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程团队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以本科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在原“安全防范技术”课程上进一步发展,加入安防工程这一全新内容,是对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巨大的挑战。在课程团队建设的工作中,就需要充分了解团队和团队精神的定义和内涵,把握课程团队的特征,使课程团队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一、团队内涵
团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企业,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正在逐步摒弃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组织模式,形成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在实践中证明,团队比传统部门更加适应多变的环境,可以快速地组合、重组或解散,反应更加灵敏、迅捷,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员才能。教学团队也是为了适应当前学科专业教学发展、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改革和研究能力,完善教学条件、完善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规范教学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建设。
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团队的类型和组成方式很多,考察高效团队,其有效的运作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明确的目标
任何团队的建立都是以目标明确为前提条件的,团队通过切实可行的目标来寻求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
(二)良好的沟通
团队的组织由不同的部门,不同技能的人员构成,团队工作的价值观念是鼓励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这些价值观念使团队成员之间更能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能够帮助团队发挥最大功效,同时提高个人以及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
(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们能够为之信服的目的。团队成员在明确的目标下,分工协作,责权利落实到每个成员。成功的团队中,每个成员如何为集体目标贡献最大力量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二、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应组建课程负责人制的课程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课程的整体构建和实施,团队成员由相关专业教师构成。课程团队通过对学习领域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分析,决定其相关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教学标准。通过建立课程团队既可以使教学内容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又可以发挥教师的各自不同的专业特长,同时也加深了各专业教师对新方案的理解,更加有利于课程的构建和实施。
建立起团队,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并不意味着立即会具备“团队精神”,必须通过培训或引导,培养上述的软件条件,才能建立合格的、富有“团队精神”的工作团队。通过协作和授权来培养“团队精神”,建立自我管理小组,赋予他们完成其工作任务的权力,有意识地在组织中努力开发有效的工作小组,这就是团队建设。学术团队的建设是一项比建立更加艰巨和长期的工作,只有在团队建设上下功夫,才能使学术团队健康地发展起来。
三、课程团队的建设
结合公安院校的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建设良好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合培养人才
通过深入公安实战部门调研,构建“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体系。与公安一线专家、业务骨干的共同论证编制“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方案;根据公安工作特点,组织教师和公安机关教官联合编写“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材、讲义;聘请实战教官参与“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承担相关课程或专题教学任务,保证鲜活的案例及时入课堂;选聘业务骨干或技术能手担任见习或实习等实践环节指导教官、安防企业优秀的工程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吸收公安机关实战教官参与课程、技能的考核工作,用实战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邀请实战教官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督导和评价,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推进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
(二)联合培养教官队伍
一方面,各级公安机关由政工部门牵头、相关警种分工协作明确晋职晋级评先评优政策导向,支持各级领导和有教学能力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的实战教官,补充学校专业教学力量,完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实践锻炼制度,在广泛吸纳实战人才充实“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队伍的同时,定期安排教师到业务对口部门或公安机关基层所队挂职锻炼;分批安排干部教师到基层公安机关当民警,通过实践锻炼,使教师及时了解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的最新信息、最新经验、最新成果和最新要求,并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战性和时效性,全面深入了解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能力。
(三)建立“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与公安机关挂钩调研和互助双赢机制
按照业务对口原则,建立“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与公安机关主要业务处室和基层实战单位挂钩联系制度,为“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开展教学调研、课题研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基地和渠道。实战部门邀请“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参加业务会议,开展专题调研,起草规范文件,编写工作手册。“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安排学生参加公安机关的重大保卫活动和专项治理工作,为公安机关提供警力资源,教师到公安机关挂职锻炼在吸取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协助公安机关破获重大、疑难案件。
(四)建立教育教学督导制
督导组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团队教师教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学习、案例研讨、现场研究、专业实训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学员运用“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知识及相关学科理论分析、解决警务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 分析、毕业设计,警务实战实训考核以及“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训活动进行专项督导,实时监控和分析反馈教学实训信息。
(五)建立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制
对毕业学员的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改进教学实训工作,确保培养质量。
(六)依托实验室建设开展实训课程,加强团队科研能力
为提高学生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认识,针对“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特性,设计多类型课程实训、实验项目并进行实验室建设。同时,邀请公安一线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共同设计教学训练方案,确定训练专题开展模块化教学,一线教官将公安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进行模拟训练,双方共同对实训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通过实战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在“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教学中创建、发挥课程团队的作用,是我们开设“安全防范技术与工程”课程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宋文学,嵇宁. 发挥专业教学团队作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089-02
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重要建设内容。系统地构建团队的建设体系,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开发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探寻团队发展的路径,是加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考虑到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特点、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一、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专业学科建设。课程群教学团队的成员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然而,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相对来说是一门新兴专业,缺乏丰富的经验总结和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也处在初级摸索阶段。在此背景下,对于课程群的团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学改革任务和课程性质的不同,分别建立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为主要任务,体现跨学科性、专业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体现学术性、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依靠群体的合作、团结协作,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其成员之间可以互补技巧与经验,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明确专业教学和改革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课程群团队进一步发挥影响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推动整个课程群系统的优化。团队的建立就成为加快新专业建设发展的步伐、提高专业发展效能的关键因素。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等共同目标的教师之间采取相互分工协作的形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依存责任共担的团体。在团队协作中,老教师“传、帮、带”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也帮助老教师接纳新的教育理念和更新知识。建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启发、合作和交流,不仅可以提高教师个人的效能,而且可以帮助参与团队的教师更加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团队成员通过一起探索交流,拓宽了自己的专业视野,使自己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业务水平得到不断发展。
(三)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新型人才。然而,在环保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拓宽和复杂化,精简的专业课的课程门类与学时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学团队所具有的分工协作、交流整合信息资源及互补性等特点弥补了课程设置和课时的不足。相对于教师个人的教学和科研的孤军作战,教学团队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作用,形成综合实力,有效促进课程效率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课程群建设一般都遵循三大原则:综合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教学团队的建设应该根据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的特点及内在联系,扩大课程框架,发挥整体优势,将教师独立发展的局面转化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教师团队;打破各门课自立门户的传统模式,将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整合成机构合理、相互渗透的具有逻辑性和内在一致性特点的多种类型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二)整体性原则。课程群团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以及教师和学生发展等各个层面。只有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将教师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结合,这样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建立新的学术观点,更新自己的知识,从而建立一个健康发展的团队。
(三)创新性原则。课程群团队建设不是简单的老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团队的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团队建设结构、课程建设及专业发展的思路和计划,团队的建设要以课程建设和创新改革为重心,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业发展动向引入课堂,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新型人才。
三、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应以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为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学生工程观念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师资队伍建设。在环保设备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和首要任务。首先,从事教学团队建设的教师既要精通教学,又能钻研科研,这样才能将团队的建设建立在较高的学术水平之上;其次,课程群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要合理,教师具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盐城工学院环保设备群教学团队建设以“整合、引聘、培养”为原则,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一方面,高度重视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鼓励并支持教师进修、定期参加各种课程研讨班、对外交流访问,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团队现有1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0%以上,硕士生导师3人。一位校学术带头人、一位校青年拔尖人才。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科研能力等梯队结构合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共享课程知识、教学经验和教学信息,围绕共同的目标建立了和谐的氛围。
同时,采取“引、聘、培、练、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引”是引进管理一线人员(市环保局及市监测中心站、市环科所、盐城工学院环境科学研究院、市技术工程中心)、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来担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聘”是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聘请行业专家、外校学术专家、企业高工教、指委委员来担任客座教授,并请他们做兼职教师,给予学科发展的指导,建立稳定的联系;“培”是在学校内参与评选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另外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攻读学位等;“练”是让骨干教师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大学科技园的企业等,进行兼职锻炼,对于缺乏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老师,尽可能多地安排到第一线,丰富、提高工程素养;“带”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从实践环节、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课程建设。除了教师队伍建设外,在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它在推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因此,在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众多内容中,课程建设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盐城工学院在进行环保设备课程群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提高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以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环保机械制造技术、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管理和过程装备控制及应用4门专业为核心课程,以水力学、水泵与水泵站、环境工程原理等为基础课程;环境监测、工程制图和环境AutoCAD等作为专业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水处理新技术、新装备、环境影响评价等作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开设的课程与培养方向紧密联系,课程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团队以“环保设备设计与运营”为方向,从环保工程设计研究、环保设备研发和环保设施运营出发,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相互融合,教师间坚持相互听课和观摩教学、对教学效果等情况及时沟通交流,教师经常交叉授课,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开展各种环保工程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这样的课程建设模式,加快了课程建设的速度和水平,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引导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课程群团队在教学和科研中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三)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对教学来说是一个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复杂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高水平的教学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空谈。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从事教学的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教学科学研究。组织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科学研究,也对不断提高整个团队的整体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此,近年来,盐城工学院环保设备课程群负责人和团队带头人组织和鼓励教学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相互借鉴,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将各自零散的教学思想科学化、系统化和理论化,最终形成具有共性的教学观。在总结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数项,并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十余篇。
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生专业,其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团队活动模式不丰富、教师团队协作意识不够、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以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章兢,傅晓军.谈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2]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3]刘凤春,陈希有,王林,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2)
[4]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一是形成清晰一致的团队目标。目标一致性是决定虚拟团队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在实践中明确了“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以课程研发为中心,高效建设适需、优质资源”的团队近期目标和“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团队远期目标,并通过面对面研讨、QQ交流、电话沟通、网上交互以及培训学习等手段,将团队目标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同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进而达成共同愿景,实现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高度一致。
二是确立合适的团队规模与成员。按照组织行为学的团队理论,“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成员人数是12人。在横向上,聘请普通高校、科研院所、成人高校及企业的课程专家、学科行家、职教名师、技术人员、养殖能手等,共同组成课程研发组;在纵向上,以电大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选择各级电大相关课程教师及学生组成课程教学组。通过纵横交错、内外融合的组建方式,基本形成了以中央-省-市-县四级电大系统内专职师资为主体、以电大系统外兼职师资为补充的跨时空、跨学科、跨部门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
三是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规范。有效沟通是虚拟团队化解困难、增强凝聚力、提高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团队带头人需要极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方可在虚拟环境下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冲突,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其次,建立团队成员共同遵守的沟通规范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沟通,建立起有效的信任和协同关系。
四是创建鲜明的团队文化。将远程开放教育学校文化与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文化相互交融,初步形成了“跨越边界、携手并进、合作开放、互助学习、超越自我、和谐共赢、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独特团队文化。使团队成员在团队文化的浸透、感召下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进而培育激励人、凝聚人、培养人、成就人的团队精神。
五是搭建一站式课程教学与实训平台。落实和优化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对于农学类课程既是重点,更是难点。“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前期探索搭建了养猪技术远程实训平台,将关键技能以“视频+动画+文字”的方式呈现在网上,引导师生在虚拟平台上讲、练和交流,同时为“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一站式的教学与实训平台建设积累素材和经验。
六是实施有效的团队协作服务。“服务”是教学团队的共同目标。团队按照“校校、校所、校企”三合一的方式,在专家、学者、教师、技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下,自下而上地研发适合远程教育需要的教学资源,自上而下实施一条龙的教学与实践服务,发挥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协同运作作用,保证了服务的有效性和多元化。
“畜禽养殖技术操作实训”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建设与运行,不仅整合、优化了师资,凝聚了系统,而且缓解了农学类专业师资紧张与远程教学任务繁重的压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课程教学团队作用的真正发挥取决于团队内、外支持环境的共同建设,以及教师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长效机制,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陈丽(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讲师):健全虚拟教学团队的运行过程
虚拟教学团队是由拥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等组成,以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平台,以网络和电子通讯技术等为沟通、交流手段,团队成员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远程协作开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虚拟教学团队的运行过程,可参考虚拟团队的I-P-O分析工具,即输入(input)-过程(process)-输出(output)模型,分为输入阶段、过程阶段和输出阶段三个阶段。
在输入阶段,组建课程虚拟教学团队,实现人员的整合。“光伏发电”专业的4门统设必修课程“光伏技术与应用概论”、“光伏电池材料”、“光伏电池原理与工艺”、“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及应用”,其课程教学团队分别由核心成员和骨干成员构成。其中,核心成员兼做项目负责人,负责团队工作的协调,参与动态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与改革项目;骨干成员负责团队建设方案各个项目任务的具体落实,进行实地教学与辅导。课程教学团队中的教师都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在远程环境下开展教学、参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能力,如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电话、短信、QQ等技术保障信息的传递和日常工作的沟通与交流;具备包容、合作的特质,能够积极主动、全心地投入到团队工作中。
在过程阶段,团队成员之间互动交流,共同完成具体任务。上述“光伏发电”专业4门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包括:制定细致的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建设专业规则和统设必修课程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方案、考核说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改革方案)、课件、文字教材、试题库;培训教师;解决基层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辅导(面授与网上辅导)、资源共享、课程考核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动态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行动研究等。此外,虚拟教学团队成员在具体工作中,还应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定期组织面对面会议,报告工作进展。
在输出阶段,虚拟教学团队实现任务的产出。通过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光伏发电”专业各课程虚拟教学团队的工作已初见成效,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是完成了该专业课程学习与教学需求的调研;二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的规则、教学实施方案等,并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专家的评审;三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4门必修课程的教学文件,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方案、课程考核说明、基于网络形考改革方案,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方案、课程考核说明专家评审会的评审;四是完成了该专业4门必修课程的文字教材建设,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专家的评审,并开始正式出版发行;五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4门课程的IP课件;六是建设完成了该专业4门课程的网络形成性考核和纸质终结性考试试题库。
尹志英 (国家开放大学副教授):完善课程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是一种职能式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的组织和部门,主要是利用虚拟技术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些特性使团队管理缺乏权威性,成员不易产生事业感与成就感,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这就要求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团队激励机制,以保证团队运行的动力。对此,国家开放大学“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践中开展了积极探索,尝试从目标、评价、反馈和奖励等环节来建立和执行激励机制。
一是合理设置目标体系。为了保证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采用的做法是:首先,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学生的需求、课程实施及教师队伍现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目标;其次,根据期望理论,研究团队成员共同目标的难度和实现途径,使之符合挑战性、具体性和可激励性原则;再次,调查分析个人对团队的期待和自身的需求,在团队目标中融入个人目标;最后,进行目标分解,形成目标体系。“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目标体系包括团队总目标、课程设计、资源优化、实践教学、考试改革、教学研究、网络课程、运行机制七个子目标及其具体任务分解。
二是进行考核评价。根据目标体系及任务计划,以学期和学年为时间节点考核评价个人、小组和团队工作的进度与成果,保证阶段性目标的达成。考核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比如,采用定量统计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团队成员参与团队QQ互的情况,从侧面评价成员参与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三是建立正反馈机制。使评价结果变成有效的激励因素,调动成员工作积极性,推动团队朝着目标方向发展。正反馈机制的建立需要研究四个问题,即反馈哪些信息、如何构建反馈回路、采用哪些激励因子或奖励措施、激励的效应或奖励的作用。具体包括:首先,选择正向信息进行反馈。根据心理学正向强化的理论,以及团队成员兼职工作的特点,课程教学团队选择正向的信息进行反馈,包括积极的表现、承担的任务和取得的成绩等。其次,在团队、团队成员、管理层、团队成员所在单位或部门之间构建多条反馈回路,争取更多来自团队外部的激励力量。最后,采取奖励措施,进行有效激励,推动团队建设工作的开展,实现预定目标。调查“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对激励因素认可情况,结果显示:“得到更多的学习提高机会”、“得到教学的支持”、“收获科研成果”、“得到表扬鼓励和荣誉”,分别占100%、95.83%、83.33%和70.83%,只有50%的成员希望能获得奖金或酬金。这很好地证明了设置团队目标、开展考核评价、建立正反馈回路有助于团队保持动力。
当然,“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激励机制的建立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工作反馈回路不很顺畅、奖励制度未完全建立、激励措施有限、缺乏各个层面的协调配合等,还需要从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今后,无论是国家开放大学总部还是分部,都应该从上到下进一步统一认识,把建设课程教学团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层级体系,使之便于落实和考核;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团队管理体制,针对教学团队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加强管理协调层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团队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利于团队成员学习提高的政策,比如增设经济奖励措施,尽量增加合作高校、行业专家及基层兼职教师在团队工作的报酬等等。
潘红艳(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教授):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效率
在“课程教学团队”概念出现之前,开放教育课程的各类教师,包括教材主编、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直是以一种松散的、类似教学团队的形式存在着。其运行过程是:先由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向省级电大课程责任教师讲解课程大纲与内容要求等,然后由省级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向分校面授辅导教师传达课程要求。分校辅导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省校教师联系,省校教师也可以与中央电大教师联系。如何将这种松散的教学团队变成高效、紧耦合的教学团队?也就是如何使教学团队的运行更有效?开放教育的教与学结构、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平台无疑是两个有效的切入点。
开放教育的教与学结构包括课程开发层、教学层、技术支持层、学习服务层四个层面。其中,课程开发层是以招标的形式在全国高校、电大系统和行业内,聘请课程教材主创团队,形成既有专业资深人士、又有行业实践人士,还有电大教学人员组成的教材主创团队,这样有利于编写出符合成人特点、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材;教学层是在课程主持教师的主持下,由课程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学生参加的网上教和学的研讨,主要对课程内容、重点知识、章节辅助学习资源、考试形式、教学反馈、奖励机制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研讨结果,改进教学;技术支持层负责网上教学平台技术方面的维护、更新和改进;学习服务层是由课程管理员负责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对没有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学生信息进行汇总,告知相关省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如果网上教学资源平台设计得很完备,由计算机自动统计,自动发给相关教师,这个角色可以省掉)。班主任负责及时与辅导教师或课程责任教师沟通,将相关学习任务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电话等渠道告诉学生。
在线课程学习资源平台的第一层核心包括六个元素、三个层次。六个元素包括硬件、软件、平台、服务、内容、活动,并且分别归属于学习环境、学习支持和学习三个层次。第二层核心包括学习模式的构建、学习过程的规划和学习的内化。第三层核心是学习感知设计与学习空间设计。
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是个松散的结构,成员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这就需要统一规划一个科学、开放、共享、功能全面的课程通用教学平台。这个教学平台建设的原则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是否有效开展“教”和“学”为标准。同时,要突出课程特色,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体系,避免所有课程教学团队整齐划一,互相“克隆”。
林丽钦(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提升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水平
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厦门电大于2010年秋成立了“职业技能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简称“实训”课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根据学生的职业和岗位需求,围绕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改革。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从该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及运行模式、建设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明确“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厦门电大“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建立是为了落实中央电大实行的“高职类专业双证改造计划”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综合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考虑到该课程涉及面广,修课时间长,各个课程模块任课教师分属于不同的教研室,教师之间的联系沟通非常少,再加上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风格,学生很难进行知识的有效整合和灵活应用,为此,厦门电大组建了“实训”课程教学团队,规定了团队建设的目标:一是整合并优化配置各专业的教学资源;二是促进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三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四是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实现以上目标,主要采取了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围绕学生职业和岗位技能的需要开设专业课程(省开课程),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需求调研,探索开放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及内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对各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各课程教学的侧重点,避免重复教学。三是理清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系统思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第二,组建“实训”课程教学团队。“实训”课程教学团队包括负责人、骨干成员和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由分管教学的学院领导担任;骨干成员由各专业负责“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组成,一般都是专业责任教师;团队成员包括各专业统设必修课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责任教师。团队按专业分设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各专业“实训”课程、统设必修课及专业核心课课程责任教师组成。“实训”课程责任教师担任组长,负责本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团队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完成“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第三,建设高质量“实训”课程教学团队的策略。一是明确团队目标,形成独特的团队文化。即以整合各专业的证书课程和岗位职业技能知识点、完善课程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在团队成员间形成有效的合作与分享机制,构建团队成员互动、交流、沟通的平台,培养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团队内成员实践较薄弱的现状,增加具有企业一线经验的兼职教师的比例,以适应“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四是建立良好的教学团队绩效考评机制,逐渐从重视个人业绩考核向重视团队发展的绩效考核转变。
杨彩霖(西安广播电视大学讲师):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素质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理念是“以学科核心凝聚团队力量,以人才培养新需求开拓创新”,从构建课程体系入手,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不仅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使教学团队的学术影响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最终落脚点在于课程。目前高职教育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新增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定位模糊不清,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偏离,对教学质量的测量没有考虑测量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等,这些都对高职教育质量产生较大的危害。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认识,以期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有产品吗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由不同的经营单位组成的,每个经营单位都有自己的产品,并遵循市场法则进行公平交易。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虽然高职院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并非免费提供,从而具有一定的经营性质,显然任何主体的经营行为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因此学校可以被视为市场环境下的一个经营单位,这个经营单位显然应该有自己的产品。
(二)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吗 既然学校有自己的产品,那么学校的产品是什么呢?传统的观念认为: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学校的任务是生产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单位需要的人才。在这种观念下,学校的产品是学生,学校的客户就是用人单位。然而,用人单位在从学校签约领走产品时却并没有为从学校领走的商品支付任何代价,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这种认识的本质是“学生产品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实质是把学生物化成学校的产品。既然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也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几年的教育成为学校的最终产品,并最终进入市场变成市场的商品,那么学生必然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在市场上的体现,然而在市场交易中,用人单位并没有支付学校任何代价就领走了学校已经完工交付市场的商品,也就意味着对学校而言商品的价值没有能够得到实现,显然这违背了商品的二重性,不符合市场经济对商品的定义,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
(三)学校的产品是什么 既然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那么学校的产品必然另有其物。在学校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在未来能够找到心目中合适的工作岗位,选择在某特定的学校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拿到能够证明其具有某项特定工作技能的文凭和学历,学生通过学费形式作为对价支付给学校,也就是说,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学生在支付费用购买学校的产品,显然,在这个购买过程中,学生才是学校的客户。那么学生到底是要购买学校的什么产品?为了在完成学业时,能顺利找到心仪的或者合适的工作,学生选择了到特定学校接受一系列的专业教育并按照学校对产品的公平定价支付给学校价格不菲的学费,作为等价交换学校提供给学生一定形式的教育,这种特定形式的教育才是学校的产品,具体的说,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系列系统的课程才是学校的产品。为了购买学校的产品,学生支付给学校对价,并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
简单来说,学校的产品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一系列课程,学校通过开发一系列课程,把学生培养成未来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并找到合适工作的人才。这是一种把课程作为学校产品的观点。认可“产品观”,即认可学校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单位,学校办学的中心任务就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开发一系列能够帮助其在未来顺利谋取合适工作单位的课程。“产品观”突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教师则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工作者、课程大纲的设计者、大纲教案的编写者、实训项目的建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答疑者等。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产品是一系列的课程,学校的客户是学生,然而这里的客户也就是学生只是过程客户,市场的最终客户是一个个的企业。企业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行业对学生的要求也各有差别,同时,学生的喜好也各有不同,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自己特殊的喜好。学生为了能够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找到合适的岗位,就会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课程。反映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和建设。
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设计与建设
会计职业能力是由一门门的课程提供的,一门门的课程有机结合组成会计专业。如何设计会计课程体系呢?由于学生是学校的过程客户,企业是学校的目标客户和终端客户,遵循市场经济公平交易原则,为了避免学校的产品(课程)滞销,学校需要设置一系列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需要的课程,而企业的需要显然影响着过程客户(学生)的需要。
(一)课程体系设计 会计职业能力包括:核算的能力、信息化的能力、财务管理的能力、税务筹划的能力、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等。为了培养过程客户以上各方面的能力,学校有针对性的开设一系列课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核算能力,需要开设基础会计、会计实务、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能力,需要开设ERP概论、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财务成本管理的能力需要开设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为了满足过程客户对会计职业能力的需求,学校还需要结合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对会计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并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如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需要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初级、会计中级职称证书,结合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把从业资格、会计初级、会计中级考试大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融合到课程设置中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通过研究过程客户和终端客户的需要,学校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改为以工作实践所需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以满足实践工作需要,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加强实训课程学习,围绕实训课程辅以理论课程。为此,大一围绕会计专业的通用课程开设,大二分方向开设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大三进行顶岗零距离实习教学。
(二)理论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能力的发展阶段确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理论课程开设为实训课程服务。将会计职业能力划分为会计基础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和会计发展能力三个阶段并根据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对会计技能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
大一为会计基础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设置会计基础课程,每门课程由基础理论和实训课程组成,其中基础理论课程由基础理论和课内实践组成,实训课程则是课外实践,主要是该门课程的综合实训。在第一学期主要设置会计基础、财经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数学等课程。在第二学期主要设置出纳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经济法基础、中级财务会计(上)等课程。在第二学期,由于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初级会计电算化已经开设,本学期鼓励和安排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学校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一般由教师带队。由于高职院校一般要求教师为双师,教师也需要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实践锻炼,因此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也给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初步认识和了解企业的会计制度、财务工作流程甚至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轮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实习报告。
大二为会计专业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教学目标是提高会计专业能力,在进行理论课程设置时都是难度较大的相关课程。第三学期主要设置中级财务会计(下)、经济学基础、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在第四学期主要设置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企业财务审计、个人投资理财等课程。大学二年级的课程因学生未来职业规划不同可设置不同的课程,如审计方向的学生审计是必修课,财务管理方向的学生财务管理是必须课,会计电算化方向的学生则ERP概论、会计电算化是必修课。
大三为会计发展能力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发展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在大学三年级第五学期设置了八周的课程,主要是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高级应用、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八周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开始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对未来感兴趣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对该行业的会计课程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会计制度设计要求结合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相关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并由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在进入行业时已经对感兴趣的行业和相关财务会计制度有相当的熟悉程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毕业论文的设计持续时间较长,直到第六学期的五月初最后定稿,并安排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三)课程产品售后服务 懂知识不一定有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并解决实际问题,才说明学生已经把知识转化成为工作中的实际技能,并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知识到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再实践进行升华。学校的产品和企业的产品有所不同,企业的产品要么是生产资料要么是消费资料,学校的产品则是课程,通过教师提供课程培养过程客户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验证,需要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并独立承担工作和独立决策来进行检验,有的需要三五年时间,有的甚至需要若干年才能完全体现学校课程产品的质量,因此对课程产品的售后服务有一个动态的持续认证过程。学校一方面通过统计学生毕业去向并动态跟踪,了解毕业学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进一步需求,另一方面统计招聘会上各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便学校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整。为了使产品更切合过程客户和终端客户的需要,学校也可与部分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服务,即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以期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学生能力的需要,部分学生可以在假期进入订单企业进行零距离顶岗实习。
三、会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产品观”突出了过程客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校的课程服务是由学校的教师提供的,学校的教师是为过程客户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工作者、课程大纲的设计者、大纲教案的编写者、综合实训项目的建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答疑者等。可以说,学校的产品课程是靠教师队伍提供的。学校要提供好的产品,首先要有设计良好的课程体系,才有购买课程的学生,进而才有优秀的学生,而优秀的课程体系既要有课程开发,又要有课程建设,课程之间还需要有认知上前后相继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这些优秀课程体系的设计、开发与建设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团队建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相应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通常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既有较高学历,并从事职业教育拥有相应的讲师、副教授、教授职称,又要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会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甚至鼓励部分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并拥有执业资格或者成为非执业会员。具有双师能力的教师既懂教学,又懂会计实务操作;既拥有实务工作经验又有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能力。教师团队建设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高职院校加强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打造双师型人才 高职院校应不拘一格降人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一批双师型人才。“引进来”就是指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领域专家到高职院校来兼职教学或者专职教学,或者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的专家到高职院校来兼职或者专职教学。通过“引进来”让企业的会计专家或者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给学校传授实训经验。“走出去”就是安排学校的专职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参加企业的实践,零距离综合实训。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其目的都是让教师可以结合终端客户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革。
(二)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 鼓励学校的专职教师有针对性的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整体师资水平。对于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鼓励他们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并利用假期参加企业实践,学习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对于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和学历层次欠缺的教师,鼓励其继续深造,通过在职读研或在职读博夯实理论功底。对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但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通过组织教师培训来进行弥补。
(三)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鼓励学校教师带队参加市级、国家级技能竞赛,通过与兄弟院校的技能竞赛来发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改革和学生知识、能力培养,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从而对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提高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另外,通过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教,可以加速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累教学经验,积极开设新课程,强化与企业的沟通,进一步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各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工科院校,近年来,在“质量工程”项目的引导下,制定了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起点,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一、教学团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模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的教学团队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1-5],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校级教学团队为例,总结如下:
(1)教学团队的形成机制和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现有的教学团队主要还是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的,教研室主任在学院的领导下,负责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职责,教学目标或任务是上传下达的方式,削弱了教学团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建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的管理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造成团队无活力,形同虚设。
(2)教学团队的协同效应和凝聚力欠缺。
按专业化教学需要划分的相对稳定的院系等组织实体,无形中抑制了教师在学校内部的自由流动,阻碍了教师实现跨系部的自由组合,不利于教师团队效应的形成。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以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成员间的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缺乏团队的凝聚力。
(3)教学团队的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带头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共14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可见,该教学团队从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上看不尽合理。同时,团队中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水平教师缺乏,影响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现行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如何突破教学组织管理体制障碍,推进师资队伍优化,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已成为我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着力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设校级教学团队的过程中,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提出了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课程建设对教学团队的作用
作为教学工作中最基本要素的课程建设,是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学校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多方因素积极联动的结果。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则是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2,4,7]。
首先,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锤炼优化,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教材的编写和完善,无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只有组织起一支队伍,且长期坚持不懈,协同奋战,不断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才能使课程建设取得长足的进展[6-8]。这个漫长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真正以教书育人为自己的天职,在课程建设上作大力度的投入。
其次,要建立一支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也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才能得以实现。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也应具有合理的梯队性。是否具有这样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不仅影响着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近年来,与迅速发展的本科生规模相比较,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速度与投入显然滞后得多,本科教学工作大多数由中青年教师承担,中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缺乏教学经验和技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要通过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补充,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最终造就一大批名师、名教授和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师资队伍[,5-7]。
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建设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已得到各高校的广泛关注。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以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为出发点,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点,把课程建设作为载体,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使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组合,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进而促进学校的教学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以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6-7]
(1)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团队建设
以“教学为根本,科研为支撑,社会为导向,成果进教学” 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核心,以打造精品课程为龙头,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为重点。让科研走入课堂,将成果引进教学。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调整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重视过程考核,采用多样化考核。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搭建网上教学信息平台,拓宽教学互动渠道,力争在3年内建设1-2门省级精品课程、3-4门校级精品课程,以此示范和带动专业课程教学,建立起完整的、教学内容先进和特色鲜明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一步更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正确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目标,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建立多层次、多模式、高效、开放的专业教学体系。
(2) 以教材建设促进团队建设
现有的专业课教材除少数有所革新外,多数则照搬,有的甚至是20世纪50、60年代的教材,存在着严重的老化和滞后性,这样,势必在知识更新、面向市场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均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因此,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和使用精品教材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
组织机制专业教研室老师,立足于机械制造专业方向,结合科研项目,突出专业特色,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为目标,在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编写专业教材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加强“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材建设。力争在3年内主、参编教材2-3部,完成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验实训教材和指导书3-4部。
(3)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研究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提出了明确的教改思路:师德教育与业务并重,教学与科研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注重将教学改革和研究同地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地方企业形成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所特有的环境和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加强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强化实践、理论教学新概念,注重科研对教学的带动作用,科研和产业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更新,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据专业建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开放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监控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增强办学活力,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和管理机制。
(4)加强学术交流,扩展视野,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
开展教师知识更新与拓宽的培训。特别要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内部培训,制定培养计划,由教授和教学骨干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扶持、奖励青年教师进行学科和教学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以精品课程为依托,以教研课题为载体,以教学创新为突破,以网络资源为平台,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观摩和学术交流活动,对教学团队的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深入课堂听、评课,督促他们读书学习,勤做科研,在教学创新、科研立项和论文撰写上予以指导,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到全国重点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以课程建设促进团队建设的特色
(1)以课程为载体,以团队为目标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为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协作。通过团队合作,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以教师为对象,以学生为目的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不断优化使教师能够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不断推进教学体制、教材建设、教学法、教学手段的革新,从而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SQRL077),安徽工程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2008YQ030zd)。
[参考文献]
[1]韩映丽.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特色化建设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1(2):157-159.
[2]付义.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24-25.
[3]曹源文.加强工程机械教学团队的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3-105.
[4]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5]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30.
关键词 :课程 高职英语 教学团队
2007年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自此,各高校开始进行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研究工作,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质量工程”提出的要求,教学团队是指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
一、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
1.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目标明确,但目标实现效果能见度低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十分明确,即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使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中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专业水平、合作能力等都获得大幅度提高,以促进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研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初衷与目标十分明确,但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其成果体现方面,除了对高职英语教学团队教师的素质考评外,看不出教学团队目标实现的效果,目标设置比较空泛,缺乏体现目标实现程度的载体,目标实现效果能见度低。
2.高职英语教学团队成员分散,缺乏沟通协作精神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大部分都很优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出类拔萃,可以独立完成所属教学、科研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教师的各项工作可以更加独立地完成,出现困难很容易就可以通过网络加以解决。另外,教师各自准备教学、研究教学、进行教学总结及其他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学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也是教师习以为常的状态,是现代教育教学、科研考评方式与模式下的负面结果。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团队成员分散,缺乏沟通协作精神,使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团队精神涣散、缺乏凝聚力、团队协作意识淡薄,影响教学团队整体合作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团队整体能力的发挥。
3.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缺乏必要的组织形式
在高职英语教学机构中,英语教研室是最基础的教学组织单位,一般隶属于各系或单独的基础部。以往各高职院校所建立的教学团队,往往是将教研室统统更名为教学团队,而相关的团队宗旨、团队目标、团队方针等都是以前教研室所沿用的,没有任何变更,如此成立的教学团队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还有一些教学团队是根据课程的需要而成立的,这样的教学团队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往往成立得比较匆忙。教学团队应因课程需要而生,内部人员结构均衡,具有教育思想的教育科研骨干为领导的教学团队,而非为了成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之类的头衔而产生的。
二、基于课程建设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意义
1.课程建设使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成果具有可视性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明确,但目标实现效果能见度低。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体现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教学素质、科研素质、专业素质、合作素质等方面,而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就是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相应提高,而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与桥梁是课程建设。高职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带动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发展,促进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英语课程是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实现的最佳载体,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来加以体现。
2.课程建设可以提升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成员的协作意识淡薄,影响教学团队整体合作工作的开展。为了使高职英语教学团队能够真正地合作起来,从精神和行动上都有所改进,就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关键的内容来将团队成员凝聚起来,高职英语课程无疑就是这个关键内容。高职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从总体上把握高职英语课程,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共同探讨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练习及课程评价,通过合作将高职英语课程的校本资源构建完成。高职英语课程校本资源的构建完成只是合作的第一步,所构建课程的实施将是长久而需要不断完善的。这必然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这些合作可以细化到高职英语课程的课前准备工作、每节课所使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当节课的特点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估等等。在完善课程建设的同时,通过高职英语课程建设也增强了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3.基于课程建设可为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准备恰当的组织形式
将教研室改为一个名称的教学团队,或是为了头衔而诞生的教学团队都不能算是能够真正为高职教育服务的教学团队。基于课程而生,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伴随课程长期存在的教学团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恰当的组织形式。例如,笔者学院是船舶类高职院校,学院的高职英语包括高职基础英语、船舶基础英语、船舶专业英语,那么学院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就可以包括高职基础英语教学团队,船舶基础英语教学团队和船舶专业英语教学团队。这些教学团队根据各自的课程及所教授学生的特点构建课程校本资源,并创新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新教学团队的建立必须有新的团队章程和新的团队组织结构,凝聚新的团队力量,基于课程建设为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准备了恰当的组织形式。
三、基于课程建设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的举措
1.基于课程为高职英语教学团队营造具有合作与归属感的环境氛围
当前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合作教学功能弱化,教师从思想上拒绝开展合作教学研究、进行教学创新、增强教学集体意识、发挥协作精神、进行教学改革。要改变这种不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与局面,必须重点从精神与思想层面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无形的感召与转变。基于课程为高职英语教学团队营造合作与归属感环境氛围,通过对同一课程的研究与合作这一纽带,逐渐使各自独立的、多元化角色的、略有疲惫感的教师产生组织感与归属感。通过在课程建设中的合作,教师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课程的发展与进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意见与见解,当意见相悖时,可以坦诚地进行相互交流,鼓励为自己的思想据理力争。对同一课程,由于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中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要是对课程建设有利都可以保留。这样既使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获得应有的尊重,又有利于课程建设内容的充实、多元化、多适用性。
2.基于课程进行教学、科研、竞赛全方位合作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最基层团队组织、团队成员在相互协作、彼此配合,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相互评课等方式促进课程教学发展的同时,又使教学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课程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作为课程教学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其成员多属高职英语学科,使得高职英语教学团队能够实现与科研团队建设的有机融合。科学研究帮助教师开阔视野、追踪前沿、加深对高职英语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还能够成为新课程的生长源,促进课程体系优化,并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此外,竞赛也是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举措。以同一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通过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参赛青年教师为体现,团队成员在探究与观摩中实现互补,优化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促使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从传统竞赛的讲好一堂课到讲好一门课,从提高一名教师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到提升一个团队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因此基于课程进行教学、科研、竞赛全方位合作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可以培育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特色,创建高职英语教学团队精品。
参考文献:
根据国内外有关开放大学教师角色的研究与实践,其角色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组六种:第一组是辅导教师和学科教师(包括音像教材主讲、文字教材主编等学科专家);第二组是主持教师(责任教师)和导学教师(班主任);第三组是课程设计师和媒体技术师。从这个角度看,对目前的电大教师来说,也许有几个方面需要调整:
一是主持教师(包括专业主持教师和课程主持教师)原有的职责需要削减或重新聚焦,主要是组织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一体化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和课程考核说明等基本教学文件,以及领导教学团队工作,包括开展专业与课程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等。如与英国开放大学相比,主持教师就是主要承担课程经理(course manager)和专职辅导教师(staff tutor)两种角色的工作。
二是将主持教师原有的部分职责剥离出新的两种角色:“学科教师”和“课程设计师”。这两种角色的缺失,可能是影响实现电大成功转型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国外开放大学的经验看,要想在社会上赢得声誉,一定要培养一批有影响的专职学科教师,在国家开放大学已获得本科学位授予权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制定相应的职责、标准来界定这两种角色,并鼓励部分主持教师从事此工作。研究人员也可以担任“课程设计师”,就像英国开放大学的IET的人员一样。
三是辅导教师作为开放大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也许是中文翻译的问题,或者是历史的惯性的原因,国内对辅导教师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其实英文的Tutor是“给予私人的、个别化的指导”的意思,并没有主、辅之分。在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中,辅导教师应该是主角,主持教师(专职辅导教师)应该将为辅导教师提供服务、培训、测评等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之一。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辅导教师更是不可或缺的,但现在电大团队吸收辅导教师参加的还不够多。
第二,课程教学团队的职能与结构问题。无论是英国开放大学,还是电大的开放教育项目,都曾建有“课程组(course team)”。但电大系统的课程组,过去基本上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主,对于教学过程介入的还比较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电大才要借鉴普通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经验,提出了开展“课程教学团队(course teaching team)”试点的构想。但是,课程教学团队的职能究竟是什么?和课程组的关系如何?其结构应该怎样?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是课程教学团队的职能还需要重新厘定和聚焦,不能寄希望于通过团队来解决课程教学的一切问题。比如说,是否将课程资源建设的功能也纳入其中?从7个课程教学团队的试点来看,虽然建设动态的课程资源也是团队的工作任务之一,但现在还是以落实实际教学过程为主。在开放大学的课程教学当中,我觉得至少要存在三个团队:其一是课程组,主要职能是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针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相对稳定的课程资源建设;其二是教学团队,主要职能是落实教学过程、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以及部分动态的教学资源建设;其三是在现有的教研室基础上应该建立科研团队,主要职能是开展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学科研究或学术研究。这三个团队的人员尽管会有交叉,但职能显然是不同的。只有将这三个团队的分工协作真正完善起来,电大系统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二是在课程教学团队的人员构成上,电大系统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开放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比如,现在电大系统团队还主要是主持教师和责任教师为主,也就是主要以专职教师为主,同时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以及成员的系统层级上也都有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在吸纳课程的辅导教师、学科教师等方面还很不够。其实在课程教学团队中,辅导教师和学科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前者是直接面对学生的,在教学问题的调研、反馈和教学经验的推广上担负着核心角色;后者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保证针对性等方面不可替代。此外,正如有的教师所说,行业企业的专家甚至学生也有必要参加到团队中来。当然,由于每个在团队的具体任务不同,中央电大鼓励建立了多样化的团队,如“课程群”团队或专业课程团队等。
三是目前课程教学团队的规模普遍太大,有必要进行分层管理。目前参与试点的团队,规定核心成员为10人,骨干成员为30人,总人数是没有限制的。从执行的情况看,可能需要在省电大建立“分团队”,根据各地不同的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进行分区、分层或分问题管理。据我所知,有的团队如“离散数学”团队,已经通过虚拟的形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实际上,目前各省电大也都建有自己的教学团队,今后可能需要团队之间进一步充分沟通、共享经验。
第三,课程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问题。目前各个课程教学团队在落实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模式以及运行机制上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团队协作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集体备课机制;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素材、试题);统一平台答疑机制(中央平台分区答疑);教师定期培训机制(一年两次,面对面+网络)等。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有些问题可能还是基础性的问题。
一是团队管理的制度建设。就像多数老师所言,电大系统不是英国开放大学那样的垂直管理体系,因此团队只是个“松散的联合体”,彼此之间的合作尚缺乏刚性制约。目前我们的团队合作,还是靠激励机制为主,并特别注意通过荣誉性的奖励、情感性的激发来进行激励,如为每个团队成员发放聘书,把成员参与团队工作纳入年终工作考核,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挂钩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问题是,在中央电大的各项管理制度中,目前还没有课程教学团队的正式规定。建议今后国家开放大学颁布专门的“课程教学团队管理制度”,并在“开放教育工作协议书”等相关的教学文件中,明确课程教学团队的具体任务,包括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团队的绩效考核制度、验收标准等。说到底,制度建设是保证团队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34-02
一、社区警务课程的定位
(一)社区警务课程的性质
社区警务战略是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核心内容,2002年3月公安部召开的“杭州会议”上,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派出所工作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社区警务成为新时期我国警务改革的新命题。
在这种大背景下,社区警务课程成为治安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警务课程的设计应从社区民警的实际工作出发,教学内容应贴近公安实战的需要。不仅要注重社会转型、时代背景和理论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社区警务的理念,而且还要提高开展社区警务技能训练的水平。
(二)社区警务教学内容
社区警务课程体系分成基本理论和实训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介绍社区警务的基本理论、原理及其应用,介绍社区民警工作的方法手段。具体分成十一个章节,主要内容为:绪论、社区警务在国外的开展、我国社区警务的历史沿革、社区警务的警察力量、社区警务的社会力量、社区人口管理、社区帮教工作、社区治安信息工作、社区安全防范、社区群众工作和社区警务在林区的开展。
实训是巩固、理解、深化理论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我们设计了户口登记、访谈技巧、 入户调查、调查方法、治安信息处置、社区警务台账管理、技术防范、社区治安防控(阵地控制)、治安宣传、帮教、协商调解、森林公安基础台账建设等实训内容。
(三)社区警务课程的作用、价值
社区警务课程的作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社区警务理念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世界警务发展趋势,了解社区警务课程,认识到社区民警在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好社区警务课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社区警务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社区警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社区民警工作有关的技术、技能,具有将所学原理、技术、方法用于社区警务工作和其他各项公安工作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习社区警务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区警务工作,以更好地适应以后从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需要。
二、社区警务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基本理念
1.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社区警务课是既注重理论基础培养,又重视应用性经验,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步发展。学好较系统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强有力的后劲;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促进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这是理解课程作用的重要表现,并为将来实际从事的社区民警工作做准备。
2.注重从公安工作实际出发,引入社区警务的基本理念。社区警务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贴近实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课程的根本要求。社区警务课的教学应从公安工作的实例中了解学习课程内容,并时时紧扣公安实战的要求,使学生学得会用、能用。
3.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强调知识能力的继承与创新并重。根据社区警务课应用性强的特点,改革教学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倡自主学习,科学创新。
4.注意学科衔接,关心科技发展。社区警务课是专业课程,在教授此课程前,应注意前续课程的教学,同时要照顾后续课程和同时进行的其他课程的关系,避免重复教学和缺漏教学。应注意了解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关心科技进步和新思想,为了解新的警务思想和改革趋势提供基础。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应改变一本作业,一张实验报告,一份试卷评价学生优劣的方法,构建过程与结果、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对自己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此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以找出存在不足,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自己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
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式,但考核内容要与时俱进。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建议一部分笔试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一方面避免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不要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测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知识的整体性去衡量学生。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评价学生。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阐述,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适应森林警察的培养目标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是培养森林警察的专业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林区的特点和森林资源保护的知识。在社区警务课程内容上,我们增加了林区的概念;介绍了森林公安机关的职责职权和森林公安派出所责任区民警的职责与工作制度;针对不同的区域,分别介绍了林区城镇、林区作业区、育林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的特点和相应开展社区警务的对策;突出“三情”(即山情、林情和社情)与“四网”(群防群治网络、情报信息网络、边界联防网络与案件协查网络建设)在构建林区警务战略中的基础地位。
社区警务工作很重要的一项举措是调动社会一切治安力量,我们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林区社区警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如护林队、木材检查站;林业工作站;野生动植物行政管理机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林区检法机构;森林消防管理机构;林区武装森林警察;林区机降灭火队。
社区阵地控制中,我们针对木材加工厂、贮木场等涉林企业,引入林区“特种”行业的新概念;在群众工作中,增加由林权与山权的变更、林地征用等引发矛盾纠纷的调解方法;在林区治安防控中,穿插介绍如何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治安管理实践。
三、社区警务教学团队建设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高和保障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的重点建设项目,各高校纷纷将培养“教学团队”列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社区警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我们取得一点体会。
(一)建设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团队发展的方向,通常是以学校专业、学科、课程等基本建设项目为平台,进行团队建设目标的设定,目标同时应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前瞻性,体现在对实际应用的客观判断和对职业岗位群的技能分析。
(二)积极开展校警合作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公安院校教学团队必须与公安机关建立紧密联系。近年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与南京市公安局、常州市公安局等二十多个公安机关建立了共建教学实训基地的关系,社区警务课程组也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不定期地到派出所听取社区民警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在社区警务课程的规划制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注重团队带头人的培养
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只有一个水平高的公安学术带头人才能够有效地带动公安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要加大公安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公安机关最新警务动态的领军人物,使公安专业建设更好地贴近实战。我校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是让要求教师尤其是团队带头人必须到公安机关进行一年或两年业务实践,掌握社会治安的最新动态,丰富公安实践经验,提高公安业务的教学能力。二是积极推荐团队带头人入选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三是为团队带头人创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业务素养,并扩大对外交流。
(四)构建互补性的教学梯队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社区警务的教学团队成员有10人,其中主讲教师4名,实训教辅人员1名,其他参与建设人员5名。
从学历结构看,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8名,本科学历1名,专科学历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从职称结构看,教授2名;副教授2名;中级职称5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有公安业务实践锻炼的老师占教师总数90%,有到林区森林公安业务调研经历的老师占教师总数80%。实验人员具备中级职称,是从公安机关调入,有十几年的公安工作经验,专职指导社区警务实训。
从年龄结构看,课程组整体年富力强,其中50岁以上一名,45~50岁的教师2位,占20%;35~45岁教师4位,占40%, 25~35岁教师4位,占40%。教师队伍的年龄呈梯度分布。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从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入手,在探讨教学团队同其他几个“一流”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认为这“五个一流”,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教师团队。并在探讨教学团队同其他几个“一流”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突出教师团队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建设教师团队的几点建议,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上海图书馆、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进行相关文献的查阅及对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相关检索,查阅有关于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的参考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走访有关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课程管理方面的领导、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普通体育教师,为该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 分析与讨论
2.1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建设是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要体现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以交叉学科知识的整合为课程内容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建设也要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专业或者某运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高校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者。教师要从课程培养目标出发,选取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以满足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可以说,没有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是不能根据时代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科学的选取以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2.2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注重因材施教,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实行生动而丰富的形式、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不同的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特色源于创新,只有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时期教师团队,才能创新特效的教学方法。
2.3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是教材的编著者和实施者
琳琅满目的各种运动项目作为教材资源,对丰富教学内容有关键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而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而编写和使用优秀教材的人是教师,或者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是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编著出高质量特色教材的保证。
2.4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发展性、动态性,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方法、教材都要与时俱进。一流教师团队培养发展,也要因课程建设的发展,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提高。教师团队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更是教学管理的主体。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除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生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外,还包括师资团队的配备、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
综上所述,教师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团队建设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特色教材的编撰并运用,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3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3.1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教师团队需要分工合作明确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团队成员不同的分工和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团队需要由团队的决策者、业务能力骨干、充满激情和斗志的新鲜血液组成。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团队间也要相互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进行整理整合,使团队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教师团队的影响和声望、科研成果、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质量这些特色都需要在课程建设中通过团队合作长久的发展和积淀。
3.2 要重视梯队建设
建设可持续性教师团队一定要着力培养后备师资团队,实现优质课程的教学接力。教师梯队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与此同时,还应重视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置。保证高层、中层、新生代合理的搭配和比例,使得教师团队建设得以薪火相传。
3.3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发挥团队中各个岗位和分工的积极性,满足团队成员的发展需要,给予其发展机会,特别是各个高校高层管理者、体育主管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有利于课程发展的政策倾斜。
3.4 增加团队成员业务培训机会
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内涵
目前,我国明确将办学定位为“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的数量已近200所。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了既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也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普通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准确理解。从宏观上,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人才培养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适合全方位的社会需求。从专业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因此,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转变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有挑战性的要求。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可以说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障碍
1 工作环境的分散性使团队成员参与度低
“单兵作战、松散式管理”是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和管理方式的典型刻画。由于工作特点的原因,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都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与教学情境,同事之间因而也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氛围。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编写教材等都可以个体独立完成,对他人依赖程度低,这一特点阻碍了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学酬队的凝聚力,致使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团队的动力不足。
2 团队定位及管理上存在认识误区
从教学闭队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对它的内涵与功能在认识上还较为模糊。比如有的学校视教学团队为一种行政机构,于是在建设中就注重其层级与权力的分配。有的学校将教学团队等同于传统的教研室,认为教学团队不过是将传统的教研室重新换了一个名称而已。还有的学校把教学团队看成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群体,因而在团队建设上就缺少统一的目标与相应的管理措施。更有不少学校将教学团队等同于科研创新团队,所以就注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有上述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就直接导致了教学团队建设未能达到当初的预期目标。
3 教学团队建设缺乏现实载体
在我国,一直以来教研室是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负责相关专业(学科)或具体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后来受高校管理行政化因素的影响,成为一个行政组织。部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相继以“系”、“研究中心”取代“教研室”,“把‘教’字丢了”。教学、教研教改工作失去了载体,因此在制度层面上也约束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部分高校尝试按课程将教师分组怍为高校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以促进教学与教研教改。
三 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应是我国高校教学团队的基本运行模式
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在政府、高校及教师中达成了共识,但团队设立的依据是什么又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要形成稳定、高效的教学团队,就必须依托一种全新的、稳定的组织运行模式。从2007年至今,我国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中,课程群型教学团队数从平均比占90%逐年提升至接近100%。这种比例构成及变化说明,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逐步探索形成的共识。授课面向较广的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或者同属一个学科方向、内容体系紧密相关的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组,不仅具备合适的团队规模,而且具有学科方向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为依托的内在联系纽带,因而具有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觉性,是教学团队建设最合适的基本运行模式,也是教学刚队建没的基本内容,并且能够化解科研与教学矛盾,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真正融合。
四 山东交通学院经济学教学团队的实践探索
山东交通学院始建于1956年,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普通本科高校,2013年获批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该校经济学教学创新团队(以下简称“该团队”)自2010年组建以来,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较系统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教学实施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2013年该校获批应用型大学后,该团队更是紧紧围绕“应用”理念不断调整团队发展方向,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 丰富团队成员构成,实现师资多元化
该团队成员的构成打破了过去以教研室成员为主的固有思路,提出课程组,系列课程、“一人多课,一课多人”等思想,以课程为导向组建教学团队。团队一般由5到10人构成,成员既来自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或学院,也聘请来自企业单位有实际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加入,更鼓励教师成员到企业中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这样建立越来的教学团队就能够围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建没工作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并在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中优势互补、紧密协作,通过强化课程团队建设,打造出了一支专兼职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 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第一要务。经济学对于经管类各专业来说都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经济学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酱通本科院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工具性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的课程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该团队根据学校的交通行业背景、应用型大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扩大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协调本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积极改进、更新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于2014年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全新的《经济学》教材和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去深入研究经济学的理论本身。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引入“训练式”课堂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并重,避免过多繁琐的数学推导,将基本思想与原理讲解清楚,让学生理解透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应用领域,并通过图表以及一些贴近经济现实和日常生活的例子,结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这些革新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大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足偏重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这也是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兴趣较少的重要原因。该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实现了重大改进,转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转变面向结果为面向过程。即激发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兴趣,注重实践方法与实践过程,提倡自主性实践。如布置课程论文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取课题、收集数据、设计实验方案、运用计量软件得到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自己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
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学习期间接触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团队在吸收校外专家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联系校外企事业单位接收本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充实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训练学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4 提高科研转化为教学的能力,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课程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该教学团队内教师多属同一学科方向,因此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中,教师能很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教学团队建设能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融合,该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不但实现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科学研究帮助教师开阔视野、追踪前沿、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源头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二,科研成为新课程的生长源,促进课程体系优化,能够形成经典与现代有机结合、新兴交叉及前沿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第三,科研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第四,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未知的思维习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第五,科研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科研优势和优质的教师资源为学生全面接受科研训练提供了系统保障,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学科前沿,进而加入到教师的实验过程中来。迄今为止,该校已有近千名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并屡次获得不同等级的各类奖项,同时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从该团队建设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建立以课程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应该是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2007(4).
[3】臧兴兵,娄星,略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0 引言
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不仅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核心指标,一直以来人们都比较关注。2007年教育部制定并实施了“质量工程”,提出了“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工作中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这表明教育部现在非常的关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并且还制定了可行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
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园林专业特色突出的教学团队之一。团队创建于2004年,由创建初的人员少、层次低、学科杂乱到2008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以团队为核心的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以团队为主要特色的园林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建设专业。目前,团队依托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学科及园林特色专业优势,以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特色建材、精品课程、教学新秀等一系列重大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经过几年精心建设,已形成了一支业务精湛、老中青结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型教学队伍。
1 教研室建设是保障
教研室不仅是教师们办公集中的场地,更是教师开展教研教改的前沿阵地,教研室建设的科学合理关系到教学团队的建设成败。
1.1 紧靠学科专业设置教研室
学院依据学科在园林专业开办之日起就设置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教研室,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无缝对接教研室,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建设园林植物系列教学团队。“教研室-学科-教学团队”三位一体的合理设置促进了学科专业和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1.2 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教研室成员紧紧围绕园林植物系列课程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教改活动,如听评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教改项目申报等,通过具体的教研教改活动发挥了教研室的先锋堡垒作用,不仅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们也干劲十足,团队意识明显增强,学科归队效果显著。近年来,团队成员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余篇,完成省、校级教改课题8项。
2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是不是能够保证更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其中两个最关键性的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近几年,我国的教学队伍已近发生了一些不小的变化,水平正在不断的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教师团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1 职称、年龄、学历结构
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中包括15名教师:2位教授,7位副教授;2位具有博士学位,12位具有硕士学位;年龄结构为50岁以上1人,40-49岁4人,30-39岁8人,30岁以下2人。团队成员中有校级教学能手2人,教学新秀4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5人,“三育人”先进个人2人。师资队伍中,各年龄阶段的老师分配的比较合理,团队中有不少学术造诣较高,并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的教师,他们治学严谨,关心学生,工作积极性非常大。
2.2 青年教师培养
园林植物系列课程团队现在非常重视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合理的教学团队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教师间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做到老中青的结合,通过以老带新的措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按时召开教研会,让那些教学经验较多的老师进行示范;如果是新开课教师,要让她们先进行试讲,然后再做课后评议;在校、院两级督导下,严格的指导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按时开展一些关于教师教学的比赛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团队教师有1人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2人获得博士学位,在读博士3人;新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3人。
3 教学改革是核心
3.1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反映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时展的要求,而且还要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3.1.1 构建“五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以园林植物学、观赏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插花艺术5门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同时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逐步完善教学大纲,以此来保证教师更顺利的进行教学;指导书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匹配,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的去学习;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呢具备更高的素质。
3.1.2 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在充分研究五大基础后,将其与研究应用课程紧密联系,将二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选择一些质量高的教学内容,基础知识要夯实,要注意与一些前沿接轨,综合运用相关基本理论,以此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并且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各学科最新研究状况,这样理论重复的地方就会更少,学时也就减少了,而且理论处理的系统性也越来越显著,培养学生具备更高的科学素养。
3.1.3 构建“厚基础、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园林植物学、观赏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插花艺术等实验内容,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开设园林植物学、观赏树木学、花卉学3门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开设植物造景、插花艺术等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各种相关的知识,同时让她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如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插花艺术节”,参加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科技项目,让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强烈,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精炼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并对课程体系作出合理的调整,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提高,这样他们的动手能力就变得更强了,也能够更好的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就实现了充实他们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各方面能力,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2007年我院2004级学生《张家界植物游》作品获得了全国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充分说明了“厚基础、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3.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以生为本”的思想,改革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灌输式、实验教学验证性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
3.2.1 师生互动,实行研究性教学。从教学内容出发,使教学情境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大家一起讨论和辩论,这样让大家对学习保持一种高度的热情。这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还能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
3.2.2 采取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团队的科研优势,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做好科研工作,将教学与科研有效的结合起来,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实行大学生全程培养“导师制”。
3.2.3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从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出发,自2001年开始,开发并使用多媒体课件,当前很多学校的教学工作中都已经使用了多媒体。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课程知识,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加直观的来理解抽象模糊的概念。不仅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变多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将那些知识深刻的记在脑海里,给学生一个最好的学习环境,也让教学工作收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3.2.4 建立多元化成绩评定方法。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在对理论课进行考核的时候,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三七分;关于实验课,主要是对他们的平时实验综合能力进行考核,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通过考核和成绩评定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让他们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 教材与课程建设是重点
4.1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能推动教学团队的科学研究水平与协作精神。园林植物系列课程团队成员近年来共同编著出版了张家界植物游、室内植物装饰设计、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假山与水体景观小品施工细节、园林景观铺地与园桥工程施工细节、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招标投标与预决算、园林工程管理等8部教材,另有观赏植物学、旅游植物赏析等著作即将出版。通过系列专业教材的编著,不仅提高了团队的科研与教学水平,而且扩大了团队在行业中的影响。
4.2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水平关系到授课质量,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一贯来非常重视课程建设。团队承担的课程包括园林植物学、观赏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和插花艺术等,对于园林专业来说,这些课程都是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研究生入学考试都需要考这些。在团队教师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团结合作,课程建设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园林植物学、观赏树木学两门课程于2006和2007年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园林植物系列课程百分之百地完成了试题库建设和考核体系建设。
5 结语
西部高校大多为教学型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西部高校的办学声誉与发展前途,而本科教学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贯穿于教研室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教材与课程建设之中。通过扎实的长期的点滴积累,团队队伍不断扩大,教研教改意识不断增强,教研教改水平不断提高,教研教改成果不断增多。我们相信,团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定促进西部高校专业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西部高校专业办学能力,扩大办学影响。因此,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意义重大,值得重视与付诸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刘风春,陈希有,王林登.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1):5~8.
团队依托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为建设单位,以天津市品牌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金融学专业、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工业大学经贸综合能力开发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以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在建设“市内领先、国内有影响”的目标的指引下,在实验队伍建设、实验教学研究、实验教材建设、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形成了团队优势和特色。
一、创新性改革措施
团队遵循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顺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天津市品牌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实验平台的作用,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验教学组织形式,打造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三层次、系统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凭借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为培养创新应用型经济人才打造坚实的实验教学基础。
(一)构建“三层次、三模块”实验实践体系,积极开发实验项目
按照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在认真研究学生培养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实施了以“夯实基本技能,提升综合实力,激发创新精神”为思路的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施了融合“三层次(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创新层次)”、“三模块(基础教学实验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集情景依赖、模拟仿真、实战体验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探索与该体系相适应的观察、实验和体验有机结合的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二)聚合多元资源,共建实验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
教学团队与教育部高等教育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国际商务谈判专业委员会、天纺集团、深圳市国泰安投资有限公司、天津芸祥投资有限公司等有关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企业联合开发实训项目和实验实践课程,引进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实验项目;与教育部高等教育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国际商务谈判专业委员会、上海远恒有限公司、美国新径集团共同举办学科竞赛;与天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天津海顺货代公司等单位联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三)自主开发实验教学软件
教学团队有计划地开发有一定特色和具有推广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软件。吉近年来团队教师自主开发了“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综合平台”、“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系统”、“证券投资案例库”、“国际金融案例教学系统”、“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单机版)”、“货币银行学手机APP”等实验教学软件与数字资源,其中“国际商务谈判教学综合平台”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
(四)编制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教学团队十分重视编写出版具有工科背景和产业特色的实验教材和讲义。近几年团队教师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国际商务谈判》、21世纪经济与管理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外贸函电》、普通高校经济及管理学科规划教材《国际贸易实务》、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纺织品国际贸易实务》等9部教材,编写了实验指导讲义7本,实验指导书27部。
(五)以竞赛平台为抓手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团队积极搭建三层次的竞赛平台,通过“团队自行举办”、“校企合作、企业出资举办”、“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竞赛”等形式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渠道。并以纺织外贸跟单、国际商务谈判、金融投资、金融产品创意、统计建模等学科比赛为切入点,教师根据比赛的内容,设计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实践性教学改革
(一)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课程建设,在形成的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以课堂实验为基础、企业实习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跟踪区域和行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和学术前沿,结合理论教学创新对实验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经济学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系统研究适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和更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对综合和创新层次实验的教改,进一步注重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修订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验项目,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在每一个专业建设一门专业“精品实验”,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将学科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使课程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一,学科课程。大学生创业的学科课程是高等院校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从学校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高等院校先现有课程进行重组,或选择大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的相关课程、或在已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学科间的融合,最终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创业教育与现有的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相同,同样包括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三大种类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学科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个学科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因此,各高校应落实好学科课程的科学设置。一是落实好公共课的设置。公共课主要是涉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人文知识、法律常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主要目的是形成与创业紧密相关的知识结构,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得学生懂得市场经济特点、规律和应对方法,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税收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投资分析知识、公共关系知识、创业心理知识及技能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内容。二是落实好专业课的设置。专业课是强化大学生基本功能的学习,它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技能、职业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各类专题报告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课是强化大学生基本功能的学习,它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技能、职业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各类专题报告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课的是学习与创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是落实好选修课的设置。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的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与传统教育学科相比,各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应遵循三个原则和实现四个转变,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并达到实际的效果。设置创业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把创新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二,注重把握综合性和侧重性,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同时根据所学方向有所侧重;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注意社会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创业学科课程的变革主要包括:一是改变过去过于依赖课本的专业知识的现象,将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二是改变过去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三是改变过去单一的用知识和技能来作为考核标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而通过学生的创业能力来评定学生的质量;四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鼓励大学生相对的独立与自由,使其完善精神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