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

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

篇1

回民小学首先保证了学生人手一只竖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够吹奏练习。学校的还配备了丰富的图片、音响资料、电子白板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竖笛的效率。教师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枯燥的教授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在创设的快乐游戏情景和参观游览中体验、探究式学习。

2、回族文本资料

回民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名校,有浓厚的回族文化底蕴,具有丰富的文本资料。通过带领学生查询研究学校所存的回族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黑龙江回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民族服饰,民族等。同时齐齐哈尔市的图书馆也为老师和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文本资源。师生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找到很多珍贵的书籍资料,得到回族歌曲的曲谱,以供学生学习演奏。

3、社区资源

回民小学建立在回民聚居区,有很多历史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清真寺就是很具有特色的回族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回族穆斯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学生了解学习回族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附近就建有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馆里展出了大量现代少数民族文物,这些文物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研究的重要物证。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文化视野,不但可以了解学校回族历史,更是能加深对齐齐哈尔市的热爱。

4、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已经是大众最能熟识、利用的现代化资源。课上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在课下都积极主动的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让学生有了参与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知网、中国期刊网等付费网站查询到一些珍贵的视频、文本资源,通过多媒体的现代化设备与学生共享。既有利于学生的竖笛学习,又可以学唱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以达到让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的教育目的。四、回族小学校本课取得的实际效果齐齐哈尔市回族小学的校本课程一直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老师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学习竖笛,学习回族的民族文化。校本课始终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的方式,利用我们身边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回族小学的学生每人都能熟练掌握竖笛的演奏技巧,有较强的识谱能力,可以轻松的把新曲试奏出来,而对于回族的历史文化也有较深的认识。目前,回族小学的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经常参加市里组织的音乐活动,在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中也经常获得奖项。回族小学已经成为齐齐哈尔市小学音乐教育的模范学校,成为各种音乐活动组织方首先考虑邀请的对象。

篇2

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有着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民族情感,在我国音乐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经典的民歌在经过各族人民的传唱之后更是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所以对少数民族的民歌进行一定数量上的了解和练习,能够深刻地体会我国音乐文化具有的多元特征,对于歌手驾驭不同风格民族音乐作品并拓宽自身演唱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在演唱中有何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不仅对于歌手,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有何重要性

(一)对于普通群众的重要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着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反映到音乐中也就有了各种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歌曲。民歌可以说是最具有民族性的一种音乐艺术,同时可能说是最具有群众性的一种音乐艺术。普通群众在听歌时多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共鸣,而包含着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感的民歌恰恰就具有这种能力。民歌既能满足普通群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普通群众了解各个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唤起普通群众的民族情感,对于民族团结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促进作用。

(二)对于专业歌手的重要性少数民族的民歌可以说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是其社会发展历史利用音乐而成的记录,既蕴含了丰富知识,也有着多学科意义。不同的民族,其民歌的思想主题和演唱方式等有着其自身的特色,例如蒙古族的民族就具有宛转悠扬的特点;藏族的民歌具有嘹亮高亢的特点;维吾尔族的民族具有伊斯兰教的特色;傣族的民族具有佛教的特色。学习这些不同特色的民歌,有利于专业歌手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知识和音乐演唱技巧,同时也有利于其拓宽自身演唱领域,可以对专业歌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对于音乐文化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改变使得传统的民歌面临着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因此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歌成了一个当务之急。只有有效引导民众去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让人们体会到民歌中包含的感情,明白民歌的重要性,就有利于民族的传承与弘扬。这对于保持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音乐艺术相互借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的民歌表现民族特色有何重要性

(一)对于表达歌曲思想主题的重要性不论什么歌曲,都有着其自身的一个主题。就像现代流行歌曲多是表达爱情一样,少数民族的民歌多是歌颂生活或者劳动,当然也有对情感的表达。但是由于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传统与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各个民族对待同一个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也就表现出了不同特点。所以,只有准确地对民族特色进行把握,才能准确、顺利地对歌曲思想主题进行表达。就像祝酒歌,藏族多是在亲朋聚会或举办婚宴上才唱,演唱时多伴有舞蹈,歌词比较固定,一般都是表达祝福,而且演唱时基本不离开酒;而苗族多是在喜事的宴席上才唱,往往是宾主对唱的形式,而且歌词多是现编的赞美之词,演唱时基本都不会提到酒。所以,少数民族的民歌只有充分表现其民族特色,才能展现出歌曲表要表达的意思。

(二)对于表现歌曲艺术风格的重要性所谓艺术风格,指得是民歌在其调式和旋律等方面所展现的艺术特色、气派、风貌和格调。少数民族的民歌艺术风格一般都和自身的民族特色紧密地联系于一起,所以想要展现好歌曲的艺术风格,就必然要对歌曲的民族特色进行把握。不同民族,其民歌的音调、节奏、题材、衬词和唱法都不同。就如蒙古族的民歌一般都是长调和短调这两类,长调民歌的旋律悠扬,而短调民歌的旋律欢快,而且一般都会使用颤音的唱法,有着浓厚草原气息,这些就是蒙古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只有把握了这些蒙古族的民族特色,才能充分表现出蒙古族的民歌艺术风格。

(三)对于增强歌曲感染力的重要性增强感染力是任何歌手在进行演唱时都需要做的事情,不论其唱的是什么类型的歌曲。而增强歌曲感染力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充分利用舞台背景、歌手着装的特色或者歌手利用肢体动作等都能增强歌曲感染力。而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歌来说,增强其感染力的有效措施就是突出其民族的特色。比如藏族民歌的曲调多是宛转悠扬和嘹亮高亢的,这种悠扬和高亢会使人感受到藏族人民犹如雪山一般纯洁的心灵。所以,民歌作品只有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其民族特色,才能增强歌曲感染力。

三、少数民族的民歌演唱者表现民族特色有何方式

(一)通过各自民族的语言来表现民族的声乐艺术和语言艺术一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民族的民歌艺术就更是这样了,在民歌的演唱中,语言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民歌和语言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各个民族的民歌在演唱时一般都是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而各个民族的语言在用词、发音和音调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别,有的甚至差别很大,这也就是为何民歌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演唱时能够充分表达其韵味,而改成汉语演唱时就会显得怪异了。比如壮族和傣族的民歌,由于语言因素而带着明显鼻音,可以说这鼻音就是其民歌展现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方式,如果鼻音改变了,那么也会失去其民族特色。另外来说,因为语言的不同,将民族语言转换成汉语时,文字上可能会多一些,那么就会改变民歌原来的节拍结构,最终影响其旋律。所以,民歌演唱者想要充分展现其民族特色,那么就必然要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来进行演唱。

(二)通过特殊行腔的技法来表现少数民族的民歌一般都是利用调式、音乐旋律和特殊的演唱技法来表现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因此,民歌演唱者想要充分表现出其民族特色,就需要通过特殊的演唱技法和音乐旋律来实现。例如,在演唱蒙古族的民歌时,由于蒙古族的民歌或多或少都带有长调的味道,所以就需要特别注意蒙古族长调在发声方面的技法;而在演唱藏族的民歌时,就需要特别注意喉部发出装饰音的技法,藏族民歌必然不能忽视喉头力量,必须有喉音色彩。总而言之,利用行腔技法来表现民歌民族特色,其方法是多样的,但主要是从运用调式、结构、特性变化音和节奏节拍等方面来把握歌曲具有的民族特点,并且在演唱时将这种特点展现出来,以表现民族特色。

(三)通过伴奏乐器来表现我国少数民族都具有其传统的乐器,而且特点鲜明、种类繁多。比如藏族的甲玲、钦、苏那和柄鼓;蒙古族的雅托噶、马头琴、四弦琴和琵琶;苗族的芦笙和唢呐等,而且历史上许多民族都存在着边弹边唱的表演形式。这些传统乐器不论是从外观还是从音质上都具有其民族自身的民族特征。所以,将少数民族传统的乐器作为民歌的伴奏乐器,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强歌曲感染力,而且也能充分表现民族特色。

(四)通过服饰艺术来表现我国少数民族一大特色就是其服装的绚丽多彩和五光十色,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标识,服饰中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和其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反映其民族生活环境、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和劳动特点等。所以,在进行少数民族的民歌演唱时,身着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对于民族特色有着最直观最有力的表现。当然,服饰色彩和华丽程度等都应当与歌曲的内容相一致,从而在歌曲思想主题的表达方面起到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对普通群众、专业歌手,甚至对我国音乐文化都有着重要作用,而表现歌曲的民族特色对于表达歌曲自身的思想主题、艺术风格以及增强歌曲感染力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歌手应当从演唱艺术的各个方面去把握,从而在演唱时充分表现出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马宇飞.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2016,01.

篇3

我国中原地区所处的亚洲东部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其气候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而我国藏族主要分布在属于大型性高原气候的青藏高原,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正是这种不同的环境,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

一.汉藏翻译的重要性

1.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沟通

汉藏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由于文字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差异和相互的沟通问题。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位置和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差异,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就形成了一定的障碍。而想要各个民族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在互相了解之后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汉藏翻译就是以最基本的语言为基础去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宣扬,这也是一个加速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2.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国的大部分藏族都生活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条件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汉藏翻译工作的进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藏族人民在接触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藏族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风情也能够通过汉藏翻译工作的开展而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其发展。

二.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不仅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藏族人民也在逐渐地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特色文化所影响和改变。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层面,比如物质,制度,心理,文化等。当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也才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形态。不同的地域环境也存在着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的呈现的差异。例如,由于黄河在中原地区因为浑浊,而且河水的颜色为黄色,因此被大家称之为“黄河。”然而,在藏族地区的黄河外观呈现的则是湛蓝清澈,因此被大家称之为“蓝色的玛曲河。”由此可见,同是黄河却因为在不同地区所呈现的不同状态,因此在对藏语汉语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生存环境而造成的差异性。

2.生活习俗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因为民族的差异性,因此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其主要体现在使用的语言上。例如,藏族的谚语“sngs-rgys-la-ka-kh

a”的字面意思是“给佛陀字母”。很明显,这样的翻译是很难让人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汉族文化里,“佛陀”与“字母”是两个根本无法联系起来的事物。然而,在藏族的文化当中,“佛陀”就是“智者之王”,当字母和“智者之王”联系到一起时,就很容易找到二者之间的“教智者之王学习字母”这一内在联系了,这也就有点在鲁班门前弄斧的意味了。所以,在翻译时,便可将其译为“班门弄斧”。

3.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社会,不同的宗教族群都有着基本一致的宗教性质和相关术语的理解,例如在西方,《圣经》中将阎罗王解释为专门与上帝作对的恶魔,人们将阎罗王比喻为恶魔。而在藏语和汉语中,阎罗王则是一个中性词,例如藏语中的“gshin-rje-chos-rgyl”和汉语里的阎罗王则都是来源于佛教的教义用语,经过很多的佛教的研究后发现,在佛教教义中“阎罗王”是阴险的神灵,他掌握了特别大的权力,可以决定所有人的生死,同时他会根据鬼魂生前的不同行为而做出公正的判决,因此在这里,“阎罗王”并不带有贬义色彩,属中性词。由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自于不同宗教的同一词语,由于各自的文化形态不一,所呈现出的形象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要重视这样的差异并将其处理好。

4.思维方式导致了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

篇4

随着当代经济文化发展,土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化也在发生着有目共睹的变化。从土族语言使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所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受汉文化的强势影响与民族语言自身的特点,土族语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封闭,仅仅在本民族聚居地内部使用土话,对外几乎不说土话。第二,不同年龄,所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土族语言使用也出现不对等的现状。年轻的一辈已然听不懂老一辈的土话,老一辈人也很少继续使用并教育下一辈人沿用过去时代的土话。文化程度越高的,使用土话的频率也就越低。受时代新语词的影响,在土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语音发音,出现借用汉语或藏语语音表达新词语的现象,屡增不减。第三,在大通、黄南、民和、互助四地,因历史原因,民族迁徙,土族同其他民族杂居、混居,致使一些地方的土族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而转用汉话或藏话,尤为明显的是大通、黄南,民和与互助部分地区也已经出现了这种现状。第四,基于语言经济的原则,大多数土族同胞从思想和民族心理情感上意识到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他们还是选择更为优势的语言进行交际与生活。土族语言使用发生变化,也影响到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古老的土话只保存于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里,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对年青的土族一代是陌生的,也是遥远的,所以保护的工作就落在了文化工作者的身上,借助印刷、录音、摄像等现代媒体技术,最初“活”的语言成为了“旧”的历史。作为土族身份象征的各种传统符号也在发生变化,尤以土族传统服饰最为明显,互助、乐都、大通一带的土族服饰,虽仍保持传统习俗,但也发生了变化。民和地区已基本汉化,同仁地区则已基本藏化。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土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由最初富有特定文化意义的仪式活动演变发展为被展示、被娱乐的表演节目。

篇5

我国是多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文明古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边疆各族人民也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多以民族文献的形式流传下来,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民族文献,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少数民族的课题研究,民族调查,经济发展,文化提高等都有很重要意义。目前,民族地区图书馆为了使存世的民族文献很好地发挥作用,其工作的着重点仍然是抓好民族文献的收集工作。

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古老的璀璨文化,它不仅表现在民族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方面,也表现在民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各个方面,因此,民族地区图书馆从事民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不仅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职责,也是民族地区图书馆民族特色的最重要体现。这里浅谈一下关于收集整理民族文献方面的问题。

1.收集民族文献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居聚的西部地区却发展相对滞后,这更突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又受到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传统的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显现出民族地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适应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深入、全面、综合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区情地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而加快图书馆快收集、整理流失的民族文献资料,正是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为民族振兴服务的基础性工作。

语言文字通常是民族感情的纽带,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的桥梁,是民族存在的重要特征,是显示文献民族性的重要标准。我国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很多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许多能够反映本民族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文字,这些就是民族的文献,它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的精粹。正因为少数民族文字的文献珍贵,它的史料价值、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也就更高。因此,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整理流失的民族文献资料不仅是大有可为的,也是本馆工作特色的重要体现。

2.民族文献的特征与范围

民族文献是记录有关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地域以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的知识和经验总结的所有载体。从微观的方面来看,凡是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载体都属于民族文献。

收集民族文献时不仅应注意到民族文献的载体、形式、文种和出版等方面的特征,更要注重民族文献同发达地区文献存在着差异。因此,收集民族文献时不应受文献载体形式局限,不能局限于出版物及成册的资料,凡能够说明民族历史、各种专业史以及民族产生、发展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史料和现代资料、汉文还少数民族文字撰写或出版的各种知识载体,不论其论述哪种学科门类,也不论其文字现在是否使用,也属于民族文献的范围。从宏观的方面来看,凡是论述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史志、风情、地理、医药、教育、科技、人物、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载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中文还是外文的都属于民族文献的范围。

3.收集民族文献的措施

民族文献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样、文种多种多样。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文献资料,但是由于民族文献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特征,收集民族文献工作时将出现与某些相关部门之间的矛盾。它突出表现是:民族地区图书馆与博物馆,文物部门之间以及档案馆之间的矛盾;民族文献收集者本人与图书馆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地区图书馆的作用,采取切实可行性措施处理好这些矛盾,已成为目前收集民族文献工作的关键性问题。

3.1.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

向当地主管部门或领导反映收集民族文献的重要性,提出具体办法,制定统一的收集方案,要争取主管部门或领导的支持,民族地区图书馆应集中精力收集各单位编印的一切书刊资料及内部资料,民族文字资料、各种志书和报刊等,把现有的、能收集到的先收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文献的征集制度。

3.2.进行广泛的宣传

让整个社会都关心、支持和了解图书馆开展民族文献收集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图书馆人员的一项职责。在图书馆购书经费严重缺少的情况下,通过宣传使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等出版单位愿意主动将自己的出版物及时送到图书馆来,同时以奖励的方式号召个人和单位收藏者捐赠或得以复印他们的收藏。

篇6

关键词 我国少数民族 体育政策 特征 启示

一、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政策的定义

体育政策就是为了实现国家在某个时期的目标,而实行的规范体育方面各种行为的一个强制性的规则。为少数民族制定体育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各民族和平共处,团结友爱,保证少数民族的体育权利与权益。少数民族的体育政策的任务就是保证少数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弘扬其民族的文化。通过制定少数民族的体育政策,能够有效的使少数民族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政治基础。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政策一贯都坚持了以民族团结、平等、实事求是的实施原则,直接的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1]。

二、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政策的特征

(一)反映我国对体育事业的规划与要求

体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具备公共政策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他的特征。反映我国对体育事业的规划与要求就是其中一个特征。国家制定的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政策就直接性的表明了国家对体育事业方面的态度。在这体育事业方面,不仅仅是要在口头上支持,表明在实际行动中,就明确国家看待体育事业的重要性,根据实行切实可用的政策方案,使国家的对体育的规划与要求都得到了实现。

(二)维护着少数民族体育权利与利益

体育政策直接的维护了少数民族体育权利与利益。体育政策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少数民族的体育权利与利益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得到保证,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少数民族与多数民众无二区别。体育政策是保证民众体育权利与利益得到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作用与地位在少数民族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三)少数民族体育政策具有层次性

在我国制定与实行的政策中,体育政策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有层次性的政策。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种类颇多,各个地区民族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各有不同,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使体育政策不能一概而论。在少数民族中实施体育政策时,需要根据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经济条件做出适应的调整,必须考虑到民族之间的层次性,制定不同的政策方针,避免因政策的层次性带来的不良后果[2]。

三、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政策的启示

(一)坚持走民族团结的路线,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

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开展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将民族团结作为实行政策的指导思想,让体育事业围绕民族团结的中心发展。坚持走民族团结的路线本质上来说就是关怀民族身心健康的一种方式,与体育事业息息相关[3]。我国的国家宪法中明确的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问题,从国家将其记录进宪法中去,就可以明显的得知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重要性。我国从1981年至今,都对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十分关注。国家的体委与民委都制定少数民族关于体育事业的政策方针,目的就是保证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丰富少数民族的生活,创造体育文明,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4]。要全面的落实少数民族体育政策,就必须在坚持民族团结的基础上进行,将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都平等对待,为体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走民族平等的路线

只有保证向各个民族实行的政策都是一致的时候,才能实现民族团结的愿望。我国是一个重视民生的国家,方方面面的政策都体现了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关注,全力的让每个民族享受的体育政策的权益。各个民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会有发展不平衡、发展差异化的现象出现,甚至在表现激烈的时候会有文化冲突与民族冲突的现象。因此,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事实上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制定了保证民族平等的政策,使全国上下的人民都享受到了平等的待遇。在我国的文化经济实力都处于上升的阶段时,国家政府更是加大了支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力度,并且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支持力度[5]。

(三)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指导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要指导路线。在历史上由于各种战争的问题,致使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迁徙到边远地区。在经受地区限制的原因后,少数民族的体育事业置办的远远不如内地地区,长久下去就形成不平衡性的发展状况。我国的民族类型就有五十六个之多,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各民族理解的体育文化都各有不同,从而就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现况。因此,我国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就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兼顾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立足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民族的异域风情,自然的就推动着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相关政策都支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比如具体表现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

参考文献:

[1] 田祖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03).

[2] 陈永辉等.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2010(04).

篇7

引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对先进的文化进行学习借鉴,同时也要能够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通过现代化的设计,将民族风格加以融入,就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只有将现代化的设计和民族的风格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保障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从而对平面设计艺术就能起到拓宽的作用。

一、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重要性和方法分析

1.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重要性分析

平面设计在当前的各个发展方面都有着相应的呈现,已经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化的平面设计进行结合已经愈来愈受到设计师的重视,这样就能有效的产生全新的设计风格。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多民族的融合下也形成了多民族的风格以及文化。而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设计相结合,也能呈现出不同魅力风格的设计艺术。在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关系愈来愈密切的情况下,商业空间的发展也比较大,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注重民族风格文化与商业发展的融合就比较重要。现代的平面设计在这一环境下,就成为和传统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契机,能够对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

2.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融合的方法

将平面设计艺术和民族风格进行结合,就要能注重相应的方法。进行将两者结合过程中,就要在选题以及对资料的搜索和生活采风等方法的有效应用,来对第一手的资源加以应用,从多样化的民族风格文化中,来寻找比较恰当的文化素材,使之能够和现代化的平面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然后要能够通过自身对艺术设计的感知以及理解,以及对民间艺术的形式等方面的了解等,通过现代化的平面设计的观念方法的运用,和民族的文化以及语言等进行互补和结合,从而来形成独特性的设计风格。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上得到升华,在艺术审美的视野上也能得以有效拓宽,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

二、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特征体现和实现的程序

1.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特征体现

平面设计艺术的民族风格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在意象表现

构思的特征方面这就和绘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各自功能以及语言表现和造型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在材料语言以及设计的主题层面的限制,进行平面设计就不能通过写实和具象的语言,而是通过抽象化以及秩序化等图像加上相应的观念思维,来进行对平面设计的主题观念进行传达,这是平面设计的意象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就能够将形意结合体现出传统的民族风格,也能通过文图对应的方式来将民族风格加以呈现。平面合计艺术当中的民族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对中和美的追求。中和之美是传统的美学,在形式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方面有着比较独到的间接,在传统文化的色彩上也比较浓厚。将中和之美和现代的平面设计进行结合,就能成为民族化的表现特征,在具体的展现上主张版面要素的多样化变化统一,在对立关系上要能协调等。这些中和之美主要就体现在语言的元素层面的和谐,以及对中和之美的应用等。除此之外,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民族风格的特征还体现在对生命精神的体现。在这一特征方面主要就是从传统艺术的设计角度出发,传统的艺术设计比较重视生命精神的表现,这就和西方科学逻辑推理有着不同。在对民族化的语言运用过程中,要能从概念的抽取以及中间语言的组织和风格表现这样的形式来加以呈现,这些特征都是现代平面设计和民族风格融合的重要体现。

2.平面设计艺术民族风格的实现的程序

将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和民族风格进行融合,就要能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加以实现。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民间艺术的借鉴,将传统文化的观念进行吸收,不是简单的进行模仿,通过民族文化符号和平面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使得平面设计的效果得以良好的呈现。对传统民族艺术的借鉴以及向着民族文化形式发展,要能在一定的基础上,就是要能够保证民族文化的优秀性和独特性,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平面设计的审美性以及精神性。如我国的传统道家的无为道德准则和含蓄的文化特征,就在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的自然含蓄以及意境的表达比较重视,在构图上对饱满以及完整性的追求,能够将民族风格得到有效的呈现,这就能够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的应用,使之和现代平面设计进行紧密结合,从而给现代平面设计新的发展活力。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能对民族文化的内涵以及形式加以融合借鉴,这也是对平面设计进行丰富的重要方法。在民族风格的元素对平面设计的影响方面,主要是体现在构图方式以及色彩和造型的表现上,其中从构图方面来说比较注重对称美,这是古典美学中比较传统的对美的追求方式。而在色彩的表现方面主要对装饰性比较重视,这样就能够将这些民族的文化要素和平面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也能实现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在设计表现的效果上也能良好呈现。对于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民族民间的艺术当中的自由以及生动表现体现的比较鲜明。民间的美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基础,并使其成为其他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基础和大众艺术的形式。平面设计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平面设计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将其和民族风格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呈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体现出崭新的设计样式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平面设计过程中,对民族风格的展现就要从具体的内容上加以重视,通过民间艺术的元素以及素材的应用等,来实现平面设计的多样化和独特性。通过此次对平面设计的民族风格的理论研究,就能从一定基础上,促进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起到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茜.东阳木雕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辩证关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7).

[2]邵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03).

[3]尹青.论现代平面设计如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J].大众文艺,2014(23).

篇8

民族音乐是我国艺术上的瑰宝,对其的了解就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是对我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体悟。我国民族音乐在审美上追求意境、韵味、领悟的融合,这与传统的西方直接而持续激烈的音乐情感表达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只有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民族音乐中隐藏的细腻的清高。此外,了解各个时期的民族的不同的音乐能够了解到各民族的风情、人文以及习惯风俗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心态的培养。

2.民族音乐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一个民族的音乐会涵盖住这个民族的思想和灵魂,是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故而,传承民族音乐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将民族音乐传递给学生,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中发现和了解这个歌民族,从而喜爱上民族音乐,推动学生进一步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髓。因而,民族音乐的欣赏教学时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学的重要桥梁,在传播音乐知识的同时有利于传递爱国主义思想。

二、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都不够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和欣赏,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学存在一些的问题。

1.音乐欣赏教学有“非音乐化”倾向

音乐通过音响进行传播和发展,故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重音乐的欣赏教学,尤其是民族音乐,更应该通过聆听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的美妙,体会音乐带来的陶冶和意境。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习惯性的用语言来向学生解释音乐,反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和欣赏,最后留给学生的只是大篇幅的语言记忆,而没有对音乐本身的记忆。

2.教学模式方单一机械

在具体的教学时候,教师通过民族音乐的音响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整堂课的进行单纯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一而机械的,会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中,逐渐学生会音乐课失去兴趣,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和对抗性心理。因而,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层面,在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解的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带领学生走近民族音乐,体验的同时进行自我的创造和理解。

3.教师个人素养问题

民族音乐的欣赏以及教学不同于其他的通俗音乐或者是西洋音乐,教师除了要对专业的音乐技巧和技能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外,还需要对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灯需要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民族音乐的内涵,能够欣赏出民族音乐的美妙。但是,现在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师往往没有扎实的综合基础,可能音乐专业水平方面可以,但是对于历史、文学等领域缺乏足够的知识水平,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多数只能通过多媒体设备等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单调机械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提高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措施

篇9

当今的世界人们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逐渐“提速”,追求民族文化已成为一种潮流。人们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在现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研究三少民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文化和美术课堂的关系。

一、三少民族服饰在美术教学中的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民族服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美术教学中,当我讲到《民族服饰在色彩中的运用时》专门用Powerpoint形式演示三少民族服饰的不同特点及它们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上台展示三少民族的服饰,并进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讲解了解民族文化。其实民族服饰最能表现民族的审美情趣。老师在美术课堂中利用原有的民族服饰资源进行欣赏性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观赏、触摸、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民族服饰的欣赏方法及其审美内涵,提高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能力。并且还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渗透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三少民族题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起的作用

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渠道也是欣赏性的课堂教学,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民族精神的培育是必要的内容。初中美术教材中收集了大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的人文精神是极为丰富的,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观等,关心三少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并以欣赏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出来,这种欣赏性的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愉悦,更让学生学到三少民族历史文化的魅力。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这三少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在艺术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如桦树皮文化,已被列入美术课本,这些桦树皮器皿做工精致,造型美观、装饰手法多样,几何纹样居多,色彩绚丽。已被广大爱好者称为一种创作的题材。通过绘画作品将本民族一些文化的信息提供给观众,自发地将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行整理、创新、传承。通过这种形式,三少民族的民族文化逐步被理解、阐明。通过欣赏性的学习让学生更多接触三少民族的文化艺术,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民族自尊心,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三、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民族艺术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体现出祖国文化源远流长,把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体制当中,可以增强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研讨如何在中学开展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作为三少民族地区的教师,更要学会捕捉民族的题材,并把它运用在教学中。

(一)从“技”传授方式

我让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同外来文化艺术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把握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时形成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学生逐步加深领悟: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同时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几乎贯穿始终,谁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过多的注重造型本身技能。如:在画三少民族题材的作品时像农牧生活的场景,需要学生去体验生活,不要过多的强调绘画、工艺形式的步骤及其表现效果,而忽略了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智力因素,要学着多了解民族文化,这样就有机的把技法与自己感受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艺”传授方式

篇10

二、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方式

1.充分利用民间艺人

各族人民都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艺术而自豪,在现代生活中,也先后出现了很多素质较高的歌舞艺术人才。民间艺术家是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是艺术的开拓者和发扬者,他们充分利用民间的歌舞艺术文化资源,通过参观、欣赏、表演和联欢等多种方式让民间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学生在体验传统的歌舞艺术表演之后,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可见,民间艺术家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2.深入田野、深入生活

实践教学是艺术类教学的关键。深入田野、深入生活以及深入自然应当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专业教育课时设置中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各大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本土艺术资源的教育作用,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走进少数民族村落,与当地人同吃、同住,感受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和风土人情,聆听民间艺人的歌唱和演奏。这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是积累民间艺术文化素材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3.因地制宜,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各民族艺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三、四年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规划好侧重点,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所处地域以及本地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等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个别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知。

4.注意素材收集后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现代转换是传承民族民间歌舞的关键,不但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完善,还要使文化遗存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各民族文化,调查资料明确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将其作为获取创意的条件和资源。

5.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篇11

1 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 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 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 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 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篇12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1-01

民族民间舞课作为职业化艺术学院的必修课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民族民间舞源于民间,经教育工作者按照不同的教学目的,加工提炼后,带入了课堂。通过使学生接触、学习不同民族独特文化下,产生的独特运动方式,达到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教学目的。

第一是文化传承。民族民间舞作为一个情感、信仰、观念与传统的综合体,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体现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倾向。在民族文化的贯穿中, 作为民族非常强烈的特殊标识,蕴含了中国民族的活力与价值。其极强的包容性中涵盖了中国舞蹈特有的风格特点。

民族民间舞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俗的意识。即通过动态的形象来传承民族文化,这种动态的形象传承,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线索。当民族民间舞从广场走进课堂,虽然其功能发生了转变,但其主干内容和基本内涵并未变异。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开创,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民间舞人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是民族情感。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其独有的风格性见长。它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形式。舞蹈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舞蹈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本身具有以非语言的方式继承“传统”的使命。民族艺术是以人为载体的,“活的社会发展史”。

从宏观历时的角度来讲,民族的即世界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舞,是中国文化光辉灿烂艺术写照的一种重要形式。学习并掌握不同风格的民族民间舞,是文化发展保持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雄厚基础动力。在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只能导致民主精神的涣散和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从共识现实的角度来讲,对民族民间舞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学习,能够在不断深入的认识中,从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中找到中华文化的同一性,通过体会肢体舞动时不同的动态特点,能够透析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基本人生态度、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民族心理素质等。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达到民族情感教育的目的。通过身体的舞动训练,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舞的热爱,使其认识到民族艺术、民族文化重要性,提高其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责任感。

第三是个性发展与能力开发。舞蹈是人的行为,在学院派教学中,除了要顾忌到课堂的共性整齐原则,还应当相应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个性并不是毫无章法的独特,而是保持其与生俱来的灵性,从而提升其创造和发展的能力。

现行民族民间舞课程内容,多是以藏、蒙、维、朝、傣以及汉族秧歌和花鼓灯为主。在教材建设的初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三性原则,及风格性、训练性和代表性。即所选内容极具典型性。因此,民族民间舞课是以极具文化底蕴的符号形式,来进行情感与肢体契合训练。通过多民族的切换训练,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开发和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身体运动方式与本是中华儿女的学生具有天然的契合基因,以此来训练和发开其身体的可能性,培养其创造力,较现代舞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

第四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众所周知,舞蹈通常被称作“肢体语言”,语言的功能是表达,舞蹈作为肢体语言,同样应当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训练,最终走上舞台,表现自我,表达作品主题,传递作品思想。课堂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走向舞台,那么按照语言训练的一般逻辑来讲,如果说基本功课练习的是吐字及发音能力,民间舞课就是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我们常用会不会跳舞,作为评价一个舞者水平的重要标准,其实就是指有没有支配身体的能力。许多学生基本功极好,但完成剧目时,肢体总是觉得“不听使唤”。舞蹈不是杂技,更不是体育,一个舞者基本素质及技术能力再好,缺少了舞感,都不能说是会跳舞。而民间舞正好弥补了这段空白,成为了基本功到舞台的桥梁。

因此,从舞蹈职业化的学科发展来说,民族民间舞课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其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是舞蹈职业化教育与时俱进宏观要求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廷海著.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30-01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国专题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要承担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的传承使命,建设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为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文化传承不仅维系着民族的昨天和今天,而且关乎着民族发展的未来走向。我国西南地区是多民族地区,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受到各民族文化传承中符号、语言、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职业技术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上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传承民族文化在西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精神结晶。各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对自己民族的各类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如果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各自民族文化的内容,势必会极大地调动起各民族的积极性,从而极大地促进民族教育的成果。例如贵州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9个民族,有不少的民族民间艺术,如苗族的蜡染、侗族的大歌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如果将这些艺术作为职业教育中民族传承教育的内容,既能使学生学到一门技术,极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发扬民族文化,体现西南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又有利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多了一项实用技能,多了一条更稳定的出路,也提高学生自身素养。例如学习蜡染刺绣能够培养人的精细观察力;研习图案纹饰绘画能够强化形象记忆;学习歌舞有益于感情的丰富;脚马竞技对动觉智能、宗教对自省智能、山歌对唱对交流智能。据调查,旅游专业学生在学好相关专业的普通课程后,会几门少数民族语言等一些当地需求的综合技能,与一般毕业生相比,就业更加有保障也更能激起这一区域企业的兴趣。

为此,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教育作为在校生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全面推广。将民族歌舞、服饰、语言、用药等民族文化编成教材,分别纳入学前教育以及生产管理、中医中药等专业必选课程,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传承和保护了民族文化。还有把竹铃球、蹴球、陀螺、脚马竞技等民族体育项目在职教中心推广,让机械、汽修等专业的学生增强体魄的同时也能拥有一项民族艺术特长。这样带来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职教生的稳定就业。

二、职业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些思考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旧的传统观念束缚着少数民族的头脑。因此,职业教育帮助改善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心理,克服闭关自守的思想,打破封闭局面,促进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流、汇合,这对于消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用职业教育进行民族意识的启蒙,改变对传统盲目依赖的心态,吸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新成就、新思想,推动观念更新,激励各民族的时代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和观念。同时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观念,从自身来寻求力量,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政府扶持,打好基础,努力实现民族发展。

2.加大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

少数民族中很多人不了解先进技术,甚至还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所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非常必要。首先,把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宣传到每个角落,让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真正了解职业教育,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使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其次,做好本地区职业院校的宣传工作。把学校规模、特色、招生就业等情况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并让一些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增强宣传报道的实效性和说服力,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院校就学。还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举行技能展示和招生咨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全面深入报道和宣传职业教育。

3.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和因人口分散等带来受教育成本高的现状,需要教育投入优于全国的其他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的贫穷,很难承担教育任务,必须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才能彻底改变“穷地方办穷教育”的现状。另外,沟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横向联系,使社会能够直接参与教育过程,将社会外部需求与学校内部改革结合起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重。首先,了解教师的需求结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创造条件满足其合理需要,如青年教师需要进修提高,学习上培养、工作上信任,中老年教师需要改善中老年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及心理环境,保持其工作热情等。其次,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最直接的一个方面是要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职工和少数民族专任教师的数量。因为在艰苦的西南部少数民族山区,这些人才是最愿意留在家乡贡献才能的。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中蕴涵着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如何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掘这些职业技术要素,使之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是今后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适应西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特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