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童心理辅导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发现、了解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从事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总结、概括出了对智障儿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并提出了为智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一、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智障儿童心理与正常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们智能上的不足,在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特征方面都与正常儿童有一定的差别。伴随着生理的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情绪和人格问题等方面。由于智障儿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问题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只对他们进行团体性的心理辅导,只会解决共性的问题,而个体的实质性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甚至会变本加厉,影响其一生的发展。针对智障儿童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所以,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更迫切地需要个别心理辅导,它对于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的策略
经过一年多以来的心理辅导实践,根据辅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别于普通学校的心理辅导策略,即“低起点、高支持、个别化”的策略。
1.智障儿童个别心理辅导目标设定的“低起点”。该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上的要求是将“小步走好”的目标与“适度提高”的目标有机结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分解目标,目标的坡度不应太大,每个阶段目标的要求不应定位太高,实现过程不能图快,而要扎实。“适度提高”是指根据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适度、及时地将心理辅导目标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标不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矫治性心理辅导是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突出的任务,而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们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需要与可能。智障儿童心理辅导目标的设定不能只停留在矫治性心理辅导目标的层次上,而应重视他们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目标。
2.智障儿童心理辅导实施过程的“多元支持”。该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积极营造一个多元因子融合的、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来支持智障儿童健康发展。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儿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
3.智障儿童心理辅导方法的“个别化”。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具体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个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要对每个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情况、家庭背景等进行调查分析,哪些儿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儿童有特殊困难需要照顾,也应该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将以上材料进行整理并形成学生心理辅导档案。
经过调研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不论是在一般学习、行为表现上,还是在情绪感受、心理健康和性格稳定上,都要比在家受父母照顾的儿童的问题突出。
学生的反馈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处理困难;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妒嫉、疑虑、极端和逆反等心理问题,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关心、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对教育事业应作出的贡献,我们要让这些孩子在快乐中度过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付出。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充分地了解和分析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给予帮助,尽量克服因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给他们所带来的教育和成长方面的不足,使他们也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开展心理辅导对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意义重大。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心理健康辅导课自开展以来已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了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辅导,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渠道多方面辅导。
第一,教师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利用教师与孩子这种良好的关系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教师对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密切了,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变得主动起来,不会再害怕和害羞。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二,要适时地鼓励和赞扬留守儿童,他们与其他的孩子一样,也会时常犯错,当这些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要适时赞扬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使孩子能够尽快地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老师也要适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第三,让留守儿童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他们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这个目标,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建立亲情聊天室。学校充分运用网络和手机,让留守儿童与在外打拼的父母定期或经常聊天谈心,时常沟通,为孩子的心理情感找到寄托。
第五,尽快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M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既是儿童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素质的要求。作为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使得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7.DOI:10.3969/j.issn.1673-1999.2007.01.017.
2.陈黎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280-281.DOI:10.3969/j.issn.10
08-9640.2015.05.135.
案例分析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偷窃
B.
欺骗
C.
偷拿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D.
每天放学前对倩倩进行搜包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暂时让倩倩不要去幼儿园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B.
让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C.
立刻进行严厉惩罚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力气大,爱打架,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听到这些告状,童童爸爸总是在家揍他一顿。但是后来发现,打也没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来越霸道。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攻击性行为
C.
社会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适当体罚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D.
让童童少接触其他小朋友,减少冲突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C.
系统脱敏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低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D.
放任不管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高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D.
引导小强多学习身边亲戚与邻居的同龄孩子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强调学习的竞争性,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E.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ac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LI Weijuan
(Qingdao Hengx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Abstract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learning,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pre-school children affect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learn, the last of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 pre-school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capacity growth has made two comments. The author hopes this can help to diversif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but also capable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ildren's learning
1 幼儿学习的特点
1.1 学习态度开始形成
很多家长常说自己的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也成为和学业有关的心理问题中的棘手问题,而学习态度的形成,实际上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所谓学习态度就是对“学习”本身的认知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如果在幼儿期,儿童与学习之间建立了不良的情感反射机制,那么学习态度就很难改变了。
1.2 学习能力以模仿为主
班杜拉的幼儿侵犯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幼儿的学习实际上是以“模仿成年人”为主的,这也是他们在各种思维能力还不发达,甚至不具备的时候仅有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榜样”的树立,使幼儿通过模仿,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学习行为以游戏为主
幼儿的活动是具有游戏性的,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接触新鲜事物,游戏总是围绕着他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主要行为模式,而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外界的认知,也是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使学习和幼儿发展产生有效的互相促进作用,就必须重视“游戏”的使用。
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2.1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态度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情况下是由幼儿教师进行的,虽然有些幼儿园也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幼儿的问题通常都不“严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解决问题。因此,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活动的目的都在于幼儿的态度、认知发展方面,如教育大班的幼儿帮助小班的幼儿、教育儿童为他人服务、带领学前儿童参与“城市清洁”的环保活动等,这些活动实际上都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感知到“做了对的事情就获得好的评价,会快乐”,这种情感机制会被泛化到学习过程中,是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的基础。
2.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能力
幼儿的学习能力主要以“模仿为主”,其他高级的学习能力也是从“模仿”发展而来的,这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教师、家长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的日常行为为幼儿树立一个健康心灵的榜样,并且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向他们传输各种“正能量”,这就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首先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灵,例如,教师在音乐课上假设一个“难题”,设计一个“向学生求助”的环节,不仅能够使课堂更加活跃,促进儿童的发散思维的形成,还能够使他们对“在学习中应不怕挫折,遇到问题可以求助”产生深刻的印象,幼儿在感受到这些正能量之后,通过模仿建立健康的心灵成长之路,同时也是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
2.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幼儿学习行为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多以课堂活动的方式进行,而幼儿的学习行为又具有游戏(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13页)性的特点,那么,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带入到课堂之中是可行的,这样不仅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够对幼儿学习行为的模式进行拓展。例如,在活动课上,教师给学生们发下一些卡片,卡片的内容是成对的“水果、家具、洗漱用品”等,在课堂上设置“我不说谎”的游戏,请同学们按照手中的小卡片的内容互相配对,不仅能够使儿童在游戏中对“合作”有所理解,还能够使他们学习到“事物的特征”,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配对”小游戏很快就在幼儿的群体中“流行”起来,成为他们学习行为的一种。
3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3.1 认真倾听幼儿关于学习的诉求
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认为幼儿“话多”,在不能兼顾全班小朋友和事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往往对幼儿学习方面的诉求有所忽视,如孩子说“爸爸陪我玩积木”,或者“老师我想再唱一遍刚才学的歌”,被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以“等一会儿”、“我们已经下课了”搪塞过去,这不仅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也阻碍他们学习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而是全身心投入,专注的听,也不是幼儿有问题的时候才听,而是时时都要注意倾听。例如,当儿童向教师诉说他“认为活动课不够有趣”的问题时,教师应该与儿童面对面,认真的听儿童诉说,并不时进行“原来你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了解了”、“你觉得怎样才够有趣”这样的反馈,让儿童知道教师在专心听自己诉说,这样能够使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效果更好,并有利于儿童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使心理辅导的成功率提升。
当儿童与教师诉说一个他所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必须积极倾听,并不时给予反馈,让儿童知道你在专心倾听,以促进良好的沟通。积极倾听必须持续于整个交流过程,因为积极倾听能够帮助儿童弄清楚自己的问题。当儿童能够根据教师的反应了解并确定自己的问题所在时,辅导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3.2 尊重幼儿对学习意愿的表达
心理辅导员和幼儿教师以及家长都应该站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角度上对幼儿学习意愿的表达表示尊重,例如,儿童不喜欢练习钢琴,用发脾气、哭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家长和教师应该对他们这种“反抗”行为予以理解,先想办法平复儿童情绪,再对他们进行开导,继续采用倾听的方式并使用客观解释等方法使幼儿对学习目的和学习行为的意义有所理解。但是,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表达尊重需要一些技巧,首先,尊重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以真诚为基础,即要诱导幼儿在理智的角度上诉说自己的学习意愿;其次,尊重表示信任对方,即要判定幼儿表达的学习意愿是不是基于对自己的信任的,是不是真实的;再次,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一个人,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幼儿教师和辅导老师应该接纳儿童的表达意愿的行为,并理解他们的行为;最后,尊重要做到一视同仁,以礼相待,在这个标准上,就要求幼儿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所使用的言语和肢体动作,符合与幼儿交往的特点,能够使幼儿接受教师并合理的表达出自己对学习的意愿。
4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学习和其他行为一样具有幼儿活动的基本特点,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能力培养十分必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正好在其中扮演了促进和规范幼儿学习发展的角色。幼儿园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幼儿教师应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仔细倾听幼儿与学习有关的需要诉求、尊重幼儿对学习意愿的表达和对学习行为的反馈,以此引导幼儿的学习能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坤凤.浅析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启迪与智慧,2012(10):89-91.
[2] 蒋武英.浅谈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新课程(小学),2013(3):134-136.
一.问题提出
SOS儿童村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备受社会关注,特别是儿童村的管理者、妈妈们,以及为儿童村服务的人们的关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状况是目前心理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关心儿童村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研究儿童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对儿童村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根据黑齐SOS儿童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较好的反映出处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儿童村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提供依据;为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基础;并针对一些显著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为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员们于二一四年十一月对SOS儿童村的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及辅导。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黑齐SOS儿童村儿童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其中,三年级(14人),四年级(9人),五年级(11人),六年级(12人)七年级(14人)八年级(7人),九年级(6人),十年级(5人)。发放问卷84份,回收问卷84份。根据问卷统计要求,出现漏选的问卷被判定为无效问卷,故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79份,有效率94%。其中男生51人,女生28人。
2.调查工具。本调查采用全国广泛使用的标准化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该调查以焦虑程度为指标,共调查8个内容,分别为:1.学习困扰与焦虑;2.人际关系焦虑;3.孤独情绪倾向;4.自责与自卑倾向;5.过度敏感倾向;6.躯体症状;7.过度恐惧情绪倾向;8.冲动意念与行为倾向。计100道题目,每题有“是”与“不是”两答案供选择,调查中的记分、统计、询问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3.方法。将调查问卷发给被试,按儿童村家庭进行集体调查。由主试说明指导语及强调需注意的问题,时间不限,其中要求被试如实回答。使用Microsoft Excel把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问卷结果用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心理问题检出率。在所调查的儿童中总体上心理较健康,但在学习困扰与焦虑、人际关系焦虑、孤独情绪、自责与自卑、过度敏感、过度恐惧情绪六个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6个内容中人际关系焦虑比较突出,有11人,占13.9%,超过正常水平。其次,在学习方面有6人,占7.6%,有困扰和焦虑倾向。其它方面,自责与自卑、过度恐惧情绪两项内容有问题的有5人,占6.3%。有过度敏感倾向的有4人,占5.1%。有孤独情绪的有3人,占3.8%。总体上看儿童村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有3名儿童有3项以上超过正常水平,总分也明显超过正常水平,特别需要进行心理辅导。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虽然有问题的儿童比例不大,但对于个体来说,一方面存在问题就不是小事。
2.男生心理健康统计情况。男生有人际关系焦虑的人数较多,占男生的15%。学习困扰与焦虑、过度恐惧情绪、过度敏感、自责与自卑各占3.9%。
3.女生心理健康统计情况。女生中学习困扰与焦虑问题的占女生14%,人际关系焦虑占10.7%,自责与自卑占10.7%,过度恐惧情绪10.7%。孤独情绪、过度敏感分别占7.2%。从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看,女生的问题检出率大于男生。
四.讨论与建议
1.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良好,说明儿童村很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但也有个别儿童某些心理偏常,如人际关系焦虑、学习困扰与焦虑的检出率较高,说明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各方面不均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及时的进行辅导。
首先对人焦虑倾向者所占的比例最大,占被调查人数的13.9%。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儿童村儿童以往的生活经历,或者是过强的心理防御机制,或者是由于儿童村家庭的特殊性等。