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有机化学综述

有机化学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有机化学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有机化学综述

篇1

为此在甲基橙制备的学习中,我们有意使有机含氮化合物的理论课授课时间与实验相统一,在实验中讲授重氮盐和偶联反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笔者还发现如果将物质常数测定放到合成实验中,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从检验合成产物的性质和质量入手,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将熔点的测定与阿司匹林合成实验相结合,根据熔点的测定来判断阿司匹林的纯度。在实验中,不但强化训练了学生各种技能,同时以最终产品的收率、纯度作为考核指标,促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力求精益求精。此外将折光率的测定与1-溴丁烷合成实验相结合,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加创新性设计实验内容创新性设计实验是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学生按规定的内容和实验步骤逐步地合成产品,对于这个药为什么这样合成、是否有其他更合理的合成方法很少去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习惯于验证性的思维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则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获取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3]。例如将环己酮的合成作为创新性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合成路线。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写出几种合成路线、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再由课堂上分析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最终确定选用最为可行、操作简便的次氯酸钠氧化环己醇的方法,并且避免了重金属氧化所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自己设计的实验,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乐趣,而且实验成功后的喜悦更能提高他们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相结合,提高他们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不应局限于强调使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或者合成实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发展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新模式由传统实验教学方式转变为研究性实验教学方式。前期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下次实验的某些步骤提出改进要求,学生则通过搜集、查阅文献,结合平日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求解决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肉桂酸的合成,我们一改以往所有同学同一条件下的实验模式,前期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反应物的投料比、温度和催化剂三因子的正交实验方案,对比各组实验结果找到最佳反应条件。该实验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学生整个实验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的能力,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顺应了当代主流的教学理念。转换课堂主客角色,建立教学新模式传统课堂讲授中,一般先由教师讲解实验基本原理、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操作示范,再由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根据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特点,有机化学实验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判断,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逻辑处理,最终得出结论[4]。如在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制备这项实验中,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出以下主要问题:①与羟醛缩合比较,反应物结构和反应条件上有何不同?②碱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并进一步延伸:用不同浓度的碱能否得到同样的实验效果?③为何呋喃甲酸的产率往往大于呋喃甲醇的产率?④除乙醚外可否选用其他有机溶剂做萃取剂?在该实验中,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每个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实验成败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法,学生也有自己的分析和解答。对本实验的延伸问题,学生能够自行解决、解释并归纳总结,这样更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发现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重视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动手、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及时记录。

鼓励学生探索新方法,允许学生合理修改实验方案以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巡视中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对错误的后果做出一个正确评估,督促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进一步地改进实验。大众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强化研究式教学对一些学有余力、实验兴趣浓厚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多步合成实验路线和方案的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开放实验室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和创新性实验;对愿意参与老师课题组的学生,先由研究生或博士生带领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操作,熟悉基本规范操作要领,然后由老师给出课题,再由本科生自己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多年的实践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提高了学生参加创新实验的积极性,为本科生考研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实验技能基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不少本科学生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申请了专利,而且发表了学术论文。

作者:柯方 周孙英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

篇2

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3]。有机化学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与多门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的特点,忌面面俱到,必须结合专业特色认真挑选教材及授课内容。作为工科院校我们培养的是应用性的人才,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本专业实际和教学要求,在查阅大量参考书的基础上,研究比较各类教材的特点,博采众长,取其精华,按照科学逻辑和学生的认识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且不断用最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把最新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穿插介绍最新相关成果和日常生活中的有机化学问题和实例,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拉近学生和有机化学的距离,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研究兴趣。增加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增加教材的可视性,避免文字叙述的刻板性,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减少学生阅读中的疲劳感。穿插介绍科学发现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研经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受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巨大力量。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大都以教师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呆板、缺少变化,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弊端,如多媒体显示的内容较多,分散学生注意力;讲课速度比板书快,学生接受能力差等。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板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学习重点,多媒体使教学更加生动,尤其对分子空间结构的讲述和理解更加直观。另外,教师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或者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激情,从而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

1学生参与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边听,学生是被动学习,积极性不足。如何让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比如每次讲解新内容之前对上节课讲的内容进行复习,承前启后,加强记忆的同时为本节课新内容的讲解做准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来完成,教师从旁指导。例如化合物的命名,教师可以给出分子结构式,让学生来给大家讲命名的步骤并给出结果,错了不要紧,再请下一位同学来更正,这样反复进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记忆深刻。另外,对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的内容进行反复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样,讲解的过程也可以鼓励学生来完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师生互动。

2启发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所积蓄的激情,必然转化为探索知识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反问、设问,有针对性地对课堂、课后的教学进行设计和安排。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成了统一,通过在一定限度内给学生设置问题,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增强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仅是教师要主动置疑,学生被动回答,教师还应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形成一种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踊跃、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对于学生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课外去查阅有关资料,课上开展对问题的讨论,进行分析和综合,让学生来回答学生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正在高等教育和科研中普及。近几年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实践表明,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优越的多媒体教学条件,将一些抽象的立体异构、杂化、分子轨道、原子电子云空间分布、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制作成FLASH动画,使之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弊端,如多媒体显示的内容较多,分散学生注意力;讲课速度比板书快,学生接受能力差等。因此,不能完全借助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给学生呈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

篇3

期:___________

2021年八年级数学培优补差计划总结

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数学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而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就成了我们这些身在一线教师长期困惑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分析:

后进生在学习上总的特点是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太好,智力一般,学习依赖思想严重,没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遇到较难的题便等老师的答案等。具体表现如下:

1、上课精神不集中。

2、练习、作业书写不规范,连简单的符号和数字也写不好。

3、平时不认真审题,读不懂题目的要求。

4、概念公式背不出来。

5、缴交作业不按时或作业没完成。

6、基础知识不扎实。

7、答题速度缓慢。

二、教学常规的落实

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不仅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而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此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后札记,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努力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挑细选。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思想方面的培优补差。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班主任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课堂等各方面的情况。

四、培优补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后进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兵教兵”。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补差。

5、每单元进行简单测评,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五、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3、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4、要讲究教法。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八年级数学培优补差计划篇二

本学期我所代的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总体上热爱学习,但方法、效率上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个别学生爱贪玩,打游戏、不做作业、未及时完成任务等现象也会偶尔发生。由于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问题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控制,没有成为一种势头。我分别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使他们在数学的各个方面有所转变。下面将培优补差的工作总结一下。

对于全体学生而言,我首先想办法端正学生的态度。我一直强调数学学习主要的问题是计算问题,只要会审题,会书写,难的任务就完成了。平时要在课堂或课后等空闲时间多练、精练,给组长过关。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多做习题,课下要学会自我检查,这样在难的题也会掌握。中午有时会出一些练习题,都只有七、八个小题,一般只用十来分钟就会完成。这样就可检验出当天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如果这些都能做到,相信他们的数学一定会学好。这样交代清楚要做的任务,他们该知道做什么,心里有底,学习态度上会有保障。总比只讲大道理、学生不知怎么做强一些。另外,我平时还讲一些数学方面的有趣的小故事,学生喜欢听,认为数学很有意思,慢慢地喜欢上了数学。

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我还采用了不少做法。我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也就意味着有五个小组长。这些组长是成绩很好的,他们必须要在我安排每一个任务后找我练习各知识点。实际上这一个学期他们根本就没有在我施压下才完成任务,而是主动提前找我,让我检查他们掌握的情况。我每次都对他们的积极态度给予表扬,这样他们表现得更积极了。在我检查他们的学习时,我往往做得比较灵活。比如检查便变式训练的时候,我把每个题型随机变动一下,看他们能不能反应过来。这样就悄无声息地拔高了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而在给学困生做思想工作时,我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思想观念上去正确引导他们;从情感上主动与他们沟通;从生活上去关心、照顾他们;在学习上偏爱他们。使差生从心灵深处受到感动。从而使他们更接近你、信任你、听你的话,使他们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摆事实、___理,以理服人,让他们心服口服,充分认识自己的错误言行,决心悔过。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还有待改进。但我相信只要学校的支持,我的“培优转差”工作一定能越做越好的。

八年级数学培优补差计划篇三

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中,使我认识到培优辅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国家的(范本)栋梁,首先应该重视特优生的培养,使其从小能在好的方面,发展其聪明才智的特长及综合素质的能力,使其从小养成努力学习,群类拔萃,鹤立鸡群,为以后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差生的转化

本学期本人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情况,对个别优生进行培养,发挥优生的所长,并对差生进行教育,提高差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校的要求,有目的,有___地,有内容地开展工作,巩固他们的学习基础,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培优辅差方面做了这些工作:

下面就差生转化工作总结了几点做法:

一、真情化冰法

二、优先提问法

三、优先批改作业法

四、暗示提醒法

五、及时表扬法

以下是我在培优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了解“特优生”的个性和素质

二、发挥“特优生”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特优生”

四、加强培养“特优生”

同时,我在培优辅差方面还做了这些工作:

1、定期开展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安排好内容。

2、进行分层教学,优生以提高为主,差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还设立培优及辅差部,完成分层练习。

3、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发掘他们的潜力。

4、经常出一些思维性较强的练习和能力型的训练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利用课堂、课间时间进行辅导,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6、经常向优生进行思想教育,找差生谈话,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92-02

有机化学作为应化专业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学习结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如有机合成化学、有机立体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同时影响学生毕业后考研或就业的方向选择。农林院校有机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几乎涉及所有的专业范围,包括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葡萄酒、生物技术、动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等各专业中。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应化专业学生在农林院校的各专业中凸显“专业”优势,为下一步的专业课及其他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针对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结合学科特点,我们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改革上进行了探索,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增加课时、选用合适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设置2+2上课模式;增加随堂测验、课程论文设计、增设presentation等考核方式。这四方面的工作显著提高了应化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反馈中评价较好。

一、课时及教材建设

以前应化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为两个学期,64+40,共104学时。以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教材为例,上、下册共三十一章,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反复精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只能将书中的基础内容点到为止,很难顾及学生的消化、理解能力,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培养或知识扩展,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慢慢放弃有机化学的学习。另外,由于时间限制,没办法在课堂列举相应实例或集中讲解每章节的课后习题,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听懂了、理解了,但做课后习题却无从下手。所以,课程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保证课时数,我们将有机化学课时数调整为64+64,共128学时。保证时间,才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基础有机化学知识,掌握基本化学反应及原理。其次,教材的选用,我们一直选用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这本教材有些轻理论,偏合成和机理。基础有机化学,要重在“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初步理解有机化学知识体系。鉴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和考研内容范围,我们以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教材为主,王积涛版《有机化学》和刑其毅版《基础有机化学》为辅,从基础概念到官能团的性质,再到化学反应及合成方法,最后是机理,由简入深地完成教学课件制作及课堂讲解。另外,从裴伟伟版《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和朱玮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解读、解析、解答和测试》中精选类型丰富的教学例题来增加课堂练习环节,使学生更好理解所讲知识要点、突破教学难点,为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适当增加课时数,确定选用教材后,我们对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整合,例如将第二十四章的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调整到第七章的烯烃和二烯烃之后讲解;将第四章的对映异构和二十一章的立体化学内容合并;将第八章的芳烃、第二十五章的芳环上的取代反应以及第三十一章的芳香性也进行了合并。我们还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如自学质谱、类脂、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每章节内容讲完之后会适当介绍与之相应的有机化学拓展性知识和化学发展史。考虑到应化专业没有设置专业外语课程,所以在基础有机化学课上我们适当增加双语教学内容,一方面为后续的有机立体化学全英文授课做铺垫,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查找英文文献更加得心应手。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往都是实验课比理论课晚一学期,理论和实验不同步,达不到预期的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现在,我们开展理论课教师兼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进行!将理论学习直接应用到实验中,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引出基本理论和规律,增加真实感。该模式可以及时反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在理论课上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另外,我们还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实验。基础实验重在有机实验操作技能的全面训练,针对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重操作,轻设计的现象,在完成基础实验后,增设1~2个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即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合成、处理、测试、分析实验结果等,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设

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手段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搬到屏幕、黑板上;或者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乏味,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面对无法阻挡的技术进步,我们也勇敢尝试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选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引入课堂,以丰富的背景材料支撑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非常好。动画技术的运用使教学课件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以直观的方式揭示化学的思想本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机理的理解。其次,重视模型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它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再次,我们试图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练习。与传统课堂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让学生成为老师,老师成为导师,从“以教为主”慢慢过渡到“以学为主”,让教与学真正相长,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利用FTP进行课件公开,方便学生查阅;创建QQ群进行讨论和答疑,并在QQ空间上将典型问题列出并加以解释,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可以及时获得疑难问题的针对性解答,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团队和2+2上课模式建设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尤为重要。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都是一位教师独立承担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课件制作、授课、批改作业、答疑、出卷、阅卷、成绩录入等,使教师力不从心,达不到最佳的授课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建了由师德好、业务精、有能力的教授为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为辅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老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团队除上好每一次课外,成员之间定期讨论教学内容,整合思路,集思广议,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和备课元素,制作有机化学电子教案及编写适合学生期中、期末和考研的习题库。另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名师来校示范教学,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提高教学团队成员的授课能力。

以前应化专业四个班,120人左右的课堂,坐在后面的学生有时根本听不清教师在讲什么,很难达到师生互动,课上经常出现玩手机、睡觉、聊天、学其他课程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大班化成小班,即设置成2+2的上课模式。这样,课前、课上提问或者课堂上互动困难的现象都得到了缓解,增加互动,拉近了师生距离,有机化学的学习良性循环,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建设

以往有机化学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评定以出勤和作业为准,靠点名评定出勤,浪费时间;一百多人的课堂,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业抄袭现象。因此,以出勤和作业来评定平时成绩存在很大弊端。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首先,增设随堂测验环节。一学期进行四次随堂测验,用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一方面减少学生期末的考试负担,另一方面前几章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其次,增加设计性、综述性的课程论文设计。文献查阅、分析讨论、综述写作,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缜密性要求很高,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理解水平,同时也为以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奠定良好基础。最后,增设presentation环节。学生自由选择发表内容,如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感触;感兴趣的某类反应;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实验内容、结果、收获等和大家分享。

通过上述五方面改革措施的实施,我们初步构建了适合农林院校应化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该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较准确地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方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机化学教学改革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更新,我们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宏纹.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积涛,王永梅,张宝申,胡青梅,庞美丽,等.有机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邢其毅,徐瑞秋,裴伟伟,裴坚,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5

设计复习课的练习题,不能简单地把数学题堆砌在一起抛给学生,而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围绕每一节复习课内容的要求、重点、难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设计习题。例如在复习绝对值的概念时,由于学生对绝对值的理解较为模糊,可设计如下问题:(1) |2|、|0|、|-3|的值分别是多少?并说出理由根据;(2)化简|a|;(3)x>2时,化简|1-2x|。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对绝对值的化简,并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又如在复习《方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方程解的概念的理解和对方程解的判定。可设计如下问题:(1) “关于x的方程(a-1)x=1的解是x=”是否正确,为什么?(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x2+x-1=0有两个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3)关于x的方程(a-1)x2+x-1=0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4)关于x的分式方程+=1的解是正数,求a的取值范围。

二、要有发展性

在复习了概念、公式、定理后,如果紧接着就给学生一些较难的问题,尤其是在班级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遗忘,理解不深所致。这时可根据所复习的内容,本着“起点要低、坡度要小、台阶要密”的原则,有序地从易到难设计练习题。同时,教师应注意挖掘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它们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前面的问题是后面问题的基础,后面的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发展。这样设计的练习题,学生做起来既有攀登感,又有成就感,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以问题来引领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函数的最值问题也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在复习函数最值问题时,设计以下题组:

(1)已知y=x2+2,问当x为何值时,y有最值,并求出最值。

(2)已知y=x2+2,且-4≤x≤0,问当x为何值时,y有最值,并求出最值。

(3)已知y=x2+2,-4≤x≤2,问当x为何值时,y有最值,并求出最值。

(4)已知y=x2+2,-4≤x≤6,问当x为何值时,y有最值,并求出最值。

(5)实际应用的问题(略)。

然后变换函数的关系式,包括变化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位置等,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即设计一定的思维“台阶”,让学生按台阶一个一个地“爬”,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要有多样性

设计课堂练习题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这样能使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练习的方式、方法而言,既要有口头表达的练习题,也要有动手操作的练习题。就练习的题型而言,既要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也要有计算题、证明题。就练习的形式而言,既可设计条件、结论都完备的常规题,也可设计补充条件、或补充结论的探索题。谈论题、抢答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也要经常涉及。这样动静交替,张弛错落,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要有时量性

一般而言,一节复习课的练习时间约为25~30分钟,所以设计练习题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围绕复习的内容精选习题,当堂练习,当堂完成。设计时应以课本中的习题为本,适量选配填空、选择、判断、改错等类型的习题。要严格控制题目的数量,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以小的题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忌盲目机械重复的练习题,这会增加学生无效的学习负担,使课堂复习过程变得漫无目的,使师生陷入劳而无功的题海之中。

五、要有互逆性

数学中的一些定义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应用,计算公式也有双向的应用。对某些例题、习题,也可将条件、结论互换位置,研究探讨其规律。因此,设计练习题时要考虑互逆性,对某个知识点,要从正反两方面编制习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的灵活性。互逆性是数学问题常有的现象,如:乘法公式的应用、解方程与按要求构造方程、几何中的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问题等等。

六、要有总结性

因为是总复习课,所以设计的练习题不能是简单机械的随机罗列,要根据所复习知识方法的特点,有意识地把相关问题的各种不同方法归纳在一起,让学生有横向、纵向的比较,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增强数学问题本身的趣味性,给学生提供美的体验。如:在复习《梯形》时,本人根据有关梯形问题的灵活多样性,总结设计了八个练习题。

(1)在梯形ABCD中,AD∥BC,∠A+∠B=90埃珽、F分别是AB、CD的中点,若AB=a,CD=b,求EF;

(2)梯形ABCD中,AD∥BC,∠B=30埃螩=60埃珽、M、F、N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已知BC=9,MN=4,求EF;

(3)已知梯形的两对角线长分别是m、n,两对角线的夹角为60埃蟾锰菪蚊婊?

(4)梯形ABCD的面积为12,求以此梯形的四边中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

(5)在梯形ABCD中,AD∥BC,AC、BD交于M,AB=AC,BC=BD,且∠BAC=90埃笾ぃ篊D=CM;

(6)在梯形ABCD中,AD∥BC,∠C=90埃珹B=4,CD=3,BC=7,O是AD边的中点,求O到BC边的距离;

(7)在梯形ABCD中,AD∥BC,ACBD于O,求证:AB+CD>AD+BC;

(8)在梯形ABCD中,AD∥BC, AB>CD,中位线EF把梯形ABCD分成面积比为3:5的两梯形,EF=10,求AB。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