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

篇1

1.1.1师资队伍年轻化通过对问卷的总结归纳,学校形体训练教师的年龄25岁以下的占23%,26~35岁的占61%,36~45岁的占12%,46~55岁的占4%,56岁以上的占0%(见图1),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占84%,教师队伍年轻化突出,这与形体训练课程的性质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不影响形体训练课的教学质量。

1.1.2形体教师专业化调查得知:学校专业的形体教师占96%,非专业占4%,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学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进行形体训练教学,数据说明,形体训练课有一批专业的形体训练教师,这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形体训练教学密切相连。

1.1.3教学辅助器械不完善教学设备和器械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完善,部分学校已经有专门的形体训练房,在一些重点学校教育经费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已经配备专门的形体器械进行教学,个别学校除了有多间形体训练房外,而且还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男女分班教学,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针对男女生在不同的身体发育阶段,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进行专业综合素质的,但仍有大部分个别学校形体训练课没有形体训练房。调查得知(如图2),有70%的学校没有相应的教学辅助器械,要鼓励学校重视形体训练课,完善教学设备和器械。

1.2教学软件分析

1.2.1教材和教学大纲不统一调查访问得知,各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对形体训练课现状的反馈主要表现在:没有教育部门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目标体系和教材,教师都是自行制定教材,教学内容等,称之为“校本教材”——即教师根据自己对“形体训练”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的知识和自身能力,进而组合编写出来的属于自己特有的一套教材。1.2.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形体训练课仍沿用以前较老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在上课期间发现此教学内容已经与学生就业脱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教学内容亟待改革。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形体教师专业化形体训练教师队伍由专业的舞蹈形体教师组成,她们的专业知识过硬,示范动作直观优美,学生模仿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教师的专业化,在增强授课方式的个性化及课程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2.1.2师资队伍年轻化形体训练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她们思维活跃,知识新颖、精力充沛、引领时尚、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敏感度和接受力,青年教师们的活力与创新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队伍充满激情,教师发展潜力较大,不足之处是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2.1.3教学辅助器械不完善形体训练课在塑造、纠正学生身体体态时,除了专门的动作训练外,还需要哑铃、拉力器等器材进行辅助训练,以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态。2.1.4教材和教学大纲不统一、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各学校使用的形体训练教材较乱,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目标体系,教学内容单一,与市场没有紧密衔接。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37-03

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独具特色。有着200多年发展历程的师范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普通教育机构师资的重任,而且是俄罗斯国民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与社会要求之间出现了很多不协调之处,教师培养和教师质量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此,俄罗斯将目光聚焦在教师培养体制方面,试图通过对其实施根本变革来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的障碍

(一)职业地位下降致使教师职业面临“双重选拔”危机

教师作为智力劳动的生产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俄罗斯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致使教师收入不佳。数据显示,2012年俄罗斯教师平均工资仍未达到国家平均工资水平,与经济领域平均工资相比所占比例较低。相对于工资而言,俄罗斯教师还面临着繁重的工作,数据显示,2011年俄罗斯教师每周平均工作量是18个课时,而且近年来俄罗斯教师的平均工作量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在局部学校和地区尤为明显。偏低的薪资和沉重的工作负担降低了教师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影响了中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积极性,从而使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面临着缺乏“优质生源”的危机。

此外,俄罗斯庞大的教师队伍基数降低了教师职业在年轻人心中的受欢迎程度。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俄罗斯普通教育机构的教师数量减少了4.79%,一个教师平均对应13名学生。在大学毕业生中有意愿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仅占10%~20%,师范大学的学生进入中学工作的仅占15.2%。这种较低的就业率导致教师职业面临着优秀师资不足的困境,从而引发了教师职业的“双重选拔”危机。

(二)传统的知识本位观限制了教师现代化职能的发展

世界教师培养计划的根本变革实际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当时苏联时期的教师培养体系以知识本位观为基础,注重培养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转型以来,俄罗斯虽然实施过多项教师培养变革策略,但仍未突破传统知识本位的桎梏,培养出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缺失,与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不符。国际PISA2009知识测验结果显示,俄罗斯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较低,71%的参与测试的俄罗斯15岁学生中,具备数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学生仅占5%;其中有22%的学生还未达到掌握自然知识的要求。这种现象表明了俄罗斯中小学教师过分注重教授学生基础知识,未能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在俄罗斯多数教师培养大纲中,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与理论相比居于次要地位,那些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实践基地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被认为是大学的辅助资源。而且,科研在传统教师培养大纲中被视为一种理论教学活动,具有实践特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和职业训练很少开展。因此,这种带有理论特性的科学研究活动阻碍了未来教师职业个性的形成。

(三)职业保障机制缺失致使教师队伍质量下降

教师保障机制是稳定学校教职人员的关键因素。当前,俄罗斯教师培养缺乏统一的资格鉴定制度,教师入职前的评价考核缺乏科学依据,这种不完善的教师资格制度不能保障教师职业吸引优质师资,以致俄罗斯教师队伍的质量下滑。此外,教师奖励机制的缺失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缺乏透明,资料显示,俄罗斯学校教师仅有一次职业发展的机会,即转向学校行政岗位,这些不合理因素致使教师职业出现大量优质人才流失的现象。年轻教师的入职指导机制不健全,在教学实习过程中缺乏专门人员的指导和监管,使其职业技能发展较慢。

此外,俄罗斯教师队伍结构的“老龄化”现象明显,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平均年龄在41~42岁,目前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影响着俄罗斯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的变革

多年来,俄罗斯致力于完善教师培养体制的策略多是学习国外的经验,并未解决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当前面临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这种带有苏联特色的教师培养体制显然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为此,俄罗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变革。

(一)开放现行的教师培养体制

1.改革招生体制。

在招生方面,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除了统招,还可以自主实施多种选拔形式,拓宽教师选拔路径,为那些喜欢且具有从事教学活动和教育培训动机的人提供获取师范教育的机会。如通过举行国家性和区域性竞赛,选拔那些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此外,还可以针对那些生活贫困的学生实施有偿服务策略,为师范专业选拔品质较好的学生;在教育机构中实施有效保障和发展学生从事教育活动兴趣的职业定向活动,从小学教育开始利用多种课堂和课外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教师职业活动的兴趣,为教师职业作准备生源。

2.研制多种转向师范教育大纲的模式。

对于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培养大学生,研制规范的转向师范教育大纲的模式,促使其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如采取扩大“教育和教育学”专业类别,为非师范学生和具有从事教学活动动机的学生制定关于师范教育和心理师范教育方向的职业进修大纲和研究生大纲。

(二)出台教师教育政策标准

1.制定教师职业标准。

为促进俄罗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规范教师职业资格,保障教师培养质量,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13年10月首次出台了培养普通教育机构师资的标准性文件――《教师职业标准》。该标准从教学、德育和发展性三方面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资格,同时对未来教师的全纳教育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该标准倡导的师范教育能力观和全纳教育理念不仅为未来教师培养指明了方向,还是研制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大纲的理念基础。

2.颁布《关于提升普通教育机构师资职业水平综合纲要的构想》。

为提升教师职业水平,增强普通教育机构效能和竞争力,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于2014年5月颁布了《关于提升普通教育机构师资职业水平综合纲要的构想》,提出了包括教师职业标准、师范教育现代化、教师评价向绩效合同转型以及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威望四项综合措施。其中,师范教育现代化为俄罗斯培养未来教师规划了总体蓝图。当前,俄罗斯在这种现代化的框架下,基于教师职业标准正对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三)制定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大纲

1.研制不同类型的教师培养大纲。

更新教师培养大纲是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战略。教师培养大纲的设置以教师职业标准为基础,其教学结果或培养目标即为标准中规定的职业能力。在师范生培养大纲中,注重强化实践培养,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研制多种培养大纲,为那些非师范且有从事教育活动动机的学生提供进入师范专业学习的机会;研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学术型研究生大纲,对于应用型硕士而言,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

2.加强教师培养的实践训练和科研活动。

教师职业能力和个性化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活动。研制强化师范生实践方向的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创建宽泛的网状互动(大学和中小学)模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是保障未来教师形成符合教师职业标准的职业能力的主要要素;此外,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践行活动观,将实践活动贯彻于培养过程,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师培养大纲中的比重;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的科研活动,基于联邦国家高等教育标准和教师职业标准更新组织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技术,并将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培养未来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创建教师职业发展长效透明机制

1.创建统一的国家政策信息资源。

为提高教师职业地位,满足年轻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俄罗斯基于国家政策的统一标准,结合地区发展差异实施了教师绩效合同,通过把教师工资与劳动时间和劳动效果相结合,保障教师职业发展的公平性;此外,构建和完善年轻教师的职业保障体系,为年轻教师提供多种职业内部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如举办全国性和地区性教师教学大赛,开设教师职业进修培训班等,都有助于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

2.完善教师考核鉴定体系。

教师评价和考核体系是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俄罗斯教师培养通过实施“宽进严出”策略,严格把控教师“出口”,制定标准本位的教师考核鉴定体系,以保障未来教师形成符合教师职业标准要求的职业能力;采用独立性评价方式,通过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价系统和教师职业鉴定联盟,以保障未来教师与社会劳动市场需求契合。

三、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中俄两国师范教育发展具有相似性,研究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有助于反思和发现我国教师培养问题,可以为完善我国教师培养体制提供借鉴。

(一)拓宽教师选拔和培养渠道

教师作为一种服务社会大众的职业,具有独特性。因此,在招生方面,师范大学应优先考虑那些喜爱教师职业且具有强烈从事教育活动动机及个性品质较高的学生,实施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方式和教师培养路径。如通过举办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和创新性活动竞赛等,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另外,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还可以开展自主招生模式,实施多元化的选拔形式,如通过组织面试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行为素养,为师范大学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针对那些非师范且具有从事教育活动动机的大学生,通过制定规范的转向师范专业的大纲和模式,为其获取师范教育提供条件。

(二)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

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和纲要既是政府参与教育管理的行为,也是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新时期,俄罗斯不仅出台了规范教师职业资格的职业标准,还颁布了统筹规划教师培养方向的现代化纲要,同时,还创建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这种从政策层面加以保障,构建长效机制的举动,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更为教师职业成长创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我国应尽快出台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从宏观层面引领我国未来教师的培养方向,保障教师培养体制的顺利变革。此外,应基于国家教育标准,结合社会劳动市场需求,创建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大纲,以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

(三)优化教师培养大纲的结构,强化教师实践环节

我国的教师培养体制也是以传统知识本位观为基础。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教育教学技能薄弱,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必须调整教师培养大纲,建构一体化的理论、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课程体系。培养内容方面,引入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增加学生未来从业相关的职业课程,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组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提高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在教师培养大纲中的比重,开展多种科研训练活动,以保障学生形成个性化特征。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固化,实习时间较短,总共6~8周,这与俄罗斯的20周实习时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还要创建“大学―中小学”合作联动机制和“大学―社会”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教育实习基地和教育空间,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四)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透明机制

篇3

(Shaan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Xi'an 710043,China)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对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中学体育大纲不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且存在严重的器材、设施不足。并得出结论,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进度,但与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单一化、枯燥,不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素质健康,影响着阳光体育的真正实施。需要增设的项目较多,体育教学设施不足。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wa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b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so on,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ddle school physical outline in northern Shaanxi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re is a serious lack of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The conclusion was obtained, namely, although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has complete teaching syllabus and progress, there is still a gap with require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simple and uninteresting,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restrict the student's qualitative health, and influe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nshine sports. In addition, the facilities of sports teaching are deficiency, and more projects should be added.

关键词: 陕北地区 中学体育课 素质健康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qualitative health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0-02

0引言

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6到18岁的学生中,肥胖生高达15%,一些地区的肥胖生比例甚至突破了30%,令人担忧。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所应具备的根本基础,而当代青年的体质却令人担忧。提高当代青年身体素质,保证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健康发展。在此前提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让我们的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个小时,中学生不能少于9个小时,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每天不能少于一个小时。所以这次执行阳光体育运动,真正起到了增强人民体质中的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一个问题。从孩子们的长远来考虑,应该增强体质,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按照我们过去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是极重要的一个部分。这就是所谓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含义。[1]陕北地区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发展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现状如何?怎样把国家好的政策落到实处,从陕北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陕北地区八所中学:横山中学、横山职教中心、甘泉县初级中学和:甘泉第二中学、神木第三中学,神木第八中学,延安市宝塔区一中、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附中。

1.2 研究方法①调查问卷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了一份比较适合陕北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了64份调查问卷(每校限8份),收回有效问卷数为48份,回收率达到了75%,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根据。②文献资料法。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收集了大量的有关信息,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③访问法。走访了陕北两地的体育界教育界相关领导,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及社会界的专家和学者;走访了所调查的八所中学的领导和多名专业体育教师。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陕北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存在弊端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架,它规定了各个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表1中的资料可以发现,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有教学大纲,有相应的分年级大纲,且有教学进度,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分不开的。但是教学大纲并未按照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的相关规定来制定。学校有教学大纲,而教师根本就不按照大纲来进行教学,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上课,甚至就让学生只有活动。这样的教学形式怎么能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呢?另外从他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教学大纲的制定没有从学生的体育健康程度出发,而是以应付对策、图省事、求安全为目的,导致阳光体育不能很好实施。

其实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因为:①上级单位只会下发文件、作出要求,而并没有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对结果进行检查。②就是作为教育的实施单位――学校,并没有把这个大纲的实施当作是自己的责任,而是只认为是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上级要是检查了就做做样子,要是不检查了就无所谓了。要知道学校体育不仅仅是教育单位对学生的责任,而且是对祖国未来健康成长的责任。

2.2 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结构单一根据表2调查结果显示,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所开设的项目单一,其中田径,球类均有开设,但田径、球类具体能开展哪些不得而知。体操仅有2所学校开设而且还只是技巧,而武术只有1所学校开设。更有甚的还有两所学校开设的是体育健康、体育理论、体育实践,这些课究竟怎么上的就不知道了。教学内容单调概念化、笼统化,使得多数学生失去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下降,阳光体育运动得不到很好的开展,阻碍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2.3 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需要增设项目较多从表3中的结果可以发现,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需要增设的项目还是有很多,这说明这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没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其中有37.5%的学校希望开设体育舞蹈;有25%的学校希望开设带有竞技性的体育项目;25%的学校希望开设体育基础知识或与体育相关的理论课;25%的学校需要开设可以拓展学生智力综合能力的项目,如定向竞技、户外运动、拓展运动等更多的新兴项目和民族体育项目,轮滑,跆拳道等也被提出。从长远来看,中学体育的教学更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学生都带到明媚的阳光中去参加锻炼,不仅是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也是愉悦他们的身心,以便他们不仅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使他们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应试教育所给他们带来的繁重压力。现在虽然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由于当前社会的竞争边的越来越强,促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课业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或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其实这也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体育活动是调节脑力活动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参加快节奏工作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之一。其实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保持人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许多从体育活动中学到的技能可以转化为“生活技能”。勇敢、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爱护环境、树立目标、团结精神、耐心、成就感、自尊、不屈不扰和正义感,所有这些都能从体育运动中获得。

2.4 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器材设施严重缺乏从表4中可以发现,87.5%的学校对现有的体育设施不满意,12.5%的学校对现有的体育设施满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学校体育也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否则无法保证体育教学大纲的实行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阳光体育也就不能保证见到“阳光”。

著名教育家和前苏联心理学家巴普洛夫都曾指出:如果不锻炼身体的话,那么头脑是工作不好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要转变思想上的片面认识,端正锻炼态度。其次,体育设施的有限也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有的学生说自己想参加体育锻炼,但缺少器材,因此不知道练什么好。学生对体育有没有兴趣是他们能否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所在。有些运动项目对活动器材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比如说慢跑、跳绳等。再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会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体育锻炼视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客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水平和健康水平。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要交给学生有效的锻炼方法。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使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①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进度,但与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②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化,枯燥,不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素质健康,影响着阳光体育的真正实施。③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需要增设的项目较多,且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3.2 建议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专业心与责任心,加强师资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的学习观,知识结构,个性品质等因素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志向及态度,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学者是护自己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并加以侧重强化。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的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有效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效果。②加强领导,完善实施和监管与支持力度。学校体育工作要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为课程目标。开设能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习惯与能力的项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课程结构体系。③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丰富学生锻炼方式,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是指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④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完善建设。对器材设施建设的发展要制定总体规划,根据教学和训练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发展。否则,盲目费资置办,必造成浪费。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建设良好的体育环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并且能给教师更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让体育课更有意义。同时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一个自己的体育社团。

参考文献:

篇4

医学专业考试作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统教学考试方式为教考合一模式,同时传统考卷内容局限、题型呆板,不利于发挥考试对教学的监督作用并保证医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及教考分离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完善一个紧扣教学大纲并内容丰富、题型多样的试题库是我们的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1]。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学科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同时需要不断实践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的学科。我校妇产科学教研室于2012年紧跟时代要求建立了妇产科学试题库,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于2017年组织青年医师构建妇产科学A3(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A4(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型试题库。本文就我校妇产科学专业试题库建设做一总结。

一试题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试题库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如何真实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被提上了日程,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教考合一模式弊端频现,不能满足当前教学改革需求,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教学与考核分离即教学环节和考试环节互相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所授课程的考试工作,可更好地保证考试对教学的监督作用及学生培养质量[2]。妇产科学专业性极强,同时各个章节及知识点分散又部分贯通,为了保证教考分离,我们必须建立覆盖妇产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试题库。因此我们可以说试题库建设是高校实现教考分离模式必要条件,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二)试题库建设对妇产科学青年医师培养的作用

目前我们妇产科学教研室中级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近60%,且均为医学专业毕业,绝大部分教师无专职师范类培训经历,教学水平及对于课程教学大纲的把握可能有待于提高,因此对于如何加强教研室内部青年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组织青年教师构建试题库过程中要求青年教师首先自己需要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把握,同时需要青年教师对于各个知识点很好的剖析。妇产科学很多章节都是相互联系,知识点独立同时又可能存在某种联系,青年教师对于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可提高试题库质量,同时对于知识点的深入剖析还可指导青年教师日后的教学过程,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妇产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构建试题库过程中有利于青年教师知识的拓展和巩固[3]。

(三)试题库建设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考试是评价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考试是授课教师授课结束后自行出题考核,相当于“拿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自觉不自觉对于出题的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讲授,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安排考前划重点或者串讲。试题库建设后实现教考分离,授课教师在“用大家的尺子量自己”的压力下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教授课程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试题库的应用,教考分离可以更加客观的反应教学效果。而且使用试题库后可大大减少授课老师自行出题的工作负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内容、思考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过程的实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4]。

(四)试题库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传统的教考合一模式为授课教师出题考核,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授课特点及授课时侧重点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很难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试题库建设后由于试题库中题量丰富,题型多样,教师无法在考试前划重点、串讲等考前辅导,学生为了考试合格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成绩,他们课前课后可能加大时间、精力投入积极主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各个章节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用心深入理解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各种复习资料进行考前训练,做到各个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扎实掌握了专业知识。因此,试题库的建设可以明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应变能力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5]。

二试题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题库建设教师对于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标准不统一

妇产科学试题库建设的工作量大而繁琐,涉及到多个章节内容,不可能依靠某一位教师完成,因此,一个好的试题库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由于不同教师对于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不同,所以试题库建设过程中的如何保证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标准同质化问题是我们在题库建设初期就必须面临的问题。我们妇产科教研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召开多次试题库建设的培训会议,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一起认真解读教学大纲,深入理解教学大纲要求,提前确定好课程各个章节的命题细目表。

(二)试题的难易度设置不准确

妇产科学课程知识点繁多,各个知识点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联,同一个知识点可能存在于不同的章节中,不同教师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难度系数理解可能不同,因此在出题时不同教师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同,根本无法保证试题难易程度的准确性。我们在构建试题库初期对于参与试题库建设教师统一培训,设置难度范围,分为难、中、易三个等级,难、易各占20%中度占60%,通过设置难易构成比减少难度差异过大问题,同时试题库建设后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难度系数审核以确保准确性。

(三)试题质量的保证问题

篇5

目前,公司共有发供电、电网建设、科研培训等直属单位33家、控股企业6家、代管县电力公司24家,供电范围覆盖全省14个市州和116个县(市、区),营业区面积19.75万平方公里,覆盖全省93%的地域,营业区人口65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6%。公司坚持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凝聚力、执行力、软实力。

2013,走过这一年:

2013年工作收获

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教育培训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推进培训管理集约化

一是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整体要求,优化培训机构资源配置,对培训中心和分中心统一计划、标准、流程和考核要求。二是通过深化SG-ERP培训模块应用,将专项计划从制定到实施全过程纳入系统管理,实现了培训计划的可控、在控。三是制定培训工作评价办法,对所属各单位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量化考核。初步实现了培训管理的集约化。

推进人才管理系统化

构建人才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按照国网公司要求完成专家人才遴选工作,共评选省公司级专家116名、地市级专家169名,推荐国网公司级专家46人,初步建成公司各层级专家人才队伍。制度优秀专家人才管理办法,加强了优秀专家人才的管理与年度考核,促进专家人才成长。

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

开展培训师换届和认证工作,完成了493名中级、1257名初级兼职培训师的考核认证,以及22名高级兼职培训师的推荐上报。制定培训中心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稳步推进职院师资向专职培训师转型,组织专职培训师下现场实践锻炼、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构建优质专职培训师队伍。

优质完成国网重点项目

在完成县供电企业负责人正职送培26期156人的同时,完成县供电企业副职轮训4期304人,供电所长轮训46期1883人。

完成变电检修等4个专业竞赛和人力资源等10个专业的全员培训、普考调考工作,其中变电检修竞赛取得国网团体第一名。

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历时159天,完成电力有限公司九名青年管理和技术骨干培养任务。

本单位2013年教育培训及人才培养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针对新上划公司技能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组织开展“送培上门、以点带面”专项培训活动,完成“送培上门”专项培训10期557人,“以点带面”专项培训5000多人次,有效、快速提升了技能人员水平。

积极推进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和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的实施,实现所有单位的全覆盖;在前期制定发供电125个专业能力评价大纲和相应题库,2013年又完成支撑机构72个专业的能力评价大纲和题库,组织3634人的能力评价考试评审。

分生产和营销两大类,完成供电企业班组长管理技能提升轮训,共举办集中培训班17期,1229名班组长参加了培训。

技能鉴定、职称评定、学历教育多措并举,消除“三无”人员1388人。制定三年提升方案,努力提升人才当量密度,预计今年将超过0.907的既定目标。

全年累计完成各类培训班4217期,71.8万人·天,年度培训项目计划完成率99.19%,培训投入计划完成率98.75%。2013年第8期《中国电力教育》杂志“标杆企业”专题以《国网湖南电力:静水深流育英才》为题对湖南在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报道。

工作特色和亮点

创新开展“送培上门、以点带面”,快速提升新上划人员技能素质。一是周密调研,突出岗位技能,量身打造培训方案。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送培上门。三是规范项目管理,保证培训质量。四是分层实施,以点带面,覆盖全员。由于结合现场,方式新颖,学员愿意听、听得懂、学得会,素质明显提升,90%取得了相应职业等级,具备了岗位上岗资格。

将“两个办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培养、发展、激励一体化机制。通过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拓展能力发展通道,建立“岗位、能力”双通道员工成长机制。通过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新增能力工资单元,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业绩为导向的岗位能效工资制度。将培训的效果转化为能级,将能级的激励直接引入到薪酬体系,激发了员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突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对于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在前期处、科级干部轮训的基础上,突出依法从严治企、舆情应对等热点、难点,启动新一轮轮训工作;对于高级技术人员,以新标准、新规程、新技术为重点,组织开展春季轮训;对于高级技能人员,选拔优秀技师举办提高班重点培养,举办高级技师培训班提升综合素质;对于优秀专家人才,制定专项培养规划,在课题研究、标准建设、送培等方面予以倾斜,举办技能专家综合能力专项培训,同时强化“十大”领军人才跟踪培养。

突出管理技能提升,分类开展供电企业班组长轮训。借鉴处、科级干部轮训成功经验,充分考虑班组长职业发展,以班组长日常管理工作设计培训模块,采取“任务驱动式”方式组织教学,编制了数十万字的培训讲义,正式出版《电网企业班组长工作指南》培训教材。

现场培训特色纷呈。突出班组专业、岗位、能力的差异化,通过春季和暑期专项活动,大力开展“差异化”现场培训。组织班组现场培训典型经验评选,共提炼市局级典型经验24个,公司级典型经验6个。采取随机抽取人员等“四个随机”原则,突出全员参与,深入开展现场培训竞赛活动,多措并举,形成常态机制。

加强制度和软资源建设,夯实培训工作基础。制定《培训工作评价办法》,对各单位培训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制定《职业导师制实施办法》,强化新员工培养机制;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32个技能工种实训大纲和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强化兼职培训师考核,连续两年评选十佳和优秀培训师。

2014年重点工作

落实国网“五统一”工作要求,推进“四强化”(强化计划管控、强化信息系统应用、强化培训项目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各项重点项目,促进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理顺培训机构运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培训管理效率。结合国网兼职培训师认证,逐级开展培训师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强化计划管理,深化ERP应用,将所有培训项目从计划编制、实施全过程纳入ERP教育培训模块管控,提高培训计划与实际需要、重点工作的匹配度,确保计划可靠执行。

加大全员培训考试力度,逐级开展全员培训考试,结合国网竞赛调考计划,早计划、早安排,开展针对性培训,切实提升竞赛调考成绩。

加快关键紧缺人才培养,完成特高压、智能电网和国际化人才专项培养任务。做好各级优秀专家人才的管理、培养和考核。落实人才当量密度提升三年工作方案,力争同业对标进入国网系统前十名。

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处、科级干部轮训等重点项目,组织开展人力资源专业轮训,抓好优秀县供电企业负责人和供电所长培训,各类人员培训走入规范化轨道。

在全面完成“两个办法”推广任务的基础上,转入完善提升和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阶段。重点优化能力评价体系和常态开展晋级考试,构建激励引导员工岗位成才的平台。

加强培训资源开发,在利用好非修非改资金的同时,在全公司范围内充分利旧,重点完善各单位实训场地、设施,保障一线培训需求。

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网络大学统一部署,做好网络大学培训课件开发和系统应用维护工作,为员工自学提供培训资源,大力推广在线培训和在线考试。

在国网下发通用制度的基础上,汇编成册,分级组织专题培训,加强政策制度的宣贯学习,提高培训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

篇6

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行业涵盖哪些产业或部门;行业现有专门人才总量及未来几年需求总量;行业将怎样发展及变化;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将引起什么样的变化,人才需求年均增长情况。(要求既有数据,又有分析)。

2.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行业从行人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状况;专业人才在国有、集体、合资、民营、其他等企业的分布情况;(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汇总分析)。

3.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数、技术等级、年龄、学历分布结构、工资收入等);这些岗位过去三年人才招聘情况;未来人才需求呈什么趋势?对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有什么要求?(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汇总分析)。

4.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专业在社会上通用哪些职业资格证书?哪些证书的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就业帮助大?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岗位之间是什么对应关系?

5.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目前主要从哪些渠道招聘人才?是否能满足需要?以后准备从哪些渠道招聘人才?(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进行分析)。

6.专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分析

企业对专业人员的在职进修有什么计划和要求?这些要求是否得到满足?(要设计相关表格,实地调查,进行分析)。

7.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小结

主要阐述专业人才需求从质和量方面的要求;岗位的知识结构、核心能力或技能、综合素质方面要求。(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或岗位的核心能力或技能”要设计相关的统计表格,重点调查,认真分析,形成专业教学中能力或技能培养的基本框架)

三、专业现状调研

1.专业点分布情况

主要统计设置该专业的学校有哪些。

2.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统计该专业近三年来的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以及近三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情况。

3.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评价情况

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综合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的评价。

4.专业在职人员培训情况

统计专业近三年来培训在职人员的数量,分析这些人员有什么特点?

5.专业教学情况

包括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实习安排、方法手段改革、双师型师资情况等。

四、专业改革建议

1.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2.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包括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以及具体课程设置、大纲制定等提出建议。

3.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篇7

中图分类号:H3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浅谈一二。

一、道德教育是灵魂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是五育之首。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在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文以载道",寓德育于知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包括有:

1、思想教育。语文教师应利用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木兰诗》中表现出的古代女子代父从军的英雄壮举;《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我爱这土地》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这些课文可以激发学生从思想上钦佩课文中的英雄人物,自觉地学习英雄们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置个人生死度外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2、审美教育。教育要教给学生真、善、美,让学生有正确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再别康桥》等诗歌,我引导学生学习外观排列的形式美、韵脚韵律呈现的音乐美、画面的意境美;而对美学观点和思想性融合在一起的如《拿来主义》、《花未眠》等议论文、小品文,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美的思想、哲学等高度去认识、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美学观。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纳入教学范畴。心理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受挫力、自信心等。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启发作用。比如,"锲而不舍""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谦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二、全面发展是根本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终身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将教育扩展到任何一个人生阶段,要求每个人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中,实施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做到基本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统一。

三、现代技术是手段

教育现代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扫描仪等多种信息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也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因此说,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一座桥梁。

四、学会创新是核心

篇8

1.1拓展训练的定义拓展训练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体验式学习,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载体,以游戏活动为活动形式,通过受训者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从而提升自我认识,以挖掘潜能、熔炼团队为目标进而完善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拓展训练项目的难度决定了参与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努力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锻炼身体、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进而有利于自我概念的形成。

1.2拓展训练在学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将拓展训练在学校教育推广开来的是美国一所高中的校长皮赫(J.Pieh)。经过不懈努力,皮赫将拓展训练的方法应用于学校教育中,与现存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为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领域。1974年,拓展训练实践活动的大纲出台后,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和好评,该大纲被“全美教育普及网络(NDN)”评选为优秀教育大纲之一。随后,在美国高中课程大纲中,一直沿用该计划的学校达到90%。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经历了四年的发展和提高后,和学校教育在培训活动中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EMBA学员也把拓展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到拓展培训公司参加拓展活动。几乎在同一时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工商管理学院、暨南大学等学校的MBA/EMBA教育中,也纷纷把拓展作为指定课程内容。2002年在教育部体育卫生司的倡导下,我国7所高校进行了野外生存训练课程的尝试,首次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只有天津等少数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作为试验点接受这一种特殊的、以“互动体验式学习”为模式的素质拓展训练课堂,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2拓展训练进入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可行性

2.1拓展训练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1.1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帮助,紧密地依靠团队的协作,使每一个人都能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得感悟和提高。因此,它的教法和学法,完全是自主、探究、合作和创新的,评价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的体育课有所不同。拓展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但更重视的是,把从拓展中获得感知体会,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更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游戏的同时磨砺了意志,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培养了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参与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1.2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有:1)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拓展训练通过看、听、行动、体验、分享交流与总结相结合的“立体式”培训,以小组讨论、角色的模仿、团体互动、脑力激荡等方式让学员切身的感受、体会、领悟。拓展训练揉合了高挑战及低挑战的元素,学员从中在个人和团队的层面都可以有很大的进步,在拓展训练的比赛中不仅仅是对体能的考验,更是对智商、情商、体能的综合训练,同时,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结合陆、海、空三类课程的拓展项目。

2.1.3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3]。拓展训练就是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发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中不仅向同学们灌输了体育健康的知识,而且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拓展游戏,开拓了学生们的眼界,锻炼顽强的个人意志、品质,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创新力,使学生们体验到了为了同一目标奋斗的艰辛,和收获成功时的喜悦,潜移默化的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体能训练为主,还没有有意识地延伸到精神的层面,不太注重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主要以个人竞技项目为主,即使一些集体项目也没有充分发挥项目的核心精神(团队合作)的局限性。2.2拓展训练符合体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目前教育界已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体育界由“应试教育”向“健身教育”转化,这也将打破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基本上沿着的一套老模式,即“老师牵着学生鼻子”的模式。由于这种被动教学观一直统治着课堂,因而使体育课变得单调枯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拓展训练以它“先行而后知”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拓展训练的项目很好的融合了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跨越等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总结出一些符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原则,同时,可以在课堂内进行的拓展训练项目,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堂内容,是体育教学课程的拓展,是体育活动的有益延伸,是顺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3拓展训练进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国家层面的干预和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竞技化,致使体育教学几乎等同于运动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大量规范的运动技术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拓展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用一个个趣味性小游戏启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课的趣味性。但拓展训练真正的普及和推广必须要有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拓展训练虽然有诸多的好处,但是在中小学还鲜为人知,要想使其得到普及和推广,国家层面上要加大必要的宣传力度,另外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由于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陆、海,空,三类课程组成。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等心理训练活动。这就要求学校要有专门的场地、器材。另外如何处理好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课的时间比例分配,拓展训练的教法、学法、评价机制,都有待教育部、体育总局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相应的教学书籍或者教学大纲。

篇9

1、我州建筑施工现场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贫困地区或边远山区,本身的技术素质较低。缺乏组织,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数未经职业培训就进人建筑业,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不高,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水平低下。

2、大多数的民工是城市的无归属群体,平时都住在工地临时设施中。这些临时设施条件简陋,他们的业余生活更为枯燥单调。

3、企业对民工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不到位,未完全按规定对民工进行进场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地用工往往是小包工头私顾滥招的。多数未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拖欠民工工资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小包工头卷款潜逃的现象。

二、加强民工安全培训、提高民工综合素质的紧迫性

1、提高民工综合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民工同样渴望熟悉掌握各种技能知识,民工能否与城市相融合,能否与企业和谐共处,其深层的动力在于城市、企业与民工价值的文化认同。

2、提高民工综合素质,是控制和减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筑工地施工的最大特点是点多面广、分散、露天作业、高处作业多、危险性高。通过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现场硬件设施的完善,可能减少安全隐患。但安全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提高民工综合素质,提高民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水平,真正做到“三不伤害”,施工安全生产才会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从历年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原因分析看,死亡人员几乎全部是建筑工地一线作业区的职工,而其中大多数是外来务工的农民工。民工违章作业,不熟悉作业环境的安全隐患,自我保护意识差是死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一线民工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是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事故损失的需要。

基于以上原因,在实践中借鉴学校培训方法,创办实训基地,利用民工业余时间对民工进行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培训,以达到提高项目工程质量、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增加企业信誉度、提高民工素质、实现和谐管理之目的。

三、创办实训基地的做法

创办实训基地,内地一些大型建筑业企业已经在实践,通过主管部门指导,学校与企业共同办学的形式,在部分施工企业或学校进行了试点,然后在各施工现场进行推广。具体做法是:

1、政府部门要在提高民工综合素质,推广创办实训基地的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政府部门应当把民工素质教育纳入教育建设的总体目标,纳人政府文化服务和管理的基本范畴。根据当地的实际,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引导施工企业以实训基地为基本,使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利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及学校专业教师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安排建筑质量、安全等部门的人员给民工上课、为实训基地服务,提供相关的教材。

创办实训基地要和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筑业从业民工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大。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产权转换,项目部已成为真正经济实体,项目部拥有人、财、物的自主支配权。而目前项目部用人主要还是通过各专业劳务包工头自行招工。一个包工头同时承包几个工程的劳务时,民工也可能同时在几个工地作业。只有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让符合《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第87号令)条件的包工头成立劳务分包企业,民工可以在相对固定的劳务分包企业从业,实训基地的创办才能更加主动和有效。

2、施工企业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建筑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劳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借助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对进入施工现场作业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企业应建立主要领导挂帅,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项目经理具体实施,专职管理人员负责配合实训基地管理。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定办学章程、教育大纲、课程实施计划并建立规范的教学台帐资料。通过实训基地这种独特形式,从法制、业务技能、安全、社会公德等方面对民工进行再培训,不仅提高了民工的素质,提高了作业效果,强化了管理,丰富了民工的业余生活。在教学管理上借鉴社会办学模式,制订了一系列严格规范的措施来保证办学的质量,以保证实训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施工现场项目部是创办实训基地具体的承办者。

3.1 要从制定办学章程入手,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学校章程对教学目的、对象、内容、计划、授教人员、结业考核等方面都应作出明确规定。要求通过业务技能、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全面逐步地提高全体民工的素质。

3.2 要求实训基地根据工地实际情况利用业余时间上课;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现有聘用合同制护士169人,学历结构:本科2人,占1.2%,大专59人,占34.9%;中专108人,占63.9%。职称结构:主管护师1人,占0.6%,护师2人,占1.2%,护士166人,占98.2%。年龄结构:25岁以下136人,占80.4%。

1.2 方法:总结合同护士管理培训的方法,将2004年以前采取的培训方式作为常规培训组,2004年以后的培训为改进培训组。常规组采取新分合同护士直接安排到科室,由科室指派高年资护士带教,每年完成100项基础护理操作,管理培训以科室为主。改进组采取严格带教、严格管理,加强职业道德及三基培训,参与科室轮转,完成读书笔记等方式管理和培训。将两组理论、操作及应急能力考试成绩进行对比。

2 结果

将54名通过改进方法管理培训并完成内外大科轮转的合同护士与按常规方法进行管理培训的合同护士经考试、考核及综合能力抽考,改进组各项成绩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合同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影响着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如何针对合同护士的特点,采取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是提高合同护士综合素质,乃至整个护理队伍素质的关键。

3.1 存在问题

3.1.1 合同护士方面

3.1.1.1 整体职业素质差异较大:合同护士虽然经过正规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习,但她们大多学习基础比较差,人文知识匮乏,缺乏牢固的专业思想,综合素质不高。

3.1.1.2 思想不稳定,择业动机不同,流动性大:合同护士的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择业动机复杂,认为医院不够重视她们,待遇过低,存在临时观点,缺乏主人翁责任感及爱院如家的意识,对未来缺乏信心。

3.1.1.3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欠缺:由于合同护士三基水平较低,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和急救处置能力较弱,对病情判断缺乏预见性。加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时间较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应用评判性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3.1.1.4 关心病人不够,护患沟通缺乏技巧:合同护士中,独生子女居多,较习惯于得到关心照顾,比较任性。所以她们在微笑服务、关心体贴病人、耐心沟通方面较为欠缺,主动为病人服务、主动关心病人的意识较差。

3.1.1.5 缺乏“慎独”精神,自我约束力不够:工作和学习上缺乏主动意识,出现问题盲目处理,缺乏在无人监督时的自律精神等。

3.1.2 医院方面

3.1.2.1 培训力度不够,且内容局限,缺乏规范性:合同护士进入临床多采取边工作边培训的方法,为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护士长一般安排合同护士更多地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对其进行的考核也只是一些基本的技术操作和基础的理论知识,只起到了复习和巩固基本知识的作用,使之无法提高判断、思考问题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3.1.2.2 与合同护士缺乏沟通交流,未充分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3.2 培训方法

3.2.1 常规方法

3.2.1.1 加强考核,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制定合同护士考核细则,从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上加以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合同护士予以奖励,对考核成绩差的合同护士进行适当处罚,对于不胜任工作者进行淘汰,以保证病人安全接受治疗护理。坚持每季度进行1次基础理论考试,每月的操作考试将合同护士作为抽考对象,多方面、多渠道保证培训工作的落实。

3.2.1.2 严格带教:请高年资、护理大专毕业、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带教,合同护士在第一年内按《新护士培训大纲》完成100项基础护理操作,使她们的护理技术操作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尽快提高,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支持和建议。

3.2.1.3 为增加学习和操作练习的机会,对新来院无证合同护士实行每周休息1天,早晨7:30上班制度。

3.2.1.4 实行晨间提问,把合同护士作为抽问的主要对象,帮助她们复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2 改进方法:

3.2.2.1 护理部组织全面培训:培训途径采取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三基培训与专科培训相结合,文化知识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等方法[1]。举办培训班,内容涉及医疗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护理文件书写、危重病人管理、消毒隔离技术规范、病房管理、整体护理及护理礼仪、护患沟通技巧等方面知识。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和素质的教育,让合同护士懂得安全的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责任心是保证安全的前提,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基础。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爱院教育外,科室优良的工作传统、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的医德、人格魅力及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和高超技能、对年轻护士的关心和期望等多方面给合同护士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合同护士树立专业观和奋发向上的工作态度。

3.2.2.2 重视管理,加强规范化培训:制定了《合同护士管理实施细则》、《合同护士轮转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规范培训计划和内容,建立个人技术档案,实行量化考核办法,考核成绩与续聘、年终评优、晋升挂钩。

3.2.2.3 培养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培训方案上除要求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对病情观察的能力和分析推理技巧,能在解决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健康问题的各种护理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法并评价其是否有效。针对合同护士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病情案例,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训练方法,由浅入深的进行提问、分析、探讨,逐步培养并提高合同护士观察、综合分析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4 实行合同护士内、外大科轮转:对取得执业资格并在医院工作1年以上的合同护士,护理部统一安排半年~1年的内、外大科轮转。2004年3月~2007年12月,已有54名合同护士完成轮转。要求所轮转的科室制定带教计划,严格带教及考核,参加科室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及教学查房。轮转者每日书写工作日记,每周完成读书笔记,轮转结束时科室进行理论及操作考试,本人填写轮转手册,完整真实地反映轮转期间工作情况,并将合同护士轮转手册存入个人技术档案。

3.2.2.5 关心爱护合同护士,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做到人性化管理:定期召开合同护士大会,倾听合同护士的心声,鼓励她们积极向上。要求护士长与合同护士多沟通、多交流,关心她们,帮助她们,使她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增强主人翁意识,拉近了医院和合同护士之间的距离。

3.2.2.6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参加提高学历的各种途径的学习,在职称评定、进修学习上一视同仁。

3.3 体会:(1)通过对合同护士管理培训方法的改进,合同护士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及应急能力明显提高。 (2)合同护士是医院护理战线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需重视合同护士的管理和培训,科学和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培训效果的保证。(3)关心爱护合同护士,一视同仁,严格管理,优胜劣汰。提高合同护士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4)加强与合同护士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引导,有助于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提高服务能力。

篇11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背景

2000年起,以美国工程院院士Crawlev教授为首的跨国研究团队经过四年探索研究,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成立CDIO国际合作组织[1]。CDIO代表构思(Concerive)、 设计(Design)、 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系统的产品设计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合格工程人才为目标[2]。CDIO工程教育是从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来综合培养学生,以CDIO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能体现现代工程师所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即“硬技术,软技能”素质,不但要传授宽泛、扎实、跨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等“硬技术”,还要培养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行为方式、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软技能”[3]。目前国内已有57所高校在机械类、电气类等专业开展了CDIO改革试点实践[4]。一些公司专门为CDIO毕业生制定了高于其他教育模式毕业生15%的工资标准,这表明了产业界对CDIO教育模式的认可[1]。

二、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促进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转变教育理念,回归现代工程教育。CDIO工程教育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全面深入工程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中,我们应牢固树立CDIO大工程观意识,把工程教育从过去重视工程科学回归到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上来,明确工程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实施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本科教育。

2.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倡导自主性学习。CDIO理念中所倡导的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工程实践框架导入课程设置中,实施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根据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将项目实施的主线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将工程实际问题带入课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3.制定适合“3+1”联合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根据CDIO的标准,制定教学方案、教学大纲以及培养目标时必须分析企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每一课程的开设都要与该工程的建造、设计紧密相结合,因此“3+1”联合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即四年本科教育中三年在校学习,累计一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保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到工作单位中有用武之地。

4.提升教师团队工程实践能力,形成CDIO特色教学模式。CDIO教学大纲强调只有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个人能力、沟通协调、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系统建造的能力。“卓越计划”和CDIO教育模式都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不断更新工程知识,听取产业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多渠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保证CDIO模式的有效实施。

5.建立校企深度联合培养模式。CDIO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构建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学生等多个模块共赢的良性合作机制,通过让企业专家和优秀工程师参与制订学生的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和高校教师共同带领学生按照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分组设计方案、成本估算、生产、检验等一系列课堂训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使学生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篇12

(一)主动作为,确保基层人口计生队伍机构稳定。在全国第五次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之初,委领导亲自带队到福建省唯一的试点单位南靖县进行调研,全程密切跟踪。在试点过程中,省、漳州市、南靖县三级人口计生部门主动与同级编制、人事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得到了这些部门的大力支持。由于前期工作比较到位,在总编制数缩减15%以上的情况下,该县11个乡镇的计生办、计生服务所、计生协会都得到了保留,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比机构改革前增加了36人,增加了41.9%。这个方案总体上对乡镇人口计生工作比较有利,在全省推行后,全省乡镇计生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计生服务所、计生协会无一被撤并,人员基本没有被裁减。

(二)加强督导,人口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全部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加强县、乡技术服务网络建设,要求县、乡两级人口计生服务站(所),必须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但由于各种原因,前几年仍有少数计生技术服务站、所是财政差额拨款单位。我们通过考核、评估、通报批评和委领导亲自协调、督办,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全省的县、乡两级计生服务站所全部定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

(三)积极协调,做好市、县两级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稳定流动人口计生工作队伍。在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主动做好与省人事厅、省编办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将市、县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构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目前,全省已批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市(县、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站有45个,其它市、县(区)也全部进入审批程序。

二、强基提质,努力提高村级计生管理员整体素质

(一)财政转移支付,保障村级计生管理员的工资待遇。为解决村级计生管理员工资补贴问题,经过多方努力,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一项重要决策:在农村税费改革后,省财政转移支付的村干部工资报酬中,给每个村安排一名计生管理员的工资报酬,标准定为每人每月200元;各地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收入情况适当追加补贴。今年,省级财政又为每个村计生协会会长每人每月补助100元。省财政为此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四千多万元,较好地稳定了村级基层人口计生队伍。

(二)开展岗位培训,提高基层人口计生队伍整体素质。一是组织编写了《福建省村级人口计生工作手册》,手册以适应基层人口计生工作需求、切合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实际为出发点。作为岗位教育培训的基本教材,做到村级计生管理员人手一册;二是在泉州市鲤城区和沙县进行村(社区)计生管理员教育培训l工作试点,形成可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福建省村(社区)计生管理员培训工作方案(试行)》,积极推动村计生管理员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村计生管理员工作能力。三是组织培训者培训工作。加强全省村(社区)计生管理员培训工作的师资力量。

(三)评选全省“百佳”,调动村级计生管理员工作积极性。2009年,我们开展了福建省“百佳”村(社区)计生管理员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表彰推荐工作采取自下而上、民主推荐、逐级审核,由省人口计生委授予“福建省‘百佳’村(社区)计生管理员”荣誉称号,颁发奖章、证书,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获得荣誉的“百佳”村(社区)计生管理员,各地优先予以续聘,有条件的地方,提倡给予办理养老保险。通过评选表彰,大力宣传优秀村(社区)计生管理员的事迹,在计生管理员中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调动了广大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多管齐下,努力打造优质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

完善培训与管理、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等制度,围绕基层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加强业务培训与能力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打造优质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管理网络。

篇13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门精品课程,绝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师资队伍和素质高、事业心强、教学质量好、影响力广的学科带头人。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评估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我们在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注意到:(1)要有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2)要特别注意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从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为每个青年教师制定了完整、具体的培养方案。指定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科研工作,帮助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关,组织和安排青年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化,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3)教师要积极从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动,保持教学思想的活跃。只有组织起一支这样的队伍,且长期坚持不懈,协同奋战,才能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

2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学科在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层出不穷,教学内容必须随之不断更新,否则课程的生命力就会丧失。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建设精品课程时,一定要解决好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三方面问题。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上,教研室及时把教改研究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同时了解临床用药最新进展,收集临床典型病例引入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并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面,力求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课堂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要不断主持和设计新的实验教学,以很好地满足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要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

3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要求要有一套适合课程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实行启发、诱导式和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临床病例、讨论、观摩、模拟、实际操作等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在临床医学教改专业、高级护理教改专业药理学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新增了临床典型的病案讨论教学,这样将学生觉得抽象,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用具体病例进行讲解分析,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

在研究制定各专业的药理学教学方法时,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课程中,根据不同专业,把握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授药理知识本身转向对培养不同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还充分、恰当的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实效。

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使其包含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等。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学科知识整合,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动物病理模型的制备和用药物后对病理模型的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更深刻地理解药物促使疾病转归的作用,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4选取先进适用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3]。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一套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配套适用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不论采用校内自编还是国内优秀教材,都应满足教材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思想观点正确,能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文字准确精炼,语言流畅易懂,插图合适得当。同时,我们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的不同教材编写了不同的教学大纲、制作了不同的多媒体课件,以期培养更为优秀、实用的医药卫生人才。

5建立健全教学文件及相关教学制度

教学文件是课程教学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大纲、教学工作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试卷分析等教学文件齐全。根据专业层次和特点要求编写了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重点难点突出,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试题库难易适中,覆盖整个药理学教学大纲的各章节内容;试卷分析包括对学生成绩分析及考试试卷的分析,找出试卷中偏、难、差的试题,和学生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在后期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制度,如教师考评考核制度、听课制度、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命题阅卷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在日常管理和教学中用制度来衡量,通过客观的和量化的指标评先评优,在工作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教学和科研氛围。

6改革考核方法

考试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考试不仅是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应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我们的考试制度从三方面来综合测评学生的成绩,考试总分为100分,其中理论课考试成绩占80%,实验考试成绩占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出勤等)占10%。这种综合性考试制度有利于实现素质化人才培养,避免了用纯理论考试来检测学生能力的弊端。试卷实行专人命题,每份试卷的试题要求难易度适中,并覆盖教学大纲的各章节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摸索,我们认为新的考试制度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

尽管我校的药理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存在诸多不足,比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课程的CAI课件尚需更进一步完善,距离国家精品课程尚有一定差距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尚需不断探索、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

[2]廖于.创建生理学精品课程,提升医学基础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6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