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身体美学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收稿日期:20160104
作者简介:秦姣(1991―),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7903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全民参与程度较高的游憩休闲活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众多旅游资源中,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大量的传统风貌和历史遗迹,不仅承载了该地区的城市记忆,更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象征。
根据《2014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独立的行为能力使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成为了青年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90后大学生在旅游行为和游憩体验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独到见解也可为研究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2相关概念界定
2.1审美认知
审美认知是指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旅游中的审美认知,则是旅游者在旅游这个特殊活动中的认知,尤其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反馈的心理过程,并形成对旅游地相关事物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2.2游憩体验
游憩体验是指人们基于某种需求而选择参与各种游憩活动后,对其游憩经历所做的一种生理及心理感受的综合分析。游憩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旅游者身心收获的感知和满足程度。
3案例研究
3.1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老门东位于南京夫子庙箍桶巷南侧一带,东到江宁路,西到中华门城堡段的内秦淮河,北到马道街,南到明城墙,是南京城南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目前,老门东一期的开发工程已经告一段落,总体上基本采用了原住民搬迁的“博物馆式”开发。除了入口一座仿古牌坊上写有“老门东”三个大字的标志性景观以外,整个老门东街区内按照传统样式复建中式木质建筑、马头墙、青石板路,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再现老城南原貌。复原后的街巷中有四组街头雕塑,分别是黄包车夫、糖芋苗、老邮筒、学童进馆。雕塑人物统一“穿”着明清服饰,惟妙惟肖地再现了老门东明清时的民居生活景象。另外,一批带有老南京特色的“老字号”商家也纷纷入驻老门东,如蒋友记、鸡鸣汤包、徐家鸭子、蓝老大糖藕等南京著名美食,吸引了一大批本地和外地的游客。除了“老字号”商家以外,一些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商家也加入了“门东热”的潮流,各种含有现代元素的商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门面,与老门东的古老建筑融为一体。这些中西合璧的内容迎合了许多年轻人的休闲消费需求。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古老的门东给他们带来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与众不同的游憩体验。
3.2数据收集:采用照片引谈法进行访谈
在具体案例的研究中采用照片引谈法,通过拍摄景区内标志性景观展示给受访人群并进行访谈,在交流过程中,记录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到相应的研究结论。
访谈人员在实地考察中分别拍摄了若干老门东内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照片,从大量的照片中通过删减重复、筛选精华等步骤最终选取8张为样本并编号。基于研究目的,访谈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①请用三个词来描述您眼中的老门东;②在准备的样本中挑选两张您认为最能代表老门东形象的照片并说明原因;③分别说出对样本“箍桶”和“星巴克”的感受;④提出对老门东旅游开发的相关建议。访谈人员在老门东街区内任意选取25名90后大学生进行样本展示和实地访谈。访谈结束后,汇总收集到的所有文本、语音、影像等数据以备后期的分析处理。
3.3语义网络分析法
语义网络是一种介于句法和概念网络之间的中间层,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将有助于发现认知网络的某些特征。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着重采用语义网络分析法,解析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审美认知和游憩体验。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后,汇总成含有25人的访谈记录文本。25名受访对象中有12名女性,13名男性,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在19岁至24岁不等,均为在校大学生,所学专业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等,专业分布也较为平均。在预处理过程中,研究者采用ROST Word Parser软件对汇总以后的文本进行中文分词和词频分析,去掉”的”、“对于”等虚词以及访谈用词如“受访者”、“访问者”等相关词语后,提取了前30 个关键词如下(见表1)。
提取后的关键词较好地覆盖了全部访谈内容,笔者就提及频率较高的几个关键词做具体分析。作为南京城市的新兴旅游景点,多数青年游客对老门东的地标符号认知较为明确,这不仅与城市的旅游宣传息息相关,也从侧面展现了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南京的一种象征符号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在访谈中,25名被访者都提及了老门东内的各种元素,如街区、星巴克、手艺、雕塑、小巷等,这些元素都生动刻画了老门东的形象,体现了独特的南京城市文化。同时,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内历史与现代化相融合的内容较为关注,对传统元素的开发再利用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从审美视角出发,多数青年游客认为老门东的旅游景观极具审美特色,对该地的审美认知体现在文艺和古朴等感受,这是旅游者在旅游这个特殊活动中对目的地的总体评价。
为了深入探究90后大学生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审美认知和游憩体验,研究继续采用ROST cm6软件“语义网络分析”模块,进一步分析了关键词之间的语义网络关系。进行处理后所形成的语义网络图如下(见图1)。
语义网络分析结果所反馈的信息十分丰富,笔者根据研究需要,仅按照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的审美认知和游憩体验这一内容,从文本中分析出语义路径,作为全文研究的关键数据来源。
3.4构建语义路径
3.4.1受访者的审美认知
在汇总后的访谈文本中,关于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的审美认知的典型表述有:
街头的雕塑我觉得很不错,把这种即将失传的老手艺做成栩栩如生的铜像树立在老门东街头,一是向外地游客展示老南京人的生活方式,二也能给南京人本身一种回味过去的感觉,很美很有特色。(5)
糖画这张照片我比较有感触,这种传统的老手艺出现在景区感觉非常接地气儿,至少能让我回想起童年的时光。(1)
小巷这张照片,非常能反映老门东的建筑特点,也给人宁静、古朴的感觉,仿佛能够感受到老南京人在这样的小巷中穿行、在高高的围墙中生活。(3)
在语义网络分析中,分离出关于审美认知的若干语义路径如下(图2):
从图2中发现,多数受访者都能关注到如雕塑、老手艺、建筑、街巷等元素信息。与此同时,他们的审美认知体现在从 “雕塑/手艺/建筑/小巷/街区”到“古朴/传统”,以及由“南京”所连接的“历史”与“特色”等若干方面。其中对于能够体现老门东形象的元素,受访者的普遍认知为“古朴”和“传统”,这也与老门东对外宣传的旅游形象相一致。其次,多数受访者认为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南京的景点之一,为游客打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独具南京文化特色的审美体验。以上分析表明,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普遍的审美认知,对其色景点的审美认知又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该群体审美认知的探究,不仅能够反应他们的审美需求,也能为景区的旅游开发提出相关建议。
3.4.2受访者的游憩体验
在汇总后的访谈文本中,关于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的游憩体验的典型表述有:
这张星巴克的照片比较现代化,我认为在这样一种比较传统的元素里融入一些现代化的事物,会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而且从建筑风格来看,星巴克的整体建造风格和传统建筑风格结合得相对较好。(7)
我觉得历史街区想要成为一个比较全面的旅游景区的话,现代化的元素是不可缺少的,就要看它怎么和传统元素相结合了,老门东这块我觉得做的挺好的。(21)
这里的星巴克建造风格跟外面的很不一样,很古典,我觉得还蛮特别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吧。(16)
我对这种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的模式是持肯定态度的,这样的混搭方式说实话也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而且也给老门东带来鲜活的生命力。我觉得挺好的。(10)
不可否认是有一些商业的气息,但我觉得时代的潮流就是这样,要紧跟时代步伐的话,是要适当引进一些现代的或者外来的元素,但最好还是延续传统的方式融合,适度商业化。(9)
在语义网络分析中,分离出关于游憩体验的若干语义路径如下(图3):
通过访谈内容和语义路径分析得知,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游憩体验集中在对传统和现代化元素相融合的关注以及对景区商业化现象的思考。多数受访者对这种融合的模式持肯定态度,但也提出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商业化现象。该群体认为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模式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会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保留历史文化街区中古老的建筑格局,并与现代化元素和商业标志相结合,不仅满足了时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和猎奇心理,也为他们打造了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游憩体验。多数受访者还认为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整个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景区商业化现象,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适度的商业化顺应了时展的需要,但过度开发和完全的商业化模式并不适合老门东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
4建议与讨论
结合访谈内容及以上数据分析,研究者总结出90后大学生对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所提出的若干建议如下。
(1)在现有历史文化街区中,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具有南京特色的景观以提升景区美感,如保留和复建民居建筑,在特色小吃街的整体设计中加入审美元素,将箍桶、糖画等老手艺做成景观提高观赏度,将老门东打造成别具一格的南京城市名片。
(2)挖掘南京古城文脉,围绕老城南标志性历史人物和事迹打造旅游体验产品,突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并将其融入到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娱乐活动中,如在传统节日举办灯会、介绍南京白话、组织白局说唱和老手艺表演等。
(3)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相互融合,从审美认知角度进行适度开发,在遵循适度商业化原则的同时,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使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当代南京精神的传承载体,使之成为“活着的”文化遗产。
5结语
在总结以往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对90后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和游憩体验进行调查研究,是一次探索性研究。90后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他们的猎奇心理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景区开发建设中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Tosun C.Host Perceptions of Impacts: A Comparative Tourism Stud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
[2] 钟洁.基于游憩体验质量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优化研究[J].旅游学刊,2012(8).27.
[3] 沈苏彦,沙润,魏向东.旅游历史街区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4).
1.抓关键词。把握重要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分析句子结构。
3.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4.关注句子的位置。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
5.揣摩句子的表达意图。尤其是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考生要弄清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解题技巧】
一、整体阅读
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的,因此考生在理解某一个句子时,不能孤立地进行分析,而要把它放在文章的整体语言环境中,从其与前后语句的联系推断句子的意思,推敲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只有把握住全文,才不会理解错句子的意思。
二、分析句意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有效阅读区间。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明确区域内有哪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提供了什么信息。
1.在回答选择题时要将选项与原文的句子作比较,排除干扰。比较时,要从材料与选项的对应内容开始,兼顾前后语句、段落。命题者一般通过对句子中的某些词语进行增删、更换、曲解来制造错误项。一般来说,每一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掉的,因此,考生在将每个选项与原文相应文字进行比对时,要注意看表述的语言形式的变化是否产生意思的变化。最后,从题干到选项全部再读一遍,对答案作最后的确认。
2.在回答简答题时要对句子的关键词语进行准确的把握。很多时候,主观题会就句子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进行命题,考生要注意句子的细微之处以及其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来说,总领句的理解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总结句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答,过渡句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答。而在分析某个特色句子时,要在把其关键词语和位置之后,从语法组合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如果是单句,要找出主谓宾,还要弄清主干与修饰、限制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复句,要分清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如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只有分清分句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分析句子内容时不会出现偏差。
三、规避误区
1.注意句子的意思是否被扭曲。命题者会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
2.注意是否混淆时空。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会故意混淆时空,颠倒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
【同步突击】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身体美学:西方与中国(节选)
张再林 李军学
身体美学这一名称是由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率先提出的。在舒斯特曼看来,受宗教思想和理性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在身体还是人们的思维禁地的时候,西方古代美学只是祛身性美学,而20世纪以来,人们在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及本体论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关于身体的极为丰富的谈论。因此,今日的美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后鲍姆嘉通时代关于艺术美的狭隘研究。
如果我们还承认鲍姆嘉通把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而且旨在使感性认识完善的话,那么就亟须把身体美学当作美学研究中首要的和根本性的问题来研究,从而把20世纪以来所存在的丰富的身体理论纳入到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中,并指导人们的身体实践,使美学摆脱抽象的形上玄思,回归到生活实践中来。因此,舒氏尝试性地给身体美学下了一个暂时性定义:身体美学就是对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欣赏审美对象的主体以及创造性自我的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
反省西方身体美学对意识美学的反思与批判,虽然他们都立足于身体来反对意识美学的独白,但由于囿于意识美学沉重的历史传统,就其研究的现状来说,西方身体美学不仅具有各执一端、见仁见智的特点,而且其似乎更多地着眼于“解构”而非“建构”,这一点在法国后现代身体美学理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杨春时就认为必须超越西方意识美学和身体美学的对立,建立身心一体的美学,而中国身体美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陈立胜则提出了“形而中学”的身体思维的构想。同样,首倡身体美学的舒斯特曼认为,身体美学应该是一种回归生活实践的美学,也就是应该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人和谐的身心结构。而在舒斯特曼看来,中国才是身体美学的真正故乡。正如舒氏所言:“对我来说,中国哲学似乎对于身体在审美、认识、伦理和社会政治中所扮演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可喜的支持,正如中国形形的医学、武术和禅定的传统一样,它为增进身体美学的敏锐性以及身心的和谐与活动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方法。”在这一点上,舒斯特曼的话是富有见地的,这不仅因为意识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不占主流,而且因为中国美学非常重视身体践履,注重身体力行,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美学就是直接从身体出发的美学。不但从维持身体生命出发形成了中国美学的核心审美范畴,而且在中国原始典籍《周易》中从身体的生殖繁衍出发,出现了阴阳和合的身体美学。
因此,基于中国古代美学对身体性的自觉,笔者尝试性地提出,如果说西方美学是一种以“意识―概念―宇宙”为思维模式的意识美学的话,那么中国美学则是一种以“身体―两性―家族”为思维模式的身体美学。
(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7月20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鲍姆嘉通的定义,美学是旨在使感性认识完善的科学。
B.西方古代美学即祛身性美学拒绝将身体理论纳入到学科系统中。
C.意识美学崇尚抽象的形上玄思,从而忽视了生活实践。
D.按照舒斯特曼的定义,身体美学就是对一个人的身体进行研究的学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把身体美学当作美学研究中首要的和根本性的问题来研究,这是由美学是感性认识的属性所决定的。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9-071-02
作者:亢宁梅,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江苏,淮安,22300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种人类学的美学思考:审美感受是人的所有感觉器官的感知。一个事物的美是否被对象化是以人的感觉器官的感受为限的。它强调了人身体的审美意义。身体包括肉体感官和思想情感,是我们身心的统一指称。审美首先是生理、肉体的感知活动,其次才是心灵活动。不过马克思受传统知识论影响,还是从身体知觉和实践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我们关于现实的知识和构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来思考身体的意义的。并且,长期以来,美学作为“自律”的学科,一直与政治意识形态保持着自觉的距离。与传统哲学认为身体只能产生被动的感觉不同,20世纪90年代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提出了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概念。对身体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发现和阐释,对感性、欲望、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探索,以期恢复美学与现实之间本来的复杂面目。
一、身体美学的规定
从西方美学史上看,从苏格拉底、犬儒学派到蒙田、居约、叔本华、尼采、马克思,以及20世纪的思想家杜威、维特根斯坦、拉康、福柯、罗蒂等,都非常重视身体经验在审美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是,
严格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只是关于身体的美学,而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当思想从身体出发的时候,它所思考的就是身体自身。它是作为一个现实给予的身体而呈现的。身体自身是肉体性的。作为肉身,它是当下的现实存在,而不是虚无;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任何一个人的身体既是自然赋予的,也是文化生成的。身体直接表现为肉体性,它与心灵相关,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当身体是自律的时候,它就必须从意识和心灵的绝对规定中解放出来。一个与心灵不同且具有独立意义的身体是一个活的生命。但作为其根本的生命活动是欲望性的,它是欲望自身并且指向欲望之物。身体在生活世界里最基本的欲望就是吃喝和等。身体的经验总是个人的、差异的,每一个人自身的身体都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身体在根本上是一个偶然性的存在。
从根本上看,身体的欲望是身体存在的直接表现。人是欲望者,世界是所欲之物。欲望建立了人和世界最原初的关系和通道,使人走向世界,并使世界走向人。叔本华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现实中的每个人的欲望都是以自己的身体利益、需要的满足为目的,各人不同的欲望就有矛盾冲突,只有在艺术或审美中才能解决。从他开始,艺术具有了本体性的意义。尼采更把艺术当作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任何欲望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工具。工具作为身体与世界的中介是技术性的。从欲望出发,人所使用的技术主要是两种形态,一个是生产的技术,另一个是生殖的技术。在此基础上,人还使用了各种生活的技术。这种种技术都影响了人的身体。当身体作为手段的时候,它自身已经被技术化了。虽然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远离了身体,但它们却成为人身体的延伸。于是身体自身始终被技术所规定。
但是,在现代社会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和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对身体的约束越来越多。一种是必然性的约束,用身体的自然性机制来约束人;另一种是由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方式起作用,现在则是用话语来约束人。意识形态对欲望有约束和掩盖作用,个体的欲望和欲望的表达隔着一层厚重的意识形态帷幕。无论是欲望,还是技术,它们与存在相关。因此身体的塑造依赖于存在的指引。从这种意义上说,身体是在智慧的引导下而成为自身。
事实上,身体就是欲望、技术和智慧的游戏之所。这三者构建了人的身体。所谓身体的美就是欲望、技术和存在的游戏的显现。它当然是感觉的和被感觉的,也是主体的和客体的。被感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压迫,对它的颠覆就是“反看”。拉康认为,欲望的这种不断的重新表达、再异化,正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任何欲望表达的新的模式出现以后,很快就会被意识形态化,要不断打破、发展。身体的美在根本上在于身体自身的表演,也就是它在欲望、技术和存在的游戏中是如何显示自身的。
从西方艺术史上看,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表现了爱与美合一的观念;中世纪十字架上的耶酥不仅意味着道成肉身,而且意味着死而复活;近代完美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表现了人性的光辉;现代罗丹的《思想者》表现了个人存在的焦虑;后现代艺术的身体则是各种欲望机器的变式,如杜安・汉森的超现实主义雕塑《超市妇女》,臃肿肥胖的城市女性与她购物车上的垃圾食品一道,表明了现代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们发现:身体从非身体化存在走向身体化的存在,同时身体的审美从心灵化转向肉身化。现代社会里,身体的美学意义更多地由体育、时装表演、按摩、美容、人体摄影等显示出来。现代社会作为消费社会主要是以人的身体为中心的消费。不仅一切物是为了满足人的身体的消费,而且身体自身也是为了满足人的身体消费。消费社会流行的大众文化在主体上就是身体的消费文化。美国社会学家节约翰・奥尼尔在《身体形态》中,把现代社会的身体分为五种:世界身体、社会身体、政治身体、消费身体、医学身体。消费身体是“民主社会里的商业美学(commereialaesthetics)所利用的一种资源”。从购物消费到休闲健美,从追求舒适、速度的时高尚到性革命所带来的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都表明了工业社会的身体消费不同于传统的仅仅为了维持工具性的身体存在的消费。身体的意义也在这里变得复杂起来。
二、身体美学的意义
舒斯特曼认为,身体美学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分析层面、实用主义层面和实践层面。
所谓分析层面主要探讨身体知觉和实践的基本性质。现象学美学家梅洛・庞蒂认为,我们理解世界,是以我们身体镶嵌入世界的方式来构造世界的。身体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物,身体也有知觉,这是一种在思想、意识、心灵之下的知觉,总之,是一种“在人之下的知觉”(sub-personal percep-tions)。在身体知觉中显现的事物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事物本身。我们关于世界的有意识的思考,事实上只不过是对这种已经发生的身体知觉的回忆而已。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指出:“我感知的对象是向我的肉身显示的。这个肉身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知识的无名物体,而是我自己,是 一个充满着能感受世界的心灵和肉身。……作为我的和有生命的这个肉身是有认识能力的。”博兰尼认为,我们对事物的意识可以区分为集中意识(focal awareness)和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由心灵发出的集中意识是“对”(to)对象的意识,由身体发出的辅助意识是“从”(from)对象和身体自身的意识。在后一种情况下,对象已经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从对象的意识实际上就是从身体的意识,也可以称之为“寓居”(indwelling)或“内化”(interiorization)的意识。这种辅助意识所得到的是事物的存在性意义(exis-tential meaning),是非名言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与之相对,集中意识所得到的是指示性或表象性意义(denotative,representativemeaning),是名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
这里,我们发现,集中意识与佛洛伊德的意识相似,辅助意识和他的无意识相似。集中意识的理解形式是借助概念将物作为对象来描述。它从两方面对物进行了改造。首先是回忆的改造,其次是概念描述的改造。在思想层面的理解总是对已经在知觉中出现过的事物的理解,如果说在知觉中出现的事物是事物第一次与我们照面,那么在思想中出现的事物就是事物第二次与我们照面,是对第一次与我们照面的那个事物的回忆。这就是知觉只能知觉在场的事物而思想却可以思想不在场的事物的原因。但借助回忆显现的事物却不是事物本身,至少它削弱了来自事物的存在意义上的冲击力,事物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不再是体现必然性的事物,它已经被改造得服从我们的想像,以便我们可以用概念来把握它。这是思想对事物的第一次改造。第二次改造是让事物在概念中出现。任何概念都只能描述事物的一般性特征,在思想的概念中出现的事物也总是显现出符合一般特征的特征,它自身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被剪裁掉了。从这种意义上说,概念是对事物的。只有在不受概念限制的身体感知或辅助意识中,事物才能显现出它们的本来样子。杜夫海纳将那个在概念描述之前的、在我们身体知觉上显现的世界称之为“前真实”(pre-real)甚至“前前真实”(pre-pre-real)的世界。艺术和审美经验显现的就是这种“前真实”(pre-real)或“前前真实”(pre-pre-real)的世界。
所谓身体美学的实用主义层面,侧重于用某些特别的方法来改善身体以及对这些方法及其结果的比较批评。改善身体的实践方法有外观的和经验的。前者重视身体表面的塑造,比如化妆和美容;后者重视身体的内在感受,如瑜珈、禅定以及各式各样的现代心理一身体临床治疗方式。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059)
一、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
自康德和黑格尔以来,西方美学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意识美学”的路径。在这些忽视了身体的存在,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重视形而上内容的理论中,美学成为沟通自然与人类意识两端的桥梁。“意识美学”强调了美学的独立地位,然而,无可避免地,它也使主流的美学体系与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划清了界限。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美学”理论的面世,针对以意识美学为主流的学科体系,似乎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反拨。
“身体美学”(Somaesthetics)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舒斯特曼在《美学与艺术批评》学刊上首先提出。但是,就像“美学”名称19世纪中后期才由鲍姆嘉通创立, 而美学思想早在希腊时期就已经萌芽一样,身体美学思想的存在其实也远早于概念的出现。在西方美学的整体范围内, 对身体美学的阐述从苏格拉底、犬儒学派算起,可以一直推衍到蒙田、杜威、维特根斯坦、甚至福柯等的理论思想, 这些研究者都很重视审美活动中的身体体验。只是,就从根本上突破意识美学的哲学框架,正式建立身体美学学科而言,还要从舒斯特曼算起。
舒斯特曼是从实用主义美学的角度提出了“身体美学”理论。在他看来,身体美学可以定义为对个体身体的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1]。经由舒斯特曼的阐述,身体美学就不仅仅包括了对身体改善知识的讨论,更涉及运动实践和身体上的训练。这样一来,身体美学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美学概念,在教育学上也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舒斯特曼通过对人的身体的强调,回应了让美学回归日常生活的倡导,人体美开始被正式纳入到美学研究体系中。
二、《寒食城东即事》与身体美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身体美学的思想在传统中国并不鲜见。中国的传统美学一向以实用美学著称。文论史上涉及的中国美学范畴的系列命名,像气、韵、味、神以及风骨,原本都是描述个体具体品质的词汇。自魏晋开始,品藻人物的风习就一直流传。在所谓的“传神”与“气韵生动”层面,中国传统文论对中国诗歌、画作的品读与欣赏,都惯于以对于个人行事风度的洞察为前提。被王士祯标举为“神韵诗”代表的王维诗歌,即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例证。
王维的诗与文论在中国美学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西方系统化的美学体系不同,中国的美学思想往往不是出现在专门的美学理论著作里面,还包含在具体的诗文创作中。中国文学创作的高峰当属唐诗,在这一时期,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很多特质均超越了时代的限制。与之相比,王维的作品似乎更适合作为一代文学的“正宗”,如同赵殿成品在评诗歌时的说法:
唐之诗家称正宗者,必推王右丞,同时比肩接武如孟襄阳、韦苏州、柳柳州,未能或之先也,孟格清而薄,韦体淡而平,柳致幽而激, 唯右丞通于禅理,语无背触,甜彻中边, 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2]。
赵殿成在序言里描述了王维作品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这种艺术品质在唐朝诗人里堪称“正宗”。因为王维诗的兼容并包、富于中和之气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当代学者也会把王维定义为“全面的典型”,“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代表人物”[3]。本文在这里尝试以王维的一首早期作品,《寒食城东即事》为例,着重探讨其诗歌中涉及到的一些身体美学的具体特点。
《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主要描述了唐朝时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景象,全诗如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g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在诗歌的首联中,诗人绘制了一幅柔美宁静,物我交融的自然图景: 一条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树林,水波荡漾,滋润了绿蒲和白芷。溪流边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飘入东去的流水。《即事》一开头,“穿”、“涵”、“落”等动词的使用活泼灵动,春天的清新气息呼之欲出,大自然景色于秀美中透出勃勃生机。
在接着的颈联和尾联里,诗作描述的角度就发生了转移。作者的镜头似乎从对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关注中迅速拉近,开始出现了少年在自然美景中运动、嬉戏的具体生活细节。踢出的皮球常常高出飞鸟之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飘出了杨林。“蹴鞠”中的“鞠”原指一种外包皮革、内塞米糠的球。“蹴鞠”其实就是一种踢球游戏。据学者考证,蹴鞠在我国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在汉代还一度成为军队练兵的方法,在宋代有了专门的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到了清代又开始流行“冰上蹴鞠”。荡秋千和蹴鞠一样,都是百姓人家喜闻乐见的日常运动项目。杜甫《清明》诗中也写道:十年蹴鞠⒊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陆游也有“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以及“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等句(《感旧》) 。在《晚春感事》一诗中更感叹: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这些诗句都从侧面印证了踢球与荡秋千活动在唐朝时的普遍。
再看诗作的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了清明和上巳两个节日,中国百姓人家在这两个节日里均有郊游踏青的习俗。年轻人可以时不时出来游玩,不用非等到节日再狂欢。王维在诗歌的结尾处肯定了各种踏青与体育活动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
中国诗歌与画作一样,也需要与现实生活直接接触,才能描摹物境,进而引思。诗歌中的景不同于自然之景,就是因为其中诗人亲身“与事相接”。在《寒食城东即事》中,作者的笔触从自然生动的图景一直涉及到对人的具体运动场面的描述,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整首诗的字里行间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界,以及人的身心的双重和谐。诗中对蹴鞠和荡秋千等活动的强调,在诗歌里面成为构建情景交融过程的核心元素。
三、境与身接而情生
中国传统美学理论通常与人的生活与情感均息息相关。画家祝允明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诗人胡应麟谈到神韵诗学,更用人的身体及植物枝干直接做了比较:
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
《寒食城东即事》一诗既不乏自然美景的轻盈,同时又表达了参与蹴鞠和秋千运动的热情,这体现了从具体的家居日常与个人身体感受出发的一种美学存在形式。诗人在对寒食节民俗的记述中,对人类身体的活力与欲望做了积极的肯定。整首诗结合自然的美景,描摹出了一种身体运动的真实的快乐,正所谓“境与身接而情生”。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诗歌以诗画合一,富禅佛趣味著称,如闻一多所说的:“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多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 其实,王维的诗绝不乏“动”的一面。如他的另一首诗,《凉州郊外游望》: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姿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当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在这首诗里面,既有“箫鼓赛田神”,也有“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满溢着运动之美。在王维的笔下,即便是以自然而不是人作为主角,满篇也都是“色静深松里,声喧乱石中”(《青溪》),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这样的句子。在这些诗行里,无论是对自然还是人的书写,在对大自然的节律运动的描述中,都充斥着一种生命力的丰盈。诗人的丰富生活阅历加上他在诗、画、乐、禅诸方面的精深修养,使其诗歌具有多重的复杂性,其作品能代表中国的诗歌甚至中国文化传统,绝非偶然。王维诗歌“静”中体现着的“动”,预示了王维诗歌在冲淡、自然和含蓄之外的又一重含义。
身体美学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美学,在这种美学体系中,既包括了对身体本身的审美,也涵盖了对身体的意识化和心灵化的理解。如果中国存在身体美学,王维“情景交融”的诗歌作品应该就体现了身体美学的一面,它反映了中国“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文化特质和具有实用主义特色的传统文体风格。
四、身体美学与现代的体育教育观
在西方美学界,舒斯特曼创建身体美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将过去分散的思想、观点组织起来,提出美学重新回归日常生活。舒斯特曼认为:“不仅在希腊和罗马,在亚洲的哲学传统中,对身体之美的欣赏,都可以是我们今天称作审美的关注的中心[4]。”他在学术研究后期,就开始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体系中寻找思想资源,来完善身体美学的整体构架。
从中西身体美学相关的讨论可知,身体美学很早之前均已经存在,现在日渐得到重视。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这一“健康”概念意味着,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的身体这一层次。
与当代学术界中意识美学开始与身体美学对照和互补相一致,现代体育发展的方向,也应该从偏重竞技逐渐转向更重视全民的强身健美活动,体现在现代的体育观上,追求健康不仅要实现个体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应注重个人生体育精神层面的培养,包括终身体育意识、审美鉴赏能力、合作精神的提高等等。相应地,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必将承载更多层面的教学内容,以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全面培养为综合目的,重构体育教学的价值体系。
此外,应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我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应植根于“身心合一”的文化理论,注重人体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身体美学对体育活动的强调,也可以f是重节奏、韵律、神韵以及和谐,这是为西方体育所不及的。可以说,在现代中国社会,强身健体是基本层次的体育需求,体育运动对于运动对象的性情、修养、气质、人格等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目前,在我国大学的体育课上,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像篮球、排球、田径、健美操等)通常更受重视,课时也更多,中华传统的体育活动(像赛龙舟、舞狮、舞龙等)并不占优势。中国传统体育看似保守,其实反映了一种综合锻炼的体育观。中国的大学体育在积极借鉴西方的竞技体育精神和西方大学体育文化精华的同时,还应努力传承中华身体美学文化与弘扬中国人文精神,融汇中西美学文化不同的结构和价值取向,以满足现代中国体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生活之美,艺术之思[M].彭锋,译.商务印书馆年版,2002:354.
[2]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西方传统哲学实质上是主客二分、以意识为主流的,柏拉图高扬理念、灵魂,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加固了思维、理性的统治。受长期唯理性重压,人们逐渐思索,如何使哲学回归到为人类福祉的初衷。尼采、梅洛・庞蒂、福柯先后将身体意识提上日程。哲学需要实践注入,需要融入大众生活,不是纸上谈兵,身体美学的初始意义就在于对人本身和人思考方式的关注。
一.身体美学与戏剧艺术
从词源学看,美学的英文单词esthetic,而加上前缀an之后为“麻醉”,弦外之音是当代美学已经失去本来的价值与意义,人的自我意识十分匮乏,丰富的感受性不再。舒斯特曼认为,要通过身体美学,恢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改变人迟钝的现状。身体存在着多种感觉器官以及发达的肢体,每个细胞都具备对环境敏感的潜力,身体是人表达自我思考、理解存在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意味着身体能够不言自明,身体是一个传感器,需要内在的反思,需要内身体美学认为,身体融合了主体和客体双重属性,我们作为客体借助身体存在于世界之中,感知世界的变化,身体也真实展现出个体与类的矛盾冲突。尽管每个人都饱有特色,却都无法逃脱人的外形与思考方式。身体蕴含着人性的诸多含混性,蒙昧、博学,高尚、粗鄙,善与恶以不同的比例交融。身体是生命本质最真的体现,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拥有不断超越的能力,身体是一种自然表达力,不仅可以感知他物,而且可以借助身体体验与外界建立内在联系。
戏剧是艺术的母体,与身体美学存在天然联系,戏剧是身体美学的物化,身体美学是戏剧的立论基础。戏剧是人类运用身体潜能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理解的艺术形式。雏形戏剧,反应原始居民狩猎的真实场景。随着人类不断成熟,戏剧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原始的狩猎摹仿、巫术摹仿、图腾摹仿,到萨满摹仿,动作以原型为基,角色越发明确,观演关系不断强化,假定性正式出现。在戏剧的演化过程中,会看到自然感性的层面在降低,理性内容凸显。人类通过戏剧探索环境、模拟情境、反思生活,成熟戏剧不只反映人类生活,而演化为引发人类思考、检视人类思想的艺术。人在艺术中不断感受自己的存在、不断确证自己存在的意义。
二.身体美学与戏剧艺术的关系
身体美学究竟和戏剧艺术有着怎样的联系?首先,是审美经验的整体性和片段性的相互作用。身体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途径,身体也是人对外界进行反馈的工具。身体的高明处在于,它能通过身体本能的变化唤起身体意识。身体意识是丰富鲜活的身体经验和实践,从而促进身体和环境的紧密关系的能量。身体不是环境符号的简单呈现,而是价值观等人文意义的外显,草原的蒙古汉子和水乡的女子多有不同。因此,身体是既能表现片段性,又具有整体性,综合反映存在。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