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增速

宏观经济增速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宏观经济增速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宏观经济增速

篇1

2007年下半年,根据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压力较大,价格上涨的压力较为突出,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双防”目标,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

进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许多国家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内接连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地震灾害和洪水灾害,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适应形势变化,7月份中央及时提出了“一保一控”方针,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中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

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蔓延加深,对我国经济影响逐步加大,外部冲击使正在抑制经济过热、减缓增长速度的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步伐较快。经济增速从2007年第二季度的12.7%下降到了2008年第二季度的10.1%,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只有9%,下降近3个百分点。从年度看,可能下降2个多百分点。

对此,我们既应该高度重视,又不要反应过度。这既是挑战,又是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的大好时机。

二、关于2009年的经济形势

预计2008年全年中国GDP将增长近10%,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2个百分点左右。据估算,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0%左右,约拉动GDP增长5.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53%左右,约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和对GDP增长的拉动可能是负数。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2009年的世界经济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9日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幅仅为3.9%;该组织7月份的预期增幅为4.1%。IMF还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3.9%下调至3%,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IMF将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预期由7月份时的1.3%小幅上调至1.6%,将2009年美国经济增幅预期由之前的0.8%下调至0.1%。IMF将欧元区2008年经济增长预期由7月份的1.7%下调至1.3%,并将2009年经济增幅预期由1.2%下调至0.2%。IMF预计,经物价因素调整后,日本经济今年将增长0.7%,低于7月份预计的1.5%,IMF还将日本2009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1.5%下调至0.5%。IMF将对中国2008年GDP增长率的预期维持在9.7%不变,但将2009年增幅预期从7月份时的9.8%下调至9.3%。

受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及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内需将进一步下降,进而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造成影响。美国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根据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近期数据(2002―2007年)粗略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程度将主要取决于世界经济减速的程度。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受次贷危机影响,如果2008年美国GDP增速下降到IMF所预测的1.6%,则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将比2007年下降3.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2009年美国GDP增速下降到IMF所预测的0.1%,则2009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将比2008年下降7.8个百分点左右。

初步判断,2009年虽然仍然存在重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只要我们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得当,在外需增长显著减缓的条件下,积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稳定投资,适度增加非生产性投资力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关键性领域改革步伐,则2009年GDP增长率虽然可能将继续有所回落,但仍有望保持9%以上的增长,同时可以把通货膨胀控制在5%以下。

三、采取灵活审慎的态度搞好当前的宏观调控

在新形势下,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应采取灵活审慎的态度和方法搞好当前的宏观调控。调控的重点应由主要防通胀转为主要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为此,财政政策要从稳健转为适度扩张,货币政策要由从紧转为适度放松,并注意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防通胀虽然仍是宏观经济政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但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虽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这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当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相反,如果要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降下来,通货膨胀率肯定也可以降下来。但是,在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加深、国际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加大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让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即可,不必苛求把通货膨胀率过快降下来。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的实际情况来看,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9%左右较为合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会加剧许多结构性矛盾,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过低不利于增加就业,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在充分吸取以往历次宏观调控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今后我们应更好地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保持经济适度的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第二,处理好农民增收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中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扭转了农民收入一度低迷徘徊的局面,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今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

受石油价格高企推动的谷物燃料化、新兴国家粮食需求上升、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已显著上涨。虽然近几年我国粮食价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在限制粮食出口等政策的作用下,目前我国粮食价格仍然显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粮食食品价格上涨有合理性的一面,有利于农民增收。我国农产品价格显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为我们进一步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提供了外部条件。逐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兼顾消费者承受能力和生产者利益,使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在通货膨胀压力趋缓时,逐步提高粮食价格。因此,要处理好粮食涨价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粮食涨价后,对城镇低收入者的影响可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来解决。

第三,处理好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与控制通货膨胀的关系。今年初开始实施的价格管制是应急的措施,对成品油、电力实施的价格管制以及对食品、钢材、水泥等商品实施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于短期抑制高通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持续的价格管制,不仅不利于消除通胀压力,而且还会导致供给短缺与资源配置不当。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资源要素价格扭曲相当于我国对全世界的补贴。从长期来看,一旦通货膨胀压力趋缓,应抓住机遇,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机制。

理顺资源要素价格、逐步消除价格扭曲,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当前,要处理好理顺资源要素价格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通货膨胀压力趋缓时,应继续有步骤、分阶段地理顺电力、煤炭、液化气、天然气等资源要素价格,不断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在防止经济增速过多过快下滑,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时,还必须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就业较为充分,居民、企业、政府的收入增加较多,许多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被掩盖下来。当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过快发展时,即使总量供给能够满足需求扩张的需要,结构性供需矛盾也能产生通货膨胀问题。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而采取的紧缩性政策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进而使原先在高速增长时期被掩盖下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因此,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减慢是解决经济增长过快时期积累的问题的机遇。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增速减缓时期价格涨幅同时减缓的条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的减慢具有积极意义。

篇2

在去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延续了前年以来的回升走势。然而,由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在不断的改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主要包括: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在不断削弱、对国内外的市场的需求结构所进行的调整力度不足;分析国外因素主要是:当前欧洲作为债务国家,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等。种种不利因素使得我国经济的复苏步伐十分缓慢,除此之外,还使得我国有关宏观调控部门对于接下来的预测和抉择造成困扰。我国的经济研讨课题组主要针对最新的有关宏观经济类问题所关系到的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决策层面中短、中、长期经济适度性增长的根本体制,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且具体地对其增长速度的适当性进行一般性分析。这一举措对于完善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以及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概述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模式是否健全,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这种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并且怎样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话题。目前对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进行判断;推断其是否符合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于此同时,也吸引了世界经济组织的高度重视。对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否合理科学,并且根据原有的数据和经验进行总结,主要从有关我国经济增长速率的比例中具体归纳出以下几点标准:

(一)根据经验数据进行推断分析

这种方法通常情况下是根据原有的经验进行预测,因此常参入人的主观想法。

(二)加权预测方式

通常情况下根据往年的实际经济增长速率,分别为它们配备不同的权数,然后再对下年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预算。

(三)对GDP的增长率进行预算

根据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相结合对其进行具体预测。

(四)对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的规范

有很多学者主要从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环境方面来确定经济的发展方式。

二、政府在判断经济增长速度时的经验与内在逻辑

我国的经济能否又好又快的发展,与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的成败有关,并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改善。对于这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进行阐述:

(一)短期层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征

通常情况下,我国每年年末必定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一会议的过程中,对于来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做出相应的预测和判断。一般情况下,主要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等方式来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地快发展。然后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构造相应短期的交集,这对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政府长期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政策转向的灵活性。

(二)中期层面:建国以来的“五年计划”和“规划”

对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具体现实情况,我国相关政府已经对短期增长速度做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以及目标和策略的制定。不过对于中期的增长速度规划具体应该怎样制定或以什么为依据来进行制定,这就是目前中国所制定的新的五年计划,并将它作为较为理想和科学的奋斗目标。

(三)长期层面:关于党的历次会议中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特征

通常情况下,我们称十年或者十年以上的计划为长期计划,在此我们以十三大“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以及十四大、十五大还有十六大关于经济增长方面的策略为依据,来对我国适度的经济增长进行全面考察。

(四)我们从凯恩斯与古典学派探讨的问题比较短、中、长期

短期策略主要是通过执行计划来实现;而中期目标是对长期策略进行具体划分,以便应用于实践;长期策略是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战略目标进行具体合理的规划。三者的内在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结束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状况,本文主要通过对经济学者们关于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的探讨以及政府对于短、中、长期目标的制定进行考量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根据国情而言,各国的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次,我们应该正确衡量现实与理论上的总体经济运行态势,切勿急于求成;最后,正确处理短、中、长期策略,将它们有效的糅合后具体付诸实践,以便于我国实现宏观经济适度性增长。

参考文献:

篇3

“底部修复”的运行特征

2014 年将是中国全面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行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

因此,2014 年将是近20 年来政治、社会、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政策再定位与政策转型之间冲突最为强烈的一年。中国经济的大改革与大转型,世界经济的政策大转型与大改革,以及全球经济周期性力量的轮转这三大力量决定了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这也决定了2014 年宏观经济具有“底部修复”的运行特征。

基于上述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的判断,设定主要外生参数,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 模型,分年度预测2013 年与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其预测结果如表一所示。其中,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假设包括:(1)2014 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分别为9750 亿元;(2)2014 年人民币与美元平均兑换率分别为6.03 :1。

1、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在外部环境轻度改善、内部大改革全面展开、宏观经济政策相机定位等多重力量作用下,GDP 增速呈现“底部波动”、“轻度回缓”的态势,全年增速预计为7.7%,比2013年同比增速下降约1 个百分点。

2、2014 年在大改革的冲击下, 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将对政府类投资产生强烈的下行压力,民间投资空间的释放以及土地市场的改革虽然有利于相应投资板块的提升,但改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决定了民间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2014 年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并难以弥补政府类投资下降以及资金收紧带来的缺口,2014 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达到20.1%,比2013 年下降0.2 个百分点。

3、2014 年,“八项政策”、“群众路线”、“整顿”等政治活动将常态化,居民收入增速将持续低迷,收入分配政策改革的红利难以在短期显化,这些因素决定了2014 年消费增速将持续小幅回落,全年增速预计为13.2%。

4、2014 年是世界贸易的恢复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较大幅度改善带来的进口需求将有明显提升,将很大程度抵消新兴经济体进口需求的下滑。中国进出口需求都将同步提升,预计出口增速达到10.4%,进口增速达到10%,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929 亿美元,外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难以转正。

按照IMF 的预测,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3 年的2.9% 回升到3.6%, 超过2012 年的3.2%,贸易增速将从2013年的2.9% 上升到2014 年的4.9%。按照OECD 的预测,OECD 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从2013 年的1.2% 提升到2014 年的2.3%。按照联合国贸发会的预测是世界GDP 增速将从2013 年的2.3%,提升到2014 年3.1%,而世界贸易增速将从2013 年的3.6% 提升到2014 年5.3%。

5、2014 年金融改革的深化以及金融监管的强化,政府将采取偏紧的货币政策,但这种政策定位很可能被上半年经济增速的回落、改革阻力的显化以及价格形势的变化等因素扰乱,货币供应的实际增速将高于目标值,M1 增速预计将达到10.2%,M2 增速预计将达到14.1%。

6、2014 年在翘尾因素、食品价格上扬、改革带来的价格释放等因素的作用下,CPI 将有所上扬, 预计2014 年CPI 将达到3.2%,GDP 平减指数达到3.0%。全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但不严重,核心CPI 相对稳定。

短期宏观经济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成功实施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蓝图将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有效改变中国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增长中TFP 的贡献度。释放改革红利,改变目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政府主导发展的模式,纠正“政府失灵”的问题,改变目前“信用——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各种问题。第三,从根本上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模式,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框架。

但是,对于2014 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而言,上述收益具有长期性和原则性,难以在短期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大改革往往会带来短期的阵痛,会产生“创造性毁灭效应”,会因为打破旧体系给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各种震荡。从这种意义上讲,大改革的短期宏观经济效应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

第一、大改革对于2014 年宏观经济影响最为正面的影响将是它给全社会和全世界发出了“全面改革”、“强力改革”和“真改革”的信号,全面清除了社会各界对于本届政府改革决心的猜疑,从根本上重树了市场信心。这种信心的重构在目前周期转换的关键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大改革将在短期内对于2014年的宏观经济变量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

下表对于三中全会改革对于宏观变量的冲击进行了汇总和归类(如表二所示)。

第三、大改革也将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对于宏观稳定的高度关注,从而对于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产生新的约束。

1)新增就业目标应维持在1300 万

经济稳定、社会安定的核心在于就业的稳定。2014 年新增长就业如果确定在1200 万,所需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7.1% 即可。本期分报告研究的结论是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维持在8.3% 的基础上,GDP 只需要7% 增速即可保证1200 万的城镇新增就业。但考虑2014年大学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之和能够超过1200 万(2012 年已经达到1179万),如果要维持目前的失业率水平不急增,2014 年的新增就业目标应当维持在1300 万。在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第一产业增长4.0% 的假设条件下,第二产业必须增长8.1% 左右,而GDP 需要增长7.9%。因此,如果我们要将明年就业设定目标区间为1200 万~1300万,那么GDP 增速的区间就应当设定在7.1%~7.9%。如果取平均数的话,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不应当设定在7%,而应当是7.5%。

2)收入增长速度要有一个明显的反弹

2014 年,要赢得大改革开局之年的顺利进行,必须遏制居民收入增速回落的趋势,使收入增长速度有一个明显的反弹。如何才能使收入增速有明显反弹?

第一、GDP 增速不能有明显回落,如果GDP 增速回落在7% 以下,那么居民从初次分配中获得的收入实际增速应当会低于7%。第二、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应当有所强化,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1993年大改革之后,1994 年居民收入中来自转移支付的收入增长了41.4%。第三、工资形成机制改革应当是重点。在农民工工资持续市场型上升的环境中,应当适度提高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政府职能转变、反腐倡廉以及各项政治改革成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为在这些改革中,权力的重构可能导致很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受损,要弱化他们对于改革的反对,建立适度的补偿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3)中央财政支出的速度和财政赤字应当适度提高

每次大改革都需要宽财政的配合,其核心原因在于几个方面:一是大改革需要建立补偿机制来缓解改革的阻力;二是需要宽松的财政政策定位来对冲改革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过去两次大改革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种理论判断,1978年财政决算支出增长了33%,1993 年增长了24.8%。2014 年中国财政不仅在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收入增长下工夫,同时还必须考虑地方投融平台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税制调整等因素带来的地方非预算内政府隐性支出的减少。

2013 年1~10 月财政支出增速仅为10%,比2012 年同期下滑了9.6 个百分点,财政政策在本质上偏紧。2014 年必须全面改变这种格局,中央财政支出速度和财政赤字应当适度提高。

4)CPI 调控的目标值应当定在3.5%

如何界定2014 年货币政策,以及如何配合在价格改革和金融改革的推出?

都是货币政策当局重点考虑的问题。从价格形势来看,价格改革必然要推高2014 年CPI 和GDP 平减指数, 因此,CPI 的区间可能比正常模型预测的3.2左右水平要高。因此,为了给价格改革留有空间,CPI 调控的目标值应当定在3.5%。在通常情况下,该目标值与7.5%的GDP 增速目标一起决定的M2 增长率目标应当在12%~14%。但考虑到金融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要强化监管,存款利率的上扬和存贷利差的缩小可能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缓,所以M2 增速的目标可以在正常目标值区间的上限部分,即2014 年M2 可确定在13.5~14.5%。

献策2014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宏观经济从短期变化、中期定位、全球景气等角度来看,处于一个筑底反弹、周期转换的拐点阶段。

但从结构与改革视角来看,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结构大调整、制度大改革和政策大回转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景气难以在短期快速逆转,对于中国经济的展望不能采取简单的悲观主义,也不能采取简单的乐观主义。

第二、中国经济的大改革与大转型,世界经济的政策大转型与大改革,以及全球经济周期性力量的轮转这三大力量决定了2014 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这也决定了2014 年宏观经济具有“底部修复”的运行特征。

第三、中国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在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调整的一部分,中国结构大调整不仅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发展阶段、制度特性以及其他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因素,但同时也决定于世界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调整,中国结构调整的方向、路径、速度以及最终的目标不应当是基于封闭体系臆想的产物,还必须根据世界技术创新模式、分工模式、交换模式的变换状况来进行科学规划和演化调整,必须增加全球结构性调整以及全球改革大竞争的视角。

第四、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使中国传统的“出口——投资驱动模式”陷入危机,诱发了中国深层次的结构问题,迫使中国必须做出被动调整。但在过激的短期政策定位的作用下,“出口——投资驱动模式”转向了“信贷——投资驱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看得见的手”在干预“看不见的手”之时出现了重大偏误,“政府失灵”替代了“市场失灵”,使中国结构调整的困境增加了新的中国因素。通过大改革来治理中国特色的“双失灵”问题,改变“信贷——投资驱动模式”是破解目前流动性泛滥、债务增长过快、房地产泡沫严重、金融扭曲加剧以及产能过剩的关键。

第五、三中全会启动的大改革具有必要性和及时性,但对于宏观经济在短期与中长期的影响不同,必须高度重视在短期中产生的“创造性破局效应”。

第六、大改革一方面改变着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也对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稳定、宏观的平衡和缓解大改革的阻力要求2014 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通常年份有一定的差别。在这种逻辑下,建议2014年政府应当将就业目标定在1250 万,GDP 增长目标定在7.5%,物价目标定在3.5%,M2 定在13.5%~14.5%,财政赤字率确定在2.5%。

第七、2014 年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应当专注于“稳增长”和“促改革”,目标不宜多元化。但稳增长的底线管理应当具有新内涵,底线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大改革在短期带来的各种社会政治冲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外溢效应。

第八、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必须在强化存量管理的同时,流量操作不宜太紧,“大改革”+“强监管”+“中性货币定位”+“结构性短缺的流动性管理”

可能是未来恰当的组合。

1、建议货币供应、贷款规模以及社会融资总额等目标的确定不宜进行简单的数量管理,区域目标管理和弹性管理依然具有较强的合理性,特别是在目前大改革和大调整的环境中,常规的货币政策规则性调控存在的问题比相机决策模式更坏。

2、鉴于银行表外业务余额的持续回升、地方政府债务进一步快速提升、社会融资总额增速高居不下,中国金融层面的局部风险和整体扭曲问题依然在累积,中国监管的力度要持续加强,没有好的金融秩序和行为规范,短期货币政策的调控会失效,贸然进行全面改革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规范化”、“阳光化”依然强监管定位的方向。

3、流动性管理依然是货币当局管理的另一个核心,目前流动性紧张的局面虽然得到有效缓解,依然存在总量紧张、结构错配以及市场恐慌的可能,其原因在于:

(1) 流动性总量紧张的问题仍有重现可能。8 月Shibor 和隔夜利率都在回落中趋于平稳,但9 月以来却居高不下。这种流动性紧张局面在年底与年初有可能加剧。其理由是:银行年底冲高的压力比季末更大;年底资金结算和收益分配加大。

(2) 流动性的结构问题在进一步扩大,很可能局部时间引发整体市场的恐慌。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各期限累计流动性缺口均有所放大,其中90 天以内累计流动性缺口为1.9 万亿元,较上季度末放大1.57 万亿元。17 家主要商业银行中有8家流动性缺口率不达标;二是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平均流动性覆盖率为118.07%,比上季度下降4.12 个百分点60 家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低于100%,商业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的缺口达到8575 亿元。

上述结构性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高度重视金融大改革的实施路径和改革次序。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依然应当强调以下原则:一是利率市场化应当优于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应当先于资本项目的开放;三是发达地区的金融改革试点应当优于其他区域的金融改革试点;四是金融监管的强化以及宏观稳定都是金融大改革的基础;五是基准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应当先于其他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存贷业务的变异以及企业财务成本的变化。

篇4

图1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与我国宏观经济景气先行一致指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进入2013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一致指数持续下降,而先行指数一路上涨。从构成指标看,先行指数中的国内贷款和PPI(逆转)处于下降走势,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逆转)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则在持续上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上涨速度较快,带动了先行指数的持续上扬。但先行指数的上涨速度明显减缓,7月份仅比6月份提高0.23点,几乎持平,预计下半年固定资产先行指数将掉头向下,进入下行区间。

一致指数中,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自筹资金结束了下降趋势企稳回升,表明我国民间投资的动力增强,而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扩建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新建投资增速虽然仍处于下滑区间,但下滑速度明显放缓,从而带动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下滑速度减缓。

二、基于扩散指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的走势判断

利用先行和一致指标建立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的一致扩散指数和先行扩散指数,如图2所示。先行指数在2012年7月超过了50%线,并在今年5月达到了本次周期的极大值点,表明先行指数的峰已经出现在2013年5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致扩散指数在2012年6月达到了极小值点,表明上轮峰点已经出现,此后扩散指数曾出现过快速拉升,但是在2013年出现了小幅回调的走势,目前处于再次上升的阶段,但是从数值上看,并未达到50%的临界点,因此判断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景气的一致指数的谷底尚未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先行扩散指数极大值点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的峰先行半年左右。因此,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在2013年下半年将维持缓慢回升态势。

篇5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94-08

收稿日期:2012-08-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季度宏观模型的拓展:CQMMⅡ期”(10JJD79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季度地区经济模型的开发与尖用”(71073130);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08&ZD034)

作者简介:项目负责人:李文溥;本文执笔:李静、王燕武、卢盛荣、龚敏、李文溥。李静,女,江西弋阳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燕武,男,福建莆田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卢盛荣,男,福建建瓯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龚敏,女,云南个旧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文溥,男,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参加本次预测研究的还有:林致远、崔庆炜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部分研究生。

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的衰退以及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直接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制造业企业投资增速的减缓以及继续执行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等导致投资增速下滑,使经济增长率回落的态势不断延续。同时,由于企业对产能过剩的调整,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地刺激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因收入提高而有所上升,但是依然难以抵消投资与进出口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因此,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稳定增长,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已成为当前宏观经济值得关注的问题。

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12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利用CQMM重新调整了2012-2013年宏观经济趋势预测,模拟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的衰退和再次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针对今明两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进行分析,提出当期应在实行常规力度的政策调控稳增长的同时把政策重点逐步转向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2013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经济进一步衰退,虽然第一季度增长0.06%(季节性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但第二季度经济减速0.8%。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依然黯淡。IMF2012年7月预测欧元区2012年增长率为-0.3%。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伴随着失业率的缓慢下降,其增长逐步复苏;但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以及“财政悬崖”等问题将减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IMF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0%。2013年全球经济将有所好转,IMF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7%,美国经济将增长2.3%。

2.美元对欧元汇率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假定

根据上述对欧元区经济的预测,预计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的经济减速将持续削弱欧元币值,至第四季度末,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跌至1:1.15的水平;2013年随着经济走势趋于平稳,全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以维持在1:1.11的水平。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仍难以根本改变,但是短期内人民币双向浮动的可能性更大。受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继续收窄,资本流入减缓。这些因素都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将有所放缓。预计至2012年末,人民币对美元将继续贬值至一美元可兑换人民币6.34元,2013年后恢复升值趋势,至年末可能达到6.28元。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假定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10月份调整后的统计口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2012年上半年维持平稳增长。课题组假定,基于应对经济增长减速的需要,下半年M2的增速将有所提高;第三季度为13.8%,第四季度进一步提高到14.2%。2013年基本维持14.3%的增速。

4.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变化的假定

假定央行在2012年的第四季度还将降息一次,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5.75%;2013年则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

(二)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基于上述假定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由于欧元区经济减速等国内外原因的作用,2012年中国GDP增速下滑至8.01%,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但2013年的GDP增长率将回升至8.29%。从季度同比增长率看2012年第三季度GDP可能增长8.11%,第四季度预计回升至8.20%。模型预测表明,2012年下半年即使遭遇欧元区经济大幅减速,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当局仅需通过适当降息及适度的财政扩张政策予以及时应对,并保持M2增长14%左右,那么,中国经济仍能保持适度增长,GDP的增速仅会出现小幅下滑。

2.主要价格指数变化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由于外部市场需求减弱及国内经济增速趋缓等原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将大幅度减轻。预计2012年全年CPI将上涨2.9%,同比下降2.52个百分点;到2013年,CPI可能回升到3.27%。分季度看,CPI至2012年第三季度可能下降至最低点2.24%,之后逐步回升,直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3.90%。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未来两年内也将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2012年PPI涨幅将下降至0.3%,2013年可能上升至3.45%。分季度看,PPI于2012年第三季度将可能上涨0.48%,之后小幅波动持续上涨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3.66%。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_I)预计为1.98%,同比下降4.57个百分点;2013年P_I可能上升至3.27%的水平。分季度看,P_I的同比增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2.31%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58%,而后开始回升,第四季度将达到2.41%。至2013年第四季度,还可能达到新的高点,即4.55%。2012年GDP平减指数(P_GDP)将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达到1.85%;2013年可能提高至4.31%。分季度看,将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2.95%降至第三季度的1.09%,第四季度维持在1.56%;进入2013年,开始提高,到第四季度将达到4.42%左右的水平。

总体而言,在欧元区不会分裂而且中东局势不会演变成石油危机的前提下,2012年中国经济不会快速减速,进一步降息引发通货膨胀反弹的可能性很低。

3.其他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增长率预测

(1)进出口及外汇储备增长率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欧元区经济减速将再次冲击中国的进出口。其中,2012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能增长10.82%,同比将下降9.7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速可能下滑至5.76%,同比下降19.21个百分点(见表1)。分季度看,出口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有望维持在11.55%,第四季度上升至13.95%;进口增速在2012年第三季度可能降至6.63%,第四季度进一步降至3.08%。由于进口增速下降的幅度大大超过出口增速的下降,贸易顺差因此扩大,2012年外汇储备预计依然可以增长3.98%,但是同比将下降17.45个百分点。至2013年,随着外部市场恢复稳定,中国进出口增速将有所恢复。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增速,2013年预计将达到15.93%;进口总额预计将达到10.88%。外汇储备在2013年将可能增长10.75%。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

模型预测,2012年,在外部需求减弱的情况下,适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但投资需求的扩张速度将显著减弱。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预计为8.97%,同比下降1.81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20.4%,同比下降5.41个百分点。2013年,投资需求将随着经济增速的提高而有所增强。按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速预计为9.05%;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为18.34%(见表2)。

(3)消费增长率的变化预测

模型预测显示,2012年按不变价计算的居民消费总额预计将增长8.27%,同比下降0.88个百分点;预计2013年将下降到7.18%。2012年按现价计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3.75%,同比下降5.19个百分点;2013年预计将增至18.05%。

二、政策模拟

中国经济从2010年第一季度起,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且近期内世界经济前景仍然扑朔迷离,难以乐观,国内各界尤其是地方政府关于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政策的呼声不绝于耳。课题组利用CQMM分别模拟了(1)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衰退,并拖累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外部经济因此进一步恶化,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2)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将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何种影响?在此基础上来回答再度启动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的必要性。

(一)欧元区经济出现更严重衰退

课题组假定欧债危机发酵升级,2012年下半年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减速,全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收缩1%,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0.7个百分点;2013年进一步减速3%,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3.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12年美国经济增速下滑至1%,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1个百分点;2013年仅能增长0.6%,比基准预测中的假定下降1.7个百分点。同时,欧元对美元进一步贬值,2012年底l欧元可兑换1.11美元,2013年底维持在1.05美元的水平。此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依然维持基准预测中的假定。

基于CQMM的模拟结果如表3所示。欧元区危机的加剧将导致中国进出口增速更大幅度下滑。2012年中国出口(按美元、现价计算)仅能增长6.42%,与基准预测的值相比,将下降4.39个百分点;2013年出口增速可能降至1.43%,比基准预测值下降14.5个百分点。2012年进口增速也将降至3.94%,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5.81%。2012年净出口总额仅能增长4.33%,2013年将可能为负增长,但依然保持顺差。出口增速下滑将进一步压低中国经济增速。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GDP因此仅能增长7.71%,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7.5%,分别比基准预测值下降0.31和0.79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衰退的深化将进一步压低中国的通胀水平。2012年CPI涨幅将为2.69%,2013年进一步下降为1.84%;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降至1.76%,2013年为2.86%;GDP平减指数也将分别降至1.72%和3.17%。与基准预测结果相比,上述价格指数均呈现大幅下降。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的大幅下滑对投资需求形成一定支撑,2012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可增长9.1%,2013年增长10.24%,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3和1.19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外部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并有利于GDP增速的稳定。

模拟结果显示,即使外部经济情况继续恶化,中国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程度有限,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经济增长率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相对稳定的居民消费逐渐成为构筑国内需求平台的重要力量。外部需求萎缩使投资价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扩张。实行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将降低经济下滑对投资、就业、居民收入的影响,稳定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从而稳定居民消费及国内投资。国内需求的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使经济增长维持在7.5%的水平上。

(二)新增“2万亿”财政支出的增长效应模拟

“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出台必然带动金融体系新增信贷的扩张,从而提高M2的增速。在保持上述基准预测对欧美经济、主要汇率以及贷款利率调整的假定下,课题组修改了对M2增速的假定,模拟由“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导致M2进一步提高,如M2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16%和17%,研判其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基于CQMM的模拟结果如表4所示。“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的出台可能使2012年GDP增长率上升至8.25%,较基准预测提高了0.24个百分点;2013年GDP增长率可进一步上升至8.86%,较基准预测提高0.5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以扩张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财政支出刺激性政策在现阶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的增长率,但是,其作用是相对有限的,仅为0.24-0.55个百分点。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对投资刺激作用相对大一些。2012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因此可以增长9.58%,2013年为10.67%,分别比基准预测结果提高了0.61和1.62个百分点。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进口需求的扩张。2012年进口总额(按美元、现价计算)可以增长5.86%,2013年为11.03%,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和0.16个百分点;但出口总额由于受外部市场萎缩的影响,仅分别增长10.69%和14.98%,比基准预测的结果略有下降。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显著拉升通胀水平。2012年CPI将上涨3.05%,2013年将上涨4.29%,分别比基准预测的结果提高0.15和1.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也将有所上升。

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将进一步恶化经济结构失衡。与基准预测的结果相比,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今明两年将分别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将分别下降0.1和0.2个百分点(见表5)。这说明,尽管与基准预测结果相比,实施“2万亿”财政支出刺激政策对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大,但在趋势上却将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进一步加剧。结果显示,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下(如基准预测所假定),实施追加“2万亿”财政支出扩张计划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的增长率,但是力度有限;由此带动的信贷及货币扩张不仅会大幅提升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原已失衡的经济结构。

三、政策建议

本次预测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使今明两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全力以赴保增长还是在实行常规力度的政策调控稳增长的同时把政策重点逐渐转向深化改革,结构调整?课题组对中国未来两年经济发展的不同政策选择及其结果的预测与模拟结果表明,在外部经济形势恶化的极端假定下,明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率预测值为7.5%。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态势正在确立。尽管由于欧元区经济衰退的冲击,将增大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滑的压力,但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使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7.5%的增速是近期可以实现的低线。另一方面,即使为提高增长而出台“2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经济增速也仅能拉升到8.25%(2012年)和8.86%(2013年)的水平,高低区间不过0.5-0.6个百分点。

在目前外部经济继续恶化情况下,中国经济尚能保持7.5%及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说明即使在目前,中国经济即使以内需(消费+投资)为主,也能大致支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如果认为8%的经济增长率是中国进人次高增长阶段之后的正常增长率。那么,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不宜再度启动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因为,上一轮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在实现了保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控制资源的能力,挤占了市场经济主体资源份额,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提高了政府债务负担,通货膨胀率上升,等等。其中,地方政府的债务水平急剧上升更是值得关注。截至2010年底,中国政府债务余额约为17.47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余额为6.75万亿元,比2008年末多出1.43万亿元;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则高达10.72万亿元,比2008年末高出5.15万亿元,增长近一倍。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债务之比由2008年的1.04跃至2010年的1.59。

篇6

二、测度信用价差的GZ指数的构建方法

Gilchrist(2009)提出了测度信用价差的自下向上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构建了测度信用价差的GZ指数。其具体的构建方法如下所述:假设在时期t由企业i发行的公司债券k所承诺的现金流序列为(C(s):s=1,2,…,S),这里的现金流包括了按期付息与到期时的本金偿付。那么该债券价格可描述为:Pit[k]=ΣSs=1C(s)D(ts)(1)此处的D(t)=e-rtt为在时刻t的折现函数。为了计算与之相对应的无风险债券价格Pft[k],我们利用时刻t连续复利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对现金流序列(C(s):s=1,2,…,S)进行贴现。按此方法所得的无风险债券价格Pft[k]将被用来计算假定国债的收益率yft[k],该国债产生的现金流序列同样被假定为(C(s):s=1,2,…,S)。用yit[k]表示企业债券k的收益率,那么信用价差则可表示为Sit[k]=yit[k]-yft[k]。通常使用的计算信用价差的方法为将企业债券收益率减去与该企业债券到期日相同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上的收益率而得到的,而本文所采用的度量信用价差的方法与通常的方法相比将大大减少信用价差的计算偏误。按上述方法,我们将得到微观层面各个时期各种债券的信用价差。将微观层面的信用价差进行简单的综合,就可得到各个时期的信用价差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可表示为:此处的Nt指时期t的样本观测数,式(2)即为各时期度量信用价差的GZ指数。从式(2)可以看出GZ信用价差指数实际上是各微观个体债券的信用价差的简单算术平均值。

三、数据描述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

在计算信用价差指数的时候,我们利用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中心的企业债收益率数据、国债收益率数据以及国债的收益率曲线数据。由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中心的利率期限结构数据最早开始于2006年3月,因此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区间为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数据频率为月。在利用上述原始数据计算GZ信用价差指数的时候,为了保证计算结果不受极端观测值的影响,我们将个体信用价差低于5个基点以及高于3000个基点的观测值进行了删除处理。在本文的实证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宏观经济变量则主要包括产出、出口、投资、消费与通货膨胀。其中的产出用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来代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出口用出口总额的当月同比增速来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网站;投资则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当月同比增速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消费则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通货膨胀则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当月同比增速来表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为与上述信用价差指数相对应,本文对宏观经济变量所选取的样本区间也为2006年3月至2011年10月。

(二)实证分析

篇7

一般来说,国家相关统计部门都会定期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披露,比如消费者物价指数、贸易顺逆差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这些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一旦公布出来后将影响金融市场,通常情况下市场预测值和实际宏观经济统计数据间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所以客观准确的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对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外汇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把预期值和实际数据之间的差距引入garch模型,探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宏观经济变量与市场预期

1.宏观经济变量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国家统计部门每月公布的比较常用的五个宏观经济变量,比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货币信贷信息及贸易顺差或者逆差等。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时期内变化的速度与程度;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和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一般情况下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是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程度,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速度;货币信贷信息是指关于货币增长速度、货币政策以及与货币市场相关的一切信息;贸易顺差是指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通常又叫“出超”,它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处于有利的地位,相反贸易逆差则是指特定年度一国出口的贸易总额小于进口贸易总额,一般又叫做“入超”。

2.市场预期

一般来说,在国家统计部门公布宏观经济统计数据之前,市场参与者会依据自己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对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预测,这些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的数据叫做市场预测数值,然而市场预测值和实际的宏观经济数值往往有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的程度叫做偏差,本研究衡量这种偏差量采用的是实际公布数据与市场预测值之比,再乘以一百,然后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进而可以发现正偏差或者负偏差对金融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中采用的是朗润预测,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预期检验模型对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

由于金融市场的收益率数据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性,所以探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效应的模型不能简单地采用回归模型,而应当从arch族模型中选择其中一个,本研究中采用的是garch模型,采用这一模型来探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对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及债券市场的价格行为。

(1)未引入预期检验模型对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

从未引入预期的garch模型结果来看,如果股票市场方差方程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回归系数为负且具有显著性,这表明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及新增贷款数额统计数据的公布使得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波动率降低,如果cpi回归系数为正,但没有显著性,则表明cpi统计数据公布加大了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如果债券市场货币信贷信息系数为负且显著,则表明货币信息统计数据的公布对债券市场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货币信贷统计数据的公布不仅降低了债券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率,且降低了债券市场日收盘的收益率的平均值;如果外汇市场cpi与货币信贷信息系数为负且显著可以知道,cpi与货币供应量等统计数据的公布提高了人民币升值的日幅度,如果外汇市场方差方程回归结果中各个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系数皆不显著时,则表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公布对人民币和其他币种收益率的波动影响降低。

(2)引入预期检验模型对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

引入市场预期之后,如果股票市场均值方差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时,则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期值要低于实际值,股票市场的日收益率降低。如果其他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公布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时,不管实际数据公布与预期数据之间的偏差的正或者是负,都会降低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率;对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而言,在引入预期检验模型后,其功效比未引入预期检验模型要差,主要是由于外汇市场化程度较低及外汇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国家及大型金融机构。

篇8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3-0017-09

为抑制2011年上半年不断加剧的通胀压力,以数量控制为主、旨在吸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央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但地方政府投资、民间自主性投资的扩张,却支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2011年全年,中国经济(GDP)增长9.2%,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5.4%,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尽管通货膨胀未能实现年初预定的控制目标,但物价涨幅正逐步得到控制。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则相对缓慢;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以及居民内部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亟待调整;国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以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呼声则越来越高。“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基于2012年1月底最新的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对2012年和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预测,并模拟了将50%的社会保险费返还给居民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依据模型的预测及模拟结果,课题组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评价与展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

(一)模型外生变量的假设

1.美国及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假定

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虽然201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了1.5%,但是第四季度却明显减速,同比下降了0.3%,加上对希腊清偿债务能力的担忧,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依然前景黯淡。IMF预测,2012年欧元区经济将收缩0.5%,其中,上半年经济减速将尤为明显,计算季节性调整后的环比折年率,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可能收缩1.59%,第二季度收缩0.8%;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恢复。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伴随着失业率的缓慢下降,其增长逐步复苏,但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将减缓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预计2012年美国经济可能增长1.8%。2013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好转,欧元区经济将增长0.8%,美国经济将增长2.2%。

2.主要汇率水平变化假定

根据上述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预测,预计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的经济减速将削弱欧元币值,至第二季度末,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跌至1:1.26的水平;下半年随着经济走势趋于平稳,全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维持在1:1.29的水平。进入2013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可能恢复至1:1.32的水平。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人民币升值趋势仍难以根本改变,但受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速将放缓,贸易顺差继续收窄,资本流入减缓。这些因素都将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预计至2012年末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23,2013年末可能达到1:6.09。

3.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假定

通过一系列数量控制的紧缩性政策,2011年M2增速降低至13.6%。然而,2012年,特别是上半年,欧元区经济减速的风险非常高,课题组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可能会作出相应调整。前三季度,M2增速将从一季度的14%提高至18%;下半年欧元区经济走稳之后,M2增速会再度下降至16%。预计2012年和2013年全年M2增速都将保持16%的水平。

4.一年期贷款利率变化假定

假定央行将在2012年第二、三季度连续降息二次,每次下降25个基点,从而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现有的6.56%降至6.06%;2013年维持该利率水平不变。

(三)2011-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1.GDP增长率预测

篇9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稳步进行,经济增长速度也正朝着预期方向行进。但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起伏不定,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受其影响也出现相应变化。

一、国际宏观经济形势

目前,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总体上看,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2013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进行改革,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包括20国集团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从区域宏观经济来看,欧洲债务危机导致欧洲金融体系崩溃和欧元区解体的可能性很小。欧债危机使整个欧洲将陷入停滞,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将明显下降,并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的复苏。虽然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虽然立场存在明显差异,但最终均达成有效的短期救助方案;而从中长期看,随着欧元区在财政、金融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制度调整,债务危机将会逐步得以解决。美国经济不景气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将逐渐显现。另外,今年以来由于经受自然灾害的日本经济处于恢复期,需要大量进口,使我国对日本的出口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形势好转,进口将有所下降。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

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

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

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三、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

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

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 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综上所述,当前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之下,世界经济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当前依然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只要我们采取正确宏观调控手段,运用合适的金融调控政策,就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大丰市供电公司党群工作部)

参考文献

篇10

一、通货膨胀调整前后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对比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通常被认为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水平,本文利用CPI对房地产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调整,调整后的房地产价格指数反映了房地产价格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土地稀缺、收入增加等需求变化的真实变化。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2004年快速增加,最高达到110.8,但经过CPI调整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变化幅度则大大减小。2004年起,宏观经济景气大幅释放,中国经济彻底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CPI不断上升,2004年第3季度达到最高,为105.27。相比较而言,2004年起,经过CPI调整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有较大幅度的减小,最高为2004年第4季度的106.3,比2002―2003年的平均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

分析表明,2004年以来房屋销售价格增长有所加速,但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修正,房屋销售价格的实际增长速度则大大减小。

二、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对比

本文选取的宏观经济指标为:CPI、GDP增幅、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在本文的分析中,GDP增幅是以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经过通货膨胀因素的调整为城镇家庭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利率也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而成为实际利率。

(一)房屋销售价格变化与CPI的对比

1998―2003年期间,CPI与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呈反向变化。CPI上升则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下降,并且,通货紧缩初期房屋销售价格一般有一个比较大的上涨,随着通货紧缩程度的减轻,房屋销售价格涨幅逐步减小,该规律在1998―1999年和2002―2003年两次通货紧缩期间均有体现。

2004年之后CPI与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关系则发生变化,由反向关系改为同向关系,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随着CPI的升降而升降。这种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与CPI关系的变化是2004年宏观调控效应的表现。关于货币和土地的双紧调控政策改变了消费者的预期,造成了2004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的不断上涨;2005年又受价格调控政策的影响,消费者持币观望导致房价增幅而有所减小。因此,消费者预期变化改变了2004年以来CPI与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之间的变化关系。

分析表明,2004年以后宏观调控因素导致的消费者预期变化对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与CPI之间的变化规律有所影响,但1998―2003年二者变化的规律性仍然可以说明,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房屋销售价格的变化与CPI 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房屋销售价格变化与GDP增速的对比

未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的房屋销售价格在2004年下半年―2005年上半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同期GDP增速,但是1998年以来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增幅均低于同期GDP增幅。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国民经济增速提高,GDP增幅开始超过9%,2003年第4季度达到10.69%,2004年以来的各季度GDP增速平均达到9.51%。2004年以来,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增幅为6.07%,比同期GDP增速低2.5个百分点左右。

分析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1998年以来,房屋真实价格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房价的上升没有超过经济基本面的支持。

(三)房屋销售价格变化与收入增速的对比

1999年至今,城镇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各季度的平均增速为9.74%,同期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的平均增速为3.19%,收入的增长速度比房价真实的增长速度高3倍。2004年以来,房屋销售价格增速加快,平均增幅达到6.07%,未调整的房屋销售价格在2004年末超过了同期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但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房屋销售价格的真实增长仍低于同期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10.98%的增长,增幅比较相差3个百分点。

分析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1998年以来收入的增幅都远远超过同期房价的增幅,房价的增长是以收入增长为基础的。

(四)房屋销售价格变化与实际利率变化的对比

1998―2003年,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变化与实际利率的变化呈反向关系。1998―1999年和2002年3年时间里,实际利率均为负值,在负利率的初期,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涨幅;随着实际利率由负值逐步转为正值,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增幅有所下降。但在2004年以后,真实房价与实际利率的关系则有所改变,二者变化基本为正向关系,这种变化与宏观调控政策有直接关联。

分析表明,真实房价的变化与实际利率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实际利率由正值转为负值并在负利率存在期间,房价都有比较大的涨幅;但如果宏观调控方向发生变化,这种规律则会随之发生改变。

三、结论

(一)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房屋销售价格可以反映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土地稀缺、收入增长等因素而引起的房价真实上涨。2004年以来,由于通货膨胀程度的逐步上升,调整后的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比调整前的数值大大减小。

(二)房价的真实上涨与宏观经济基本面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数据分析表明,通货紧缩和负利率均与真实房价涨幅增加相联系。2004年以来,虽然宏观经济走出了通货紧缩和负利率,但由于宏观调控措施导致消费者预期变化增大了对房屋的需求,从而使真实房价的增幅进一步上升。

篇11

2011年的存贷款缺口增速仅为9.2%,远低于从2000~2011年的存贷缺口平均增速21.84%,也低于从2000~2008年存贷缺口平均增速23.45%。显然,这印证了宏观经济发展减缓的经济周期处于低谷的背景与利率市场化进程利差收益缩小的行业环境。而存贷款额及其缺口额增速放缓正是近年来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国家调整基准利率造成的吸储成本增加与银行惜贷的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挖掘基于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从1995~2011年17年间存贷款额差额变动的规律,本文拟基于以上时序数据建立ARCH模型。

ARCH模型

1.时序结构的变量序列。

时间序列数据结构被广泛用于建模分析,如投资与人均GDP关系等宏观领域,金融市场利率风险的测定等中观领域,证券市场中利用高频数据测量VaR分析等。由此,本文以17年间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一个整体考察对象,以其对应的存贷款差额指标作为描述参考对象的特征变量,是属于典型的时间序列数据。

2.ARCH模型的识别。

(1)时序数列平稳性的判定。利用时间序列建立模型之前,首先要进行稳定性判定。基本方法有作图法与ADF单位根法。对存贷款缺口原序列做出1982~2011年的序列图(图2),可以看出存贷款缺口变量存在一个明显的随时间增长的趋势,从而可以大致判定存贷差额序列不平稳。而将存贷款额的一阶差分作时序图,仍然观察到其存在随时间增长的趋势,因此存贷款差额一阶差分并非平稳序列。而后将存贷款额的二阶差分作时序图,观察到存贷款的二阶差分序列在0的上下呈波动形态。一般而言,为使模型的建立具备可解读的经济意义,平稳序列的判定做到二阶差分也就停止了。为进一步定量说明存贷款差额变量序列的非平稳性以及找到建模所需要的平稳序列,通过对以上时序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实现数据预处理,同时由单位根检验,得到ADF=-5.660618,分别小于不同检验水平的三个临界值,由此,可以断定存贷款差额二阶差分序列是一个平稳序列。即:CDC~(I2),为二阶非平稳序列。(2)单位根检验。通过以上描述性分析以及进一步的单位根检验,发现存贷款差额的二阶差分的平稳性,从而选取其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且可以确定由D(D(CDC))序列建立一个AR(5)(经过数次实验得到)模型。对存贷款差额的非平稳性检验及判定的经济意义,是存贷款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随着经济的增速放缓而减少。同时,在国家控制房地产行业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高存款的成本而控制贷款利率,银行利差收益缩小的必然性使得近两年存贷款差额的增速放缓。然而,在经济迅猛增长的形势使得资金需求增加,从而使2006~2008年存贷款缺口放大。

3.建模。从存贷款差额满足(I2),以及存贷款缺口二阶差分序列的图1(c)的序列波动中,可以拟定存贷款缺口变量序列有解释波动存在的方差ARCH效应。因为ARCH方差波动效应是由均值方程与波动方程有机结合,而均值方程影响波动方差方程的估计,由此,首先设定平稳时间序列———存贷款缺口二阶差分序列的均值方程。

(1)均值方程的建立。由存贷款差额其二阶差分序列组建立AR(5)的均值方程并利用其残差进行ARCH检验。可以得到存贷款缺口受到第二年和第五年存贷款缺口余额的影响,说明存贷款业务作为银行利差收入的持续来源,前期存贷缺口的余额显然会因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与存贷款结构的匹配,长期稳定存在。由于存贷款缺口的二阶序列稳定,即存贷款缺口历年余额的增速是稳定的,从而印证了以上推论。从均值方程的AR(5)项的系数1.32与t-Statistic值为3.380639来看,第五年的存贷款缺口余额对当期存贷款缺口余额的影响最大,同时第二年的存贷款缺口余额的变动对当期存贷款缺口余额均有影响。一方面如前所述,银行存贷款额是其利差收入的来源,银行存贷款业务的持续经营保持了存贷款缺口的持续增长,前期的存贷款缺口就影响下一期的,说明银行的存贷款缺口的平均收现期主要是中期2~5年;另一方面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体现在银行业至少会产生2-5年的作用。进一步而言,伴随着宏观经济的波动,存贷款缺口差额的波动明显,由此可以推断出存贷款余额的波动存在ARCH效应。

(2)残差的ARCH-LM检验。图3为均值方程的残差图。其显示出一定的波动性,可进一步采用残差检验模型ARCH-LM是否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见表4)。通过存贷款缺口变量的二阶平稳序列建立的AR(2)、AR(5)均值方程的残差进行ARCH-LM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以上均值方程的残差图揭示的ARCH波动效应的存在。可见,在样本量较小仅有17个的条件下(置信水平5%或10%),缺口分析所用序列组仍然是存在着ARCH效应的。

(3)建立存贷款差额二阶差分序列的ARCH模型。根据表5,ARCH建模实现的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的缺口分析能得到的均值方程为:DDXt=0.4×DDXt-5+u赞t。并且在置信水平5%、10%条件下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ARCH模型中的方差公式则是取ARCH(2),是在反复迭代过程中所取最好的能通过系数显著性(小于等于10%置信水平)的滞后项。由此,得到ARCH(2)方程表达式为:从以上均值方程与方差方程的经济意义来看,均值方程描述了长期的趋势,方差方程描述了短期的波动,二者结合则对存贷款缺口的非平稳波动做出了全面与细节的描述。当期存贷款缺口受到5年前存贷款缺口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存贷款缺口余额的总量仍然是增加的,但由于受到经济波动的周期影响,前2年的经济波动对当前存贷款缺口有一个回调的趋势。

(4)小结。存贷款额缺口的时序性与波动性通过ARCH模型得以拟合,对存贷款缺口变量时间序列建立模型,通过了平稳性检测、波动的条件自回归识别等程序,相较之不考虑数据平稳性就做出的OLS回归更有理论与操作依据,更好地从数据本身拟合了现实。

结论

1.存贷款额缺口特征。主要表现为:存贷款额缺口总量持续增长、存贷款额缺口增速放缓、存贷款额缺口增速的变动呈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的波动。存贷款缺口是属于银行资产负债缺口管理的组成部分,利用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之间的差额,在缺口为正时提高利率会增大收益,提高利率的频率与幅度会增加利差收益的增幅与增速;在缺口为负时降低利率会增大收益,降低利率的频率与幅度会增加利差收益的增幅与增速。

篇12

Abstract: "macroeconomic policy" is to show the country or the government in a planned way conscious use of certain policy tools, regul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macro economic control,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policy go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a's 2003 to 2011 years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understand the policy issued and implemented process whether fully play a role. In other words, how effect, is obviously a need to carefully study and answer important issues. It to China's future macro economic control, and to keep the rapid economic, stabl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 macro policy,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2003—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进入2003年,由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的同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也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大,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

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投资膨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使得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1)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两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2)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3)投资膨胀以及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必然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施了“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既不盲目放松调控力度,也不轻易紧缩调控力度,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2008年下半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和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次金融危机情况复杂严峻,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受到重创,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2008年我国又遭遇了冰雪冻灾、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决定我国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求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此次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物价表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CPI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连续6个月回落。而2008年9月和10月的PPI也呈现回落走势。这种情况下说明高通胀的压力基本消除,要预防通货紧缩。

(2)经济增长情况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显示,我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11.9%的高峰后连续5个季度逐季下滑:2007年第三季度为11.5%,2008年第一季度为10.6%,第二季度为10.1%,第三季度则降到9.0%。

(3)外汇储备充足 200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仅为1656亿美元,但之后几年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6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投入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

二、2009年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2、促进扩大消费需求3、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 4、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报告明确指出,2010年我国将继续执行2008年末启动的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三、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从2009“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2010“促转变”为发展重点,政策思路的调整凸显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力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积极的财政政策:1、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框架,配合货币政策做好总量调控 2、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作用,落实投资重点,确保项目可行性和施工质量3、努力拉动社会投资,逐步切换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4、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升级

篇13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元春

我认为2012不仅将延续2011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三大问题:实体经济加速放缓、虚拟经济扭曲加剧和风险上扬、结构问题持续恶化,同时还要面临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带来的外部环境冲击和房地产深度回转带来的泡沫经济的问题。关于明年的经济增长,我认为2012年GDP增速将出现前低后高的模式,明年1、2季度跌破9%的概率非常大。

虽然我对于明年的经济并不看好,但也不是一种完全悲观的态度。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控空间很大,调控能力很强,能有效地对冲一系列的冲击。所以,我认为明年经济虽然并不看好,但是下降的幅度比今年要小,所以还是不错的。

房地产是影响经济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 隆国强

到目前为止,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是按照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不断地演变的,通胀率在回落,经济增长在高位逐季回落。

大家可以看到,至少是过去的七八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龙头就是房地产和汽车。房地产在过去这么多年第一次面临重大调整,可能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是重大的。房地产的走势会怎么样?最理想的结果是房地产的价格总体保持稳定,通过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来逐渐地消化其中的泡沫,这是我们最理想的结果。但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说,也是最难的。

中国宏观经济难就难在短中长期问题交织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常务副院长 王一鸣

未来宏观经济会如何走向呢?我个人觉得有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短期来看,通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根本的抑制。2009年以后的这一轮通胀已经调头了,指标已经下来了。但是这种通胀的回落是不是具有稳定性,能不能持续,这是我们需要论证的。其二经济增速、回落能不能稳定在合理的区间,而不是过度的下滑、持续的下滑。怎么稳定增长,这是中期的任务。其三结构调整,比如需求结构、收入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依然不是很理想,这是长期任务。

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难就难在这,短、中、长期问题交织着。我认为明年经济总的来说,基本面应该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也要增强风险意识。一个最大的不确定风险就是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欧债危机怎么演化,这个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明后年面临比较艰巨的任务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李稻葵

中国经济在2012年包括2013年面临着比较艰巨的任务,要在完成软着陆的过程中,启动新一轮的改革。软着陆和改革这两件事情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经济为了启动新一轮改革,需要实现三个软着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