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宏观经济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市场销售经济结构
Keywords:Macroeconomicregulationmarketingeconomicstructure
1.引言
中国经济在2004年第一季度延续2003年扩张趋势而加速增长。在国内需求主导的经济扩张过程中,经常项目余额逆周期运动而净出口需求大幅度减少。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以及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加剧问题,一系列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在第二季度出台。从第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景气开始收缩而逐步转折下行。不过,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3.5%左右的同时实现了9%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在2004年实际GDP水平已经接近潜在GDP水平的基础上,使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促进潜在供给能力的充分利用。
2.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1).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一季度经济增长偏快,投资增长过猛,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之后,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控制贷款、缩减财政支出、暂停建设用地审批、清理投资项目和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半年经济逐步回落、趋稳。
2).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进口增幅回落。
3).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于稳定。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1%。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增速比上年低1.5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年初城镇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在上半年已经明显回落。6月底的累计增长速度已降至略高于30%的水平,下半年投资增速基本趋于稳定。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上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44840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1624亿元,增长1.5%。
5).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两者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2.7和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是1996年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1%。从走势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峰值出现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则快速走低。
总体来看,2004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均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较高水平。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受体制性因素影响,宏观调控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外部影响在加大。
3.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达31355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理性区间回落,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保持强劲增长,消费增长加快,物价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良好。
1).国内市场销售较旺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2亿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90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5022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2616亿元,增长13.6%;餐饮业2063亿元,增长17.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是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8亿元,同比增长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037亿元,增长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元,增长1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324亿元,增长26.7%。分行业看,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水泥、冶金等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抑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同比增长9.5%,增幅较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
3).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进出口额为2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增幅回落15.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393.1亿美元,增长12.2%,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23.8个百分点;出口1558.9亿美元,增长34.9%,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累计外贸顺差165.8亿美元,主要是进口大幅度回落所致,也反映了国内投资需求增势减弱。出口增幅虽略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格局意味着出口增长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意味着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加剧。
4).工业产出水平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415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较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6.3%;轻工业增长16.0%。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钢材分别增长13.0%、9.1%和22.4%,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传真机分别增长57.5%、23.9%和34.1%。汽车生产增长1.6%,其中轿车下降2.8%。
5).物价水平仍在可接受区间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8%,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较去年全年回落了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6.1%,居住价格上涨5.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1%。
6).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9.5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7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MO)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存款余额为26.9万亿元,增长15.6%。
以上情况表明,2005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上年的良好态势,投资、消费、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宏观调控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瓶颈”,应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基础。
首先,由于经济结构中的深层矛盾,庞大工业产能一方面使70%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并且不得不依靠投资增长和国际市场来消化,另一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瓶颈的存在,难以支撑持续的投资高增长,而依靠国际市场则必然受到全球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双重制约。
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供求关系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国内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要么转化为工业库存的增加,要么使部分生产能力被淘汰。
第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要保证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使GDP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小幅波动,就需要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而目前的宏观调控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正确把握调控方向,选择调控目标十分重要。
4.如何调控
在调控方向上,是继续抑制经济过热,防止反弹;还是反向操作,防止经济的加速下行;或是稳定现行政策,观察发展动态;这是目前需要作出的方向性判断。如何调控,取决于我们的调控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调控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权衡。一是短期和中期;二是内需和外需;三是总量与结构。尽管这三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确实要有所取舍。
第一个方面的权衡是短期和中期目标。
年初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是8%,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极特殊的事件发生,实现这一目标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明年、后年的增速如何。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允许GDP增速回落的底部在何处?如何防止GDP增速的加速回落。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仅仅是工业增长和工业投资放缓使GDP增速适度回落,对于防止今后几年的能力过剩和供大于求是有利的。也就是说,略微降低一点当前的增速,可能有利于今后两年保持相对高一些的增速。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当前增速的回落应有一个底限,我认为中央确定的既定目标就是这个底限。另外,在消费增速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有可能影响GDP增速加速回落的因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出口增速加速回落,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的急剧收缩。所以,在权衡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增长目标时,关键是要把握好对这两个部门的调控力度,以保持国民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不是大起大落。
第二个方面的权衡是内需和外需。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10年来,贸易顺差累计约3000亿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每年在400亿-600亿美元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396亿美元,考虑到去年同期近80亿美元的逆差,仅净出口就拉高GDP增量约38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结果对增长、就业的有利方面自不待言。如果这样的出口实绩是因为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结果,是在各种经济参数比较合理的条件下取得的结果,应该说不足为虑。问题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成本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计入,资源的价格偏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成本也没计入,这就使出口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增大。一是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资源配置恶化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三是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四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造成资本被动对外输出,从总体上看不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无论是维护当前的宏观经济稳定,还是促进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都有必要对内需与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加以评估。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与政策调整提出的要求,合理适度调整政策,改变粗放型出口扩张战略,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提高消费率,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少对外部需求的过高依赖和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方面的权衡是总量与结构。
一般说来,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调整结构比较难;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就会增加。从2002年底这轮增长进入上升通道后,结构性矛盾就日渐突出,主要表现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增大,采掘业、资源型产业与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矛盾加剧。今年1-5月,铁矿石原矿量、生铁、粗钢、钢材、铝材、焦炭、纱、布、硫酸、烧碱等产品以远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增长;而载波通讯设备、光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机站、电工仪器仪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产品都呈负增长。这表明,结构性矛盾还在加剧。很显然,在总量高速扩张的情况下,结构调整的收效不会太大,而且这种结构的扭曲从长远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平均增速的降低。
5.总结
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需要为结构调整提供适宜的总量环境,需要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上下大力气。当然,总量是影响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调整结构还必须深化改革,理顺经济参数,校正经济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相互影响,如果经济衰退,一些金融机构和许多企业将大量的重新排列组合,土地和建筑物的销售将飞速增长。居民因失业和收入没有来源,对住房的需求量也将大大降低。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会导致价格下降。因为GDP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房地产与经济关系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
1.2对利率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其需求和供给都不能没有银行贷款,有“第二财政的美称”。在供应方面,当利率下降,因为贷款成本低,所以很多房地产企业和个人参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地产抵押流不到房地产行业,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房地产价格都将继续上涨。当利率上升,则贷款成本增加,因此,从房地产市场退出的企业和房地产投机者会增多,导致价格下降。在需求方面,由于房地产是一个更高的价格,一种特殊的商品,大多数消费者缺乏对购买一次性付款的能力,会用住房抵押贷款来购买。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金额偿还贷款能力,提高利率,会提高贷款成本,偿还有更多的困难,在利率下降时,降低了贷款成本,减少了还款难度,使消费者进入或退出房地产市场。利率的上升是打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价格和利率是经济的负相关。
1.3对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水平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扣除后的余额部分储蓄。消费水平的变化,将影响房地产的需求。一般来说,收入高的人,人们会增加房地产的购买力或选择更好的住房,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财富不断积累,使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住房,这个消费品,虽然价格继续上涨,但仍有能力购买。因此,居民的消费水平和住房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
1.4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使用再贴现,再融资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这将改变商业银行和储蓄的储备,并影响贷款的供应能力。在银行的贷款能力的变化将影响到住房贷款的可用性。如果中央银行再贴现率,货币供应量减少,贷款困难,将导致房价下跌;如果中央降低贴现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降低贷款困难,会造成房价上涨;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减少,贷款困难,将导致房价下跌;如果中央银行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供应量增加,降低贷款难度;贷款是比较容易的,会导致价格上涨。也就是说,如果收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那么价格就会下降,相反,价格上升。
2房地产经济环境下的宏观调控策略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按收入的不同阶段,住房问题,住房分化,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从而引导消费模式和住房建设。制定土地相关政策土地的相关政策的制定,规范的土地市场对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和苛刻待遇。目前,中国的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监测,从而抑制房地产投机。完善土地增值税的政策,使用囤积土地来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往往适得其反。由于土地增值税制度是渐进性的,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增值税政策,抑制房地产企业的高利润。增加金融监管强度房地产监管机构应该与市场发展相适应,建立有效的监督,使结构调整与房地产的贷款相适应,以完善其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在我国目前情况下,金融泡沫尚未形成,但从长期来看,实现合理的价格上涨,建立风险防范意识是必要的。目前,我国住房保障除了廉租房制度,经适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基本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因此,中国对困难家庭的租金补贴响应的差异,税收制度的实施,整体价格上升到价值层面来计算价格折扣。无房居民的城镇,可以享受一定的政府折扣金额购买住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的经济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宏观经济管理就是一种高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因此,必须增强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对经济管理和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掌控,在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之后在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指导下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
1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施加影响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和提供方向指导。第一,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个概念是国家管理和政府管理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都是将政府管理作为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除了政府管理之外还有其他的管理分支,其权力和管理范围都高于政府管理。第二,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市场经济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这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时期和条件进行目标的调整。宏观经济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等。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宏观层面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宏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等,它和微观经济管理相对。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进入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正在向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目标迈进。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的流通也逐步加快。那么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就必须对社会劳动进行合理分配,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并且依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分配,确保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不能仅仅依靠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还需要借助宏观调控这一有形之手增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家已经完全摒弃计划经济模式,不会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会再对企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定。所以,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这样的情形容易导致市场经济混乱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此,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对国家经济进行协调指导。
2.2弥补市场调控缺陷
市场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缺陷,而宏观经济管理则成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的保障,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协调稳定作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而且市场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中不可或缺。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复杂问题,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是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例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从而为市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支持。但是不合理的竞争也是难以避免的,它会导致市场紊乱,这个时候市场调节也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造成经济波动。对此,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经济不成熟因素的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管理成为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那就可以通过增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解决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而解决的难题。
2.3维护我国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国企内部也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在产权分离以及政企职能分开的情形之下,我国政府逐渐把国企推向市场,在对国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直接插手其经营与管理,但是仍然充当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角色对国企进行必要管理,尤其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国企制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给予一定干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我国的公有制制度,并且促进体制改革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可以说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国家经济体制的关键,更是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这与我国的国家体制和发展现况紧密相关,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断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确保我国经济体制不动摇,并加快我国的改革进程,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国家各级政府就需要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经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宏观调控中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各级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要达成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预期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评价宏观调控工作质量的标准。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具备有效选择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和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也需要具备不同的侧重点和差异性的特征,必须是可以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目标。例如,经济过热环境下,应该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化地降低经济过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经济衰退时期应该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协调进步;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我国需要将维持经济总量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并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居民消费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对管理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居民消费行为日趋成熟,社会消费走向稳定发展之路,此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对投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以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三,就国家进出口而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将侧重点放在合理控制进出口比例以及优化进出口环境方面。
3.2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也就是全面优化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经济、法律、行政以及传媒手段等。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和优化,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经济管理效能,国家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采用以下几种创新型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第一,强化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市场经济同样也是法制经济,再加上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利用法律手段确保经济运行状态的稳定和运行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宏观调控重点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管控,那么就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经济管理目标等实施经济管理手段,并与行政手段实现紧密配合,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第三,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时展潮流推进电子政府机构体系建设,并在网络政府工程建设上加强投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成效。
3.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包括依法成立并且承担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而在对管理主体进行创新后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一,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即改革和完善国家政府机构,对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协调政府机构,全面优化政府规模,并在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提升方面加大力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对市场运行进行全面监管,维护好市场运行程序,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必须在人员创新方面提起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实际发展要求进行人员选拔,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第二,严格遵循政企分开原则,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决策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从微观干预到宏观调控的巨大转变,由直接性的管理变成间接性调控。第三,严格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调控与约束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积极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使其能够分工合作,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
4结论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弥补市场调控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维护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在明确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重点就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主体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够实现,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方式,同样克服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其最好的办法还是双管齐下。考虑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更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作为有力的支撑体,这样才能使得经济趋于平稳的状态中。
一、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调节并行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调节的同时国家进行干预,这一点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这一观点是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提出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要防止市场存在的漏洞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一定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同时深刻理解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更加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经济的可见性越来越清晰,看不见的手被人们很好地把控着。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所以要将政府的职能干预和市场经济规律整合一起看,切忌将他们看作成对立面。将经济计划,国家干预和自由发展融为一体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经济运作符合时展的特点,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深化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一)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有着很大的升值空间。对它们过度的开采和利用,也会影响到下一代的生存。现在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盲目地利用和浪费,而且利用的效率也非常低,使得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在对这些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我国的政府已经重视到这个问题,正在积极的寻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法。但是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工程企业的不断增多,居民的生活用水和某些海域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随着城市污染的加剧,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力度,使得很多工厂企业转移到了环境保护相对较弱的农村,从而对农村的农作物和农民的身体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型,这也是我国的宏观调控重点要解决的内容。
(二)我国的法律规范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我国的市场经常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等现象。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倡导自主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创新,要受到一定的体制的约束。要想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就需要相应的法律规范做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规范还不健全,老百姓也缺乏一定的法律常识。还有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对相关的技术没有形成专利,从而也就不能够做到有效的保护。市场上会有人对于出现的新技术、核心产品进行模仿和假冒,这也就使企业的创新受到了阻碍。
三、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它作为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能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取得成果,主要归功于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其指导思想,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发挥科学、预见、主观的调控作用,致力于解决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经济的发展上急于求成的思想起主要作用,对发展速度的执着追求。在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国家才不得不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使得出现的经济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主要以防止经济发展过热为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快的趋势或者有发展过热的势头时,就采取调控措施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出现不合常理的过快发展,基本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性,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
(二)阻止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因为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规律,市场经济会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消极方面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浮动性,在一定条件的促使下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甚至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这种消极性也可以称为市场弱点,它是不能消除的客观存在,一定要注重对它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得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然也暴露了市场“弱点”,主要表现在我国在生产和投资上面的盲目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衡,使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再在计划以内,进而导致经济市场的秩序混乱,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遏制市场弱点的出现,充分认识并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利用理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依据,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保证市场经济持续有效的运行。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代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策略,有效避免经济的起伏不定和突发状况,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稳定健康,使国民得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卢锋.新时期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特点[J].上海经济,2010.
第一部分 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及时将“两个防止”调控目标调整为“一保一控”,国民经济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一)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我国经济增长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本轮经济扩张周期的峰值,此后连续出现回落。2008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季度GDP 增幅分别为10.6%、10.1%和9%,逐季惯性下滑趋势非常明显;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5%和10.3%。从总体来看,当前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处在大家普遍认可的9%~10%的潜在增长水平内。(见图表1、2)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
初步统计,夏粮产量12041万吨,同比增长2.6%;早稻产量3158万吨,比上年略增6.2万吨;秋粮在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共同推动下,再获丰收已成定局。粮食总产预计将创造新的历史记录。棉花和糖料产量基本持平,油料产量恢复性增加。肉类产量继续增加,生猪生产恢复较快。前三季度,生猪出栏增长5.8%,生猪存栏增长6.6%。
(三)工业生产增长放缓,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1.2、1.1个百分点。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前三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从行业生产看,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前三季度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13.2%,比上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增幅都有所下降。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5%,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3个百分点。工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预计今年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好于去年。(见图表3、4)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放缓,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出现回落
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及国际价格涨幅回落的共同作用下,自5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降低。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6.7%,农村上涨7.7%。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7.3%,居住价格上涨7.0%,其余各类商品价格有涨有落。前三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6.9%,涨幅比上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4%,涨幅比上年同期高8.6个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5%,涨幅比上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见图表5)
(五)城镇新增就业增加
今年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截至6月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与2007年持平。
(六)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前9个月,国家外汇储备增加3773亿美元,同比多增100亿美元。其中,前9个月外汇储备月均增速达到419亿美元,虽不及上半年月均468亿美元的增速,但仍超过去年月均增长385亿美元的水平,但9月份外汇储备明显下滑,仅为214亿美元,同比少增36亿美元。
截至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056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33%。从目前情形来看,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仍十分庞大,这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183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5.38%。
二、需求结构有所改善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导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和投资的实际增速下滑。但也说明,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正在改善,经济增长由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开始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转变。
(一)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今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46亿元,同比增长27.0%,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9871亿元,增长27.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375亿元,增长23.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2.8%、30.2%和24.8%,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同比加快21.7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21.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278亿元,增长26.5%,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2.7%、35.4%和29.5%,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见图表6、7)
(二)国内市场销售增速继续加快,城乡消费均较快增长
当前,是我国自1998年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14.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65亿元,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721亿元,增长20.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65573亿元,增长22.0%;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1055亿元,增长24.8%。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3%、25.9%和28.6%。(见图表8)
(三)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
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增长22.3%,回落4.8个百分点;进口额增长29.0%,加快9.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47 亿美元。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4%,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7.4%,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08亿美元,增长20.6%。而传统大宗商品,如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出口大多增幅回落。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步伐明显加快,主要品种进口均价仍然处于高位。前9个月,进口初级产品2942亿美元,增长69.5%;进口工业制品5988亿美元,增长15.4%,其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大部分进口增长较慢,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进口增速。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同期加快29.0个百分点。(见图表9)
三、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增速出现减缓
今年1~9月,全国财政收入48947亿元,同比增长25.8%。由于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股市楼市持续低迷,以及相关政策形成的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第三季度财政收入增长下滑趋势明显,仅增长10.5%,其中7、8、9月份分别增长16.5%、10.1%和3.1%,而上半年累计增长速度达到33.3%。 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明显下降。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同期回落17.6个百分点,比1~5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全球能源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不同行业利润分化严重。1~8月份,煤炭开采业和石油开采业等资源型行业利润持续快速增长,增长率分别高达142.8%和54.4%;食品、农副食品和医药等消费型行业利润总额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到45%、43.6%和39.8%;而水泥、钢铁制造业等关键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通用设备、电气等机械加工业利润增速虽然仍较快,但较今年1~5月份有所回落,其中水泥、交通运输和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增长率分别由1~5月份的50.9%、46.3%和40.9%回落到40.3%、35.1%和30%;作为资源型行业的下游行业,石油加工、电力、化纤和有色金属加工等行业利润加速下滑,其中1~8月份石油加工行业累计亏损960亿元,电力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1.6%,有色金属由1~5月份增长3.9%转为下降7.4%。
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71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
四、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信贷放松效果显现
2008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9%,比上月末低0.7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57万亿元,同比增长9.43%,比上月末低2.05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17万亿元,同比增长9.28%。1~9月份净投放现金1350亿元,同比少投放608亿元。M1的增速自今年5月份以来连续回落,目前已降至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M1增速的最低点出现在2005年3月份,当时M1同比增速为9.9%。而低于9.43%的水平要回溯到1998年。M1增速下降明显,表明企业经济活跃度减弱,居民的消费意愿也显著下降,对未来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同时,尽管9月份央行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人民币信贷增速回升,但9月份M2增速仍然出现下降,这也反映了经济活动趋弱。此外,M2、M1喇叭口继续扩大,显示出存款继续呈现定期化趋势,可判断未来通胀的压力将继续减轻。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较多。2008年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8.2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49万亿元,同比增长18.79%,比上月末低0.49个百分点。1~9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6.56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3.25万亿元,同比多增2.49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少增6951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万亿元,同比少增415亿元。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769亿元,同比少增796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和财政存款出现同比少增是经济下行的重要标志,即企业利润下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下降所致。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稳定增长。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8%,比上月末高0.19个百分点。1~9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48万亿元,同比多增1201亿元。这一数据表明,前期信贷放松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起到了一定效果。
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利率平稳。2008年9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9.49万亿元,日均成交4519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7.0%,同比多成交656亿元。9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89%,比上月高0.09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低0.47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90%,比上月高0.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13个百分点。
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从年初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股指总体呈现逐级震荡下跌走势。上证指数年初为5272.81点,9月末收于2293.78点,下跌2979.03点,跌幅达56.5%。9月份,我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后快速反弹,日均交易量有所增加。月初上证指数为2325.14点,月末报收于2293.78点,较月初下跌1.35%。沪市日均交易量为426.39亿元,较上月增加41.07亿元。(见图表10)
第二部分 次贷危机将使得我国经济增长放缓
就我国而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直接影响很小,间接影响则相对较大,并主要通过人民币汇率变化、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美国国内需求减少等方式使得我国出口、投资和消费等三大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一、我国外贸出口相应放慢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主要的表现是出口需求减少,尤其是对美出口的减少。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我国对美国出口总值逐渐下降,2007年各季度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幅,分别为20.4%、17.8%、15.8%和14.4%。2008年前两个月出口总值增幅为近年来的最低点,仅为0.4%,1~9月,中美双边贸易名义增长13.8%,但扣除人民币升值因素,比去年同期回落10多个百分点。
在2006年之前,我国外贸总出口与对美出口增长的走势高度一致,只是在2007年出现了一点异常。与2006年相比,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幅出现了快速下跌,跌幅高达1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总体外贸出口增幅下降明显较小,跌幅只有1.5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我国对印度、东盟、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与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出口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对美出口减弱的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一些专家曾经认为,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不大,但事实证明这种异常现象只是暂时的。随着前一段时期次贷危机的影响不断扩散和石油价格持续高涨,其他国家的经济也纷纷下滑。今年以来,我国对主要(出口额占总出口比重超过百分之五以上的)地区和国家的出口全面快速下滑。从这一发展趋势看,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经济调整对整个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将越来越大,我国外贸总出口必然重新回归与对美出口高度一致的轨道。
根据最新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国债法定上限由过去的10.6万亿美元提升到11.3万亿美元,其规模超过去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成。由于美国大量的国债都是被国外投资者所持有,美国政府总是倾向于让美元贬值来减轻其债务;再加上美国依靠向市场大量注入资金的方式来缓解金融危机,最终可能导致美元流动性过剩。初步预计,人民币汇率在经过短暂震荡之后,很可能重新进入不断升值的轨道,从而进一步抑制我国商品出口的增长。(见图表11)
二、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减弱
从国内投资看,次贷危机带来的主要是不利影响,并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企业投资热情下降。次贷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对风险厌恶普遍上涨、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下滑。目前,无论是国外经济研究机构还是国内研究机构,对世界经济增长和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都在下调,这无疑将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为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收益,在不确定性增大、对未来投资收益预期不佳的情况下,短期内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成为企业家理性的选择。(见图表12)
二是境外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减弱。随着次贷危机不断深化,西方金融大鳄为求自保,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套现应对危机,以免成为下一个“雷曼”。目前,多家外资机构已经将规模巨大的在华资产列上甩卖列表。其中,申请破产的雷曼正在为自己的中国业务寻找“下家”,换取资金自救。美国国际集团(AIG)也打算通过出售包括中国寿险在内的资产的方式,来筹集营运资金。在房地产市场上,被雷曼、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国国际银行等机构列入出售名单的物业规模高达上百亿美元。
三是降低企业投资收益。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是占比最大的。这种资金结构的转变,表明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市场景气、企业利润率高的时候,投资就快速上升。反之亦然。这一点与过去政府和国有企业为投资主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未来企业利润增长的不乐观, 将极大地减弱企业的投资动力。
四是减弱部分中国出口企业的投资能力。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企业销售、经营状况,均受到不同程度打击,资金周转困难,对外支付能力下降,付款速度变慢,违约率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外贸出口企业遭遇海外商账危机,而次贷危机的发源地美国,则成了中国外贸企业海外商账的重灾区。企业资金回收慢甚至可能出现收不回资金的窘境下,其投资能力下降就成为必然。
三、消费热点进一步降温
受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多数消费热点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而次贷危机的出现毫无疑问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一是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今年我国东部沿海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增多,失业者增多必然缩减消费支出。与此同时,次贷危机给我国A股市场的调整同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几乎所有新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
二是降低居民收入预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居民的收入预期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其影响力甚至大于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化。当居民预期其未来的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长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松动当前的消费支出的预算约束。但如果居民预期未来的可支配收入不会增加,甚至可能有所下降,则可能会紧缩当前的消费支出,增加储蓄。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显然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而新的消费热点(主要包括汽车、住房、建筑装潢、娱乐、旅游、教育、通讯等)与过去的消费热点相比对收入增长具有更大的弹性,而且更容易受到收入预期的影响。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这些可有可无的带有一定奢侈属性的消费。
三是抑制信用消费。信用消费发展的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增长具有良好的预期,次贷危机的出现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其中对住房信用消费的不利影响尤为明显。次贷危机爆发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同时也将延长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期,对中国房地产信用消费至少将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调整,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会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心理都产生一定压力,从而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低迷;第二,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信用消费被滥用,从中吸取的教训就是要提高信用消费的门槛,确保消费信贷的安全,再加上目前各大银行在房地行业已经沉淀了大量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对居民的房贷必然相对从紧。住房信用消费的减少,还将影响居民对建材、装饰装璜、家具、家电等商品的消费。根据计算,每销售100元的住宅可以带动130元到15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反之亦然。
四、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根据上述分析,次贷危机对我国投资、消费与出口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对我国投资、消费的不利影响比较间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被国内因素对冲。但是,次贷危机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不仅明显,而且通过任何国内途径也无法消除。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在我国消费稳中有升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种背离的原因正是在于,从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的工业出货值也出现波浪式的下降,而且由于工业企业出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工业生产依赖国外市场的程度较高,出货值增长幅度的放慢直接导致了工业增长的下降,进而导致了GDP增长的放慢。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对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过分恐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进入新千年之后,中国经济不仅领先世界经济而复苏,而且走势明显强于世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中国强大内需的作用下,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才重新趋于活跃。摩根士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世界经济新一轮景气启动的2003年,中国外贸进口吸收了美国出口增量的22%,德国出口增量的28%,日本出口增量的32%。许多报告则指出,进入新千年之后,中国已经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这一切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尽管对中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程度有限,难伤根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国内自身因素。只要宏观调控应对得当,中国经济依然具有较大可能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
第三部分 全年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展望第四季度,世界经济的衰退步伐并没有因全球大规模救市计划的出台而减缓,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趋紧。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将采取更加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从生产方面的农业和中小企业,从需求方面的对外贸易、投资和消费需求,从价格和稳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扩大投资力度、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以支持居民购房等。初步估计,第四季度GDP增长速度将比三季度有所回升,但全年增长速度将比上年明显减缓。
一、出口增速将明显下降
国际方面,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甚至出现衰退迹象,世界经济增长水平进一步下滑。8月份,美国经济数据已经极不乐观:新房销售仅有46万套,创17年最低;旧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0.31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5%,为历史最大跌幅;失业率持续走高,达6.1%,创7年来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说,受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为此,IMF 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下调至3.9%和3%,大大低于去年5%和前年5.1%的增速,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状况“已经或接近于衰退”,今明两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5%和0.5%,远低于去年的2.6%。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为1.6%,明年则只有0.1%;意大利经济今明两年都将为负增长,德国经济明年的增长率为零,西班牙和英国经济明年的增长率均为负值。金融危机也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深受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也开始明显放缓,一些国家还同时面临通胀上行的压力。据预测,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6.9%和6.1%,低于去年的8%。
国内方面,一方面,随着四季度经济增长减缓态势明显,外贸进口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近期国际油价连续下跌,粮食和有色金属价格回落明显,进口商品价格将有所回落,进口增幅也将有放缓。另一方面,国家及时出台提高部分行业出口退税率政策,并对资金链较为紧张的中小企业在信贷投放上施以援手,政策的回暖有助于缓解企业出口压力。出口增幅下降势头有望减缓。初步预计,2008年全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将达到2687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3.6%。其中,出口将增长21%,增幅比上年下降4.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下降1.3个百分点;进口将增长27%,增幅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减缓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600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近1%。外贸顺差从2007年增长50%到2008年出现下降,将使净出口成为经济减速的最大因素。
二、消费需求有所放缓
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有可能有所放缓。主要因为:一是收入增长明显放慢,将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增长减速。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回落了3.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将影响未来居民购买力水平。二是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就业将更加困难,居民收入和预期收入更加不乐观。三是股指大幅下降和房价回落将形成较明显的财富负效应,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9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9%,增幅同比大幅下降47.0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它消费热点替代,新购房家庭减少已经使家用电器、家具、装修材料等商品销售增幅下滑;其他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有可能明显减速。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由于物价水平回落,预计四季度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名义增速将有所减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1.5%,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三、投资增长压力增大
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一是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减缓趋势明显,外需进一步萎缩,将带动相关的投资需求萎缩;二是房地产业在面临预期房价下跌、销售困难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放慢;三是企业因效益滑坡和市场需求萎缩,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明显不足,实体经济投资需求将会减弱;四是反映投资者意愿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1~9月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1.7%,其中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的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负增长。但是,投资增长适度放慢是合理的,正常的,短期内不易出现过度调整。一些新的投资需求有待释放,对总投资增长将形成一定的支撑,如灾后重建仍需要国家大量的投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潜力仍然很大;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西部省份要求经济加快发展的呼声较高,投资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四季度中、西部的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
综合分析,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6.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7.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
四、物价涨幅将继续回落
随着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中国物价增长的“拐点”正在显现,通胀压力有望减轻。
第一,食品价格将会继续回落。食品价格上涨是影响本轮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随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市场供求关系改善有效抑制了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9月份的9.7%,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 回落到9月份上涨2.6%。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
第二,PPI增速开始回落,且PPI 向CPI 传导的可能性不大。一是根据对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物价变动规律的研究表明,PPI与CPI之间大约存在2~3个月的滞后期,即CPI的拐点先于PPI。目前CPI已持续回落,9月PPI 增长9.1%,相比8月的10.1%也出现今年以来首次始回落,由此本轮物价上涨将发生拐点性变化。随着经济增长放慢,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价格涨幅将会明显回落。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明显不足,最近国际油价已跌破80美元/桶,钢材、铁矿石、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较明显的下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进一步衰退的可能性增大,将相应地带动需求增长明显减少,初级产品价格有望继续大幅回落。三是在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国内需求出现下滑的情况下,PPI 向CPI 传导的可能性非常小,相反,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纵观我国现有的经济现象,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变化的形式也变得复杂繁琐。所以,极容易出现经济膨胀或者经济紧缩的现象,而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则是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控。所以,本文就重点谈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概述
(一)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虽然,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不变的。其主要目标则是促进经济不断增长,使我国就业率增加,保持国际间收支平衡。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则是:抑制通货膨胀,优化内部经济结构,同时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以此来实现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稳定。但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要根据利弊得失进行判断,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
(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多数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供给管理是通过调节总供给进行调控经济,从而实现政策目标。需求管理则是按照调节总需求来实现政策目标调节经济的工具。国际经济政策则是对国际经济关系之间进行调节经济的工具。
(三)宏观政策内容
宏观政策内容具体包括:国家为了达到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以及有效改进国民经济运行缓慢的现状,为了达到以上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措施以及指导原则。它还包括国家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确定地区发展策略,以及相关产业的政策、物价政策、收支政策以及物资流通等政策。
二、如何利用宏观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明确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较为突出的地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房屋价格持续走高。第二、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第三、能源价格急剧增高。第四、通货膨胀。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该出台相对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这样一来有助于良好的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于物价持续走高的情况,我国应该加强对土地的控制,有效的减少土地供应量。同时也应该对房产地行业的资本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例如有效的控制房地产企业上市的数量。对于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国家应该采取有力的物价调控政策。从而及时将物价稳定在一个固定水平上。而对于通货膨胀的情况而言,国家则可以通过控制物价来减少通货膨胀的情况。
(二)中央应及时落实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从本质来说则为“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宏观政策即是不同于紧缩性以及扩张性经济政策的调节力度。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是一种微调节并且适度进行扩张以及紧缩的政策。所以,将传统的调节模式进行改革,并向中性宏观政策进行过渡。这样一来,能够从客观上有效的抑制诸多企业投资过快的需求,进而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中性宏观经济政策实质的意义。其实质意义在于既要预防通货膨胀的萌芽又在于预防通货紧缩现象再次发生。通过中性宏观政策不但能够解决因为过度投资所剩下的生产能力,有能够抑制过度建设所形成的产能过剩。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实现双方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钢铁、水泥以及机械等投资过热的行业进行调控。并且同时也要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行业进行大力支持。例如西部开发、农业、以及生态环境等经济薄弱环节进行适当刺激经济内需的工作。这样一来,通过适度的调控,不但能够克服现在所存在的经济问题,又能够让我国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所谓的中性宏观调控政策就是将结构与总量的调整结合在一起,并同时将需求以及供给进行结合,将长期与短期发展进行结合,这样就能够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项能够有效调节经济问题的手段,能够通过国家或者政府有计划使用,进而达到实现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目标。而宏观调控也是公共财政所具有的职责。具体包括为弥补市场失效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政府分配等一系列行为。虽然,我国向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尚未实现,但是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这不能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所以,中国如果想要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背离原因之一:上市公司的内在缺陷日益显性化
中国股票市场产生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是在计划经济的缝隙中、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十多年来,中国股市承担了为国有筹集资金和解困服务的角色,使国有企业改革的压力得到了逐步释放,保证了改革全局的顺利推进,也有助于缓解国有银行的压力。
但是由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股市存在的理由就是要为国有企业筹资和解困服务,造成了中国股市功能的扭曲。比如片面强调为国有企业服务,从而把非国有企业排除在外,导致上市公司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片面强调筹资功能,忽视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为了维护国有经济的控制地位,产生了占总股本2/3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问题,使股市的价格发现功能仅限于流通股。
在这样一个功能扭曲的市场环境下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上市公司也必然存在着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缺陷。由于片面强调为国有企业筹资服务,以及限于对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的认识,形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绝对控股地位和国有股、法人股不能转让和流通等制度,对后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股市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二是企业弄虚作假,包装上市。企业上市和增发新股要靠政府的额度管理和行政审批,上市被看成是从政府手中获取的资源,其关键不是依靠企业真正实现转制和拥有优良资产,而是说服政府。这就导致了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包装上市、打包上市和突击改制等现象,政府也存在一定的寻租空间。这些企业虽然上市了,但仍然沿袭原来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企业的治理结构、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盈利能力也很弱。2001年4月份以后,股票发行用通道制和核准制代替了原来的指标制和审批制。这虽然是制度建设上的一个进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指标制条件下的股票发行的非竞争格局,股票发行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同时,由于政府重视筹资而轻视治理,使上市公司在长期疏于监管和没有退市压力的市场环境下,养成了许多后天缺陷。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损害出资人和投资人的利益;第二,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无偿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搞违规的关联交易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虚报利润,进行虚假重组来愚弄股民、抬高股价;第四,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在股市上筹集的资金再投入到股市上去,通过赚取股价差来获取短期收益等。
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直接反映在中国上市公司一年不如一年的盈利能力上(见表1)。
从上看,股票价格是上市公司预期收益的反映。中国上市公司收益的逐年恶化成为制约股价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背离原因之二:政府直接干预导致股价异常波动
中国股市从创建之初就带有明显的政府直接干预色彩。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和市场等习惯于频繁使用行政式的直接干预,经济手段和手段则处于从属地位,不仅使用频率低,效力也很差。
政策等的直接干预对股市的影响相当大,市场上几次较大的异常波动全部是政策引起的。相反,没有一项政策减小了市场的波动。
由政策来决定股市,以及政策本身的时松时紧、缺乏连贯性和透明度,必然会带来信息的不对称。在投资者以散户为主的情况下,中国股市跟风操作的所谓羊群行为较其他市场更为普遍。这使股价变化趋同,从而加剧了股价的波动和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为防止风险的暴发,政府不得不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这又带来了股价的暴跌。过度投机和过度的政策干预造成了股市的异常波动,成为中国股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证券市场内在机制的成长,与政府直接干预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这些冲突表明,从稳定股市出发的政府干预非但不利于股市的稳定,反而还会造成股市更大的波动。比如,1996年在货币供给趋缓、宏观经济向好的形势下,中国股市开始进入第二个周期第三波段的上升期。上证综指从1996年1月的537.35点,到同年10月23日再度攀升1000点大关。10月份以后,股市上涨达到疯狂程度。为抑制过度投机,管理层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12条政策。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宣布从16日起恢复涨跌停板制度。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当日,沪深股市绝大多数股票以跌停板报收。
有关是否减持国有股政策的一波三折,是造成股市第三个周期第二波段下跌和此后走熊的重要原因。
背离原因之三:货币政策对股市与宏观的不同
股票市场并不是货币政策的直接调控对象,但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这一中间目标的调控,会对股市波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在股市与宏观经济运行不一致时可能会放大其背离程度。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在流入股市资金量的变化上,从而引起股价的波动。多年来,中国股市被称为资金推动型市场(或称资金市),就是指股价的上涨主要靠增量资金推动,而不像成熟市场那样由上市公司的价值增值使股价得到提升。
背离原因之四:心理预期差异对股市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股价的变化是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反映。对股市的预期可以看作是对影响股价变化的所有变量的预测,这与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并不完全相同。在中国股市处于第三周期的上升阶段(1999年2月-2001年6月),股价波动与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相一致,都表现为持续攀升(见图3)。但从2001年中开始,转入下跌阶段的股市与较为稳定的消费者信心的变化发生了背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背离,是因为影响这两个心理预期的变量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包括股市涨跌在内的一些因素会对宏观经济的心理预期产生共同的影响,但投资者对股市的预期还受其他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与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关系不大,比如上市公司结构、股市发育程度、股市扩容速度、对股市的直接干预等。
由于预期是多种复杂变量在决策者头脑中的反应,预期的不稳定往往导致股价呈现不规则的波动,这比服从于成本定价方式的实体经济的稳定性要差,也是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出现差异的本质原因。从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现实情况看,反映在心理预期上,一方面投资者对股市的预期与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在2001年下半年以来开始出现背离,另一方面,2001年下半年以来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也与宏观经济走势出现了离背。
1、从规制的角度看,投资者对股市的预期与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是相反的1995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已经从单纯强调的初创阶段进入到发展与规范并重的阶段,“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股市发展总的指导方针,今后较长时期也不会改变。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的预期是从放松到管制、从行政干预到制度约束。这种心理预期冲击着,中国股市十多年来形成的注重投机而不是投资的盈利模式。监管越严格、制度越健全,留给投机者的机会就越少,大量资金就会从股市上撤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6—0089—02
一、2012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2012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幅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3.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6456.4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5121.4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7.2:37.4,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51.9%和4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711元,同比增长9.9%。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2012年黑龙江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40.4亿元,同比增长30.1%,2012年年初以来增幅一直保持在3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工业项目投资、民间投资、地方投资、四大主导产业投资增长快。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省亿元以上施工项目达2381个,同比增加821个,完成投资3520.5亿元,同比增长24.0%,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2.0个百分点。
(三)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
2012年,黑龙江省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总额52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增幅高于全年目标2.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四)利用外资增长势头良好
2012年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3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6.3亿美元,增长23.7%。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资5760万美元,下降72.9%,占全省的1.6%;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25.2亿美元,增长33.5%,占全省的69.3%;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26.2%,占全省的29.1%;
(五)信贷支持力度加大
截至2012年末,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6155.0亿元,比年初增加1827.3亿元。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811.5亿元,比年初增加1262.8亿元,同比增加19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897.0亿元,比年初增加458.3亿元;中长期贷款5427.3亿元,比年初增加608.6亿元。
(六)市场物价涨幅继续回落
2012年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涨幅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3%,农村上涨2.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1%,涨幅同比回落12.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1%,涨幅同比回落12.5个百分点。
(七)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
截至2012年末,黑龙江省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778个,2012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5.0亿元,增长4.8%,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1%。全年共取得各类基础理论成果219项,应用技术成果1168项,软科学成果74项。受理专利申请30610件,增长30.6%;授权专利20261件,增长65.6%。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771份,成交金额100.3亿元,增长61.6%。
二、黑龙江省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众多利好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与实施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振兴东北战略的内涵,这将有利于推进黑龙江经济全面振兴。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下达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缩短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降低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豁免历史欠税;允许东北商业银行进一步采取灵活措施处理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
(二)物质基础雄厚
黑龙江省有耕地面积1.8亿亩,2012年粮食总产量5761.5万吨,同比增长3.4%,进一步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位置。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13.7亿元,总量同比增加4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猪牛羊肉产量为180.2万吨,同比增长7.2%;禽肉产量为33.7万吨,增长9.0%;鲜牛奶产量为559.9万吨,增长3.1%;鲜蛋产量为108.2万吨,增长2.6%。同时,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产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就地加工转换潜力很大。黑龙江省共有1918条生态保持良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水养殖、发电、航运、旅游等项目的发展也为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产业实力不断提升
从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加,近几年,黑龙江省GDP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为今后黑龙江省经济的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消费需求放缓不利于经济后续增长
从消费需求来看,由于国家实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风险,因此2012年黑龙江省房地产投资势头放缓。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再加上油价不断上涨,给汽车业的销售带来了严重的冲击。2009年以来的家电下乡、农机下乡大大刺激了家电等行业的需求,但到2012年,此类需求已经得到全面释放,进入了饱和期。综合来看,消费需求减少给经济的后续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资源消耗和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大,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压力较大。2012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上依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问题。重工业结构与节能减排工作存在矛盾。2012年黑龙江省总体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1.9%,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值的88%左右,而工业能耗占全省能耗的67%。因此,在降低能耗水平的压力下,重型化的工业实现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冲击巨大。全球经济的持续下滑导致外需萎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黑龙江省对外贸易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金融危机加大了就业的压力,从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累计13万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加上2013年23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
四、稳定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要继续提高种植业比重,大力培养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上市步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重。第二产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环保技术、能源技术、生物医药技术。降低第三产业的准入门槛,对中小型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二)加快和促进科技创新
一、引言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延续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几个焦点问题。而经历了宏观经济起伏、金融市场稳定与动荡交织的趋向,整个国际金融的复杂性持续扩大、矛盾面也急剧扩张。未来几年,全球金融危机预警形势更加严峻。对于这些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我国需要更务实与真实的判断。进入2013年上半年,全球金融风险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危机或继续恶化。本文将基于对2013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预测分析,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尤其对国际金融风险进行透视。
二、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回顾与反思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焦点话题不断出现,题材炒作十分明显,一些机构对于经济形势判断的失误也十分严重,金融市场预期的混乱日益突出。
一是欧债危机引发的欧元前途的复杂性及欧元救助方案的错位。目前学界对于欧债危机的定义过于简单化和短期化,没有反应危机的历史过程。2011年以来的欧债危机进入2012年在处理中反反复复,没有从根本上解除障碍。一些关键问题上并未有新的突破,欧洲经济再度陷入二次衰退的危险仍然普遍存在。欧洲债务问题处理在财政盈余不具备甚至财政超标的前提下,财政救助无法解决问题。欧洲债务问题的处理关键仍在于经济发展以获得财政来源。当前欧洲债务利用的方式是反循环,容易激化和恶化问题。同时,进一步连接欧元以价值挑战美元,欧元又将面临空心化问题。当前,欧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欧元汇率难现贬值、扩大升值。
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判断误区带来预期判断的错觉。2012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聚焦点。不过,美联储货币政策分析与论证出现偏差导致了全球经济从乐观转向悲观,全球经济悲观氛围加重,失业率担忧扩大,欧洲经济衰退加重,日本经济反复性扩大,发展中国家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减慢。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围绕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注,世界经济上半年较乐观,下半年较悲观。在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不稳定,货币政策方向难以定夺,未来应全面、深入评价这种对策特殊性和远见性。
三是流动性需求的进一步膨胀。当前,全球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结果和对全球的示范,资金周转过度存在。对我国而言,流动性过剩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流动性是交易的难易程度,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是一种货币现象,当代市场在流动性过剩形势下,投资者对货币的需求直接拉动价格高涨引发通胀。因此,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无法实现对经济的作用。同时,2012年全年,国际黄金价格受制美联储政策收缩凸起。美联储结构的调整和资产储备的变化抑制黄金价格上涨。全球股市方面,股价高涨与下跌两极分化,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凸显全球化的竞争力。美股年内的涨势十分突出,进一步推高纳指上涨和带动标普信息技术类股指数上扬。
三、上年度国际金融的分析角度与导向错行
首先,2012年最值得发丝的市场预期是强势美元反弹预期的简单化,而实际的结果与预期差异巨大,美元升值有限、贬值突出,并未真实反映和理解美元货币的诉求和汇率。全年美元贬值特色十分明显,并未达到市场多数预期的结果。因此,改变汇率观察的理论十分重要。对美元判断和理解的误区使得传统理论的经济基础决定汇率在现代经济中存在较大的不适用性,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市场需要观察和总结新的思路。
其次,危机定论的短期化。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就是雷曼兄弟的申请破产告知结
束,开始偿还债务。美国跨国公司的特殊性超越世界,新型跨国公司的模式在美国本土只是架构,主板在海外。金融危机的变异值得思考。同时,近年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全球跨国公司呈现萎缩,美国跨国公司在强大。
四、对2013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前景的预期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货币危机可能持续。2013年,美元贬值可能进一步扩大,亚洲乃至新兴市场货币的风险会加大。在产业准备不足的前提下,新兴市场国家的基础经济缺少竞争优势,而伴随货币升值的挑战与压力,经济问题泡沫及出口行业的风险可能导致货币市场失控和结构低效危机,对经济的良性增长和不利。实际上,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不足、效率不足都可能引起危机因素的形成,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欧元上升将是未来半年的主要焦点。我国人民币风险加大,贬值的防范十分重要,但全球股市将会与汇率反向运行,进一步高涨将是必然。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将面临挑战,价格分化凸起。
第二,欧元风险问题。2013年是欧元的关键年。一方面,欧元核心成员国的分歧与分化凸显,直接打击欧元区的合作。希腊问题的恶化将继续,欧元被规划和分化将会值得关注。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不支持性不利于政策协调,但目前看来,欧元危机可能不会发生,但风险将不可避免。
第三,流动性问题。2013年全球流动性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技术囤积和策略累积将会加剧价格上涨的动力,加大通胀压力。政策失控动荡和危机可能显现。
总体来看,2013年国际金融市场面临诸多风险,需要审慎和深入观察,金融危机将难以避免,控制力的挑战将凸显市场本质与品质、主导与被动的差异性。2013年的国际金融不轻松,难以轻松。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农”问题;扩大内需;结构调整;城市化
农业停滞、农民贫穷、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1世纪中国面临的话多挑战中,“三农”间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不仅是关系到9亿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再次将“三农”问题列为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三农”问题与我国各大主要宏观经济间题的关系,为最终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三农”问魔与扩大内需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需求下降,一太面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潜在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购买行为。因此,采取措施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已成为当前实现扩大内需的关键一环。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阻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收入是制约农民消费的首要因素。我国农村还处于消费水平与收人水平基本同
步变化的阶段,还没有进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阶段。因此,对低收人阶层的农民来说,其收人增加,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收入增长的预期提高,消费倾向也随之提高。但是近几年来,农村家庭纯收人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年为9.00!0 , 1997年为4.6% , 1998年为4.3%, 1999年为3.8% , 2001)年为2.1% o (1996--1999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 .2001年第4期,第11页;2000年数据转引自:《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封底)。
农民纯收人增长缓慢导致购买力严重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高农民收人已成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多渠道、多途经提高农民收人,包括增加农产品供给和减少农业人数双管齐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小企业和小城镇,扩大9亿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收人来源等等。
(二)农民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了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党的后的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农民收人逐渐增加的同时,其负担也与日俱增,一些地方的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行政机构改革,从治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源头,扩大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农民的消费热情,扩大农村需求。
(三)消费环境不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消费能力的实现。比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因此,国家要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一方面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另一方面,建立农户自我资金积累的投资机制。通过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条件,既可使农产品及时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人,又使得所需的工业品能够及时组织进来,解决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针对目前农村消费的热点是家用电产品,应加快农村电网、电视转播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总之,农村消费市场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的市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而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解决“三农”问题。换句话说,“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保证。
二“三农”问题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一)入世使解决“三农”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武学组〔2009〕4号)和《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阶段的有关工作的通知》(武学办〔2009〕17号)的文件要求,紧密结合我局实际,对梳理出的影响和制约*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逐条制定整改措施。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有效解决,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成效。
二、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
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对照有关要求,查找和梳理了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受宏观经济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今年地税系统面临的收入形势较为严峻,没有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期目标。
(二)在严格执法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上,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和处理,还需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规范税收执法,完善纳税服务,推进依法治税。
(三)在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好相关税收政策,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差距。
(四)在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存在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意识淡薄,业务水平不高,作风不实的问题;二是存在干部职务晋升难,向外交流渠道不畅,成长渠道较窄的问题。
(五)在规范内部行政管理,提高公信力、执行力方面还有待改进,在重大决策,评先评优及涉及干部、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应多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力求公正、客观、民主。
三、整改落实目标
通过整改,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解决好阻碍地税发展的问题;巩固和扩大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我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使全局思想更加解放,作风更加务实,制度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自觉运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开创*地税事业新局面。实现五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努力完成各项税费收入任务,确保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资金、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推进依法治税,提高税收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走科技强税之路,减轻纳税人负担,降低税收成本。
四是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地税系统的行政效能。
五是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阳光政府“八项制度”,深入开展“六好”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实现基层与机关的统筹协调发展。
四、整改措施、责任及时限
(一)受宏观经济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今年地税系统面临的收入形势较为严峻,没有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期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收入,加强税收收入预测和分析。
整改措施:
认真执行税费分析工作制度,每个月召开一次收入预测分析会,加强税费源管理和税费收入预测,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责任领导:*局长
涉及部门:计会股、规费股、征管股、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2009年12月31日
2.加强税费征管力度。重点抓好建筑业、销售不动产、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抓好纳税评估和纳税等级评定工作,不断强化对各个税(费)种的征管,防止税款流失,大力清缴欠税(费)。
责任领导:*副局长、*副局长
涉及部门:征管股、规费股、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2009年12月31日
3.大力整顿和规范地方税收秩序。继续深入开展行业性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性税收专项整治,强化部门协作配合,继续开展打击制、售、用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行动,认真做好案件协查工作。抓好税收违法举报案件的登记、受理、查处、转办、反馈和奖励工作,维护社会协税、护税机制。
责任领导:*局长
涉及部门:稽查局
具体责任人:李文辉
落实时限:2009年12月31日
(二)在严格执法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上,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和处理,执法随意性不同程度存在,还需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规范税收执法,完善纳税服务,推进依法治税。
整改措施:
1.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在职责明确、标准统一、考核全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过错追究,总结执法检查的实践经验,规范检查的组织、范围、程序,强化检查效果。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部门:法规股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2.进一步优化完善纳税服务管理制度和办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纳税申报和缴款方式。切实为纳税人提供快捷、文明、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精简和规范系统内部各项工作和考核程序,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部门:征管股、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三)在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好相关税收政策,及时深入开展税收宣传,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方面还存在差距。
整改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新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及我省调整营业税起征点的税收政策,促进全县服务业发展。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稳定房地产市场、创业带动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税收政策,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牢固树立不及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观念,认真落实好近年来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下岗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部门:税政股、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2.按照贴近税收中心工作、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纳税人的原则,创新税收宣传方式,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社会媒体,依托《云南地税》内部刊物,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地税网页、政务信息查询系统、96128热线等宣传媒介,以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宣传、让纳税人充分了解税收法规,熟悉办税程序,明确纳税义务,实现依法征税和诚信纳税的良性互动,推进建立和谐税收征纳关系。
责任领导:*副局长、*副局长
涉及部门:税政股、征管股、办公室、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四)在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存在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意识淡薄,业务水平不高,作风不实的问题;二是存在干部职务晋升难,向外交流渠道不畅,成长渠道较窄的问题。
整改措施:
1.对照《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其配套法规,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为着力点,完善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和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支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扩大地税系统内外干部交流渠道;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教育培养力度,积极推荐更多符合条件的干部参与各级党委组织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大力向地方党委、政府输送地税干部。
责任领导:*局长
涉及部门:人教股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2.在继续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的基础上,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监督,加强对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认真解决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办法,保证作风建设的长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责任领导:*纪检组长
涉及部门:监察室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五)在规范内部行政管理,提高公信力、执行力方面还有待改进,单位销售的房产未及时办理相关过户手续,久拖未结。在重大决策,评先评优方面,应多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力求公正、客观、民主。
整改措施:
1.规范机关政务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进一步加强机关各部门工作的整合协调,统筹安排,加大工作督查督办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凡属制定重大的特别是涉及干部职工或纳税人切身利益的措施和制度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部门:办公室、法规股、监察室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2.由*局长亲自牵头,出面协调国土资源局和城建局等相关单位,尽快办理已出售房产的相关过户手续的。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股室: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2009年12月31日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保障措施
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要求高,任务重,干部关心,群众关注。我们要进一步精心组织,加大力度,确保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意义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要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宏观经济的管理正是这种模式,它能很好地带动我国目前这种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在现代是很受欢迎的。
1.市场经济缺陷需要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弥补
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市场造成各种的影响:供不应求、垄断现象不断发生、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等。这种情况都需要利用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改变,从而使我国市场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
2.我国的国情需要政府采取宏观调控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虽然在做不断的完善,但是顺应现在的国情是很困难的,然而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对于这种国情的发展很有帮助,为了使我国市场经济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经济跟上时代的潮流,同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做好铺垫。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特征及所受影响
政府的介入和以工业为主采用投资的方式进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所要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在我国正在以飞速向前跑的同时,其他国家不仅已经具备了这些技能,还能很好地使用,所以在设定经济管理模式的时候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还要以其他国家优秀的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制定真正属于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就是很出色的一种模式,结合其他国家的案例和我国国情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投资模式的进行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要求作出投资,面对不同的市场进行不同的实际操作,比如:在美国GDP的提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平,投资的提升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投资占主要的地位。对于这种不同点,更加要重视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经济管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投资模式使我国的GDP有所提升,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社会大生产背景下的的必然趋势
(1)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每个经济管理部门之间都有很严密的联系和竞争关系,同时在商品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个单位之间更是要求严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进行必须采取按劳分配的处理方式,只是根据现在市场经济所发展的趋势,是不能满足我国的需求,要利用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要求各种经济都要根据宏观经济模式进行管理,从而使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比如:在煤炭产业,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五大产业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煤炭为基础进行发展的,所以如果煤炭市场出现问题,五大产业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的管理对于公平的分配是很有帮助,真正做到了按劳分配。
(2)社会化大生产主要是根据政府的指挥进行发展的,但是在进行大生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政府懈怠的现象,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没有办法正常的进行下去,对于这种情况就要有一种相应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使我国的经济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进行盲目的生产,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对我国煤炭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能对其起到很好的作用,使我国经济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2.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非常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制定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我国不断改变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参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私企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正在加强国企的建设,使政府对各种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使我国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为突出。
3.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能够调节市场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中,对于社会资源的管理最为困难,市场的资源之间都会有一种竞争的关系,根据宏观经济的管理能使这些因为竞争关系而出现的垄断现象不再成为社会的主流,同时还能使我国经济在良性状态下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宏观经济的管理在整个企业市场经济中占着主导的地位,是一种根据中国国情所设计的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很受欢迎,它的出现使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还解决了很多市场上经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宏观经济管理能更好的解决市场调节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我国企业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应当依托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科学调整企业经济结构,确保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经济管理的特征
(一)结合具体情况调节市场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开展市场经济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与社会主体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认真分析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开展有关管理工作。依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形,在经济管理模式中,市场调节具有主要地位。市场调节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换分配资源[1]。应当将经济管理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对当前市场作出调整,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具备民主科学性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管理具有民主科学性。在研究与分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活动的过程中,经济管理活动应当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其能够与市场发展特征相符合,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具体活动。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市场的发展进行系统考量,全面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概括并总结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开展市场调研,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依据相关经验提出解决方法,推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
(三)发挥有效作用
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对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生产方面,通过经济管理能够调整企业的相关工作,提升企业生产结构的科学化与合理化程度[2]。
二、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宏观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与运行具有规律,应当注重提升宏观经济发展效率。这就需要针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规律,认真开展研究与分析工作。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深入开展调控工作,增强调控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能够更加适应宏观经济管理。在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如果盲目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则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应当依据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关策略,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从而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二)经营管理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就要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企业应不断优化与健全经营战略,对政策内容做出科学调整。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强化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人员管理工作,提升企业运行的有效性与科学性[3]。宏观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宏观调控政策还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企业在进行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对于财务风险应当制定针对性的调控与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强化企业竞争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性和综合性目标
开展一切工作都是以一定的目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管理也不例外,其中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性目标是希望可以达到一些经济性质的目的,例如对供给和需求进行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等。而综合性目标是指通过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从而对我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最终和中介目标
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会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平衡就是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而中介目标则是相关人员为了更好地实现最终目标设立的一个具有传到和中介性质的目标,我们应当意识到中介目标的重要性,只有中介目标的良好实现才可以推动最终目标的达成。
(三)总体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相关人员开展宏观经济管理总是会设定-一个总体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立很多个具体目标,这样才可以确保经济管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能够保证手段的实施。另外,这些具体目标虽然大多不具有实际上的意义,但是它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可以有效推动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
(四)短期和长远目标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是相关人员将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目标的时效性作为依据划分的,长远目标主要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一个长期的导向作用,例如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长远目标,所有工作都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开展。而短期目标则是需要在短期内发挥作用的目标,为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指导。
(五)基本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除了以上几种之外,还具有一些基本目标,其中经济增长就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同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也是其主要目标。另外,虽然促进就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或者目标。
四、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调整方向与结构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基础是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應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方向与结构及时开展优化与调整工作。企业要对当下的宏观市场环境给予高度关注。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经济发展方向起到科学的引导作用,明确企业经济发展方向,与宏观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相符合。
(二)满足市场需要
企业发展应当与市场需要相符合。企业要想取得平稳发展,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只有确保市场发展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够高效保障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应该详细了解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调整产业结构。
(三)规避市场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