹房价上涨,改变购房者的参照点。炒房者则形成了虚假的需求繁荣,放大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综上,房地产市场的各方参与者共同造就了房地产的市场泡沫,多方的投机心理共同吹大了泡沫,形成所谓的房价泡沫、地价泡沫、供求泡沫和资金泡沫,直至“蝴蝶效应”的发生。因此,房价的持续上涨是由参与多方的投机心理所造成的。正是这种投机所形成的泡沫,增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

3、市场波动的形成机制。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强调将“行为决策”引入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心理预期、“羊群效应”、投机心理等因素是造成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深层原因,以下就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系统地影响房地产市场做进一步的阐述。非理性繁荣的形成机制归为四类:引发性事件、反馈性的机制、“新时代”的经济思想和“心理依托、从众行为”。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引发性事件主要有:国家刺激消费、加快经济建设的主旋律激活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热情,各地纷纷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人们形成了积极的预期,加之媒体的报道和地产商的鼓吹,都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就此而言,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房地产市场中最为主要的波动源。同时,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反馈机制:当看到过去的增长,参与各方会调整自身的信心和期望。从而引起需求的增加,这样最初的价格上涨的结果又反馈到了更高的价格中(正强化作用)。第二轮的价格增长又反馈到第三轮,以此类推。反之亦然。反馈机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它影响着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振幅。最后是“心理依托”和“从众行为”。

综上所述,政策导向或其他事件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形成了波动的源泉;消费者依托于近期的价格做出行动选择,确定了波动方向;价格的反馈机制、消费者的从众行为则决定了波动的振幅和影响范围。

三、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者购房行为

我们可以将认知、信息、环境理解为影响或决定理性选择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消费者在购买房产过程中的理性选择行为,根源于收益和风险的比较。消费者在处理每一项交易时,风险和收益会促使他进行认真的理性思考,他要对市场的信息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调查和分析。但是,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干扰个体的理性选择,当个体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无法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清晰的判断时,他就有可能放弃理性思考而在感情机制的作用下作出选择。这里所说的感情机制,是外部环境诱导、直觉判断、历史经验、从众心理等的综合体。

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在描述某种社会现象时通常是以该种现象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基础的,至于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则是可以选择的。个体选择行为时而理性、时而非理性的情景,还表现在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的转化方面;或者相反,先采取非理性选择后却因发挥了自己的认知、对信息和环境等不确定性做出了分析和判断而采取理性选择。

四、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监管房地产市场

基于以上行为经济学的分析,为有效控制市场的波动性及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新思路。

篇8

一、分析性新闻的内涵及其与其他类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所谓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多用于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未被人们普遍认识的新生事物的报道;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新闻分析、新闻综述、思辨性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等中外新闻品种,虽在某些方面类似,但有明显的区别,这些报道形式远不能代替分析性新闻。我们不妨对分析性新闻最为接近的四种报道形式作个比较。先看一看解释性新闻,它一般是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着重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的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新闻述评这种体裁是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之一,表述方式主要是就实论虚,寓理于事,因事说理;新闻分析,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的解剖、评说;思辨性新闻,带有较强的论证、辨析色彩。任何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都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反映,上述几种报道形式也不例外,只是作者的主观反作用力强一些。作者在对事物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纵横捭阖,给以理性的比较透彻的解释分析。作品的思辨味较浓。而分析性新闻,则是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二、新的形势和任务呼唤分析性新闻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时代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改革开放提供了万千机会、扩大舞台,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释放。可以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为推进改革开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卓著。但同时我们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工作方式不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外,亟待上水平,上档次。概括起来。我们的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片面。没有把握住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不看历史,不看发展趋势,也没有分析事物彼此间的联系以及该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更没有研究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就事论事,顾此失彼。二是浮浅。没有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其矛盾特点,正如同志所批评的那样: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象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三是理想化。把复杂艰难的改革开放看得轻松简单,或者当做一锤子买卖。很显然,这些问题不解决,新闻界就无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掌握、用好分析性新闻。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应如何把握分析性新闻的作用,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好务,工夫该下在哪里呢?就是要多跑多听多学多思。

1 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用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和过程论认识和把握事物,对事物要善于客观观察和辩证分析。在进行辩证分析时,必须把握住两个基本点,即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摒弃过去习惯用的单向线性思维方式,因为这种主观片面的思维方式,远不能反映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多方面的依据。各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要善于运用开放式放射型思维方式,尽量对事物给以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心理等方面的主体扫描,搞清楚诸多因素发挥的不同作用,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这样我们就会少犯或不犯片面性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是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研究工作必须从这一点开始。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请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本质,弄清楚“来龙”,把握住“去脉”。把事物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报道,而不是简单孤立地把结果推给读者,我们的报道就会比较充分地展示出改革开放的丰富性和艰巨性,就不会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就不会落后实际工作,“慢三拍”、“炒冷饭”:也就不会因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而导致报道超前或任意拔高。

篇9

一、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性理论基本分析

(一)建筑市场与经济结构的概念

1.建筑市场

建筑工程市场简称建筑市场,主要是用来进行建筑商品和建筑商品的相关要素交换的地方。建筑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上的两种定义。广义上的建筑市场,特指建筑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建筑商品在使用上的需求程度、建筑商品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甚至包括狭义上的建筑工程市场。

狭义上的建筑市场,特指建筑商品的交易过程。由于建筑商品本身条件的限制,比如体型过于庞大,易碎,隐形物品,或无法移动等,不存在固定的交易地点,也不可能集中在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易。有的是通过招标的方式完成的,有的需要特定的时间,所以完成的过程便可以成为狭义上的建筑市场。

2.经济结构

在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主要的是建筑市场商品的价值规律,它的经济结构组成是多样化的,在各项建筑市场经济活动中,有自然垄断的、提供公共品的、具有外部性的等等。建筑市场经济实则是建筑行业改革下催生的产物。

(二)建筑市场的特点

建筑市场的存在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处在一个过渡阶段,由完全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向自由投标转变,这只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实施过程需要必要存在问题。

第一,建筑市场的施工厂家为了得到工程,超过其他厂商,在宣传过程中会夸大自己的施工实力,而真实情况未必如此。第二,在同一层次的建筑企业所获得的信息基本上是一致的,相差并不大,在招标的同时,各个单位的综合水平也是比较均衡的。第三,国家计划下的招标决定了在和交易过程中谁是受益最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一般市场不会出现商品过剩的现象。由于受到国家的控制,也更有利于买方市场,建筑市场的急速膨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建筑市场经济结构理论性深入探讨

建筑市场从交易开始到交易结束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建筑市场上的商品的供应量任何时候都是在过去决策出来的,从建筑市场经济理论性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看,上期的价格决定了商品的供给量,而本期商品的价格则决定了本期商品的需求量。比如,住房的供应量应该看长期的价格,时间延迟会造成价格的不灵敏,会使住房供应的曲线图的坡度发展较缓。建筑市场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关系,建筑市场价格的变动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把握发展的规律。

(一)建筑市场与经济结构的关系

第一,当建筑市场的需求弹性值绝对值大于供给弹性值的绝对值时,建筑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会获得平衡。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总的可以分四个阶段,(1)由于外在的一些其他原因可能会导致建筑市场的产量减少,实际产量小于均衡产量价格会上升。(2)在建筑商品价格过高时,厂家会把产量增加,当价格大于均衡产量时,价格会降低。(3)当建筑市场的价格过低时,厂家会把生产量减少,小于均衡产量时,价格会上升。(4)

当建筑市场的价格提高,产量上升高于均衡产量时,价格又会下降。

第二,当建筑市场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等于供给弹性的绝对值时,产量波动、价格波动会始终在同一幅度进行。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建筑市场上产量减少,价格又会上升。这是一个循环的阶段,不会逐步接近均衡点,也不会进一步偏离均衡点。

第三,当建筑市场的需求弹性值绝对值小于供给弹性值的绝对值时,建筑市场价格和建筑产量会离均衡点越来越远。由于外在原因减产,实际建筑市场产量会小于均衡产量,于是价格

就会上升。反之,则价格下降。

(二)建筑市场经济结构的理论研究

(1)建筑市场产品价格的竞争已进入惨烈化阶段。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建筑业 2008 年利率为2.3%,至2009年为2.2%,而2010年江苏省,作为建筑大省其产值利润率则不足2%。从这一组数据可看出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呈逐年下降状态,各大厂家为了达到争夺建筑市场的施工经营承包权的目的,在产品承包价格上展上了恶性竞争。

(2)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机制比较自由,竞争市场上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所有厂家不能改变价格,部分垄断企业为了维护其完全的垄断地位,会放弃眼前利益,或者降低产品价格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单个厂商的需求价格线和水平线相同,同时需求价格线又是边际收益线和平均收益线。

(3)建筑市场经济结构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决定了建筑产品的投资方向,在国民经挤系统中效益较大,国家计划指导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对重要的环节。

(三)建筑市场经济结构的发展

第一,我们应该调整基建施工的能力,改善施工企业的构成成分。国家有计划地指导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企业本身要提高员工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这些都可以增加建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确定相匹配的投资计划。首先要保证建筑总投资的稳定性,施工能力的匹配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连续性,确定合理的投入时间,在引导购房时要注意平衡需求。

第三,着眼长久利益,放弃眼前利益。建筑单位利用建筑市场的有利条件为买方打造最好的环境,不可以无科学性的压低价格,或者故意缩短工期。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企业也在不断的改革,建筑市场也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规律,建筑市场和经济已挂钩,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化,建筑市场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天地。同时,建筑市场也存在自己的弊端,许多建筑市场尚未开放,仍然还是以实行指令性计划的方式为主,有许多企业名义上实行招标,但依然是分配任务,在现有的国家指令性计划下,严格的说是不可能形成市场关系的。针对此种情况,应采取一定措施。建筑市场内部竞争要公平化,遵守交易双方平等互惠的原则。实行全面的招商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下的要求,更是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根据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建筑市场的运行还是良性的。

参考文献:

[1]杨季美;陈晓新,建筑市场经济结构分析,基建优化,1988年5月30日

[2]陈敏杰,基于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性理论的探讨,广东科技,2012年3月25日

[3]曾海新, 建筑市场经济结构性理论分析研究,中国外资,2011年6月25日

篇10

关键词:

经济非均衡二次调节所有制改革转型发展道德调节

引言

在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的以渐进式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市场化进程中,歧见纷纭的经济学家们以其各自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立场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精彩的经济改革理论,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使得经济学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最为繁荣活跃的领域。这些思想,映射着中国的经济学者在深刻反省传统经济体制和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所经历的艰辛而勇敢的探索轨迹,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转折的印记;尽管这些思想家们也许并未形成缜密而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他们独特的理论进路和富有创新色彩的思想必将在经济思想史上留下值得珍视的篇章。事实上,中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经济体制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正在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对中国从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变迁路径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阐释,如何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寻求和选择一种社会成本最低的推进战略,一直是中国经济学家们试图解决的两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理论前提、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迥然相异的思想派别。其中有以强调价格体系的全面改革从而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为理论核心的“协调改革派”,有从中国非均衡的经济现实出发、强调企业改革优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重塑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改革派”,有把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作为研究重心、把转换政府职能作为改革中心环节的“宏观改革优先派”,有以稳健见长的、主张把双重体制模式的转换和双重发展模式的转换相互衔接有机协调的“宽松学派”,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经营权主导改革派”,有将如何明晰企业产权作为研究重点、主张通过产权制度变革改造传统体制、重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需要的微观基础的“产权改革派”,有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工具和范畴、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改革的“制度学派”,不一而足。这些极具政策意味的改革理论经历了学术上的激烈纷争和与现实经济的碰撞摩擦,在大浪淘沙般的甄选和淘汰之后,有些理论被淡忘了,而有些理论却日渐被中国改革的实践所证实和接纳,从而奠定了它们在经济改革思想史中的不朽地位。

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转型理论、比较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历来被论者认为是沟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厉以宁先生著述宏富,视野开阔,在许多领域都进行了富于独创性的研究,要对他的经济思想进行一番科学梳理并进行恰当中肯的评价,殊非易事。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评述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四)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六)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

一般均衡理论自1874年瓦尔拉《纯粹经济学要义或社会财富理论》发表以来,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到20世纪的50年代,阿罗和德布鲁等人完成了一般均衡理论的现代化阐释工作。一般均衡理论所要回答的,一是经济均衡的存在及其稳定性,二是经济系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以及经济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相互关系。一般均衡的哲学基础是相信自由竟争的市场机制是一个精巧的装置,经济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和效用最大化行为使得市场自动产生供求的均衡,分散决策的市场行为下面存在着一般均衡结构,均衡价格把市场秩序强加于可能发生的市场紊乱之上。这种以理想主义的完善的市场结构和灵敏的价格体系为基本假设前提的均衡理论是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起点。而非均衡理论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假设逐渐得到了主流学派的关注和认同,非充分就业均衡和市场缺欠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常识被人们所接受。60年代后期,克罗沃(Clower)和莱荣霍夫德(Leijonhufvud)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开创了现代非均衡理论的新时期,并产生了以帕廷金(Patinkin)、克罗沃、莱荣霍夫德、巴罗(Barro)和格罗斯曼(Grossman)等人为先驱的非均衡学派,此后的经济学家更是把非均衡理论从单一的市场经济领域扩大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领域,贝纳西(Banassy)的非瓦尔拉均衡模型和波茨(Portes)的计划经济非均衡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与西方经济学中非均衡理论发展演变的轨迹相似,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中,以巴罗内和兰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主张中央计划当局借助“试错法”达到模拟市场的目的,形成均衡价格,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合理配置,这种乌托邦式的模拟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实运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偏离瓦尔拉均衡状态的非均衡经济,著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Kornai)甚至认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共同特征,在其代表作《短缺经济学》和《反均衡》中,他认为短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并从这个观念出发试图建立以说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为基本内容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他的开创性研究,正如他在《短缺经济学》的中文版前言中所希望的,对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厉以宁先生是较早对非均衡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国内经济学家,他在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尤其在汲取科尔内等现代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非均衡经济运行的学说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的内在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独特的解析,指出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是研究中国经济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现实起点。早在80年代初期撰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时,厉以宁先生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问题,并认识到失衡或者说非均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现实状态。而社会主义经济所追求的均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均衡,不是一种静态的绝对的平衡;在此基础上,他探讨了社会经济的动态相对平衡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动态相对平衡。根据动态相对平衡的观点,厉以宁先生认为,从我国现阶段以及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状况是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而且为了实现预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为了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相对动态的失衡是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和现实的状况。这就是他提出的“以平衡为分析的出发点,但不以平衡为必然达到和必须达到的境界”的著名命题。这些早期的思想奠定了他以后的“均衡非目标论”的理论基础。

80年代末期撰写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被厉以宁先生认为是最能代表自己关于中国经济的学术观点的著作,在这部专门论述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特征的著作中,他从中国目前的非均衡经济现实着手分析,以说明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的变型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而合乎逻辑地提出中国经济改革必须构建具有充分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政策主张。两类不同的经济非均衡的提出,是厉以宁先生对于非均衡理论的重要发展和突破,也是他全部所有制改革理论的根基所在。何谓两类不同的经济非均衡?西方的非均衡理论所考察的是市场不完善、价格信号不能起到自行调整供求关系的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过程,而厉以宁先生观察中国的经济现实所看到的情形是,中国固然存在着市场不完善以及价格信号不灵敏的经济非均衡状况,但是,中国非均衡经济运行中隐藏的更为严重的非均衡现实是缺乏具有充分活力的、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市场决策权利的企业或者厂商。换句话说,经济的均衡状态固然以市场的完善和价格的灵活为前提,但是一个更为重要或更为基本的前提是微观经济单位的充分活力的存在。由此,厉以宁先生作出了两类经济非均衡的区分:第一类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都是存在的,供给约束或需求约束也都存在着,但是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却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有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自由选择权,他们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第二类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都是存在的,供给约束或需求约束也都存在着,不仅如此,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缺乏自由选择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权利,也不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这样的微观经济单位尚未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厉以宁先生认为,发达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所出现的非均衡属于第一类非均衡,而在传统的和双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下,由于企业并没有摆脱国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所以这种非均衡属于第二类非均衡。而经济改革的首要使命,是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体制,重新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有投资与经营自并相应地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从而由第二类非均衡过渡到第一类非均衡。

厉以宁先生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时期双轨运行体制的最核心的本质特征上的深刻洞见,澄清了人们在经济改革路径选择的优先次序上的许多模糊认识,中国在举步维艰的改革初期所遭遇的众多经济陷阱,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迟滞,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剧烈波动,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微弱等,都与中国经济所处的特殊的非均衡状态有关。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第二类非均衡状态,因此双轨运行时期的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成企业运行机制和企业产权关系的改革,培育具有充分自和活力的市场主体,而不是首先进行大规模的价格体系的调整,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改革必须以现阶段的经济非均衡作为出发点,而不应当迷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价格体系;从我国特殊的非均衡状态出发所得到的有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构想只能是,企业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第二类非均衡,因此双轨运行时期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不能只依赖价格调节和市场调节,而应该将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加以有机整合,积极发挥政府在商品市场配额调整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得商品市场配额均衡的实现对于经济由第二非均衡向第一类非均衡的过渡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两类经济非均衡的区分,是厉以宁先生全部经济改革理论的基石,他的所有制改革优先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都是非均衡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和拓展。

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是全部经济学理论的最终指归,也就是说,由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如何有效地把经济中有限的资源配置于各种不同的用途,以便用这些既定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社会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出。自从古典经济学时代以来,在资源配置的研究方面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趋向认为,市场机制是能够完善地、合理地在社会有限资源条件下配置各种资源的唯一有效的机制,因此资源配置学说无非是一种市场经济自发进行调节的学说,其实质是相信竞争性的市场价格机制能够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另一种理论趋向认为,从资源配置过程和效果来看,市场机制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或者反映于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善,从而造成资源闲置或者浪费,或者反映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之间的不协调。这种理论趋向强调政府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张政府调节应当与市场调节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起来以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端。古典学派之后的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在资源配置的研究上,无不是这两条理论进路的发展和演化,他们的理论分歧,实质上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估计程度的分歧,或者说对政府调节效应的判断的分歧。厉以宁认为,尽管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理论对研究我国资源配置模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西方经济学的现有理论不可能成为适用于解决我国资源配置失调的现实可行的对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是寻找一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含义。宏观层次上的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在资源配置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以达到最大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出。厉以宁先生指出,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实现的途径不同,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可以在不转移生产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技术措施或组织管理措施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较高的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实现,通常要涉及生产要素的流动、产权关系规范化、固定资产的转让、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问题。通过区分较高的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和较低的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厉以宁先生认识到,与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化相应的是两个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较低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是改革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由此使得企业变得充满活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更加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并更好地发挥经营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较高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是改革企业的经济地位,使企业由过去作为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转变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化,使企业成为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因此,经由对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厉以宁先生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他的关于经济改革顺序的基本选择,即:要使资源配置由不合理趋向于比较合理,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必要的,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以赋予企业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作为突破口,明确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培育和完善市场,在此基础上实现市场定价的格局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价格改革既不是唯一重要的改革,更不可能成为改革的突破口。经济转轨时期的资源配置合理化的这种路径特征,是由我国经济的非均衡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厉以宁先生的资源配置学说的最大特色,或者说他对资源配置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从中国的经济非均衡的独特状态出发,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从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经济调控相互协调衔接的角度来研究资源配置。

按照厉以宁先生从资源配置角度所设想的新经济体制的目标框架,这种体制将是一个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的经济体制,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体制之下的情形,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将因企业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趋于合理;同时由于产权关系规范化和生产要素有可能在社会范围内重新组合,资源在社会上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合理配置亦将成为事实,于是较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目标将得以实现。但是这种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新经济体制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离不开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在厉以宁先生关于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以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方面的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准则,即:对于经济运行(包括资源配置)来说,在运行目标上,宏观目标优于微观目标,而在运行机制上,市场调节优于政府调节。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使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趋于协调,具体而言,政府调节就是在市场机制保证微观经济运行合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适度科学的政府干预去实现某些单靠市场调节所实现不了的宏观目标。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是要从资源配置的宏观经济视角来考虑资源投入的社会边际收益,而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或方式是尽力通过市场机制来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决策,通过微观经济单位的资源投入调整和资源转移来达成资源配置的优化。这就是厉以宁先生著名的“二次调节论”的基本观点。

对资源配置中政府行为非理想化以及政府行为适度与优化的深入理论解析是厉以宁先生资源配置学说中颇具特色的篇章,他通过对政府调节局限性的剖析划定了新经济体制中政府干预的边界。政府行为的理想化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假定存在一个理想化的政府,它作为经济活动的主持者,拥有调节经济的丰富手段并掌握充分的信息,它能够通过及时科学的分析对客观存在的经济问题和政策实行的后果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周密的考虑,并能够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一采取适当的对策。这种政府行为理想化的假设是建立在政府有一种非凡的万能的力量的信念之上的。而厉以宁先生认为,根据非均衡理论,由于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由于政府所获得的信息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政策效应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政府行为必然是非理想化的,而只有从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出发,才能正确估计和有效利用政府干预在非均衡经济的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考虑到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特征,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调节行为的优化应当以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消极作用并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原则,政府调节应当通过对市场的影响而体现出来。

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

在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优先次序的论战中,厉以宁先生是一贯强调所有制改革对于传统体制转轨的决定性作用并把所有制改革或企业制度改革置于首要位置的代表性人物。所有制改革优先论是厉以宁先生从他的经济非均衡论和资源配置学说中必然推致的结论,从逻辑上来看,只有彻底改造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构建真正具有独立地位的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从而使企业成为真正拥有自主经营权利并承担经营风险的商品生产者,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真正转轨。所有制改革派(企业改革派)和协调改革派(价格改革派)之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主线的长期论争,从不同的思维侧面和理论视角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在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机制归结为价格机制,认为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核心是均衡价格向量的确定;而这种论点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的交易界区和产权界定是极其明确的,因此交易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为零,不存在交易摩擦,从而资源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的配置就只取决于均衡价格。诚然,帕累托最优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最理想境界,但是它的成立条件和理论前提是相当苛刻的,事实上,如果引入市场机制,至少需要三方面的制度前提:(1)经济生活中的当事者是分散决策的,这种分散决策不仅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而且应当有制度保证其决策的独立性;(2)决策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相互之间的决策不能发生直接的影响,即不能存在外在性;(3)分散决策的行动结果事先谁也无法掌握,否则便无公平竞争可言。然而这三方面的制度前提又必须以产权界区明确为前提,因此,若要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机制真正建立和运转起来,必须首先创造这样一种制度条件。在我国特有的经济非均衡的现实条件之下,经济当事人尤其是企业由于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而使得均衡价格的形成遭遇阻碍,因此试图以放开价格为先导从而建立一种竞争性市场机制的观念是不切现实的。实际上,科斯(R.Coase)在30年代《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指出市场机制赖以运转的微观基础是完善的企业制度,只有在企业产权制度确立、企业之间的财产权利界区明晰的基础上,企业与市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才是明确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摩擦,从而市场价格机制才能有效运转。厉以宁先生从中国在经济转轨时期所处的第二类经济非均衡的现实状态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同样印证了科斯的理论。

兰格和哈耶克之间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持久的论战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五、六十年代的经济理论界曾经普遍接受兰格的通过试错法建立模拟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种经济运行模式,不同于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完全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模式,也不同于苏联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而是一种试图以计划模拟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这一模式以取消消费者为前提,中央计划当局只是被动地反映消费需求和生产成本的变化,制订模拟的市场价格,并通过这种价格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青年时代的厉以宁先生同样认同和服膺兰格的思想,但是六十年代后的社会经济现实迫使他重新审视和反省传统经济模式在公平和效率上的体制缺欠,他认为,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国有企业在政府行政的强大约束之下丧失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和决策权力,由于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的体制顽疾,国有企业既不能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更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率的配置。这样,厉以宁先生由对兰格模式的推崇转而对兰格模式的质疑和批判,并从自己的理论框架出发,确立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即改革必须从企业改革也就是所有制改革入手,所有制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在没有进行企业改革从而企业尚未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条件下,在改革并不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产权基础和产权结构的前提下,中国真正的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稳固建立并有效运转起来。在1986年4月25日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厉以宁先生以非常精彩的富于个性的语言表述了他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经济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但经济改革的成功却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的改革”。这句在理论界被广为传播的名言集中体现了厉以宁先生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观点,可以说,所有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最为核心也是最为艰难的部分,所有制改革主线论由于触及最为敏感的产权问题的“”而在实践过程中倍受磨难,厉以宁先生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始终以一个诚实谨严的学者的姿态阐扬自己的所有制改革理论,充分表现了一个经济学家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科学精神。

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所有制改革派(企业改革主线派)和以吴敬琏先生为代表的协调改革派(价格改革主线派)的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市场机制的理解的差异。在厉以宁先生看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的存在,在独立的产权明晰的商品生产者缺位的情况下,以价格为调节资源配置基本信号的市场机制就不会真正起到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以企业的灵敏反应为前提的政府宏观调控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通过所有制改革彻底改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机制才会最终建立并正常运行。在吴敬琏先生看来,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机体系,这个有机体系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个要素组成,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但是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是以完善的价格机制为基础的,在价格改革大大滞后、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条件下,协调改革派更强调价格改革在构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认为只有理顺价格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才有可能进一步推进所有制改革从而构建整个市场体系。所有制改革派和协调改革派之间的长期论争,从不同的视角为中国经济改革总体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而更加富有象征意义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恰是选择了一条中庸的路线,在重塑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构建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三个方向上同时展开全面推进。实际上,价格改革主线论和企业改革主线论只是分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两个不同侧面,前者强调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环境方面的改革,后者则强调经济运行主体和微观基础方面的改革,而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极为必要的:没有独立的产权明晰的企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竞争性的市场,同样,企业也无非是市场关系的总和,没有竞争性的市场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企业改革先行还是价格改革先行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将经济体制改革的诸方面协调推进配套进行,注重多种路径选择和目标取向的折中和谐,才能够实现经济体制的真正转轨。

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往往被视为一种具有严格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性质的社会科学,因而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学应该处于一种完全超脱的摒弃“价值判断”的“道德中立”状态。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所谓“价值判断”,即是指研究者“宣称他接受从某些伦理原则、文化观念或哲学观点中所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而“道德中立”,是指两种极端的状态,或是认为“应把纯粹从逻辑上可推演的断定和经验事实断定与实际的伦理价值判断或哲学价值判断区分开来”,或是“主张即使不能用某种逻辑上的完整方法作出这种区分,但还是有希望把对价值判断的断定坚持到最低限度”。然而每一个经济学研究者都必然痛苦地感受到区分经验事实的陈述和价值判断是如何艰难。这就产生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感到尴尬的悖论:一方面:“科学经济学”的鼓吹者们总是顽固地维护经济学本身的纯洁性和道德中立姿态,认为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具有科学意义的在逻辑上和事实上正确的结果”;另一方面,所有经济学赖以存在的理论预设却又与“经济科学不能把主观性评价作为其分析的主题”这种貌似公允的判断相左。在厉以宁先生看来,经济学非但不能摒弃和回避价值判断,不能完全摆脱或忽视价值观念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相反,作为一门社会设计和社会启蒙的科学,经济学应该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现实社会经济状态与经济学家经由自我的价值判断而形成的对理想社会的科学设计结合起来,将经济学的科学目标和道义目标结合起来。作为社会启蒙的科学,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科学研究告知人们对经济行为和经济事实的肯定与否定的客观标准,从这个意义而言,经济学不是超越阶级的纯粹抽象的数理科学和逻辑哲学。作为社会设计的科学,经济学将告诉人们,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制定发展目标并且把目标实现的可能变为现实,如何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以及如何把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用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经济学的社会启蒙作用和社会设计作用在实质上是统一的。经济学作为社会设计的科学,如果不能在明确经济中的是非的前提下进行设计,不能对一种社会设计的经济运行后果作出恰当的科学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辨别,那么经济学仍然不可能起到促使发展目标实现的作用,其社会设计功能的道义上和科学上的可信任度就要降低。同样,尽管经济学作为一种社会启蒙的科学能够告诉人们如何评价一个目标和经济政策,但是如果不发挥经济学作为一种社会设计的科学应有的作用,不研究如何使目标可能变为现实,那么即使是构想科学并且符合道义标准的目标,它也不会自动实现。厉以宁先生将经济学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强调价值判断和规范研究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不重视实证研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相反,他认为实证研究所获致的成果将会丰富规范研究的内容,使得经济学中有关社会评价、政策探讨的判断建立在更有实证根据、更有说服力的基础之上。

新技术革命在最近几十年的突飞猛进给经济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但是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的挑战,而且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内容上的创新的挑战。以新技术革命为出发点,作为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的经济学,就必然将研究的重心置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方面,这种影响在三个主题上同时展开:就“体制”而言,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以促进和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又对经济体制提出哪些新的要求?以“目标”的研究为例,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发展目标方面应当如何把经济上的要求与社会上的要求联结在一起?微观经济单位和宏观调控主体在制定目标时,应该如何趋于现实化和合理化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从“人”研究层面来说,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类福利的含义和度量标准发生何种变化?如何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总体福利的增进而不会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牺牲品?由此,厉以宁先生认为,经济学研究要在新的时代面前回应挑战,就必须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全新的探讨:第一个层次是对现行经济体制以及该种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研究,第二个层次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研究,第三个层次是对人的研究,也就是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三个层次的经济学研究在逻辑上有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是其内容各有侧重:经济体制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比较经济体制研究,即在现存的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体制中,从集权体制和分权体制各自的优劣比较出发,寻找一种既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能够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体制,即探求一种将微观经济的管理与宏观经济的管理有机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发展目标的研究是基于信息不充分和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理论预设,在摒弃最优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将现实原则而不是理想原则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决策中使得目标的确立走向现实化、多元化、综合化,追求多种发展目标之间的均衡和谐的实现方式;对“人”的研究建立在经济学的终极人文关怀的观念之上,在这种观念中,对人的研究被置于经济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对经济体制和发展目标的研究都是为了人的总体福利的增进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学研究的这个层次上,经济学的视角与伦理学的视角往往产生相互的交叉与认同。

厉以宁先生将“体制、目标、人”作为经济研究的三个层次,而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正是从这三个层次的研究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的,他的较早期著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来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重新阐述的积极而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仍可以明显觉察这本著作在体系创新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重点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而经济运行总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必须将一定的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前提。在厉以宁先生的设想中,理想的目标经济体制应该包含以下特征:(1)这是一个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基础之上的、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框架的经济体制;(2)这是一个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而拥有独立法人的经济体制;(3)这是一个在资源配置中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方式的、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4)这是一个有着基本合理的灵活的价格体系从而价格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经济体制;(5)这是一个依据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动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促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走向合理化的经济体制;(6)这是一个基于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基本理念使得政府的行为趋于合理化从而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与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行为之间寻求协调平衡的经济体制。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可以从国民经济运行、企业经济活动、个人经济行为三个层次分别考察,探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经济改革的基本路径。在发展目标的研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即在给定的经济体制之下研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两大社会经济目标。由给定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转入有关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合理程度的确定的规范分析,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探讨的深化。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一个包含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系,这种目标体系的动态相对平衡性要求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注重多种目标的统一协进,并考虑到在目标的变动中社会承受能力的强度。在对“人”的研究中,厉以宁先生始终以一个关注民生的经济学家的姿态,主张“对人的关心和培养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认为在理想的社会制度中,人应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拓展自己的潜在能力,不断深化自身历史使命的认识,社会生产发展的最终目标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达到统一。以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出发点,厉以宁先生对平等与效率问题、社会福利的基本含义问题、人的地位的社会评价标准问题、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等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探讨。

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

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最近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多学术界公认的成果。但是发生在中国的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迁却给发展经济学提出了崭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对以往成果的否定,而是对发展经济学基本研究对象所提出的挑战:中国制度变迁中面临的转型和发展的双重使命是传统发展经济学中所未曾涉及的命题。所谓转型,是指中国的经济体制要从初始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过渡到与国际主流社会相一致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发展,是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要从不发达的状态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发达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种转型发展的双重背景之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许多命题诸如资本形成、人力资本培育、市场化、企业家成长等,都与传统发展经济学有着不同的内涵。由于传统的僵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长期积淀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合力影响,强化了中国转型发展的特有的路径依赖特征,逼使许多经济学家在正统发展经济学的教条之外寻求中国独特的转型发展之路。厉以宁先生在他九十年代后期的著作和讲演中,一直关注于转型发展问题的研究,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的基本观点:所谓在转型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在这种体制变迁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最为艰巨的使命是重新构造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所谓在发展中转型,是指通过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对剧烈的体制转轨的承受力,增加整个社会力量对改革事业的支持和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推进以市场化为根本指归的经济体制变革。针对中国在转型发展初期所面临的特殊社会经济背景,厉以宁先生提出了中国转型发展的三个基本命题:以构造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产权改革相比于价格改革应居于优先的地位;转型发展时期的失业问题相比于通货膨胀问题应居于优先的地位;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分析相比于货币流量分析更加有用。在这三个命题之外,厉以宁先生还对与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协调和观念更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在九十年代后半期,他对关系中国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诸如区域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于第一个命题,厉以宁先生认为,以产权改革为中心的改革既是实质性的,又是渐进性的,“实质性”意味着产权改革将彻底改造深受传统体制束缚的微观经济主体,从而实现中国真正的市场化改革,而“渐进性”意味着中国产权改革的路径选择将摈弃激进论者的路线而采取较为谨慎的推进战略,以最小的社会震荡成本换取最大的改革收益。厉以宁先生在产权改革上的这种立场,一方面将自己与以维护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依据而对所有制的改革采取抵制姿态的保守人士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与那些主张效仿苏联东欧的经济转轨模式从而对中国实施大规模彻底而迅速的私有化的激进人士划清了界限。以股份制为新企业体制的目标模式促进中国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完善和促进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变革和体制创新,是厉以宁先生产权改革的基本政策主张,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实践的检验和学术界的长期论争,股份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关于第二个命题,厉以宁先生历来主张“就业优先兼顾物价基本稳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政府宏观政策目标体系中将就业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加以强调,认为惟有将就业置于突出地位即把发展置于突出地位,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准,使社会得以稳定协调发展,除非是在物价急剧上涨而引起社会强烈动荡的特殊情形之下。而产权改革和就业优先这两个政策主张在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产权改革的顺利进展带来的企业发展将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宽松的环境,而就业目标的优先策略带来的良好就业态势又可以减少产权改革引发的社会震荡,降低产权改革的社会成本。关于第三个命题,厉以宁先生认为,尽管货币流量分析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中常用的说明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方法,但是由于中国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分析对象的特殊性,应用货币流量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经济增长分析比较适宜于研究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中国不但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特殊的转型发展背景之下,体制的非单一性、市场的不完善、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运行的有力干扰、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状态长期存在、隐蔽失业和隐蔽通货膨胀的公开化等,都使得传统的货币流量分析方法无法对困扰中国转型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准确的阐明,而更为严重的是,应用货币流量分析对中国转型发展的扭曲解释会使我们的战略决策受到相当的误导,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战略的制定。具体而言,货币流量分析无法说明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中的短线部门“瓶颈”制约背后真正的体制与结构根源,而由这种分析方法所导致的将治理通货膨胀置于首位的经济政策选择会严重忽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时货币分析法所推出的理想化的平衡增长战略在处于特殊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是缺乏现实意义的。

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道德问题并非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资源配置和效率增进。然而经济学并不是不涉及道德问题,相反,在对经济学的许多命题的最终解答中,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似乎总是难以回避的。但是经济学的界限在于,它只是在给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下进行分析,它把人们的“偏好”、“价值观”、“生活目标”、“社会公德”等等当作外生的经济学体系之外决定的变量来看待,当作自己分析的前提条件加以接受。然后在多种给定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范围内,进行经济学分析,告诉人们如何行为、如何选择、如何决策、如何配置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增进自己的幸福。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这种学术分野并未成为经济学家关注道德问题的阻碍,事实上,每一个严肃的有着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必然怀有道德忧患意识,在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有关道德问题的饶有兴趣的论争中,许多经济学家以其精彩的论述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引起伦理学家们极大的关注。经济学家“不务正业”介入道德研究领域,在世纪末的中国似乎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在中国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的进程中,经济学家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普遍的强烈的关注不仅反映出学者的强烈的道德忧患意识和社会使命感,而且折射出整个社会在制度转型期面临道德规范的混乱与道德意识的迷茫时对于道德秩序的普遍呼唤与强烈渴求。

厉以宁先生是国内经济学界较早关注道德伦理问题的学者之一,从他许多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经济学的诸多范畴进行规范分析的努力,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其理论进路与伦理学家的相异之处在于,他并不将眼光贯注于有关道德的是非判断与善恶评价,而是将道德置于整个经济运行体制中去考量,探讨道德在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中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在厉以宁先生看来,由于存在着市场缺陷和政府失灵的情形,因而单纯依赖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运行目标,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所遗漏的空白,应该由习惯和道德调节来填充和弥补,在交易活动中如此,在非交易领域就更是如此。由此,厉以宁先生提出,道德调节和习惯调节是超越市场和超越政府的一种调节,它的社会整合和经济调节功能介于作为“无形之手”的市场调节和“有形之手”的政府调节之间,作为第三种调节起作用,共同维系和引导着整个经济的和谐有效的运转。习惯和道德调节的力量来自于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内部,即来自每一个行为者自身,它表现为各个行为者按照自己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传统、道德信念和道德原则来影响社会生活,使资源使用效率发生变化,使资源配置格局发生变化。因此,习惯和道德调节的约束力和有效性取决于社会成员对群体的价值观念和传统信仰的认同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成员建立在共同价值谱系基础之上的自律程度的高低。换言之,道德作为维系社会运行的一种手段,是通过各个行为主体自身的道德约束和相互之间的道德约束从而形成一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道德风尚,它使得经济行为主体对他人的行为和社会前景形成稳定的预期,以此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一种道德坐标和道德秩序。

道德力量为我们探讨经济学中的一些规范问题诸如效率与公平等提供了新鲜而有说服力的视角。厉以宁先生认为,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效率的道德基础,单纯用物质技术因素来阐释效率是不够的,事实上,物质技术因素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而道德力量才能够真正挖掘效率增长的潜力从而产生非常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道德力量是效率的真正源泉,这个结论已经被经济史中无数例证以及管理学的现论所证实。道德视角的引入同样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公平的标准的理解。从收入的绝对或相对平均而言的公平并不能为公平的衡量提供一个客观统一的尺度,类似的,用机会平等来测度公平同样会遗漏下许多难以解释的空白点。厉以宁先生认为,公平以对群体的认同为基础,在一个群体内部,成员对群体的认同程度越高,其公平感就越强,当社会中的成员从其处于超利益的考虑而参与的群体中普遍感到一种受到尊重和和谐的氛围,其公平感就会增进社会的协调的效率的提高。

厉以宁先生强调道德力量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但他并非是一个“道德乌托邦主义者”或“道德万能论者”。第一,他一直强调道德激励与利益动机的相容性。社会成员的道德的自我激励使他们激发起为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的热情,自愿地在个人利益和公共目标冲突时将公共目标的实现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但是,社会群体对于个人正当利益动机的尊重是社会成员实现自我道德激励的必要前提,而社会成员的持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既来自自我的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也来自自我的正当的利益动机。第二,他始终重视现代社会运行中法律的作用。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习俗或道德传统属于非正式制度,而法律属于正式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习俗和道德文化传统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与政府的法律规范等正式的制度安排一起确立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习惯和道德调节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制衡功能和协调功能,但是,习惯和道德调节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作为边界,不能违背现行的法律规范。第三,他关注政府的道德自律并主张建立一套严密的筛选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以此规范政府的行为。政府是一种通过自己的立法行为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强制性秩序的组织,政府的成员需要有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调节行为必须建立在符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种由公众实施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促进政府行为中的民主程度并防止因政府滥用权力而对社会秩序造成的破坏。

处在制度转轨关头的中国既需要经历经济体制变迁的洗礼,又必然经受伦理道德体系和文化传统更新的阵痛,对于一个具有长期集中计划经济传统并拥有丰厚的历史道德资源的国家来说,这种经济体制与道德传统的双重变迁的使命注定是意义深远而步履艰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重整既具有迫切性,同时又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

结束语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中国伟大变迁的时代,我们目睹这个曾经饱受患难的国家重新以一种难以置信的勇气和信心,向着民族复兴的梦想靠近。而尤其令我们感到荣幸的是,作为经济学的研究者,中国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所经历的巨大变迁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这是时代赐予经济学者的宝贵的际遇。而经济学界诸多学派之间严肃的探讨、论战和争鸣,不但促进了经济学科的繁荣,也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视角。厉以宁先生是同时代这些优秀的经济学家当中的一个,假若以对中国经济学术界和中国经济改革决策的影响力作为衡量标准,他又是其中最杰出者之一;他以独特的理论进路、勇毅的创新精神、坚实敏锐的现实感和严密宏大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经济改革思想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确立了自己在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位置。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以深远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浸透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充满终极关怀的意味。当然,如同所有深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学知识结构影响的经济学家一样,厉以宁先生的理论体系和论证范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所遗留的深刻的印记,对此,厉以宁先生亦有清醒的自我估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学的繁荣昌明有赖于中国经济学人一代接一代的持久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厉以宁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厉以宁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3.《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4.《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厉以宁著,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1

5.《关于经济问题的通信》,厉以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经济漫谈录》,厉以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厉以宁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8.《经济·文化与发展》,厉以宁著,北京三联书店,1996

9.《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厉以宁著,北京三联书店,1995

10.《厉以宁九十年代文选》,厉以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厉以宁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厉以宁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篇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31-02

1 前 言

无形资产是现代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形资产对于医院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医院无形资产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多,无形资产在为医院创造利润的过程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保障,加强市场经济下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这对于现代医院的发展和成长都是相当有利的。本文着重市场经济下医院无形资产管理的研究分析,详情报道如下。

2 无形资产的阐述

21 何为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英文名是Intangible Assets,指医院拥有或控制的无实物的可辨认非货币性的资产[1]。无形资产通常有广义、狭义两种形式来进行定义,广义上的无形资产主要指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等,因为它们统统都无物质性的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但是,一般的通俗情况是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即将专利权、商标权等称为无形资产。国内外也有许多的学者给予了无形资产专业及权威的定义,虽然在定义上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却都详细地反映出了无形资产的主要特性,即无实体、高收益、长期性以及独有性。

22 无形资产的种类 无形资产主要分为社会无形资产和自然无形资产,而社会无形资产一般指专利权(即国家专利机关依法授予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人对其发明创造在法定期限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非专利技术(也被称为专有技术,即不被大众所知道的技术,但是又在生产或经营的时候应用到的,没有法律的保护,却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技术或经验),商标权(即专门在指定的商品或产品上使用特定的名称或图案的权利),著作权(作者对自己所创作的著作依法享有的某些权利),特许权(也被称为经营特许权、专营权,即企业在某一地区经营或销售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以及土地使用权(即国家准许某企业对国有土地享有某时期的使用权)等。而自然无形资产一般是指不具实体物质形态的天然气、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等[2]。

3 无形资产对于医院的价值

现今,随着医改的逐步实施,各大医院间的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随着医院改革的逐渐加深,医院的资产运作将逐渐成为主导医院立足的关键所在。其中医院的无形资产既是提高医院有利生存的重要保障,又更是医院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价值所在。充分利用产业经济的科学手段,对医院现有的无形资产进行最大化的开发经营及合理管理,是当今市场经济下医院发展的重头戏,同时也对改善医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无形资产是医院实力的彰显,是医院的难能可贵的财富,需要合理地运用和管理,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4 市场经济下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强化

41 宣传管理 医院必须要加强无形资产意识理论的宣传,现在全球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年代,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而决定医医院价值的第一条件就是知识与技术,以知识于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已经逐步开始主导着医院的命运及其市场的价值[3]。大力宣传医院无形资产的理论和意识,可以从根本性的思想上改变医院各级工作人员对医院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医院内外大力宣传和普及本院无形资产的优势,为日后医院无形资产的彻底贯彻管理建立良好的基石。

42 人才管理 医院必须要重视医院人才的管理,医院以技术为基础及以人才为中心的无形资产是一个医院的根本,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有效的人才系统管理与医院的发展是成正比的[4],倘若能够充分发挥医院各部门人才的主动性和其积极性,将不仅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而且能促进医院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增值。因此,医院要不断营造创新的学术环境和政策环境,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并建立起激励和约束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鼓励知识分子充分发挥其潜能,不断开发新技术新成果,使其医院无形资产进入循环性的“永动力”模式。

43 制度管理 密切关注医院的日常运作,尽量完善医院人性化的制度,以医院最完美的医疗服务来帮助大众。建立恰当的部门,有针对性地管理无形资产,包括医院无形资产体制的改革(医院的无形资产依法进行体制的改善,透明化的监督形式)、无形资产科学的统计管理(医院无形资产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会计统计,如有形资产一样建立一套无形资产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无形资产持续性的投入(加大医院无形资产的持续性的投入,为医院的长期发展做好铺垫)、无形资产的维护(对本院的无形资产要进行合法的保护和维护,以免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5 结束语

无形资产是医院一种高效、无形的资产,对医院的发展和成长都是极具重要的存在,而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医院对于其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医院本身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单元。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已经开始着重于对其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了,这对于现在市场经济下医院的实力和其竞争力都是有着明显效果的,而根据医院本身的情况,综合社会因素,多方面结合分析,再依法对其无形资产进行管理,方能达到其预期的理想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提高我国医疗水平的综合实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肖莉浅谈医院无形资产管理[J]当代医学,2008,14(22):33-34

篇12

一、基本发展情况

昨天下午到今天上午,我们相继听取了各有关部门的汇报和分管领导的讲话,可以说大家的汇报和讲话实事求是,内容具体,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合理化建议。对于这些合理化建议,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积极采纳。从汇报的结果看,前三个季度全旗各项工作正在按照旗委扩大会议精神和旗人代会的安排按部就班、有序地全面实施,各项工作都有了突破性进展。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有新突破。我旗先后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符合旗情的退牧转移政策,现在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今年退牧还草禁牧面积80万亩,草场补偿面积20万亩,转移牧民148户534人。同时畜种改良和草畜平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成立了草原执法监督管理局,有效地保证了草畜平衡制度的全面实施和草原补偿费的收缴。投资30多万元在山前山后两处建设了改良站,购置种公母畜3000多头,进一步调整优化了畜种、畜群结构,为农牧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林业项目争取有新突破。林业方面各种项目资金争取都好于往年、多于往年,特别是国家即将实施的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通过积极争取,我旗被列为全自治区唯一的试点旗县。同时植被恢复项目1500万元也已经落实。

——水利建设规划有新突破。团结渠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东升庙地区的防洪设计已基本完成,即将付诸实施;大坝口水库的扩建工程进入实质性操作质阶段,农发行的贷款已经得到落实,将建成投入使用。同时西乌盖沟水库正在设计建设,青山一带的水库建设正在研究规划中。

——交通道路建设有新突破。今年共建成4.5米宽的乡间公路、“村村通”公路22公里;投资1.3亿元的获青公路60%的工程量在前半年已经完成,九月底或十月初将全部完工,十月份将全面通车。同时进一步维修和新建了各苏木镇汽车站,新建了交通局办公楼,交通基础服务设施全面加强。

——城市建设有新突破。高标准、高起点完成了三镇的总体规划,巴音宝力格城镇道路管网、青山工业园区改造和景观渠建设已全面开工,综合中学和文体广电大楼等重点工程已接近尾声。

——工业经济发展有新突破。全旗40户企业中税金超2亿元的企业4户,超1亿元的企业1户,超5000万元的企业1户,超2000万元的企业2户,超1000万元的企业3户,以上11户企业可以完成或基本完成我旗今年财政收入指标,工业对GDP贡献率达到87.5%。

二、各项经济指标预计完成情况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今年1—8月份财政收入完成8.6亿元,预计全年完成12.5亿元,实现连续五年翻番。按产业划分二产工业税收完成11.64亿元,非工业交通建设包括三产完成5100万,非税收入完成3500万元。按征税部门分类,国税完成7亿元,地税完成51500万元,财政非税收入完成3500万元。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旗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51亿元,其中一产产值1.5亿元,二产产值46亿元,三产产值3.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进展顺利。今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亿元,预计全年完成30亿元,其中工业18亿元,城市建设5.8亿元,交通建设4.3亿元,电力0.8亿元,农林牧水1.5亿元。

——“两个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纯入收大幅度提高,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163.98元,增长14.75%,农牧民现金收入实现5222.5元,增长11.3%。第四季度随着城镇职工工资的补发、风沙费补贴、农牧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和退牧转移款的发放,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纯收入一定能够实现18%和24%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9713元和3068元。

三、今后重点抓好的几方面工作

1、集中精力抓项目,加大支持和扶持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我们要全力以赴,跟踪服务,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一是紫金二期10万吨锌冶炼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即将投入建设;二是紫金矿业300万吨采选工程,前期规模设计已经完成,即将开工建设;三是齐华40万吨复合肥项目,要跟踪落实,加紧协调,确保按时建成投产;四是双利50万吨煤基还原铁和50万吨球团建设项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全面做好工程推进工作;五是青山50万千伏变电站和紫金22万伏变电站工程;六是蒙西120万吨水泥生产项目,要做好选址和其它水泥厂整合重组工作;七是建新和河南豫光10万吨铅冶炼项目;八是西矿200万吨铅锌采矿工程和170万吨铜采矿工程,要派专人专项落实此项工作,促使其提前完工,尽快投产运行;九是风力发电项目。要紧紧抓住我旗风力资源面积大、质量高的特点,加快推进已签约风电企业建设进度,全面做好百万风电场的规划和审批工作,使风电产业真正成为我旗的朝阳产业,为我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对现有企业的监督管理。一是重点加强对矿山企业的安全、“三率”、尾矿管理,聘请专家做好企业的安全评价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地方法规,保证企业规范、安全生产;二是对锌精粉、铜精粉全面管理,确保紫金、飞尚满负荷运转,避免资源流失;三是认真研究矿山采选企业所有税费政策和优惠政策,全力处理好企业与地方利益关系。同时要加大税收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偷漏税,特别是地方收成部分,确保地方利益不受损失;四是坚决关停取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企业,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财政收入。

3、加大探矿工作力度。我们要认真研究全旗关于探矿方面的有效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大幅度提高勘探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企业筹资,地方出资和积极争取国家探矿资金,从起每年投入探矿资金不得低于1亿元,力争达到2亿元。同时要制定符合国家政策和后旗实际的探矿政策,使全旗资源探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4、按照加大探矿,控制采矿,扩大选矿,不限制冶炼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达到节能减排降耗的目的,保证资源综合利用。一是严格控制采矿能力。不能盲目的扩大采矿规模,根据我旗实际,严格控制全旗各采矿企业的采矿能力。全旗的采矿能力要将铜控制在不超过400万吨,铁不超过300万吨,铅锌不超过900万吨。二是适当扩大选矿能力,努力使全旗形成选大于采的格局,这样有利于低品位,甚至尾矿中的资源回收,减少资源浪费。三是积极发展采选矿企业的下游产业,引进大规模的冶炼企业,不仅有利于关停取缔现有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企业,还有利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全面做好退牧转移工作。退牧转移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要切实做好饲草料的储备工作。同时要结合退牧转移政策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牧区牲畜出栏率,减少牧区牲畜,实现减畜减人的目的,切实减轻草场的承载压力,恢复生态平衡。今年减畜要达到10万头(只)以上。

6、加强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在土地政策方面,除划拨和工业用地外,其它土地原则上全部实行招牌挂方式出售;二是全面提高城市品位。要按照高标准、高档次建设的要求进行房地产、商业门点、酒店等项目的开发。同时增加绿地面积,提高亮化水平,增加发展空间;三是进一步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在改扩建大坝口水库,新建西乌盖沟水库的同时,积极研究规划在青山一带建设水库,既能起到防洪作用,又能满足工业用水需求。同时要对青山工业园区进行彻底改造,坚实不移地进行砂石料资源整合;四是积极发展旅游业。要针对获青线内特有的景色,聘请相关部门和有资历的专家进行高档次规划。并结合蒙元文化改造、砂坑改造为湖坑等项目,开发新的旅游景点,促进我旗旅游业的发展。五是加强路网建设。扩建东升庙至青山镇公路、新建东升庙至临河景观大道要在明年启动建设,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六是制定相应的措施,促使建筑企业在后旗注册,增加地方税收。

三、狠抓落实,真抓实干,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今年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可以说是时间紧迫、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年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并力争有新的突破。

篇13

一、 引言

已有研究证实市场集中度对银行效率存在影响,但是结论不一。例如:市场力量假说认为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正相关,该假说也得到了众多的实证研究支持;而安静生活假说认为,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厂商最终会效率下降、成本上升。这些假说表明了二者的关系,但是市场集中度是通过何种路径影响银行效率这一问题尚无学者给出确切的答案。根据“大而不倒”理论我们知道,金融机构的垄断程度越高,会对该体系的风险产生影响,而其对风险的承受终将体现在银行的效率水平的变化上。所以,本文试图实证分析市场集中度、风险承担和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市场集中度是否会通过影响风险承担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以丰富现有理论内容。与此同时,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存在高度行业垄断、盈利能力差的现象,所以分析市场集中度影响银行效率的路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文献回顾

(一)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

国外有众多学者很早就对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的关系做过研究。例如:Young(1998)以1984-1993年的数据对美国银行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银行规模、业务集中度、人均营业费用、股权结构、不良贷款率等因素显著影响银行效率。Berger和Mester(1997)的研究发现银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资产规模、市场集中度、资本化程度与组织形式。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赵旭等(2001)、孙寅(2013)等研究后认为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效率,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银行效率也会提高。陈伟光(2007)等也认为市场竞争对银行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与之相反,张健华(2011)认为市场集中度会降低银行效率。白叙雅(2002)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市场竞争有利于提升国内银行效率。

(二)市场集中度与风险承担

关于银行业市场竞争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对立假说,即“竞争―脆弱假说”和“竞争―稳定假设”。“竞争―脆弱假说”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后美国银行业特许权价值的变化,银行管制放松加强了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使得银行特许价值下降,从而导致银行风险承担增加。“竞争―稳定假说”认为拥有市场势力的银行会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和费用,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银行稳定性。

国内学者对于市场竞争和银行风险关系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房光友(2005)对银行市场结构和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垄断势力不是导致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必然原因。张宇驰和揭月慧(2011)、季琳和赵延丽(2012)采用PR模型的H统计量衡量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研究,且实证结果都支持“竞争―脆弱假说”。贾洪文等(2012)的研究表明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需要视竞争激烈程度而定。可见关于市场集中度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目前没有确定性的结论。

(三)风险承担与银行效率

有关风险承担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风险承担对银行效率有正向影响。例如:王聪、邹朋飞(2003)采用正态――半正态的SFA模型和最大似然估计技术测度了商业银行成本与效率情况,实证发现,资本结构和风险影响银行的X效率水平。唐壮志(2009)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商业银行的高效率是通过牺牲其风险水平为代价而获得的。吴俊、张宗益和邓宏辉(2011)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水平与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风险承担会降低银行效率。如张健华(2011)认为过高的不良贷款率会降低银行的效率水平。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实证检验市场集中度如何影响效率,而不是探讨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择超越对数函数形式,并使用Ballese和coelli(1992)模型对样本面板数据进行估计,从而得到银行效率。

综上所述,关于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风险承担与银行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国内关于市场集中度对风险承担的影响的文献较少,而对市场集中度是如何通过风险承担来影响银行效率的问题暂时还没有人研究,结合我国特定的现实背景分析市场集中度通过影响风险承担影响银行效率的研究丰富了现有银行效率的内容。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安静生活假说认为,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由于竞争程度较小,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厂商没有动力去实现成本最小化,从而造成效率下降以及成本上升。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市场集中度显著影响银行效率(Lloyd-Williams、Molyneux&Thornton,1994;Vennet,2002;Berger&Mester,1997)。拥有市场势力和市场集中度高的商业银行可能由于竞争压力的降低,反而促使管理层偏好安逸的生活,放松努力,直接获得安定生活的垄断利润。他们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也包括赢得和保持市场份额,从而导致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无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负相关,即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效率越低。

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陆银行危机中政府的救助行动将“大而不倒”的字眼首次带入公众的视野。“大而不倒”亦即太大而不能倒闭,指大银行在出现问题并影响到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时,政府通常提供救助使其不至于破产。大型金融机构规模大,所占市场份额大,囊括的金融服务种类多,甚至独占某些金融业务,在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活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较高的系统风险。如果这些“大”的、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倒闭,可能会由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本国市场和国外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和传染性,引发更大的风险。政府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考虑,大都采取中央银行再贷款或者直接财政救助等干预措施,正是在政府的庇佑下,金融机构采取行动时会对政府救助产生依赖和预期,并因此放松对自身风险管理的警觉性和应对能力,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市场集中度对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存在正向影响,市场集中度越高,风险越高。

Berger和deyoung(1997)“坏运气”假说认为银行风险会影响到银行效率。对于银行来说,其根本目的在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其有充分的动机从事高风险业务,然而高风险也意味着高额损失。因为银行在盲目追求效益的过程中可能会放松贷款警惕,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从而侵蚀了银行的有效利润和资产,进而对其经营效率产生影响。而管理者为了应对不良贷款增加,一方面要阻止银行资产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而不得不暂停对银行效率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在银行财务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为了在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面前保持安全和稳定的表现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引起管理效率下降。这两方面都导致了额外的成本和管理,因此银行风险增加会降低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银行承担的风险与银行效率负相关,即银行承担的风险越高,银行效率越低。

四、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计量

本文涉及到的关键变量定义如下:

1.银行效率。目前有两种主流的方法来度量银行效率,即以随机前沿分析法(SFA)为代表的参数方法和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法。鉴于SFA在全面动态分析跨年度效率的变化趋势方面较DEA更具优势,因此本文采用SFA模型来计算银行效率。SFA模型的建立首先要确定投入产出指标。在现有的银行效率研究中界定银行的投入和产出有三种方法:资产法、中介法、生产法。由于这些方法注重的都是生产的过程,而生产最终的结果是获得收益,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生产的结果上,也就是银行的收益上,基于此我们根据魏煜和王丽的研究,将利息支出、非利息支出视作投入,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项目作为产出。最后本文参照Ballese和coelli(1992)模型运用frontier4.1对样本面板数据进行估计,从而得到银行效率,即TE值。

2.市场集中度。本文选用CR5指数测度市场集中度指标,它是指银行业中最大的前5个银行的资产额(存款额、贷款额或利润额)占银行业总资产额(存款额、贷款额或利润额)的比例。银行市场集中率的高低反映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或者说垄断程度。

3.风险变量。由于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这种风险导致银行产生大量无法收回的贷款呆账,并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过度的信贷风险可导致银行倒闭。本文按照Angkinand等人(2010)的方法采用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来作为银行的风险变量。

4.相关控制变量见下页表1。

(二)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我们设定了以下三个模型:

EFF=α+β1CR+β2creature+β3nature+β4size+β5list+β6capital+З (1)

Risk=α+β1CR+β2creature+β3nature+β4size+β5list+З (2)

EFF=α+β1Risk+β2creature+β3nature+β4size+β5list+β6capital+З(3)

笔者试图通过模型(1)从总体上了解市场集中度如何影响银行效率,通过模型(2)检验市场集中度是否影响风险承担,通过模型(3)检验风险承担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最后综合模型(2)、(3)的结果来分析市场集中度是如何通过风险承担影响银行效率的。

五、实证研究数据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所用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少数缺失的数据从各银行官方网站年报及和讯网中获得,样本区间为2005-2012年。本文共收集了26家银行的数据,其中国有商业银行5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12家,共得到208个观测值构成本文的研究样本,属平衡面板数据。

(二)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检验这三种关系影响,表2给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由模型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市场集中度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t=-5.02),说明市场集中度对银行效率具有消极影响,支持了安静生活假说,验证了假设1。由模型2的回归结果看出市场集中度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市场集中度与风险承担正相关,即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大,验证了假设2。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风险承担的系数约为-0.35,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了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会降低其效率水平,验证了假设3。

(三)路径说明

在当前的银行业中,行业和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为企业提高效率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但是,与此同时也加大了银行可能采取高风险行为的倾向,促使一些银行可能转向高风险的业务、做出风险较大的组织安排,并吸纳高风险的客户,这样以承担高风险以期获取收益的行为最终会对银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而通过上述三个回归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市场集中度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路径作如下说明,市场集中度对银行效率的直接效应为-1.266,通过风险承担对银行效率进行影响的间接效应为-0.1353,即0.3876*-0.3490,总效应为-1.4013(前两个效应之和),说明了市场集中度不仅直接影响了银行效率,也通过风险承担加强了对银行效率的作用力度。

六、结论

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市场集中度、风险承担、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效率越低下;(2)市场集中度与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大;(3)风险承担与银行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大,银行效率越低。由上述分析可知市场集中度不仅直接影响银行效率,还通过影响银行承担的风险水平来影响银行效率。由于市场集中度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路径来影响银行效率,因此有关市场集中度是如何影响银行效率的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Z

参考文献:

1.张健华,王鹏.中国银行业前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研究,2009,(12).

2.方长丰,刘淑莲.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治理结构与宏观经济环境[J].金融论坛,2011,(6).

3.季琳,赵延丽.银行业竞争与风险承担――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金融监管研究,201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