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庭教育的音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我们在反思当代音乐教育体系,特别是社会音乐教育时,会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潜伏在深层,阻碍着我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体系大致包括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三个重要部分。学校音乐教育是由学校(公立或私立)组织的,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系统性、制度性”特点;社会音乐教育是由学校之外的其它机构组织和个人组织的,具有“开放性、自发性、从众性、功利性”特点(陈颖《试论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之存在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2).);而家庭音乐教育是由学生所在的家庭组织进行的,具有个别性、灵活性和终生性。
在这里我提到家庭音乐教育,是因其个别性与灵活性是学生个体所在的家庭所决定的,依据其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音乐修养及教育方式,所施教育的形式效果也就不尽相同;终生性是指虽然学生存在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音乐教育具有终生性。
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是在主次的互动中完成对个体的音乐教育,在互动中主次双方有时还会发生换位,如学生走向社会,社会音乐教育可能走向主位。在某些个体中家庭音乐教育可能担当主体作用,如有些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个体主要在家庭中接受音乐教育。所以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当然有关学校音乐教育已有很多论述,本文只以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为主,兼论学校音乐教育。
分析当代音乐教育的现状,尤其是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会存在如下某些厚此薄彼的现象:
一是因重名利轻传统带来的厚西乐薄民乐现象。可以说这一现象是西学东渐带来的直接结果,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某些大中城市学习西方乐器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的学生数量远远超过了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竹笛、古筝的人数。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学习西方乐器有更多的特长生升学机会外,还有前些年学校音乐教育重视西方器乐而忽视中国传统器乐教育传导所带给社会的一个错误信号:西方文化是高层次的、高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保守的、落后的。
二是因重技术轻艺术带来的厚器乐薄声乐现象。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大部分人选择学习器乐,声乐学习只有在高考前才突击进行,并且,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仅是为了学会演奏一种乐器,这忽视了学生对艺术修养提高的规律的认识。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好的乐器是人的声带,歌唱是人最容易、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培养学生艺术情趣、提高艺术修养的较好方式。某些学生虽然会演奏一点乐器,但对音乐的理解十分单一片面,就是因为没有在初始学习艺术时充分利用好人本身的乐器。
三是因重艺术轻文化带来的厚技巧薄综合现象。认为艺术学习就是学习一种乐器导致的第二个后果是片面重视技巧的提高,忽视了对文化素养提高,忽视了对乐器存在的文化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了解。在上面我们谈到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天地人伦的道德,乐是艺术美学的修养,射是射猎练习,有健体之意,御是技能练习,书是文学修养,数为智力理科学养。可见两千多年前君子修养的目标六艺与当今德智体美的要求异曲同工。
四是因重个人轻集体带来的厚技术薄人文现象。目前的社会音乐教育,许多现象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单独授课,这样虽然利于因材施教,但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是体现人的社会性这一规律。人的社会性是在倾听自己及他人的演奏过程里,在与他人的合作演奏、在他人的倾听中得以实现。过于强调个别技术的提高,忽视了艺术审美中的共享经历,忽视了艺术创造和传承中个人与集体的互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获得的这种艺术最终将很难获得集体的承认。
五是因重功利轻修养带来的厚孩子薄成人现象。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大部分时间要跟家人接触,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成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家庭成员并不一定是一个有能力的演奏或演唱者,然而他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却是对成长者最需要的。当然这一方面要求家庭其它成员在认识到培养孩子修身养性之时,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并注重言传身教。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造就一个演奏家,而首先是一个秉承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具有华夏民族高尚人格的人。
在这方面,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堪称楷模。傅雷先生不是个演奏家,不能在钢琴演奏上给儿子傅聪以具体的指导,但他以一个艺术批评家敏锐的心灵对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的作品给以恰当的审美评判,更甚从心理上、艺术感悟上给傅聪以必要的帮助。同时傅雷关注傅聪的艺术修养的全面拓展。傅聪在国外学习期间,他经常给儿子寄书,所寄之书不仅有文学的书,也有画册,如《宋人画册》、《麦积山石窟》、刘开渠编的《中国古代雕塑集》等。不仅如此,傅雷对儿子的行为举止多加规范。他对儿子说:“你在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我们注意到傅雷在教育傅聪时并没有一味要求傅聪单纯的练琴,而是不断给傅聪灌输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意蕴。傅聪对西方古典文化的审美总是游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之中,他认为肖邦的精神基本上由“熟读后主词”所体现。他谈到第一次接触肖邦的E大调夜曲作品62,用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描绘最后那一段的感觉。他毕生孜孜不倦地钻研钢琴艺术,把东方文化很自然的融入西方音乐之中,丰富了西方音乐;同时不断的研究萧邦、莫扎特、贝多芬、德彪西等作曲家的手稿,对这些作曲家的作品有更切实地认识,使自己的演奏更接近作曲家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可以说一直没有失掉东方文化的话语体系的傅聪,却能更准确地表达西方音乐家的作品。这件事本身就是对那些对中华文化持自卑论或怀疑论者的最好回答。
在家庭中如何进行音乐教育呢?大多数家长可能认为自己并没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但不少人都有着天赋的温柔声音,都会唱歌,而且少数家长还会弹奏乐器,可以说,几乎家家都有条件进行一般的家庭音乐教育。这里,我们提供一些方法,给有兴趣的家长试试看:
一、唱歌给孩子听:一般说,幼儿喜欢听爸爸妈妈唱歌。如果母亲在喂奶,伴以一定的歌声,并不断巩固这一习惯,能使吃奶这一较强的无条件兴奋中心与歌声的较弱的兴奋中心建立起稳固的联系通路,以后歌声本身就能刺激幼儿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哄孩子睡觉,唱一些悠扬安静的曲调,久而久之,哼起曲调就能帮助婴幼儿抑制以神经系统的活动,使熟睡的过程加快。可唱给幼儿听的歌曲很多,如“拔萝卜”、“小兔儿乖乖”、“小娃娃”、“小鸭歌”等,句短、易懂,许多小朋友爱听爱唱。对年龄较大的幼儿则可选一些优秀的少年儿童歌曲或易听懂的成人歌曲。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多给孩子欣赏些歌曲,但要反复多听,不断巩固,以便记忆。
二、教幼儿唱歌:给幼儿听的歌曲可以稍微复杂一些,而教幼儿唱的歌曲则必须慎重选择。曲调不要太难,音域不要太宽,一般最好五、六度(C调1~6)之内,最多不超过八度。歌词要生动、简短、容易理解,有适当重复。因为幼儿年龄较小,发音器官尚未成熟,过宽的音域会损伤声带,使嗓音嘶哑。有些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特点,喜欢教孩子唱一些成人化的流行歌曲,以为孩子唱成人歌曲好玩,显得聪明,忽视了曲调难,音域宽,幼儿唱不准,有些高音会引起叫贼,损伤童音。幼儿对歌词内容不理解,就不能发挥想象和思维,故长期唱成人歌曲,并不能很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教唱时,可以先听成人唱,让幼儿听懂内容后再跟着成人慢慢唱几遍,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音调准不准,节奏对不对,词是否记清楚。否则,要求不严,有的孩子到七八岁还不能唱好一首完整的歌。唱歌时要注意,不要连续唱,应唱唱停停,使声带得到休息,或唱唱听听跳跳;不要在有客人的场合,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唱,以致过于兴奋,使声带疲劳,又造成孩子爱虚荣的不良思想;不要在灰尘飞扬、顶风或感冒的情况下唱。
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创作家贺绿汀,他的一生都致力于音乐创作和对音乐教育的创新上,促进了音乐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他的思想对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启蒙作用。本文通过对贺绿汀先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辩证的对其思想进行分析,并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研究贺绿汀先生理论方面的特殊性,以期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的音乐教育提供可参考的观点。贺绿汀先生的毕生心血都耗费在了我国的音乐教育理论和体系的完善上,从贺绿汀的音乐教育思想中仍然能获得许多到现在依然有着指导意义的内容。
一、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
贺绿汀先生在创办音乐教育时采取民主办学的方式,致力于将音乐教育进行全面的普及,他倡导音乐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几所专业音乐学院,而是应该在更多的乡村中得到发展,音乐应该融入大众的生活,其音乐民主思想的内涵及其启示体现在:
(一)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大众化
贺绿汀先生毕生都致力于音乐教育能够实现民主化和大众化,他希望音乐教育不仅在城市教育中进行,而且能够在乡村学校中盛行。这在他的著作《音乐艺术中现存诸问题的商榷》中详细进行了探讨。文中不仅提出要办专门的高等音乐院校,而且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的大众化,他还提出为了带动乡村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带动乡政府干部、乡村教师以及民间艺人的积极性,注重对他们音乐专业文化的培养,在这方面上海音乐学校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迄今为止,已经有诸多地方歌舞团在该校进行过专业进修。
(二)贺绿汀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贺绿汀先生这种大众参与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我们转变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优秀的音乐家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贺绿汀先生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我们明白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参与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将学生的音乐水平高低作为其评判标准,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水平,关注他们的参与度以及从活动中获得的音乐认知作为评判标准。
二、重视音乐教育,创新教学体制
通过前文对贺绿汀先生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可以得出,音乐教育应该广泛地参与到对学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但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并不完整,对普通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尚有众多中小学将音乐教学作为“摆设”,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音乐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对学校音乐教育体制进行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音乐师资教育队伍的建设
加强音乐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音乐教学的专业化,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专业性和积极性。建国初期,上海音乐学院面临音乐专业人才缺乏及音乐资金缺乏的困境。面对这种情况,贺绿汀先生凭借他的个人影响力的号召,将周小燕等一大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优秀音乐家纷纷召集到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事业中去。贺绿汀先生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充分尊重这些音乐大家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观点,并且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贺绿汀先生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报酬。所有这些努力,使这些优秀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竭尽所能进行奉献。贺绿汀先生主要通过扩大专业教师队伍和提高音乐教室教学待遇方面,进行音乐人才的招揽,据此,为提高音音乐教师师资力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资质的审核、其音乐教学的专业化程度、教室的年龄及其心里素养等的综合考察。此外,还应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考察教师是否具有敬业精神、对音乐教育事业是否热爱等方面,以保证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促进教师成长环境的优化。教师成长环境也就是通过教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将音乐教师的选任与其专业技术职称相结合,推行音乐教师竞相上岗的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选的依据,以此促进音乐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此外,还应该提升音乐教师的待遇,对一些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再次,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待遇。当前,我国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还未实现专业化教学模式,音乐课程在所有课程中几乎不受重视,多数情况下音乐课程被迫改成其他语数外类的主要课程学习,音乐教师在此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相应的许多学校不招聘专业的音乐教师,即使有专门的音乐教师其也处于副科教师的地位,甚至没有代课费,造成音乐教师待遇较差,这都阻碍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应该提升音乐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比重,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注重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是贺绿汀先生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大贡献之一。他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中西音乐文化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文化,而且应该将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国外优秀的音乐因素进行融合,促进音乐教育元素的多元化。当前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亦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音乐元素也多种多样,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别的音乐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音乐教学中,将当地的音乐特色、自然环境等进行很好的融合,这样才能促进音乐教育真正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留当地的音乐特色,在进行通俗音乐教学的同时将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新的有特色的地方音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促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从小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性,发挥他们的音乐天赋。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注重音乐教育的阶段连贯性
贺绿汀先生的音乐教学办学理念是要求注重音乐教育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分阶段专业化音乐学习,他的音乐教育理念注重音乐教育的连贯性。因此,当前的音乐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实践音乐教育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发现自己的文化课水平不高,于是才开始进行专业的音乐学习,开发其音乐才能,以期能够将通过此种方法考取音乐学院。按照贺绿汀先生观点而言,这种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正确的,过于功利化。他认为,一所专门的音乐院校,应该相应的配备其音乐小学和中学,唯有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对音乐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学习,才能够接受日后更加专业的音乐教育。鉴于此,为了能够培养真正的音乐人才,我国在今后音乐教育中可以先设立一所专业的包括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在内的专业音乐学院,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业余音乐教育进行区分。
三、结语
总之,贺绿汀先生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是极大的,他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供我们欣赏,而且他提出的促进音乐民主化和大众化的音乐教学思想也促进了我国音乐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更多的应该注重对他们音乐天赋的启发和对多元化音乐的接受。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应该将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进行很好的贯彻,通过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来促进学习音乐学生过程中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琴,王春苏.论城市社区居委会自治性的成长——对南京市L社区议事园几个实践案例的考察[J].城市观察,2013(06).
一、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主要观点
1.家庭环境在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莫扎特教育风暴》一书中,铃木镇一强调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每一个鲜活的事例,都让我感觉到家庭环境就像一粒萌发的种子,在幼儿的身体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铃木镇一说:“天才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在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不断积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千年仅见的音乐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长的家庭有着浓厚的音乐氛围,父母从小的培养,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假如他们不是处于最好的音乐环境之中,而且受到音乐才能出众的人的精心教育,假如没有这些后天因素,贝多芬和莫扎特也只能成为庸庸碌碌之辈。”这些观点,都表明铃木镇一强调环境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的作用。
2.家庭环境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重要作用
铃木镇一强调,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和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一样,根本没有性格上的差别,不管是大方还是孤僻,婴儿都不会有任何表现。因此,孩子的性格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他们的生命力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在适应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方式就是性格,而造成孩子不同性格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处于各种不同的成长环境。
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人的爱。这些爱让这些“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自己是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别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否则都是自己的敌人。等他们长大了,他们会越来越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会遂自己的心愿,自己没有能力接受这个“没有爱的世界”,他们开始逃避,开始反抗,渐渐地失去了斗志,就会选择一种极端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让幼儿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全面和谐地长大成人,是所有有责任心的父母必须尽到的责任;创造适合幼儿成长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所有合格的父母必须做到的。
二、铃木镇一家庭教育思想的启示以及对它的思考
1.启示
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幼儿一生发展中的作用,家庭环境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将决定幼儿将来的发展方向的好坏。所以,要做成功的合格的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的重大影响,否则,孩子将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不良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充满爱的,让幼儿能够充分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爱。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该让幼儿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无条件的鼓励,用心去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用心去发现作为父母,培养一个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优秀的、幸福的人。
2.思考
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钢琴课刚结束,还有围棋课要上;舞蹈课刚结束,礼仪课又来了;今天有珠心算的课,明天还有演讲班要上……这个时候幼儿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幸福玩耍的时间,小小的身躯却要担负如此大的学习负担,这些小宝贝们到底是幸福的还是可怜的?与其说父母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还不如说父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上各种兴趣班,好像自己的孩子不上就觉得特别没有面子。
父母培养孩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不就是让他快乐健康地成长吗?问一下自己,你的孩子现在快乐吗?这些问题是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结束语
铃木镇一的家庭教育思想值得大家去思考,去进一步研究。关注孩子的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优秀的人。
随着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校和家庭都开始把教育教学的重心 ,转换到了对孩子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上,而少儿音乐教育由于其简单易学、陶冶情操的特点,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推崇。但是在少儿音乐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却显示出疲软的症状。因此在“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展开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少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1、优秀少儿音乐歌曲创作的不足
少儿音乐教育是依据优秀的少儿歌曲展开的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疏导。但是当前我国优秀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不足,使得少儿音乐教育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让许多少儿音乐教育者在进行少儿音乐的日常教学中无从下手。当前少儿音乐歌曲的创作渐渐的显示出停滞不前的状况。现在大多数少年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还是那些很多年前就出现的少儿歌曲,鲜少看到或听到新的少儿音乐歌曲出现在我们的少儿音乐教育领域中。
2、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
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的今天,娱乐休闲型的文化得到了社会的追捧,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重点。整个社会潮流对娱乐的追逐,也对少儿音乐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当前少儿音乐教育的成人化影响明显,一方面,家长加大了对孩子音乐能力培养,许多少儿过早的接触到了音乐文化,家长“拔苗助长”式的音乐教育方式,会让一部分少儿对音乐产生厌恶和排斥的不良心理。另一方面,受娱乐潮流中选秀文化的影响,“一夜成名”的少儿发展路线,也在影响着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少儿音乐教育中出现功利化的利己主义倾向。
3、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众普及化的目标。但是当前部分学校对于少儿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面对少儿音乐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同时部分少儿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自身音乐素养和专业能力不高,无法有效的胜任少儿音乐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给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二、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方式
1、从音乐创作入手 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中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不足,我们要改变当前优秀少儿歌曲创作的滞后局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优秀少儿歌曲的创作力度,丰富少儿音乐教育的基础。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的方式,来激活少儿歌曲创作的原动力,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够投入到少儿歌曲的创作中。其次,打通社会各领域的宣传平台。让优秀的少儿歌曲能够通过媒体、网络、广播、电视等不同的社交方式和宣传媒体来进行传播和推广,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少儿歌曲。再次,教育领域要加强对优秀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完善少儿歌曲创作者的培养机制,不断为少儿歌曲创作领域输送新的人才、注入新的血液。
2、从家庭教育入手 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的方面入手,净化少儿音乐教育的环境,调整和改善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市场化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首先,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接,以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改变以往家庭教育中“拔苗助长”式的少儿音乐教育观。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音乐能力的提升放到次要的位置,而是注重音乐对孩子身心的陶冶作用,利用音乐帮助孩子建立起完善的个性和人格。其次,家长要更多的以身作则,通过自身对少儿音乐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孩子选择有益的、向上的、积极的少儿歌曲,减少少儿音乐教育中功利化的利己主义。
3、从学校教育入手 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
面对少儿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滞后,相关的教育机构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少儿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学校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于少儿音乐教育,这与学生升学考试不直接相关的教育课程也要引起足够的认识,要善于利用少儿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其次,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重视少儿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实践性、审美性,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结语
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面对现存于少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如优秀少儿歌曲创作不足、少儿音乐教育成人化影响明显、少儿音乐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等,学校要提升少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水平,家庭要修正少儿音乐教育的不良倾向,国家要加大对少儿音乐教育的投入、社会要增加对少儿音乐的宣传。只有打通学校、家庭、国家、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促进少儿音乐教育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欢.浅谈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
2015(05)
一、对“做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的体会。
讲座中,我能感受到沈老师沉静的思考,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建构起自己独特见解和风格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过程,我想,也许这就是优秀教师的特质。
做自身实践的研究者――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这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教研的重要性,并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们感受到其实教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使我们对教研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兴趣和信心。
二、对“研生研学,让教师的教有效地为幼儿主动的学服务。”的感想。
1.了解幼儿的差异点――让差异成为教育的资源,让教育适应每个幼儿的需要。
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关注那些角落里的孩子,更应对他们给予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如冰心也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一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首先要爱学生;其次,爱就不能放弃。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是教师职责所在。教师的责任是让儿童对学习充满热情和生命力,瑞吉欧教师是这样解读教师的职责:“教师就是发现、了解并跟随孩子的目光,并让孩子的目光更具有生命力和更有价值,
3.为幼儿创造适宜的体验点,把握与幼儿互动的介入点。这让我们领悟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五彩缤纷的花园里,不可眼花缭乱,要学蜜蜂,采撷百花精华,自酿成蜜,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出自己的风采。
4.教育应回归幼儿的生活,生活即教育。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整天的活动中;教育,流淌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教育,渗透到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健康、艺术、社会、语言、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得到创新。一日生活皆教育。教育,在幼儿每一天的生活中。
从我几年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体会到:生活教育理念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幼儿园的一切活动、生活都是教育。大社会、大环境是儿童学习的大课堂。这就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概念,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涵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关于幼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借用尚庄小学张营校长的话“如果你不是校长也不是副职,那么参加这次培训你很幸运,说明你的领导重用你。”我很幸运参加了这次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听专家讲座,看家庭教育案例,心灵上很受触动。下面我对这次培训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先说一下培训安排。这次培训为期三天,教育局长全程跟踪,作了讲话和总结。培训请了家庭教育专家周慧玲、马青松老师,洛阳新安县五头镇尚庄小学张营校长,柏城镇中心校校长贾守军、柏城镇中学心理咨询师张国红老师做了讲座。最后,家庭教育讲师团团长郑新华老师播放了两个家庭教育案例,分别是《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九零后的坏女孩》。郑团长对案例作了点评和总结,题目是《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应具备的十大素质》,并安排了回校的工作。 第二,几位专家讲座的内容,给大家做一下回报:周慧玲老师主要讲了教师家庭子女的教育,也就是教师既要耕好事业的田,又要育好自己的园。如何育好自己的园?周老师的理论是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也不是惯出来的,是教出来、养出来、育出来的。不管是精神上不控制,生活上不包办,扬长带短;不惯是物质上不纵容,行为上不放任,惯出来的孩子长幼无序,目中无人。家庭教育教什么?教伦理。家庭教育育什么?育人。家庭教育养什么?养生。周老师还讲了她的三快理论:愉快、勤快、痛快。快乐的秘诀是“凡事往好处想”;家庭教育和谐的秘诀是“责任往身上揽”。马青松老师主要讲了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要改变孩子,从改变我们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
洛阳新安县五头镇尚庄小学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张营校长主要讲了他们“家校一体,智慧育人”的办学模式,要求家长与学生同步,先给家长鼓劲,再定期召开家长会。他们学校根据家长的信整理成一本书叫《智慧信箱》;注重红星评比,不考虑分数,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在校、在路上、在家庭的表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办学理念是一月一次的家校沟通,分四步:一、向家长回报学生在校情况。二、向家长回报本月工作情况。三、向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四、让家长给学校提合理性意见。课改让家长参与,每学期考试让家长监考,让学生构建家庭书房,要求是三年级以上有床、书架、桌子、凳子,书多少不限;三年及以下学生小,可以没有床。学校的做法是逐个学生家庭拍摄书房刻成碟,期末发给学生,叫“家庭智慧”。在家长会上提出“向传统宣战,小地方造大效益,小山村创造新公民”的口号。“教师轻松,质量上去”的办学管理是从教案开始,废除应付式教案,不写教案不等于不备课,教师写教学反思和过失。根据教师的反思和过失整理成一本书叫《智慧教育的火花》口号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羡慕吧。第二个是放手工程:不能放手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能放手的班主任是没有能耐的班主任,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第三是智慧教育论坛,利用集体智慧,打造教育平台,开展智慧课堂:让学生讲课,批改作业。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用郑老师的话说尚庄小学是"学生干老师的活,老师干校长的活,校长干自己的活。"贾守军校长主要讲了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如何做教师。张国红老师主要讲了儿童心理营养的几个阶段和人的情绪管理。
第三,说一下自己这次培训的收获和感受吧。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的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把孩子教育成才的。当今的教育状况是:教师忙、学生累、家长怨、家长烦。我们面对太多的留守儿童,父母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为了孩子以后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家校沟通更是推卸不了的责任,要做到不难为家长、不惩治孩子、不放纵孩子 、 不拿家长说事;喜欢的孩子家长奉为上宾,不喜欢的孩子家长奉为上上宾 ,有时候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要好得多。两片云在相同的高度才能撞击成雨,我们做教师的要在不同的高度和层次与学生家长共同撞击成滋润学生健康成长的甘霖雨露。
关于幼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在历下区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在单位领导的带领下,我参加了4月份的___培训。为期三天半的培训过程中,我聆听了专家学者的报告,收获颇丰。
这一次培训,首先聆听了___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边霞所做的《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专题报告,她告诉我们,幼儿美术活动重结果更重过程,教师应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美术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中一句“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让我印象深刻,我的理解是:老师和幼儿都在被造就,老师通过给幼儿上课,各方面都有所提高,
反过来,幼儿在活动中也学到了各种技能,形成了各种习惯的养成。
上海现代儿童美术馆执行馆长薛文彪为我们做了《幼儿美术教育新概念与方法》的专题报告,并在现场示范美术水粉画的操作过程,讲解了他自己创新的借形想象美术创新方法。
中国早期儿童教育音乐舞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许卓雅为我们做了《音乐教学游戏化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专题报告。她的报告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她给我们具体讲解了如何通过音乐领域的有效教学,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只有短短三天半的时间,我却收获了许多。在美术方面,要多给幼儿
关键词:社会环境;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流行音乐;审美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人口近31万(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内容丰富。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羌族人民的生存环境、民族文化等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羌族有语言(羌语)无文字,民族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依靠人们口传身授,而地震中很多传承人的罹难使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艰巨。在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和加强羌族音乐文化教学,把保护和传承羌族音乐文化工作从娃娃抓起落到实处,让整个羌区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一起行动。如此,羌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繁荣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音乐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当今全球一体化时代,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民族文化边缘化的危险已然存在。
长久以来,人们的关注焦点大多放在对实用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上,而所谓的人文的、民族的知识自然就面临被边缘化的生存危险。很多人甚至认为人文知识、民族文化知识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不赚钱,不能当饭吃,没有一点实用价值。因此,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际上都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有的被根本忽略,有的仅作为一种点缀,且对民族文化的相关知识的传授大多很浅很单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导致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和寡闻,而现代人对民族文化的无知,最终将导致认同感的虚无及精神的空虚,进而极有可能在现代生活中迷失自我。羌族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羌族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传身授,和其他有文字的民族的文化传承相比较,这无疑增加了传承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承如果不从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抓起,就很难更好地实现羌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教育要服务于社会
其一方面是要提供实用知识和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引领社会。教育要秉承“承继传统,适应变革”的信念。在高科技革命影响下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变革,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模式、传承方法和手段、传承内容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民族文化传承的速度更快,传承的内容更丰富,传承的范围更广泛。如何抓住这些契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是摆在教育者(家长、老师等)面前的一个选择和任务。
(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学前教育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指所有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有影响的活动,这些活动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诸方面。狭义的学前教育指托儿所、幼稚园等专门的学前儿童教育机构对幼儿进行的教育。人类社会为了延续和生存,总会千方百计地把生活方式和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是早期的教育。而人类在保证和满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便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业也不例外。在我国,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第二号令《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6年6月,颁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这个规程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其中的美育,即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过程的培养,以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学前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步,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基调”。
(四)现如今,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园教学、教育大大替代了传统的家庭教育,高科技手段录制的少儿影像视频替代了传统的儿歌。很多带有浓浓亲情和民族特色的儿歌正渐行渐远,孩子们对父辈、祖辈的成长过程和生活无从知晓,因此,在羌区幼儿园大力开展羌族音乐艺术教育非常必要。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了羌族儿歌,他们便会不断传唱。大多数儿童都有展示自己的才能的强烈愿望,他们通常会在回到家后,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儿歌唱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还会就儿歌中的一些内容向长辈们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便初步展开了。
二、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音乐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一)民族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文化传承对人有哪些影响?是怎样影响的?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纵观古今中外,音乐对人的熏陶和感化作用,尤其是对人的情感和气质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在当今的音乐学习和教育中,人们不单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的影响,而且也注意到了音乐学习对人的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演奏乐器和演唱艺术作品,其更有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在人格的完善上作用巨大。羌民族能歌善舞,几乎人人会唱会跳,这样良好的艺术大环境为在羌族地区开展从幼儿阶段开始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先决条件。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发现,在那些本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现象比较少。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其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人的观察力高低通常也受制于一个人的注意力的发展水平,而注意力又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达到较高水平的。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是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分不开的,羌区儿童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羌族人们在歌声中生活、劳动,其辨音能力一般都不会很差。这是在羌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大好条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尤其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不少羌寨失去了原住地,整体或单独搬离到远离原羌族的聚居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对羌族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是必然的。这就更需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教育。儿童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加强羌族文化教育,使羌族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得到更加有效的实施,是目前羌区教育界、社会、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羌族音乐题材丰富,在羌区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教育。如:针对懒散的孩子,就让他们多练习节奏明快和动感较强的曲目;而对缺乏激情的孩子就让他们多练习感情丰富的曲目;对好动的孩子则让他们多练习抒情优美的旋律。羌族儿歌是很好的教育素材,还有羌族的传说、民谣、童话等都记录了大量的羌民族的历史和人文知识。通过讲故事、童话,诵儿歌、民谣,可以使小朋友们对羌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他们今后保护传承创新羌民族的文化奠定基础。
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注意力等智力因素都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逐步发达起来的。发展智力有赖于一定的手段―那就是具体的文化及其传承过程。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在羌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加强民族儿歌,民族歌舞的教学、教导,对健全儿童人格,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音乐文化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也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的文化现象。
“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也不行”这是羌族民间普遍的说法,反映了羌族人喜好歌舞的特点。羌族有种类繁多的民歌、有著名的萨朗歌舞和中国独一无二的多声部。在20世纪前,众多音乐人士都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说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但在四川松潘县小姓羌族乡、黑水县和茂县发现的羌族多声部民歌证实了大部分古羌后裔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这是祖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是羌区民族音乐教育的沃土!羌族人爱唱歌,其民歌中也有很多儿歌,如《牛呢上山了》、《羊角花儿云里开》等。这些都是曾在羌区广为传唱的,无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孩子们都可以经常听到并跟着大人们学唱。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童趣化的教学内容、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生动的教学示范和合理的教学评价引导和提高幼儿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人们真正重视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在羌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切实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活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便大有希望。
三、结语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体现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羌族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宝库和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通过在学前教育阶段大力开展羌族音乐文化教育,会进一步加强人们对羌民族文化的了解、认识。学前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本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强化其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会对迎接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度四川省羌族研究中心课题“羌族地区学前教育与本土音乐文化的整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04,(04).
亲子活动是以婴幼儿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环境、组织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及方法,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早期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家长和婴幼儿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我园地处城郊结合处,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家长的文化层次和教养水平参差不齐,观察和反思当前的亲子活动,在亲子互动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情况:一是活动多以师幼互动为主,家长参与不足,亲子互动少,无法体现亲子活动的特质;二是亲子间虽有互动,但因家长不能科学解读孩子的发展,或缺乏有效的互动策略,导致亲子互动不和谐,互动质量不高。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分配任务,为家长在亲子互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亲子活动一般由3~5个不同类型的游戏组成,游戏的参与者是婴幼儿及其家长,两者之间应形成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任务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目的是让家长体验到亲子互动的乐趣。
案例:今天的活动是让宝宝听着音乐尝试敲打单响筒。老师根据音乐提出了三次不同的要求。第一次,她要求家长“握住宝宝的手腕,听着音乐敲一敲”。第二次,她要求家长“放手让宝宝自己敲,家长可听着音乐轻轻拍打宝宝的肩膀,给宝宝节奏的暗示”。老师又放了第三遍音乐,这次她告诉家长:“对音乐的感受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所以,这一次还是请大家放手让宝宝自己来,家长可以跟着音乐边唱边拍手或轻轻拍打宝宝的身体。”音乐再度响起时,家长们开始高声跟唱了起来,大家边唱边欣赏着自己孩子的表演,脸上露出了笑容。
老师根据游戏的进程,用明确的要求分三次给家长分配了任务,家长依次承担了合作—提示—欣赏的任务。
二、现场示范,教给家长亲子互动的具体方法
在婴幼儿生命的早期,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能为其提供安全感。亲子互动的有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肢体语言,另一种是支持性的口头语言,这些都可以通过老师的现场示范,让家长及时习得。
案例:老师正在给宝宝和家长们示范怎样玩“苹果长在大树上”的游戏,每次老师把宝宝举高再放下时,就会笑着去亲一亲宝宝,或是在宝宝的脸旁发出“啊呜啊呜”的声音并假装做出吃的动作。在接下来家长和宝宝玩的过程中,家长们都学着老师的样子去亲吻和逗引自己的宝宝,看到宝宝们咯咯地笑着,家长们做得更起劲了。
案例中,老师示范了如何用积极的肢体语言与婴幼儿互动,家长们学着运用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不仅愉悦了家长和宝宝的身心,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其实,亲吻、挠痒、拍手、拥抱、竖起大拇指、微笑等都是婴幼儿能够理解并喜欢的肢体语言,这些无声的动作蕴含了巨大的力量,家长可通过这些动作传达对婴幼儿的喜爱与信任,让婴幼儿在感受到支持的同时获得自信。
三、双向沟通,指导家长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教师通常与婴幼儿接触的次数少,因此,许多关于婴幼儿的信息以及家庭教育的情况都需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才能获得。
案例:在一次亲子体验活动中,有一位叫浩浩的男宝宝一直大声哭闹着,拒绝一切活动,浩浩爸爸也拿他没办法,抱着他坐下也不是,陪他站着也不是。配班的老师很有经验,她上前与浩浩爸爸简短地沟通了几句,问道:“平时孩子主要是谁带的?”“您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大概多长时间?”浩浩爸爸说自己忙于工作,几乎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奶奶一手包办了孩子所有的生活起居。老师当即建议让浩浩奶奶替代爸爸进入教室陪伴。果然,奶奶来了之后,浩浩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很快停止了哭泣,当奶奶从老师手中接过玩具给浩浩时,浩浩也愿意伸手拿了,活动结束时,浩浩还在奶奶的鼓励下和老师挥手道了再见。课后,老师请浩浩的爸爸和奶奶都留了下来,和他们交流了宝宝的教养应该以谁为主的问题。
在本案例中,老师和家长的双向沟通既是有效的,又是有意义的。“有效”体现在通过沟通找到了缓解浩浩紧张情绪的亲子互动方法,“有意义”体现在老师没有止步于课堂,而是期望通过更多的课后沟通,指导浩浩的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更科学的早期教育。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婴幼儿的问题往往来自于家长,来自于家庭教育。作为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沟通能力,将和谐的亲子互动平台从亲子课堂延伸至家庭中,帮助家长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让每个家庭成员与婴幼儿的互动更积极、更优质,实现家长和婴幼儿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江苏教育,2002(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36-01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
一、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如下方面的表现优势:①天然的早期化:②巨大的感染性:③强烈的针对:④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第一教育,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在智力上,这类幼儿也明显比没受过教育的幼儿强,他们反应敏锐,动作轻快,能完成教师安排下的作业,其质量很好。老师要经常配合幼儿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纠正其不良的习惯。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6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1、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
2、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
3、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些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泪。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些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4、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1)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很多家长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2)榜样激励。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如:为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讲讲自己对洗手的看法,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脏手和干净小手的图片,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3)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0-3岁是人生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人类人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对儿童早期认知、语言、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早期学习机会越多、知识刺激、环境刺激越多,婴幼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也更多。“在人可能拥有的所有才能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1]
一、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的生理学研究依据
早在15年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精神病学教授就在自己的研究中强调,节奏感可能与生俱来,它开始胎儿在子宫时就产生的节律性心跳。这种心跳使胸腔运动,使神经干及其分支在节律的方式下开始发育。到怀孕第6个月时,胎儿也似乎可以对听觉刺激有反应。比如,孕妇歌手常常会谈及胎儿活动的变化——在她们唱歌时,宝宝好像安静下来;作为钢琴师和其他器乐演奏者的孕妇也经常会注意到,当她们在演奏音乐或作短暂停顿时,胎儿会比平常活跃的多。还有事实论证胎儿远在出生前的孕期第五个月时,其中耳和内耳几乎可以到达成人的大小。研究者们用挑出来的羊羔等动物作为实验对象来做了类似的研究。之所以选择羊羔,是因为它们腹腔中的主动脉、大脉管和盆骨中靠近子宫的大动脉与人类特别相似,这些动脉和脉管都起着传输母亲有节律的声波的作用。有一点也已经得到证明:母亲的声音可以稍稍减弱一点到达胎儿的羊膜囊,此外母亲自身活动发出的声音也可以到达羊膜囊,如母亲的吞咽声、吃饭声、呼吸声以及肠鸣音等。这些新发现更加增强了多年来的一个信念:那就是,音乐发展实际上已经在婴儿出生之前就开始了[2]。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一是强调了早期教育越早越好;二是强调一旦失去早期教育最佳的实施时间,损失无法弥补。对音乐教育而言,0-3岁同样是关键期,而家庭音乐教育要从零岁开始。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被国际教育界誉为“推动美国当代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1]由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风靡全球,尤其在教育界被广泛推崇。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共包括如下九个方面:言语晤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述思想并与他人交流。逻辑/数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图形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表述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适当的反应。自我反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较好地意识和评价自己的动机、情绪、个性等,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信息去调适自己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指的是人们辨别生物(植物和动物)以及对自然世界(云朵.石头等的形状)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而音乐/节奏智能如何获得,那音乐教育无疑是最好的途径,而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音乐教育的价值远不仅体现在开发与培养人的音乐/节奏智能这一个方面,同样也体现在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开发和培养与之相关的其他多种智能方面。例如:音乐器乐演奏和声乐演唱要求身体与音乐协调运动,表演者要通过体态语言来表现音乐;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体态律动则更是在音乐伴随下的一种身体运动。这表明音乐和音乐教育对开发和培养个体的身体运动智能是有益的。音乐作为一种世界的通用语言,它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特殊而有效的途径,通过音乐可以拉近人际间的距离,丰富人际交往的手段,创造人际交往的艺术氛围,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演绎和欣赏,可以说就是作曲家、表演家、欣赏者自我反省的过程,是表现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所获得的一种内心感受,同时也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的一种感性展示和理性升华。因此,音乐与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以及存在智能等方面同样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在育人方面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开发音乐/节奏智能上,也不仅体现在从事音乐专业的人身上,同样还体现在开发与音乐及音乐智能有关的其他智能上,还体现在从事其他各项事业的所有人身上。而且可以预言,在未来社会,音乐教育的价值将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三、0-3岁婴幼儿早期家庭音乐教育与家庭育儿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就体现出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性。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同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不同的成长空间,进而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家庭环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还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等各个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给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长氛围,促进孩子的良性发展。
1、 树立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建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观:首要问题是树立早期音乐经验的信仰[6],建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观。父母本人充当教育者在家庭中教自己的后代学习音乐,这种观点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难免有些生疏,甚至是不可思议的,有些家长会认为自己没有受过音乐专业训练,既不识谱也不会演奏,甚至还五音不全,那怎么可能去教孩子音乐呢?其实,早期儿童特别是0-3岁儿童的音乐教育基本上与音乐知识、技能技巧没有直接关系。麻省理工学院音乐家和发展心理学家本伯格经过长年的实践发现,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几乎完全是直觉的,是完全基于与音乐理论知识无关的听觉内容,幼儿对音乐的感觉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如乐音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是越来越快,还是越来越慢,一组音是归在一起呢?还是隔得很远呢?[4]而这种对音乐的感受与乐理知识、识谱等音乐基础知识没有任何关系。诚然,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对儿童学习音乐来说是应该的,这些知识的习得,会随着幼儿园的音乐课堂进入幼儿的认识领域。而家长作为孩子的音乐教师依旧具有重大意义,因为音乐教育一方面包含着显性知识传授;另一方面也包含着隐性的艺术熏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3]。
2、家庭音乐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接受艺术熏陶的环境:家庭音乐教育应当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接受艺术熏陶的环境,并在父母的引导下不断提高他们的非认知性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能力[5]。家庭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说教,不需要课堂,只要父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精心选择能够覆盖音乐内在的基本要素和外在文化联系的曲目,用重复哼唱的方式影响婴幼儿,形成潜意识的接受和积累;对婴幼儿发出的具备哪怕是微弱音乐意义的声音给予及时和有一定艺术趣味的对答,形成婴幼儿积极的艺术性的社会交往意识;在听觉安全的前提下,使婴幼儿接触尽可能多样的人声、身体、乐器和环境的音响;可以充分利用经选择的录制音乐或现场音乐;在向婴幼儿创设音乐聆听机会时,有意识地随着音乐的拍子、节奏型和旋律进行方向或轮廓摇动,轻拍,抚摩婴幼儿,或与他们一起做简单的律动;为婴幼儿选择、设计和提供安全的、具备潜在的多样性音乐声响探索的可能性,而且能被婴幼儿操作的玩具或具备玩耍性质的物体;与幼儿一起谈论音乐及其与表现和感情之间的关系,并尊重和鼓励孩子的独特见解,不宜将成人社会的习俗观点强加给他们,更不能带着实用主义、功利性的目的进行早期音乐家庭教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来说,音乐是孩子一辈子受益的精神价值的积累,是提高文化修养的终身性教育。音乐技能技巧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只有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轻轻松松、不知不觉接受音乐教育才是以音乐活动为基础的家庭音乐教育的最直接的目标。
3、家庭音乐教育活动应与婴幼儿游戏活动紧密结合
早期音乐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赋”。就其在幼儿学习中的功能和结构而论,是无与伦比和至美至善的” [6]。家长要合理利用儿童的游戏大性,在游戏中渗入音乐教育。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儿童获取丰富的音乐体验。为孩子哼唱一个小曲、念着儿歌玩游戏、放一首好听的歌曲…那么音乐教育就会随时在客厅里、卧房、在院子里、操场上得到实施。
音乐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始终。在家庭音乐教育中,父母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身份引导和教化着自己的后代,家庭环境既是生活空间,也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熏陶相综合的特殊课堂。在这个特殊课堂里,会经常听到歌声、敲打声和嬉戏声。家庭音乐教育就是这样带给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也以孩子喜欢和快乐的方式打开了早期教育的智慧之门。
[参考文献]
[1]沈致隆著.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世斌,宫正著.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雅斯贝儿斯著.什么是音乐教育[M]. 三联书店,1991.
[4]王懿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资利萍.0-6岁儿童家庭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
是什么力量迫使家长走上“逼儿为‘试’”的道路,拜倒在应试教育的“石榴裙”之下?功利主义是祸害,缺乏以人为本是祸害,不是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也是祸害。但归根到底,这都是家庭教育缺乏独立性,盲目附和、依赖学校教育,缺乏教育主见和教育思想,混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的,本末倒置使家庭教育沦为应试教育的傀儡。
所以,要想改变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的局面,家庭教育首先该独立起来。
家庭教育的独立首先应从实际出发。对于如何教育好子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是不同的,使用的教育方法也自然不同。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孩子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比如说,你的孩子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你的家庭教育就要多从运动和游戏上去下工夫,达到寓教于“动”之中,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一个实际就是家庭的实际和父母的实际,包括经济条件、文化程度、亲友关系等,都是应该考虑在内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家庭教育独立的核心和灵魂。
1919年8月15日,陈鹤琴怀着热切报效祖国的心情重新踏上了离别整整五年的国土。9月.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教授。旧教育状况深深刺痛了他,南高师的“沉沉暮气”促使他决心“把带回来的生气活力全部搬出来,让中国的教育迎头赶上”。本不擅长歌唱的他,师生同乐会上,总要献上一曲,且常是一曲未终,掌声四起。
陈鹤琴自幼失怙,生活的困厄使他早熟的心理更易觉察到人情冷暖。多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谈到童年最猛烈的刺激时“一阵心酸,像水一般地周流到全身。我忍着满眶的眼泪,把饭碗里的饭吃掉,走到楼上,倒在床上,号号地大哭一场”。幼年的生活经历,使陈鹤琴深悉家庭教育中爱和朋友般亲子关系的重要。陈家在上海寓所中,晚饭后总有一场其乐融融的家庭音乐会,妈妈和大女儿秀霞弹琴,大家一起歌唱。偶尔,父亲也会弹起曼陀林,激情饱满地唱起在美国曾同黑人一起弹唱过的民歌。如下记录,亦可对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窥见一斑:
这个孩子是1920年12月26日;麦晨2点零9分生的。……
第65星期,他能欣赏音乐的节奏:素来他听音乐的时候很多,近两星期以来一听见留声机的音乐,他就在地上跳跃并能符合节奏,音乐的节奏快些,他跳得也快些,音乐的节奏慢些,他跳得也慢些。……
第490天,模仿洗衣:他拿了一块肥皂,用手捻着,在洗衣板上磨来磨去,模仿他祖母洗衣服的样子。……
“这个孩子”即陈一呜,将其成长历程以文字和摄影形式整理记录的,正是他的父亲陈鹤琴。自1920年12月26日长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个案追踪长达808天。在此基础上,1925年《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力作相继问世。其中《家庭教育》一书堪称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被陶行知誉为“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值之著作”,以《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序题予以推荐;郑宗海先生称其“但觉珠玑满幅,美不胜收,有教处神乎其技,已臻于艺术的范畴”。书中以一鸣为例,主张家庭教育“从出生教起”。一日,一鸣用一堆书做完游戏后不愿整理,于是父亲扮成工人抬东西,嘴里“海荷”、“海荷”地叫着,替一呜整理起来;一呜见状,也跟着“海荷”、“海荷”地叫着,将书籍搬到书架上。
陈鹤琴回想幼时的私塾生活,“6年最宝贵的光阴,除了认识三四千字之外,可说几乎完全付之东流,今日思之,惟有惋惜、感慨、痛恨而已”。这为他反省传统儿童教育提供了切实的经验基础。遂以“慎始则善终”为训,引用国外“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格言,倡导幼稚教育。诚然如此,“中国未不可以一变而为少年的国家”。政府抑或部分教育家对此颇为不屑,陈鹤琴在实践中倍感艰辛,无奈言道:“实行幼稚教育之幼稚园,竟如凤毛麟角,所谓幼稚教育,事实上尚付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