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教资综合素质大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资综合素质大纲

篇1

1.1.1师资队伍年轻化通过对问卷的总结归纳,学校形体训练教师的年龄25岁以下的占23%,26~35岁的占61%,36~45岁的占12%,46~55岁的占4%,56岁以上的占0%(见图1),从教师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的占84%,教师队伍年轻化突出,这与形体训练课程的性质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不影响形体训练课的教学质量。

1.1.2形体教师专业化调查得知:学校专业的形体教师占96%,非专业占4%,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学校有专业的舞蹈老师进行形体训练教学,数据说明,形体训练课有一批专业的形体训练教师,这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形体训练教学密切相连。

1.1.3教学辅助器械不完善教学设备和器械与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完善,部分学校已经有专门的形体训练房,在一些重点学校教育经费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已经配备专门的形体器械进行教学,个别学校除了有多间形体训练房外,而且还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男女分班教学,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针对男女生在不同的身体发育阶段,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进行专业综合素质的,但仍有大部分个别学校形体训练课没有形体训练房。调查得知(如图2),有70%的学校没有相应的教学辅助器械,要鼓励学校重视形体训练课,完善教学设备和器械。

1.2教学软件分析

1.2.1教材和教学大纲不统一调查访问得知,各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对形体训练课现状的反馈主要表现在:没有教育部门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目标体系和教材,教师都是自行制定教材,教学内容等,称之为“校本教材”——即教师根据自己对“形体训练”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的知识和自身能力,进而组合编写出来的属于自己特有的一套教材。1.2.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形体训练课仍沿用以前较老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在上课期间发现此教学内容已经与学生就业脱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教学内容亟待改革。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形体教师专业化形体训练教师队伍由专业的舞蹈形体教师组成,她们的专业知识过硬,示范动作直观优美,学生模仿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教师的专业化,在增强授课方式的个性化及课程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2.1.2师资队伍年轻化形体训练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她们思维活跃,知识新颖、精力充沛、引领时尚、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敏感度和接受力,青年教师们的活力与创新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教师队伍充满激情,教师发展潜力较大,不足之处是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2.1.3教学辅助器械不完善形体训练课在塑造、纠正学生身体体态时,除了专门的动作训练外,还需要哑铃、拉力器等器材进行辅助训练,以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态。2.1.4教材和教学大纲不统一、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各学校使用的形体训练教材较乱,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目标体系,教学内容单一,与市场没有紧密衔接。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37-03

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独具特色。有着200多年发展历程的师范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普通教育机构师资的重任,而且是俄罗斯国民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与社会要求之间出现了很多不协调之处,教师培养和教师质量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此,俄罗斯将目光聚焦在教师培养体制方面,试图通过对其实施根本变革来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的障碍

(一)职业地位下降致使教师职业面临“双重选拔”危机

教师作为智力劳动的生产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由于俄罗斯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致使教师收入不佳。数据显示,2012年俄罗斯教师平均工资仍未达到国家平均工资水平,与经济领域平均工资相比所占比例较低。相对于工资而言,俄罗斯教师还面临着繁重的工作,数据显示,2011年俄罗斯教师每周平均工作量是18个课时,而且近年来俄罗斯教师的平均工作量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在局部学校和地区尤为明显。偏低的薪资和沉重的工作负担降低了教师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影响了中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积极性,从而使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师范专业面临着缺乏“优质生源”的危机。

此外,俄罗斯庞大的教师队伍基数降低了教师职业在年轻人心中的受欢迎程度。统计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俄罗斯普通教育机构的教师数量减少了4.79%,一个教师平均对应13名学生。在大学毕业生中有意愿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仅占10%~20%,师范大学的学生进入中学工作的仅占15.2%。这种较低的就业率导致教师职业面临着优秀师资不足的困境,从而引发了教师职业的“双重选拔”危机。

(二)传统的知识本位观限制了教师现代化职能的发展

世界教师培养计划的根本变革实际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当时苏联时期的教师培养体系以知识本位观为基础,注重培养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转型以来,俄罗斯虽然实施过多项教师培养变革策略,但仍未突破传统知识本位的桎梏,培养出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缺失,与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不符。国际PISA2009知识测验结果显示,俄罗斯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较低,71%的参与测试的俄罗斯15岁学生中,具备数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学生仅占5%;其中有22%的学生还未达到掌握自然知识的要求。这种现象表明了俄罗斯中小学教师过分注重教授学生基础知识,未能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在俄罗斯多数教师培养大纲中,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与理论相比居于次要地位,那些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实践基地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被认为是大学的辅助资源。而且,科研在传统教师培养大纲中被视为一种理论教学活动,具有实践特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和职业训练很少开展。因此,这种带有理论特性的科学研究活动阻碍了未来教师职业个性的形成。

(三)职业保障机制缺失致使教师队伍质量下降

教师保障机制是稳定学校教职人员的关键因素。当前,俄罗斯教师培养缺乏统一的资格鉴定制度,教师入职前的评价考核缺乏科学依据,这种不完善的教师资格制度不能保障教师职业吸引优质师资,以致俄罗斯教师队伍的质量下滑。此外,教师奖励机制的缺失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缺乏透明,资料显示,俄罗斯学校教师仅有一次职业发展的机会,即转向学校行政岗位,这些不合理因素致使教师职业出现大量优质人才流失的现象。年轻教师的入职指导机制不健全,在教学实习过程中缺乏专门人员的指导和监管,使其职业技能发展较慢。

此外,俄罗斯教师队伍结构的“老龄化”现象明显,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平均年龄在41~42岁,目前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种趋势影响着俄罗斯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的变革

多年来,俄罗斯致力于完善教师培养体制的策略多是学习国外的经验,并未解决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当前面临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这种带有苏联特色的教师培养体制显然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为此,俄罗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变革。

(一)开放现行的教师培养体制

1.改革招生体制。

在招生方面,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除了统招,还可以自主实施多种选拔形式,拓宽教师选拔路径,为那些喜欢且具有从事教学活动和教育培训动机的人提供获取师范教育的机会。如通过举行国家性和区域性竞赛,选拔那些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此外,还可以针对那些生活贫困的学生实施有偿服务策略,为师范专业选拔品质较好的学生;在教育机构中实施有效保障和发展学生从事教育活动兴趣的职业定向活动,从小学教育开始利用多种课堂和课外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教师职业活动的兴趣,为教师职业作准备生源。

2.研制多种转向师范教育大纲的模式。

对于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培养大学生,研制规范的转向师范教育大纲的模式,促使其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如采取扩大“教育和教育学”专业类别,为非师范学生和具有从事教学活动动机的学生制定关于师范教育和心理师范教育方向的职业进修大纲和研究生大纲。

(二)出台教师教育政策标准

1.制定教师职业标准。

为促进俄罗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规范教师职业资格,保障教师培养质量,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13年10月首次出台了培养普通教育机构师资的标准性文件――《教师职业标准》。该标准从教学、德育和发展性三方面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资格,同时对未来教师的全纳教育能力提出明确要求。该标准倡导的师范教育能力观和全纳教育理念不仅为未来教师培养指明了方向,还是研制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大纲的理念基础。

2.颁布《关于提升普通教育机构师资职业水平综合纲要的构想》。

为提升教师职业水平,增强普通教育机构效能和竞争力,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于2014年5月颁布了《关于提升普通教育机构师资职业水平综合纲要的构想》,提出了包括教师职业标准、师范教育现代化、教师评价向绩效合同转型以及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和威望四项综合措施。其中,师范教育现代化为俄罗斯培养未来教师规划了总体蓝图。当前,俄罗斯在这种现代化的框架下,基于教师职业标准正对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三)制定现代化的教师培养大纲

1.研制不同类型的教师培养大纲。

更新教师培养大纲是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战略。教师培养大纲的设置以教师职业标准为基础,其教学结果或培养目标即为标准中规定的职业能力。在师范生培养大纲中,注重强化实践培养,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研制多种培养大纲,为那些非师范且有从事教育活动动机的学生提供进入师范专业学习的机会;研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学术型研究生大纲,对于应用型硕士而言,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

2.加强教师培养的实践训练和科研活动。

教师职业能力和个性化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训练和科学研究活动。研制强化师范生实践方向的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创建宽泛的网状互动(大学和中小学)模式,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是保障未来教师形成符合教师职业标准的职业能力的主要要素;此外,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践行活动观,将实践活动贯彻于培养过程,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师培养大纲中的比重;另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的科研活动,基于联邦国家高等教育标准和教师职业标准更新组织学生科学研究活动的内容和技术,并将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培养未来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创建教师职业发展长效透明机制

1.创建统一的国家政策信息资源。

为提高教师职业地位,满足年轻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俄罗斯基于国家政策的统一标准,结合地区发展差异实施了教师绩效合同,通过把教师工资与劳动时间和劳动效果相结合,保障教师职业发展的公平性;此外,构建和完善年轻教师的职业保障体系,为年轻教师提供多种职业内部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如举办全国性和地区性教师教学大赛,开设教师职业进修培训班等,都有助于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

2.完善教师考核鉴定体系。

教师评价和考核体系是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俄罗斯教师培养通过实施“宽进严出”策略,严格把控教师“出口”,制定标准本位的教师考核鉴定体系,以保障未来教师形成符合教师职业标准要求的职业能力;采用独立性评价方式,通过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价系统和教师职业鉴定联盟,以保障未来教师与社会劳动市场需求契合。

三、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中俄两国师范教育发展具有相似性,研究俄罗斯教师培养体制有助于反思和发现我国教师培养问题,可以为完善我国教师培养体制提供借鉴。

(一)拓宽教师选拔和培养渠道

教师作为一种服务社会大众的职业,具有独特性。因此,在招生方面,师范大学应优先考虑那些喜爱教师职业且具有强烈从事教育活动动机及个性品质较高的学生,实施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方式和教师培养路径。如通过举办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和创新性活动竞赛等,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另外,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还可以开展自主招生模式,实施多元化的选拔形式,如通过组织面试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行为素养,为师范大学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针对那些非师范且具有从事教育活动动机的大学生,通过制定规范的转向师范专业的大纲和模式,为其获取师范教育提供条件。

(二)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

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和纲要既是政府参与教育管理的行为,也是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新时期,俄罗斯不仅出台了规范教师职业资格的职业标准,还颁布了统筹规划教师培养方向的现代化纲要,同时,还创建了一套科学规范、高效合理的质量保障体系。这种从政策层面加以保障,构建长效机制的举动,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更为教师职业成长创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我国应尽快出台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从宏观层面引领我国未来教师的培养方向,保障教师培养体制的顺利变革。此外,应基于国家教育标准,结合社会劳动市场需求,创建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大纲,以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

(三)优化教师培养大纲的结构,强化教师实践环节

我国的教师培养体制也是以传统知识本位观为基础。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教育教学技能薄弱,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必须调整教师培养大纲,建构一体化的理论、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课程体系。培养内容方面,引入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增加学生未来从业相关的职业课程,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组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提高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在教师培养大纲中的比重,开展多种科研训练活动,以保障学生形成个性化特征。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学生实践机会少,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固化,实习时间较短,总共6~8周,这与俄罗斯的20周实习时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还要创建“大学―中小学”合作联动机制和“大学―社会”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教育实习基地和教育空间,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四)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透明机制

篇3

(Shaan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Xi'an 710043,China)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对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中学体育大纲不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且存在严重的器材、设施不足。并得出结论,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进度,但与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单一化、枯燥,不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素质健康,影响着阳光体育的真正实施。需要增设的项目较多,体育教学设施不足。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wa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b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so on,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ddle school physical outline in northern Shaanxi is not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re is a serious lack of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The conclusion was obtained, namely, although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has complete teaching syllabus and progress, there is still a gap with require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simple and uninteresting,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restrict the student's qualitative health, and influe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nshine sports. In addition, the facilities of sports teaching are deficiency, and more projects should be added.

关键词: 陕北地区 中学体育课 素质健康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qualitative health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0-02

0引言

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6到18岁的学生中,肥胖生高达15%,一些地区的肥胖生比例甚至突破了30%,令人担忧。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所应具备的根本基础,而当代青年的体质却令人担忧。提高当代青年身体素质,保证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健康发展。在此前提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目前全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有所下降的情况,教育部要求全国各个学校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包括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让我们的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能少于10个小时,中学生不能少于9个小时,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关键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每天不能少于一个小时。所以这次执行阳光体育运动,真正起到了增强人民体质中的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一个问题。从孩子们的长远来考虑,应该增强体质,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按照我们过去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是极重要的一个部分。这就是所谓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含义。[1]陕北地区是陕西省的重要经济发展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现状如何?怎样把国家好的政策落到实处,从陕北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陕北地区八所中学:横山中学、横山职教中心、甘泉县初级中学和:甘泉第二中学、神木第三中学,神木第八中学,延安市宝塔区一中、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附中。

1.2 研究方法①调查问卷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了一份比较适合陕北地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共发放了64份调查问卷(每校限8份),收回有效问卷数为48份,回收率达到了75%,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根据。②文献资料法。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收集了大量的有关信息,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③访问法。走访了陕北两地的体育界教育界相关领导,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及社会界的专家和学者;走访了所调查的八所中学的领导和多名专业体育教师。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陕北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存在弊端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架,它规定了各个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表1中的资料可以发现,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有教学大纲,有相应的分年级大纲,且有教学进度,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分不开的。但是教学大纲并未按照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的相关规定来制定。学校有教学大纲,而教师根本就不按照大纲来进行教学,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上课,甚至就让学生只有活动。这样的教学形式怎么能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呢?另外从他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教学大纲的制定没有从学生的体育健康程度出发,而是以应付对策、图省事、求安全为目的,导致阳光体育不能很好实施。

其实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因为:①上级单位只会下发文件、作出要求,而并没有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对结果进行检查。②就是作为教育的实施单位――学校,并没有把这个大纲的实施当作是自己的责任,而是只认为是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上级要是检查了就做做样子,要是不检查了就无所谓了。要知道学校体育不仅仅是教育单位对学生的责任,而且是对祖国未来健康成长的责任。

2.2 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结构单一根据表2调查结果显示,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所开设的项目单一,其中田径,球类均有开设,但田径、球类具体能开展哪些不得而知。体操仅有2所学校开设而且还只是技巧,而武术只有1所学校开设。更有甚的还有两所学校开设的是体育健康、体育理论、体育实践,这些课究竟怎么上的就不知道了。教学内容单调概念化、笼统化,使得多数学生失去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下降,阳光体育运动得不到很好的开展,阻碍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2.3 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需要增设项目较多从表3中的结果可以发现,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需要增设的项目还是有很多,这说明这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没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其中有37.5%的学校希望开设体育舞蹈;有25%的学校希望开设带有竞技性的体育项目;25%的学校希望开设体育基础知识或与体育相关的理论课;25%的学校需要开设可以拓展学生智力综合能力的项目,如定向竞技、户外运动、拓展运动等更多的新兴项目和民族体育项目,轮滑,跆拳道等也被提出。从长远来看,中学体育的教学更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学生都带到明媚的阳光中去参加锻炼,不仅是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也是愉悦他们的身心,以便他们不仅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使他们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应试教育所给他们带来的繁重压力。现在虽然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由于当前社会的竞争边的越来越强,促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课业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或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其实这也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体育活动是调节脑力活动的有效方法,而且也是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参加快节奏工作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之一。其实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保持人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许多从体育活动中学到的技能可以转化为“生活技能”。勇敢、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爱护环境、树立目标、团结精神、耐心、成就感、自尊、不屈不扰和正义感,所有这些都能从体育运动中获得。

2.4 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器材设施严重缺乏从表4中可以发现,87.5%的学校对现有的体育设施不满意,12.5%的学校对现有的体育设施满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学校体育也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否则无法保证体育教学大纲的实行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阳光体育也就不能保证见到“阳光”。

著名教育家和前苏联心理学家巴普洛夫都曾指出:如果不锻炼身体的话,那么头脑是工作不好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要转变思想上的片面认识,端正锻炼态度。其次,体育设施的有限也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有的学生说自己想参加体育锻炼,但缺少器材,因此不知道练什么好。学生对体育有没有兴趣是他们能否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所在。有些运动项目对活动器材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比如说慢跑、跳绳等。再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会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体育锻炼视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客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水平和健康水平。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要交给学生有效的锻炼方法。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使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①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进度,但与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②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单一化,枯燥,不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素质健康,影响着阳光体育的真正实施。③陕北地区中学体育课需要增设的项目较多,且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3.2 建议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专业心与责任心,加强师资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的学习观,知识结构,个性品质等因素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志向及态度,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学者是护自己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并加以侧重强化。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的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有效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效果。②加强领导,完善实施和监管与支持力度。学校体育工作要深刻理解“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为课程目标。开设能有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习惯与能力的项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课程结构体系。③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丰富学生锻炼方式,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是指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④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完善建设。对器材设施建设的发展要制定总体规划,根据教学和训练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发展。否则,盲目费资置办,必造成浪费。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建设良好的体育环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并且能给教师更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让体育课更有意义。同时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建立一个自己的体育社团。

参考文献:

篇4

医学专业考试作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衡量学生专业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统教学考试方式为教考合一模式,同时传统考卷内容局限、题型呆板,不利于发挥考试对教学的监督作用并保证医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及教考分离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完善一个紧扣教学大纲并内容丰富、题型多样的试题库是我们的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1]。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教育中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学科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同时需要不断实践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的学科。我校妇产科学教研室于2012年紧跟时代要求建立了妇产科学试题库,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于2017年组织青年医师构建妇产科学A3(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A4(病例串型最佳选择题)型试题库。本文就我校妇产科学专业试题库建设做一总结。

一试题库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一)试题库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如何真实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被提上了日程,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教考合一模式弊端频现,不能满足当前教学改革需求,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教学与考核分离即教学环节和考试环节互相分离,授课教师不参与所授课程的考试工作,可更好地保证考试对教学的监督作用及学生培养质量[2]。妇产科学专业性极强,同时各个章节及知识点分散又部分贯通,为了保证教考分离,我们必须建立覆盖妇产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试题库。因此我们可以说试题库建设是高校实现教考分离模式必要条件,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二)试题库建设对妇产科学青年医师培养的作用

目前我们妇产科学教研室中级及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近60%,且均为医学专业毕业,绝大部分教师无专职师范类培训经历,教学水平及对于课程教学大纲的把握可能有待于提高,因此对于如何加强教研室内部青年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组织青年教师构建试题库过程中要求青年教师首先自己需要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把握,同时需要青年教师对于各个知识点很好的剖析。妇产科学很多章节都是相互联系,知识点独立同时又可能存在某种联系,青年教师对于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可提高试题库质量,同时对于知识点的深入剖析还可指导青年教师日后的教学过程,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妇产科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构建试题库过程中有利于青年教师知识的拓展和巩固[3]。

(三)试题库建设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考试是评价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考试是授课教师授课结束后自行出题考核,相当于“拿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自觉不自觉对于出题的重点难点进行反复讲授,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安排考前划重点或者串讲。试题库建设后实现教考分离,授课教师在“用大家的尺子量自己”的压力下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守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教授课程内容,另一方面,由于试题库的应用,教考分离可以更加客观的反应教学效果。而且使用试题库后可大大减少授课老师自行出题的工作负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材内容、思考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过程的实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4]。

(四)试题库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传统的教考合一模式为授课教师出题考核,学生可根据老师的授课特点及授课时侧重点进行考前突击复习,很难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试题库建设后由于试题库中题量丰富,题型多样,教师无法在考试前划重点、串讲等考前辅导,学生为了考试合格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成绩,他们课前课后可能加大时间、精力投入积极主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各个章节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用心深入理解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各种复习资料进行考前训练,做到各个知识点间的融会贯通,扎实掌握了专业知识。因此,试题库的建设可以明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应变能力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5]。

二试题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题库建设教师对于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标准不统一

妇产科学试题库建设的工作量大而繁琐,涉及到多个章节内容,不可能依靠某一位教师完成,因此,一个好的试题库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由于不同教师对于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不同,所以试题库建设过程中的如何保证对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把握标准同质化问题是我们在题库建设初期就必须面临的问题。我们妇产科教研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召开多次试题库建设的培训会议,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一起认真解读教学大纲,深入理解教学大纲要求,提前确定好课程各个章节的命题细目表。

(二)试题的难易度设置不准确

妇产科学课程知识点繁多,各个知识点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联,同一个知识点可能存在于不同的章节中,不同教师对于同一知识点的难度系数理解可能不同,因此在出题时不同教师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同,根本无法保证试题难易程度的准确性。我们在构建试题库初期对于参与试题库建设教师统一培训,设置难度范围,分为难、中、易三个等级,难、易各占20%中度占60%,通过设置难易构成比减少难度差异过大问题,同时试题库建设后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难度系数审核以确保准确性。

(三)试题质量的保证问题

篇5

目前,公司共有发供电、电网建设、科研培训等直属单位33家、控股企业6家、代管县电力公司24家,供电范围覆盖全省14个市州和116个县(市、区),营业区面积19.75万平方公里,覆盖全省93%的地域,营业区人口65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6%。公司坚持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凝聚力、执行力、软实力。

2013,走过这一年:

2013年工作收获

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教育培训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推进培训管理集约化

一是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整体要求,优化培训机构资源配置,对培训中心和分中心统一计划、标准、流程和考核要求。二是通过深化SG-ERP培训模块应用,将专项计划从制定到实施全过程纳入系统管理,实现了培训计划的可控、在控。三是制定培训工作评价办法,对所属各单位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量化考核。初步实现了培训管理的集约化。

推进人才管理系统化

构建人才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按照国网公司要求完成专家人才遴选工作,共评选省公司级专家116名、地市级专家169名,推荐国网公司级专家46人,初步建成公司各层级专家人才队伍。制度优秀专家人才管理办法,加强了优秀专家人才的管理与年度考核,促进专家人才成长。

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

开展培训师换届和认证工作,完成了493名中级、1257名初级兼职培训师的考核认证,以及22名高级兼职培训师的推荐上报。制定培训中心队伍建设三年规划,稳步推进职院师资向专职培训师转型,组织专职培训师下现场实践锻炼、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构建优质专职培训师队伍。

优质完成国网重点项目

在完成县供电企业负责人正职送培26期156人的同时,完成县供电企业副职轮训4期304人,供电所长轮训46期1883人。

完成变电检修等4个专业竞赛和人力资源等10个专业的全员培训、普考调考工作,其中变电检修竞赛取得国网团体第一名。

通过实践锻炼的方式,历时159天,完成电力有限公司九名青年管理和技术骨干培养任务。

本单位2013年教育培训及人才培养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针对新上划公司技能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组织开展“送培上门、以点带面”专项培训活动,完成“送培上门”专项培训10期557人,“以点带面”专项培训5000多人次,有效、快速提升了技能人员水平。

积极推进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和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的实施,实现所有单位的全覆盖;在前期制定发供电125个专业能力评价大纲和相应题库,2013年又完成支撑机构72个专业的能力评价大纲和题库,组织3634人的能力评价考试评审。

分生产和营销两大类,完成供电企业班组长管理技能提升轮训,共举办集中培训班17期,1229名班组长参加了培训。

技能鉴定、职称评定、学历教育多措并举,消除“三无”人员1388人。制定三年提升方案,努力提升人才当量密度,预计今年将超过0.907的既定目标。

全年累计完成各类培训班4217期,71.8万人·天,年度培训项目计划完成率99.19%,培训投入计划完成率98.75%。2013年第8期《中国电力教育》杂志“标杆企业”专题以《国网湖南电力:静水深流育英才》为题对湖南在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报道。

工作特色和亮点

创新开展“送培上门、以点带面”,快速提升新上划人员技能素质。一是周密调研,突出岗位技能,量身打造培训方案。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送培上门。三是规范项目管理,保证培训质量。四是分层实施,以点带面,覆盖全员。由于结合现场,方式新颖,学员愿意听、听得懂、学得会,素质明显提升,90%取得了相应职业等级,具备了岗位上岗资格。

将“两个办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培养、发展、激励一体化机制。通过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办法,拓展能力发展通道,建立“岗位、能力”双通道员工成长机制。通过岗位能效工资管理办法,新增能力工资单元,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业绩为导向的岗位能效工资制度。将培训的效果转化为能级,将能级的激励直接引入到薪酬体系,激发了员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突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对于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在前期处、科级干部轮训的基础上,突出依法从严治企、舆情应对等热点、难点,启动新一轮轮训工作;对于高级技术人员,以新标准、新规程、新技术为重点,组织开展春季轮训;对于高级技能人员,选拔优秀技师举办提高班重点培养,举办高级技师培训班提升综合素质;对于优秀专家人才,制定专项培养规划,在课题研究、标准建设、送培等方面予以倾斜,举办技能专家综合能力专项培训,同时强化“十大”领军人才跟踪培养。

突出管理技能提升,分类开展供电企业班组长轮训。借鉴处、科级干部轮训成功经验,充分考虑班组长职业发展,以班组长日常管理工作设计培训模块,采取“任务驱动式”方式组织教学,编制了数十万字的培训讲义,正式出版《电网企业班组长工作指南》培训教材。

现场培训特色纷呈。突出班组专业、岗位、能力的差异化,通过春季和暑期专项活动,大力开展“差异化”现场培训。组织班组现场培训典型经验评选,共提炼市局级典型经验24个,公司级典型经验6个。采取随机抽取人员等“四个随机”原则,突出全员参与,深入开展现场培训竞赛活动,多措并举,形成常态机制。

加强制度和软资源建设,夯实培训工作基础。制定《培训工作评价办法》,对各单位培训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制定《职业导师制实施办法》,强化新员工培养机制;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32个技能工种实训大纲和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强化兼职培训师考核,连续两年评选十佳和优秀培训师。

2014年重点工作

落实国网“五统一”工作要求,推进“四强化”(强化计划管控、强化信息系统应用、强化培训项目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各项重点项目,促进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结合“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理顺培训机构运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培训管理效率。结合国网兼职培训师认证,逐级开展培训师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强化计划管理,深化ERP应用,将所有培训项目从计划编制、实施全过程纳入ERP教育培训模块管控,提高培训计划与实际需要、重点工作的匹配度,确保计划可靠执行。

加大全员培训考试力度,逐级开展全员培训考试,结合国网竞赛调考计划,早计划、早安排,开展针对性培训,切实提升竞赛调考成绩。

加快关键紧缺人才培养,完成特高压、智能电网和国际化人才专项培养任务。做好各级优秀专家人才的管理、培养和考核。落实人才当量密度提升三年工作方案,力争同业对标进入国网系统前十名。

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处、科级干部轮训等重点项目,组织开展人力资源专业轮训,抓好优秀县供电企业负责人和供电所长培训,各类人员培训走入规范化轨道。

在全面完成“两个办法”推广任务的基础上,转入完善提升和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阶段。重点优化能力评价体系和常态开展晋级考试,构建激励引导员工岗位成才的平台。

加强培训资源开发,在利用好非修非改资金的同时,在全公司范围内充分利旧,重点完善各单位实训场地、设施,保障一线培训需求。

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网络大学统一部署,做好网络大学培训课件开发和系统应用维护工作,为员工自学提供培训资源,大力推广在线培训和在线考试。

在国网下发通用制度的基础上,汇编成册,分级组织专题培训,加强政策制度的宣贯学习,提高培训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