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

篇1

1、前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众多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选择的主要工具和方式,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忽视身体锻炼,长期以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每周短短的一节体育课成为学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时段,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这就要求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让学生充分地从体育教学中获取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学改革需要注重创新,以创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让学生摆脱原有的枯燥的体育模式,在轻松愉悦的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2、当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分析

2.1、许多农村体育教学模式过于传统,仅仅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表示不满意,学生自己的自由时间太少,教师一味讲授理论知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学生没有当场进行巩固,很难充分掌握,时间长久更容易忘却。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本上枯燥的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低沉,教师应该讲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加上具体的操作步骤一并展现给学生们,让学生们一目了然,并深刻地记在心里。因此,实行农村体育教学改革是转变传统模式的必然趋势,只有实行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2.2、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过于单调,缺乏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专门的教练。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各方面都不能得到满足,然而,作为中国的新一代的花朵的初中生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一些贫困的地区,人们的生活刚刚达到温饱的水平,甚至不能满足温饱。所以,初中学校的物资也不是很富裕,国家投资力度不够,初中的体育设施过于单一。有的学校只有一个破旧的篮球架,还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体育设施,不利于学生的身体锻炼和身心发展。

2.3、农村不重视初中生的体育教学,体育课堂过于懒散。

农村艰苦的学习条件制约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模式,在没有基本设施的前提下,学生只能选择其他的锻炼模式。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老师也对体育教学没有了太大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不能良好地进行锻炼。每上体育课,老师先对学生随便讲几句,便让学生自由活动了,学生便由此对体育没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初中生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为了刻苦学习,有些学生甚至一个月都没有活动,身体迟早会垮掉的,对以后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3.1、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目前来看,占绝大比例的农村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过于重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将理论与实际充分联系起来,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我国需要根据现状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技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心,迎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要保证体育教学的幽默和活跃性,不能死板教学,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增进与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双方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同时为教与学创造了轻松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与教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教学和被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2、合理设置体育项目,为农村初中学校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农村学校由于资金等种种原因,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育设施和项目,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社会给予帮助,筹集资金建立各种体育设施,开设满足学生兴趣的体育项目,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源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鼓励学生多运动,强健体魄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其他事情中。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的落后,各个方面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对从村学校予以资助和投资,设置基本的体育设施,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基本的设施。

3.3、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当前旧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自身知识可以满足一小部分学生的需求,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现有教师的自身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是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工作,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免在教学中出现尴尬现象。教师在以往的体育教学经验中总结教训,并针对体育教学的不足进行探讨,建立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醋精作用,也对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要对教师招聘进行严格要求,不仅在学历上要严格要求,还要在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上精心把握,选拔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和精英,为学校、为国家做出贡献。

4.结束语

随着知识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众所农村学校不仅要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这就要求对体育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在体育的基本设施设立的前提下,聘任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绩表现,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和身心素质,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打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自主学习又称自学,指学生离开教师后,依靠自己学习去获得知识。自学能力可指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也指一种状态,即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技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须具有独立性,善于进行批判性反思,敢于做出决策,并能独立采取行动。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必须和学习过程和内容建立心理联系,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绝非多余,教师的干预、导向、引领与点拨必要且无法缺失。

目前,国内外教育学界对于自主学习的关注已越来越多,但研究对象往往停留在小学生、初中生或者是高中生。尽管也有学者已意识到职业教育也是研究的一个部分,但相关的文章不多,特别是对于幼师生的研究国内外基本没有。而自学能力在现今却尤为重要,从现状看,幼师学生均从初中升学而来,而小学、初中因为升学考试及教育体制的束缚,大多数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从长远看,幼师毕业生将来是为人师者,这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问题,亦即需要他们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去完成。再从整个教育大气候看,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正关注这一问题,比如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部分的目的应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幼师生每学年需完成十多门课程,看似成为样样精通的“杂家”,实则样样不精,就业后由于部分知识技能应用不上,加上在校期间所学不精,造成了知识的遗忘与过滤,这就导致教育的浪费、教育意义的磨灭。介于上述一系列情况,培养幼师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既顺应时代的要求,亦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学会如何学习》一书也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地帮助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更是执著探索,孜孜而求,认为“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洪镇涛的“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理论也是谈的自学问题,因为他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而本文主要关注的,则是对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对幼师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成效不仅是在校园里,而是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在学历进修、人文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上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语文的自主学习”被界定为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进行质疑、解疑、鉴赏的能力,即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达到是非自辨,疑难自解,高精自探的境界。教师在训练时要多样化,在备课、上课时应站在大语文的高度纵观全局,撷英揽胜,通过师生之间的主客易位、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探索,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扩大、学生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真正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目前,对于语文自主学习的关注已越来越多,同时,江苏省自2010年起在全省招收300名免费男幼师生,使得幼师生这一群体性别比重发生变化,展现新的研究局面。

笔者通过申报校级课题《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确定了研究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研究步骤,分为初始阶段、探索形成阶段、分析总结阶段。初始阶段:针对刚从初中升入幼师的学生的自学能力现状设计量表,作调查分析,寻找培养学生自己能力的方法、对策及重点难点。探索形成阶段:探索培养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专项指导,另外注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阶梯性地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写作与书面表达能力,分年级提出对学生在写作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一年级注重达到“文从字顺”,二年级注重“立意与构思”等,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分析,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分析总结阶段:通过中期汇报和结题报告,反思研究所得,以期指导下一步教学工作。

通过五年制幼师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我们预期达到以下的结果:通过开展语文学习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动机等实践活动,变“输血”为“造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接下来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进而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底蕴。通过具体调查,了解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幼师(乃至推广至各种职业类学校)语文教育的水平,渗透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促进幼儿语言课教学改革的发展。通过对幼师生中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化教学与研究,找到学生的新的、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不断更新并完善教学理念,让幼师学生通过语文的自主学习,既能“内储”,又能“外化”。结合幼师学生实际与五年制高师所选用的新教材,整合教材的编写理念: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下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做到课内外结合,阅读与写作、口头与书面并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对于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落脚点应该落在对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指导,而并非是让学生完全在脱离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反,教师更多的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手段的引领,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

一、需要摆正教师的地位,教师指导不可缺失

篇3

我国中小学教师行业执行的是强制退休政策,即女性55男性60岁退休。退休后开始领取养老金。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自由选择继续工作和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政府根据延迟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的行为予以相应奖励。

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优点

1.有利于教育行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师是脑力工作者,他们的经验往往要在工作数年以后才可以累积到一定程度。多数教师要到四十岁左右才进入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按照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他们所贡献的有效工作年限非常有限。而教师行业人力资本也较体力工作者高,他们往往有较高的前学历和较多的职业培训投入。弹性退休制度可以让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退休时间,相应延长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收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基础教育差距逐渐加大,很多年轻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导致农村中老年教师比例很高。推行教师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中老年教师更多地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3.有利于社保基金的节支

按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的退休金不计入社保基本管辖范围以内。但从国家的长远改革目标看,中小学教师也会像医生以及其他事业单位一样,或将被纳入社保统筹规划范围。如果教师选择延迟退休,那么就会暂时减少社保的压力,有利于社保的统筹安排。

三、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制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地区差异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延迟退休和缓解就业是天生的悖论。中小学教师行业一向是我国很受欢迎的行业之一,想从事此行业的年轻人数量众多。但是,他们都倾向于到城镇,不愿意去农村。而我国的具体情况是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推行教师行业弹性退休制度,必须考虑农村和城镇的地区差异。

2.职称差异性

我国中小学教师行业评价教师的方式主要是职称。从大多数情况来看,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工作效果更好。因此,在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要充分考虑职称差异。

3.岗位差异性

我国对体力劳动者退休时间的划分中就有对特殊岗位劳动者可以提前退休的规定,如重体力岗位或者是有毒岗位。中小学教师的岗位不一样,需要的体力成分不一样。比如体育科目和音乐科目,或者中小学实验室工作者,相较于其他科目就需要更多的体力支撑。所以在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也应充分考虑岗位差异。

4.性别差异性

我国女性平均年龄比男性长,“弹性退休”的实施可以不再局限于男女性别的区别待遇,而是按照职业要求和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需要决定退休年龄,体现出真正的男女平等。

四、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的具体时机和方法

为了准确地判断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的时机,得出方案,我们对全国中小学学龄人口、规模,中小学教师需求进行了预测,对中小学教师的职务、年龄以及城乡现状进行了分析。

1.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学龄人口预测

如果以7~12岁、13~15岁、16~18岁分别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适龄人口,根据资料预测的2000~2040年各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变化情况见图1。以预测的结果看,小学学龄人口在2020年前有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2020年后持续下降;初中学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高中学龄人口在2005年达到顶峰7100.4万,以后呈现下降趋势,到2040年约为4409.2万人。

图1我国中小学教育各学龄段人口预测

2.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规模预测

利用学生流模型,综合学生学业完成情况、招生规模变化、各级教育升学率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参数关系,作出如下表所示的预测。

表1 我国中小学教育规模、入学率预测

3.2000年至2040年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需求预测

目前我国城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平均班级规模为45、50、55人,远高于OECD国家平均25~35人的班级规模,也超过我国班级设定标准。为适应中小学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的需求,小班化教育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参照国际经验,按照我国小学平均规模30人,中学40人,小学、初中和高中每班配备2,2.8和3.2名专职教师,需要的专任教师预测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中小学各级教师需求预测

图2 我国中小学各级教师需求预测

按照上述班级规模和班师比配置标准,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

4.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源现状

截至2010年底,我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65.9万人。其中,小学教师561.7万人,初中教师352.4万人,高中教师151.8万人。县镇以下中小学教师占到79.5%。在数字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第一是教师队伍的总量增加,配置状态总体得到了改善。幼儿园、初中、高中教师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5.8万人、1万人和2.5万人。全国普通小学的生师比是17.7:1、初中生师比15:1、高中生师比16:1,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2、0.5和0.3。

第二个变化,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了69.9%、84%、87.3%。其中,农村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分别占到了63.2%、83.9%、89.7%。

第三个变化,教师职务结构总体上不断改善,农村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3.1%、54.8%、59.4%,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1.7、1.4个百分点。农村的这三类教育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0.2%、48.9%、52.3%,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1.7、1.8个百分点。

五、弹性退休方案

鉴于城市与县镇教师的资源不平衡,职称差异、岗位差异、性别差异等,笔者认为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三个。方案一,男性的强制退休年龄保持不变,女性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重体力及有毒岗位不延长强制退休年龄,根据职称高低可弹性选择退休年龄。方案二,男女的强制退休年龄保持不变,设定男女弹性退休年龄都为65岁,男女的弹性退休年龄同时提升同时到达,但是提升的幅度不同。方案三,男女教师从50岁开始,可以选择缩短1/5的工作时间,55岁缩减2/5……直至70岁完全退出受薪工作。

这三个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方案一:此方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20年,逐步改革劳动制度,将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在此期间,女教师可自由选择退休时间。第二阶段,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都为60岁,重体力及有毒岗位不延长强制退休年龄。男女教师达到60岁后可选择弹性退休,鼓励县镇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可按照每年签订合同的方式参与教学工作。

方案二:此方案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至2020年,逐步改革劳动制度,将女教师的强制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在此期间,女教师可自由选择退休时间。第二阶段,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的弹性退休年龄都为65岁,男女教师在达到60岁强制退休年龄之后,可以选择工作到65岁弹性退休,弹性退休工作的名额向县镇、高级职称教师倾斜。

方案三:从2020年起,男女教师在50岁后可以选择缩短工作时间,从50岁开始,可以选择缩短1/5的工作时间,55岁缩减2/5……直至70岁完全退出受薪工作,即渐减式工作时间的退休方案。

这三个方案存在相似性,但是具体的实施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从对就业的影响看,三个方案都使中小学教师人口得到提升,但是情况也有所差异,方案一对就业的影响最小,方案二三显著提高了教师人口的数量,但是给年轻人就业也会带来一些压力。

从退休年龄人口看,方案一调整最不明显,方案二和方案三使处于退休年龄的中小学教师人数大大降低,降低了养老金,提升了高级职称比例,稳步增加了县镇教师的数量,退休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趋势得到了缓解。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需求普遍短缺,在此领域就业压力不大,因此方案二和方案三在没有增加太大的就业压力情况下,达到了减小养老压力,调整中小学教师结构的目的。考虑到国内的教育管理实情,方案三的管理难度会比方案二更大,可以把方案二作为首选,方案三作后备。

最后还需要指出,在目前理想的预测情况下,中小学教师弹性退休是一个上佳的选择,它可以推进教育改革,增加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改善民生;可以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人尽其才。但是,弹性退休制度的改革还需要保障制度的支撑,以照顾到中小学教师的不同身份,尊重劳动者的意见,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水平报告(20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人事司,2010.

[2] 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中国人口科学,2001(1).

[3] 司马媛.改革我国退休年龄的研究综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3).

[4] 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9.

[5] 陈卫民.退休年龄对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4(1).

[6] 李建民.关于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人口与发展,2011(4).

篇4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中小学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实验实施状况,2009年下半年,我们对淮安市部分县区的农村中小学实验实施情况进行调研。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和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共调查了7个县(区)的 46所农村中小学(其中,中学25所,小学21所),回收问卷136份,基本能反映全市农村中小学实验实施的基本状况。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并就进一步用好仪器设备,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提出我们的想法和建议。

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备

实验室准备方面,83%的中小学选择基本能满足需要,17%的学校选择不能。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主要存在于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四配套”工程中,初中理化生实验室最多按2、1、1配备,小学则是不管规模大小,都配一间科学实验室,实验室的桌凳都是48座。显然,如果学校没有新建实验室,班级数较多的学校上实验课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分组实验仪器配备方面,近20%的学校选择不能满足实验需要。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班级生数较多的学校,“四配套”工程配备的分组仪器是24组(两人一组),事实上部分学校的班级生数达到了60以上,上实验课时仪器不够用。

学校实验经费投入上,没有的占6%,应对检查时支持一点占57%,正常支持占30%,关心并充分支持占7%。日常经费的不足,必然影响实验的开设,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自制实验教具的积极性不高,支持的只有42%。通过访谈得知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自制实验教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这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不热衷自制实验教具。另外,自制实验教具存在很大困难,材料缺乏,时间紧张,教师自制实验教具劳动成果也得不到充分肯定,自制教具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师资状况

中小学实验教师(实验员)的学历、职称(见表1)基本符合要求,但并不完全对口。中学理化生实验课由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况比较普遍,理化好于生物。专职人员的年龄一般都偏大,有的是即将退休或者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员,他们更多的是承担仪器设备保管作用;小学科学几乎没有专职教师,基本是由语、数、体育教师和总务主任兼任。

初中实验教师基本都经过省、市、县级培训。小学科学只有63%接受过市县级培训,并且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有的经过培训的人员被学校安排到其他岗位,不再兼任科学课。新上岗或者新兼任科学课的同志,学校没有进行岗前培训,这部分人员从事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能力较欠缺,对管理和使用新仪器、新设备感到力不从心。

三、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100%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实验教学十分重要,77%的教师认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53%的教师认为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20%的教师认为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述数据反映,大多数实验教师对实验教学目标从理论上讲是明确的,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认同的,但实验仅被看成是一种辅教学,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仍然存在。

在这次调查中,有83%的学生喜欢用实验室仪器做实验,在家里经常用坛坛罐罐做实验的仅有10.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实验室仪器,而很少使用生活用品做实验,很少设计一些课外实验,很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是主要原因。

学校领导对实验课的开设和改进,口头支持,但没有行动占75%,20%是不过问,支持教师进行实验革新,并给予全方位支持的仅有5%,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四、实验课开设情况

初中理化生实验室使用率:平均每天2节以上的达68%, 每天1节的达19%。其中,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的利用率明显高于生物,这可能与中考指挥棒有关。小学科学:平均每天2节以上的达31%,每天1节的达57%。显然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利用率较低。

实验课开设情况见表2(分组与演示以”四配套”工程配发的仪器为准):

从表2可以看出,中小学的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较高,分组实验的开出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学生分组实验中,80%以上为验证性实验,而探究性的分组实验几乎为零。大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现状不满意,但很少动脑动手去实施改革。由此可见,尽管大多数教师十分明确实验教学的目的,但实验教学完成情况及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限于紧张的课时,为应付书面考试,有超过五成的老师们采用过程式化的“黑板实验”、“多媒体实验”,即在理论指导下,在配套实验册引导下,教师讲实验,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配置,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会出现的问题,误差分析等一一讲透。条件好的学校更是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实验,看见实验的过程,理解并记住这些实验。

五、实验教学评价

60%的学校没有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范畴或者有时纳入,29%的老师认为,中小学实验课对升学影响不大,上级部门要求不高。因此,学校基本不搞定性评价,教好教坏没有明显利益关系。对实验教学的评价只是在上级检查工作时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平时学校对实验室的安全、卫生比较关注。有的小学科学课课表上安排了,但没有上科学课,也有的科学课上一半改教其他“主课”,如语文老师上语文,数学老师上数学。

实验操作是否应该列入中考?76%的教师认为非常必要,选择没有必要或者无所谓的占24%,主要担心大规模的实验操作考核的工作量太大。

六、实验教研活动开展情况

实验教研活动:每学期组织过实验教研活动占43%,其中,2次以上占29%。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实验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差别较大,初中好于小学,理化好于生物。

同伴互助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中已经形成经常交流探讨氛围的占67%,25%的教师很少交流探讨,还有8%基本没有。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对校本教研重视的学校,教师间互相探讨、交流的氛围就好,一般都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讨论交流实验教学方案等。但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没有专职实验教师或者数量严重不足的学校,教研活动很难得到保证。

几点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淮安市农村中小学的实验实施情况比前几年有较大的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为切实抓好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设备

装备离不开经费,实验教学离不开仪器和药品。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迫切需要实验室软硬件的提升,迫切需要为学生提供从思想、制度到手段都非常先进而广泛的实验平台,让学生不仅参与基础的观察和验证性实验,还要自己动手进行开放式探究,接触课程中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设备,在亲自设计、操作、探索等过程中有所体验和发现,从而真正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因此,一方面要争取政府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根据学校现有规模,进行阶段性投入,建设实验室,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满足开设实验课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争取在财政公用经费中按照一定比例列入装备日常维护和易耗品添置经费,保障实验教学的可持续性。

大力提倡中小学师生自制实验教具。自制实验教具不仅是克服实验仪器短缺困难的重要途径,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师生齐动手自制实验教具,既充实了实验室的教具,又辅助了教学,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一举多得。

二、建立一支合格的实验教师(管理员)队伍

实验教师、实验管理员是实验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其事业心、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实验课的质量。一是以创建装备现代化为契机,按照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的要求,尽快配齐配足实验教师(管理员)。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小学科学教师、初中生物教师的配备。二是采取得力措施提高素质。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培训,促使各类学校的实验教师及实验管理员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技能,胜任岗位需要;经常举办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增强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深入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多创设专兼职教师之间交流研讨机会,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引导专职教师对兼职教师传帮带。校领导要把实验课与其他课程一样看待,经常听听实验课,了解有关情况,帮助解决实验教学中的困难。这既是督查,也是对教师的鼓励,是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尽量解决好从事实验教学的专业人员的地位待遇问题,合理解决其工作量、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进修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意义,珍惜实验机会,对每个实验真正从理论上、装置的安装和操作上、结果的记录和处理上,每个实验要求掌握的目的和意义上进行实验前的精心准备,然后再根据教师设计的一些知识迁移、应用、创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定的探索方案。二是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条件许可时尽量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管理部门可以明确列出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至少应该明确学生分组实验的下限,这样做便于统一配备仪器,便于学校制定实验教学计划,便于对实验教学的评价,便于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完成实验教学。三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通过“问题―讨论―实验―结论”这一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习兴趣 、科学探索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四是重视第二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按照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完成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另外还可以补充一些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视野,而且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要特别重视加强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较好掌握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减少初中学生的差异。

四、改进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实验评价不仅支配着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向,也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进行实验所采取的策略,实验教学评价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完善对实验教学的评价。一是学校应把实验教学纳入对教师的考核范围,包括实验的开出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效果等方面。二是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常规考核。根据实验教学计划,每个学期都采取适当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三是建议中考增加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将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一定的分值计入总分,这样可以弥补笔试考核实验方法的局限性,消除学生做与不做实验成绩差不多,“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比如可以将理化生每科以5分,总分15分计入中考总成绩。考查的内容分为:实验计算、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判断结论、完成实验报告以及实验习惯等内容。每个组2名教师同时监考相同实验的4~5位考生,分数当场评定。只有中考增加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学校和老师才能真正重视实验教学,才能认认真真地抓实验教学。

篇5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一生发展的前期打算、计划,这里面包括个人的奋斗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选择的职业、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有的人可能认为,对不满18周岁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还为时过早。还有的人认为,等到学生要就业了,再进行职业指导也不晚。果真如此吗?本人不敢苟同。在担任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过程中,我有如下的思考和探索。

一、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意义

1.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有必要。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职业教育的目标,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因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的任务,所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生命线,重视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就业。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中职学生有许多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有的学生可以毕业时参加对口高职考试,进行学历的进一步提升。但是,勿用质疑的是,从知识结构上讲,中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生是无法与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相提并论的,这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竞争的“法宝”也一定不是自己的知识结构。那应该是什么呢?就是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对自身的认识和规划,这才是学生立足社会、就业创业的“法宝”。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之一,恰恰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学生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奋斗的方向。因此,从现实意义上讲,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2.从中职学生的特点来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实重要。

进入职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人们所谓的“学习差生、品德差生和行为差生”,有些中职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现象,甚至部分学生根本无心学习,来学校的主要目的只是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混”毕业证为主要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当初选择职校和专业的时候,仅凭主观印象,或是父母之命等,根本就是盲目选择。这种思想上不积极、学习上无动力、生活上无目标的状态,导致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缺乏了解,同时由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知半解,或根本就没有学,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中职生主动去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地根据自我职业规划的内容加强素质培养,锻炼各种能力,为其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创造和准备条件。因此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易卜生曾说过: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中职学生尽管年龄小、阅历少,但也应该为即将成为社会这条船的一名合格的舵手而积蓄知识和能力。而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航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生涯规划就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这个目标和方向,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度过中学生活的每一天,为自己的人生盛宴准备美味佳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在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这种指导不应该是偏面的、急功近利的,应该是长期的、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分阶段进行的。笔者在具体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做法,如下图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份较为完善的生涯规划,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1.给予学生关于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信心感悟。

这一阶段应该是学生刚入校就进行。前面说过,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在初中的时候就被“放弃”,三年的初中生活,很多学生尝到的是失败。这种“失败”打击了他们的信心,“我什么也干不了”、“到了职业学校就是失败者”等等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在他们的亲戚朋友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有不少家长抱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到了职业学校,我就不指望他有出息啦”。所以,这一阶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同时也要认识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样有出息,从而树立学生的信心。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为帮助学生合理、准确的认识自我,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以下表格。

即:结合学生自己的认识、他人的认识,以及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软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剖析自己,这在学生的生涯设计中是最基础的一步。

(2)增强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同。

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毕业生进行访谈,或者是举行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看他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在实践中逐步取得成绩的。从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例中,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一无事处,不是注定失败的,只要有准备、有目标、有努力,一样会有自己的事业。以此增加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同。同时,学生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

在以上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设定。

2.给予学生关于专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体验探索。

学生初步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是不全面的,除了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外,其他关于专业或是职业的问题,有不少还比较“完美”主义,是学生的一厢情愿。如何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职业的内涵,这是第二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去做的。

(1)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专业。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入校,就会按照专业学习,但是许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很少,仅仅是听说而已,为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专业。比如组织物流专业的学生,到物流公司进行实地的调研。通过公司工作人员的讲解,学生意识到只学好物流知识还远远不够,一定的英语水平也是干好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工作人员在讲解集装箱知识的时候,学生就意识到“许振超”精神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不间断练习累积出来的。这些对于学生在生涯规划中制定可行的目标和措施,是很有帮助的。

(2)鼓励学生假期打工,增加体验。

如果“光说不练”,学生的生涯规划一定会是个“空架子”。相对而言,职业学校的学生寒暑假的学习任务较为轻松,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走出家门,通过打工,或是专业调研等方式,主动接触所学专业。尤其是通过打工的经历,帮助自己初步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力争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从而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目标,并有切实可操作的、实用的措施。这些和书本知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真实体验得来的,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一定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再次修改。

3.给予学生关于社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

应该说经过前面两个步骤,学生的生涯规划具有了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但是社会毕竟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这中间的可变因素太多。为检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措施是否到位,特别是学生自身是否做好充分就业、创业的准备,还需要第三阶段的进一步指导。

(1)组织学生实习,走入社会,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涯规划制订得是否可行,只有社会这个大环境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参加实习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种实习不同于前面说的假期打工,而是结合自已的规划设计,结合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充分了解社会,通过自己的实践,为生涯规划再次修订打好基础。

(2)开展就业指导,认清环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眼高手低”,这是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刚开始实习的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往往是牢骚满天,如单位的要求太苛刻、主管不近人情、领导批评不分场合、同事遇事相互推诿等,这种“抱怨”,严重了影响学生生涯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职业目标的进一步提升,也反映了学生心理定位的失衡。及时地、正确地就业指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渡过这个“矛盾”期。比如从“善待挫折”、“夯实小工作,成就大事业”、“细节决定成败”、“增强责任意识”、“学会合作”等主题入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学生明确的、耐心的指导,引导学生认清环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顺利完成实习实践阶段。

篇6

课程教师计划报告一

一、教学要求

本学期继续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一物理》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是在我区原《高中物理学习讲义》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新大纲修改而成的,《高中物理学习讲义》在我区连续试用了11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我区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特色。经过修改后的这套教科书,保持了原《高中物理学习讲义》的基本特点,并且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精神,对教科书的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课后的习题等都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注意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助于高一学生的学习。

根据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学习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树立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根据各校、各班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和和教学目标要求,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3课时(未计入可安排的选修课一课时)计算,共51课时。期中练习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习安排在第21周

三、几点说明

1.建议期中练习前教学进度控制到第四章结束。

2.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会考要求与高考要求的关系,高一学生的文理倾向并不形成,因此不要过早的向高考要求靠拢;第二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关系,特别注意九、十两个月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一定要适当,这套教科书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希望在教学中认真体会,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第三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讲练习题的关系,切忌以讲练习题替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3.对于学生实验,教材中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作用放在了实验的起始位置,请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内容与进度,注意从一般的实验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以形成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习惯。

四、主要教研活动

本年级教研活动的重点是对新大纲的学习和落实,特别是最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刚开始在高中任教的教师更要加强研究。全体的教材教法分析与介绍,一般每月一次,对新高一教师则准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内容,包括集体备课、经验介绍、研究课等。具体活动安排见每月的《进修活动日程安排表》。

课程教师计划报告二

一、指导思想: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

课程教师计划报告三

一、指导思想

1、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化。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感悟、体验、发现中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且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二、教学建议

1、备课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标准。

2、新课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上,并完成课本习题及相应的补充题,每单元结束,组织一次单元自测,帮学生进行自我检查。

3、教研组要有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逐一落实,并有所创新。在教法上“讲授法、自学法、训练法、探究法”相结合点,提高教学效率。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物的习惯和兴趣,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开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内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题研究。

5、突出生物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

6、加强对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成就的习题以及学科内综合习题的训练。

7、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备课组长要认真督促检查,其方式方法应与高三年级相同。

三、教育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转变教学理念。

(二)加强集体教研,精心进行学案设计,确保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师认真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所以必须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备课组成员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怎么突出。有关难点怎样突破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等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其次、强调每个老师就每一课内容备自己的教学个案,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而且就各个班学生不同的特点,备教法和学法。然后是精心设计学案,使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三)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原理等知识体系的教学,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创新”等传统教学弊病的重演;既要重视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重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继承与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

(四)精选试题,提高做题的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进行的是必修三的学习,必修三教材的编排从知识结构上很好的体现了从个体到生态系统层面上稳态的存在及其调节过程,也将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体现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生命系统的层次:即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具体来说,本模块知识可分为两大部分:第1——3章是个体水平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第4——6章主要从宏观方面阐述生命系统的构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必修三教材的知识框架很清晰,很适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细胞、生物体、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有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必然会使其相对稳定状态受到影响,但通过调节其稳态都能够得以维持,这也是细胞、生物体乃至整个生物界能够存在并且不断发展的基础。

课程教师计划报告四

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篇7

一、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况

全市现有普通小学1388所,教学点584个,在校学生数404641人,教职工20339人,校舍面积2016590平方米;普通初中16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在校学生数177941人,教职工10496人,校舍面积953145平方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及教育等有关部门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一)基本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全市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财政部门将本级政府所分担的教育经费全部纳入了本级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比例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比例,学生人数平均教育经费逐年有所增长,教师工资2001年以来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并逐年有所增长,教师工资旧欠已还清,“普九”欠债得到化解,解决了教育费附加征收和使用问题,保证了各种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教育。各县(区)实行了教育经费专户管理制度,凡教育经费均实行单独核算和拨款,资金封闭运行,学校事业费和专项经费没有出现截留、滞留、挤占和挪用现象,确保了教育经费及时、规范、安全、有效运转。

(二)着力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从2003年起,全市开展了以核编定岗、全员聘任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面向社会推行了教师准入制度和招聘制度,每年招聘教师近1000人。每年举办“千名校长、万名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对农村中小学给予编制倾斜,努力改善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农村学校教师不足现象有较大改变。

(三)明显改善了薄弱学校环境。2004年以来,实施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了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图书馆建设,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数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在教师增编和选调工作中优先考虑薄弱学校的需要,在教育评先、评优工作方面对薄弱学校给予倾斜,农村学校指标至少占70%以上。从2002年开始,实行了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制度、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措施,普通高中招生指标也均衡分配到薄弱初中,引导了学生向薄弱学校转移。

(四)快速推进了城镇学校建设。近年来,我市为积极顺应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大城区学校建设、改善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力度前所未有。据统计,2008-2009两年间市中心城区和县镇中小学校舍建设累计投入9.69亿元,改造和新建中小学校舍53万平方米。其中,市中心城区新建学校8所,改建扩建学校7所;临川区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8所学校;金巢开发区投资280万元改建金巢实验小学;南城县投资1.84亿元投资新建南城二中;南丰县投资2000万元新建子固小学;金溪县投入2800万元新建仰山学校;广昌县投资960万元扩建广昌二中;崇仁县投资2000万元新建实验小学;东乡县投资2800万元新建北港小学;宜黄县投资4800万元新建宜黄一中、风岗一小;乐安县投资1652万元扩建乐安一中、新建乐安四小;资溪县投资6000万元新建资溪一中。

(五)适度调整了学校网点布局。2002年以来,我市立足城镇化进程和各校现有办学条件,对义务教育学校网点进行了调整,在保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提高了办学效益,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4年至2009年,全市农村普通初中数由148所降至115所。东乡县已撤并各类薄弱学校31所,全县规模化、规范化的办学格局已初步形成。崇仁县在2001和2002年,撤并2所农村初中,调整小学网点共75个,撤销村完小1所、教学点74所,中心完小改村完小5所,村完小改村小10所。南城全县中小学(包括教学点)由原来的362所调整为186所。

(六)较好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从2007年,我市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学生一律实行均衡编班教学,提倡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班;小学、初中起始年级任课教师按班级均衡搭配,优质教育资源均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实现小学、初中起始年级成班率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现在,大班额逐渐降低,低年级绝大部分达到规定要求。小学、初中招生实行学区划片免试就近入学,严禁学校招收低龄儿童(不足六周岁)入学和跨学区招生,严禁学校盲目招生、中途随意接纳学生。加强了对教师工作业绩的科学考核。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第一,经费投入总体不足。长期以来,我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按国家建设标准欠账太多,一些学校办学条件很差。从学校公用经费看,近三年来,虽然生均公用经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也捉襟见肘,学校运转困难。目前,我市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300元/年、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500元/年。生源少的学校,按现在的公用经费标准拨付,无法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大部分薄弱学校日常开支困难,处于负债运转状态,学校教师外出培训、听课、参加教学比赛等费用无法正常开支。从校建情况来看,近年来,学校教学大楼普遍短缺,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与农村中小学点多量小、小班额现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城乡教育容量与教育需求的倒置现象严重。从教育装备看,全市普遍存在教学设施欠缺落后的情况,达标率不高。如全市小学的体育运动场、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材配备、美术器材配备、数学自然实验仪器等教学设施配备达标学校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9%、54%、54%、52%、55%;建立校园网、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都不到省定标准的一半。

第二,县(区)际之间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领导的认识不同,我市各县(区)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近三年来,临川区不仅将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单独列项、优先安排,上级教育专项经费、征收的各种教育附加及时拨付,还把教师的“三保一金”与公务员缴交比例相同,单位部分由财政安排到位。而有些县的学校却要在本来就不多的公用经费中负担教师的“三保一金”。

第三,经费投入效益不强,与城镇化趋势不相符。近年来,国家增加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在农村,城市项目少,致使城市教育投入不足,城市学校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这种投入方向与日益加快的城镇化趋势不相符,城区学生越来越多反而投入少。再则,资金投入不集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一个个项目经费卡得很死,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在城乡各地,见不到效益,有的投下去了,不久又闲置浪费。

第四,洪灾造成义务教育经费的新缺口。今年我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学校受灾面广,且灾情十分严重。据统计,全市受灾中小学校1030所,倒塌校舍367间,危房8276间,供水供电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桌椅床具、图书资料等损毁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 5亿元。经过各种渠道筹措灾后重建资金8000余万元,目前仍有2.7亿元的资金缺口。

(二)师资队伍配备不均,建设滞后

一是教师配备比例不达标。2008年省编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重新核定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6979名,现尚有机动编制804名。然而,根据学校规模和成班率情况,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需求量远大于编制数。在农村小学就出现教师既超编又不足的现象,而城市的编制偏紧。二是城乡教师知识结构和学科不均衡。随着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自然减员,取消毕业生分配,年轻教师进不来,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充实,出现了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全市41岁以上的小学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5.53%,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比城区教师大;初中的计算机、心理辅导、音乐、美术等“小科目”学科的专职教师普遍缺乏,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之间信息不均等,导致农村教师知识补充不及时,老化严重,范围狭窄,不能适应信息社会教学需要。有的城区教师具备的能力,农村教师不具备,教学方式、方法和效果都有差距。从学科结构看,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教师偏多,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偏少。三是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困难。2002年,我市曾制订教师轮流下派制度,并规定教师职称评聘必须有一年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但有些被派的教师家庭有困难,想方设法找人打招呼,要求不去;有些教师怕政策不连续,不愿靠前去,怕吃亏;一些校长怕自己的好老师下派了搞跨了自己的学校,下派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这项制度,最终执行效果不理想。四是农村教师待遇相对差。农村教师很多学习培训费用、征订报刊杂志及其他不合理摊派等支出均由教师个人承担。很多农村学校没有教师宿舍,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学校甚至租房都难。飘泊之感和奔波之苦,使很多年轻教师难以安家,无心立业。部分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却长期无岗位受聘,也挫伤了其积极性。不少教师外出打工离开了教学岗位,学校为了开课,只有聘请临时人员代课。还有很多教师家在县城,早上赶到学校,晚上回到县城。

(三)办学标准较低,条件有待提高

1、办学条件低于国家标准。从教育部门统计数据看,我市在学生生均校园、操场面积、教学装备等的大部分指标低于国家标准,在全省处于落后位置。如城市小学生均校舍面积3.37平方米,低于国家4.18平方米的标准;全市小学平均60.13个学生一台,远低国家标准。

2、城乡之间存在不均衡。近几年,通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危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我市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对城区学校来说仍然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教室不全。调查显示,一般乡镇和被撤销的原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集中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小,学校功能教室普遍不全,特别是音乐、卫生、实验等活动室缺乏,导致部分课程不能开设。二是教育设施设备不达标。除少数中心乡镇学校外,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短缺、陈旧,音体美、图书、卫生保健等器材普遍不达标,边远地区学校显得更少。村小是条件最落后的地方,教师上课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底”。

3、学校之间存在不均衡。学校之间的教师职称、学历、教学能力以及获得的荣誉等差距较大,示范性学校高素质教师云集,薄弱学校优秀教师不断流失。好的学校硬件设施几乎是一流的、现代化的,有体育馆、塑胶跑道、微机室、语音室等,每个教室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师可以达到人手一部电脑。而多数学校教师还只能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上课。同一地域的学校,同一类型的学校,办学条件如师资、校舍、设备差不多,由于教师责任心不同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同。并且校际办学理念不均衡,造成学校蒸蒸日上与门前冷落的鲜明对比。

(四)教学质量城乡不均衡,“择校热”依然存在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诸多差异,在教学质量方面得到集中体现。近年来,农村学校虽然教师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专业教师紧缺,很多课程开设不齐。即使这些课程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质量自然不高;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具有的先进理、化、生实验室,农村学校多数没有,也直接影响到农村教学质量和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包班任教,教师课时负担过重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学生少的学校随时有撤并的可能,师生的不稳定情绪,必然影响其教学和学习。近年来的各种考试、质量抽测、质量检测都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有整体逐级下降的态势,整体教学质量明显不如城区学校。

教学质量的不均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择校热”。农民渴望子女“上好学”。不少农民在城区购房或务工,带着子女进城就学。据调查统计,2009年***中心城区有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子女4701人,占学生总数13.6%左右;县城镇有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就学子女36218人,占学生总数16.57%左右。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就近入学,但不论是城市还是县城镇,均有学生从薄弱学校向优势学校转移现象,转移比例在8%左右不等。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城乡一体,制定城乡教育均衡同步规划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应当是一致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才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强调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追求平均发展,更不是“削峰填谷”似的使每所学校都采用同一发展模式,处于同一发展水平,更不是抑制城区学校的发展,而是既要“借峰填谷”,把名校的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办学理念向其他薄弱学校嫁接培植,又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学校高位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 “十二五”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是今后五年政府和教育行政及相关部门的主要责任之一。目前,我市虽下发了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但是还没有专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或意见。为此,建议市政府在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或意见时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摸清情况。在全市重新进行一次义务教育大普查,重点摸清城乡中小学校布局、办学现状以及生源分布“家底”。同时,根据我市城乡人口变化趋势,科学预测未来较长时间内城乡中小学校生源、办学规模和城乡教育需求的走向,为今后科学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提供依据。二是确定目标。要依照《义务教育法》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立足我市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确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条件的标准、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现象、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三是强化举措。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和向前发展的过程。制定的实施步骤要着眼于全市,充分考虑整体规划、差异发展和分步发展。提出的具体措施要立足城乡学校具体情况,在保证城区学校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在经费不能完全保障的情况下,要确定每年硬性完成几项义务教育均衡的重点工程,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度、水平提升一体化。四是健全机制。组建专项工作组,加强领导,开展调研,实施监督;建立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发现问题及时准确,解决问题有章可循;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加强审计监督,不做无效投入;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对教育的各项规划和建设实行社会监督。

(二)保障政策落实,实现城乡教育经费同步增长

一是要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市、县(区)政府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确保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的规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分担相应的义务教育经费,并努力创造条件,力争2012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确保教师的工资(包括绩效工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补贴等政策性待遇落实到位。严格按规定征收、管理和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城市住宅建设配套费和其他用于教育的税费。中央、省财政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及其他教育专项经费要管理规范、专款专用。经费投入要政策性地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寄宿制学校、教师培训、扶贫助困等专项经费要优先考虑农村学校。要建立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监测、评估、公告、通报制度,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县(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要加强对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责任的考核,并纳入各级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考核体系。二是要拓宽投资平台,用好有限经费。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将我市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特别是我市学校灾后重建资金缺口2.7个亿元的情况向上反映,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加大对我市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利用政府信用平台、教育基金会平台,广泛吸收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建立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分担的、多元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教育投资新机制。要参照国家及我省的有关政策,制定符合我市情况、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设备配备标准,作为建设资金投入的基本依据。每年根据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的设施设备普查结果,将资金优先投入薄弱学校,分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均衡。要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三)合理调整布局,推动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

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增强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明晰调整思路。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乡村建制的调整、公路村村通和农村人口流动等,为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适度集中、规模办学、提高效益、保证质量”的原则,确定“初中向县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完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的布局思路。既要做大城镇中小学,又要调优农村中小学,彻底改变一乡(镇)一中学的局面。2-3个乡(镇)中学实行片区内集中办学,尽可能达到1000人以上规模,利用空余的中学办中心小学或新建中心小学,创造条件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尽可能向中心小学集中。加大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积极引导边远山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群众支持网点调整,让子女寄宿学习。第二,扩充城镇学校。随着市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和城区人口的增加,市区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规划较小、设施落后的问题将更加突出,要尽快制定实施《***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加快市中心城区中小学校的建设。各县(区)要积极顺应城镇化进程,用三年时间推进教育园区建设。第三,注意因地制宜。调整中小学布局,实现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办学模式转变,一是要解决偏远农村孩子乘车问题,可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通校车或乘车费用由财政买单。二是要解决需要到更远的中心校住读的学生住宿问题。三是解决合并后部分教师面临转岗选择的问题。四是要解决学校撤并后资产的处置问题,确保闲置的教育资产继续用于教育。

(四)优化农村师资,实现城乡教师素质同步增强

一是创新帮扶机制,提高帮扶实效。要创新机制,解决义务教育帮扶的问题。建议采用“强联弱、城带乡” 的“1+1”和“1+n”共同体机制。这种共同体属松散型“联营”,原校人事、体制等均不变动,不打破现有办学格局,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更多的是在教学业务、教研培训等方面加强融合,互帮互学。这样做既可绕开城乡体制性障碍,又能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便于实践操作。只要强校与被帮扶学校捆绑考核,这种机制一定会解决帮扶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帮扶效果。二是健全优化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健全师资合理配制机制,尽快改变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校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健全优质师资共享机制,建立优质师资到农村服务期制度,任教经历与职称、晋升挂钩,实行严格的考核;健全师资培训工作机制,组织老师到外地先进学校跟班学习,聘请专家学者讲学,自主提高学历层次和抓实校本培训等,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强化管理机制,促进有序流动。要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实行工资统发、经费统筹、队伍统管。要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职能,保证优质学校的干部、教师定点定期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薄弱学校的干部、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学习,促进师资队伍有序流动。此外,尽快缩小农村与城区教师的收入差距,兑现绩效工资,缓解高职低聘的矛盾,解决“三保一金”经费,考虑特殊津贴、补贴向长期工作在条件较差的农村教师倾斜。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配套建设老师周转房,以解决目前农村教师走教问题,稳定教师队伍。

(五)健全监督体系,促进城乡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首先,明确政府的责任。市、县(区)政府要加强对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导,把义务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统筹协调,明确教育、财政、发改、人事、建设等部门的职责,督促制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效益。完善教育督导对党政干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考核办法。其次,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严禁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和单纯用升学率评价教育工作,不以指标完成情况评价和奖罚学校、校长和教师。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标准,主要考核其提高发展的程度,评价其努力、创新的程度,衡量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的情况,定期评估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其三,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人大的法制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民众的社会监督的立体开放的监督模式,扩大督导的参与面,加大监督的公开度。除专兼职督学外,还要邀请一定比例的民众代表参与;要依法将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的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

篇8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疆就业压力逐步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受到一定冲击,就业呈现出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交织、就业需求大于供给的特征。新疆为改变就业难的现状颁布并实施了多种积极的就业政策。职业培训政策具有针对性强、惠及人群广、收效快等特点,因此在众多的就业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职业培训的主要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不断加速,产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日益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技术人才。因此,职业培训是提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能力,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2005年,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培训就是一种非学历教育的人力资源投资形式,它的教育目标是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是为社会生产提供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方式。首先,职业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的手段和过程,它是形成社会生产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职业培训具有极强的专业定向性,能给接受培训的各类专门人员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职业培训的内容是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实现职业培训的目的,职业培训的内容是相关岗位或工种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受训者经过职业培训,获得谋求职业或保障职业安定必须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职业培训必须要让职工获得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职业培训围绕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依托技工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和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职业培训可分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在岗职工培训。

第一,城镇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对城镇中的失业人员,组织其参加再就业培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失业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促进其自主创业。

第二,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就业培训。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开展相关培训,对有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小额贷款和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其三,对企业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职业培训,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第四,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对城镇和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开展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培训。

这种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不仅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农业富余劳动力,还包括新成长的劳动力,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了技能提升培训、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这种培训的模式具有普惠性。同时,由于培训的规模大,相应的管理难度也加大了。

二、职业培训状况分析

调查问卷是结合文献资料并根据新疆实际情况设计的。问卷设计后,我们先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并进行了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根据调查的结果修改了问卷。确定正式问卷以后,我们根据分层(民族、地区、职业等)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于 2013 年 8月 1 日至 16 日共分三个调查小组在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市、伊宁市、库尔勒市、库车县、伽师县、奇台县和鄯善县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覆盖了汉族、维族、哈族、回族等十三个民族。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 975份,其中有效问卷 946 份,问卷有效率为 97.5%。汉族占 33.9%, 维族占52.6%,其他民族占13.5%。

(一)职业培训的样本情况

①职业培训人员的性别结构以女性居

。男性占 28.8%,女性占 71.2%。②职业培训人员以青壮年为主。数据显示16-30岁占有比例达59.7%,30-40岁占18.8%。③职业培训人员教育程度较低。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达到36.5%,其次是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占到29.2%。④户籍类别以城镇户口为主,户口所在地以本县市为主。城镇户口占60%,非城镇户口占40%。本县市户口占77.8%,非本县市户口占22.2%。

(二)职业培训情况

(1)个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对于个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本报告主要从政策的了解程度、培训信息的获取以及培训费用的承担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从政策的了解程度来看,有36.1%的人认为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一般,有18.8%的人认为不太了解,有7.5%的人不了解。

个案:有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非常好,但是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上了这个培训班才知道的,有些政策也是随时在改动,就比如前几年我爸申请就业再就业的补贴,根据当时的政策是不行,但是我上了这个培训班以后才知道现在就可以。我觉得社区的工作人员应该熟悉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这样方便居民的咨询,不可能每个人都来上这样的培训班,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就是有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说明了人们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今后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应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

从培训信息的获取来看,37%的人选择从社区宣传获取,16%的人是听朋友或熟人介绍,14.2%的人选择是电视新闻,而自己主动上门咨询和自己主动打电话咨询只有5.2%和1.2%。这些说明了社区在宣传职业培训信息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 从培训费用的承担来看,63%的费用是完全由政府来负担,11.5%是完全由企业来负担,11.5%是完全由个人来负担,9.2%是由三方共同负担。假如需要自费提高专业培训,大多数人都选择愿意自己出资负担,他们心理能够承担的费用在500-1000元,同时,有58.3%的人希望通过专门的职业学校来进行短期培训。

(2)对职业项目的评价。在问卷中从五个方面调查参加培训的人们对培训项目质量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人们对培训质量的总体评价还是很满意的。其中对培训机构满意度最高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教学内容为71.6%,教师素质为77.5%。人们对培训的硬件设施和培训费用的评价为一般,分别是35.9%和29.4%。因此,这两个方面是培训项目日后改进的重点。

(3)对培训的期望。人们对培训的期望可以直接用来指导政府和有关培训机构今后的工作,为它们制定政策和改进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因此,本报告从人们对培训项目的改进和对经办机构的期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有16.8%的人认为培训内容单调,9.8%的人认为与工作关系不大,不实用,9.6%的人认为收费高,补贴少。8%的人认为讲得快,听不明白,6%的人认为内容深,听不懂。因此,应加强培训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根据学员的接受能力有步骤地授课。

大多数人对经办机构的评价较高,65.7%、65.2%、59.9%和52.6%的人很满意或满意培训机构、劳动就业部门、原单位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这说明经办机构的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三)职业培训补贴项目绩效评价

(1)职业培训效果。对于职业培训的效果,本调研报告主要从培训后的就业状况、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对目前工作的评价和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四方面来进行说明。

数据显示:培训结束后有70.5%的人找到了工作,29.5%的人没有找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因为不久前才结业,正在找工作阶段。目前培训者找到的工作有75.7%是与相关培训内容对口的。培训者对目前的工作持满意与较满意的占61%。经过职业培训,他们对未来工作比较有信心,持有信心和较有信心态度的占到了74.5%。

这些数据说明了职业培训对就业再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劳动者创造了条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就业。职业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要求,给受教育者一技之长,为其提供谋求职业和提高现有工作能力的本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种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效果是明显,同时,它也能够使劳动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开发职业能力。

(2)职业培训补贴项目的评价。在问卷中从八个方面调查了促进就业项目的效果评价,从调查

结果来看,有很多人对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都不是很了解,对职业技能鉴定这个项目不清楚的占到了43.4%,对职业介绍补贴不清楚的占到36%。针对职业培训补贴,认为效果非常好或者比较好占到了45.2%,认为效果不明显的占到14.8%,不清楚的占到29.8%。这说明了有很多人不了解职业培训补贴项目,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大力宣传职业培训项目情况。

人们对促进就业的政策持满意的态度,有55.6%的人认为当前各种促进就业政策效果非常好或较好,33.3%的人认为一般。在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上,应在提高保障水平、提供更多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少数民族的就业支持这三方面加强工作。

三、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资金不足,使用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新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不足。新疆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巨大,要促进各类人群实现就业,必须要有坚实的资金保障。其次,就业资金使用结构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用于公益性岗位和社保补贴的资金偏多,用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资金偏少。以阿勒泰市为例,2012年该市共发放就业专项资金5853.34万元:其中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1252.7万元,社保补贴1658.71万元,职业培训补贴75.28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3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为零。

(二)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训模式单一,造成培训资金的浪费

(1)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职业培训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加上就业需求预测手段比较落后,造成培训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导致了培训资金出现浪费现象。大多数培训中心不能准确判断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方向,培训机构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许多培训专业在市场经济中已经被淘汰了,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致使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培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岗位,制约着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比如缝纫专业,在就业市场中已经不需要这个专业了。培训机构与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没有形成科学的供求信息反馈关系,许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时,未与就业服务机构充分合作,只管培训不管就业,形成培训和就业的“两张皮”,受训者参加培训后没能找到工作岗位,再就业率低,这也降低了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能达到促进就业的效果。

(2)职业培训模式单一。职业培训主要采取的制度模式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型模式,这种模式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缺点。首先,受训者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方式等方面被动性较大,从而影响了受训者在职业培训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需要全面及时的了解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并根据市场及时设置符合市场要求的培训专业。但是由于变幻莫测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政府要即使准确的获得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设置的培训专业难免与变换的市场需求发生冲突,从而降低了职业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专业之间的匹配度。最后,受训者的合格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培训机构的努力程度,而且也取决于受训者学习的努力程度。所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型模式让培训机构承担了一部分不应承担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训机构的发展。 从新疆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困难人员素质不高,政府效率偏低、透明度不高,培训机构尚待进一步规范,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进一步妨碍了政府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模式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单一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疆职业培训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培训的标准混乱,资源难以整合,增加了培训的费用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培训机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实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现国家的培训标准与现行的行业标准不相符,这就导致职业培训学校在培养目标、培训内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不能协调统一,资源难以整合,无法形成合力,矛盾相当突出。比如理发行业,假如按国家的职业培训标准,培训出来的学员不能胜任目前的美发工作,比如烫染的内容,现在流行韩式和日式剪发,而传统的国家标准美发书里没有这个内容,再比如刮胡子,现在美发店都不刮胡子,因为要牵涉到艾滋病这块内容,还要刮胡子的人写保证书,很麻烦,现在

美发店都不做这块内容了,而职业培训要求必须要将这块内容;要是按行业的标准来教学生,那么职业鉴定考试又很难通过。目前政府买的是培训成果,也就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与市场的需求是脱节,因此,目前的职业培训应该与现代的需求接轨,重新编排课程内容。

目前培训机构为了让学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授课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教科内容一致,而有些行业有自己的企业需求,因此,培训的学员一般都要进行两方面内容的学习,除了学习培训机构设置的课程,到了企业还要经过行业的培训。这样培训的费用就增加了,是否可以让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企业的行业证书合二为一。

另外,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不完善,也是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足的原因。企业招聘时很少会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资格证书,更习惯于让应聘者通过自己公司设定的招聘程序直接进入单位,更注重依据劳动者的技能发放工资。

(四)“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资金不到位,部分地区重视不够,培训质量不理想

职业培训资金是“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由于政府认识的不到位、财政紧张等多方面因素,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后的培训效果。以伊宁市为例,2012年9月份伊宁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招了一批“两后生”,但“两后生”培训的补贴资金一直都没有到位,2013年该校不再计划招“两后生”。“两后生”的吃住由该校提供,再加上老师讲课的费用等这些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个学生一年也要花费几千块钱,虽然该校是公办机构,财政一直在支持,但是也是承受不起的,民办机构更是无力承担这些费用。

其次,“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缺乏统一布局和合理规划,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具体来说:一是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当地政府不愿耗力耗时耗资去组织;另一方面,农村初中后毕业生很难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培训手段缺乏新意。刚毕业的初中生倾向于“三分看书,七分学样”的方法来学习新技能,但大多数的培训形式是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内容枯燥,效果欠佳。三是课程时间的设置。有些专业不需要学习很长时间,比如客服之类的,而有些课程技术含量比较高,一年的时间是不够的,比如机修电工。因此,“两后生”职业培训应该按照工种的类别来设置课程的长短,合理地应用培训资金。

(五)职业培训资金的监管组织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因此,监管手段为单一,行政干预较多,造成在具体监管中随意性较大

政府部门作为单一的监管组织,势必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尤其是在目前监管者的角色缺失的情况下,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现象很容易出现。监管组织的单一化,监管人员的精力有限,也在客观上削弱了监管的力度。这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劳动者参与培训积极性下降,培训效果不佳,有些培训机构截留、挤占、挪用、套取、骗取培训补助资金的问题。

由于职业培训分布广、类别多,监控的难度也增多。同时,技术手段不完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缺失,造成在具体监管中随意性较大,约束力不强,导致资金监管的效果欠佳。

四、建议与对策

(一)稳定经费供给体制

(1)建议采用中央财政主导,援疆省市财政及各级地方财政共同筹措的职业培训经费筹措模式。职业培训的外部性,导致了企业、个人的投资意愿降低,因此,应根据成本收益对称的原则来进行成本分摊。职业培训不仅可以促进新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还对新疆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伊宁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伊宁县的职业培训资金由三方来共同负担,即中央财政、援疆省市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集中培训四个月,从入冬到开春,吃住都在学校,每天发放15元,学员的积极性很高。固然,这种职业培训模式的代价是昂贵的,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也有可取性。

(2)建议加强各级财政对职业培训经费预算的执行和管理。职业培训是一个准公共产品,同时又具有外部性,政府提供供应是必须的。只有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障政府的供给到位。因此,各级政府首先保证职业培训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其次要加强职业培训经费的审计和监管。

(3)建立诱导不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机制。依据效率、公平、能力宏观调控等原则,混合供给是职业培训科学而又现实的选择,因此,建立诱导不同利益相关

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机制。

(二)创新运行机制

(1)企业培训补贴制度设计。针对培训机构岗位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培训的资金直接补贴给企业。企业是培训服务的最终使用者,企业培训最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最好,但由于资金问题,企业又不愿意承担全部的培训成本,所以政府对企业进行直接补贴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而且这一制度设计可以不去过多地监督企业是否对被补贴的就业者进行培训,只要被补贴的劳动者是在该企业就业,并且从业时间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便企业不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些员工通过一定时间的“干中学”也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同时,还可以减少管理和监督的成本。这样的培训补贴制度实现了培训与企业岗位直接对接,解决了短期培训就业率低的问题。  (2)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制度设计。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是上海采用的一种补贴方式,新疆的也不妨一试,可以把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市作为试点城市。这种制度设计的前提是认为受训人是理性人,他会在面临有限条件下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他在培训市场上面临着许多培训项目的选择,因此,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理智的选择。

补贴个人帐户将培训补贴直接落实到个人,是政府补贴培训实现了人本化、帐户化,形成了劳动者个人、培训机构、政府“三赢”的格局。一是劳动者建立培训个人帐户,使政府的培训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劳动者个人意愿,使培训帐户成为劳动者终身提升职业能力的福利保障,调动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培训机构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平台上,基于劳动者自主选择参加培训的压力,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三是政府将培训补贴经费直接落实到个人,既让受训人直接感受到政府政策的实惠,又强化政府购买培训的质量监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充分发挥了政策效应。

(三)完善监管体系

(1)以法律作为职业培训监管的依据。目前职业培训的监管依据政府的行政命令,其权威性、有效性受到影响。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国职业培训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不仅法律法规数量不足,而且层次结构也不尽合理。在职业培训法规体系中,主体为职业培训规章,职业培训法规较少,职业培训法律更少,只有《职业教育法》一部法律。在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法律的层次最高,法规次之,规章最低。

比如劳动预备制度法制化。虽然我国早在1999年就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并明确规定: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初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期限为1至2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3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1年左右。高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培训期限为半年至1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1至2年。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及其他因素,这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行。事实上,除极少数进行了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外仍有大量的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不是流入城市直接上岗打工,就是加入待业人员的行列中。这种状况不仅加大了就业压力,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压力。

(2)以多元主体作为职业培训监管主体。监管主体的多元化是职业培训监管有效的重要保障。职业培训一直采用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职业培训监管主体有其紧迫性。我国的职业培训监管主体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外,还可以包括其他政府部门如审计部门,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如审计事务所等。把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作为监管主体,对提高我国职业培训的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对第三方的引进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的选择,应注重招标竞价,择优选取。二是在第三机构的监管职责中,应实行合同约定,明确职责。既要按照相关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监督,还要对各培训机构的资金使用、开班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管。同时,为了避免权利垄断,监督时间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一年内有效,一年后将重新招标确定新的第三方机构,在监督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其违约行为,将立即取消其监督资格,并在以后的招标过程中拒绝其参与。三是主管部门在对第三方机构管理时,应坚持验收合格

,支付费用。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对下级主管部门、培训机构进行日常性检查和突击抽查,以查验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报告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也将对第三方监督机构进行抽查,以查验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如实履行监督检查的义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