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工程训练中心是大学生实践的重要基地,可对工科学生进行必备的工程素质和技能训练,在大学工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大学生的工程训练,已成为新形势下工科高校办学的一项基本要求。
一、工程训练在工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工科学生的培养特点,在工程训练中心这样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机械加工训练、现代制造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典型机电产品的拆装调试和设计制造训练、非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成型训练、工业安全及环境保护训练、工程系统运行训练、创新实践训练等与机械、电子、信息及其系统有关的现代工程技术训练,对于启发和引导学生认真实践,积极创新,科学思维和进行工程素质方面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工程训练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高校工科专业学生校外实习情况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减少。校内工程训练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工程背景,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在工程训练中,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各种技术操作,了解机械结构,了解机械制造和装配过程。通过对常规工艺设备的观察、调整与动手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其次,工程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这不仅表现在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学习工程技术类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对形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就不会太好。而在工程训练教学中,学生要接触多种机电设备,了解、熟悉甚至掌握其中一部分设备结构、功能和使用,从中了解前人辛勤劳动创造的宝贵财富,不断地将抽象信息与来自视觉的多维立体信息进行对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将抽象信息变为立体形象的能力,即形象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一些技术后,根据自己的知识、爱好,设计并制造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既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第三,工程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仅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团结协作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安全意识、健康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社会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等。要培养这方面的意识,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完成的,而在工程训练环境中,学生通过现场学习和耳濡目染,这方面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工程训练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机的补充,使大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加强工程训练的措施
1 做好师资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工程训练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工程培训中的活动涉及到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技能培训的范畴,对指导和参与工程训练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他们要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师资队伍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原有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支持他们在职提高学历和攻读学位,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大量地引进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形成以工程技术学科的教师、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为主的工程训练队伍。
2 充分重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工作
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必须满足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设备既要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常规设备,以满足学生常规技术技能培训的要求,还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不同层次、品种多样的先进制造加工设备、教学演示和教学实验设备,充分体现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的需求。硬件建设应根据资金投入情况,统筹规划,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软件建设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坚持体制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程训练模式。
[作者简介]陈满娥(1970—)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罗玮来(1973—),男,法学硕士,井冈山大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和中国化研究;王瑾红(1968—)女,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研究。(江西吉安 343009)
本论文为2009年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YB074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的意义
(一)实现高校办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教育应当使本科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相关的的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二)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瞄准人才需求市场
本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高校应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社会要求本科生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地方综合性大学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升格而来,对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是一项新课题,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导师制的引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可以解决目前本科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扎实办学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
(一)导师制的渊源
本科生导师制是15世纪初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牌大学相继采用。在国内,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教育和指导。
(二)导师的条件
指导教师在导师制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做法是:尽量选择科研能力强、具有丰富科技开发实践经验的教师担当指导教师,原则上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并负责或者参与一定数量的纵向或横向研究课题;因此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专业学习方面,因为导师一般都是本专业的资深专任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及将来可从事的工作都很熟悉,在与学生接触时,很容易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导师更可以利用自己在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优势, 带学生介入科研和专业实践,更直接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专业兴趣。
(三)导师制下学生早期科研素质训练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应该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工作技能和科学研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生的四年学习时间中,能否达到上述要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学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要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要自谋职业,参与竞争,独立工作,自我生存。因而,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无疑已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如何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基础较弱,能否与其他重点高校的学生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实施方法
基于导师的科研能力,在学生一年级到毕业的四年大学生涯里,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掌握一般工作程序;培养参与各种科研的兴趣;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在一年级时,由导师公布自己的学术方向,师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由于受精力、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五名。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
3.引导学生成立各种专业社团,并加强对各种专业社团的管理、指导和支持,使其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4.在导师的指导下,组织兴趣小组,自办学术期刊,发展学生的科研成果。
5.以课题研究进行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锻炼。基于导师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导师不再是直接的授业者,他们把学生引入专业领域后,多数都会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课题,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必要的知识技能。
【关键词】高校 形体舞蹈教学 综合素质 作用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的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受重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虽然在专业课方面成绩很好,能力很强,但是却十分缺乏其他方面的素质,包括审美能力、社交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依靠专业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简单来说,就是高校需要开设一些素质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而这些课程一般都属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形体舞蹈课程就是其中之一。笔者结合实际,对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进行了浅要分析,仅供参考。
一、高校形体舞蹈教学简介
形体舞蹈指的是形体修塑与舞蹈两者的结合。其中,形体修塑具体指的是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做一些身体修塑动作,同时拉伸肌肉,以增加肌肉的弹性,提高身w线条的优美性。而舞蹈则指的是跳舞,不必赘述。形体舞蹈的动作一般都没有太过夸张的,都是一些幅度适中的动作,主要以协调四肢配合为主。通过长时间练习形体舞蹈,既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外形美,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内在气质美。
二、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校形体舞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形体美是一个人的外在美,其具体表现在人的体态美、姿态美、身体线条美以及四肢协调美,形体美不是由身体哪个部位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头部及五官、躯干、四肢等之间的合理配合下所展现出来的。固然,形体美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却是依靠后天的锻炼所形成的。通过长时间坚持练习形体舞蹈,可以逐渐塑造出美的形体,同时形体舞蹈作为一种运动锻炼项目,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其次,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不仅仅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同时还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内在美。这里的内在美,具体指的是审美能力、个人信心与气质、意志力等等。换言之,高校形体舞蹈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形体舞蹈属于舞蹈的一种,并且是一种多元化的舞蹈和综合形式的形体训练项目,其中包含着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等多种舞蹈的特色。形体舞蹈的动作都是舒展的、幅度适中的,它要求在优美音乐所营造出的优美环境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出每一个动作,这些动作涉及到了头部、躯干、四肢、乃至五官表情。通过长时间坚持练习形体舞蹈,一方面可以达到收腰、健胸、的效果,从而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使之举手投足之中带有风度和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体育锻炼,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体格和更强的耐力。因此,综合而言,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在对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之中大多数在内心深处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表演欲望,想拥有一个舞台,将自己的青春、美丽、魅力与活力展现给大家,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而表演的前提除了舞台,还要拥有可表演的东西,但是对于大部分从小没有学习过课外艺术的大学生而言,很少拥有可表演的东西。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学过一两样课外艺术,如乐器、舞蹈、武术、绘画的人,往往更具信心和气质。而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的开展,正给了广大没有学过课外艺术的大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使他们也学会一门表演艺术,并登上表演的舞台,将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大家。在形体舞蹈课上,教师常会让学生们分组展示,其他组的学生则都是观众。也许第一次“登台表演”时有的学生会非常紧张,表现不是很好,但这样的机会多了,学生们表演的次数多了,就会逐渐提高心理素质,减轻紧张感,增加信心,临场发挥也会越来越好。而这点对于大学生的未来也很有帮助,例如当大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参加面试应聘时,由于在学校中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面试官时心理素质会更好,不会过度紧张,应对自如。
3、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也日趋系统化,因此其教学形式和内容亦越来越丰富。舞蹈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所以,形体舞蹈的根源也离不开文化属性。高校校园是一个富有书卷气息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高校在开展形体舞蹈教学之时,也会将一些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利用形体舞蹈来诠释各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使学生在学到形体舞蹈动作的同时,也学习到这些内在的东西,从而提高内在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在日后的社交当中,也能够变得谈吐风雅、气质胜人。
结语:综上所述,现如今,素质教育是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话题,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在高校众多素质教育课程中,形体舞蹈课程是较受学生欢迎、也是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较大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形体舞蹈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肖志艳.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运动,2016,(11):106-107.
[2]朱志平,韦莉莉,韦芸芸.形体舞蹈训练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探究[J]. 大众文艺,2015,(23):22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62-02
综合素质是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言谈行为举止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总体评价,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们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好坏,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优秀人才,是当前高校的主要任务,也是评价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直接体现。体育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反应灵敏、好动热情、乐于助人,同时不怕苦不怕累,但同时也存在其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其理论素质及文化修养相对薄弱,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需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性格特点进行开展。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及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综合素质是指以先天遗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质量的总和。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会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反之,能力越强,对社会对人民的危害越大。只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定的道德信念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就一个人去做好事,做实事。科学文化素质是重点,拥有渊博的知识,掌握尖端的科技,是充实自己、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如果掌握了良好的科学知识,并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其自身的气质和修养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身心健康素质是基础,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思维习惯,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面临着各类的竞争和挑战,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良好的心态作为基础,拥有其他的素质皆是空谈;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要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勤于思考、善于实践、求真务实、不断进取,以自己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独特、创新的观点,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能力。
(二)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大学生素质已从过去技能型、运动型、知识型等单方向素质向整体素质提高发展。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是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用人才。
2.构建体育专业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体育专业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反应灵敏、好动热情、乐于助人,同时不怕苦不怕累,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容易冲动、不够耐心、不喜欢学习文化知识等缺点,而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是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完善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懂得谦和礼让、诚信守义的道理,从而培养其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理想人格。
3.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定义)。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获得、保持和转换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个体品质等的集合体,其内容包括:基本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就业发展能力:就业展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主动就业能力;就业人格:积极乐观、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社会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5]。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忍耐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开拓精神,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力保证。
二、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遇事易冲动。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活泼热情、乐于助人的性格使他们总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他们不拘小节、乐观开朗,其阳光的心理和运动的形象,既深入人心也得到了朋友们的喜爱,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有坚强的道德品质,尽管如此,体育专业学生性格中也有冲动不冷静的一面,因为活泼好动,所以凡事喜动不喜静,遇事可能不会冷静地思考,而是先动手再动脑,在大学校园里,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打抱不平使自己卷入不好的事态,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冲动与人发生打架事件,甚至会因为给人帮忙而使别人越来越忙。
2.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缺乏理论基础支撑。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多数喜爱自己的本专业,但却将喜爱局限在专业技能的训练方面,学生几乎都喜欢上室外课,不管刮风下雨,多苦多累,他们都能坚持,甚至在课外也会自己经常锻炼,但是却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上理论课期间常常发现学生走神甚至睡觉的现象,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有的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因为没有理论支撑,常常是只会做不会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最终必将影响学生在运动技能上的发展潜能,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在体育领域中的理论研究水平。
3.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文化底蕴不足。创新能力主要指大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能力等。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善于实践、不断进取的精神,但因为没有良好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常常出现有想法,但不能形成计划,有冲劲,但不能完成梦想的现状,文化素养的欠缺,常常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只能用简单的描述来求助于他人完成计划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自己的不善表达和不善写作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
三、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策略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思想道德素质:即是学生在校期间政治表现、纪律意识、个人行为习惯以及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公益劳动、集体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通过思想道德素质的测评,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公益劳动、集体活动,使之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同时自觉遵守法纪法规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集体荣誉感,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荣耀、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专业业务素质:即是将学生的体育教育能力、运动训练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体育教育能力包括学生课的组织能力、教学示范能力、竞赛组织能力和裁判实践能力;运动训练能力包括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专项运动知识以及专业的运动训练能力。通过专业业务素质的测评,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专项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专业业务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和体育工作者。
3.文化修养素质:是指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写作能力、书法、美术、摄影、演讲、朗诵等文化素质的综合评价,通过该项素质的测评,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走出重体育轻文化的误区,鼓励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并从体育、智育和美育方面全面地提高自己,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4.心理健康素质:即是掌握学生的心理测试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性格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和学生交流谈心,尤其对于性格特别冲动,做事易走极端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做好相应的工作笔记,为后期的跟踪调查和工作进展做好准备,同时有效地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二)成立严谨、认真的综合素质测评小组
综合素质测评小组可以由以下成员组成: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及优秀学生干部。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领导主要负责对测评工作进行监督和督促,辅导员总体负责测评工作的实施和把控,并随时关注测评工作的进程以及质量,保证测评工作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体育专业学生的真实综合素质,同时将测评情况如实向领导汇报,以便领导在以后的教学和活动的安排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人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在测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能够最真实地接近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真实想法,由此发现学生中的优秀者和佼佼者,同时班主任老师还是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真正实施者,在开展测评工作的过程中,几乎都是以班为单位在学生当中进行开展,如果没有班主任老师的认真指导和执行,学生对测评工作就不会有足够的重视和参与度,因此,班主任老师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尤其重要;优秀学生干部主要负责测评的统计工作,即是对参加测评的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文化修养素质方面进行统分和记录,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表现和各项成绩需要进行严格、认真的统计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测评工作的真实有效,而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因为事务繁杂而学生人数众多,无法亲力亲为,因此,可以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代劳,而老师却需要检查和关注统计和记录的情况,以便测评工作持续进行。
(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活动
1.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即是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高校校园里面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如:书法比赛、篮球赛、田径运动会、乒乓球赛、诗朗诵、羽毛球赛、健美操赛、武术赛、寝室文化节国学学习、迎新晚会等,活动的开展需要持续和规模,即是开展的活动要定时开展,这样便于给学生树立规范严谨的形象,活动的质量要有所保证,使学生在校期间即知道一项规范的运动会该如何举行,一台精彩的晚会该如何策划,而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裁判水平;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文娱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对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帮助。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体育专业学生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可以通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在地方广场和社区开展健身操、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与学校和地方相联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宣传机构以及协调机构,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地方开展全民健身指导,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为地方居民的健身和锻炼带来了方便,为地方的全民健身事业带来了帮助,更与高等院校人才目标不谋而合;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也可以与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推拿与按摩,就可以在高校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定时定点地为全校师生进行服务,尤其是针对办公室工作的教师,由于长期保持一个工作姿势,势必造成身体某个关节和部位的亚健康,此项活动的开展,既为师生减轻了身体疲劳甚至病痛,同时更为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此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许宏峰.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大学生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和创新的强大主力军,社会迫切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园地更是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如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尽管学生一直接受素质教育,但真正达到综合素质要求的学生仍然较少。面对目前社会严格的招聘制度和管理方式,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学生迫切需要更有效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者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缺陷,重视和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缺陷
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等方面。高等学校必须意识到现在的大学生确实存在综合素质上的缺陷。
1.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偏离。大学是一个人际关系相对复杂,个性相差比较大的小社会。大学生在处理同学之间关系时比较注重自己的想法,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面就前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个市场经济追求个性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允许学生有个性发展,但是在集体利益面前仍需要尊重大众意见。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盲目崇拜网络虚拟生活,网上的奢侈、攀比、不文明、暴力等行为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更有学生利用网络欺骗同学,网上买卖课程,损害他人利益,企图不劳而获。学生交往时存在动机不正确,缺少真诚待人接物礼节,有损大学学风。
2.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健康。大学生处于充满朝气的年龄段,应该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乐观积极向上、承受失败和挑战、不盲目、健全的人格等。在这个年龄段,学生长时间处于一个新旧思想不断冲击、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纠结里。新奇的生活状态、激烈的竞争、人与人之间参差不齐,这些都冲击着学生原有的心理,引起部分学生心理不平衡、认知缺失、行为失常。心理的变化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比如社会上流行的网络现实电视剧《裸婚》、《北京爱情故事》、《男人帮》等,有些剧情过于现实化,学生盲目学习影响健康心理,一些流行词汇和不良行为被学生广为传播,影响整个校园文化和文明。
3.重知识灌输,缺乏能力培养。大学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但是学校教育似乎还是处在以教师讲课为中心、围绕课本讲PPT的形式,学生负责听课抄笔记,如此单调重复课程。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让学生失去求学兴趣,无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重视理论教育,与实际脱轨,一些教师善于课题研究和撰写,在授课方面一成不变,缺乏经验,与学生间缺乏知识和言语交流,学生往往容易在课堂上走神和做其它无关事情。除此外,学生自身也缺乏自制力,上课随意散漫,不重视学习,课后很少参加实践活动,沉迷网络游戏和泡沫电视剧。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均呈现不足。
4.生活态度、择业观不正确。大学生在校园里独立、自由,缺乏自我约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寝室卫生疏于打理,寝室成员关系有待改善,作息不规律,熬夜生活严重,影响寝室成员正常休息。部分寝室成员还会半夜高歌、打游戏嬉戏影响其它寝室休息。学生饮食习惯不规律,身体素质逐渐变差。在择业方面,学生缺乏对职业的正确态度,一味地考取证书却不知哪个更适合自己。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择业,大学生只有良好的规划才能清楚地明白自己应该走的职业道路。
二、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方式
1.优化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认知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经过多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对党对国家政治有着较多认识。所谓政治思想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道德水准以及社会责任感,对学生而言就是把自己的未来与国家的前途、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大学生处于心理的成长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改变思想。鉴于这一点,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重视党建思想教育,培养更多的思想过硬、专业过硬的人才,用学生中的榜样带动其它群体。在大学校园里,要着重养成勤奋、求实、严谨、进取的文明校风和优良学风,指引学生刻苦求学、踏实做人。学校通过校园主页、宣传展板、业余文体活动等各种途径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和方针。学校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应该受到一定的管理,推行学生干部模范作用。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师德水平,树立广大教师的良好形象,从而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产生正确的影响。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个学校和家长的责任,也是学生自身的责任。学校除了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教育和辅导中心外,仍需依靠学生干部力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集体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寝室行为和课堂行为。现代大学生多喜欢宅在寝室或是独自一人,辅导员老师和各个学生干部需要平时多留意学生行为,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避免学生发生心理不健康行为,影响校园内其他学生。学生易于将个人心情发表在网上,比如博客、QQ、微博等,一旦学生有不良心理倾向,教师和学生干部必须密切关注,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为学生解开矛盾,避免造成学生间的冲突。学校辅导员可以利用学生班会,讲解和分析学生心理、校园心理事件,帮助学生提升心理素质。
3.提升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文化素养。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社会上对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文化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引进人才时不光看重学生的专业素质,更看基本的能力素质和文化素养。现在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很普遍,许多大学生反映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难用到现在的岗位上,特别是文科类院校。其实,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大学里学的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已经渗入工作。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处理公司事件时非常注重逻辑,时刻关注事情发展进度,敏觉性较高,做事灵活懂规律,这是一种由专业课教育培养出来的思维能力。那么行为能力则需要学生在课后参加有意义的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竞赛等逐渐得到训练。学生常常在交流中训练沟通技巧,在组织活动时培养演讲、团队能力,在撰写策划时培养思维和写作能力。因此,高校要在教育学生时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提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想法,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而在加强文化素养方面,学生要具备审美能力,正确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学校的教育不仅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堆砌,更是将学生带入自然美、艺术美、创新美,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参与爱心事业,走进农村,重视劳动人民的力量和人性魅力。学校要大力组织暑期实践活动,扶助学生的下乡活动。
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教育者应该发现和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缺陷,制定合理的措施,重视和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问题,打造一批有竞争力、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学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89-02
近几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深入推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大力实施“一区二园”特色发展战略,“一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简称“一区”)。“二园”即软科学与技术服务园和苏州市现代服务业示范园(简称“二园”)。其中“一区”共建设四个基地,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职业素质训练基地和身心素质训练基地,依托这四个基地,建立长效机制,系统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的建设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合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制和平台。本文就学院“一区”四个基地的建设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
学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下设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和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主要任务是整合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和人员共同开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宣传、教育和研究;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一批实践基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教育。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把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和团的工作、学生工作、宣传工作等都纳入进来形成了大思政教育体系,改变了过去各机关、部门条块分割状态,有利于协调与合作,发挥合力[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和运作中成为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力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改革。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三门必修课程的教学人员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来源于学院党、政、团委、学生工作部门的教师,由此,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播中心的建立就为学院集中力量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和研究创造了一个新机制,更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的建立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环节。随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推进,学院在校内外建设了一批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教育创造了条件。在校内建成了学校校史馆、文化长廊等基地,随着”二园”的建设,引进企业基地,同时在校外建成了一批实践基地,有苏州博物馆、虎丘区人民法院、沙家浜基地、苏州革命博物馆等。思想道德感悟与实践中心负责学生实践环节的安排协调和日常的相关工作,围绕思想道德理论教育的主题和热点,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并及时跟踪反馈,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环节,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创新的载体、内容和形式
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与养成中心和文化素质发展与展示中心。文化素质教育与养成中心一方面加强学院的文化素质课程建设;经常举办系列文化讲座和文化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地方文化研究;指导学生文化素质类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与养成中心负责学院与苏州大学等三校联建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与院外艺术文化机构单位合作,引进优秀文化进学院,创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机会,拓宽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和空间,改善学院文化素质教育环境,形成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文化素质发展与展示中心依托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心加强对学院教师的文化素质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分批组织学院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另外,中心要打造一批品牌社团,依托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学院的师生共同参与文化素质发展与展示活动。此外,大力开展校园学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并展示师生的文化素质发展成果。
学院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开展一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和潜移默化等特点,对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渗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收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利用文化素质教育影响广泛的特点,延伸教育触角,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运用文化素质教育以情感人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教育效果[2]。此外,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既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3]。丰富多彩的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利于抑制不良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良好的风尚,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校园育人环境。素质教育的各种实践活动空间越来越广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广泛性的特点,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覆盖面[4],进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强化职业素质训练:提供新的切入点和新方法
职业素质训练基地下设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和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训练中心,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质训练。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依托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和学院“二园”,与企业、政府就业机构等合作,通过论坛、讲座、调研、访谈、实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引进企业人员对大学生开展创业与就业指导,建立学生与企业的对接平台,为学生的创业、专业实习、就业提供各种服务。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训练中心则通过户外素质拓展训练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建立课程模块和标准,设计合理科学的内容和时间,在分享和体验中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技能。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训练要直接贴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5]。因此,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职业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服务、技能的特点,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学生职业,贴近学生工作,有利于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6]。
身心素质训练基地下设体能素质拓展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加强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训练。体能素质拓展中心与苏州市体育局和市篮球、羽毛球等各专项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整合学院体能素质教育和训练资源,结合学生个人兴趣、能力等,加强体能素质训练,增进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社会相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完善资源建设,健全心理问题的筛查、干预、跟踪、控制的系统,及时做好每位大学生的心理测评,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通过网络、辅导、训练等各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统一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之中。科学的身心素质训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渗透性,形式多样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理需要,更具吸引力,因此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学院特色发展战略“一区二园”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构建了学院大思政教育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合力,要发挥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四个基地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还需要系统实施,统筹安排,综合配套,并建立有效的保障监控体系和机制,同时要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从而探索出适合职业院校特色的素质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红照.整合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J].当代教
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0).
[2]闫立志.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共
性特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3]倪春虎.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
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
[4]赵云霄,崔铭.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
系[J].现代营销,2012,(2).
[5]欧彦麟.职业素质教育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
(一)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却不太重视。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书本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口语基础不扎实等等。
(二)很多高校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日语专业的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知识严重匮乏,在文明礼仪方面,社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这种种现象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体能标准,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然而当面临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是考研等压力时,他们却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有事会手足无措,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综合素质欠缺的表现。
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德育建设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教育上,要突出德育的地位。学校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的功利化的观念,使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敏捷的思维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拔和录取学生时,要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择优录取。对于一些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择优录取。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求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都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学科体系。要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日语专业学生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教育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结合。把提高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素质培养教育等等课程的训练,使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日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贯彻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自觉地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增强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开展一些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通过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这样有利于把全面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
建立综合素质考评机制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考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知识考评、思想道德考评、身体素质考评、创新能力考评以及人文素养考评等等。各个高校可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考评内容。在进行考评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地考评标准。
(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思结合,多参与,多讨论,多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如可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既传达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增加教育效果。
一 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第一,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
第二,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三,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
第四,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以上四部分只有均衡发展才能做到全面发展。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该提供更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更好的教育方法。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舞台。
二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二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三是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四是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要实现中华民族21世纪的伟大复兴,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达到统一,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三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应从提高六方面的能力入手。
1.充分的表达能力
充分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2.完善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3.初具组织管理能力
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等各个环节,在具体繁杂的工作中做到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
正确的决断能力可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
足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已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其灵活多样的运动模式以及多人互动的趣味性,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娱乐的要素。作为高校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传统的足球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不严谨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足球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运动的积极性,需要高校对足球运动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同时,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当前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除了满足学生对于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其身体素质的发展。足球作为一项基本的体育项目,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自身与人合作的优势。同时,高校教学改革包含了高校中所有课程的改革,因此高校足球教学改革也需要遵循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在满足学生体能训练的同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2现代足球发展形势的需要
传统的足球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了。过去足球教学只注重对学生技巧例如:传球方式的培训。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或是直接观看比赛,逐渐加深了对于足球运动的相关技巧,同时也就对其枯燥的足球训练失去了兴趣,尤其是足球运动中整体战术的应用。高校必须设计出相应与学生素质相关的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其强身健体,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1]。
2高校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素质,其身体结构也符合体育教师的条件,但是这些自然素质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对于足球教师的需求,难以跟上时代和社会的步伐。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没有经过全面而系统的足球训练,甚至一些关于足球的理论还没有学生懂得多,只靠书本上的知识是很难满足教学的需求的;其次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一般,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基本上还是延续上一代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进行基本的创新,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和大学生综合素质不相关。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高校足球教师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足球赛授课的质量。甚至一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将足球教学当作一种商业行为,需要学生交钱才能上课,这样的教师更不具备当专业足球教师的资格。同时换一个角度讲,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
2.2高校足球教学体制有待完善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数高校教学体制不合理,很多学校在进行足球授课的过程中采取一锅端的授课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类教学,更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许多学生在没有足球基础的情况下,就进行高强度的足球训练,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反而去学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样一来,足球基础好的不愿意学习,基础不好的学不好,最终就导致整体足球学习质量不佳,不仅影响教师的授课质量,同时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习设置了阻碍。同时由于足球场地原因,一些课程的安排设计也不合理,场地不能容许几个班级同时上课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班上课,其他班自由活动的现象,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3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生是思想解放、个性活跃的个体。在大学期间,学生的体育足球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课程,自己决定上什么样的课,以及怎样上课。在类似没有教师和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虽然较高,但是却在此期间迷失了作为学生的基本责任,任意选择课程,选择自己轻车熟路的课程。在上体育课时更是放纵自己,想翘课就翘课,选择各种借口逃避,对于足球的学习和领悟更是无从谈起[2]。
2.4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
足球场地和足球设备是开展足球课程的基本客观因素。尽管大多数高校都为足球课程的开展设置了不同大小的场地,但是总的来说,足球场地依然过于狭窄,无法承受基本班级的同时授课,再加上足球设施更新速度慢,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同时学校场地的基本设施有限,足球场时常会出现动迁以及坑洼不平的现象。学生在足球场运动的过程中,一旦稍有不慎,很可能造成摔伤的严重后果,这样不仅耽误学生的课程学习,同时学生的生命安全也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一般高校的体育课程为每星期一次,每一次课程的时间为90min,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顾及到所有的学生,也就抑制了足球课程的开发与进步。
3高校足球教学的改革对策分析
3.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学习为辅。这样的模式不仅不符合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结果必定是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也无法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从创新足球教学理念着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成为咨询者、传输者。教师在传授学生足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并解决实际的足球问题,做到举一反三的同时,能够将足球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于足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更好地锻炼身体和学习做充足的准备工作[3]。
3.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分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不同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足球教学基本包括足球专项训练、身体素质训练以及基础战术配合训练等,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足球学习的提高。分层教学法既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是快乐教学法。这是现如今体育教学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采取游戏、互动、趣味语言的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增加其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其能够快乐学习。在足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简化教材的方式,降低足球训练中的规则和标准,重视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升课堂的利用效率。当学生运球表现突出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和动作进行褒奖,增加其对于足球训练的自信心;当学生出现失误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安慰,使学生能够重新树立自信心。
3.3增加师资团队自身综合素质的建设
在高校足球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就很难实现高质量的足球训练模式。在当今形势下,高校足球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优势,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自己能够出色地完成足球教学任务,强化自身对于足球知识的储备。同时教师需要把教书和育人充分结合起来,在满足学生基本素质训练的同时,也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足球教师还需要不断推广教学成果,打破传统的基本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另辟蹊径,既满足学生对于足球知识的渴望,同时也能够提升其基本素质的训练。学校也需要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发展和进修空间,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真正足球教练交流的机会,使教师能够具备过硬的基础技能的同时,满足授课的基本要求[4]。
4结语
综上所述,足球作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项目,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新形势下,高校足球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足球教学成果,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在进行足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转变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足球场地和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高校足球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满足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宏萍.当前高校足球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J].才智,2012(27):297-298.
[2]王大利.新形势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及对策[J].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4):119-120.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2002]14号),自此,全国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陆陆续续开始制定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的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制定并执行了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等四个环节的计划,收到了一定效果,但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以下,笔者就从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意义谈起,对计划实施过程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科学推进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途径。
一、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一)实施素质拓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校内校外素质拓展活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中来,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帮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拓展对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在参与各类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接触社会、接触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了解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加学术与创业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文化艺术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层次的兴趣爱好。
二、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现状
(一)计划理解不透彻。在素质拓展培训会后,部分班级和学生未能形成对素质拓展的统一思想与规划,未能参与到后续的党委、团委、院系组织的各级素质拓展计划中来。
(二)活动组织盲目性。以班级为单位的素质拓展计划小组没有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系统性、思想性、可行性高的素质拓展实施步骤,只是随即地、被动地组织一些活动。这使得素质拓展成为了一项以获取学分为目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失去了素质拓展计划本身的意义,打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三)申报项目简单化。各班级、社团、小组在申报素质拓展计划时填写过于简单,整个项目只有基本框架,没有具体策划、缺乏具体实施步骤。这导致素质拓展计划难以得到批复,即便批复实施效果以及评价反馈也较差。
(四)参与活动被动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认知仍停留在学分上,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深层次意义。对于自己参与计划的目的很盲目。这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较为缓慢。
三、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体制,保证环节流通。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率先构建了三层素质拓展计划申报与实施结构,其中,校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用以指导和认证校级素质拓展活动;系部学生拓展中心用于对本系部素质拓展活动进行初审与指导;班级设立素质拓展小组,主要用于制定素质拓展实施计划。
(二)搞好宣讲培训,重在计划指导。素质拓展计划涉及申报、认证、授予学分等多个环节,学校需在各环节设置培训宣讲活动,发挥自身指导作用,使每一位同学都能理解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目的、实施步骤。
(三)打造优质品牌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党部、共青团、学生会等各级学生组织应依据自身特点与训练目标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校园素质拓展活动。精品活动应具有特色鲜明、实效性强、可参与度高等特点,方便让广大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目前来看,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的品牌活动有“暑期社会实践”“综合素质大赛”“挑战杯大赛”“人文论坛” 等等。这些多样化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素质拓展活动氛围,对于学生锻炼自身能力、发挥自身特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为了积极响应这一计划,学校要积极为青年学子的综合素质提升打造了良好的平台,指导他们完成素质拓展活动,从多方面为其能力提升提供帮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87-02
我国高等医科院校的整个教育活动可以概括为第一和第二课堂活动两部分。第一课堂以教学为中心,以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设计等。第一课堂的教学比较规范,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进度、选定的教材和辅助教材以及课程作业和考试等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是在第一课堂时间以外由学校安排或学生自主选择的一切学生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课外科研实验、社会实践以及其他的课外文化、娱乐项目等,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进行的除“第一课堂”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当前,高等教育处于转型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形势,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调整以及社会竞争加剧,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第二课堂活动则被视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促进开展和引导好大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作用,是大学本科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1 第二课堂活动现况
在国内高等医科院校,大学生业余参加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校对医学生参加业余科研活动非常重视,配有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力度和效果参差不齐,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只注重表面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实效管理不够;有的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带教老师相对较少,甚至教师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有的学校对有不同科研兴趣的学生是否参加活动、参加什么样的活动缺乏正确引导,不少学生甚至盲目参与活动,后来又因各种原因半途而废。虽然大学生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参与主体,但学校和带教老师有必要的管理和指导责任。在活动中带教老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因此,如何在以下几方面正确地对学生导心、导学和导向以及悉心带教是第二课堂活动能否健康开展、学生是否能达到培养科研能力、增加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
2 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导向的积极作用
2.1 科研兴趣和科研启蒙导向
医科院校的学生所参加的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很大部分是属于生命科学或医学研究内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是该活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尚未接触科研,尚未得到系统训练,肯定会有许多问题,面临很多困惑。为发挥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培养人才和提高科研素质、增加实践技能的作用,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对生命奥秘和医学研究产生兴趣。兴趣是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动力,有兴趣才能投入、才能持续、才能出成效。科研兴趣与带教老师的导向有关,因为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初始有可能兴趣广泛,没有明确目标,什么都想做,做什么都新鲜,也可能没有特别感兴趣的题目,参加过程仅仅是为了拿选修课学分,对科研不是很投入,遇到困难时甚至半路退缩、不了了之。所以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尤为重要。我在给大三学生上《局部解剖学》这们课时,在一些意欲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中,有位学生对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的应用解剖学科研很感兴趣,表达想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临床应用解剖科研活动,通过交流沟通,我注意予以兴趣导向,让该生从几个备选课题中选择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指导他持之以恒地做完课题。
2.2 相关知识储备和系统性科研训练导向
学生对有兴趣的研究课题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感觉已学过的知识不够用,或者很快上手后因相关知识储备不够,不能顺利地做课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研究课题做好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科研资料的查阅和学习,好比砌墙盖房打地基一样。有了这些扎实地相关知识,才能进一步深入进行课题工作。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科研活动时,不能系统地知晓科研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了解科研活动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如查阅资料和分析研究背景、选题和科研设计、实验、结果分析、撰写论文等等,使学生有充分地思想准备和足够的时间安排,来完成科研课题。通过参加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受到系统训练,为今后参加生命科学研究或进一步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学习打下较好基础。如前述我指导的那位大学生,从查阅参考文献、研究方案设计、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做实验,一直到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等等,该生受到了科研启蒙和系统规范训练,结果所撰写出论文被专业核心期刊录用发表。该生经过类似研究生科研过程的训练,打下了较好的科研素质基础,本科应届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临床硕士研究生,并且很快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课题研究中。
2.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导向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知识拓展能力、勇于探究和能进行创造的高质量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重点之一。高校利用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教育、科研活动,补充和延伸第一课堂的教学,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青年学生意气风发,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勇于探究。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应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充满新意的活动模式并倡导具有创造精神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科研时,从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文献资料阅读、资料鉴别、归纳综述、发现和提出问题、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文字表述等最基本的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着力引导科研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能力。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发展鲜明独特的个性,个性培养的过程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鲜明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要为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独立提出问题、验证假设;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机会,为学生的探讨提供更为开放的学术环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集体讨论甚至争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的活跃和发展。简言之,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创新思维大有益处。尽管如此,对学生进行增强动手能力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导向也不容忽视。有些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时对动手实践不重视,只想查查文献写写综述尽快发表,我们对这种情况予以正确引导,介绍科研活动实践中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医学有理论有实验,更需要亲自实践。只有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学会实验方法和熟练掌握基本科研手段和技能,通过实验才能完成科研设计方案,才能验证研究假设,客观地得到研究结果,才能深有体会地阅读对比参考文献,理解参考文献,把握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
2.4 科研道德观导向
目前,很多医科高校在优秀大学生的选拔培养和评比中,将大学生是否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和发表科研论文或者是否获得科研奖励等作为重要的参照条件。这一方面起到了鼓励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促进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在大学生中间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在带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好苗头:如有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或多或少是从既得利益出发,有些学生没有正确认识科研活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只是想短平快地获得科研成果,为自己争取评优评奖提供和增加条件,有的学生相互之间封锁科研资料、互相争名次,有的在实验中浮躁马虎,没有仔细观察和客观地分析以及对比科研结果,草率地认为自己的实验结果是新的发现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利于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带教老师有责任对学生在科研道德品质方面予以正确导向。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注重培养自己的科研品质,正确对待科研成果排名和利益分配,克服急功近利、目的和动机不纯、不愿科研合作、争名夺利、短期效益、科研态度不端正等苗头,培养能相互合作共事的能力,提倡科研诚实,摒弃造假、剽窃、主观臆断。还要能实事求是、客观地对待实验成败,科研过程要有耐心、要有敏锐地观察分析能力等。
3 结语
通过对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大学生进行诸多方面正确导向,让学生在直接了解和经历了科研基本过程后,使他们得到类似研究生培养的初步训练,增长了第一课堂以外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可喜的科研积累。如,有的学生本科期间在国内核心专业期刊上,还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有的学生本科毕业就考上研究生,并且因为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积累和所打下的科研基础很快就能投入研究生阶段的课题工作。在长期带教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医学科研活动后深刻体会到:指导老师应当在科研启蒙和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科研道德观等方面对学生予以正确导向,使大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受到初步正确的科研训练,增加知识、提高科研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创新性思维的启迪和培养,接受科研道德观的教育和科研条规的约束,获得增强克服困难和勇于探索生命与疾病奥秘、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动力,努力把自己培养和锻炼成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专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清武.寓教于乐理念下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123.
[2] 陈义厚,周思柱,冯进.创新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以机械吕牌专业为例[J].创新,2008(5):116-117.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by Electronic Contest
LIANG Jianru, YE Lidong, HU Zheng, DU Qingqing, SHEN Jiajun, SHI Chenzhu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how to use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to exercise ability for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al Students. Depend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Us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premise of practice for students to create different conditions to allow student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useful both prac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exercise the ability.
Key words electronic design contest; ability; practice
高等学校的教育之本在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次要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电子类专业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依托,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深化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倡导校园科学创新文化,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如何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将来职业工作的能力,始终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难题。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法让一部分学生突破惯常的学习生活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十多年来,我们学院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在不断完善、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修养,勤于创新实践的人才。
1 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在电子与电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今天的新技术,明天就可能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了。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拥有团队协作理念、富于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理论设计到实际制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参赛学生来讲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同时,这些要求也正体现了当今社会对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这为我们培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切实转变传统观念,围绕素质教育核心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工作。
从以往理论和实践的教学环节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与竞赛蕴含的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有明显差距的,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在理论考核时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学生缺乏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切身感受。虽然从表面上看是达到了基本要求,实际上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不能将知识变成能力。实践环节往往也是验证性的东西多,而学生自己的思想体现得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实验中由于内容陈旧和方法的单一,着重于达到某一实验目的的共性训练,而没有时间、空间和条件以加强学生的个性培养。存在共性训练多及个性培养少、注重达标要求而忽视因材施教的现状。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着重进行必要的基本知识的深入讲解,同时讲授相关的学习和分析方法,以及一些新技术和目前该技术的状况。此外,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应用开发工具以满足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钻研。这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技术就是生产力,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2 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个性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要有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训练学生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方法。
创新需要技术能力和个性空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并以此为工作切入点,特别加强学生面上的普及,采用面、线、点三位一体工作思路,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获得专业的训练机会。
2.1 以面上普及性教育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实验室环境,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实验室进行各类研究和讨论。在专门创新实验室,吸收大量学生参与电子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在课余到实验室,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独立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安装。特别对刚入学的新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有不少女同学,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电子线路,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这个环节,让不少学生有了一个比较强烈的探究愿望,对于以后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很有益处的。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节,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一些学科内容的普及和宣传活动,尤其是进行一些科技类竞赛,举办电子竞赛回顾及学科专题讲座,大力倡导科技和倡新的理念,并逐渐深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2.2 线上学生综合性训练,加强实践动手技能
在对学生普及性科研活动和创新技能培养中,脱颖而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潜质的学生。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爱好及专业情况,采用双向见面的方式充实老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科建设中,主要包括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实验室建设和教材编写等项目。给予这部分学生这样的实践机会,在导师的带教下获得了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这条线上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结合专业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他们能更多地了解与掌握实际使用的控制系统与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通过这样的环节,充分展示出学生们的成长过程,对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2.3 点上学生专项训练,全面强化应用能力
经过线上环境的训练,许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分析方法,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电子技术内涵,有了一定的创新实践的体会和认识,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带教老师的推荐和学院组织面试考察,确定重点学生名单参加电子竞赛的强化培训。重点进行专项训练。指导学生参赛,对指导教师也有很大的启发。学生们为完成一个共同的设计目标,能够发挥个人能力、互相协作、团结奋斗;从方案设计、技术路线、具体实现方法的每个实施阶段都有观念的碰撞,都有技术的取舍,都有不同意见之间的融合与妥协。
此外,大部分学生踊跃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每次赛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集中培训,学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认真态度;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教师的带教,不少同学除了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以外,还取得多项比赛成果。
3 增强协作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过程中,赛前学生踊跃报名,努力准备,刻苦学习。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性。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完美配合、默契协作。在短短3天时间内完成一个具有相当功能的设计产品,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其中体现的拼搏精神和协作精神对每个参赛人员都是一个很好的经历。这种深刻感受必然对参赛人员以后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对经历的总结,将这些感悟分享给大家,形成了一个个乐于进取、敢于实践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