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背景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在迅猛增加,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人,2010年达到630万人,今年将达到660万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但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想起什么搞什么。不仅学生,有时连老师也会觉得毫无头绪。
二、高职生综合能力的范畴
综合能力是个体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统称,既体现综合素质的综合性、整体性,又体现出关键能力的职业性、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执行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各个方面。
三、综合能力训练体系的构成分析
综合能力训练体系的构成应该从综合能力的要求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基本状况,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系统的训练体系,既要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防止“猴子掰玉米”的现象出现。
1.制订高职生综合能力训练的计划
“凡是(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在高职生综合能力训练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由于计划在时效上存在滞后性,在操作上需要持久性。在努力提高高职生综合能力的热潮中,不少领导、教师就会有点坐不住了,有什么好的想法都立即付诸实施,缺乏训练的系统性。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这是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的,但在实际中如果过分追求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对专业课放任而为,最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基之弹。因此,高职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符合实际的、由小到大的不断提升、积累的过程。
2.改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
“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符合、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不需要追求体系或理论的大而全,应以够用为原则。当然,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以社会需求分析为基础。如当前社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招聘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从上面六个方面进行着手,才能满足够用的原则。
3.注重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教学方法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理论,充分利用当前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操作规程模拟训练法,或者组织学生当企业顶岗,让学生在仿真或全真的环境中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去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如对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让学生独自或合作去完成任务就是一种非常有成效的训练方法。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
在高职教育中为达到培养目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普遍情况两者的课时可按1∶1配置。让学生通过足够量的实践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实践能力,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5.提供多渠道的实践平台
除了课内实践外,还应大力开展多种实践平台,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实践。如有些高职院校在校内专门建立了商业一条街,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在这里学生可以进行创业锻炼、实践商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一种比较好的综合能力培养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去进行实践,对毕业班的学生可以把他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定在参与的项目之上,把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写作,使他们明白什么是最需要的,明白以后的努力方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在研究综合能力训练体系时,训练平台的探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该努力拓宽实践平台,做到多途径、多形式、多方法。
6.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的训练
很多企业对于刚入职的学生更看重他们的为人和做事的态度,这些基本素质看似很小,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由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着手进行。
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残酷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对于高职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适应能力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在走上工作后,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如以前学的知识用不上或不够用,就必须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应加强对新环境、新事物应对能力的培养。
(2)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妥善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重要保证。
(3)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我们进行思想交流、感情交流的基础性素质,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才能利于不败之地。
(4)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沟通能力是社会交往的关键,团队精神是团队为了完成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是企业选择、重用人才的关键。因此,应该扩宽学生培训的内容,如经常举办一些社会活动,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等等。
7.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从知识、技能、能力、个人特质四个方面进行。对于不同的专业、岗位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如可以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老师凭借向结合等方法。通过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使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定的要求,同时让学生按照标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一、课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辽宁省与其他地区一样在本科学生培养的专业增加、数量增加,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把关却在逐步的下降。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下滑,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如何缩短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社会适应期,尽早与社会接轨,成为了解决高校专业教学质量与就业工作瓶颈的研究课题。而解决就业创业问题就必须解决能力培养的问题。
二、培养就业创业能力是地方高校的工作重心
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国内外的表述各有异同,而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是:所谓就业能力是指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就业能力它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1、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刻苦精神;2、工作中与周围人相处及与环境适应的能力;3、自我管理能力,如对现实的理解能力与决策能力;4、利用现实资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其他信息的利用能力;5、对学校所学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中具体结合的理解及运用能力;等。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医生、护士、音、体、美等工作者必须具备技能。
创业能力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软件能力就是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创业素质。创业素质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因素、领导能力和经济头脑等。硬件的能力是我们学校目前不能解决的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就业与创业能力有许多的共同点,其核心是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就业创业的基本能力,也是核心能力。
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很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就业能力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一般认为综合能力由于与专业的关系不是十分明显,因而很少被注意到,也不引起个人、学校的足够重视。而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综合能力,许多求职者就是因为综合能力不强而未被录用;综合能力强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掌握新知识、更新技术方面更具主动性与积极性。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失去工作不是因为缺乏特殊就业技能,而是缺乏一般能力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与失业关系密切。
在我们多年对企业及就业创业毕业生的调研反馈中发现:毕业生缺乏除专业之外的是刻苦精神、职业专注与耐力、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适应应用的实践能力、较高的动手能力及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眼高手低、责任心缺失、实践能力低下” 等。就业创业思想浮躁,幻想一就业挣5000及“一年创业,二年成功,三年上市”,做事急于求成,没有充分的刻苦务实精神与心理准备。这都是综合能力问题,因而,培养综合能力是高校的重心工作。
三、加强高校教育教学中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更新教学观念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前提。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培养目标、办学理念、专业特色、课程配置以及实践教学体系,重新思考和审视教育教学观念。培养目标要重新定位。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改变以往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基础知识、强专业理论教学、有实践过程、弱应用技能而缺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一定的教学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地作用。所谓模式:归纳起来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各种实践当中经过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模式有许多种,应该结合具体的学校定位、地域条件、培养目标及专业办学特色来考虑选择培养模式。参考模式有:“校、校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校、地联合”培养模式;“校、地联合”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等。其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丰富和拓宽创新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
培养途径与渠道有:课堂主渠道、课外调研辅渠道、二课堂渠道、职业培训渠道、实战训练、项目应标竞赛渠道等。选择运用要结合具体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
具体途径形式有:通过应用案例教学、应用项目教学;学生结课登台讲评与设计讲解;课内课外实习、见习,定岗实习;工作室教学;以及通过合理引导学生通二、通三课程选修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课外“二课堂活动”的专业竞赛等;开展演讲、专题讨论会;职业调查调研;模拟市场与客户洽谈;创意大赛活动;团体极限挑战;校外企业专家培训;通过“诚信教育”等提高品德修养、健康心理与生活、生存能力。培养实战能力、创新能力;刻苦精神、团体互信、责任意识及就业应聘能力。
五、关于高校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建议:
(一)抓住工作核心,强化创新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
创新教育与综合素质提高是工作的核心。创新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是长期、持续的教育。它不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两个目标。大学教育具有计划性、目标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其重视显性的近期目标,更重视隐性的长期能力目标。专业培养质量目标不只体现在专业课程的成绩的,其核心是在于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它是奠定综合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没有创新教育与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则是躯壳,没有生命力。
(二)专业基础与能力培养训练是关键:
培养就业创业能力不是简单培养对口工作能力。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是一味简单的输送对口的人才,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它是前提和储备。应该加强专业能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它是结合实践运用的目的,而专业基础与综合能力,是今后发展的后劲。
(三)加强能力培养,转变对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指挥棒,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只重视作业、作品表面质量的短期目标,向更重视隐性目标能力培养转变的教学评价是很有必要的。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就应敢于尝试和探索,不怕风险和挑战,要敢于失败。
对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要有新的认识。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应该看:是否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上;看学生在创作中是否敢于尝试和创新;看是否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的发展;看是否可以促进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看是否能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培养方法引导学生能力提高;看是否有前瞻性的目光和开放性的意识;看是否愿意为学生付出与奉献;看是否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和掌握,对学生学习状态、已有的知识状况以及心理因素影响的掌握;看对学生的进步幅度以及综合能力提高等,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
(四)政府及社会齐抓共管,创造有利条件:
全社会各负其责,抓好每个环节,多做实事。如: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小企业的资金帮助,使有创业能力的毕业生能够具备创业的条件与机会,解决硬件问题;创立大学生创业政府基金;企业为毕业生实习、就业提供宽松的环境,提供积极的帮助。政府也可以作为考核及评价良好企业的条件与指标,甚至可以减税,等。真正在实处关心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不只是召开多少次招聘会、洽谈会,应该是全社会齐抓共管,而更重要的在于高校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这才是解决全社会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困惑的关键。我们应该进一步的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择业乃至于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把工作做在前面,努力做到把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第一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北京2010.7.
[2] 刘柯;韩毅宏;当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可行性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2:2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36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学校教育教学为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地人才支持,而人才的培养,又往往与教师的培养策略息息相关。相比之下,庸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综合能力比较高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虽然教师不是绝对学生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但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谓“师傅领进门,成才在个人”,如果教师在最初的阶段,没有给学生指出一条比较正确的道路,没有给学生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那么,学生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要走的弯路必然会非常多。因此,针对教育这个大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注重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有在教师个人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策略地助力学生在求学道路上少走弯路,继而更好地更高效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最终为社会所需要。
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促使教师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呢?接下来,笔者就与大家一同来探究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加强对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是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的有效方法,与时俱进是教育教学能够不断提升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的教学新形势下,学校除了要及时地根据教育部门出台的教学改革策略,制定自身的教学策略之外,还要及时审时度势,对教师群体进行及时的培训工作,这一策略的关键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可以及时地组织教师们对当下新实行的教学改革策略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从而对新课改这个新的概念有一个更为准确而到位的诠释和理解。
第二,通过对教师这个群体的培训,教师可以对自身的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最新的参考依据,为学生制定出更合时宜,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新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三,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对于学校总体教学实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可以促使学校的教学总水平有所提升,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局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教学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
当然,说到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化教学水平,实质上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师的个人着装是否要更加得体;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要及时地改善;教师的课堂互动形式是否要及时地改进;教师与学生相处及其对学生评价的原则是否要进行改善等等方面。
要想使得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有所提升,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基本内容,也是需要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内容。
其次,加强对教师个人阶段性教学监测和检查工作的力度,使得教师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业绩,也是能够促使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策略。没有压力就难有动力,面对新课改的教学新形势,我们要想使得学校教师的教学策略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助力学校的教学水平获得提升,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检查和检测力度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在这种形式下,教师才能及时地变压力为动力。为了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在众多同事中取得优秀,他们必然会在教学中多下工夫,为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而不懈的奋斗。这种方式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教学水平来讲,是非常有效的。
因此,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定期通过听课、讲课比赛、笔试考查等相关形式,对教师近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摸底和检查,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就会自觉地在平时的教学和备课工作中,有意识地对自己严格要求,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促使教师的个人能力不断提升。
再次,开展教职工教学竞技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互相竞争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一种能够促使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提高个人教学业绩的好方法。竞争与合作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式,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教学竞赛和个人特长竞赛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检查和督促,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在不断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就拿语文教学来讲,一般的教师可能只是照本宣科的给学生讲解生字词、讲解文本大意和中心思想,让学生背诵经典段落等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果我们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组织的活动能够吸引教师的兴趣,那么,他们必然会积极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善,力争以多样化而丰富的形式开展好每一次的课堂授课,真正使得学生能够在愉悦而享受的氛围中学习到新鲜的知识。
最后,建立更为标准而积极的职称和奖励机制,促使教师更加自觉地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综合素质,助力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
2重视对音乐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音乐整体素质
音乐综合能力是提高即兴伴奏能力的基础。在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钢琴演奏技术能力较好的学生,却不能为简单的歌曲进行即兴伴奏。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会弹琴的演奏家,而是会弹琴的教育家。而即兴伴奏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人整体音乐素质的尺码,同时也是进行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的重要手段。钢琴教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认为,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存在有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欠合理等因素。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缺少良好的音乐综合能力和音乐整合能力的缘故,就是学生缺少一种把在不同学科中学到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运用的能力。从表面上看学生缺少的是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实际上缺少的是音乐综合能力与整合能力。这说明,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需要良好的音乐综合能力作为基石。音乐综合能力是提高即兴伴奏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由于过分强调钢琴演奏技术在即兴伴奏训练与培养中的作用,把钢琴技术训练和演奏能力的获得放在过高的位置,有唯技术论的倾向。在学习中忽视相关音乐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不愿意学习相关音乐理论知识,这种只关注单纯的演奏技能的学习,其后果是,学生练就了一手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能,却不能为简单的歌曲或乐曲进行钢琴即兴伴奏。由于缺乏良好的音乐素质,导致音乐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的丧失,从而使得音乐伴奏枯燥无味,完全变成一种机械的音符交代。这种缺少音乐表现力的即兴伴奏,使钢琴即兴伴奏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目前,对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良好的综合音乐素质来获得的观点,在理论上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与训练中。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重视对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综合音乐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音乐鉴赏与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作能力(包括旋律写作能力、和声编配能力、织体编写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以达到音乐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我们认为这是提高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12-03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因受经济贫困的影响,他们在各类非专业素质上也相对较弱,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就业困难群体。发展型资助模式突出内生能力的培养,对强化贫困生就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功能。本文拟从发展型资助模式出发,试对如何强化贫困生非专业素质的就业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特点及对贫困生能力提升的功能
(一)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也逐渐发生改变,其中对其内生能力的培养日益成为资助的重点。发展型资助是相对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与教育型资助而言的更为新型的资助模式。所谓发展型资助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资金、项目、物品、人力支持等多种更加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克服自身经济困难的同时,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造血型”资助。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看到其与传统保障型的“输血式”、教育型的“精神输血式”等模式比较,更多地体现着内在各类素质的提升,实现“造血功能”的重建。发展型资助在尊重个性化需求基础上,以外在作用的影响,提升贫困生内在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育人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发展型资助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在资助理念上的转变,即由传统的“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即更注重对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资助。二是在资助方式上的转变,即从过去传统的注重有形及可量化的目标管理向注重资助过程的内在控制转变。三是在资助机制上的转变,即由传统的高校等外在主体的单向资助模式向外力与贫困生主体内力相结合的互动过程转变。四是在资助要素上的转变,即改变传统的物质资源的分配,突出资助职能、资助目标、对象满意度等要素。
(二)发展型资助模式对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功能
就业能力是一个大学生经过多年培育而具备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一般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基础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差异性能力。基础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劳动技能及其他维持基本生存的能力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能促进人未来更好发展的素质,如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差异性能力则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他人所没有的能力,如独立见解、创新性思维等。贫困生大多数时候不仅表现为物质资源的缺乏,有时也体现在就业能力缺乏方面。他们往往比非贫困生更缺乏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类能力与素质,使得他们更多时候处于就业弱势地位。发展型资助模式应对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功能。一是通过更新的资助理念,强化贫困生的基础能力。以外在力量的干预,使贫困生更好地获得能力、素质与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需要。二是通过更新型的资助方式,强化贫困生的未来发展能力。发展型资助强调资助过程的控制,使得贫困生一些如学习力、团队精神等内在隐性能力获得更好的培育。三是通过双向互动的资助机制,更能促进贫困生的差异性能力提升。突出资助职能与贫困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挖掘贫困生的优势,以更好弥补其“先天性”劣势,最终在能力目标上与非贫困生持平。
二、贫困生非专业素质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素质主要是指人先天性的自然禀赋,在经过后天教育与培养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与质量水平。大学生的素质一般可以分为专业性的素质与非专业性的素质。专业素质,即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应具备的专门知识与专门劳动技能。非专业素质,即除专业素质外的其他的素质,如人的心理素质、综合品格、文化修养等。贫困生非专业素质就业能力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方面,笔者以对其培养现状做简要的分析。
(一)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与灵魂。贫困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不仅表现着其道德修养、精神境界与社会责任,也体现着其未来的职业态度与操守。这是贫困生非专业素质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强化其非专业素质最基本的方面,但分析其培育现状,对于这一隐性的素质,往往为高校与贫困生所忽略。在贫困生教育过程中,高校往往以考试分数来衡量贫困生的学习水平与综合能力,而如何使贫困生具备良好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职业态度却未能得到重视。在就业过程中,贫困生也往往更多关注自身利益的获取,良好就业环境的追求,而未能考虑更多奉献、诚信与合作。同样,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过程中,也更多考虑可量化及可操作性的专业素质来确定录取标准。如此种种,使得贫困生在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方面难以实现有效提升。
(二)综合能力素质
综合能力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专业能力外,一个人还应具备许多其他的能力,主要有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在实践工作中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对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及其他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综合能力有时是贫困生最为缺乏的素质,应是我们重点关注与培养的内容。在我们对贫困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育方面,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贫困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较缺乏,他们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获得锻炼较少,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难以与非贫困生相竞争。二是高校对贫困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不足。大多高校开展常见性的培养活动,而且也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贫困生难以获得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机会。
(三)社会适应力
社会适应力主要是个人在社会认知能力、客观的社会角色定位、实现社会角色的基本技能、某种或某几种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职业技能、社会交往的能力、自我完善与适应环境及其变化的能力的体现。贫困生在社会适应力方面应该较为明显弱于非贫困生,笔者认为有如下方面的表现:一是自我未来就业定位不准确,不能客观认识自身实际与客观环境而出现就业定位过高,进而出现相应的心理落差。二是社会的沟通与表达能力缺乏。由于综合能力水平的相对不足,贫困生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不能较好地融入集体。三是个人独立性较强,群体性弱化。贫困生的心理相对脆弱,自固性较强,有时不能与他人形成合作,不能适应团队发展需要。
(四)非专业知识素质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要塑造良好的就业素质,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尽可能地多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即加强非专业知识学习。而对于贫困生而言,非专业知识素质往往是他们的弱项。由于经济的贫困,他们在为生存忧愁的同时,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从而难以获得其他的非专业知识。同时,他们也缺乏更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自己学习其他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现实生活中观察了解到,大多贫困生的知识面偏窄,非专业知识贫乏,这必然影响他们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用人单位在考核毕业生时,越来越注重非专业知识的掌握,如时事、社会知识、礼仪、经济、管理等非专业知识,这也成为贫困生就业中难越的鸿沟。
三、充分利用发展型资助模式,提升贫困生非专业素质就业能力
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中,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应具备扎实的非专业素养。对此,应结合贫困生群体特性,以发展型资助模式为切入点,提升贫困生的非专业素质,强化他们的就业能力培育。
(一)开设专项课程,加强贫困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精神的富足是发展型资助最主要的行动目标。主要可通过思想认识的提升,培养贫困生群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实现贫困生思想上的“脱贫”。上文中我们分析到,贫困生的思想品质上弱化是他们就业能力不足的重要表现,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开设针对贫困生群体的专项课程,为他们思想认识教育“充电加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非专业素质列入专门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从课程设置、组织机构、资金支持上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从教学科研上不断探讨和研究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使他们正确认识贫困与学习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大力资助贫困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发展型资助强调了资助过程应把贫困生这一能动主体融入资助行动中,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关系。这也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在强化贫困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应注重贫困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因此,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上下工夫,给予他们专项的资助,使他们能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育形成综合能力。首先,应积极引导贫困生参加发挥专业特长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知识来促进与社会需求的融合,并促进自我社会认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倡导贫困生参与以团队精神为基础的社会工作,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团队,加强与他人沟通交流。最后,要采用有利于贫困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多种辅助教育形式,如学术沙龙、读书研讨会、学术辩论会等,让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培养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差异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升贫困生的社会适应力
在现实工作中,笔者发现,贫困生不能很好地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与其社会职业的适应力不足有关系。发展型资助强调的是“授人以渔”的资助策略,这“渔”可以认为在本质上是一种适应力。笔者认为,贫困生“渔”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来完成,而且应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开展未来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指导,树立职业的基本理念;在中年级阶段,则应开展对自我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化与完善方面的指导,使他们能更深入地思考未来职业问题;在高年级阶段,则应在就业技能、面试技巧、职场生涯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使他们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就业。
(四)丰富通识教育,强化贫困生非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非专业知识的贫乏是(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贫困生就业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根据发展型资助要素转变的要求,通过各类资助职能与目标的改变,丰富贫困生的通识教育,进而强化他们的非专业知识学习。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把更多文、史、哲、艺等各类非专业知识融入到新开设的课堂教学中,使他们能更好地接触和学习到非专业知识。同时,在贫困生非专业知识的深度教育方面,可以开设通识教育的第二课堂,即通过组织贫困生深入到基层一线、社会实践、人民群众中,以参观、走访、调研等形式,加深他们对非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孟现志.就业困境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2]马彦周.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3]温旭明.强化非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党史博采,2014(8)
[4]吕平.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6)
影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首先,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相比要求具有更加外向型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开拓意识,擅长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机会,增强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她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其次,就业环境是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又一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旅游事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就业门槛较低,造成了很多的非专业的人员涌入旅游市场,造成旅游市场人才要求的畸形发展,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这样的就业环境直接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旅游专业的职业认同感的降低。为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立足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当前的就业环境,注重学生未来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定位更加高端的优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把握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职业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业能力。
二、争取更多的社会有效引导和支持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处于人生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学校生活时间更多,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需要更多的社会引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增强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学习、训练和提升。一方面,需要家长做好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作为最为重要的评价目标,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和发展观。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和引导,为学生的就业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鼓励更多的学生到旅游发达地方去就业,为他提供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条件。同时作为政府还应该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教学,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尤其是做好学校和旅游企业的牵线搭桥工作,以旅游企业的实践岗位和发展模式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支持。作为我国的旅游企业也应该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做好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配合,一方面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具体岗位当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造就更多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围绕当前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情况,积极开展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发展提供较好的素材和实践支持。
三、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断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增强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旅游行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行业,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有着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应该对自己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要有更加长远的眼光,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人才的不断增加以及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会有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既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不断的增强自己就业和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练就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提供较强的技能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43-01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范围推进,我国诸多院校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大力应用素质拓展教学法就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体现。素质拓展教学法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形式所产生的效果及侧重点都不一样,因此教师在市场营销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开展拓展训练项目,实现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用素质拓展教学法主要是通过一些具有思想性、趣味性及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时间的,让学生不断挑战极限,对自身潜能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增强学生自信心,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意义。不仅如此,拓展训练还能够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自身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有一个科学认知,正确认识自己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要素。综合能力中涵盖了诸多方面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汇总,比如市场营销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及态度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职业能力是在知识能力与态度能力的基础上体现的,因此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应把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从而达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全面应用素质拓展教学法的目的。
二、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1、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范围
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主要是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学生本身的基本素质及社会发展需求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拓展训练,旨在锻炼学生的抗打击及抗挫能力,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准备。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素质拓展教学法需要制定四个方面的目标。第一,知识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营销活动及营销管理中建立营销团队及激励的方法,全面掌握拜访陌生人士的技能技巧。第二,能力目标,就是通过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相符的游戏拓展活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真实体验、反思与领悟营销活动的关键,提升自身潜能的途径,从而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对自身实际情况有一个足够的认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营销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潜能。另外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各种游戏互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市场营销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对市场营销专业教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情感目标,在游戏拓展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处于不同角色状态下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的人际信任感。
2、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市场营销拓展训练课就其训练内容及重点来看,可以说是一门风险与挑战并存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课程,为了充分发挥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在教学过程或者训练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注意事项。首先,在市场营销拓展训练中,教师应将训练课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及相关训练要求明确告知学生,让学生对该节拓展训练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其次,应要求学生在拓展训练活动中身穿运动服,运动鞋或者是适合运动的休闲服装,另外还应该要求学生不留长指甲,不得携带任何硬物,以免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刮伤他人。再者,教师在拓展训练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对于
头部及颈部等部位有严重病史者,应慎重考虑其是否能够参加该项拓展训练。最后,在市场营销拓展训练开始前教师要想学生详细介绍训练项目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安全点及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这样一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可以有所防范,减少了市场营销拓展训练中的风险发生率。
3、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应用流程
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的学习,第一个层次就是市场营销传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给学生简单讲解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为后期具有一定难度的拓展训练活动打下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基础。第二个层次就是开展一些风险较低的户外拓展训练项目活动,在团队的支持与帮助下完成个人在项目中的主要任务,提高自身作战的能力。第三个层次主要是针对团队来开展的,有些市场营销项目仅靠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团队各个人员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个人在团队中的力量,实现市场营销团队的共同作用力。第四个层次是高风险的市场营销户外活动项目,需要团队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互帮互助的状态下积极面对拓展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实现市场营销素质拓展活动的实际价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展现学生在市场营销拓展训练活动中独有的魅力与能力。第五个层次是较高风险的户外活动项目,在这一拓展训练环境中,对学生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求团队成员全员参与,同时还需要团队所有人员共同面对挑战,共同作战,最终达到营销的目的。
素质拓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在市场营销拓展训练中通过挑战不同难度的活动项目,可以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掌握市场营销的重点及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交际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市场营销能力的必要举措。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标改革的逐渐深入,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优化和完善,更加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历史本来就是一门让学生了解和探索的学科,只有认真地学习历史,才能够以史为鉴,扬长避短。高中时期是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刚刚萌芽和打基础的时期,对以后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通过历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所以应该十分重视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并且应该通过历史教学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增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意识
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没有持续的基础积累,怎么能有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推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进程,不但不该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反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更严格的要求。而且从历年高考的文综试卷来看,进行新课改以来提倡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例更大。因为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探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历史学科的考查,对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已经越来越淡化。例如历史事件的年代,除了特别重要的要精确记忆以外,其他大多数都是记住朝代即可。对历史事件的考查不再只考查过程,而是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鉴于此,教师应该针对以上情况适当地减少学生的记忆量,加强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进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铺好道路。
二、注重各个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历史本来就是个综合性比较强、涵盖各方面知识的学科,因此,应该加强学生学科内的融合教育,让学生能做到触类旁通。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各学科联系中理清知识脉络和体系架构,不能只成为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应该趁学科融合学习之机会,向学生教授与此相关的各方面知识。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等都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学习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开拓学生综合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思维归根结底就是多元化的思维,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和一个事物的分析,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就轻易得出结论。历史是一个十分严谨务实的学科,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就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立场、不同的逻辑模式等等来观察和考量,从所得的所有结果中认真研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需要反复联系的过程,教师应该有意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对比研究,分析问题
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运用类比方法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师应该精选值得研究分析的例题对学生定期进行相关方法的练习。对问题的对比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对综合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
2.分组辩论,发散思维
对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行分组辩论,让观点相左的两方派出代表进行辩论,这是个让学生深刻理解的非常好的方法。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思考、举例佐证、总结观点。这些环节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显著的提升。
3.内化知识,拓展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和特征的内化。如今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尤其要加强学科内纵向联系的训练,要重视教材里一些小专题的理解,因为有些小专题也是考试的重点。应该加强历史与地理和思想政治的横向联系。因为一些历史知识涉及地方的具体理解,还得借助各种地图来形象地说明,还有很多历史事件最后的总结分析和中心思想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可以借助政治相关知识来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还有教师可以提倡和引导学生写一些有关历史的小论文,不仅有利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思考总结能力,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为了提高高中生的整体素质,应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未来社会更需要综合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个人以后更好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科内联系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为国家培养越来越多的综合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会读、写、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只保留在这个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交流文化、互通经济的重要工具,这是它工具性的一面。语言还具有人文性,它是人们思想、感情、意愿的表现形式,所以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习惯于用英语语言去思考一切问题,这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英语语言的逻辑方法去考虑问题,让学生摆脱母语中的那些固有的东西的束缚,要注重启动英语语言机制,熟练掌握英语的语序及其特征,首先达到熟练应用,再进一步达到深入思考的程度。二是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素质,提高综合能力。要让学生懂得学习英语语言不仅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认识和了解西方国家风土民情,使中国能更好的容入全球村。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必须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为,运用逻辑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活动,其特点之一就是概括性,就是从具体的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本质的特征和联系。因此,加强英语训练的逻辑性,注意把英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多种联系,从性质、类型、因果等方面的关系对练习形式和内容进行组织、概括,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形成以英语为外壳的综合定势。
二、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它是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提高与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个人的智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英语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原则。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把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融进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也为学生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很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
历史是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然而,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把目标盯准高考,为大学输送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上难免带有应试倾向。这种倾向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专注于知识整体的教学,要求学生牢固记忆和理解课本知识,然后通过习题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应对高考综合能力测试题,致使高中历史教学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在新课改逐步深入推进的形势下,我们应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要将知识讲“活”,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主动探索,学会自己求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全面提高,这才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追求目标。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让学生在问题中提升探究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强大动力。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同。一直以来,提问都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仅限于从教材中寻找标准的答案,而且学生没有阅读教材的时间,没有主动思考的时间,完全是教师在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效果低下,学生仍处于课堂的附属地位,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发挥问题的强大作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问呢?这需要教师针对提问的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重点应把握如下四点原则:1.科学性。模棱两可的问题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所提问题要严谨、科学、准确,这样既便于学生解决,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2.梯度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过于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解决,此时就需要教师用一系列的子问题来过渡,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味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与积极的认知行为,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4.全体性。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我们的教育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就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虑到这一点,要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诱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探究。
二、让学生在质疑中提高学习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有可能只是运用了几个知识点,而提出一个问题代表着学生本身经过了积极的思考,经过了自身的努力。朱熹也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摆脱教材与教参的束缚,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允许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要让学生在大胆的质疑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为将来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信息量巨大的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学生的思路更为新奇,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闪现许多新的看法与见解,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观点。对此,我们不能简单武断地予以否定,而是要善加引导,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支点。
三、让学生在史论结合中提高思维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多数人认为历史只需要死记硬背,而不需要理论上的思考和理解,致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然而,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历史事件,挖掘历史规律,提取有效信息,处理信息,试题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为此,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当务之急。我十分注重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横览中外的特点,在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培养思维能力。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史实,观察历史,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如分析美国内战。首先分析战前北方和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决定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其次,从结果看,战争以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北方的胜利而结束。进一步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落后的生产关系必然被先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分析北方取胜的原因:力量对比和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美国人民特别是黑人奴隶起了主要作用,说明战争的推动力作为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林肯的领导作用,表现为颁布两个法令,激发人民革命积极性,扭转战局,领导取得解放奴隶斗争的胜利,说明杰出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群众要求,顺应历史潮流,会推动历史的发展。在此深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评价林肯,我最后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马列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凡促进社会进步的说法应予肯定,凡阻碍社会进步的则应否定,必须坚持两点论的观点。如此一来,在史论结合中进行层层分析,逐步递进,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使得思维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总之,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完成,这就决定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而且各种能力的培养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从素质教育观出发,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2.教师要积极发挥指导性的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新时期的中职建筑预算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积极发挥指导性的作用,弱化自身的显性作用,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摒弃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和沟通,教师工作的重点要转移到对学生的“引导”上来。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引导,抛砖引玉,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归纳,这不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看重个人的综合能力,因此中职建筑预算教学也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进一步讲,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行,关键取决于教师,因为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中职教育中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还是依靠教师来实现。因此,作为中职预算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各项需求,着眼于中职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长远发展,积极调整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建筑预算教学的超前性,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 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
Key words: strengthen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inancial personnel;competency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58-02
0 引言
所谓胜任能力,是指工作人员对于其所从事的某项职业的胜任情况及其能按照预定目标完成某项工作的程度,而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是指作为一名财务人员通过利用已有资料对于财务信息的供给程度和处理效果。目前,我国对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提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作为社会企事业单位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对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探讨和研究方面略显欠缺,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强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对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探讨和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
1 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现状
纵观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总体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参差不齐、良莠并存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基础知识方面
专业基础知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但现实中有一部分高职院校财务人员并非财会类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财务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同时自身也不注重自学的有效途径,不加强自身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出现了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不扎实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胜任能力和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的整体胜任能力。
1.2 实践操作技能方面
实践操作技能是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集中体现,有些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账目科目不分、报表不会制作与分析、成本不能核算、凭证不会粘贴与装订、财务软件不会使用,有的甚至没有财务类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这些实践技能的欠缺对胜任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并影响了高职院校整体的财务水平。
1.3 职业道德素养方面
职业道德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部分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制作假账、财务信息失真、作风懒散、违规违纪、道德失范等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干扰和制约了高校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
1.4 现代化科技水平方面
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现代化科技水平直接影响着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高职院校财务人员中存在的计算机不会使用、财务软件不会使用、电子文件不会编辑、财务数据不会网络传输、微信不会使用等情况也影响着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
1.5 综合能力水平方面
综合能力水平是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支撑和核心,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人员除在以上几个方面存在欠缺外,在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2 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必要性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是对一名职业者的基本要求,而蕴涵在这一基本要求之中的胜任能力对高职院校财务人员来说更是尤为重要,针对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现状,对其进行强化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一是提升财务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直接表现为综合素质的高低,综合素质高则胜任能力强,反之则弱。通过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促使其专业基础知识更加系统牢固、专业技术水平更加扎实、职业道德素养更加优良、综合能力更加提升,必然使其自身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二是实现财务工作对团队素质和能力具体要求的重要途径。财务工作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工作,团队整体优良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具体要求,高职院校财务工作亦然。通过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促使财务人员个人综合素|与能力得以提升,整体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必然提升,必然实现财务工作对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要求。
三是保证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保证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良性发展也成为必然。通过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财务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升,财务人员团队整体素质和能力得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自然更加顺畅,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自然更优,工作效率和实效自然更高,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步伐的能力自然更强,从而保证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良性发展。
3 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途径
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是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良性发展的核心支撑。针对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现状,以及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必要性,通过走访、调研,我们认为通过以下的途径提高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不但是有效可行的,而且还能保障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顺利与良性开展。
3.1 强化认知,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是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要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同样需要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强化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工作才会有的放矢、卓见成效。
首先,要强化高职院校院校级组织及领导的认知,使其充分认识强化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力争在组织建设、规章制定、资金保障、活动开展等方面得到应有的支持,从而营造良好的院校级氛围和环境。
其次,财务管理部门不但要充分认识强化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必要性,卓有成效地组织和开展各项相应的活动,还要负责与院校内部其它部门的联络和沟通,尽可能地获得其它部门对强化财务人员胜任能力工作认可和支持,营造出良好的高职院校内部部门氛围和环境。
最后,要强化所有财务人员的认知教育,使所有财务人员对强化胜任能力形成统一的认知,从而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财务人员团队氛围和环境。
3.2 建立完善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的准入制度
我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同样,高职院校在财务人员准入方面也要严格把关,财务人员入职不但要综合考察专业、能力的因素,也要兼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证、经济师证、理财规划师证、经济分析师等金融类资格证书的要求,形成严格完善的财务人员准入制度,以提升和强化财务人员整体的胜任能力。
3.3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
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状况主要表现在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其综合能力和素质高则胜任能力强,反之则弱,高职院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得以提升,其胜任能力自然得以强化。
3.3.1 强化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力度,夯实专业基础
专业基础是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的基石,没有好的专业基础,无从谈及胜任能力,更不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为此,高职院校要强化财务人员胜任能力,必须强化继续教育力度,夯实专业基础。首先要利用校内外的有效资源,通过组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继续教育活动,使财务人员普遍接受专业基础知识再教育。其次,高职院校要针对财务人员个体的差异,分门别类开展专项基础继续教育。最后,针对专业基础没有系统化的财务人员,高职院校一定要对其组织开展专业基础完整体系与系统化教育。
3.3.2 强化财务人员终身学习观念教育,提高自学效果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只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高职院校要强化财务人员终身学习观念教育,力争通过财务人员自身的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实现其胜任能力提升的最终目标。高职院校财务人员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扎扎实实开展自学活动,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成效,能力与素质提升、胜任能力提升的目标。
3.3.3 强化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实施严格考核
职业道德素养也是影响胜任能力的一个因素。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体系,不断强化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使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遵德守礼、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建立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考核机制,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进行严格考核,做到奖惩有度、能上能下。
3.3.4 强化财务人员实践技能培养,提升实践操作水平
务工作是一项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直接影响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高职院校要搭建好财务人员实践技能培养平台,利用专项培训、到企业轮训、部门内部轮岗、部门内部帮扶等途径,不断强化财务人员实践技能培养,提升财务人员实践操作水平。
3.3.5 强化与校园资源的紧密结合,全面提升胜任能力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复合型的院校,校园资源极其丰富。高职院校可以组织财务人员到计算机相关专业或系部进行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财务软件培训和学习;可以组织财务人员到金融类专业或系部授课、随堂听课、指导学生实训;可以组织金融类专业或系部教师到财务管理部门指导工作、开展专项培训;可以组织法律类专业或系部专家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制专项培训;可以组织政教专家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素养专项教育等等。高职院校通过以上的途径和办法,实现了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与校园资源的紧密结合,全面提升了财务人员的胜任能力。
3.3.6 完善岗位职责建设,强化岗位专项胜任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财务人员岗位主要设置为主管院校领导、处长、副处长、稽核会计、制单会计、基建会计、出纳员、学费管理专员、资产会计等岗位,各岗位之间紧密相连,但又有着严格的区别与具体职责。高职院校要完善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针对不同岗位上的人员,针对同一岗位不同的人员,严格进行岗位职责专项培训、严格落实岗位职责要求,打造财务人员优异的岗位职责专项能力与素质,提升财务人员具体岗位专项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2014年12月22日,再次强调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表明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以及选拔关系到农村未来的命运,大学生村官是国家在基层落实农村政策的有力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引入,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人才匮乏的瓶颈问题,同时对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人才”的供给侧,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希望。
一、胜任素质模型的概念及发展
(一)胜任素质的概念
自麦克利兰教授提出胜任素质这一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胜任素质的概念,但他们所提出的胜任素质概念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动态的,与某一任务相关的,以绩效目标为参照对象、包含个人潜在的特征,如:知识、技能、自我认知和意识、个人特质和动机等。本文将胜任素质界定为,个人所拥有的能够区别于低绩效的知识信息,技能、价值观、自我认知和内在的驱动力等个人条件和特质。
(二)胜任素质模型的类型
1. 冰山模型。1993年,Spencer夫妇认为,运用冰山模型可以将这些胜任素质要素分为两个层次,知识和技能属于表层的、易见的胜任素质要素,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则属于核心的、隐避的胜任素质要素。显现在表层的胜任素质要素易于发现和开发,而核心的胜任素质要素则较难测评和开发。
2. 洋葱模型。洋葱模型是由Boyatzis提出,他将胜任素质从内至外进行排序以区分每个胜任素质要素的培养难易程度和评价程度,依次包括最核心层面的动机和特质,中间层面的自我形象、态度和价值观,而知识和技能是处在最表层的东西。
二、大学生村官职位分析
从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助理工作,主要职责是配合做好村务工作中的经济发展工作,负责村民的培训接待工作,承办上级政府下派事宜,做好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推进,协助完成民政、计生、治安、社保、文体等日常工作;参与文字起草、档案管理、宣传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市、县、乡三级党委的组织部门及村支部、村委会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村官的能力、特长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工作分工。从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应用到的知识信息极为广范,除此之外大学生村官还需在村民面前起到树立模范先锋的作用,勇于创新,并在德、勤、廉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三、大学生村官胜任因子的提取
(一)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提取胜任因子
本文以“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为检索关键词,得到72篇相近的文章,并选择其中有关胜任素质内容的文章进行研读,最终确定为32篇,在提取文章中所有胜任因子并将相近胜任特征进行合并的情况下,按照胜任因子出现的频次由多到少的次序进行了汇总,如表1所示。
(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中的胜任因子提取
本文选择了35个大学生村官,要求他们对自己过去半年岗位上感到有成就感的关键事件进行叙述.对他们的回忆进行描述时提到的部分关键词是文献中和胜任特征词典中没有的,因此,我们按照语言习惯和相似性对这些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和概括,共得到37个胜任特征,表2所示。
(三)对胜任因子进行项目分类
结合胜任素质词典及前人的归类方法,本文对已经提取的胜任特征进行初步的归类,归类情况如表3所示。
四、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及检验
(一)初步构建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大学生村官的访谈两个方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最终得到大学生村官胜任素质模型,模型由5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基本知识、综合能力、品质和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个人特质。基本知识包括农村农业知识,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素养及政治立场,个人特质包括外向型人格,品质和心理素质包括个人品质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力素质包括管理能力、业务能力以及岗位综合能力,共9个胜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